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精选8篇)

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 篇1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丰富了我国公民道德的内容,又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提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从个人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倡导爱国、敬

业、诚信、友善,着眼于构建民间社会的底线伦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应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从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了我国公民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集萃,是阶级先进性与社会历史性的逻辑统一。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征程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一是通过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思想基础,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二是通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奋进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创造遵义美好的未来,实现“两个率先”既定目标;三是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培育形成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氛围,为人民幸福生活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四是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文明素质,推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形成互助、奉献、诚信的社会风尚,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传承敬孝、仁义、感恩等传统美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在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同步增长,实现人民全面发展,享受幸福美好生活。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人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全社会加强对党的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和改革开放历史的学习,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有关历史、理论、政策学习,帮助人们不断增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的自信,引导人们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和集体主义的利益观,帮助人们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人们按照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承担作为公民应当履行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在社会各系统各行业中,深入开展诚信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

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公民诚信道德建设,一是要加强市民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引导市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二是重点在两城区开辟“身边人”道德讲堂,加强 “四德”建设,增强市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深入开展“五心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加大对于市民文化素质的宣传教育,结合我市开展的“做文明有礼遵义人”活动,共同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四是组织全市公务员开展学习文明礼仪活动,通过公务员带头学习,引领城市文明的新风貌,通过载体创新,典型引领,规范制度,让道德建设常态化、生活化;五是通过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基础与社区平台作用相结合,加强监管与繁荣发展相结合,政策解困与公益帮扶相结合,动员社会各界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有效扩大志愿服务活动的覆盖面,为建设文明城市提供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让志愿服务活动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一种自觉行动。一是建立起由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与配合的志愿者活动的组织机构,建立市民广泛参与的各类志愿者组织和公益活动、慈善活动、志愿者活动的长效工作机制;二是市文明委应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创建评选活动的重要内容;三是加强志愿服务阵地和志愿服务文化建设,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的制度化和经常化,网络化,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把志愿者塑造人、影响人、带动人、促进人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四是积极倡导社会关爱风尚,弘扬雷锋精神,大力普及“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

理念,鼓励市民广泛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提倡市民积极参与义务献血、帮困助学、慈善募捐等多种形式的献爱心活动;五是在全社会开展“和谐贵州,三关爱”和绿丝带服务活动;六是引导志愿者活动与开展“四民社区”创建,“双创一巩固”工作,“三关”工程和党员干部“五带头”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弘扬志愿精神,营造健康向上和谐的人文环境,有力助推我市文明城市创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针,又是公民

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 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时间养成

党的十八大提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精辟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使得核心价值观从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生动的存在, 培育和践行活动更加有的放矢。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是国家的储备人才, 当今国际竞争愈来愈倚重人才的质量, 为此高校应该全方位抓好大学生的教育工作, 使得他们走出校门后能够挑起肩上的重担, 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立德树人是十八大确立的育人目标, “德”是评估大学生素质的一个核心指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道德教育的关键。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要围绕培育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展开, 具体有如下几条实施路径。

第一, 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在高校,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注意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自觉自愿参与教学过程, 通过主体互动的教育与自我教育, 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要依托第一、第二两个课堂以及学生工作者平时的辅导教育, 具体可以有以下探索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 多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设置多个互动环节, 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积极参与;开设实践课程, 把课堂搬到社会上, 如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复兴之路”展览等等, 在具体的社会活动中理解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并自觉践行;在具体的课下辅导教育过程中要更多运用主体—客体—主体的对话模式, 注意调动学生主体的参与, 培养价值追求需要, 在对话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以人为本要求不论在课堂教学、课下辅导还是实践课程中, 都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意激发其主体需要, 调动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参与的过程中理解、接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 加强组织领导, 保证教育践行活动的正确方向。文件要求“建立健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加强统筹协调, 加强组织实施, 加强督促落实, 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根据文件精神, 各高校要建立专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践行领导机构, 并依托学校党委—学院党总支—基层党支部三级机构层层落实。充分发挥学院宣传协调、规划作用, 结合上级党组织的精神要求和学院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推动培育实践活动有效开展;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把大学生党员打造成培育践行活动的排头兵和领头雁, 在具体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以身作则, 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做好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典范, 继续启用“1+1”活动模式, 做好传帮带, 引领带动周围同学共同进步。在组织实施过程中, 在保证指导方向的同时, 要注意使用“柔性”原则, 少使用命令性语句, 加强人文关怀, 从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出发, 多方论证, 制定面向全体学生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保证培育践行活动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第三, 注重宣传教育, 拓宽宣传渠道。文件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纳入各级党委中心组的学习计划, 纳入经常性的宣讲内容,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 增强广大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针对大学生的宣传教育活动要充分做好两方面工作——合理组织学习教育内容与多方拓宽宣传渠道。合理组织学习内容指要科学设置宣传教育的内容,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与接受心理;要接地气, 分阶段设置具体的内容体系, 使得学生易于掌握且经过实践能够达现。如诚信教育不能只是空喊口号“要诚信待人、诚信应考、诚信就业”, 可以从生活、学习、就业几个方面制定具体的内容要求及实施步骤, 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并可以践行之, 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拓宽教育渠道指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场合全方位地进行教育活动。要统筹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让学校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能够以身作则, 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组织宣讲团, 经常性地深入学生就某个专题进行剖析、解释;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在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所有能利用的实体空间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文字和图片宣传画、宣传册;要充分利用好校报、广播台、宣传栏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要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专题网站, 开辟理论区与讨论区, 让学生在学习讨论的思辨过程中接受教育并自觉践行。

第四, 抓好示范引领, 树立榜样的感召作用。榜样示范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基本方法, 是指通过具有典型、榜样意义的人或是的示范引导、警示警诫作用, 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规范自身行为的方法。大学生是好奇心和模仿性极强的群体, 在他们中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教育, 榜样示范法是个不错的选择, 选择的榜样要具有真实性和生活化。真实性是指所选择的榜样和典型是真实存在的, 避免“高大全”地任意拔高, 也就是说所选择的榜样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存在, 他们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而不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 是广大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到达的高度, 这样的榜样才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如在学校中可以评选“师德标兵”、“诚信标兵”、“团员标兵”等, 在评选过程中认真征求学生的意见, 经过他们亲自投票选出的标兵在现身说法时才更具有说服力。总之, 典型榜样的选择一定要慎重, 宁缺毋滥, 要做好真实性和生活化的结合;榜样的宣传也要坚持真实, 避免无限拔高, 遥不可及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第五, 落实实践养成,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件对“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做了大篇幅的说明, 从学雷锋志愿活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怡情养志、重要节日的纪念活动、公益广告的运用、全民性精神文化建设活动等几个方面指明了实践活动路径。作为大学生群体,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可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向榜样接近。向榜样学习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 具体学习、生活、就业规则的习得是实践养成的一个基础环节。二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感染熏陶作用,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日的契机, 开展各种纪念和庆祝活动;围绕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 如汉服展示、古代诚信探源活动等等。三是多方开拓校外社会实践基地, 带领学生走出校园, 践行核心价值观。依托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熏陶;开展主题社会调研、实践活动,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初步掌握社会规则;藉由学雷锋活动, 进入社区和农村开展面向留守儿童、孤残老人等的志愿服务。在各项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大学生品尝到了团结、助人的甜美, 自觉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而言之,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必须在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下, 坚持“以人为本”, 多方开拓宣传渠道与媒介, 利用好榜样的力量, 重视实践养成, 引导大学生认识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并积极践行之。

参考文献

[1]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2:226.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篇3

一、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

(一)什么是价值

价值是人的活动中的重要因素。价值就是是指一事物对主体(人)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价值的特点有: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与否,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独立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价值的主体性。价值的主体性表现为价值的个体性、多样性和变化性。

价值往往是通过评价被揭示和把握的。评价是人对事物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把握,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大小所作的判断,因此被称为价值判断如何科学地确立和正确运用评价标准,保证评价的科学性,是我们应该把握的一个问题。

第一,合理把握评价的个体标准和社会标准。

第二,正确处理评价的历史标准和道德标准。

第三,科学对待评价的动机论和效果论。

马克思主义者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主张联系动机看效果,通过效果看动机,把效果和动机结合起来评价人的行为。

(二)什么是价值观

价值观念是人们客观价值关系的一种主观反应。其实所有的人在任何一个时期,只要自己在生存和发展,人和人相互之间就会结成一定的价值关系。这种价值关系反应到人们头脑中,就表现人们的价值观念。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其一,是抵御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需要。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其软实力的核心内容。“软实力”的概念指的是那些“影响他国意愿的能力与无形的权力资源,如文化、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等领域的力量”。这里讲软实力并没有说价值观,软实力所表现的文化、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等,背后实际上都有一种基本观念的支撑,这就是核心价值观。正因为价值观在软实力中的重要作用,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往往以其文化、外交政策为载体,向世界宣扬和推行其价值观。长期以来,美国习惯于将“民主”、“自由”价值观作为与军事、经济相辅相成的称霸手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就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外关系上的体现,是抵御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有力武器。

其二,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又主要来自于国民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追求。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由众多民族组成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大国,更是如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从根本上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发生的最大变化莫过于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确实是一件新事物,而且这种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要坚持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思想道德要求,体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必须正视和切实解决社会生活和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用社会主义固有的政治优势抵御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

三、深刻领会“三个倡导”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倡导”,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的科学内涵。

“三个倡导”主要是区分了价值的三个类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价值行为。三者有机结合,共同构成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四、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践行者

我们都知道,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员干部,作为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应该率先垂范,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价值目标的奋斗者,社会主义社会价值导向的引领者,社会主义个人道德准则的践行者。同时,这一特殊群体,有着人民赋予的特定权利和特定作用,因此也应该有特殊的价值追求,就是为民、务实、清廉。

为民是共产党人的天职。为民,就要权为民所用,绝不能权为己所用。为民,就要利为民所谋。

务实,是中国传统美德,更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务实,就要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清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靠着它,我们党赢得了民心,赢得了天下。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腐败,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党员干部面临着各种诱惑,能都清正廉洁,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存死亡。

清廉,就要加强修养、提升境界,不断增强自律能力。清廉,就是要不断增强制度意识、法律意识,自觉接受人民和法律的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利必然导致腐败。清廉,就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大力倡导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而且要身体力行地勤俭一切事业,我们应该自觉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审慎对待社会交往,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奢靡之风,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除此之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就必须真正履行领导者“扬善抑恶”的领导职责。一是要求领导者自身有正确识别和分辨真假、善恶、美丑、是非的能力;二是各级领导者首先以身作则,自觉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三是善于发现和广大本单位、本系统、本部门的先进思想、行为和人物,敢于批评落后、丑恶和邪恶现象,努力形成和促进良好的社会风尚。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4

在价值评价和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关于各种价值的一些看法,从而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看法和态度,回答诸如“信仰什么”、“追求什么”、“珍视什么”这样的问题,表现为人们的信仰、信念、理想,以及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我们常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为人民的利益而死重于泰山,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就是好的生产关系,等等,都是属于价值观的范畴。

价值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观不仅要回答人与世界的实际关系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回答人与世界的关系应该怎么样的问题。前者属于真理观,后者属于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提,主要是根据实际需要突出世界观中人生观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世界观、人生观中价值观的地位和作用。

每个人、每个组织、每个社会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拥有自己的价值观。无论是个体的价值观,还是群体的价值观,都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人们头脑中主观自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中,主体的需要和自我意识是价值观形成的逻辑前提,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价值观形成的现实根据,物质生活和文化传统是价值观形成的社会条件。从根本上说,每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观都是来自于他生活其中的社会,是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方式、政治 法律制度、观念文化传统等因素潜移默化地濡染、熏陶和塑造的结果。囚此,价值观必然有着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任何一个社会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特别是在社会动荡或转型阶段,价值观的多元化则更为明显。但是,在这种多元的价值观格局中,总有一种价值观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这就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春秋时期的管仲留下了这样的政治教诲:国有四维,“ 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意思是说,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大准绳,缺少这四样东西,国家就要灭亡。管仲把核心价值观放到国家安危存亡的高度来看待,体现了一个伟大政治家高瞻远瞩的视野。西方殖民主义者很早就发现,欲削弱一个国家和民族,一个有效的方式就是孤立、排斥甚至丑化其核心价值观,进而动摇其自信,混乱其思想,瓦解其凝聚力,然后用自己的价值观取而代之,进而实现其征服和统治。在现代社会,许多国家和政党都认识到价值观在国民精神的锻造、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国家整体形象塑造中的意义和地位,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坚持和强化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社会同样有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为社会主义根本的价值理想、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构成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同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罔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展开的实践 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建构的思想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实现的制度安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地形成价值共识,有效引领、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中华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其中,“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可以说是从国家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白由、平等、公正、法治”可以说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皋本理念的凝练,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可以说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是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恪守的根本道德准则。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工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可以说,这一理念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昭示了中同共产党长期奋斗的一贯主张,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汲取了人类文明 的优秀成果。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员十部,作为社会的先进分子,应该率先垂范,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价值目标的奋斗者,社会主义社会价值导向的引领者,社会主义个人道德准则的践行者。同时,这一特殊群体,有着人民赋予的特定权力和特定作用,囚此也应有特殊的价值追求,这就是为民、务实、清廉。

为民,是共产党人的天职。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②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①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I作的”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为民,就要情为民所系。邓小平同志说:“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③党员干部要白觉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从思想和感情深处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为民,就要权为民所用。习近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都是属于人民的,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因此,必须做到权为民所用,绝不能权为己所用。“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这意味着权力就是责任,就是服务,为人民服务。忘记这一点,不出问 题、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为民,就要利为民所谋。任何T作要不要做、能不能做,都要从人民的需要、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能从个人和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在利益分化、社会分层,群众的利益需求越来越多样、多变的今天,我们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

务实,是中国传统美德,更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示,中央党校的校训应是“实事求是,不尚空谈”。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告诫仝党,“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①。要真正坚持为人民服务,就一定要务实。务实,就要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讲实情,就是讲事物的本来面貌,讲真话、讲真理,讲真话是一个领导干部真理在身、正义在身、正义在手和有公心、有正气的重要体现;出实招就是要求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不提超越阶段的日标,不做不切实际的事情;办实事,就是要求从点滴入手,从具体事做起,力戒形式主义,力戒空谈;求实效,就是要求雷历风行、狠抓落实,不抓则已、抓则必成,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不好大喜功、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务实,就要知难而进,埋头苦十,兢兢业业,锲而不舍。在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今天,我们要敢于正视复 杂的矛盾和问题,千方百计地去求得矛盾和问题的及时正确解决。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多到矛盾突出的基层去,多到困难较多的一线去,多到难点焦点问题聚集的地方去,在克服困难、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I作过程巾抓落实、促发展、出实绩;要做到一张 好的蓝图一干到底,切实十出成效来;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不要换一属领导就兜底翻,更不要为了显示所谓政绩去搞另一套。要有“钉钉子”的精神,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

清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炽1。靠着它,我们党赢得了民心,赢得了天下。早在1943年,美国记者斯诺访问延安时被中国共产党领袖的廉洁节约的生活所震撼,他在书中断言:这种廉洁节俭的作炽1会产生一种伟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叫“东方魔力”。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腐败,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党员十部面临着各种诱惑,能否清正廉洁,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清廉,就要加强修养、提升境界,不断增强自律能力。我们要培养和树立公仆意识、自省意识、敬畏意识、法制意识和民主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利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习近平同志强调,思想境界提高了,道德修养加强了,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等问题就会想得透、看得淡,知所趋、知所避、知所守,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 困,不去利用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清廉,就要不断增强制度意识、法律意识,自觉接受人民和法律的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种历史现象屡见不鲜。要增强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和依法依规保护监督的意识,自觉把自己置于党和人民事业所要求的各种监督之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清廉,就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大力倡导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而且要身体力行地勤俭办一切事业;不仅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继续艰苦奋斗,而且要用艰苦奋斗之风扫除享乐主义等浮灰暗尘。我们要自觉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审慎对待社会交往,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奢靡之风,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 篇5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用“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是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贡献,又是一个重大突破,也是一个重大部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引导大学生机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崇高理想追求,弘扬伟大中国精神,塑造文明道德风尚。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一)从核心价值体系到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我们初步明确了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但是,当时界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范围比较笼统,没有确定其具体的内容和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明确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倡导的内容涉及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涉及的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涉及的是社会制度层面的核心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涉及的是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要求。这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方向更明确、定位更准确,为我们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确定了努力方向,明确了工作目标。

目前,我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虽然已经起步,但科学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仍然艰巨,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真理,集人类先进价值观之大成,继续深入探讨、科学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百年树人”的系统工程和长远工程,不仅需要从基本内容、理论诠释、宣传教育、语言形式等方面系统推进,更需要从法理支撑、制度设计、实践转化等方面逐步确立。

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法理支持。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不是单纯依靠社会自发形成的,而是要在科学揭示、正确认识其内在生成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依赖于国家执政集团的长期灌输、强化和引导,持之以恒地推进,做到日积月累,久久为功,才能逐步进入到人们的思想和意识深处,形成人们自觉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尺度和价值原则。要像我们党当年深入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那样,通过制定相关决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理论基础、历史渊源、科学内容、现实要求、实践途径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阐述,并要在我国宪法、法律规范和党章中明确规定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形成一种刚性规制。各级领导干部,要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神圣使命,做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

(三)发挥大学生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和特殊时期,迫切需要分清价值主流与支流,迫切需要价值疏导和引领,这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价值建设提供了最佳时机。首先要创新理念,确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大学生价值建设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新思路。

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 篇6

固市中学

韩红梅

党的十八大首次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概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可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人民的要求,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铸魂工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人们的思想行为、社会的精神风尚和发展方向的灵魂,是关系社会稳定与国家兴旺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在当今的社会也存在着许多不正之风:打官司要走后门,有金钱、权势之人犯罪可以免责或减轻处罚,升迁全凭关系和金钱等。从而滋生了社会的腐败、社会便失去了平等、丧失了公正。所以倡导人民群众学习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全面推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都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我们同时也应加强民主建设。民主是整个社会公平、公正的基础。我们要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每个公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其自由平等的权力。

二、加快经济建设,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只有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子女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老人能够有病就医。每个小家都有好的医疗保证,这样社会才能稳定,广大群众才能深切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共同富裕”。每个人才能更好的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深入教育各个领域:一个民族的强大,一个国家的兴盛和教育息息相关,教师应站在时代前列,应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先要育己,教人先要强己,教书育人,播种未来,是教师的职责。因此,教师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他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而当代青年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的价值观正处于启蒙、形成、发展阶段,只有教师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培养出具有正确价值观和强烈责任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 篇7

一、赣州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

赣州文化是指赣州所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是赣州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并得以传承的精神特质和意识形态。赣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 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这里不仅有历史悠久的宋城文化, 有享誉中外的客家文化, 还有彪炳史册的苏区文化, 它们共同构成赣州文化主体。赣州宋城文化主要是指在宋代时期初步形成, 经过后代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最终形成的具备赣州地域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其中“崇尚忠义、敬祖尊宗、务实避虚、知行合一”是宋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赣州客家文化是赣州客家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融合了儒家文化、移民文化与山区文化的特征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质, 客家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在于“艰苦创业、团结进取、敬祖睦群、爱国爱乡”。[2]赣州苏区文化主要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赣南苏区人民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 它是中国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形成和发展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其文化价值观的内核表现为“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

赣州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与赣州文化价值理念中的“争创一流”“崇文重教”、“知行合一”、“爱国爱乡”、“艰苦奋斗”、

“崇尚忠义”“敬祖睦群”高度契合。可以说, 赣州文化是当地人们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 这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3]

二、利用赣州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从赣州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不难看出, 赣州文化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核心价值,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之一。结合赣州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可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具体化和个性化, 有利于赣州民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首先, 通过树立赣州文化的“文化自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赣州文化是一种特色资源和精神能量, 对于民众生活影响巨大。为此, 一方面, 赣州市政府要自觉宣传赣州文化, 提升人们对赣州文化的意义、作用和地位的深度理解, 进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赣州文化中的价值理念、文化精神, 激发人们内心的文化认同和道德良知, 营造出崇尚先进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 进而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政府还应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和沟通, 在就如何打造赣州文化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方面集思广益, 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大众化、生活化、常规化。另一方面, 政府和民众要自觉树立赣州文化建设和发展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责任担当, 不断传承和创新赣州文化, 大力挖掘赣州文化中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的生动素材, 增强赣州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感召力、吸引力、亲和力和生命力。

其次, 通过坚持赣州文化的“文化自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和信心。增强赣州文化自信需要我们对赣州的宋城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的理性审视, 更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为此, 我们要坚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面对价值多元化日益复杂的形势, 在对赣州文化的合理因素和内在价值有一个科学判断的基础上, 努力凸显赣州文化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 树立赣州文化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方面的坚定信念。同时, 加强对赣州文化的研究, 在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做到古为今用和取长补短, 努力实现其与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促进赣州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和完善。

再次, 通过增强赣州文化的“文化自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自觉, 增强文化自信, 目的是要实现文化自强。这需要我们立足于赣州的实际, 突出赣州文化的特色, 在对赣州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正确把握的基础上, 实现对赣州文化的创造与传播、产业发展、人才队伍优化, 把赣州建设成一个文化强市。不断发挥赣州文化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吸引力和活力,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赣州文化自强的根本任务, 使赣州文化融入赣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贯穿到赣州建设发展的各领域, 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传播的各方面。

总之, 赣州文化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 能促进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和践行。实践证明, 文化之于民众的凝聚力,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渗透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文化之于国家的软实力,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力。[4]我们要大力弘扬和创新赣州文化的精髓, 树立文化自觉, 坚持文化自信, 增强文化自强,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持。

摘要:赣州是历史文化名城, 文化底蕴丰厚。赣州文化中的宋城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赣州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大力弘扬赣州文化之精髓, 加强赣州文化软实力建设, 通过赣州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这对推进赣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建成和谐美丽、生态宜居的赣州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赣州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 2012—11—18.

[2]温会礼.我是客家人:客家文化通俗读本[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4, (10) .

[3]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 2014 (1) .

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 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0—0010—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公民的根本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追求和生命之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其形成和完善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自理论而实践、由他律而自律的价值认同过程。积极探索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途径,既是彰显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时代需求,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在诸多培育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中,应重点突出理论教育、实践锻造、制度约束三个环节,找寻最佳路径,达到最优效果。

一、以理论学习为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教育育人作用

价值是与善恶、好坏、要不要、该不该等具体评价相关联的概念。马克思明确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人们对价值的认同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逐步接受的过程,而价值认同的最终确立有赖于对满足其需求的相关真理的把握。只有当人们接受了、认同了相关真理时,人们才有可能接受或认同某种价值认识。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首先应从以讲清道理、澄清事实入手,牢牢抓住以理服人这一根本环节,而以理服人则要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深刻把握,揭示和阐发其赖以确立的相关真理。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

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学习的主课堂和主渠道,是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途径,在培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探索和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规律。首先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的规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转化为详实的知识结构,通过科学合理的设置教育内容,使价值观教育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为广大群众乐于接受、自觉遵循。其次,着力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追求的基本规律,内化是建立在对教育内容的认识与把握之上的,通常内化过程有注意、理解和接受三个基本的环节构成[3],而其中每个环节的形成都必须有相应的条件,掌握各个环节的实现条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着力点。最后,要着力探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个人的行动的规律。内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而外化是根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塑造受培育者的良好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其最终目的是规范个人的行动。与内化相同,核心价值观的外化的实现也以一定的条件为依托,这些条件可分为外部制约因子和内部制约因子,如个体的价值观对行为动机的评判和行为方式的选择等都是其实现条件,因此,对这些条件的把握是外化的关键。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的关系,既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做到入情入理,情理交融,这是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前提,因为价值认同本身是感性和理性的相互交融的过程,它既包括对“实然”的追求,也包括对“应然”的选择。如一味地纵欲情感宣泄则会陷入无本之渊,而一味地阐释枯燥道理则容易导致对人性关注的失落。二是要正确处理好身教与言教的关系,这是教育者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教育者内在的本质和外在的表现的统一,是赢得群众信任、崇敬和亲近所必需的品质。教育者要做到身教印证言教,身教胜于言教,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广大群众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靠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更要靠人格的力量。三是要正确处理好利益认同与价值认同之间的关系,价值认同源于利益认同,然而价值认同一旦形成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它并不局限于单个个体的局部利益需求,而是表现为对一个国家、民族、政党的整体利益的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内在的义利统一的关系就在于此,“这种义利统一的特性决定了每个人在接受这种政治思想时,既不是单纯的、抽象意义上的纯政治思维,也不是得到了利益就能够接受这种利益所反映的政治思想,而是在二者互促进、互为作用中形成的坚定政治信仰。”[4]

二、以工作岗位为主阵地,充分发挥实践行动在培育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实践育人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5] 实践育人就是基于实践的观点而形成的育人理念,是指受教育者在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应用性、综合性和导向性的实践活动,而进行的道德培育和品质塑造过程,是实现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基本过程,是教育手段与教育目的相统一的过程。一方面,实践是验证教育内容的真理性的必然路径,当广大群众完全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的认识之后,必须把这些认识再投入到工作实践活动中去,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验来使自己的认识得到不断地升华。另一方面,只有实践才能把培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我们既要“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过长期、反复的实践锻炼和养成,才能逐步变为公民个人的道德令律和行为准则,变为社会主义自觉的实践行为。

在实践中培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要牢固树立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阵地,始终围绕履行本职工作、敬业奉献来展开。做好本职工作、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实践过程本身就是价值追求、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固化过程。做好实际工作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磨刀石”,也是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成效的“试金石”。只有在日常的工作中,才能真正考验受教育者的思想、作风、意志。只有在工作的不断创新中,才能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地深化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才能得到不断巩固和升华。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建设的软实力,对于提升现代化建设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力量支撑作用。“软实力附丽于硬实力之上,然而又具有间接的、硬实力所不能替代的功能。”[7] 作为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下,面对复杂国际环境和社会思潮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带来的极大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固牢受教育者的价值追求,提升受教育者的政治鉴别力、政治抵御力和政治执行力;二是面对国家建设任务艰巨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受教育者注入无穷的精神动力、激发受教育者的浩瀚之气、固牢受教育者的意志品质。

三、以建章立制为服务保障,充分发挥法规制度在培育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制度育人作用

依法治国是现代化文明国家的重要标志。因此,应当把法规制度的建设和运用作为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当今加强社会思想政治建設的中心环节,当然也有一个法规制度的建设与完善问题。应当抓紧把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形成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文件,并充实各阶层、各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法规文件之中,纳入对单位和个人的考察评估体系之中。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规制度建设:一方面可以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有效落实,使公民个人有看得见、摸得着、行得通的行为规范去遵循;另一方面可以以法的形式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权威,使培育更加具有强制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行政、工作、人事管理等法规制度中,等于通过法律责任给它注入了有力的意志支持和物质支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性。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法规制度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外生因子其作用更加明显,通过立法形式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起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至上的道德观念,能够有效遏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价值取向。在这方面美国的作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倡导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美国,为实现美国新世纪的目标,丝毫没有放松对美国价值观的统一再造,并以立法形式确立起一整套价值观道德观,如责任、尊重、荣誉,等等。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理论教育是基础,实践育人是关键,建章立制是保障。这三个环节相辅相成,环环相扣,只有三者都达到最优效果并形成合力,才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佳路径,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实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李涛.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与外化因素及相关问题的研究[J].工会论坛,2006,(5):79.

[4]肖益朝,苏锐.思想政治教育要重在引导官兵自己去“发现”[J].西安政治学院报,2004,(1):3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上一篇:幼儿园冬季传染病防控工作总结下一篇:信息系统战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