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的课后练习题(通用19篇)
1、扩词
示()()谋()()()
免()()()患()()()
2、造句
建议------
请求------
3、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再填空。
1、这一段共有()句话,是围绕第()句话来写的。
2、这段中第()写越王勾践“卧薪”,第()句写“尝胆”。课题“卧薪尝胆”的意思是()
4、说出下列成语讲的`是历史上谁的事。
纸上谈兵()完璧归赵()
指鹿为马()七步成章()
破釜沉舟()图穷匕见()
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使用课后练习, 将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整合策略
1.课后练习与教学目标整合, 有效完善教学思路
有些课后练习可以作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凭借和依据, 备课时应充分发挥课后练习的导向作用, 将这些练习与教学目标有机整合, 确定教学思路。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沙漠中的绿洲》一文后有这样几个练习: (1) 朗读课文。 (2) 用钢笔描红。 (3) 读读下面的词语。 (4) 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 (5) 仔细观察题头的照片, 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 写一段话。课文中的词语可供选用。
根据这几个练习, 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中的6个生字:价、劣、挖、填、漂、侍, 联系上下文,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会认“碱”“霎”。 (3) 圈画出表现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的句子, 反复朗读“阿拉伯朋友”的话, 理解阿联酋人民营造美好生存环境的不易, 认识改造环境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感情。 (4) 观察题头照片, 适当运用课文中的词语, 按一定的顺序, 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
教学目标3与课后练习4相呼应, 并指出了课堂教学时的具体实施步骤, 教学思路得以清晰呈现。
2.课后练习与教学过程整合, 有效达成训练点
朱家珑说:“课后习题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 或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 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 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 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以及能力训练的载体。”
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中, 编者逐渐渗透了“自然段”“逻辑段”等内容, 并在练习中加以体现。如《我给江主席献花》中有这样一道习题:按照下面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 (1) “我”和欢迎队伍在机场等待江主席。 (2) “我”给江主席献花, 感到非常幸福。 (3) “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在《李时珍夜宿古寺》中, 编者安排了这样的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并写出段落大意。在初读课文阶段, 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内容相似或相连的“自然段”合并成“逻辑段”, 这样的训练自然而然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课后练习较好地体现了学段训练要素, 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学会用带点词、关联词造句等。仔细研读课后习题, 我们在教学中就能准确把握学段特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训练指导, 以达成学段目标。
二、自主策略
一篇新课文, 学生如果预习不到位, 就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活动。现行教材在课后练习的编写上, 强化了导学功能, 如果教师加强指导, 预习则“事半功倍”。笔者尝试在预习中安排“疑问解答”环节, 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练习, 记录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并写出自己的观点意见, 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 提高学习兴趣。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永远的白衣战士》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默读课文, 找出有关语句, 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 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在预习时, 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模糊, 但他们能够初步感受到这份工作的“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 为课堂上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此外, 教师在处理练习时应留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如在处理积累性作业“读一读, 写一写”时, 教师可推出“自助餐”, 各取所需, 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机动地完成。学生可以把练习中的字词抄上几遍;可以发挥想象, 把这些字词连缀成一段文字;也可以摘抄书中含有以上字词的句子。不同程度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实际选择练习的形式。自主策略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他们不再把练习当成负担。
三、拓展策略
1.妙用课后练习, 引导随文练笔
为了培养学生读写迁移的能力, 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安排了很多随文练笔的训练, 意在让学生从句段、立意、布局等方面习得写法, 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如《三顾茅庐》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认真读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 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在赏读课文中这处精妙句式时, 教师适当总结归纳写法, 来到一个地方, 先找出这个地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物, 再把这些景物的主要特点找出来。在此基础上, 学生练笔往往会生动许多。
2.活化课后练习, 延伸课堂实践
课后练习中, 还安排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拓展训练, 如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或故事,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人类的“老师”》一课中, 安排了如下练习: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这个话题学生非常感兴趣, 如果教师为学生指明寻找资料的途径,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搜集整理, 并安排时间交流汇报, 这样的综合性学习的成果要远胜于课文。
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使用课后练习,将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整合策略
1.课后练习与教学目标整合,有效完善教学思路
有些课后练习可以作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凭借和依据,备课时应充分发挥课后练习的导向作用,将这些练习与教学目标有机整合,确定教学思路。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沙漠中的绿洲》一文后有这样几个练习:(1)朗读课文。(2)用钢笔描红。(3)读读下面的词语。(4)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5)仔细观察题头的照片,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课文中的词语可供选用。
根据这几个练习,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中的6个生字:价、劣、挖、填、漂、侍,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会认“碱”“霎”。(3)圈画出表现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的句子,反复朗读“阿拉伯朋友”的话,理解阿联酋人民营造美好生存环境的不易,认识改造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感情。(4)观察题头照片,适当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按一定的顺序,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
教学目标3与课后练习4相呼应,并指出了课堂教学时的具体实施步骤,教学思路得以清晰呈现。
2.课后练习与教学过程整合,有效达成训练点
朱家珑说:“课后习题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或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以及能力训练的载体。”
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编者逐渐渗透了“自然段”“逻辑段”等内容,并在练习中加以体现。如《我给江主席献花》中有这样一道习题:按照下面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1)“我”和欢迎队伍在机场等待江主席。(2)“我”给江主席献花,感到非常幸福。(3)“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在《李时珍夜宿古寺》中,编者安排了这样的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并写出段落大意。在初读课文阶段,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内容相似或相连的“自然段”合并成“逻辑段”,这样的训练自然而然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课后练习较好地体现了学段训练要素,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学会用带点词、关联词造句等。仔细研读课后习题,我们在教学中就能准确把握学段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训练指导,以达成学段目标。
二、自主策略
一篇新课文,学生如果预习不到位,就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活动。现行教材在课后练习的编写上,强化了导学功能,如果教师加强指导,预习则“事半功倍”。笔者尝试在预习中安排“疑问解答”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练习,记录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写出自己的观点意见,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提高学习兴趣。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永远的白衣战士》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在预习时,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模糊,但他们能够初步感受到这份工作的“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为课堂上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此外,教师在处理练习时应留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如在处理积累性作业“读一读,写一写”时,教师可推出“自助餐”,各取所需,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机动地完成。学生可以把练习中的字词抄上几遍;可以发挥想象,把这些字词连缀成一段文字;也可以摘抄书中含有以上字词的句子。不同程度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实际选择练习的形式。自主策略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不再把练习当成负担。
三、拓展策略
1.妙用课后练习,引导随文练笔
为了培养学生读写迁移的能力,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安排了很多随文练笔的训练,意在让学生从句段、立意、布局等方面习得写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如《三顾茅庐》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认真读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在赏读课文中这处精妙句式时,教师适当总结归纳写法,来到一个地方,先找出这个地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再把这些景物的主要特点找出来。在此基础上,学生练笔往往会生动许多。
2.活化课后练习,延伸课堂实践
课后练习中,还安排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拓展训练,如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或故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人类的“老师”》一课中,安排了如下练习: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这个话题学生非常感兴趣,如果教师为学生指明寻找资料的途径,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搜集整理,并安排时间交流汇报,这样的综合性学习的成果要远胜于课文。
课后练习,是教材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思路,为教学活动提供了突破点。让我们共同关注课后练习,发挥其优势,重视每道题的有效落实,语文课堂教学将会变得更加扎实、有序、高效,从而加快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字词荟萃】
1.读拼音,写词语。
lǒnɡzhàojuānzènɡkùàizūncónɡ
xǔxǔrúshēnɡ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骄傲——奇妙——感动——
反义词:巨大——热爱——难受——
【句段集锦】
1、我能选择正确的词语。
(1)我正在长时间地(观赏欣赏)着这条大鲈鱼时,却听父亲(平静安静)地说:“把它放回湖里去!”
(2)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课后练习题:但是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胜任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判断)他不是那种人。
2、改写句子。
(1)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改为反问句)
一、填空题。
平壁传热过程等厚不同材料,判断
大小关系 ,每层热阻大小关系 。
2、过滤介质阻力忽略不计,滤饼不可压缩,若恒速过滤中滤液由 ( ),则操作压差由 = 。
3、在除去某颗粒时,沉降室高度增一倍,则沉降时间 ,气流速度 ,生产能力 。
4、气体黏度随温度升高而 ,水黏度随温度升高而 。
5、泵,流量0.05 ,扬程20m,管路特性 ,所需有效丫头18m,在该流量下,消耗在阀门上的扬程值 。
6、对恒压过滤,压差不变,A增大一倍,滤饼不可压缩,q相同,则速率 增大为原来的 倍,滤饼可压缩,速率增大为原来的 倍。
7、直管湍流中心处总速度为截面平均速度的 倍,平均速度增大两倍,能量损失为 倍。
二、选择题。
1、转自流量计的主要特点是( )。
A、恒截面、恒压差; B、变截面、变压差; C、恒流速、恒压差; D、变流速、恒压差。
2、一敞口容器、底部有一出水管(如图),容器内水面保持不变,管内水流动的速度头为0.5m水柱,水由容器流入管内,则2点的表压 ( )水柱。 A、1.5 B、1.0 C、0.75 D、0.5
3、一定厚度的滤饼对滤液流动的阻力与以下因素有关( )。
A、滤浆的浓度; B、滤液的温度; C、滤液的体积; D、操作压差。 4、离心泵铭牌上标明的扬程是指( )。
A、功率最大时的扬程; B、最大流量时的扬程; C、泵的最大扬程;D、效率最高时的。
5、如图所示,连接A、B两截面间的压差计的读数R表示( )的大小。
A、A、B间的压头损失 ; B、A、B间的压强差 ;
C、A、B间的压头损失及动压头之和; D、A、B间的动压头差( 。 6、往复泵适用于( )。
A、大流量且流量要求特别均匀的场合; B、介质腐蚀性特别强的场合; C、流量较小、扬程较高的场合; D、投资较小的`场合。 7、离心泵没有下面的优点( )。
A、结构简单; B、流量均匀且易于调节; C、操作维修方便; D、流量受扬程的影响很小。
8、一台实验用离心泵,开动不久,泵入口处的真空度 0,泵出口处的压力表也 0,完全打不出水,故障( )。
A、忘了灌水; B、吸入管路堵塞; C、压出管路堵塞; D吸入管路漏水。 9、当介质阻力忽略不计的恒压过滤时,由 的平均过滤速率反比于过滤时间 的( )次方。
A、1; B、2; C、1.5; D、0.5。
10、在重力场中,微小颗粒的沉降速度与下列因素有关( )。 A、粒子几何形状; B、粒子几何尺寸; C、流体与粒子的密度; D、流体流速。
11、在房间中利用火炉进行取暖时,其传热方式为( )。
A、传导和对流; B、传导和辐射; C、对流和辐射; D、传导和对流。 12在蒸汽冷凝中,不凝气体存在对 的影响是( )。
A、使 明显升高; B、使 下降; C、有一定影响; D、无影响。
13、在列管换热器中,用饱和蒸汽加热空气,下面两项判断是否正确( )。
甲:传热管的壁温将接近加热蒸汽温度;
乙: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k将接近空气侧的对流给热系数。
14、“在离心机中回转半径越大分离因数越大”,“在旋风分离器中回转半径越大分离因数越大”,那种对( )。 15、如图,若水槽液位不变,在阀门打开后, 1 、2、3点的流体总机械能关系为( )。
A、1=2=3; B、1=2>3; C、1>2=3; D、不能确定。
16、在一列管换热器中,用冷却水冷凝酒精蒸汽,换热器最好( )放置,冷却水应走( )。
A、水平; B、垂直; C、管内; D、管外。
三、大题。
1、如图所示,某液体在光滑管中以 的流量流过,其密度 ,黏度 ,测压管段长3m,U型压差计以汞为指示液,测得R=9.1m,试计算管内径d。(
)
2、水泵进水管装置如图所示,管子尺寸为 进水管下端装有底阀及滤网,该处局部阻力可用 表示,已知截面2处管内真空度为4m ,由1至2截面的直管阻力为 ,水流量为6.68 ,试计算底阀及滤网的局部阻力系数 值。
3、用水泵将水从低位槽打进高位槽,两槽皆敞口,液位差50m,管内径156m,阀全开时,管长及各局部阻力当量长度之和为1000m,摩擦系数0.025。泵的性能以He=124.5-0.392 表示(He——m,
—— ),试求离心泵工作流量。
4、以叶滤机恒压过滤某悬浮液,已知过滤常数K=2.5 ,过滤介质阻力可忽略。 求(1) 所需过滤时间t。
(2)若操作条件不变,在上述过滤时间t基础上再过滤时间t,又可得单位过滤面积上多 少滤液。
5、90℃的正丁醇在逆流换热器中被冷却到50℃,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为6 ,传热系数K=230 ℃),正丁醇的流量为1930 ,冷却介质为18℃的水,热损失可忽略。 求:(A)冷却水出口温度; (B)冷却水消耗量。
有一位国王 , 性情暴烈 , 冷酷无情 , 对他的子民从来都不会施以温情和关爱 . 说来也奇怪 , 他的国家所在的地方都覆盖着厚厚的白雪 , 寒风凛冽 , 冰天冻地 , 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姹紫嫣红的春色和美丽清新的绿意 . 他十分渴望春天光临他的国家 , 于是他花了很多钱财祭祀拜神 , 请求春天的到来 , 但都没能如愿 .
有一天 , 一位穿着破烂 , 疲惫不堪的少女来到皇宫门前 . 她找到国王 , 恳求他给她一些食物和一个睡觉的地方 , 她实在太饿太累了 . 但冷漠的国王 , 从来都不愿意帮助别人 , 他请求春天的到来也不是为了他的臣民 , 而是为了他自己能更好地到处游山玩水 . 他面无表情地叫卫兵把少女从门前赶走 .
可怜的少女冒着肆虐的严寒走进了一片森林 , 森林中除了积雪之外 , 就是凛冽的寒风 . 就在少女绝望之时 , 她看见一座小屋 , 她用尽了最后一点力气敲开了小屋的门 . 门开了 , 一位厚道的守林老人急忙把她扶了进去 , 让她躺在暖和的火炉边 , 给她盖上厚厚的毛皮毯子 , 然后用仅剩下的面粉为少女做了面包还有热汤 . 然而当老人把面包和热汤端到少女面前 , 却发现她已经死去了 . 老人一阵难过 , 为一个年轻美丽的生命 . 他在森林中挖开积雪 , 把少女埋进去 , 并把没吃的面包 . 热汤和盖过的.毯子也一起放进去 . 老人想 , 但愿那位姑娘在地底下能得到温暖和食物 . 第二天早晨 , 奇迹出现了 , 尽管其它地方还是寒冷和冰雪 , 但在少女的坟墓上及周围 , 却开放出了各色各样美丽的鲜花 , 长出了绿意盎然的小草 , 飘扬着温暖 , 弥漫着清新 .
原来 , 那少女便是春天 .
春天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里 , 静静地等待我们去把她种植 , 施肥 . 耕耘和护理 , 只要我们善待生活 , 珍惜生命 , 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 那么春天就会永远属于我们 , 幸福也期待着我们去收获 . 无论你付出得多么早 , 或者多么晚 .
也许这样静静等待着我们的 , 不仅仅是春天!
1 .读了这个童话你对文中的人物有什么看法 , 用自己的话给他们各写一句话 .
国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姑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读读文中划下划线的句子 , 想一想等待着我们的还有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俗话说“讲之功有限, 习之功无已”, 练习设计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它起着监控, 巩固, 反馈的作用, 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但是, 我们布置的家庭作业单调, 训练机械, 缺少创造性, 抹杀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成绩优异者感受不到创造的快乐, 成绩落后者体会得最深的却是挫败感。于是, 作业成了“负担、累赘”的代名词, 学生也就像应付差事一样, 搪塞老师, 敷衍了事。
设计课后练习即家庭作业是我们教学效果反馈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后练习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目标明确
布置家庭作业不是为了浪费学生的时间, 也不是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而是诊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巩固以及深化学生上课学习的内容。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 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拓展、延伸和深化, 也就是说老师应该布置和课内教学紧密相关的家庭作业。布置的家庭作业, 可以和学过的教学内容相关,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也可以和将要学习的内容相关, 为学习新课做准备。总之, 布置的家庭作业必须和教学内容相关。
二、数量适当
很多老师认为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后练习, 每天总是布置许多的家庭作业, 让学生感到非常疲倦。布置家庭作业不是多多益善, 大量的练习与学生的成绩并不成正比, 反而会造成很多负面影响。过量的家庭作业会引起学生疲劳, 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 更严重的是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消极的态度, 会厌倦和害怕学习。因此, 布置适当数量的家庭作业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这样的话, 学生不仅有时间去完成, 而且会更有积极性去完成。
三、难度适中
除了适当的家庭作业之外, 布置的家庭作业的难易程度也是在时刻考验着老师。太容易的作业, 学生很轻易就会完成, 这样不仅会使学生感到无趣, 而且不利于学生巩固和拓展知识技能。太难的家庭作业, 不管学生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无法完成, 会大大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使他们出现挫败感, 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而马马虎虎, 敷衍了事。长期这样, 会使学生开始讨厌学习, 甚至放弃学习。难度适当的家庭作业会使学生有种成功感和满足感,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会完成。
四、分层练习
同一个班上的学生在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方面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是有差异的, 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都不一样, 而我们的教学是要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学中获益, 因此, 老师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刻要考虑到这种个别差异, 对家庭作业进行分层布置, 必做和选做相结合。在教学中, 我把班上的学生分层A、B、C三级, 根据这三个层次有针对性的布置作业, 这样, 优生会得到提高, 中等生的基础知识会得到巩固, 后进生也可以通过作业得到鼓励和自信。我相信老师关注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练习的针对性强了, 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了。
五、增加趣味性
很多学生提到英语作业总是会觉得重复、机械, 枯燥无味。“百学趣为先”,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有强烈的学习动机。的确, 有趣的家庭作业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他们完成作业的内在动机, 促使他们付出更多, 积极主动的去完成。例如在学习了各种食物之后, 让学生查阅资料为自己配制一份营养大餐, 并且去了解朋友的配餐是否合理。学生对吃的食物非常感兴趣, 作业一布置下去, 每个学生都在认真思考和讨论怎样搭配才是有营养的, 甚至还有学生查阅了各种食物的热量, 为自己配出了营养午餐。
六、小组合作
我们经常说要学生独立完成家庭作业, 其实有时候也可以采用合作方式来完成。围绕学习的内容, 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 发挥各自的优势, 共同合作来完成一项任务。小组合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帮助,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八年级学习将来时态之后, 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做一个海报, 用将来时态描述家乡或者喜欢的城市。每个小组都非常认真, 他们分工找资料, 然后在一起合作制作海报。在合作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所学的内容, 也拓展了相关的知识。
七、学科渗透
新课程的实施是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都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出他们每个人的潜能。因此, 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 还要关注他们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布置家庭作业时不仅要考虑到知识点, 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好价值观, 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在学习了“Where’s my backpack?”, 我让学生绘制挂图介绍自己的房间, 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学习了时间之后, 我让学生用英语制定一份良好的作息时间, 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在学习了club之后, 我让学生描述学生自己擅长的乐器以及参加社团活动的好处,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团体活动。
课后练习要能真正的发挥作用还取决于设计课后练习的老师们。我们常说名师出高徒, 只有经过教师辛勤的工作, 精心的设计, 专业的指导才能帮助学生, 使家庭作业成为辅助我们英语学习的好帮手。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要想取得成功就需要老师, 学生, 家长共同的努力。要使课后练习能发挥最大功效, 教师就要学会“三知”。
一、依据朗读要求,提升朗读能力
不管什么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无一例外地将朗读能力的训练放在首要位置。的确,没有朗读能力的提升,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精妙就无法进行有效品析;没有朗读形式的介入,学生对文本内涵就无法形成深度体悟;没有朗读的不断实施,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难以形成。因此在课后练习中,总能看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复述课文”等要求,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教材编著者对语言积累运用和语感培养的重视。
例如,在《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提出哪个自然段写得最有趣?先读读,再选一两处抄下来。面对这种要求,教师将关注力聚焦在课文中萧红与祖父对话的语段中,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朗读,促进文本内容的有效感悟;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同桌互助、集中交流等方式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最后,进行体验式的情境表演读,丰富了学生的朗读方式,从而透过语言文字感受语段描写的妙趣横生。
纵观这一案例,教师就充分解读“最有趣、先读读”等习题要求,帮助学生做好认知的基础工作,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将课文的内蕴揭示出来,起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二、借助核心问题,深化文本理解
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无论是在长度还是深度上都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升,值得探究的问题也很多。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教师不可能对所有问题都一一涉及,不仅时间不允许,问题过于繁琐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节奏与效益。这就需要教师要能在众多的问题中提炼出能够辐射全篇的问题,以对学生作全面深入引导。而课文之后的练习题就为这样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范本,教师可以紧扣问题,引发学生的阅读思考。
例如,《二泉映月》这篇课文在课后练习中要求:静心听听二胡曲《二泉映月》,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情境。这篇课文不仅呈现了阿炳本人及其一生的遭遇,更以此为原点描述了乐曲产生的背景和过程。而这样的练习则是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的深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从阿炳的悲惨身世、成长经历的痛苦、人生的遭遇等进行全面关照,在学生形成鲜明的认知体验之后,将文本的重心聚焦在描写语段的内容上,引领学生以感情关照语言,从而揣摩文字背后的隐藏意蕴,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把握以及对乐曲的深刻洞察。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没有拘泥于文本的语言细节,而是借助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高屋建瓴地把握文本,促进了对文本解读的深度效益。
三、关注核心语段,丰富写作策略
课文后练习题的设置并不是编者率性而为的选择,而是以新课标为总纲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并结合文本内容的特质精心设置而成。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可忽视练习题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应该将练习题的关注与自身的阅读和课堂教学体系融为一体,以收到较好的教学价值。
例如《金蝉脱壳》一文,课后思考题要求:金蝉脱壳的过程哪个最“奇特动人”?圈画有关语句并认真朗读,并和同学们交流感受。而教学中,教师紧扣这一习题要求,在整体初步感知的过程中,形成自我认为的“奇特”之处。接着,教师引领学生圈画文中精准的核心用词,并在批注感受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对作者描写这一段文字形成了写作策略的积累。最后,教师要求学生现场回忆或者播放其他动物的活动情境,并引导学生以课文的方法进行仿照性练习,从而实现读写之间的有效迁移,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提升。
四、突出读写融合,践行随文练笔
随着新课标“语用”理念的提出,当下阅读教学已经成为了语用训练的天地。而这当中,随文练笔就是最有效的言语实践练习。很多教师面对文本,总是想方设法地寻找文本练笔的训练点。其实,细心的教师会发现现行教材习题部分就有很多随文练习的设置点,应该将这些内容完全地浸润到课堂之中,由课内得法,实现读写的奇妙结合。
例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学后就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几个词语,描写一段夜景。显然,课文中对夜晚景色的描写已经有所涉及,而这样的练笔训练则意在引领学生从课文中习得方法,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练笔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将出示的词语所在文本中的语句加以呈现,在品味作者遣词造句艺术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品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借助文字激活生活体验,为学生书写自己心中的夜景奠定基础。
院子 名字 距离 钻研 数星星
勺子 之间 清楚 著名 文学家
二、选择正确的答案,在正确的答案后边画“√”,错误的答案后面画“×”
1.“之”字共有二笔,三笔。
2.“空”字的部首是“宀”,“穴”。
3.“楚”字的第四笔和第八笔都是“八”。第四笔是“丶”第八笔是“八”。
4.北斗星有七颗,连起来像一把勺。
三、给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在括号里
1.shǔ shù
数 学 无 数 数 星星
2.shuì suì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注释】 “蒋捷” 生活在南宋末年。
(1)首句两个“丝丝” 一词的韵味。(3分)
(2)李煜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清照的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皆运用生动的比喻使无法捉摸的愁情具体化、形象化,那么蒋捷在本词中“楼儿忒小不藏愁” 一句是怎样写“愁” 的呢?(2分)
(3)杨慎《词品》中说:“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妙者难。” 蒋捷的这首词达到到了“平淡入妙” 的境界,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举例简析作答。(3分)
[答案] 54.(1)“丝丝” 这一叠词(1分) ,看似平常,其实颇见巧妙,从音调上讲,这个叠词协畅自然,念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1分)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也生动地描绘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暗衬倚栏人愁绪的`万缕千丝。(1分)
(2)“藏” 有藏不住、飘出之意,暗含“愁” 之多。楼儿忒小,因而愁已经藏不住了,要摆脱小楼的羁绊。(1分)“楼儿忒小” 以空间的大小来喻愁之多少,妙用比喻手法。把无形的愁思化作有形的事物,化实为虚。诗人化抽象为具体,巧妙表现了愁情的深重。(1分)
(3)同意这种说法。全词除“海棠” 句外,皆不事藻饰,不事设色,句句明白如画,自然流畅,可谓“平淡” 。(1分)但这种用笔,看似平淡,却意蕴深婉,如,“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去觅归舟” 两句,词人写愁,不写愁多,只说“楼忒小” ,如此“平淡” 的语言,使无法捉摸的愁情具体化、形象化,愁之多,愁之浓重,不言而喻。(1分)“几度” 一句,特设“云” 、“舟” 以写归思,下字运意更见新巧:不说自己思归,却说“愁” 飞出小楼,随云驾雾去“觅归舟” ,且以“几度” 加倍表现,渲染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感情色彩显得更浓重。(1分)
[解析] 54.(1)本题考查叠词的作用。叠音词对于考生来说并不陌生,它们大量出现在写景抒情的诗文中,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能突出景物的特征,使景物的特征更加鲜明;二是具有抒情性;三是能唤起读者的情感和想象。在了解了叠音词的共同作用后,再结合诗歌本身来理解其具体的表达效果。
(2)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古人喜欢将无形之物有形化,使之具体可感。“楼儿忒小不藏愁” 写“愁” 也是这样。
一、 从课后习题中看类型
每篇课文的习题既有相似之处(即共性),又有不同之处(即个性)。笔者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学期为例,读读习题的类型。
一般来说,每篇课文后的习题,前三题都是相同的:一、朗读课文,有的课文需背诵。二、描红。三、读一读,再抄写,或用带点的词语造句。这三类题属于共性题,这些要求体现了每篇教学的共性,那就是要读好书、写好字,也是语文学习最为基础的东西,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字词教学都是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这在教材设计的习题中是充分体现出来的,提醒我们老师该长抓不懈。
第四五题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类型也较复杂,一般来说有以下类别:
整体理解:《水上飞机》第四题:“联系课文,说说水上飞机有哪些本领?”“寓言中的农夫,鹬和蚌傻在哪儿?”《寓言两则》这类习题是对学生理解课文提出的要求,几乎是每篇课文都有的,但它会根据文本的情况,用不同的语言描述来体现这一要求。
品读揣摩:通过品读揣摩,感受语言的优美。像《日月潭的传说》:读一读,体会每组中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1.大尖哥和水社姐要去降伏恶龙。2.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这一类题是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堂练笔:《雪儿》:“默读第四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述‘我’与雪儿告别的情景。”
拓展阅读:以课内为引子开展课外语文阅读活动,《长城与运河》:“你知道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分别说说他们的奇异景象。”《恐龙》中收集有关恐龙的图片、模型及文字资料,在班级展示。再把你最喜欢的恐龙介绍给大家。
生活语文:《你必须把鱼放掉》中:“‘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课后习题还有复述题、生活实践题等。
二、 从课后习题中看目标
不管是哪种版本的教材,它在编写的过程中都凝聚了编写专家的心血,每一道题的编写都有它存在的目的。站在课后习题的视角对文章进行深入挖掘设计,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取舍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这样的备课将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微笑着承受一切》中的第五题:“你敬佩桑兰吗?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然后写几句话表达你的敬佩之情。”此习题前半部分是感悟,而后半部分是感发。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有感而发的内容开始多了。体现了“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的年段教学目标。
《长城与运河》中:“你知道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分别说说它们的奇异景象。”这是主题学习,围绕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拓展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更让学生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为我们中华民族感到自豪。该习题还提醒教师,教学《长城与运河》时,要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受长城与运河景象的奇异,奇迹“奇”在何处。这类题目的作用一告诉我们文本教学要理解什么,二意在提醒我们理解的度。
生活语文、课堂练笔等题,让学生在文本中既找到了范本,又激发了想象。苏教版的三上教材把学生引入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语言情境和想象情境,让学生在这些特定情境中产生表达欲,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自然地进行口语交际。
读课后习题要举一反三。每个题目的要点必须弄清楚。基点是什么,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反三”一是本题目的变化,二是本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与整体性,三是由此类方法学习和领悟其他的知识点。每个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都是通过本单元的课文来实现的,课后习题体现了重点训练项目。因此,课后习题不仅仅局限于练习本身,还应注重活用课后习题在课堂上完成生成点。课后练习是生成性目标,可以生成为知识目标,生成情感目标,可以生成方法过程目标,甚至可生成评价目标。
三、 从课后习题中看方法
有的练习是一种提示,不仅提示教学的重难点、教学的目标,还提醒教与学的方法。例如:《花瓣飘香》课后习题:“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懂事的孩子”是文章的中心,“从哪里可以看出”,提示了学习的方法——找一找,通过找一找这一阅读方式,“懂事的孩子”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会更加清晰起来。《恐龙》课后习题:“第二自然段写哪几种恐龙?在它们的名称下面画上横线,并说说各自的特点。”该习题提示了学习方法,先找一找写哪种恐龙,画一画它们的名称,再想一想他们的特点。这类题的设计明确地告知学习的方法,有的是以默读的方式展开,有的是以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体现了以“读”、“思”、“议”三种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读”是前提,“思”是基础,“议”是关键。“思”和“议”的问题往往是课文的语言——重点或表达上有特点的词、句、段。
变式复述:《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第四题:“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又会怎么说呢。”非常巧妙的习题,想象编故事,续编故事的内容正是文本内容的内化。一个题目就把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内容、教学的方法全部列出来,这是浓缩的精华。
读懂题目的特点,有助力于我们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把课后习题提示的方法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地整合,整合时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把握好切入的时机,这样才会产生真正的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四、 从课后习题中看层次
课后的习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整体到局部的过程,这样的设计合乎教学规律,符合对知识点的把握,体现螺旋上升的语文能力的提高过程。
“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原野热闹非凡’的。”(苏教版三上第五课《北大荒的秋天》)“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苏教版三上第十四课)这两个习题所涉及的段落均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即段中有中心句。第五课仅让学生去初步感受这种写法,获得这种写法的知识。而第十四课为练笔。读懂了编者的意图,在教学的时候就会循序渐进,把握好教学的度。这样的教学要求的层次性,在同一册教材中就体现得这么明显,在整个年段的习题中就更加泾渭分明了。即使在同一篇课文中,这种层次性也非常明显。第一题多为引导朗读和背诵;第二题侧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第三题多是关于文章经典词句的领会和文章表达方法的领悟。当然,有的课后练习是多次安排,重复出现的,目的是让教师在落实训练要求的同时,培养学生技能。
课文后练习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课文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整体,是教材、编者针对课文特点设置的能力点和教学重难点,是备课的指南针,只有弄清编者的意图,着力挖掘练习价值,才可以理解教学脉络,优化备课思路,帮助学生落实基础,提升能力,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第一道综合题其中一问是描述图中甲地 (西藏某地) 河流流量两昼夜的变化特点, 并从河水的补给角度给出合理解释。
看了学生的答题情况后, 很多学生把流量变化特点写成:6~18时 (白天) 流量增大, 18时~次日6时 (夜间) 流量减少;原因分析普遍写白天气温高, 冰雪融水量大, 所以河流流量大;夜间气温低, 冰雪融水量小, 河流流量小。看似结论没错, 但是与答案有很大的偏差。
河流流量的时间变化曲线
第二道大题其中一问是据图分析烟台和威海成为“雪窝” (冬季降雪比周边多) 的原因。
很多学生的答案是条理式的:烟台和威海靠近海洋, 降水多; 沿岸有暖流流经, 增温增湿;图上的信息倒是利用了, 但是语言的组织没有逻辑, 没有过程分析。这种情况得分肯定很低。
通过诊断分析, 学生在解题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策略是:
问题一:审题不清, 没有注意题干中重要的关键词
第一题是要求分析两昼夜的流量变化特点, 显然是比较前后两天的, 很多学生看成了是比较白天和黑夜的流量变化, 所以答成了白天流量大, 夜间流量小, 答非所问。其正确答案是, 两昼夜的流量呈波动变化, 第一天的变化幅度大于第二天。显然, 学生答题过程中, 题目没有看完就开始作答, 审题不到位。
策略一:仔细审读题干信息, 揣摩命题者意图
在综合题的命题设问中, 其指向性和限定性十分明确, 因此答题时一定要明确答题方向, 抓住关键词, 从提供的材料与问题的内在联系找突破口。平时就要养成良好的审题审图习惯, 把重要的文字信息、关键词标注出来, 使思考的视点集中。有时候命题者为了增加试题难度, 特意增加一些限制性的词语, 避免学生机械地套用模式。笔者记得在2011年浙江高考阅卷中的一道题, 分析蒙特利尔成为加拿大重要的“小麦输出港”的原因, 当时很多学生写的是港口的区位条件, 机械地套用港口的区位模式, 答成了水域和陆域条件, 完全无视小麦及海运的优势, 得分率很低。同样在2009重庆卷中分析美国西部某城市发展“航空航天工业”的有利条件, 很多同学从“卫星发射基地”和“机场建设”发展的有利条件去思考, 把工业的区位因素给忽略了, 得分可想而知。学生的这些错误, 启发我们在平时教学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 审题过程中一定要“字斟句酌”, 遇到“熟悉”的题目时尤其要谨慎, 小心命题者设置的陷阱。
问题二:觉得题目很新颖, 没有看懂题目到底要求答什么
第一题的原因分析, 正确的思路是从天气的角度来分析, 第一天是晴天, 昼夜温差大, 河流的流量变化大;第二天为阴天, 昼夜温差小, 流量变化小。而学生显然没有领会命题者的意图, 感觉题目很新颖。如果让学生比较晴天和阴天的昼夜温差大小, 那估计都会, 一旦换成新颖点的题目, 学生就傻眼了。究其原因, 学生不会知识迁移, 回归到教材上来。
策略二:注重知识迁移, 回归教材
很多新颖的题目都是从大处着眼, 小处落脚。很多试题的答案都是教材内容的延伸, 能在课本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只不过是命题者在千方百计地设置一些陷阱和干扰因素, 让学生一时找不到方向。这类例子很多, 比如2010年上海高考题关于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那个经典题目, 其实就是三个地带性分异规律的体现。
类似的新颖题目, 需要知识迁移的, 笔者还略举一些:如, 2010全国卷I36题中, 分析法国南部某地葡萄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 其实就是考查冲积扇形成的原因。分析非洲南部某区域两片沼泽在不同季节的离合现象, 即考查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可见, 近年来地理高考试题, 它们不再是对教科书的简单照搬, 而是在《考试说明》的要求范围内, 围绕不同的具体考核目标, 选择教科书之外的“新材料”, 创设“新情境”, 并提出“新问题”。这些题目折射出“以能力测试为主导”, 具有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特点,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真是体现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问题三:逻辑推理能力差, 思维过程混乱, 表达不清
第二题中要求据图分析烟台和威海成为“雪窝”的原因, 学生呈现条理式的答案, 如“靠近海洋, 水汽多”“有暖流流经, 增温增湿”, 缺乏推理的过程。其正确的答案是:冬季寒冷干燥的偏北风经过渤海时, 受海洋和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 在胶东半岛受地形抬升, 冬天降雪量明显比周围地区多, 成为“雪窝”。该题和2011年浙江高考卷36题分析北美五大湖南岸成为“雪带”的原因如出一辙。 可以看出答案的呈现, 有一定的逻辑性, 前后联系, 因果搭配, 阐述了地理现象的发生过程。
策略三:重视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推理
解题的过程就是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构建起“条件—结论”之间的逻辑链, 知识原理严密推理的过程隐藏在学生头脑中的, 如果做到了滴水不漏、严密无间, 那么语言的组织就不会混乱。相反, 就会出现思维混乱、停顿, 语言表达不清。究其原因, 是学生对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原理及过程不清楚,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推理。近年来各省高考题很重视考查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例如, 2012年安徽文综卷中, 要求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别说明云南苍山洱海附近断块山和冲积平原的形成;2009年安徽卷中, 要求根据背景材料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有关河流沉积地貌更是考查更多, 如2013年山东卷分析银川平原附近某冲积扇的成因, 2012年北京卷36题简述图中滦河三角洲的成因, 2010年全国卷Ⅰ36题分析乙地 (法国南部) 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等。这些地理过程的发生, 要求学生理解其发生和演变过程。以三角洲 (冲积扇) 的形成过程为例, 其具体演变过程表述:①山区河流流速快, 以侵蚀为主, 携带大量砾石和泥沙。②在河流出山口或入海口附近, 地势变平缓, 水流放慢, 携带的砾石和泥沙大量堆积下来, 形成冲积扇或三角洲。可见, 只有清楚地理解了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 语言的组织才会有思路。
总之, 在高三复习阶段, 习题讲评课是一种重要方式。教师要精选模拟试题, 通过对典型习题的讲解, 指导学生如何答题, 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 及时反馈, 力求使每一次讲评都让学生有收获, 这也是我们的共同追求。
摘要:习题讲评课是迎接高考复习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型, 在高三地理复习中, 通过诊断学生在答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 帮助学生补救地理学习中的漏洞, 是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和提高高考成绩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习题讲评课,诊断,反思
参考文献
[1]浙江省高考命题咨询委员会.2012年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文科综合, 2012.
[2]张素娟.“把握学科本质提高解题能力”.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0 (1/2) :88-89.
一、判断下列注音是否正确,对的在里画“√”,错的打“×”。
二、根据词义写词语。
1、不局限在一个标准、一种规格或一种方式上。()
2、任凭自己的心愿,想要怎么干,就怎么干。()
三、仿照样子写句子。
例:柳树上挂满了银条儿。
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1.雪花飘落下来。
2.船逼近榕树。
例:气象台发布了西伯利亚的寒流即将南下的消息。
气象台发布了消息。
3.强大的冷空气侵入了胶东半岛。
4.那碧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四、想一想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游人仰头而掉帽,望石而惊心。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闻名就使人胆颤。
答案:
一、
二、1、不拘一格2、随心所欲
三、1.鹅毛般的雪花大片大片地飘落下来。
2.我们的小船渐渐逼近了这棵茂盛的大榕树。
3.冷空气侵入了胶东半岛。
4.颜色照耀着眼睛。
一、看拼音,写词语。
yǔ máo zhuō chóng huó yuè qīng chén hóng lǐng jīn
( ) ( ) ( ) ( ) ( )
二、写出带有下面部首的字,并组成词语。
扌( )足( )日( )王( )
( ) ( ) ( ) ( )
三、填 空。
晨字共( )画,第七画是( )。
领字共( )画,第五画是( )。
一、课后习题研读情况
课后习题分为练习题和思考题。调研中发现, 教师解读文本和组织教学, 对课后练习题和思考题的处理大致有四种情况:一是朗读课文和词语类的练习题基本上能在课内完成;二是背诵课文和造句类的练习题虽然受到教师重视, 但多数是在学生课余时间完成;三是忽视了课文复述、与文本表达方式相关联的习作练笔类的练习题, 这种忽视在教学中体现为草草收场和完全放弃;四是舍弃体现编者意图的课后思考题, 而设计一些零碎的、目标指向不明确的问题, 使教学仅停留在浅表性的课文情节或故事内容上。
这是目前常态教学中教师解读文本和组织教学时的共性问题, 特别是忽视与文本表达方式相关联的习作练笔和舍弃体现编者意图的课后思考题, 是造成目前语文教学与语文关联不大, 致使课堂低效的原因之一。下面以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花园》为例, 谈谈如何研读课后思考题, 提高
二、如何研读课后思考题
课后思考题和练习题既指向教学要求, 又是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研读课后习题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落实, 更要关注思考题中内隐的教学价值, 也就是发掘文本的语言表达方式,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 使教学指向言语实践, 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我和祖父的花园》一课的课后思考题:
1. 说一说“我”在花园中都看到了哪些赏心悦目的动物、植物, 进行过哪些充满童趣的活动。这些动物、植物和活动给作者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你体会到了吗?
2.“一切都活了, 都有无限的本领, 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 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联系全篇课文想一想, “一切”除了指课文中写到的“飞鸟、昆虫和植物”外, 还可以包括什么?
这两个思考题, 一是告诉我们文本要理解什么, 二是提醒我们理解的度, 即编者的意图和教学要求。思考1是指向文本的主要内容, 理解园中景象和园中趣事。思考2是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 需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 研读作家萧红的背景和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意思, 领悟“一切”除了指课文中写到的“飞鸟、昆虫和植物”外, 还可以包括人的快乐成长、自由发展, 进而理解祖父的花园不仅是慈爱之园, 更是自由快乐之园。那么, 文章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这个慈爱之园和自由快乐之园的呢?这就是文本的教学价值———不仅知道文章写了什么, 还要知道文章是怎样写的。教学低效的原因就是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对课后练习思考2的研读, 而仅仅将教学指向思考1中的“花园有什么?我和祖父都做了什么?花园有哪些趣事, 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等等一些既没有张力, 又不能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 也远远未能触及课文的教学价值的问题, 使教学徘徊在“花园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等一些浅表性的课文情节或故事内容层面上, 关于语文学科的东西却少之甚少。
因此, 有效研读课后思考2, 要有两个意识:
第一, 多层次、多角度地“看”园, 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 理解“园子”的精神意义。从“园子”的精神意义上思考:“一切都活了, 都有无限的本领, 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要怎么样, 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景物的自由代表着身在景物中人的自由。祖父的园子是自由的, 作者的心灵也是自由的。在这样一个童话般的园子里, 留下了萧红和祖父许多美好的回忆。童年的被呵护、被宠爱, 会让一个人的身心永远幸福, 并形成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性情, 哪怕未来遭受痛苦, 爱也始终会是其人生中亮丽的生命底色。因此, 在萧红31年短暂而坎坷的人生中, 面对病痛、生活、情感的多重折磨, 园子里的美好世界, 包括园子给予的那份自由, 都印刻在萧红生命的记忆里, 永远忘却不了。萧红从园子出发, 又回到园子里, 完成了她一生的回归。可见, 祖父的花园不仅是充满爱的乐园, 更是充满自由和快乐的幸福之园, 成了萧红永远的精神家园。
第二, 从学语文、用语文的角度出发, 通过对文本语言的触摸、感悟、还原, 拓展学生的理解, 丰富语言的积累。研读文本表达方法上突出的两个特点:一是借景抒情。作者写园子里花开了, 鸟飞了, 虫叫了, 倭瓜上架, 黄瓜开谎花, 蝴蝶随意飞等万物, 是因为它们都是有灵性的, 自己做得了主的, 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的, 是不受干涉的。因此, 要在朗读中指导学生想象景物自由的画面,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借景物的自由来间接抒发自己在园子里的快乐、自由, 进而思考这“一切”除了指课文中写到的“飞鸟、昆虫和植物”外, 还可以包括什么。当然包括人的快乐成长, 自由发展。二是孩子气十足的腔调, 春天泥土般新鲜的语言, 诗意浪漫的细节描写。文中出现“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割掉, 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等对话细节, 饱含着祖父对萧红的宠爱。因此, 作者写祖父浇菜, “我”也过来浇, 但不是往菜上浇, 而是拿着水瓢, 拼尽了力气, 把水往天空里一扬, 大喊着:“下雨了, 下雨了。”作者写“花开了, 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 就像鸟上了天似的。虫子叫了, 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这些富有孩子气的语言, 同样富有诗情画意, 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出来了。这是作者选材和语言表达上突出的特点。那作者是如何来表现这份自由和快乐的呢?教师要研读“要……就……, 要……就……”这样一个句式, 以它作为一个训练点去体会语言使用的精妙之处, 并通过朗读去体悟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这开心、快乐和自由, 之所以在萧红的记忆里挥之不去, 就是因为只有在祖父的园子里, 才会有这些天真无邪的趣事, 才会有自由和幸福的性情。
围绕这两个课后思考题进行教学, 在提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思考1) ”问题之后, 进而提问:作者是如何把自己心中的那样一个园子描述出来的 (思考2) ?有哪些我们没有想到过、运用过的表达方法或方式?这样, 学生的关注点自然就落在作者独特的表达智慧上了———借景抒情和诗意浪漫的细节描写, 思维就聚焦在课文隐含的教学价值上了, 也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言语实践的机会, 习得文本语言的表达方法。这样的课堂才是丰厚的, 才是有语文味的。
关键词 课后练习;咏梅诗词;知识整合
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古代诗歌五首》的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一道题,要求把“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词句补充完整,并说说诗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
在硬件设施相对较好的学校就读的学生,一般都能把陆游的这首《卜算子·咏梅》补充完整,并能准确无误说出它写的是“梅”,因为从题名“咏梅”中就能看出来。其全诗如下:“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的这首《卜算子·咏梅》诗一首托物言志的词,作者以梅花自比,表现了不怕嫉妒,不怕摧残,始终保持自己高洁本性的孤傲品格。
而现在,我们须解决的问题是,《卜算子·咏梅》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在课堂上,学生们有说冬天的,有说春天的。说冬天的学生的理由是:梅花没有春天开花的,只听说有“腊梅”,它应是冬天开放。一连串的理由,使得持另一种观点的同学哑口无言。老师面对这样的场景,身处这样的处境,应怎样引导学生,更重要的是应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解释,其解释的合理与正确程度,取决于教师在备课是对知识的整合程度。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教师应首先搞清楚并解决好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应把以前的知识储备中与梅相关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联系起来,快速地与问题进行整合。整合的步骤是:
1 梅的植物学定义
梅花,《汉语大辞典》里有这样的解释:落叶乔木,种类很多。叶卵形,早春开花,以白、淡红为主,昧清香。果球形,立夏后熟,可生食。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梅,花开于冬,而实熟于夏……”。同样的所指,在《植物学大辞典》里对其有这样的描述:“梅,蔷薇科,樱花属,落叶乔木,茎高二三十尺,叶椭圆形或卵形,有尖端,缘边多锯齿,早春光叶开花,香味甚高,花梗极短,尊紫绎色或绿色,下部连合如筒,上部五裂。花冠五瓣,色有红白、淡红等之别,亦有重瓣者,雄蕊甚多,雌蕊一枚,果实为核果,可食。”而在其他介绍梅的书里,一般把它归为“蔷薇科李属……梅花常在冬季或早春先叶开放,它的花期很长,一般为20—40天。”(《植物王国》)
2 咏梅的佳句
在中国历史上,众多诗人词家都心有灵犀地为梅花留下了最为浓彩的一笔。从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花》),到李清照的“雪里己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渔家傲》);从宁调元的“姹紫嫣红耻效颦,独从末路见精神”(《早梅》),到高启的“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梅花》九首之一);从张谓的“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末销”(《早梅》)再到王初的“迎春雪艳飘零极,度夕蟾华掩映多”(《梅花》),再到毛泽东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卜算子·咏梅》)。众多的梅咏诗作中,虽然诗词家们各自选取的情感抒发视角不同,或写景,或抒情,或明志,其中暗示人生品质、人生情怀存在着微妙的差别,但是有一点可以从中找到共同之处,那就是梅花的不畏严寒的品质,梅花可在冬天或早春开放,且有较强的耐寒性,一般能抵御零下8—14度的雪地低温。正因如此,人们将之与松、竹共誉为“岁寒三友”。又由于早春延绵,并过渡着冬天积雪消融的寒冷,梅花的花期恰与此基本同步,因此,梅花于早春独开而报春,故有“报春使者”之美名。梅花花期成就了它成为春的信使,同时也成就了它报春后随即离开,它的“不争春”。
3 腊梅与蜡梅的刊误
至于腊梅,我们认为还是把它从梅花中另列出来比较适宜些。原因在于,尽管广义上说梅花也指称腊梅,但从植物学的观点来看,腊梅与梅花是非近亲非同种的。具体说,腊梅届于腊梅科腊梅属,而梅花属于蔷薇科。它们虽都开花与冬末春初,但腊梅花是单生,呈杯状,外轮以蜡黄为主,中轮带有紫色条纹,清香扑鼻。因腊梅的花整体呈蜡黄色,故曰蜡梅,而不是人们想当然地理解“腊梅”即腊月开花的梅花。
4 释义刍议
再回到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抓住“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这三个词句,进行表层意思的理解,就是:我梅花作为报春信使在早春开放了,但我花期已到,也无意去和其他花种争春了,就任凭他们来嫉妒我吧!现在我已到了该枯谢的时候,我知道我枯谢的花瓣落在泥地上,最终被碾碎成尘土。“无意苦争春”中梅的季节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知识积累
一、拼一拼,写一写
qīheīwúyǐngwúzōngwúnàiyóuyù
bǐzíjiāohuànhéngshùxiǎozhèn
二、比一比,组词语。
窄竖教段
昨坚脖投
三、填上合适的词。
一红旗一假日一旅行一小镇
一漆黑一河面一巨石一面包
四、把词语填完整。
来去影踪荒无
安安趔趄身无
发展练习
快乐阅读
从前有一个小岛,上面住着快乐、悲哀、知识和爱,还有其他各种感情。
一天,情感们得知小岛快要下沉了。于是,大家都准备船只,离开了小岛。
只有爱留了下来,他想坚持到最后一刻。
过了几天,小岛真的要下沉了,爱想请人帮忙。
这时,富裕乘着一艘大船经过。
爱说:“富裕,你能带我走么?”
富裕笑到:“不,我的船上有许多金银财宝,没有你的位置”
爱看见虚荣在一艘华丽的小船上,说:“虚荣帮帮我吧!”
“我帮不了你。你全身都湿透了,会弄坏我这漂亮的小船。”
悲哀过来了,爱向他求助:“悲哀,让我跟你走吧”
“哦-------爱,我实在太悲哀了,想自己一个人呆一会儿。”悲哀答到。
快乐走过爱的身边,但是她太快乐了,竟然没听见爱在叫她!
突然,一个声音传来:“爱我带你走。”
这是一位长者。爱大喜过望,竟忘了问他的名字。登上陆地后,长者默默的.走开了。
爱对长者感恩不尽,问另外一位长者知识:“帮我的那个人是谁?”
他是时间知识老人答到
时间爱问到为什么他要帮我
知识老人笑到因为只有时间才能理解爱有多么伟大
积累
1、请选出加点字在句中的解释
小岛快要下沉了
①往下落②物体往下陷③程度?
2、你全身都湿透了
①渗透穿透②显露③达到饱满的充分的程序
3、文中缺少的标点补上。
感悟
4、岛真的要下沉的时候,爱都遇到了谁?是谁帮了爱?
5、说说“爱”“与知识”的对话中,你有什么感悟,简单地写几句,再和大家交流交流,再给短文加个题目。
自由空间
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宋史学家。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留圉( ) 匿( ) 骖乘( ) 叱奴( ) 楹( )
臧( ) 因敕( ) 数斛( ) 绶(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后特征为洛阳令(征: )
⑵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及: )
⑶大言数主之失(失: )
⑷将何以理天下乎(理: )
⑸文叔为白衣时(白衣: )
⑹威不能行一令乎(行: )
4.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5.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⑵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⑶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⑷叭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6.汉光武帝刘秀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这些变化?
第二部分:
(一)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7.“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表明董宣是怎样的人,说说你的看法。
8.“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这段描写表明董宣有什么样的精神?
9.“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光武帝刘秀的这些言行表明了什么?
10.董宣把三十万钱全数分发给自己的.下属官吏,这表明了什么?
11.写“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有什么表达作用?
(二)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食:供养,给……吃。)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蒙袂辑屦:用袖子遮住脸,拖着鞋子。),贸贸然(贸贸然:昏昏沉沉的样子。)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嗟:感叹声,这里有轻蔑的意思。)!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谢:拒绝。)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微与:不必这样。)!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12、简述各段的大意。
13、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 。
1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⑴齐大饥(饥: )
⑵黔敖左奉(奉: )食
⑶予唯不食(食: )嗟来之食(食: )
15、写出下列句中词语的古义与今义:
⑴从而谢焉 谢:古义 今义
⑵以至于斯也 至于:古义 今义
16、选择正确的译句:
关键词:独立学院,英语精读,课后练习
0 引言
在语言课程中, 要想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就需要从各个方面以各种形式进行反复的操练, 大学英语的教学也是如此。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大学英语的各种教材, 每个学习单元都配有相应的练习题。以笔者所在的南京某高校的独立学院为例, 采用的是, 本教材练习部分的篇幅大、覆盖面广, 包含了对学生文章内容理解、词汇记忆、语法结构、拓展写作等多方位的考察。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由于各种原因, 课后练习的处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是时间的限制。教材课后练习的量不少, 但是一般的教学进度计划的练习课只有2-3个课时, 不可能都放在课堂时间内当堂操练和讲解。
第二是学生的意识。如果教师把练习的准备工作放到课外, 能否达到练习的效果,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语言基础较差, 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无法独立完成练习, 他们要么不做, 要么就照抄教参的答案, 根本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不管是哪种情况, 都失去了练习的意义。所以, 简单的把大部分练习推给学生课外自觉练习是不现实的, 主要还得靠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有效完成。
第三是教师的方法。在练习课上, 许多老师就是按照练习的编排顺序和学生逐题讲解或者对答案, 学生听得无趣, 老师讲的也无味, 课堂气氛沉闷。不少教师甚至认为练习做不做无所谓, 连核对答案这一步也省去。另外, 现在市面上的各种版本的教学参考书都写的非常详细, 从课文背景到语言点分析, 从文章结构到练习答案, 应有尽有, 对学生来说, 专门的练习课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必要了。
针对大学英语练习课的教法, 国内不少语言专家和大学英语教师都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研究, 从教材本身的编排、教师对练习的处理、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目的都是为了使练习课成为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提高的有效场所。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在独立学院的具体教学实践, 以《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修订版) Text A后的练习为例, 对独立学院大学英语精读练习课的处理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 独立学院英语精读教程课后练习的处理方法
《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修订版) 的每个单元包括Text A, Text B和Text C三篇文章, 都配有相应的习题。其中Text A是精读课上的重点, 其余两篇文章一般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完成。Text A后面的练习主要由Reading Aloud, Comprehension of the Text, Vocabulary, Word Building, Structure, Cloze, Translation, Reading Analysis和Structured Writing等九个部分组成。Reading Aloud选择了课文的一两段文字供学生朗读和背诵来增加语感;Text Comprehension采用问答式题型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索;Vocabulary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常用单词和词组的用法;Word Building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一些常用的词缀以扩大词汇量;Structure部分操练一些常用的句型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Cloze部分根据课文内容改写而成, 具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巩固词汇知识的双重作用;Translation有英译汉和汉译英两种, 前者针对的是课文段落的翻译, 后者为句子翻译, 要求学生主要使用课文中学到的词汇和句型来遣词造句;Reading Analysis和Structured Writing是有机联系的, 指导学生在分析课文篇章结构特点的基础上, 进行模仿写作。以上这些练习题型的设置构成了一个紧扣单元课文的全方位的练习链。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而有效的利用这些丰富的练习非常关键。
1.1 灵活掌握做练习的时间
教师平时安排教学进度和进行备课的时候, 通常会把每次课的任务划分清楚, 分为词汇学习、课文讲解、课后练习等几个先后的步骤,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不必拘泥。练习本身就是针对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设计的, 所以完全可以穿插到相应的学习过程中去, 或者说, 把不同的练习放在不同的授课时段来处理。比如说, Vocabulary中的词汇填空题, 在单词学习结束之后就要求学生完成, “趁热打铁”, 及时把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和检查;Comprehension of the Text可以结合课文的讲解进行;Structure练习是对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用句型而展开的专项训练, 也可以将其穿插到课文内容讲解的时候进行, 在讲到文中相应原句的时候结合练习进行分析和训练, 目的明确, 效果会更好。其余的练习可以让学生统一在练习课上或课后完成。
1.2 合理调整练习的形式
教材在练习的编排上考虑到的是所有学生的需要, 从语言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设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 将课后练习进行适度的调整或者加工改造, 使练习的难易度和趣味性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做练习的效果。比如说, Vocabulary部分的填空练习, 不仅要把合适的词和正确的形式放进去, 还要解释整句话的意思;Comprehension of the Text中的问题的数量和难度不一定合适, 教师可以删减部分, 或者改变问题的说法;Structure中给的练习句子很多, 在课堂上只需挑选三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句子训练一下就可以了, 节省时间;中译英练习可以要求学生为每个句子提供不同版本的翻译, 尝试使用多样的词汇和句型, 避免学生照抄答案;Reading Analysis和Structured Writing部分结合四六级考试的写作要求进行练习, 学生动脑动笔的目的性和动力就更强。
2 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2.1 参考书的使用问题
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缺乏扎实的语言基础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善或不愿独立思考, 所以他们对各类教学参考书的依赖性较强, 平时学习、做练习和复习迎考都指望参考书, 导致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照搬答案, 死记硬背而非真正掌握了知识点。所以教师在一开始就要强调参考书的正确使用:课堂上不要带来, 课后作为复习整理时查漏补缺的参考。
2.2 教师之间加强合作
教师要安排好练习课, 势必会增加备课量, 而且理想的做法是针对各个单元的特点和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需要采用相应的方式方法, 单个教师的时间、精力和创新性可能不够, 考虑也未必周到。如果教研室的教师可以合作编写和建立一套与课文配套的练习活动资源库, 提供多样的设计和材料供教师和学生选择, 就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负担。
3 结语
总而言之, 大学英语课时少, 任务重, 练习量大, 内容多, 如何上好大学英语的练习课非常关键;独立学院的学生的语言基础和心理特点更是需要教师的耐心和爱心。这些都要求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师要加大备课力度, 关注学生需求, 群策群力, 精心设计课内课外的教学和练习活动, 才能使学生的各项语言技能得到全面的训练和巩固, 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淑贤.《大学英语教程》练习课教学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 1994 (03) .
[2]李艳.谈《大学英语》 (全新版) 《综合教程》课后练习的处理方法[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1) .
[3]毛立群.外语综合实用能力的培养与练习设计[J].外语界, 2004 (03) .
[4]宋梅.“流动工作站”——大学英语练习课的新形势[Z].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08年秋季号) .
【《卧薪尝胆》的课后练习题】推荐阅读:
《短文》的课后练习题12-14
《奇异的激光》课后练习题10-22
《数星星的孩子》课后练习题10-26
统计课后练习题06-13
《赤壁赋》课后练习题10-17
水上飞机课后练习题10-22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11-17
《木兰诗》课后练习题答案11-27
池上课后习题06-18
《植物妈妈有办法》课后练习题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