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毕业生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舞蹈毕业生论文(精选5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在舞蹈作品创作和演绎过程中,创编人员需要综合考虑影响舞蹈表现力的各种因素,比如表演服装和舞台灯光等,这些都是“舞蹈语言”功能的集中体现,也是舞蹈语言逻辑思维的综合表现。论文对舞蹈结构的“舞蹈语言”功能和其功能中的逻辑思维做了综合分析。

第一篇:舞蹈毕业生论文

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政策的调整,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持续扩招,本科毕业生逐年增多,导致体育舞蹈人才市场从过去几年的“供不应求”发展到现在的“供过于求”,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趋严重。为此,通过研究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提出合理化的建设性意见,对于解决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高校体育舞蹈专业 本科毕业生 就业现状 就业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不断扩招,导致高校人数不断增加,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据教育部统计:自2008年至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已从532万人激增到699万人。近年来,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跻身于庞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阵容中,就业状况愈来愈受到学生、家长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关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不断深入的教育改革和政策调整,对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提出新的要求。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校体育舞蹈教育改革,如何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课程,以及如何拓宽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将就体育舞蹈专业特点,结合当前社会就业形势,窥测其就业去向,希望为解决体育舞蹈本科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提供一些抛砖引玉的意见。

一、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体育舞蹈项目的深入普及,伴随着扩招的春风和素质教育的热潮,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人数正如雨后春笋般增加,毕业生的人数相应地逐年增加,导致体育舞蹈人才市场从过去几年的“供不应求”发展到现在的“供过于求”。各单位的现实岗位少,要求高,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形成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就业压力与日俱增。

对于高校体育舞蹈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每年为该专业设立的相对对口的岗位更是少之又少,致使许多学生毕业后除了选择考研、出国深造外,干脆转行或是投身到公务员考试的大潮中。能够有一个“好出路”是莘莘学子在现实的生存环境中梦寐以求的事,认为研究生毕业后基本上能够留在条件较好的大城市里,就成了很多有“地域情结”的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的主要动机之一,然而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就个人因素而言,不少高校应届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的态度是既要“符合自己的兴趣,有发展空间”,又要具备“待遇好、稳定”这两项条件。除此之外,我认为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就业最需要具备的素质”调查显示表明,在专业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选择差异悬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在21世纪不仅被定义为专家型人,更注重“全面发展”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也就是综合素质。毕业生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可能向多元化方向可持续地发展。因此,在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提升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各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待进一步重视,目前看来就业能力不足是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一大原因。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体育舞蹈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越来越多,学校教学模式方面又存在相应需要改善的地方,导致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就业难已成为制约体育舞蹈专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如何在教学模式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体育舞蹈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促进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毕业生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意识,转变以往偏离实际的就业观念。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对自我客观准确地评价,是求职择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严峻的就业形势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市场的激烈竞争,由此看来,针对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自身综合实力和专业特色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就业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毕业生只有在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使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保持最大的适应性。

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多参加就业指导课,结合自己的专业特征,根据自身实际和市场需求,调整择业心态,对自己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规划。同时把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课学习中,共同形成就业指导合力。学校要加强对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意识的指导和就业观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积极引导毕业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而不是仅仅看重经济待遇和就业区域。

(二)深化教育改革,塑造适应新形势发展潮流的人才。

高等学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逐年增多,已是不争的事实。伴随我国教育学业的改革,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教育必须认清形势,调整教师教育策略,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塑造适应新时期发展潮流的人才。

学生是未来的引领者,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未来的发展中尤为重要。体育舞蹈专业的学生需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就业能力,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平台,认真参加实习、实践工作,不仅明确实习、实践的重要意义,同时还要注意将书本知识、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以适应就业市场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实习、实践,不仅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新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找到继续努力的方向,也进一步提高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结构。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校教师应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熟透新课程标准的内容、目标和要求,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完善和丰富教学内容等,使学生明确自己本专业的前景及教师职业的内涵,正确规划好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继续发扬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同时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端正学习动机和目的,引领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学识和修养,做一名优秀的体育舞蹈教师。

综观高校体育舞蹈课程体系,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动向,加强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渗透和整合是必然趋势。通过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联系、渗透和整合,可以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衔接。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感受到自身综合知识的匮乏,发现学习课内外知识的必要性,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成长,在实践活动中感悟体育舞蹈艺术的真谛。

(三)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增加就业机会。

目前对于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和在校学生而言,要通过各种方式广泛收集各类就业信息,多渠道地增加就业机会。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各种招聘网站,寻找各种就业信息,也可以参加各级、各种、各类招聘会,寻求适合自己的工作,增加就业机会。要充分利用与实习基地的良好合作关系,加强与往届毕业生的联系,咨询关于学习、就业方面的问题,汲取良好经验,取长补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四)面向基层,拓宽就业渠道。

对于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来讲,就业渠道并非单一孤立,就业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很大的就业优势。但是目前,很多体育舞蹈专业毕业生并没有完全将灵活就业作为其就业途径。面向基层,树立基层服务意识,是一个良好的就业渠道。基层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广大农村,又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又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自主创业,又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面向基层,自然会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对于政府部门来讲,为了完善引导毕业生流向基层,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政策进行调控和引导。第一,政府可以继续完善和制定定向招生的培养模式,使得高校招收定向特培生,使这些学生将来毕业后回原单位和原地区就业。这样不仅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也得到了带动。第二,研究制定基层就业优惠政策。例如增加物质补贴、人事档案户口方面的优惠等,促进人才的良性流动。第三,研究大城市与基层中小城市之间企事业单位之间挂职锻炼的制度建设,形成大城市人才到基层中小城市挂职锻炼与个人升迁相挂钩的考核机制等。

(五)激发创新,自主创业。

目前,市场、社会舞蹈产业非常广阔,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来愈灵活和多元,而且针对毕业生就业国家新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给有热情选择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解决后顾之忧。第一,搭建简历信息服务平台。形成资源共享、信息畅通无阻的网络平台,方便自主创业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第二,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和补贴。这对于大学本科毕业生创业初期,解决了最为重要的资金问题。第三,不断完善自由职业法规。建立高效、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毕业生自由职业市场健康有序的成长。第四,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必要的中介服务和技术培训,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国家出台的这一系列优惠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给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绝佳的机遇。对于实践经验和技术技能比较匮乏的大学生,政府同样正在建立必要的中介服务和培训制度,帮助大学本科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上政府对毕业生的优惠政策,自主创业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如上所述,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高校不断深入的基础教育改革,对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提出新的要求。学校要不失时机地调整办学的方针政策,确立科学准确的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以促进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教育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也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切记不要随波逐流、好高骛远,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适当选择自主创业,面向基层,服务大众,塑造适应新形势发展潮流的体育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伟,武少颖,宁丽瑾.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5).

[2]郭建民,赵世兰.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我过高师音乐学院(系)音乐表演专业的现状与思考[J].人民音乐,2005(6).

[3]王超.艺术类专业就业前景展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20).

[4]吕红,金喜在.我国灵活就业与市场化进程的互动关系研究[J].发展改革,2008(2).

作者:韩雪菲

第二篇: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摘要:为促进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影响体育舞蹈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既存在着政策倾力支持、需求助力市场、高校用力育人等有利影响因素,也存在着行业管理不严、任教水平不高、学生出路不明等不利影响因素,学校惟有遵照国家政策从严格专职教师业务标准、确保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完善行业管理管控制度、强化学生就业教育培训等方面下大力气、做足功课,才能向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提供心仪的创业或就业机会。

关键词: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有利因素;不利因素

文献标识码:A

Key words:Sports and dance major; Undergraduate graduates; Employment; Favorable factors; Unfavorable factors

黨和国家将人民群众就业视之为最大的民生,“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乃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涉及民生的主要内容,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则是为了实现更高质量和更为充分的就业,即“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1]。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的下行压力不断增大,致使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压力日趋增大。面对这一实际状况,我国政府不仅加大了扶持就业力度、拓宽了扶持就业渠道,甚至为了优化就业质量推出“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学校也根据社会人才市场的真正需求,设置人才市场需求专业、调整学生培养方案、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及就业率。为此,我国普通高校自上世纪90年代初设置体育舞蹈专业以来先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本科毕业生,现如今伴随着高校不断扩招,体育舞蹈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也就愈演愈烈。

为了解决困扰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不利局面,国内诸多学者从自我价值以及家庭、社会等环境对影响毕业生点的就业因素进行了分析[2],找出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学生的综合素质等影响着体育舞蹈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的因素, [3]而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与每年达数百万之多的高校毕业生一起都要面临自主创业或就业的挑战,其中必然存在着社会经济结构、就业人口分布、国际政治局势等广义上的和国家就业政策、学校教材教法、教师专业水平、学生真实素质、就业市场需求等狭义上的影响因素。有鉴于此,本文从狭义层面拟就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方面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因素做一梳理和分析,以就教于方家,也希望为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提出千虑一得的意见。

1 对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有利因素

1.1 政策倾力支持

国家体育总局在《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提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4]要求,也是城乡居民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根本保障。如果没有了国家政策的倾力支持,那么城乡居民的健身锻炼就得不到切实保证。体育舞蹈自上世纪80年代初被引入到我国以来,与大众的体育锻炼一道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尤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休闲生活的日益丰富,相较于其它体育运动项目更具艺术律动与运动节奏合而为一特点的体育舞蹈项目,凭借独特的运动魅力被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及老年人所接受和喜爱,其中儿童和青少年出于掌握一项特长的需求,大多选在周六、周日奔赴体育舞蹈培训学校学习体育舞蹈,而成年人及老年人则出于自娱自乐和锻炼身体的要求,大多愿意晚上练习或跳体育舞蹈。无可否认,国家的全民健身计划等相关政策,带动了城乡体育舞蹈人口数量增长,拉动了各地体育舞蹈产业经济发展,扩大了不同年龄段人群中的体育舞蹈普及范围,而这一切则为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拓宽了自主创业或就业的渠道。此外,国家体育总局曾于2016年7月颁布《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号召全社会大力促进各类体育产业的均衡协调发展,并要求有关方面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产业市场,“这从国家政策层面为体育舞蹈培训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国家政策倾力支持作为本科毕业生就业有利的影响因素之一,不但促使作为体育舞蹈产业的体育舞蹈培训学校迅速地形成一定规模,而且促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渐渐开始注意其子女的全面发展问题,或注重艺术特长培养或珍视发现美、认识美和发展美的能力培养,因为家长不仅明白“通过对体育舞蹈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身体比例的均衡发展,促进身体肌肉的发展,形成人体健康的曲线美,培养他们优美的体态和高雅气质”[6]的道理,也知道体育舞蹈作为体育运动项目并具有艺术律动与运动节奏合而为一的特点,尤其在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增强人的审美能力方面独具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就做了“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指示,这既是在要求应届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实现自身就业目标,也是在要求就业大学生带动待就业毕业生就业。目前我国参与体育舞蹈的人口数量在逐年增加,而属于参与性消费的体育舞蹈市场则具有很大拓展空间,这不但为在国家政策倾力支持下的体育舞蹈产业创造了继续发展机会,而且为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提供了自主创业或就业的另一种可能。

1.2 需求助力市场

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加速了体育舞蹈事业的显著进步,带动了如体育舞蹈培训学校、体育舞蹈管理机构、体育舞蹈杂志社、体育舞蹈比赛服设计工作室、体育舞蹈训练服制作工作室和体育舞蹈训练器材制作工厂等一批体育类产业的出现,这既为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例如,体育舞蹈培训学校作为体育类产业,面对着初中艺考、高中艺考招生培训的儿童青少年以及热衷于体育舞蹈的成年人、老年人等不同人群,从产业结构转型上为第三产业实实在在地加了一把力,既“带动了其它产業发展,也相应地拉动了消费、增强了内需,从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7],为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随着各地体育舞蹈人口数量日趋增加,体育舞蹈产品需求量也有了得相应增长,其中比赛服装设计与制作以及体育舞蹈训练服、体育舞蹈鞋和体育舞蹈训练器材等需求量尤其庞大,呈现出了节节攀升势头,预示了发展空间广阔,印证了“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就业”的名句。我国体育舞蹈产业的空前发展,无论在增加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其提高就业率方面,还是在缓解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方面,伴随着早已与国际接轨的我国体育舞蹈事业和日益上升的国际地位在继续增加其就业权重,如“在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上,我国体育舞蹈选手包揽了拉丁舞和标准舞十个单项的全部冠军,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在亚洲己经取代日本而成为第一强国”[8]便是例证,再如我国申请承办的WDSF世界体育舞蹈大奖赛分站赛和WDC世界体育舞蹈超级巨星巡回赛等大型国际体育舞蹈比赛越来越多,这为更多的中国选手和体育舞蹈专业本科生接触体育舞蹈国际赛事创造了机会、开阔了眼界。世界体育舞蹈比赛一次次获得的优异成绩和国际体育舞蹈赛事的连续申办成功,反过来又促进了国内体育舞蹈产业发展,扩大了体育舞蹈普及范围,刺激了体育舞蹈市场需求,充实了体育舞蹈市场内容,而这一切其实都是在为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提供就业机遇、创造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

1.3 高校育人质量

体育舞蹈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被引入我国30余年,其间凭借其独特的运动魅力深受国人所喜爱,既获得了迅猛发展又形成了一定规模,以至于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将其作为了主要的体育教学科目,或设置为体育舞蹈专业致力于专门人才培养,或设定为全校本科生的必修课甚至选修课传授知识技能。由于体育舞蹈的专业设置和必修课及选修课开设在全国较为普及,一时间竟造成了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师资紧缺或不达标现象,如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的学历本科居多,其职称分布主要以助教为主,体育舞蹈“教师大多不是专业院校毕业,专业知识不强还是集中表现在技术能力、表现能力、教学效果的相对薄弱上”[9],再如山东省普通高校中“部分院校甚至没有本校的体育舞蹈专业教师,有的学校采取内外兼聘的方式,还有的学校只聘用本校的教师”[10],而这一现象虽说暴露出了专业师资培养及配备与体育舞蹈专业教学之间的脱节,却也不得不承认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各地体育舞蹈的普及工作。据一项调查显示,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师资队伍中理论基础扎实、技能技术高超者所占比例较低,而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师资仍然亟需保质保量培养的现状,既为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留出了有待补充的许多空缺,也为在读本科生努力提高体育舞蹈的专业理论及专门技术水平创造了无限可能。我国普通高校用力育人保障其毕业生就业,一方面在师资培养及配备上和本科生教育质量上继续下功夫,另一方面遵照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厅于1995年5月12日曾以“要求各高校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自主就业”[11]为主要内容下发的《关于高等院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精神,纷纷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选修课,使之根据自身专业特长结合社会需求就业,努力提高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及人才资源利用率,并牵头组织省内外各大企业在学校举办人才招聘会,为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及时抓住就业机会、准确选择就业岗位、争取实现定向就业方面提供了较好的就业平台。

2 对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

2.1 行业管理不严

国家体育总局的《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从国家政策层面为体育舞蹈培训等体育类产业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本应在促进各类体育类产业的均衡协调发展过程中建设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产业市场,却由于体育舞蹈等体育类产业迅速发展与其内部管理制度之间所形成的强烈反差——行业管理不严等缘故,竟让社会上一些以非法敛财为目的的“生意人”钻了空子,创办并注册了诸如“全球”“国际”等虚假名头的各类“山寨版”体育舞蹈协会,其惯用“敛财手段包括发展会员、成立下属协会、收取会费、发协会牌照、搞评选颁奖活动收费、搞行业培训收取学费,有些甚至向企业敲诈勒索”[12],而上当受骗者大多为各地体育舞蹈培训学校在读学生和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当中一些新创业者。“山寨版”体育舞蹈协会的频频出现,扰乱了体育舞蹈培训学校等各类体育产业的正常发展,破坏了体育舞蹈行业的内部行规,骗取了准备创业或就业的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和广大体育舞蹈爱好者的信任,这当中尤其对决心创业的本科毕业生伤害最大。“山寨版”体育舞蹈协会罪责固然难逃,但是体育舞蹈行业管理不严等失职行为理当被追究,而行业管理不严则作为本科毕业生就业或创业不利的影响因素之一,不仅挫伤了他们的创业或就业信心和积极性,甚至有可能因为自己一时的错误认知和错误判断导致一蹶不振,害怕再度创业或就业。凡此种种,应该归咎于体育舞蹈培训等体育类产业管理制度确立当局和行业协会审批及其监管单位所造成的行业管理不严,因之既对一些体育舞蹈培训学校造成了招生难甚至面临破产的后果,也给一些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平添了害怕再就业、害怕再失败等心理阴影。诚如所知,体育舞蹈是一项参与性消费体育运动,其消费额多少与参与体育舞蹈人口数量成正比,而当下在参与等一些方面仍然具有局限性,正是这一局限性恰恰与体育舞蹈产业自身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当前国家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期,而体育舞蹈培训学校等体育类产业则趋于产业化,倘若我国体育舞蹈市场不及时整顿、不重审规章制度、不严格规范程序,那么势必会酿成有关部门对体育舞蹈事业发展表里不一、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无人过问、社会不同阶层人员参与积极性愈来愈低等严重后果。因此,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体育舞蹈行业的管理,尤其是对体育舞蹈协会注册方面要进行严格审批和监督,并制定更加严谨周密的规章制度,防止他人利用规章制度的疏漏来打乱体育舞蹈协调有序的市场环境,以免对择业或刚刚创业的毕业生造成伤害。

2.2 任教水平不高

体育舞蹈专职教师的业务素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专业素质,而学生专业素质的高低又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自己毕业后就业的成功与否。我国普通高校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设置体育舞蹈专业以来尽管培养了一批批擅长体育舞蹈的本科毕业生,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由早先教材教法教出来的学生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上的需求。究其原因,教材教法十几年一贯制既不更新又显得陈旧、老套问题多多,这表明体育舞蹈专职教师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缺乏、专项技术水平不高,教出来的学生多数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也就再自然不过了,随之也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甚或就业难负担。毋庸置疑,专职教师专业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其自身任教水平高低,其自身任教水平高低又关系着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这一涉及人生第一步的大问题。换言之,“体育舞蹈教师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专业素质的发展,进而影响体育舞蹈事业的发展”[13],足见专职教师在专业课教学环节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视。据一项调查报告披露,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教师相对较少而专职教师则更少,这更少的专职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较高者更是少之又少。不仅如此,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舞蹈专业的教学模式尚未定型、培养目标较为模糊,况且“目前尚没有统一标准的教材,高校目前的体育舞蹈教学大纲都是各校教师根据相关资料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自己制定的”[14]。由此可见,体育舞蹈专业至如今在全国普通高校中仍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教材,这制约了学生的体育舞蹈技术技能学习和掌握,等于还没有体育舞蹈普及的统一标准和基本规范。体育舞蹈专职教师的任教水平不高作为本科毕业生就业不利的影响因素之一,直接会导致学生的体育舞蹈专业技术技能基础不够扎实,而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基础不够扎实不仅直接反映专职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结构出现了问题,甚至证明专职教师挖掘教材教法的深度还不够。如果体育舞蹈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不尽快形成统一标准、培养目标不尽快形成明确定方向、教学模式不尽快总结定型、专职教师任教水平不尽快提上来,那么就无法解决大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专业技术不精湛直至毕业后面临就业挑战的一系列问题。一言以蔽之,专职教师任教水平高低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本科毕业生专业素质的高低,因此,学校应按照社会需求制定标准、科学的培养目标,对体育舞蹈教材统一化,并严格专职教师业务标准,以提升专职教师的任教水平,以保证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发展;学校也可加大对体育舞蹈专职教师的招聘力度,引进体育舞蹈方面的优秀年轻人才,不仅能提升体育舞蹈的教学质量,还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2.3 学生出路不明

体育舞蹈从国外被引入我国才不过30余年,伴随着世界发展潮流登上了国际舞台、加快了更新换代频度,我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取得过不俗的成绩,而体育舞蹈专业本科学生则在适应市场需求上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由于体育舞蹈发展日新月异和不菲的体育舞蹈学习费用、服装费用、比赛费用等缘故,使得教师和学生不能够轻易外出参加培训学习,这样一来既认识不到体育舞蹈所处国际何种地位,也不甚了解体育舞蹈专业毕业生就业态势,更不知晓体育舞蹈市场需求行情。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舞蹈专业遵照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厅于1995年5月12日下发的《关于高等院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要求,虽然积极地开设了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特长结合社会需求的就业指导选修课,但是学生面临毕业即将就业时大多都表现出了一脸的茫然。究其原因,不是因为任课的专职教师给不了就业方面的指导性建议,就是因为学生不外出接触体育舞蹈新鲜事物致使其信息闭塞,这就必然会加大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再则招生单位未切实理解经过调整的国家教育政策真谛依然故我还在一味扩大招生规模,随着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使得体育舞蹈人才市场从“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趋严重。因此,大多数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不得不怀着出路茫然的心态面对往届与应届毕业生彼此叠加的就业市场,尤其最近几年就业市场就业率与前几年相比呈现出了明显下降趋势,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待业和就业人口基数过于庞大无形中加大了其就业压力。假如招生单位不根据人才市场中长期需求状况一味扩大招生数额,那么不但无法平复应届毕业生就业迷茫心态和难以提高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及人才资源利用率,而且也不可能为本科毕业生在抓住就业机会、选择就业岗位、实现定向就业上提供心仪的就业平台。基于此,学校对国家教育政策既要领悟又要落实,并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合理招生,避免出现市场供求失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的局面出现。

3 结 语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的下行压力不断增大,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致使国内的就业总量压力有增无减、就业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仅从狭义上的影响因素而言,当首推“政策倾力支持”,因为近年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为最大的民生。无论“需求助力市场”还是“高校用力育人”都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予以保驾护航。有了政策上的切实保障,学校就会深刻总结教训,从更为精准、更为科学的层面予以制定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专职任课教师业务认可标准,努力提高专职教师业务素质予以解决“任教水平不高”和“学生出路不明”等实际问题,精心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创业、面向基层、服务大众的社会有用之人,坚决纠正“行业管理不严”弊端予以刺激需求繁荣市场,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调整学生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及就业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EB/OL].http: //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 5234876.htm.

[2] 張美叶.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就业取向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运动,2018(3):68-69+74.

[3] 韩雪菲. 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3(27):106-107.

[4]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2018/4/17.

[5] 郑锦.安徽省体育舞蹈培训市场供需形势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6.

[6] 舒渊.宋晓荣.新论体育舞蹈美及其美育的实施[J].凯里学院学报,2009(2):143-145.

[7] 王徽.多视角下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研究[D].湖北:武汉体育学院,2016.

[8] 杜冬玲.体育舞蹈运动的功能及可持续发展初探[J].新西部,2013(6):170+152.

[9] 任肖依.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队伍现状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体育学院,2014.

[10] 冯楠楠.山东省体育舞蹈发展专业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山东:山东体育学院,2011.

[11] 梁奎.本科院校就业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案例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2012.

[12] 王艺淞. 中国体育舞蹈“一行多会”发展对策研究[D]湖北:武汉体育学院,2016.

[13] 刘锦伟,高芳芳,高磊磊.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J].好家长,2015(34):17.

[14] 张册,唐艳平,王合霞,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现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9):81-85.

作者:刘昊 曲申 曲新艺

第三篇:舞蹈结构中的“舞蹈语言”功能

【摘 要】在舞蹈作品创作和演绎过程中,创编人员需要综合考虑影响舞蹈表现力的各种因素,比如表演服装和舞台灯光等,这些都是“舞蹈语言”功能的集中体现,也是舞蹈语言逻辑思维的综合表现。论文对舞蹈结构的“舞蹈语言”功能和其功能中的逻辑思维做了综合分析。

【关键词】舞蹈结构;舞蹈语言;功能

【中圖分类号】J70 【文献标志码】A

1 引言

舞蹈语言的具体内涵包括舞蹈段落和舞蹈语句两方面,它是以经过创编人员创造的舞蹈具体动作为表现基础,以塑造舞蹈形象、提高舞蹈艺术和情感表现力为目的的舞蹈要素。在实践中,舞蹈结构不仅包含了创作者的精巧构思,还对于舞蹈内容的张力、形式的构架和观众情绪的起伏有重要影响。如何利用好舞蹈结构中的“舞蹈语言”功能来保证观众的感官享受是舞蹈艺术研究人员的重要课题。

2舞蹈结构的“舞蹈语言”功能

一般而言,舞蹈作品的创造者首先需要选定内容题材,然后根据舞蹈表演的目的和题材进行结构上的构思,优化的舞蹈结构不仅是表现题材深刻内涵的必要手段,也是表现创造者和表演者艺术水平的关键步骤。舞蹈结构的“舞蹈语言”功能从创作内容来讲包涵舞蹈音乐、表演时间、舞段安排和服装道具等方面,从舞台效果来看包括舞台布置、舞台灯光等方面。舞蹈结构可以说是整个舞蹈作品的设计蓝图,起着对舞蹈作品的统筹规划功能。如果语言一样,舞蹈作品不仅需要有着一定的逻辑性,以切实贴合观众和表演者的生活实际和思维,还需要具有统一的格调和规划性以保证舞蹈作品的完整性、立体性和独立性。

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来看,舞蹈作品结构中的语言意义都有一定的逻辑性。从创作开始,舞蹈作品就被赋予了灵魂,在艺术从业者的思考、创造、表演和设备操作等环节中,舞蹈作品的逻辑起着贯穿和联合作用[1]。就实际情况而言,作为舞蹈语言,舞蹈结构从创造到呈现离不开编创者的独立思考和精心安排。在实践中,舞蹈结构的“舞蹈语言”功能是提高舞蹈作品发展脉络清晰度的关键因素。创造构思是编创者进行作品创作过程的前提性工作,在构思中,编创者需要针对舞蹈结构中的素材进行寻找、整合和创新,然后使之形成一定的语言规模。舞蹈结构的选取、侧重点分配与内涵延伸都是舞蹈结构“舞蹈语言”功能的内在体现,是舞蹈作品的纲领性存在。同时,编创者需要挖掘舞蹈作品主体的深刻内涵和延伸性意义,这样才能从全局上把握舞蹈结构的方向,赋予舞蹈作品更深刻的表现意义和时代价值。总之,舞蹈结构的语言性功能是舞蹈作品的基础,创编人员在创作中需要注重发挥舞蹈结构的“舞蹈语言”功能来作为自己的内在逻辑[2]。

3 创作中舞蹈结构“舞蹈语言”功能的运用

舞蹈创作过程中,舞蹈结构的存在不仅是为了服务于舞蹈形式,更是为了服务舞蹈主题。优化的舞蹈结构应该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技巧与情感表达的高度交融。在实践中,从业人员不仅需要从技法上提高自己对于舞蹈结构的掌控力,还要细致分析舞蹈结构与作品主题的联系,合理分配作品不同动作、节奏和效果等方面对于主题表达的影响。如果只有单纯的技巧,那么编创人员很难保证作品的完整性,使得作品如同哑剧一般失去其该有的“舞蹈语言”功能。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人生经历、逻辑思维能力和自我感悟能力。

在实践中,有些舞蹈作品是以音乐编曲为基础的,这时就需要从业人员提高对音乐编曲创作意图和内涵的理解力。这种类型舞蹈作品的立意大多是围绕曲意来展开的,歌曲的风格和节奏快慢对于舞蹈动作和舞台效果变换等方面都有着绝对的影响力。这时,最直接的语言要素就是音乐中的歌曲内容,通过把握歌词内容的起承转折和情感变化,从业人员可以比较顺畅地完成对舞蹈结构的理解,这对于后期的工作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音乐的节奏对于提高舞蹈作品的表现张力具有推动作用,它可以提高作品对观众的带动感,把控作品情感表达的张力。就实际情况而言,歌曲编制的舞蹈作品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也是表现舞蹈结构中的“舞蹈语言”功能的一种重要载体。

在舞蹈作品音乐的选择过程中,从业人员需要根据舞蹈结构的具体安排来选择具有合适歌词和节奏的音乐,来提高作品的语言逻辑性。比如,他们可以通过截取一段音乐伴奏来改变舞蹈的表演风格。根据作品需要,选取一段音乐穿插进舞蹈作品中,起到连接和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实践中,观众也可以通过感受音乐的“舞蹈语言”功能增强对舞蹈作品内在逻辑的感受力,进而提升其观感体验,并提高舞蹈作品的艺术传承性。总之,在确立了舞蹈结构的基本构成后,一个舞蹈作品的雏形就可以呈现在人们眼前,在舞蹈结构的“舞蹈语言”功能运用过程中,从业人员不仅要从作品创作、作品表演来考虑,还要从作品本身的表现力和传承性等方面做细致考量。

4 舞蹈的语言结构逻辑

4.1 舞段结构的语言逻辑

舞段是舞蹈作品结构基本的构成要素,舞段不仅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以结构化舞蹈作品的表现形式,还应该具有足够的联系性,使舞蹈作品从开始到结尾融会贯通,以保证舞蹈作品的完整性,最大化体现出舞段结构的“舞蹈语言”功能。

4.2 动作结构的语言逻辑

舞蹈动作是舞段的基本组成要素,相对而言,从业人员在对动作的理解上需要进行更多的细致化考量。在实践中,无论是丰富多变的舞蹈动作设计还是相对单一的动作设计,都需要创编人员结合舞蹈作品的具体内涵,在结构逻辑方面精心构思、反复推敲。创编人员应该致力于做到使舞蹈的動作设计自然流畅并具有寓意深长的意味,以鲜明地体现出舞蹈作品的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

4.3 空间结构的语言逻辑

从空间结构来说,舞蹈作品的构成要素包括“时、空、力”三个基本要素,这三种要素与节奏、动作和表情一一对应,缺一不可。在实践中,舞蹈的空间结构既包括舞蹈作品情节上的心理空间,也包括舞蹈的构图、队形等物理空间。[4]舞蹈的空间结构使得舞蹈作品在表演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意象空间,不仅体现了舞蹈结构的表层含义还体现出舞蹈结构的深层次内涵。在实践中,舞蹈语言的表达正是借助舞蹈结构这一基本的形态来体现和表达的。总之,舞蹈作品的结构设计既要具有丰富的表显层次,又要留给观众一定的想象力,以最大化发挥其表现张力。

4.4 舞台布景和道具结构的语言逻辑

在舞蹈空间结构的构成中,布景和道具是其最基本直接的构成要素。创编人员在构思过程中,需要把布景和道具等硬件设施也考虑在内,以加强对舞蹈作品的整体把控力。同时为了增强作品的逻辑性,更鲜明地表现舞蹈作品人物形象和主题,他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改善对舞蹈作品的情感抒发与主题表达,从而提高舞蹈作品的艺术水平与表演说服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结构的“舞蹈语言”功能对于舞蹈作品的完整呈现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提升舞蹈作品真正的情感价值,将舞蹈作品的灵魂呈现给观众,也可以提升舞蹈作品的艺术观赏性和舞台感染力。在实践中,从业人员要想完美呈现舞蹈作品的“舞蹈语言”功能,就要从加强对舞蹈结构的认识做起,增强自身的逻辑敏感性和语言领悟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放舟.舞蹈作品的叙事性结构[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01):13-16.

【2】蔡娜.舞蹈结构中的“舞蹈语言”功能——以《Last Goodbye》为例[J].艺苑,2017(02):83-84.

作者:乔志毅

第四篇:舞蹈创作中的舞蹈文化渗透

舞蹈是一种通过人体动作来展现的表演艺术形式。舞蹈的诞生和发展几乎伴随着整个人类发展历史,极其悠久漫长。除了具有艺术特性外,舞蹈还有着深厚而鲜明的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并积淀形成了不同的舞蹈文化。

舞蹈创作是一个表演艺术与精神内涵高度融合的过程,其追求的是形体美、动作美与精神美、意境美的和谐统一,最终反映出的是深厚的舞蹈文化之韵。舞蹈文化是舞蹈创作的根基和灵魂,只有渗透舞蹈文化、体现舞蹈文化、传承舞蹈文化,舞蹈创作才具有艺术水平,才富有情感底蕴,才真正能被观众所接受并长远传播。本文介绍了舞蹈文化的内涵以及舞蹈文化在舞蹈创作中的积极作用,并针对我国主要舞蹈种类,分别阐述了舞蹈创作中的舞蹈文化渗透,以供参考。

一、舞蹈文化的内涵

著名诗人闻一多曾说过:“舞是生命最直接、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舞蹈通过人的肢体动作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体现艺术美感的同时,也反映着特定时期、特定社会、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具有深刻的社会烙印和文化底蕴。

由于舞蹈是技巧性和精神性的统一体,因而舞蹈文化可以视为舞蹈艺术发展的必然产物。舞蹈艺术是舞蹈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而舞蹈文化是舞蹈艺术的灵魂和根基,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舞蹈的发展。例如,1964年首演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从舞蹈艺术上将西方的芭蕾舞与中国的民族舞完美融合,创造性地发展了民族芭蕾舞艺术。作为一部经典之作,《红色娘子军》具有浓郁的时代背景特征,饱含强烈的革命主义精神,是当时社会文化、政治文化的集中反映。因此,《红色娘子军》因其艺术性和文化性双重高度,成为中国舞蹈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

二、舞蹈文化在舞蹈创作中的积极作用

(一)赋予了舞蹈艺术丰盈的精神世界

舞蹈艺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种类众多、风格迥异的艺术形式。但是,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哪种舞蹈形式都离不开其特定的文化土壤。失去舞蹈文化作为根基,舞蹈就会成为一种动作技巧的展示运动,带给观众的只能是视觉的观感,而不会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使观众无法获得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的享受,舞蹈艺术的影响力将大打折扣。例如,锡伯族的代表性舞蹈贝伦舞,动作简单,篇幅短小,多属于即兴发挥。如果仅从舞蹈技巧角度来看,其并无太多亮点可言。但是,贝伦舞承载的是锡伯族劳动人民悠久的渔猎文化,表达的是锡伯族特有的人与自然的观念,富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能让观众感受到独特的民族风情,因此引人入胜,备受欢迎。

(二)推动了舞蹈艺术的传播发展

当今世界舞蹈发展的趋势是开放的、多元的。舞蹈艺术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广泛交流,相互融合。在舞蹈创作中融入深刻的舞蹈文化,可以使舞蹈作品更加富有生命力,“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舞蹈被赋予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底色,更容易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和喜爱,更有利于舞蹈的交流和传播。例如,2019年7月在中国举办的第四届RDGP国际舞蹈大奖赛中,《如沐春风》《秋风海棠》《大梦敦煌》等中国舞蹈获奖作品无一不是将现代舞蹈技巧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体现着浓郁的中国风,获得了各国评委的高度好评。

三、舞蹈创作中的舞蹈文化渗透重点

(一)舞蹈创作要贴近现实生活

舞蹈艺术本身就起源于远古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舞蹈与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更是要坚持文艺服务人民群众的思想原则。一是舞蹈创作要深入群众生活,反映群众生活;二是舞蹈创作要注重发挥舞蹈的引导作用,用艺术美来引導社会风气健康发展。

(二)舞蹈创作要突出民族文化

我国地域广袤,民族众多。各个民族都有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并集中反映在舞蹈艺术之中。舞蹈创作要突出民族文化,积极从各民族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将创新与传承有机结合,将世界性与本土性有机结合,用充满民族文化风格和地域文化色彩的创作手法,推动舞蹈艺术向前发展。

(三)舞蹈创作要注重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现代舞蹈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舞蹈创作中,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但有利于舞蹈艺术自身的完善和发展,而且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增强现代舞蹈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四、中国主要舞蹈创作中的舞蹈文化渗透策略

新时代,我国文艺事业空前繁荣,舞蹈作品的创作数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但是,人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在数量庞大的舞蹈作品中,真正有影响力的作品并不多,这与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要求尚有差距。究其原因,在舞蹈创作中,人们忽略了舞蹈文化的作用,造成舞蹈有技巧而无底蕴,有场面而无感染,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针对中国主要舞蹈种类,笔者提出了舞蹈创作中的舞蹈文化渗透建议。

(一)古典舞创作

虽然我国舞蹈艺术历史极为悠久,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诸如先秦乐舞、汉唐伎乐等中国古典舞蹈已经近乎失传,当今的古典舞创作中融合了过多的外来元素和现代元素,中国古典气韵被淡化。可以说,古典舞是我国舞蹈创作方面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在中国古典舞创作中,对于舞蹈文化的渗透,要从探寻历史渊源入手。其实,很多中国古典舞蹈所谓的失传只是表现在典籍之中,在各种民俗活动中依然有所保留,而且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亚各国,特别是日本、韩国,如日传唐舞、韩传宋乐,也可以为国人探寻研究古典舞的文化基因提供大量有益帮助。重建正确的历史观,是中国古典舞创作发展的关键,是古典舞创作中渗入舞蹈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重新将中国古典舞发扬光大必须重点研究的课题。

(二)民间舞蹈创作

中国民间舞蹈是植根于中华民族漫长的农耕文明而形成的,正如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所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在世界舞蹈领域也是极具中国文化特征的舞蹈艺术形式。在当前舞蹈创作中,由于创作体制、演出市场等原因,民间舞蹈并不受重视,民间舞蹈的创作主体更多的是民间艺人,他们是真正的民间文化传承者,但又是主流舞蹈创作的边缘者。特别是在舞蹈创作盲目追求高雅品位、精英文化的背景下,民间舞蹈创作更是处于尴尬地位。因此,在中国民间舞蹈创作中,对于舞蹈文化的渗透,人们要将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结合起来,正确认识民间舞蹈的文化价值,突出其乡土性、民俗性,以返璞归真的价值取向使民间舞蹈创作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现代舞创作

中国现代舞的创作受世界舞蹈特别是西方舞蹈发展影响巨大,其既具有精英文化所推崇的风格美、技巧美,也有草根文化所喜爱的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特点,因为成为当前我国舞蹈创作的主要方向之一。在中国现代舞创作中,对于舞蹈文化的渗透,要秉承吸收和传承并举的原则,要以中国舞蹈文化为魂、世界各国优秀舞蹈文化为形,在舞蹈文化交融、包容的基础上,也要建立起中国现代舞创作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创作出形魂兼备、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中国文化气度的现代舞作品,提高中国舞蹈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

舞蹈创作中的舞蹈文化渗透,是新时代我国舞蹈创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立起文化自信的必然举措。广大舞蹈创作者要深刻理解文化对于舞蹈的重要意义,结合不同舞蹈种类创作的实际特点,积极渗透舞蹈文化、体现舞蹈文化、传承舞蹈文化,以推动我国舞蹈艺术和文艺事业实现更好的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国做出应有贡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陈燕敏

第五篇:舞蹈结构中的“舞蹈语言”功能

【摘要】 舞蹈的“结构”是一个作品的整体框架,编导在通过对舞蹈动作、舞段以及灯光、服装、舞台效果等集中的安排,体现了舞蹈编导的逻辑性思维。这种逻辑性思维的出现,说明了舞蹈的“结构”是具有“舞蹈语言”功能的。

【关键词】 舞蹈的结构;舞蹈语言;动作

[

舞蹈语言是以经过艺术加工、变化而成的舞蹈动作为基础,结合舞蹈语句和舞蹈段落两个方面组合的语言,它具有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以及渲染舞蹈气氛的功能。舞蹈动作、舞蹈语句和舞蹈段落三方面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构成了舞蹈作品。在舞蹈作品中,舞蹈结构是指舞蹈情节发展脉络的起承转合,是编创者在作品编排中精心设置的开始、展开、推进和结尾的环节设置。舞蹈结构是情节发展、时间长度、舞蹈风格、舞段安排、舞台调度以及灯光、服装、道具、布景等方面高度浓缩的结果。其中某一方面不同的变化都有着深刻的含义,而且不管是哪一方面的变化都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都会带给观众不同的感官体验和信息接收。所以,舞蹈结构具有“舞蹈语言”的功能。

《last goodbye》是Kynan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和舞蹈经历创作的作品。作品通过重复和叠加舞蹈动作的手法,大篇幅地采用舒缓的音乐,以及横向、竖向的空间流动,凸显出编导内心想要表达的某种情绪和内容,较好地展现了编导的创作意图。

一、《last goodbye》的结构逻辑

一般来说,舞蹈结构确定以后,一个舞蹈作品的大致形象就依稀可见了。舞蹈结构的逻辑性是其具有舞蹈语言功能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一个作品有了巧妙的结构设计,舞蹈的发展就有了逻辑性。这样,舞蹈作品中的动作在舞蹈结构大的逻辑环境下就有了较为深远的语言涵义。

(一)舞段的结构逻辑

舞蹈结构是作品内部的组织和排列方式,是作品内容寻求形象外化的载体。要想编出一部好的舞蹈作品,首先要把结构勾画出来。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往往要有一个好的结构,让人们明白编导所要传达的信息。结构是编舞者充满联想的作品的雏形,它决定着舞蹈作品的轮廓和基调。

《last goodbye》共有七段长短不一的舞段,在这些大的舞段里又进一步地逐一划分了内部结构,其中不同的舞段分别包含了单、双、三的舞蹈组合形式。这个作品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悲伤,具有一些灰色基调部分,但又有经历悲伤后积极面对的正能量情绪在里面。最为明显的灰色基调部分是从第四段开始的,首先以最为直接、缓慢、忧伤的情绪藏在音乐当中,淡淡地铺垫着。三人舞的一系列缠绕和紧密相连的舞蹈动作,也像是思绪的忧愁不断涌动,缓慢而悠长。而从第七段开始,音乐节奏逐步加快,与之前的情绪完全区分开来,表现出经历悲伤后积极面对的感觉。编导在整段作品中大量运用了由左脚出前腿开始,加上上身肩膀的动作,到右脚出后腿,再换重心到左腿,加上上身的来回交替重心的舞蹈动作。编导通过这一段大量动作的堆积,大幅度地在舞台上横向穿插,夹杂着少量较短的纵线或斜线的变化,让我们认识到这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也许是在沉淀情绪,也许是在整理自己。

这段动作虽然不只出现在第七段,但是在不同的舞段里,由于用了不同的音乐以及舞者表现出不同的动作节奏和张力,它们所表达的内容都不一样。在舞台上,为配合舞蹈段落所具有的流动性,每个舞者用相同或者不同的舞蹈动作,流动出的不同路线:让它在慢板音乐的舞段里质感较为轻柔,漂浮不定,像是我们的思绪一直不断地跟随着某个事物而动,也许是在回忆,带有灰色基调;在快板音乐的舞段中,从动作的外形上看,将身体不断地旋拧以及伸展的动作,又让它像是一种处于纠结之中同时又带有正能量的情绪,仿佛表现我们在经历困难之后逐步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过程。编导把这些动作放在不同舞段当中,创造出不一样的情绪,又具有其所想要表达某些内容的逻辑。

(二)动作的结构逻辑

在舞段的结构之下,舞蹈动作也是有结构的。因为无论是编排那些动作较单纯、情绪较单一的情绪舞,还是构思那些动作多变、情节复杂的情节舞,编导都会精心选择、反复确定舞蹈作品的主题动作。由于结构动作的自然流出或精心安排,使得一部作品不仅有一条“线”贯通始终,而且它的每一组动作必然都产生某些寓意深远的韵味,鲜明地体现出舞蹈作品的主旨立意和中心思想。

从《last goodbye》第七部分的舞段开始,编导运用了大量带有走和跑交叉的一系列幅度较大的动作贯穿整个舞段。这套动作是由一开始肩膀的动律出发下沉到膝盖带动着身体走一个圆,从立圆到桌圆,每个不同面的圆组成起来的不断变换的舞蹈动作。很明显,编导在考虑这套动作组成的元素时运用了“圆”的概念,将身体的动律及动作的形态上都围绕着“圆”走。而这些动作的创作、手脚的路线以及身体的整体路线,都是编导根据作品的内容和整体情景氛围所编排的。动作与动作的连接,也并非是简单的拼接而成,而是经过了处理,质感发生了变化。从这段舞蹈的主题动作来看,由肩膀带动下身然后出现的脚下的步伐移动,连接到忽然静止的状态,接着利用忽然刹车的动力去转换重心进行反向的旋转等一系列动作,这当中每个动作的质感和要求都是不尽相同的。肩膀的动作要缓慢,随着呼吸路线的“圆”需要饱满,带上胸腔以上的身体部位做动作,甚至影响到头的变化,手也随着肩膀的运动而放松地划出圆的路线。在这段舞蹈动作中,由肢体不同部位组成了不同的动作,这段动作本身其实就含有它的结构。同时,在高空间的动作之后则转为低空间的膝盖弯曲、重心下沉、脚向前大步滑动的动作,此时,上身的动作不變,配合上脚下的步伐,不仅是空间上的大幅度变化,动作上的幅度也被瞬间拉开。

试想一下,编导为何不选择将这两个动作规定为同时完成?笔者认为,相较于全身一起动,不如只动某个部位,这样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抓住观众的眼球,也使得动作更加具有明确的指向性。随着移动步伐的加入,舞者位置发生变化,不再是原地动作,有了空间的流动性。流动之后的“静止”使得动作在这一段舞段里有了切分点,进而反向旋转,出现不一样的动作元素。舞蹈动作连接的动作顺序的选择以及动作本身的结构,让舞段的产生必定有着舞段的结构。一旦编导的舞蹈结构形成,舞蹈结构中的逻辑便存在其中,舞蹈结构也就成为了“舞蹈语言”。

二、空间结构以及舞台效果的结构逻辑

(一)“时、空、力”要素中的逻辑性

舞蹈的构成一般包括动作(空间)、节奏(时间)、表情(情感) 三大要素,三者缺一不可。而舞蹈的空间结构既包括舞蹈的队形、构图这样的物理空间,也包括舞蹈作品情节上的心理空间。

《last goodbye》第一段的开始和最后一段的结束,从物理空间上看,它们在那个时间段是将整个舞台空间占满的,而其他的舞段部分多为几组演员同时或者在相差不大的时间段里,在面向不同的方向,进行着不同空间的相交叉或重叠的线路移动,流动的性质较强一些。在作品情节上的心理空间方面,笔者认为当舞者独自一人在solo时,其动作就像是徐徐不断诉说着的话语,和其他人的静态相对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和人物内心的孤寂。最后一段的结束编导选择了回到最初,但此时的“最初”已非彼时的“最初”,在经过了中间舞段的表演以后,结束的solo不再是第一段的演员来做,最后一段的“最初”也显得没有那么安静,分不清谁是谁的回忆和回忆是谁的,但是这个过程却都让我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第一段的开始和最后一段的结束,两段之间相互呼应。编导通过复杂多变的物理空间,衬托出了作品情节上心理空间的变化,让作品不管是在空间上还是情感上都更加饱满。

此外,编导在处理动作的节奏和整体作品的节奏上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和风格。特别是在整个作品的节奏上,舞段与舞段之间连接得不太紧密,分得很清楚,让观众有休息的时间,心理上的压力也不太大。每个舞段的整体节奏也不太一样,动作和音乐节奏快慢的感受最为明显。第一段由舞者的solo为主要组成部分,过渡到第二段变成了两对双人。在这过程中,尽管音乐节奏有些相似,但是整体的内容和动作上却完全不一样。第三段的前奏依然是慢板,随着音乐的速度变化,动作的质感也逐渐改变,力度加强,速度提升。第四段至第六段音乐变得更加抒情,在考虑到作品整体内容的情况下,编导选择了使用大部分较为柔缓抒情的音樂,衬托了灰色的情绪氛围。小部分的节奏较强较快的音乐,体现了编导的内心中一部分积极的、渴望的、正能量的情绪。第七段编导在动作上运用了反复叠加变换的手段配合音乐的沉淀和爆发,让情绪表达出来。

(二)舞台布景、灯光服装元素的逻辑性

舞蹈的空间结构在舞台呈现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意象空间,这个意象空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个是表层的、可视的;一个是深层的、体悟的。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应在其现有的结构语言中为观众呈现出一个无限想象的意象空间。舞台空间是有限的,但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是无限的。这些舞蹈语言的表达正是借助舞蹈结构这一基本的形态来体现和表达的。

道具和布景也是构成舞蹈空间结构的重要元素。在舞蹈作品构思过程中,灯光、服装和道具等要素也同样被编导考虑在整个作品结构里,它们要根据作品的主题表达和情感抒发不断地进行调整,使其逻辑性合理的同时,人物形象和所要表达的精神主旨更加鲜明突出,从而保证整个作品舞蹈语言的说服力和艺术水准。

舞蹈结构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手段,它要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情感高度融合。如果仅仅为了组织而结构,为了技法而技法,作品往往会变得没有支撑力,没有了情感的支撑,整个作品是没有说服力的;如果只是为了表现而结构,作品往往就会成为哑剧而没有了舞蹈独特的身体语言魅力,也会变得索然无味。为此,编导不仅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舞台经历,还要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结 语

一个作品如果有一个好的舞蹈结构,那么编导所想要表达的某些内容或情绪也会被很好地诠释出来。舞蹈结构具有“舞蹈语言”的功能,它从一定程度上使作品的表达更完整,帮助编导将逻辑思想传达给观众,是编导与观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作者:蔡娜

上一篇:网络工程论文下一篇:网络信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