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的点滴思考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我们教师能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在作文教学中,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地享受到多资多彩的精神生活。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训练方法
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易事,本文就学生作文方面的教学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希望我的这种探索是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种“熊熊燃烧的”、“创造性地对待自己工作的思想火花”。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坚信,只要我们掌握正确的策略,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友好关系,互相展示人格魅力,共同打造写作园地,学生的作文天地一定会绿草如茵,鲜花遍地!
一、教师要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给他们太多限制,作文的中心意思怎样定,该选什么材,甚至于写几段,每一段写什么等,这样的圈圈一划,就像给学生穿上了“紧身衣”,到写的时候难以伸展拳脚。还有的教师,一到写作文就给学生制造紧张的空气,给作文披上神秘的外衣。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学生们说话时还对答如流,一到写作文时就不知道写什么,作文的畏难情绪严重。小学生年龄小,观察事物少,了解社会少,生活体验少。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选材单一。他们不善于捕捉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在作文指导课中,只要有一个同学说出一件事,其他同学也照葫芦画瓢,“随风跑”。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呢?首先在作文指导之前,要精心备好课,熟悉学生的生活,心中装有方方面面的不同材料,这样在作文指导课中,才能因势利导。如在指导《我熟悉的一个人》时,我引导学生,可以从家里、学校里、上学放学路上、外出游玩的地方等不同地点去考虑;可以从亲人、亲戚、朋友、邻居、小伙伴、同学、老师等不同的关系去考虑;可以从接触的时间长远去考虑;还可以从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品质特点等去考虑,是写一个爱国的人,还是写一个热心社区工作的人等。这样,在作文指导课中,这些提示如同“自助餐”摆在学生的面前,任其挑选,学生的写作思路自然就宽了,就不会为写什么而发愁了。
二、教师要注重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所谓“以读带写”,就是先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促进学生写作。阅读对于写作的基础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另一方面是语言技巧的借鉴。因此,在指导作文时,要求其扩展阅读,除了指导学生阅读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文章,还要进一步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从广播、电视、报纸、书籍等多渠道获取大量信息,使积累的例子作为材料为我所用。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写作的材料,还充实了他们的思想,提高了认识水平。在进行课内外阅读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写读书笔记的形式辅助课内的作文教学。学生在写读书笔记的同时,一方面锻炼了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开阔了他们课外阅读的视野,起到了很好的互补作用。做法是这样的:在每学期开学初我先做好计划,每周写一篇。这些读书笔记范围很广,要求也比较宽松,让他们写起来不感到困难。通过课内外大量的阅读,以及各种方式的练笔,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写作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从而促进了作文教学。
三、教师要注重学生“多读、多观察、多练笔”的日常训练
“言为心声”。写文章就是人们记叙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情、发表自己的见解的重要交际手段。怎样才能使学生写起文章来文思泉涌、一挥而就呢?这就是要按传统作文教学法让学生平时多读、多观察、多练笔,也就是平时说的作文能力“功在课外”。要使学生平时自觉多读、多观察、多练笔,首先必须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兴趣。据调查,有的班级60%的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他们不懂语文能力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基本的文明素质和最重要的生存手段。要使学生产生语文兴趣,一是要给学生讲清道理,二是要开展各种活动吸引他们,刺激他们的学习欲望。如开展读书活动,要求学生除了读大纲规定的中外名著和与课文有关的作品外,还要在各班办小读书馆。形式是每学期开学时,每个学生借给班上一至两本自己家中的名著、小说,在班上选出专人管理、借阅,学期结束归还本人。新学期另换两本再传阅。教师则为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除了教好课文外,还组织学生开展许多活动,如每周一次学生讲评读书内容比赛,或朗读、朗诵比赛,或讲故事比赛等,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和内容督促学生自觉地读书、看报。同时,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并将看到的、听到的或读到的连同自己的生活、学习、感受有选择地写成日记或随笔,可长可短,字数不限,但必须说真话,诉真情。
四、教师增强写作指导过程
学生作文的过程,既是思维能力锻炼的过程,更是人格培养的过程,因为写的是自己的生活,写的是真情实感。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意思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被动地直接从外界输入学习者头脑中,它将知识的获得归结为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由此可见,学生要形成自己的意境和表达能力,必须经过自己内在的主体思维活动来显现。学生写作的过程是观察、记忆、想象、逻辑、整合等能力的集中表现。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自然教室”,让学生运用白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去实际应用,写出自己的生活感受。教师要有意地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书报、广播电视、多媒体课件等中的相关資源,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指导学生作文。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足够的信心,让学生在民主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一种愉悦的心态,执着的精神,坚强的毅力。这是现代作文教学所反映的学生创新人格的自然培养。
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课改前沿的我们,应该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真正从促进人的发展这个基调出发,务实创新,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合格人才。
作者:王秀香
书法教学点滴思考
昌黎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齐丽婵
作为即将升入小学阶段的幼儿,专家建议:“家长及幼儿园应做好幼小(幼儿园升小学)衔接工作,及早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小学适应能力教育”.而参加书法学习也是幼小衔接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5-6岁正是幼儿学习执笔姿势、掌握正确书写方法的黄金时段。从刚刚执笔写字开始,就接受正规的书法训练,对幼儿的终身学习大有裨益。
一、不少家长把孩子写好字的希望寄托在升小学以后,须知现在不少学校开设了“书法”课,但基本上用语文、美术甚至数学老师代教。这些教师在几年的师范学习中,仅上过了了的几次书法课,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样的学习书法仅是皮毛的认识,没有多少“专业”可言。教师参加工作后,教学工作繁重,想再继续在书写上继续进修是有心乏力的。不少教师本身的字也写得东倒西歪,自身难保何以救人?学校书法课往往名实不符,简单的扔几本字帖给学生临摹了事。针对目前各学校书法专业师资力量严重匮乏,书法课由非专业人员代上,敷衍了事误人子弟的现象,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华师大张桂光教授在省政协会议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学校等教育机构的书法课必须邀请校外有专业水平的教师进校执教”。
在我们接触过的未接受书法培训的许多幼儿,由于长期没有及早接受正规书法教育以及错误的书写姿势得不到及时的纠正,不少幼儿握笔姿势及坐姿畸形,引致近视,严重者影响其正常发育,不少幼儿缺乏书写法度,任笔为体,习气丛生,丑字满纸,达到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在少年宫我们接收了一批又一批的“高龄”孩子。他们准备参加高考,怕改卷老师辩读不了他们书写的高考作文而临急抱佛脚,要求“速成”。从吃写字亏的孩子委屈无助的语气中隐含着一缕对父母的埋怨。
面对这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感到无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须知书法正规学习须从小抓起,按部就班才会取得成效。一曝十寒,拖延孩子接受正规书法教育的时间,只会使孩子积习难返,让教师回天乏术!
在从事少儿书法教学中,时常遇到一些家长说:“我的孩子已报了英语、阅读写作、钢琴、舞蹈,没时间学习书法”、“今后大部分都用电脑,学习书法意义不大了”、“学习好就行了,字能看得懂就可以了”等等关于学习书法无用论。其实不然,一张字迹端正、规范、整洁的答卷往往能获得老师的青睐与好评,一手漂亮的字将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学习书法对少儿的智力成长与学习品质的培养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觉得在幼儿园的中班下半年或者大班就开始学是有很多好处的。从我多年教学来看,我认为学龄前学书法有几个优点。
一、 这时孩子没有上小学那么忙,可以有较为充实的时间来慢慢写字,不要赶作业。我们可以将他们握笔姿势正确定型,而到了小学,马上面临着大量的功课要完成,要赶写,在拼命书写的同时,手会僵硬,会变形,不少孩子就此落下看上去所握笔近乎痉挛的手形,难看不说,这样是写不好字的。而任何需要肢体动作的技术,在僵硬条件下,是不可能做好的。
二、少儿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主要是动手,尤其是训练手指、手腕和手臂的动作,达到协调性和灵活性。这些动作靠大脑指挥,经常有规律地训练,对促进大脑的生长发育十分有益。少年儿童正值生长发育的高峰期,12岁时大脑发育己基本接近成人。在些之前,抓住这个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学习书法,对促进少儿大脑的生长发育,开发智力,培养高智商的人才非常重要。这一点往往被很多家长忽视。
二、 孩子在学龄前练字,一般经过3-5个月后,就比较习惯了,能适应较长时间的站立,我们称之为定性长了,这样他上学时坐上40分钟,对他来说,就不算什么了。对他自己的安静学习,和老师对他形成良好的看法,都是一个好的准备。
三、 幼儿园的孩子进了一年级,会不适应繁重的学业的。我们现在的幼儿园是较为宽松的环境教育,而到了小学,立即就变成了紧张,孩子一下子就无所适从。一堂40分钟的课坚持不下来,上课坐立不安,好动,讲话,老师对待这样的孩子往往是采取压制的办法,甚至对他们讲些过头的话。有时会伤害小心灵,让他们感到自己在老师眼里不是个好孩子,自己就是个坏孩子,是不好教育的,他以后就可能会按照老师的看法定型。而老师也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他,这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的。
四、 如果他在学龄前将字写的好看些,老师就会给予比别的孩子多的表扬,往往这样就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个非常好的孩子,以后他会按照老师对他的看法模式成长起来。再者,因为他之前练过字,一般要比别的孩子字架子安排得好,受到老师表扬也会多些,事实证明,孩子非常在乎老师对他的评价,老师对他下的定论一般会跟他一生。这时是孩子最需要赏识教育的时候,如果得到,他一生就会正常发展,如果相反,他一生可能就会往不良的方向滑下去。
因此说,学龄前不是不能学写字,而是应该大力提倡的。当然,在最后还要注意的是:
一、 由于孩子较小,缺乏自制力,家长尤其要多加关照,不骂、不打,多表扬。你要孩子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这时就要做什么样的人给他看,他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你的影响的。
二、 还有就是,孩子写字家长要一起陪在身边,因为这时,他还没有定型,要一个孩子做到非常努力用功,是不现实的。如果不监督,他很可能会乱写,偷懒,如果动作坏了,反而适得其把。这样家长就会比较累,学生坚持不下来,实际上都是家长坚持不下来的缘故。所以家长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要有足够的耐心。
三、 另外,有些好习惯,也要在这时注意培养,比如,不让孩子动作效率过低,做事要强调连贯,有效动作之间的无用动作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样,在他上学后,就不至于做事拖拉,作业完成不了,这样,晚上睡觉太晚,家长、孩子都会非常疲惫而造成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
四、 最后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找个好的书法老师。老师不但对孩子要有爱心,他还必需是个掌握教育心理学,能灵活运用正确书法教学和心理疏导方法的老师。
生物教学中的点滴思考
在初中生物科学的教学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三部分:
一、初中生物科学的教育对象是面象全体学生.它的目的并不是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才,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今后的进步学习打下最基本的基础。从这个观点出发,在我的生物教学理念中,从我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是一直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中心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例如:在讲生态环境时做生物圈二号计划的专题讲座,在拒绝毒品的宣传片等。总之,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教学理念的中心。
二、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
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那些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很多的活动。
例如:做一些课堂小游戏、调查、竞赛等等,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三、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探究式活动。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正确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是错的。在教学中学生所学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相反我的教学设计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作为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创造的平台。例如:可以通过写保护生物的倡仪书、知识竟赛等方式,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我相信这样,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各方面都将会是最优秀的。
袁卫军 (yuanweijun)
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
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是指上海市职业教育改革试点中职与高职贯通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其内涵是对具有相同专业方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方案和师资管理等一体化设计,从而加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习年限一般为5年,学籍管理前三年在中等职业学校,后两年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完第一年课程后进行甄别,不适合或不愿意继续在同一专业学习的学生,可从“3+2”一贯制专业转入相近中职专业学习;学生学完三年,符合学籍等各项管理要求,实行中高职转段;五年内,对完成全部专业教学计划规定课程,考试成绩合格,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同时颁发中、高职院校的两张毕业证书。
目前我们学校构建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探索仅有一年多的时间,在完善协调机制、一体化设计课程教材、配备教学团队、注重校企结合、加强学生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从这一培养模式的长远发展来看,笔者认为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可能面临诸多的实际问题需要解决。
一、 保持 “3+2”长学制下学生学习动力的举措
中高职贯通班的学生培养时间长,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跨度大,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其生理、心理的变化,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探索人才成长规律和管理新模式。
首先,由于学生的“准大学生”身份以及他们前三年没有高考升学和就业压力,可能会对个别主观能动性不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负面影响,进而造成个别学生学习热情下降。其次,虽然从学籍管理角度划分了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学生要在五年时间要保持对专业学习的持续兴趣仍然是一个问题。另外一个隐忧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贯通培养模式的生源综合素质确实比相应中职专业的学生高一大截,在前三年中职阶段的学习中,可能会出现其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被中职生同化的倾向。因此,如何激励这些学生能一直坚持在学习、操行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带动中职相关专业甚至整个学校的学风、校风的良性发展也是中高职贯通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学习动机减弱的问题,除了在第一学年实施甄别制度外, 1 还可以在以后的每一学年实行严格的考试淘汰制,坚持“宽进”与“严出”相结合。规定如果学业成绩达不到一定要求,如每学年学科成绩经过补考后仍有两门不及格以上者,必须转入下一年级学习,让学生产生“紧迫感”。
组织学生到贯通培养的高职院校参观、与学长们交流学习心得,参与高职院校文体活动,如艺术节、科技周、运动会、技能比赛等,让他们提前感受高职院校的学习和生活。另外,可以利用专家讲座、企业参观、优秀毕业生座谈等方式让学生明白毕业不代表能顺利就业,就业不代表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给予学生一定的“危机感”。当然,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力求形象生动、活泼风趣,增强学习本身的趣味性。各专业可以成立学科课外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
二、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教材。
贯通培养模式的重点之一是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立。为此,我们学校以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平台,明确贯通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积极进行课程一体化设计,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综合考虑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素质方面的要求,确定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强化实践教学比重,形成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明确各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同时确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训练目标和考核标准。
教材编排内容力争把中、高职两个学段的知识进行整合贯通,体现了知识的连续性与整体性。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按理论知识学习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进行整体设计,前三年重在打好学生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的内容;后两年则适当拓宽专业面,注重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加强实训和毕业实习设计。设计符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征、认知规律及发展趋势的课程结构,突出专业课程,加强实践课程,重视人文课程,实现“知识+技能+态度”一体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如我校园艺专业自编的语文校本教材,第1~4册综合中职教材重应用和高中教材重阅读的特点,以文学史为纵线,按照文体特点为单元组合,由浅入深地编排阅读篇目;第5册为大学语文的阅读范畴,以审美主题为单元设计;第6册注重实用性,对应岗位职责要求进行编写,充分体现了语文能力的综合性及专业应用性并重的特点。通过该课程建设,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的汉语言文字,通过阅读感悟文学艺术给予的人生启迪,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并通过一系列的 2 科目学习,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与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而服务。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以及成长发展规律,彻底打破原有中高职各自独立的课程体系,去除重合、交叉内容,避免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有效整合,强化课程结构的合理性、连续性、层递性和技能训练的持久性,创建中高一体化课程体系。
三、实施中高职师资一体化的教科研制度
整合中高职相关院校的师资力量,逐步提升师资水平。成立联合教研室,对两校教师队伍优化组合、优势互补,按照中高贯通人才培养整体要求,共同参与贯通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等,综合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
搭建中高职相关院校教师工作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工作座谈会,定期发布工作简报,总结并宣传相关教育教学经验,共同研究推进中高职教育贯通的工作办法。另一方面,组织开展专业教师培训,以主题形式加强教师对中高职贯通工作精神的理解,推动他们将一体化设计的理念贯彻到课堂,就中高职贯通理念、试点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课程与教材开发、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工作等模块进行专题培训。除此之外,定期组织专业教师教研活动,使教师在这个平台上切磋交流,共同进步,以提高师资水平。
实践证明,教师对贯通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对学情的分析以及自身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师资队伍非常重要。
首先,遴选专业能力强的教师担任贯通班的教师。这些任课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教研任务,而且要承担教材编写任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还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因此,挑选优秀的师资力量参与这一教学改革很有必要。其次,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针对贯通培养模式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需求,设计一定的研究课题,组建科研团队,通过科研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师水平。第三,创新教研活动形式,增强教研活动效果。组织中职和高职学校专业教师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共同研讨,分析学生学习心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师适应中高职教育贯通教学任务的能力。
四、加强学生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
中高职贯通培养具有接受教育对象年龄小、可塑性大、有效教学时间长、知识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强等特点,贯通培养过程中,结合专业特点、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教学和管理。按照系统工程的思维方法,遵循中高职贯通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身心发展和成才规律及社会发展的要求,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科学的规划教育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建立长期、稳定、系统化的育人机制,确保育人工作全过程贯穿、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达到中高职贯通一体化教育的整体效果。
修订、补充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一套中高职贯通培养教学管理流程与规范,进行教学实时监控,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管理。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依据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将实践与理论结合、结果与过程结合、专业成绩与能力评估结合,强调技能操作、体现综合应用能力、加强过程考核。建立自评、互评、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教师评价模式;建立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同学互评的多主体学生学业评价模式;建立笔试、口试、作品展示等多元学生学业能力评价方式。
在学生管理方面,学校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如《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试行)教学管理运行条例》《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学籍管理办法》等。学校还实施了严格的甄别制度。甄别内容一般包括学业成绩和思想品德两个方面。明确规定学生学完第一学年课程后,由学校对学生学业能力进行甄别,甄别科目累计不及格(经补考后)达两门者转入中职相近专业二年级学习,甄别科目经补考后三门仍全部不及格者转入中职相近专业一年级学习。甄别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保证了培养质量。在贯通培养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对教学工作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两校联合成立专门的工作组织机构,联合成立各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成立质量监控委员会并邀请来自合作企业的主管及校外职教专家参与,确保教学工作规范、科学、高效开展。
五、设置招生程序的面试环节。
贯通专业的选择既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更要关注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对于家长来说,送孩子到职校读书,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行为,是为了实现合理就业,因而,具有高收益预期的热门专业更会得到家长和学生的青睐。而且,初中毕业生仅有15~16岁,作为未成年人,一切还存在变数,在对就业前景不看好的情况下,过早定位选择职业学校就读并非家长和学生的理 4 想选择。
我校中高职贯通教育模式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要求具有良好的文化和技能基础,符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中考成绩不低于中专最低投档分数线。为增强学生与报考专业之间的匹配度,中高职贯通招生实施面试环节,面试合格后,考生方可填报“中高职贯通志愿”。由于“中高职贯通”需要五年的时间,如果学生自己原本对专业不了解,盲目填写对自己是很不利的。而面试则有效规避了这个风险。面试时,学生和家长完全可以面对面地向教师发问,如专业的培养目标、师资力量、今后的具体就业方向等;同样,通过面试,学校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情况,因为有些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有的可能对学生身体情况有一定限制,而这些都可以通过面试加以筛选。
通过面试学生可以更好、更直观地了解学校和专业,而不是以往只凭借学校招生简章上的内容来认识专业。参加面试的学生与家长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贯通专业的相关政策、专业特点、就业形势等相关问题,还可以了解报考学校其他专业的各种情况,从而也改变了以往学校派大量教师到初中学校低效率的招生宣传,有效地吸引更多更好的初中学生积极报考我们学校。
中高职贯通教育培养模式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把中高职衔接起来的目的就是打破目前职业教育间的屏障,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降低教育资源的消耗,提高各层次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
2014年11月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样一个与大家一起探讨初中政治教学的机会。其实,我就是做了我该做的一些份内工作,谈不上经验,只是一些不成熟的体会,愿在这里与各位同仁共勉!下面就把我在教学中工作的做法和点滴体会向大家作以汇报,恳请大家予以批评指正
一、
我们所教的学生大多数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上政治课,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边睡,尤其是初二学生更为严重,学生上课睡觉会引发传染效应,如果一个学生睡觉老师不管或纠正不力,有时会有接二连三的学生效仿,尤其是在下午第一节课,经常能够看到半个班整体倒下,上课趴桌子、睡觉现象严重影响学生情绪、学生们的成绩、老师的心情、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最初,我也是象其他老师一样,给予及时的提醒,可是效果不佳,提醒的次数多了,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这学期我在课堂上试着采取游戏的形式去解决这一问题,只要看到有趴桌子的同学我就以提问的形式把他们都叫起来,然后在让全班同学以抢答的形式回答问题,以被叫站起来的同学先抢到优先答,从学生的内心来讲,谁都不愿意站着,所以绝大多数学生为了能坐下,都能积极主抢答来赢得坐下的机会,坐下以后再趴桌子再叫,他们再回答,有的学生怕被提问,所以就尽量自己克制自己,所以一堂课我都尽量设计出更多的问题,或者给学生多讲的机会,对于用游戏形式来改变课堂趴桌子现象学生易于接受,还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上课时了课堂注意力,取到一定的效果。
二、运用妙趣横生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几乎所有的老师都知道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就是设置一个好的导入,一个好的导课,能先声夺人,引人入胜,像磁石一样,一开始就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把注意力指向学习内容,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强化教学效果。政治课导入的形式丰富多样,比如:故事、歌曲﹑传说﹑典故﹑名言警句﹑新闻资讯﹑时事﹑生活事例﹑恰当的比喻等。
我在讲七年级下册《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一课时,采用讲故事、互动方式,尝试过这样导入:首先让学生讲“晏子使楚”的故事,当学生一讲完故事,我便问:“晏子为什么坚持要从大门进入?”学生思考片刻,便揭示了答案为了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这不仅给学生制造了一个悬念,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而且为主题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彼此尊重。再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一课中。给他们讲了我的亲身经历:“一次我到街上去逛,看到某商店店门口写着:‘老人头皮鞋,200元,买一送一’,于是我立即走到店里,看了一下质量和商标,确定是真的。心想这回捡到便宜了。随即挑了两双,径直走到柜台掏出200元给售货员。她却说要400元,我纳闷,不是买一送一吗?她回答说:“是买一送一,买一只送一只。”我傻眼了。学生们听后哄堂大笑。于是我马上提出问题: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侵犯我们消费者的权益比比皆是,各种广告、打折宣传、五花八门的有奖促销等常让我们有“雾里看花”的感觉。那作为我们
消费者应该怎样识别?当我们的消费权益受到侵犯是应该怎样维权?这样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引入到本课。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变换各种导入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添新课内容的吸引力,使课堂生动有趣。
三、开发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
初中生大多天性活泼,喜欢实践,喜欢网络。而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一种工具,具有容量大、信息多、趣味性强和效率高的优越性,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所以在教学中每节新课我都使用多媒体。运用多媒体教学,生动逼真,图文结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帮助学生释疑解难,突破难点;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能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直接”见其人,闻其声,观其事,临其境,从而学得积极,学得主动,教师能充分借助视听优势,适时的恰当讲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不断探求,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教师不时走到学生中间,对多媒体展示的材料不断加以指点、评价,针对问题,师生共同讨论,甚至争论,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还要作简要评述,这样师生之间变为“零距离”,教学交流变成了情感交流、心灵交流。有利于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抓课堂、重笔记
课堂笔记是对课堂教授内容的记录,做课堂笔记是提高听课效率,强化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而在初中政治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许多学生不愿做笔记,或者不会做笔记。与单纯的听讲比较,记笔记可以提高注意力,进而使学习者更加精细地思维。同时,在复习笔记时,唤起对讲课内容的再认,对讲课内容进行较好的全面回忆,巩固所学的内容,帮助理解知识。所以,我要求他们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课后认真复习笔记。我让学生记在课本上或者记在自己专用的政治笔记本上。每一节课的笔记都要有谨慎的态度,让学生准备不同颜色的笔,黑色用于画教材基础知识,要求把问题写在每题第一点答案的旁边,问题答案一一对号,不能只画作案,不记问题,蓝色用于补充说明,红色用于圈示重点。在做笔记的时候,便利贴也是一个实用的小帮手,可以方便及时地对一些重要内容进行拓展和补充。为了督促学生把笔记做好,我还加强了笔记的检查力度,自已亲自检查,同时还让每组的小组长定期检查,并指导少数没做好笔记的同学及时整理。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养成了记笔记的良好习惯。
五、强化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掌握 ,
但是如果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的话,学生的应用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长久不了。所以一定要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这就需要学生记忆知识点。而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惰性较大,不愿意背诵,所以导致一部分学生,即使会但因为基础知识没背而答不上。为此,我专门在每堂课上拿出五分钟,政治课后的十分钟课间,还有辅导课,用于背诵做到每节课每道题都背到,。我主要采取分小组背诵互考,小卷笔答的形式考查背诵,同时,又列出背诵有重点学生,帮助其背诵,背不下来就一遍遍的找他,直到他背下来为止。对待个别学生有时要狠。有些学生就是不配合那就对不起了,我要采用两种手段:一是主动找老师背诵的要宽,二是老师找学生的要严,如此一对比,学生就会主动找我背了。当然学生找我时要满脸笑容,笑容可掬,给学生一种轻松的感觉
六、加强试题的训练 ,指导解题方法
做好基础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本学期我重点指导了学生政治题的解题方法以,并且讲解的时候,告诉学生这些知识点可能会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考查,首先,要学生把握解答试题的一般思路与步骤。第一步审题,通过认真阅读背景材料,准确把握试题所要求回答的是属于“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样”类的问题。第二步找原理。试题所要求回答的问题涉及到课本中所学的哪些知识?课本中又是怎样具体论述的?经过这一环节,把试题中所论述的现实问题和课本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第三步要选取最佳知识点。试题的答案有时是多元的,所以,要进一步对题中所涉及的问题作一番仔细的比较分析,从而确定最符合题意的论述角度,按照一定的逻辑层次,准确完整地组织答案。 期末复习时,还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诸如对漫画、材料等发表自己的看法、感想、启示、评论等形式的新的题型,要求对此进行专项训练。在复习过程中,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和自身的实际,作多角度、区别性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在教学中的一些还不太成熟的做法,肯定会有很多不当之处,权当抛砖引玉,敬请大家多多指导、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陕西省紫阳县双桥镇中心小学 李 勤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有十一年了。2009年的下年,我带的三年级一班,开始接触作文。虽然从
一、二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用词造句,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但是当学生把一篇篇作文递交上来时,我懵了:作文课上,别人怎么说,他也怎么说,没有自己的见解;别人怎么写,他也怎么写,缺乏自己的创意。写人一个模、写事一个过程、写景一个风景、状物一个样„„完全一个模式,一个套路。文章中口语特别多,找不到特别精彩的句、段,有的甚至是病句一大篇,文章从头到尾只有个句号。如果长此下去,学生的作文水平可想而知。从这时起,我就经常翻阅有关作文教学的书籍,平时反复思考总结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得与失。近两年来我班的作文水平在不断提高,尤其是进入四年级后的效果特别明显。现在,我来谈谈自己平常在作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 我注重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和素材
从书中获取语言是积累的最好方式。现在好多学生不喜欢读书,替代书的是电视、光碟、电脑。为了提高学生看书的兴趣,我搜集了《喜羊羊与灰太狼》、《铠甲勇士》、《成龙历险记》等动画版书籍;《脑筋急转弯》、《谜语》、《绕口令》等益智类书籍;再慢慢引导学生看其他类书籍,学生逐渐养成了看书的习惯。看书的目的是为了积累,我要求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一些名言名句、古诗词、儿童诗歌等,并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定期检查。
平时学校、班队开展“读书交流会”,“诗歌朗诵比赛”,“美好生活、感受春天”作文比赛,“争做文明学生”黑板报,“爱护环境从我做起”手抄报,“文化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活动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再从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资料,谁找的谁完成制作。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加深了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
另外,我经常督促学生养成好的自觉学习习惯,教他们从生活中领悟,在生活中积累。引导他们在互联网上查资料,做一些小制作,学会咨询别人。在平时玩耍或外出留心观察并记录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
二、 我平时注重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并教给他们作文的方法
作文是写出来的。因此我坚持天天让学生写一篇日记。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在日记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从“小”入手,如写“小制作、小见闻、小秘密、小发现、小体会、小事情、小植物、小动物”等等。这样学生的作文对象就集中了,不会存在作文内容盲目,无边无际,与主题毫无关联的情况了。我班有一名学生写了一篇日记《一个梨子》,文中写到“黄澄澄的梨被同桌拿在手中,梨香吸引了我,我看着同桌张开小嘴咬了一口,那又香又甜的梨汁,流了他一嘴,我抿抿嘴,咽了咽口水,一直看着同桌把那个梨吃完。我真想吃一口,你们看到也想吃吧!”这篇日记所描写的对象很“小”并不是那种有着大起大落情节的素材,也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她把小孩子看到别人吃东西时那种垂涎三尺的情景写的十分逼真。这就是来源于生活的小素材,因为她仔细观察了,有了亲身体会,所以写的时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另外,我坚持每天把班中写的好的日记读给学生听,让他们从中受到启发,拓展自己的思维,这样写出来的日记内容就不再是千篇一律了。所以,我现在每天早晨期待的就是看学生的日记。
三、 我注重作文的修改与点评
作文的修改与点评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和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在作文修改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学生自己先修改、小组讨论修改、我再批改、最后点评的方法。
在学生自己进行修改作文前我先进行指导,交给学生方法。首先对照题目,看自己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其次,让学生检查文章的条理、结构、详略的处理、中心材料是否真实有价值。再次,检查是否有病句、错别字、标点符号的准确与否。学生就按照方法自己先修改。
学生自己修改后,我特别注重小组评改,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发表看法和见解,展开讨论。别人在评价时,让写作者发现自己的不足,受到启发,然后再多角度的去思考对作文做进一步的修改。同时相互借鉴,吸取别人的优点。小组评议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改作文的习惯,又让学生在改作文中得到乐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辨别能力。
在我批改的基础上特别注重点评。我班一名学生写了一篇作文《我班的“色狼”》,内容是这样的:“我班有一位“色狼”叫罗志友,今天临上课前,罗志友趁金绪伟没注意啵的一下亲在他脸上,唾沫也留在了金绪伟的脸上,金绪伟火了,一脚踹在了罗志友
的身上,罗志友没还手”。当我看到这篇作文时我的第一感觉是真实,但又有一些担心,担心的是这些词语会不会与他们的思想意识有关?一些亲昵的动作会不会给四年级的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怎样才能做到既点评了作文又能对全班同学进行思想教育?这时,我把这篇作文拿到班内读了,学生的反应是好笑。然后针对这篇作文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个学生说:“老师她这篇作文很真实。”一个学生说:“她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强。”因为这篇作文搞笑所以好多同学并没有去发现作文的不足,我说:“同学们,刚才你们说了这篇作文的很多优点,老师也认为很好,可是有没有同学认为有不好的地方呢?”一个同学说:“他没有把金绪伟受到同学取笑后的心情写出来。”另一个同学反驳道:“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写罗志友。”说完后教室里鸦雀无声了,我又启发道:“有没有同学发现这篇作文有用词不当之处,这时一个同学举手说:“我认为‘色狼 ’这个词用词不当,因为‘色狼’一般指的是行为很坏的人,罗志友和金绪伟只是逗着好玩,我认为用‘恶作剧’‘调皮鬼 ’更恰当,这样更能突出罗志友活泼、调皮、好动的性格。”学生在我的启发下说的非常好,这也是我要点评这篇作文的重点,但让学生自己说出来,更有利于接受。最后在全班同学的一致同意下,把这篇作文改为《爱搞恶作剧的男孩》,内容也进行了修改,这篇作文就显得更加生动、有趣、文明健康了。我还顺势对学生进行了文明行为、文明语言、安全方面的教育,教会他们如何礼貌待人。
我深知自己以后面临的作文教学之路会更艰难,但我坚信只要自己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积累,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走下去,学生会喜欢作文,会把作文写好的。
姜成凤
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更应站在高处,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为核心,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各个方面。针对语文教学我想在此谈谈自己在一线教学中一些偶得的点滴感悟。
一、做好课前预习,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是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话那么我们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错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在每一学期的开学初都会有针对性的对孩子们提出一些学习要求,特别是针对每一篇课文的预习更是十分具体。
每一篇课文在老师上课前同学们必须做好下面这几个预习内容:
1、自学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4、针对文本提出自己有创造性的问题两个以上
5、画出文中你认为值得思考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6、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7、查阅与课文有关的一些相关资料(如写作背景、作者简介、作品相关的知识等)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查资料,这一块要进行一定的指导,否则孩子们查找的资料与上课内容不相符,反而会影响教学。
教学中我发现只要是班上的同学真正的做到了预习,那么这节课上下来就会很轻松,教学效果也会更佳。从这可以看出课前预习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我们的课堂更有生命力。
二、充分地了解孩子们的认知情况,教孩子们需要的知识
过去的语文教学,只是把教材当作学习语文知识的教科书。一套教材就是一棵知识树,一篇课文里有若干个知识点,课文是因知识点的分布而存在,语文学习的最终指向是语文知识。现代语文教学在传统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思维,明确了获得审美体验的要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现代语文的教学观有很大的改观。我认为我们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还必须要充分地了解学生。
今年区里组织我们全区老师参加了一个远程培训,在学习中我听到一位教授的观点是要教给孩子们想要学的知识。听完后我反思了很久,觉得这个观点很有建树性,也很适合现代当前的语文教学。现在的孩子学习的视野十分开阔,他们懂的东西,我们老师不见得就知道。如果教学中我们还是按老传统来的话,上课时讲一些他们早就明白的内容,你想他们会认真听讲吗?我想这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们在教学前要对自己班上的孩子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再结合我们的教学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举几个小例子来说:十五年前如果我们跟孩子们讲一些浅显易懂的电脑知识,我想他们肯定是兴趣盎然。现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讲一些简单的网络知识他们会说你老土。这是时间造成的学习需求差异。农村学校的课堂你给孩子们讲一些农作物的生长,那说难听一点是班门弄斧。而在城市里讲这个的话,他们就觉得奇妙无比。我看到在科学课上我们的孩子对他们精心培养的绿豆苗是呵护有加。这是地域造成的学习需求差异。上家长开放课时,我上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课。上完后我发现平时课堂上差异不是很大的两个班在这次教学中的表现截然不同:一班的孩子上课时主动积极,学得灵活,家长的反馈也很好;二班的孩子课上不怎么表现,与教师的互动较被动。这说明不同的班级对于学习的需求也是有差异的。
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做好这些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让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要学会“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一般都是把一些知识点提炼出来告诉学生,并让他们记住来应付我们的各种考试。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授之以鱼”的做法。我认为这是要淘汰的一种教学方法。现代教学中我们不妨尝试一下“授之以渔”的做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也告知我们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是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学会一定的欣赏语言文字、感知语言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掌握一定的学语文的方法。
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传授给他们一些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能够借助这些方法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能在不要老师、家长的监督和辅导下都能自主地学习语文,这是我们现代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我无论接手哪一个班,首先会培养孩子们的学习语文的能力。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入手培养:
1、自学、预习的能力
2、阅读方法的掌握
3、积累相关的语文知识
4、作文修改的能力(自评和他评)
5、读书兴趣的培养(读课外书和写好读书笔记、做好读书卡)等。一般这样一年下来,我班上的孩子的语文学习的能力都会有一定的提高,也让我的语文教学会进行得更加顺利一些。
四、要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因此学习资源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与启迪。语文学习资源既包括课堂学习资源,又包括课外学习资源。课堂学习资源主要有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课外学习资源则非常广泛,包括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各种标牌广告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日常生活话题等。
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是着眼于语文教材的话,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是满足不了孩子学习需求的,孩子们学习语文的能力也会受到限制。我家女儿只有三岁多一点,并没有上学,但她能够把平时在碟片中看到的,听到我讲的故事中的一些片段让我和她一起演,也能很自然的顺口就是一两句比喻句、拟人句 。这些说明生活中语文的学习面是很广的,有许多孩子在学前都具备这种天赋。可是有些现象常常是事与愿违,许多孩子走进学校接受教育后反而失去了这种天赋,不会说有诗意的语言,不会写比喻句和拟人句。这些都在无声的告诉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形式和范围是不是都存在一些不合理性。
认识到这些后每当开家长会时,我都会告诉家长们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树立大语文的学习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并更有效地让孩子学习语文。可深圳是一个“忙碌”的城市,家长不是太忙没时间管孩子,就是太闲不管孩子顾自己娱乐去了,真正能接受我的建议的家长不知有几个。想想我们的孩子整天生活在水泥城堡之中,只能通过电视、电脑去了解周围的世界,这总是少了那一份真实,更少了一份自然与纯真。回顾我们童年时那无拘无束的生活可是为我们增添了多少好的语文学习素材呀!鉴于这一些社会现实,如何拓宽学生语文学习视野这个责任就无形中落在我们的身上。
五、在语文教学中要“以读为本”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及一些音乐、图片、实物、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读的情境,从而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也可以通过教师读,带动学生读,通过优生读,带动差生读,或激发学习情绪,或帮助把握感情基调,或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另外还可以通过对朗读的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悟语言规律,在评价基础上进一步朗读,从而激发兴趣,加深感悟,积累语言。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哪个地方读得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为什么好?”或是“让我们学习他一起读读”等促进学生读文。
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课时,我课前布置学生熟读课文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课上让大家抓住关键句找出关键段,然后再抓重点词来品悟,这时穿插进去的读比刚开始的读有了很大的改变。紧接着我就让孩子们再欣赏了一些相关的图片,并结合文本进行再一次的感悟,让学生再读效果又不一样了。最后我选择第三段中的一部分,把它进行变式成为一首奇丽的小诗,让学生再读,那感觉就有了诗的意境美。课后学生反应,这节课上下来,他们没有觉得累,而且学习的收获很多。可前段时间我抱着很高的期望值去参加的《现代与经典》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听到一位大师的课有些让人大跌眼镜:一节长达九十分钟的长课,真正让学生读书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虽然说大师在课堂上的幽默风趣的语言让人佩服不已,但总让人感觉这节课少了一点最起码的语文味道。我认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读这一关,在课堂上“以读为本”,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道。
六、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慎用
多媒体是我们教学中的一大助力,让我们的课堂更生动形象,更有吸引力。但我觉得现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有些泛滥,特别是语文教学中我认为必用不可的就用,可用可不用的就最好别用,不必用的就坚决不能用。
我一直都认为语言文字的美是要用心灵去感知的,有些时候甚至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不知大家有没有过这种感受。一本自己很感兴趣的书,如果被拍成电视后,那种无法形容的巨大落差让人简直就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感觉。记得上中学时听过一个评书《萍踪侠影》。当时家里各方面条件不是太好,只有一台外婆家给的收音机,每天中午放学回到家中一边做饭一边听评书可是一大享受。那时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张丹枫都成了我的偶像,女主人公云蕾就是梦中情人般的象征。可这一美好的形象在香港把它搬上荧幕后就在我的脑海中被彻底地毁灭了。那风流倜傥的张丹枫和冷艳可人的云蕾的形像被主演刘松仁和米雪糟蹋得不成样了,因此我只看了几集就坚决不看这部电视连续剧了。其实我们的语文教学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我就举一个来与大家分享一下。上《火烧云》这一课时,全班孩子本来在头脑中有几十种火烧云的形状,更是赋予它们一些奇丽的颜色。可当我们把课前准备的课件打上屏幕时,刷地一下所有孩子脑中就只有这一种样子的火烧云了,孩子们那丰富的想象力就被我们这现代的教学媒体给无声地抹杀了。这不是正映证了一个教育幽默中说的那样,我们中国通过教育把拥有各种形状脑袋的孩子们变成只拥有一种形状脑袋的孩子了吗?
汉语言可以说是我国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一个载体,是学生了解世界的一把利器,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必须掌握的人类语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在全体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出现一个艳阳天。
推荐阅读:
书法入门教学05-26
书法点教学10-12
英语书法教学10-28
兴趣书法教学10-30
练书法教学设计06-23
书法课堂教学模式07-25
一年级书法教学总结10-07
一年级下册书法教学总结07-15
硬笔书法课教学教案07-17
毛笔书法教学工作总结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