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

2024-1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精选7篇)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 篇1

关键词:高等中医院校,“形势与政策”课,形成性评价,实践

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它不仅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设计得当的评价方法, 对学生而言, 既能帮助其掌握课程重点, 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教师来说, 能够及时反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 以反思教学进而改进教学。笔者通过实证调查, 对当前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学生评价方式进行了若干分析, 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了一些实践探讨, 以提高该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1 当前《形势与政策》课学生评价的主要方式

目前, 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组织教学形式不一,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是五花八门,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大类:[1]

小论文写作。大多数高校在课程结束或即将结束时,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选对定的题目或自选的相关题目上交一篇小论文。这种方法操作简易, 但效果不佳。据笔者了解, 小论文的整体水平不高, 相当一部分学生只为蒙混过关, 多从网上复制、粘贴而来。有些论文连下载的痕迹都未清除干净, 如字体大小不一、颜色不一, 行距不一, 前后文口吻和风格不一等等。抄重的小论文比比皆是, 更有甚者, 复制他人论文连姓名都忘更改。就老师而言, 面对堆积如山的论文, 每一份都要认真批改恐怕很难做到。于是问题来了:这种考核评价方法能否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培养大学生把握和分析形势以及正确理解政策的能力?

社会调查或社会考察。部分高校采取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的考核评价形式, 即根据教学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或教师拟定题目,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地调查, 并撰写调查报告。还有一些高校把 《形势与政策》课分为课堂讲授和社会考察两部分, 分别计算学分。社会考察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定点, 学生撰写考察体会。这两种方式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写作能力等, 很好地体现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性, 其不足是考察面窄, 学校统一组织考察大大增加了学校各部门的工作量, 成本很高。

笔试。这是一种传统的评价方式, 主要采取选择、填空、简答、论述等形式, 以开卷或闭卷方式针对客观知识点进行考核。这种方式有利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但不经意间就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 易于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 无法考核其真正的实践能力。笔者曾就这门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征求过学生们的意见, 99%以上的同学认为考试不可取。当然, 学生害怕考试原因很多, 如考试可能会增加学习负担, 还可能有考试不及格补考或重修的风险。但是, 为何如此高比例的学生不赞成考试?这个问题值得认真思考。

混合型。即将以上几种方式综合运用, 包括写作论文、社会调查或考察、客观知识点考试等, 最后按比例形成最后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看似合理, 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还不乏实效性, 但操作起来难度很大, 大大加重了学生负担, 教师可能也疲于应付, 这与当前的“减负”目标背道而驰。

2 形成性评价在高等中医院校《形势与政策》课中实施的必要性

在高等中医院校“形势与政策”课中, 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既是课程本身的内在要求, 也是中医院校体现其独特性的表现。

就“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身来说, 正如前文所述, 目前四种主要的学生评价方式存在或多或少的弊端。迫切需要引入新的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 以达到其教学宗旨。

就学校而言, 在西医院校近乎被综合性大学合并之后, 作为仅存的独立性医科院校———中医学院或中医药大学, 更应该抓住机遇, 培养中医药事业的优秀传承者和接班人。21世纪, 医学科学模式正在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转变, 医学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医德高尚、基础宽厚、医术精湛, 具有适应能力及竞争创造意识的专门人才。基于此, 高等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 应该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 即坚忍不拔的毅力, 严谨的工作作风, 充沛的体力和精力, 自我管理的自主性, 灵活的应变能力;在人际关系技巧方面, 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交际与沟通能力;在学识方面, 要有广博的、综合性的跨学科知识, 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在工作方法上, 要具有判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划运筹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所有这些, 单纯依靠专业教育是完成不了的, 有必要从其它非专业课中得到补充。另外, 中医院校学生课业负担很重, 不仅要研修诸多专业课程, 还要参加各类临床实践。《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公共课程, 若采取过于刻板的考核方式, 只能是弊大于利。

3 形成性评价的要求以及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实践

形成性评价最初是斯科里芬 (Michael Scriven) 为修订教育计划而使用的评价概念。随后, 布卢姆对形成性评价作了概括:“形成性评价就是在课程编制、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使用系统性评价, 以便对这三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过程加以改进”[2]。明确指出形成性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评价过程。形成性评价的要求说法不一, 概括起来, 无外乎以下五点:

第一, 以学生为主体。形成性评价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征, 如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在承认他们存在着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对他们的知识、智力和情感因素等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在教师评价的同时, 教会学生自我评价,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也正符合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

第二, 评价实施的过程性。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 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一方面, 学生平时表现也应构成评价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 完成一个评估任务的过程往往也就是一个学生学习与锻炼的过程。如社会调研, 学生调查研究实际情况, 分析原因, 查找文献, 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必然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运用, 才能提出可行性强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

第三, 标准的多元化。在评价主体上, 它变单一的教师评价为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在评价的标准上, 它既有以课程目标为参照的统一标准, 又有以学生的纵向发展水平为参照的个人标准。两者相结合, 相互补充, 共同对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状况进行评价。

第四, 体系的开放性。形成性评价不同于考试。形成性评价要让学生有自主选择权, 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决定, 不必总是由教师统一规定。一系列评价活动都是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这样, 教师从“考官”的角色逐渐转变为与学生合作来共同完成评价的“合作者”角色。

第五, 发展性的评价。学生参与评价可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责任感。此外,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 可增强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分析和判断能力等, 对学生的性格成长大有帮助。这些不仅可以提高当前学习效果, 而且为学生的后续发展积蓄能量。因此, 形成性评价称得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式。

按照形成性评价的一般要求, 结合高等中医院校的特色, 笔者就《形势与政策》课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设定如下:

总评成绩的构成分为三大块, 即课堂表现20%+阶段性考核50%+期末考核40%。鉴于该课程学生逃课现象严重, 为确保出勤率, 首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严格考勤, 抽查或清查人数, 对于缺课、迟到早退现象适当扣分。其次, 课堂表现要实施奖惩制, 对上课发言积极主动、表现好的学生适当加分;对上课有看其它书、闲聊、吃东西、打手机、发短信、随意进出等行为者实施扣分制。

阶段性考核, 考核内容为网上作业。要求每位学生在教务处课程中心网上完成并提交作业, 教师网上批阅。

期末考核采取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的形式。学习“形势与政策”课后, 要求学生独自或寻找伙伴亲身参加社会实践, 体验真情实感, 之后撰写一份实践报告书。实践主题可围绕上课内容, 亦可自行拟定。这种方法既可发掘学生对时政的兴趣点所在, 又可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 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这恰恰与“形势与政策”课较强的实践性相契合。

4 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效果

按照常理, 学生评议学生是整个教学评价体系中的主体部分, 对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教育活动最直接的对象就是学生。但是, 学生方面的评价标准往往很难掌控, 因为学生易于受到多因素的干扰, 如个人对学科的偏好、对授课教师的反应、对考核方式难易程度的理解、对思政课的态度等等。但是, 对同一群体的学生同时评价相对来说可比意义更大一些。具体实施方法是:课程结束时, 对2012级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 对形成性评价教学进行评议, 填写形成性评价教学反馈意见表, 包括:学生对形成性评价机制的整体评价;与传统的评价方式相比较;形成性评价对其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影响;对本课程的影响等。之所以选取2012级本科生, 是因为这届学生是第二次修“形势与政策”课, 经历了课程评价方式从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的过渡, 有切身体会。本次共发放问卷700份, 收回有效问卷660 份, 调查结果显示, 有效问卷中有91.5%的学生认为形成性评价能够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也能及时反馈信息, 提高对时政的关注度。83.3%的学生认为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提高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89.4%的学生认为形成性评价提高了沟通协调能力, 有助于增强自我表达与团队合作意识。只有36%的学生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优于形成性评价。

就同行教师及教学督导专家来说, 大多数认为形成性评价形式新颖, 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有助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 形成性评价作为一种较为公正、客观、合理、全面的教学评价机制, 理应成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标杆。

5 若干思考

要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有必要践行形成性评价。在探索形成性评价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产生了一些思考:

第一, 形成性评价的长效机制问题。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 理应贯穿于“形势与政策”课的始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主动了解学生的疑惑、困难,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主动关心和爱护学生, 切勿因为自己并非专业课教师而主动“边缘化”。

第二, 评价方式的有效性与多样性。评价方式有很多种, 每种方式长短不一, 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可能有所不同, 要因时而异, 归根结底要以是否有效为评判标准。在选择评价方式时可预先进行一些调查, 为各种评价方式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准备, 进而创造优良的教学环境, 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三, 形成性评价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推广问题。目前看来, 传统的评价方式早已不适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评价方式的变革是势在必行。只有变革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品德的发展, 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性评价的优势如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得以体现, 将是思想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值得相关人员作深入探讨。

第四, 形成性评价与中医专业课程相结合的问题。医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这就要求医学院校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必须体现上述特点。目前, 形成性评价在部分医学类课程教学中得到应用, 但是深度和广度还不够, 期冀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得到重视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艳.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测评考核问题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8) :169-171.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 篇2

1 形成性评价的涵义

形成性评价其实就是对教育教学过程、方法、计划等不同的活动进行一定的判断及诊断.从中了解到具体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提供相关的信息反馈,以保证以后的教学活动能更加完善.

2 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

首先,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形成性评价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探究精神得以提高.其次,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体系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实现教与学之间的紧密结合,学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找出自己的短板,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形成性评价体系可以完善教师自身素养,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 形成性评价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3.1 纵向的评价

首先,采取分层教学的模式.学生在初中的学习基础各不相同,步入高中之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也不相同.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的差异进行分析,从而实施分层教学.例如,高中物理教学中经常会涉及到“测量运动物体的加速度”这一问题.目前,有多种方法可以进行加速度的测量.教师可以首先提出一种高中阶段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用“打点计时器”进行测量.教师通过介绍打点计时器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测量,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其次,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去理解并运用“频闪照片”的方法来测量加速度.其计算加速度的原理与打点计时器通过纸带计算加速度的原理很相似.接着,教师通过介绍“光电门”的原理,引导学生用光电门来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其操作方法要比前两种更简单,但原理有所不同.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掌握更现代的方法——用“DIS实验设备和位移传感器”来测量物体的加速度.这是一种近年来非常流行的用电脑软件结合传感器的测量方法,其特点是容易操作和测量、实验精度很高.但是,要求实验操作者熟悉相应的实验应用软件、能进行传感器与实验装置的组装并懂得传感器的原理.这样一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不同,在使全体学生都掌握最基本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知识、方法和原理.教师分层教学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知识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其次,实行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是目前形成性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性评价体系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传统的授课模式进行改变.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和创新能力.例如,在进行“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这一内容时,由于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本身就比较陌生,其中涉及到的物理量也比较抽象.所以,学生不容易得到“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真正条件.此时,教师首先可以提供充足的实验器材供学生使用.然后设置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如:想要观察到“电磁感应现象”应该要使用哪些器材?“电磁感应”是“电”感应出“磁”还是“磁”感应出“电”?“感应”如何通过实验器材的操作来呈现?学生通过讨论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当学生观察到了“电磁感应现象”以后,老师便可对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提问:哪些情况下会产生“电磁感应现象”?有什么共同规律吗?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究“电磁感应现象”发生的规律和条件.最后学生跟据老师的引导进行总结归纳,并设计实验最后验证.这样的开放式教学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得到极大的调动,探索的欲望能够得到有效的增强,各方面的能力能够有明显的提升.

3.2 横向的评价

首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进行评价.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课堂时间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测评,课堂限时检测便是最常见的形式之一.比如,老师可以精选少量具有典型意义的习题,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限时检测.检测时不需要采取一人一桌的方式,这也是为了让学生的自觉、自律意识得到更好的培养.检测完成后,老师把正确答案公布在黑板上,让学生交换批改试卷,学生互相批改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相互评价、相互学习、相互研究的过程.这样的评价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最后,教师根据检测的结果,能够清楚了解每个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可以对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和巩固.

其次,进行课后评价.课后评价主要体现在作业的布置方面.传统的作业都是来源于教材和课后练习,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为了消除这一弊病,教师可以增加一些贴近生活的课后作业,这样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电磁感应”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基础知识,制作微型的发电设备.在具体的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己搜集来的资料进行整合,不懂的问题可以向教师请教,从而顺利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将书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互结合,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 篇3

试析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教学评价目的变化和任务型课堂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不断深入,形成性评价的广泛应用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有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健全、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本文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的策略,希望能对大学英语教学衣所帮助.

作 者:王卉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21116刊 名: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年,卷(期):200814(6)分类号:H319关键词:形成性评价 大学英语教学 应用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 篇4

李磊 北京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中学高级教师,1998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

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促进学生的成长

成长即学会生存-----学会获取信息,学会实施行动,学会研究和解决问题,学会更新自己,学会体验感情,学会合作,学会审美。

一、课程标准对评价的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为什么评价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评价什么

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还应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谁来评价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二、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

(一)什么是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不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良程度为目的,不重视对被评价对象进行分等鉴定。”

---斯克瑞文 《评价方法论》

形成性评价就是在课程编制、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使用系统性评价,以便对这三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过程加以改进。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给学习者评定成绩或作证明,而是既帮助学习者也帮助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达到掌握程度所必须具备的特定知识上。

---布鲁姆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陈玉琨教授认为,形成性评价指在教与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去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教授张庆林、杨东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的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教与学而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改进,强调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旨在通过经常性的测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改进教师的教学。

(二)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

因为学生是在成长发展中的,尤其是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变化更快。总结性评价过多,对学生的压力大,学生成长和发展受到的限制也大。形成性评价重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和记录,一段时间后总结评价结果,描述出学生能力发展的轨迹。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主要指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测定。语文能力的形成性评价,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从多种途径收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态度、情感及行为等信息,通过分类、对比和系统分析,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是在一段时间内,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从多个角度加以分析、反馈,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调整,不断改进学习方法,以求提升其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

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要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 怎样评价

小学语文评价现状:

1.评价功能, 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

2.评价重心, 过分关注学习的结果

3.评价内容, 存在片面和单一的倾向

也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 篇5

罗先福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评价改革成为教育工作者公认的重点和难点,与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的巨大变化相比,评价似乎始终是压在人们心头的一块坚冰,让人望而却步。通过培训学习,下面简明扼要的谈谈我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现状的认识及今后转换的方向,供各位讨论。

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现状:

1.评价功能失调 , 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忽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本质功能。

2.评价内容片面 , 强调知识和技能,忽视综合素养;注重结果,忽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3.评价方法单一:过分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过分注重测试,忽视了访谈、观察、成长记录袋等评价手段的运用。

4.评价的主体错位 , 教师是评价的唯一主体 , 教师与学生是主宰与服从的关系等等。鉴于此,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列举了若干评价原则,使其在评价的目的、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的具体方式及评价的主体等方面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了明显的区别。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为什么评价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评价什么

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还应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谁来评价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

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要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怎样评价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评价中我们对评价要进行改进。遵循评价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它具有激励、诊断和发展的功效。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通过形成性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课堂教学评价实行多方参与,做到评价多元化。我们还需在教学中不断的尝试、学习,以便能更好的教学,不断提高评价学生的能力。当然,在评价过程中要围绕以下原则展开:

1.形成性评价应当是有效的教与学准备的组成部分,即是有效备课的一部分教师备课应当为师生提供获得和运用达到学习目标的信息的机会。备课也必须是灵活的,使其适应(教学中)最初出现的观念和技能。备课应当包括一些策略以保证学生理解他 1

们所追求的学习目标和用于评价他们学业的标准。学生如何接受反馈、他们如何参与对学习的评价,以及教师如何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都应当在备课中加以考虑。这也是与以往的终结性评价不同的一个方面。

2.形成性评价应当关注学生如何学习

在策划评价和解释评价结果时,学生和教师的心里必须考虑学习的过程。学生应该不但要意识到学习的结果,还要意识到学习的方式。

3.形成性评价应当被看作是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生在教室里的许多活动即提示学生展示其知识、理解力或技能的任务、问题等,都可被认为是评价。学生的回答或行为被观察和解释,并得到关于如何改进学习的意见。这些评价是日常教室活动的基本部分,而且包括师生的反思、对话和判断。

4.形成性评价应当看成是教师的一种重要的专业技能

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来规划评价、观察学习行为、分析和解释学习结果、向学生反馈信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初始教师教育和持续的专业发展,教师在发展这些技能时应当得到支持。

5.形成性评价应当具有敏感性和建设性,因为任何评价都会对被评价者产生情感影响教师应当意识到,评语、分数和等级都可能对学生的信心和热情产生影响,因此,在给予学生反馈时应当尽可能地具有建设性。评语针对学业而不是针对人,对学习和动机都更具有建设性。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 篇6

关键词:RPBL教学法,形成性评价,学分制,预防医学专业,卫生检验专业

随着我校学分制改革的实施、预防医学和卫生检验专业新教学大纲的修订, 许多课程学时大幅减少, 而现代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 公共卫生体系和职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专业培养目标由培养卫生防疫技术人才转变为培养疾病控制、预防保健、卫生监督与行政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方面并举的复合型人才, 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因此, 以教材为主, 以教师为主体, 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LBL (Lecture-based Learning) 教学法很难适应新的要求, 急需探索一种适宜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 传统的期末考试, 即“总结性”考核形式存在“考前磨枪”、急功近利的应付性问题, 已不能适应现代预防医学专业和卫生检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急需做出调整。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的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最初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玛斯特 (McMaster) 大学创立, 并引入医学教育领域, 其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引起了医学教育界的广泛兴趣[1,2]。20世纪70年代以后, PBL在北美发展很快, 并逐步在全世界得到了普遍呼声[3]。PBL教学的设计思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首先以提出问题为导向, 然后由学生查阅资料、撰写报告、分组讨论、信息反馈贯穿始终, 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逆向PBL (Reverse problem-based learning, RPBL) 教学模式在我校由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陈晓东教授首先在《生理学》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学过程为教师先讲授理论, 然后再以PBL方式进行教学, 因为教学过程与PBL相反, 故称之为逆向PBL教学法。

“形成性评价”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评价学家斯克里芬 (Scriven GF) 于1967年提出, 是指在活动过程中, 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本身轨道所进行的评价, 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 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4,5]。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 (Bloom BS) 将其运用于教学过程中, 并赋予它狭义的概念, 即在一个新的教育方案、计划、课程等编制过程中和试验期间为了获得修改、完善所需的反馈信息而进行的评价[6]。形成性评价不仅包括以标准化考试为代表的总结性评价, 也包括以学习为目的、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方式打破了以往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模式, 探索的方向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 使主动学习、独立工作、善于交流、自主性监控和调整成为可能。

本研究就预防医学专业基础课《卫生化学》和卫生检验专业课程《食品理化检验》进行了RPBL教学方法结合形成性评价模式的教学改革尝试,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校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2010级预防医学本科1-2班《卫生化学》课程和2011级卫生检验本科《食品理化检验》课程作为试点。2010级预防医学本科1班作为观察组 (共38人, 其中男生15人、女生23人) , 2010级预防医学本科2班作为对照组 (共37人, 其中男16人、女21人) ;2011级卫生检验本科班作为观察组 (共40人, 其中男生15人、女生25人) , 2010级卫生检验本科班作为对照组 (共38人, 其中男生14人、女生24人) 。两门课程对应的两组对象在年龄、性别比例和入学成绩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教学设计思路

PBL教学的适用范围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一定能动性的学生群体, 在授课过程中, 参与的学生不宜过多。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和卫生检验专业为小规模招生, 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大四上学期开设, 比较适合PBL教学, 但我校学生来源层次较低, 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深入和扎实、学习主动性较差, 针对这样的学生群体直接实施PBL教学, 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甚至会降低教学效果。因此, 本研究采用先讲授理论, 然后再以PBL方式进行教学, 即RPBL教学模式。在对学生的考核环节中, 将学生平时各个学习环节的学习成果体现在最终的考核成绩中, 重视学生思维过程的成分展示,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小组集体评价作用的充分发挥, 避免以往一次期末考试定成绩的“总结性”考核, 即形成性评价贯穿教学的始终, 从而大面积、有效地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具体实施方案见图1。

1.3 教学方法

对于2010级预防医学本科《卫生化学》课程 (理论课56学时) , 因学校课程表安排1班和2班合班上理论课, 另外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 课程主体以传统讲授教学方式为主, 即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授课计划安排实施教学过程, 学生重在听, 教师重在讲。理论课进行到后期阶段, 在学生掌握《卫生化学》课程基本理论和理解本门课程基本思想的前提下, 选择8学时, 2班仍然按照传统讲授教学方式进行授课, 1班另外选择时间, 进行RPBL教学, 具体教学过程为: (1) 教师对基本知识进行授课; (2) 教师提出有待解决的专业问题; (3) 学生进行分组:每4人为一个小组, 设立组长1名; (4) 学生查阅资料:利用学校现有资源, 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 查阅相关资料, 做好记录; (5) 小组讨论:小组组长组织在组内讨论, 就提出的问题形成一致性答案; (6) 学生撰写发言稿、制作课件; (7) 学生按组发言并进行师生角色授课:每个小组组长就前期查阅资料等工作进行总结发言, 然后由小组一名成员 (可以不是组长) 用PPT课件进行授课; (8) 提问、回答:学生就难点问题进行提问, 其他组同学先作答, 如果没有解决, 老师解答, 如果产生新问题, 如必要就实施反馈机制, 返回上述第 (2) 步, 重新查阅资料, 解决问题; (9) 教师总结, 评定成绩: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发言和课件进行点评, 肯定其优点, 指出其不足, 然后由学生和教师分别对每组同学评定成绩, 学生评定成绩 (加和后取平均值) 与教师评定成绩各占50%。对于卫生检验班, 由于每学年招收1个班级, 采用邻近上下年级比较法。针对2011级卫生检验本科班《食品理化检验》课程 (理论课36学时) , 选择16学时进行RPBL教学, 教学过程同上。

1.4 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RPBL教学法结合形成性评价教学效果采用期末理论考试和问卷调查分别进行评价。对于《食品理化检验》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 由于采用邻近上下年级进行比较, 考虑到试卷题目在上下级不能重复的问题, 因此在题型上保持完全一致, 题目的难易程度上尽量保持一致。

1.5 统计学处理

用EXCELL 2007对数据进行整理, 用SPSS 19.0统计软件,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期末理论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考试结果分析

观察组《食品理化检验》和《卫生化学》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问卷调查分析

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了RPBL教学法结合形成性评价的2010级预防医学本科1班 (38人) 和2011级卫生检验本科班 (40人) 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调查表78份, 回收78份, 回收率100%。问卷涉及的题目和分析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传统LBL教学模式

传统LBL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 以讲课为中心, 教师采用“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方式, 单纯注重知识传授, 忽视学生各种技能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变得越来越差。LBL教学的进度、内容以及方法均由教师决定, 针对的对象是学生群体, 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取向,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 不利于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此外, LBL教学模式是在整门课程结束后进行统一考试, 即“总结性”考试, 由于授课过程较长, 有的课程甚至是跨学期教学, 学生养成短期记忆习惯易造成学了后面忘前面, 基于课程较多的情况下, 学生必然趋向于考前“临阵磨枪”现象, 考试成为急功近利式应付差事, 考试成绩不能正确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长此以往, 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大幅降低, 甚至消失, 大学校园盛行的“60分万岁”现象在所难免。

3.2 RPBL教学法结合形成性评价模式

RPBL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注重阶段性考核, 通过阶段考试等方式测试学生在前一阶段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 并把获得的评价信息反馈给学生, 帮助并促使学生主动去分析这些信息, 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形成性评价方式打破了以往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模式, 探索的方向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从表2可以看出, 超过90%的学生认为RPBL教学法提高了其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的沟通协作能力,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96%的学生认为应该在今后的课程中部分运用PRBL教学法。从表1可以看出, RPBL教学法结合形成性评价模式教学法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食品理化检验》课程应用中, 虽然采用邻近上下年级比较法存在一定的缺憾, 但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另外, 在RPBL教学法结合形成性评价模式的实施过程中,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有主动交流的欲望, 针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意愿, 有些学生及时通过手机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短时间内解决问题, 使问题扎根于内心深处, 真正学有所获, 学有所用。

3.3 RPBL教学结合形成性评价模式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RPBL教学结合形成性评价模式在《卫生化学》和《食品理化检验》课程的试行中效果良好, 但在具体实施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 RPBL教学法在针对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缺乏主动性的学生群体时, 在授课过程中同一门课程不要采用过多学时, 以免消化不良, 增加学生学习负担, 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 效果将适得其反。表2结果显示有超过88%的学生认为此种教学方法占用了学生大量的业余时间。 (2) RPBL教学法需要教师精心谋划、精心设计和精心组织, 另外, 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其它学科的的相关知识, 这必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谋划和组织, 而且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外知识回答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 否则学生就会对教师失去信心、失去认同感,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趋炎附势, 使RPBL教学法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3) RPBL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分组讨论, 需要多名教师进行指导, 而且要求充足的时间保证讨论质量, 因此, 建立一支相对固定、愿意投身于该项事业并能长期坚持下去的教学团队势在必行。只有这样, RPBL教学结合形成性评价模式才能在教学中实现良性循环, 真正达到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 在《卫生化学》和《食品理化检验》课程的教学中运用RPBL教学法结合形成性评价模式, 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 改善教学效果。另外, 结合我校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习能动性较差的特点, 在预防医学和卫生检验专业学分制教学改革中, 针对单门课程, 应选取内容相对简单、逻辑性较强的部分内容, 积极运用RPBL教学法结合形成性评价模式, 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切实培养新形势下的预防医学和卫生检验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天宝, 李方, 侯鹏高, 等.PBL教学法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5, 31 (5) :133-135.

[2]梁成青, 朱耀峰, 吴国运.PBL教学法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 2013, 15 (6) :561-563.

[3]慕景强.PBL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 2004, 12 (3) :170-173, 188.

[4]郭丽双, 李凯军, 王和任.形成性评价对医学生能力培养的促进[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1, 10 (7) :822-824.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 篇7

受传统教育观和人才观的影响,目前我们职业高中英语教学的评价方式还过多地依赖终结性评价(如期中考或期末考试),用考试成绩排名来比较学习成绩好坏,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在这种评价方式下,只有少数学生能取得高分和前几名的名次,而大多数学生则被认为是学习的失败者,从而扼杀了相当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创造性。同时教师无法通过学习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志、兴趣等,影响教师教学方法的调整,形成了对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

二、形成性评价的理论依据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领域和爱好;教学评估应通过一定的方法给予学生发挥各自特长的机会,以使他们在特定的领域或其他领域内发展并拥有较好的技能,产生自信心;再利用强项来带动弱项,向自己挑战,最终达到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英语课程理念是要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教育部的《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个性,尊重个体差异。英语教学评价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改变以往只重视终结性评价的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既关注结果,又关注学生在学业、兴趣、情感和人格等方面的成长过程,使教育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己,激励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师改进教学的反馈方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三、职业高中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实施及方法

形成性评价是伴随学习过程进行的, 它通过观察、活动记录、学生评价量表、测验、问卷调查、咨询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的持续性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通过评价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如果说英语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做中学”的话,那么形成性评价是要引导学生在“评中学”。二者并不矛盾,合理的评价方式能激励学生更好的学习语言知识。

1.形成性评价的实施

如笔者上的“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课,在这节课中,学生在评价活动的激励下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思维活跃,较快地学习了新的语言知识,并能灵活地运用。这种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评价成为评价的主体。其教学过程记录如表1。

2.形成性评价的方法

(1)课堂活动记录。教师在课堂中观察学生小组活动的参与情况,记录课堂中疑难问题的质疑情况以及评价学生课堂笔记的内容。

(2)学习周记。学生总结和归纳本章节的学习内容和知识要点,并记录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策略等。

(3)学生全面素质报告单。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参与小组讨论活动的情况以及对学生听、说、读、写的四项技能进行逐项评定。

(4)学习档案的建立。学习档案是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和取得进步成果的展示,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档案的内容,并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反思,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使学生们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并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形成继续进步的动力。

(5)问卷调查表。采用对学生的调查问卷的形式,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在现阶段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动机等。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并能因材施教、保证教学过程中不同能力水平的同学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

四、职业高中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实践反思

实践证明,形成性评价给学生提供了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精神。然而在实施形成性评价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评价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本体性功能。

2.注意评价的实效性

在运用形成性教学评价时要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课堂中的评价应遵循一定规律,通过不同层次的任务设置和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进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评价中获益,起到评价的作用。要避免由于过多的评价而影响教学时间,要防止为评价而评价的教学。

3.注意评价规划性

相对于终结性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但形成性评价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因而难度大,这就需要教师有恒心和毅力,注意评价的规划性。就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这一评价手段而言,学生后期所形成的自主学习行为与教师的长期辅导、及时鼓励、督促、检查、定期评价是分不开的,防止评价的随意性,不让评价流于形式。

总之,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教师才能根据评价的反馈情况,更好地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让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并调控学习过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上一篇:超市品牌合作方案下一篇:有关勇敢的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