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精选8篇)

《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篇1

本课题的选择是从学习《黄河颂》一文后的教学反思中引发的,当时虽然在课前布置了让学生课余时间自行收集有关黄河资料的任务,但在课堂上问及黄河的军事、政治、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时,很少有学生对祖国的母亲河──黄河有深入了解的,同学们在交流中都认为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研究课题。一方面,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学生对此有一定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对周边环境的反思,同学们也认识到了解黄河、关注黄河的现实意义,最后经过班级讨论,确定了“走近黄河,关注黄河”这一主题。

【活动目标的确定】

1、活动总目标:

⑴ 了解黄河的历史文化。

⑵ 了解黄河的地理环境。

⑶ 学会欣赏有关黄河的乐曲。

⑷ 深入理解黄河精神的内涵。

⑸ 了解、关注黄河的现状,反思环保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2、情感目标:

⑴ 通过合作小组的集体研究活动,对自己的新发现有喜悦感和成就感,在活动中感受合作、交流的乐趣。

⑵ 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感受黄河文明,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的。

⑶ 关注母亲河,加强环保意识,激发学生为祖国及家乡的环保献计献策的激情。

3、能力目标:

⑴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协作。

⑵ 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⑶ 初步培养学生与社会交往的技巧,并逐步培养社交能力。

⑷ 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确立活动小组】

课题确定后,为了活动能很好地组织开展,根据初一⑹班学生都是住校生的特点,在征求学生的意见后,以寝室为单位,将六个寝室编为六个小组:

第一组:1502寝室丁宏喜、冯钟等8人

第二组:1504寝室余豪、刘章等8人

第三组:1505寝室陈咏波、唐小康等8人

第四组:1507寝室周荣超、姜晶等8人

第五组:2510寝室廖珍桢、李纤等8人

第六组:2511寝室陶珊、熊敏等8人

【活动实施过程】

一、第一阶段:查询、积累资料

1、活动目标:

通过查阅资料、问老师等方法了解有关黄河方面的知识,同时观察周边环境,采访本地的社区居民、农民了解麻城的环境状况。

活动地点:城镇、学校图书馆(室)、电脑房(上网查询)、音乐教师办公室、城镇社区、村庄等地方

2、活动流程:

⑴ 各小组到城镇、学校图书馆(室)、电脑房搜集、摘录与黄河有关的知识;

① 搜集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

② 摘录关于黄河的古今诗词;

③ 收集下载有关黄河的歌曲、民瑶;

④ 搜集有关黄河的地质、地理、人文资料以及生态环境的现状。

⑵ 第二小组的余豪等8位同学利用放假的时间仔细观察了麻城市主要河道流域的环境现状,有的还取了水样,交给化学老师化验;

地点时间河流水质市中心05.3.15 护城河 很差郊 区05.3.21 举水河 一般浮桥河镇 浮桥河水库05.3.27 较好

我们的体会:离城镇居民区越近的河流水质就越差,水质的好坏与人的行为有很大关联。

⑶ 第三小组陈咏波、唐小康等8名同学到市环境局找到了有关专家,进行了短暂的采访,了解本地的水环境现状,寻求对策。(他们设计了一组采访题目,认真作好了记载,写好了采访日记

① 我们麻城市有哪些主要的河流?

② 这些河流的生态环境现状如何?以前呢?

③ 影响这些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④ 对于这些河流生态环境的变化,市委市政府及环保局采取过哪些措施? 效果如何?

⑷ 第五小组的廖珍桢、李纤等8名同学在音乐室欣赏了《黄河大合唱》(VCD)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保卫黄河》等,还学唱了《黄水谣》等乐章。

二、第二阶级:合作探究、整理成形、活动策划

1、活动目标:

⑴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分析整理能力。

⑵ 学会合作与交流。

⑶ 学会设计、策划一场活动。

2、活动流程:

⑴ 以寝室为单位,组织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成文字形式,并初步设计、策划好各自活动的过程。

(包括个人的练习、活动场所的布置、服装、道具、主持人、评委的选定等)

① 第一小组负责整理大家搜集的有关黄河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并设计主持一场“走近黄河”的故事会。

② 第四小组负责整理大家收集的有关黄河的古今诗词,并设计主持一场“啊!黄河,母亲河”的诗歌朗诵会。

③ 第五小组负责整理在家搜集、下载的有关黄河的歌曲、民谣,并设计主持一场“歌唱黄河”的文艺演出。

④ 第六小组负责分析整理所有收集到的资料,并将有知识制设成竞赛题,并设计主持一场“爱我黄河”知识竞赛活动。

⑵ 各小组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进行以“黄河”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

⑶ 各组整理研究成果,并撰写体会文章。

三、第三阶段:互相交流、成果展示

1、活动目标:

⑴ 在交流中,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充实自己的研究成果。

⑵ 在活动中体会参与的乐趣,对研究成果有成功感、自信心。

⑶ 培养学生较强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2、活动流程:

⑴ 各小组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

① “走近黄河”故事会。

② “啊,黄河,母亲河”诗词朗诵会。

③ “歌唱黄河”文艺演出。

④ “爱我黄河”知识竞赛。

⑵ 拟定方案,进行社区宣传,寻找麻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途径:

① 将收集到的资料(水质检测报告、调查报告、采访记录等)写成文章投到校广播台作一次专题栏目。

② 制作卡片、手抄报,分小组深入社区、公共场所宣传环保知识,让更多的市民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③ 设计公益广告,呼吁人们爱护黄河,重视环境保护。

④ 给市长写一封信,希望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小插曲】

1、小组活动与班级活动配合密切:

课题确立以后,大家就在课堂上分组进行讨论,活动该怎样开展,从哪些方面着手,到哪里搜集资料,大家各抒己见,由于小组分得多,工作分得细,各小组的目的都非常明确,所以各小组的活动计划都制定得有条理,且操作性强,这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加上各小组是以寝室为单位,各寝室长每隔3天将本组的活动进度报知学习委员,由学习委员统一安排、调度,这样就保证了小组的活动与班级活动协调一致。

由于课时较为紧张,在教学时除了花一课时用来分工、布置任务,指导学生明确目的,写好策划,三课时用来展示、评价活动成果外,其余活动都化整为零在课外让学生组织开展;知识竞赛题目制设好以后,以黑板报的形式将题目展示出来,让同学们了解既丰富了大家的课余时间,同时也使知识竞赛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与学生、组与组之间的合作意识得以强化,分工合作的能力得到增强,同时在信息的搜集交流、整理过程中,同学们也注意到了各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与整合,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也促进了各科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2、知识竞赛场面热烈:

由于知识竞赛的题目来源于各小组收集、整理的资料,同时第六小组将题目制设出来后又及时将题目以黑板报的形式展示出来,所以同学们都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回答时不看任何资料,有百分之九十七的题目学生都回答正确,哪一个同学一旦出现错误,马上就有学生举手起来更正,场面异常激烈。

【知识竞赛部分题目】

⑴ 黄河的年纪大概有多少岁?

(50~60万年)

⑵ 黄河是我国第几大河?

(第二大河)

⑶ 黄河的流域面积是多少?

(75万平方千米)

⑷ 黄河流经几个省?

(9个)

⑸ 人类最早在黄河流域活动是什么时候?

(旧石器时代)

⑹ 黄河发源地在哪?

(青藏高原马颜喀拉山北麓)

⑺ 黄河是什么地区重要的水源?

(西北和华北地区)

⑻ 黄河船上的船工把船叫做什么?

(珍)

⑼ “信天游”又称什么?

(“顺天游”“小曲子”)

⑽ 《黄河大合唱》是由谁作曲的?

(聂耳)

⑾ 《黄河大合唱》是由谁作词的?

(张光年)

⑿ 黄河流域第一大奇观是什么?

(壶口瀑布)

⒀ 乌梁素梅的前身是黄河的?

(古道)

⒁ 黄河曾改道多少次?

(26次)

⒂ 黄河流域上有几个石窟?

(7分)

⒃ 黄河流域最平凡的灾害是什么?

(水灾、旱灾)

⒄ 黄河三门峡位于哪里?

(小浪底大坝上游204米处黄河最窄处)

⒅ 黄河从上空看是什么字?

(几字)

⒆ 黄河是怎样得名的?

(因含沙最大、水色浊黄而得名)

⒇ 与黄河齐名的世界四大流域中,其它三个流域是:

(幼发拉底、底格里斯流域,尼罗河流域,恒河流域)

……

【教后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整合各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习课程,它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尤其是社会视野,让学生形成关心生活,关心社会的良好习惯,并将自己的学习同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学习动力。这次活动后,学生们都意识到各科知识积累的重要性,积累本上不再只摘录文学常识,只要是以前没见过的知识都摘录了下来,同时也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与自身利益的关联性,并自觉将这种意识转化到讲究个人卫生,爱护公共卫生中来,教室、寝室卫生状况有了明显好转。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的适时、正确的指导是搞好活动的前题,比如学生第一次外出调查、采访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也不知道从何下手,很多资料都忽视了,没有及时记载,发现问题后,我及时进行指导,让学生制定一个调查表,确定需要调查哪些东西,采访时先拟好潜台词及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围绕主题抓关键。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是搞好活动的关键,活动中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发动学生,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们认识到要做好一件事必须先订好计划,在展示过程中,我放手将各活动的主导权交与学生,结果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气氛非常活跃。

《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篇2

从本节重点知识看, 可概括为“一个检验 (卤素离子检验) , 两个反应 (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 两条件”, 让学生掌握本节内容似并不需要花太大力气。但新课程标准要求将课程功能由单纯强调知识与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即要求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上要体现出“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因此, 要落实新课程理念, 必须在教学设计上强化学习过程性, 设置好体验性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 亲身体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以提高他们获取知识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

基于此, 我在本节内容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上, 力求从三个维度落实教学目标, 并将学习的过程性放在首位, 通过对探究情境的营造, 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 着重训练其化学思维方法, 使学生既知新又温故, 在温故知新中完成认识的再次飞跃。

2 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溴乙烷的结构和主要性质。

(2) 掌握溴乙烷发生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规律, 结合溴乙烷的水解反应, 进一步领悟检验卤代烃中含有卤元素的原理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 了解卤代烃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生对溴离子检验问题的探索, 初步学习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优选并完成实验。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 培养和训练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2) 初步形成能根据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去研究有机物的化学性质, 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结构决定性质”观点在有机物中的反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介绍氟氯代烷对环境的影响, 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2) 通过卤代烃中如何检验卤元素的讨论、实验设计、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溴乙烷的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

教学难点:发生两个反应的条件。

2.3 教学思路的设计 (第一课时)

1) 学生“学”的思路。

(1) 从检验溴乙烷的“溴元素”这一“熟悉知识”出发, 使学生在对“Ag NO3溶液直接检验”进行否定中进入对卤代烃化学性质的探究过程。

(2) 利用平衡移动原理, 对溴乙烷发生水解和消去两个反应的条件进行分析, 从而形成能自觉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师“教”的思路。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是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 本节内容的学习中, 要根据实际情况, 从学生“熟悉”的卤素检验及平衡原理切入, 营造出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 为学生的学习添加“助推剂”。

(1) 由乙烷与溴乙烷结构异同点引出溴乙烷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的假说方法。

(2) 通过卤代烃中所含卤元素的检验程序、结合实验现象, 进行“实验方法”这一自然科学方法的指导。

(3) 通过学习溴乙烷的化学性质, 引导学生试用化学平衡知识认识溴乙烷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能力。

3) 师生“活动”过程。

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实验或推理) →归纳要点→推广应用→总结提升。

2.4 教学组织过程

2.4.1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阅读选修5, 即第41页第一段, 了解文中卤代烃的涵义。

[教师活动]从结构上看, 乙烷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溴原子取代即得到了溴乙烷, 展示模型。

书写结构简式、结构式→展示溴乙烷样品→将溴乙烷与水混合, 振荡静置→指导学生观察。

[学生活动]归纳现象, 从“状态”“颜色”“水溶性”三方面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溴乙烷的物理性质与乙烷差别较大, 请同学们思考, 若要检验溴乙烷的“官能团”溴原子, 该用什么方法?

[学生活动] (提出方案, 实验验证)

[学生活动] (汇总方案, 分析现象)

方案 (1) 、 (2) 中未检验出Br-, 说明溴乙烷中不存在Br-;方案 (4) 中能检验出在Br-, 说明溴乙烷在Na OH溶液中发生了反应, 同时也证明 (3) 中生成棕褐色沉淀是溶液呈碱性所致, 因此要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需注意:先使其水解, 经酸化后再滴加Ag NO3溶液。

[教师活动] (引导探究, 总结提升)

综合 (1) 、 (2) 、 (4) 三个实验现象, 试分析Na OH在溴乙烷水解中所起的作用。需强调的是, 方案 (4) 应修正, 即, CH3CH2Br水解后, 应取上层清液进行实验, 因为CH3CH2Br的取代反应是在碱性条件完成的, CH3CH2Br密度比水大, Br-在水层。

[学生活动]

反应CH3CH2Br+HOH→CH3CH2OH+HBr是可逆反应, Na OH可以中和掉生成的HBr, 使平衡向右移动而趋于完成。

【小结】溴乙烷水解反应化学方程式还可表示为:CH3CH2Br+Na OH→CH3CH2OH+Na Br, 条件是“Na OH水溶液”。

[教师引导]实验证明CH3CH2Br可以制乙烯, 请考虑可能的断键处, 以及此反应的特点, 并阅读课本。

[教师引导]欲提高CH3CH2Br生成CH2=CH2的反应速率且提高CH2=CH2的产量, 可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活动]

根据实验室制取乙烯原理, 写出反应:CH3CH2Br→CH2=CH2↑+HBr。进而推出:加热, 且在碱性条件下反应。

[教师引导] (设疑诱导, 强化“新知”)

能否加入Na OH水溶液, 为什么?

[师生互动] (对比探究, 总结提升)

不能加Na OH水溶液, 否则CH3CH2Br会发生水解反应。

【小结】结合CH3CH2Br+HOH→CH3CH2OH+HBr反应, 得出结论:在Na OH水溶液中使平衡向左移动, 发生水解反应;在Na OH醇溶液中使平衡向右移动, 发生消去反应。

[教师活动]这是溴乙烷的又一性质, 可以发生消去反应。请学生总结本节课要点知识。

[学生活动]总结溴乙烷的两个性质 (两种反应类型) 及发生的条件, 相应的断键位置。

[课件]

[课件]

[课件]整合本节课重点内容 (包括板书内容)

[教师活动]:布置作业。

【课后记】:

本节课传输的是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 但创设情境时选点于学生看似很熟悉的溴元素检验, 并由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案, 通过对所设方案进行实验探究。从起点看, 看似选得很低, 自设方案, 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因此, 这个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课堂反馈看, 设计很成功。通过合作学习, 使学生在对旧知识的应用中对卤代烃中溴元素检验的“特殊性”有了新的认识, 以自身的亲自参与去体验“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观。

但在探究消去反应条件时对“Na OH醇溶液”中醇的引入显得比较生硬, 应对“醇的作用”做进一步阐述。

2.4.2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复习提问]请同学归纳溴乙烷的结构与性质。

[教师活动·引入新课]从溴乙烷的组成、结构、性质, 可以做适当的类比, 推论, 进而对“卤代烃”的知识有大致的了解。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课件]

1) 卤代烃的分类。

2) 卤代烃的通式。

3) 卤代烃的同分异构现象。

[学生活动]试通过溴乙烷的性质推断卤代烃可能具有哪些性质 (任选一种卤代烃) ?

[师生互动·讲练评相结合]

1) 试写出1-氯丙烷和2-氯丙烷分别发生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两种卤代烃的关系, 卤原子的位置与水解后羟基的关系, 请从正向和逆向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结论】卤代烃分子中卤原子的位置即水解后羟基的位置;反之, 产物醇中羟基的位置即反应物卤代烃中的卤原子的位置。

2) 试写出1-氯丙烷和2-氯丙烷分别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 (1) 1-氯丙烷和2-氯丙烷发生消去反应后的产物的关系。

(2) 什么样结构的卤代烃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如:CH3CH (CH3) CH2Cl、 (CH3) 3CCl、 (CH3) 3CCH2Cl、CH3Cl, 为什么?

(3) 什么样结构的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后的产物会出现同分异构现象, 如:CH3CH2CH2CH2Cl、CH3CH2CHCl CH3、CH3CH2CHCl CH2CH3等, 为什么?

[教师活动] (教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合成思想和合成方法。)

欲制备较纯净的氯乙烷时, 是采用乙烯的加成反应, 还是采用乙烷的取代反应?欲将溴乙烷转化为二溴乙烷,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应采用乙烯与氯化氢的加成反应制备氯乙烷。若用乙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 则会得到多种氯代烷的混合物。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科学视野”内容。

[教师活动 (9) 课件]卤代烃与环境污染, “臭氧空洞”相关视频。

[课件]

[课件]整合本节课重点知识 (包括板书内容) 。

[作业]

2.由乙醇制乙二醇, 经过哪些反应, 试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课后记】

从教学目标看, 本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运用归类思想, 通过对溴乙烷知识应用, 去对卤代烃一类物质进行举一反三的探究。知识的魅力在于应用, 要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 就必须发挥好旧知识的功能, 使其在应用中显出基础的重要性, 同时, 通过梯级似的课堂设计, 再让旧的知识做必要的延伸, 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本节课采用“讲—练—评—变”的教学策略, 学生的参与度更高, 同时学生受到的启发更多。

3 课后反思

1) 对情境创设的反思。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教学中恰倒好处的提问, 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能引发和谐的教学共振。古人云:“启其蒙而引其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科课堂教学的活力所在。学生在充满兴趣的状态下学习, 其记忆力会大增, 想象力丰富, 洞察力敏锐, 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兴趣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2) 对教学效率的反思。从单纯的知识目标讲, 用15分钟达成也并不难, 但从培养学生终身学力角度看, 重过程就是最大的重结果。“趣”处着眼, “易”处着手, “熟”处设疑, “用”处着力,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给学生学习学科思维方法搭好平台,

《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篇3

本节课根据我校的体育锻炼特色来重组教材。“校园自编兔子舞”是我校早操活动的内容之一,也是一年级必须掌握的一项健身内容。“兔子舞”动作活泼,节奏明快,富有活力,音乐感染力强,对场地及学生的舞蹈基础要求不高,易于操作。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对动作的理解和掌握较慢,只安排3个组合动作作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

本课以学习兔子舞的3个组合动作为主线,设计“开心模仿、复习旧知、快乐新授、分组练习、游戏巩固、快乐回放”等环节,环环相扣,采用编口诀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他们始终能够主动地学习、快乐地学习,较快地掌握兔子舞的3个动作组合的名称、路线、方向,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全面发展身体技能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

人数:36人 课次:第一课时

教后反思

这一节小学低年段体育课,主要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一、立足生活,整合教材

为开发校本课程,充实大课间的体育活动项目,丰富校园生活,笔者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根据“兔子舞”动作活泼、节奏明快、富有活力、集舞蹈、健身与运动为一体,具有较强趣味性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大胆探索低年级学生学习兔子舞的新教法。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模仿中、口诀中、合作中、游戏中较快地掌握兔子舞的3个组合动作的名称、路线、方向,提高动作的准确性、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敏度,提高学生的体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同时,引导学生在跳兔子舞中体验快乐、在游戏中释放心情、在分组中学会合作,在展示中提高自信,在作业中课外延伸,使跳兔子舞日常化、生活化,促进学生的健康意识及锻炼习惯的养成。

二、面向全体,缩小差异

本课以学习兔子舞的3个组合动作为主线,设计“开心模仿、复习旧知、快乐新授、分组练习、游戏巩固、快乐回放”等环节,环环相扣,激发全体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能够始终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承认学生存在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最好的发展,使人人都有“成就感”:优生体验到成功快乐的同时锻炼了组织能力;中等生在榜样的激励下自觉地进行学与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后进生在组长和教师善意的提醒和反复的辅导下也能体会到进步的快乐,在学练过程中努力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分组练习,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动作的准确性和身体的协调性方面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互帮互助的意识,增强自信心。

三、寓教于乐,教法创新

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好动、爱新鲜、注意力难以长时间地集中、自控能力还处于一种较低的状态等特点,笔者充分利用游戏结合主教材进行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循序渐进、分层教学、逐个突破,让学生始终积极、快乐地学习,逐步提高动作的熟练程度,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通过对原有的体育趣味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这一资源进行开发,既达到让学生复习提高主教材的单个动作组合质量,进一步突破教学的难点,又能展示学生的个性,同时让学生体验在游戏中合作、锻炼,养成遵守游戏规则的好习惯,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黄河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一、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上一节长江,对学习河流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教材主要从中国第二长河,“母亲河”的奉献中国的忧患,根治黄河四方面概况了黄河的整体地势特征本节的教学对学生今后学习我国的水资源,水能源,生态环境的保护西部大开发等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由于具备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具有了一定的读图和析图的能力,同时学生学过《长江》一课,对河流的学习方法有了了解,为学习本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学生对于本课提及的地上河的成因的分析及产生的危害和治理的分析,还不够具体和深入,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进一步探究完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黄河治理的案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黄河的水文特征,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成为地上河的成因。

分析:从了解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过程中可体现出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从而可引出治黄的根本措施,所以“地上河”的成因是本节的重点。黄河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都很丰富,如果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有利于加快西北内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合理利用也将产生一系列问题,所以黄河的开发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现实中,因为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等原因使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形成“地上河”且近年出现断流现象,这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后果,也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黄河的治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五、教学方法

学法:

(1)自主探究

这是教学的准备阶段,我设计学案了提前发下去,为学生预习和自主学习提供了帮助。

(2)合作交流

我采用组内交流、组际交流、同桌交流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给每一个学生以机会。

教法:

(1)目标重现: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评价能力。

(2)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内展示预习学案,检测预习效果

(3)合作探究,通过做综合题来联系所学的知识,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精讲点拨,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疑问、重难点、易错的、易混的、易漏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5)巩固检测,针对学生对本节课的检测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率。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黄河图片导出本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引入]用课件播放黄河景观图片,激昂的黄河朗诵音乐伴着滚滚黄河水展现在学生眼前。

[教师过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古代就有许多文人墨客歌颂过它。请同学们展示搜集的有关黄河的诗。

[学生展示]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等。

[师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

(二)(10分钟)[课件出示]黄河探险 [教师]先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的题:读图思考。[课件展示]黄河流域图

“动态移入”法首先画好黄河“几”字形状作为文本。[师]“黄河的干流像什么形状?” [生]像个巨大的“几”字。

[师]鼠标点击动态移入地图上黄河的原位契合并重复几次。[学生自主学习] 请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略图”,并在小组内总结以下几个问题。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

3.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 4.看看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图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

[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由各小组充分讨论后,派代表上台交流。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黄河的简图,并根据自己画的图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自探空间: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学生讨论、回答]黄河仅仅是长度居全国第二位,而年入海水量却远远少于长江、珠江。[师]黄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三)[课件出示] 黄河的水文特征

[师]请学生自学课本49-50页的阅读来找出正确答案。[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出上游的水文特征—水能资源丰富。[师活动]学生总结的同时在黄河水系图出现黄河上游发源地的录像。

[师过渡]要求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假如你是一个水电站建设专家,你应该把水电站建在黄河的哪些河段,才能充分发挥黄河的水能资源?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各小组讨论,派代表上台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在从龙羊峡到青铜峡这一河段,因为它位于第一、第二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教师活动]出示“黄河流域水系图”,让学生从地图上找出黄河的主要水电站,印证学生的结论。最后课件展示有关黄河水电站建设的图片。[课件出示]2.中游的水文特点

[提问]俗话说“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结合黄河流经的地形区,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师生互动](1)提出问题:黄河中游段流经什么地形单元?(学生思考讨论)

(2)鼠标移至黄河中游段点击,出现黄土高原的景观图,沟壑纵横,支离破碎,一片疏松的黄土景象印入学生眼帘。

(3)点击鼠标播放黄河中游段水文特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视。学生可以看到滚滚黄河水把大量泥沙冲入河中,并配以片中解说。

(4)再提出问题:黄河中游段水文特征又是如何?为什么会这样?(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黄土覆盖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补充]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所以,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转折提问]黄河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请看黄河下游的水文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师生互动]让学生观察黄河流域图,并提出问题:下游流域面积宽窄如何,有无支流?

①学生思考讨论,得出流域面积窄、少支流,再进一步提出问题:其原因是什么? ②学生看动画演示“地上河”形成过程,并仔细听解说。

③要求学生说明下游“地上河”的形成与中游的水土流失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得出分析结论: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带来了大量泥沙,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淤积,使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4-5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四)[多媒体动画]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课件出示]3.地上河

[提问]这样的“悬河”有什么危害? [学生讨论回答]会引起洪水灾害。[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五)[师]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学生]回答(略)

(六)(教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对照本节课的总结查漏补缺。课后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的优点有以下两点。

一、为巩固黄河源流概况这个重点,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在空白中国政区图上把黄河的形状及主要支流、城市画出来,并且边画边记,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不仅突破了重难点,而且更有利于学生空间思维的形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这节课中我针对黄河中游多泥沙的原因的分析及治理这个难点,提出问题:黄河的泥沙来自何处?为什么?这个问题难度较大,针对学生个人的力量难以回答的很全面,我通过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来完成,学生从黄土高原的性质、植被等各方面经过分析回答的很完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与同学交往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再如,黄河的治理这个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假如你是水利专家,你怎样治理黄河?”让学生分析、讨论,集思广益、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不同的说法交流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乐趣,并达到了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

《菜园里》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篇5

呼图壁县第一小学刘玲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1个笔画“竖弯钩”和1个偏旁“几”。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认识一些蔬菜及他们的特点。

重点、难点:识字、写字,了解蔬菜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谈话: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地方,这是什么地方呢?板书课题:菜园里。指名读课题。齐读。

2.菜园里的蔬菜可多了,请同学们看看大屏,叫叫它们的名字。(课件演示各种蔬菜)

二、读词识字

1.出示带音节词语,认读,正音。

2.去掉音节读词语。

3.出示生字认读识记。

4.多种形式的认读熟记生字。

5.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6.交流自己的哪里见过这生字。

7.扩词语,理解字义。

三、说话练习

1.举起自己喜欢的词语卡片认读。

2.说说自己喜欢什么蔬菜,是什么原因。

四、读中感悟,巩固生字。

1.谈话引入:想去菜园看看吗?那里种着好多好多的蔬菜。

2.出示大屏。引导:你看到了什么?这些蔬菜怎么样?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如果你是他们会觉得怎样?

3.你听,他们在说什么?范读儿歌。听儿歌,看书,识字。

4.借助拼音,自读儿歌。

5.同桌互读,组内交流。

6.会读的同学站起来读,一人一行“开火车”读,直至全班都读完,正音。

7.引导理解感悟儿歌

①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喜欢这一行的同学赛读,看谁读得好。②边读边勾画出蔬菜的特点,并与同桌交流。可做问答游戏:豆角什么样?豆角青青细又长。

③一边读儿歌,一边标出表示颜色的词,自由交流其他不同颜色的蔬菜。

④一起朗读儿歌。

五、会读会写

1.谈话激趣:同学们会读,会背儿歌,会认生字,真能干。想写一写生字吗?

2.出示要写的生字认读。

3.观察字形,弄清字的笔顺,看有没有不认识的笔画。

4.认识新笔画“卧钩”。笔画描红练习。

5.说说这些字怎样写才好看。分别知道,范写。

6.学生练写。

注意知道:“风”的笔顺,及“横折弯钩”的写法。

六、效果检测

1.认读图下面的蔬菜的名称及课后“我会读”中的词,相互教读。

2.朗读儿歌。

3.完成课后练习:画画连连。

课后反思

一、化抽象为形象,把枯燥的识字变为形象有趣的识记。

在教学生字时,根据不同生字的字形结构和形象特点,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编出他们自己喜欢的儿歌和谜语,帮助他们记住字形,理解字意。这样的教学方法符合儿童形象思维、形象记忆占优势的心理特点,所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游戏中巩固识字

教学中,我通过创设“图片、词语找朋友”的游戏,将词语卡片和蔬菜图片相结合,使抽象的文字和具体的实物图片对应起来,既增强了了识字效果,又调动了学生全身心参与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情趣性。

三、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根据城镇儿童对田间蔬菜的认识生疏的特点,设计了精美的课件,带领学生“参观菜园”,让学生在参观中看到了形象逼真的蔬菜,又听到了各种蔬菜悦耳动听的自我介绍,从中进行识字练习。与此同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既让学生认识了蔬菜,学会了生字,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四、强化口语训练

《比一比》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篇6

【教学内容】

《比一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识字二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美丽的农家小院作为背景,让学生认识常用的反义词和量词。悠闲的黄牛和花猫,嘻闹的鸭子和小鸟,甜蜜的杏子、桃子、苹果、红枣组成一幅温馨的农家生活场景。琅琅上口的韵文充满童趣,事物之间的比较也激发着儿童求知的欲望。

【设计思路】

识字和认物是《比一比》的两个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出农家小院的美丽朴实的情景使两者统一,让学生在情景的创设中整体感知课文,认识“黄牛、花猫、鸭子、小鸟、杏子、桃子、苹果、红枣”8个事物名称。让学生在朗读中发现本课要求掌握的反义词“多——少”、“大——小”和量词“群、颗、堆”。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生字,巩固识字教学的效果。通过课件和跨越式非网阅读材料的互相配合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重点和难点】

1、让学生运用比较生字读音、加笔画、加偏旁、换偏旁等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

2、引导学生理解儿歌中的反义词的比较。

3、引导学生认识量词“群、颗、堆”的使用,初步形成数量词的概念。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会写“牛、羊”两个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4、培养学生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今天冬冬家可热闹呢!有很多的动物和果子都跑到冬冬家里进行一场比赛,大家想去看看吗?看课件图片,直接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比一比),全班齐读课题:《比一比》

2、看了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生: 我想知道比什么? 我想知道怎么比? „„)

3、过渡:好!我们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一齐到冬冬家看看。咱们现在就出发。

二、认识动植物名称,初步认词。

1、(出示“农家小院”图片)同学们,这是冬冬的家了。在冬冬家里,有四种可爱的小动物欢迎我们的到来,你看到有谁呢?你能跟它们打打招呼吗? 我看到黄牛,黄牛伯伯您好!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图下出示相应名称的词(课件链接,出示图片:黄牛、花猫、鸭子、小鸟,点击课件播放动物的声音。)

2、跟小动物打完招呼后,老师把他们请到了黑板上,不看图,你们还能把它们的名字叫出来吗?

出示词语:黄牛、花猫、鸭子、小鸟(逐一粘贴在黑板上)(1)请同学拼读词语。

(2)请同学提出容易读错的生字,提醒大家。(3)全班齐读

3、刚刚我们认识了冬冬家的小动物,他们家还有不少的果子成果了,这是他请大家品尝的。

(课件出示图:杏子、苹果、桃子、红枣)

4、这四种果子,请你把你最喜欢吃的果子的名字读给大家听,如果同学读对了,请大家跟他读。

5、开火车练说:我喜欢吃。

6、小朋友可真棒,到冬冬家玩了一趟就学会了那么多的字。这些字我们都能读准了,谁有好办法记住它们呢?

学生说: 我用加一加的方法,木加口等于杏;苗加上“犭”就是猫„„

三、写字指导。

1、这些生字里有一个是要求我们会写的,看看是什么字?(课件出示牛)

2、请同学们认真看这个字,它的笔画在田字格上应该注意什么呢? 汇报:牛字的第一笔横写在横中线上。

3、老师范写,学生空书

现在看老师是怎样把这个字写好的,请同学们伸出小手指,在桌面上写一次。

4、好了,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作业本,在田字格上练写。(老师巡视)

5、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

6、牛伯伯非常感谢我们把它送回家,可是牛伯伯的一个好朋友还没有回家,我们帮帮它吧!(课件出示)羊

7、看看这个羊字在田字格的位置根牛字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汇报:①羊字的第二横写在横中线上;

②两个字的竖都写在竖中线上。

8、过渡:同学们讲得非常好,看得很仔细。再来看看老师是怎样把这个字写好的,请同学们伸出小手指,在桌面上写一次。

9、好了,现在我们在田字格上练写。(老师巡视)

10、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

四、自主识字。

1、小组合作自主识字

刚才在门口迎接我们的这只小鸟,听说大家是一群聪明的孩子,现在想请大家一起到树上摘果子。想去摘果子吗?

2、(课件出示):大树上的各种果子(剩下的生字)“边、多、少、群、颗、堆”

3、过渡:同学们可真棒,认识了那么多的生字宝宝。其实呀,这些生字宝宝又跟我们玩起了捉迷藏,它们藏到了一首儿歌里边去了。

五、学习韵文。

1、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89页。小朋友读读儿歌看看你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要是碰到不认识的字,用笔把它圈出来,再看看它的拼音帽子,多叫几遍它的名字。

2、这些生字宝宝都认识了,我特想把课文读给你们听听,行吗?

3、现在再读读课文,你都会了吗?(自由读)

4、师:读了儿歌你知道他们在比什么呀?谁和谁比呢? 生:比大小;黄牛和猫比大小。

5、你能给这个句子换个说法吗?(老师师范:花猫比黄牛小)

6、除了比大小,还比什么呢?(比多少)

7、同学们说得对,它们还比多少呢。在这里,儿歌用数量来告诉我们,它们的数量有多少呢!你能找出来吗?(课件出示一群鸭子一只鸟)

8、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我们也来比一比看谁把儿歌读得最棒。⑴读给小组里边的伙伴听。

⑵把你最喜欢的那一段读给我们听。⑶齐读

六、拓展阅读。

1、请同学们拿出老师派发的阅读资料,自由读儿歌

2、汇报:给大家读自己喜欢的儿歌。

3、刚才我们学习了那么多的数量词,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这是什么?(出示课件)P91我会说 :一枝花

4、你能用选一个词语说一句话吗?

老师示范:我今天买了一枝花送给妈妈。

七、小结。

【板书设计】

比一比

大——小 多——少 动物: 黄牛 花猫 鸭子 小鸟 果子: 苹果 红枣 桃子 杏子

【教学反思】

《比一比》一年级第一册识字

(二)第一课。这篇课文是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出现,内容通俗易懂,语调朗朗上口。但要学会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还要学习正确使用量词,学习任务是很重的。如何让学生轻松的掌握呢?反复思量,最后决定让学生在“比中学,学中比”。这即体现了本课的特点,又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首先结合教材,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到农家小院看动物和果子比赛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再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图画,说说图上有哪些东西,并依此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认读,再从中找出生字宝宝,让学生在自学、同学互相交流中去学习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宝宝,分类辨别字音,运用自己学过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为了能让学生记牢固,我还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认读,如:比字音画记号、图片与词语交朋友、摘果子游戏等。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学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浓厚。一节课下来,我觉得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但是,课后经过教研员冼老师的精心点评以后,让我茅塞顿开,觉得自己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按要求完成了,冼老师也点出了我在这节课中写字教学完成得尤为突出:

1、识字目标清晰,能根据教材特点进行教学。2能做到重组识字,分层识字。让学生先从看图识字入手,感知生字,再通过学生自主认读辨音,有重点地辨别三拼音和后鼻韵母。

3、能运用比较丰富的识字策略。既有图文字结合认字,又有分类识字,把生字分成动物名称和果子名称两类,还有自主识字,让学生再拼读、朗读、跟读、比较读中不断强化识记,最后借助跨越式阅读材料,把生字放回到语言环境中记忆。

4、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学生掌握、运用基本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的能力。一方面,鼓励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如比较笔画、熟字加偏旁等比较形近生字,进行区别;另一方面能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字再田字格中的书写规范,找准起笔和重要笔画的位置,把字写好。冼老师又指出我在识字教学中还应该加强引导学生学会比较有相同偏旁的字的意思,了解偏旁的表义作用,以避免同音字代替和形近字的混淆。

在韵文教学中,我感到引导学生分层朗读,逐步加深理解这个环节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一来时间不足够,未能充分引导学生朗读,说话训练也进行的比较匆忙;二来,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未能更深入的挖掘文本中蕴藏的知识训练点。冼老师在评课中就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这一点:“教学环节该充分的要充分,该精简的药精简。”本课的课题叫“比一比”,不仅要把生字、词语拿来“比”,还应该在朗读中引导学生读出“比”,突出“比”,可以重新回到已创设好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比”朗读,评价朗读,领会韵文中藏着的“比”——反义词的对比,让学生通过做动作,突出重点词、扮演要进行比较的事物的形态,读出“比”的语感,从而体现出韵文学习的深度,最后在结合大量阅读,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篇7

一、课后反思

1.多创新、多实践

本学期我在自己任教的两个班进行了一个新的尝试, 我把80分以下的学生分为4人一组, 设组长, 进行平时常规学习活动的管理。

做法一:抓早读。小组成员按要求朗读或背诵课文, 每个早读课由组长逐个检查并向老师报告, 同时帮助指导困难学生。

做法二:抓单词。每天安排学生背熟8个生词, 由小组长检查落实。第二天当堂听写。

做法三:评价多样。每次测验或考试后, 分层次对全班进行表扬、奖励。

成效:

(1) 早读课读书积极性提高了。

(2) 基础同学朗读水得到提高, 课堂上能抓住机会举手回答问题, 树立了自信。

(3) 记单词、背课文积极, 能力提高了, 成功率高。

我认为这些做法既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 又关注了评价的多样性及合理性, 体现了因“才”和因“材”施教, 公平竞争。

2.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材中课文学习分三部分, 听力、对话、练习, 第三部分是练习, 让学生模仿例句造句, 我在备课时, 每个句子准备了三个例句。上课时我灵机一动, 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 一组练习一个句子, 各组展开竞赛。比赛开始后同学们抢着在黑板上写答案, 同学们情绪高涨, 兴高采烈, 思维开阔, 每个句子写了至少八个答案, 很多学困生也参加到比赛当中。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教学反思

(一) 理念反思

为了使教学观念与新课程的要求相适应,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提高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

1.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

教学活动以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为主, 教师的作用是负责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 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 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 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 追求学习结果转向追求学习过程, 真正把学生当成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主人, 切实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

2. 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

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不断创新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过程, 让学生由“学会”转变到“会学”。

(二) 英语学习效率反思

1.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堂高质量英语课的前提。卢梭说:“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教育首先应是温暖的, 有人性味的。爱心、热心是责任心的源泉, 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才能使师生心灵相通, 才能使学生“亲其师, 而信其道”。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 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 时时处处关心学生, 爱护学生, 尊重学生, 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当然, 对学生的批评也是少不了的, 只是教师的批评从内心让学生感到是诚挚的、爱护和帮助他们的。

2.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才能挖掘出学生的潜能, 才能把沉闷的课堂激活为鲜活的课堂。

(三) 学习方式反思

《新目标英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要求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式, 也就是要让学生变接受为探究, 变被动为主动, 变个体学为合作的学习。当然, 学习方式的改变不是代替和否定旧的学习, 而是对旧的学习方式的一种扬弃、一种发展。同时, 不同的知识、不同的学生要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那么, 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哪些途径才能够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呢?

1. 改变教法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现实生活和教材的内容, 依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设计任务, 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 完成任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感、体验等方面有所收获, 有所发展。

2. 安排好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师要切实改变学习方式, 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事可做, 有事能做。

3. 组织学生交流

教师要使学生能够在交流中体会语言知识, 通过交流让学生自己运用语言、自己发现错误, 以便获得知识。

浅谈课后教学反思 篇8

一、什么是课后教学反思

课后教学反思是教师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具有反思和研究价值的各种经验进行批判性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课后教学反思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主动性

课后教学反思是教师个体在内在动机、内在需求的驱动下,自觉自愿进行的。

(二)持续性

课后教学反思的撰写贵在及时,贵在坚持,应有规律地进行。教师可将撰写课后教学反思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

(三)侧重性

在实际撰写课后教学反思时,并不是要对所有的教学事件和内容都予以记录,写成面面俱到的“流水账”,而是结合教学实际,针对教学活动中有反思价值和研究价值的某些经验进行选择记录。

(四)批判性

课后教学反思虽是对教学活动中某一具体教学情景的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批判性的理解和认识。但侧重点不在前者,而在后者。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理性的、批判性的分析和建设性的思考。内容应深入分析“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更好”等问题。

二、课后教学反思的形式及内容

课后教学反思的撰写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内容,每个教师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形式和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撰写,自由展示自己的撰写风格和特点。

(一)课后教学反思的形式

1.点评式。在教案各栏目相对应的地方针对实施教学的实际情况言简意赅地加以批注、评述。2.提纲式。较全面的评价教学上的成败得失,经过分析与综合,提纲挈领地一一列出。3.专项式。抓住教学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地认识与反思,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与总结。4.随笔式。把教学活动中最典型、最需要探索的教学现象集中起来,对它们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和提炼,教师要反思这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和体会。

(二)课后教学反思的内容

1.教师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体现了课改的要求,是否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2.教师要反思这节课我想教什么?我教了什么?任务是否全部完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同时还有什么收获?3.教师要对自己的能与不能有理智的认识。这节课是否运用了新的教法?是否把握了知识的停靠点,解决了“学会”问题?是否把握了情感激发点,解决了“乐学”问题?是否把握了思维展开点,解决了“会学”问题?是否把握了能力的生长点,解决了“精学”问题?4.课堂教学成效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到了多少。因此,教师要反思自己是否关注了自己的教法而忽视了主体?学生是否乐意参与学习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是否得到了升华?课后征求学生意见,以学生为主题进行反思尤为重要。

三、充分发挥课后教学反思应有的作用

(一)教师要在深刻理解课后教学反思的基础上,明确课后反思的形式和内容

这对于那些不习惯写课后教学反思的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在理论方面,不少教育工作者已经对什么是课后教学反思、怎样写课后教学反思等问题,做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在实践方面,涌现出了许多坚持写课后反思的教师典范。因此,教师写课后教学反思的时候,既要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主动学习他人有关课后教学反思的文章和实践经验,还应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形成适合自身教学需要的课后教学反思撰写形式,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教师要细心观察,及时写下教学活动中的经验

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动,并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反思之后用自己的观点、看法、评价用于自己的实践教学就是改进教学的行动。提高了教师的反思能力,具备了自我监控、教学监控、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言语沟通、评价及教学反思各方面的能力。教师要写好教学反思,课后可以从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是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活动是否有了“沟通”和“合作”,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方面进行反思。

(三)课后教学反思中,在记录教学事件和自身感受的同时更应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分析和评价

因为教师写课后教学反思中,记录事实并非终极目的,而是要在记录事实过程中,通过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分析、和评价,来理清思路、提高认识、改进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写课后教学反思过程中,一方面,要及时总结教学活动中的有益经验,尽量使其系统化、理论化、以便更好地指导以后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针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应进行深入地分析,找到恰当的方法,以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活动。

总之,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是教师对自我教学的重新构建。通过反思发现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寻求解决的办法和策略,再监测实施策略的效果,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

上一篇:eiq实例分析下一篇:大中专毕业生培训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