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武术

2022-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现代武术

现代竞技武术散打在武术中的定位研究

摘 要 武术散打运动源于传统武术,整合国外同类格斗技术,经过三十年时间的发展,基本形成“远踢、近打、贴身快摔”的技术风格。本文通过对现代竞技武术散打的讨论,进而研究现代竞技武术散打的发展。

关键词 竞技武术 散打 发展 定位

现代竞技武术散打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以适合于竞技观赏的各种竞技、战术等经典招法为表现形式,是传统武术提取出来的新技术体系,它是传统武术的继承与提高。现代竞技武术散打有着完整的发展历程,从相搏、手搏、卞、白打、散手到散打,经过传统的步步纳新和演变,从传统招法中提取适合散打的部分,逐渐形成现代竞技武术散打。近年来,国际上的徒手搏击术在飞速发展,例如欧美的自由搏击、泰国的泰拳、日本的空手道等,中国武术散打与国际搏击运动一样如火如荼的发展。我国的散打一直没有脱离拳击、泰拳、跆拳道等比赛模式的阴影,其甚至被称为“拳击+腿+摔”。因此,我国的散打运动需要在技术和战术上进一步改进,面对现代竞技武术散打发展的良好形势,从竞技体育训练和奥林匹克体育精神的角度去探讨现代竞技武术散打的现状,对传统武术技术加以整理、提炼,最终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散打模式。

一、现代竞技武术散打的简单介绍

(一)现代竞技武术散打的概念

现代竞技武术散打没有比较精确的定义,散打一词出现在很早的文献中,如唐代诗人曹唐写的诗中,提及散打,而在当今社会中,学者们对散打的定义智者见智。散打运动提取武术精华,体现武术的对抗性,以技击为主要内容,是一项徒手搏击格斗的技术,同时散打运动是武术运动的最高表现形式。散打又名散手、手搏、白打等,是武术中徒手对抗性的项目之一,它使用踢、打、摔、拿等方法制胜对方,充分展现了中国武术的实战价值。现代散打运动在1979年以后开始全面发展,为了使武术攻防格斗技术在比赛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家体委按照竞技体育模式,选择了三个单位为散打试点,围绕体育竞技,从散打实验中取得经验,并逐步将散打运动推向世界。现代散打运动,在比赛规则的限制下,主要考验格斗双方的技击动作、体力与智力,它充分表现了格斗双方强大的体力、技术与心理意志,体现了人无穷的潜力,展现了散打运动高度的攻防实战性和激烈的对抗性等特点。

(二)现代竞技武术散打的特点

散打运动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变,综合了我国武术的精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可以培养人的顽强意志和果斷的性格。它与其它凶残且危险的拳种不同,其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充分展现了我国武术的魅力。现代散打技法以增强体质、交流技艺、防身自卫为主要目的,比赛现场热情高涨,格斗双方技击动作激烈,参赛者一般不会造成伤残,竞技比赛规则比较安全。武术散打运动可以丰富文化生活,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对于参赛者和教员、参赛者与参赛者来说,在散打练习过程中,通过进行散打竞技的交流,可以增进两者之间的友谊,深化两者的武德修养,对弘扬中国武术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现代竞技武术散打的发展

(一)现代竞技武术散打运动是历史的产物

我国的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调查,从文化、历史影响以及自卫防身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中国武术综合魅力排名第一。我国武术内涵丰富,具有相当高的社会价值,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散打运动是武术的精简部分,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特色。近年来,国内外的竞技比赛逐渐形成规模,各项比赛都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逐步走向正规,在散打规则的指导下,中国的散打运动在国际比赛中崭露头角。现在,散打项目有了一定的规模,技术和战术也逐渐走向规范和成熟。

(二)现代竞技武术散打运动体现了中国传统武术渊源的文化

要想使中国散打摆脱拳击、泰拳等拳种的阴影,真正体现我国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创造出独具中国 特色的散打模式,应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改革散打比赛规则,改革散打技法,鼓励对传统武术技法的运用。第二,对技击内容进行挖掘,对技击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研究提高传统武术价值的方式方法。加强散打从业人员学习现代散打以及传统武术技法的积极性,如教练员、科研人员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积极学习、研究现代散打技能。第三,加强对国外先进搏击技术的学习,去芜存精,提高我国的散打技击水平。例如,世界著名技击家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把中国武术和西方拳种有机结合在了一起。只有使传统武术技法和散打密切结合,不断学习传统武术精华,并吸收国外优秀的搏击技术,才能促进中国散打体系的全面发展,使中国传统武术发扬光大。

三、结论

现代竞技武术散打还未完全成熟,身法、步法、手法等都没有达到统一协调的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现代散打处于不断发展和提高阶段,水平还没有达到预想程度,需要在战术和心法上综合我国武术继续探究。要想使我国的散打运动真正体现中华武术的精髓,需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中国竞技武术散打走向成熟,让散打在国际武术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桑全喜.21世纪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和谐发展原则[J].2007.01.

[2] 刘成,高楚兰.海峡两岸现代竞技武术的比较研究[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3] 漆振光.论现代竞技武术人才的地理分布特征[J].中华武术(研究).2012.01.

[4] 于海滨.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比较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9.02.

作者:姜飞

第2篇:武术传承方式的现代教学论诠释

摘要:从历时态的视野审视,武术传承方式经历了从师徒制到课程制的逐渐演进,从共时态的维度考察,多种传承方式并存。传承方式即教学模式,不同传承方式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师生关系等要素上有着不同的内涵与诠释。

关键词:武术传承方式;师徒制;课程制

Key words: martial teaching mode; master-prentice mode; curriculum mode

从纵向的历史尺度来看,武术传承方式经历了师徒传承、寺庙传承、武馆传承、学校课程传承等多种形式的变迁,武术传承方式是学术届争议较大的问题,主张现代课程传承的人士认为门户之见、宗派主义是影响武术发展的重大障碍,师徒传承是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必然产物,应该彻底抛弃,而沿用西方课程教学来促进传统武术的广泛传播。相反,主张师徒传承的学者认为武术文化是武术走向现代化的根基与渊源,传统武术文化只有根植于师徒传承方式才能发扬光大,武术要遵循特定的师徒传承、身传心授才能源远流长,现代课程制武术教学是西方体育的发展模式,不利于传统武术文化与及其载体的传承与传播,仅起到武术普及的作用而已,在现代西方竞技武术迅猛发展的冲击下,传统武术及其文化正在经历着被边缘化的阵痛,逐渐成为“逝去的武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诚然,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共睹了课程授课制的高效,但武术作为一种技术操作文化与人体表演文化它有别于其它文本文化与理念文化,师徒制传与承的影响虽不如儒学盎然荣兴,但因其所带来的刀光剑影和铁马金戈怎不让人叹为观止[1]。站在我国武术运动及武术文化发展的历史制高点,未来武术的发展应该遵循怎样的传承方式呢? 本文引入现代教育学的相关原理对武术传承方式概念本身及各种要素进行剖析,以期广大武术爱好者对武术传承方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旨在为我国未来武术传承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资料。

1 武术传承方式的演进

从历时态的视野看,我国武术传承方式经历三个阶段的变迁。

1.1 古代武术以师徒传承方式为主

我国古代武术的发展阶段为先秦时期——明末清初。由远古发源的武术早在先秦时期开始发育成现代武术的雏形。我国武术发展紧随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武术的传承内容包括器物层面、技术层面、思想层面等方面的传承。受传统武术体系传承的渐进性、封闭性、标准的模糊性、修炼的体悟性等因素影响,武术传承活动形成了以门派、家族、宗教、门户为基本载体、以武德思想为核心、以私学为主体活动、以师徒传承为基本传授方式的教育活动。

师徒传承是中华武术得以继承与发展的根本要素,我国古代传统武技多以小范围传授为主体,由师徒之间通过口传身授、耳提面命的方式来掌握武术之道[2]。师徒传承缘起于民间武术,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形态,师徒传承根植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漫长的封闭自然经济是武术师徒传承的沃土,严格的家族、宗教、礼仪与封建等级制度是其长久繁荣的根基,师徒传承带有浓厚的血缘倾向和地域保守性[3]。武术是下层民众反抗封建压迫的有效武器,历代封建统治者对民间武术、结社活动严加限制和惩戒,使得武术师徒传承方式更为封闭与保守。在中国古代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条件下,以师傅经验认知为主导的传统习武族群表现出了强烈的排他性,师徒传承方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封闭、保守、单一[4]。正因为师徒传承造成的隔绝生态环境,才使武术进化成为明清时期门派林立、百家争鸣的繁荣格局。

师徒传承在武术传授中处于基础地位,随着武术的发展,纯粹的一对一师徒传承方式开始衍生变化,据记载,夏代已开始有学校武术教育,《孟子》:“夏曰校”,“殷曰序”,序者,射也。后来出现了以寺庙、私学、结社、军队、宗教等为基本载体的集体习武方式,这种集体习武活动从外部形态上有别于纯粹的师徒传承方式,师傅不可能对每个徒弟一一进行辅导,很多时候会由“大徒弟带小徒弟”,实际上,这是师徒传承向集体传承过渡的一种形式。

1.2 近代武术多种传承方式并存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侵略,同时也进行着文化侵略。西方“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经历了由对抗到融合的发展历程。西方文化的入侵也带来了中国传统形态的武术与西方“外来体育”文化的冲突,致使我国近代军事武艺在战争中逐步被火器所取代,19世纪20、30年代,旧中国处在军阀割据、政局动荡、政府变迁、西方入侵的水深火热当中,各种思潮激烈交锋,西洋体育文化的入侵,传统武术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冲突与挑战。在“西学东进”与近代思潮的影响下,我国武术传承方式也发生了历史性蜕变,西方课程制的学校武术教学模式开始在我国萌芽。

辛亥革命前后,一些社会名流和教育家在“强国强种”思想的倡导下,广揽武术人才,不少城市相继兴起了武术会社。民国年间,几乎没有一个城镇没有武术组织。这些组织聘请民间拳师任教,使得原本只在一地一族中传习的拳术冲破了地域和家族的限制,武术由民间蔓延到了城市,传授方式也由“一对一”的师徒传承演变为小组或集体式的传承。随着“清末新政”与中国近代教育、体育制度的建立,传统武术正式进入学校教育,成为学校体育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进行武术教育,直接从民间或从武术社团聘请拳师教员进行授课,武术班级授课制正式形成。民国初年,马良发起创编并推广《中华新武术》,霍元甲等人创办了“精武体操学校”,1928年6月将国术研究馆易名为中央国术馆,随后全国各级国术馆相继成立。从此,传统武术被纳入现代学校教育范畴,其传承方式也正式由单一的“师徒制”过渡到“班级授课制”。

1.3 现代武术以课程教学为主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武术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低谷之后,我国武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步入兴盛发展时期,建立了各级武术管理机构,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武术发展的法规政策,形成了竞技武术较为完备的赛事体系,武术成为了我国重点发展的非奥运项目,作为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传统武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全面走进了学校教育,1956年教育部制定颁布的中国第一部全国通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就有关于武术方面的内容,1978年、1987年、1988年陆续修订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将武术改为“民族传统体育”,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将民族传统体育再次改为武术,定为必修教学内容。在大学武术教育中,1954年各地体院(系)就把武术列为了正式课程。现在,以武术为主体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已成为体育的二级学科,武术专业教育系统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相继成立了本科、研究生、博士生多层次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体系。标志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已经历了由市井文化向大众文化再向精英文化的改良与转变,其传承方式也由单一、封闭的“师徒制”向开放高效的“班级授课制”等多元模式转型。

武术长期以来被视为中国社会的市井文化,其传播范围以社会低层成员为主,目前在一些农村地区师徒制依然是一种主要的传承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武术学校、武术俱乐部、武馆等民营性质的机构迅速增长,武馆等较为传统的习武机构其传承方式介于师徒制与班级课程制之间,现阶段我国依然存在一定数量的寺庙,寺庙武术的传承方式仍然保持着浓厚的师徒制特色,因此,现代我国武术的传承方式形成了班级制、师徒制、衍生形式等并存的多元化发展格局,但是,班级课程制发展成了现代武术传承发展的主要方式。

2 武术传承方式的现代教育学诠释

据现代教学论原理,武术的传承可以理解为武术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据此,武术传承活动可以理解为习武者在师傅的指导下,对前人已积累的武术技艺及武术思想文化的认识活动和不断提高武术技术操作技能及武德精神的交往实践过程。武术传承首先反映的是徒弟在师傅指导下对武术的认识过程,其次是师徒在教、学双边活动中的交往实践过程。用教育学的术语来说,武术传承方式就是武术教学模式,据上文对武术传承方式变迁分析,我国武术最为典型的传承方式为师徒制与班级制两种模式。教育学认为,教学活动主要包括目的、学生、教师、课程、方法、环境与反馈6个核心要素,那么作为教学模式的武术传承方式也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把握其内在本质,两种不同的传承方式应该在六个要素上或组合上具备不同的特点。

2.1 武术传承方式的方法论诠释

方法论包括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两部分内容。传承方式的不同首先表现于外部形态的组织形式不同。教学组织方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5]。从现代教育学的原理出发,传统武术“一对一”的师徒传承方式实质上是一种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与现代班级集体授课形式对比,个别教学中师傅可以充分顾及徒弟的特点,实行因材施教,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多样化,能促使学生的兴趣、特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相反,班级授课制虽然可以做到学生固定、教师固定、内容固定和时间固定,从而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发挥教师优势、发挥班集体作用、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最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对比个别教学的师徒传承制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所有学生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不利于因材施教,抹煞学生个性,容易产生教学中的“不公平”,教学领域主要局限于课堂,理论难以与实践相结合。另外,离开了一对一的这种师徒之间的特殊情感,现代集体教学中的教师言行很难对学生产生刻骨铭心的深刻影响,传统武术浓郁的文化思想很难通过现代班级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内化成广大学生的自觉观念,因此只有通过师徒传承的个别教学才能使本门派具有巨大包容量和负载力的武术文化得以很好的传承,师徒传承虽然教学效率低,但其传承质量特别是文化层面的武德思想传承效果是班级授课制无法比拟的。班级授课制能大大提升教学效率,缩短教学周期短,提高效益,但是这仅限于武术技术层面的传授,实践证明,班级授课制对武术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寡效的。

在传统武术师徒传承与现代班级集体教学之间还存在一种过渡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论称之为“个别-小组”教学,实质上即使在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中,也难以全部保障“一对一”的师徒面授,一般来说,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徒弟之间的年龄参差不齐,寺庙武术传承就属于典型的个别-小组教学,大徒弟带小徒弟是此传承方式中最为常见的方式,现代教学论称之为导生制。“个别-小组”教学是承接两种典型传承方式的中间形式,兼有师徒传承与班级授课的优点,在现代学校武术教育运用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从“有”到“无”与从“形”到“化”为特征的武术技术文化,武技的“变通活泼之妙,非口传心授何以曲尽”。[6] 师徒传承的教学方法为“手把手教”的直观教学法,师傅一般要进行“身教”示范,师傅在与徒弟的“切磋”中必须占据明显的上风,不然,难以驾驭传承过程。受农耕社会生产力水平、思维方式以及传统武术本身劣势等方面的制约,为师者熟悉自如的是“知其然”的经验感知和实践把握,而并不在意“知其所以然”的理论说明[7]。现代武术教学方法手段非常丰富,有高科技的教育技术作为支撑,几乎不要师傅就可以成为武林高手,教学方法随着武术传承方式的变迁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2.2 武术传承方式的目的论诠释

从现代教育学的原理出发,教学目的可以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三个主要方面。现代课程制武术传承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普及与提高武术运动,传承与发扬传统武术文化,增强习武者的体质健康,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武术人才。教学目的是现代武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武术教学目的受社会个人需要、武术发展程度、学生准备等方面的制约,同时武术教学目标也直接制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深度挖掘武术文化的民族精髓,民众需要武术运动强身健体,传统武术运动契合了时代发展与个人发展需求,学校武术教学目的制约着武术教学内容与课程的选择,同时也制约了武术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

传统师徒制传承方式的教学目的同样可以按照现代教学目的论的框架来进行分析。古代社会由于军事战争需要武术的传承与传播,到了明清时代封建统治者推出了武术科举制度,大大刺激了民间武术的传承。古代武术师徒传承的教育目的更加体现在宗族与个体需要上,家族的兴旺、宗教寺庙的发展必须有强大的武术门派作为保障,如少林拳等武术流派就是在师徒传承的封闭环境中逐渐演进而成的。实现个人的某种目的与发展也需要武术的武装。与现代武术的发展同样,古代武术之所能代代传承也正是因为它契合了封建社会国家、团体与个人的发展需要。师徒传承主要从武术技艺与武德精神两方面进行传授,师傅对不同条件的徒弟有着明确的目标定位,进而在练习内容与方法上有着不同的选择,一旦徒弟达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或胜过师傅了,师傅就会让其“出师”或介绍到更高水平的师傅那里去深造以实现更高的教学目标,这点非常类似现代学校教育的毕业升学制。师徒传承有利于精雕细刻、区别对待,可以实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的目标,特别对高水平武术人才培养占有优势,班级授课制培养目标统一,内容手段统一,对提高教学效率与多出人才大有益处,但对“高手”或“特别”人才的培养显然不足。

2.3 武术传承方式的课程论诠释

学校武术课程传承有统一的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从全国层面对不同层次的武术教学进行统一规划,大一统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学习时间、方法手段与评价标准是课程教学的显著特点,目标就是企图通过统一的课程标准培养出一定规格的人才,课程标准控制了人才培养的底线,而传统师徒传承方式关注的是武术技能可能达到的最高定点。

从技术层面看,现代课程教学也有着统一的规格与标准,武术技术动作的统一规范,给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带来了巨大益处,在统一的动作和规则规定下,使初学者很快掌握了动作要领,能大大提高了效率,增强了教学的可评价性。但反观教学质量,竞技武术由于竞赛法则的规定,使套路运动始终把强调动作规范作为学习和训练的重点,为此,由形架入手,以求脱化神明的传统习武过程,在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训练环上发生了断裂,在竞赛规则杠杆撬动下,统一的“高、难、美、新”动作造就了风格相同产品,武术技术差异进化基因失去沃土,课程制教学不利于武术技术的多元化发展,长久以往最终将引起武术门派的消亡。

师徒传承的教学内容是本门本派的独家功夫。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计划。师傅根据实际情况,随机面授身传。更重要的是,师傅不仅要教授徒弟武艺还要特别注重对徒弟德育的选择和培养,从道德教育的内容看,既有日常道德伦理,又有习武活动的意志品质教诲,武德传承内容取决于武术门派的文化积淀与师傅对门派精髓内涵的理解,师徒传承方式中的武艺与武德教授没有课程制一样的固定教材,这本教材装在师徒的心中,在本门派核心理念的引导下,师徒在传承双边活动中不断丰富门派武术技术与武德精神,使本门派在封闭单一的小生态环境不断发展。多样化的武术传承内容经过漫长时间的传递与进化,便形成了今天特色突出的各种武术门派。

2.4 武术传承方式的主体论诠释

武术传承中最活跃的要素是教师和学生,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考察不同传承方式的重要视角。传统的师徒关系中“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说法是所有拳种门派信奉不渝的信条。徒弟对师父的敬重表现为听从传道授业与极力维护师傅权威,在宗法制度与血缘模拟的师徒关系结构中,师父就像一位处于最高权威的族长,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古代中国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长制宗法社会。传统武术师徒传承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社会凝聚性。在我国历史上动荡恶劣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成员需要归属感,师徒凝聚往往成为纽结人们关系的一种组织方式,传承双方通过模拟血缘连结的师“父”与徒“儿”关系,传技者能尽心尽力,反复言传身教,习武者刻苦练习,不断体悟领会,教学效果远远胜过现代“一对多”的班级授课制。

狭窄封闭的师徒关系对武术流派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单一的小生态环境使某一拳术流派在传承过程中不断纵深发展,形成与传统风格有别的新套路或拳种,“拳种众多,流派林立”是武术繁荣昌盛的象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8]。中国武术的拳种发展至今已有130种之多,其中包括刚劲凶猛、“硬打做软”的少林拳和柔绕弹抖、“四两拨千斤”的太极拳等,构成了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武术技术体系,多元化的拳种是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的生命力所在。师徒传承保持了各种门派的独特性,但同时也制约了本流派的传播,使本拳种的生命力减弱,流派的排它性不利于拳种之间的取补融合,造成拳种内部的发展空间不断变小。

课程制教学中师生处于“一对多”的开放式状态,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大一统”教学模式抹煞了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学校课程制传承方式把纷繁复杂的传统武术简化为单一的课程标准,最终将导致丰富多彩的武术流派消减成唯一竞技武术,大一统的教学模式也不利于人的个性发展,不符合现代教育的人本思想。

3 结论与建议

从历时态的视野看,我国武术传承方式经历了从师徒传承到学校课程制传承的变迁,从共时态的视野看,在某一时期内多种传承方式并存,但均有一种传承方式占据主体地位。传承方式即教学模式,不同的传承方式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师生关系等要素上有着不同的含义。师徒传承实际上是个别授课制,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个性,师徒传承最终形成门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兴旺局面,学校课程授课制大一统的教学模式最终将导致丰富多彩的武术流派消减成单一的竞技武术,传统武术文化也将逐渐趋于消亡。

针对大一统的武术课程授课模式,很有必要进一步增加特色选修模块的课时比例,打破“千人一面”的人才培养规格,以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多元化的需求。班级制授课要与个别、小组教学相结合,构建师徒传承教学环境,将一些民间优秀拳种传人、大师吸收到现代武术教育中来,丰富学校武术传承方式,加强现代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三真. 武术教学价值论概析[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4.

[2] 岳武.拜师论[J].中华武术,2003(12):27-28.

[3] 蔡金明. 传统武术传播的方式与特点[J].体育文化导刊,2003(6):35-36.

[4]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46-352.

[5] 李秉德. 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60.

[6] 周伟良. 师徒论一一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5):584.

[7] 李俊卿.师徒传承与师生教学在宏扬中华武术文化中的作用比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4,18(6):95-97.

[8] 郭玉成.武术传播的理论与对策研究[D] .上海:上海体育学院, 2003:6.

作者:袁 勤

第3篇:论武术与现代体育的渗透融合

【摘要】本文结合武术与现代体育的概念、分类、发展状况,结合武术与体育运动的特征,探讨武术在体育运动中的相互渗透,弥补现代体育的缺陷,寻找武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武术;现代体育;武术运动

武术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倍受赞誉,享有“国宝”“国粹”的盛誉。武术不仅是体育,是技击术,更是一种文化。然而,武术正面临外来同类体育新鲜运动项目的严重挑战,诸如跆拳道、瑜伽等,武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和普及程度远不及跆拳道,跆拳道精神广为传播。武术要在全世界进一步普及和推广,走进奥运会,就必须不断进行改革,改革的产物竞技武术的发展在一段时期适应了现代体育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丞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武术的可持续发展,中华武术不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还应该结合现代体育的一些发展优势,不断探索武术在现代体育中扮演的角色和它们之间的渗透融合,为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和走向世界寻找一个突破。

1 武术的内涵及发展状况

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是以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动作及其攻法为内容,通过套路和对抗形式,来达到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及训练格斗技能的目的的体育运动。武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活动。武术的器械来源于原始人类的生产工具,一些朴素的攻防概念则从同大自然的搏斗中产生出来。武术的雏形则与阶级、国家产生之后的战争有关。到秦汉时手搏、剑道已经很盛行。唐代兴武举,促进了练武活动。宋代开始有了使拳、踢脚、弄棍、掉刀、打套子等表演,宫廷中则有“枪对牌”、“剑对牌”等对练项目。武术从此渐以套路运动为主。明清时代,不同拳种流派林立,“十八般武艺”及各家拳法广泛流传。建国后,武术被正式列为体育竞技项目,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推广。

我国武术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从类型上讲,它可分为竞技武术、社会武术、传统武术、实用武术、健身武术、学校武術、商业性表演武术等等。其中竞技武术是武术的龙头,它对整个武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很重视我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同时,由于西方体育文化的东进,在原来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支新型的武术体系,既竞技武术,它是指高水平的竞技,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运动潜能和争取优异成绩为目的而进行的武术训练竞赛活动,它的特点是专业化、职业化、高水平、超负荷、突出竞技性等特点。

20世纪,武术由一门技击术转向体育运动并朝多元化方向演进是其发展的最主要特征。其一,受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和影响,庞大的武术体系逐渐瓦解,武术的健身价值和竞技价值得到重视,武术逐渐步入体育行列;其二,受特殊历史条件所限,其艺术表现功能曾一度取代竞技功能,成为武术发展的主流,这促使了世纪末武术领域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武术依其价值功能的主导因素,可以分为攻防技术武术、艺术展现武术、健身养身武术3大类,它们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技术体系,将成为武术未来发展的3大方向。

2 武术运动与现代体育运动特征的比较

2.1 武术运动特征

(1)武术运动是人体的整体运动,从运动的方式上讲他属于整体运动,讲究一处动而周身无有不动,因此说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局部运动。

(2)既有搏斗运动,更有套路运动:中国武术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既有相击形式的搏斗运动,更有舞练形式的套路运动。这是其他民族和国家所没有或少有的。武术一直是循着相击的搏斗运动和舞练的套路运动这两种形式向前发展着。后来随着岁月的流逝,套路运动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占有了武术的主要地位,而且内容、形式、和流派越来越绚丽多彩,灿如众星。

(3)武术运动蕴含攻防技击性:攻防技击性,是武术运动的主要特点。套路运动、太极拳等都有着不同的技击特点和攻防规律。例如太极拳的“野马分鬃”就体现着攻防技击含义,这一特点的存在,不仅使人们能够增强体质,掌握一些格斗的攻防技术,还起到防身的作用。

(4)武术具有很强的表演艺术性和健身养身功能:武术逐渐由古代的街头卖艺到至今的舞台表演,还有武打影视作品都体现着很浓的艺术性和民族精神,让群众多角度多形式去了解武术,喜爱武术。体育的有氧运动具有健身功能,而武术的套路和太极拳、气功都有健身养身功能,应该相互吸取精华,不断发展。

2.2 现代体育运动特征:现代体育是体育教育、竞技运动、身体锻炼以及体育理论的观点、体育方针、制度、科研成果、出版宣传、最高成绩和体育的物质设置等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体育愈来愈成为全社会人民生活的需要。体育作为一种运动,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锻炼手段。竞技武术作为现代体育运动的产物,体现着体育竞技项目的竞技和规范性。体育项目中的健美操体具有很好的表演性质,而田径、球类运动更具有很强的竞技性,武术特征与之都有着很多共通性。

3 武术锻炼的优点、现代体育运动的缺陷、以及武术与现代体育的落差

3.1 武术锻炼的优点

3.1.1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修身养性。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技法来体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武术套路在技法上往往要求把内在精气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结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身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身心,达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修身养性的作用。

3.1.2 内容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武术运动不仅锻炼价值高,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同的拳术和器械有着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它可以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时间、季节、场地和器材的限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选择合适的项目来进行锻炼,这给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供了方便条件。因此,武术运动有着广泛的适应性。

3.2 现代体育运动的缺陷:现代体育运动是着重于外部“形体”的一种锻炼,以练“形”作为主要手段达到强身的目的,缺乏身心结合的锻炼。目前体育运动侧重于“形体”的锻炼出现的弊端是很多的。如举重运动员的血压不够正常划船运动员以腰部和双臂为主要的机械运动,使二处肌肉损伤普遍许多运动员形成腰椎骨增生,腰椎骨炎和稳裂等器质性病变。现代体育运动是一种耗能性反应过程,机体不断将自身中的精微物质转变成力能、热能及其它代谢产物。由于高强度的肢体训练和竞赛,体能大量消耗,使运动员普遍表现为疲备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迟钝,四肢肌肉轻软,脉率徐缓,各为过劳伤气(无气)。

3.3 武术与现代体育的落差

(1)传统武术的传承理念保守,不传外人,比赛方式和评价方式较单一。武术要持续发展,传承的理念就必须要变革,由保守变开放,就要主动的寻找自己的教学对象,培养市场,保持技艺的流传,拳种的生存,并且不断改变评价方式,使传统武术更容易传承发展。

(2)教学模式单一,习武者缺乏兴趣。传统武术的教学形式和当今信息化,网络教学等形式形成鲜明的反差,很难吸引现代人们。所以,传统武术教学形式的变革势在必行。

(3)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技术的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难度。传统武术许多技术要求功力,这和现代化节奏、多元化的生活环境,以及人们锻炼身体为主要目的要求发生误差。所以,必须根据具体的锻炼目的调整技术要求,因人而异,以达到目的为主。

竞技武术的比赛规则最初是在参考体操竞赛规则基础上,结合武术实际而制订出来的。回顾竞技武术的发展历程,其技术方向大体是沿着高、难、美、新的路子前进的。历史与实践清楚的告诉我们,高、难、美、新的技术发展道路是不完善的,而“高、难、美、新、真”的技术发展道路才是我国竟技武术套路技术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

(4)训练内容的繁杂不适合当今武术的发展。传统武术追求技击目的,使许多年轻人转向了简洁实用的剑道、跆拳道,练武术的人主要目的是健身和防身,无形中将想要防身的人群丢掉。所以,传统武术训练内容要向简洁化、等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4 武术与各类现代体育运动的相互渗透

4.1 武术与田径的渗透融合,对提高运动员的成绩起到一定的作用。把武术气功应用于长跑,在我国已有一千年的历史,古代叫“神行术”或“夜行术”。气功对人体潜在力量的发挥,特别是对人的耐力、意志的锻炼和培养都是很重要的,致使运动员在长跑中获得良好的成绩。据一些资料报道,气功不仅可以应用于长跑训练,而且在短跑训练,对运动员步频的提高和速度、耐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作用。

4.2 武术运动与体操运动的融合,对相互的训练方法、协调能力、动作的规范性起等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太级对于疏通人体经络和改善、锻炼人体协调能力、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方面所起的作用与一般体育运动是不相同的。经常练功的人,股体柔软,动作大方协调、反应灵敏。如果体操运动员得“运气”,就能作出刚劲有力、轻松自如、舒展大方的动作来。除此之外一些在常态难以完成的高难度动作,在太级动态下就有可能完成。太级“运气”应用于体操这将对体操艺术是一个重大的推进。

4.3 武术运动与爆发性力量运动的制约与相互促进。套路专业的人,他的短跑速度受到制约,因为他的大腿韧带松弛,柔软性过强,练套路的人的高度相对较矮,虽然爆发性好,频率较快,可是速度短跑速度也受到了限制。举重、投掷都是以发展力量为主的动力性运动。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肌肉以最大强度的紧张收缩速度来完成最大的功(即爆发力量)。

4.4 武术气功融合于体育跳高运动中:武汉体院对跳高运动员作用于气功遥感信息后,使有的运动员的跳高成绩提高了近20多公分,石爱桥通过几个月的气功锻炼,其跳高成绩也提高了10公分多。由此看来,气功对跳高成绩的提高,有着具大的潜力。可以说未来世界跳高记录的创造者很有可能是将轻功巧妙地运用在跳高技术的人。至于如何将气功和跳高技术科学的结合起来,是值得探索的一个问题,这不仅需要运动员艰苦地探索和实践,也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紧密配合和应用。武术中气功与体育的结合不仅对提高运动成绩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在消除运动疲劳和治疗运动创伤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这一方面国内外学者曾作过探索性工作。

4.5 武术与健美操的融合,是武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形式。经常练习武术的人练起健美操更是得心应手,因为有武术功底的人的协调能力好,手脚灵活,灵敏性更强,动作到位规范。休闲武术操异化为健身操是降低武术的难度,尽量简化动作形式(如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借鉴健美操的韵律和形式,编排新的武术操,也可以与健美操相互揉和,形成一种新的武术健身操,现已经在各类学校推广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应该不断发展下去。

5 结论

5.1 武术要生存发展,必须赋予新的符合时代的内容。武术本身内容十分丰富,锻炼手段多样,且各具特色,能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它不仅有丰富的锻炼形式,更兼有传统的“天人合一”“内外兼修”的整体观,与阴阳辩证的理论指导,从而达到“身心并无”的境界。“传统武术是武术之源,是武术发展的基础”。在人类大踏步向现代文明迈进的过程中,传统武术如果跟不上时尚,不能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相同步,就必然会被人们作为陈旧而无价值的东西所抛弃,因此,武术被现代社会人们所接纳的前提,就是具有现代所需要的价值。传统武术要存活,就必须有发展和创新。

体育创新实践证明:任何一个运动项目都只有在自身的发明创新下取得长足的发展。与时俱进就是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推陈出新。对传统武术进行独创发明是进行创新活动的根本, 但创新是要传统武术的发展演进符合时代的特点与人们的需要为基础的。利用传统武术的文化底蕴,改革传统武术的运动形式寻找与现代体育相融合的运动规律,以适应武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要求。

5.2 利用武术已具有的群众基础,融合现代体育,寻找与现代体育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规律,使武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种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深厚的群众基础。没有群众基础谈产业是空洞的,是不切实际的。同样,武术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群众基础,需要一批关心武术,懂得体验武术和欣赏武术的观众。所谓群众基础不仅是指从事某产业及与之相关事业的人群,更指此事业的参与者及关注的人群总量。传统武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华武术古来有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流淌着武术文化。而且,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习武练拳的好传统,至今创编流行的拳种、门派、拳式不计其数,具有相当大的规模。传统武术在国外也已流传了几百年,分布较广。武术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强身健体的手段和方法,一种娱乐观赏的运动形式广为人民喜爱,而舞台表演、荧幕影视武打的发展为武术的普及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武术健身娱乐性使武術向大众深化,拓宽武术的发展领域。现代竞技武术是东西方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已更多地具有了西方文化的特征,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武术并不具有完全的代表性, 已不能完整体现出中国武术的精髓与特色。传统武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哲理精深,具有更完全的代表性。因此,不管是传统还是竞技武术都应该融合现代体育,寻找与现代体育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规律,为武术的传承、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显涛,韩秋红.气功与现代体育运动的科学结合[M]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0, 81 [2] 肖成兵,李爽. 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体育与现代高校体育教育[J].CJFD收录刊教育与现代化,19999,03 [3] 刘林生.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的思路探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5,04 [4] 周永盛.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之比较[J]. 体育科学研究, 2003,04 [5] 童俊杰.中华武术传统与现代传承模式内涵的对比分析, 2005,24

作者:陈科全 廖月荣

第4篇:武术班专业武术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指导0

9、10级武术班的专业武术教学,另上09级《武术养生》。《武术养生》是一门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虽然上过一期,但为了让学生听得仔细,深入了解,我仍然搜集大量有关资料,以提高对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水平。为了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组织清晰化,讲解生动化,动作示范准确化,教学内容合理化,并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感受独立组织带课,并写课后体会,一起加强评比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技改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环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教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记,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技术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武术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练习武术动作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让他们能切身体会到别人能练好的我也能做到。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第5篇:武术散打能否代表传统武术?

很多业内人士都有这样的疑问:“武术散打能代表中国武术吗?”“难道散打就是中国的功夫吗?”回答“是”与“非”者均有之。

“是”者认为:当今诸多的影视作品、武侠小说中的打斗场面将武术过于神化、过于夸张,致使有些人认为散打比起影视中的武术打斗相差甚大,看起来并不那么过瘾,只有影视中的打斗才是真正的武术,因此对散打横加指责。

众所周知,文艺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夸张手法是必不可少的。即便是没练过武术的人也不至于以为散打得像影视中的武打一样,一跃几丈高,一拳将人打出几丈远吧。况且指责散打不是武术的人大多都是些武林圈内人士,其中不乏一些武林界颇有名望的老前辈。正因为他们了解武术,与武术相伴一生,所以他们才能对此提出异议。

事实上中国武术虽不像影视作品中虚拟和夸张的那样,但更不像当今的散打。当今的散打根本代表不了中国武术。有人指出是因为人们受了影视作品的误导后才认为“现代散打不是中国武术”,这岂不是影视界的又一大悲哀。

有人讲现在的散打是“拳击加腿加摔”。此论点细细品来确有些道理。想证实一下亦很简单,只须将现在的散打规则略加改之,即不许用腿和摔,然后让双方再打,这时再看看它是什么“击”?

传统武术之所以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因为它是在“一刀一枪争天下”的历史年代里,人们经过多年的实战经验所提炼出来的技击精华,并不是哪一位历史英雄心血来潮、头脑一热就编出来的演练套路。传统武术仅拳的用法就有劈、砸、崩、挂、栽、截、标、钻、撩、格等等多种用法(因散打是戴手套进行的,故在此我们不谈掌、指、勾、爪的用法);而腿法则有踢、蹬、踹、弹、撩、扫、勾、挂、蹶、斩、跺、摆等诸多用法,再加摔法和拿法,俗称“踢、打、摔、拿”四大基本技击法。

看了很多的散打赛事,从“摆台赛”到“争霸赛”,所见到的几乎全都是那么“三拳两脚”,即:直拳、勾拳、摆拳、边腿和侧踹。人们不禁要问:既然叫“武术散打”,那么武术中的“借力发力”、“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技击要略哪里去了?在每局打斗哪怕就是出现一次类似“野马分鬃”、“袖里褪金”、“搂膝扒肘”等武术招法的应用,也算沾点儿武术的边儿。

那么是什么使“传统武术”与“现代散打”如此脱节和对立呢?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技击的基本原则不一致。现代散打主张“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这一技击原则,在此原则下,很少见到当对方进攻时,另一方用招术化解其袭来之拳脚转而借势攻击对方的,多是你出拳我也出拳,你出脚我也出脚的盲目的无目标的硬拼乱打。当“2001

年散打王争霸赛”都已进入最后将要决出各级别的“王者”比赛阶段时,还时常出现相互乱打的场面。这一点不但众人看得清楚,连赛事组委也似乎感觉到了些什么,认为“场面不好看,不符合比赛市场化的原则”,进而对2002年的赛制有所改革。

一代武术巨匠李小龙曾这样讲:“战胜对手的基本观点就是因势利导,借力发力。”这里很明确地阐述了传统武术“引进落空”的技击哲理和原则。谈到这里,有人不禁要问:你在此一味地强调“引进落空“,按此逻辑双方谁还会先出手呢?谁也不出手还怎么比赛?我们说如果将“引进落空”只理解为“等对方先出手”,那是个极大的错误。少林拳法《打法二十四诀》中,前四个字“扳、唤、搅、撂”中的“扳、唤”,讲的就是在对手未动之前我方出击之法;而“搅、撂”则是当我方用“扳、唤”之法引对方已动之后即顺势打势、取胜对方的拳法,这就是“引进落空”的哲理所在。

2.训练方法不同。历代武术大师、武林豪杰大都是自幼习武,他们既练拳法又练武功。不论是谁,不论是何等门派,都是经过常年累月实战较量和套路演练而练就一身高超武艺,使之出手不凡。而“现代散打”则根本不承认“传统武术”,并把传统武术套路说成是“花拳绣腿”,他们的一套训练方法就是打沙袋、踢手靶。曾有人提出,把散打的手套去掉,让他们充分发挥技巧,使之向武术“靠拢”。但笔者想,现阶段的散打者即使去掉手套,武术中的招法也同样不会用,不认试试看。

3.竞赛规则不完善。散打在竞赛规则的诸多方面还有待改进和完善。比如相互缠抱规则,依笔者之见,当双方缠抱时,场上裁判不应该将其分解开,而此时的有效击打也应得分,这样就促使双方各自想办法解脱。此时当甲方用拳击打乙方时,乙方就会松开缠抱之手来迎击甲方,以各自争取得点分,两人就会不分自开。而现行规则是双方缠抱时的击打不得分。这样势必会促使运动员将缠抱作为“消极抵抗”、“暂时的休息”。你打你的,反正也不计分,我死死地抱住你不放手,先歇一会儿再说,等待裁判来解围。这与传统武术中的“跳出圈子”、“不让近身”的法则是格格不入的。

据说缠抱时相互击打不计分的规则是为了让交战双方有效地应用摔法,名曰“近则摔”。实际上传统武术技击中,一旦他人贴靠近身,或被人搂抱时,最有效的制敌方法并不是摔。正如拳谱中所讲“浑身无处不是拳,碰到哪里哪里击”。而散打中的缠抱看上去与拳击的缠抱并无两样,将国外拳击的东西生搬硬套在中国武术散打中,是对中华武术的一种亵读。

4.没练过传统武术。当今散打运动员许多是从其他体育项目选手中选择出来进行散打训练的,对武术的招法一问三不知。有人说:个别散打王从小就练传统武术,但至今在赛场上仍使用不上传统武术的招法又作何解释呢?笔者认为:那只能说是他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武术仅仅只是触及到了点儿“皮毛”而已。运动是这样,好多教练员对传统武术更是一窍不通。难怪有位教练员发明了在散打双方缠抱时应用侧踹的“绝招”,且文

章发表在有关武术杂志上。这真是让人啼笑皆非。人们不禁要问此时的“侧踹”能踹谁呢?该不会去踹前来解围的场上裁判吧?

那么,“传统武术”和“现代散打”的争论又有何意义呢?不论作为一个中国公民还是一个武术爱好者,都在深深地关注着中国武术的发展前途,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散打王争霸赛”的深入开展,随着中国武术将成为奥运项目而走向世界时,中国的散打面对的也将是世界各种搏击的挑战。难道中国就认可将现在的“武术散打”作为中国武术的最高技击形式推向世界吗?如此,后果将不堪设想。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而我们的“散打王”们可能还没有太多的危机感。当代表中国武术的“散打”被外国的搏击打得一败涂地时,老外会说“什么中国武术,不过如此”。中国武术散打于2001年12月对泰拳的2:5及1:4两次败北还不足以引起国人的醒悟吗?更何况目前中国武术散打一旦直接面对泰森和刘易斯们,后果又将会怎样呢?

回顾历史,我们的武林豪杰在擂台上击败“洋人大力士”的事屡见不鲜。提到中国功夫,王子平、霍元甲、李小龙等人的名字令多少中外人士敬佩得五体投地,而现在中国的“武术散打”代表着中国人自己的“国粹”,又是自己制定的竞赛规则,却战胜不了外国人,何以向国人交待?这不是中国武术界的最大的悲哀吗?

依笔者之见,从诸多方面来看,将现在的“中国武术散打”改称为“中国散打”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武协主席官员在新年伊始谈到传统武术发展时曾强调:“今后,我们每年要推出三个传统武术拳种,进行实验,搞自己的散打比赛。同时还要进行传统武术交流规则的探讨,比如分指手套的研究,使散打比赛更具有中国武术的特点,更利于中国武术的技法的发挥。”这应值得我们每一个武术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现代散打得益于传统武术而如虎添翼,让中华武术借助现代散打的运作机制而称雄世界!

环科081班余兆鲸 学号:20083432

第6篇:武术学校中期武术考试开幕词

2013年宁夏少林精英武术学校中期武术考试开幕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教练、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举行精英武校中期武术大比武,本次考试从准备、策划得到了学校各级领导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学校及各位武术教练和同学们的关注,举办本次武术考试旨在丰富和弘扬我市及我校武术文化氛围,促进武术项目在我校累计全市更大范围的推广普及。使我校武术理论实践教学与全名健身城市社区体育发展,大众体育文化传播构成教学实践同步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我精英武校在宁夏省对中华武术的发展,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也为中华武术在银川扎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舞台上我校也将涌现出众多武术人才。我们每一届武术人才用他们的勤劳与热情以及对中华武术的执着追求与不断探索研究,将宁夏武术不断推向历史巅峰。

宁夏少林精英武术学校作为唯一的一所专业武术培训基地,担负着为宁夏地区培养武术人才及师资的重大责任,建校十多年来经过几代武术人的辛勤耕耘,武术教学已成为体育专业的亮点课程。同时学校的竞赛水平也有了显著地提高。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们将走向全国的各项赛事中。我坚信,我们学习与付出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宽广的路。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次武术考试,所有学生能够发扬作风,做到自信,勇敢,并且高度重视此次考试,将中华武术发扬光大。

老师们、同学们,学习武术不单单只是为了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和挖掘武术中蕴含的文化知识。将其更好的运用于实践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最后,我衷心的希望所有裁判员能过本着公平 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本次比赛的裁判工作。所有参赛运动员严格遵守考试规则,尊重对手赛出风格、赛出友谊、赛出团结、赛出成绩。

祝本次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祝各位领导、教练、同学们取得良好的成绩! 谢谢!

第7篇:武术的功能与作用及其特点和我对武术的心得

武术的功能与作用及其特点和我对武术的心得 什么是武术?武术是以搏击为主要内容,通过套路、搏斗等运动形式,来增强体质,培养意识的民族传统体育。 武术的作用 改善和增强体质 武术具有强健身体的作用。长拳的动作幅度开阔,关节活动范围大,而动作又复杂多变,对肌肉和韧带的柔韧性,弹性都有较高的要求,这有助于发展人体的速度,力量,灵敏,协调和耐力等素质,太极拳则要求松静自然,柔和缓慢,就更适合年老体弱和慢性病患者进行锻炼,是一种良好的体育医疗手段。 提高防身自卫能力 武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经过练拳习武,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还可以掌握一定的攻防格斗技能,这样可以提高人体的灵活性和对意外情况的应变能力。经过系统的训练,还可以直接为国防,公安建设服务。 磨练意志,培养了良好的道德情操 拳语说:“冬练

5.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不同拳种,不同器械,其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套路的运动量都有不同的特点。这可以使不同年龄,性别,体质,职业和爱好的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同时,武术运动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场地器械也可以因陋就简,这给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的体会 通过这近半学期的武术的学习,我们应该获得如下的体会,并且把它们融会于我们的人生中。 懂得“积累”。武术的每一个姿势、动作都不是看一眼、练几遍就能学会的,必然经过一次一次地重复,而且是不断调整中的重复。必然走过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积累”。“百遍才会”“千遍始精”“万变能神”说的就是积累和目标之间的关系。我们要想达到既定的目标,一点一滴的积累是最切实可行的办法,这就是古人说的“积跬步而至千里”。可以说,通过武术的一个姿势、动作的正确掌握,你就能体会出在人生中成功要素的积累是多么重要。 注重“细节”。武术的博大精深是用肢体语言来表现的,是每一个关节、每一块肌肉、甚至每一个细胞的充分协调的结果,其中细微的变化正是它的奥妙所在,我们把它称之为“细节”。武学造诣高的人,他的一静一动必然是所有细节的整体和谐。“浑身无处不丹田”“浑身无处不弹簧”等警语指的就是这样的细节。有一句流行语说“细节决定成败”。没错,学武术的过程实际就是在锻炼你怎样把握细节。学武术如此,做人做事也莫不如此。 培养“勇气”。人生中有一个东西,挥之不去、迎之不来。人们把它叫“机遇”。成功的人肯定是抓住了机遇,失去机遇就意味着功败垂成。所有的机遇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都会稍纵即逝,唯有勇气可以扩大这种偶然性、可以使机遇的概率增多。还有什么比两个人相博更能让你培养勇气呢!二人相博,立见生死输赢,只有勇者才会在该低头的时候低头、该出手的时候出手,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我们常把人生比作战场,勇气是我们活下去、活得更好的必须。 其实学习武术的用处还有很多,作为初学者的我来说一定要坚持,抓住每次的学习机会!跟着老师好好学习武术。

第8篇:武术世家

武术世家简历

高祖父:史国良(1874-1954)少小拜少林善禅上人为师,深得真谛,光绪19年(1894),在直隶、鲁、豫、皖组织义和团在山东灌县大战洋人,后慈禧反目,遭镇压,云游四海,途中巧遇徐州振兴镖局总镖师徐兴武大师、少林拳大师朱锡恩、梅花五行拳大师邱邦杰,并结为好友,特委托三位武术大师,传授高曾祖父史忠纯真功绝技。

后又接交了形意拳大师刘奇兰、李存义、尚云祥等许多武林好友,经多年学习各家精湛武艺总结出独具一格家传功夫,代代以德传承。,高祖父一生行侠仗义,扶危济贫,护村爱民,至今有口皆碑。

曾祖父:史忠纯(1909-2006)江淮武界一代宗师,曾任丰县武术协会副主席,丰县振兴武校创始人,自幼随曾祖父习武,天赋超群,并深得徐州振兴镖局总镖师徐兴武大师、少林拳大师朱锡恩、梅花五行拳大师邱邦杰众恩师精心教授,尽得真传。融众家之长,德艺双馨,铁骨铮铮,正气浩然。刀、枪、棍、剑、拳、镖、绳无所不精。尤为软器械和铁砂掌闻名武林。民国年间曾是地下党交通员,38年徐州沦陷,汉奸出卖被捕,双掌击毙日本兵,从清沙帐逃离,幸免于难。40年和皮货商保镖路过济宁,误住李家黑店,发生分争,单掌批开磨石,震摄了地方无赖,大煞其嚣张气焰。41年在南京下关,与人发生误会,十步开外,镖打铜钱,避免一场械斗风波。58年应邀代表江苏省赴京参加武术交流大会。返乡后,创办武校,景仰者如望泰山北斗。拜师求学者,遍及江淮鲁南,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国际冠军、全国冠军、国家一级教练、一级裁判、武英级运动员多人,皎皎者有刘洪才、史孝奇、史为敏、薛正伟、张美玉、卓为民、郝允方、孙成江、胡绍亮、李井标、闫少堂等。92年中央电视台来丰拍摄“汉皇故里”84岁高龄应邀表演武功,诸摄制人员及围观群众无不雀跃鼓掌叫绝。一生深谙武学,成绩卓著,多家媒体曾争相报到,英名已被“中国当代武术家辞典”、“中国名人风采”、“中国21世纪人材库”、“中国专家人材库”、“彭城武林”等著收录。

祖父:史孝奇(1941年生),毕业于南京体育大学,国家一级裁判,国家级一级教练,曾任徐州地区武术总教练,97年被国家评为武术七段,曾任苏北振兴武术学校校长。先后编写武术专著十余部。5岁开始习家传武功,57年16岁参加省首届武术比赛,获醉拳冠军,棍术亚军,刀术季军。同年徐州地区武术比赛,获拳术,八仙剑,九节鞭,三枚金牌,棍术绳镖、二枚铜牌。58年徐州地武术比赛醉棍、八仙剑、拳术、对练四项金牌尽收囊中。61年在山东参加全国武术比赛获全能第四。64年又在山东参加全国比赛获绳镖和八仙剑二项冠军,同时对太极拳、形意拳、通臂拳、螳螂拳均有深入研究,功底深厚。70年代至今为国家培养世界冠军和全国冠军,有张成忠、史晓甲、史有为、史志旺、王思乐、张颖、张成兵、张成忠等优秀武术人才,并代领众弟子参加全国各类武术比赛获金、银、铜牌368枚,先后有89名学员考取北京、南京、武汉、沈阳、徐师大本科院校,并向省、市专业武术队、武警部队、影视学院输送500多名优秀武术人才。现张成忠、张成兵兄弟在日本传播史家武术,史有为任教复旦大学,王思乐任教安徽安庆大学,史志旺任教南京农业大学,史晓甲任教武汉体育大学,张颖等多人在政府机关和部队工作,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丰绩被载入“中国当代武术家辞典”、“中国名人风采图文经典”、“二十一世纪人材库”、“中国专家人材库”史册中。

家父:史为友,少林正宗朝阳派第十世传人,江苏省武术协会会员,中国武术六段,国家一级社会指导员,国家一级教练,跆拳道五段。自幼随家父史孝岐习练家传武术,善钻研,肯学习,不怕吃苦,深得少林拳真谛。并融汇其他门派精髓,尤擅拳法技击,多次参加省、市、县武术比赛,均获得优异成绩。为发扬武术,注重理论研究,忠于武术事业的发展,其论文《武术与中国文化之渊源》发表在《教育研究论坛杂志》。2006年被市武术协会评为先进个人,2007年被市体育局、教局评为优秀教练员,2005年率队参加徐州市少年儿童武术比赛,获团体第一,2007年率队参加中国 “体育彩票”杯少年儿童武术比赛,获团体第一,2008年率队参加“环球石化”杯中国传统武术交流大赛,获十五金牌,三枚银牌,五枚铜牌。2008年6月率队参加中国“化工杯”全民健身月武术比赛荣获团体一等奖。

五代本人:史博龙,在北京2004年首届红晴蜓运动会武术比赛上获全国一等奖,受到国家主席胡锦涛、江泽民的接见。2008年五一在市环球石化杯传统武术大赛中荣获双冠军。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有关武术的对联

年关将至,师兄弟们让我帮忙写副有关武术的对联,在网上辑录了一下。

少林真传 武术世家

宝剑辉煌,驰逐千邪归海外;

旌旗闪烁,招来百福赐人间。

横批:武当雄风

武术馆:

收敛人性悟真谛崇德为本”,“广交天下侠义士以武会友”,

横批“武风浩荡”。

上联:弘扬中华武术,崇尚礼仪之道。

下联:振奋民族精神,严戒血气之勇。横批:加华国术馆

上:飞阁逐鹿与鹰争精武 下:云檐问鼎同虎斗奇术

横批:(头尾各取一字,为:)飞云武术” 武术协会: 集武协神州崇德真悟扬四海(以武会友) 显南拳北腿人才辈出震八方(武风浩荡) 1。武功开一朝国运,文教启百代群蒙。

在网上找到的唯一一副,是曾国藩的对联。曾国藩想说的大概就是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的意思吧。可惜曾国藩本有机会有王莽第二的,可惜啊,愚忠。

2。南拳,北腿,八卦掌,拳脚掌锻造中华风骨 短刀,长枪,双截棍,刀枪棍舞出时代新风

标准的活动联,没有什么新意,但是效果不错。

3。十年霜刃匣中鸣 今日扁诸君请试

取自贾岛的诗,颇有些侠士风骨,可惜杀伐之气太浓。

4。挈龙泉以强身健体 舞偃月为保国安邦

所谓政治宣传不过如此了

5。武士心志在止戈 功夫人轻邈功利

上联以前似乎看到过,下联则是自己编的,藏字联,止戈=舞,工力=功

6。刀枪虽无眼然武者有心 出手应决断但人间存情

最喜欢这联,我真有水平,自恋一下下

7。勤学苦练,三九三伏不舍,终使身兼六艺 虚心好问,四季四书不离,满装才高八斗

数字联,三三**四八

8。银枪开铜钺须长驱直入 两短破一长宜先礼后宾

这联也不错,继续自恋一下下

9。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以重取胜,以拙胜巧 太级无势,意有心生,以慢打快,以柔克刚

这联就厉害了,上联取自《神雕侠侣》,下联取自《倚天屠龙记》能想起这两句真是不容易,感谢金庸先生

大家都知道金庸小说那个对联吧:

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

飞--飞狐外传 笑--笑傲江湖 雪--雪山飞狐 书--书剑恩仇录 连--连城决 神--神雕侠侣 天--天龙八部 侠--侠客行

射--射雕英雄传 倚--倚天屠龙记 白--白马啸西风 碧--碧血剑 鹿--鹿鼎记 鸳--鸳鸯刀

上联:拳打南山猛虎;下联:脚踢东海蛟龙.

宝剑辉煌,驰逐千邪归海外; 旌旗闪烁,招来百福赐人间。

横批:武当雄风世界武林风 辉煌武当山

庆祖国华诞千山万水齐欢唱; 扬中华武术百众千人共健身。

踞虎盘龙白下风云收眼底 观天坐地银河星月纳胸间

一剑既出,霸气纵横,试想舍我其谁 双刀已下,寒光闪烁,可问谁与争锋

清宣统二年(1909)年,中华武士会筹备会成立天津,先父马凤图撰写了一副对联。筹备会天津的河北公园召开,先父请沧州著名学者、书法家李子峨先生书写裱装后,悬挂在公园的大门两侧,李先生书宗汉碑,体势雄峻,十分醒目。这副对联成为大会亮点。对联是:

势通百节招通胆, 气润三焦德润身。 对联很工整,内容则体现了先父一贯的武学主张,外重招势和胆量的贯通,核心在一个“通”字;内重气息与品德的滋润,核心在“润”字。“德润身”三个字取自《大学》。此联内涵丰富,蕴义深刻,可以说简明扼要的概括了通备武学的基本思想,在真正出自武术家之手的联语中称得上佳作。

1909年,霍元甲、陈公哲等创精武会于上海,大堂内悬挂着一副八字联: 唯精唯一,乃武乃文。 此联不但很大气,标志性也很强。上下两句都取自《尚书.虞书》,嵌着精、武二字,这正是“精武会”立名的出处。

1929年11月9日到28日,中央国术馆在杭州举办“国术游艺大会”,即第二次“国考”。大会主席台写着“颂全民均国术化”的横额,对联是:

一台聚国术英雄,虎跃龙骧,表演毕生功力,历来运动会中无此举;

百世树富强基础,顽廉懦立,转移千载颓风,民众体育史上有余思。 主席台的中央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的肖像,两边也有一副对联:

五州互竞,万国争雄,丁斯一发千钧,愿同胞见贤思齐,他日应供邦家驱使 一夫善射,百人挟拾,当今万方多难,请诸君以身作则,此时且资民众观摩 两副长联,通俗明畅,气势恢弘,表现出了刚刚完成北伐和全国统一后的国民政府的某种自信和远虑,同时也表现出那个时代的武术观和民族体育观。“历来运动会中无此举”和“民众体育史上有余思”两句结语,都颇有余韵,耐人寻味。还有,著名学者马一浮先生和黄文淑先生也为大会赠写了对联,马先生的联语是:

刚柔正奇变化莫测,动静虚实妙悟惟心。 黄先生一联是:

读书未必能经世,学武逢时可干城。

两联的内容并无新奇,用的都是常典,乃是高才博学者一挥而就之作。重要的是,赠联表明学者们关注并参与了这次活动,从而大大增加了“国考”的人文含蕴,提升了活动的文化品位。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令人神往,感慨系之。武术是传统文化遗存,它的最终依托于是体育,但它并不等同于一般的西洋体育项目,也不是“项目”这个概念所能容纳得了的。正因为如此,当时人给包括武术在内的民族体育设计了“国术”体系和“国考”这个竞技模式,相当于给自已的脚设计一双适宜的鞋,这双鞋是紧是松是大是小都可以调整,总以适合为目的。这同一味模仿西洋体操而削足适履的“竞技武术”,无论在思路上,还是在实际效果上都大不相同。更不要说“项目化”的结果使武术日见衰变,日趋乏味,失去了广泛的社会基础,更没有多少真正的学者介入其中。于是,“竞技武术”的流俗化便成为必然,这是有目共睹的。

向凯然先生,即大名鼎鼎的武侠小说家“平江不肖生”也为大会写了对联,联云: 聚三山五岳健者于一堂,各显身手; 无武当少林门户之恶习,即是英雄。 派别门户之争是武术界的痼疾,也是张之江先生在创立中央国术馆系统过程中坚持予以批判和摒除的。向凯然联语直指这一问题,称之为“恶习”,如能抛弃即是英雄,见识很是透彻。抗战期间,国事艰难,中央国术馆处境更加困难。而国术馆所用信封的背面,都印有这样的联语:

化除宗派畛域,一德一心,决赛奋斗雪国耻; 唤醒全民自卫,群策群力,敌忾同仇御外侮。

对联仍号召武术界消除宗派畛域,在国难当头之时,团结一致抗御外侮。张之江先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因为有了他,民国时期的民族体育才显得有声有色,留给我们许多珍贵的资源。他是一位值得我们纪念的人物。

限于篇幅,先写到此处,祝大家愉快。

鸿鹄有志 凤舞九天鸣九州 翔遨天际 龙腾四海闹乾坤 取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的典故 龙腾四海 和 凤舞九天的传说 很多武侠小说中 龙腾四海 和 凤舞九天 经常用来做武术的招式 对于武馆的大门对联 长一点 更有霸气 有学武人的精神 今朝寒暑淬筋骨 翔回千寻 他日风雷动九霄 苍鹰雄飞万里

第9篇:武术操

《英雄少年》武术操教学的探讨

摘要:中小学生广播体操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是中小学生广播体操的一个有益补充,极大丰富了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本文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武术广播体操的有效教学。

中小学生广播体操是我国中小学校天天坚持,学生全体参与的一种体育锻炼形式,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牢固树立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保证学生每天在校体育锻炼时间的有效措施。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方法,是传承民族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武术广播体操在中小学校的推广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丰富了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体现了中小学生英姿勃发,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英雄少年》是适合中学生选练的一套武术广播体操,本套操以长拳基本动作和运动风格为基础,汲取了太极拳、少林拳、南拳和健身气功的技术元素,姿势舒展大方,动作刚劲有力,各个技术动作均提炼自武术基本技法,以“抱拳礼”开始、“抱拳礼”结束,使中小学生从小受到“学拳先明礼,尚武先崇德”的武术礼仪文化熏陶,有助于中学生在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锻炼过程中,丰富武术技术技法,了解武术文化内涵。这套武术广播体操自2010年9月起向全国中小学校推广实施,并与广播体操一起成为大课间活动的主要内容。

如何让学生切实有效的领会武术精神,学习武术基本技术,掌握动作要领,达到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这套武术广播体操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学习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相互交流。通过自身学习《英雄少年》以及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我总结了有以下几种有效教学方法:

一、结合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授教学《英雄少年》广播体操的第一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给学生观看视频《英雄少年》的完整技术动作示范,同时欣赏一些武术套路表演,让学生初步建立起对武术,对武术广播体操的表象认识,激发了自身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观看视频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若干问题,如:武术广播体操和之前学习的广播体操有何不同之处?有什么特有的特点?这套操共有几节?都有哪些身体部位参与了练习?除了运用动态的视频讲解外,我们还应结合《英雄少年》的挂图进行讲解,认真分析图解,讲读动作路线,使学生对整个技术动作能有更深一步的直观学习。通过带着问题去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就会集中注意力,认真观察,相互讨论,为日后具体的课堂学练提前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练习主动性

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就是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来,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并准确掌握,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形成师生共同学习、交流的一个意境。《英雄少年》与一般的广播体操在教学和学练的过程中有一定的不同之处,它结合了武术和广播体操两个特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设计了“TO BE NO.1”的教学情境,从队伍的集合—修炼内功—接受检阅—胜利欢呼四个部分进行技术动作的教学。首先要求学生每次练习前队伍的集合一定要做到“快、静、齐”。“修炼内功”要求学生练习时对各个技术动作及路线要准确理解,规范到位,同时注意动作的节奏与音乐口令的配合。“接受检阅”要求各个技术动作做出来要有力度,动作要齐整,呐喊时声音要洪亮。“胜利欢呼”要求认真完成的学生要再接再厉,同时鼓励有问题的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动作,反复强化练习。通过这几个环节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练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

三、丰富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有效教学

1、讲解示范,激励提示。

这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练习前通过认真听讲教师的讲解和观察教师对整个技术动作完整、分解动作示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对技术动作要领的理解和准确掌握。学生在学练的过程中教师也大多采用激励提示的教学方法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练习中。《英雄少年》有很多技术动作都包含武术专有名称在里面,如:并步按掌、马步架按、弓步推掌、虚步下插等等。在教师的激励提示下,学生在学练时就能根据这些专有的名称及时准确地做出相应的技术动作。

2、对比教学,相互评价。

对比教学又可以分为师生对比学练和生生对比学练两种情况。学生在学练《英雄少年》前已经通过视频和挂图的方式对这套武术广播体操有了整体的认识,通过对比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树立做好武术广播体操的决心和信心。

师生对比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各个单个技术动作的理解以及对各技术动作之间的连贯性,节奏配合的调控。教师的镜面示范讲解与学生共同学习技术动作,教师要注重对单个技术动作的讲解,把单个技术动作细化,分解示范,在这基础上再来加强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协调,进行完整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生生对比教学有助于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动作,注重教会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评价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学会正确的评价方法进行相互评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完成技术动作的质量。

3、竞争意识,激发热情。

竞争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个人的,小组的,团队的,不论采取哪种竞争方式,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在学生的学练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是在《英雄少年》武术广播体操的学习中,合理采用团队竞争将极大提高学生们地学习积极性。各个班级的学生身体素质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爆发力好,有的学生协调性好,有的学生耐力好等等,在学生学练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就学的快一点,有部分学生学习效率就低一点,动作不协调,完成技术动作质量不高。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当前学习的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自组成一个人数相等的小团队,每个团队都有学习好的,也有学习薄弱的,就是鼓励学生发扬团队协作精神,提高竞争意识。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某一次课上,让这些团队一起比赛、竞争,比一比哪一个团队的学习效果最好。通过这种竞争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完成《英雄少年》武术广播体操的动作质量,更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观,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了集体和自我存在的价值。

中小学广播体操内容的单一,枯燥,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都给广播体操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特别是对武术广播体操的学习,由于增加了武术的技术动作,对学生的要求更加高了,学生学习起来的难度也就更大了,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要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学习态度,合理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真正做到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去学习,让学生爱做广播体操,从而释放出做广播体操对于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放松精神,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潘绍伟,于可红. 学校体育学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教师参考书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教师参考书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

上一篇:汽车4s店营销实习报告下一篇:ppp项目合同范本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