大班社会活动的教学反思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班社会活动的教学反思(精选16篇)

大班社会活动的教学反思 篇1

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部分,通过让幼儿以自身身体自由分组,自由探索尝试合作表现运动中的人体造型。教师及时给予激励和引导性启发,培养幼儿的自主创新,孩子们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商讨着怎么踢?怎样的运动造型最特别?大胆地发挥自己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教师还运用数码相机把幼儿表现的动作记录下来,这就大大的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这也体现了《纲要》中指出的:“尊重每个幼儿的创作热情,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合作成功的快乐。

《纲要》中反复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要使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本次活动,无论是幼儿自由讨论、动作造型表现和是作品创作环节,我们都给幼儿提纲展现自己的机会。通过这一环节,幼儿大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增强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大班社会活动的教学反思 篇2

一、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

我们对于幼儿健康集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力求遵循:一适宜性、二兴趣性、三挑战性、四整合性。

大班健康“有趣的平衡台”是本学期大班教研组“三人同课多研”的课例, 源于市教研室本学期教研重点 (健康领域的平衡主题) 以及直属片同题研讨序列 (大班年段) 。

(一) “平衡”教育点的搜索

针对“平衡”主题, 纵观日常集体健康教学活动, 我们发现促进幼儿平衡能力的内容有很多:单纯性的平衡练习、持物平衡练习、在器械上保持身体平衡、利用器械移动保持身体在运动中的平衡……

鉴于我园健康教育中对现有环境资源利用与开发的意识正逐步走向自觉行为, 如晨间锻炼中的花样跳台阶、走花坛、跨护栏、穿石榴林、爬竹竿, 赤足走鹅卵石小路、走沙池等, 由此我们思考:利用感统室幼儿普遍喜欢但不能充分玩起来的“平衡台”, 作为教学活动载体, 支撑并生成富有挑战的教学活动, 既支持幼儿平衡练习, 也打开了专用室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的融合通道。

(二) “平衡台”价值点的捕捉

选取了“平衡台”这一活动载体后, 我们根据其构造特点展开价值点的大捕捉:可以让幼儿保持身体平衡上、下平衡台, 也可以站在平衡台上保持身体平衡, 还可以在平衡台上做摇晃运动, 保持身体平衡;可以一个人, 也可以两人合作甚至多人合作一起玩。

在后来的实践操作中, 还发现因为“平衡台”的面是长方形的, 横 (长) 连接或竖 (宽) 连接会出现不同长度的两种桥, 保持身体平稳过这两种桥的难度也不同。如果将平衡台反过来横 (长) 连接, 很窄 (约1厘米) 的纵横支架上也可以练习走平衡。

感悟:一个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建立在正确的价值取向基础上的, 首先是活动内容与目标的切合度 (关注幼儿发展需求) , 其次需要综合幼儿发展与载体的价值, 进行取舍、创造。

二、创设愉悦的活动环境

(一) 精神环境的支撑

1. 教师的语言与行为塑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用轻松愉快的语言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如导入环节, 教师说:“今天我们要去平衡岛玩, 准备好了一起出发吧!”让幼儿随教师在欢快的乐曲声中综合练习跳、跑、单腿站立等基本动作, 轻松自然进入活动。

在导入环节与基本环节, 教师主动融入幼儿的活动, 与他们一起快乐地跳起来, 跟他们一样“学”着在平衡台上晃起来, 以自身的热情带动了幼儿学习的热情。

2. 播放适宜的音乐渲染轻松愉悦的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 选择合适的音乐作为活动背景, 能烘托相应的活动氛围。如基本环节 (2) “我在平衡台上晃起来”, 播放《蓝精灵》音乐, 缓解了幼儿在平衡台上因摇晃而产生的失重恐惧感, 以及造成的心理紧张。其中对长鸣音进行了重新剪辑, 乐曲第一遍长鸣音时值为4拍, 正好可以让幼儿在运动中有定格的亮相动作, 即保持一定时间的身体平衡, 同时也得以片刻的休息。乐曲第二遍长鸣音时值为8拍, 定格亮相动作保持时间延长。乐曲第三遍长鸣音时值为12拍, 鼓励幼儿交换平衡台练习, 逐步增加难度。

(二) 运动环境的架构

1. 自然环境的有效利用

教学实施过程中, 对于各环节幼儿站位、队形变换、平衡台的摆放等, 如何有效利用自然空间都进行了细致的规划。如当教师带领幼儿进入情景中的“平衡岛”时, 呈大半圆型摆放的平衡台给人以鲜亮、开放的感觉, 一下子抓住了幼儿注意力。当教师鼓励幼儿4人合作拼接平衡桥时, 建议幼儿在大半圆内找空地方进行, 既明确了空间要求, 又保证了幼儿小组间相互启发学习的可能。

2. 幼儿自建运动环境

在教师的指导下, 积极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让他们参与到运动环境的构建中来。如基本环节 (4) “修桥”活动中, 幼儿按照标记 (横、竖、反拼接) 将“平衡台”与现有的平衡木连接, 自建了综合练习过桥的运动场景。

感悟:一个快乐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平等和谐、轻松自然的活动环境。教师的语言、行为是一种隐性环境, 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状态。背景音乐既能缓解幼儿的紧张情绪, 也是教师掌握节奏的重要工具。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 并让幼儿与教师参与到对环境的改造中来。

三、探索有效的活动策略

(一) “分散→集合→分散”的组织形式

活动实施过程中, 采取“分散→集合→分散”教学组织形式, 保证了幼儿活动密度以及有限时间内的活动效度, 让幼儿在自由自在的“玩”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基本环节 (1) :幼儿自由分散尝试上平衡台、在平衡台上保持身体平衡→幼儿集合, 通过个别幼儿表演示范, 教师梳理上平衡台的动作要领 (踩中间) →幼儿第二次分散练习, 用新方法上、下平衡台。“分散→集合→分散”教学组织方式, 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也让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有了短暂的休息, 符合动静交替的原则。

(二) 多样化的幼儿练习形式

幼儿练习过程中采取了多样化的练习手段, 并对其进行了合理的时间分配:

1. 个人自由练习 (用时比例最大) :

基本环节 (1) “我上平衡台”、基本环节 (2) “我在平衡台上晃起来”中第一次分散尝试、第二次按动作要点进一步体验, 每人一个平衡台自主练习、充分体验。

2. 两人合作练习 (用时比例较小) :

基本环节 (3) “两人一起上平衡台”环节, 让幼儿找朋友合作上、下平衡台并在平衡台上保持一定的时间。

3. 多人合作练习 (用时比例较大) :

基本环节 (4) 4人小组拼接平衡桥, 自由练习走过不同难度的桥。

4. 分组轮流练习 (用时比例较小) :

基本环节 (4) 中的集合部分, 4组幼儿依次演示过桥方法。

5. 集体鱼贯练习 (用时比例较大) :

基本环节 (4) 中的第二部分综合练习走平衡台与平衡桥。

以上5种练习方式的依次运用, 实质是从相对静态到动态的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感悟:一节有效的健康活动, 重要标志是教师能充分而又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时间, 在愉悦的活动环境中, 通过适当的活动策略, 真正推动幼儿“身体、精神、社会”三维和谐发展。

附:大班健康“有趣的平衡台”教案

一、活动目标:

1.掌握单人站平衡台的方法, 能平稳地上下平衡台并在平衡台上动起来。

2.尝试将平衡台进行组合, 探索走平衡的动作要领。

3.乐意挑战, 发展平衡能力。

二、活动准备:平衡台每人一个, 平衡桥2组, 音乐。

三、活动过程:

(一) 开始环节

(情境创设) 师:今天我们要去平衡岛玩, 准备好了一起出发吧! (幼儿随教师在欢快的乐曲声中练习跳、跑、单腿站立等基本动作, 轻松自然进入活动。)

(二) 基本环节

1.“我上平衡台”:探索单人上下平衡台的方法, 并能在平衡台上站稳

(1) 第一次探索

师:平衡岛上有许多平衡台, 你能稳稳地站上去, 保持平衡, 再稳稳地走下来吗?每人找个平衡台试试吧! (幼儿分散探索, 教师鼓励幼儿多试几次。)

(2) 集合交流

师:刚才你成功了吗?表演给大家看看! (师幼提取动作要领:上平衡台的时, 一只脚先踩在平衡台的中间, 另一只脚快快踩上去, 调节两只脚之间的距离, 保持平衡。)

(3) 第二次用新方法体验练习

师:我们用这种方法再来试一试吧! (幼儿再次练习。)

2.“我在平衡台上晃起来”:探索在平衡台上摇晃的方法

(1) 自由探索

(2) 集合交流

师:刚才你晃起来了吗?表演给大家看看! (师幼提炼:要在平衡台上晃起来, 要把两脚分开才行, 左右左右摇起来, 先慢一点, 熟练了, 还可以加上手的动作。)

(3) 第二次用新方法体验练习

播放《蓝精灵》音乐, 教师提醒幼儿摆造型、下台与上台练习;逐步熟练的基础上鼓励幼儿根据音乐中长鸣音的长短变化进行调控造型动作或换平衡台练习。

3.“我和朋友一起站平衡台”:探索两人同时站在平衡台保持平衡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是一个人玩平衡台, 那两个人可以站在一个平衡台上玩吗? (请两组幼儿上来尝试, 然后幼儿自由组合尝试, 教师巡回指导。)

4.“我们一起走过平衡桥”:体验鱼贯走过平衡台连接而成的平衡桥

(1) 4人小组拼接平衡台、走过平衡桥

师:4个人一起来玩平衡台, 试试吧! (关注各组平衡台横、竖或反拼接而形成的不同难度的平衡桥, 鼓励幼儿依次练习走过平衡桥, 小组轮流练习, 相互观摩学习。)

(2) 集体鱼贯走过平衡桥

引导幼儿将平衡台与场景中的平衡板连接成平衡长桥, 鱼贯练习走平衡桥, 教师巡回指导。 (幼儿根据标记将平衡台进行横、竖、反拼接, 组成长长的平衡桥;全体幼儿依次鱼贯过桥, 关注幼儿过桥的熟练度与身体平衡状况。)

(三) 结束环节

大班社会活动的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幼儿 社会领域教学 情境创设 策略

情境创设是教师有目的的、有意识地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让幼儿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体验的一种教学策略。《纲要》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符合教学实际需求的情境教学模式能使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的配合更合理、更协调、更有效。

当前,在幼儿社会领域教学虽然提倡设置“情境”运用到教学中,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不少偏差,比如问题情境没有针对性,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情境体验过程走过场,缺少交流与感悟,无法迁移应有经验,没能达到升华的价值。那么怎样有效的情境创设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让教学活动有生气、有效率,使社会领域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一、运用巧妙的情境,激发幼儿主动体验

情境含有“情境创设”和“体验思考”, “情境”与“体验”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实践证明,情境创设是否恰当,不仅关系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和幼儿对相关社会行为规范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幼儿情感体验、思维的启迪、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升华。因此,情境创设巧妙与否在于要能始终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依据,还在于它能唤醒幼儿的感性经验、能围绕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通过实践尝试解决社交问题的办法的行动,在体验中获得感悟,激起幼儿表达交流的欲望。所以,能为社会性教学内容提供“攀爬支架” 的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等,巧妙适宜地把孩子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 ,使他们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吸引孩子处于探究境地,自己主动去发现、体验;唤起孩子的情感体验、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从而保证社会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幼儿内化体验

在情境中设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思维,可将教师的“教”转移到幼儿的学,可使幼儿从被动地“学”到主动的“学”,实现幼儿从”学会”过度到”会学”,但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方法与技巧,才能内化学习目标。

(一)明确目标。了解幼儿的年龄情况和需要,设计与主题目标一致的问题情境,才能目标明确地针对情境中生成的真实问题,指向性清晰地引导幼儿心理活动的方向,引发参与者思考人与人沟通交往中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二)层次清晰。问题情境的环环相扣、层次深入有利于带领孩子进入问题体验的情境,如果在问题情境中一次性地把新旧经验全部展现在孩子面前,这样的情境问题幼儿会有理解困难,新的社会经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巧妙的分层提问,循序渐进地把新经验引入或分散在不同的体验情境中,让幼儿由浅入深的内化亲社会的行为。

(三)因势利导。情境中的问题设疑仅仅是提出了问题,而幼仅仅儿通过回答问题解决社会行为是不够的,因为他们的语言和行为常常不一致,采取多层次的问题情境体验--讨论梳理-再体验这种因势利导的实践过程中找到思维线索,通过幼儿自主的体验,教师给予适时、深入的引导,诱发孩子产生新的情绪体验。

三、创设体验的情境,丰富幼儿情感体验

“体验”是主体的亲历,主体从中获得丰富的内心感受。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对积极的事物,可创造条件尽量使每个孩子都能有所“体验”,因为儿童的年龄特质需要借助体验来达到意义建构。而体验总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适宜的体验氛围能能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体验活动,促进幼儿产生愉快的体验、领悟和反省,从而达到通过感悟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的教学目的。在角色游戏和生活活动中自然形成的游戏情境和生活情境远离说教的方式,让孩子展开飞向生活的翅膀,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获得情感体验。

(一)创设激发共鸣的生活情境,支持幼儿情感换位体验。在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生活情境的设计是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创设自然、真实、生动的贴近幼儿生活和教学内容的情境,使幼儿与现实中、情境表演中的人物心心相印、情情想通,在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并作出反应,从而使幼儿在遇到类似的真实情境时,更容易产生移情,作出亲社会的行为。在“爱心闯关”的亲子活动案例中,教师首先创设体验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让幼儿戴上眼罩体验一下什么都看不见的感觉,思考一下如果自己是盲人在生活上会有多么不方便,多么需要别人来帮助自己;接着营造亲子蒙眼闯关取宝的情景氛围,设计如何帮助蒙眼人(家长)的问题,引导幼儿在体验的基础上积累助人经验。 教师巧妙地运用移情的体验情境有利于幼儿把自己置于对方的处境中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促使幼儿实现情感换位,让幼儿体验到关心、帮助他人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在助人的生活情境中让幼儿体验父母的艰辛。

(二)创设角色扮演的游戏情境,唤起情感体验产生移情行为。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教学主题确实较为抽象、难以把握,或离幼儿的已有经验较远,教师经常通过游戏来让幼儿感知各种幼儿陌生的事物、获得某种情感体验、践行某项技能。其中最常见的是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幼儿在直接参与扮演某种角色或观看某种角色表演的情境中体验这个角色身份所特有的行为方式和情感,促使“移情”作用发生,幼儿摆脱“自我中心”,获得这个角色特有的认知方式、情感态度、行为技能。

大班语言活动的教学反思 篇4

在创编故事和备课以及制作课件过程中,如何让孩子能够较好领悟故事的意义,师傅和我一起探讨,研究,删删减减后终于出现了语言活动《发明家奇奇熊》。在磨课过程中,师傅给我提了很多意见和很好的建议,比如我的语言底气不够,说话声音太虚。对于幼儿的回答不能灵活的接上。在幼儿绘画时可以放些轻音乐,音乐游戏环节放在最后会比较能够烘托气氛。课件上有些画面容易引起幼儿的误导等等。于是我再次修改了教案,课件,加了音乐并猜测的孩子们可能会有的回答等,师傅还把活动中的一些语言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神情,一句句教我。在比赛前一天晚上我和师傅打了很久的电话,她把一些问题再次提醒了我,看出了我的紧张,师傅说了一句让我很难忘的话:“什么时候都要自信,而且师傅看到了你的努力,这样就够了,不管结果怎样,过程就是你所得到的最大的收获。”这句话在我比赛的当天也一直激励着我。我相信也会一直激励着我未来的每一天。

对于课前的准备工作,我的经验还是很不够,对座位的安排还不够妥当,经由师傅提点,才调整好。上课时刚开始有点紧张,没有很放的开,不够投入,随着活动的深入才慢慢调节好,忘却紧张感,完全投入进去。讲述故事的语气和语速还不能把握的很好,如果能够抑扬顿挫的进行讲述,我想孩子对故事会更有兴趣,听的也会更投入。还有,在活动中,我的灵活度也很不够,对于幼儿的回答我还不能接的很好,较多重复幼儿的回答。还有一个很大的失误就是在最后环节中,音乐游戏时的音乐太轻了,没有能很好的提起活动的气氛。

大班社会活动的教学反思 篇5

教师:连文

本次活动我选择的是大班的美术活动,《奇妙的线条》。本次活动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学习合理的搭配颜色;第二个目标是能够在不规则的线条画里找出小鱼并添画鱼的眼睛、嘴巴、鱼鳍、尾巴及花纹;第三个目标是体验画小鱼的乐趣。我的活动是围绕着这三个目标展开。一节活动下来,我几乎都是按照我设计好的活动步骤一步一步进行,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幼儿都与我的积极呼应,和幼儿的互动也很自然,幼儿作品的完成情况也很好。但在有些环节和细节的处理上,我认为做得还不够,我总结了以下几个仍需要改进的问题:

首先是在教具准备上,我认为自己准备的还不够充分。在出示教师范画时,我才发现自己有两条鱼的鳍没有画上,导致后面的活动设计有些改动,在请幼儿添画鱼鳍时耽误了一些时间,因此在教具的准备上要细心加用心,千万不可马虎。

其次就是在教学环节上,对于一些突发的问题过于较真儿,反而起的相反的效果。比如幼儿把鱼的鳍叫鱼翅,更有甚的叫鸡翅,在这里其实教师可以用一句话就解决的问题,而我却纠结在这个问题上,这里反而耽误了幼儿作画的时间,因此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出现的突发的与活动关系不是很大的,不必去过多的纠结在这个问题上,要机智处理。再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幼儿的感受。要站在幼儿的角度看待问题:在让幼儿回忆小鱼是什么样时,有的幼儿说到了花纹,我没有理会,还是想按照我预想的步骤来,总想着先画鱼的头,再画花纹,这样做是不正确的,应该按照幼儿的想法来,教师应做到尊重幼儿的想法,这样幼儿才会乐于参与。

再次就是在细节的处理上考虑的还不够透彻。比如在让幼儿伸出右手的食指的过程中,我没有考虑到镜面的问题,导致了幼儿都伸错手了,让幼儿伸右手,而老师应该伸左手的,这个方面没有考虑到;再就是个人的口头语的问题,在活动中我会经常不自觉的做“嘘”的这个动作,我想一个好的老师这些东西都不应该有,以后一定要改掉这个坏习惯。

最后就是活动结束的总结要具体、全面。当幼儿说完喜欢哪幅画,并说完理由后教师要做一个全面性的总结,比如幼儿哪些小朋友创意很好、哪些小朋友颜色涂得很棒、哪些小朋友添画了一些其它的东西,很好等等。这个环节我认为总结的还不够全面。

大班社会活动的教学反思 篇6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经验的建构是在与材料、与老师、与同伴的互动中形成的,但更需要教师深入、有效的参与和引导,这也是有效互动的关键。教师的“把”和“推”就是为幼儿“动”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把”是教师把握幼儿基本的发展情况,在活动中的第一、第二环节老师把握了幼儿能够自己主动地发现让球滚动的方法,鼓励幼儿自主的进行探索,没有过多的进行指导。“推”则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指导促进幼儿的提高,例如在活动的第三环节,当幼儿将球自由的滚动起来之后,教师推了一下:一起合作玩“快快慢慢”的游戏,想办法使两个球滚动的速度不一样。这样幼儿就有了一个目标,一起合作向着这个目标进行探索。“动”则是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放手让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探索,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是在探索、操作、交流、讨论中完成的,没有老师过多的说教,有的只是幼儿自主的探索,并从中感受探索的乐趣,从而丰富自身经验。

《纲要》指出,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宽松的环境…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看法…”“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活动的第三环节中教师和幼儿一起来制订游戏的规则,由大家商量、讨论,最后形成了游戏的规则,所以在游戏的进行过程中,幼儿都能遵守游戏的规则,使得活动有序的开展。其次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与启发者,在操作中,教师鼓励幼儿与同组的同伴互相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建议。每一次的操作结束后进行集体交流,由每组选出一位代表,描述本组幼儿的做法。这样,在小组、集体相结合的方式交流,使幼儿都真正有表达的机会,教师再适时加以梳理与点拔,帮助幼儿提升经验。

大班社会活动的教学反思 篇7

1. 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

语言修养注重的是个体运用语言的熟练度、准确度和流畅度,以及在各种语言环境中的言语行为。教师的语言修养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日积月累地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必须加强思想修养。古人说:“言为心声。”没有丰满的心灵,就没有丰满的语言;没有高尚的心灵,就不会有高尚的语言。教师只有有高尚的师德,其语言才可能健康、文明、丰富、美好。其次,教师必须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它包括语音的训练,即练好普通话;包括仪态的训练,即举止稳重、态度大方、讲究仪容、从容镇定;包括必要的朗读训练、胆量训练和讲话训练,等等。

2. 掌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把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是掌握语言技能、运用语言策略、实施良好语言教学行为的前提。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幼儿思维、理解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幼儿不能理解教师的“反话”,当教师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对幼儿说话时,他们听不出老师的正话反说。有一个初入园的小班幼儿,老师问:“人有几只眼睛?”他说:“有三只眼睛。”老师非常生气,于是说:“人的眼睛有四只。”他马上点头跟着说:“是四只。”这样的语言只能使幼儿的思维更加混乱,不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幼儿对语言的理解也只能按表面的意思去理解,很难理解喻义或语言的深层含义,年龄越小,这种特点表现得越明显。只有把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特别是把握幼儿理解成人语言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更有效地在不同场合、在幼儿园各种活动中,有效地运用语言对幼儿进行指导和教育。

3. 营造良好宽松的语言环境和氛围

幼儿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是模仿,发音、用词和掌握语法规则等无不如此。因此,幼儿所生活的家庭、幼儿园、社区中的成人、伙伴所使用的语言,便可能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这种语言环境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成人的言语范例的作用更大。成人应发音正确、标准;词汇丰富、用词确切;口语清楚,文理通顺;讲话要适合幼儿水平,在内容、语调、速度等方面均应做到。不能错误地以幼儿语言为标准,迁就幼儿。同时还应努力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增长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视野,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使幼儿的有事想说,有思想感情表达。要让幼儿广泛地接触自然,参加多种活动,因为轻松、愉快、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会使幼儿产生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愿望,而向别人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可以提高幼儿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习需要良好的语境,这可促使幼儿听、说、想的欲望,这种良好、宽松的语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包括活动场地(景)墙面、头饰、电教设备等,这些物质环境和教具玩具可以给幼儿一种直观的感受,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模拟的实境中,唤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使其乐于说,敢于做,发自内心地去表述,为心理环境的创设打下基础。在活动中教师应给予每个孩子说话的机会,引导、鼓励幼儿树立自信心,使之连贯、大胆地对主题发表自己的想法。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不惜赞赏语句,及时抓住幼儿表述的亮点进行肯定的评价,尽量不予否定,(除与科学性原则性相反的)同时还可以用多种形式让幼儿进行表述,如语言游戏“说相反”,故事续编“猫医生过河”,儿歌创编“动物世界真奇妙”,表演“咕咚”故事,看图讲述“小雨伞”“让座”,拼图讲述“聪明的公鸡”。另外,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开展语言活动,如“今天的新事儿”、“论天气”、“报食谱、说菜名”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语言。为使所学的内容得以及时巩固,应将活动时使用的相关教具、情景图等放置在固定的区角中,使之随时随地地去学习、体验和交流,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技能,加深幼儿的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幼儿的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兴趣,更可以拓展幼儿的思维。

4. 教学中要重视提问

陶行知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由此可见提问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大班幼儿喜欢挑战、好奇、好问,他们喜欢对所有的问题作出反应和追问,对追问的方式感觉刺激而入迷并乐于参与。因此,优化大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提问,激起幼儿的求知欲望是每个教师都期望达到的目标和追求的效果。

4.1 教师的提问应具有引导性

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应从启发激励孩子的思维出发。古人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提问贵在巧字。教学过程中,一个接一个的“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只会使孩子机械地不假思索地去回答、去应付,失去学习的兴趣。但如果问题过于复杂,孩子们只会启而不发,导而不思,百思不得其解,从而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的提问要考虑到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使问题具有引导性。例如讲《百鸟朝凤》的故事时,提问:“故事中有谁?凤凰做了什么事,为什么成了百鸟朝凤?森林中的白鸟是怎样感谢凤凰的?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方式来感谢它?”不仅能引导孩子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能加深孩子对问题的理解和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引导性。

4.2 教师的提问应具有想象力

教学活动中应设计出能培养幼儿想象力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如果将故事中的“怎么说?怎么办?怎么做的”改为“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你身边发生过这样的事吗?结果如何呢?”孩子的答案就不会局限于故事的原文,他们就会凭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大胆想象,拓展思维,这不正是想象力引发的功效吗?

5. 其他

5.1 报菜谱

幼儿可以根据幼儿园当天的食谱在三餐的时候进行播报,从而既培养幼儿不挑食的好习惯,又有意识地促进家长对幼儿园伙食情况的了解。

5.2 娃娃报新闻

可采用读报、说报、剪报的形式让幼儿同家长把要播报的新闻整理出来拿到幼儿园进行播报。

5.3 天气预报员

备课活动中的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数学教学;备课组;教学反思

以备课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谈感想、做学问,在有着统一计划、教材、近似学情的同一备课组中交流自己的心得,把丰富的资源拿出来大家共享,必然会有所收获。备课组进行教学反思,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反思的预设与生成、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老教师把握课堂是比较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新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好,只是反映出课堂的平稳过渡和知识点的细节处理上新教师有一个学习过程。老教师在备课活动中可以现身说法。当然,学生是随着时代不断进步的,教材也在进化,有些经验和做法只能在教学实施时体现。每个教师相互之间也应多听课学习,做到取长补短,让课堂效果达到最优。另外,学生的落实效果也是备课组统一安排和协调的。

本人所在备课组在集中学习时,安排预先指定中心发言人,之后集体讨论,一方面考虑往届的经验和当前的学生接受能力,这样的教学预设可以探讨基本的问题,如是否科学合理、前后知识点的衔接是否顺畅,或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可能情况。另一方面研究内容的拓展是否遵从了大纲的精神,以及新课标的理念,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讨论的标准便是是否把握得恰到好处,是否因过度预设而挤压了生成的时间和空间,或是使预设的教学计划难以落实。下面是一个教学案例反思:

时间:2012年8月28日。

备课内容:北师大版必修1第一章《集合》。

本章内容包含了集合的含义、表示和运算等三部分内容。整体设计思路是从具体到理论,再回到具体,螺旋上升。而老教材在本章的内容中还涉及简易逻辑,这部分内容移到了选修2-1。教材体现的是螺旋上升。教材的意图是体现集合作为一种数学语言,在后续的学习中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如用集合的语言表示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曲线等)。而不能过多强调集合本身的技巧性问题。

上完课以后,我们发现,学生的问题有:一是刚进高一,处在适应期,接受能力较慢,初高中教材有些梯度;二是尽管都配了同步训练题,但训练量和熟练程度没有达到。在第一次考试中,学生的运算和推理能力相当欠缺,这是我们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学情的调查和初高中学生特点的研究往往有所忽略。

从这次备课反思总结后,我们备课时增加了两个措施:一是对比初中新课标中有关内容的螺旋性,二是教学当中随时进行反思,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进度。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在办公室进行及时的课堂教学反思,并在教案的旁边做相应注明,还有备课组教师轮流1个月上一次公开课,课后进行大讨论。

备课组教学活动的研究应该在立足本校学生实际生源,将教师个体间的差异与备课组的集体力量结合,强调备课内容的具体落实和可操作性;从“课前”预设性和课后“反思”当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平时备课组间的各种形式的交流,做到有计划有形式,有内容有落实,有思想有方法,有反思有改进。制定长期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标准,坚持不懈地开展实践,相互學习,多交流多讨论,备课组的工作才能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杨海萍.对教师编写教案的思索[J].青海教育,2004.

[2]][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大班科学活动教学反思 篇9

1、探索发现球体和圆柱体的特征

2、感受和体验平面图形与立方体的不同

3、能够大胆地讲述自己的见解我将此活动内容定位在科学领域教学活动,我的重点放在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去探索、发现,感知球体和圆柱体的特点和不同,并将探索到的发现和结果,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与同伴一起分享。

一、优点

1、以“滚动球的动作”的方式进入导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也很快进入了课堂的气氛,创造了一个孩子们比较愿意接受的活动气氛,对接下来的科学探索过程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开始。

2、重视孩子们自由探索的过程,教师不急于揭示答案,给予孩子们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发现,鼓励孩子们敢于动手,在活动中尽量引导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地去实践操作,去感知实物,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

3、在制作作品的时候,给予孩子们足够的空间去选择自己想要料料进行制作。作品完成后让孩子们一起分享制作的过程进行交流,然后进行实践操作让他们滚动自己的作品,检验是否可以滚动。

二、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1、材料的投放不够

如果在收集材料时,可以让幼儿共同参与收集,让孩子们在动手收集的过程中,更加了解材料的性质、形状、颜色、大小、特点(如哪些是长的、短的,细的、粗的,圆的、扁的……)这样孩子们在操作材料时就会有针对性了,可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让每一个孩子的创意都个不相同,让每个孩子在制作作品时都能充分发挥他自己的独特性。

2、活动过程中的引导欠缺到位

由于材料的投放,就需要孩子进行自主地探索过程,而活动的气氛也相对的比较轻松,孩子们比较放开、投入,在讨论的环节有些孩子就出现了相互嬉闹的现象,导致之后的教师讲解的环节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失去了对孩子们及时教育的有利时机。

3、系统性的总结不够。孩子们对探索活动很感兴趣,也能根据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去推敲,但孩子们的经验是散乱的,很多也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他们所获得的结果。这时教师的系统性的概括经验是非常得必要的。一次次的探索,都应该有小结和提升经验的环节。在这一环节,做得不够及时,而提问是教师直接引导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师通过问题想孩子们传递,激发孩子们的思维与想象。

大班语言活动教学反思 篇10

大班语言活动教学反思篇1

活动前,我让家长与孩子谈一谈孩子名字的含义和故事,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大胆交流表达,了解自己名字的与众不同以及家长对自己的期望。

活动时。首先,我们从外形感知“我和别人不一样”,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记录从粗略到细微发现了每个人身体的不同,既是对幼儿观察能力更进一步的培养,也有利于幼儿感受个体的多样性。当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了平时未注意到的某些特征时,他们会显得兴奋和好奇,这种学习的积极性将成为他们继续探索的动力。有的孩子在探索中发现我们的名字也是不同的,名字也是区别他人的一个方面,但对于自己的名字的独特性和含义幼儿了解的还是比较少的,所以我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认识名字的机会。

大班语言活动教学反思篇2

活动《落叶》是我们很少接触到的诗歌欣赏。由于最近都在上有关树叶的主题活动,小朋友们对身边的落叶都很熟悉,所以孩子们对活动比较感兴趣。特别是最后的`仿编诗歌,我发现孩子们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很仔细,袁帅说:“树叶落在草地上,七星瓢虫爬过来,躺在上面,把它当做摇篮。”、汪涵说:“树叶落在草地上,小猪拿起来,把它当做扇子。”等等,小朋友好象对仿编诗歌很感兴趣,于是我就把他们编的句子合起来编到诗歌里,小朋友听到是自己编的句子,都非常兴奋,编的就更起劲了。

虽说到最后活动将近半个小时,但时间好象还是太短。于是,我就请小朋友活动后找个好朋友一起编,或编给老师听。活动后我想,孩子对仿编诗歌的兴趣这么高,何不请他们把编好的句子让爸爸妈妈写好带到幼儿园来,再编成新的诗歌,贴在班级里,孩子们肯定会更开心的。

大班语言活动教学反思篇3

优点:整个教学环节井然有序。两大目标:流利的朗读儿歌,认识四个生字自、己、东、西。教学目标完成。课堂把控渐渐成型,面对课堂小插曲,能够换成鼓励为主的改正方式,是自己把控课堂的一种进步。针对学生的每一句发言,都给予一定的鼓励和简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环节的过渡自然,思路清晰。自己的教态温和,语调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是一次有着进步的公开课。

不足:针对幼儿课堂,自己的语言使用还不够儿化,有待加强。时间安排上合理性有待提高。学习儿歌的朗读时间上稍微有些短暂。对于幼儿课堂,不能多次使用同一口号“请坐端”,可换成:“我想请坐姿最端正的小朋友来回答我的问题”或者“我喜欢这样坐的小朋友”,适应语言应该更倾向于鼓励性。争取下次取得更大的进步。

大班语言活动教学反思范文3篇

1.大班语言活动教学反思范文

2.大班语言活动教学反思四篇

3.大班活动教学反思

4.大班角色活动教学反思

5.大班科学活动教学反思

6.大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

7.《倒霉的小白马》大班语言活动教学反思

大班社会活动的教学反思 篇11

一、面向全体学生,反思合作学习的意义

在大班额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全班50位甚至更多的学生在短短40分钟内用英语操练和交际,就需要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有的教师往往仓促安排前后座位的学生为一个合作小组,将全班分成12至18个合作小组,一旦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指导不均衡,评价难以落实到位,合作学习小组就会出现一种现象:为了尽快完成任务,由组内学优生完成全部学习任务,学业成绩中等的学生尚能“搭上两句话”,学困生就只能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安静地坐在一旁观看”,根本没有开口练习的机会。长此以往,学困生越来越沉默,越来越自卑,学业成绩中等的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挫伤,学优生之前的成就感则因缺乏良性互动的学习氛围而渐渐变得索然无味。

追求互利共赢是合作学习的目标,合作小组的成功有赖于所有组员的积极互助,互相学习,通过有效的讨论和交流,使每一个组员都得到提高。如果只关注组内某几个成员,那么合作学习总体上是失败的。教师应该深刻理解合作学习的真谛,并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问题:“我能支持帮助他(她),我能向他(她)学习,我也需要他(她)的帮助,让我们互帮互助,人人有事干,取长补短,为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努力学习。”只有学生形成主体意识,学会合作和交流,形成健康的个性,合作学习才能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1?郾差异性原则。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在施教过程中,要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水平,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学习小组成员,以此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郾互补性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组成的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一组为宜,每个小组的英语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是全班英语学习能力的缩影。在合作学习小组内,鼓励组员为小组多出力,团队的成功有赖于所有组员的协同合作,同时,根据每个组员的能力和发展需求,明确组员责任,只有当组员切实承担各自的责任,小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力量,获得成功。我们要关注非语言能力,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更为自由和广阔的空间,让全体组员尤其是学困生产生一种被需要的价值感,置身于集体之中,为了共同的目的,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群策群力,取长补短,团结合作,最终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

三、注重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在教学实际中,我们要优化评价机制,强化形成性评价,落实评价多样化,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评价的针对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1?郾组间互评。在每节课后,根据各小组的课堂积分及表现,以第一名加10分,第二、三名加8分,第四、五名加5分为标准,为每个组员加分。

2?郾组内成员自评、同伴互评。根据组员的个人表现,加10分、8分、5分或3分。

3?郾教师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发现有了进步,根据情况加10分、8分、5分或3分。

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语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智慧,我们应当倡导合作共赢的理念,重视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尊重意识和学习意识的培养,不失时机地赞赏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协调能力。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大班社会活动的教学反思 篇12

故事进行到第二个段落,乘客变成了蛋宝宝,我照旧提出与刚才相同的问题,这时我明显感觉孩子们已开始东张西望,蠢蠢欲动,但在我精心提问“铺垫”下,孩子们对第三位乘客长颈鹿坐车的情节,编得和我“分毫不差”,我觉得活动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活动结束后,潘老师马上给了我当头一棒:“这是一个续编活动吗?简直像上故事课。”王老师也质疑:“续编是一个创造性讲述活动,而钟老师的引导却让孩子们陷入了刻意模仿的局面。”这话一针见血地刺中了我内心的想法。我试图给孩子们一个讲述模式的框架,自以为用问题“牵”着孩子,其实却陷入了“灌输模仿”的教学。

“抓住孩子最感兴趣的内容续编。”带着导师的最后建议,我重新思考,我开始重新设计教具,并准备了一个“秘密武器”。

第二研活动, 针对上次提问过多的弊端,这次我以提问直接导入:“小猴碰到了谁?会发生什么事情?”“你喜欢这辆出租车吗?”孩子们立刻说:“很喜欢,它像变形金刚一样。”孩子们的话正中下怀,我立刻说:“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你接着把故事编完整。”

接着,我神秘地出示一张图片支架(附图一)让孩子们理解,孩子们马上说:“图片是说,小猴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小动物们怎么说的?故事最后怎么样?”看着孩子们信心十足的眼光,我邀请了天天,他说:“小猴摁了一下按钮,车窗慢慢变高变大了,座位慢慢降低了,车子变得又大又宽敞。”天天把“办法”说得非常好,我肯定了他,同时提出增加“对话”的要求。这次我邀请了班上语言发展最好的甜甜,但可惜的是她同样只讲述了出租车的变化,甚至说得更简单了。我心中顿觉失落,并忍不住指责了她。

活动结束后,反思今天的态度,我陷入了矛盾和自责,但是为什么形象的支架对孩子们一点作用也没有?是我支架设计的问题?还是我太急于出示支架,反倒让支架成了孩子们讲述的包袱?想到这一点,我对支架的运用又有了新的想法。

第三次课堂实践就在自己紧张、期待、揣测的心绪中拉开了序幕。

转眼又到了续编环节,我满怀期待的邀请了男孩东东。东东是个小车迷,他说:“小猴先摁了一下红色的按钮,车窗忽然打开了;接着,小猴又摁了一下蓝色的按钮,天窗慢慢地升高了,变得像烟囱一样;最后,小猴还摁了黄色按钮,车上的座位慢慢降低了。车子变得又大又宽敞。”东东虽然没有把对话、心理等语言要求讲得面面俱到,但他用了好听的形容词,这是我事先没想到的,我立刻在“办法”符号上写下文字“形容词”肯定了他。接着,我又邀请了语言发展较好的女孩倩倩,没想到她的兴趣点也在“出租车的变化”上,还加上“嘭嘭嘭地”,“嗖地一声”等一些非常生动的象声词,我也用文字“象声词”肯定了她。第三个孩子浩天把“长颈鹿上车的过程”讲述得绘声绘色,把“钻、弯、侧”等动词拿捏得非常到位,我同样用文字记录下来(附图二)。虽然,孩子们最终也没有讲清我预想的出现人物“对话、心理”等语言丰富性的要求,但我一点也不失望。

这一次潘老师肯定了我:“钟老师有很大进步,环节层层深入,给孩子们更多讲的机会。”王老师也高兴地说:“这次教师充分关注幼儿,特别是随机出示支架这一点,我觉得做得特别好。”这次活动,导师也肯定了我,体现了《指南》中评价的“灵活性原则。”我觉得我离《指南》的要求还很远,只是今天的活动让我感受到语言发展不是一蹴而就,支架运用也不是一成不变,关键在于教师做好“掌舵人”,发现幼儿亮点,灵活调整。

到今天为止,活动已经历了四研,孩子们也逐渐丰富了故事中“对话,语言,结尾”等语言讲述的要求,活动在孩子们的掌声中依依不舍地落下帷幕。

这次活动给我莫大信心,同时又激发我思考“活动的多种价值和整合的教学理念”,比如可以在活动的最后环节延伸:让幼儿在PPT的欣赏过程中,感受现实生活中各种概念车的神奇。这样既可以体现语言讲述的要求,又融入认知发展的要素。是否能得到孩子喜欢,我将拭目以待……!

大班教学活动反思 篇13

1、活动中的优点

在幼儿毕业之际,幼儿都想保留幼儿园这段难忘的友情,他们有互留电话的想法,由此我们开展活动进一步引导幼儿能够为同伴提供更多的信息,以保持今后的联系。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认识到给同伴的个人信息应当是内容丰富的,便于同伴今后联系的,因此他们说出了必须有的三个基本信息: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幼儿对这几个信息的认识比较清楚。

其次在活动中采用了多种的教学手段,通过欣赏哥哥姐姐的友情卡,了解什么是友情卡,通过观看哥哥姐姐互赠友情卡的视频,感受了朋友之间的情感。通过现场制作的活动,幼儿不仅知道友情卡的内容,初步尝试了制作,还为后面的制作友情卡活动做了铺垫。

2、活动中的不足

在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遗憾,在谈到卡中的重要信息的话题时,应当请幼儿多说一说,充分了解这些信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免在今后的制作环节中漏掉。另外,在幼儿对同伴的情感的交流中,也应让幼儿多说说自己的感觉,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制作友情卡的愿望。在社会情感的教育活动中,应当突出地引导幼儿多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以达到提升幼儿情感态度的效果。

主要内容

1、活动的由来符合大班幼儿的需要,活动的设计过程清晰,层次清楚,环环相扣。能够通过活动有效地解决幼儿活动中发现的问题。

2、活动采取多种的教育形式,利用幼儿观看视频,直观了解友情卡的作用、内容,教学手段有效,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3、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自己主动地思考,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意识。在活动中幼儿要进行两次友情卡的制作,欣赏两次哥哥姐姐的友情卡。这些环节的设计,对大班的幼儿形成一种挑战,使他们在自己的制作中发现问题,然后在欣赏过程中,主动寻求帮助,解决问题,最后完成一个比较成功完整的友情卡。

4、建议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幼儿更主动地讨论自己的感受、发现,充分发挥自己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这个活动的目标虽然是解决友情卡的制作问题,但是它的内在目标指向的是幼儿的情感教育。在活动中,对幼儿的情感的提升和关注还要更多一些。例如,开始讨论的“和同伴即将分开了,是什么心情?”这个问题其实很关键,幼儿要充分地说一说自己的情感、感受,体会到自己的情感需要,才能够有积极制作友情卡的意愿。因此老师可以在此环节时更深人地引导幼儿的讨论。

综合评析

1、此次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幼儿的需要。在大班幼儿毕业之际,已经知道要与同伴分离,并且能够体会到自己需要继续延续与同伴友谊的意愿。因此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幼儿借助于友情卡的方式,有效地与同伴保持今后的联系。在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充分考虑到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能够利用制作、发现问题、欣赏、再制作的过程帮助幼儿梳理友情卡制作的重点,对幼儿的支持很有效。

2、活动的整体关注到幼儿的情感。从活动设计的初衷可以看到,老师是关注到幼儿与同伴将要分离的一种情感需要,在活动的结尾之处,幼儿互赠友情卡的过程,更好地体现了友情卡的情感内涵,也是幼儿体会同伴间情感的一个过程。

3、建议教师将本次制作活动分两次进行,这样能充分与幼儿讨论制作的重点,帮助幼儿梳理制作的经验。将活动的过程作为幼儿探究、发现的契机,引导幼儿自主解决制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

大班社会活动的教学反思 篇14

设计意图

幼儿时期是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的大班幼儿来说,他们非常需要能够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从而充满自信的去迎接以学习为主要活动的人生新阶段。教育活动“名字的故事”,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名字也是区别于他人的一个方面,但对于自己的名字的独特性和含义幼儿了解的还是比较少的,所以我们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认识名字的机会。在活动前我们请家长与孩子谈谈孩子名字的含义和故事,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大胆的交流表达,让幼儿了解自己名字的与众不同以及家长对自己的期望。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大胆地交流关于姓名的由来,了解自己名字的独特性和含义,体会爸妈对自己的期望,增强自信心。

2.感受中国姓氏的丰富,激发幼儿认识百家姓的兴趣。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事先请幼儿向家长了解自己的名字写法、含义和取名字的小故事,并请部分家长下下来。

2.写有幼儿名字的小纸片(把幼儿的姓与名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笔写,让幼儿能分清)贴在大黑板上。

活动过程

一、打招呼,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再用独特的方式打招呼

二、寻找名字的秘密

1.请你们猜猜这些写满字的小纸片上写的是什么字?(幼儿的名字卡片排成四排,做好标记)

2.你能找到自己的名字在哪里吗?这些名字都一样吗?(感受名字的独特)

总结:原来,我们每个人的名字都是不一样的,大部分名字是由两个字组成的,还有小部分人的名字是2个或4个字。

三、寻找姓的秘密

1.我们的名字又叫姓名,由姓和名组成,姓名中的第一个字是什么?(姓),找出自己的姓贴在胸前,相互观察一下,你们的姓一样吗?一样的就叫是同姓,在好多年前可能是一家人,可以拥抱一下。

2.你为什么姓这个姓?(因为爸爸姓什么宝宝就姓什么),老师姓衣,你们猜猜我的爸爸姓什么?

3.除了这些姓,你知道有哪些姓吗?姓不一定都是一个字,还有两个字的姓,我们叫她复姓。(如,诸葛、上官等)

4.教师总结:我们中国的地方可大啦!一共有10几亿的人口,所以有好多的姓,你想了解更多的姓,可以看《百家姓》的这本书。

四、说说我的名字

1.你们的姓是跟爸爸的,不是随便起的,那你们的名字都有小秘密,你知道你名字的含义吗?请小朋友找出自己的名字贴在胸前,跟自己的名字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名字的含义或起名字时的小故事。

(1)请小朋友说自己名字的含义。

(2)猜说老师名字的含义。

(3)通过家长写下爱心卡片,了解幼儿名字的含义。

小结:原来我们的爸爸妈妈不是随随便便给我们取名的,都是有一定意义的,表达了爸爸妈妈对我的期望,和对我们美好的祝愿。

五、延伸

1.你喜欢自己的名字吗?

2.你除了这个名字,还有别的名字吗?别人会怎么叫你?

3.你愿意为朋友取一个即特别又好听的名字吗?

教学反思

1.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活动是儿童重要的学习方式,对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游戏是一种有趣而有实效的活动方式,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还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启迪智慧。游戏中出现了学生熟悉的五个福娃的形象,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

2.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通过让学生讲自己、讲家人、讲他人名字的故事,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获得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让学生对自己名字里的故事进行展示交流的环节,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别人欣赏,被别人尊重,会引发主动与别人交流的意愿,更自信、更轻松地与别人交流。

不足之处: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大班社会活动的教学反思 篇15

一、立足现场观摩, 及时进行思考互动

不少教师在外出观摩学习过程中, 专注于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全都记下来。这样只顾记录, 却没有时间进行及时的思考, 其效果是不理想的。正确的方法是:观摩时既注重“倾听”也深入“思考”, 从而减少“记录”与“交流”, 也就是首先要认真倾听执教者怎么教, 重点是否突出, 教学语言是否简炼等, 然后摘要一些简单的记录, 只有这样, 才能有更多时间投入到思考之中。活动结束后, 要充分发挥一同参加观摩同行的资源, 相互沟通自想法, 探讨并解决观摩过程中产生的困惑, 从中剖析观摩活动的亮点与不足, 这种分析与互动让大家都能敞开心扉, 发表各自独特的见解, 及时有效解决心中的困惑, 为活动结束后进行自我教学实践进行参照与反思。

二、研讨促进整改, 努力在实践中迁移

观摩活动结束后, 积极开展观摩后的研讨活动,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是将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好机会, 以利于教育观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并转化为自己适宜的教育行为。因此, 研讨后应根据本地域特点、结合本班孩子能力发展水平, 对观摩活动方案进行整改, 并积极进行实践, 探索验证, 只有自己亲身体验了, 才能真正感受执教老师的用心良苦, 才能领悟活动的精彩, 也才能真正将观摩者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精心选择活动内容

在众多的观摩活动中, 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迁移于自身实践的, 要根据教师自己的兴趣特长、幼儿年龄特征、幼儿园现实条件等选择适合进一步实践与研讨的优秀教学内容, 于是我选择了音乐研讨会漳州老师带来的大班节奏活动《快乐的一天》。首先, 这首“奥地利风格圆舞曲”曲调明朗欢快, 节奏感强, 特别是在A段部分的行进感, 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动起来, 容易激发幼儿兴趣。其次, 我班开展的子课题是《浅谈大班幼儿节奏乐教学新策略》,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 本班幼儿节奏乐常规较好, 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等方面的经验相当丰富, 尤其是节奏感也比较强, 具有开展这一活动的基础。第三, 这位开课老师在教学风格和技巧上充分体现让节奏活动从生活中来到音乐中去的理念, 能充分挖掘和发展幼儿自身潜在的各种音乐能力, 这些教学技巧正是我们一线教师有待提高与学习的。

(一) 用心调整活动方案

确定音乐实践内容后, 就要对原观摩研讨的方案进行调整与创新了, 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以及教师自身条件等多方面情况不同, 不能简单、机械地照搬原来的活动方案开展实践教学, 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与创新, 调整原方案设计, 使之更具有效性。

1、发挥集体聪明智慧

调整前, 我充分发挥课题组集体的智慧, 对选择的内容进行彻底的分析与研讨, 对作品的节拍、音乐的性质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了解和掌握乐曲结构及节奏特点, 同时查阅相关资料, 了解乐曲的音乐风格和性质所表达的音乐情绪, 这样才能更好地将音乐作品的基本信息传递给孩子。

2、了解幼儿已有经验

皮亚杰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儿童是在旧经验的基础建构新知识的。因此再优秀的案例也不能按部就搬开展实践活动, 应根据本班幼儿的经验基础, 对原方案流程进行调整。那么, 在开展活动之前, 我通过谈话了解到:由于经常开展节奏乐活动, 对打击乐器沙球、响板、双响筒等已不太感兴趣了, 但孩子们也有自己的创新, 提到如果能用其他材料来替代乐器, 也许更有吸引力, 同时开展节奏乐活动, 最好要有一个指挥, 这样就更加生动, 而幼儿的这些需求则观摩活动没有体现的。

3、多种渠道丰富经验

了解幼儿已有经验后, 要根据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的通过各种渠道进一步丰富幼儿经验。

首先, 在区域活动期间, 在“探索发现区”投放不同的豆类和花生, 还有塑料瓶子, 鼓励幼儿用各种方法制造声响, 从中发现不同装置的不同音响效果, 然后在“音乐区”提供常规的节奏卡和图谱打击乐器外, 提供幼儿在探索发现区亲自制作“乐器”, 因为这是孩子们感受音乐、探索节奏的乐园, 为开展节奏乐做铺垫。

其次,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感受并体验节奏, 我选择幼儿熟悉、节奏感强的歌曲《洗手帕》, 运用本次学习的奥尔夫“声势训练”教学法, 事先专门组织一次节奏训练。启发幼儿用捻指、拍手、拍腿、跺脚、弹舌等多种声势进行伴奏, 让幼儿在身心参与其乐无穷中感受音乐节奏, 并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理解去表达创造, 从而获得更深的体验。

(三) 巧妙确定活动方案

在丰富幼儿相关经验后, 根据本班幼儿的表现及自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认真思考可运用教学策略和可借鉴的观摩经验, 调整原方案, 设计自我实践教学新方案:1、原方案中用竹筒、竹板、响板、双响筒为乐器, 根据孩子们提出的, 用自制的瓶子来替代。2、原来第一环节中幼儿看图谱跟着音乐, 将小手从膝盖伸到头顶, 调整为:幼儿看图谱跟着音乐, 运用“声势”引导幼儿大胆用身体动作来感受音乐, 使幼儿获得更深的体验, 并大大增强活动的趣味性。

(四) 努力实践教学活动

确定新的活动方案后, 就要进行实践教学了, 我邀请园领导及课题组、曾经观摩过原活动的教师一起来观摩自己的教学活动。由于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充分, 活动中幼儿表现积极主动, 尤其是对音乐结构的理解, 并运用语言、动作、为乐曲伴奏, 使幼儿在自主、快乐地学习中感受音乐的快乐, 最后《照镜子》游戏起到画龙点眼的效果!

三、及时全面反思, 再次跟进实践

实践教学之后, 我及时反思自己的活动并寻找原来执教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并进一步反思造成不同的原因, 通过回放自己教学过程的DV, 与原来活动的DV进行比较, 综合分析发现存在的不足:教师在“导”与“教”的时间比例上失衡, 由于过分关注“X X—X X︳”和“X X︳X XX—”这两种节奏为音乐伴奏, 造成幼儿过多地模仿, 鼓励迁移已有经验创造的比例太少, 忽视了幼儿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反思后由参加两次观摩活动的教师, 从旁观者的角度对两次活动进行比较, 并提出适宜的建议, 她们认为:调整后的活动幼儿用自制有声响的材料为乐曲伴奏, 幼儿兴趣更高, 但存在不足:音响效果比较接近, 听起来好象就一种乐器, 建议1、再次尝试不同材料、不同装置形成不同的音响效果, 2、同时提供沙球、双响筒、响板、自制乐器等多种材料, 让幼儿自主选择比较适合乐曲风格的乐器, 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调整后运用“声势”法让幼儿感受音乐, 比原来方案来得生动, 有趣!孩子们也乐于表现。在自己的反思及听取观摩者的建议之后, 我决定再次调整方案进行再实践, 效果显得更加理想。

总之, 通过观摩学习, 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实践内容, 调整活动方案, 大胆进行实践, 并在同伴互助下对比反思修正, 再次跟进实践。既在“学习———调整———实践———反思———再实践”这样循环反复的研究过程中, 不断寻找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将学习到的观摩活动的成功设计迁移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并积极内化, 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实践智慧, 使自己教学活动变得更加丰富而生动, 教学效果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3

大班社会活动的教学反思 篇16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科实践教学反思与构想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268-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指出要“……抓紧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目标部分指出,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高等院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解决与社会环境发生问题的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深入地掌握工作方法和技能,以此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已经成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者的重要和紧迫的任务[1]140-143。这其中,实践教学开展的实效性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专业工作能力。

一、社会工作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基本上是实验课程、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这样几个环节。从形式上看,这样的设置似乎满足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践环节的培养要求,但这是不是真正的实现了这些设置的初衷,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不是真的从中得到了培养。据笔者了解,这其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其一,实验课程的学时设置不合理,实验开展形式化。实验课程学时的设置往往是在制定教学大纲的时候随意设置几个学时,并没有认认真真地去挖掘课程本身的内容,到底该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哪些能力,多少学时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导致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用课时去衡量实验的设置,而不是因课程目的而设置实验。另外,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实验指导老师基本由任课教师替代,理论学时侵占实验学时的现象似乎成为常规,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力的提升与否似乎不是老师们关注的重点,而在于实验报告是否上交,能否应付学校的教学资料的完备要求。

其二,实验室利用不充分,形同虚设。表面上看,实验室的硬件基本上齐全,但是这些实验室是否真正的投入使用是个大大的问号。据了解,由于没有专门的实验教师,实验课程的开展基本由任课教师替代,那么任课教师在开展实验课程的时候倾向于在教室应付了事。

其三,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缺乏,学生的能力无法得到检验。目前学生们实习的社会工作机构主要有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民政局、街道办事处等,这些机构从事的基本是“行政性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专业意义上的实习基本无法实现。

二、社会工作本科实践教学实施的构想

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具备社会工作的实际工作能力,必须在实践教学上认真地思考和设计。

第一, 思想上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专业,不管是专业带头人还是专业教师,都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改变以理论教学为主、应付实践教学的局面。

第二,开发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有章可循的工作。在开展实践教学前,应该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对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做出一个整体的规划,为实践教学的稳步开展提供参考,并在实施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情况不断改善,为培养学生的实际社会工作能力做好铺垫。

总体上讲,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可以设置这样几大模块:

专业思想教育模块。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度不高,大多数学生是被调剂而进入本专业,对专业的认知还不到位,因此通过安排学生参观社区、儿童福利院、老人福利院、救助管理站等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机构,让他们对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进行了解,为进一步的社会工作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打好基础。

社会调查研究模块。这个模块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力,熟悉社会工作研究的过程。主要通过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软件应用实验、社会调查综合实训、社会调查实习三大环节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实验课程中可以进行“选题”等社会调查研究各个环节的实验,社会调查综合实训时可以针对某个选题进行研究设计。社会调查实习中可以根据综合实训中的研究设计进行实地调查,再结合调查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通过这样环环相扣的设计,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力。

社会工作实务模块。这个模块的设置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社会工作能力。主要的环节有实验、实习和综合实训。心理咨询、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方法类课程实验,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开发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单面镜观察等方法,促进学生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设置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综合实训环节,综合实训环节要整合整个方法的知识进行实务的模拟。在社会工作机构实习和毕业实习时,可以检验学生们的实际社会工作能力,并发挥社会调查研究的能力,对实习基地的服务对象的现实需求进行调查,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对服务对象的现实需求进行思考,为毕业论文和课外学术制作提供现实素材。

课外能力提升模块。通过课外的大学生“挑战杯”活动对学生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力进行检验,通过志愿活动的参与让学生认识和内化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

第三,具有完备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其一,规范保障。要制定完备的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实习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依据,在教学大纲中应该体现教学目的、教学具体过程、学生的考核方式。这是实践教学科学性与规范性的保障。

其二,人才保障。要有专门的实验指导老师和实习教学负责人。实验指导教师负责实验的开展,这样的老师要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熟练的社会工作技巧和方法、精通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实习教学负责人,专门负责社会工作实习的动员、社会工作实习基地的联络、社会工作实习过程的监控、社会工作实习的反馈。

其三,基地保障。尝试“走出去”,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必要条件,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是学生专业实习、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的重要保障。对于社会工作机构欠发达的城市来讲,可以尝试“走出去”,到社会工作发达的地区寻找校外实习基地

其四,投入保障。首先,加大社会工作实验室的经费投入,真正发挥实验室的作用。目前虽然许多高校建有实验室,但功能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比如,可以增加个案工作室的数量,容纳更多的学生开展个案工作实验;可以增加数据处理中心计算机的数量,基本达到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为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综合实训提供保障。其次,突破体制限制,加大力度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目前大多高校为了学校的发展,坚持引进相近学科的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整个师资队伍出现的最大的不足就是教师的社会工作实务经验缺乏,导致实践教学的开展流于形式,比如,小组工作实验中,让学生分组开展小组活动,学生开展之后教师应该给予点评,大部分教师都认为自己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感觉点评表面化,学生也认为教师最后的点评不能一语中的,感觉实验课程开展的效果不好,流于形式。再次,增加教师进修培训的资助。社会工作专业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讲都是新办专业,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可以鼓励教师到重点院校进行课程进修,可以选派教师到香港等社会工作发达的地方进入社会工作机构参与社会工作项目的开展,进而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指导技能。最后,适当提高实践教学工作量的待遇,提高教师积极性。据了解,目前高校指导社会工作实践的教师基本由教研室的教师替代,由于没有完备的实习教学体系,这些指导教师一方面要联系实习单位,一方面又要组织学生的实习动员、实习跟踪指导、实习答疑、实习报告批改、实习分享。承担实践教学的教师的付出与获得严重脱节,教师的积极性严重受挫。

三、小结

社会工作专业是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具备实际工作能力的社会工作者,必须立足现实,挖掘资源,对实践教学进行认真的设计,并不断地调整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开发多样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需要一个较好的效果评估体系,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周军,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2).

上一篇:六年级我的拿手好戏作文练书法下一篇:民航公司英语面试问题及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