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保障经验交流(共8篇)
市委提出的“施行四大计谋,推进五个打破,打好老区建立开展翻身仗”的严重开展计谋,关于凝集民意、集聚民智、激起民力、改善民生有着非常严重的意义。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好市委严重开展计谋,为全市经济社会开展供应人才支撑、智力效劳和体系体例保证,是全市人事系统干部职工的职责和任务。
一、必需深入看法市委严重开展计谋对人事编制任务的新要求 贯彻落实市委严重开展计谋,要害在人才。只要客观正视我市人才步队近况,以簇新的视角从新审阅人事编制任务,加强危机感,强化任务感,不时立异人事编制任务,才干促进市委严重开展计谋的具体落实。
(一)掌握人才近况。市委仲彬书记屡次强调“人才危机是最大的危机”、“制约开展的要素良多,个中最主要的是人才。”按标准口径计算,到20xx岁尾,全市人才拥有量为74002人,个中党政人才9919人,占人才拥有量的13.4%;运营治理人才13136人,占人才拥有量的17.8%;专业技能人才50947人,占人才拥有量的68.8%(高级1928人,占人才拥有量的2.6%,占专业技能人才总数的3.8%;中级16530人,占人才拥有量的22.3%,占专业技能人才总数的32.4%)。此外,全市还尚有技艺人才14265人、乡村适用人才72877人。
(二)正视存在差距。一是总量缺乏。全市人才161144人(含技艺人才和乡村适用人才),仅占总生齿的4.2%。将来5年gdp将至少将按年均11%以上的速度增进,而“十五”时期人才总量年均增进仅为4.1%,与经济疾速增进的要求不相顺应。二是本质不高。到20xx岁尾前,全市人才总量中仅有大学本科生9867人,占人才总量的6.1%,远远低于全国、全省的均匀程度。全市人才步队中具有硕士研讨生以上学历的仅有151人,尚未到达人才总量的0.1%。三是构造不优。第一、二财产中集聚的人才不到全市人才总量的三分之一,且第三财产中首要以教育和卫生人才居多,占了人才总量的60%以上,而兴旺地域一半以上人才集中在第一、二财产。四是机制不活。用人机制的枷锁、鼓励机制的约束,难以真正构成量才录用、才尽其用的场面。人才外流趋向也很分明,人才步队不不变。五是引才不易。受地舆地位和资本前提的制约,人才引进难的景象客观存在。
(三)明白任务取向。市委严重开展计谋给全市人事编制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事编制任务要环绕严重开展计谋的施行,实在供应人才支撑,包罗完成量的扩张、质的进步和步队构造的优化,还充沛发扬人才的效果,供应智力效劳。要在人才资本开拓中抓住“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运用人才、培育人才”四个要害环节,树立健全人才任务机制,经过给编制、给岗亭、给待遇,营建优越的选人、惹人、用人、育人气氛。用大手笔和大魄力去运营人才、盘活人才、引进急需人才,优化人才效劳,保证人才需求。
二、必需忠厚实行人事编制部分的本能机能职责
人事编制部分要以经济建立为中间,听从、效劳于市委“施行四大计谋、推进五个打破、打好老区建立开展翻身仗”的严重开展计谋,仔细履职尽责。
(一)以人才资本开拓为中心,为落实市委严重开展计谋供应人才支撑
人才危机是制约开展的瓶颈之一。市委“施行‘四大计谋’、推进‘五个打破’,打好老区建立开展翻身仗”的严重开展计谋,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需求一多量肯干事、精干事、干成事的人才去落实。人事编制部分要仔细贯彻市委仲彬书记在观察人事编制任务时作出的关于“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运用人才、培育人才”的主要指示精力。一要拓宽选人视野。逗硬落实《市关于引进硕士研讨生等优异专业人才试行方法》的规则,接纳给编制、给待遇、给岗亭等方法,引进一批高条理专业技能人才和建立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当前,意愿报名到任务的重点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已达150多人,个中博士研讨生5人、硕士研讨生80人、重点大学本科生60多人,市级部分供应了70个岗亭用于引进优异人才。二要提拔用人境界。立异人才评价机制,完美人才选用机制,健全人才鼓励机制,形形色色把肯干事、精干事、干成事、真爬坡、真流汗、真破难、人品正、业绩凸起、群众公认的优异人才选拔任用到适宜的岗亭。三要优化人才效劳。优化人才开展情况,鼎力倡议用待遇吸惹人才、用事业成就人才、用情绪留住人才,把人事编制部分建立成为堆积人才的感情磁场和联络纽带。四要强化人才培育。着眼于将来开展、出力于实际需求、着手于本质提拔,加大感情投资和财力投入,为优异年青人才供应磨炼时机、建立生长平台、修建发挥舞台,使精干事的引得进、肯干事的留得住、干成事的盘得活。
(二)以引智协作工程为重点,为落实市委严重开展计谋供应智力效劳
破解人才危机,必需以引智协作工程为打破口,借智借脑,做到计为我谋、才为我用。一是互联互动、强化培育。打好老区牌,加大与知名高级院校、科研院所、高条理培训机构的结合、攀亲
市委提出的“施行四大计谋,推进五个打破,打好老区建立开展翻身仗”的严重开展计谋,关于凝集民意、集聚民智、激起民力、改善民生有着非常严重的意义。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好市委严重开展计谋,为全市经济社会开展供应人才支撑、智力效劳和体系体例保证,是全市人事系统干部职工的职责和任务。
一、必需深入看法市委严重开展计谋对人事编制任务的新要求 贯彻落实市委严重开展计谋,要害在人才。只要客观正视我市人才步队近况,以簇新的视角从新审阅人事编制任务,加强危机感,强化任务感,不时立异人事编制任务,才干促进市委严重开展计谋的具体落实。
(一)掌握人才近况。市委仲彬书记屡次强调“人才危机是最大的危机”、“制约开展的要素良多,个中最主要的是人才。”按标准口径计算,到20xx岁尾,全市人才拥有量为74002人,个中党政人才9919人,占人才拥有量的13.4%;运营治理人才13136人,占人才拥有量的17.8%;专业技能人才50947人,占人才拥有量的68.8%(高级1928人,占人才拥有量的2.6%,占专业技能人才总数的3.8%;中级16530人,占人才拥有量的22.3%,占专业技能人才总数的32.4%)。此外,全市还尚有技艺人才14265人、乡村适用人才72877人。
(二)正视存在差距。一是总量缺乏。全市人才161144人(含技艺人才和乡村适用人才),仅占总生齿的4.2%。将来5年gdp将至少将按年均11%以上的速度增进,而“十五”时期人才总量年均增进仅为4.1%,与经济疾速增进的要求不相顺应。二是本质不高。到20xx岁尾前,全市人才总量中仅有大学本科生9867人,占人才总量的6.1%,远远低于全国、全省的均匀程度。全市人才步队中具有硕士研讨生以上学历的仅有151人,尚未到达人才总量的0.1%。三是构造不优。第一、二财产中集聚的人才不到全市人才总量的三分之一,且第三财产中首要以教育和卫生人才居多,占了人才总量的60%以上,而兴旺地域一半以上人才集中在第一、二财产。四是机制不活。用人机制的枷锁、鼓励机制的约束,难以真正构成量才录用、才尽其用的场面。人才外流趋向也很分明,人才步队不不变。五是引才不易。受地舆地位和资本前提的制约,人才引进难的景象客观存在。
(三)明白任务取向。市委严重开展计谋给全市人事编制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事编制任务要环绕严重开展计谋的施行,实在供应人才支撑,包罗完成量的扩张、质的进步和步队构造的优化,还充沛发扬人才的效果,供应智力效劳。要在人才资本开拓中抓住“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运用人才、培育人才”四个要害环节,树立健全人才任务机制,经过给编制、给岗亭、给待遇,营建优越的选人、惹人、用人、育人气氛。用大手笔和大魄力去运营人才、盘活人才、引进急需人才,优化人才效劳,保证人才需求。
二、必需忠厚实行人事编制部分的本能机能职责
人事编制部分要以经济建立为中间,听从、效劳于市委“施行四大计谋、推进五个打破、打好老区建立开展翻身仗”的严重开展计谋,仔细履职尽责。
(一)以人才资本开拓为中心,为落实市委严重开展计谋供应人才支撑
人才危机是制约开展的瓶颈之一。市委“施行‘四大计谋’、推进‘五个打破’,打好老区建立开展翻身仗”的严重开展计谋,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需求一多量肯干事、精干事、干成事的人才去落实。人事编制部分要仔细贯彻市委仲彬书记在观察人事编制任务时作出的关于“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运用人才、培育人才”的主要指示精力。一要拓宽选人视野。逗硬落实《市关于引进硕士研讨生等优异专业人才试行方法》的规则,接纳给编制、给待遇、给岗亭等方法,引进一批高条理专业技能人才和建立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当前,意愿报名到任务的重点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已达150多人,个中博士研讨生5人、硕士研讨生80人、重点大学本科生60多人,市级部分供应了70个岗亭用于引进优异人才。二要提拔用人境界。立异人才评价机制,完美人才选用机制,健全人才鼓励机制,形形色色把肯干事、精干事、干成事、真爬坡、真流汗、真破难、人品正、业绩凸起、群众公认的优异人才选拔任用到适宜的岗亭。三要优化人才效劳。优化人才开展情况,鼎力倡议用待遇吸惹人才、用事业成就人才、用情绪留住人才,把人事编制部分建立成为堆积人才的感情磁场和联络纽带。四要强化人才培育。着眼于将来开展、出力于实际需求、着手于本质提拔,加大感情投资和财力投入,为优异年青人才供应磨炼时机、建立生长平台、修建发挥舞台,使精干事的引得进、肯干事的留得住、干成事的盘得活。
(二)以引智协作工程为重点,为落实市委严重开展计谋供应智力效劳
破解人才危机,必需以引智协作工程为打破口,借智借脑,做到计为我谋、才为我用。一是互联互动、强化培育。打好老区牌,加大与知名高级院校、科研院所、高条理培训机构的结合、攀亲,特殊是搞好与国度器械部人才培育方案的对接与互动,接纳送出去学、请进来教和长途收集传、实地现场帮等多种卓有成效的方法,为我市培育高本质的党政人才、企业运营治理人才和各类专业技能人才。二是柔性联动、借脑引智。充沛发扬专家、学者和学科技能带头人的优势,建立智力资本平台,重点施行“智力回引”方案,树立籍在外知名人士、专家、学者信息库,经过信函、座谈、决议计划论证、征询效劳等方法坚持常常联络,发扬在外人士的智力优势、信息优势,指导他们为的开展建言献策、牵线搭桥,力争把一切可应用的智力资本转化为实际出产力。三是财产链接、助推添力。本着互利互惠、共谋开展的准则,增强与兴旺地域的协作,经过项目带动、协作拉动、智力助推,承接好财产转移,打造好财产链条。
(三)以机构编制治理为载体,为落实市委严重开展计谋供应体系体例保证
对施行“四大计谋”、推进“五个打破”的重点部分和首要机构,本能机能要增强,对引进的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所需编制,有空编的优先运用,无空编的添加周转编制,并执行动态治理。对本能机能弱化的机构,依据行政治理体系体例变革的要求予以撤减、合并、调整,做到减人减编不减事,强化当局公共效劳本能机能,进步在朝才能、做事效率和效劳程度。经过整合,充沛发扬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效能。
三、必需不时加强人事编制系统的执行才能
人事编制系统干部要仔细进修体会市委严重开展计谋的精力本质,做到入脑入心,把贯彻市委严重开展计谋化为盲目举动,贯串于人事人才和机构编制任务一直,不时进步人事编制部分贯彻落实市委严重开展计谋的执行才能。
(一)逗硬施行行政效能建立。以“首问担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查制”三项准则为抓手,逗硬落实“问事、问人、问责”,出力展开人事效能建立。根据人事编制政策律例规则,对各项人事编制任务处理事项逐一进行清算标准,逐件制造做事效劳指南,并将标准后的效劳指南经过收集等媒体向全社会公开,还执行一次奉告、两次办结、承诺时限、阳光效劳的准则,从机制上根绝“不跑不办、少跑慢办、多跑快办”不良行为,出力铲除“不给益处不做事、给了益处乱做事”等糜烂景象。
(二)逗硬增强本身才能建立。人事编制系统的干部要有比拟思想,仔细审阅本人的任务才能,仔细审阅本人的任务立场,仔细审阅本人的进步精力,要有欠缺身手的惊恐感、强化身手的紧迫感、掉队裁减的危机感,盲目增强进修和才能磨炼。严厉人事编制任务规律,严厉按人事编制政策、顺序做事,做到准则不不坚定、执行政策不走样、实行顺序不变通、恪守规律不放松,起劲构建人才人事、出力推进法治人事、具体打造阳光人事,真正专心想事、专心谋事、专心干事、专心效劳,以效劳理念彰显党性涵养,以效劳立场彰显对群众的情绪,以效劳程度彰显机关效能建立的效果。
9月25日, 交通运输部体改法规司司长何建中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宣布, 奥运期间的车辆保障应急预案, 安检方案, 部分车辆绕行等措施, 已成功应用到保障“十一”黄金周之上, 并利用“全国公路天气预报”平台和“中国公路信息服务网”及时发布路况信息, 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
交通运输部统计数字显示, “十一”黄金周期间, 全国公路水路分别运送旅客3.83亿人次和620万人次, 同比分别增长5.5%和3%, 交通运输品质有所提高, 交通运输环境显著改善。
国家调整节假日制度后, 增加的多个小长假有效分散了客流, “十一”黄金周期间的公路客运量增幅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另外, “十一”黄金周期间中长途公路客运量增长明显, 客运高峰出现在9月29日、10月4日和10月5日, 分别完成客运量5560万、5560万和5640万人次。
今年国庆假期是自春节以来的首次7天长假, 公路客流构成以中短途客流为主, 长途客流为辅;以旅游客流为主, 以探亲流为辅。
客流分布上, 景区的客流较为密集。此次又适逢北京奥运成功举办后部分奥运场馆首次对外开放, 北京周边地区短途客流量有较大增长。
截至9月18日, 2008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已胜利落下帷幕。“交通运输为奥运交通保障, 所做一切工作已经圆满的完成了。”何建中满含喜悦。
根据北京奥组委安排, 交通运输部组建了由21个省份79家道路运输企业的836辆客运车辆和1173名工作人员组成的奥运会志愿者通勤保障车队, 承担了47900名奥运志愿者的集中通勤运输任务。
836辆客运车尾气排放全部达到国Ⅲ标准, 70%以上为新购车辆。通勤保障车队共开行通勤班线192条, 出车4万多次, 行程70多万公里, 运送志愿者近200万次。
同时, 北京实行单双号限行, 周边进京货车需要绕行G112国道。交通运输部会同河北、天津两省市主管交通部门, 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 完成了对2000公里的112国道等绕行公路的集中改造。
据称, 自7月1日起实施的进京外地货车绕行方案, 确保了奥运期间北京地区交通安全畅通。从监控情况看, 奥运期间112国道河北段的平均日交通量为1.1万辆左右, 较绕行方案实施前车流量增加35%左右, 车辆平均速度约55公里/小时, 交通秩序良好, 基本维持了国道交通正常水平。
何建中还发布消息说, 交通运输系统的30年成就宣传正式启动。
11月, 交通运输部将集中开展交通运输行业改革开放30周年宣传月活动, 组织开展改革开放30年来交通运输“十大成就”、“十大典型经验”、“十大风云人物”评比活动, 并深入宣传先进典型事迹。
日本公共住房最大的特色就是只租不卖。日本政府向民众推出一种无需要中介费和保证人的“公团住宅”,而且房租相对便宜。公团的出租住宅一般通过公开募集并以抽签的方式决定承租者。日本政府以此让中低收入者也能“居者有其屋”。
在早期,日本还有一个租公房者定期搬家的制度。也就是说租了公房只能住两年,过了以后你就得重新参加抽签,公家帮你搬家换到新的地方。房子固然是有,但是不允许你连续居住,这就让弄到公房然后偷偷转手高价出租者成本骤增。也许正是这一点,让制度性腐败对此无从下手。
除制度比较成熟外,还有两条对租公房者的限制:第一,定期的收入审核,超出收入的不允许住,或者收取高额房租;第二,公房分级,白领也可以住公房,但房费较高等等。
另外,新加坡的“组屋”制度也值得我们借鉴。新加坡组屋和国内的经济适用房无论在房屋性质和管理方法上都非常相似。
目前,新加坡有87%的人居住组屋,总量在50万套以上,而其全国房屋总户数仅65万套左右。目前其组屋政策已逐步放开,购买条件是以每個家庭的月收入水平决定的。上世纪70年代,新加坡政府规定只有月收入在1500新元以下者才可申请;上世纪80年代,提高到2500新元,随后又放宽到3500新元。这基本上保证了80%以上中等收入的家庭能够得到廉价的组屋(目前人民币与新币的汇率为4.8:1左右)。
前进中的*盟劳动保障监察大队
*盟劳动保障监察大队自XX年3月份机构分设,7月份正式开展工作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全盟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以及“三优”文明窗口工作标准严格要求,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监察的职能和作用,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为促进锡市地区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一些经验与大家共同交流,以便取长补短,促进我盟劳动保障监察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基本情况
大队编制为8人,为加强队伍建设,我局通过考试录用,公开选拔了2人充实到大队;现大队实有7人,全为大专以上学历,其中中共党员4人。队长、副队长各1名,设综合内勤、案件受理、市场监察三部分,分别由专人负责。
二、自身建设情况
(一)装备了相应的办案工具。经过多方努力,购置了一辆劳动保障监察专用车,三辆摩托车和微机等,极大地方便了工作的开展。
(二)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在对**地区各类用工单位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台帐记录,将各用工单位基本情况和劳动力市场基础性数据输入微机,实行分类管理。
(三)完善工作制度。在编制《*盟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制度汇编》的基础上,结合新修订的劳动保障监察法律文书和档案文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文书档案管理,做到档案完整、规范,存放有序。
(四)加强学习。以每周集中学习两次为主,业余自学为辅,积极开展读书读报活动,建立起浓郁的学习氛围,进一步增进全体监察员对业务法律法规和对劳动保障整体工作的全面了解,提高监察员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
(五)加强宣传。采取边监察边宣传的方式,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方式进行宣传。截至目前,作行风热线广播2次,电视台报道7次,盟级以上报纸刊登宣传文章5篇,盟级报纸刊登宣传文章18次,系统内部发送简报28期。
由于工作突出,盟劳动保障监察大队被评为局机关XX、XX先进集体。为了有效提高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树立全心全意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服务的良好形象,我们一直以“优质服务、优良作风、优美环境”文明窗口的工作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在全盟劳动保障监察系统形成了学先进、赶先进,争创一流的工作氛围,目前已经自治区申报部级三优文明窗口单位。
三、工作开展情况
在积极做好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完善工作制度,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分片包干负责制的基础上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严把劳动用工年检关,从源头上杜绝侵权行为.劳动保障年检工作是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基础,通过对用人单位用工情况的审验,可以从源头上减少违法违规行为。XX年检任务为160户,实际完成220户,完成任务的138%;XX又自我加压,将劳动保障年检任务确定在250户,实际完成251户。在劳动保障年检工作中,将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技术岗位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参加社会保险等作为年检工作的重要内容,认真把好关口,对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用人单位下发指令书,限期改正,对拒不整改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依据有关法规给予经济处罚。
在认真做好年检工作的基础上,为摸清**地区用人单位底数,做好基础性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减少工作的盲目性,XX年底XX年初在**地区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各类用人单位普查工作,并结合劳动保障年检、专项监察、日常巡视检查、举报案件专查所发现的问题,对各类用人单位进行了分类排查,实行了abcd分类管理,并制定了具体考核标准,建立考核制度,对各类用人单位实施了动态管理。这样就将有限的监察力量用在了“刀刃上”,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
(二)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全程监管,确保施工企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为有效解决由于层层转包造成建筑施工企业拖欠农牧民工工资问题,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主动加强与建设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联动机制,共同在工程立项审批、工程招投标、开工建设、竣工验收上全程监控,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每半个月都要深入到施工企业,对施工人数、劳动合签订、工资发放等情况进行调查和暗访,及时处理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英国被称为社会保障的萌芽国家,是实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最早、改革力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不但是世界上第一个“ 福利国家”,而且是一个典型的“福利国家”,在西方国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选择英国进行有关城市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培训活动,是让我们进一步开阔视野、解放思想、寻找不足、理清思路,推动区域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改善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这次境外培训活动虽然时间比较短,但内容丰富,安排紧凑,我收益颇丰,深感差距。
英国严格按照区域功能定位,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前提下,规划城市建设各大要素增强城市综合社会服务功能,另外,在部门职能和层级定位方面,由专业部门制定和执行本行业服务规划和方案,层次分明,人员管理效果良好,部门间各司其职,进一步提高了社会服务效率,的确具有独到之处,的确有些地方值得学习,但总体相比我国只能说各具特色,这些方面,并不足以让世界各国所津津乐道,其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当属其公共服务整体构造和社会福利。
英国一整套“制度化、全民化、全面化、均等化”复杂完备的城市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从1601年伊丽莎白的“济贫法”开始,英国城市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经过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奠基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至今的改革,特别是90年代后,英国提出“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确保社会保障制度正常合理运行”的改革宗旨,实行统一立法,统一管理,在国家统一立法下,由中央政府所属的社会保障部负责集中统一管理;全民保障,全面保障,不论地域差异或收入高低,每个公民都有权享受社会保障权益,社会保障项目覆盖面广泛;个人账户管理,英国人每人都有一个社会保障号码和账户,账户上记录着每个人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口和缴费情况;分类实施,各司其职,在英国社会保障部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不同项目的申请、审查、发放等是分类实施,由各相关机构分级执行,等一系列措施,有力地推动了英国发挥国家、企业和个人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减少了政府提供普遍基本福利项目;彻底转换社会福利财务机制,最终实现基金制度取代现收现支的财务机制;强化企业和个人保险计划,扩大社会保险空间;对享受福利者进行经济调查,确保资金的使用用途;部分管理职能私有化或民营化;调查社会保障支出标准,强化物价上升因素;强化就业培训与失业救济相结合等各项工作的进展,极大地优化了英国居民生活环境。
今年2月,英国上议院终审一致通过,保守党议员克里斯〃怀特提交的《公共服务》提案,这是英国政府顺应新时代、新情况做出的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又一次深刻变革,其中,社区自我运作,下放社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权力,免费为社区提供土地,由全体社区居民共同制定当地发展规划,并培训居民自我管理社区,自我提供服务;购买公共服务,支持慈善机构和社会企业更多地参与公共服务管理;成立以慈善为导向的公司,公司在社区 的规划、建造和管理中承担具体业务,其赢利用于社区各项服务;市场化操作,社区建设项目全部采用竞标形式,开发过程通过市场运作,公开透明,接受全体社区居民监督;大社会银行,激活社会不良资产,盘活死账呆账,用于公共服务;鼓励志愿活动,设立全国性的“大社会日”,把定期参与社区活动作为评价公务员的重要内容;“国家公民服务”计划,让青少年参与两个月的夏季社会服务,使他们在未来成为积极的、负责任的公民;确保政府信息公开,让公民更多地获得由政府掌握的数据,等等做法,有利于提高政府运行绩效,降低公共部门运行成本,确保公共服务的高效率和高质量,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学习和借鉴。
我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政府一直注重民生保障和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保障体系与群众生活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搞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提高民生质量,是同安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市有关工作精神;促进经济平衡、持续发展,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调节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循环,全面提升综合竞争能力的一件大事,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在学习考察活动中,我把学习到的先进经验与实际情况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下一步如何做好公共服务保障进行了认真思考,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需要有认识的指导。英国之所以能形成当今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首先是因为其经过了400多年的摸索和认识提高。英国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是立足当地政治、经济、社会特色上 的,具有自己的特点。纵观英国公共服务保障体制的发展轨迹,有着成功的经验,但目前出现了社会福利费用中的公共开支拉高了英国的劳动力成本;财政负担重;过度追求公平,趋向于“大锅饭”,居民过度依赖,降低了人们的投资热情和工作热情;税务高,无法有效地解决社会上的贫困等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绝不能照搬其做法,要立足于国情和区域特点,去粗取精,借鉴其经验,避免其失误,摸索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具备地区特色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奋斗目标,抢抓机遇,发展经济、建设城乡,坚持以人为本,与民共享发展成果,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目共睹,但与上级和群众的要求仍有很大距离,所以,我区探索公共服务保障之路,必须在强化社会保险核心地位,扩大群体和项目覆盖面,做多保障层次,推进社会化、法制化、适度化,弘扬优秀保障传统上,下功夫,突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权利和义务对应性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公平与效率、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三大基本关系,在确定保障水准、保障目标的权衡和保障实现手段的取舍上,做好周全考虑,将社会保障水平确立在同安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实力上,逐步向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生活质量转变。
二、需要有落实的推动。英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成功与其扎实落实、推动议案、方针密不可分。英政府因其保障体系的一些弊端而倍感压力,致力研究、制定、落实新的议案,使其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符合现阶段发展情况。2010年,英
国开始落实“小政府 大社会”社会福利方针,把英国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推向更高层次。长期以来,党和政府致力于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中央、省、市实事求是制定了覆盖各个领域的利民便民政策和项目,包括民生保障中的教育、卫生、就业、工资、社保、社会救助、住房保障,我区在领会贯彻上级政策、方针的同时,因地制宜,创新做法,在促民增收、提升保障、均衡教育、解决群众就医、社会服务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由于受到资源条件、人文背景等方面的制约,还需继续加大力度狠抓城乡一体化工程、改善教育环境、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住房保障工程、社会救助、社会帮扶、扶贫、城乡居民保险,以及被征地人员全额贷款全额贴息补助养老保险、三大基地和特色农业等项目的推进。另外,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将政府职能更多地体现在公共服务上,使政府真正成为经济宏观调控者、社会管理者、公共服务者;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相关行政审批部门和相近审批职能的归并,减少审批环节,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重视社会信用体系的维护,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降低财政运行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行政效率。
三、需要有宣传的发动。高层次的社会服务体系需要由广大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监督、政府宏观管理、提供服务来构成。英国倡导富人为穷人服务、能人为社区服务、人与人互相服务,鼓励人们互相接触、沟通、服务,支持建立公民社会组织,非营利社会企业服务社会,除了英国政府提供的必要支持,社区、社会组织、非营利社会型企业、个人之间也开始互相提供服务,拓宽
公共服务提供渠道,通过挖掘和利用一切社会资源,做到资源的高效和最大化利用,据英官方统计数字显示,2007-2008年,英国社会服务类的慈善组织最多,且英国每年约有2040万英国人参加志愿服务,各界提供了相当于120万专职人员、价值215亿英镑的工作量,有效地促进了社会服务的发展。多年来,我们以争创文明城区为契机,注重公共服务,持续加大力度充实宣传内容、活用宣传载体、灵活宣传方式、拓展宣传渠道、扩大宣传面积,抓亮点,树典型,鼓励领导干部、基层、社会机构、社会大众拧成一股绳,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群众的支持率、参与率显著提高,市民的荣誉感、责任感大大增强,去年成功争创全省文明城区。目前,共有志愿者(),占人口的 %,服务型组织(),服务力量很小,所以还必须加强志愿服务队伍保障,进一步考虑志愿与岗位相结合,整合、扩充志愿服务队伍,结合“弘扬雷锋精神、争当特区先锋”主题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深化志愿服务,拓展志愿服务内容,让志愿者队伍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骨干力量,不断提升志愿者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需要有经济的支撑。经济实力是地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保障全面覆盖的基础。英国从十七世纪开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其社会服务体系和社会福利建立在长期的工业化、殖民地积累和二战后发展的经济基础上,他们的公共服务和福利水平,不是同安目前地区经济现状所能提供的。但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显现,其社会福利结构与经济之间的矛盾也逐步被激化,所以,当前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优质环境中,结合实际,以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为
主线,抓项目建设、抓政策推动、抓三维招商、抓企业服务、抓人才培养,改善经济发展软硬环境,促投资,增内需,培养新的经增长点,鼓足后劲,壮大工业、旅游、物流三大基地,发展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实力,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保水平提高提供坚强的经济后盾。
五、需要有法制的规范。只有法律提供强有力地规范,才能保证社会服务和福利制度得到最高效的施行,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英国保守党议员克里斯·怀特《公共服务(社会价值)》提案的通过,意味着英国正式将公共服务体系,从契约形式向法律形式过度,是对英国前阶段社会服务体系的升级。我们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多依据政府部门制定的有关条例、章程、规则、命令等。虽然,政府颁布条例推行有关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的特点,但在某个程度上也存在震慑力不足的缺陷,影响社会保障制度深入推行与改革:例如不少企业与个人拒不缴或拖延缴纳保险费,保险基金的运营渠道混乱,难以保值增值,保险金的支付标准不统一、随意性较大等等问题,使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步履维艰。这些,都需要实事求是极具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坚决加以改变。
关键词:住房保障/经验借鉴/建议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住房政策的分析
住房保障政策受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各国和地区各具特色,其中规律性的政策经验对构建我国住房保障体系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以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也是经济发展较早和经济发达的国家。自 1890年制定《工人阶级住宅法》以来,历届执政党政府在制定和改进住房政策和住房制度时,根据各个时期国家的经济实力,制定适宜的住房政策。推行公房出售政策,1979年保守党上台后,充分重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对公共出租住宅按住户的承受力,采取不同的价格政策出售给原承租住户,把提高住宅自有率作为主要的住宅政策目标;实施减免税政策,英国政府为了鼓励居民购房,实施减免税政策;推行“住房补助”,“住房补助”分为租房补助和买房补助两大类,由地方政府自行组织,不少保险公司也进行房地产投资、抵押贷款等房地产金融活动,住房融资的畅通为住房自有化提供了较好的金融支撑,同时英国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公共住房的运作以及保障中低收入阶层和特殊群体的住房。
美国政府在吸收英国等欧洲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住房保障措施。美国的住房保障制度主要有以下内容:低收入阶层住房租金信用政策,美国联邦和州政府通过发放税金信用证,给相关机构提供一定额度的税金减免,鼓励私人开发商和非赢利机构大力兴建提供低收入家庭租用的住宅;住房租金补贴方面,一是向低收入家庭提供低租金的公有住房,二是发放住房券;建设老人住宅,美国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住房建设,政府有专门的信贷机构管理住房信贷,各项措施通过立法保障落实和实施美国在政府直接干预下运行的住房金融体制已经相当成熟,在1934年成立了联邦住房管理局和“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组建了“互助抵押贷款保险基金”,负责中低收入家庭抵押贷款提供保险。凡满足规定条件的分期付款购房者,可向政府申请贴息担保,个人只付首付并承担一小部分利息,政府则承担还款风险以及大部分利息。此外,对中低收入家庭实施特别资助法案。住房信贷保险方面,由政府出面对符合条件的居民购房进行担保,从而支持了中低收入家庭购买住房,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对购买自有住房实行税收减免,鼓励中低收入家庭购买自有住房。
新加坡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和世界航运的枢纽。如今的新加坡已经是举世公认的花园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无论从质还是量都大为改善。它的住房保障制度有许多特色:一是制定长远规划,政府出资建房。新加坡于1960年成立了房屋发展局,专门负责住宅建设的计划安排、施工建设和使用管理。房屋发展局是一个半官方机构,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房屋发展局的主持下,新加坡每五年制定一个建屋计划。为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新加坡政府除了专门拨出国有土地和适当地征用私人土地,以供房屋发展局建房之用外,还提供低息贷款的形式,给予房屋发展局资金支持。二是实行住房公积金保障制度。允许动用公积金存款的一部分作为购房的首期付款,不足部分由每月交纳的公积金分期支付,该项规定只用于最低收入家庭。中央公积金制度对解决“居者有其屋”计划遇到的住房筹资问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三是因地制宜。根据其人多地少的特点,新加坡房屋发展局在规划设计小区和新建组屋时,既考虑建筑体形的高低错落、色彩变化,又能充分利用室内面积合理布局。所有的居住小区都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包括商业中心、银行、学校、图书馆、剧院等。另外,政府还通过邮政储蓄银行贷款和政府补贴对公共住房以及中低收入阶层进行调配,使公共住房能够良好运转;同时新加坡公共组屋管理施行立法与政策相配套,不仅解决了建房问题,而且解决了公共住房的转售转租问题。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住房政策的比较
政府住房保障的方式选择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资源背景下确定的。虽然各国或地区的住房政策各有千秋,但都具有一些共性。
(一)发展阶段相似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住房政策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住房严重短缺时期,政府在生产环节直接干预住房市场的运行。第二阶段是全国性住房短缺得到缓解以至于消失,住房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甚至供大于求的时期,各国政府都对购房实行退税加补贴的政策,推动个人购房,提高住房的自有率。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住房政策历史沿革来看,基本上都经历了一个由解决住房困难到增加住房面积,再到提高住房质量以至提高居住水平的发展过程。如英国的住房政策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二战以后到80年代初,政府对低收入者给予一定的补贴,对建造低收入者住房的开发商也给予一定的补贴。为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二阶段,1979年撒切尔夫人执政后修改了住房政策,鼓励公房的承租者可以优先购买自己租的住房,并给予一定的优惠,公房出售以后,减轻了政府对公房修缮管理的负担,公房进入市场可以流通。
(二)住房政策目标面向大众
上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韩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化率由1960年的28.0%上升到2010年的82.0%, 城镇化进入后期发展阶段。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大量人口向首尔、京畿道和仁川为核心的首都圈集中, 到2010年该区域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9.1%。城市人口的剧增带来城市住房的短缺, 保障中低收入和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成为历届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
以1984年《租赁住宅建设促进法》的制定为起点, 韩国公共租赁住房从制度上得到确立。经过1989—1993年推行永久租赁房建设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推出的100万套国民租赁住房建设, 韩国公共租赁住房体系得以逐步建立。2003年韩国政府继续扩大100万套国民租赁住房建设计划, 计划10年内建设150万套公租房 (其中国民租赁住房100万套, 10年期公共租赁房50万套) ;2007年再度扩大该计划, 公共租赁住房数量从2006年的80万套增加到2017年的340万套, 公共租赁住房占住房总量的比重将从现在的6%上升到20%。
2008年8月, 韩国政府出台了“安居住房政策”, 标志着韩国保障性住房进入新的阶段。2009年8月开始安居住房建设, 计划10年内建设150万套安居住房, 其中首都圈100万套, 其他地方50万套, 年均建设规模8万套。2011年3月14日政府发布允许民间力量参与安居住房建设, 待国会批准后实施。
二、保障性住房供给体系
资料来源:韩国国土海洋部网站。
以安居住房为核心的韩国保障性住房由国家、地方政府、土地住宅公社等公共部门使用国家或者地方政府的财政、国民住宅基金以新建或收购的方式供应的住房, 包含永久租赁房、国民租赁房、长期传贳房、十年期租赁房、分 (期) 纳 (款) 租赁房以及公共出售房等类型。不同类型的保障住房在供给方式、租赁期限、保障对象、租金水平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 (见表1) 。
1. 公共出售房
公共出售房是以市价50%~70%的价格为中低收入阶层无住房者新建的小型商品房, 其套内面积在85平方米以下。公共出售房一部分提供给政府推荐人员、拥有3个子女的家庭、新婚夫妇、首次购房者等特定人群, 称为特别供给;其余部分出售给普通住房认购储蓄户 (相当中国城市居民缴纳的住房公积金) , 称为一般供给。公共出售房申请者还必须为该地域居民无房户或首都圈军人, 并为一等住房认购储蓄 (新婚夫妇只要缴纳6次以上认购储蓄即可, 政府推荐人员、拥有3个子女的家庭则不需认购储蓄) 。
2. 永久租赁房
永久租赁房是专门针对按照韩国基础生活保障法所定义的住房保障目标群体 (相当于中国低保户) 等城市最低收入贫困居民 (前1年收入不到城市居民平均收入的50%) 供应的租赁房。低保户、国家特别贡献者、日军慰安妇受害者、作为保护对象的单亲家庭、在籍的残疾人等家庭可申请。永久租赁房的租赁价格一般为周边商品房租赁价格的30%。这类住房由韩国土地住宅公社 (LH) 从政府得到永租房建设费85%的财政投入来收购或新建, 套内面积在40平方米以下。据韩国国土海洋部统计, 2009年全国永久租赁房存量19万套, 全国需求约33万套 (其中, 已申请者7万余人, 居住在简陋房中1.1万人, 地下室25万人) 。
3. 国民租赁房
国民租赁房是为了稳定低收入阶层的居住, 利用国家和地方财政以及国民住宅基金, 由韩国土地住宅公社 (LH) 建设的租赁期30年以上的住宅。国民租赁房套内面积40~60平方米。租赁对象为上1年家庭收入占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收入50%~70%的无房者, 并为住房认购储蓄户。国民租赁房在租赁房中占比重最大, 是现在韩国政府实施的最核心的公共租赁房制度, 其租金一般为商品房租金的50%~80%。
资料来源:安居住房政策概要 (韩国国土海洋部, 2009.11) 。
4. 长期传贳房
长期传贳房是韩国特有的一种租房方式, 即是指以缴纳保证金的方式供给需求者, 不需付月租金, 租期最长20年。传贳保证金为周围商品房传贳价的50%~70%。这类租房政策源于首尔住宅公社为了稳定居民居住生活推出的政策, 深受居民的欢迎, 现在已推广到全国。租赁对象为收入等于或者小于城市居民平均收入者。住房面积为60~85平方米。传贳房租期届满时, 承租方可以从出租方取回预交的租房保证金。承租方除了缴纳传贳保证金之外其他费用不用支付, 换句话说是大押金无月租的租赁方式。这样的租赁方式在韩国很普遍, 韩国政府1981年制定发布了《住宅租赁保护法》, 在法律层面上保证了承租人的利益。
5. 分纳租赁房
分纳租赁房是指入住者分期缴纳房价款, 期限为10年。入住者分4次交付房价款:入住时交付总房价的30%, 第4年支付总房价的20%和第1年至第4年的利息 (按总房价的70%计算年利息额) , 第8年支付20%房价和第5年至第8年的利息, 第10年支付剩余30%的房价款和第9年至第10年的利息。在10年期间, 不需付租金, 以支付房价的利息来替代月租金。如果入住者中途退掉租房或者解除租赁合约, 出租方 (土地住宅公社) 按照相关标准扣除月租金后返还承租人所缴纳的房款。
三、保障性住房供给管理
1. 保障性住房建设与供给主体
韩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与供给由国家、地方政府下设的土地住宅公社等公共部门来负责。例如, 韩国国土海洋部下设的韩国土地住宅公社负责全国的安居住房规划、建设、分配以及物业管理, 是韩国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开发者。另外, 一些大城市也设有住宅公社, 如首尔住宅公社负责首尔市区不同类型、不同区位的安居住房开发与供给。一些民间组织与土地住宅公社合作, 参与安居住房建设。随着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一些房地产开发公司也要求政府允许他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 但需要进一步修改有关法规, 并得到国会批准。
资料来源:安居住房政策概要 (韩国国土海洋部, 2009.11) 。
2. 供给对象的收入水平界定
保障性住房旨在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要, 其政策对象锁定在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以下的人群。韩国保障性住房保障对象为城市中低收入阶层。韩国统计厅每年2月发布上一年城市家庭平均月收入十分位表来界定各分位群体的平均收入及其范围。中低收入阶层为收入下位5个等级。具体讲, 永久租赁房面向下位10%群体、国民租赁房面向下位10%~20%、公共租赁房和公共出售房下位30%~50%。此外, 针对申请公共租赁房和公共出售方者, 因为他们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 政府引进财产标准对他们进行审查。比如, 2010年相应的财产标准为2.1亿韩元。
3. 保障房建设用地供应
首都圈1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用地在区位上有三大块:城市中心区、城市近郊和远郊区。地方50万套保障性住房主要建在城市近郊。在城市中心区内, 主要通过与旧城再开发、公交站点建设相结合, 选择保障房建设用地。在都市近郊使用城市绿带、丘陵以及边缘农地作为保障房建设用地, 在远郊区主要结合新城开发选择建设用地。与此同时, 收购市区存量空置房提供保障性住房供给。一般距市中心20公里以内的安居住房, 与位于首尔远郊的一期、二期新城安居住房相比, 其区位优势突出。尤其是首批安居住宅位于需求最集中的江南3个区, 空间选择合理。此外, 通过解除围绕首尔的部分绿带 (Green Belt) 供应建设用地的做法使得安居住房工程开发成本低于周围商品房, 受到需求者的青睐。
4. 保障性住房的准入与分配
安居住房的分配实行预申请制。预申请之前公共部门公示建设保障房的概括性设计图、规模、总套数以及暂定出售价格和租金, 针对总套数中的80%在互联网上接收预申请, 其余20%留在开盘日申请。预申请者可以选择住房类型、入住时期、区位等。等到最终确定出售价格和租金以及确认预申请者资格后, 预申请者在所选小区开盘时正式进行签约。
预申请的结果可以反映出需求者在区位和住房类型上的偏好, 不仅可以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的效率, 而且缩短了供应周期。公共部门可以按照预申请结果和其他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各类住房的比例。例如, “安居住房政策”规定:长期公共租赁住房占15%~25% (其中永久性租赁住房为3%~6%) , 公共租赁住房占10%~20% (其中分纳租赁房或传贳租赁房占7%~10%) , 公共出售房占30%~40%。但有必要时可以在5%范围内进行调整, 永久租赁房依照地区情况可以不建设。
5. 资金来源
资料来源:韩国国土海洋部安居住房政策概要 (2009.11) 。
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于四个方面:国家和地方财政、国民住宅基金、入住者和土地住宅公社。以2008年实行的安居住房政策为例, 2009—2018年建设150万套保障性住房共需105兆韩元, 其中财政12兆韩元、公共基金融资93兆韩元。按保障住房类型分, 10万套永久租赁住房建设费用85%来自财政, 其余15%由入住者或土地住宅公社提供;40万套国民租赁住房建设费用为财政占10%~40%, 基金融资占40%~50%, 入住者负担10%~30%, 土地住宅公社提供10%;而30万套公共租赁房、70万套公共出售房的所有建设费用均来自基金融资。
6. 通过多种措施降低安居住房建造成本
韩国政府通过上调容积率、绿化率调整、施工程序简化、节约补偿费等措施, 减少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本。保障性住房小区的容积率最高可以上调50%, 25%的绿化率可下调到22%。保障性住房施工过程中缩短转包链, 由原来的土地住宅公社—综合建筑公司—专业建筑公司三级简化为施工单位直接从土地住宅公社获得建筑开发权。在节约补偿方面, 提前确定土地补偿价格评估时点, 确保鉴定价格的客观性。通常政府在公告开发计划之前进行保障性住房用地价格评估, 避免到土地补偿阶段地价被抬高。此外, 为了保障居住用地供给, 李明博政府通过解除围绕首尔的部分绿带用地 (Green Belt) 作为安居住房建设用地, 使得安居工程开发成本低于周围楼盘。
四、经验借鉴
以公共租赁住房为核心的保障性住房制度是改善民生、实现“住有所居”的重要途径。通过上述分析, 韩国保障性住房供给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多种住房供应模式
韩国安居住房供应模式一般为:出租型、出售型和租售混合型。出售型以小户型为主, 类似于中国的限价房和经济适用房, 针对城市居民中具有较高购买力的中低收入家庭;永久租赁房和国民租赁房则类似于廉租房, 针对城市居民中最低收入家庭及残障等特殊群体;而公共租赁房中的十年租赁房、分纳租赁房、长期传贳房的供给方式具有借鉴意义。
2. 设立预申请制
预申请制提高供应方与保障住房需求者的沟通效率, 可有效获得需求者偏好并调整住房保障供给方式、建设区位及各类住房建设规模、套型比例。其次, 缩短供应周期, 预申请制在保障性住房开发期间即可进行申请, 比看盘日申请高效, 缩短周期可达1年以上。并同时提供多处保障性住房信息, 保障房需求者可有多种选择方案。
3. 专设负责机构统筹管理
韩国中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主要是由土地住宅公司 (2009年10月韩国土地公社和韩国住宅公社合并成韩国土地住宅公社) 负责。土地住宅公社总部下设12个地方分部, 为保障性住宅的开发、建设、管理和维护制定具有操作性的规划。在国土海洋部下设公共住宅建设推进团 (项目组) , 对安居住房建设的相关土地供应、建造和运营等进行总体计划和策划。在政府财政和公共基金的支持下韩国土地住宅公社与地方公社、民间部门相配合, 有效实行保障住房建设和管理, 提高了行政效率, 预防了重复建设和工程建设的间断。
参考文献
[1].陈杰张鹏飞.韩国的公共租赁住房体系.城市问题.2010.6
[2].郑思齐.住房需求的微观经济分析——理论与实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朱海忠.韩国住房保障制度的经验及启示.理论学刊.2007.3
[4].Mills.E.S.&Hamilton.B.W.Urban Economics (4th edition) .Foresman&Company.1989
【关键词】社会保障 就业 保险
社会保障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大事。近年来,辽宁省沈阳市始终把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工作放在实现科学发展的优先位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持续深化“科学打造民生链,着力形成大循环”的理念,突出“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以稳定和扩大就业为重点,以人才强市战略为推力,纵深拓展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不断促进工资收入科学分配,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新提升。
一、在就业工作方面,一是继续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为首位
开展全市人社系统“送岗位、送项目、送技能、送政策”进校园、现代服务业企业高校毕业生专场洽谈、高校毕业生技能提升培训系列活动启动仪式等系列活动,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超过100场。起草了《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目前文件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针对全市219名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继续开展局级领导一对一帮扶,确保其年底前100%就业。二是继续加强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走访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帮助就业困难人员享受政策。开展沈阳市2013年“春风行动”。为广大农民工兄弟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实现农民工的高质量就业。召开民营企业周专场招聘活动。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提供就业岗位。三是突出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举办沈阳市“创业大讲堂”和“创业明星巡演”启动仪式,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力度,提供资金支持。计划出台《沈阳市全民创业援助行动三年计划实施方案》。已完成了《方案》的起草、征求意见和修改工作,待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后转发此文。四是深入开展高级人才服务工作。组织各区、县(市)开发区)对沈阳市55家重点企业高层次人才需求开展调查,并做好跟踪落实。同时,对沈阳市有高级人才需求的20户重点企业进行入户调研。筹建市级高层次人才数据库和网络平台,宏观掌控高层次人才就业状况。五是进一步深入基层调研就业创业工作。局领导班子带队深入基层单位走访调研,深刻把握各区县市就业工作新变化,进一步提高就业创业服务质量。六是加强机关建设作风建设。深入开展窗口工作人员培训、建言献策、查找工作风险点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全局干部职工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截止2013年9月末,全市实名制就业17.2万人,完成省计划15.1万人的114%;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5.5万人,完成省计划5万人的110%;援助就业困难群体人员实现就业2008人;完成扶持创业带头人2489人,带动就业14797人,分别完成省计划1830人和11000人的136%和13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为551186名劳动者发放了《就业失业登记证》,其中:当年发证130969本;开展就业登记的374084人,其中:当年就业登记146870人;期末开展失业登记人数93734人;进行就业援助对象认定5090人。
二、在完善养老工伤保险体系方面, 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扩面征缴工作深入推进
召开全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征缴百日行动工作调度会,对全市扩面征缴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通报,扩面征缴工作进入集中推进阶段。
(二)经办管理工作扎实有序
一是确保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完成了具有高级职称的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待工作;按新的在岗平均工资重新核定了新增退休人员养老金;继续做好新增在职转退休人员使用社保卡领取养老金工作。二是不断强化个人账户管理,做实率继续保持100%;做好跨统筹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工作;做好个人权益记录发放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好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选档工作。三是做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日常申报核定、个人账户记清工作。做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发放工作;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确保转制职工养老保险关系及时接续。四是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调整。按照国家提出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10%的基本原则完成了普调,涉及企业退休人员94.6万人,人均增加168元。同时,将新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的“五七家属工”每人每月养老金增加55元,其中2011年底前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每人每月再增加50元。五是继续做好企业整体移交工作;按时与公安部门进行了退休人员户籍对接,对户籍注销人员全部进行养老金停发处理;完成了整体移交复转军人报销医疗补助费上报工作。六是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和养老金发放工作,创新形式做好参保宣传工作;做好保费收缴、养老金发放及冒领追缴的核查工作。七是继续推进实名制工作的做实;研究制定无缴费能力企业工伤保险管理办法,细化待遇审批手续,并进行了资格认定。
截止到2013年9月末,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330.5万人,同比增长8.0%,按省考核口径完成指标331.4万人的99.7%,其中在职参保人数为230.8万人,同比增长8.6%。统筹基金收入达到91.9亿元,同比增长13.4%,按省考核口径完成指标145.87亿元的63.0%;个人账户收入38.3亿元,同比增长7.2%。统筹基金支出达到163.0亿元,同比增长17.9%;个人账户实账支出为3.5亿元,同比增长34.6%。当年统筹基金收支逆差为68.6亿元,同比增长24.1%。社区管理企业及个体退休人员105.8万人,完成省任务指标的101.7%;各区、县(市)集中管理退休人员档案64万,完成省任务指标的102.7%。
事业单位在职参保人数为7.8万人,同比减少4.9%;离退休人数为5.6万人,同比增长3.7%。基金收入为5.7亿元,同比减少 1.2%;基金支出为7.2亿元,同比增加1.6%。基金当期结余-1.4亿元,基金滚存结余1.4亿元,同比增加11.4%。
新农保参保人数为105.2万人,其中领取待遇人数35.4万人;城居保参保人数为7.7万人,其中领取待遇人数5.8万人。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176.6万人,同比增长5.4%,按照省政府考评指标口径,完成省任务指标177.8万人的99.3%;享受待遇人数2.0万人,同比增长7.1%。基金收入为4.7亿元,同比减少11.0%;基金支出为3.9亿元,同比增长8.6%;当期结余0.8亿元,滚存结余7.8亿元,同比增长21.0%。
三、在医疗保险工作方面,一是进一步调整完善医保政策
人社局相继出台了“取消残疾人员参保待遇等待期”、“减轻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压力,将缴费比例统一调整为6.8%”等政策。二是进一步加强“两定”监管。对定点药店奖惩实施办法进行修订,目前正在修改阶段,拟在近期出台新的举报奖励办法。在参保管理上,调取了未足额缴费单位信息,准备对该类单位进行欠费提醒;完成了生育生活津贴账号网上采集的前期准备工作;在个体参保中及时解决居民及个体人员参保业务出现的各种问题。
截至2013年9月末,沈阳市职工医疗保险参保户数为62755户,参保人数为356.06万人(不含省直9.9万人),其中市本级在职职工231.69万人,市本级退休职工124.37万人。居民参保人数为1220048人,其中大学生359542人。职工和居民合计参保478.06万人,完成省任务指标的100.43%(职工和居民不含省直参保人员任务数为476万人)。
生育保险参保户数为56515户,参保人数为281.42万人,其中市本级在职职工182.79万人,市本级退休职工98.63万人,不含省直任务数为276.7万人,完成省任务指标的101.71%。
四、在失业保险工作上,一是进一步完善失业预警监测工作
按照市政府领导的要求,人社局对用人单位人员状况预警监测的基础上,对失业预警监测工作进行调整和完善。在对我市在经济发展和就业总量中具有规模性、代表性、特征性企业人员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掌握企业产生的减薪、待岗、裁员等情况,实行月报制度的基础上,重点对样本的数量和数据质量上下功夫,确保数据的质量和真实性。二是继续做好失业人员总量的宏观调控。即根据《就业促进法》和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对用人单位一次性裁员10%或20人以上及年度内裁员占职工总数20%以上的,通过审核职工安置方案、职工代表大会决议、参保缴费信息等,规范企业的裁员行为,也有效地控制了失业人员的数量,为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计划内起到重要作用。
截至2013年9月末,沈阳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134.1万人,参保人员个人缴费记录建账率达到100%。
基金收入118621万元,支出19540万元,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为386415万元。全市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8万人。2013年1-9月,新增领取失业保险金15422人,由于待遇期满、就业、退休等原因停止领取失业保险待遇15844人。
五、在稳定劳动关系工作方面,一是劳动关系管理不断规范
全面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截至9月底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集体合同覆盖率达到95%以上,积极引导和规范劳务派遣企业依法依规经营。二是劳动关系调解仲裁创新开展。扎实推进基层劳动调解组织建设,截至目前,在街道(乡镇)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组建率已达到95%;国有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组建率为98%;全市民营企业调解组织组建率达到40%;全市事业单位及主管部门调解组织组建率达到74%。全市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6966件,结案率98.25%。三是劳动监察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先后开展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用人单位遵守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情况、劳动保障专项执法监察等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加大投诉举报和重大违法案件查办力度,主动监察用人单位共主动监察各类用人单位10112户,涉及职工76.8万人。依法责令用人单位与2.1万名职工补签劳动合同。纠正违法单位2328户,结案率100%。书面审查用人单位26526户。全年实施行政处罚91件,罚款316万元。责令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费6237万元。四是积极维护农民工权益。加强与建委和行政审批大厅等有关部门的配合与联动,协同做好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征收管理工作,重点抓好新开工建设项目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的征收工作。清欠拖欠农民工工资7125.2万元,涉及农民工1.41万人,农民工工资清欠率100%。五是全力做好民生信访稳定工作。按照“压倒一切、解决问题、着眼属地、亲力亲为、即接即办、协调联动”的原则,动员全系统的一切力量回应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认真做好排查摸底和积案化解工作。
六、在收入分配改革方面
一是积极开展贯彻落实国家即将建立和完善的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优化工资结构的具体办法、职务与级别并行制度和地区附加津贴制度的准备工作。二是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部署要求,结合实际,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对试点城区开展县级公立医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其完善了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同时,结合实际,继续开展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管理办法的研究制定工作。
七、在人才引进工作方面
围绕沈阳市先进装备制造、信息、生物医药、航空、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园区及其重点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吸引一批“985”、“211”工程院校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来沈服务,邀请清华大学博士后团、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和博士后团对接洽谈,与用人单位,企事业单位和地区进行了对接洽谈,取得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服务保障经验交流】推荐阅读:
信息安全服务保障措施09-14
保障农民权益服务群众生活06-15
服务承诺和保障措施11-03
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总结11-07
劳动保障服务平台调查报告06-30
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工作意见11-07
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07-15
工程保障部服务规范与工作流程10-23
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是后勤工作者的天职07-22
为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