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心灵而生

2022-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美丽心灵而生

人际功能视角下电影《美丽心灵》的语言特色分析

摘要:本文以《美丽心灵》电影为例,从人际功能角度探究该部影片的语言特色。影片通过影视艺术向观众展示数学家约翰·纳什的人生经历,他不但是个天才,也是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拥有辉煌成就的同时,差点被病症摧毁。本文从情态和语气两个系统出发,探究片中人物的语言特色与风格,从而解释人物性格与心理动态,使观众懂得只有理性与感情均衡,才能拥有美丽心灵。

关键词:人际功能 《美丽心灵》 语言特色

人际功能是人们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建立和保持与他人间的关系。在众多影视作品中,《美丽心灵》作为好莱坞大片中的经典作品,将片中人物的性格、心理与人物间关系戏剧性的描述出来,并通过语气、语调、情态等发挥人际功能。影片以纳什为主角,从他的人生经历中展现人际关系中包容、支配与情感等三种需求,通过虚拟和现实的斗争,使观众能够获得感悟,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展开深刻思考。

一、人际功能概述

人际功能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他人互动、维持人际关系的功能,其作用在于人们之间沟通和研究的社会关系。汤普森指出,该项功能可通过语言与他人保持关系,影响他人行为,甚至改变世界;主要包括情态和语气两个方面,可将人们之间的关系淋漓尽致得展现出来。语气主要指交流者扮演的角色,分为主语和限定成分,前者在后者之前提供信息,后者属于动词短语的构成要素,如句子时态、情态动词等等;情态是指句中肯定成分的比重;剩余部分则由谓语、补足语组成。语气通过说话者对自身角色、对方角色的认定展现,可通过语气判定交流双方的地位与关系。例如,Finish your assignments,please.(请完成你的作业)又如,Would you finish assignents,please?(请你完成分配任务好吗?)上述两句表达的意思相似,都要求对方去做某件事情。但因说话语气不同,使二者的身份差异体现出来。前一句为祈使句,交流双方可能为上下级关系,也可能是长辈与晚辈间的对话,二者的身份有所差距;后一句的语气相对和缓,可能是朋友、同事间的对话。由此可知,不同语气在人际功能中的作用不尽相同。

二、人际关系在《美丽心灵》中的体现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际关系主要分为三种模式,即:包容需求、支配需求、情感需求。人际需求是个体在自己与他人间构建的良好关系,这种关系受社会环境与儿时经历影响,在交流中分为主动与被动两种。在《美丽心灵》影片中,纳什的生活以被动方向为主,将以下三项人际需求充分展现出来。

(一)包容需求

该特性是个体想要与他人构建关系的需求。当人处于新环境时,常常希望尽快融入集体,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如若自己被冷落则包容性就无法实现。在影片开头,纳什考上博士生后到学校报到,面对新集体有很强的不适之感。在入学宴会上,纳什被马丁汉森当成服务员,而纳什直言一个奖学金得主的两篇论文都不具备发展性,这样的沟通方式很难让他给人留下良好印象,后来他逐渐被集体所孤立。此时,他的第一个幻想人物查尔斯出现,他与男主的性格不同,当说起纳什的爱好数学时,查尔斯却说“数学太过无聊”,纳什在与之辩驳时,他却问“你多久没有吃饭了”?查尔斯与他人不同,他能够肯定纳什的才能,并始终给予他支持和鼓励,当纳什取得优异成绩时为之兴奋,使包容感缺失的纳什内心稍有慰藉。纳什对自己的数学天赋感到骄傲,但这种心理使其在与他人交际时产生不友好心理,甚至使人感到蔑视,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纳什受到冷落,无法得到真正的理解与包容。于是,这种人际需求最后以幻想的形式存留于他的脑中,成为自己虚构的一个室友,可以说是自我包容的一种体现。

(二)支配需求

此种需求是在权力关系层面,人们之间建立和维持关系的需求,这种动机可产生支配行为。该片中纳什内向、傲慢的性格决定了在交际交往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在支配需求方面希望能够被人引导。在影片中,纳什被五角大楼邀请破译密码,此时出现了第二个幻想人物——国防长官威廉,他派遣纳什完成一项秘密任务,即从杂志中将苏联情报破解出来。此时的纳什已经小有成就,但在内心深处仍有许多焦虑,他迫使自己忙碌起来,以此证明自己的价值。威廉的出现刚好满足主人公在权力方面的被支配需求,通过被国防部任用凸显自己的优秀。

(三)情感需求

该项需求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构建和保持亲密情绪的需求。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需求,纳什因不懂如何爱人,很难感受到被爱。此时影片中的第三个幻想人——女孩马西出现了,她是一个天真可爱却始终长不大的女孩,隐喻着主人公对男女之情的认识。他始终不理解何为爱情。在酒吧时捉弄女孩,结果被女孩打了一耳光,可见他在对待爱情时仅限于生理层面的满足。但当马西出现时,正是纳什对艾丽西亚产生爱意之时,虽然艾丽西亚主动向其表达心意,但纳什的内心深处仍然很迷茫。他说:“我遇到一个女孩,实在不敢相信她竟然喜欢我……我该向她求婚吗”?他片面的认为,只要金钱富裕、工作稳定便可结婚,忽视了自己是否真心喜欢艾丽西亚。幻想人马西的出现使主人公获得爱的满足与被爱的需求,与现实情境产生冲突,他渴望被爱,但当现实中出现爱情时,便意味着他的虚拟生活将被改变。

三、人际功能下《美丽心灵》的语言特色

人际功能主要包括情态和语气两个方面,本节分别从对应的两个系统出发,针对《美丽心灵》中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探究两个系统在影片中的呈现方式,同时透过语言内涵揭示片中人物的性格、心理特点与人物间的关系。

(一)语气系统

该部分利用语气系统对片中语言的人际意义进行分析,以纳什与幻想人查尔斯间的对话为例,对该系统在人物性格描述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例如,Charles Herman(查爾斯·赫曼):(1)The prodigal roommate arrives(浪子室友来了).(2)Did you……(是你……)(3)So,dying of thirst……(当然,快要渴死了……).因纳什入学后所处环境压抑,情绪十分沉闷,使他幻想出了第一个朋友查尔斯。在第一句对话中,主人公与查尔斯首次见面,回应语句十分简短,只有两个单词,可见查尔斯在对话中处于主动地位,纳什则为被动地位,二者对比更可看出纳什内向与性格孤僻,而查尔斯则是乐观开朗;在第一句中,查尔斯用“The prodigal roommate”而非用“I”做主语,说明在表明自己身份的同时,也将自身的随和性格、不拘小节展现出来,从侧面更加突显出纳什的孤僻。在后两句中,主语为“you”和“dying of thirst”,可见查尔斯将话题转移到纳什身上,由此体现出纳什想要从这个虚构的朋友身上获得现实中缺少的关爱与交流。Nash(纳什):(4)The truth……(真相是……)(5)you knoe why?(你知道为什么吗?)(6)Mathematics……(数学……).在第四句中,以“the truth”为主语,体现出主人公想要强调自己话语真实性,将自身的真诚与率性体现出来;在第五、六句中,分别以“Mathematics”和“you”为主语,使双方交流的话语集中在纳什与其擅长的数学上,将陈述和疑问语气结合起来,在对纳什感兴趣的学科进行评论的基础上,还引起纳什的深思。通过对双方交流时语气、句子成分、话语量、语气类型等方面的分析可知,二者在性格方面不尽相同。从查尔斯的话语中可将纳什的内心需求体现出来,即:渴望获得外界的关注与他人的认可。

(二)情态系统

该系统可通过人物对话体现出人际意义,针对情态助动词、附加于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对故事情节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例如,Nash:I couldn’t ……(纳什:我不能……)Rosen:We’tll need……(罗森:我们需要……)Nash:No……has to ……(纳什:不……必须这样……)。以上是主人公与医生罗森间的对话,纳什向其解释自己为何擅自停药,并表示坚决不肯离开家到医院进行治疗。在解释自己停药原因时,纳什四次使用助动词couldn’t,强调自己在用药后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苦闷。医生的语言中使用助动词“will”与“need to”进行劝解,但主人公利用高量值的情态词“has to”坚决拒绝接受其他的治疗方案。在遇到艾希利亚后,纳什被她那坚贞不渝的爱情所感动,最终与这场被认为只能好转、无法治愈的疾病进行搏斗。在情态系统层面,可从艾希利亚被求婚后的语言中感受她独特的精神魅力,“I’m sorry,just give me a moment……to redefine my girlish notions of romance.”(我很抱歉,给我一点时间......重新定义我的少女浪漫的概念)。她无法按捺激动的心情,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想要抒发感情,以充满诗意的方式“对爱情下定义”,“告诉我宇宙有多大”是她的一种幽默表达,仿佛置身于婚礼殿堂之中,将激动的情感用简单的言语表达出来。

(三)语言内涵

天才的世界应该是理性至上的,但纳什却是“身心相反”,他不但自负,更害怕失败。在影片当中,有许多细节表现出他在面临失败时的焦虑与恐惧,例如当未得到导师认可时,他在遍布公式的玻璃窗上找寻结果,最后一头撞到玻璃上;当从汉森处得知“宾达和苏已经准确的证明出艾伦推论”“而纳什成就为零”时,他的回应为“可惜不具备发展和创新”“我有耐心”,但真相却是“你知道已经有超过1/2的学生发表了论文,我却无法在课堂与书本上为毫无意义的假设浪费时间”“我必须寻找出博弈论的原理,那是唯一能够出人头地的方法”“汉森已经再次成功发表论文,而我却连博士论文主题都没有确定”。如同普通人一般,纳什渴望成功,渴望获得荣誉,这些想法也深深的植根于他的脑海之中。从影片中主人公的多种行为都可看出,他的理性行为与感性思想、意识和冲动之间都处于失衡状态。在非理性情感层面受到深深的困擾,这可能是精神分裂的诱因之一。在日常生活中,他害怕和抗拒全部非理性的事物,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表达出来,并由此产生幻想。在片中主人公共计幻想出三个人物,他们在现实中不复存在,但却代表着纳什情感中的缺失内容。

1.查尔斯

据医生分析,纳什可能在入校之前便已经患病。在影片的开头,观众可能不会理解为何性格孤僻的纳什会与乐观开朗的查尔斯成为好朋友。但如若是幻想出的人物,那一切便可迎刃而解。这恰恰说明查尔斯代表的是主人公性格中既抗拒、又想拥有的东西。查尔斯以浪子的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口若悬河,这与纳什谨小慎微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后来,当纳什明白查尔斯是自己幻想出的人物后,决定不能再像往日一般被他牵着鼻子走,于是要和查尔斯说再见,“查尔斯,你曾经是我的好朋友,最好的朋友,但我不会再跟你说话了,真的不能了,再见”。他依依不舍的情感在这句话中被充分展现出来。其实,纳什不愿意离开这个能够亲密交谈的对象,但却无法再继续下去,要将这份感情彻底斩断,这种精神层面的生离死别使他十分惋惜,他强忍心痛说再见,不敢看查尔斯的眼睛,怕这个唯一的朋友受伤,为此他更加痛苦。

2.威廉·帕彻

纳什对成功和荣誉具有强烈的渴望,当威廉出现时,纳什已经小有成就,并为国防情报部破译了密码。但是他并不满足,仍然怀有对以往失败的焦虑感。对于纳什这种害怕失败的人来说,越是成功,那种畏惧失败的情绪便越大,他渴望获得更多的成就弥补这种不安,于是国防长官威廉出现。他不断的给纳什发布任务,使纳什在忙碌的工作中获得满足,纳什觉得自己像个救世主。

3.马西

在影片开头,纳什被同学怂恿到酒吧去追求女孩,却被女孩反打了一耳光,可见纳什与女性交往并没有什么经验。后来在他与妻子艾希利亚交往中同样表现出对女性经验的空缺,例如,在向艾希利亚求婚时说的话,“艾希利亚,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够保证长远承诺,我需要一点证明,一些可以作为证据的资料”。当他被艾希利亚吸引时,幻想中的女孩马西出现了,她率性可爱,且永远都长不大,这也代表着主人公在女性经验方面的空白。

综上所述,影片《美丽心灵》是好莱坞的经典作品之一,导演通过影视艺术将数学家纳什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现出来,并从人际视角展现包容、支配与情感三种需求。同时,对片中人物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分别从情态系统、预期系统、情感内涵出发,解释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与性格特点,使观众懂得在当今时代只有情感与理性相互融合,维持平衡状态,才能够拥有美丽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李晓燕.从人际意义视角分析电影《美丽心灵》之语言特色[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田美.电影《美丽心灵》的人际意义探析[J].唐山文学,2018(04):12-14.

[3]冯宪萍.电影《美丽心灵》的叙事视角浅谈[J].芒种,2012(15):158-159.

[4]韩培超.电影《美丽心灵》中的人际隐喻探析[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5]刘世生,庞玉厚.认知叙事学初探——以电影《美丽心灵》中的文本世界为例[J].外语学刊,2011(02):45-51.

作者:汪波

第2篇:用美丽心灵建设美丽中国

用美丽心灵建设美丽中国(《瞭望》新闻周刊评论员)

中国已经进入到了从国家战略层面尚美、求美,从社会层面发现美、呼唤美、弘扬美,从个体内心认同美、追随美的时代。

党的十八大报告,“美丽中国”这个极富感染力的词汇一经提出,立即温暖了炎黄子孙的心灵,拨动了全球华人的心弦,引起了所有中国人的强烈共鸣。

与之相映的是,最近这两年,“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最美警察”、“最美武警战士”、“最美农民工群体”媒体不断报道出的“最美”人物,一再感动着国人,震撼着国人。

将此二者合而观之,即可发现,党心、民心是如此心心相印,国家目标与民心所向是如此声应气求(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经过六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已经进入到了从国家战略层面尚美、求美,从社会层面发现美、呼唤美、弘扬美,从个体内心认同美、追随美的时代。

这一时代来之不易。尽管,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国家战略,是从生态文明角度提出的,但绝非止于生态文明。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就是说,我们所追求和建设的美丽中国,是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的全方位的大美中国。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动用物质手段、技术手段,自不待言。但是,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什么样的人能够完成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目标?答案只有一个——只有具备美丽心灵的中国人,才能建成美丽中国。

必诚于内,始形于外。美丽中国只有内化为国人自觉的价值认同,才能外化为共同的理性行动。

有梦想的心灵是美丽的心灵。有梦最美。十八大所提出的两个“百年梦想”目标,是中国最新最美的历史蓝图,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中华民族经历了人类罕见的磨难,经过了多少流血牺牲,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懈奋斗,今天,我们终于站在了离梦想最近的历史关头。坚守梦想,用自己的双手,以诚实的劳动,脚踏实地朝着梦想前进,美丽中国就能在我们的奋斗中变成现实。

有大爱的心灵是美丽的心灵。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大爱,就是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对信仰无条件、无选择的爱。这种大爱,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史不绝书。毋庸讳言,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最大的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心存大爱,才会不回避矛盾,而是想方设法化解矛盾,才会不回避问题,而是千方百计解决问题;只有心中有大爱,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有心中有大爱,才会在义与利、多与寡、得与失、上与下的纠葛中不计利害,守护道义,“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只有心中有大爱,才能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存善念的心灵是美丽的心灵。勿以善小而不为。揆诸现实,还有这样那样的不尽如人意之处,甚至还有一些丑恶现象。对此,不能随波逐流,不能同流合污,不能助纣为虐,勿以恶小而为之。而是心存善意,守住善念,守中执正,正道直行,坚持做好事,做善事,做一个善意的批评者和建设者。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存善念,做善事的人多了,善意的正能量就会逐渐强大起来,直至沛然莫之能御。这个时候,人就是充满善意的人,社会就是充满善意的社会。

知荣辱、识廉耻的心灵是美丽的心灵。不可否认,社会上确实存在少数荣辱混淆、不顾廉耻之徒。有的人贪赃枉法,胡作非为;有的人损公肥私,见利忘义;有的人数典忘祖,崇洋媚外;有的人骄奢淫逸,挥金如土甚至有的高级领导干部,生活腐化堕落,道德败坏,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给自己的亲友谋取不当利益,败坏党的形象,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毕竟,中国是一个讲礼义廉耻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今日中国,正行进在依法治国的轨道上。知荣辱、识廉耻,就会有高尚的道德操守,就不会去挑战法律底线,就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和谐、包容的心灵是美丽的心灵。和谐即美,有容乃大。和谐性发展,包容性发展,这一国家发展理念,更宜成为组织和个人的发展理念。不可否认,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复杂原因,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还不平衡,行业之间、阶层之间收入还存有差距,甚至存有较大的差距。应该看到,共同富裕的理念正在被顶层制度规范。实现共同富裕,还需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多一些和谐,少一些冲突,多一些包容,少一些争拗,就能营造一个安定祥和的发展环境,就能万类霜天竞自由,人们就能各安本业,各务本业,真正形成一个干事业、干成事业的生动局面。

建设美丽中国,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光荣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国人以美丽的心灵用心建设,诚心呵护。

第3篇:美丽心灵

姓名:李雪梅班级:10701学号:1007544106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开篇第一则记事题为《角色问题》,被采访的病人认为自己是一部书的主角,同时也是作者。世界观虽看似荒诞,但他本人却可以自圆其说,颇有点无懈可击的架势。作为读者的我也不禁想,我目所及的世界是不是真实的,还是说仅仅是一部别人的小说,或者都是自己幻想。真实与虚幻的边界又是什么。

也许天才和神经病只有一线之隔,这样想来,我对精神病院的患者也凭空生出了些同情与敬意来。而类似《美丽心灵》中的精神分裂在多数情况下更是智商超高者的专利。电影需要戏剧化的矛盾来提供冲击,而一个矛盾的分裂人格无疑是合格的素材。

天才总有其有别于常人之处,影片一开始就用了几个片段显示了纳什的“与众不同”——贬低别人领带的理由、近乎怪诞的研究对象、后现代派式的窗格计算法以及天才必备的独特思考角度。这一切都在显示了纳什卓越的同时揭露了他不合群的社交顽疾,纵然他也不希望如此,一个小小的细节暴露了他对与人交流的渴望:他将原本位于宿舍中间的写字台推到窗边,继而透过玻璃看着熙攘的人群。而他的首个幻想人物——查尔斯也正出现在此时此刻,作为一个并被纳什创造出来以填补他对友谊的饥渴。当你渴望的那个人始终隐匿的时候,你就会情不自禁地以各种形式创造一个他,以抚慰因焦虑而变得百孔千疮的精神。谁能否认这样一个放浪形骸、无所不为的自由青年不是纳什想要变身的对象呢。在纳什的青年时代,查尔斯的确曾一度成为纳什的精神支柱。任何形式的努力都期望从一个善的结果中得到肯定,需要积极的心理暗示来使自己坚持到底。

“是数学家赢得了战争,也是数学家破解了日本密码,更是数学家制造了原子弹。像你我一样的数学家”。纳什和普林斯顿的同学们都对自己的才智充满信心,更渴望能证明自己。这种强烈的渴望的暗示不得不说在很大程度上深深地左右了纳什的人生轨迹,让他渴望功成名就出人头地,他愿意竭尽所能,创造自己理论,证明自己。威廉帕彻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他正是在纳什不甘心被五角大楼用完就踹的时刻现身的,是他让纳什感到受到重视、遇到伯乐。这种VIP式的待遇无疑让他亢奋,让他的虚荣心得到空前的满足,虽然这也可以归因于他一直以来人际关系的失败。

当影片进行到一半是,心中的疑问渐渐解开。为什么那么重要的国防部工作室建在学校旁边废弃的仓库里,为什么查尔斯从未在纳什以外的人身边出现过,而又是什么时候纳什成为一名了不起的破密专家,为什么查尔斯对纳什的求助无动于衷。事实是,他病了,一切不过是幻想。你当然惊讶,纳什也拒绝承认他的独立迥异,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所拥有的世界虚幻。原来那个陪你酩酊大醉的人,为你欢呼的人,被你信仰依赖的人竟是头脑的虚无,一时一刻都未存在过。原来自己一直活在孤独与妄想中。这虚幻越是逼真,这承认的挣扎越是艰难。谁愿意承受温存的失落?

纳什一方面满足于幻觉带给自己的愉悦,另一方面也被幻觉拖拽着越来越远离现实世界。正因如此艾丽西亚的出现才真正表明了纳什没有被上帝抛弃,这一纳什身边唯一真实的存在才是他一切生命的源泉。

晚年的纳什终于慢慢体会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对名利也不再热衷,突如其来的赞誉甚至让他想要逃避,但是无论如何他终于坦然了,他能够平静的对托马斯金陈述自己的不健全,不管好的还是坏的都是我。如此前期与后期的纳什才能够统一在一起,才使他真正有资格获得要求智力与形象(即精神力)并重的诺贝尔奖,我们的天才也终于着陆凡间,拥有了幸福人生。

只是不知道真实的纳什到底看见了什么。大概其每个人都有特定的存在意义。查尔斯能

让纳什宣泄他需要被理解的心情。而帕谢尔让纳什感觉着自己被重用,在五角大楼的那次解密,纳什一改往日腼腆的样子,眼露精光,那是大脑在闪光的他,也是他所期望的自己不是吗?而小姑娘则是一种宽慰,一个可爱的需要他的拥抱的小姑娘,一种情感上的补偿补充?我觉得他们对于纳什都是那么重要。那么孤独的人的心需要东西去填满。当在现实屡屡受挫,求助于自己的内心是多么自然而然的事情啊。但纳什的比喻说得很好,这就像一种食欲,而胃口,会越来越大的。

幻想大约不仅是一种本能的需要,更是一种真实的自我。原来那些清晰出现在生命中的意象幻梦可能都是纳什平行投射出的自己,他意念中对真实世界不满的衍生。直到他凭着妻子对他的爱找到归路的方向,他也再也没能重新锁上这些流泻而出的自己,只是再也不去信任,每每遇到,匆匆逃开。

纳什也终究变成了了一个老人。他成了普林斯顿的传奇,他是受学生尊敬的纳什教授。当有学生向他提出自己的新研究理论时,他只是微微一笑,亲切地问那个年少的孩子:“你什么时候吃的饭?”正如当时废寝忘食的自己。回归校园,回归课堂,才是纳什的归宿。还记得在纳什年少时,他在学校的茶餐厅看到一个白发老人接受同事的尊敬,接受同事们代表至高崇敬的随身携带的钢笔,从此以后,他就再没有去过那里,那里,其实就是他欲望的初始形状,他内心最深的渴望。人生中第二次踏入那里,却是在纳什的暮年,在被告知得到诺贝尔奖的时候。这一次,他成了主角,摆在他面前的,正是那些钢笔——代表无上的崇敬。影片的前后呼应,我瞬间泪如雨下。诺贝尔奖的获得也是意外的意外。没有了欲念的纳什却得到了认可。此时的纳什没有欣喜,没有若狂,他只是微微一怔,然后轻轻地问前来通知他的诺贝尔委员会成员,你知道,我是个疯子。

他带着这些宿命的缺陷——天才的“病”,逐渐回归现实,幻想挥之不去,他学会了漠视,找到了带着缺陷生活下去的办法。

第4篇:美丽心灵

《美丽心灵》观后感

摘要:只要人人有爱,世界就会变得美好。

关键字:《美丽心灵》影片感想

“要是你那一天发现你所珍惜的一切,不是消失也不是死亡,而是根本就不存在时,会有多痛苦?”千变一律的励志电影,总感觉没什么新意。天才与精神疾病只一步之遥,有出色优势时要防止负面问题的出现,不能戴有色眼睛看待生活中患有各类疾病特别是精神疾病的人们,要学会理解包容别人,要培养阳光思维。特别是从事心理咨询的职业人员,要有崇高的使命感与责任心,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藏身。

这是我观看完《美丽心灵》这部影片后首先想到的。

我认为这部电影之所以可以成为经典的心理电影,并且获得第7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女配角, 第59届金球奖戏剧类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编剧8项大奖。其出彩之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简要介绍。

首先是剧情方面。

《美丽心灵》是约翰-纳什教授生平的传记,或者说,一个真正的天才的故事。是的,约翰-纳什正是一个100%的天才,27岁获得博士学位,30岁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教授,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的平衡论(包括非合作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开创了全球贸易的理论基础,博弈论的基本原理还被应用于化学和生物学领域。不幸的是伴随着他的成功,一种精神分裂症已经与它如影相随,。他是一个事业的强者,却是现实生活中的弱者,不善交际,谈女朋友时往往出言不逊遭人侮辱与溪落。更严重的是思维和感觉出现障碍,身体有被植入异物感,在他的生活中出现了幻觉、幻听与幻想。当最初看到这些剧情简介时我没有信心看下去了。这样一个剧情固然感人或者煽情,但实话说有点点平淡无奇,类似的电影一抓一大把,比如《汪洋里的一条船》、《典子》,基本上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尾,除了感动之外没什么感觉。我所猜到的情节是这样的:由于解密码工作过于复杂,纳什得了精神分裂症,而妻子和朋友们对他不离不弃,帮助他

与疾病斗争,最终病情好转,在学校任教还获了诺奖,大团圆结局。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

纳什或许是不幸的但是同时他也是幸运的!尽职尽责的医生们没有放弃他,挚爱的妻子没有放弃他,大学里的教授和学生没有放弃他,整个社会没有放弃他!爱情上他是幸运的!在他已经患上精神病但不很严重时,美丽姑娘艾丽西娅出于美女爱英雄的情愫,接纳并爱上了纳什。在纳什发病并威胁到她的生命安全时,她把孩子送回娘家,自己不弃不离,她理解丈夫不愿意去精神病医院治疗的担心,把丈夫留在身边,在住家休养中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料,并顶住巨大的精神压力支撑着一个家庭走过忧患。这又是一曲爱情挽救生命与拯救健康的颂歌,这是美丽心灵最生动的诠释。为此,饰演妻子的女演员在该片获得四项奥斯卡大奖中占有其一:最佳女配角奖。

当纳什患病经常被幻觉引导,不自学地到自己所在学校普林斯顿大学讲学时,大学同事们给予了一个精神病人相当的包容与理解,配合纳什重新找回自我。影片后部,他的同行们在一个茶馆纷纷把自己的派克钢笔摆放在纳什的桌前,这是对一个科学科学家最尊贵的敬意,是对一个精神病人最温馨的抚慰,这也应该是美丽心灵的群芳谱吧。纳什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与理解的家庭与大学校园里,这是精神病患者运用自己良好心理品质战胜疾病的客观条件。

纳什患病后,除了产生幻觉让他分不清生活中的真实与虚假外,庆幸他有一定自知力。在亲人的关怀与医院进行药物治疗、胰岛素注射和电休克疗法下,他自己始终有一个信念,要以自己的意志战胜心理或精神疾病。他没有破罐破摔、自暴自弃,始终配合治疗。直到老年,虽然这种分裂症没有得到根治,但他仍然坚强地治疗与生活,直到1994年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应该说,纳什不管是事业上的成功,还是与病魔抗争,最终主要靠他自己。来自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也许是编剧与导演给我们的深层启示。

影片取名为《美丽心灵》真是恰到好处。纳什有着一颗美丽的心灵,他为了承担家庭的重担,为了照顾儿子,为了满足妻子的需要,而停止了吃药。并在别人的嘲笑与医生的不赞同下,坚强地活着与心理疾病做斗争。他的心是洁净的,他的坚强意志使他的心灵得到美化。艾丽西娅是个美丽的天使,拥有着美丽的心灵,守护着她的爱人。面对得了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丈夫,面临受伤的威胁,抱着

刚出生的儿子,她丝毫没有退缩,坚强地承担起了这个在风雨中摇曳的家。纳什的朋友阿芬问她:“你还撑得住吗?”她说:“有的时候我恨纳什,恨上帝。但每当看者纳什并告诉自己他是我的白马王子时,我便成了一个爱他的人,虽然这样的时候不多,但却足够了。”多么伟大的女人,至少也该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她是美丽的,她神圣的爱使她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马丁-汉森等给予纳什帮助和鼓励及关怀的人都拥有一颗美丽心灵,他们用自己宽广并温暖的胸怀接纳了一个有着心理疾病的人。纳什、艾丽西娅、汉森等人都在用自己的爱架起了一座通往美丽心灵的桥梁。

其次从电影本身欣赏价值来看,《美丽心灵》无论是情节设计和拍摄手法都不落俗套,出乎观影人的预想。

而罗素的精湛演技也将纳什的内心世界演绎的极度逼真,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本片都可以作为电影艺术的教学片。演绎精神病患者和酒鬼是有很大难度的,也是演技派演员的试金石。原因在于,精神病患者和酒鬼不是希特勒那样的人人公认的混球加坏蛋,他们首先是或者说本质上是无法控制自己的病人,所以,极端地表现他们令人厌恶的表象是无法令人信服的;另一方面,他们的所作所为的确给人们,特别是亲人和朋友带来直接的伤害,所以,过多地以同情的心态表现他们也是不准确的。在这样一个两难困境中,《美丽心灵》采用了首先以主观视角(即纳什的幻想、幻听等)进行描述,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纳什幻想的世界,同时造成观众的错觉,以为那就是真实的情景。然后又重回客观视角(即纳什所处的真实环境),使观众恍然大悟,而又深深地同情纳什的遭遇。在这一过程中,罗素的领袖气质和忧郁神情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

影片另一独到之处在于,没有采用惯常的大量渲染亲人和朋友支持的表现手法,将重心放在罗素身上,借助罗素的个人魅力突出纳什面对困境的超凡勇气、超强意志力和超人智力。换句话说,本片完全可以更名为《坚强心灵》或《超人之精神病患者版》,这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导演为啥选择罗素这样一个硬汉来演绎经济学家纳什。当然这也导致影片的致命硬伤:完美的电影,虚幻的真实,也就是说,影片本身非常成功,但是与真实的纳什相距甚远,准确地说,影片所展现出来的纳什是被人为拔高和神话了。

有位名人说,世界上最难战胜的人是自己。我在无数次的亲身体验之后,不得不佩服这位哲人的先见之明是多么精准。人可以超越一切,却无法超越自己。但在看了《美丽心灵》之后,在体验了约翰•纳什博士痛苦而伟大的人生境遇之后,我不得不承认,人的精神和毅力是万能的!“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这位唯一获得诺贝尔奖的精神分裂症科学家便战胜了自己,赢得了世上的最高胜利!他无比坚韧而美丽的心灵,为我们树立了一座永不动摇的丰碑!

人就是人,到头来还是渴望有人陪伴,人不是孤傲的王者,孤傲的王者还是渴望有人陪伴。惟有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人才会感到幸福。

爱,很多电影的主题。就算看了千遍万遍,就算看到腻了,它依然是世界上最能使人感到幸福的,世界上最不可缺少的。主角之所以能坚持不懈的过正常生活,而不是去精神病院过着什么事都不能做的生活,也是因为爱,为了世界上那些还带来爱给主角的人,妻子、儿子以及那些大大小小支持着人,当然,最重要的就属他的妻子。爱,无处不在。所以,让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充满爱,世间将变得更加美好!

第5篇:美丽心灵

《美丽心灵》

比较感动的是约翰纳什上诺贝尔奖领奖台那一段,可不是因为他的成功,也不是因为他和妻子的感情(虽然也很感动,老太太还是那么美)。它让我感慨的是,诺贝尔奖,和影片的感觉,都是非常像的。

但《美丽心灵》则完全是体制内的。比如幻觉。精神分裂是什么?把假的东西当成真的,但什么又是真的?本质上来说,这世上的一切都是幻影,因为都是人类的感官造成的。比如老虎的眼睛,看到的世界,和人看到的世界就是完全不同的,和蚂蚁看到的也不同。如果这世上有更高级的生命,他所感知的世界也和我们人类一定是不同的。所谓的真实,只是绝大多数人,也就是体制认为的真实。有一部分人看到虚假的东西,其实这东西并不真是虚假的,只是它对于体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虚假的。很多电影拍摄过幻觉的东西,比如好像是《地狱神探》吧,里面有一对姐妹,姐姐总是看到幻觉,就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于是妹妹谎称自己看不到,于是就安全了,但后来,她就真的看不到了。还有我非常非常喜欢的《潘的迷宫》,小女孩的幻觉和纳什的也一样,和不存在的人说话。但这些影片,都是站在这些边缘人的角度,来批判体制的。但《美丽心灵》并不一样,纳什为了自己的生活,为了妻子和孩子,和幻觉斗争,当他老的时候,已经可以那样淡然的面对那些幻觉了。

影片是很好的传记片,不知再创作的程度有多少,但人物的设定,我非常能理解。是把个体与大历史背景结合的很好的作品。比如纳什这个人为什么会有幻觉,非常合理,因为他是天才白痴,是“有两个头脑,却只有半个心灵”的人,他非常自闭,不喜交际,但他内心又非常渴望友情,这就是他幻想出一个克里斯的原因。而他在求学时,老师告诉他:是数学家为美国赢得了世界大战,因为数学家造出了原子弹,数学家破译了密码(应指中途岛对日军密码的破译)。而之后,正是美苏冷战,库布里克预言人类必毁灭于核大战,并且自己跑到英国去避难的年代,对于一个不通世故的人,这样的恐惧对纳什心里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正是这样的恐惧造成了他对安全局人员的幻想。幻想自己在为国家工作,破译苏联的密码,拯救世界。那一代人的恐惧和压力,被表现在一个天才而又童真的数学家的荒唐故事里面。

美,无处不在;美,不在于你的外表,不在于你的身份;美,只在于你的心灵。美,天天都在我们周围游荡,只要你认真去观察,用心去发现,你,就会察觉,原来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许许多多的美,但这些美都美在不同的地方。有的同学说,美在于外表;有的同学说,美在于服装;有的同学说,美在于身份„„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很幼稚的看法,真正的美,其实在于心灵。为什么呢?那就请你认真听吧!因为有些人常仗着自己很美,去捉弄、取笑别人,更令人看不过去的是指使别人去做不“合理”的事。相反之下,一个人虽然长得很丑或很一般,但是他们会用心去体谅、关心、帮助别人:当你需要帮助时,他们会为你上刀山,下油锅;当你受委屈时,他们会勇敢地站出来坦护你;当你受批评时,他们会安慰你;当你生气或心情不好时,他们会默默地在一旁当你的“出气桶”,任你责骂;当你 „„ 这就是心灵美,也许有的人会说这个人傻,但不是,因为这是那个丑的人发自内心的美,这种美是任何美也比不过的。在这两者间,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二种,因为第一者在远处看来虽很美,可当你走进一看,就会发现,原来他们都是笑里藏刀的。而第二者,从远

处看很丑,但当你走进一看时,会发现他们是如此的美,在他们心灵深处有一颗闪闪发亮的白宝石,他们的心就如这白宝石一般,闪着耀眼的光芒。美,这是一个多么迷人的字眼,它给我们带来的是愉快。

《美丽心灵》观后感

当一个天才受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使他向学术上最高层次进军的辉煌历程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这样的一个人,他的一生是否就只能在病房中度过,一生就此毁了呢?

影片《美丽心灵》讲述的正是关于这么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与其精神分裂症搏斗的过程。故事的原型是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这是一个古怪的天才,他早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并研究数学,在数学上有极大的成就。但纳什又是何其不幸,在事业的巅峰时期,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病魔——精神分裂症就这么缠上他了,来得如此无息,又来得如此汹涌,一瞬间就摧毁了纳什所有的信仰,所有的骄傲,也差点无声无息的摧毁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幸好,幸好,艾丽西亚——这个伟大的妻子并没有放弃纳什,也正是这个伟大的妻子,这人世间最平凡也最不平凡的爱,纳什得到了拯救。最后的最后,纳什终于战胜了精神分裂症,成为了一名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物理学家,而那个幸福家庭也最终得以保住。

这部电影给了人们极大地震撼,“美丽心灵”,是的,这部电影描绘的正是人类心灵的美丽。

纳什——坚强不屈的心灵。当不幸来临时,沮丧,不安,惊恐,绝望,这都是正常的反应,有那么一些人,在这些正常反应后是一蹶不振:有些人,则是会努力挑战这些不幸,但是却无法坚持到最后,结果也是被不幸打败:而还有那么一类人,他们不仅勇于挑战不幸,也成功的坚持到最后,真正的战胜了不幸,这,是真正的强者。而纳什,正是这么一个强者。在精神分裂症的面前,他没有被打倒,而是很勇敢地迈出了那挑战不幸的一步,且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几十年。在这期间,他被嘲笑过,也被歧视过,他也曾沮丧,曾想过要放弃,但最终没有,他还是凭着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灵魂战胜了精神分裂症,战胜了他这一生中最大的挑战。最后的最后,当他站在纳贝尔数学奖的领奖台上,我们都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这是一颗美丽而不屈的心灵。

艾丽西亚——爱的心灵。艾丽西亚,一个何其美丽的女子,她爱着纳什,也和纳什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可是,当纳什的事业达到顶峰,当这个幸福的家庭即将迎来一个新的小生命之时,不幸也降临了。纳什得了精神分裂症,这不是一种简单的病,这一切都能毁掉这个伟大的数学家,毁掉这幸福的一切。艾丽西亚,这个美丽的女子,她本可以抛弃纳什,本可以离开这一切不幸,可是她没有,她深深地爱着纳什,她并未在这艰难的时候离开纳什。相反的,他以她瘦弱的肩膀承担起了这一切,以她对纳什深深的爱坚持着,鼓励着纳什,不离不弃!也许我们会以为这个美丽的女子接受这一切只是由于她的责任感,可是,当看到她与纳什昔日的同事在公园里的那一段对话时,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个女子对纳什的爱。这个瘦弱而美丽的女子,此刻她就是爱的化身,是她的爱成就了这么一个伟大的数学家的。当纳什在诺贝尔数学奖台上说出那段

对艾丽西亚感谢的话时,我们都哭了,这是一个伟大的妻子,这是一颗爱的心灵。

其实,对于这部电影,我还是有一定的迷惑的。为什么纳什的分裂症所分裂出来的是那样的三个人呢? 室友查尔斯,小女孩玛休,国防部官员帕切尔,这三个人是否与纳什的心理有一定的联系呢?也许他们是纳什的另一面吧,又或许他们拥有着纳什所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吧,这些,对于并非心理学家的我们是无法理解的,我们只能是不断的猜测着他们与纳什的关系。但是,即使到影片的最后,这三个人还是陪伴在纳什的身边,没有就此消失,在我看来,他们既是纳什的不幸,也是纳什的幸运,是他们给了纳什这不平凡的经历,是他

们一直以来陪伴着纳什,也许,从某一方面来说,他们也是纳什重要的伙伴吧。 《美丽心灵》给我们的震撼太多太多了,这是一部成功的影片,也是一堂成功的教育课,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

《美丽心灵》是天才约翰—纳什教授的传奇故事,主要讲述生性怪癖的纳什拒绝与同学、周边的人交往,而把所有精力都投注在数学研究上,尽管同学们的嘲笑和欺凌以及导师的失望使他无比痛苦和自卑,但他并未放弃心中的理想,孜孜不倦地研究数学。他经常说:“一定要做出点成绩来!”,但由于对研究过于深入,而情感世界又过于贫乏,种种原因导致最后他患上了精神分裂症,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纳什在深爱着妻子艾丽西亚的相助下,顽强抗争,经过努力他终于战胜了这个不幸,并与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学奖。

看完这部电影,它令我最为叹服的地方不是片中惊心动魄的或感人至深的情节,而是编剧的创作思路。该编剧不落窠臼,打破普通影片那种戏外人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蒙在鼓里的只是戏中人物,体现观众的聪明才智,角色的无知的传统创作思路,片中情节发展与所有人的人生一样,以未知的方式来演绎,不管是身在其中的角色还是旁观的我们,没有到最后都不知道事情的发生,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地发展,丝毫没有欺骗观众,直到真相大白那一刻,我们才恍然大悟。作为观众当我知道被编剧彻底欺骗后,一点都没有失落哀怨,反而被他高超的戏弄观众的技术深深折服。两个小时的电影,我简直就是跟着主人公纳什一起精神病,觉得一切都那么正常和理所当然,以致于一直都没有发现问题的存在。当罗深医生说纳什得了妄想症并强压他上车时,我十分不相信这事情,并深切同情纳什,因为我认为一定是医生判断错误,纳什被认为是精神病只是因为他做地下工作,他沉迷于破解密码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全。而且那个室友就是出卖他的人。直到他的妻子找到纳什投放在废楼

里的邮箱里的所有未开封的所谓加密邮件和纳什挖着手臂试图寻找植入其中的铅管而未得后,我才肯定他的病。我只能叹服编剧对人物性格了解的透彻,他的才智骗过了我们这批观众雪亮的眼睛。其实有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足够聪明,自认明白一切,却不知道自己已被别人蒙骗,被人玩弄于手掌之中。片中还反映:事出必有因,任何事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根源,疾病当然也不例外。纳什患上妄想症于他的处境密切相关。他孤独寂寞,害怕失败并渴望得到认可、支持和鼓励他的人,于是他幻想出室友查尔斯,这是纳什不善交际,有渴望与人分享内心想法的需要。美苏冷战时期,纳什成功破解了敌方的密码,为国防做出了贡献,此后,他渴望成功,希望报效祖国,于是他有幻想出国防官员——威廉—伯切尔,为了完成威廉交给他的任务,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破解密码。他对女性情感一无所知,于是在他与艾丽西亚相爱后,他又妄想出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玛西,这说明他前意识里渴望了解女性。由此可见,纳什的幻想内容与他的个人需要和切身利益等存在必然联系。

看完该片,我还认识到一点:别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导师的失望和同学的嘲笑都没有使纳什对自己的事业失掉信心,最后他研究出伟大的平衡理论;最终他又因为不害怕别人的嘲笑和愚弄得以康复,靠自己的意志力和妻子的爱以及朋友的支持使幻想中的人在也左右不了他的思想。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嘲笑去吧。

1994年,纳什得到普林斯顿的大学教师的钢笔,代表了人们对他一生成就的肯定与赞赏,并与那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经学奖,在获奖演讲中,他说:“我一直相信数字,不管是方程式或是逻辑学都引导我们去思考,但经过终生的追求,我问自己逻辑到底是什么,谁去决定原由,我的探索„„让我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最后得了妄想症,就这样来回走了一趟,在事业上我我有了最重大的突破,在生命中我也找到了最重要的人,只在这神秘的爱情方程式中,才能找到逻辑或原由来,今晚我能站在这里全是你的功劳,你是我成功的因素,也是唯一的因素,谢谢你!”,这些话,也许是对他这一生最好的概括。

纳什的一生有坎坷、有苦痛也有幸福与成功,而且他是经历苦难,顽强拼搏后才取得成功的,我想,这种人生才是我应该追求的,因为只有这种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

《美丽心灵》观后感

我经常问自己:什么是美?看过两遍《美丽心灵》之后,答案在脑海中渐渐清晰。

美是对兴趣的坚持。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约翰•纳什是个孤独的天才数学家,他不善交际,经常旷课。他整天沉迷于一件事:寻找一个真正有创意的理论。他深信这才是他应该从事的事情。也许在一般人看来,他不是个好学生,甚至疯狂。然而,纳什毕竟是一位英才的非凡人物,在普林斯顿大学——世界数学中心,他广泛涉猎数学王国的每一个分支,如拓扑学、代数几何学、逻辑学、博弈论等等,深深地为之着迷。纳什经常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自信和自负,充满咄咄逼人的学术野心,并撰写出了关于博弈论的论文——“竞争中的数学”,大胆地将现代经济之父亚当-斯密的理论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这个已经被人们接受了150年的思想突然变得陈旧过时了,纳什的生活也从此发生了改变。在这个高速竞争的时代,我们每天都面对着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常常心力憔悴而疲惫不堪。可是我们是否想过,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人来到这世上,应快乐地度过,坚持自己喜欢的,只要我们虔诚地去努力,乐观地去对待,不懈地去奋斗,我想一定会得到成功的希望。

美是对信念的坚持。在盛名的顶峰,纳什得了精神分裂症,让他在以后的30年里,一直饱受思维与情绪错乱的困扰。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为了承担家庭的重担,为了照顾儿子,为了满足妻子的需要,为了坚持自己的爱好,而停止了吃药。并在别人的嘲笑与医生的不赞同下,坚强地活着与心理疾病做斗争。这是对人生的信念。人的一生中,挫折和困难会时刻萦绕着。然而,人的信念不同,活法也就不同。那些选择退缩或逃避的人,整天浑浑噩噩,怎有心情去体会生活的乐趣?怎有精力去发觉自己的潜力?怎会对社会有所贡献?当我们选择挑战和克服苦难,就应另当别论了,因为苦难能磨练我们的意志,历炼一次,丰富一次;使我们更加坚强,让我们有机会认清自己,然后有所作为。就像纳什,选择面对,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然后度过了人生中黑暗的时期,最终迎来了光明。

美是对家人的坚持。纳什得了精神分裂症后,他的妻子艾利西亚——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毕业生,表现出钢铁一般的意志:她挺过了丈夫被禁闭治疗、孤立无援的日子,走过了唯一儿子同样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震惊与哀伤——漫长的半个世纪之后,她的耐心和毅力终于创下了了不起的奇迹:纳什教授渐渐康复,并且因为在博弈论方面的奠基性工作,走上了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的领奖台。艾利西亚的不离不弃,让每一位观看影片的人潸然泪下的同时,心灵也被深深震撼。在如今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会感到空前的浮躁。为了自身利益,尔虞我诈时常发生。但不可否认,真情还在。相爱,不是一句话,而是用一生去守护。总有一天我们的财富、名望和权利都将变成细枝末节的事情, 那时我们的快乐来源于家人。对于很多人来说,家人的支持与鼓励就是他们人生路上前行的源泉和动力。就像艾利西亚说的一句话:有的时候我恨纳什,恨上帝。但每当看者纳什并告诉自己他是我的白马王子时,我便成了一个爱他的人,虽然这样的时候不多,但却足够了。因为爱,这种爱无论是来自父母抑或伴侣,都会给我们莫大的欣慰,让我们有坚持下去的勇气。

想想纳什一生都执着于数学,潜心钻研。想想艾利西亚一半个世纪以来对家人的不抛弃不放弃。我们面对的这些怎能算上“苦”呢?它只是通往成功路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沉淀下来的就是美!

心灵之美,美在坚持!

第6篇:美丽心灵

具体分析点: 1. 下棋

1, 对失败的强焦虑阶段。他对成功,对被人认同的渴望超出了正常限度,以致不但害怕失败,而且失败了之后自我不能接受。电影中有一个片断是他的竞争对手汉森向他挑战下棋比赛,汉森说:“怕了吧?”纳什充满自信地说:“怕了,非常害怕,但怕的人是你。”然而当纳什输了棋之后,他愣住了,不能接受事实,并说:“你本不该赢的,我先走的棋,天衣无缝,这棋肯定有缺陷。”纳什焦躁地站起来,激动中把棋盘也给打翻了。他后来与幻想中的室友谈起这件事时仍然耿耿于怀:“我输给了一个自以为是的家伙,我本来掌握了主动权的,不知道怎么搞的就失了手,一定是他暗中搞的鬼。”此时,纳什心理的自我冲突开始明显化,对成功与否的心理紧张超过必要范围,以致出现焦虑和强迫症的症状。在他写出的论文得不到导师的认可时,他感到深深的挫败感,做出以头撞窗的过激行为,痛苦地说:“我只能想到这么多了。”纳什对成功,对荣誉的过度渴求,实际上是他被压抑的正常情感体验以不正常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结果,他对在学术上受人认同之所以过分渴望,实际上是他对人际间的相互认同毫不在乎的一种反动,是无意识的一种补偿功能的表现。此时他的价值观已经不是十分地理性,而是受到了扭曲。他对被人认可的需要达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影片中当他看到餐厅中有许多教师把他们的钢笔放在一位老教授面前表示对他学术成就的尊敬时,镜头给了他一个面部特写,那时他是一种极其羡慕和失落混杂的表情。 ,幻觉与妄想阶段

正是在这种强大的心理张力下,无意识为了补偿心理的失衡,开始结合原型造出他的第一个幻象:查尔斯。查尔斯一开始便是以浪子的形象出现的,他飞扬佻达,与纳什拘谨木呐的个性完全相反,他正是被纳什在潜意识中否定了的的另一个自我:阴影。他在纳什遭到打击,陷入焦虑和绝望之后出现,不停地鼓励纳什,承认他是天才,自怜自苦的纳什无疑正需要这样的认可和鼓励。显然,查尔斯是为了缓解纳什心理中对被认同的紧张而出现的,是无意识的自我安慰和补偿功能。应该说,查尔斯这时的出现是积极的,纳什也并没有被这个幻象所控制,而是由他的自性控制着这个阴影引导自我走向转变:纳什在查尔斯的劝说下开始走出封闭的自我,向外部世界找寻灵感,写出了那篇著名的博士论文:《竞争中的数学》。这说明无意识的自疗机能成功地使他被压抑的自我进入意识领域,从而扩展了他的人格,解除了心理危机。 2,

3, 4,

3、幻想的产生阶段

前面我们提到,室友查尔斯作为阴影原型,很多方面他否定了纳什的现存自我。比如当纳什谈到占据了他全部身心的数学时,查尔斯表现了藐视的态度:“数学不会带来真理,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太闷了。”当纳什谈到他还没有写出成功的论文时,查尔斯置之不理,反问他:“你多久没有约会了?”显然,这些对话代表着纳什深刻的自省。当时纳什正沉浸于焦虑之中不能自拔,显然他部分地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着某种问题,因此创造了与自己完全相反的查尔斯并与之对话,吸收他的人格。这次积极的自我人格拓展虽然使他暂时缓解了自己“需要得到认同”的紧张情绪,但由于他此时尚未意识到自己之所以会产生如此焦虑的根本原因是他自命为理性的天才而排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功能,因此也不可能完全地自我治愈。果然,过后不久,一个新的,更强有力的幻觉出现了,而且他开始控制纳什的生活,这就是帕彻。

5, 小女孩玛休出现所代表的意义,一直令人煞费思量,小女孩玛休出现所代表的意义,一直令人煞费思量,她显然可以看作象征纳什女性经验部分的阿尼玛原型,但她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象征纯洁和新生的圣童原型,她更可以被看作是纳什真实自我的投射:孤单,无助,楚楚可怜,需要别人的爱抚。卸下“天才”的人格面具后,纳什在本质上就是这样一个纯真又脆弱的大孩子,以致有人说艾丽莎对他的爱是出于母性。而小女孩玛休一直没有长大,似乎也反证了这一点,她不能长大因为她是纳什本真的自我,童年的自我,小女孩的纯洁和无助,反映的是纳什内心深处的孤单和脆弱,而她在纳什与艾丽莎确立亲密关系之后才出现,正说明与艾丽莎的关系已经开始迫使纳什开始面对自己真实的自我:他需要感情,需要被人关爱(这就是为什么玛休一直张大双臂希望别人拥抱她的原因)。

6, 影片中的高潮部分是纳什的精神病复发并几乎危及到自己儿子的生命,艾丽莎打电话通知医生,而帕彻开始命令纳什:“你必须阻止她。”纳什紧张妻子的安危,连忙说:“别把她牵扯进来”,当帕彻拿出枪来对着艾丽莎时,纳什冲过去把他的枪撞到地上。当艾丽莎冲出去后,纳什同时受到了幻觉的强大压力,帕彻用枪对着他,铁着脸说:“干掉她!要么她死,要么你死!”查尔斯从楼上跑下来说:“哦,约翰,照他的话去做。”(有趣的是,这时玛休不发一语,只是拉着他的手,鼓励他做出一个决定,我一直认为玛休这一形象是积极的,代表了心灵中美好的一面)所有的声音和形象都在纳什头脑中旋转,终于他飞奔出去拦在要离开的艾丽莎车前,激动地说:“玛休不可能是真实的,她从来就没有长大过。”那一刻,正是由于他不愿伤害艾丽莎,正是由于他对艾丽莎的爱令他的理智战胜了幻觉,使他的自我在那一刻强大起来并战胜了幻觉对他的控制。理智的力量本质上是一种心理能量,正是因为他一直相信艾丽莎的爱是真实的,所以他才能唤醒心灵深处的力量去战胜妄想。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他在影片中第一次直接在他人面前流露情感,说明他的情感已经不再处于强力的压抑状态下了,正是因为对艾丽莎对自己的情感的认同,使他能够对自己的情感产生自我认同,重新与自己被排斥和异化的情感(已经形成情结)整合,成为一个新的纳什。荣格说:“对心理功能来说,认同作用尤为重要……个体与他发展最佳的功能完全同一起来,以至极大或全部地摆脱了他原生的性格,使他的真正个性进入了潜意识之中。”对于纳什来说,这种对最亲近的人产生的认同,有可能使他克服自我适应中的产生的情结积阻,恢复自我的同一性。

7, 他拒绝承认曾经最最亲密的朋友,他放弃了自己的狂傲,他放弃了自己某些生理功能。。。

8, 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第7篇:美丽心灵

《美丽心灵》观后感

《美丽心灵》是约翰-纳什教授生平的传记,或者说,一个真正的天才的故事。是的,约翰-纳什正是一个100%的天才,27岁获得博士学位,30岁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教授,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的平衡论(包括非合作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开创了全球贸易的理论基础,博弈论的基本原理还被应用于化学和生物学领域。不幸的是伴随着他的成功,一种精神分裂症已经与它如影相随,。他是一个事业的强者,却是现实生活中的弱者,不善交际,谈女朋友时往往出言不逊遭人侮辱与溪落。更严重的是思维和感觉出现障碍,身体有被植入异物感,在他的生活中出现了幻觉、幻听与幻想。

纳什或许是不幸的但是同时他也是幸运的!尽职尽责的医生们没有放弃他,挚爱的妻子没有放弃他,大学里的教授和学生没有放弃他,整个社会没有放弃他!

“要是你那一天发现你所珍惜的一切,不是消失也不是死亡,而是根本就不存在时,会有多痛苦?”

千变一律的励志电影,总感觉没什么新意。倒是,这是我第一次知道精神病患是如何治疗,也明了为什么精神病那么难治疗的原因。我总在想,为什么主角不给那些想象人物一拳呢?或许只要一拳头,那些幻想就会被打的烟消云散,也或许只是电影里没有打罢了;又或许,是主角还是有一点不希望那些幻想消失,毕竟,那些想象曾经带给他成就感和自信,和爱,就像主角说的:“我真害怕你们不是真的。”

人就是人,到头来还是渴望有人陪伴,人不是孤傲的王者,孤傲的王者还是渴望有人陪伴。惟有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人才会感到幸福。

爱,很多电影的主题。就算看了千遍万遍,就算看到腻了,它依然是世界上最能使人感到幸福的,世界上最不可缺少的。主角之所以能坚持不懈的过正常生活,而不是去精神病院过着什么事都不能做的生活,也是因为爱,为了世界上那些还带来爱给主角的人,妻子、儿子以及那些大大小小支持着人,当然,最重要的就属他的妻子。

永远不要放弃自己,非凡是没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虽然要冒一点险,但人生又何尝不是靠冒险丰富起来的呢?

上一篇:中国美食节活动方案下一篇:三维实体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