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区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粮食安全和粮价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根据1997—2010年中国大陆省级行政区的粮食播种面积排名和粮食产量排名的关系所做的分析表明,各地粮食产量主要受制于粮食播种面积,对1988—2011年26个省份的粮食生产函数分析验证了此结果。那些地广人稀的省份,如黑龙江、内蒙古、江西等省(区),机械化程度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显著;沿海发达省份如山东、辽宁等省的有效劳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显著。人力相对缺乏的新疆有效劳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显著。此外,其他大部分省(区)的粮食产量主要还是受制于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例和成灾面积比例等土地类生产因素。
关键词:粮食生产;生产函数;比较优势
收稿日期:2013-03-1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内陆农区市场化与分工演进研究”(11BJL036)阶段性成果;河南省教育厅社科规划项目“内陆农区的工业化模式:基于行为主义的市场发现与分工演进”(2010-JZ-021)阶段性成果;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经济学教育与中原崛起战略问题研究”(2006-JKGHAZ-01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东勋(1968—),男,河南鄢陵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随着近年来国际粮价的不断攀升及其对中国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的出现,粮食安全和农业基础性地位问题又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对粮食生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在农业劳动力减少和耕地不断被城市化所蚕食的情况下,粮食产量能否得到维持甚至有所增长?影响全国各地区粮食生产的因素究竟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纵跨多个气候带,从东到西的降水量分布差别巨大,各地的山川河流等条件也千差万别,因此,不同地区的粮食生产条件和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已有文献表明,从全国来看,中国普遍存在着农业剩余劳动力,因而,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1世纪中国加入WTO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和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但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存在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同时,有些地方却存在着农业劳动力不足(而非过剩)的问题;有些地方长期干旱少雨,但另一些地方却存在着洪涝的威胁;一些地方人口稠密,以至于人均耕地很少,但另一些地方相对来说人口较为稀少,农业劳动力相对紧缺;一些地方是一望无际的辽阔平原,另一些地方的可耕地却仅仅是小块的梯田或坝子;在广大地区仍然维持着祖祖辈辈世代相传的小农经济的同时,而在另一些地方却存在着机械化耕作的大型农场,等等。
本文使用基于面板数据的柯布—道格拉斯粮食生产函数,其中所使用的数据都是实物量而非价值量,因而可以剔除价格的地区差异和时间变化的影响,也更容易考察不同的生产性投入对粮食生产贡献的大小,以及各省份对国家粮食总量的贡献到底是播种面积,或者其他的生产性投入的影响大,还是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更大。下面,我们首先观察各省份的粮食产量和向市场上出售的粮食数量的情况,然后分析这种对国家粮食贡献较大的省份是否是由于耕地面积较大,还是由于把更多的耕地用于粮食生产这种土地利用结构上的变化所致。
本文在第二部分将从统计数据中分析各地区粮食总产量与能够调出粮食数量之间的关系;在第三部分将分析各地区粮食产量与粮食播种面积的关系;在第四部分,将进一步分析粮食产量与其他投入量的关系,最后给出结论和建议。本文在分析中使用1998—201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中国大陆26个省级行政区(剔除了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和西藏自治区)的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具体分析造成各地区粮食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一、文献述评
已有文献大多集中在对粮食生产效率的研究上,而对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欠缺。由于粮食的产品单位可以统一,粮食生产分析不同于多产品的广义农业生产分析,可以不用总产值的加总方法而直接采用实物量,这样可以消除物价和市场因素的影响。
学术界对粮食生产因素的分析,主要分为指数法(非参数法)和生产函数法(参数法)两大类。指数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地区产值比或产量比方法。如冀名峰(1996)采用“全国粮食总产值与总产量之比/地区粮食总产值与总产量之比”作为衡量各地区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这种方法会受到各地粮食供求状况的影响,因而会有偏差。高帆等(2005)用各地某种粮食作物的产量比重占全国该粮食作物比重的比值,来表示各地该粮食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并进而用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之乘积表示粮食产量来进行单产优势和播种规模优势分析。伍山林(2000)则用某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产量比重的历年变化率来分析。这种方法较好地衡量了各地资源分布和粮食生产单产的差异,但其难以详细考察影响各地粮食生产效率的因素。
2.成本系数法。如钟甫宁(2001)等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法来衡量不同地区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这种方法用某地区的生产成本占全国平均生产成本的比例,来表示该地区在某类粮食作物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它可消除供求因素的影响,因而,比冀名峰(1996)的方法更有优势。但由于各地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从而影响到计算结果。另外还有,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滞留在耕地上的农业劳动力数量存在较大的省际差异,从而会进一步影响测算结果。以上两种方法均难以衡量各地耕地资源分布和粮食生产分工的差异。
3.基于DEA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单纯使用这种方法对于利用微观或截面数据分解生产效率较为有效,但对于考察不同生产要素投入量的贡献大小则不太方便。
生产函数方法从函数形式上看主要分为柯布一道格拉斯(C-D)型生产函数方法和超越对数(Translog)生产函数方法。从测算方法上看则分为平均生产函数方法和前沿生产函数方法,这两者的结合就产生了四种分析方法:柯布一道格拉斯型平均生产函数、超越对数型平均生产函数、柯布一道格拉斯型前沿生产函数、超越对数型前沿生产函数。常见的是柯布一道格拉斯型平均生产函数方法和超越对数型的随机前沿方法,前者起源于索罗(1957),后者起源于艾格纳(1977)和缪森等(1977)。柯布一道格拉斯型平均生产函数方法可以分解出不同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投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大小,这种方法认为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是柯布一道格拉斯形式的,每种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既可以是固定的(假定技术进步是希克斯中性的,即生产要素的搭配比例不随技术进步而变化),如孔祥智、庞晓鹏、张云华(2004)、许会奇等(2011)所进行的研究,也可以是不固定的、可变的(以便反应有偏的或非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如赵芝俊、张社梅(2006)、辛翔飞等(2007)所进行的研究。他们用时间的一次或二次方的形式来测算生产函数中各要素的产出弹性。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方法如亢霞、刘秀梅(2005)、姚增福、郑少锋(2010),以及黄金波等(2010)所使用的方法。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方法的好处是不必考虑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采用多项式函数的泰勒分解方法来测算生产函数,但所测算出来的生产函数可能含有二次形式,难以从经济学意义上解释各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如各要素的产出弹性等)。前沿生产函数在分析技术效率方面有优势,可以分解出哪些属于技术进步,哪些属于配置效率或生产效率的改进。平均生产函数在分析各要素的贡献大小方面用处广泛。基于本文的目的,本文拟采用柯布一道格拉斯型平均生产函数方法。
本文的主要贡献是用面板数据分析中国各地区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而现有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对全国的粮食生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或者对某一地区的粮食生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影响中国各地区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及其各地区间的差异,为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提供决策参考。限于数据量的大小,这里没能使用有偏技术进步(产出弹性关于时间t的一次式或二次式)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限于篇幅,这里没有进行生产效率的进一步分解,而是将测算结果中的常数项解释为其他因素(而非仅仅是技术进步)。
二、我国各地区粮食总产量和出售粮食
数量及其在全国的排名
由于经济普查数据汇总的原因,《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6》上缺乏农业从业人员数,2006年的农业从业人员数取自《改革开放三十年农业统计资料汇编1978—2007》。
1997—2010年,中国大陆粮食产量从约4.94亿吨增长到约5.46亿吨。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排名依次是:河南、黑龙江、山东、江苏、四川、安徽、河北、湖南、吉林、湖北、内蒙古、江西、辽宁、云南、广西、广东、新疆、陕西、重庆、贵州、山西、甘肃、浙江、福建、宁夏、海南、天津、上海、北京、青海、西藏。
1997—2010年,中国各省份粮食总产量的排序是在变化的,其中,内蒙古自治区2001—2003年一直排在第16名,2004年排在第14名,只是到了2005年才攀升到第13名的位次,2010年进一步提升到第11名;辽宁省在2001年排名第15位,之后徘徊在第11—13名之间;江西省在2003年曾一度下滑到第14名,其余年份徘徊在第11—12名之间;广东省在2001年还排名在全国第11位,但到了2002年就下滑到第14位,2004年以后一直排在第16位;广西在2001—2003年,一直排在第13位,但2004年以后排名下滑到第15位;云南省在2002—2003年,曾挤入13强,其中,2003年还曾排名第12位,超过了江西省,2004年以后一直排在第14位。由此看来,粮食总产量在全国排名在第13—16位的省份,以及其是否被确定为粮食主产区存在一定的偶然性。
我们知道,粮食总产量大并不意味着可用于商品交换的粮食量也大,因为人口数量不同,人均粮食和剩余粮食量就不同,这与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密切相关。考察平均每个农民出售的粮食数量这一指标,可以发现:东三省远远高于全国其他省份,而东三省的人均粮食播种面积在全国的排名也遥遥领先,而多年粮食产量在全国排名第1位的河南省,其人均出售粮食数量在很多年份尚不及西部的宁夏和新疆,这是与河南省庞大的人口数量有关的。湖南省的排名落在了13位之后,徘徊在16~17位;四川省更是落在了24—29位之间。粮食总产量排名较为靠后的宁夏和新疆两个自治区,则在平均每个农民出售粮食数量的排名上,都排在了13名之前,而且还曾经出现过排名全国第5的佳绩。这主要是因为,1997—2010年,新疆、宁夏、甘肃的人均粮食播种面积在全国的排名比较靠前,如宁夏长期排名第4位,如果考虑到各省份出售的粮食总量,那么,人口占有优势的四川省和湖南省,在出售的粮食数量上仍然比宁夏占有绝对的优势,湖南省比新疆也更有优势。
某一地区粮食总产量更高或粮食播种面积更大,并不一定说明其具有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因为粮食产量还取决于单位土地上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多少,以及农业技术、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们下面首先考察一下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三、我国各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农业生产主要依赖的是可耕地以及农业气候条件,其他农业生产资源则是可以人为地改变的,例如,农业劳动力、农用机械、化肥、灌溉、农用薄膜、优良品种等均可以进行人为地调整和控制,但可耕地资源和农业气候资源则基本上是不可改变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或差异的产生:一是粮食生产的可耕地资源和气候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这些资源是天赋资源,是不可控制因素。二是粮食生产的其他可控条件的地区差异,这是由于不同省份粮食生产的投入不同所造成的差异。通过对上述两个层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不同省份粮食产量的差异是由于天赋资源分布的差异所造成的,还是由于后天的投入差异所造成的。当然,完全有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一个地处沿海的省份,其粮食生产的天赋资源可能相对较好,但由于其把发展的重点和发展战略定位在工商业发展上,忽视了粮食生产的发展,从而人为地造成粮食生产的下滑,而那些地处内陆天赋资源相对较差的地区,由于重视粮食生产,加大其投入,却反而取得了较好的粮食生产成效。
我们来考察一下不同省份可耕地资源的分布状况及其差异。1997—2006年全国各省份的可耕地资源,都是取自1996年10月31日时点数:全国总耕地面积为130039.2千公顷,2007年全国总耕地面积为121735.2千公顷,2008—2010年为121715.9千公顷。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下同)中,2007—2010年的数据,各地区的耕地位次没有变化,但2001—2006年的数据与2007—2010年的数据相比,有一些变化需要注意。其中,位次提升的有:河南省从第4位升至第2位,山东省从第5位升至第3位,河北省从第6位升至第5位,云南省从第7位升至第6位,江苏省从第11位升至第10位,湖北省从第13位升至第11位,贵州省从第14位升至第13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从第16位升至第14位,辽宁省从第17位升至第16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从第18位升至第15位;位次下降的有:四川省的耕地面积位次从第2位降至第7位,内蒙古自治区的位次从第3位降至第4位,陕西省从第10位降至第18位,山西省从第15位降至第17位;北京市和上海市在最末排名中互换了位次,其他各地区保持原位次不变。
我们将2010年全国31个省份的耕地面积位次作为横轴,以粮食产量位次作为纵轴,绘制出各省份的散点图(见图1)。
通过比较各省份耕地面积的排名与粮食产量的排名可以看出(参看图1),在图1中恰好穿过45°线的省份,包括山东、吉林、陕西、浙江、福建、宁夏和海南,共计7个省、自治区,都是在全国的耕地排名和产量排名恰好相同的省份。那些位于45°线上方的省份,是在全国的耕地面积排名高于其粮食产量排名的省份,包括黑龙江、河北、内蒙古、云南、甘肃、贵州、新疆、广西、山西、青海和西藏等,共11个省份,这些省份主要位于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西部和北部地区。那些位于45°线下方的省份,是在全国粮食产量排名高于其耕地面积排名的省份,包括河南、四川、安徽、江苏、湖北、辽宁、湖南、广东、江西、重庆、天津、上海、北京等,共13个省份,这些省份主要位于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东部和南部地区。越是位于左下角的省份,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在全国的排名越是靠前。
越是远离45°线的省份,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的排名差距越大,导致这样的结果的出现,要么是其农业生产条件的原因,要么是用于粮食生产的土地投入的原因。在45。线以上但距离较远的省份如甘肃省、云南省、贵州省、内蒙古自治区,这些省份的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分别是:70.1%、66.4%,6、62.2%、78.5%,在全国的排名分别是第11位、第19位、第21位和第4位,该指标差异较大,难以说明该指标对粮食产量排名的影响;其粮食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分别是60.1%、70.4%、67.8%、76.9%,在全国的排名分别是第27位、第24位、第25位和第19位。这些排名相对靠后,说明其粮食产量排名相对靠后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其在土地利用上将更多的耕地用于粮食生产以外的其他用途。位于45。线以下但距离较远的省份,如湖南、江西、江苏,其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分别为58.5%、66.7%和69.3%,在全国的排名分别是第22位、第18位和第12位,其粮食播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分别是126.9%、128.7和110.9%(包括复种面积),在全国的排名分别是第2位、第1位和第5位,这说明,这些省份的粮食产量排名相对靠前,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其将更多的耕地用到了粮食生产上。
那些大体上位于同一条135°线上的省份(图中未画出),则是耕地面积排名与粮食产量排名负相关的省份,反映出农业生产条件或耕地中用于粮食生产的土地的比重等方面反差最大,如内蒙古与江苏、广西与辽宁、甘肃与江西、青海与上海、西藏与北京等。在其他条件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这种差距应该是由于用于粮食生产的土地投入或气候条件(如降水、光照等)造成的耕地粮食生产力的不同所造成的。如甘肃、江西和湖南的粮食播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之比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为第27位、第1位和第2位,内蒙古、云南和江苏的粮食播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之比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为第19位、第24位和第5位。可以认为土地使用结构对粮食生产存在明显影响。
如果我们以粮食产量排名和耕地面积排名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到如下函数关系:
Y=0.98Land (1)
(标准差:0.0348;t检验值:28.21,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
R2=84.74%
因此,从总体上说,全国各省份的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呈现出明显的秩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某省份在全国所占的耕地面积比重越大,其粮食产量所占的比重也会越大。这是符合我们的经济学直觉判断的。
公式(1)中的相关系数不够高,为了进一步分离出用于粮食生产的土地投入对粮食产量排名的影响,我们使用粮食播种面积及其排序来考察其与粮食产量排序的相互关系。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上的有关统计数据,我们绘制出图2。
与图1相比,图2中各个散点更加密集地分布于45°线附近,这表明,有些省份之所以表现出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排名的较大偏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用于粮食生产的土地投入不同所造成的。那些在图1中本来位于45°线下方并且离45°线较远的点,在图2中向45°线靠近,或者移动到了45°线上或其上方,这说明,这些省份相对于其他省份把更多的耕地用在了粮食生产上,从而使其在粮食产量的排名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图1和图2的纵轴都表示粮食产量的排序),其粮食播种面积相对于其耕地面积的排名上升了,也就是说,相对于其他省份而言,在这些省份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中把更多的耕地用在了粮食生产上,从而使得代表它们的点向左移动了。这些省份有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南、江西、湖北、辽宁、广西、浙江、广东、北京、天津等。可以看出,那些被确定为粮食主产区的省份,其粮食播种面积的排名相对于其耕地面积的排名提升幅度相对较大,例如,湖南省排名提升了11位,江西省排名提升了8位,江苏省排名提升了4位,河南省和安徽省排名都提升了3位;相应地,其他几个非粮食主产区的省份的排名提升只有1位或2位。这说明,粮食主产区的身份迫使这些省份不得不把粮食生产作为重要任务,从而使其粮食播种面积所占的比例高于其他省份。而那些原来位于45°线左上方的省份,现在有些出现了向右下方的移动,从而更加靠近45°线,或者移动到了45°线上,甚至移动到了45°线的右下方,这说明,这些省份相对于其他省份而言,把更多的耕地用在了粮食生产之外的其他用途上,使得其粮食播种面积的排序相对于耕地面积的排序更靠后了。这些省份有青海、新疆、山西、甘肃、陕西、贵州、云南、内蒙古、黑龙江等,它们大多属于西部地区,其更多的耕地被用于经济作物等粮食生产以外的其他用途上。在这9个省区中,属于粮食主产区的只有内蒙古和黑龙江,其粮食播种面积排名相对于其耕地面积排名分别落后了6位和2位。
从总体上看,粮食主产区的耕地更多地被用于粮食生产,从而在粮食生产上得到其总产量较高和排名较为靠前的结果,其中尤其以湖南、江西、江苏、安徽、河南等省份最为典型,它们的粮食播种面积排名都大大高于其耕地面积的排名(参见图3)。
我们知道,通过大规模的土地投入来提高粮食产量,总是会受到耕地面积和单位土地上粮食产量的限制。从图1可以看出,辽宁、吉林、上海、广东、山东、湖北、江苏、江西、新疆、贵州这10个省份的粮食产量排名都高于其粮食播种面积的排名,这说明,要么这些地区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好于其他省份,要么其在粮食生产上除土地以外的其他农业投入(包括粮食生产技术如适合于当地的优良品种等)要高于其他省份。在上述10个省份中,上海、广东、江西和贵州不属于国家所确定的粮食主产区,其现在的状况只是由于其耕地比重相对较小,而不是由于粮食生产缺乏效率所致。尤其是贵州、新疆和吉林,这三个省区在粮食播种面积排序下降的情况下,却取得了粮食产量排序上升的好成绩,这说明其粮食生产效率是很高的。而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安徽、四川五个粮食主产区,特别是安徽,其粮食播种面积排序相对于其耕地面积排序提前了3个位次,但是,其粮食产量排序却低于粮食播种面积排序,说明这些省份的粮食生产效率(包括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和其他投入)不够高,或者说并不具有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另外,作为粮食主产区的河南、湖南、江苏、江西四省的粮食产量排序虽然没有变化,但它们粮食生产排序的提升是在提升了粮食播种面积排序的情况下取得的,说明其粮食生产并不具有效率优势。我们可以进一步根据单位耕地面积上的粮食产量来看各省份的粮食生产效率。
进一步考察粮食产量排名与粮食播种面积排名的相关关系,得到如下分析结果:
Y=0.99N (2)
(标准差:0.0241;t检验值:41.16,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
R2=92.69%
与(1)式相比,相关系数大幅度提高,其解释力已经非常令人满意了,因此,可以认为,各省份粮食产量在全国的排名,主要是由于各省份粮食播种面积的排名所决定的。
在图2和公式(2)中,我们仅仅考察了2010年这一个年份的数据,下面我们考察一下1997—2010年间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而非排名)的相关关系。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8—2011年的统计数据,我们绘制成图4(参见图4)。从图4中可以看出,1997—2010年中国各省份粮食产量与粮食播种面积(对数值)存在较明显的线性相关性。
由于粮食产量与粮食播种面积之间的关系属于生产函数中的投入与产出关系,我们使用它们的对数值(同时可消除异方差性,从图4中可以看出,对数值已经消除了异方差)进行测算,得到如下结果:
LnY=-0.64+0.98LnN
(-7.95***,95.03***) (3)
R2=96.38%
以上计量结果所显示的二元相关关系是非常显著的。使用1998—2011年的数据所做的计量分析进一步表明,粮食播种面积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不同省级行政区间粮食产量的多少及其差异的原因。
四、我国各地区粮食产量与其他投入量的关系
以上分析表明,制约中国不同地区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粮食播种面积的多少(二元相关分析中解释了96.38%的原因),但根据生产函数理论,仍然可能存在其他的影响因子对粮食产量的多少产生影响。下面我们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上给出的统计数据,考察粮食播种面积、农业从业人员数、农民受教育程度、化肥施用量折纯量、农村用电量、柴油使用量等因素对各地区粮食生产的影响。
由于考虑的解释变量数量增加,考虑到统计年鉴上统计口径和指标的不断变化,故这里将数据扩展到1988—2010年。此外,考虑到可比性,将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和西藏自治区去掉,将重庆市并入四川省,并且不考虑港澳台地区,这样,所考察的省级行政区为26个。
本文采取的粮食生产函数为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lnQit=α+∑jβjlnxjit+uit (4)
其中,
i=1,…,26,表示中国大陆26个省级行政区;
j、k=1,…,6且j≠k,表示6个解释变量,具体见下述xj的详述;
t=1,2…,23,表示从1988年到2010年的23个年份;
Qit为各地区粮食产量;
xjit分别为:ALit为有效劳动,Nit为粮食播种面积,Mit为农用机械总动力,Fit为化肥施用量折纯量,IRit为有效灌溉面积与粮食播种面积的比率,ZRit为成灾面积与粮食播种面积的比率;
a和β为待估参数;
uit为随机扰动项。
通过协整检验发现,面板数据总体上是平稳的。因为生产函数分析通常都是采用自然对数来线性化指数型的生产函数,因而对各指标取对数之后,也消除了异方差的影响。
这里分析的是26个省级行政区粮食生产的时间序列数据,一般倾向于认为不同省份有着不同的生产函数。混合回归模型的测算结果如下:
lnG=-0.6883+0.0064lnAL+0.7953lnN-0.0801lnM+0.3530lnF+0.1333lnIR-0.0614lnZR
(5)
(***)
(不显著)
(***)
(***)
(***)
(***)
(***)
R2=0.9697 SE=15.2034
D-W=0.1843
F统计量=3150.158
注:括号中的*号表示显著性程度:***表示在0.01的水平上显著。
上述混合回归模型的测算结果表明,R2和F统计量都说明模型拟合度很好。这说明,如果把全国看作一个生产单位,各个地区是其中的基本生产单元,那么,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分别是粮食播种面积、机械化程度(用农用机械总动力表示)、化肥施用量折纯量、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成灾面积比例和其他因素(常数项)。有效劳动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说明从全国来看,仍然存在着农业剩余劳动力。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上述模型中所有在统计上显著的因素,其系数之和约为1.14>1,说明粮食生产存在着规模经济效应,即适度地增加土地的规模经营可以增加粮食产量,但前提条件是粮食播种面积不能减少。
变截距一不变系数模型的测算结果如下:
lnG=-2.0765+0.0151lnAL+0.9346lnN+0.0414lnM+0.2245lnF+0.0988lnIR-0.0451lnZR
(6)
(***)
(不显著)
(***)
(***)
(***)
(***)
(***)
R2=0.9967
SE=2.2062 D-w=1.2073
F统计量=5475.543
河北——C
山西——C
内蒙古——C
辽宁——C
吉林——C
黑龙江——C
江苏——C
-0.3038
-0.2263
-0.1737
0.2159
-0.3711
-0.0824
-0.0341
浙江
C
安徽——C
福建——C
江西——C
山东——C
河南——C
湖北——C
0.2134
-0.1630
0.1019
0.1544
-0.1210
-0.2480
0.0767
湖南——C
广东——C
广西——C
海南——C
四川——C
贵州——C
云南——C
0.1509
0.0308
-0.0669
0.2059
-0.0619
0.0186
-0.1688
陕西——C
甘肃——C
青海——C
宁夏——C
新疆——C
-0.3025
-0.2104
0.3189
0.1225
0.1134
测算模型的R2和F统计量说明该模型对数据的拟合优度很不错,结合残差平方和看,该模型比混合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更好,F检验也表明了同样的结果。该模型表明,如果考虑到不同省份的粮食生产条件有所不同,那么,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有:粮食播种面积、机械化程度、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成灾面积比例和其他因素(常数项)。与混合回归模型一样,有效劳动在统计上不显著,说明即使考虑到不同省份的差异,农业剩余劳动力仍然存在。
同样的,统计上显著的各系数之和约为1.25>1,说明粮食生产存在规模收益递增的情况,适当鼓励大规模生产对提高粮食生产是有利的。
另外,代表各地区粮食生产特殊性的常数绝对值较大的有吉林、青海、河北、陕西、河南、山西、辽宁、浙江、甘肃、安徽、山东、江西、宁夏、云南、内蒙古、湖南、新疆等。常数值为正表明该地区在粮食生产方面还有积极因子,如吉林、青海、海南、辽宁、浙江、江西、宁夏、湖南、新疆、福建、湖南、湖北、广东等。
混合回归模型和变截距一不变系数模型都表明,对粮食生产贡献度最大的是粮食播种面积,其次是化肥和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这两个因素都是增强土地生产力的。在两个模型中增强劳动力作用的机械化程度的系数都不大,说明制约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还是土地,相对来说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更大。
接下来进行变截距、变系数的固定效应模型与变截距、不变系数的固定效应模型的检验,F检验表明,变截距、变系数的固定效应模型比变截距模型更合适,这正符合横截面分析的一般特征。测算结果如下:
河北:lnQ_HEB=23.9811+0.5395**lnF_HEB-1.8714*lnIR_HEB
山西:lnQ_SX=-4.9395+1.6222***lnN_SX+0,3992***lnF_SX-0.1892***lnZR_SX
内蒙古:lnQ_NMG=4.2516-0.2901**lnM_NMG+0.6324***lnF_NMG-0.1083***lnZR_NMG
辽宁:lnQ_LN=6.8318-0.7173***lnAL_LN+0.3877***lnM_LN+0.4172***lnIR_LN-0.1257***lnZR_LN
吉林:lnQ_JL=8.3765+0.6645***lnF_JL-0.1335***lnZR_JL
黑龙江:lnQ_HLJ=1.8468+1.1168***lnN_HLJ-0.3154**lnM_HLJ+0.5322***lnC_HLJ-0.0863***lnZR_HLJ
江苏:lnQ_JS=3.0214+0.9593**lnN_JS+0.4422**lnF_JS
浙江:lnQ_ZJ=-7.6583+1.6553lnN_ZJ+0.1644lnM_ZJ
安徽:lnQ_AH=12.0272+0.7410***lnF_AH-0.0824***lnZR_AH
福建:lnQ_FJ=-2.0956+1.2873lnN_FJ-0.028lnZR_FJ
江西:lnQ_JX=-4.4115+1.5590lnN_JX+0.052lnM_JX+0.2699lnF_JX-0.024lnZR_JX
山东:lnQ_SD=-20.2205-0.3925*lnAL_SD+2.9176**lnN_SD-0.0575***lnZR_SD
河南:lnQ_HEN=-30.7782+4.2272***lnN_HEN+1.8776**lnIR_HEN
湖北:lnQ_HUB=3.6769+0.8833***lnN_HUB+0.2210***lnF_HUB
湖南:lnQ_HUN=-22.1878+2.9157lnN_HUN+0.2215lnF_HUN
广东:lnQ_GD=-0.3923+1.1090***lnN_GD+0.4219**lnF_GD-0.1322*lnIR_GD
海南:lnQ_HAN=-3.9575+1.4530***lnN_HAN
广西:lnQ_GX=-3.5411-0.0620*lnZR_GX
贵州:lnQ_GZ=-0.7064+1.0643***lnN_GZ
云南:lnQ_YN=-4.6821+1.4153**lnN_YN
四川:lnQ_SC=4.7394-0.0645**lnZR_SC
陕西:lnQ_SHX=20.7140+0.2749***lnF_SHX-1.5832*lnIR_SHX-0.1471***lnZR_SHX
甘肃:lnQ_GS=5.9068+0.4544***lnF_GS+-0.1442***lnZR_GS
青海:lnQ_QH=4.3632+0.5123*lnN_QH-0.0978***lnZR_QH
宁夏:lnQ_NX=2.8509+0.3342***lnF_NX-0.0400**lnZR_NX
新疆:lnQ_XJ=2.9833+0.4012**lnAL_xJ+0,5203***lnN_xJ
R2=0.9986 SE=0.960 D-W=2.0162 F统计量=1616.812
注:*表示0.1的显著性水平,**表示0.05的显著性水平,***表示0.01的显著性水平
变截距一变系数模型的2、F统计量和D-W值都很不错,该模型表明,如果把不同的省份看作具有不同的生产函数,那么,不同省份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确实是不同的。总体来说,那些地广人稀的省份,如黑龙江、内蒙古、江西等省、自治区,机械化程度的影响是显著的;沿海发达省份如山东、辽宁由于工业化对劳动力的广泛需求,使得有效劳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呈显著状态,人力相对缺乏的新疆有效劳动影响也是显著的。除此之外,其他大部分省、自治区的粮食产量主要还是受制于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和成灾面积比例等土地类生产要素。例如,很多北方省份的粮食生产受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的影响较大,如河北、辽宁、河南、陕西等省,南方地区只有广东省受此因素的影响较大;受化肥施用量影响较大的省份分布广泛,主要有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陕西、甘肃等省区;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省份主要有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广西、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受播种面积影响较大的省区有:山西、辽宁、黑龙江、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贵州、云南、青海、新疆等。
五、结论与建议
分析表明,中国大陆各省级行政区粮食产量的多少及其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粮食播种面积的不同所造成的。从统计上看,各地区粮食排名与粮食播种面积排名具有相关关系,用2010年全国各地区的数据计量的结果是,两者的相关性R2高达92.69%,如果用1997—2010年全国各地区粮食产量和粮食播种面积进行混合计量回归,R2则进一步提高到96.38%。也就是说,各地区粮食产量(差异)的96.38%都可以由各地区的粮食播种面积来解释,即使考虑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多重共线性,这些因素的影响原来可能包含在单因子分析的粮食播种面积之中),在控制了农用机械、化肥、农田灌溉比例,考虑了人均受教育水平的有效劳动,以及成灾面积比例之后,粮食播种面积对全国粮食产量的影响系数(产出弹性)仍然高达79.53%,进一步剔除各地区的差异性因素之后,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产出弹性)高达93.46%。
这说明,耕地是制约中国粮食生产的最为关键的生产要素,正因为如此,主要的农业技术进步和新的制度安排,均应当主要侧重于对土地的节约和替代,如化肥的普遍推广和大量施用等。但是,化肥的投入容易产生土地板结等问题,应该结合有机肥料共同使用。正在全国广泛开展的“测土定壤”技术,可以根据土壤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施肥,应该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化肥的施用效果。其他的替代土地的因素是灌溉面积的扩大和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土地的规模经营(以便消除小块耕地的碎片化造成的土地生产能力的浪费),以及高产优质品种的推广等。
同时,由于中国人口过剩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普遍存在,使得我国广大地区仍然推行延续千年的小农耕作制度。由于农业劳动力过剩导致农民收入很低,并进一步导致机械化耕作难以推广,机械对人力的广泛替代对于小农来说仍然是不划算的,节约劳动力的技术没有市场。不过,好的势头正在出现,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农地流转正在广泛进行,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已经在市场化这种制度安排的推动下不断推广(已不仅仅限于原先的国有大农场)。另外,由于粮价和其他农产品价格比例和营利能力等原因,农村劳动力愿意学习的职业技术大多是用于大棚种植、畜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很少被用于粮食生产,这也会影响粮食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还有一种情况需要说明,越是相对发达的地区,对于肉制品、奶制品和瓜果蔬菜的需求量越大,并且会通过价格机制诱导农地利用方式的进一步转化,同时,城市化过程也会更快,空间城市化的程度也会更高,粮食播种面积会有一定程度的萎缩。在这种情况下,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考虑,中央政府往往会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粮食生产的要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拉大地区间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是不尽相同的,那些地广人稀的地区,如黑龙江、内蒙古、江西等省区,机械化程度的影响是显著的;沿海发达省份如山东、辽宁以及人力相对缺乏的新疆等,有效劳动的影响是显著的;很多北方省份的粮食生产受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的影响,如河北、辽宁、河南、陕西等省,南方地区只有广东省受此因素的影响较大;受化肥施用量影响较大的省份分布广泛,主要有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陕西、甘肃等省区;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省份主要有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广西、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受播种面积影响较大的省区有:山西、辽宁、黑龙江、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贵州、云南、青海、新疆等等。
总体来说,中国内地的粮食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粮食播种面积,要想确保粮食安全和粮价稳定,必须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的稳定。
(责任编辑王华生)
作者:刘东勋
摘 要:依据湖南省益阳市案例,从科学技术、自然条件以及人口经济政策等方面,考量农村土地信托流转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有利于促进粮食生产的机械化和规模化,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因此,应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从业观念,研究新型粮食生产大户补贴政策,以充分发挥政策效应。
关键词:农村土地信托流转;粮食生产;规模效益
一、引 言
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但我国部分地区却出现了耕地大面积抛荒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粮食安全。目前已有的土地流转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性,难以实现农村土地的有效利用,因此急需进行土地流转方法的创新。而土地信托流转制度有利于优化土地使用方法,扩大耕地生产规模,优化农业生产结构(Brabec E和Smith C,2002)[1],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Wunderlich Karl Arthur,2002)[2]。在此情况下,2009年湖南省益阳市推出了土地信托流转的方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分析湖南省益阳市试行土地信托流转方法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对农村土地信托流转经验的推广具有现实意义。
我国对于农村土地信托流转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土地信托流转的可行性、现行模式、问题及建议方面。从当前法律政策、流转的实践基础、外国土地信托流转的经验方面看,土地信托流转在我国确实具有可行性(岳意定等,2008)[3],绍兴模式、龙岗模式、益阳模式等各种现行土地信托流转模式更成为了土地信托流转可行性的现实依据(杨凯育等,2013)[4]。益阳“草尾模式”的成功在于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与信托制度联系起来,为农村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李伟,2013)[5],使农业生产率得到提高,老板和農民收入增加(殷勇,2012)[6],但同时也存在流转意识淡薄、流转价格难以确定、流转中的“非粮化”等问题(王凤娟,2014)[7]。
关于土地信托流转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相关文献较少,主要包括两种观点:观点一指出,土地信托流转对粮食生产会产生负面影响,如出现耕地乱用、“非粮化”等不良现象(苏纪涛,2011)[8]。观点二指出,土地信托流转对粮食生产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土地流转促进了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但是流转过程中“非粮化”的出现,使耕地面积减少,威胁粮食安全(聂良鹏等,2013)[9],从长远来看,不同地区的受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土地信托流转的不利影响会越来越突出(沈曼,2014)[10]。
二、农村土地信托流转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渠道
土地信托流转的参与主体包括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三方。具体运作步骤如图1。农村土地的信托流转主要通过科学技术、自然条件和人口经济政策三个方面对粮食生产产生影响。
在农业科学技术方面,农村实行土地信托流转后,粮食生产的主体不再是家庭单位,而是新型的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等。这些组织可以通过信托合同进行土地经营权的承包,进行大规模粮食生产活动。在客观上,新型的粮食生产主体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大规模的耕地;在主观上,他们为了提高粮食生产效率,获得规模效益,会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我国粮食生产产生影响(肖国安,2007)[11]。
在自然条件方面,农村实行土地信托流转之后,会减少被撂荒的土地,并且对土地进行平整,增加肥力,提高耕地的质量。为避免自然灾害影响粮食生产,新型种粮机构会对排灌设施进行翻新和修建,从而减轻水旱灾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最终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从投入-产出理论分析,这些投入的增加将会带来产出的增加,从而对我国粮食生产会产生影响(Lester.Brow,1994)[12]。
在人口经济政策方面,土地信托流转可以使部分劳动力不受耕地因素的制约,进城务工,增加城市短缺的劳动力。同时,新型的种粮机构会引入一部分掌握农业科学生产方法的人员,他们将科学的生产方式进行传播,将有助于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罗发友,2002)[13]。另外,土地信托流转后,农村能够实现粮食种植的规模化。根据农地规模理论,将会出现规模效益,从而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收益(余振国,2003)[14]。从政策因素考虑,土地信托流转之后,粮食生产的主体变得较少,便于粮食生产补贴的考察和发放,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三、土地信托流转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文实证部分以湖南省益阳市农村土地信托流转为案例,采用横纵向对比分析的方法,按照影响粮食生产的三大类因素分别进行讨论。益阳市土地信托流转于2009年开始实行,因此,在纵向上以2009年为界限,对比分析前后五年的变化。在横向上,首先选择与益阳市在地理、交通、经济、人口、农业生产等方面较为相近的怀化市作为对比对象,怀化市在同期也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土地流转,但未选择信托流转的方式;另外,选择湖南省整体情况作为第二个横向对比对象。在涉及地理因素的对比中,仅选择怀化市作为横向对比对象。
(一)粮食生产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对比分析
1.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对比分析。从整体机械化水平分析,由图2可以看出,益阳市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率在2010年后先上升后下降,而怀化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同时湖南省整体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率却呈下降趋势。因此,初步可以看出益阳市土地信托流转对粮食生产的机械动力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粮食生产的机械主要分为粮食耕种机械、粮食排灌机械、粮食运输收割加工机械三部分。
首先,分析粮食耕种机械的变化。观察表1,纵向上,益阳市流转后的拖拉机均值和平均增长率都有所增加,所以,土地信托流转对粮食生产的拖拉机机械具有一定的纵向效应。横向上,怀化市流转后拖拉机的年均增长率高于益阳市,湖南省整体年均增长率虽仍小于益阳市,但差额缩小且小于1%,横向效应不明显。可见,土地信托流转对粮食生产的拖拉机机械作用不是很明显。再分析耕整机数据,益阳市的耕整机均值和增长率在流转后有了显著的增长,纵向效应明显。横向上,与怀化市相比,尽管流转后益阳市的增长率较低,但是流转前后益阳市增长率差额更高,与湖南省整体的对比情况亦是如此。可见,土地信托流转对粮食生产的耕整机机械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分析粮食生产的排灌机械。观察表1,从纵向上看,流转后的益阳市排灌机械的均值和平均增长率均得到了提高。在横向上,流转后益阳市排灌机械增长率高于怀化市和湖南省整体。可以看出土地信托流转对排灌机械有明显的横纵效应。
最后,在分析粮食生产的运输、收割、加工机械的横纵向对比数据后发现,土地信托流转促进了粮食生产的运输和收割机械化水平,但对运输机械的纵向效应不明显。土地信托流转对粮食加工机械作用不明显。
2.农用化肥、农药使用量对比分析。首先,在农用化肥使用量上,观察表2,从纵向上可以看出,益阳市在土地流转前后常量营养元素化肥使用量均值得到了较大的增长,但是增长率不高。从横向上观察常量营养元素化肥使用量,在土地信托流转前,益阳市平均增長率高于怀化市和湖南省;土地信托流转后,益阳市平均增长率与怀化市基本持平,且低于湖南省。可见,土地信托流转减少了粮食生产的常量营养元素化肥使用。同样分析微量营养元素化肥数据后发现,土地信托流转对微量营养元素化肥使用有促进作用,但是力度不是很明显。其次,在农药使用量上,从表2可以看出,在纵向上,虽然益阳市土地信托流转后农药使用量的均值增加了,但是年均增长率大幅降低。横向上,在土地信托流转后,怀化市农药的使用量保持快速增长,湖南省整体农药使用量也有所增长。这说明土地信托流转反而减少了益阳市的农药使用量。
(二)自然条件因素的对比分析
1.耕地因素对比分析。从粮食生产的耕地数量上考虑,观察图3,益阳市在土地流转后,粮食播种面积一改之前增长率不断下降的趋势,出现快速增长。怀化市的增长曲线与益阳市相似,但增长速度一直低于益阳市。这是因为怀化市同时期也进行了土地流转,但采用了传统的流转方式,因此,其流转规模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说明土地信托流转与传统的土地流转方法相比,更有利于调动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在耕地质量方面,由图4可以看出,益阳市从土地流转后,中低产田的改良面积不断增加,同时增长率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同期的怀化市中低产田的改良面积却连年减少,增长率也连年出现负值。可以看出益阳市耕地质量的改造面积和速度均高于怀化市,土地信托流转的实行,有利于耕地质量的提高。
2.自然灾害因素对比分析。水库个数、堤防长度的变化能体现出该地区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观察表3,在纵向上益阳市水库个数、堤防长度在流转后都有了较大的增长,尤其是提防长度的增长。在横向上,益阳市水库个数虽在流转前后均低于怀化市,但是水库个数平均增长率流转后明显高于怀化市。从堤防长度上来看,流转后,益阳市的堤防长度平均增长率明显高于怀化市。可见,土地信托流转对水库个数和堤防长度均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
(三)人口因素对比分析
观察表4,从纵向来看,益阳市土地信托流转前后农业从业人员均值和年均增长率均有所减少。从横向来看,益阳市在土地流转前后的农业从业人员较怀化市而言减少幅度更大。与湖南省的横向对比亦是如此。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土地信托流转促进了益阳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四、结论和建议
以上分析表明:(1)在粮食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上,土地信托流转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尤其表现在对粮食生产的耕种机械、排灌机械和收割机械上。在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上,土地信托流转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常量营养元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增加了微量营养元素化肥的使用量。这说明土地信托流转后,新型种粮大户更加科学地使用化肥,进行合理搭配,注重粮食食用的安全性,合理地使用农药,这有利于粮食生产过程中优化化肥结构,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2)在粮食生产的自然因素方面,土地信托流转对粮食生产的耕地数量和质量均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土地信托流转对粮食生产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有一定影响,体现在增加了堤防的长度和水库个数。(3)在粮食生产的人口因素上,土地信托流转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
在总体上看,农村土地的信托流转对我国粮食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但是土地信托流转和农业生产还存在基础设施水平不高、种粮比较收益较低、种粮大户成本较高等问题。相关部门应引进新型投资机构,拓宽土地信托机构的融资渠道;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从业观念,增强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对新型粮食生产大户进行补贴,以减轻其压力,充分发挥政策效应。
参考文献:
[1]Elizabech Brabec,Chip Smith.Agricultural land fragmentation: the spatial effects of three land protection strategies in the eastern United States[J].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2002,58(2-4):255-268.
[2]Wunderlich Karl Arthur.A new institutionalist examination of colorados community-based land trusts[D].University of Colorrado,2002:210.
[3]岳意定,王琼.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模式的可行性研究及构建[J].生态经济,2008(1):31-34.
[4]杨凯育,李蔚青,王文博.现代土地信托流转可行性模式研究[J].世界农业,2013(4):17-21+34.
[5]李伟.把土地信托流转推向更深更广领域[N].益阳日报,2013-03-25(001):1.
[6]殷勇.农村土地信托流转调查与思考——以湖南省沅江市草尾镇为例[J].调研世界,2012(6):37-39.
[7]王凤娟.农村土地信托流转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以湖南省桃江县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15):21+41.
[8]蘇纪涛.浅析土地流转对粮食安全的负面影响及解决措施[J].经济研究导刊,2011(6):41-42.
[9]聂良鹏,宁堂原,陈传军,王芳,李增嘉,郭利伟,赵华桐.土地流转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对策[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5-70.
[10]沈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粮食安全影响的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1997:55-63.
[11]肖国安,王文涛.粮食产量主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及政策选择[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0-93.
[12]Lester.Brow.Who will feed China?[J].New Work Time,1994(9):10.
[13]罗发友.农业产出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3):98-100.
[14]余振国,胡小平.我国粮食安全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关系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3):45-49.
(责任编辑:钟 瑶)
Key words:Rural land trust circulation;Grain production;Scale benefit
作者:周建军 陈琦 吴莎
摘 要:以中国农业机械化服务和粮食生產的发展为出发点,阐述了我国农业发展和机械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人口流失的影响。同时从家庭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当前社会选择农业机械化的原因,分析了家庭选择和机械化服务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对粮食产量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旨在打破传统劳动生产模式,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农民生产效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服务;粮食生产;影响
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劳动力和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即原有的农村劳动模式被打破,一些农民放弃了原有的农业生产而进城务工,选择更加体现自身价值的经营方式。同时,我国在短期内不能将分散的土地进行集中经营,这种情况的出现使我国的一些大型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中不能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粮食生产中,一旦粮食出现问题的话将对市场造成影响。
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是立足当前粮食生产的现状,分析怎样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生产,以达到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1 我国农业发生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户籍出现了松动,一些农村人口开始大量地涌入城市中,导致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农村人口急骤下降。相关研究和数据显示,在2004年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出现了短缺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粮食产量还是出现了逐渐递增的趋势,出现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机械化的发展。可见,机械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粮食产量的增加。然而,小面积的土地不能很好地实现机械化生产,只有实现土地的大面积整合才能真正提高其利用价值,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相关研究和数据显示,我国的粮食产量从改革开放至今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2004年,我国的粮食产量实现了质的提高,我国的粮食以谷物为主,其中水稻的涨幅较大,其次是玉米,小麦次之,这直接说明了我国的粮食产量在逐年增长。而和粮食的产量出现对比情况的是农村人口的密度,我国的农业人口较多,是典型的人口密集型国家,人均耕地面积小,这也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的《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显示,在1978年,我国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有70%,而当前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逐渐下降。从1978年开始,机械在农业中所占的比例逐渐上升,现阶段涨幅已经达到了8倍之多。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有大型机械和小型机械,其中小型机械的涨幅达到了12倍,大型机械设备的涨幅达到了8倍。因此,可以说机械化的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1]。
3 我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供给
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主要服务于农村地区,同时在农村地区形成,主要体现在跨区作业方面。我国的地域较为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和自然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粮食作物的生产期和成熟期也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情况的出现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灵活使用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不仅便利了农民,同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和惠农政策的实施,一些个人开始购买大型的机械设备,这样国家能够提供补贴,不仅提高了农民购买机械设备的积极性,同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跨区作业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4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求
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在我国农村地区,家庭劳动力的多少不是衡量经济水平的因素,而机械设备的使用导致劳动力大量外流,减少了农村人口的数量。此外,机械化的发展也造成土地生产模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发展的矛盾。
当前,我国的农村地区存在两个主要的特点,即外出务工人员多和老龄化现象严重,这对机械设备在农村中的选择和使用有一定的影响。相关研究显示,外出务工人员对机械化的选择有一定的正面影响,同时,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家庭机械化的选择影响不大,甚至没有影响。
5 结语
在农村的发展和建设中,劳动力的解放是农业发展进步的表现形式,我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不能实现分工合作,对工作效率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机械化设备的使用解决了该问题,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同时打破了传统的劳动生产模式,对农业的发展非常有利,可以极大地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 1 ] 蔡荣,蔡书凯.农业生产环节外包实证研究——基于安徽省水稻主产区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4(4):34,42.
(收稿日期:2019-06-14)
作者:何哲峰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宝中之宝,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注重粮食生产,我们中国也不例外,以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本文就我国粮食生产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我国粮食生产现状与人增地减的矛盾分析
目前我国粮食总产约为4.6亿t,人均粮食370kg,基本上解决了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由于经济政策不配套,产业政策不稳定,局部地方曾出现“卖粮难”问题,因而有的学者就认为我国粮食过了关,供大于求。这实际上是低消费水平下的相对过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很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过剩,特别是当前面临人增地减的矛盾,我国粮食总产已出现连续滑坡,如不采取良策及时解决,将会带来粮食危机,影响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目前我国人口基数大,宏观失控,增长过快,由建国初期5亿增至13亿,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至16400-500kg计算,则需增加粮食产量1.2—1.5亿吨,单产达到6000-8000kg/hm2,总产才能达到8亿t,然而,因经济建设占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等原因,使耕地逐年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统计资料:近七年来全国减少耕地66000hm2,其中600多个县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05 hm2,目前全国耕地由1998年的9000万hm2减少到2004年的7700万hm2,减少14%,人均耕地仅0.09 hm2,xq约占世界人均耕地1/3,约为美国人均耕地1/11,预计2030年耕地将减少到12000万hm2,人均耕地降至0.07hm2,近于临界状态。由此观之,我国人地矛盾非常突出,这给我国粮食安全增长带来极大困难。
以上情况表明,我国人口增长率已超过粮食增长率,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势态,就不能保持我国粮食持续供给,基于粮食生产与人口增长率均服从S型增长考虑。控制我国人口的恶性增长和合理利用,保持土地资源的动态平衡,是解决我国今后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之一。
二、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水资源短缺,水土污染严重
我国人均水资源总量约为2.5—2.8万亿m3,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2230 m3,在世界排名88位。按联合国人口行动组织(PLA)提出2000 m3/人.a标准为严重缺水,1000 m3为人类保障线来衡量,目前我国低于2000 m3有18个省市,低于1000 m3有10个省市,是世界13个严重缺水国家之一。据200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污水排放总量626亿t,长江片220亿t,黄河片39亿t,其中工业废水60%未达标排放,湖北襄阳峦河水D.0为0,嗅气难闻,鱼草不生,水体土地受重金属Cu、Cr、Pb、Hg和有机氯污染,使我国130多个湖泊水质富营养化,农业只能靠污水灌溉,Cu、Cr、Pb、Hg和有机氯污染后,生产力难以提高,制约了粮食安全增长。
(二)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农田生态环境恶化
林是农的保障。我国森林面积12664万hm2,森林覆盖率16.55%,人均林
地仅0.12hm2,,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7%,全国因建设、毁林开荒、山火、病虫害等原因,每年损失林地约150万hm2。由于森林遭到乱砍滥伐,农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带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石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约3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荒漠化面积262.33万hm2,占国土面积的27.3%,且每年以3436km2速度扩展。40多年我国水土流失减少耕地367万km2,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50亿t,致使塘库泥沙淤塞,河床升高,黄河、长江下游变成“悬河”。土地生产力下降,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难以提高。
(三)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财政投入不足
我国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粗放耕作,掠夺经营的增长方式仍然存在,导致农业产量低,综合效益不显著。近年国家对农业财政预算总额比例偏小,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1980年为13.07%,“九五”期间下降到8.2%,直到2004年支农支出才有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农业推广制度不健全,目前农业事业单位受国家机构改革的影响,基层农技人员面临下岗分流、差额拨款的冲击,干部身份将被置换,出现了“网破线断”,农技推广处于瘫痪半瘫痪的状态,新的农业技术和科研成果推广就难以到位,影响了粮食安全。
(四)农民科技素质低,干群生态经济意识弱
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施农业粮食安全的前提,而提高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又是实现三大前提的基础。然而目前我国9亿农民文化指数1990年为6.2年,2000年才达7.4年,而发达国家目前已达13年,如果农民文化指数以0.16年的速度提高,到2010年才达初中毕业水平,到2025年才达发达国家80年代末的水平。特别是前几年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农民负担重,农村青壮年大量流入城市务工经商,在家务农者多为老叟和妇女,导致土地抛荒,粗放耕作,广种薄收。由于劳动者素质差,干群生态经济意识弱,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粮食产量难以持续提高。
三、保持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业经济,确保粮食安全,寻找一条经济、人口、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道路,生产更多的产品,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需要构成危害,以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发展(WCED),我们未来共同的追求,因此,必须树立生态经济观和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逐步解决“三农”问题,把发展经济、建设环境和节约培植资源结合起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粮增产、钱增收,为此,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大投入,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产条件 :按生态经济学的观点,在生态破坏的地区是没有财富可言,因此,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应把粮食生产放在农业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大投入,动员全社会力量,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绿化荒山和退耕还林还草,兴修水利,防治水土流失,复垦撂荒地等措施,改善目前农业穷山恶水的面貌,改善生产条件,从而建立我国粮食安全的环境条件。
(二)解决农业缺水问题 :水是生物的生命线,有水才有粮。我国粮食增长缓慢,生态环境恶化,很重要的原因是水资源短缺和利用不合理,因此,对缺水问题,要从战略的高度采取治本措施,要在搞好“南水北调”的同时,加速“大
西线”垮地区调水工程(即引黄调水工程)的规划与实施,才能彻底解决我国大西北的缺水问题。同时,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区面积630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3,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因此特别重视山区生态建设,要搞好山区林草植被的恢复,建设好“绿色水库”,推行渗透、滴灌等节水农业,提高水价,清洁生产,建立节水法规和污水处理再利用等措施,这是保持我国粮食持续发展的首要举措。
(三)加强重点商品粮基地建设 :长江流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是我国粮食主生产区,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垮我国西部、中部和东部沿海三个经济地带,流域内水热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好,国家应在现已建成立441基地县、43个农场的基础上,扩大国家级和省级商品粮基地体系,安排充足粮食生产专项基金和农田水利建设基金;推行三熟制带状耕作,提高土地复种指数,从而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增长。
(四)加强干群生态经济教育,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谈不上现代化的农业。发达国家农业贡献率70%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我国目前只有40%左右,因此必须建立科技创新机制,提高劳动力素质,完善教育、科研、推广和管理体系,决不能只重视教育
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一)加快新品种、新科技研发
(二)加快关键技术推广
(三)大力开展科技服务
(四)深入开展高产创建活动
(五)切实做好防灾减灾
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粮食生产条件
(一)认真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
(二)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化
(三)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一)全面落实惠农政策。
(二)继续对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进行奖励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努力营造发展粮食生产的良好氛围
(一)加强部门协调配合。
(二)大力监督检查力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建立督导检查制度,在关键农时
季节及时派出工作组开展督导检查,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切实帮助基层和农民群众解决粮食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三)注重搞好宣传引导。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大
力宣传各地发展粮食生产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营造粮食增产的良好舆论氛围。
我国粮食连续六年丰收,国家粮食储备充足,近几年库存结构和地区分布也有较大改善,特别是我国粮食依靠自主生产,抵御国际市场粮价冲击的能力较强,保持粮价稳定有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总体判断,后期粮价仍将会保持稳中有升的基本走势。我国食用油供应主要依靠进口,2009/10年是世界大豆大幅增产年,目前国际市场产需关系宽裕,库存高企,预计后期国内食用油价格以基本稳定为主,不同时段可能有所波动。
当前,做好保持粮油价格基本稳定工作的关键是,抓好粮食油料生产,搞好市场调控,切实保障供应。同时,应加强粮油价格监测监管,努力做好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工作。
(一)抓好粮食生产,努力夺取今年粮食好收成
各地要认真落实好最近国务院召开的切实做好当前农业生产工作紧急会议精神,抓好粮油作物春管春播,稳定春播面积,加强中后期田间管理,把前期灾害影响减少到最低,努力夺取今年好收成。同时,应看到当前种粮比较效益仍然较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地区已出现农民种植意愿下降情况,各地一定认真落实好国家的种粮补贴政策,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有条件地方还应增加对农民的种粮补贴。
(二)做好粮食储备吞吐工作,调节好市场供求
近几年,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储备粮吞吐制度对稳定市场粮价发挥了重要作用。调查中,不少粮食经销商都认为粮价掌控在政府手中。目前,种粮农民和经销商普遍看好后期粮价,一些地方农民惜售心理重、个别经销商囤积现象也有存在。进一步健全完善粮食储备轮换和吞吐调节机制,不断增强调控的及时性、针对性,并把握好节奏,特别是要做好夏秋两季粮食上市前储备粮轮换吞吐工作,安排好拍卖粮时间和底价,既要有利于保持粮价稳定,又要有利于保持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加强价格监管,稳定引导好市场预期
继续加强粮油价格监测预警工作,密切跟踪粮食生产、市场供求及价格变化情况。要加强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和市场预期影响的分析评估,做好预案工作;监测分析国际市场粮油价格变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预先做好进出口调节。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投机炒作、哄抬价格、编造散布虚假信息等违法行为。要建立健全粮油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加强有针对性的信息发布,并加强对媒体的管理和引导工作,防止不负责任的炒作,切实稳定、引导好市场预期。
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几点看法粮食为万物之首,粮价乃万价之基。粮食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如何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一直是各级政府十分关注的课题。现结合我市实际,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安全粮食安全是政府行为,政府必须承担起保障粮食安全的义务,切实履行建立粮食安全体系的职责,实现稳定粮食生产,稳定粮食供应,保障低收入阶层粮食供给。首先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耕地和粮田面积逐步减少,而且减少幅度有逐年增大的趋势,特别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日益深入和生态建设的不断发展,种植业生产将呈现蔬菜产业和其他高效优势产品生产规模持续扩大、粮食生产规模逐渐缩减的趋向。目前,我市现有人口107万,粮田面积69万亩,人均仅0. 65亩,因此,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和破坏耕地的行为,切实保护和建设好基本农田,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改善粮食品种结构和质量。近年来,受结构调整和市场价格低迷的双重影响,我国农业科技保障体系也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国家资助和将研究与推广的重点由高产转变为优质,由粮食作物转向其他经济作物,由此也导致了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下降。到目前为止,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比任何时候都薄弱,大批粮食生产的先进实用技术不能得到及时推广,粮食品种结构和质量不适应市场要求,缺乏市场竞争力,适销对路的优质粮食和专用粮食,供不应求,一些质量较差的粮食滞销,积压较多。因此,大力推广粮食优良品种种植,形成规模优势,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时发布市场行情,科学预测市场走向,引导农民合理种植,不失为提高粮食经济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二、切实转变职能,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今年,我省粮食全面放开,推向市场。要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彻底转变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把国有粮食企业推向市场,真正做到政企分开,一切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一)转变职能,真正发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作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然要触及到政府粮食权力机构,如果其职能仍然不改变,继续扮演集运动员和裁判员于一身的计划经济特殊角色,那么,不管改革搞得多么轰轰烈烈,都将是换汤不换药,名改实未改的徒劳行为,经不住市场经济的冲击。因此,改革必须先从转变政府粮食机构职能入手,具体应调整为四大职能:第一大职能是负责制定粮食流通的政策法规。为本辖区搭建合法自由经营的平台。第二大职能是负责随时掌握粮食流通动态。全程跟踪监督粮食行业执行政策法规情况,加强市场宏观政策调控,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所赋予的职能,加强市场监管,加大执行力度,确保市场不乱,农民增产增收。第三大职能是掌管本级粮食安全。负责平时安全信息调查,安全体系建设、制定本级应急方案,掌握一批国有地方储备粮库以及应对战争等突发事件的粮食供应等工作。第四大职能是负责建立本级国有粮食企业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使其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从而使其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保证国有资产增值。从而,通过规范政府粮食机构职能,切实理顺政企关系,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使之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政府粮食职能机关。
(二)积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以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促进粮食流通,支持农业结构调整。要结合粮改,打破行政区域设置模式,采取兼并、合并、捆绑经营等形式,组建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的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粮食市场流通。有条件的工商企业可考虑组建工贸一体化的集团公司,发展集团经营。要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控制粮源,搞活经营。工业企业要努力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为带动,壮大企业实力,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和产品技术的升级换代,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尽快把企业做大做强,以推动粮食经济快速增长。
(三)构建私营网络,不断增强国家粮食体系的抗险力。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由竞争,多元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与市场多元化发展,建立私营粮食经济已是大趋势。目前,我国粮食经济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由国有粮食企业独家搭台唱戏的格局,这是一种不健全的也是经不起风浪的粮食市场经济,必须在新组建国有粮食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粮食私营经济,以激活粮食市场发育和补充国有粮食企业经营。一要完善允许发展私营粮食经济的相关法规。在承认私营粮食企业合法性的同时,要以法规的形式明确私营粮食企业与国有粮食企业同为国家粮食经济体系,为其开辟一片生存发展的空间。二要扩大私营粮食企业经营的自由度。要一视同仁,准予私营企业申办企业、商标注册和经营管理,使其获得发育壮大的土壤。三要着眼长远发展。随着多元经济的交融发展以及私营粮食企业的壮大,要准许私营粮食企业进行跨省市经营,以及允许与国有粮食企业公平竞争、公私合营、相互兼并、私代公营等多种形式发展。四要对私营粮食企业进行必要的规范管理。包括规定企业经营规模,保证粮食质量安全,要求其在紧急状态下听从国家调度,切实引导私营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通过鼓励私营粮食企业发展的办法,扶持一批竞争力强的私营粮食企业,组成一个补充国有粮食企业的私营经济网络,进一步加固粮食经济安全体系。
三、加强粮食市场监管力度,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粮食市场既要放开又要管好。国务院17号文件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明确赋予了粮食等有关部门对粮食市场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权,粮食、工商、物价、卫生、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要切实负起对粮
搞好粮食生产
确保粮食安全的几点看法
"粮食为万物之首,粮价乃万价之基"。粮食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如何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一直是各级政府十分关注的课题。现结合我市实际,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安全
粮食安全是政府行为,政府必须承担起保障粮食安全的义务,切实履行建立粮食安全体系的职责,实现稳定粮食生产,稳定粮食供应,保障低收入阶层粮食供给。首先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耕地和粮田面积逐步减少,而且减少幅度有逐年增大的趋势,特别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日益深入和生态建设的不断发展,种植业生产将呈现蔬菜产业和其他高效优势产品生产规模持续扩大、粮食生产规模逐渐缩减的趋向。目前,我市现有人口107万,粮田面积69万亩,人均仅0. 65亩,因此,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和破坏耕地的行为,切实保护和建设好基本农田,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改善粮食品种结构和质量。近年来,受结构调整和市场价格低迷的双重影响,我国农业科技保障体系也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国家资助和将研究与推广的重点由高产转变为优质,由粮食作物转向其他经济作物,由此也导致了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下降。到目前为止,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比任何时候都薄弱,大批粮食生产的先进实用技术不能得到及时推广,粮食品种结构和质量不适应市
场要求,缺乏市场竞争力,适销对路的优质粮食和专用粮食,供不应求,一些质量较差的粮食滞销,积压较多。因此,大力推广粮食优良品种种植,形成规模优势,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时发布市场行情,科学预测市场走向,引导农民合理种植,不失为提高粮食经济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二、切实转变职能,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今年,我省粮食全面放开,推向市场。要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彻底转变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把国有粮食企业推向市场,真正做到政企分开,一切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一)转变职能,真正发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作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然要触及到政府粮食权力机构,如果其职能仍然不改变,继续扮演集运动员和裁判员于一身的计划经济特殊角色,那么,不管改革搞得多么轰轰烈烈,都将是"换汤不换药",名改实未改的徒劳行为,经不住市场经济的冲击。因此,改革必须先从转变政府粮食机构职能入手,具体应调整为四大职能:第一大职能是负责制定粮食流通的政策法规。为本辖区搭建合法自由经营的平台。第二大职能是负责随时掌握粮食流通动态。全程跟踪监督粮食行业执行政策法规情况,加强市场宏观政策调控,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所赋予的职能,加强市场监管,加大执行力度,确保市场不乱,农民增产增收。第三大职能是掌管本级粮食安全。负责平时安全信息调查,安全体系建设、制定本级应急方案,掌握一批国有地方储备粮库以及应对战争等突发事件的粮食供应等工作。第四大职能是负责建立本级国有粮食企业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使其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从而使其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保证国有资产增值。从而,通过规范政府粮食机构职能,切实理顺政企关系,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使之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政府粮食职能机关。
(二)积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以培育
龙头骨干企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促进粮食流通,支持农业结构调整。要结合粮改,打破行政区域设置模式,采取兼并、合并、捆绑经营等形式,组建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的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粮食市场流通。有条件的工商企业可考虑组建工贸一体化的集团公司,发展集团经营。要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控制粮源,搞活经营。工业企业要努力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为带动,壮大企业实力,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和产品技术的升级换代,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尽快把企业做大做强,以推动粮食经济快速增长。
(三)构建私营网络,不断增强国家粮食体系的抗险力。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由竞争,多元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与市场多元化发展,建立私营粮食经济已是大趋势。目前,我国粮食经济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由国有粮食企业独家搭台唱戏的格局,这是一种不健全的也是经不起风浪的粮食市场经济,必须在新组建国有粮食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粮食私营经济,以激活粮食市场发育和补充国有粮食企业经营。一要完善允许发展私营粮食经济的相关法规。在承认私营粮食企业合法性的同时,要以法规的形式明确私营粮食企业与国有粮食企业同为国家粮食经济体系,为其开辟一片生存发展的空间。二要扩大私营粮食企业经营的自由度。要一视同仁,准予私营企业申办企业、商标注册和经营管理,使其获得发育壮大的土壤。三要着眼长远发展。随着多元经济的交融发展以及私营粮食企业的壮大,要准许私营粮食企业进行跨省市经营,以及允许与国有粮食企业"公平竞争"、"公私合营"、"相互兼并"、"私代公营"等多种形式发展。四要对私营粮食企业进行必要的规范管理。包括"规定企业经营规模,保证粮食质量安全,要求其在紧急状态下听从国家调度,切实引导私营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通过鼓励私营粮食企业发展的办法,扶持一批竞争力强的私营粮食企业,组成一个补充国有粮食企业的私营经济网络,进一步加固粮食经济安全体系。
三、加强粮食市场监管力度,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
粮食市场既要放开又要管好。国务院17号文件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明确赋予了粮食等有关部门对粮食市场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权,粮食、工商、物价、卫生、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要切实负起对粮食市场监管的责任。一是抓紧建立严格的粮食市场准入制度。粮食、工商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严把市场准入关。进入粮食市场的经营者,必须在经营资金、仓储设施、检验和保管能力等方面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二要加强对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服务和监管。非国有粮食企业参与粮食流通,对于方便农民售粮,活跃粮食市场,具有重要作用。既要依法加强监管,引导他们合法经营,又要为他们提供服务,维护其正当权益。三要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要坚决打击垄断经营、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囤积居奇、哄抬粮价、掺杂使假、坑农害农和损害消费者权益等不法行为,保护合法经营和公平竞争。公安、工商、粮食等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对当地粮食经营者和跨区收购的粮食经营者的日常管理,通过市场巡查,保护正当经营,及时查处收购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四要建立健全粮食经营信息统计体系。通过建立粮食台帐制度,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掌握粮食经营者的购销、储存等基本数据和有关情况,密切监测市场粮价动态,及时掌握粮食供求和价格的最新变化,及时发布粮食生产、消费、价格等信息,正确引导市场预期,保持市场稳定。
四、加强地方储备粮管理体系建设,增强政府调控能力
地方储备粮是地方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重要抓手。粮食市场放开后,建立完善的地方储备粮管理体系,加强地方储备粮的管理,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地方储备粮管理体系是当务之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法强化对地方储备粮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确保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同时要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的新形势,按照统一招标采购、公开竞价拍卖和统一结算的方式,转换运作机制,进一步搞活地方储备粮经营,降低储存成本,减轻财政负担。
××区关于当前粮食生产情况的汇报2007-02-18 09:42:38
×区关于当前粮食生产情况的汇报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及国务院、省政府确保粮食安全的有关会议精神,区委、区政府针对近两年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公路、建房的增加,耕地不断减少的严峻形势,对粮食生产引起了高度重视,重新审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年初,区委、区政府对我区小春粮食生产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大春粮食生产召开了专题会议,行动早、部署快,为夺取粮食丰收,全面完成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将我区当前粮食生产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粮食生产情况
(一)小春生产情况
××、小春作物面积完成情况:全区完成小春播种面积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亩,油菜面积亩,与去年相比保持相对稳定。
××、苗架长势情况:去年底到今年初没有大的灾害,气候较好小春作物虫害较轻,苗架长势较好,总的情况是一类苗占,二类苗占,三类苗占。
××、粮食产量:预计小春粮食产量可达到吨,较去年增长—。
××
(二)大春生产情况
××1、春耕农资准备情况:我区各镇种子、农药、肥料、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准备充分,全区准备玉米种子吨左右,准备水稻种子吨左右,柴油吨,保证了春耕生产的需要。
××、大春播种面积情况:入春已来,天气较好,无明显倒春寒,我区各级农业部门抓紧抓早,春耕备耕工作较主动。至月日全面完成春播工作,至日
已办田面积万亩,占应办面积的;同时各地抓住月初小有降雨的有利时机全面展开春种工作,已种薯类万亩、花生万亩、蔬菜万亩、大豆万亩、玉米万亩;秧苗已进入前期管理,情况良好,目前已插抛秧面积万亩,占计划抛秧。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及早部署、精心组织。
××年下半年,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小春生产工作会,对各镇提出了要求,明确了任务,并下发了文件,将粮食产量纳入了全区农业重点考核指标,为夺取年小春丰收做到了组织落实。年月日和月日区委、区政府先后召开了全区大春生产会和农村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全区大春生产及农业农村工作。会后,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对春耕工作的领导,集中精力,全力以赴,采取有效措施抓好春耕生产。区农林农机水利局及时发出了《贡井区农林农机水利局二○○四年大春生产意见》(贡
农局发号)及《二○○四年大春生产技术意见》,要求各镇加强领导,及早部署,狠抓措施落实,扎扎实实抓好春耕生产。
(二)加强了政策扶持和技术服务力度。在粮食生产上,我区积极落实国家鼓励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有关政策措施,一是认真落实农民种粮的补贴政策,将国家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二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同时加大了技术服务的力度,区、镇农业部门分别派出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加强指导、检查督促,协助广大农户做好粮食生产工作。制定生产技术措施,组织对农民的生产培训,开展技术指导咨询服务,全区个镇分别以村社干部会、以村召开群众大会、广播、板报等形式对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户开展了技术培训共计培训余期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万余份。全区各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强化服务,使粮食生产所需要的种子、肥料、农药、农膜、塑盘和农机具供应充足,到位及
时,为促进我区粮食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年,我区粮食生产加大了科技投入,强化了农民素质教育,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小春良种推广面达;平衡施肥面积万亩,占小春粮油面积的;小麦小窝密植面积完成亩,占计划的;稻田双免耕栽培油菜亩,占油菜面积的。大春粮食生产我们将努力实施好九大技术,特别是“五个一千亩”(旱育秧、地膜玉米、再生稻高产栽培、病虫草鼠综合防治、冬大豆丰产技术)农业技术推广试验示范项目,全面实现粮食生产良种良法。
(四)培育龙头企业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我区加大了粮食生产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自贡市日月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和康福来米业有限公司的逐步壮大,有力的促进了我区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步伐,确保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年日月食品有限公司实现产值万元,利润万元,带动发展农户户,发展大豆亩,有力的促进了我区大豆产业化的发展。
(五)加强农资管理,组织打假活动。为了落实全国农资打假护农专项治理行动动员会议精神,依法保护我区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粮食生产顺利开展,区农业部门及相关部门进行了精心组织,统一行动,迅速掀起农资打假护农专项治理行动的高潮。今年月份区农林农机水利局联合区工商局、质监局、物价等部门在全区范围开展一次春季农资打假护农专项治理统一行动,重点是查处制售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的违法违规行为,收到较好效果。据统计,今年以来,区各有关部门共组织开展了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次,出动执法人员人次,检查农资经营店铺间、农贸市场个,查处没收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多件,有效地打击了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违法行为,净化了我区农资市场。
三、存在的问题
、国家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差,制约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2、区、镇农业技术服务队伍力量薄弱,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3、农资价格高,农产品价格相对偏低,农业整体综合效益不高,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4、旱情影响春耕生产。虽然月中、下旬气温有所下降,有一次降雨过程,但降水量仍无法满足春耕生产用水需求。据气象预报今年月中旬至月中旬有春旱,月下旬至月中旬有夏旱,旱情将影响春耕生产。
四、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在粮食生产上,我们将始终坚持“确保粮食安全不放松,结构调整不动摇,稳定水稻,主攻旱粮,突出玉米,狠抓晚秋,合理的调整布局,依靠科技,扩大复种,狠抓粮食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农
民增产增收”的工作方针,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粮食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力度,奖惩兑现。根据《中共贡井区委贡井区人民政府》(贡委办发号)《贡井区农林农机水利局二○○四年大春生产意见》(贡农局发号)文件要求,各镇党委、政府对粮食生产任务目标要明确(面积、总产),区委、区政府将定期检查,年终逗硬奖惩。
(二)千方百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一是严禁耕地搁荒,对搁荒耕地将依法严肃处理。二是改革耕作制度进行综合利用。根据我区实际,旱地要深度开发,大力发展间套多熟种植,推行“麦—玉—豆—苕—菜”等种植模式,提高复种指数,增加播面,水源好的水田要积极抓好冬水田改制。大力推广“稻—菜”连作模式,变一季为两季;三是突出抓好晚秋生产,大力发展以再生稻为主的晚秋生产,突出抓好低产田再生稻产量的提高,以求平衡发展;四是搞好田坎、塘
边、沟边、池边等“四边”资源的开发,发展冬大豆、玉米等作物,扩大面积实现种满种尽,多种多收。
、切实保护好耕地,保护好粮食生产能力。一是严格征地制度,规范征地程序,尽可能少占耕地;二是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建设,严禁在基本农田里挖塘养鱼种树造林;三是严肃耕地保护的法规。
××、落实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按照年国家鼓励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有关政策措施,我区将着重采取以下措施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一是建立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对种粮大户,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种粮直接补贴。二是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税率总体上降低个百分点,同时取消农业特产税,据实核减合法征占耕地而减少的计税面积。三是对购买良种、农机给予一定补贴。四是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
办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障。五是促进粮食转化增值。积极发展畜牧业,通过小额信贷、贴息补助、提供保险服务等形式,支持农民和企业购买优良畜禽、繁育良种,通过发展养殖业带动粮食增值。六是发展粮食加工营销企业。通过技改贷款贴息、投资参股、税收政策等措施,积极扶持我区粮食加工营销企业。
、加强领导,狠抓工作落实
为了稳定粮食面积、恢复和提高粮食产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全区各级各部门要加强领导,狠抓工作落实。区级涉农部门,想为农民所想,急为基层所急,充分保证农业用水用电、农资供应;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化肥,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搞好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普及,确保粮食稳产高产。
推荐阅读:
粮食生产快速发展建议的论文09-25
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11-10
切实做好粮食安全生产工作07-08
粮食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11-13
粮食局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方案07-01
县粮食局关于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情况10-05
关干节约粮食的名言09-16
节约粮食的发言稿10-31
写节约粮食的作文600字10-04
世界粮食日主题的活动方案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