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经费保障建议(共5篇)
作者:程晓敏 发布时间:2010-11-18 17:08:09
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机关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司法经费是司法机关用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打击犯罪、保护公民权利的专用经费。司法经费是做好司法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笔者认为,要解决法院机关的经费保障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建立一种中央财政统筹政法经费,地方人大、财政进行监督的体制。
近年来,司法保障体制改革问题日渐受到政党、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各地纷纷开展的经费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为完善现行经费体制提供了经验素材。199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财政部关于政法机关不再从事经商活动和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后财政经费保障的若干意见》,确立了政法机关“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经费保障体制。2006年,党中央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完善了现行保障体制下法院、检察院(以下简称司法部门)经费保障的政策措施, 2009年,中央对政法经费保障十分重视,已明确将现行的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为“明确责任、分类负担、收支脱钩、全额保障”的体制。10余年来,这一系列的保障体制为司法部门履行审判、检察职能所需经费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法院经费保障体制的历史
(一)法院经费保障体制的萌芽
1984年的《民事诉讼收费办法(试行)》终止了诉讼无偿时代,1996年财政部、最高法院公布《人民法院诉讼费用暂行管理办法》明确在诉讼费领域内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1999年以财政部为主发布新《人民法院诉讼费用暂行管理办法》规定诉讼收费属于财政性资金,2007年国务院制定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要求诉讼收费“全额上缴财政,纳入预算管理”。笔者认为,上述规范性文件只是关于诉讼费管理方面的规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费保障规范。
(二)法院经费保障体制的转折
2002年,财政部、最高法院公布实施的《人民法院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法院收入由三块构成,即财政预算拨款、预算外资金、其它合法收入。该规定是人民法院发展史上第一个明确规范收入来源的文件,是法院经费保障体制发展的转折点,标志着法院经费保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现行法院经费保障体制“分级管理,分级负担”就是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目前,法院经费保障由单一渠道向多元复合方向发展,对地方财政的绝对依赖性逐步降低,但以地方财政为中心的基础性地位却未能撼动。
(三)法院经费保障体制的发展
2009年,中央提出深入推进司法保障体制改革,建立司法保障的长效机制,改革现行的“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体制为“明确责任、分类负担、收支脱钩、全额保障”的新体制,加大了中央、省级、地方财政的共同责任,为人民法院经费保障、物质装备建设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
二、法院经费保障的现状
(一)经费大幅度增加,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我市两级法院2008经费总收入为8283万元,经费支出总额为8452万元。2009经费总收入为13672万元,经费支出总额为11442万元,分别增长了65%,35%。经费的快速增长,有效地保障了法院部门履行职能的需要,促进了法院工作的发展。
(二)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为司法部门经费保障给予大力支持
从中央财政看,一是制定并不断完善了司法经费保障的政策措施。2005年以来,财政部相继与高法院、高检院制定了《关于制定基层法院、检察院公用经费保障标准的意见》、《中央政法补助专款管理办法》和(中央补助人民法院办案专款管理办法》,重新修订了《人民法院财务管理办法》。二是逐年增加中央政法补助专款,加大对地方法院部门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补助我市两级法院的专款规模由2008的1656.8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2365万元,增长了43%,并实行因素分配和项目管理等办法规范和加强专款管理,有力地支持了地方法院部门办案、装备建设和基础设施的维修维护。三是加强了对地方财政部门法院经费保障工作的指导。先后多次召开政法财务管理工作专题会议,加强调研指导,明确工作要求,推动中央关于法院经费保障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三)各级财政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尽力保障法院各项经费 1.人员经费全额保障。对法院部门人员经费基本上按国家有关政策和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全部纳入年初预算,不留工资性缺口,并实行了工资直达。
2.公用经费最低保障。根据已经制定基层法院公用经费保障标准,将公用经费全额纳入预算,3.项目经费优先保障。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兼顾的原则,结合本地财力,对司法部门申报的项目尽力予以安排,加大了司法部门装备和重点项目建设的投入。
三、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公用经费保障标准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1.已经出台的基层法院公用经费保障标准偏低
福建省财政厅、高级人民法院制定的基层公用经费保障标准最高的为人均2.2万元,明显低于实际支出水平。2009年中院人均公用经费实际支出4万元,基层法院人均公用经费实际支出3万元。2.保障标准没有全部落实到位
我市两级法院除个别基层法院有落实公用经费保障标准外,大部分基层法院未严格落实到位。如:
新罗法院:享受类别为一类,2009年公用经费的预算按年人均3000元、小车经费按每辆年1.2万元的定额核定。诉讼费收入100%回拨、罚没收入80%回拨。未执行年人均2.2万元公用经费及个案300元业务经费的保障标准。
永定法院:享受类别为一类,2009年公用经费的预算按年人均2.2万元省定最高标准核定,业务费按每件300元标准核定。诉讼费收入100%回拨、罚没收入80%回拨。
上杭法院:享受类别为一类,2009年公用经费的预算按年人均2.2万元、工勤人员按每人每年0.2万元核定、业务费按每件300元核定。诉讼费上缴财政不回拨,罚没收入90%回拨。
连城法院:享受类别为三类,2009年公用经费的预算按年人均1.4万元省定最低标准、业务费按每件300元标准核定。诉讼费收入95%回拨,罚没收入80%回拨。
武平法院: 享受类别为四类,2009年公用经费的预算按年人均1500元核定。诉讼费、罚没款收入大于财政核定的年初预留办案费及行政性支出安排数才有返拨。诉讼费收入52%回拨、罚没收入60%回拨。
长汀法院: 享受类别为一类,2009年公用经费预算按年人均2.1万元保障标准执行,诉讼费、罚没收入不回拨。漳平法院:享受类别为二类,2009年预算未执行年人均1.8万元公用经费及个案300元业务经费的保障标准。公用经费按年人均0.25万元的定额核定,年终据经费的实际支出情况进行追加。诉讼费收入100%返拨、罚没收入80%回拨。
(二)“明脱暗挂”问题仍然突出
财政预算的安排直接与法院收取的诉讼费挂钩,法院多收,财政多安排,法院少收,财政少安排,这一状况已经制约了司法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三)公用经费被其他支出挤占
我市两级法院2008受理案件21259件,审结20935件;2009受理案件29187件,审结25725件。由于案件数的不断增多,法院需要聘用一些书记员、后勤人员、人民陪审员来辅助完成法院工作。我市两级法院临时聘用人员由2008年193人增加到2009年的232人,增长20%,这部分人员占法院工作人员的30%。由于财政部门没有核定这部分人员的人员经费标准,也没核定这部分人员的公用经费,因此,按在编人员核定的公用经费预算,要用相当多的一部分来弥补这部分人员的人员和公用支出。
(四)死刑复核程序改革带来的问题
《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提出,改革和完善死刑复核程序,落实有关法律的规定和中央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部署,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死刑核准权,并制定死刑复核程序的司法解释。当前,我国仍处于刑事犯罪案件高发、人民内部矛盾凸现、对敌斗争复杂的时期,刑事案件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仍处于增长态势。出台这一改革政策,无疑导致司法成本不断增加,建设具备执行死刑条件的标准化刑场,上、下级法院业务交流,人员、专用车辆的配备等等,都给法院经费的保障提出极大的挑战。
(五)法院基本建设欠债情况严重
地方法院的“两庭”建设经费吃紧。由于债务负担沉重,基层法院领导要用很多的精力去奔波协调,严重影响对业务工作的领导和对队伍的管理。
(六)待遇偏低影响法官队伍稳定
欠发达、不发达地区基层法院人均月工资仅1000余元,使得法官的物质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审判工作任务重、强度大、风险高、要求严,与法官收入低之间的对比突出,法院队伍的工作热情备受影响,加之地区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大,贫困地区法院的人才加速向律师行业和一些经费保障水平较好的地区流失,人才外流、断档、空缺的现象极为严重,队伍难以稳定。
四、解决经费保障问题的建议
(一)建立明晰科学的经费测算制度
建立明晰科学的经费测算制度是独立司法预算方案的基础,根据《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规定:法院经费划分为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业务装备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四大类,因此应当分别设定四大类经费测算机制。
1、合理确定人员经费。统一规范法院工作人员工资、津补贴,平衡缩小全国法院收入差距,将临时人员、人民陪审员纳入测算范围,列入财政预算,避免挤占公用经费。
2、科学核定人员经费标准,建立法官“专薪”保障体制,享受法官的专门薪金。
3、科学测定公用经费。笔者建议以人均办案数和案件复杂程度为基础,科学测定一、二、三类地区公用经费标准,并适时调整保障标准。同时,应将社会发展过程中新产生费用纳入公用经费保障范围,如科技法庭网络租赁、维护费等。
4、科学安排装备经费。笔者建议,业务装备经费实行级差管理,将业务装备按基本需要、特别需要和信息化需要分为一、二、三级,业务装备经费首先满足全国一级装备购置,一级装备完成后再安排二级装备采购,依此类推,以平衡各地各级法院装备水平。
5、适度预算建设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经费预算,应当在纵向、横向平衡的基础上,重点把握规划设计、功能设施适度超前和建筑规模、投资规模严格标准原则,防止扩大规模或重复建设。
(二)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2007年因诉讼费收费办法改革实施后,法院诉讼费收入大幅度下降,为确保人民法院依法履行审判职能的需要,中央财政设立了中央补助人民法院办案专款,2009年司法体制改革,中央财政又设立了中央和省级转移支付资金。中央财政对贫困地区的办案经费、装备费和基建费给予特别补助,大大缓解了法院经费保障困难。
(三)实行司法经费财政单列
今后一个时期,根据司法机关的性质和履行职责的要求,司法机关经费体制改革伴随着国家财政体制的改革,应实行司法经费财政单列,经费由中央财政负担,由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全国各级审判机关的实际需要拟制财政预算,由全国人大审议、批准司法机关预算计划,从中央财政统一拨归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下拨和监督使用,以充分保证办公办案的需要,防止司法工作受地方经济利益和财政状况的限制,防止司法机关在经费问题上受制于地方的弊端。
(四)积极化解法院基本建设债务
鉴于目前法院的基本建设债务沉重,自身难以化解。笔者认为,无论实行何种管理模式,为顺利实现司法经费保障体制改划,应尽快妥善解决法院基础设施建设历史债务问题,建议中央比照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的模式,力争在两到三年的时间内基本化解债务。
(五)坚持“科学量化,勤俭节约”的法院经费开支原则 为此必需建立一整套监督制约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资金使用风险。统一会计、审计、监察制度,一是对诉讼费用抽查监督,从收费、退费及上缴国库等情况实施定期监察;二是对建设项目跟踪监督,从招投标、施工、验收各个工作环节开展全程监察;三是对采购项目适时监督,从政府采购、自行采购或招待科目实行随机监察。
综上,法院经费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涉及到现行的法律法规、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等一系列因素,尤其是涉及我国司法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因此需要统筹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最终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法制建设实际需要的经费保障体制。
浅议法院经费保障现状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1-03-08 09:04:34
目前我国法院系统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各级政府财政拨款和地方财政一定比例的诉讼费返还。这种严重依赖地方财政的法院经费保障体制是造成法院难以真正独立行使审判权的最主要体制性缺陷之一。改革现行法院经费保障体制,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司法预算制度是当前司法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本文以我院为例,谈谈对法院经费保障现状及改革的思考。
一、当前我院经费保障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
(一)我院经费保障状况
我院现有干警124名,下设6个乡镇法庭。由于经济发展迅速,民商事案件也逐年增多,给法院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近年来我院每年审、执结案件都在3000件以上。
我院经费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县级财政拨款。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规定,我院收取的诉讼费全额上缴财政,由县财政按每位干警每年16000元的标准拨付法院办公经费。但实际上,县财政在安排法院年初经费预算时,仍存在“以收定支”、“收支挂钩”现象,如果诉讼费收入达不到预算数字,则办公经费就不能足额拨付。2007年新《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实施以来,我院诉讼费收入同比下降50%,而退还当事人诉讼费却急剧增多,占到办公经费的20%左右,使得其它公用经费支出情况更加紧张。而且向财政申请拨付经费不但手续繁杂,还和县财政形势密切相关,如果财政经济困难,则法院办公经费根本得不到保障。我县的财政是典型的工业财政,2008年以前工业形势较好,财政收入位于全市前列,但今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县财政资金异常紧张,为此县财政出台了一系列应急措施:首先保证人员工资;其次是人均500元的办公经费;再其次是政策性支出(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市低保、农村低保等);最后才保证业务费支出。由于2009年第一季度县财政收入大幅下降,保证人员工资已有困难,我院收取的诉讼费已全额上交国库,但办公办案经费不能及时拨付,由此造成办案人员手中积压大量的差旅费和其他办公、办案经费无法开支,严重影响了法院正常办公。二是省市政法专款。但这部分款项拨付弹性较大,并不是按照基层法院办案经费缺口实际情况予以统筹安排,同一地区的基层法院得到的专款数额也都不尽相同。如我院去年只拨付了60余万元,而有的基层法院拨款近200万元,拨款的不平衡性使得我院办案经费保障工作陷入困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法院办公、办案装备落后。我院共有车辆19辆,6个乡镇法庭除了双龙法庭和城郊法庭各有一辆办案车辆外,其他4个法庭都没有车辆,下乡办案靠租车和坐班车。按照省、市两级法院要求,2009年下半年基层法院要实现诉讼文书上网,同时建成局域网和智能化审判庭,实行全国法院系统的联网。而我院没有计算机网络设备和通讯设备,各庭科室均只有一台电脑,有的庭需要七八人共用一台电脑,完成这项工作十分困难。要添置这些硬件设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我院目前连正常的办公经费都难以保障,根本无力购置,严重影响了信息化建设步伐。
二是两庭建设落后。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行使国家审判权,依法审理各类案件的法定场所,是检察官、当事人、律师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诉讼活动,以及公民旁听案件审理、接受法制教育的公共设施,是保障审判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场所。我院下辖的6个法庭,办公业务用房总面积合计为956平方米,根本不能满足办公所需。其中丁河法庭和米坪法庭进行了标准化建设,虽然上级法院和县财政拨付了一部分款项,但至今仍欠款200余万元。其它法庭均是90年代建成的,现已年久失修,急需款项重建或维修。
二、现行经费保障体制对法院工作的影响
(一)对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形成制约
经费缺乏已成为困扰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一个难题。我国宪法规定: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不受任何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在现行体制下,司法机关的人、财、物都掌握在同级政府手中,财政拨款是否及时充足,直接影响法院的审判工作,使地方政府有条件对法院的审判工作进行干预、干扰,司法机关往往只有与当地党政机关合作才能正常开展工作,司法权处处受制于行政权,导致司法不公,当遇到跨地区的纠纷时,只能维护本地区利益,形成地方保护主义。只有完善经费保障制度使法院工作不受制于经费紧缺问题,法院才能够独立行使审判权,公正地实现其司法职能。
(二)使法院在社会上的公信力受到损害
办公办案经费不能保障,造成了法院和法官追逐利益的倾向日趋严重,法院和法官将自身本应神圣的地位和形象逐渐淡忘,功利化和庸俗化的形象逐渐显现。如法院通过开发案源多结案多收取诉讼费以补贴经费不足,以及与地方打成一片以寻求经费支持等,会造成司法保护不平等、正义得不到实现的隐患,致使司法形象和司法权威受到严重损害。以我县为例,由于我县是山区县,辖区面积广,交通不便,经济条件落后,案件标的小,诉讼费收入少,县财政对法院办案经费的保障同诉讼费收入多少挂钩,造成我院所属的乡镇法庭经费极度紧张。导致乡镇法庭有案不敢立,立了案又不敢去传唤当事人,该调查的案件因无经费而无法调查,使当事人对法院意见很大,对乡镇法庭意见更大。如一个不涉及财产的离婚案件,诉讼费为50元,当事人居住地离法庭所在地为30公里,传唤一次当事人需耗油10升,折合人民币约为60元,再送一次判决书,即支出120元,庭里要倒贴70元,还不算调查案件所需支出,距离更远,支出就更多,而一个执行案件没有三五次根本不能执结,因此现在就出现了宁愿少收或不收诉讼费也不愿多办案的现象,使法院的公信力受到极大影响。
(三)影响法官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一是法官待遇低,留不住人才。不少年富力强、经验丰富、学历较高的法官辞职转而做律师代理案件,如法院立一个离婚案件诉讼费为50元,而律师的代理费可能为2000元左右,远远高于一名法官当月的工资,使得一些法官的心理极不平衡,对法官队伍的稳定产生极大冲击和影响。特别是新《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实施后,涌进法院的案件数量不断增加,法官资源越发显得匮乏,受理案件数量和审判力量的差距进一步加大。自2002年以来我院就有4名年轻法官在考过司法考试或研究生毕业后辞职或调入其他单位,如果经费保障再不到位,致使办案法官待遇得不到保障,我院将很可能出现更为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二是法官正常的福利待遇得不到落实,包括干警的差旅费无法及时解决,严重影响了办案和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积极性。在低工资低待遇的状况下,有的法官经不起考验失去抵御外界金钱诱惑的意志,置党风廉政建设于不顾,徇私枉法以至走上犯罪道路。如果法官能享受较高的待遇,所谓的“人情案”、“金钱案”、“权力案”等司法腐败现象都将大幅度减少直至消失,法官也必将会更珍惜自己所在的位置。三是培训经费难以落实。从2003年以来省法院加大了法院系统法官的培训力度,我院的培训费开支剧增,目前的财政预算对这部分支出考虑很少,造成培训人员的培训费积压严重,已达15万元之多。各庭科室为了节省经费,每次培训都是尽量不去或少去人,使培训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也使得法官队伍素质的提高成为空话。
三、对法院经费保障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建立独立的司法预算制度,实行国家单列财政拨款。经费保障机制必须进行改革,改变当前法院经费单纯依靠地方财政拨款的做法,实行全国法院系统的经费由国家计划单列,财政统一拨款,并立法保障司法经费,建立独立的司法预算制度。这样做有利于保证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地方政府干涉;有利于保障法院有充足的办案经费,保证审判职能的实现,防止司法腐败的产生,维护司法公正;有利于保障法官们享有应有的物质待遇和福利待遇,提高法官们的社会地位,纠正少数干警的不正之风;有利于保证拨给的经费能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笔者通过对当前法院经费保障体制设立的一些建议进行对比,认为较为科学也较为可行的做法是:将经费预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最高法院在各个法院年初预算的基础上,编制全国法院系统(包括普通法院和专门法院)全年的开支预算,由各个法院每年所需的建设资金、人员经费(含人员工资)组成。这部分的开支预算,年初由最高法院交国务院主管部门审核,单列入国家预算,报经全国人大批准,国务院主管部门保证按预算拨款。另一部分由办案经费构成,由于办案经费是随案件的多少而增减变动,与当地的物价水平直接相联系,因此这部分经费由各级法院根据实际情况逐月按需向同级财政提出,由同级财政核实后,报省级财政部门予以保证。这样,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各个法院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经费得以充足的保障,又能体现其灵活性,使资金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二)建立健全经费保障监督机制。要保障经费使用的公正、透明、廉洁,首先要解决监督管理机制上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要实行上级监督下级,如纪检监察人员的配备由上级法院指派、由上级法院任命和领导,这样才能彻底解决以往监督不力的问题。人民法院的经费监督工作主要体现在:一是对法院经费保障工作实行监督;二是对法院重点项目要实行跟踪监督,从各项招投标、施工、验收整个工作环节实行监察。通过监督,切实保障人民法院经费保障制度得以落实,为人民法院的司法公正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人民法院要建立科学的经费管理机制
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出台了《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 (2009-2013) 》。纲要确定的2009年至2013年深化人民法院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目标是进一步优化人民法院职权配置, 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加强队伍建设, 改革经费保障体制, 健全司法为民工作机制,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与人民法院司法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判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改革和完善人民法院经费保障体制, 配合有关部门将现行行政经费保障体制改革为“明确责任、分类负担、收支脱钩、全额保障”的经费保障体制, 实现人民法院经费由财政全额负担, 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建立人民法院公用经费正常增长机制;促进信息化在人民法院行政管理、法官培训、案件信息管理、执行管理、信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尽快完成覆盖全国各级人民法院的各项审判业务信息网络建设。
二、法院经费保障体制现状
(一) 诉讼费是法院经费的重要来源
目前各级法院正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然而, 在现实运行中的“收支两条线”只是一种形式, 法院诉讼费是核定经费的重要依据。财政部门安排法院年初经费预算时, “以收定支”、“收支挂钩”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基层法院办公、办案经费难以列入财政预算, 没有实行全额预算管理, 收支两条线执行走样, 使诉讼费收入成为法院经费保障的重要来源。以武汉市洪山区法院为例, 该法院经费来源总体分为三大块:第一, 财政拨款。财政拨款主要是人员经费。目前, 该法院财政拨款基本上确保了法院干警工资的按时发放。但该法院招聘的书记员、法警、驾驶员等专职人员, 由于没有编制, 这部分人员的工资、津补贴未能得到保障, 其所有经费全部由法院自行解决、自行消化, 从而导致了挤占公用经费的情况, 使法院的实际经费保障水平有所下降。第二, 诉讼费收入返还。实行“收支两条线”后, 法院业务经费完全依靠诉讼费返还。即法院收缴的诉讼费全额上缴给财政, 由财政统筹后根据法院的开支情况进行返还。该法院基本上能全额返还, 但有的基层法院上缴的诉讼费通常被地方财政调控, 其财政调控在5%~30%的范围内不等, 这更使县级法院经费保障大打折扣。第三, 中央政法补助专款和省级政法补助专款。为提高中、基层人民法院办案经费保障能力, 解决市县财政困难导致法院经费不足的情况, 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补助资金, 加大了对法院的经费投入;省级财政部门按照中央补助法院办案专款的一定比例安排了省级专项资金, 共同帮助解决了中、基层人民法院办案经费问题。但办案专款只能用于法院办案经费支出, 不能用于弥补日常开支和基本建设支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法院办案经费的困难, 但仍属于补救性保障, 未从根本上改变法院经费困难的现状。
(二) 经费支出对诉讼费收入存在依赖性
自2002年起规定法院诉讼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法院经费支出实行部门预算。但目前财政部门安排法院年初预算时仍然下达诉讼费收费指标, 用诉讼费收入安排专项经费, 虽然诉讼费管理实行的是“收支两条线”, 但在实际操作中, 法院的诉讼费收入与经费支出却没有实现完全脱钩。所以, 法院的经费保障特别是公用经费的保障对诉讼费收入存在着极大的依赖性。以武汉市洪山区法院为例, 在新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实施后, 通过核算对该法院近三年办公经费人均1.9万元, 业务费平均每件案件800元 (业务费包括:办案费、劳务费、邮寄费、电话通讯费、交通费、专业会议费、服装费、宣传费、法官培训费和其它费用) 。公用经费及业务费虽然偏低, 但是有的基层法院因地方财力问题还不能达到, 即便是达到此标准的法院, 其事实上仍由诉讼费上缴后的返还来保证。而且目前核定的公用经费标准仍然偏低, 不能完全满足办公办案需要。地方政府和同级财政部门也很理解并支持法院工作, 尤其是当该法院审判办公综合楼整体迁建工程面临资金困难时, 区政府在财政状况并不宽裕的情祝下, 仍特批将统筹部分返还该法院以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但基层法院情况并不乐观, 由于各级财政困难, 法院拖欠工程款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截止到目前, 该法院仍欠借款本金及利900万元, 严重影响了人民法院的公众形象。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 对基层法院的硬件要求也不断提高, 如审判法庭、人民法庭需按规范化标准建设、改造、装备, 通讯设施、证据展示系统、计算机网络建设、交通工具等均需大量资金投入。由于地方财政相对困难, 只能勉强保工资、保运转, 基本没有剩余财力用于法院的硬件建设, 直接影响了办案质量的提高。同时, 基层法院还面临着“两庭”建设的重要任务。尽管近几年在国债等资金支持下, 法院的“两庭”建设有了显著进展, 但由于“两庭”建设起步晚、基础差, “两庭”因资金困难年久失修, 维修所需资金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从该法院目前的整体情况看, 办公、办案装备落后, 办公自动化建设形势严峻, 个别基层法院没有计算机和复印设备, 严重影响了法院的办案质量。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要求, 近两年内要实现全国法院系统的联网, 因地方财政财力有限, 目前只有少数基层法院建成局域网, 还有大多数法院没有建成。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在局域网建成后对网络的维护以及易耗品的开支都需要强有力的资金做后盾。然而, 基层法院经费本来就紧张连正常的办公经费都难以满足, 要在有限的经费中挤出资金用于网络建设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严重影响了人民法院的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这也造成了部分法院对信息化建设的前景、作用失去信心。
三、法院经费保障体制分析
(一) 现行保障体制对法院行使审判权的制约
我国现行财政保障体制是按照行政区域和事权来划分的, 实行“分级管理, 分级负责”的保障体制。湖北省法院系统的经费保障体制, 同样执行的是“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政策, 当地财政部门主要负责保障法院的最基本的支出。近年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了对下级法院专款的补助力度, 这对改善法院的装备和办案条件, 提高办案效率,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2007年4月新的《诉讼费交纳办法》实施后, 各级法院的诉讼费收入普遍降低, 中央财政设立中央补助人民法院办案专款, 对地方人民法院办案经费给予一定的补助, 有效缓解了我省中、基层法院办案资金短缺的困难, 为审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现行人民法院经费保障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法制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 其弊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而日益显现,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审判权被地方行政权分割。审判权是一种国家权力, 就人民法院行使国家审判权的性质看, 无论哪一级的法院都是国家的法院, 而不是地方的法院。它捍卫和执行的是国家统一的法律。但在现行经费保障体制下, 关系到法院的审判工作能否正常运转的基础设施建设、物质装备条件以及法院干警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 其调控权都掌握在同级地方政府手中。在这种权力格局下, 国家审判权不可避免地被地方行政权所分割。 (2) 现行经费保障体制导致权力行使和义务承担不统一, 即权力和义务错位。如果只将一个国家统一的审判权交由审判机关行使, 而国家又不承担保证审判机关独立行使权力所需经费的义务, 则必然会造成权力和义务的错位。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审判机关行使的权力是国家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审判权, 而法院所需的人、财、物等却是按照行政区划分别由各级地方政府提供, 这样权力的行使就容易被地方利益所左右。 (3) 妨碍人民法院司法公正。“公正与效率”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永恒的主题, 是人民法院工作的生命和灵魂。维护司法公正的必要前提是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但由于经费保障要依靠地方财政等各种原因, 人民法院行使这一宪法赋予的权力没有得到有力保障。 (4) 经费保障地区差异较大, 影响了审判权的有效行使。“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经费保障体制, 使相同级别的人民法院的经费保障水平完全取决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一些经济欠发达或者不发达地区的财政负担能力有限, 导致不同地区相同级别法院的经费保障存在很大的差异。
(二) “收支两条线”后法院工作和建设面临经费困难
湖北省从2004年起就实行了“单位开票, 银行代收, 信息统一、分级管理”的诉讼费收缴管理模式, 即法院收取的诉讼费全额上缴财政或国库, 纳入财政统管, 财政根据上缴情况再安排给法院使用。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项重要措施。然而, 在现行的经费保障体制下也暴露出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法院经费保障与诉讼收费“明脱暗挂”现象普遍存在。“收支两条线”只是一种形式性的“两条线”, 法院多收、财政多安排, 法院少收、财政少安排的常规作法, 使得“收”和“支”仍然变相地挂着钩。这种普遍存在的制度失效现象使得“收支两条线”制度在法院系统推行的预期效果并未完全实现。 (2) 法院基本建设欠账多, 包袱沉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以前, 法院基本建设及其偿还欠账的经费来源除了依靠上级财政和法院拨付的专项补助经费以外, 大部分经费是依靠法院依法收取的诉讼费来解决。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以后, 这一经费来源渠道不复存在。在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下, 各地财政只能保障法院最基本的支出, 根本没有余钱解决法院基本建设及偿还欠账的问题。要切实做到“收支两条线”, 一方面, 必须尽快实行法院独立预算体制, 使法院经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县级财政部门应按制定的标准安排基层人民法院公用经费预算, 不得以收定支, 也不得根据支出预算向基层人民法院下达收费收入指标。遇有重大案件等特殊情况, 原制定的标准内经费预算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时, 基层人民法院可根据实际情况, 按规定程序向财政部门提出追加预算申请。另一方面, 人民法院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收取诉讼费用和其他罚没收入, 不得超项目和标准, 也不得违规随意减免, 做到应收尽收。妥善解决人民法院因“两庭”建设所欠债务问题, 将人民法院所欠债务纳入政府投资项目清欠范围之内, 对债务经过审计后在财政预算中逐年安排予以解决。
(三) 现行经费保障体制所造成的后果
长期以来, 法院经费短缺, 办案条件落后的状况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判工作的正常开展。对于地方财政比较困难, 不能保障供给的法院来讲, 法官正常的福利待遇得不到落实, 全市基层法院大部分干警差旅费无法解决, 影响了办案的积极性。不少基层法院年富力强、经验丰富、学历较高的法官辞职, 法官队伍人才流失、“青黄不接”的问题十分突出, 这将会对法官队伍的稳定产生极大冲击和影响。新《办法》实施后, 由于案件数的不断增加, 法官资源越发显得匮乏, 这就会进一步加大受理案件数量和审判力量的差距。这对本来就工作负荷重、法官人手少的大部分基层法院来讲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许多基层法院领导担心, 诉讼费下调后一线办案法官工作量成倍加大, 如果经费保障再不到位, 致使办案法官待遇得不到保障, 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基层法院将很可能出现更为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法院经费保障不足, 也使得法官队伍素质的提高成为空话。在我国当前情况下, 法官队伍建设主要靠充分利用现有审判资源, 不断提高法官的素质与能力来保障司法公正。但培训经费不足、低工资低待遇的实际状况, 使法官的革命化、职业化建设受到影响, 有的法官失去了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 不可排除有的法官甚至经不起严竣考验失去抵御外界金钱诱惑的能力, 以至走上犯罪道路。这不仅损害司法的形象, 最终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经费保障由地方负担容易导致地方保护主义, 最大的缺点就是把经费的主动权完全地交到财政部门手中, 财政拨款是否及时, 是否充足, 会直接影响着法院的审判工作, 使地方政府有条件对法院的审判工作进行干预, 影响了法院司法独立。所以, 法院经费保障的本地化必然带来地方利益与法律统一冲突时法院的取向问题, 法院经费受制于地方不得不考虑地方利益, 法院的中立性受到影响。此外, 经费保障由地方负责使得司法救助工作进展困难, 难见实效。
四、法院经费保障体制完善建议
(一) 建立经费由中央财政统一保障的制度
针对我国法院经费保障体制存在的问题, 建议建立全国法院的所有经费由中央财政统一保障的制度以及法院避免在财政上受制于地方政府的对策, 使其符合现代司法理念的改革目标。如有的学者早期提出:“法院系统经费预算单列, 由中央财政统一支出, 使法院经费不受地方控制”。很多国家各级法院的经费开支都是由中央财政负担, 并以法律的形式确保法院的经费充足。《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在我国不久的将来得到实施, 一些普适的人权保障司法原则同国际接轨也是必然的。法院经费保障体制改革的目的主要是确保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应建立“以案定补”制度, 将人民法院所需的项目支出与办案数量、结案率、办案质量综合加以考虑。因此, 司法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一些实际制度的改革, 而法院经费保障体制对于法官独立及司法公正就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当前和长远角度出发, 要彻底改革和完善法院经费保障体制, 使全国法院的经费由中央财政统一保障。司法机关行使的是国家统一不可分割的司法权, 为保证这种权力行使的统一性和独立性, 国家理应承担对司法机关人、财、物的管理及供给保障义务。而且, 从建设法治国家这一目标看, 建立这种司法经费供给保障体制是早迟的问题。具体地讲, 这种方案是由中央财政完全保证法院经费开支, 法院系统的经费预算编制由最高法院负责, 最高法院编制的经费预算草案送政府协调后, 直接提交全国人大审议、批准后, 由国务院和最高法院执行。具体操作方法及步骤是在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的前提下, 将全国中、基层人民法院的诉讼费收入和罚没收入集中到各高级法院, 由高级法院上缴到中央财政。中央财政按全国人大审议批准的经费预算数拨付给最高法院, 由最高法院分配核拨到各高级法院, 高级法院直接分配到各中、基层法院。这样, 减少地方对司法权行使的影响和制约, 加强中央权威, 保证法制统一, 法令畅通。避免法院经费现有的各级财政都可管, 都可不管的现象的发生。实现诉讼费收入与经费支出完全脱钩, 实践真正意义上的“收支两条线”。有利于各级法院领导集中精力用于办案和管理, 不再为经费发愁。使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得到有力的保障。
(二) 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配套的经费保障增长机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 法院也应当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配套的经费保障增长机制, 以满足法院基础设施建设、公用及个人经费的保障需要。建立人民法院经费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费保障的增长机制, 一是要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理规划, 将法院基建、业务技术装备等基础建设支出作为公益性支出纳入国民经济规划;二是要科学预算公用经费, 将日常公用经费、业务经费的预算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结合, 科学合理确定标准;三是要建立和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个人经费保障体系, 要有利于保障法院干警享有应有的物质待遇和福利, 提高其社会地位, 对法院按政策规定应享有的奖金和福利应纳入财政综合预算予以保障, 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提高。
五、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为中央财力的增长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特别是国家实行分税制改革后, 中央财力增长迅速, 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增强。实行地方各级法院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费用统筹以后, 中央财政依靠其雄厚的实力, 根据各地区的发展情形给予法院经费补贴, 可以为人民法院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从完善我国的司法保障制度来讲, 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法院经费保障体制的改革涉及到现行的法律、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等一系列因素, 尤其是涉及我国司法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因此需要统筹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才能最终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法制建设需要的法院经费保障体制。
参考文献
[1]武汉市洪山区法院:《经费收支保障情况财务分析报告 (2006年至2008年) 》。
[2]古兆圣:《来自基层呼声》, 《人民法院报》 (2002年3月14日) 。
[3]李世义:《深化司法改革确保司法公正——关于司法公正与诉讼效率的调查与思考》, 《理论导刊》2005年第2期。
[4]李志明、黄俊勇:《论司法独立的理性思考》, 《理论月刊》2007年第1期。
[5]王立民:《科学发展观与司法体制改革》, 《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6期。
基层公安机关直接承担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公安机关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与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的最直接的部门和最敏感的触角。基层一线工作是否扎实,关系到整个公安工作是否有根基,是否有后劲,从一定意义上讲,关系到公安事业的成败。所谓“兵马末动,粮草先行”,因此也只有公安机关具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有效地履行职责任务。
一、为什么经费保障不足
为了适应公安工作的需要,国家也就公安经费积极的进行了体制改革,并通过政策上、机制上和分配上的调整与完善,来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那当前形式下公安机关为什么经费还严重不足,捉襟见肘呢?(一)财政经费保障不足。
财政经费保障不足,主要体现在保障结构不均衡。结构不均衡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地区之间不均衡。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水平不一,财政困难的地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公安机关经费保障存在很大的差异。东部优于中部,中部好于西部。以致同一区域内也存在着明显差距。经费保障的不同,公安民警个人的工资待遇、服装、装备的配备,办公场所、设施等条件没有可比性。二是层级之间不均衡。在省、地、县三级公安机关中,保障状况呈“倒金字塔”。由于各级的财政财力不同,省级和一些地(市)级的公安机关的经费得到了较好的保障,一些财力相对较弱、贫困的市、县级公安及基层派出所公安机关经费常常难以得到有力保障。
(二)资金管理不规范。
一些基层公安机关不注重财务管理,奢侈浪费、管理混乱,从而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益。内部经费的使用、装备的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粗放式管理,规章制度的不健全,工作程序的不规范,监督体制的不完善,造成财务管理混乱,使有限的资金没用在刀刃上,效益不高。
(三)陈年欠账较多。
基层公安机关普遍存在陈年欠账问题,大多是基础设施建设、办公设备的购置和车辆的购置修理费。大笔陈年旧账的存在,使本来严重不足的经费“雪上加霜”。
(四)支出的大幅增长。
当前,公安工作面临更为严峻的斗争形势、更为复杂的社会矛盾、更为繁重的工作任务。这些形势、矛盾、任务也造成基层公安支出的大幅增长。(1)办案成本上升。随着执法工作程序化、证据化和犯罪手段的智能化,执法办案面临着取证难、成本高的新问题。(2)警保卫任务重,经费开支大。(3)科教强警工程建设支出大幅度增加。近年来,上级公安机关要求的科教兴警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如,看守所“07”工程建设,公安三级网、四级网建设,指挥中心改造,金融单位报警联动系统建设,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工程建设,350兆集群通信建设,刑侦技术三级点建设,执法区域建设以及留置室改造等,每项建设都需要巨额资金投入。
二、怎样提高经费保障水平
根据各地区经济状况,结合本地区实际,建立统一的公安经费保障体制,明确保障责任,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促进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总目标下。基层公安怎样做才能提高经费的保障力度,最大满足公安工作的需要呢?
(一)明析保障责任,量化保障标准
对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业务装备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四大类,要切实明确中央、省级和地方政府财政各负责哪一类经费,具体量化细化到位,最大限度的改变一类经费多级负责,一级负责多类经费的状况。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县给予特殊的支持,如果经过最大努力,最低保障标准还不能够达到,在明确地方落实标准的责任的同时,建议通过转移支付或者特殊专款补助的方法,保证标准得到落实,平衡地区差距。建立应急保障体制。对于突发性的群体性事件案件及警保卫经费等要求当级财政按需及时保障拨付到位。(二)科学配置资源,节约建设资金
面对公安保障更高技术、更广领域的新需求,如何充分利用和实现有限经费资源的无限价值,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警务保障,是装备财务工作必须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在实践中看到,案件侦破方面,刑侦、行动技术、网络安全监察纷纷提出系统和装备建设要求。社会面上,治安需要建设防控体系、研发各种信息系统,交警就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提出多个系统建设和硬件建设方案。服务群众方面,出入境、户政管理等不断要求相应服务和管理系统的升级、更新。通用装备建设方面,各警种装备配备标准参差不齐,口径很不统一,操作难度较大。面对复杂多样的保障需求,如果各警种、各部门要什么就建什么,要一个建一个,必然会导致硬件和软件上严重的重复投资和资金浪费,建成后还会带来昂贵的运行成本和维护费用。为此,公安后装部门应主动参与公安实战、了解公安业务,充分掌握各警种、各部门实际情况和客观需求。在此基础上,一是对各警种现有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减少了已配装备、已建系统的重复投资。二是对各警种提出的建设需求要进行整合,实行硬件统一建设,软件综合开发,最大限度的节约建设投资,降低了运行成本。三是按照“先急后缓、分步建设”的原则,对各警种拟建设项目进行统筹规划,既保证工作开展的急需,又满足逐步升级的可能。同时,后装部门可以注重研究警用装备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发展应用,主动为各业务部门的装备和系统建设提出参考意见,帮助其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建设方案。通过积极整合经费需求,科学配置资源,充分发挥了在经费投入、装备建设等方面的导向作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各项公安工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警务保障。
(三)实行经费包干,降低运行成本
为有效控制经费支出的较快增长,根据公安部门的资金规模大、支出项目多、公安业务复杂等实际情况,全面实行经费包干,将办公费、差旅费、车辆燃油费、车辆维修费、电话费、会议费、培训费、招待费,以及公安业务经费等全部纳入了包干范围。根据包干计划,年初向各单位核发《包干经费结算记录簿》,每次结算完毕,由财务人员核减报销金额结出余额并登记。同时,严格执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年度内包干经费超支的一律不再追加,有效压减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办公费、电话费、招待费、培训费(各单位派员参加的各类培训支出),根据当年各单位1月份在职人数乘以人均定额核定年度包干定额。差旅费,可按前三年度各单位的差旅费实际支出数平均值的1.5倍核定包干指标。如有特殊原因包干经费经核确实不够的,可经书面报告请示主管领导视情况解决。通过经费包干制度,严格控制支出,从而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四)积极组织培训,提高自身素养 后勤装备管理人员是公安后勤管理的主体,也是关键,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后勤保障工作的整体效能。因此,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后勤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和培训,不断学习借鉴、相互交流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着力提高其决策谋划能力、业务管理能力、工作创新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以真正适应公安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三、怎样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1、公司安全经费是公司用于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专项资金,安全经费归口集中管理。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列支。
2、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安全经费由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提出,经公司经理审批后列支。
3、安全经费的资金来源:安全资金提取标准为当年的安全经费不得上低于上年的营运收入的1%。
1、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情况计提的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等。
2、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情况计提的安全卫生费。3-
3、企业向承运单位和个人收取的安全风险保证金。3-
4、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列支的安全生产费用。
5、经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提出,追加计提的安全资金。
4、安全经费的使用范围:
1、安全生产检查费、宣传费、培训费、会议费。4-
2、安全生产设施、设备的购置及维护费。
3、安全生产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举报人员、执法人员的奖励费。
4、其他支出(安全资料的编撰印刷费等)。
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切实增强党建经费的保障性及使用的规范性、有效性,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建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工作,现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基本原则
1、服务基层、立足支部。党建经费要用于各基层党组织的活动,特别是保障基层党支部能正常开展活动。
2、统筹安排、适当倾斜。党建经费应根据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并适当向农村、社区、“两新”组织和其他财力相对困难的基层党组织倾斜。
3、以财政拨款为主、党费留用为辅。基层党建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并与财政同步增长,财政拨款和党费一起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保障。
4、专款专用、规范使用。党建经费必须用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各项工作,确保专款专用、规范使用,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挪用、占用。
三、使用范围
本规定所指党建经费是党建活动经费,必须用于党的活动,其具体使用范围包括:
1、培训和教育管理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党员、党务干部等;
2、订阅或购买用于开展党员教育宣传的报刊、资料、音像制品和设备;
3、表彰和奖励先进的基层党组织、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 者;
4、联系群众,走访慰问和补助生活困难的党员;
5、补助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党员和修缮因灾受损的基层党员教育设施;
6、召开党内会议,开展党的组织生活、主题活动和专项活动;
7、党建理论的研究、党建工作调研和学习考察;
8、确保基层党组织正常开展工作和活动;
9、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和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等;
10、其他与党建相关的活动。
四、核算标准
各基层党组织党建经费原则上按照党员年人均50元标准核算。村、居民区、“两新”党组织党建经费核算标准具体如下:
(一)村、居民区党组织
党组织建制的党员人数在100人(含)以下的按不少于10000元/年标准;党员人数在100人(含)以上的按不少于15000元/年标准外,每增加一名在册党员,相应增加50元/年的经费。
(二)“两新”组织党组织
按照每个党支部不低于2000元/年,“两新”组织党员缴纳的党费全额返还,用于开展党建工作;每个党支部负责人的工作补贴200元/月。
五、工作要求
1、党建经费由各单位的组织部门统一管理,具体管理工作由组织部门承担党员教育管理职能的内设机构承办,具体财务工作由组织部门内设的财务机构或者同级党委的财务机构代办。必须指定专人负责,实行会计、出纳分设,并建立专用账簿。党建经费应当单独设立 2 银行账户。
2、党建经费使用要从实际出发,合理细化年初预算,并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实行专款专用,量入为出,确保合理有效使用。党建经费的使用和下拨,必须集体讨论决定,并按照《会计法》和行政单位财务制度的要求,严格执行财经法规和经费审批程序。
3、各单位组织部门要加强对党建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于每年1月底之前以书面报告形式向区委组织部报告党建经费使用和管理情况,并接受区委组织部定期或不定期安排的检查,或委托第三方进行的审计。基层党组织每年要向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报告党建经费管理使用情况,作为党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接受党员监督。
4、党建经费使用情况将纳入基层党建工作“三级联创”考核范围。
6、本规定与以前文件规定有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7、本规定由火花街道办负责解释,自2015年1月起试行。
中共南充市嘉陵区火花街道工作委员会
【法院经费保障建议】推荐阅读:
社区教育经费保障制度10-09
党支部经费保障机制10-14
家长学校经费保障制度10-17
党代表工作室经费保障制度11-26
九湾小学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计划05-24
最高人民法院保障民生典型案例11-15
对*法院司法建议的调查分析06-22
对法院民事审判工作的建议07-10
法院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0-31
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作经费审查工作报告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