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与措施研究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近期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2010年4月, 国家发改委确定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年9月9日,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1年3月中旬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其中第十章分三节专题提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 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 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 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它代表了科技创新的方向和产业发展的方向, 体现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它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关联带动作用, 是推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力量。安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中期, 既有发展的基础, 更有发展的空间。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 安徽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进一步凸显, 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一年来取得的骄人业绩使自主创新和承接产业转移战略平台作用日益显现, 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加速崛起的安徽已站在继往开来新的历史起点, 迈入了一个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因此, 研究安徽省如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与措施,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安徽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部环境

(一) 安徽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

1. 历史的机遇。

2010年1月, 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性发展规划, 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而制定的第一个发展规划, 将为安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

2. 全球化机遇。

历史经验表明, 每一次经济危机及调整都孕育着新的技术突破, 催生新的产业变革。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都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 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 创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抢占新一轮经济的战略制高点, 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此背景下, 安徽只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 努力抢占发展的制高点, 才能避免在未来竞争中处于被动。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 各国之间的差距还不是很大。因此, 安徽应抓住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历史机遇, 发挥优势, 主动作为, 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使安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

3. 政策机遇。

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家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及相继出台的“十二五”规划等, 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国家还将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政策的机遇。

(二) 国内外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情况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 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无论是国外发达国家, 还是国内经济发达省市, 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都推出了各项政策措施, 鼓励和支持本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世界各国高度重视, 政策措施保障有力。纵观世界各国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来看, 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一是政府支持的力度大, 如韩国、巴西、欧盟等;二是重视科技的引领作用, 如美国、日本等国;三是将新能源作为发展的重点, 如美国、巴西等;四是制定综合性的政策措施, 如美国、日本和巴西等。

国内省市积极探索, 政策措施鲜活有效。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 上海、山东、浙江、江苏等省市都积极探索, 采取了一些鲜活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其特点, 一是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如上海市推出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山东实施科技创新资源共享管理服务扶持政策, 把境内从事科研创新的主要单位纳入科技创新资源共享范围, 享有五个方面的奖励、补助等政策支持;浙江加大财政税收扶持力度;江苏对新兴产业中的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实行政策优先扶持、资金优先安排、技术人才优先引进, 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二是依据各地实际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明确发展目标;三是注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四是加大技术平台建设, 尽快转化科技成果。

二、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发展。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节能环保等领域已经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如合肥服务外包、公共安全、平板显示;芜湖文化创意;蚌埠玻璃战略性新兴、光伏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 (基地) 已经启动建设, 芜湖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马鞍山铁基材料产业基地等。2011年1-7月份, 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 全省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1934.9亿元, 同比增长60.1%, 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3.4个增长点。现对安徽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进行解析。

(一) 安徽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分析

1. 拥有一批优势技术。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安徽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技术。如科大讯飞语音交互系统, 丰原集团生物能源生物化工和生物材料技术, 秸秆纤维素利用转化技术等, 安徽华皖碳纤维有限公司亚砜一步法碳纤维原丝生产技术, 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特种高亮度显示、特种彩色显示、特种平板显示模块技术, 奇瑞汽车公司新型节能环保汽车制造关键技术, 等。

2. 拥有一批优势企业。

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生物医药等领域, 安徽省部分企业位居行业前列。铜陵精达被列入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芜湖海螺川崎节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是全国节能环保设备生产的领头羊, 拥有静电除尘、布袋和烟气脱硫国际先进生产技术的安徽意义环保设备公司、艾尼科环保技术公司在国内环保装备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安徽国祯环保公司城市污水处理和工业污水处理工艺及装备被列入国家重大专项, 中科铜都粉体战略性新兴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能生产系列银粉的企业, 丰原生化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产业基地, 安科生物公司已成为国内生产干扰素品种最全的制药企业。

3. 拥有一批优势产品。

蚌埠华益导电膜玻璃有限公司年产2000万片ITO玻璃, 规模全国第一, AR抗反射膜玻璃为国内首家产业化项目, 安徽省凤形耐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稀土耐磨产品目前规模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丰原生化公司年产30000吨L一乳酸产量居全国第一;安徽龙磁科技有限公司铁氧体永磁材料出口欧美及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居全国领先。

4.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总体水平上具有大力培育和快速发展的产业基础。

2009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550亿元, 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5.5%。目前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和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 都是百亿元产业, 具有较强的产业发展基础, 产业前景良好, 具有做大做强的基础。

5. 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快。

“十一五”期间, 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实现34%的增长, 是同期GDP增幅的2.5倍;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968.17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46.95%, 是2005年的4.9倍。2010年, 全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是2005年的10倍和7.2倍, 在全国的位次较2005年分别提升12位和6位, 增幅跃居全国第1位和第2位, 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从2005年的6.3%提升到现在的10.9%。

(二) 安徽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1. 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

“十一五”期间, 安徽光伏、生物、战略性新兴、节能环保、新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6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新兴产业总产值已达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1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正在发展成为安徽工业经济的新生力量, 但是与其他省相比较而言贡献率较低。2010年, 江苏省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在工业产值中占比达23%, 突破了2万亿元。江西201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1200亿元, 对全省经济贡献率已达40%。

2. 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数量少、规模小。

2008年, 安徽省电子信息、生物、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分别占全国的0.85%、4.2%和4%, 与新兴产业关联很强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只占0.7%;生物医药、光伏产业产值大致相当于江苏省的1/5和1/10。2009年, 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只相当于江苏省的1/3。据不完全统计, 2010年, 安徽省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生物、公共安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八大产业产值达2817亿元。从行业看, 战略性新兴和节能环保产业规模最大, 占全省新兴产业总产值比重超过20%, 分别为28%和22%, 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产业规模大体相当, 都占18%, 电子信息为12%, 其他产业规模较小, 占比都小于2%。

3. 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少。

新兴产业领域居行业龙头地位、带动力强。安徽在新兴产业领域居行业龙头地位、带动力强、规模超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大企业很少;省内骨干大企业对新兴产业涉足较少;部分科技型企业领域较窄, 缺乏专职管理人员, 企业成长性不足, 成为行业中的“小老树”。由于缺乏领军企业, 核心环节缺失, 集聚度不高, 未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联动效应。如, 装备制造业, 安徽省汽车工业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和特有的自主品牌优势, 但不足之处仍较明显, 与全国同行业比, 优势企业不多。安徽省机械设备行业现虽然已初步形成农业机械、电工电器、工程机械等9个小行业、100个大类、近万种产品且门类比较齐全的制造业体系, 但是不足之处仍是企业数量少、经济总量小。

4. 战略性新产业企业成长性不足, 集聚度不高, 未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联动效应。

如, 2009年, 公共安全产业企业数59个, 总产值37.2亿元, 增加值12.8亿元, 分别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2.3%、2%和2.3%, 属于发展初期阶段。新能源产业企业数7个, 总产值3.5亿元, 增加值1.1亿元, 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0.3%、0.2%和0.2%。产业总量偏小, 尚处于起步阶段。新能源汽车产业, 属于行业培育阶段, 目前还没有形成产业化规模, 产业类产品还没有纳入到现行统计调查范围。

5. 自主创新能力差, 核心竞争力不够, 资金投入不足。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 目前其资金来源仍是以企业自筹和政府资金支持为主, 缺少丰富的金融工具服务。“从国际经验看, R&D资金投入占销售额1%的企业是难以维持生存的, 占2%的企业可以勉强为继, 占销售额5%至10%的企业才能有竞争力”。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低, 多数企业主要从事组装加工, 低附加值产品比重高, 精深加工少;部分科研院所重论文、轻专利, 理论研究多、应用研究少, 科研优势不能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学研互动性不强, “有技术没产业, 有产业没技术”、产业科技“两张皮”等现象仍较突出;激励和补偿机制不健全, 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动力不足。

(三) 安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外部挑战

1. 国际金融危机的威胁。

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世界经济的方方面面, 金融危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由于信贷紧缩导致的企业融资难度加大、战略性新兴市场增长率放缓、研发投入减少、并购活动降温等方面。另外, 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品的价格优势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

2. 存在一定程度恶性竞争。

由于众多良莠混杂的小企业的存在, 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品不仅利润低, 还要承受着国内企业之间无节制的相互压价、恶性竞争。同样是一种新兴产业, 一夜之间起了很多家, 每个厂家都掌握了一定技术或者购买了一定成果。企业都处在壮大阶段, 在一个水平上重复。缓慢的发展, 彼此没有促进、互补, 无序竞争、竞相压价、互相残杀, 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3. 战略性新兴产业机会很多, 但是陷阱也多。

一旦技术路径选择错误的话, 损失是惨重的。

三、安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与措施

基于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 并借鉴国内外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作法和经验, 安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与措施提出以下方面建议。

(一) 做大做强我省处于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年, 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八大产业产值2871亿元, 其中, 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829.9亿元, 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物产业分别超过500亿元, 节能环保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分别超过400亿元, 新能源、公共安全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初具规模。从增长的态势看, 这八大产业的增幅明显高于其他产业, 增长了48.8%, 其中, 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和新材料超过50%, 新能源产业增速达到86.1%, 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数据表明, 安徽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总体水平上具有大力培育和快速发展的产业基础, 也具备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可能性。具体做法:

1. 应着力引进和壮大一批领军大企业。

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同时针对薄弱领域和关键环节, 重点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带动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 带动配套产业完善。瞄准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 积极培育壮大。

2. 谋划并抓好一批重大项目。

按照“谋项目要深、争项目要紧、上项目要快”的总体要求, 着力抓好重大项目, 储备一批重大项目, 并加快推进前期工作, 力争达到可报、可批、可开工的深度;积极推行产业链招商, 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 集中力量引进一批重大项目。

3. 重点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鼓励各地建设若干特色鲜明、专业化程度高的新兴产业园区, 促进产业集聚和集群化发展。如, 新材料产业中, 硅基、铜基、铁基新材料是主攻方向, 也是省内相关大企业转型升级、做强做大的努力方向, 抓得好, 这些企业将成为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军企业。建立起新材料集研发、生产和应用产业与一体的创新网络, 形成3-5个有明显特色的、集聚程度高的特色新材料基地, 充分发挥我省发展新材料产业的研发优势、生产优势和产品应用优势。

(二) 利用“示范区”载体, 运用“洼地效应”,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尽管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已经起步,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平台已经搭建, 但要充分利用“示范区”载体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示范区”里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 利用好“示范区”的各项政策和优质的服务, 创造一个个“洼地”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移。从经济学理论上讲, “洼地效应”就是利用比较优势, 创造理想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 使之对各类生产要素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从而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吸引外来资源向本地区汇聚、流动, 弥补本地资源结构上的缺陷, 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简单地说, 就是指安徽省要充分利用“示范区”政策“洼地”, 在项目引进、项目供地、配套服务等方面重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 加快建设科技企业研发、孵化平台、高技术人才创业平台,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对各类生产要素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从而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 引入“飞地经济”模式,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所谓飞地经济模式, 是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双方政府打破行政区划限制, 把“飞出地”方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互不隶属的“飞入地”方的产业基地, 通过建立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 实现互利共赢的持续发展、跨越发展的经济模式。此经济模式, 有多种类型。

根据调研分析, 产业梯度转移型是我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选择的类型。因为该类型的内容是飞出地具有雄厚的资金优势, 先进的基地管理经验, 由于商务成本上升, 产业结构升级, 必然有一部分产业外迁。此时, 飞入地的“飞地经济产业园”是首选之地。安徽省可在皖北、皖西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飞地经济”模式。“飞出地”可以是省内发达的地区, 更可以是省外先进、发达地区。无论是省内还是省外“飞出地”, “飞入地”主导产业应定位为生物医药业、电子信息业、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要高起点、高规格。“飞地经济”模式中, “飞出地”政府组织企业进入“飞入地”, 可由“飞入地”政府授予“飞出地”政府派驻机构与本地政府相等的权利。

(四) 加强自主创新, 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

充分发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承载和辐射作用, 加快形成一批具有爆发性增长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1. 积极争取国家“863”计划、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和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等支持,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加快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 带动产业链整体水平提升。

2. 继续强化创新平台建设, 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 完善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中心服务功能, 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 建立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

3. 以掌握关键技术为突破口, 以开发高端产品为切入点。重点围绕光伏、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 组织开展产业链关键和共性技术、关键产品和缺失环节等攻关课题研究。

4. 抓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培育一批重大整机和终端设备生产企业, 构建一批创新产业链条, 打造一批产业特征明显、产业集聚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高科技特色产业集群。如, 积极开展江汽股份的混合动力车、奇瑞汽车的无级变速箱、科大讯飞的多模态语言搜素、蚌埠珠绒的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中科大量子通信等产业化技术攻关;培育丰原集团、奇瑞汽车、海螺川崎、华东光电、科大讯飞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重点产品和品牌。

(五) 创新投融资体制, 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

新兴产业的企业大多为中小型科技企业, 其发展资金、设备等在早期都存在困难, 在产业发展朦胧期, 也面临着较高的运营风险和系统风险。因此, 对于新兴产业企业来说, 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无疑是其度过生存期最为重要的保障。但在新兴产业发展初期, 新兴产业也存在很高的风险, 银行、风投、基金等金融机构均不愿承担过大风险。因此要创新投融资体制, 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

1. 设立新兴产业和重点行业发展专项资金, 专项资金将采取无偿资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放大银行贷款等扶持方式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扶持。

2. 各级科技主管部门分别设立风险补偿资金, 协助银行扩大企业贷款授信额度;

3. 政府制定相应的新兴产业金融扶持政策, 例如成立由政府资金参股的省或市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 对企业信贷融资提供政府担保、鼓励风险投资投向新兴产业等。

(六)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的双重推动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利用市场的供求、价值和竞争规律, 用利益诱导、资源约束和市场约束的“倒逼”机制来引导科技创新活动, 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 加上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都比较脆弱, 多为弱势产业, 因此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来弥补市场失灵。要积极发挥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引导性作用, 充分利用财税、金融等政策性工具来引导社会资源合理流动,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应该说, 税收优惠、费用减免、其他补贴等优惠政策是政府用于扶持企业的常用政策, 但确是行之有效的政策。

这方面, 上海市的做法值得借鉴, 推出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如对符合条件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 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按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8%的比例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据实扣除。

(七) 开发人才资源, 发挥人才优势。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是人才。要大力开发人才资源, 发挥人才优势。

1. 重视企业家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树立人才兴业的观念和意识。

政府要制定政策, 加快建立健全企业家制度, 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 引入企业家, 给企业家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改变企业管理队伍的现状。改变自上而下的人才选拔机制, 打破传统论资排辈的干部更替秩序, 突破地域、体制内选拔人才的狭小视野, 通过创新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营造开放竞争、有效激励的人才开发格局。

2. 建立人才遴选培养制度。

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光靠引进是不够的, 还需要自己选拔和培养人才, 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企业可以凭借自己的需要建立起切合自己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

3.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制定肯定人才劳动价值的薪酬制度。

人才的薪酬不仅企业资产增值相关联, 而且也和企业长期发展能力相结合, 人才和企业的利益是趋于一致的。因此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 以业绩和效益为基础的分配制度, 切实体现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重要原则, 保证各类人才的贡献和他们得到的报酬相适应, 真实、客观地反映人才的价值。

摘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近期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 文章在分析安徽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外部环境的基础上, 解析安徽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存在的问题, 进而阐明安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和措施。

关键词:安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措施

参考文献

[1] 李天舒, 张天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域选择和政策取向》, 《特区经济》, 2010.10

[2] 刘洪昌, 武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及培育政策取向》, 《现代经济探讨》, 2010.10

[3] 姜江.《主要发达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领导之友》, 2010.5

[4] 赵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对策》, 《科技成果纵横》, 2010.1

[5] 吴慈生, 沈玉龙, 李洋, 邢建军.《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 《安徽科技》, 2010.2

[6] 刘刚.《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分类及现状实证分析》, 《安徽科技》, 2011.3

上一篇:浅析提升党校法学教育质量问题下一篇:浅谈如何做好企业文书档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