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课后练习及答案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河中石兽》课后练习及答案(精选9篇)

《河中石兽》课后练习及答案 篇1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二、(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② 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 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 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 ——宋祁《雁奴后说》 注:①瞑,通“眠”。②陂薮(bēi sǒu),陂,堤岸、湖边。薮,湖泽通称。③緼,乱麻绳。④唼(shà),水鸟吞食声。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 分)

①如其言()②须其夜艾()③阴布大网()④叹其以诈相笼()11.翻译下面的语句。(2 分)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12.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2 分)

1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2 分)

《木兰诗》[测评]

一、双基测评

1.给下面加线字注音。不闻机杼声()

可汗大点兵()()万里赴戎机()

西市买鞍鞯()()朔气传金柝()燕山胡骑鸣啾啾()()2.下面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关山度若飞(过)朔气传金柝(北方)B.赏赐百千强(有余)出郭相扶将(扶持)C.双兔傍地走(跑)惟闻女叹息(只)D.旦辞爷娘去(早晨)愿驰千里足(愿意)3.对下面句子的大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到处购买骏马等出征要用的东西,操办急切而井然有序。)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们身经百战,捐躯沙场;壮士们征战十年,胜利归来。)C.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打开了东阁的门,又跑到西阁的床上坐着。)

D.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对着窗子梳理好了头发,又去对着镜子在额头上帖上花黄。)

4.指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4)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5.《木兰诗》中写了哪些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6.“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四句诗应该怎样理解?

阅读“东市买骏马„„壮士十年归。”完成7—8题。

7.对“旦辞爷娘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现木兰离家后的思乡情怀 B.表现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 C.表现木兰离家后的反战思想 D.表现当时前方的军情紧急 8.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段的大意。

二、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2题。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9.用四个字概括这个故事的情节:()10.解释下面加线的字。

(1)天雨墙坏 雨:(2)其邻人之父亦云

云:_____________(3)暮而果大亡其财

暮:_____________

亡:_____________(4)其家甚智其子

智:_____________ 11.翻译下面句子。

(1)暮而果大亡其财。(2)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 篇2

二、字词分析:

1、注音: pĭ yè zhào fèi yān sù yú

圮 曳 棹 杮 湮 溯 欤

2、重点字词:

临:靠近; 河:指黄河;干:岸边。 余:多 湮:埋没.

圮:倒塌。 阅:经过,过了 岁:年

是:这;杮(fèi):削下的木片。 并:一起 。

啮: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洞坑。

臆断:主观地推断

已:停止 如:按照

设帐:讲学,教书。

竟:终于、到底。 棹:划船 曳:拖着 但:只,仅仅。

倒掷:倾倒,摔倒。

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暴涨:指洪水。暴,突然。

尔辈:你们这些人。 求:寻找

以为:认为 溯流:逆流。

固:本来 究:推究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遂:于是

3、通假字: 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颠:通假字,通“癫”,疯狂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果得于数里外 如是再啮 如其言

(1)介词 在 (2)介词,像 (3)介词 按照

5、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C )

A .一寺临河干 B.棹数小舟 C. 不亦颠乎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6、一词多义: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 的

至石之半 的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的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被 )

⑵众服为确论 (认为 )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成为)

5. 古今异义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c )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 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 倒塌到河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

3、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有个讲学者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

5、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

6、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7、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8、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原因是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9、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一定会倒在陷坑中。

10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11、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

1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四、问题探究:

1、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 在下游” ,依据是“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_湮于沙下,渐沉渐深”,理由是“_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求之于上流“,是因为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四种:

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

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

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

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6、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一、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角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二、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角度:可据理臆断欤)

三、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角度:老河兵正确)

7、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盲目的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8、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河中石兽》研讨与练习 篇3

①一起②事物的道理③经过、经历④代指讲学者的话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河中石兽》课后练习及答案 篇4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纪昀(yún)

山门圮于河(pǐ)棹数小舟(zhào)...曳(yè)铁钯(pá)是非木杮(fèi)湮于沙上(yān)....啮沙(niè)溯流逆上(sù)臆断(yì)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寺临河干(靠近)(水边,河岸)..(2)山门圮于河(倒塌).(3)阅十余岁(经历).(4)求石兽于水中(寻找).(5)竟不可得(最终).(6)曳铁钯(拖着)(平整土地用的农具。)..(7)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探求,研究)...(8)众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9)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10)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推断)..3.下面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

A.棹数小舟

B.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C.石必倒掷坎穴中 D.渐激渐深((解析:A项中的“棹”是名词用作动词,“划船”的意思。)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5.《河中石兽》的作者是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6.关于本文内容,下面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这部书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

B.这篇说理短文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

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

C.本文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

D.文中,人们按照老河兵所说的找到了石兽,这说明经验大于知识,在实践面前,知识一文不值。

7.从下面A组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B组中至少选用一组关联词语,写一段体现某人性格 的话。(80字以内)A组:仁慈 自信 胸有成竹 小心翼翼 油然而生 事半功倍 B组:虽然……但是……

如果……就……

示例:老人虽然七十多岁了,但是对书法的钻研非常执着。只见他拿起了毛笔,胸有成竹地在宣纸上笔走龙蛇。写完后,老人自信地把字幅挂起来让大家欣赏。课内精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二石兽并沉焉(一起).(2)以为顺流下矣(认为)..(3)棹数小舟[船桨,这里指划(船)] .(4)湮于沙上(埋没).(5)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咬,这里意为冲激).(6)遂反溯流逆上矣(逆着河水)..9.翻译下列句子。

(1)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像这样再冲激,石头又再倒滚,一再地再倒滚不停止,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10.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下游,依据是“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 “湮于沙中”,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老河兵则判断其在上游,是因为“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11.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

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综合分析了水、石、沙等因素。根本原因是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12.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示例: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拓展阅读

【甲】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 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

①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选自宋·杨时《言默戒》)【注释】 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尔辈不能究物理(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2)或夜鸣(有的).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吗?(2)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

不应发言而发言,同应当发言而不发言,都足以招致灾祸啊。

15.甲乙两文的结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运用该结构方式的好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都运用了先叙后议的结构方式;运用该结构方式,易于将深刻的道理解释清楚,也易于让读者接受。

16.甲乙两文都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总结出了深刻的道理。那么,两文分别说明了怎样的道理呢?请简要概述。

甲文: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乙文:无论是发言还是沉默都要在对的时间和地点,不然只会害了自己。【乙文参考译文】

《河中石兽》翻译及赏析 篇5

《河中石兽》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错乱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错乱了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注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一本“傎”):颠倒、错乱。

8.河兵:治河的士兵。

9.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刷,冲击的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12是非:这不是 是:这 非:不是。

13如:按照。

14设帐:设立学管教学。

15.竟:最终。

16.并:一起。

17.临:岸边。

18.圮:倒塌。

19.曳:牵引,拖着。

20.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21.但:只。

22.倒掷:倾倒。

23.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24.暴涨:凶猛的河水。

25.尔辈:你们。

26.干:岸边。

27.临:面对。

28.并:一起

29.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求:寻找。

31.以为:认为。

32.盖:因为。

33.溯:逆流而上。

34.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 今义:一种学科。

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每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结论。

河中石兽教案 篇6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阳山县青莲中学 张锦波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学生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课文阐述的道理,知道分析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理论联系实践

二、教学重点

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自由读导学案的第1题

(二)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一天,老师在河边玩,一不小心,老师手中有一块小石头掉在河里,过来几年后,老师想找回这块心爱的小石头,有那个同学能告诉我,我应该去哪里找?

学生口头回答上述问题

2、如果是一块很大的石头呢?过来几年后,我们应该去哪里找?

好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河中石兽》这篇课文,学习完后,相信同学们都能正确告诉老师要到哪里去找小石头和大石头了。

2、解题

河中石兽:河中:表示地点;石兽:像石狮子之类的物体。

3、走近作者(学生齐读一次)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听录音,解决有关字词的读音

学生朗读导学案第一题,读准下列生字的读音。(语文课代表)河干gān 圮pǐ于河 棹zhào数小舟 湮yān于沙上 啮niâ

转zhuǎn转不已 曳yâ铁钯 木杮fâi 倒掷zhì 溯sù流

2、对照注释,疏通文意(一人读原文,一人讲译文)同桌合作完成,圈出有疑问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

3、翻译重点语句

(1)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2)尔辈不能究 物理。是非木杮(fâ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那么说来,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其中第二点的多了,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四)、探究原因,明白事理

1、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这些人在什么地方找石兽。他们的依据(用原文的句子回答)是什么?(1)、寺僧(什么人)在 原处 和 下游(什么地方)找石兽,他的依据是以为顺流下矣

(2)讲学家(什么人)在 泥沙下面(什么地方)找石兽,他的依据是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3)、老河兵(什么人)在 上游(什么地方)找石兽,他的依据是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教师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四种情景,借助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问题探究:为什么 “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1)、学生讨论

(2)、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

老河兵:因为老河兵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经验,综合考虑了石头的性质、泥 沙的性质、水流运动等因素,做出了正确推断。

寺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动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

讲学家: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却忽视了水流运动的规律。

(3)、讨论、分析最后一段

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五)、阅读《纸上谈兵》,回答问题(完成导学案四)

(学生读)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言兵事,父不能难,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lián)颇(pō),悉更约束,易置军吏(lì)。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yáng)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zú)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译文:

(学生看)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曰∶“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轻率的讨论它了。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打败赵军的人一定是赵括自己。”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的任用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指挥奇兵,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博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它们活埋了。

道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死书或者死书读是不行的。

二、成功来之丰富的实践生活,而不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

三、做事情还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生搬硬套书本上的东西是行不通的。

四、光说不练,只会夸夸其谈的人是没有真才实学的,成功者源之生活。

(五)总结:

1、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凭老经验,凭习惯来推理事物,从而造成判断失误的例子也不少,所以,我们要记住《河中石兽》所讲的道理:不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遇到问题时,要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要理论联系实践,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2、学生回答导入新课的问题:

小石头到了下游(小石头的重量很轻,所以被水流冲到了下游)

大石头到了上游(大石头的重量很重,受到水流,泥沙,石头本身重量几个因素共同的作用,大石头到了上游)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七)、板书设计

寻古人之思,学探究之法

寺僧-求之下流--无迹

河中石兽教案 篇7

1.“斗酒诗百篇”是指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__________请你写出本学期你学到的他的一首诗。

2.短文修改。

①人活着要吃饭,人活着也要读书;吃饭是人的本性,读书也是人的本性。②读书可以有目的地读,也可以无目的地随便翻翻。③书海无边,只能有选择地读一些代表作。④读得好不好,要看_________(实验、实践、实力)。⑤读死书,死读书,结果造就了两脚书橱,“百无一用是书生。”⑥但是如果是个“读书种子”,带着乐趣读书,就能兴味盎然地吸收书中,长成大树,成为栋梁之材

(l)文中第⑤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写出修改方法。

(2)从第④句的括号内有三个备选词语,请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

(3)第⑥句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方法。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3一6题。

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①见而哂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②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③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④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去。

注释:①行者:过路人。②所以:用什么方法。③未及移时:还没过多少时间。④术:方法。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l)农夫耕于田 于:

(2)欲速则不达 速:

(3)行者服而去 服:

2.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农之惰也!

(2)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河中石兽》启示 篇8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在一次河水暴涨时期,一个寺庙的寺门倒塌了,然后寺门旁的两只石兽也随之掉入水中。然后这个寺庙的僧人们便开始寻找这两个石兽。他们沿着河一步一步的缓慢地寻找着,可是努力过后,却是毫无收获。这时一个讲学家来到了他们的寺庙里,告诉他们:“沙子软轻,石头是坚硬的,所以石头陷在沙里,他们非常信服,可是却还是没有什么效果。最后一个老兵告诉他们石兽在上游,并说:“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其实这个故事非常短小,但是他却蕴含着一个大道理: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我们在生活中,这样的情况非常多。

还记得,鲁迅有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里面提到一个情节:长妈妈把他的小鼠给害死了。当时我非常震惊,善良的长妈妈怎么会是这样一个人?但是我又读到他的一篇文章,才知道了结果。原来是这只老鼠在在墙上爬,不慎摔下来,摔死了。长妈妈为了不让鲁迅担心,还特意把它埋葬了起来。是鲁迅错怪了他。其实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鲁迅只是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判断一件事,这是非常错误的。我们应该全面细致,才能真正的知道这个事真正蕴含的内涵。正如《曹刿论战》里说: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

河中石兽概括全文 篇9

《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文言小说。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河中石兽概括全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河中石兽》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河中石兽》讲述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河中石兽

清代: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转转一作:再转)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纪昀的轶事典故

纪昀与和珅

传闻二人结怨颇多,事实上,纪昀与和珅的关系就像是忘年交。年轻的和珅处世外向泼辣。年老的、处世逐渐内敛圆滑的纪昀会时时善意地提醒和珅。两人既有政见不同带来的争吵,也有默契的配合。在工作中,更多的是和珅对纪昀的关照;在人际关系上,更多的是纪昀对和珅的帮助。同时,纪昀对自己的.能力也非常了解,在文学上固然无人可比,但在治国和理财上远不如和珅。而纪昀本身就只是一个御用文人,也就是说,纪昀与和珅不会有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两个人也是当时清朝最重要的两个支柱,乾隆最仰仗的两个大臣,如果真的斗的不可开交,那就不可能有康乾盛世了。

纪昀与刘墉

纪昀和刘墉更有着不解之缘。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正是纪昀的乡试主考官。对刘统勋的知遇之恩,纪昀一直是感激零涕。而后来纪昀被发配的案件,又恰是刘墉负责。还有更巧的,举荐纪昀担任四库馆总纂官的,也是这位刘大人。刘墉,刘统勋长子。和珅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唯刘墉、纪昀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臣始终不曾依附。他们一个善文,一个工书,却都有收藏砚台的癖好。有时相互赠送,也常为一个心爱之物而互相攘夺,但彼此都恬不为意,并以之为笑谈。

烟袋惹的祸

纪昀喜抽旱烟,文臣武将暗地里叫他“纪大的烟袋”,有次,乾隆急诏,纪昀来不及将烟熄灭,只好把烟袋藏在靴子里去朝见圣上。烟在靴子里燃烧起来,纪昀忍着痛,希望皇上快点结束,直到裤脚冒出烟来,皇上问他怎么回事,纪昀答:“失火了!”皇上赶快让他出去救火,纪昀才颠着一只脚出去了。以后有好长时间,纪昀不得不拄着拐棍。

文字狱牵连

上一篇:致800米运动员的致辞下一篇:在市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