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保障监察职责

2022-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劳动保障监察职责

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如何更好履行监督职责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颁布,切实体现了中央关于“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的精神。随着相关党内法规的不断完善,对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实现“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要求也更加迫切。目前,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在履行监督职责过程中,存在机构设置不完善、工作关系不顺畅、队伍建设较滞后和配套设施不健全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革不够完善,因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继续深化派驻体制改革,加快“三转”步伐,理顺工作关系,加强队伍建设,完善配套制度。

一、加快“三转”步伐

落实“三转”要求。第一,转职能是转方式和转作风的前提。转职能要求纪检机关尽职尽责行使好监督主责。纪检机关不是党内的法院、检察院、公安局,而是监督党内法规正常运转的党的机构。第二,转方式是转职能和转作风的载体。纪检监察机构既然不是法院或检察院,那么纪检机构人员也不能充当法官、检察官或警察的角色,要找准自己的职责定位,扮演好监督者的角色。第三,转作风是转职能和转方式的保障。纪检监察机关的专责是监督执纪问责,转变作风尤为重要,要带头纠正“四风”,形成“严、细、深、实”的工作作风,做到“情况明、数字准、责任清、作风正、工作实”。

聚焦监督执纪问责主业。问卷统计发现,71%的受调查者认为“派驻机构角色功能定位不明确、监督手段缺乏”是影响和制约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能的最主要因素(见表1)。解决这一问题,其关键还在于真正聚焦主业:第一,聚焦中心,提高能力。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工作报告的标题把“聚焦中心任务”放在首位,就是要求纪律检查机关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紧紧围绕监督执纪问责,全面提高履职能力。第二,细化职责,明确分工。各地可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出台《派驻纪检监察组织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办法》,将监督执纪问责三项职能,从督责、查责、问责三个层面,进一步细化成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执纪问责等多项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职责。第三,全面跟进,不留死角。纪检监察机构要将监督重点放在“三重一大”问题上,进行全程跟踪,尤其是涉及项目资金流向、招标投标、项目实施等存在廉政风险的地方,要加大监督力度。

切实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派驻机构必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切实履行好对党内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对党的总规矩党章的监督职责,这是派驻机构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一,坚持全面的原则。对所有纪律、规矩和制度执行情况都要审查,对所有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行为都要监督,对所有违反纪律、规矩、制度的问题都要依纪处理,用纪律和规矩管住大多数。第二,坚持从严的原则。用党章党规党纪衡量党员干部行为,一把尺子量到底,严格审查,对违反纪律、规矩和制度的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做到一视同仁,对违规违纪行为决不大而化小、不了了之,搞选择性审查和处理;做到严格审查,不以“惯例”为借口对违规违纪行为放任而不查不究。第三,坚持抓早抓小的原则。着力改变小问题不及时核查处理,等问题积累多了、问题大了再审查处理的做法。对于一些党员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违反纪律和规矩的行为,要敢于及时地“咬咬耳朵,扯扯袖子”,发现苗头马上管,触犯纪律及时处理,做到动辄则咎。

二、理顺工作关系

理顺上级派出机关、派驻机构和驻在部门三方关系。调查问卷中有一题是“您认为推进纪检监察机构履行好监督职责的关键是什么?”67%受调查的纪检监察人员认为“理顺派驻管理的体制机制是最关键的因素”(见表2)。理顺派驻纪检监察机构体制机制,是充分发挥其监督执纪问责职能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要正确处理上级派出机关与派驻机构的关系。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后,派驻机构的工作直接对上级纪委负责,干部由上级纪委管理。这就为派驻机构更好地履行职责提供了组织保证。上级纪委应当依照规定加强对派驻机构的关心与指导,并将之常态化、制度化。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派驻机构和驻在部门的关系。派驻机构要聚焦主业,切实实现“三转”,不能阳奉阴违,表面上讲了话、表了态,好像很重视监督执纪问责,但实际上没有切实执行。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地方尤其是基层,由于人员较少,纪检人员到目前仍然没有实现“转职能”,纪检人员仍忙于驻在单位繁琐的日常工作,无法聚焦主业,因而派驻机构必须从大量日常工作中解脱出来,专注监督执纪问责,切实发挥好“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避免出现“派”的无力和“驻”的制约。驻在部门和派驻机构应通过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加强沟通与配合。

理顺督促党组履行主体责任与自身履行监督责任的关系。派驻机构只有准确把握自己的职责,摆正自己的位置,融入派驻单位,切实履行好监督职能,才能积极推动派驻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一要转变观念。派驻体制的实施,既带来了干部管理、工作关系的变化,也带来了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的变化。作为派驻机构人员,应牢固树立“加强监督是本职,疏于监督是失职,不善于监督是不称职”的观念,将监督的各项职能融入驻在单位的各项工作之中。二要把握重点。派驻纪检监察机构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监督。要想履行好监督职责,就必须全面了解、熟悉和掌握驻在部门的情况,并抓住权力运行中容易滋生腐败的关键环节,例如要强化对大额项目资金的分配和管理的监督力度。三要准确定位。派驻机构既不能包揽驻在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更不能当纪检监察工作的“甩手掌柜”,而应当做到既尊重驻在单位党政主要领导及其班子,又能独立地履行监督职责。

三、加强队伍建设

选优配强纪检干部。纪检监察干部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中坚力量,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是聚焦中心任务、落实“三转”要求的重要保障。为加大对全系统纪检监察干部的培养力度,应建立干部选拔任用长效机制。第一,坚持“逢进必考”的准入制度。全面推行社会招考和公开选聘的新进干部准入制度。由于工作需要,纪检干部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因而也可从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挑选业务骨干,经过遴选考试合格后纳入到纪检队伍中来。第二,坚持“有为有位”的选任标准。鼓励干部到一线办案部门开阔视野、磨炼意志、丰富经验、熟悉程序、提高能力。第三,建立“人岗匹配”的人才库。为提高监督水平,提升监督效能,根据监督检查工作的性质,将熟悉法律、政策、财务、人事管理、项目管理知识或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才资源整合,成立监督检查工作人才库,便于选拔推荐人才。

完善管理评价激励机制。一是落实干部帮带制度。选择政治素质高、工作经验丰富、事业心和责任感强的老同志,对年轻干部实行“一对一”结对培养和帮带。帮带人及时把握年轻干部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积极帮助其掌握工作方法,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二是落实岗位交流制度。问卷显示,受调查的90%的纪检从业人员认为“增加纪检监察干部交流学习的机会”是提高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见表3)。根据实际情况,对经历比较单一的优秀年轻干部,有步骤、有重点地实行岗位轮换,使其在信访接待、案件查办、案件审理、综合管理等多岗位接受锻炼,丰富阅历,拓宽视野,积累经验,扎实掌握重点业务,提高执纪监督能力。三是落实综合考核制度。建立年度考核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上下级双向互评为主要内容的干部考核机制。在实行年度业务量化考核和民主测评的同时,不断加强日常管理,为纪检监察干部建立个人档案,将个人信息、年度考核结果以及日常工作等表现情况逐一记录在案,形成一套日常表现有记实、考核评价有标准、升迁流转有依据的科学考评体系,有效调动纪检监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建立内部监督体制。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纪检监察处于执纪执法的重要部门,享有监督惩处别人的权力,平时更应严以律己,自觉加强对自我的监督、约束。一要严明纪律。纪检监察人员既要严格遵守党章及其他党内法规,还要严守纪检监察机关内部管理的纪律规定,必须认真执行,做到令行禁止。二要严加教育。经常对纪检干部进行党性教育、纪律教育、作风教育,引导干部爱党忧党、遵章守纪、尽职尽责。三要严格管理。有条件的可设置专门的纪检干部监督部门,既管干部的职责履行和权力行使,还要注重分析掌握干部的思想动态、行为动向,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批评、纠正,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四要严肃查处。发挥纪检监察内部监督机构的作用,对违反纪律的干部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查处,形成违规必究、违纪必查、违法必惩的鲜明导向,切实解决“灯下黑”问题。

四、完善配套制度

完善诫勉谈话和函询制度。针对发现的问题,要尽快采取工作谈话、诫勉谈话和函询等方式,抓早抓小,防止小失误酿成大错。一方面,要建立诫勉谈话制度,主要针对工作不称职、不作为、乱作为、失职、渎职的党员干部。谈话时,应当向谈话对象说明谈话原因,认真听取其对有关问题的解释和说明,指出需要注意的问题,并要求其提出改正措施。纪律检查机关应当采取适当方式,对诫勉谈话对象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改正情况进行了解。对于没有改正或者改正不明显的,应当予以批评教育并督促改正,或者做出组织处理。另一方面,要完善函询制度,主要针对群众反映的党员领导干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廉政勤政、选人用人等方面的问题,采用书面形式对被反映的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函询。党员领导干部在收到函询的15个工作日内,应当实事求是地做出书面回复。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如期回复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说明理由。对函询问题未讲清楚的,可再次对其进行函询或者采取其他方式进行了解。对无故不回复的,应当责令其尽快回复,同时对30%的函询问题进行核查。

建立派驻纪检监察专员制度。对于采取“归口派驻”的单位,为了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称,导致监督缺位的问题,可以设定派驻纪检监察专员,实行统一管理,全部关系完全隶属派驻机构,由派驻机构主要负责人直管。监察专员主要职责如下:指导联系单位制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方案和考评办法,并通过列席联系单位党委(组)会、办公会等督促工作推进;与联系单位纪检监察部门摸排廉政风险点,指导制定防范措施,形成具有特色的防范机制;深入基层一线单位,对联系单位党委及班子成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对平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对有问题苗头的人员进行谈话诫勉等。

建立案例指导制度。案例指导制度是我国推进司法改革的重要举措,这一制度也可以运用到纪检监察体系中,用于指导实际工作。由于党内法规对党纪党法的规定都具有原则性,而实践操作性明显不足,具体的细则不明确,这就导致各级纪检监察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因而有必要建立纪检监察系统内的案例指导制度。案例的筛选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普遍性。案例应选择带有共性特征的案件,例如侵吞收受贿赂等。二是指导性。指导性案例都是针对典型案例做出的,因此应具有较强的对同类案件的指导性。三是操作性。对案例要进行收集、分类,对违纪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进行整理、总结,形成指导性案例,使类似的案件在惩处的种类、幅度以及程序等方面与指导性案例一致或基本一致,体现同案同罚。

建立“三重一大”备案制度。实现对“三重一大”的有效监督,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完善备案制度是实现监督的前提。互联网时代,可以运用现代技术,采取网上备案的方法,探索运用“制度+科技”的模式,依托各系统内现有的数字化、信息化政务平台,在广泛开展调研的基础上,研发建立各系统“三重一大”集体决策事项备案信息软件监管系统,进一步推动全系统“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的落实。这一系统应包含“备案信息管理”、“备案信息查询”、“备案信息审核管理”、“备案信息统计分析”等多种监管功能模块,将通过标准化的信息手段、程序化的操作方式,对“三重一大”制度从决策、执行、监督、考评等,实现全程网络监控。监管系统的启用,实现了由以往的纸质传递上报逐步向信息技术手段转化,加快了网上实时跟踪监管的进度,体现了制度落实有抓手、决策过程有要素、监督评判有标准的要求。

总之,派驻机构的体制机制改革任重而道远,但只要能够进一步廓清基本理论,及时将体制机制改革的成果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并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同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实践和总结,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就能更好地发挥监督执纪问责的职能,为完善纪检监察体制、进而完善党和国家的反腐倡廉监督制约体系奠定扎实的基础。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委党校中共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张功杭

作者:郭群英

第2篇:浅议《监察法》关于监督职责规定的不足及完善建议

【摘要】《监察法》实施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对行使公权力者的监督关口前置。但是在实践中,这种监督的实效性有待提高,其中部分原因在于《监察法》中监督职责的规定存在不足。监督职责作为监察委员会的首要职责,可有效提高监督人员的素质,创新监督手段,完善监督依据和监督效果评价体系,通过对制度的完善,实现监督职责的有效行使,有力推进腐败治理目标的實现。

【关键词】国家监察;监督职责;有效履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法》(以下简称《监察法》)自颁布实施以来,各项工作都有序运行,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对所有公职人员的监督。《监察法》的实施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对公权力行使者的监督关口前置。但是在实践中,这种监督的实效性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其中部分原因在于《监察法》中监督职责的规定存在不足。

一、《监察法》中监督职责的规定存在的不足

(一)监督职责有效履行缺乏制度支持

监察委员会独立于行政司法等机关,形成对其他机关的外部监督,避免其他权力对监督权的干扰和影响,这就对监察机关监督职责的行使提出两方面要求:一是接受监督的机关部门如何配合监察委员会监督职责的行使问题,监察委员会的监督职责与被监督机关的外部工作衔接问题需要明确。在实践中,大多地方监察机关借助纪委监委合署办公的便利,以纪委为监督主体,根据《党内监督条例》行使监督职责。但是,这种办法并没有实际解决问题,党内监督不等同于监察监督,监督盲区仍然存在。二是监督职责与调查职权、处置职权内部的衔接与分工问题。监察委员会的权力分配、机构设置、隶属关系、运行和协调制度在《监察法》中仅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对监督职责的有效履行存在制度缺位。

(二)监督职责的开展缺少可操作性程序性制度依据

监察权的国家性和外部性要求权力运行规则完整、公开和拥有独立的程序。从监察权的本质上讲,监督是手段而反腐败是目的。因此,监察权的实质内容为监督权。为实现权力的有效指引与规范,监察程序设计应当符合监察权的监督属性。但现下《监察法》监察程序框架,缺失了监督程序这一重要内容。监督职责怎么观察,如何督促被监督公职人员遵纪守法、廉洁自律,需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监察体制改革以来,监察委开展工作行使依据多以《党内监督条例》为蓝本,这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无法完成《监察法》设定的目标,监督的重点是公职人员在行使公权力时要合法、合理与合德,但《党内监督条例》的重点是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保持党的先进性,确保党章党规党纪在全党范围内有效执行,保证党的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二是不适应《监察法》工作的全面开展,因为《监察法》将所有公职人员涵盖在监察范围内,不论党员与非党员、领导还是普通职员,《党内监督条例》仅适用于党员,关键少数的领导是重点监督对象。党内法规在确定性、概括性上比照法律有所欠缺,在实践中,很多时候照搬党内法规的相关规定,监督依据粗糙模糊,一些制度规定针对性不够,可操作性不强。

另外,中纪委网站公开资料显示,关于纪检监察机关的工作程序中,关系监督职责的程序有受理信访举报的工作程序和审查调查的工作程序。其一,对监督职责的教育职责,并没有任何程序可言;其二,仅规定了信访举报的受理程序,监察体制改革之监督,亮点在于主动监督。如何主动监督、程序上怎么做,监督职责的立法上应该明确。

(三)监督手段和权限有限不适应监督权能的实现

《监察法》规定的监察委员会享有12种监督手段,明确规定为监督职能监督手段的只有约谈和提出监察建议;在实践中适用于监督职责的有督促、参会、约谈、检查、审查文件和资料、建议,但是这些手段的适用,很多需要经过“批准”才能采用,而不需要批准的监督手段和职责权限其实都是表面上的监督,比如督促、参会、提出建议。这就造成了事实上监察专员无“权”亦无“威”,导致监督流于形式,难以发现问题。

(四)监督职责的监督依据和监督效果评价机制不完善

监察监督对公职人员在行使职权中的合法、合理、公正和廉洁性给予监督,那么,首先对公职人员的主体适格、行为规范应该有明确标准,另外,监察监督职责虽然将公职人员的“道德操守”也纳入其中,但并没有具体法规对公职人员的道德规范有明确规定,实务中多以党内规范比照适用,从法治的角度来说,党内法规不等同于法律,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二、监察委员会监督职责立法规制建议

(一)对监督权的执行者的立法规制

有学者提出应当出台《监察官法》,以对监察人员进行立法规制。这是必要的,但是,监察机关的性质与工作机制有别于法院和检察院,监督被确定为监察委的首要职责、第一职责的特性,监察官的立法规制也应将监督职责作为规制监察官的首要职责,这与法院以审判为主和检察官以侦查公诉为主有非常大的区别,在进行立法时要慎之又慎。

对监察人员的基本要求除了对专业素质的要求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制:一是监察人员的个人道德操守应该重点考察,反贪的人自己腐败对反贪本身的打击是巨大的。二是监察人员应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监督职责本身是一个考验心理素质的职权,尤其对领导的监督,如何能从内心排除对权力的畏惧和干扰,这需要很好的心理素质。还必须有很好的抗压能力和健康的体魄。三是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从监察监督的手段来看,监察人员对被监督人员的谈话、督促和检查,不是简单刻板交谈,谈话应该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方式,这需要很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二)监督依据的立法规制

对监督职责的监督依据的规制,首先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对公职人员的基本履职要有明晰的把握。我国公共事务众多,监察委员会的监督要做到全覆盖,就要对各项公共事务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否则将无法对公职人员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做出评判。对此,有学者提出建立“公权合规计划”,由监察监督机关会同被监督机关,对国家公权力的规范行使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明晰公权行使依据,机关单位严格践诺“合规计划”。监察监督依据“合规计划”定期对公权行使者的合规与否进行评估,或者不定期对重要部门或易腐部门进行评估与监督。除了将公权运行进行立法规制外,还应将公职人员的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律规范。

(三)监督手段和权限的立法规制

就目前的监督手段而言,要使监督落实,首先,要结合实践,优化监督手段的使用权限,从立法上进行规制,让监督有“权威”。其次,应该积极扩展和丰富监督手段。要实现监督效能,就要主动监督、主动发现问题。实践中,要发挥大数据、“互联网+监督”科技监督手段、群众工作督导手段等创新监督手段,细化已有监督手段。最后,教育职责的手段可以是多样的,权限应该相对宽松。应深入社区、街道,调动群众参与反腐监督的积极性;重视对青少年的廉政教育,使其从小树立廉政思想;发挥互联网优势,积极引导网上宣传。这些教育手段和方式,应该有整体的规范、长期的规划。

(四)程序上规制监督职责

对监督职责的程序性规制,一是规范监督职责的行使过程,通过程序的指引,规制监察委员会依法施行职权。二是防止监督蜕变成二次腐败。监察监督程序应根据监察职权的权能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比如对教育职权、运用哪些方法、达到什么程度,监察人员的派驻或者派出如何进行监督、工作中应遵守哪些程序性规范等等,如果不这样,就可能出现不监督或者滥监督的情况。另外,还有监察谈话,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程序性规则,否则可能会成为限制人身自由的讯问,侵犯相对人的人身自由权。

(五)对监督职责的监督制约的立法规制

监察委内部对监督职责的制约,一是通过明确监督、调查和处置职权的职权边界,通过职权运行衔接对监督职责实行监督制约。二是在规制监察监督人员积极履行职权,完善监察人员考核评价体系上下功夫。

通过立法规制将舆论监督对监察委监督职责的制约明确规定,畅通舆论监督渠道,让群眾通过举报监察人员的违法监督、懒于监督、怠于监督,参与到对监督权的监督上;运用民主测评或者民主投票、社会调查的方式,使群众对监察监督的满意度和对反腐成绩的接受度成为监督制约的手段之一,提高监督效能。

三、结语

监督职责的完善和正当行使,承载着转变反腐治理理念、现代化治理方式提升的重要目标,体现着全党全国反腐的决心和意志。因此必须提高监督人员的素质,创新监督手段,完善监督依据和监督效果评价体系,通过对制度的完善,实现监督职责的有效行使,有力推进腐败治理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魏昌东.监督职能是国家监察委员会的第一职能: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兼论中国特色监察监督系统的规范性创建[J].法学论坛,2019(1).

[2]蒋卓庆.科学构建全方位监督格局 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人员的全覆盖[J].求是杂志,2018.

[3]叶青,程衍.关于独立监察程序的若干问题思考[J].法学论坛,2019(1).

[4]邵晖.国家监察委员会的制度构建与权能运行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8(8).

[5]何士青.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度的法政治学之维[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

[6]童之伟.对监察委员会自身的监督制约何以强化[J].法学评论,2017(1).

[7]吕永祥,王立峰.反腐败机构的模式比较及其启示[J].中州学刊,2018(9).

[8]陈建波.加强党内监督是建设廉洁政治的重要途径[J].观察与思考,2020.

(作者单位:中共南阳市委党校)

作者:冯敏

第3篇:《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解读

2009年7月25日,国家安监总局局长骆琳签发第24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公布了《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暂行规定》的立法目的主要是促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其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履行职责,规范和落实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暂行规定》对其适用范围以及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行政执法职责、履职方式、究责的对象、范围、方式、机关和程序等问题作出了全面的规定,是考量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及其行政执法人员是否履行安全监管监察职责,以及实施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重要法律依据,应当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

《暂行规定》出台的必要性

首先,建立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是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系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依法治国方略和依法行政基本要求的重要措施。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纠正,建立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2004年《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要求,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5]37号)进一步要求健全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根据行政执法部门和行政执法人员违反法定义务的不同情形,依法确定其应当承担责任的种类和内容。

其次,建立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是规范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提高行政执法水平的必然要求。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在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行政执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从近年发生的一些生产安全事故和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案件看,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有的地方安监部门法治观念不强,重实体、轻程序,重结果、轻过程;有的行政处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法律规范不够正确。因此,必须按照“谁执法、谁负责”“谁分管、谁负责”的权责一致原则,建立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来保障法律的正确实施,减少行政执法过错。

第三,建立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是规范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系统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工作,保证执法到位的必要手段。2005年以来,地方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对促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全系统看,还存在着进展不平衡、操作不规范等问题,需要总局作出统一规定,推动和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行政执法人员屡因行政执法“不到位”而受到行政处分甚至刑罚,有的案件给队伍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以部门规章的形式界定安全监管监察行政执法职责和责任追究的范围,供有关部门问责时参考。

正是基于以上3个方面的考虑,总局领导高度重视《暂行规定》的制定工作,骆琳局长和杨元元副局长亲自过问《暂行规定》的立法进展情况,多次专门听取有关工作汇报,对《暂行规定(送审稿)》作出重要批示,并就一些重要问题亲自与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和监察部等部门沟通协商,为立法指明了正确方向,保证了《暂行规定》的顺利出台。

《暂行规定》的重点

《暂行规定》的主要立法依据是《公务员法》《安全生产法》和国办发[2005]37号文件。同时,也借鉴了一些部委和地方人民政府的立法经验。其内容包括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行政执法职责,履职的要求、究责的情形、担责的主体、方式,以及责任追究的机关与程序等。在学习宣传过程中,应当着重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适用范围问题

《暂行规定》对此主要有3个方面的规定。一是适用于哪些单位和人员。《暂行规定》旨在全国安全监管监察系统建立统一、规范的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因此,其适用的主体范围是各级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其内设机构和行政执法人员。同时,鉴于地方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实行属地管理,有的地方立法已经对安全监管部门及其人员的行政执法责任追究作出了规定,为此,《暂行规定》对其作出了优先适用的规定。

二是对哪些行政执法行为应当追究责任。按照国办发[2005]37号文件关于“根据行政执法部门和行政执法人员违反法定义务的不同情形,依法确定其应当承担责任的种类和内容”的规定,《暂行规定》本着依法界定,宽严适度的原则,规定了责任追究的范围,分别在第二条和第十八条作出了概况式和列举式规定。

三是不承担责任的范围。《暂行规定》第十九条规定了9种不承担责任的具体情形。比如,安全监管监察人员由于生产安全事故经常受到责任追究,但有些事故确由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从业人员没有认真落实安全监管监察指令导致,不应当追究安全监管监察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为此,《暂行规定》对此作出了不承担责任的规定。

二、安全监管监察行政执法职责的问题

实施责任追究首先必须明确安全监管监察部门的职责。但是,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对安全监管监察职责的规定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的法条比较原则和分散,与其他部门的职责边界不够清晰,致使一些行政执法人员把握不准;二是有些法条缺乏操作性,致使一些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不够规范;三是由于上述两个问题的存在,致使有关部门在认定行政执法是否到位时缺少具体的考量办法,对究责有扩大化的倾向。因此,《暂行规定》对安全监管监察的法定职责,进行了逐一梳理、分类和提炼,并专章逐条地作出了规定,既有助于基层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全面掌握,也为有关部门实施责任追究提供了具体依据。

另一方面,考虑到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普遍存在着人少事繁,经费装备短缺等客观情况,难以在一次或者几次执法中查清所有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全部安全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对如何履职进行分解、量化。为此,《暂行规定》有关条款对如何制定执法工作计划作出了具体规定,同时规定已按工作计划履职的不再担责,目的是促进法定职责与客观履职条件的和谐统一。

三、打击非法生产的责任问题

对非法的生产经营单位要不要进行监管,各地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在认识上一直没有完全统一,既影响了全面履职,又给责任追究留下了制度上的隐患。根据最高检察院和监察部的建议,《暂行规定》第七条、第十一条、第十三条等有关条款对打非问题作出了规定,明确了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要做的工作。也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上,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抓好两件事:一是坚决查处已经发现的未依法取得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行政许可的生产经营单位;二是对已经发现的属于其他部门行政许可职责范围的非法生产经营单位,要及时移送相关部门查处。这也是在打非工作中贯彻执行有关法律规定,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联合执法的现实需要。

四、责任追究的方式与适用问题

根据国办发[2005]37号文件规定的追究方式和责任轻重,《暂行规定》将责任追究的方式分为4类:一是组织处理,包括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暂扣行政执法证件等六种形式;二是行政处分,即《公务员法》规定的警告、记过等六种形式;三是依照《国家赔偿法》有关规定,向责任人员追偿全部或者部分行政赔偿费用;四是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考虑到一些层级更高的党纪政纪条规对渎职失职行为已经作出了具体的处分规定,《暂行规定》对此仅作出了衔接性规定。

在具体量纪上,《暂行规定》本着从轻到重、宽严适度、教育为主的原则,针对不同情况对责任追究的种类和幅度进行了细化。比如,由于违反程序性义务的责任比违反实体性义务的责任相对要轻一些,《暂行规定》根据有关专家建议,对违反程序性规定的行政执法行为,作出了可以从轻、减轻追究责任的规定。

五、责任追究的机关与程序问题

一是实施责任追究的机关。根据现行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体制,《暂行规定》第四十条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实施责任追究的机关分别作出了规定。

二是实施责任追究的程序。对由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自身实施责任追究的案件,《暂行规定》第四十一条根据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特点,按照负责法制、人事和监察工作的机构的职责,对其分工和工作程序作了具体规定。

实施建议

《暂行规定》自2009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建议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把《暂行规定》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是全面学习,掌握要义。由于责任追究涉及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党纪政纪条规比较多,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对《暂行规定》(下转94页)(上接93页)本身逐条逐句地进行学习,了解其立法背景、必要性和主要内容,而且要结合《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全面的理解和系统的把握,准确把握《暂行规定》的法律内涵和精神实质,以及与其他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真正把《暂行规定》的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制定计划,认真履职。《暂行规定》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通过年度执法计划来量化、细化行政执法职责。为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当中,一要认真制定年度执法计划,根据《暂行规定》所规定的要素,对本单位有关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和分析,为编制明年安全监管或煤矿安全监察执法计划做好准备。二要逐步养成按照监管监察计划开展行政执法工作的习惯,把主要精力和力量放在落实已经批准的计划的执行上来,逐渐减少临时性的监察执法活动,确保执法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是实事求是,不偏不倚。《暂行规定》既规定了应当究责的行政执法行为,也规定了一些免责事由,还根据不同情况规定了同一执法过错行为的主要责任人和次要责任人等。因此,在执行《暂行规定》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防止出现遇事一推了之、不负责任的问题,又要合理界定相关执法人员的执法职责,防止执法出现避重就轻、争功诿过的问题。

编辑林 静

作者:黄 毅

第4篇:劳动保障监察科室职责设置

支队各科室工作职责设置方案

意见稿

一、办公室

办公室总的工作要求是:

当好参谋,办好事情,搞好服务,加强综合协调,确保支队各项工作运转顺畅。

办公室职责大致包括:

参谋职责、承办职责、管理职责、协调职责、后勤保障职责。

具体职责有:

1.组织和参与各种调查研究,提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和进行决策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及时向领导反馈,协助领导实施科学的宏观决策和有效的指挥,保证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圆满完成;

2.完成支队长办公会及支队领导交办事项的落实,掌控支队工作的进展情况;

3.负责局OA、支队OA联络和文书收发、登记、归档工作;

4.系统支队各科关系;

5.负责支队综合性材料的撰写组织工作;

6.制定车辆、被装的配备计划及采购、发放与管理;负责申报业务经费和其他专项拨款并监督、管理使用情况;编

1 制和管理经费预决算,负责对预算外收入和罚没款、物的稽查、审核,负责基本建设计划、报建和审批工作;负责国有资产管理及后勤行政管理和支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安全保卫工作;

7.负责支队会议、会务、访接待工作; 8.承担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劳监科(

1、

2、

3、4科)

劳监科总的工作要求是:

文明执法,热情服务,高效实施劳动保障监察。 劳监科职责大致包括:

宣传职责,监督检查职责,调查取证职责。 具体职责包括:

1.负责用人单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宣传工作,并督促用人单位贯彻执行;

2.负责对重大和难点案件的查处,负责对重点行业、重点部门的监督检查;

3.负责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情况的日常巡查工作,依法纠正和查处违法行为;

4.负责监察用人单位制定内部规章制度的情况; 5.负责监察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 6.负责监察用人单位遵守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的情况; 7.负责监察用人单位遵守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

2 保护规定的情况;

8.负责监察用人单位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的情况;

9.负责监察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

10.负责监察用人单位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承担上级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案审科

案审科总的工作要求是:

明确执法规章制度,严格执法程序,准确适用法律,保证支队执法工作的严谨、准确。

案审科职责大致包括:

法制(执法规章制度)工作职责,案件管理职责,法律文书制作职责。

具体职责包括:

1.负责案件的受理和分配工作; 2.负责案件的执法监督工作; 3.负责案件的办案指导工作; 4.负责案件的案卷管理工作; 5.负责案件的统计分析工作;

6.负责对所有案件按照法律法规程序和规定制作行政处理、处罚告知书、决定书、法院强制执行申请书;

3 7.组织实施支队行政处罚听证答复、行政复议答复、行政诉讼应诉;

8.负责组织重大、疑难案例研讨,案件卷宗管理; 9.负责支队法制工作(支队与案件相关的制度制订、 案件审理);

10.承担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特种业务科

特种业务科总的工作要求是:

文明执法,热情服务,高效实施劳动保障监察。。 特种业务科职责大致包括:

宣传职责,监督检查职责,调查取证职责,专项检查组织职责。

具体职责包括:

1、负责对台、港、澳、外国人在穗就业的监察工作;

2、负责监察职业介绍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遵守国家有关规定的情况;

3、负责对全市劳动力市场监督检查,依法打击非法职业介绍;

4、负责组织全市依法开展的各类联合大检查活动;

5、负责全市农民工工资、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的清欠及农民上访处理和其它特殊劳动保障监察工作;

6、承担上级交办的其它工作。

五、网监科

网监科总的工作要求是:汇总各类工作信息,提供精确数据分析,确保支队监察工作实现动态监控。

网监科职责大致包括:

年审职责,网络监察职责,“两网”建设职责,设备管理职责,系统开发与维护职责。

具体职责有:

1.负责劳动保障年审工作;

2.负责全市劳动保障案件的实时管理、全程监控; 3.负责支队信息设备管理与维护; 4.负责“两网”建设; 5.负责支队案卷信息化管理; 6.承担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六、应急科

应急科总的工作要求是:

认真值班,及时处置突发事件,研究分析劳资纠纷特点,为支队日常监察工作重点提供决策分析。

应急科职责大致包括:

值班职责,应急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研析劳资纠纷职责。 具体职责有:

1.负责110值班室工作; 2.负责突发事件处置工作;

5 3.研究分析劳资纠纷特点; 4.承担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七、政工科

政工科总的工作要求是:

和谐队风,增强凝聚,积极宣传,为支队工作提供动力支持。

政工科职责大致包括:

党建职责,人事职责,宣传职责,文字职责。 具体职责有:

1、负责党组织建设工作:政治学习、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纪检监察;

2、负责支队人事工作:队伍建设、人员编制、人事制度改革、工资管理、计划生育、人员培训、目标管理考评及奖惩、离岗及退休干部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

3、负责支队教育、宣传工作;

4、负责支队文字工作:组织撰写领导讲话及各类请示、报告和会议纪要,收集、采写、编发政务信息;

5、负责支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6、负责支队共青团、工会、妇联等工作;

7、负责协管员管理工作;

8、承担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5篇: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职责

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职责及监察事项

一、劳动保障监察大队职责

(一)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督促用人单位贯彻执行;

(二)检查本行政区域内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

(三)受理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的举报、投诉;

(四)依法纠正和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

二、劳动保障监察事项

(一)用人单位制定内部劳动保障规章制度的情况;

(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情况;

(三)用人单位遵守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的情况;

(四)用人单位遵守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的情况;

(五)用人单位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的情况;

(六)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

(七)用人单位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

(八)职业介绍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遵守国家有关部门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的规定的情况;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保障监察事项。

三、投诉人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进行投诉时需提交以下材料:

1、投诉时投诉人应递交投诉文书,投诉文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①投诉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住所和联系方式。②被投诉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电话。③劳动保障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实和投诉请求事项。对因同一事由引起的集体投诉,投诉人可推荐代表投诉,代表人数最多不超过5名。)

2、投诉人应提供能够证明与被投诉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劳动合同等证据材料,并提供权益受到侵害的相关证据材料。

3、投诉人的居民身份证或户籍证明。

四、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受理举报、投诉案件的受理条件:

1、违反劳动保障法律的行为发生在2年内。自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2、有明确的被投诉用人单位,且投诉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是被投诉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的行为造成的。

3、属于劳动保障监察职权范围并由受理投诉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

五、群众举报、投诉后的办事程序:

1、劳动者递交投诉文书。

2、在接到投诉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依法受理,并于受理之日立案查处;

3、指定承办人员,进行调查取证,在6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情况特殊经批准后可延长30个工作日。

4、对事实确凿,当场作出限期改正或作出行政处罚。

5、对不能当场作出处理的,经调查取证后填写案件处理报批表,在15个工作日内作出行政处罚(行政处理或者责令改正)或者撤案决定。

6、在7日内将行政处罚(行政处理或者责令改正)送达当事人。

7、在90日内对行政处罚、行政处理不履行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六、劳动保障监察原则

劳动保障监察应遵循公正、公开、高效、便民的原则,在劳动保障监察实施过程中,具体做到:

一、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二、坚持群众举报、群众监督与依法监察相结合;

三、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

四、坚持监督检查与指导服务相结合;

五、准确、及时地纠正和查处各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

七、劳动保障监察员准则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二、依法监察、执法严明,严格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及时查处和坚决制止违法行为;

三、忠于职守,服从领导,认真做好劳动保障监察工作;

四、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执行公务出示证件,说明身份,不超越职权,不在非公务场合使用监察证件;

五、遵守纪律、廉洁奉公;

六、严格执行罚款规定,不准侵占、截留、挪用罚款;

七、保守监察秘密,为举报者保密,不准泄露被检查单位的商业秘密;

八、文明执法,仪容整洁、尊重被检查单位;

九、热情接待群众,做好法律宣传、咨询服务,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八、保障监察员廉政规定

一、劳动监察员应努力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

二、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正确使用法律法规,依法实施行政处罚,杜绝违法行为;

三、仪表端正,文明礼貌,接待他人热情不厌,解释政策清楚准确,工作语言文明简洁;

四、勤政为民,接受群众举报不推诿,案件调查不拖拉,按时按质完成工作任务;

五、严格遵守党纪政纪,坚持原则,作风正派,廉洁奉公,不以权谋私,徇私舞弊;

六、不准侵占、截留、挪用罚款和暂扣款物;

七、不得接受被检查单位的钱物、宴请、娱乐活动等。

九、群众来访、投诉举报制度

一、为了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应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地点,要设立投诉举报箱,落实专人负责。对投诉举报的问题要及时查处,对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转入或受理的群众举报案件,应及时查处。并将处理结果报告上级或有关部门,做到件件有结果,要求投诉举报处理率在96%以上。

二、对待群众来访要做到热情接待、细心听取、明确答复、认真处理。接待人员必须对来访群众抱着满腔热情的态度,细心听取来访群众的反映,在《受理投诉举报案件登记表》中详细记录,以便处理。答复群众来访、投诉举报要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原则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要求,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做到及时准确,不得推诿、塞责。

三、来访人员应当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

四、来访人员进行口头和书面投诉举报时,应讲明投诉举报人和被投诉举报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职务或家庭住址以及被投诉举报人的主要违法事实。

五、投诉举报必须实事求是,如实提供情况,不得虚构捏造,对诬告或作伪证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六、来访人员要自觉遵守机关工作秩序,讲究文明礼貌,听从接待人员的询问、解释、答复和法制宣传教育。如有不同意见可以反映,但不得无理取闹。群体性案件推选3~5名代表来访。

十、劳动保障文明执法服务承诺

一、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做到文明礼貌、热情接待、服务周到。无偿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咨询服务,提高用人单位的守法意识和管理水平。

二、依法监察,文明办案,秉公执法。对用工单位以宣传教育为主、以批评处罚为辅,坚决做到不以罚代管,不乱检查、不乱罚款。

三、严格执行限时办结制度。在接到用人单位报送年度审查书面材料后,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凡符合规定的投诉及举报案件,从接到举报或投诉之日起在5个工作日内立案, 60个工作日内结案,对情况复杂的案件经批准,90个工作日内结案。

四、重大案件24小时内展开调查。

五、维护举报人合法权益。为举报人保密,以鼓励和保护与劳动保障违法行为作斗争,营造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社会氛围。

六、树立公仆意识,严格遵守廉政规定。对被监察单位和相对人做到不吃、不拿、不卡、不要、不接受馈赠。

七、投诉电话: 89675812

第6篇:劳动监察职责

劳动监察大队

劳动监察职责的实施者,为劳动监察大队。

劳动监察大队职责

1、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2、开展普法教育工作,宣传国家劳动保障方针、政策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督促用人单位贯彻执行;检查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依法纠正和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具体承办局各执法单位提请需要实施行政处罚的案件。

3、督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依法办理各种用工手续。

4、负责劳动合同的推行和管理工作。

5、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及时受理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的举报、投诉。

6、协助做好劳动争议案件的调查取证和调解工作或移交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

7、对立案的劳动保障监察案件进行调查取证,并提出处理意见。

8、妥善处理企业职工罢工、集体上访等突发事件,协调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9、做好劳动力市场、职业介绍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的管理、监督工作。

10、负责报送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信访等情况报表。

11、对劳动保障监察员进行培训和监督。

12、忠于职守,秉公执法,勤政廉洁,保守秘密。

13、完成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和上级布置的其他工作。

劳动监察大队职能介绍及业务办理指南

办理部门:金水区劳动监察大队

受理对象范围:金水区行政区域内的在金水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用人单位。(涉及建筑行业的违法案件由郑州市劳动监察大队处理)。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向金水区劳动监察大队投诉举报:

一、未与劳动者依法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二、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

三、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报酬的;

四、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低于本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五、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

六、使用童工的(未满16周岁);

七、未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八、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其他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

办理工作基本程序:

一、登记立案:对发现的劳动违法行为经过审查,认为有违法事实,应当登记立案;

二、调查取证:对已立案的案件,劳动监察人员针对违法行为进行调查;

三、听取申辩:在对用人单位做出处罚前,应向违法当事人说明违法事实和依据,并告知陈述和申辩的权利;

四、做出处罚决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做出处罚,并制作处罚决定书;

五、送达处罚决定之日起七日内,将处罚决定书送达被处罚人,自送达之日起生效。

办理时限:

一、自诉材料递交举报中心之日起七日内属于受理范围的案件将给予立案。

二、自立案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情况复杂的,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30个工作日。

劳动仲裁委员会与监察大队有什么关系?

标签:

回答:1浏览:509提问时间:2009-02-12 14:54 比如说北京市西城区劳动仲裁委员会与西城区劳动监察大队有什么业务关系?

推荐资料: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txt

更多"黄仁宇"相关资料>>

最佳答案 此答案由提问者自己选择,并不代表爱问知识人的观点

揪错 ┆ 评论

岁月无痕

[新手]

2、不同点

(1)执法主体层次不同,西城区劳动仲裁委员会是区政府成立的,代表区(县)级政府;西城区劳动监察大队是区(县)级政府劳动主管部门内设机构,一般不具有执法主体资格,即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对外行政执法(虽然编制大多登记为机关事业法人)。

(2)职责不同,西城区劳动仲裁委员会主要是受理劳动争议,比如劳动工伤赔偿、工资争议、劳动合同纠纷等;而后者则是对用人单位违法用工等进行监察、管理,如送达行政处罚文书(一般以区劳动局名义做出的文书)。

(3)机构组成人员不同,西城区劳动仲裁委员会一般是由区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及聘请的专业人员组成,如劳动局长等,而后者则是行政执法人员组成。

3、业务上很难说有某种联系。打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好比是法院和公安局处理同一个盗窃案件时,都是执行同一部法律(刑法),一个是处于居间裁判地位,另一个是侧重负责抓捕。

1、相同点都是在业务上执行政府劳动行政管理职能。

第7篇:劳动保障监察员岗位职责

1、承担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宣传工作;

2、检查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依法纠正和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3、受理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行为的举报和投诉;

4、依法对劳动保障监察案件的受理、审查、调查取证和审理工作,负责各类监察案件的初审、整理和上报工作;

5、按规定对企业进行劳动保障监察用工年审工作;

6、做好劳动保障监察案件档案管理工作,统计报表及工作总结;

7、耐心接待来访群众,做好政策的解释服务工作;

8、执行机关效能建设各项制度,按时办结劳动保障举报投诉案件;

9、完成大队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8篇:社区劳动保障兼职监察员职责

一、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督促用人单位贯彻执行。

二、在劳动保障专职监察员的带领和指导下,对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进行检查;

三、受理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行为的举报、投诉,并及时向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报告;

四、及时准确搜集用人单位劳动用工信息,及时纠正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协调化解一般劳动用工矛盾;

五、完成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9篇:劳动保障监察一级网格工作职责

1、贯彻执行和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及规章,督促用人单位严格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负责对网格内网点的管理、协调和监督;

2、了解掌握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及劳动用工管理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管理,做好劳动保障监察的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工作,建立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电子信息档案和基本信息数据库,并及时采集补充信息;

3、受理、调处网格内劳动保障投诉、举报并建立相应台帐。受县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的委托,在履行规范的监察程序和办法的前提下,出具《劳动保障监察限期改正指令书》,并及时向县劳动保障监察大队上报备案;

4、对劳动纠纷进行妥善处置,对劳动保障的重大群体事件,要及时介入,掌握动态,按应急预案要求及时报告和处理;

5、开展对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书面审查和企业诚信档案建设工作;

6、积极配合上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查处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并做好相应的调查取证工作;

7、规范使用好劳动保障管理文书,及时上报各类报表、信息和总结,规范档案管理;

8、完成上级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9、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监察职责。

上一篇:大班上学期家长会小结下一篇:七年级数学上册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