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制度

2022-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制度的使用越来越多。制度一经制定颁布,就对某一岗位或从事某一工作的人员起到约束作用,这是他们行动的标准和依据。那么你真的知道如何制定制度吗?以下是小编收藏的《环境监测制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环境监测制度

制度环境视域下大学生创业制度环境分析

摘 要:根据Scott的三维度分析框架,大学生创业制度环境分为创业规制性环境、创业规范性环境和创业认知性环境。经过政府20年来的立法、政策调控,我国大学生创业规制性维度不断优化。政府作为制度的最大供给者,现阶段正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不断加强大学生创业的制度支持。当前,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普遍支持和认可。但是,囿于传统“学而优则仕”的文化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创业规范性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从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是被迫式发展而不是自发、内生式发展。大学生创业认知性维度相对孱弱。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认知性维度,应该把创业教育纳入国家长期教育发展规划。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制度环境;制度环境三维度

中圖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根据全球创业观察(GEM)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创业活动指数(15.53),高于美国(13.81)、英国(10.66)、德国(5.27)、日本(3.83)等发达国家。[1]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创业活动指数与一个国家、地区的制度环境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制度环境不仅影响创业活动的活跃度,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创业者对创业类型的选择。尤其对于进入创业活动深化期的中国而言,制度环境更是深刻影响着创业质量和创业成功率。鉴于制度环境对创业活动的重要影响,本文将采用制度环境三维度分析框架来分析我国大学生创业制度环境,找出掣肘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关键因素,探寻优化大学生创业制度环境的路径。

一、创业制度环境的三维度分析框架

Baumol指出,合理的制度能激励创业者致力于生产性创业活动,以此来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而不合理的制度则会驱使创业者投身于导致社会财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创业活动。[2]Scott提出了制度环境的三个维度:规制性、规范性和认知性。[3]Kosotva在Scott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国家制度环境三因素模型,用于阐释不同国家的创业制度环境差异。[4]Busenitz等通过对德国、瑞典、挪威、西班牙、意大利和美国等6个国家的实证案例分析,验证了Kosotva的国家制度环境三因素模型的有效性。2005年,国内学者肖斌,高建提出了用于评估中国不同城市创业制度环境框架模型,研究结论验证Kosotva的国家制度环境三因素模型也能适用于同一个国家不同城市之间。李雪灵和马文杰等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1999年至2010年10年间中国创业制度环境在规制性、规范性和认知性等3维度的变化规律和程度。当前,3维度分析框架是分析创业制度环境的有效工具。

根据Scott的三维度分析框架,我们把大学生创业制度环境分为创业规制性环境、创业规范性环境和创业认知性环境。创业规制性环境,主要是指政府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的金融支持、创业服务、市场环境等政策、法律等制度的支持;创业规范性环境主要指社会民众对创业活动的文化认同及对创业的价值取向。创业认知性环境,主要指大学生对创业的机会识别、运营企业及市场风险防范和产品推广等创业技能。

二、大学生创业的规制性环境

根据制度理论,制度质量越高,创新创业活动越活跃。在构建创业制度环境过程中,政府是第一行动者,也是制度的最大供给者。1999年,我国宪法肯定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同年,教育部提出,采取措施鼓励高校教师和大学生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在这一背景下,长期打压个体、私营经济的制度环境破冰,大学生创业活动开始萌芽。接下来的10年里,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促进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文件。2003年,国家专门制定了《中小企业促进法》,致力于改善中小企业的创业发展环境。2008年,《就业促进法》明确指出:“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1999年至2008年,政府不仅通过法律手段从宏观上构建创业规制性环境,同时国务院、工信部、人社部、财政部、教育部等中央各部委以及各省级政府也通过颁布各种创业政策文件,推动中国创业制度环境的变革。具体主要从简化审批程序,加大财税扶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健全服务体系等方面为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制度支持。2008年,为应对经济增长下行对大学生就业的冲击,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2002年2008年,科技部、财政部、国务院等共出台创业政策文件14件,逐步支起大学生创业制度环境的规制性维度。这一时期,国家通过法律、政策对民营经济松绑,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着重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从宏观上构建创业制度环境,为大学生创业确立了较好的制度基础。此时,大学生创业政策主要从放宽市场准入、税收优惠政策、改善行政管理、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但从整体上看,大学生创业政策还缺乏多方联动、扶持力度还有待加强。

从2009年起,中央秉持“创业带动就业”政策,中央各部委、地方各级政府开始多方协同发布创业政策和文件,共同制定、落实就业创业政策。与前一阶段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相比,大学生创业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明显提高,税收减免力度加大、范围更广,规定更加详细,操作性加强。2012年,国务院针对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和结构调整做出具体部署,通过土地、产业政策、公共服务等手段促进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为落实“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中央各部门也相继出台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创业政策逐渐体系化,政策内容更加详细具体、力度更大,创业制度支持向纵深发展。

2014年,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2014~2018年国务院及中央各部委共发布创业政策文件118件,创业政策文件呈现“专门化”的特点[5],政府持续使用金融支持、放宽市场准入、税收优惠、公共服务等手段优化创业环境,并通过提供创业技术支持、创业教育培训、创业资金支持等提升创业供给服务。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登记制度改革、“放管服”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推进、深化,我国创业规制性制度环境不断优化,正向世界一流的创业环境迈进。

在创业带动就业的大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在优化大学生规制性创业制度环境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福建省出台《福建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从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等方面,全方位部署,形成强有力、多维度的青年创业支撑网。2019年,浙江省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意见》,从推动“双创”生态、主体、动能、平台、投融资服务等维度升级,营造公正、透明、可预期的创新创业环境。

三、大学生创业的规范性环境

创业规范性环境主要指社会民众对创业活动的文化认同及对创业的价值取向。文化与规范是存在于人们意识深处的社會“烙印”,对个人创业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创业行为的选择。[6]大学生创业的规范性环境主要衡量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态度,社会的创业氛围及这种创业氛围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程度。

文化是一个国家潜在的、历史的氛围,授予其人民一定的身份。[7]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不同的文化氛围,对人民的身份认定也就采取截然不同的标准。计划经济时代,从事私营活动被认为投机倒把。民众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对个体创业者持有轻视的态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创业活动空前活跃,社会民众对创业活动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民众对创业者的态度由最初的敌对、轻视逐渐转变为尊崇、羡慕。当前,支持创业的文化氛围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要浓厚,国家不仅专门立法保护企业家的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还积极通过主流媒体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创业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

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是国家推动创新创业战略的积极践行者。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创业者的组织,也在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氛围,并提供各种服务支持。目前,很多高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专门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服务。一是,创业政策宣传。高校通过学校官网、讲座、校园广播、宣传手册、社交平台等形式持续推送国家、当地政府的创业政策,逐渐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二是,成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器。高校通过校园创业大赛遴选优秀创业项目入住大学创业孵化基地。在创业项目孵化阶段,高校提供资金、场地、创业导师等支持。三是,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在产教融合大背景下,高校积极引进企业资源,成立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四是,提供创业跟踪、指导、咨询服务。大学生初创企业时会遇到很多有关法律、创业融资、企业运营、市场开拓等方面的问题。部分高校专门成立创业咨询服务部,为在校大学生和本校毕业大学生提供援助。伴随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创新创业体制机制的进一步落实,大学生创业的服务环境将更加专业化,大学生创业将得到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四、大学生创业的认知性环境

大学生创业的认知性环境主要指大学生对创业的机会识别、运营企业及市场风险防范和产品推广等知识技能。Niels Bosma 认为创业成功主要在于创业者和创业环境两个方面。[8]大学生与创业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大学生能否成为创业者,摒除创业规制性、规范性制度障碍,还取决于大学生是否具有创业意愿、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主要依托于高校的创业教育。因此,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状况能客观反映大学生创业的认知性维度。

1999年,为响应教育部“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号召,部分高校开始了创业教育的征程。浙江大学创办首个创新创业管理强化班。清华大学首办大学创业园。2003年,教育部批复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成为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高校。同年,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举办首届全国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大学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得到发展,但仍然非常薄弱。2008年,在大学扩招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日益突出。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创业教育开始得到重视,近百所高校开设KAB创业教育课程。此时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只有1%,远低于美国的20%。与实际创业人数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国大学生创业意愿强烈。据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有创业意愿的达18%。有创业意愿的人数与实际真正创业的人数相差悬殊,主要原因之一是受制于大学生自身创业能力水平。这个阶段的高校创业教育仍然处于低迷状态,创业教育只能惠及少数大学生,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影响有限。

2012年,教育部明确要求本科院校必须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并发布“‘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试行)”。至此,创业教育才在本科院校得以铺开,创业教育进入较快发展通道。各种大学生创业大赛也如火如荼地开展。据悉,2018“创青春”浙大双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吸引全国2000余所包括港澳地区197所高校逾百万大学生参赛。除了中央各部委牵头举办的全国性大学生创业大赛,各省市地方政府也纷纷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推动地方创业教育的发展。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已经推广到高职院校,高校创业教育呈现普及化趋势,接受创业教育的大学生比例大大提高。

虽然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一定的发展,大学生创业制度环境的认知性维度得到提升。但从总体上看,高校创业教育教材仍然比较匮乏且良莠不齐;创业师资队伍大部分仍有辅导员兼任,缺乏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创业课程内容偏向于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创业教育课程缺乏系统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仍待加强。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7%。[9]据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仍不足5%。可见,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任重道远,大学生创业制度环境的认知性维度仍比较孱弱。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制度环境的三维度框架分析我国大学生创业制度环境可以发现,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变迁,我国大学生创业规制性环境持续向好,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和政策调控,不断优化大学生创业规制性环境。来自政府的创业制度支持大大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大学生自主创业率由2008年的1%上升到2018年2.7%。

营造良好的创业制度环境,政府责无旁贷。在构建创业规制性环境中,中央政府应持续做好创业政策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各责任部委的职责。地方政府根据中央的纲领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配套方案,并且根据区域特点做出详细部署,确保各项创业政策落实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强调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多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为企业服务,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10]随着国务院推行的“放管服”改革,政府角色向服务者转变,应积极做好创业技术支持、消除经营壁垒、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增加政府采购等服务。

大学生创业规范性环境也随着改革浪潮发生巨变。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普遍支持和认可。但也应该看到,虽然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率较十年前有所提升,但是与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比较悬殊。究其原因文化氛围也是一大影响因素。我国传统文化一直奉行“学而优则仕”的理念,考上大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走上仕途,从此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稳定的经济收入。很多大学生也深受此文化理念的影响,一到毕业季就忙于准备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根本没有创业的意愿。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中国诞生了一大批中产阶级,有很多大学生家境比较优越,没有生存压力,再加上很多家长比较宠溺孩子,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坚持给孩子做比较安逸的职业规划。在这种氛围下,有较好就业岗位的大学生更加抵御不住高薪诱惑,难以真正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文化氛围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的,也随着历史环境变化而改变。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创业逐渐成为时代潮流,大学生创业的文化土壤也将越来越肥沃。从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是被迫式发展而不是自发、内生式发展。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水平整体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水平。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创业能力不能一蹴而就。大学简短几年的创业教育更不能批量生产创业者。大学生是否有创业意愿,尤其是能否创业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自身是否具有整合资源的能力、应对风险的能力、管理团队的能力以及创新、冒险、进取的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不能仅仅依靠高校的创业教育,而应把它贯穿到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幼儿园、小学、中学都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政府应该做好顶层设计,把创业教育纳入国家长期教育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中国创业活动指数以15.53超美青年创业者成主力[EB/OL].http://www.funxun.com/news/34/2016129110836.html.

[2]Baumol W. The Free-Market Innovation Machine: Analyzing the Growth Miracle of Capitalism[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5.

[3]Scott WR. Organizations: Rational, Natural and Open System[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1987.

[4]Kostova T. Country institutional profile: Concept and measuremen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Best Paper Proceedings,1997:180-189.

[5]高秀娟,彭春燕.国家创业政策演化和发展的计量分析:特征与前瞻[J/OL].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023.C.20190424.1730.002.html.

[6]李雪灵,王利军,姚一玮.城市创业制度环境满意度的评价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10):1-8.

[7]Lewis T. The problem of cultural fit-what can we learn from borrowing the German Dual System[J]. Compare,2007,37(4):463-477.

[8]魏红梅.高校教师创业制度环境分析——基于制度环境三维度框架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5(17):68-73.

[9]晋浩天.2019年大学生就业关键词:月收入升、创业收益高[N].光明日报,2019-6-11.

[10]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EB/OL]. http://cpc.people. com.cn/n/2014/1110/c64094-26001014.html.

作者:王翠娥

第2篇:制度.制度相关人.环境

[摘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特殊的政治制度,不仅适合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实际,而且提供了可行的初始制度条件。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建设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新形势下,制度不完善使得制度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发挥制度功能,是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建设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度相关人;环境;现实困境

[作者]程守艳。贵州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贵阳,5500040

[

作为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贯彻落实较好地解决了中国的民族问题,对推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这一制度有及时渐进、不断完善的必要。本文主要是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视角进行理性认识,特别着重于分析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制度如何才能实现有效性,即以制度相关人的行为假定为逻辑起点,从制度运行过程的角度切入,综合制度、制度相关人和环境三个维度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现实问题。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价值定位

2005年我国发表《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表明我国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核心价值的体悟和追求。归纳起来,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价值取向的探讨可从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加以定位。

1、政治价值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作为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具有强大的政治生命力和政治功能。它的实施使各民族在统一国家内部最大程度地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了法律保障,强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加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特别是国家通过“干部民族化”,放手使用民族干部,使其成为国家联系少数民族人民的重要纽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这一制度把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区域自治紧密结合起来,在民主的基础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和进步,保证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稳定和政治整合。这样在保障民族的自主、平等的基础上,实现真正意义的集中统一,实现国家整合的目标。

2、经济价值

邓小平同志讲过,“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从经济层面上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把民族自治地方融于国家乃至世界市场体制,充分利用其自然资源的优势,发挥在西部综合开发的潜力,最终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国家的现代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对自治地方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把管理经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作为重要内容,有助于培养民族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同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速了民族经济建设,逐步实现了事实上的平等,使各少数民族都能跻身于先进民族的行列,达到民族的共同繁荣。否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失去了核心价值,这是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核心经济价值的最好说明。

3、社会价值

少数民族由于远离主流社会使得其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权利。这一制度安排保证各种不同聚居情况的少数民族都能行使区域自治的权利,保障少数民族公民担任国家机关和区域自治机关公职的权利使民族自治权利得到尊重和发展和行使,以保证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实现,最终实现对权利的关照。同时,通过发展科技、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来实现人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民族自身的发展进步,也包括对各民族生活方式的尊重,并保护、尊重和弘扬各文化小传统。在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社会文化结构中,大小传统通过相互渗透而生生不息,最终推动文化产业及和谐社会建设。

二、制度·制度相关人·环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现实困境的三维解释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但在肯定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应当认识到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制约和影响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笔者根据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分析框架,拟从制度、制度相关人、环境三个视角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现实问题。

1、制度:变革的困境

首先,在制度自身层面上,由于制度相关人的有限理性以及其机会主义倾向,使得制度在产生、运作以及变迁过程中会花费成本。理性的制度相关人会权衡遵守制度与规避制度的成本而做出相应的选择,使得制度运作中的成本高。比如在民族关系上,自治主体少数民族在行使自治权时,有责任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基础上实现民族自治地方利益的最大化,可以选择很多倾斜性优惠政策,这就会使得自治主体民族与非自治主体民族处于政策竞争的状态,“本民族利益”成了他们的理性选择。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调节措施,这种微观理性的行为很可能会引起地方民族主义等宏观非理性的恶果产生。其次,从制度有效性角度来说,新制度必须整合既定制度才能获得其有效性。政党国家体系下既定的制度结构如党政关系、上级国家机关、同级党组织、自治机关三者关系问题也会影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效果。从实践看,政党一国家体系下,党组织掌握着干部任免权,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在纵向上和横向上都受到其他机关的很多限制,实际存在的党委决策、政府执行、“人大”监督的体制使得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政府无法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治权。最后,制度的合法性也影响了制度有效性的实现。60多年来,正是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决了少数民族对国家政权的政治参与、利益分配问题,也就解决了政治制度的认同、合法性问题。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得到尽可能多的相关人共同遵守的制度,并不一定说这个制度的结果一定是好的。目前,作为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还没有相应的依存组织为其制度的实现作保障。从机构的政治地位和机构级别来看,没有相应的国家机构和地方机构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匹配,也就是说从形式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尚待完善,否则将会影响制度的合法性建设。

2、制度相关人:权力的不对称导致权利保护存在难题

就制度相关人的信息要素来说,由于制度相关人的有限理性使得其在制定制度时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信息,如制度制定者信息的不完全性导致制度本身的缺陷,使得制度有效性难以发挥。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结合,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自治是其基本特点。但民族区域自治只是针对有某一个或某些具有或大或小的聚居区的民族而实行的自治制度,而不是针对某一个民族的所有成员而设立的,更不是针对所有的少数民族而设立的。在这L自治制度的框架下,对一些非自治主体少数民族的权益保障就存在难题。由此看来,就民族自治而言,无论对于所有少数民族,还是对每个少数民族所有成员,其涵盖面是有限的、不全面的,具体操作中存在着不足。同时,制度相关人权力的非对称性特征也会导致权利保护存在难题。历史制度主义理论的“路径依

赖”解释模式告诉我们,‘制度不仅塑造了制度相关人的行为,而且,它还赋予了制度相关人以不同的权力,制度相关人一旦被锁定在既定的路径里就会缺乏自主性。就制度安排来讲,民族区域自治以完全尊重宪法对国家和公民的认同和利益的确定为前提,主要以调整地方利益和族群利益为己任。但是,在政治实践中,主体民族和非主体民族间的政治代表性并不一样。对非自治主体少数民族,考虑到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尽管《选举法》规定了一系列合理差别对待的内容,但对很多非自治主体少数民族来说,由于人口数量过小,人口分布较为分散,他们在各领域各方面的代表人物也就相应少了很多,他们在政治参与上处于尴尬境地,声音很微弱。自治主体民族的强势一方面维系了自治地方的稳定,。但非自治主体少数民族权益必须重视。由此带来的是自治主体少数民族、非自治主体少数民族、汉族三者间的关系问题。虽然宪法第4条和第33条规定都规定他们之间权利关系没有大小之分,但在制度运行的实际中,由于处理民族权利之间关系的法律法规的失位以及调整民族关系的法律法规还留有很大的空白,使得权利的实现得不到平等保护,权利与权利之间还存在着民族差异和矛盾,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的法律形式和范围还有待明确。

3、环境:制度相关人的适宜性行为

根据社会学制度主义理论,环境要素的变化导致了相对价格的变化,而相对价格的变化诱使理性的制度相关人重新认识和思考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在政治制度中,制度相关人的表达成本、获取政治信息的成本等相对价格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政治制度的有效性程度。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言,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公民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以及电子网络技术的进步,公民表达自己意见的相对成本降低。但是,目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制度化程度不高,由一系列规则所组成的民族区域自治规则体系和监督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和完善,已经制定出来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律体系还需要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哼廷顿所指出的那样,,当政治参与遭遇政治制度化水平不高时,社会稳定就成为我们必须支付的代价。因此,在制度环境变化的条件下,这项制度如何更加有效地适应环境,提高制度化水平及其制度创新,成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面临的现实难题。同时,重大政治、经济环境为深受路径依赖影响的制度提出了挑战,它使得制度相关人的政治力量发生变化,改变了制度相关人的观念。目前,建立宪政是社会法治化的首要任务,少数民族若实现自治,就必须实现国家权力的法治化,体现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意识、宪政态度和宪政情感。可以说,民族自治权的合理规范和实施,是宪政实现的当然要求。但是,现行民族自治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同宪政并非完全一致,民族区域自治权的范围不清,缺乏确定性和操作性、自治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备,尚存在有待完善之处。此外,面对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社会力量、公民意识等因素的增强,都需要我们的制度不断去做出回应,这也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环境下面临的挑战。

三、让制度运转起来——构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运行“走样”的防范机制

以上从制度、制度相关人和环境三个维度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人手,构建制度运行“走样”的防范机制,不断地加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完善制度设计,加强制度合法性建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精巧的制度设计。其中最主要的是健全与完善由一系列规则所组成的民族区域自治规则体系和监督保障机制。当前,除了要对已经制定出来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律体系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以外,更重要的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抓紧制定出一批适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需要的法律、法规,加快《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配套法规建设,构建民族区域自治法律的解释制度。同时,强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监督机制,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裁机制,健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机制,包括建立协调机制和事前征询机制、建立实施争议审查解决机制,等等。此外,加强制度合法性建设。制度只有扎根于民众得到人们的认可,才能拥有持久的活力。增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合法性的主要途径就是政治宣传和政治教育,让制度深入人心,形成习惯。比如,运用各种形式对《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广泛深入的学习、宣传和教育,增强全社会民族法制观念和法律法规意识等,这些都是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运行的基础和前提。

2、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反思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化解“体制弊端”,推进党政关系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是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源头所在。为此,在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地位的前提下,推进党政职能分开,创建新型的党政关系。一是要合理规范党的地方领导机关的权力,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由直接干预转向间接领导。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抓好大事,支持各方独立负责、步调一致的开展工作。二要改革和完善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真正做到党政分开,各负其责,从而形成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群众团体、民主党派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局面,并用相应的法律和制度固定下来。

3、经济发展:制度有效性发挥的物质保证

发达的物质基础是现代公正社会的支撑构架,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条件和途径。胡锦涛同志强调:“民族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来解决”。从根本上说,衡量一项制度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要通过因地制宜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发展集体经济、引导剩余劳动力有序地向外流动等措施,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让少数民族在生活上富裕起来。这样,就能不断夯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保证制度有效性不断发挥。

4、推进少数民族“公民”身份的认同

现代民族政策需要解决族群与国家之间的认同与认同方式和文化上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两个问题。前者可以通过族群对公民身份的认同,即少数民族的“公民化”,促进民族关系的社会整合,后者需要在符合“现代性”要求的国家发展战略与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殊性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然而,目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框架内的一系列针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正经受到公平问题的考量:少数民族和汉族各自从群体和个体角度看待这些政策,使得优惠政策陷入“两不讨好”的境地。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实施优惠政策“区域化”而非“族别化”等措施,以公民身份来对待每一个民族,通过保障平等的公民权来逐步实现少数民族的“公民化”,促进少数民族对自身公民身份的认同,最终实现民族成员的真正平等,这也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追求的核心价值之所在。

诚然,民族区域自治在中国60年的发展历程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民族问题上得到了集中体现。但是,我们不可能指望这一制度固定不变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的问题。按照国务院公布的《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的精神要求,我们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探索和健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配套法律法规,不断充实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物质基础,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覃彩銮]

作者:程守艳

第3篇:我国环境监测制度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环境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把绿色发展作为一个关系我国国家发展的基本理念。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环境被污染和破坏,动植物失去了栖息地,人类的生活和生存条件也变得越来越恶劣,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在起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提高我们生活的品质,让环境变得更好。

【关键词】环境监测制度;问题;对策

引言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在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那么到底应该如何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这是我们在环境保护中必须考虑的问题。进行环境监测是保护环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如果不进行对环境的监测,那么保护环境就没有明确的依据,过程也是无序的,为了遵循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为了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更加美好,就必须进行环境监测。

1.我国环境监测现状

环境问题现在已然成为了一个全球性问题,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们国家在环境监测方面开始得比较晚,所以环境监测技术也没有西方国家成熟。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科技不断发展,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所以对环境监测问题也越来越重视,所以我国的环境监测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在提升的过程中,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法律法规不完善、环境监测标准不统一等等,这些问题都急需进行解决。只有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才能正常进行。

2.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2.1法律法规不健全

近年来,由于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我国也颁布了一些法律来进行环境保护,但是这些法律中几乎没有对环境监测这一方面进行法律层面的约束,?而我国现在在环境监测方面所采用的法律还是在2007年颁布的《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看时间我们就知道,这个《办法》已经跟不上我们现代社会的趋势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更迭,我们现在的环境问题与十几年前的环境问题已经存在很大的不同了,如果还用以前的法律来进行现在的环境监测,那么保护环境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无法可依,执法不严,法制建设的不到位严重制约了环境监测的发展和进步。

2.2环境监测标准不统一

很多工作无法进行或者进行的不好的原因是相关企业或者部门对该工作的重视度不够,然而环境监测恰恰相反,随着人民和国家对环境问题的越来越重视,国家设立了专门的监测局,除此之外,其他相关部门比如水利局、环保局等也把环境监测的工作当做自己部门工作的重点工作进行,但是我们要知道,环境监测所归属的部门越多,关系网越复杂,每个部门对他的数据整理和侧重点就各有不同,那环境监测的标准就有很多,最终导致环境监测效果的降低。

2.3技术、设备、资金缺陷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环境监测技术和环境监测设备,就算有高级人才也无法进行环境监测的工作,环境监测工作是非常需要精确度的,所以在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设备和仪器也需要有很高的质量,如果仪器不够好,所监测出来的数据不精确,将会影响到整个环境监测的过程和最终的成效。环境监测工作本来就要耗费极高的资金,购买好的设备将会加重经费的负担,所以经费不足也是环境监测工作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旧设备由于经费不足无法进行修理,新设备由于经费不足无法进行购买,这就严重制约了环境监测工作的进行和发展。

2.4环境监测结果真实性有待商榷

在现在的很多地区,环境监测结果都与政绩挂钩,所以很多地方官员为了提高政绩,要面子不要里子,对环境监测的数据进行造假,?营造出一个环境质量优良的假象,但是实际上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因此耽误了环境保护,破坏了环境监测的结果,对环境保护产生了不良影响。

3.关于环境监测中问题的对策

3.1加强立法,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当前的环境问题已经不允许我们再浪费时间,我国必须尽快出台关于环境监测的专门的法律来为我国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依据,这样才能有效推进环境监测工作的进行,否则环境监测工作依然面临着没有依据、一团乱麻的现象,法律出台后,相关的执法人员必须严格执法,绝对不能给不法分子留任何犯罪的余地,使环境监测工作依法、有序进行。

3.2统一环境监测的标准

目前,我国还在使用十几年前的旧的环境监测标准,而这个标准是不符合当今社会环境变化的,所以国家的监测部门应该快速地制定一套符合当今社会环境变化的标准,统一部门,避免权力的分散,只有统一集中地进行规划和管制,环境监测工作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同时,我们在制定环境监测标准时应该参考国际社会的标准来制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应该参照国际标准同时结合自己本国的国情,制定一个科学有效地环境监测标准。

3.3解放思想,引进资金

想要环境监测工作落到实处,首先要解决的思想问题,要让相关人员吸取先进的思想,知道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解放思想也有利于筹集资金,建设环境监测站是环境监测工作中最能真实反映環境实际情况的一环,而建设环境监测站也需要耗费很高的成本,因此就需要加大资金投入,除了要依靠政府的拨款外,还可以通过提高社会各界对环境监测工作的了解和积极性,让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环保工作的投资,引进市场体制,让环境监测工作的资金活起来。

3.4设立环境监测监督部门进行管理

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环境监测数据的造假问题也会严重影响到地区甚至是国家的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进程,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问题光靠自觉是不够的,必须设立一个专门的监督环境监测部门工作的部门,同时这个监督部门工作人员在进行监督工作时,一定要严肃认真,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仔细认真地进行自身的监督工作,这样才能让环境监测中伪造数据的行为得到严惩,直至这样的现象消失。这样的行为不但有利于加强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而且有利于国家乃至世界的环境保护工作的进步。

4.结束语

环境监测工作不仅仅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而且环境保护好了,也有利于民生,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人民生活在一个更好的环境中,增加人民的幸福感。同时,环境监测工作也有利于我国与国际社会接轨,使国家发展地越来越好。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已经成了全球性问题,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是当今社会的大势所趋,但是想要节能增效落到实处,光是树立思想远远不够,必须重视实际行动。环境监测工作就是环保的实际行动,做好环境监测工作,是世界发展进步的趋势。在当今这个时代,绿色环保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从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潘佳,马宁璟.中日环境监测主体制度的比较与借鉴[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9(06):60-66+83+88.

[2]陈斌,陈传忠,赵岑,高锋亮,刘丽,白煜.关于环境监测社会化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环境监测,2015,31(01):1-5.

[3]沈磊.关于我国环境监测制度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01):96-98.

作者:纪文贵

第4篇:环境监测制度..

环保技术监测制度

漳泽发电分公司 环境保护技术监测制度

1 目的

规范环境保护监测行为,确保环保设备的正常投运以及污染物排放达标。

2适用范围

本细则适用于漳泽发电分公司环境保护日常监测管理。 3职责

3.1 安全环保部职责

3.1.1 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政策、法规,落实上级各项制度、措施和要求,组织制订环境保护技术监测制度。

3.1.2 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监管和有关环境保护的行业管理、指导。

3.1.3 协调环境保护技术监督单位,依法开展环境保护相关的监测与检测。根据环保整改意见书的要求,及时制定相关措施并落实整改。

3.1.4 对重要的环保监测仪表,落实责任制,确保设备完好。 3.1.5 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业务培训。 3.2环境监测站职责

3.3.1 认真贯彻国家、行业、地方的法规、制度和要求,执行《火电厂环境监测技术规范》(DL/T414-2004)和《火电行业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管理规定》等。

1 环保技术监测制度

3.3.2 按规定完成分公司废水排放口及各生产现场粉尘、噪声的监测,检查监督环保设施的运转情况。

3.3.3 统计、分析各项监测资料及填报各类环保统计报表。 3.3.4 做好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保养和校验工作。 3.4 环保设施所在部门的职责

3.4.1 环保设施所在部门要认真负责环保设施的运行维护及管理工作,使其良好运转。

3.4.2 做好各种废水、废汽的处理,做好污染物的监测,做到达标回用或排放。

4 管理内容和程序 4.1 环保监测范围包括:

4.1.1 各种废水处理、废水回收设施及废水污染物的排放。 4.1.2烟气处理设施及气态污染物排放。 4.1.4 各种噪声、粉尘治理装臵。 4.2 环保监测内容 4.2.1 环保设施 4.2.1.1 除尘器的监测

1)#6除尘器的考核指标为:电场投运率、除尘效率、除尘器在未改造前出口烟尘排放浓度<400mg/m。改造后除尘器出口烟尘排放浓度<100mg/m。

2)#

3、#

4、#5除尘器的考核指标为:投运率、除尘效率、除尘器出口烟尘排放浓度<100mg/m。

3

33 2 环保技术监测制度

3)除尘器每次A级检修或改造前后均应进行除尘效率、阻力、漏风率、烟尘排放浓度、烟尘排放量等指标的测试。

4.2.1.2 废水处理设施的监测

1)废水处理设施包括生活污水处理站、闭式循环、灰水浓缩池及其系统、含油废水处理设施、废水回收设施等。

2)废水处理设施的考核指标为:废水处理率、设备投运率、处理水量及运行情况。

3)应定期对废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每月度上报一次运行与监测情况。

4.2.1.3 脱硫设施的监测

1)脱硫设施的考核指标为:投运率、脱硫效率、二氧化硫排放浓度、旁路门挡板开关状态、在线仪表投运率、在线监测历史数据保存情况。

2)应加强运行管理,严格工艺技术操作,定期校验烟气在线监测仪器,确保烟气脱硫效率达到规定值。应定期对脱硫设施的启停时间、脱硫效率、投运率、二氧化硫排放浓度、旁路门挡板开关状态、在线监测历史数据保存,每月度上报一次运行情况。

4.2.1.4生产用水、排水情况的监测

1)各辅机冷却水要根据季节温度变化,勤调冷却水量,在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冷却水使用量。

2)各辅机冷却水要做到随机组检修、备用时及时关闭,以节约工业用水和减少工业排水。

4.2.1.5 噪声治理设施的监测

3 环保技术监测制度

1)火电厂产生噪声的主要声源均要按有关规定设臵噪声防治设施,保证达到有关标准的要求。

2)应定期对各种防噪装臵进行检查、维护,保证其防噪效果。 4.2.2 燃煤监测

对入厂煤和入炉煤的硫份、灰份、挥发份、低位发热量应按规定进行化验,每月3日前上报一次监测数据。

4.2.3 污染物排放监测 4.2.3.1 烟气排放监测

1) 主要项目:烟气量、烟尘排放浓度、烟尘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浓度、氮氧化物排放量、烟气脱硫设施投运率、烟气脱硫效率、脱硫在线监测投运率、除尘器投运率、除尘效率。

2) 监测频率:锅炉A级检修前后对除尘器及脱硫设施进行一次效果测试,遇除尘器脱硫设施大修或改造前后再各测试一次。

4.2.3.2 废水排放监测

1) 主要项目:PH值、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cr)、氨氮(NH3-N)、砷(As)、氟化物(F)、硫化物、硬度、水温、石油类和水量。

2) 监测频率

a. 灰场排水口、总排口:每旬测一次PH值、悬浮物(SS)、氨氮、和化学需氧量(CODcr)。

b. 灰场排水口、总排口:每月测一次砷(As)、氟化物(F)、硫化物、硬度。

--环保技术监测制度

c. 工业污水排口:每旬测一次PH值、悬浮物(SS)、氨氮、和化学需氧量(CODcr)每月测一次砷(As)、氟化物(F)、硫化物、硬度、石油类。

d. 循环冷却水排口:每月测一次水温。

4.2.3.3 噪声监测的主要对象为:厂界噪声和重点噪声源的设备噪声。每季监测一次。

4.2.3.4 粉尘监测的主要对象为:输煤皮带及煤场,每季监测一次。机组检修前、检修中、检修后各监测一次现场粉尘。

4.3考核

4.3.1 燃化除灰部

4.3.1.1 坚决杜绝酸、碱液的渗漏和跑冒,加强化学废酸、碱液及废水回收系统的设备运行、管理、检修和维护,保证回收水设施的正常运行,不得向管沟和下水道溢流和排放,违者每发生一例考核50元。

4.3.1.2 加强生活污水处理站的检修、运行和维护,进一步提高其处理效果,处理后的生活污水悬浮物控制在30mg/L以下,CODcr控制在60mg/L以下,每超10mg/L考核50元。

4.3.1.3污水处理设施停运,必须上报环保部门批准,未经环保部门批准,发现擅自停运污水处理设施时考核1000元。

4.3.1.4 做好闭式循环的维护工作,确保其正常投运。因维护工作不力,造成闭式循环溢流或工业补水门关闭不严而影响生活污水的正常回收使用,每例考核100元。

-环保技术监测制度

4.3.1.5 做好除尘器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保证投运率达到100%,每低1%,考核50元; #6除尘器出口烟尘排放浓度<400mg/m,#

3、#

4、#5除尘器出口烟尘排放浓度<100mg/m,每超一次考核100元。

4.3.1.6 每月3日前向安全环保部报送除尘器投运率、除尘器运行情况报表,如不按时报表或填报假数据,每例考核100元。

4.3.1.7 加强对除灰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浓缩池、渣沟、回收水池、清水池不得溢流,每发生一项次溢流考核50元;如造成总排口悬浮物或PH值超标,每例考核100元;如造成环境污染事故,则从重处罚。

4.3.1.8主机运行时,未经环保部门批准,发现擅自停运除尘设施时考核1000元。

4.3.1.9 加强输煤系统除尘、防尘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保证输煤栈桥粉尘浓度小于10mg/m,经监测每测点粉尘浓度超过2 mg/m考核50元。

4.3.1.10 输煤栈桥、皮带冲洗水要进行集中沉淀处理,并做到回收使用,如发现冲洗水不处理回收造成溢流外排,每例考核50元。

4.3.1.11 做好煤场喷雾设施的检修管理和维护,保证其正常投运,因本部门原因不能正常投运,每例考核50元。

4.3.1.12 烟囱出现冒黑烟现象,如果检查是除尘器运行问题,每例考核500元。

4.3.1.13加强脱硫设施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按燃料管理部高

33

33环保技术监测制度

低硫煤堆放情况,上煤时将高低硫煤进行充分掺配,使入炉煤硫份不超设计值,确保脱硫设施的正常运行,年度累计投运率要达到95%以上,每台脱硫设施的脱硫效率要达到90%以上,年度累计脱硫投运率不足95%时,考核1000元,年度累计脱硫投运率低于90%时,记一次二类障碍,年度累计脱硫投运率低于80%时,记一次一类障碍,当月每台脱硫设施的脱硫效率低于90%时,考核200元。

4.3.1.14 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应符合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03)要求,检查发现一次超过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考核100元,被上级部门检查发现一次,考核500元。

4.3.1.15 每月4日前向安全环保部报送脱硫运行情况报表,每迟误一天,考核100元。

4.3.2 发电运行部

4.3.2.1 #1机负米冲灰水补水门,不得随意开启,如需操作该门补水,使用完毕要及时关闭,并有操作记录。违者每例考核100元。机房负米废水回收设施正常投运,回收废水全部用于冲灰,不按规定回收,每例考核50元。

4.3.2.2 做好#4~#6炉工业退水回收设施的运行和管理,无故停运设施不进行回收利用,每例考核100元。

4.3.2.3 加强燃油泵房的运行和管理,油污水处理设施要正常投运,油污水不经处理或处理不合格向外排放,每例考核50元;如发生泄油、漏油造成污染事故,则从重处罚。

7 环保技术监测制度

4.3.2.4 加强对闭式循环的运行和管理,闭式循环补充水应尽量采用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的回收水。在正常情况下,因补充工业水造成冷却池溢流,每例考核100元。

4.3.2.5 做好消防水调节池的运行和管理,不得有溢流现象,违者每例考核50元。

4.3.2.6 做好辅机冷却水的运行调整工作,根据设备规定参数和季节温度变化,勤调冷却水量,做好节水工作,不按规定调整,每例考核100元;保持辅机冷却水及其它用水与机组保持同步,做到机停水停、机开水开,违者每例考核100元。

4.3.2.7 保持机组的稳定运行,尽量减少对空排气,因操作不当造成对空排气或安全门动作产生噪声,每次持续时间不得超过4分钟,每超过1分钟考核50元。

4.3.2.8 锅炉启动及事故放水或其它原因锅炉大量放水时,要及时向安全环保部报告,以便环保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违者每例考核50元;如造成不良影响或环保罚款,则加倍处罚。

4.3.2.9 加强对网控及升压站的运行和管理,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如因本部门原因造成机组停运或锅炉投油助燃使除尘解列运行,每例考核50元。

4.3.2.10 按照本规定,机组A级检修或除尘器大修、改造前后分别对除尘器进行一次除尘效率测试并及时编写测试报告,测试不及时或不向安全环保部报送测试报告,违者每例考核100元。

4.3.2.13 每月3日前向安全环保部报送机组启停报表,每延误一次考核50元。

8 环保技术监测制度

4.3.3 热电控制部

4.3.3.1 加强对所有环保设施的自动控制及所属仪表的管理、检修和维护,保证其正常投运。因管理维护不及时而不能正常投运的,每例考核50元,造成环保设施或系统停运而没有及时检修和恢复的,每例考核100元。

4.3.3.2 做好工业水池(闭式循环补水池、#

1、#3灰渣泵房清水池等)、工业水箱高低水位自动控制或报警装臵的管理和维护。因管理和维护原因造成无法正常投运或发生溢流的,每例考核50元。

4.3.3. 3 加强在线监测系统维护管理,确保在线监测设备使用、运行及记录正常。在线监测设备因热电控制部校对及调整原因,使在线数据不准,影响脱硫设施运行,发生一次考核200元。

4.3.3.4 在线监测实施与环保部门、电监办联网运行的,要保证数据正常传输,因设备故障或其他原因出现数据传输中断时,应尽快联系运营商予以恢复,并向安全环保部报告,说明原因。无故不报告,发生一次考核200元。

4.3.3.5 脱硫装臵所有运行参数的历史数据(增压风机电流、增压风机静叶开度、脱硫剂循环泵电流、脱硫剂供浆液流量、PH值、旁路档板开关状态、机组负荷、二氧化硫出入口浓度、脱硫效率、旁路烟道温度、流速等);要进行定期保存,保存至少一年的历史数据。 历史数据要刻录光盘永久保存,如没有按规定进行定期保存,丢失数据,发生一次,考核500元。被上级部门检查一次记录不全或记录达不到环保部门要求,记一次二类障碍。

9 环保技术监测制度

4.3.3.6 每月4日前按时向安全环保部报送上月脱硫设施在线监测数据历史曲线表,如没有按时提供,发生一例考核100元。

4.3.3.7按山西省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营监管合同要求,监督运营商是否按合同要求进行定期校验、维护,掌握其运行情况,做好校验维护记录台帐。没有进行台帐记录,发生一次考核100元。

4.3.4 设备点检部

4.3.4.1 做好#1~#6炉负米废水回收设施、锅炉辅机退水回收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确保各回收水设施正常运行,因维护不当,造成回收水设施不能正常投运或废水不能正常回收,每例考核50元。

4.3.4.2 做好燃油泵房油污水处理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因维护不力,造成油污水处理系统不能正常投运,每例考核50元。

4.3.4.3 做好机房各辅机冷却水系统的维护管理工作,保证冷却水使用后全部回收利用,因维护责任原因致使冷却水不能正常回收,每例考核50元。

4.3.4.4 做好锅炉磨煤机隔声罩、安全阀消声器、汽机对空排气消声器的管理和维护,因维护不当造成磨煤机噪声超标、安全阀消声器不能正常投运,每例考核100元。

4.3.4.5 加强对生产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保证其正常运行,因维护不当造成设备漏油、跑油而污染水体或地面,每例考核200元。

10 环保技术监测制度

4.3.4.6 做好所有环保设施电气设备及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确保各环保设施的正常投运,因本部门责任原因造成环保设施不能正常投运,每例考核100元。

4.3.4.7 积极做好生产设备的维护工作,因本部门原因造成其它部门环保考核指标不能完成,每例考核100元。

4.3.4.8 做好灰场用电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灰场正常用电,因维护不当造成灰场长时间停电而影响灰场工作,每例考核100元。

4.3.4.9 在日常维护工作中,做好废油的回收和处理工作,随处乱倒废油,每例考核200元。

4.3.4.10 做好锅炉房各设备的无渗漏工作,因本部门原因造成现场粉尘浓度超标,每超标2mg/m考核100元。

4.3.4.11 加强对机房的用水管理,因本部门责任原因造成对外大量排水,每例考核200元。

4.3.4.12定期对脱硫设施高压电气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及检修,确保脱硫设备的正常运转,如因高压电气设备原因,影响脱硫设施运行,发生一次考核500元。

4.3.5燃料管理部

4.3.5.1应严格执行定点选矿制度,严防高硫份、高灰份煤入厂。对入厂煤的硫份进行控制,将高、低硫煤分别堆放,以便上煤时进行掺配,严格禁止高于脱硫设施设计值硫份的煤进入锅炉燃烧,日入炉煤硫份高于2.5%时,每高出0.1%考核200元,当月平均

3 11 环保技术监测制度

入炉煤硫份高于2.5%,记一次二类障碍;每月加权平均灰份小于30%,最高不得大于35%;灰份每超过1%,考核50元。

4.3.5.2 加强对入厂煤的质检工作,严格控制劣质煤入厂,如发现劣质煤或弄虚作假,每例考核50元。

4.3.5.3 每月3日前按时向安全环保部报送燃煤煤质月报表,准确填报当月入厂煤硫份、灰份、挥发份、低位发热量,不按时报表或填报假数据,每次考核50元。

4.3.5.4 加强对煤场喷水设施的管理工作,保证其正常运行,以减少煤尘的污染。无故不投运,每次考核50元。

4.3.5.5 进厂燃油平均硫份控制在0.2%以下,每超标一次考核50元。

4.3.5.6 加强对来油、卸油的管理,严禁向地面、水体或管沟排油或泄漏燃油,违者每次考核100元。

4.3.6物资供应部

4.3.6.1 保证脱硫石灰石的质量,如因脱硫石灰石的质量影响脱硫效率,发生一次,考核200元。

4.3.6.2 进行脱硫副产品石膏的合理处臵,严禁违法占用土地及形成二次污染,每发生一次考核500元。

4.3.6.4定期对供货单位石灰石的质量进行检验,未进行检验发生一次考核200元。

4.3.7煤检中心

负责化验和记录入厂煤及入炉煤硫份、灰份,及时与燃化除灰部及燃料管理部进行沟通,详细记录燃煤硫份、灰份情况,杜绝化

12 环保技术监测制度

验数据与脱硫运行显示数据的脱节,每发生一次被上级部门检查出问题,考核1000元。

5 主要风险与关键控制 无

6 专业术语及缩略语 无

7 引用标准、支持性文件

6.1《电力工业技术监督工作规定》

6.2《国家电网公司环境保护监督规定(试行)》 6.3《山西省电力公司环保技术监督制度》

6.4《山西漳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监督制度》

第5篇:环境监测报告制度

国家环保局 环监„1996‟914号 1996年11月27日

八部分: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环境监测快报、第三章环境监测季报 月报、第四章环境质量年报 报告书、第五章污染源监测报告、第六章报告的管理、第七章奖励和处罚、第八章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制度制定的依据、目的、监测报告的类型、报告的编制单位、监测数据的上报等) 第一条 为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管理,完善环境监测报告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制定本制度的目的是:加强环境监测报告的管理,实现环境监测数据、资料管理制度化,确保环境监测信息的高效传递,提高为环境决策与管理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准确性和系统性。

第三条 环境监测报告分为数据型和文字型两种;数据型报告是指根据监测原始数据编制的各种报表、软盘等;文字型报告是指依据各种监测数据及综合计算结果进行文字表述为主的报告。

第四条 环境监测报告按内容和周期分为环境监测快报、 简报、月报、季报、年报、环境质量报告书及污染源监测报告。

第五条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负责组织、协调本辖区各类环境监测报告的编制和审定;并按本制度规定的要求,向上一级环境保护局和同级人民政府报出各类文字型环境监测报告。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及各级环境监测站具体承担本辖区各类监测报告的编制,并按本规定的要求报告;各流域(区域)近岸海域等专业监测网(以下简称“专业网”)组长单位负责按本制度规定的要求组织编制和上报本网络各类环境监测报告。

第六条 市级以上环境保护局有权要求本辖区下一级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向其报告监测数据和其它有关资料;市级以上环境监测站有权要求本辖区下一级环境监测站向其报告监测数据和其它有关资料。

第七条 各省、市环境保护局每年应至少两次组织所属环境监测站,向同级人民政府或有关政府部门汇报本辖区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排放情况,每次汇报的重点内容分别由各级环境保护局确定。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每年至少两次向国家环境保护局汇报全国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排放情况。

第八条 本报告制度规定的各类环境监测报告的编写内容、数据处理与评价方法等,执行《国家环境监测报告编写技术规定》的规定。

第二章 环境监测快报

第九条 环境监测快报是指采用文字型一事一报的方式,报告重大污染事故、突发性污染事故和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自然灾害等事件的应急监测情况,以及在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及其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

第十条 环境监测快报由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负责组织编写并报出,报送范围是:主送上级环境保护局、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同时直接以传送计算机文本方式上报国家环境保护局,并通报可能影响到的有关省、市环境保护局。

污染事故发生后二十四小时内应报出第一期环境监测快报,并应在污染事故影响期间内连续编制各期快报,编报周期由当地环境保护局根据污染事故情况确定。

第十一条 国家或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确定的环境敏感地区,在污染事故易发期间,地方各级环境监测站应在定期组织开展有关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上,负责编制文字型环境监测快报,并在每次监测任务完成后五日内将本次监测快报报到同级环境保护局,同时抄报上一级环境保护局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接到地方监测快报五日内,将有关内容编制成《环境监测快报》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

第三章 环境监测季报、月报

第十二条 环境质量监测网基层站、“专业网”基层站应于每季度第一个月的十五日前将上一季度数据型环境监测季报报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站。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站以及全球环境监测系统中国网站成员单位负责编制本辖区环境监测数据型季报,并于每季度第一个月三十日前将上一季度的季报报到同级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于每季度的第二个月二十日前将上一季度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和全球环境监测系统(中国站)数据型报告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

第十三条 参加国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三十七个重点城市和国务院确定的经济特区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及重点旅游城市的环境监测站,应于每季度第一个月十五日前将上一季度的数据型环境监测季报报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应于每一季度的第一个月底前编制完成上一季度全国重点城市环境质量文字型季报并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 第十四条 各流域环境监测网络成员单位应于每年的二月底、五月底和九月底前分别将当年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的数据型监测季报报到组长或副组长单位。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成员单位应于每年五月底、十月底前将当年枯水期、丰水期的数据型监测季报报到组长或副组长单位。

其它专业环境监测网成员单位的数据型季报的报送时间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各流域监测网组长单位负责编制本流域各类文字型环境监测季报或期报,并于三月底、六月底、十月底前分别将当年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监测期报报到网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组长单位负责编制近岸海域文字型环境监测期报,并于七月底、十二月底前分别将当年枯水期、丰水期监测期报报到网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其他专业环境监测网的季报时间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已开展大气自动监测的城市环境保护局应组织所属环境监测站编制数据型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月报,并于次月五日前报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汇总、编制各有关城市环境监测站上报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月报,于每月十五日前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

第四章 环境质量年报、报告书

第十七条 环境质量年报属数据型报告,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成员单位应自一九九七年一月一日起,正式开始实行微机有线联网;同时以微机网络有线传输方式,逐级上报环境质量年报。

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成员单位应于每年一月二十日前将上的环境质量年报报到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专业网”成员单位应于每年一月二十日前将本单位年报报到网络组长单位。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和专业网组长单位,应于每年二月二十日之前将本地区、本“专业网”年报报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第十八条 《环境质量报告书》属文字型报告。《环境质量报告书》按内容和管理的需要,分环境质量报告书和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两种。为了提高环境质量报告书的及时性和针对性,按其形式分为公众版、简本和详本三种。

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的起始年为一九九一年,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只编详本,在其编写不再编写环境质量报告书详本。 第十九条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应于每年三月底和六月底前,组织所属环境监测站完成上一《环境质量报告书》简本和详本的编制,并报到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环境保护局;五月底完成环境质量报告书公众版。

各环境监测专业网组长单位应于每年五月底前完成上流域(区域)、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报告书,并报到网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应分别于每年三月底、五月底、六月底之前编写完成上全国环境质量报告书的简本、公众版和详本,并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应于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年的八月底前,将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报到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亦应于八月底前将全国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

第五章 污染源监测报告

第二十条 地方各级环境监测站负责核实、认可各排污单位申报的排污状况数据,并将核实后的排污申报数据报到当地环境保护局。

第二十一条 污染源监督监测季报是及时反映当地环境监测站在实施污染物总量核实、抽检、治理设施验收与运行效果检查等各类污染源监督监测基本情况的文字型报告。 各市级环境监测站负责于每季度第一个月十日前,将上一季度本辖区污染源监督监测情况季报报到同级环境保护局及省级环境监测站,并应向有关排污单位展示其监督监测数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站负责于每季度第一个月底前,将本辖区上一季度污染源排污在前三十位的企业监督监测数据及基本情况汇总后,报到同级环境保护局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于每季度第二个月十五日前,将上一季度全国重点污染监督监测数据及基本情况汇总后,将排污在前三位的企业监督监测数据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

第二十二条 地方各级环境监测站负责本辖区内重点污染源的监测,各地方环境监测站负责于三月底之前将上一、国家确定的重点污染数据型报告汇总编制完成;并报到同级环境保护局和上一级环境监测站。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中心站负责于当年四月底之前将本辖区国家重点污染源的上一数据型报告汇总后报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各“专业网”成员单位,负责于三月底之前将上一污染源数据型监测报告报到网络组长单位;网络组长单位于四月十日前负责编制完成上本网络所监测范围内污染源排污状况文字型报告,并报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站和各流域、近岸海域等专业网络组长单位上报的重点污染源监督监测数据,于六月底之前,负责编制完成上全国重点污染源排污状况文字型报告并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

第二十三条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确定的本地区重点污染源数据型报告上报周期、时间和内容,可由地方和级环境保护局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另行规定。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负责组织编写本辖区内污染排污状况文字型报告,并于六月底前将上年报告报到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环境保护局。

第六章 报告的管理

第二十四条 环境监测站的各类监测报告、数据、资料、成果均为国家所有,任何个人不得占有;属于保密范围的监测数据、资料必须严格按照国家保密制度进行管理,监测数据资料的密级划分及解密时间按国家环境保护局的有关规定执行;未经市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外单位提供、引用和发表尚未正式公布的监测报告、监测数据和相关资料。

第二十五条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需要向本制度确定的范围以外的任何单位提供监测报告、监测数据和资料时,应当履行以下审批手续: (1)由需求单位向市级以上环境监测站提交申请报告,写明需求报告、数据、资料的用途、名称和数量。

(2)环境监测站填写报告、数据、资料出站报告单,报同级环境保护局核批后提供。

(3)县级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不得向本制度确定的报送范围以外的任何单位直接提供本制度规定的各类环境监测报告,确因工作需要必须提供的,必须经上级环境保护局核批后才能提供。

(4)应用监测报告和数据的单位不得超出申报范围使用环境监测站提供的监测数据和资料;根据环境监测站提供的监测数据对环境质量、污染源排污状况所作出的评价结论,必须征询提供数据的环境保护局的意见。

(5)经市级以上环境保护局批准,环境监测站在向本制度规定范围以外的任何单位提供监测报告、监测数据、资料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并参照地方财政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适当收取成本费用。

第二十六条 凡属有偿服务性监测、国际合作项目监测,各级环境监测站在向委托方提供监测资料或报告时,必须附有监测数据、报告使用范围的限定,并报同级环境保护局备案;凡有偿提供监测报告、数据和资料的,应执行地方财政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

第二十七条 负责收集、贮存和管理下级环境监测站、网络成员单位上报的监测数据、资料、报告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及地方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有责任维护报送单位的权益,未经报送单位的认可及同级环境保护局核批,不得将有关监测数据、资料及监测报告用于有偿性服务。

负责编制各类监测报告的环境监测站,必须及时将编制的各期文字型监测报告发送给有关监测数据、资料提供单位,以保证监测信息的双向交流。

第二十八条 为了保证环境监测报告的准确性和严肃性,各级环境监测站应按计量认证的有关规定实行三级审核;各级环境监测站应指定专人负责监测报告的收、发、登记工作,以便随时查询和考核。

第七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九条 对认真执行本制度,上报各类监测报告及时、准确、完整的,国家环境保护局和地方环境保护局可以职权范围内,对其给予通报表扬、参加评选和优先享受网络各项权利的资格。

第三十条 对违反本制度规定,拒报、谎报或逾期不报各类监测报告,或违反监测数据、资料管理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其所属环境保护局或上一级环境保护局应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有关单位领导及其直接责任人员相应的行政处分,并取消该单位或个人参加各类评优活动及享受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所规定的各项权利的资格。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制度自分布之日起施行,原《全国环境监测报告制度(试行)》同时废止。

第6篇:环境监测报告制度

国家环保局 环监〔1996〕914号 1996年11月27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管理,完善环境监测报告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制定本制度的目的是:加强环境监测报告的管理,实现环境监测数据、资料管理制度化,确保环境监测信息的高效传递,提高为环境决策与管理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准确性和系统性。

第三条 环境监测报告分为数据型和文字型两种;数据型报告是指根据监测原始数据编制的各种报表、软盘等;文字型报告是指依据各种监测数据及综合计算结果进行文字表述为主的报告。

第四条 环境监测报告按内容和周期分为环境监测快报、 简报、月报、季报、年报、环境质量报告书及污染源监测报告。

第五条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负责组织、协调本辖区各类环境监测报告的编制和审定;并按本制度规定的要求,向上一级环境保护局和同级人民政府报出各类文字型环境监测报告。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及各级环境监测站具体承担本辖区各类监测报告的编制,并按本规定的要求报告;各流域(区域)近岸海域等专业监测网(以下简称“专业网”)组长单位负责按本制度规定的要求组织编制和上报本网络各类环境监测报告。

第六条 市级以上环境保护局有权要求本辖区下一级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向其报告监测数据和其它有关资料;市级以上环境监测站有权要求本辖区下一级环境监测站向其报告监测数据和其它有关资料。

第七条 各省、市环境保护局每年应至少两次组织所属环境监测站,向同级人民政府或有关政府部门汇报本辖区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排放情况,每次汇报的重点内容分别由各级环境保护局确定。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每年至少两次向国家环境保护局汇报全国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排放情况。

第八条 本报告制度规定的各类环境监测报告的编写内容、数据处理与评价方法等,执行《国家环境监测报告编写技术规定》的规定。

第二章 环境监测快报

第九条 环境监测快报是指采用文字型一事一报的方式,报告重大污染事故、突发性污染事故和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自然灾害等事件的应急监测情况,以及在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及其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

第十条 环境监测快报由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负责组织编写并报出,报送范围是:主送上级环境保护局、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同时直接以传送计算机文本方式上报国家环境保护局,并通报可能影响到的有关省、市环境保护局。

污染事故发生后二十四小时内应报出第一期环境监测快报,并应在污染事故影响期间内连续编制各期快报,编报周期由当地环境保护局根据污染事故情况确定。

第十一条 国家或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确定的环境敏感地区,在污染事故易发期间,地方各级环境监测站应在定期组织开展有关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上,负责编制文字型环境监测快报,并在每次监测任务完成后五日内将本次监测快报报到同级环境保护局,同时抄报上一级环境保护局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接到地方监测快报五日内,将有关内容编制成《环境监测快报》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

- 1编写环境质量报告书详本。

第十九条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应于每年三月底和六月底前,组织所属环境监测站完成上一《环境质量报告书》简本和详本的编制,并报到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环境保护局;五月底完成环境质量报告书公众版。

各环境监测专业网组长单位应于每年五月底前完成上流域(区域)、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报告书,并报到网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应分别于每年三月底、五月底、六月底之前编写完成上全国环境质量报告书的简本、公众版和详本,并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应于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年的八月底前,将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报到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亦应于八月底前将全国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

第五章 污染源监测报告

第二十条 地方各级环境监测站负责核实、认可各排污单位申报的排污状况数据,并将核实后的排污申报数据报到当地环境保护局。

第二十一条 污染源监督监测季报是及时反映当地环境监测站在实施污染物总量核实、抽检、治理设施验收与运行效果检查等各类污染源监督监测基本情况的文字型报告。

各市级环境监测站负责于每季度第一个月十日前,将上一季度本辖区污染源监督监测情况季报报到同级环境保护局及省级环境监测站,并应向有关排污单位展示其监督监测数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站负责于每季度第一个月底前,将本辖区上一季度污染源排污在前三十位的企业监督监测数据及基本情况汇总后,报到同级环境保护局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于每季度第二个月十五日前,将上一季度全国重点污染监督监测数据及基本情况汇总后,将排污在前三位的企业监督监测数据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

第二十二条 地方各级环境监测站负责本辖区内重点污染源的监测,各地方环境监测站负责于三月底之前将上一、国家确定的重点污染数据型报告汇总编制完成;并报到同级环境保护局和上一级环境监测站。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中心站负责于当年四月底之前将本辖区国家重点污染源的上一数据型报告汇总后报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各“专业网”成员单位,负责于三月底之前将上一污染源数据型监测报告报到网络组长单位;网络组长单位于四月十日前负责编制完成上本网络所监测范围内污染源排污状况文字型报告,并报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站和各流域、近岸海域等专业网络组长单位上报的重点污染源监督监测数据,于六月底之前,负责编制完成上全国重点污染源排污状况文字型报告并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

第二十三条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确定的本地区重点污染源数据型报告上报周期、时间和内容,可由地方和级环境保护局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另行规定。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负责组织编写本辖区内污染排污状况文字型报告,并于六月底前将上年报告报到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环境保护局。

第六章 报告的管理

第二十四条 环境监测站的各类监测报告、数据、资料、成果均为国家所有,任何个人不得占有;属于保密范围的监测数据、资料必须严格按照国家保密制度进行管理,监测数据资料的密级划分及解

- 3

(四)为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等环境管理活动提供监测数据的其他环境监测活动。

第三条 环境监测工作是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的法定职责。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按照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的要求,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体系,为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等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第四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监测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一)制定并组织实施环境监测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

(二)组建直属环境监测机构,并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机构建设标准组织实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三)建立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审核和检查制度;

(四)组织编制环境监测报告,发布环境监测信息;

(五)依法组建环境监测网络,建立网络管理制度,组织网络运行管理;

(六)组织开展环境监测科学技术研究、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适时组建直属跨界环境监测机构。

第五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具体承担下列主要环境监测技术支持工作:

(一)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

(二)承担环境监测网建设和运行,收集、管理环境监测数据,开展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编制环境监测报告;

(三)负责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

(四)开展环境监测领域科学研究,承担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方法研究以及国际合作和交流;

(五)承担环境保护部门委托的其他环境监测技术支持工作。

第六条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依法制定统一的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对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并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备案。

第七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统一发布本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事故、环境质量状况等环境监测信息。

有关部门间环境监测结果不一致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协调后统一发布。

环境监测信息未经依法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公布或者透露。

属于保密范围的环境监测数据、资料、成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保密的规定进行管理。

第八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依据本办法取得的环境监测数据,应当作为环境统计、排污申报核定、排污费征收、环境执法、目标责任考核等环境管理的依据。

第九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按照环境监测的代表性分别负责组织建设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环境监测网,并分别委托所属环境监测机构负责运行。

第十条 环境监测网由各环境监测要素的点位(断面)组成。

环境监测点位(断面)的设置、变更、运行,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关规定执行。

各大水系或者区域的点位(断面),属于国家级环境监测网。

第十一条 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按照其所属的环境保护部门级别,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

上级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加强对下级环境监测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

第十二条 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具备与所从事的环境监测业务相适应的能力和条件,并按照经批准的环境保护规划规定的要求和时限,逐步达到国家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标准。

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从事环境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并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统一组织的环境监测岗位考试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 5

第7篇:危险废物环境监测制度

绍 兴 市 新 弘 包 装 有 限 公 司

危险废物环境监测制度

一、目的

为了更好地达到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委托第三方处置危险废物的目标,特制订本制度。

二、术语

环境监测制度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间断或不间断地测定危险废物中污染物的含量和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环境影响过程的工作。

三、本公司环境监测的对象

在生产场所中的危险废物污泥重金属的含量。

四、环境监测的频率

1.必须委托有相应资质单位定期对各项目进行环境监测。

2.在出现应急事故或设备故障造成环境影响的情况下进行临时性监测。 3.通过环境监测了解危险废物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改进方法,加强管理,提升环境质量。

第8篇: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贯彻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的职能,规范环境监测数据的使用和管理。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合理性。特制定本制度:

一、监测管理

监测过程要严格实施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体系和质控措施,严格执行环境技术规范,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科学性。

二、监测数据的审核

1、监测数据严格执行三级审核制度,即所在科室的室主任、质控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逐级审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得进入下一环节。

2、监测数据按时上报综合室,由综合室统一出监测报告和有关监测数据统计报表等,并经站技术负责人审定签字后加盖业务公章(监测报告还需加盖资质章、齐缝章等),例行监测统计报表按规定要求份数上报,存档一份。监测报告一式二份,一份外发,一份存档。

3、监测数据和监测报告要定期归档,每季度第一个月15日之前,必须将上月的监测数据和监测报告归档到档案室。

4、归档内容包括原始采样记录、分析过程记录以及质控步骤及内容。

三、监测数据的管理

1、各科室之间的数据交接一定要互相做好登记,交方提出交接数据明细,收方签字认可。

2、业务章管理人员在执行相关管理制度的同时,一定要做好盖章登记。

3、综合室监测报告管理人员要加强监测报告的管理,不得擅自外发报告和复印。外发监测报告凭我站财务下达的收费通知单外发报告,没有外发的报告要妥善保存,到年底对没有发出的报告按要求整理归档。

4、各科室电脑储存的监测数据不得擅自对外提供。

5、档案管理人员对每季度归档的监测资料和监测报告进行管理,按监测档案管理办法,做好建档工作,对不及时归档或归档材料缺少的现象和存在的问题要及时书面反馈分管领导,协调解决。

6、建立监测数据保密制度,要执行《监测数据资料保密制度》,档案管理人员负责数据存档、借阅等工作,使用数据施行备案和审批制度,经站长审批后方可外借。

四、本制度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9篇: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为了规范我院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可比性,特制定本制度:

一、各科室(部门)要按照环境卫生学监测的要求认真开展监测项目,严格遵守规定的监测时限,真实规范采样,完整填写申请单

二、各科室(部门)对每月监测结果要进行效果评价并将资料妥善保管。对不合格项目要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达到不断持续性改进的目的。

三、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要务真求实,对不合格项目应如实上报。避免单纯追求合格率,而虚报、闹假、走形式。经核实将按奖罚条例进行重罚。

四、检验科(细菌室)应保证对全院各科室(部门),监测所需合格采样试管、培养皿的供应,并每月做无菌试验。按要求做到培养时限准确、中和剂添加正确、报告结果规范。

五、感染控制科对全院重点科室(部门)的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负责监督、并开展随机抽查采样监测。各科室应积极主动配合。

六、环境卫生学监测报告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监测。

1、每月重点科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供应室无菌区)应对环境卫生学监测一次。

2、对普通科室的治疗室、换药室,科室每月监测一次,院感科每季度抽查监测一次。

3、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

4、监测方法见《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0—1995) (1)Ⅰ类环境卫生学标准(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空气≤10cfu/m3,物体表面≤5cfu/ cm2,医务人员的手≤5cfu/ cm2。

(2) Ⅱ类环境:(普通手术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无菌室、重症监护室)空气≤200 cfu/m3,物体表面≤5cfu/ cm2,医务人员的手≤5cfu/ cm2。

(3)Ⅲ类环境:(治疗室、换药室、供应室清洁区、急救抢救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空气≤500 cfu/m3,物体表面≤10cfu/ cm2,医务人员的手≤10cfu/ cm2。

(4)Ⅳ类环境:(传染科及病房)物体表面≤15cfu/ cm2,医务人员的手≤15cfu/ cm2。

以上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上一篇:企业法律顾问何去何从下一篇:观灵异空间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