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课后练习题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统计课后练习题(精选15篇)

统计课后练习题 篇1

一、应用题

1.扬子江无线电厂四月份生产收音机860台,五月份生产931台,六月份生产939台,该厂二季度平均每月生产收音机多少台?

2.小军上学忘记带文具盒,爸爸发现后立即骑车去追他,把文具盒交给小军立即回家,小军又用4.5分钟到达学校,爸爸正好回到家,已知爸爸骑车速度是小军的5倍。小军从家到学校共用多少分钟?

3.6个数的`平均数是22.5,去掉一个数,其余的平均数为25,求去掉的一个数是几?

二、统计

1.学校图书室里有一张存书情况统计表,部分数字残缺了,请补写完整。

—存书统计表

2.五年级四个班植树,每人植的棵数相等,共植树360棵,请把下表填写完整,并列成统计表。

五年级各班植树情况统计表 年 月

3.拿一枚壹角的硬币,从桌面上约40厘米的高度自由落下,共做30次,边做边记录落下后的情况,然后填入下面的统计表。

统计课后练习题 篇2

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使用课后练习, 将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整合策略

1.课后练习与教学目标整合, 有效完善教学思路

有些课后练习可以作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凭借和依据, 备课时应充分发挥课后练习的导向作用, 将这些练习与教学目标有机整合, 确定教学思路。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沙漠中的绿洲》一文后有这样几个练习: (1) 朗读课文。 (2) 用钢笔描红。 (3) 读读下面的词语。 (4) 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 (5) 仔细观察题头的照片, 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 写一段话。课文中的词语可供选用。

根据这几个练习, 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中的6个生字:价、劣、挖、填、漂、侍, 联系上下文,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会认“碱”“霎”。 (3) 圈画出表现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的句子, 反复朗读“阿拉伯朋友”的话, 理解阿联酋人民营造美好生存环境的不易, 认识改造环境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感情。 (4) 观察题头照片, 适当运用课文中的词语, 按一定的顺序, 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

教学目标3与课后练习4相呼应, 并指出了课堂教学时的具体实施步骤, 教学思路得以清晰呈现。

2.课后练习与教学过程整合, 有效达成训练点

朱家珑说:“课后习题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 或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 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 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 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以及能力训练的载体。”

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中, 编者逐渐渗透了“自然段”“逻辑段”等内容, 并在练习中加以体现。如《我给江主席献花》中有这样一道习题:按照下面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 (1) “我”和欢迎队伍在机场等待江主席。 (2) “我”给江主席献花, 感到非常幸福。 (3) “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在《李时珍夜宿古寺》中, 编者安排了这样的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并写出段落大意。在初读课文阶段, 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内容相似或相连的“自然段”合并成“逻辑段”, 这样的训练自然而然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课后练习较好地体现了学段训练要素, 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学会用带点词、关联词造句等。仔细研读课后习题, 我们在教学中就能准确把握学段特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训练指导, 以达成学段目标。

二、自主策略

一篇新课文, 学生如果预习不到位, 就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活动。现行教材在课后练习的编写上, 强化了导学功能, 如果教师加强指导, 预习则“事半功倍”。笔者尝试在预习中安排“疑问解答”环节, 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练习, 记录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并写出自己的观点意见, 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 提高学习兴趣。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永远的白衣战士》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默读课文, 找出有关语句, 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 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在预习时, 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模糊, 但他们能够初步感受到这份工作的“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 为课堂上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此外, 教师在处理练习时应留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如在处理积累性作业“读一读, 写一写”时, 教师可推出“自助餐”, 各取所需, 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机动地完成。学生可以把练习中的字词抄上几遍;可以发挥想象, 把这些字词连缀成一段文字;也可以摘抄书中含有以上字词的句子。不同程度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实际选择练习的形式。自主策略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他们不再把练习当成负担。

三、拓展策略

1.妙用课后练习, 引导随文练笔

为了培养学生读写迁移的能力, 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安排了很多随文练笔的训练, 意在让学生从句段、立意、布局等方面习得写法, 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如《三顾茅庐》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认真读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 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在赏读课文中这处精妙句式时, 教师适当总结归纳写法, 来到一个地方, 先找出这个地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物, 再把这些景物的主要特点找出来。在此基础上, 学生练笔往往会生动许多。

2.活化课后练习, 延伸课堂实践

课后练习中, 还安排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拓展训练, 如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或故事,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人类的“老师”》一课中, 安排了如下练习: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这个话题学生非常感兴趣, 如果教师为学生指明寻找资料的途径,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搜集整理, 并安排时间交流汇报, 这样的综合性学习的成果要远胜于课文。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的使用策略 篇3

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使用课后练习,将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整合策略

1.课后练习与教学目标整合,有效完善教学思路

有些课后练习可以作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凭借和依据,备课时应充分发挥课后练习的导向作用,将这些练习与教学目标有机整合,确定教学思路。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沙漠中的绿洲》一文后有这样几个练习:(1)朗读课文。(2)用钢笔描红。(3)读读下面的词语。(4)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5)仔细观察题头的照片,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课文中的词语可供选用。

根据这几个练习,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中的6个生字:价、劣、挖、填、漂、侍,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会认“碱”“霎”。(3)圈画出表现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的句子,反复朗读“阿拉伯朋友”的话,理解阿联酋人民营造美好生存环境的不易,认识改造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感情。(4)观察题头照片,适当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按一定的顺序,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

教学目标3与课后练习4相呼应,并指出了课堂教学时的具体实施步骤,教学思路得以清晰呈现。

2.课后练习与教学过程整合,有效达成训练点

朱家珑说:“课后习题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或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以及能力训练的载体。”

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编者逐渐渗透了“自然段”“逻辑段”等内容,并在练习中加以体现。如《我给江主席献花》中有这样一道习题:按照下面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1)“我”和欢迎队伍在机场等待江主席。(2)“我”给江主席献花,感到非常幸福。(3)“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在《李时珍夜宿古寺》中,编者安排了这样的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并写出段落大意。在初读课文阶段,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内容相似或相连的“自然段”合并成“逻辑段”,这样的训练自然而然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课后练习较好地体现了学段训练要素,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学会用带点词、关联词造句等。仔细研读课后习题,我们在教学中就能准确把握学段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训练指导,以达成学段目标。

二、自主策略

一篇新课文,学生如果预习不到位,就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活动。现行教材在课后练习的编写上,强化了导学功能,如果教师加强指导,预习则“事半功倍”。笔者尝试在预习中安排“疑问解答”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练习,记录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写出自己的观点意见,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提高学习兴趣。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永远的白衣战士》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在预习时,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模糊,但他们能够初步感受到这份工作的“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为课堂上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此外,教师在处理练习时应留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如在处理积累性作业“读一读,写一写”时,教师可推出“自助餐”,各取所需,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机动地完成。学生可以把练习中的字词抄上几遍;可以发挥想象,把这些字词连缀成一段文字;也可以摘抄书中含有以上字词的句子。不同程度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实际选择练习的形式。自主策略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不再把练习当成负担。

三、拓展策略

1.妙用课后练习,引导随文练笔

为了培养学生读写迁移的能力,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安排了很多随文练笔的训练,意在让学生从句段、立意、布局等方面习得写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如《三顾茅庐》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认真读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在赏读课文中这处精妙句式时,教师适当总结归纳写法,来到一个地方,先找出这个地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再把这些景物的主要特点找出来。在此基础上,学生练笔往往会生动许多。

2.活化课后练习,延伸课堂实践

课后练习中,还安排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拓展训练,如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或故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人类的“老师”》一课中,安排了如下练习: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这个话题学生非常感兴趣,如果教师为学生指明寻找资料的途径,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搜集整理,并安排时间交流汇报,这样的综合性学习的成果要远胜于课文。

课后练习,是教材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思路,为教学活动提供了突破点。让我们共同关注课后练习,发挥其优势,重视每道题的有效落实,语文课堂教学将会变得更加扎实、有序、高效,从而加快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花脸》课后练习题 篇4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本课生字词,并让家长提问。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童年经历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上练习:

1、小组展示自学生字词的效果。

2、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朗读、品味文中描写花脸的有关句子,理解文中主要内容,体会我对花脸的喜爱之情,感受童真童趣的美好,学会珍惜亲情,学生讨论汇报,教师适当指导并予以鼓励。

课后练习:

1、给下列汉字注音。

积攒()

俨然()

咄咄()逼人

龇牙咧嘴()

2、请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描述自己特别喜欢的一件玩具。

穷人-课后练习题 篇5

第1课时

学校 班级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一、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抱怨、魁梧、忧虑、自作自受”等词语。

二、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善良等美德。

三、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预习导航】

一、默读课文,把下面词语在文中圈出来,并多读几遍,给带点的字注上音。

搁板( ) 魁梧( ) 自作自受( ) 忧虑( )抱怨( )

撕破( ) 掀起( ) 倒霉( ) 忐忑不安( )

二、按要求从文中摘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1.描写穷人“穷”的:

2.描写环境的:

3.描写人物心理的:

三、默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1.课文主要写了 、 、 三个穷人,全文以

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 这件事,前后设置了两个悬念: ; 。两个悬念交替展开,逐步消除,从而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

2.本文的作者是 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 。我知道他的著名作品还有 。

四、通过预习桑娜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课堂探究】

一、细读重点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领悟各种描写的作用,完成题目。

1.环境描写的句子。

(1)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

屋外的环境是 ,屋内的环境是 。

从这一对比强烈的环境中你体会到 。

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在文中画出来。

(2)屋子里没有生炉子……从稻草铺上垂下来……睡得正香甜。

A 在文中找出邻居西蒙家“穷”的词语: 、 、 。

B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此次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2.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样做”是指 ,

你知道桑娜“非这样做”的原因吗?

从中你体会到了

(2)“不,没有人!……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

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她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担心?

3.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体会渔夫高尚品质。

“我?”桑娜脸色苍白……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2)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个“熬”字说明什么?

二、课文为什么不以“桑娜”为题,而以“穷人”为题?

三、查资料了解省略号的主要作用,并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穷人》(第2课时)

学校 班级 姓名 评价

【达标训练】

一、看拼音写词语。

bào yuàn guǎ fu shū shì quán suō kuú wú

二、辨音组词。

qiáng( ) zuō( ) mó( )

强 作 模

qiǎng( ) zuò( ) mú( )

三、选词填空。

安静平静 宁静

1.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中( )地睡着。

2.西蒙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一般的( )。

3.丈夫答应收养两个孩子,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终于( )下来。

与其……不如 宁可……也

1.渔夫和妻子( )自己多受苦受累,( )要把邻居家的孩子抚养成人。

2.桑娜觉得( )看着邻居家的两个孩子活活饿死,( )自己多受点苦。

四、照样子写词语。

1.忐忑不安: 、 、 。

2.自作自受: 、 、 。

3.忧虑: 、 、 。

4.心惊肉跳:。 、 、 。

五、根据提示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赞美桑娜。

桑娜为人母,她 ;桑娜为人妻,她 ;桑娜为人邻,她 。

六、根据提示选择省略号的作用。

A、引文的省略B、列举的省略C、说话断断续续,欲言又止D、话未说完却已明了E、重复延续的省略。

1.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

2.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回来啦?……不还没来!( )

3.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 )

4.渔夫见桑娜坐着不动,催促说:“你怎么了?还不快……”( )

5.教师节就要到了,同学们都给老师准备了礼物:鲜花、千纸鹤……( )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 ;孩子们没有 ;吃的是 ,菜 鱼。从这段描写让我们感受到说穷人的“穷”。

然而他们并不穷,他们很富有,因为有着 、 、 、

的精神财富和美好心灵。

八、课内阅读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联系上下文理解成语的意思。

忐忑不安:

自作自受:

2.人物的心里活动与说话一样,都要用冒号和引号。从这段心理活动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她先是 ,继而 ,甚至 ,最后 的复杂心理。

3.从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4、请你用一两句话安慰此时的桑娜?

5.读读这段话,想想省略号的连续运用有什么作用?

九、小练笔。(任选一题做)

1.以“贫穷后的美丽”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蜜蜂课后练习题 篇6

几乎几位茶几几个

尽管尽力尽头尽量

闷热闷了很久烦闷纳闷

二、拼拼写写。

shìyànzhǐdàiwúlùnzhènɡshí

()()()()

tuīcèquèshíyántúchāochánɡ

()()()()

三、在意思相同的句子后面的括号里加“√”

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它们飞得这么低,不能看到遥远的家。()

它们飞得这么低,能看到遥远的家。()

四、连一连,唱反调。

陌生超常逆风遥远增加

附近顺风熟悉减少平常

五、作者从试验中得了什么结论?作者试验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发?

六、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蜜蜂有超常的记忆力。()

2、蜜蜂跳摆尾舞,给同伴的信息是:蜜源在蜂箱一百米以外。()

七、阅读小能手。

蚂蚁的趣闻

蚂蚁经常到离巢(cháo)很远的地方找食物。它找到食物,要是吃不了,又(施拖)不回去,就急忙找“搬兵”,把别的蚂蚁领来。它们或者把食物分成小块,各自衔(xián)一块带回去,或是同心(胁协)力把食物运回巢去。

蚂蚁是靠什么来把信息通知给同伴的呢?它招呼同伴就靠头上的那对触角,它们用触角互相碰撞来传递信号。如果食物又大又合口味,触角就摆动(得地)特别猛烈。

蚂蚁认路的本领很强。它认路主要靠眼睛,能凭借陆地上和天空中的景物(辩辨)别方向,还可以根据气味认路。有些蚂蚁会在它们爬过的地面留下一种气味,回来的时候,就根据这种气味确定路线。

1、划去括号里用得不恰当的字。

2、读读写写。

(1)蚂蚁是靠什么来把信息通知给同伴的呢?

呢?

(2)如果食物又大又合味口,触角就摆动得特别猛烈。

如果……就……

3、短文介绍了蚂蚁的三大趣闻,即:

(1)蚂蚁到离巢很远的地方找食物,同心协力运回巢。

(2)

重视课后习题提高思维能力 篇7

一、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使学生思维更深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 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 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由此可看出, 观察对于学生是多么重要。学生观察目的性不强, 有时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观察得仔细, 从而使思维更深刻。

例如, 分数除法中有这样一道题:

算一算, 比一比。

这道题看似是比较乘除法计算方法的不同, 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 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是乘法算式中的积, 除数是其中的一个因数。在教学此题时,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计算第一组题, 然后追问这一组题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通过观察比较, 很快得出了被除数是乘法算式中的积, 除数是其中的一个因数。再接着追问商是什么。学生会发现, 商是另一个因数, 紧接着再提问:“就此你能猜测想分数除法的意义吗?”学生很快说出了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此时可趁热打铁:“那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请同学们继续做后面的两组题验证一下。通过计算, 学生不但巩固了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而且掌握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通过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的步骤, 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转化思路, 使学生思维更严密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学科素养, 即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基本步骤等。习题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 而且还要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极为重要。

例如, 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中有这样的一道习题:有16支球队参加比赛, 比赛以单场淘汰制 (即每场淘汰1支球队) 进行, 如下图 (图略) , 数一数一共进行多少场比赛后才能产生冠军, 如不画图, 有简便的计算方法吗?如果有64支球队参加比赛, 产生冠军要比赛多少场?

这道题如直接出示图, 学生会直接数, 很容易得出答案, 至于为什么是15场, 学生只知道是数出来的。对于第二种倒减的方法:用16-1=15场, 学生也只能是猜测。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先让学生动手画一画, 画4个球队产生冠军要比赛几场, 然后猜测8个球队要比赛几场, 因为4支球队要比赛3场, 所以许多学生猜测8支球队要比赛6场。这时我再让学生画一画, 通过画, 学生发现多了一场。这多的一场是哪儿来的?通过思考, 学生发现最后两组的冠军还要比赛一场。那16支球队要比赛几场呢?当学生列出7×2+1时, 请学生说说每一步的意义。这时, 请学生仔细观察球队数和比赛的场次数, 看看有什么发现。当学生说出比赛场次数比球队数少1时, 这时顺势问:“比赛场次数为什么比球队数少1呢?”学生自然联想到因为每场淘汰一支球队, 而冠军球队是不要淘汰的。再请学生根据他的发现说说64支球队各要比赛多少场。这道原本只需学生简单“数一数”便能解决的问题一下子抽象化, 学生不得不调动已有的数学生活经验, 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实验等各种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 最终获得对问题的解决,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三、引导学生拓展习题, 使学生思维更灵活

在习题教学中, 我们不能就题论题, 而要让习题尽可能广覆盖。在教学时不光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 还要教会学生学会联想, 使他们能“举一反三”、“问一知十”。在习题教学中, 适时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延伸知识,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例如, 在教材中有这样的一道题:

先计算, 再观察每组算式的得数, 能发现什么规律。

在教这道题时, 我先让学生计算, 再说说规律。学生很快便得出相邻两个分数单位的差等于它们的积, 并且很快又写出了几组这样的算式。这时我并没有就此罢休, 接着问:“如果分子是1, 分母是相邻的奇数或偶数, 是否还有这样的规律呢?”学生分组讨论得很热烈, 通过举例, 学生一致回答, 没有。“那怎样才能相等呢?”学生通过计算得出, 它们的差必须乘才能相等, 我继续追问:“那为什么要乘呢?”有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发现:由于它们分母相差2, 所以差的分子就是2, 要想成为乘下来的分子是1, 就必须乘。通过拓展延伸, 使学生的认识由表及里, 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更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 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交流, 实现思维共享,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一道课后习题的探究 篇8

【关键词】学情 互动 生成

背景:初中化学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不仅有许多物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质,而且是中考的重点和热点。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使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教学课本P208第14题,我从试验入手步步引起,层层展开。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

问题(1):取一瓶密封完好的固体氢氧化钠粉末和两天前放在滤纸上的氢氧化钠。让学生观察。

(設计意图):同学们都知道固体氢氧化钠不仅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潮解,同时还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变质。但很少同学看到过碳酸钠晶体。即结了块的固体碳酸钠。粉末状固体与块状固体成分是否相同。许多学生都想探究个明白,学生的学习欲望一下被调动起来。学生耀耀欲试。课堂氛围得到了升华,有利于课堂资源的生成。

问题(2):让两个同学分别将上述观察过的固体放入两只试管中,加入蒸馏水溶解,分别滴加酚酞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严谨性。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由于碳酸钠显碱性,用酚酞来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是不能完成的。设计实验应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但实验设计必须正确。如果滴加酚酞变红就得出结论没变质,很显然犯了科学错误。本问题设计对比实验:旨在告处学生设计实验不仅考虑原物质的性质,同时还应考虑生成的物质的性质。实验设计应科学、严谨。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科学素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创新能力得到了加强

问题(3):让学生设计实验研究“氢氧化钠”是否发生变质。由于检验碳酸钠的方法很多,具有开放性,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所用的试剂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根据同学的设计方案让同学共同完成。

(设计意图):本实验设计是在问题(2)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和层层展开的学生有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于碳酸钠显碱性。用酚酞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不能上说明问题。由此想到反应后的生成物,碳酸盐的检验来展开。紧紧围绕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能从冒气泡和白色沉淀这样明显的变化特征来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使学生在探究旧知的同时,生成了新知,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却得到了提高和加强,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问题研究也水到渠成。

问题(4):课堂设计时我把问题(4)改成了猜想:

猜想一:氢氧化钠没有变质

猜想二: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猜想三:氢氧化钠全部变质

实验验证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而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的动力。问题的形成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本问题是以前面的问题作为铺垫。以问题提出、问题辐射、问题解决带动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不仅复习了碱的化学性质、碳酸钠的化学性质,而且以氢氧化钠变质为载体,把酸的性质、碱的性质、盐的性质串成串,连成线。学生对氢氧化钠有没有变质?变质生成了什么?怎样检验该物质的存在?(包括①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氢氧化钠;②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碳酸钠;③溶液中的溶质既有氢氧化钠,又有碳酸钠。)等一系列问题,由表及里,由复杂到简单地在课堂上自然生成。

反思:

一:问题设计要突出学情

问题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学习水平和探究能力。设计过浅,过直接平淡无奇,激发不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收效甚微,甚至出现相反的结果。设计太深,太复杂,学生一头雾水,无所适从,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问题(4)中的猜想与探究就是给同学跳起来摘桃子,提供一个平台。课堂设计更要注重帮助学生由旧知推新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探究获取知识,增长才能。从学习中增强自信,分享成功的喜悦。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因而要上好课,首先研究好“学情”。

二:问题设计要体现互动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这就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团结协作,共同学习,共同提高。问题设计应体现互动。没有互动就没有教学。课堂知识只有渗入到问题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使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分享成功的喜悦,交流彼此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方法“新”起来。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三:问题设计应兼顾生成

蜜蜂课后练习题 篇9

背bēi()闷mēn()尽jǐn()

bèi()mèn()jìn()

二、形近字组词

论()验()超()

抢()脸()起()

辫()测()括()

辨()侧()扩()

三、近义词

准确—()辨认—()

几乎—()推测—()

四、反义词

准确—()减少—()

陌生—()超常—()

五、选词填空

无论…总是…尽管…仍然…不是…而是…只要…就…

1、()天气很冷,爷爷()一早就起床跑步。

2、()被抛弃到哪里,它们()可以自己回到原处。

六、阅读

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试验。

从这句话我感悟到作者法布尔以后我也要。

★ 三年级语文《蜜蜂》练习题

★ 蜜蜂作文

★ 蜜蜂教案

★ 蜜蜂读后感

★ 蜜蜂教学设计

《画杨桃》课后练习题 篇10

=一、看拼音,写词语。

bānjí yánsù shěnshì shénqíng tàidù

二、比一比,再组词。

{熟热{响晌{诲悔{座坐{悦说

三、写出带有下面部首的字。

纟:、口:、日:、讠:、宀:、心:、

四、选词填空。

严肃 严厉 严格

1.整个假期我都地按作息制度办事。

2.这个人破坏绿化,受到群众()的.批评。

3.爸爸神情()地说:“粗心可不是小事啊,你必须彻底改正。”

精确 的确 准确

4.小明的回答(),评委给了他满分。

5.经过()计算,工人们便开始改装这台机器。

6.这件好事()不是我做的。

审视 注视

7.老师()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8.他久久地()着窗外。

五、造句。

1.……因此……:

“课后习题”华丽变身记 篇11

【关键词】 课后习题 开发利用 逻辑思维 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5-002-01

课后习题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测试,它凝聚了教材编写者的智慧和汗水。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并不重视课后习题,只是一味地讲资料、出套题,将学生置于题海之中。而学生所购的教辅资料中基本都包含有课后习题答案,因此,很多教师对课后习题只是轻描淡写的讲讲或是对对答案,甚至不讲,没有很好地利用课后习题这一资源。其实,很多资料题甚至高考题都是课后习题的变形,教师只要在日常教学中,稍对课后习题加以开发和拓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时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课后习题的开发和利用,供同行参考。

I. 原题呈现(人教版必修2 P25):

9. 根据下列提供的一组物质回答问题:HCl、 CO2、H2O、 H2、 NaOH、Cl2、 NaF、CH4、 MgCl2、 CaO.(1)这些物质中分别存在哪些类型的化学键?(2)哪些属于离子化合物?哪些属于共价化合物?

将问题变形为填空题:____是含有____键的____化合物。

讲此题时我先举例“HCl是含有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然后逐一叫学生按所给物质顺序填空。

此题的后两问简单变形为一问后,也并不难,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学生对CO2、H2O、CH4、NaF、CaO都能答对,而到H2、Cl2,就有学生答:含有非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此时我反问“是化合物吗?”学生这才从思维定势中反应过来。而对NaOH的判断只考虑了离子键,忘记了NaOH中还有O-H之间的极性键。也有个别学生答MgCl2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认为是Cl-Cl键),说明对Mg与Cl的成键方式还不是很清楚。

参考答案:HCl、CO2、H2O、CH4是含有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NaF、MgCl2、CaO均是含有离子键的离子化合物;NaOH是既含离子键又含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H2、Cl2均是含有非极性键的共价单质。

此题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普遍性,说明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未能做到认真思考,因此在随后的练习中我专门加强了对这些易错问题的练习,逐步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态度。

II. 原题呈现(人教版必修2 P37):

4. 下列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_____,属于吸热反应的是_____①煅烧石灰石制生石灰 ②燃烧木炭取暖 ③炸药爆炸 ④酸与碱的中和反应 ⑤生石灰与水作用 ⑥食物因氧化而腐败

对于该题,只要学生记住了常见的放热、吸热反应类型,就可做出正确的判断。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我将此题的问题变形为:下列反应符合如图所示的是______,其中反应①中断开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_____(填“大于”或“小于”)形成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

问题变形后,在考查学生识图判断能力的基础上,将“化学能与热能”这一节的知识综合起来,题目难度相对增大,学生要认真思考后才能做出正确判断,这样在培养学生综合判断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达到了一举多得、触类旁通之效果。

参考答案:②③④⑤⑥ 大于

III. 原题呈现(人教版必修2 P45):

4. 下列各组材料中,不能组成原电池的是 ( )

将选择题变形为填空题:

①其中不能构成原电池的是_____(填选项)

②分别写出所构成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式:选项___中,负极:_____正极:_____电池反应式:_______

选项___中,负极:_____正极:_____电池反应式:_______

选项___中,负极:_____正极:_____电池反应式:_______

③ B项中,Cu片质量_____(填“增大”或“减小”),溶液中的Ag+移向_____片。

④ D项中电解质溶液的pH值会逐渐_____(填“增大”或“减小”),若有0.1mol电子转移,则铁片质量_____(填“增大”或“减小”)_____g.

该题变形后,不再是简单考查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了,而是在原题的基础上,同时考查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反应式的书写、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溶液pH的变化、相关计算等,考查面横向扩展,同时通过练习,提高了学生对常见原电池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的熟练书写能力。能加深学生对该题的记忆和对本节知识点的理解,一石三鸟,且省时高效。

通过以上对三道课后习题的开发利用,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层层递进,充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此外,对课后习题的这种“变身”也并不会花费教师太多时间和精力,又能以课后习题为平台,搭建起知识链,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的同时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

让课后研讨与练习灵动起来 篇12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一直把“张扬学生个性, 自主快乐生活”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 我在课堂上更注重以丰富的课内外教材内容吸引学生,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 以开放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每当学生被平等的民主交流、新颖活泼的教法吸引时, 我都会由衷的产生一种欣慰, 同时受到一种鼓励。实践中的反思, 使我认识到课程改革关注学习过程的目的, 是为了取得更好的学习结果,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应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有机融合在一起。基于自己的这些想法, 我及时调整思路, 不仅注重课堂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能力的培养, 更着眼于课后研讨与练习的打磨, 使之灵动起来, 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

对于课后的研讨与练习, 每课后至少有一题拓展性的练习。所谓拓展, 其实是指从课内所学出发, 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组歌》一课时, 依据“散文诗”的特点, 依据新课程倡导的“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欣赏”的理念, 我从文学欣赏的角度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题来设计教学环节“听读感知——美读感悟——品读欣赏——模仿创造”。

在“美读感悟”中, 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 努力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自然贴近作者感情, 锻炼联想能力, 然后让学生自由展示, 把自己所感悟到的诗中情韵用声音表达出来。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中, 同学们有的是自读欣赏;有的是自己读同桌评;有的是四人小组合作, 挑选《浪之歌》中的排比句, 分读齐赏, 让人仿佛真的置身于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这时, 有趣的现象出现了:苗程程和张雨晴站起来, 音乐声中, 她们两个选取《雨之歌》中“我从湖中升起”这两段, 竟运用类似二重唱式的方式进行朗读。苗程程先读, 张雨晴在后轻和, 声音的绝妙搭配, 把纪伯伦诗中那种咏叹调式的浪漫和抒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 苗程程说出两人的设计意图:“我的声音比较响亮一点, 张雨晴声音又轻柔又细, 我们在读中发现两人配合的效果比别的任何读法都能体现散文诗的抒情特点……”

当学生在美读中对课文有了深刻感悟后, 我顺势插入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一题, 引导学生说:“你们的朗读, 注意读出感情和节奏。讨论一下, 这两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纷纷从诗中多个角度去赏析, 并进行构思、阐释。在讨论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设法使学生能把握住两首诗中各自呈现的总体形象, 在这个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分析出诗中语义递进伸展的感情, 学生理解起来就显得轻松多了。

在同学们的争相展示中, 整节课清丽流畅地结束了。正当我为本节课充满学生主动学习的气息而兴奋不已时, 一位随堂听课教师的一席话, 让我开始了冷静反思。他说:“优美的音乐, 抒情的语言, 迷人的画面, 真的感觉是在享受美, 语文课的魅力得到了充分展示。作为优秀生, 这节课学到的体验到的东西很多很多, 可学困生呢 ? 在享受了本节课之后, 看客的身份消失了, 其余的可能也就消失了。在优秀生踊跃发言的时候, 老师是没时间关注他们的, 同时老师也未作具体指导, 让他们如何展示呢 ? 而这些学生, 是需要时时刻刻都受到关注的……”

我一直觉得自己关注着每个学生, 而今重新从批判思考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 觉得离目标仍然有很多差距, 仍需不断探索、提高。虽然70多人的大班级, 确实给关注个体发展带来了不少困难, 但只要教师教育理念到位, 虽不能让人人展示, 但可以让人人思考, 人人参与。因此, 在教学《云南的歌会》时, 我先让学生自己根据课后研讨与练习, 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再选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 他们勾画的多是优美的写景句。我在解决这些练习时, 则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 安排他们来完成不同的练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离开教师的指导, 势必如一盘散沙, 因此在小组交流中, 我也积极参与其中, 把课后研讨练习根据不同的组别进行布置, 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聆听, 学会分享智慧, 从别人身上学到自己缺少的东西, 并请各小组长依据组员水平, 进行协调, 实现帮助, 让每个人都“动”起来。有了老师的示范指导, 有了同伴的交流碰撞, 各层次学生都品评谁的感悟更到位, 引导他们把感悟贴近文本。

为使这种“读中悟, 悟中评, 评中谈”形成习惯, 到《端午的鸭蛋》时, 为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我通过介绍沈从文与汪曾祺的师生关系, 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 自主把两篇文章放到一起比较赏析, 在语言训练更进一层的同时, 他们也进一步体会到了平淡语句中蕴含的韵味和情致, 仿写句子时也开始注重自然流利, 而不只是追求运用一些典雅的词语来装饰自己。同时我由学生提出的两人语言风格异同比较的问题, 鼓励学生去读两位大师的其他文章, 达到让学生自觉阅读、提高能力的目的。

多年对课后研讨与练习的探索、实践、反思、提高, 使我在自觉向“学习型”教师转型的同时, 在乐学、善学方面也成了学生学习的榜样。以前, 我们总是让“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折磨学生和自己, 而今, “以人为本”的教育让我走进他们的心灵, 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并通过课前预习,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走入文本, 创设“过程评改课”, 让他们从不同的“尺子”中发现自己的优势, 想学、乐学、爱学, 学习成为主动性的行为后, 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口技的课后练习题 篇13

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①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①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②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熟悉课文的主体部分,揣摩文中的音响描写,了解这场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感受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心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所表现的情景,并合理地补充一些细节,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口技是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传统民间艺术。本文根据口技的特点,生动逼真地描摹口技艺人所表演的音响,把读者带入这些音响所表现的特定生活情景之中。文中描写这场口技表演,不仅有条不紊,而且奇妙纷杂,波澜起伏,把一位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善”,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遥闻深巷中犬吠……众妙毕备”,写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的情形。其中“遥闻深巷中犬吠……絮絮不止”,写深夜的寂静氛围以及一家四口陆续醒来后的各种声音;“当是时……众妙毕备”以排比的句式,急促的语势,合写五种声音,犹如一部大合唱,使人感到一家四口在静夜的喧闹气氛。

“夫声起……妇梦中咳嗽”,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表现了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声起”,写丈夫由醒到睡;“渐拍渐止”,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给人一种轻慢的声感,说明妇人和小儿正慢慢入睡;“微闻”的“微”字,表示声音很弱。老鼠作作索索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梦中咳嗽声,都很轻微,衬托了深夜寂静的氛围。

“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写响声大作,由少而多;“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不能名其一处也”,写声音百千齐作,应有尽有。逼真地表现了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先用三个“……大呼”、一个“……齐哭”,继之以三个“百千……”,又加之以“……百千齐作”“又夹百千……”等句,写发现火情、火势漫延和人们救火的情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以及两组相同的句式“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总写火场的声音之多之杂。极力渲染火场的紧张气氛,使人感到火情的紧急,火势的猛烈,救火人的.慌乱,犹如置身于救火现场。

二、联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2.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侧面描写手法。指导学生答题不要孤立地讲侧面描写。例如写表演,除了要写表演者和表演内容,往往还会自然地写到欣赏表演的人的反应,而后者就是在运用侧面描写。又如开头和结尾相照应,除了使结构保持完整以外,也具有侧面烘托、表现口技之“善”的作用。

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这些句子中的加点的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古今意义不同的,如“会”“但”“闻”“少”“稍稍”“虽”“股”“走”;另一类是古今用法不同的,如“宴”“乳”“呜”“名”,在课文中都用作动词,现在都用作名词。对这些容易理解错的词,应提醒学生注意。

1.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恰好。宴:举行宴会。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但:只。闻:听见。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乳:喂奶呜:发出呜呜的声音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少:稍微。稍稍:渐渐。

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臂出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腿。走:跑。

四、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然后以这些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

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较多,到一定时间应当加以整理,这样才能有效地掌握它们的用法,获得牢固的记忆。这道题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整理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整理方式。

本文为了说明声音发生的先后,使用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既准确又变化多端。例如,“少顷”用于听众入座到开演之间,除表示时间不长外,还有等了一会儿的意思;“既而”表示承接上一音响之后的短暂时间;“当是时”表示就在那个时间;“一时”表示同一时间;“忽”“忽然”都表示意外情况突然发生的时间。用词的变化多样,说明作者善于根据所反映的事物的特点和文章的需要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表达内容。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几何夹角课后练习题 篇14

两条直线相交,四个交角中的一个锐角或一个直角称为这两条直线的“夹角”(见图4)。如果在平面上画L条直线,要求它们两两相交,并且“夹角”只能是15°、30°、45°、60°、75°、90°之一,问:

(1)L的最大值是多少?

(2)当L取最大值时,问所有的“夹角”的和是多少?

几何夹角答案:

(1)固定平面上一条直线,其它直线与此条固定直线的交角自这条固定直线起逆时针计算,只能是15°、30°、45°、60°、75°、90°、105°、120°、135°、150°、165°十一种角度之一,所以,平面上最多有12条直线。否则,必有两条直线平行。

课后练习——学好英语的好帮手 篇15

俗话说“讲之功有限, 习之功无已”, 练习设计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它起着监控, 巩固, 反馈的作用, 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但是, 我们布置的家庭作业单调, 训练机械, 缺少创造性, 抹杀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成绩优异者感受不到创造的快乐, 成绩落后者体会得最深的却是挫败感。于是, 作业成了“负担、累赘”的代名词, 学生也就像应付差事一样, 搪塞老师, 敷衍了事。

设计课后练习即家庭作业是我们教学效果反馈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后练习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目标明确

布置家庭作业不是为了浪费学生的时间, 也不是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而是诊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巩固以及深化学生上课学习的内容。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 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拓展、延伸和深化, 也就是说老师应该布置和课内教学紧密相关的家庭作业。布置的家庭作业, 可以和学过的教学内容相关,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也可以和将要学习的内容相关, 为学习新课做准备。总之, 布置的家庭作业必须和教学内容相关。

二、数量适当

很多老师认为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后练习, 每天总是布置许多的家庭作业, 让学生感到非常疲倦。布置家庭作业不是多多益善, 大量的练习与学生的成绩并不成正比, 反而会造成很多负面影响。过量的家庭作业会引起学生疲劳, 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 更严重的是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消极的态度, 会厌倦和害怕学习。因此, 布置适当数量的家庭作业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这样的话, 学生不仅有时间去完成, 而且会更有积极性去完成。

三、难度适中

除了适当的家庭作业之外, 布置的家庭作业的难易程度也是在时刻考验着老师。太容易的作业, 学生很轻易就会完成, 这样不仅会使学生感到无趣, 而且不利于学生巩固和拓展知识技能。太难的家庭作业, 不管学生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无法完成, 会大大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使他们出现挫败感, 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而马马虎虎, 敷衍了事。长期这样, 会使学生开始讨厌学习, 甚至放弃学习。难度适当的家庭作业会使学生有种成功感和满足感,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会完成。

四、分层练习

同一个班上的学生在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方面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是有差异的, 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都不一样, 而我们的教学是要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学中获益, 因此, 老师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刻要考虑到这种个别差异, 对家庭作业进行分层布置, 必做和选做相结合。在教学中, 我把班上的学生分层A、B、C三级, 根据这三个层次有针对性的布置作业, 这样, 优生会得到提高, 中等生的基础知识会得到巩固, 后进生也可以通过作业得到鼓励和自信。我相信老师关注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练习的针对性强了, 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了。

五、增加趣味性

很多学生提到英语作业总是会觉得重复、机械, 枯燥无味。“百学趣为先”,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有强烈的学习动机。的确, 有趣的家庭作业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他们完成作业的内在动机, 促使他们付出更多, 积极主动的去完成。例如在学习了各种食物之后, 让学生查阅资料为自己配制一份营养大餐, 并且去了解朋友的配餐是否合理。学生对吃的食物非常感兴趣, 作业一布置下去, 每个学生都在认真思考和讨论怎样搭配才是有营养的, 甚至还有学生查阅了各种食物的热量, 为自己配出了营养午餐。

六、小组合作

我们经常说要学生独立完成家庭作业, 其实有时候也可以采用合作方式来完成。围绕学习的内容, 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 发挥各自的优势, 共同合作来完成一项任务。小组合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帮助,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八年级学习将来时态之后, 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做一个海报, 用将来时态描述家乡或者喜欢的城市。每个小组都非常认真, 他们分工找资料, 然后在一起合作制作海报。在合作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所学的内容, 也拓展了相关的知识。

七、学科渗透

新课程的实施是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都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出他们每个人的潜能。因此, 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 还要关注他们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布置家庭作业时不仅要考虑到知识点, 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好价值观, 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在学习了“Where’s my backpack?”, 我让学生绘制挂图介绍自己的房间, 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学习了时间之后, 我让学生用英语制定一份良好的作息时间, 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在学习了club之后, 我让学生描述学生自己擅长的乐器以及参加社团活动的好处,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团体活动。

课后练习要能真正的发挥作用还取决于设计课后练习的老师们。我们常说名师出高徒, 只有经过教师辛勤的工作, 精心的设计, 专业的指导才能帮助学生, 使家庭作业成为辅助我们英语学习的好帮手。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要想取得成功就需要老师, 学生, 家长共同的努力。要使课后练习能发挥最大功效, 教师就要学会“三知”。

上一篇:古文练习初三下一篇:国营企业职工病退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