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生态

2022-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徐州市生态

徐州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探讨

一、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城市生态复合系统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子系统。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指这三个子系统协调发展、平衡发展,从而共同促使城市生态复合系统的发展,使城市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所需要的资源构成危害[1]。此外,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其外部环境的有力支持,体现在城市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的共生关系上。

从社会子系统来看,它以人口为中心,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就业、居住、交通、供应、文娱、医疗、教育及生活环境等需求为目标,为经济系统提供劳力和智力。从经济子系统来看,它以资源为核心,由工业、农业、建筑、交通、贸易金融、信息、科教等组成,注重资源的利用效率。从环境子系统来看,它以生物结构和物理结构为主线,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人工设施和自然环境。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公众不断努力提高城市社区及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同时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过程。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2],该生态系统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和环境利用为基础,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具有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功能脆弱的特征[3]。这就决定了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对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产生城市资源短缺、土地的利用量超标、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等诸多问题。

二、徐州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概述

徐州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接带,地理位置特殊,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徐州市强化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成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我们仍看到了在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就徐州市而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徐州市占用的土地面积迅速增大并向郊区扩张。从数量上看,徐州市1996年和2004年各种地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的减少,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的增多。数据表明,1996—2004年间,全徐州市城乡用地总体呈上升趋势,2004年城乡用地的总量为164656.93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5%[4]。此外,城市中大量的固体垃圾侵占了大量的空间,同时造成土壤污染和水源污染。

第二,城市的家用燃气、工厂机器运转和机动车辆行驶向大气中排放相当于太阳入射量30%的余热,它们与城市建筑等区域特征综合作用形成了城市的五岛效应(即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干岛效应、闷岛效应、混浊岛效应)[5];城市大气污染问题十分严重,主要污染物为悬浮颗粒物、SO2、CO、NOx和部分有毒气体。2009年,全徐州市废气排放总量为3079.28亿Nm3,工业SO2排放总量为8.65万吨,工业废气烟尘排放总量为2.4万吨,工业粉尘排放总量为0.92万吨[6]。

第三,由于城市扩张、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的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巨增,城市供水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十分尖锐的问题。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已严重的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影响人类的生活。2009年徐州市地表水47个评价断面(国控断面9个,省控、市控断面合计38个)中,劣于地表水Ⅲ类水质的有23个[6]。

第四,城市人口的高密度和城市绿地缺乏也是较为严重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三、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按协同论、突变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城市生态系统是经济、社会、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多层次的结构、各系统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的作用。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并取决于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活力。

(一)城市生态支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支持系统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能量基础、生存空间基础和社会经济活动基础的综合体,是用以协调城市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维持和推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为城市提供生态调控和支持的系统。城市生态支持系统一方面为城市提供水、大气、土壤、动植物等必须的自然资源,并以此调控城市的发展速度、规模、演化方向,另一方面不断的维护自身的自然净化能力、还原能力、生产能力,保持自身结构的稳定性和功能的高效性,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系统的支持能力。生态支持的实质就是城市的人口生态特征、资源数量与质量、环境的容量对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可能发挥的潜力。

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活力是指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的强弱,城乡物质代谢链的闭合与滞竭程度,景观生态的时空量构序的整合性。生态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的强弱是指支持系统承受外部干扰的能力和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劣,包括系统的资源供给能力、环境的容纳能力、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用资源承载力、环境要素容量和生态系统的弹性度来表示。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多重利用和再循环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长期正常运转和发展的基本保证[7]。

(二)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可持续性评价

当前,城市生态支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是国内外的一个研究热点,也是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生态学的关键科学问题。如何衡量发展的可持续性,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在基于城市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着眼于城市生态的完整性、协调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提出了许多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SR)指标体系、国际科学联合会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苏格兰的可持续发展指标(SISD)和环境可持续性指标(ESI)等[7]。随后,国际上又提出了一些直观的、较易操作的指标体系及其定量评价的计算方法,如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EF)、可持续性的晴雨表(Barometer of Sustainability)、真实储蓄(Genuine Saving)、真实发展指标指数(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 GPI)等评价模型。他们分别从能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时间、空间尺度上评价和分析了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生态过程。

在国内,凌亢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特征分析为理论基础,采用理论分析、经验选择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曹慧等采用一种完全递阶的层次结构,建立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以及线性隶属方法对南京市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了评价。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城市联合课题组提出了中国的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UESDI),首先通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对变量层指标处理,然后再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最大因子作为各个系统的系统值,并运用该模型对苏州、宁波、广州和扬州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8],取得了较好效果。

从目前的国内外的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实践中来看,生态足迹法无疑成为一种主流的评价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态足迹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bi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s),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从各项生态足迹法实践中获知,生态足迹可以反映: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以减少新增人口的资源消耗,这在资源贫瘠的地区更为重要;提倡新式的生态生活方式和生态消费方式,减少资源消费;通过循环利用、节能技术等措施,高效利用资源和生态服务;要提高自然资源的生物生产力,也就是提高单位面积的生物产量或者生态服务功能。

四、结语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是社会稳定的需要,同时也是资源型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徐州资源型城市转型仍处于起步阶段,既需要徐州全市上下加倍努力争取,也需要省里从多方面给予支持和推动,继续深入地推进徐州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及可持续发展。要重视城市建设及生态环境改造,加强环境保护,搞好污染防治,大力发展城市绿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要正视目前徐州市存在的环境问题,明确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并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合理的评价,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王之佳,等译. 我们共同的未来[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52.

[2]王如松.转型期城市生态学前沿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 2000, 9.

[3]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北京: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12.

[4]徐州市国土资源局.徐州市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研究.http://www.xzgtzy.gov.cn/sm 2111111189.asp.2007-1-11)

[5]郭亚军,潘建民,李帅.21世纪城市——绿色城市[EBPOL]http:PPwww.gxbcts.com,2002, 12.

[6][7]徐州市环境保护局.2009年徐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8][9]K.A.沃科特,J.C.戈尔登,J.P.瓦尔格, D.J.沃科特.生态系统——平衡与管理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0]张坤民,温宗国等.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1-87.

(责任编辑 骆小平)

作者:陈群玉

第2篇:徐州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应对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在阐述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徐州市的有利形势和制约因素,提出了构建生态文明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安全体系、生态文明基础体系、生态文明道德体系和生态文明保障体系等五大体系,为加快推进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生态文明; 建设; 策略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8.07.152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Xuzhou

Huo Zhen

(Xuzhou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enter, Xuzhou Jiangsu 221018, China)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trategy

建設生态文明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1]。党的十九大全面阐述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为未来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路线图[2]。本文在阐述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徐州市的有利形势和制约因素,提出了构建生态文明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安全体系、生态文明基础体系、生态文明道德体系和生态文明保障体系等五大体系,为加快推进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

徐州作为江苏乃至华东地区煤炭、电力能源基地,徐州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十八大以来,徐州市森林覆盖率继续保持全省第一,“绿色徐州”成为城市新名片。多管齐下推进生态修复,打造资源型城市生态转型典范,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显著。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推出“一揽子”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环境综合整治效果明显。成功创建国家节能减排示范城市,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完成。拥有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1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13家,循环经济成效明显。有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稳步发展高效农业,低碳经济与生态农业发展初见成效。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积极性,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徐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不断增强。

2 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分析

2.1 有利形势

随着十八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和江苏省“两个率先”持续推进,徐州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各级财政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扎实推进环境综合整治,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建设美好徐州”的愿景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不断高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强大的社会基础。

2.2 制约因素

徐州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江苏省唯一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偏重问题比较突出,转方式调结构任务艰巨。徐州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更为凸显,城乡环境的差距很大,环境综合治理的难度更大。生态环境的任务更加繁重,同时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更高,徐州的生态文明建设表现出艰巨性、紧迫性、长期性的特点,需要注入更强的动力来推动它前进。

3 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构建生态文明产业体系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严守占徐州市国土面积24.16%的生态红线区域,合理确定产业发展布局,强化对产业布局的引导和约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推动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十大重点产业提速发展;突破发展物联网服务、云计算服务、电子商务、工业设计和环境服务等五大服务业新兴产业;统筹发展体育健身业、家庭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三大行业。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抓好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发展绿色制造。提升生态农业水平。普及农业清洁生产,加快循环型和节水型农业建设。

3.2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构建生态文明安全体系

构建生态空间安全格局。科学划定徐州市的生态红线,有序构建徐州城市发展坚固的生态安全屏障。保障饮用水安全。实施蓝天工程。执行徐州市“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行动计划,健全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监测监控体系,全面推进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业废气治理、扬尘污染防治、秸杆禁烧等重点工作。加强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的监管。大力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和开发工作。针对徐州主城区28家化工企业关停转迁,对重污染的化工、印染等企业场地进行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对徐州医药、化工行业的污染物排放口加强监管,建成事故状态下液体自然收纳系统。

3.3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构建生态文明基础体系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推进全市采煤塌陷地、采煤废弃地和工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工作。建设以国家级湿地公园、省级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等为基本格局的湿地保护体系。加强徐州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体系作为绿色屏障。实施绿色照明示范工程和集中供热工程,推行中水利用和循环用水,有效减少废水和碳排放。实施城镇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加快城镇垃圾处理场建设,加快城区污水管网配套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和污水處理厂运行负荷率。实施城镇工业污染源治理工程,加强全省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开展农村面源污染集中治理。

3.4 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素质,构建生态文明道德体系

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形成浓厚的生态文明氛围。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鼓励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组织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单位”创建活动。

3.5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长效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保障体系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决策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避免出现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决策失误。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保障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和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和金融信贷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生态文明科技支撑机制。实施科技创新引导工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机制。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考评。积极推进节能量、排污权、碳排放权、水权交易试点,创新生态补偿的渠道和方式。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管机制。推进政府问责制度落实,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强化社会监督。

4 结语

徐州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产业结构偏重问题比较突出,转方式调结构任务艰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更为凸显,城乡环境的差距很大等。为此,下一步推进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强化健全组织领导体系之外,还要着力构建生态文明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安全体系、生态文明基础体系、生态文明道德体系和生态文明保障体系等五大体系。

参考文献

[1]段丽杰,陈文英.关于吉林省生态文明建设探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8(2):125-127.

[2]付保荣,綦跃,张润洁.抚顺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估及提升对策[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8(3):52-57.

收稿日期:2018-06-15

作者简介:霍震(1984-),男,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管理与评价。

作者:霍震

第3篇:郑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摘要: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为中原城市群的建设起着榜样的作用。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郑州的城市建设更要把生态城市的建设摆在历史的新高度上,为郑州市的城市未来发展打下一个生态的、可持续的良好基础。

关键字:郑州市 生态城市 城市发展

引言

伴随着新一轮城市化的发展,世界城市格局发生着又一次深远的变化。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城市问题,其中影响范围最大,后果最严重的即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生态城市的概念正好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符合美丽城市的建设要求。

1生态城市内涵解析

生态城市的概念早在1971年便已被提出。但直到现在,对于生态城市最准确最系统的概念定义并未出现,那么,也就不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黄光宇等人认为:生态城市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系统研究社会、人与其“住所”的关系,同时应用诸如系统工程、环境工程等多种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对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关系进行再梳理,充分挖掘资源的再生和重复使用性能,提高人类在行为活动下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调节、恢复能力,使人、社会、环境融为一体,协调发展。2001年时,冯端翊对生态城市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了内涵的描述:(1)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和战略基础;(2)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3)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污染少、能耗低产业;(4)以绿色交通为主;(5)美化城市环境,打造绿化立体化;(6)转移城市中心区生态压力,发展城边地区环境;(7)保证城市疏密有致,保护绿色间隔;(8)重新制定城市发展控制指标。

这些观点,对生态城市的解读,虽然有着各自的侧重点,但无一例外的都强调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2郑州市生态城市建设

2.1生态城市建设必要性

郑州市地处中原地区,位于河南省的中部。作为河南省省会,郑州市的发展对于加快实现中原崛起具有深远的影响。在过去的发展中,郑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经济总量提高,在这一系列成绩背后,郑州市发展问题也日趋严重,环境恶化、交通拥挤、土地利用混乱、城市居民幸福指数低等。面对这样的状况,郑州必须以更加合理化的生态城市为发展模式,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郑州市城市发展,必须力求达到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统一,既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又通过生态环境建设,创造巨大的生态财富。

2.2生态城市建设规划

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前提,就是要具有科学的城市规划。郑州市建设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为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保障。

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城市规划科学制定:一是加强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二是强调规划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前期准备工作务必扎实有效;三是摒弃传统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四是在新时期发展过程中,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五是城市发展要立足长远来考虑;六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人的居住环境作为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七是根据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使城市土地资源得到有效调控;八是城市发展立足区域发展之上,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2.3发展经济,做好生态城市建设的支撑工作

郑州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使郑州的发展走上一条可持续的道路,建立起污染少、能耗低的经济体系。

(1)进行城市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减弱工业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2)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立污染少、能耗低、资源利用率高的生产方式。

(3)限制污染性、资源消耗快的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非污染型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4)政府要做好政策扶持工作,要制定一套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协调的政策机制。

(5)改善城市交通,建立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逐步改变城市的交通主要方式。

2.4加大郑州市环境保护力度与绿地系统建设

建设生态城市,首先要做好城市环境的保护。进行城市环境保护的方面一般包含以下几点:一是大力构建城市绿化系统;二是加强对城市水资源引用和排放的监管力度;三是对各个企业产业推广先进的烟尘处置工艺;四是改进并完善城市垃圾处理方式;五是改进技术手段,保证工艺技术清洁无害。

对城市植被的保护,就是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城市植被的涵盖范围不仅是人们日常里最直观感受到的街边植被绿化,它包括了一切陆生、水生,一切人工、自然的植被。为了构建郑州生态城市,必须加大力度进行绿地扩充,保证城市美化效果,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绿地。

2.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生态意识

公众的参与可以最大程度的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全体市民务必提高文明素质,树立起人民城市人民建的主人翁意识,合力共建郑州生态城市。同时,在加强公民个人素质,提高生态意识的同时,要全面保证实施规划过程中公众参与,从上至下,从下至上,真正意义上的做到规划为人民,人民助规划。

2.6完善政府管理手段

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目标,政府的管理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郑州市的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必须以综合性的手段进行工作的开展。一要加强行政干预。二是严格法律手段。三是经济调控手段。四是加强环境教育。五是提升技术手段。

3小结

中国古人强调“人之居处,亦以大地山河为主”,也就是说,人、城市、自然应该是相互一体、相互协调的。未来郑州的发展应该继续在特色中寻求和谐、在和谐中创造特色,在继承传统城市建设思想的指引下,走特色生态城市发展之路,成为绿色新城、生态之城、和谐新城。

参考文献

[1]韩苓莉,生态城市规划标准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2]李琪;曹凯宁;刘永祥,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与构建策略,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4

作者简介

刘诗芳(1990-),男,河南三门峡人,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规划研究生在读。

韩懿玢(1989-),男,河南平顶山人,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城乡规划学在读研究生。

作者:刘诗芳 韩懿玢

第4篇: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年度考核细则公布

2012/09/28 07:34:00来源:徐州日报访问人数:72

环保部门要完成2012年省下达我市总量减排计划,单位GDP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考核要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比例达到90%;省控重点监测断面水质好于Ⅲ类比例达到65%;严守“生态红线”,确保受保护地占全市国土面积达17%;重点污染源和减排工程完成在线监控仪器安装,重点污染源现场监察和监督性监测率达到100%,在线监控设备安装率达到90%以上,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100%;深入实施蓝天工程;强化重金属、固体废物和辐射污染防治;加强水污染防治等。

水利部门要完成单位GDP水耗达到当年考核指标要求,城市和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提高到85%和70%,建制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含接管)覆盖率达到60%;全市年节水量达到3700万立方米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23立方米以下,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生活污水中水回用率不低于10%;完成市区饮用水源地年度保护工程,确保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区域供水覆盖率达到55%等。

市公安局要制定“黄标车”区域限行实施方案,自本月起先行在云龙湖风景区、新城区范围主要路段实施限行;加速“黄标车”和老旧车淘汰进程,完成省下达给我市年度淘汰老旧机动车任务。

市城管局要保证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各县(市)要达到50%;全面落实市政府下发的《徐州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提升工作实施方案》中“扬尘污染防治”相关工作任务,城区主要干道日常(零度以上)冲洒水率40%以上,各县(市)区达35%等。

市农委要将我市的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1.7%;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30%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配套污染治理设施,新建的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同步建设污染治理设施;以“两湖一河”流域湿地为重点,实施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工程,逐步修复退化湿地,大力建设湿地公园,扩大湿地保护面积等。

市经信委完成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3.6%的任务,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达5%,严格按照国家、省工作进度和要求,按时淘汰落后产能、拆除落后设备等。

市国土资源局要以优化城乡建设用地为重点,合理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增长规模与时序,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率下降12.52%,耕地保有量保持593296.1公顷。

市卫生局要持续加大医废的处置覆盖率,力争年底医疗机构内部医疗废弃物规范管理覆盖所有乡镇。

市发改委要制定落实相关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市科技局要紧扣产业链重要节点、重大共性技术,深化产学研合作,大力培育物联网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医药、软件与服务外包等优势产业。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0%。

市交通运输局负责督促营运车辆淘汰更新,对超过尾气排放标准、公安部门未予检验签章的营运车辆,不得核发道路运输证,并出台落实船舶污染防治政策措施。

市质监局要建立油气回收装置的计量标准,依法开展计量校准和计量检定工作,同步提供计量检测技术服务,为全面推进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做好计量技术保障。

第5篇:广州市生态公益林条例

(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黑体为增加部分,斜体下划线为删除部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生态公益林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发挥生态公益林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保障城市生态系统安全的功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生态公益林,是指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发挥公益性作用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生态公益林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生态公益林。

(一)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护路林,其他防护林;

(二)特种用途林:国防林,实验林,种子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文化纪念林,自然保存林等。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生态公益林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 市、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生态公益林建设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行统一规划、严格保护、合理补偿、科学利用经济补偿、分类管护的原则。

第五条 生态公益林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应当纳入市、区各级人民政府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

第六条 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本市生态公益林规划,组织、指导和监督本市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护、管理、补偿和利用工作是本市生态公益林的主管部门,并负责组织本条例的实施。

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管理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态公益林的规划建设、保护、与管理、补偿和利用工作。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上级人民政府的要求,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管理和补偿资金发放等工作。

国土、规划、计划发展改革、财政、环保、农业、水利务、园林、旅游、公路交通、民政、公安等部门以及基层群

2 众性自治组织协同实施本条例。

第七条 生态公益林的规划、建设、保护、管理经费,按照财政分级管理、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

鼓励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和动员社会力量以捐赠、认种认养等形式参与生态公益林建设。

第八条 生态公益林按批准权限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区级。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公益林的范围和面积,由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界定,征求市政府有关部门意见,经市政府同意,报国家和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公布;市级、区级生态公益林的范围和面积,分别由市、区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和本级人民政府的规划界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八条 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林业等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当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公益宣传, 增强全社会的生态公益林保护意识。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生态公益林的义务,有权对破坏生态公益林的行为进行制止、投诉和举报。

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统一受理投诉、举报的电话。市、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投诉、举报后应当调查处理,并在受理之日起十五日内将处理情况书面答复投

3 诉人、举报人。

第九条 森林、林木、林地经批准为生态公益林的,由市、区人民政府与生态公益林的所有者或者经营者签订界定书和管护协议书,并以此作为经济补偿的依据。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十条 生态公益林的规划、建设,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的原则,以形成保障城市生态系统安全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为目标,以流溪河、增江河流域及水库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自然保存林、风景林及防护林带为重点,实行封育管护和林分改造。 第十一条 生态公益林的建设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水土保持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以及其它相关规划相协调。

各级生态公益林的建设规划,由市、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城市规划、国土部门分别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生态公益林规划,经同级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报上一级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4 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经原批准机关批准并公布,报上一级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二条 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规划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二)建设条件分析与评价;

(三)建设总体布局;

(四)分区或分项规划;

(五)建设进度安排;

(六)环境影响评价;

(七)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八)效益分析与综合评价;

(九)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十二条 水库周边、江河源头和两侧、铁路和主要公路干线两侧等生态区位重要区域,以及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国有林场的森林、林木、林地应当优先纳入生态公益林规划。

第十三条 生态公益林规划报送审批前,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规划草案予以公示,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形式征求有关部门、公众和专家的意见,规划草案公示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充分考虑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见采纳

5 情况及理由。

第十四条 生态公益林的界定和申报程序如下:

(一)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生态公益林规划以及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组织界定生态公益林的范围,并报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市属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的范围由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界定。生态公益林的范围界定应当落实到地籍小班。

(二)市林业主管部门拟定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生态公益林方案,并征求市政府有关部门意见。

(三)市级生态公益林由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公益林经市政府同意后,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报批。

(四)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将经批准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生态公益林统一向社会公布。

前款所称地籍小班,是指森林经营、统计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以明显的地形地物界线作为小班界线,使林地小班地理位置和面积相对固定下来,统一编码。

第十五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组织界定生态公益林范围时,应当征求林权所有者或者经营者的意见,并在森林、林地、林木所在自然村和村(居)民委员会所在地公示,公示期为三十日。

生态公益林经批准划定后,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与生态

6 公益林的所有者或者经营者签订界定书和管护协议书,并以此作为经济补偿的依据。

第十六条 市、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生态建设的需要,通过租赁、置换、赎买等方式取得集体或者个人所有的森林、林地和林木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建设和发展生态公益林。

第十七三条 市、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生态公益林造林、改造和抚育的计划,对生态公益林范围内的宜林荒山、林中空地、针叶纯林、桉树纯林、郁闭度在零点三以下的疏林、以及受有害生物破坏严重的林分,进行以乡土阔叶树种为主的改造,形成多树种、多层次的混交林,使生态公益林的郁闭度达到零点七以上。

生态公益林范围内的宜林荒山、林中空地,由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划组织造林。 生态公益林范围内的针叶纯林、郁闭度在零点三以下的疏林或者受病虫害破坏严重的林分应当以乡土阔叶树种为主进行改造,形成多树种、多层次的混交林。 生态公益林范围内造林应当保留原生植被,禁止炼山。

第十八四条 生态公益林范围内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带和坡度在二十五度以上的坡耕地应当退耕还林、还草并封山育林。

第十九五条 生态公益林的造林、抚育和林分改造等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实行招

7 标投标,并委托持有相应监理资质的监理单位实施监理;工程项目竣工后,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技术标准组织验收。

第三章

保护与管理

第十六条 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应当坚持封山育林,按照生态区位、功能等级、项目类型实行分类管护。 第二十七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营造生态公益林的生物防火林带对生态公益林进行登记,建立专门档案,在生态公益林林区主要通道或者周边明显位置设立明显标志牌,公示生态公益林的类别、面积、责任人等信息,建立专门档案,并定期监测生态公益林资源动态和评定生态功能等级。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毁坏或者擅自移动生态公益林标志牌。

第二十一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生态公益林管护责任制,逐级签订责任书,明确管护单位和管护责任。

国家所有和经营的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单位为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等国有森林经营单位。

集体、个人所有和经营的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单位由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也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

8 社会组织进行专业管护。

第二十二条 生态公益林管护单位应当根据生态公益林的分布特点、保护等级和管护难易程度,划定管护责任区,按照管护面积每1000~3000亩设置一人的标准配备专职护林员,并建立健全专职护林员的业务指导、监督和考核制度。

专职护林员应当做好日常巡山护林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一)宣传林业及生态公益林管理相关政策法规、森林消防等知识,维护生态公益林护林及森林消防标志和设施;

(二)制止并报告盗伐滥伐、乱捕滥挖、采石取土、建坟、开垦等破坏森林资源行为;

(三)制止野外违章用火,协助做好重点防火对象的登记和监控,发现火情及时报告;

(四)协助开展森林营造、抚育、资源监测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

(五)履行管护单位规定的其它职责。

第二十三条 生态公益林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应当根据管护协议书的约定履行管护责任,并配合管护单位开展管护工作。

第二十四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生态公益林林地用途,不得擅自将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改为其他林种。

9 第二十五条 除下列建设项目外,不得占用或者征用一级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地:

(一)国务院批准、同意的建设项目;

(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批准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民生建设项目;

(三)国防、外交建设项目;

(四)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符合相关保护规划的建设项目。

限制下列建设项目占用或者征用生态公益林地:

(一)独立选址的工业、矿产资源开发项目;

(二)高能耗、高污染产业项目;

(三)旅游开发项目,符合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省级旅游度假区规划的生态旅游项目除外。

第二十六条 建设项目确需占用或者征用生态公益林地的,建设单位应当进行可行性论证,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依法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

第二十七条 建设项目占用或者征用生态公益林地的,所在地的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在本行政区域内增补落实同等级别和面积的生态公益林地,并按照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定组织造林。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实不能落实“占补平衡”的,可以由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10 在全市范围统筹增补同等级别和面积的生态公益林地。

第二十八九条 禁止采伐生态公益林。,确因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经批准使用生态公益林地、林木更新改造或者卫生间伐需要采伐的除外。须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因前款规定需要采伐生态公益林的,应当依法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

第二十九条 禁止从生态公益林范围内向外移植树木,因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科学研究等特殊原因除外。

从生态公益林范围内向外移植树木的,应当依照采伐、运输林木的有关规定办理采伐林木许可证和木材运输证。 第三二十条 生态公益林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炼山;

(二一)打枝、采脂、狩猎;

(三二)毁林建墓地,毁林开垦,毁林采石、采砂、采土;

(四)填埋、堆放、焚烧固体废弃物;

(五三)在禁火区内、焚烧香烛、燃放烟花爆竹等用火行为;

(**)其它破坏生态公益林的行为。

第二十一条 从生态公益林范围内向外移植树木的,应当向区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11 移植的树木凭批准文件和森林植物检疫机构签发的《森林植物检疫许可证》运输。 第二十二条 征用集体所有和占用国有生态公益林林地的,应当向区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依照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征用或者占用林地超过国家规定面积的,应当按照规定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 征用集体所有和占用国有生态公益林林地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组织异地造林。 经依法批准征用、占用生态公益林林地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 第三十一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生态公益林防火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建立生态公益林防火责任制度。

市、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生态公益林范围内和外围设置森林防火宣传牌、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和开设林火阻隔道。

第三十二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编制生态公益林有害生物防控预案,定期监测和预报生态公益林范围内的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组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实施疫区内松材线虫病林分改造,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和蔓延。

第三十三条 推行生态公益林森林保险制度,市、区人

12 民政府应当对保费予以财政补贴。

第二十三条 在生态公益林范围内,对居住在生态区位重要、生产和生活环境恶劣地区的林农,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城镇建设,逐步实行生态移民。对林农已迁出的地区应当实行封山育林。

第四章

补偿与利用

第三十四二十四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制度,并建立与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增长机制按照财政分级管理的原则安排相应的专项资金。根据生态公益林的林地、林木、林果的类别和级别以及所有者或者经营者履行管护协议书约定的抚育、防火、防盗、防虫、防病等实际情况,对经批准为生态公益林的所有者或者经营者给予经济补偿。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标准应当根据生态公益林的等级、质量、生态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具体办法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制定。

生态公益林的经济补偿费应当按时发放,不得克扣、贪污和挪用。 第三十五条 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包括损失性补偿资金和管护经费,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克扣、贪污和挪用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

13 财政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对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的拨付、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对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进行绩效管理。

审计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第二十五条 对重点生态公益林,可以根据生态建设和管理需要,经与所有者或者经营者签订协议,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实行统一管护,并对其所有者或者经营者给予补偿。 第二十六条 在生态公益林范围内,按照建设规划进行林副产品及森林旅游、休闲等非木质资源开发利用的,应当报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六条 生态公益林的林地林木在不改变生态公益林性质的前提下,可以采用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但不得转让、抵押。

第三十七条 在不破坏森林资源、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可以利用生态公益林适度开展林下竹藤花卉、森林食品、药材培植等种植业或者森林观光、休闲等生态旅游活动。

不得在一级国家级生态公益林、江河源头区和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范围内开展任何生产经营活动。

第五章

法律责任

14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在生态公益林范围内进行炼山的,由区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过火面积处以每平方米十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毁坏或者擅自移动生态公益林标志牌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逾期不恢复原状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二十九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八条规定,擅自改变生态公益林林地用途、擅自将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改变为其他林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六条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四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规定,擅自采伐生态公益林或者从生态公益林范围内向外移植树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三十九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四条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四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二十条规定,在生态公益林范围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炼山的,按过火面积处以每平方米十元以下罚款; (一二)打枝、采脂、开垦、采石、采砂、采土,致使

15 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四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除依法赔偿损失外,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补种毁坏株数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树木,可并处毁坏林木价值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二三)狩猎的,依照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处罚;

(三四)毁林建墓地,填埋、堆放或者燃烧固体废弃物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处罚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并处被毁坏林地每平方米一千元罚款;

(四五)焚烧香烛的,处以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五六)燃放烟花爆竹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擅自移植树木的,由区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处以树木价值二倍以上四倍以下的罚款。因移植树木造成林木毁坏的,处以被毁坏林木价值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不按时发放或者克扣、贪污、挪用补偿费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6 第四三十二三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行政管理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工作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的处理或者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规定发放采伐许可证或者森林植物检疫许可证;

(二)超越职权批准征用或者占用林地;

(三)对违法行为不予查处;

(四)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一)违反本条例第九条规定,未按照规定向社会公布受理投诉、举报的电话,或者未在规定期限内将处理情况书面答复投诉人、举报人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十三条规定,未按照规定程序编制生态公益林规划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未按照规定程序界定、申报和公布生态公益林的;

(四)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未制定生态公益林造林、改造和抚育计划的;

(五)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未按规定组织生态公益林的造林、抚育和林分改造等工程项目的招标投标和验收工作的;

(六)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规定,未按照规定履行生态公益林管理和管护责任的;

(七)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规定,未按照法定条件批准使用林地、采伐生态公益林或者从生态公益林内向外移植树木的;

(八)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规定,未按照规定履行生态公益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责任的;

(九)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克扣、贪污和挪用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或者不按规定履行监督管理责任的;

(十)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不依法履行法定职责,损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生态公益林以外的其他森林、林地和林木,可以纳入生态公益林体系管理,参照生态公益林实施保护,并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

第四三十四条 本条例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1998年3月1日起施行的《广州市流溪河水源涵养林保护

18 管理规定》同时废止。

第6篇:杭州市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杭州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杭政办〔2014〕1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杭州市对钱塘江、苕溪两大流域上游地区淳安县、临安市、建德市、桐庐县、富阳区和余杭区瓶窑组团〔以下简称“二区四县(市)〕实施生态补偿时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第三条

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是指由杭州市本级财政安排,专项用于鼓励上游区、县(市)保护钱塘江、苕溪两大流域生态环境的补偿性资金。

第四条

市财政和环保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全市生态补偿工作,做好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监督、管理及后期绩效评估,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配合。

第五条

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坚持“保护和补偿相统一”的原则,充分考虑受补偿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绩效,给予为保护下游生存权而牺牲自身发展权的地区适当的补偿。

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可视财力情况逐步增加。

第六条

全市生态补偿项目由基础补助和重点工程项目两部分构成,权重分别为90%、10%。基础补助项目主要包括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清水治污等区域性重大环境整治项目。重点工程项目主要包括“重大工程”或“示范工程”项目等,主要依据为国家、省、市相关要求及《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1 《美丽杭州”建设实施纲要》等。

第七条

余杭区瓶窑组团的基础补助资金额度按照乡镇数量进行测算,以全市基础补助项目资金为基准,根据余杭区瓶窑组团占全市纳入生态补偿乡镇(街道)总数的比例进行测算。其他县(市)、区的基础补助资金额度在扣除余杭区瓶窑组团的基础上,根据“三项考核指标”进行测算,“三项考核指标”具体为:

(一)生态功能保护类指标: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中禁止准入区和限制准入区的面积比重,权重为30%,其中禁止准入区为22.5%,限制准入区为7.5%;2015年《杭州市环境功能区划》批复实施后按该规划相关分区规定实施。

(二)环境质量改善类指标:上流域交接断面考核结果,权重为45%。参照《浙江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考核办法》进行考核,按考核结果等次排序,相同等次的比较最差指标的改善率。各地按等次从优到劣,所得资金份额比例分别为该项指标资金额度的26%、24%、22%、18%、10%;

(三)环境管理类指标: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情况,权重为10%(其中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分别占2.5%、2.5%、2.5%、2.5%);上公众对环境满意率,权重为15%,合计权重25%。各地分别按完成率、满意率从高到底排序,所得资金份额比例分别为指标资金额度的26%、24%、22%、18%、10%。

第八条

符合本办法规定的生态补偿项目类别的申报实行报备制。各地在基础补助分配份额确定后,应及时报备项目。其中,报备的区域性重大环境整治项目补助原则上不超过其份额10%。市环保部门根据各地上报的报备材料提出资金补助计划,由市财政局通

2 过转移支付拨给二区四县(市)财政部门。

当地财政、环保等部门接到补助资金后,根据项目实施进度按期拨付给项目实施单位。

第九条

每年12月20日前,二区四县(市)环保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对当年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对项目实施绩效进行评估,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和整改期限;总结分析报告送市财政和环保部门。市环保与财政部门建立抽查评估机制,对二区四县(市)补偿资金的使用绩效进行抽查评估。

第十条

二区四县(市)政府对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负总责。各地环保和财政部门对提交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同时应根据《杭州市环保生态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跟踪反馈制度》,加强对生态补偿项目实施单位的监督管理,督促其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财务制度和本办法规定使用专项资金。

第十一条

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的使用坚持严格管理、专款专用和单独核算。对在市级考评和抽查中发现问题的县(市)扣减其下补偿资金,并责令限期整改。对存在严重违规行为,骗取、挤占、挪用或擅自改变专项资金用途的,除收回专项资金外,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市环保局、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7年12月31日。原2010年6月23日颁布的《杭州市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管理方法(暂行)》同时废止。

附件:五县(市)生态补偿基础补助资金分配份额计算方法

3 附件:

五县(市)生态补偿基础补助资金分配额计算方法

一、基础补助资金分配额计算

计算公式为:

M = M1 + M2 + M3

其中,M为当地基础补助资金分配额;M

1、M

2、M3为三项考核指标的单项份额。

二、单项份额计算

(一)生态功能保护类指标单项份额(以淳安县为例):

M1(a1a222.5%7.5%)P

a1b1c1d1e1a2b2c2d2e2其中,a

1、b

1、c

1、d

1、e1分别为淳安县、建德市、桐庐县、富阳区、临安市境内禁止准入区面积占各自辖区总面积的比例;a

2、b

2、c

2、d

2、e2分别为淳安县、建德市、桐庐县、富阳区、临安市境内限制准入区面积占各自辖区总面积的比例;P为扣除余杭区瓶窑组团后的基础补助资金分配总额。

(二)环境质量改善类指标单项份额(以淳安县为例):

M2A45%P

其中,A为上交接断面水质考核结果所对应的分配比例,即根据考核结果从优到劣,A分别为26%、24%、22%、— 4 — 18%、10%;P为扣除余杭区瓶窑组团后的基础补助资金分配总额。

(三)环境管理类指标单项份额:

M3B1B2B3B42.5%C15%P

其中,B

1、B

2、B

3、B4分别为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减排完成情况所对应的分配比例;C为上公众对环境满意率所对应的分配比例,即根据完成情况、满意率从高到低排序,分别对应26%、24%、22%、18%、10%;P为扣除余杭区瓶窑组团后的基础补助资金分配总额。

— 5 —

第7篇:郴州市观山农业生态有限公司简介

郴州市观山农业生态有限公司2009年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00万元,公司设管理总部及技术研发、生产基地三大部门,员工95人,专业技术人员15人。 公司以开拓优质高效农业产业为目标,在优先完善自身的产业功能、创造一流企业绩效的前提下,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进行产业扩张,实行完全意义的农业规模经营。

郴州市观山农业生态园是郴州市观山农业生态有限公司独资

兴建的现代农业休闲庄园,是一个集水果、林木、蔬菜、家禽、鱼类等种植、养殖、采摘、休闲、观光、娱乐于一体的高标准现代化农庄和高科技农业生态示范园,该园位于苏仙区白鹿洞镇观山洞村后山,郴资公路和湘南学院旁,这里风景秀丽,交通便利,人群集中,距郴州市中心城区仅20分钟车程。

生态园总占地3000亩,总投资6000余万元。第一期建成1000亩,其中水果种植面积700亩(提子、红柚、乌梅、红肉脐橙、桃李、桑果),贵重林木面积200亩(桂花树、樟树、茶花树、枫叶树),,餐饮休闲场地100亩。

公司的近期目标是:把农庄建设成一个既能不断创造绿色生物产品、又能保持优良的自然环境的公园式企业。

公司的中期目标是:依托企业发展产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培育出三大生态农业产业:

一、以水果、蔬菜为主导的多元化果蔬产业;

二、以野味为主导的畜禽产业;

三、农业观光、休闲产业。

公司的远景目标是:成立多元化产业集团,拓展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生态景观农业产业

通过2年来开发建设,郴州第一家以农业为主题,果树种植、观赏、采摘、品尝为核心,兼以饮食、休闲、住宿等休闲旅游基地以现雏形。观山农业生态园已树立生态型农业榜样,带动周边农村的农业经济发展,优化郴州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产品内涵,充分发挥由旅游业带动的经济效应,促进新农村建设更高更快的发展。

公司董事长王骥率全体员工热忱欢迎四邻八方朋友和嘉宾前来休闲、观光、就餐、采果,我们的口号: 观山生态有机健康

郴州市观山农业生态有限公司

第8篇:滨州市自然生态和农村环保工作情况汇报

滨州市环境保护局 (2009年9月4日)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滨州市自然生态和农村环保工作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以来,我市的自然生态和农村环保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环保厅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以生态市建设为中心,重点抓了目标责任书签订及责任书的落实、生态系列创建、污染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实施等工作,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使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全面启动和扎实落实新一轮生态建设责任书。一是按照省环保局《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2008-2012)》制定意见,认真分析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组织有关部门对责任书涉及的指标进行仔细的评估,提出了符合我市实际的责任书建议指标。二是根据省长与市长签订的目标责任书,我们进行了细致的分解,把涉及市直有关部门的指标分解落实到单位,并结合省考核办法,提出了具体指标和工作要求,以市政府办公室的文件下发,做到了任务明确,责任到位。三是本着“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我们在把省责任书分解到各市直部门的同时,认真组织各县区进行了新一轮《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2008-2012)》的制定工作,在充分调研和酝酿的基本上,确定了责任书的相关指标要求。并在市政府召开的全市生态市建设工作会议上,由市长与县区长签订了责任书。之后,各县区也同有关乡镇(办)和有关部门相继签订了责任书,使省、市责任书分解做到了横到边、竖到底。四是认真组织对责任书的调度考核。省、市责任书任务指标分解后,我们认真组织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办法并下发各县区,有力促进了责任书各项指标的落实,尤其是通过年终组织有关部门对各县区责任书进行考核并将结果通报全市的情况看,新一轮生态建设责任书有条不紊地得到落实,为在全省的考核中取得良好以上的好成绩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认真开展生态系列创建工作。一是突出抓了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村镇建设工作。首先,根据省环保厅的统一部署,指导列入试点的2个乡镇(滨城区尚集乡、邹平县韩店镇)3个村(阳信县东大寨村、博兴县寨郝村和沾化县东平村)制定了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其次,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制定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进行认真审查,审查过程中,注重了因地制宜的原则,逐一到现场考察,掌握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提出的重点建设项目进行分析,确保切实可行。再次,严格按照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要求狠抓了具体实施。特别是着重抓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今后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起到了应有的典型示范作用。二是突出抓了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我们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和严格申报程序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了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工作。在创建过程中,凡是没有乡镇环境规划或者规划没有经过专家论证的,一律不予支持和推荐。同时,我局还将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列入全市乡镇(办)环保考核指标并加大了所占分数的比重,有力地推动了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的开展。截止目前,全市有18个乡镇被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有1个乡镇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还有2个乡镇顺利通过了环保部组织的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现场核查;组织上报了22个省级和8个全国环境优美的材料。三是突出抓了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认真按照有关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标准要求,分别对各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和调研,并召开专门会议进行调度,督促示范区建设工作的落实。目前,全市7个生态示范区(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5个)建设已基本达到有关验收要求,正在进行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力争年内完成和通过国家和省里的验收。

(三)顺利完成土壤污染调查有关工作。一是根据土壤污染调查工作的要求,结合滨州实际,制定了滨州市土壤污染调查实施方案,明确市县两级环保部门的任务和职责,并对相关技术问题作了详细的规定,下发各县区执行。二是成立了领导小组。为推动该项工作的开展,市局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专业组,负责工作协调、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与把关。三是组织技术培训。派出业务骨干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业务培训;之后,对各县区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为该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四是准确采样,严格按照取样方法和技术规范,在对普查点位进行勘查定位的基础上,组织样品采集,共采集土壤样品153个。五是确保数据质量。建立了严密的质量控制体系,认真对监测化验和数据进行分析,确保调查成果的准确、有效。目前,已按省厅要求完成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阶段性工作。

(四)切实强化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管理。我市非常重视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一方面强化对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情况的现场检查。从环保部等部委组织的考核情况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对促进资源的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政府和群众的广泛支持。另一方面,开展了对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的相关工作。在省环保厅生态处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完成了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方案的技术论证,以及保护区调整卫生遥感监测结果实地核查和环保部的调整公示等工作,调整报告也已经由省政府上报国务院待批。同时,还按照省厅《关于开展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评估的通知》要求,组织得力人员会同有关部门对无棣县马谷山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管理情况进行认真自评,从自评情况看,该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并形成专题报告呈报省厅。

(五)进一步加强农村环保工作。一是编制了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根据环保部和省环保局的统一安排,组织编制了《滨州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2009-2015)》。为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及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开展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切实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在充分综合分析农村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农村环保工作开展情况,提出了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明确了规划时限和目标,确定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布局和重点任务,规定了保障措施,规划了重点建设项目。目前,初稿已经完成,待专家评审后,报市政府批准。二是组织开展了秸秆禁烧专项整治。为切实做好全市秸秆禁烧工作,市政府专门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并下发了《关于加强秸秆禁烧确保空气质量改善的通知》,特别是借助奥动会和全运会召开的机遇,加大力度、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一方面,坚持堵疏并举,对全市秸秆综合利用情况进行调研,筛选了包括沼气、气化、青贮、还田等11种适宜滨州市推广的综合利用技术,在滨州日报上向全社会宣传推广,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涌现了一批秸秆综合利用的典型。另一方面,联合农业、公安以及县区政府,组织巡查小组,实施分片包干责任制,在重点阶段对全市进行拉网式检查,加大巡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通报、及时处理。同时,还将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工作纳入乡镇(办)政府的责任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有效地保证了秸秆禁烧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取得一定的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市建设和农村环保工作。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市长办公会、专题会、现场会、调度会进行研究部署。市委书记邓向阳、市长张光峰亲自调度生态市建设和农村环保工作,并多次对生态市建设和农村环保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市委常委、副市长韩奎祥坚持每季度一次到环保局就生态市建设及治污减排和农村环保等工作进行现场调研,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对生态市建设和农村环保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市人大、市政协多次组织生态市建设和农村环保工作视察和调研,为生态市建设出谋划策。市领导的高度重视,把我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环保工作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明确目标,落实责任,齐抓共管。为抓好生态市建设和农村环保的各项工作,我市采取与相关县区和部门签订责任书的方式,明确责任,明确时限,一抓到底。把生态市建设和农村环保纳入到政府目标考核责任制,定期考核,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同时,环保、建设、农业、林业、水利、海洋渔业、卫生、国土资源、畜牧兽医、经贸委等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共促共为,有力促进了生态市建设和农村环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

(三)强化调度,全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和农村环保工作开展。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严格执法,采取领导带队、现场督查等方式,定期不定期进行督导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解决。市环保局每月都对生态市建设等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度,并根据调度情况认真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知相关责任单位加以解决。市政府办公室每季度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集中调度,对发现的问题,由督查部门责成相关县区和部门限期解决,市政府年终都要组织对生态建设工作进行认真考核并通报全市,保证生态建设工作不留死角。

(四)加强基础建设,为生态市建设和农村环保提供组织保障。2008年,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市建设工作的新形势,强化对该项工作的领导,调整充实了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卫生局、行政执法局、畜牧兽医局等单位主要领导充实到领导小组成员中,确保生态市建设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责任单位抓落实。为保证日常工作开展,调整充实了生态建设办公室,编制由4人增加到6人,增设了1人科级职数,独立办公,设立了专项办公经费、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办公场所四落实,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加强了乡镇(办)环保机构建设,有条件的乡镇(办)都设立了环保所,并明确人员和职责,为做好农村环保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五)搞好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由于生态市建设和农村环保工作起步较晚,在社会上存在片面理解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环保的现象。为营造生态市等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我们在滨州日报开辟了“生态滨州”专版,重点宣传我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环保所取得的新成就,突出了治污减排、国土绿化、流域治理、环境质量、农村环保等内容,目前,已经刊登专版35期,30多万字。我们还在滨州电视台开办了“环保聚焦”节目,每周一期,宣传生态建设的正面典型,针砭破坏生态环境的种种不法行为,报道事关民生的环保热点问题。同时,我们把对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环保的宣传纳入“滨州环保世纪行”的主要内容,借助各个新闻媒体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该表扬的表扬,该曝光的曝光,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基本形成了全社会关心生态建设和农村环保的浓厚氛围。

三、今后打算

(一)扎实做好两级责任书考核工作。一是按照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考核办法的要求,及时调度各项任务指标的完成情况,认真分析,找出差距和不足,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并做好迎接考核的准备工作,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二是做好对各县区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的考核工作,完善生态市建设责任书考核办法,组织相关部门对各县区任务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三是做好对市直有关部门的考核工作,按照市政府办公室责任书分解通知,考核各责任单位的工作完成情况,并将考核结果进行通报和公布。

(二)着重抓好生态系列创建工作。一是继续抓好2个镇、3个村的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建设试点工作,督促相关村镇按实施方案搞好重点工程建设。二是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力争完成2-5个全国和10-15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和命名。三是组织邹平县和博兴县开展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工作,滨城区、无棣县、惠民县、阳信县和沾化县开展省级生态示范区验收工作,力争年内完成。

(三)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一是编制完成滨州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力争由市政府颁布实施。二是圆满完成土壤污染调查工作。三是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检查工作,以规范污染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四是下大力气抓好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认真借鉴兄弟市的经验,下死把,动真格,坚决遏制秸秆露天焚烧现象。

(四)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认真按照有关要求结合环保执法大检查组织开展对全市自然保护区的现场检查,督促其落实相关措施,努力把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五)认真组织开展生态示范工程的评选。为了更好地反映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环保的工作成果和亮点,我们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了生态示范工程的评选工作。我们将按照有关要求,认真做好这项工作的落实,确保年底前完成评选并进行命名和通报。

第9篇:泰州市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的可行性调研报告

摘要: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地发展,同时又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农业生态平衡,已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实践证明,传统农业解决不了这一问题;现代石油农业的生物学产量大为提高,但给农业环境带来的问题在某些方面更为严重。因此利用生态循环农业的组合技术,也就是各种单项技术的优化组合和装配来提高农业的生物学产量的研究已成为必然。

根据杭州市的生态建设规划,杭州市要在十二年内建成一个生态城市,其中农业的生态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如何根据杭州的地理位置,气候、地质、地貌、土壤资源等特点,通过调研筛选出一个适合杭州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从而以点带面,全面的推进杭州市的生态农业建设,促进杭州生态城市建设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生态农业;传统农业;循环模式 组合技术

第一章 绪 论 .................................................... 3

1.1现代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 ................................................................................................................ 3 1.2调研的动机与目的 ............................................................................................................................ 3

第二章 国内外生态农业循环的主要模式 .............................. 4

2.1 按循环的范围进行分类 ................................................................................................................. 4 2.1.1 农田内循环模式 ........................................................................................................................ 4 2.1.2 种养间的循环结构 .................................................................................................................... 5 2.2基于农业的大循环 ............................................................................................................................ 5 2.2.1农业经营实体之间的循环 ......................................................................................................... 5 2.2.2城市工矿和农村之间的循环 ..................................................................................................... 5 2.2.3农业与地球生物化学循环 ......................................................................................................... 6 2.2 按接口技术的连接方向不同分类 ................................................................................................... 6 2.2.1时空结构型 ................................................................................................................................. 6 2.2.2食物链型 ..................................................................................................................................... 6 2.2.3时空食物链综合型 ..................................................................................................................... 6 2.3 按产生能源的要求设计的生态农业模式 ....................................................................................... 7 2.3.1 北方"四位一体"能源生态农业模式 ......................................................................................... 7 2.3.2南方“猪-沼-果”能源生态农业模式 ................................................................................. 7 2.5.3西北“五配套”能源生态农业摸式 ......................................................................................... 7

第三章 泰州市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的方式与存在问题...................... 9

2.1泰州市的自然地理和气候状况 ........................................................................................................ 9 2.2 泰州市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呈现的特征 ......................................................................................... 9 2.1.1 “种养”相结合的综合利用模式.................................................................................................. 9 2.1.2泰州市“种养”相结合的综合利用模式 .................................................................................... 10 2.1.3竹林(果园)—鸡共生生态模式 ........................................................................................... 20 2.1.4生态庭院模式 ........................................................................................................................... 21 2.1.5综合生态水产养殖场模式 ................................................................................................... 22 2.1.6加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 ........................................................................................... 22 2.1.7秸杆还田生态循环模式 ........................................................................................................... 23 2.1.8“草莓—网纹瓜(蔬菜)”间作套种模式 ................................................................................. 24 2.1.9塑料薄膜回收 ........................................................................................................................... 24 2.1.10农药、肥料的使用 ................................................................................................................. 24

第四章 结论和建议 ............................................... 25

致谢 .................................................................................................................................................... 26

第一章 绪 论

1.1现代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生态农业。它不仅高度地涵盖了各种先进农业的理论和模式,而且又使各种先进的理论和模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高度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出“三个效益”的统一,是农业理论和农业生产上的一大突破。现代生态农业的内涵主要包括如下八个方面:一是在现代食物观念引导下,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二是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以继承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吸收现代高新科技相结合;三是以科技和劳力密集相结合为主,逐步发展成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四是注重保护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五是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和普及科技成果应用;六是切实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七是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多种生产类型、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有利引导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八是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牧渔,种养加、贸工农有机结合,把农业和农村发展联系在一起,推动农业向产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

1.2调研的动机与目的

根据泰州市的生态建设规划,泰州市要在十二年内建成一个生态城市,其中农业的生态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如何根据杭州的地理位置,气候、地质、地貌、土壤资源等特点,通过调研筛选出一个适合杭州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从而以点带面,全面的推进杭州市的生态农业建设,促进杭州生态城市建设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生态农业循环的主要模

生态农业的实质是在系统观和战略观点指导下,把生态效益尽可能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实现高产、高质、高效、循环、再生的农业方式。

循环既是生态农业赖以实现的方式,又是生态农业运转的必然结果。通过对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及主要管理关键的了解,将能够更好地明了当地生态农业发展的选择,确定循环农业的主要努力方向。生态农业模式按不同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有几种。

2.1按循环的范围进行分类 2.1.1 农田内循环模式

1、 间套种:例如豆科作物和禾本科作物的间套种,就有不同物种间的养分交换,产生养分在作物间的循环;

2、秸秆还田:通常是上一茬的作物秸秆,通过秸秆还田成为下一茬作物的养分,也有通过堆肥成为下一茬作物的养分;

3、 农田养殖:稻田养鸭、养鱼、养蟹、养青蛙等动物取食农田杂草和小动物,动物粪便回田成为作物肥料;

4、坡地水保措施: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坡地养分和水分可以更多地在林地、果园和梯田中循环利用。例如果园种草(生物措施)可以使养分留在果园内循环,水平梯田(工程措施)和水窖建设可以减少水分和养分离开坡地,增加循环;

5、接种根瘤菌或菌根菌:利用作物根系分泌物与微生物之间的物质相互作用,达到互利和循环的目的;

6、 施肥控制:通过平衡施肥、控释肥、精确农业等措施控制肥料的使用时间和使用量,减少养分投入和流失,可以增加系统内的利用效率和循环比例;

2.1.2 种养间的循环结构

1、种养直接连接:植物饲料-动物肥料关系,例如饲料作物(玉米、大豆、苜蓿、象草、苏丹草、黑麦草、三叶草)种植与养牛、养猪、养鸡、养鱼的结合,作物秸秆喂饲动物,动物粪便肥田;

2、加沼气环节:猪-沼-果模式,四位一体(养猪-沼气-种菜-温室)模式;

3、加食用菌环节:(养殖业粪便+种植业秸秆=培养基)→培养食用菌→菌渣做农田肥料;

4、加蚯蚓环节:通过蚯蚓处理作物秸秆、动物粪便、污水处理厂污泥等,使废物资源化后再重新利用,例如利用蚯蚓进行秸秆堆肥、粪便堆肥、污泥堆肥等;

5、加鱼塘环节:著名的桑基鱼塘就是基上种桑养蚕,蚕沙下塘养鱼,塘泥回基肥桑的循环模式,今天已经演化出花基鱼塘、蔗基鱼塘、草基鱼塘、塘边养鸭、塘边养猪等循环体系;

2.2基于农业的大循环 2.2.1农业经营实体之间的循环 种植业公司+养殖业公司,种植业农场+养殖业农场,种植业专业户+养殖业专业户等经营实体之间的循环模式,例如专业果场向养鸡企业定期购买鸡粪,种茶专业户向种蔗专业户购买蔗叶覆盖茶园、向养牛专业户收购牛粪等;

2.2.2城市工矿和农村之间的循环

七十年代前工业不发达,城市垃圾主要是有机物,大多数直接返还农村做有机肥。八十年代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固体废物以填埋焚烧为主、废水集中处理为主,截断了返还农村的通道。现在逐步提倡垃圾分类收集,其中的有机成分鼓励更多循环到农林业。由于推行工业污水的达标排放、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分离、有害物质的处理技术进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更多可以适合循环使用;

2.2.3农业与地球生物化学循环

农业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本身就是全球物质循环的一部分,其中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对增加碳的循环吸收量,稳定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有重要作用。

2.2 按接口技术的连接方向不同分类 2.2.1时空结构型

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是在时间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佳。具体有果林地立体间套模式、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农户庭院立体种养模式等。

2.2.2食物链型

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的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工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等。

2.2.3时空食物链综合型

这是时空结构型和食物链型的有机结合,使系统中的物质得以高效生产和多次利用,是一种适度投入、高产出、少废物、无污染、高效益的模式类型。

2.3 按产生能源的要求设计的生态农业模式 2.3.1 北方"四位一体"能源生态农业模式

在农户庭院或田园,选一处坐北朝南、背风向阳的空地,建一个200-600平方米的日光温室,其内部一端(南侧除外)是20平方米的畜禽和1平方米的卫生厕所,畜禽舍下部是6-10立方米的沼气池,就组成了一个“四位一体”,农村能源生态模式。主要形式是养鸡—鸡粪喂猪—猪粪进入沼气池—沼气用于生活燃气照明、沼气液渣作肥料生产大棚蔬菜,实现了养殖粪便的循环再利用,既改善生态循环,又增加了效益。

2.3.2南方“猪-沼-果”能源生态农业模式

该模式是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工程的果园(或蔬菜、鱼池等)面积、生猪养殖规模、沼气池容积必须合理组合。

工程技术:猪舍建造技术、沼气池工程建设技术、贮肥池建设技术、水利配套工程等。

运作方式:沼气用于农户日常做饭点灯,沼肥(沼渣)用于果树或其他农作物,沼液用于拌饲料喂养生猪,果园可以套种蔬菜和饲料作物,从而保证了育肥猪的饲料供给。农户除养猪外,还包括养牛、养鸡等养殖业;果业也可包括粮食、蔬菜、经济作物等种植业。

核心技术:养殖场及沼气池建造、管理技术,果树(蔬菜、鱼池等)种植和管理等。

2.5.3西北“五配套”能源生态农业摸式

“五配套”能源生态农业模式是解决西北干旱地区的用水,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模式。其主要内容是,每户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一个看营房。“五配套”模式以农户庭院为中心,以节水农业、设施农业与沼气池和太阳能的综合利用作为解决当地农业生产、农业用水和日常生活所需能源的主要途径,并以发展农户房前屋后的园地为重点,以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等为手段,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土地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副)、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结合的配套发展和良性循环体系。据陕西省的调查统计,推广使用“五配套”模式技术以后,可使农户从每公顷的果园中获得增收节支3万元左右的效益。

第三章 泰州市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的方

式与存在问题

2.1杭州市的自然地理和气候状况

杭州市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八山、半水、分半田”,淳安、建德、桐庐、临安基本属于山区,富阳、萧山和余杭的一部分也属于山区。杭州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光温同步、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28.6℃,冬季平均气温3.8℃;无霜期230~260天;多年平均降水量1100~1600毫米,以春雨、梅雨和台风雨为主,常年梅雨量350~550毫米,约占全年的25~31%;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在100~110千卡/平方厘米之间,日照时数1800~2000小时。 2.2 杭州市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呈现的特征

由于杭州各市县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地理状况和经济状况的差异,各地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发展类型为多样性。目前,按产业类型分,主要有种植主导型、畜牧养殖主导型、水产养殖主导型、综合开发利用型等。

具体分以下几种类型:

2.1.1 “种养”相结合的综合利用模式

该模式是针对蓄禽养殖场畜禽污水的特点进行设计的,畜禽污水处理有一定的难度,一是排水量大,冲击负荷强;二是固液混杂,有机质浓度较高,CODcr在8000mg/L~10000mg/L之间;三是生猪养殖业系微利产业,受到自然和市场的双重压力。目前,国内外同类研究情况如下

对于养殖场粪便污水的处理,国内外研究人员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既有好氧处理,也有厌氧处理,还有好氧+厌氧处理,以及氧化塘、人工湿地等自然处理。总体上来说可分为三种模式:还田模式,无动力—自然处理模式,机械化处理模式。

1、还田模式

粪污还田是一种传统的、经济有效的粪污处置方法,可以使畜禽粪尿不排向外界环境。它适用于远离城市,经济落后,土地宽广,有足够的农田消纳养殖场粪污的地区,规模较小的分散养殖户大多采用这种处置方法。

2、无动力—自然处理模式

这种模式是中国沼气研究和推广人员在净化沼气池基础上开发的一种养殖场粪污处理工艺。废水处理以环境效益为主,同时兼顾能源(沼气)回收。以厌氧消化为主体工艺,结合氧化塘或土地处理系统、人工湿地等自然处理系统,可以使处理出水达到排放标准。

它适用于离城市较远,经济欠发达,土地宽广,地价较低,有滩涂、荒地、林地或低洼地可作废水自然处理系统。养殖场规模中等,一般年出栏在5万头以下。当地劳动力价格较低,以人工清粪为主,水冲为辅,冲水量中等。这种模式比较符合我市的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实际。

3、机械化处理模式

这种模式粪污处理系统由预处理、厌氧处理、好氧处理、后处理、污泥处理及沼气净化、储存与利用等部分组成,需要较为复杂的机械设备和要求较为复杂的机械设备和要求高的构筑物,其设计、运转均需要受过较高教育的技术人员来执行。与前两种模式相比,这是一种技术含量最高的处理模式。

它适用于地处大城市近郊,经济发达,土地紧张,没有足够的农田消纳猪场粪污的地区。猪场规模大,一般出栏在5万头规模以上。当地劳动力价格昂贵,主要使用水冲清粪,冲洗水量大,5万头猪场排放的粪尿污水在500m3/d以上。

2.1.2杭州市“种养”相结合的综合利用模式

1.“蓄禽-沼-作物”、“蓄禽-沼-鱼”生态模式 (1)循环方式

根据杭州市的土地资源及自然条件现状,目前杭州市及各区县开发出综合利用畜禽粪便为主要内容、以厌氧发酵沼气池技术为核心、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目标的农能生态项目。该工程采用了厌氧处理法净化高浓度畜禽污水,通过排水系统——预处理系统——厌氧发酵系统——厌氧过滤系统——沼气输配系统——沼肥输配系统等工艺流程,使畜禽污水变废为宝成为沼肥和沼气,有力地保护了养殖场周边生态环境。其主要厌氧发酵系统如图1所示:

沉淀池

厌氧发酵池 厌氧过滤池 水压间

图1 厌氧发酵系统

简而言之,就是将养殖场的粪便污水作为厌氧发酵沼气池的原料,在严格缺氧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作用,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优质可燃气体——沼气和绿色有机肥料——沼肥,沼气用于农户的炊事用能和发电,沼肥用于种植各种农作物,同时推广“猪—沼—果”、“猪—沼—竹”、“猪—沼—种”等农业生态模式,对生物质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多层次开发利用。

这样,该生态工程具备了消除污染、产生能源和综合处理的三大功能,既消除了农业环境污染,又解决了一部分的能源问题,而且在厌氧发酵过程当中,病原菌、寄生虫卵等一些病菌可被杀死,切断了养殖场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传播环节。

(2)较典型的几家养殖场

①富阳市新旺养殖场是新登镇生猪养殖规模最大的养猪场,地处新登上旺村,常年存栏量为3600头。干粪由人工清理并作为有机肥出售,日排畜禽污水(冲栏水)35吨,水质中的CODcr在8000mg/L~10000mg/L之间,有机物浓度较高。厌氧发酵系统日产沼肥33吨,建设1亩氧化塘,并配套高压污水泵一台输送沼肥,按季节性和农作物用肥需求,合理安排用肥计划,沼肥施用范围:50亩果树园,320亩竹笋两用林,410亩农田,16亩幼树苗。

②富阳市场口镇东图畜禽养殖场是以生产乌鸡绿壳蛋等产品为主的蛋鸡畜禽场,蛋鸡常年存栏量为5万羽。干粪由人工清理并作为有机肥使用,日均畜禽污水(冲栏水)6吨,水质中的CODcr在20000mg/L~30000mg/L之间,有机物浓度非常高。东图畜禽养殖场厌氧发酵系统日产沼气22~25m3,可满足该场日常用气。由养殖场人工排出的干粪残渣收集到储粪池作为商品肥出售,按存栏量50000羽鸡养殖场的固体粪便产生量,建设50m3的储粪池,并采取有效的防渗防漏措施,池壁渗透性标准为1×10-7cm/s,防止污染周边水环境,同时在其上面搭建雨棚,防止降雨(水)的进入。在满足进出料要求的前提下,将储粪设施两面封闭建造,切断畜禽粪便中有害微生物、致病菌及寄生虫卵的传染途径,减少来自粪便中病原体可能引起的疾病传播风险。沼肥施用范围:1500亩珍珠蚌养殖塘、500亩荒山(种植板栗和玉米)、农田等。

④富阳市新沙奶牛场地处东洲街道新沙村,奶牛常年存栏量为100头。干粪由人工清理并作为有机肥出售,日排畜禽污水(冲栏水)14t,水质中的CODcr在10000mg/L~12000mg/L之间,悬浮物和有机物浓度较高。新沙奶牛场厌氧发酵系统日产沼气24m3,可满足该场日常用气。由养殖场人工排出的干粪残渣收集到储粪池作为商品肥出售,按存栏量100头奶牛养殖场的固体粪便产生量,建设60m3的储粪池,沼肥施用范围:青饲料田(280亩)、食用桑果(330亩)、意柳树(610亩)、农田、菜园等。

⑥新安江万秋生态养殖场,建沼气池容积320立方米,年猪场污水排放量6500吨,全部经过沼气工程处理,并配备20立方米容积储气柜及脱硫、气水分离设备。利用沼气用作猪舍和管理房加温、照明,为附近20个农户提供炊事、照明能源;利用沼气替代石油液化气,采用喷火枪对母猪产房进行消毒灭菌;利用沼气发电,解决了饲料加工、抽水、高压泵抽吸沼肥动力能源;利用沼肥种植140亩果园、10亩茭白、莲藕等,多余沼液还提供当地农民种菜。 ⑦运河镇兴旺蔬菜有限公司为例,该场在大棚内养猪,通过“猪”与“蔬菜”形成小生物圈,与为利用,互相促进。产生的沼气主要用于食堂炊事、点灯和冬季大棚加温(用沼气灯可在一小时内升温3℃)。

⑧吕连发养殖场处理后的沼液用于养鱼、及马铃薯、番薯、桃树、梨树、板栗等作物,沼渣及干湿分离后的干粪经堆沤发酵腐熟后用于茶园、果园;同时产生的沼气用于养殖场食堂炊事、点灯。

⑨黄菊芳生猪养殖场处理后的沼液泵入茶园五只贮肥池后浇灌茶园及马铃薯、番薯等到作物。沼渣及干湿分离后的干粪经堆沤发酵腐熟后用于茶园、竹林及马铃薯、番署等作物。

通过我们调研发现,该模式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得较好,基本上规模的养殖场都采用了该模式,资源得取了综合利用,污染基本达到零排放。 2“蓄禽-作物”相结合模式 (1)循环方式

该工艺通过人工清理的方式,清理鲜粪到贮存间贮存,经一定时间风干后出售,部分鲜粪则作猪场绿化带及生态林场有机肥用。猪尿及其它污水则排入沉淀池,分三级梯度沉淀,经过物理、化学、微生物发酵的综合处理,达到抑制和杀灭有害微生物、净化水质的目的。上层清液流入净化池进一步净化沉淀,净化后的水流放鱼塘进行循环利用,而沉淀池的固体渣,能过定期清理,运至鱼塘、生态林场和绿化带作基肥。 (2)典型养殖场

①浙江蓝天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循环方式,具体做法: 春末至秋末,猪场粪污经干湿分离后,猪粪熟化至20亩大棚养蚯蚓,蚯蚓活体用作生态鳖基地的饵料,污水经生化处理后,用作水稻田施肥用水。秋末至春末,猪场粪污水经干湿分离后,熟化干粪到茶园、梨园施冬春肥,污水厌氧酸化处理后用于牧草田种植墨西哥玉米及黑麦草养羊。在生态鳖基地也形成生态小循环:用蚯蚓和专用鳖饲料喂甲鱼,甲鱼排泄物给水中鳙鱼吃,鳙鱼排泄物给池塘底层螺蛳吃,螺蛳作为水中清道夫,净化有机物生成小螺蛳再给甲鱼当饵料,甲鱼的池塘底泥又给堤坝上的梨树做有机肥。 最终,形成了围绕猪场废弃物污染生态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将猪场废弃物变废为宝,综合科学利用,园区逐步发展形成了蚯蚓养殖、生态鳖养殖、湖羊养殖、水稻、牧草、黄花梨、大棚蔬菜种植及周边山地茶叶种植的农业产业结构。目前该模式已成为全省的模版,而《浙江蓝天农业循环经济标准》正在紧张制定当中。

②万强农庄总面积1000余亩。内建有4200平方米的标准猪舍,年产生猪5000多头;园内还建有以黄花梨为主的总面积达520亩的水果园。万强农庄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猪场每天产出的生猪粪尿首先经过干湿分离:猪粪进行堆积发酵和微生物接种,成为微生物有机菌肥、用于果园;稀液通过三级沉淀后用电泵抽至山上的八个贮存池之中,经果园中铺设的地下管道成为果树的水肥,喷施于果园中。农庄完全实现了封闭式循环,污物的“零排放”,做到了粪尿等污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使农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道路。

③杭州昌兴动物养殖场把干粪提供给果农作有机肥,而猪粪水运往人工湿地种殖黑麦草,黑麦草作为鱼糖中鱼的青饲料。而氧化塘还可种殖水葫芦和浮萍,用来喂养家禽和鱼类。

④余杭金兔牧业中心兔粪综合利用模式处理,经发酵处理的肥水泵入高塔并经管道后灌溉农田粮食作物、基地牧草,干湿分离后的干粪经堆沤发酵腐熟后用于农田、茶园、果园、竹林作有机肥。

4、该模式在推广过程中的困难

实施种养平衡一体化,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是彻底解决畜禽污染的有效途径。高浓度畜禽污水经过厌氧发酵处理,有机物含量如CODcr、BOD5可降解85%~90%,产生的沼液、沼渣是适合农作物用肥的绿色无公害肥料,将沼肥用于农业生产,可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实现畜禽污水的“零排放”,降低养殖场的治污成本,又可为种植业提供肥源,还促进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但该污染治理工程在应用推广中,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养殖场和种植户在短期内都有不利因素

对于养殖场来说,建造有效、适宜的污水治理及配套设施需较高的成本;而对于种植户来说,使用液态沼肥比化肥成本更高(主要是运输和施用成本)。另外,根据农作物的养分需求进行肥料的施用也很困难,因为比起化肥来,沼肥的性质具有更加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如果种植户要对沼肥进行计算并且没有养分剩余,种植户会面临产量的损失和产品质量的负面影响。鉴于以上情况,只有在明确的政策要求下,在给予养殖场、种植户适宜的建议和财政支持条件下,在政策制定者、各方面专家以及养殖场和种植户达成广泛协作关系的情况下,种养结合才有可能成功地被引入。因此,畜禽污水的治理不仅是养殖场自身的事,与种植户也有密切的关系,只有制定出合理的扶持政策和科学的用肥技术指导,让施用沼肥的费用与化肥的费用相当,才能使种植户有主动施用沼肥的意愿,种养结合一体化进程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 (2)收益滞后性及收益率不高

从本质上来说,养殖场污染治理工程是一种能源与环境的综合性工程,其特点是在处理畜禽污水过程中,既可以获得高效的能源,又可得到优质有机肥料、饲料和其它有机物质,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对生态环境具有清洁和保护作用,其环境功能十分突出,这一点在工程完成以后表现的非常明显。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在短期内不是很明显。以富阳市东图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程为例:

养殖场污染治理工程总投资52.32万元,年运行费用0.20万元,年收益4.12万元,按使用寿命20年计算,年实际纯收入为1.30万元,投资回收期很长。从财务角度看,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价比较差,缺乏较高的获益率,在现阶段还不具备商业化运行的能力,需要政府对此类项目实施投资补贴的政策。 (5)融资渠道单一,财务评价失真

养殖场污染治理项目的主要融资渠道是农户自筹、银行贷款和财政补助,而政府和银行在进行项目评估时,通常采用一般工业项目的评估方法,由于治理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相比,后者更为突出,但未以货币形式体现出来,而用常规财务评估的结论往往导致贷款评估失败。因此,养殖场污染治理工程的融资渠道不仅单一而且很不畅通,有必要改变象粪便污水治理工程这类环境效益比经济效益显著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评估方法和融资渠道。 (6)消纳大面沼肥土地的缺乏

目前,畜禽污染治理有两大难题,除了上面提到的资金问题,其次是能消纳沼肥的大面积种植土地的问题,现在不少规模化养殖场附近的田地大都分田到户,养殖场不可能有这么大的精力一家一户进行谈判收购或转包过来,而如果没有足够的土地消化沼肥,畜禽污染治理的排放水就必须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其治理成本将是一般畜禽养殖场所难以承受的。

(7)零星养殖户摊广难度大

目前种养结合模式推广主要集中在有一定规模的养殖户范围内,以养猪为例,通常在500头以上。因为有省财政补助,同时各区县财政按1:1配套,故种养结合模式养殖户还是较愿意接受的。而对零星的养殖户在推广这种模式过程中难度非常大,原因有以下:一是国家无相应的补助政策,导致农民的积极性不高,其次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对该模式不了解,最后由于农民的经济实力的限制。因此今后零星养殖户排放的蓄禽废水是农村主要污染源,也是构成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

3稻-鸭共生生态模式 (1)模式的循环方式

就是把传统依靠化肥、农药种植水稻的单一模式,调整为稻+鸭、稻+鸭+萍和稻+鸭+萍+角类等的多物种、多类型的种养模式。形成依靠鸭在稻丛间中耕、除草,吃虫、吃萍、排泄和换羽还田肥土等多项功能,实现不施化肥、农药,不污染环境的有机稻作生产体系,育稻米、鸭和鱼肉等都属无公害产品,可放心食用。因此,稻-鸭共育以水田为基础,种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 (2)该模式的特色

该模式的特色首先是不施化肥、农药,为鸭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没有污染又舒适的活动场所,其间的害虫(包括飞虱、叶蝉、蛾类及其幼虫、象甲、蝼蛄、福寿螺等)、浮游和底栖小生物(小动物)、绿萍,为鸭提供丰富的饲料,并减少对水稻生育的危害;稻的茂密茎叶为鸭提供了避光、避敌的栖息地。鸭在稻丛间不断踩踏,使杂草明显减少,有着人工和化学除草的效果;鸭在稻间不断活动,既能疏松表土,又能促使气、液、土三相之间的交流,从而把不利于水稻根系生长的气体排到空气中,氧气等有益气体进入水体和表土,促进水稻根系、分蘖的生长和发育,形成扇形株型,增强抗倒能力,起了中耕的作用;鸭在稻丛间连续活动,排泄物和换下来的羽毛,不断掉入稻田,给水稻以追肥。据调查统计,一只鸭在稻丛间两个月左右时间累计排泄物相当于47gN、70gP2O5和3lgK2O,按50m2稻间放养1只鸭的密度,其排泄物能够满足水稻正常生育所需的氮、磷、钾养分。因而,稻鸭共育的自然生产系统,可以实现种稻低成本;生产的优质稻米无公害,野生化的鸭肉成为鲜美的绿色食品而售价高,效益好;稻区环境不受污染,稻田可持续种养。

(3)这种模式主要优势

一是中耕除草。鸭子在稻田活动,起到了中耕耘田作用,是典型的“护田工”;二是除虫;三是培肥土壤;四是抑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此外,稻鸭共育可以减少肥料、农药的使用量,又能增产增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典型例子

①富阳市高桥镇开展了本项目研究:稻种筛选常优l号、秀水110为实施的主栽品种。生产上,5月20日左右播种,6月20日左右移栽。鸭种选择绍兴麻鸭和杂交鸭。公鸭为主,搭配适量母鸭。放养前半个月购雏鸭,先在室内养5天左右,做好疫病预防工作,然后在放养区附近临时水塘适应性驯养。雏鸭于7月5日左右入田放养,9月15日左右赶鸭出田,稻鸭有效共生期达到75天左右。 稻鸭共生期内的主要生产技术

(1)合理稀植,确定适宜的放养密度 :每667㎡大田放养鸭子11~12只,有利于放养鸭活动、觅食。

(2)施足基肥,合理追肥:施肥次数比对照田块减1次追肥,施肥总量每667㎡比对照减少6.5㎏(尿素)。

(3)分田块搁田 :全生长期采用有水层灌溉。同时为协调鸭子需水与水稻搁田之间的矛盾,当苗数达到计划穗数的80%时,在同区块内采用分田块适度搁田的方式,以满足鸭子和水稻的生长生育要求。

(4)科学防治病虫草害 鸭子是杂食性动物,它在田问觅食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使其成为控制有害生物发生量的自然天敌,对鸭子难以控制的稻丛间杂草人工拔除,螟虫、刮青虫等用“锐劲特”农药进行防治。

(5)合理补充鸭食 由于田间生物难以满足鸭子的实际食量要求,补充鸭食是有效的辅助措施。补充鸭食主要在这三个时期:一是鸭子放入大田初期(1天左右),补充易消化、富营养的小鸭饲料;二是10天后,补充已提前繁育的绿萍(不添加其它人工饲料);三是后期,待鸭子长到l~1.5㎏后,逐渐增加补充一些早稻谷和绿萍等青饲料。鸭子出田后应在售前肥育10~15天。

试验结果

(1)水稻单产提高、增产增收:示范区2.34 h㎡农田,平均单产447㎏/667㎡,比对照增加2l㎏/667㎡,增幅为4.93%,以当年市场售价1.4元/㎏计,每667㎡增收29.4元。

(2)节约了生产成本:由于鸭子能够比较有效地控制有害生物,鸭粪又具有肥田作用,化肥、农药施用次数和用量明显减少,明显节约了生产成本支出。试验期间减施一次除草剂,每667㎡节约成本4元;减少3次病虫防治,每667㎡节约15元;少施尿素6.5㎏,节省成本1O元;每667㎡省工0.5工,节约成本12.5元。合计每667㎡节省成本总额为41.5元。

( 3)养鸭增收: 示范区共放绍兴麻鸭和杂交鸭420只,收捕成鸭420只,成活率达100%。养鸭收入6391元,扣除养鸭成本(鸭苗款、饲料款、药剂款)l630元,纯收入4761元,平均每667㎡增收136元。

②陆水良农场的“三种五养”模式

“三种”:水稻、青饲料、马铃薯。“五养”:三批肉鸭、一批番鸭、一批土鸡。三种五养”的季节安排:在养殖业上陆水良分别在2月下旬饲养第一批肉鸭,先在室内饲养7—10天,然后放养于冬闲田中,肉鸭主要采食春季杂草,再辅以种植的青饲料和其它食物进行饲喂,在5月1日左右出售。在6月初购进第二批肉鸭,7月初购进第三批肉鸭,室内饲养后放养于大田,进行稻鸭共育,第

二、三批鸭分别在7月下旬、8月下旬捕获上市。9月初饲养番鸭一批,利用室内外空闲地及鱼塘进行饲养,然后放养于水稻收割后的大田,利用收割失落的稻谷和田间杂草为食,在元旦左右出售。在9月下旬饲养土鸡一批,适应性训练后放养于收割后的大田,在春节前出售。在种植业上:

1、水稻

于5月上旬分批播种,6月上旬移栽,一周后放入肉鸭。9月底10月初开始收获。

2、青饲料 10上旬播种。

3、马铃薯 1月中旬播种,5月底6月初分批收获。

1、品种选择

水稻品种选择:选择植株较高,壮秆抗倒的优质高产良种,如两优培

九、协优930

8、中浙优1号等。马铃薯选用东农303等早熟品种 。肉鸭品种选择觅食力、抗逆力、适应性强的品种,如绍兴麻鸭、西湖绿头野鸭等。因三种五养”技术在一个水稻生长季节,需在稻田放养二批肉鸭,因此稻鸭共育的肉鸭宜选择体型轻小、全生育期较短的西湖绿头野鸭。牧草以鸡、鸭喜食的黑麦草为主,青饲料以个体较大、产量高的浙大长萝卜为主。

水稻培育管理:水稻移栽前施足基肥,追肥一般在移栽后至雏鸭入田之前每亩施尿素7.5kg,促进稻苗早发棵,后期基本不施肥,鸭排泄的粪便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肥料。稻田杂草靠鸭捕啄食和踩踏为主,一般不施用除草剂。稻鸭共育期间稻田害虫主要靠鸭捕食为主,一般不用药剂防治,后期视田间虫害发生情况,及时用药防治。

稻草全程覆盖种植马铃薯技术:选用无病虫,无冻害,表面光滑,新鲜,大小适中的薯块作种薯。播前开沟做畦,一般畦宽100cm,不需全田翻耕。播种时,种芽向上,平放在畦面上。行株距为30 cmⅹ 30cm,畦两边各留20cm。肥料一次性作基肥施下,施用量一般为三元复合肥50—75kg/亩,摆种施肥后盖草,厚度以8—10cm为宜,播种后通常不需除草、追肥和灌溉,收获时,只要掀去稻草就可以拣薯。

2004年陆水良看管着510亩良田和10万多羽鸡鸭,个人年净收入37万元。凭此,他成了当地乃至全国有名的种粮“老板”,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种植大户”荣誉称号,同时被省政府评为浙江省优秀种粮大户。 (5)该模式推广存在的问题

该模式在推广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主要原因有以下 ①宣传不到位,认识有误区。

由于目前各方面重视力度不够,宣传工作不到位,对稻鸭共作技术很多农户存在认识误区,认为种植水稻已经够麻烦、够辛苦,再放养鸭子,岂不是更麻烦。有许多农民认为稻田放养鸭子,鸭子会吃小秧,会爬倒小秧,其实稻田放了鸭,稻田的除虫、除草、施肥、中耕浑水、刺激水稻生长等诸多农活都交给鸭子去完成,鸭子成了不付工资的打工仔。农户所做的事主要是照看鸭子。稻鸭共作虽然增加了放养鸭子、设置围栏、搭建简易鸭舍等用工环节,但这样却省工,节省了农药、化肥、除草剂的成本,减少了化肥、农药、除草剂对环境的污染,生产出无公害的大米和鸭肉。对农户来说,这笔账是合算的。 ②机制不适应,操作有困难。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户均规模小,农民不重视。近年来,由于中央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增加农民种粮收益,同时也增大了农户对土地的依赖心理,尽管外出务工收入较高,但多数农户不愿放弃自己承包责任田,使得农户种植规模普遍偏小,新技术应用后,户均增收300-500元,对农户吸引力不大,而且新技术应用有一定技术要求,农户对新技术示范兴趣不大,往往选择风险不大效益稳定的稻麦两熟,思想难统一,影响该项技术推广应用。二是干部怕烦神,工作不到位。稻鸭共作作为一项新技术,其应用有一定技术要求,在推广过程中需要村组干部宣传组织发动农户参加,需要干部多烦神多费心,无疑增加了村组干部的工作量,而其收入却不因此增加,造成许多干部主观上对此项技术推广重视不够受。三是技术人员不增收,推广不积极。目前由于受体制限制,农技部门忙吃饭、忙工资,从事农资经营人员多,进行技术推广技术人员少,加之技术推广产生效益与技术人员收入不挂钩,技术推广新技术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四是政策不落实,推广有难度。

近年来中央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保证粮食生产数量,但在提高农产品品质方面出台的政策不多,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但与传统农业相比需要增加鸭苗、饲料、生物农药、有机肥及围网投入。虽然投入的增加,能实现收入的增加,但多数农民没有尝试过,心中无把握,如无政策支持,多数农户仍会选择传统技术,以保证安全无风险。加之,目前绝大多数米业加工企业,只重视扩大收购加工规模,获得加工费实现利润的增加,不重视通过产品品质提升获取高附加值来增加效益,对品质增效未放在议事日程,特别是生产加工对采取稻鸭共作方式,不用化肥农药生产的有机稻米市场潜力、品质增收潜力还未充分挖掘出来。五是技术不规范,养鸭有风险。稻鸭共作的农户在养鸭过程中,有鸭肝炎、鸭瘟等病害的发生,特别是夏季高温时节,鸭子的抗逆性下降,发病的概率增加,如养鸭户不能及时发现稻田中病死鸭子,其生蛆后其它鸭子一旦吃了此蛆极易死亡;自流灌溉地区,有时受天气影响,不能及时进行稻田补水,也会造成稻田中鸭子受热死亡,为减轻养鸭户损失,鸭子往往会提早退出稻田,这些不但影响养鸭户效益的提高,还对水稻后期病虫害的控制效果有明显影响。

2.1.3竹林(果园)—鸡共生生态模式 利用山地的地域优势饲养优质鸡,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利用山区丘陵地带的杂果园或森林中放养土鸡,觅食山中杂物,喂给少量配合饲料,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其营养价值丰富,肉味鲜美,倍受青睐。

一是立体开发农林业,提高土壤利用率,竹林养鸡有利于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使种植业和养殖业同步发展,促使农业由单一经营向立体复合经营方向发展,达到一地多用,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增加养殖业比重,有利于丘陵山地农作制度改革,发展多功能、高质量和高效益的农业。而竹林一鸡农林系统模式为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不仅提供禽蛋类产品,促进竹子增产,又有利于农牧各业发展,调整农林业结构。丘陵山区若要发展,必须使山区种植业和养殖业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发展竹林一鸡农林系统模式可促使种植业和养殖业比重向适宜方向发展,为丘陵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新路。三是改善食品结构及品质,有利于人民健康,目前我国食品结构不尽合理,主要是动物蛋白比重较小,产品品质较差,农药及有害物质残留率较高。而竹林一鸡农林系统模式中饲料实行原粮与饲料混合使用,鸡生育期完全放养,产品品质提高,杭州市畜牧兽医总站抽样检验结果表明,鸡饲料及产品均符合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该模式的要点:一是鸡舍的选址、建舍:育雏舍应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干燥的山坡或丘陵地上,而且要求排水容易,舍内地面的地势要稍高于周围的地势,有利于舍内排水和地面干燥,不宜建在低洼地,同时还要考虑远离村庄及污染源。二是育雏前的准备和合适的温度,育雏舍适宜温度一般为33~35℃,随着日龄的增长,温度可逐渐下降,从第二周起每周下降2℃,至室温18~21℃。三是合适的湿度:一般在雏鸡10日龄前,舍内湿度应保持65%~70%,以后保持在55%~60%。四是合理的通风和适宜的光照及合理的放养密度。

该模式在放养期的饲养管理:一是放养舍的建造。二是定期杀虫和灭鼠等。 该模式在杭州的山区实行得较多,种养简单、方便,技术含量不高,特别在一些生态休闲农庄使用得较多。如余杭镇格林农庄,现已种植各类果树1000多亩,养殖本鸡、绿壳蛋鸡等三千多只,形成了鸡在树下觅食,鸡粪尿等构成了果园的肥料。桐庐的香山农庄的“优质土鸡+竹园”发展模式,荣槐农庄的“优质土鸡+板栗园”的发展模式等。 该种生态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延长生态链。如果实的深加工等,如余杭格林农庄主要以生产密梨为主,而密梨的贮存与保鲜期却是农庄令人头痛的一件事,如能对密梨进行深加工,这样就会增加更多的收入和就业机会。

2.1.4生态庭院模式

以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和太阳能热水器利用为主要内容,实行太阳能热水器、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或户用沼气池)和优质燃气(沼气、石油液化气、秸秆气等)三配套,与农村改厕、改厨、改院相结合,形成农户生态良性小循环,有效处理污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营造生态家园,增加清洁能源供给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为农村环境整治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有效途径。

基本要素:建造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分散或集中)或户用沼气池,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炊 事使用优质燃气,核心技术: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技术;

杭州市滨江区山一村柴家坞自然村,全村44户农户的生活污水统一接入150立方米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进行处理,每家都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村里环境优美,被联合国授予全球500 佳环保生态村。

2.1.5综合生态水产养殖场模式

以渔业养殖为主,利用太阳能、沼气作为鱼塘冬季增温的热源,沼液作为鱼饲料,沼渣作为种植饲料作物和蔬菜的有机肥料,建立水产养殖场生态良性循环。 基本要素:建一定水面的养鱼塘(甲鱼塘),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或根据养殖规模,配套建造 一个沼气池,种植相应面积的饲料草生产基地。

核心技术:水产高产养殖技术;

太阳能热水利用技术;

沼气发酵技术;

沼液养鱼技术。

2.1.6加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 为了处理农副产品加工产生的废弃物,采用厌氧发酵及时好氧处理技术,在作物长年季节可以充分利用废水中的水肥资源进行农田灌溉,非种植季节经过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放或回用作生产用水,同时回收沼气供民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态化处理,有效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基本要素:建造以沼气发酵为核心技术的废水处理工程,配套沼气利用及废水净化回用等装 置和设施。

核心技术:沼气工程技术;

沼气发酵技术;

好氧处理技术;

典型模式:

杭州市萧山区城厢镇下潦村荣达羽绒制品厂主要从事羽绒(毛)水洗加工,每日排放污水600多吨,严重污染环境,影响周边的水产养殖和村民的环境卫生,为了治理污染,采用“水解-厌氧-好氧”处理技术,出水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同时年回收羽绒1700公斤,每日可得到回用水300吨,节约了水资源,年节支达20多万元,一年即可收回投资。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2.1.7秸杆还田生态循环模式

秸秆还田后,促进了微生物的活动,加强生物固氮能力,减少氮素的损失和作物中、后期可能出现的脱肥现象,提高土壤中代换性钾的水平,增加硫、硅等微量元素。秸杆还田在改善土壤营养状况的同时,还能促进土壤一系列理化性状的改善。如:新鲜秸杆在腐殖化过程中,产生了富有活性的团聚剂和土粒结合,会促进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的形成;秸杆在土壤中腐化后,能提供较稳定的腐殖质,可以保持土壤中腐殖质的平衡,提高土壤肥力;秸杆在分解过程中释放了大量的能量物质,微生物数量激增,的释放有良好的作用,另外还能减少某些作物的病害。

杭州市各区县目前主要种殖的经济作物是晚稻,春粮不种,早稻很少,所以这里的秸杆主要是指晚稻杆。秸秆还田的方式有: 水田秸秆直接还田:在晚稻收割时,直接还田。 翻压还田:如稻—马玲署轮作:具体方法是:晚稻收割—种马玲署—稻草覆盖—开沟—泥土覆盖—土豆。该模式基本上无资源浪费,而且免耕作。存在问题是土豆的深加工的产业链未进一步循环,导致直接投放市场的土豆价格经常波动较大,对农民的积极性大受影响,推广的也受一定的影响。

“草莓—稻”轮作:建德市草莓面积达2万亩,其中有1.8万亩草莓田实施“草莓—稻”轮作技术,不仅实现亩均增收800元,而且有效改善地力土壤结构,降低草莓病虫危害程度。

很多农户认为秸秆还田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只要把稻草等遗留在田里就算完成任务了。根据富阳市实际,我们将有关注意点罗列如下:一是注意秸秆的翻埋量。秸秆直接还田时翻埋量不宜过多,一般每亩500公斤以下,否则会影响秸秆腐解的速度,而且秸秆腐解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机酸过多,对作物根系还有损害作用。二是注意加强水分管理。土壤水分状况是决定秸秆腐解速度的重要因素,所以秸秆直接还田,需把秸秆切碎后翻埋土壤中,翻埋深度20厘米左右。一定要覆土严密,防止跑墒。对土壤墒情差的,翻耕后应灌水;而墒情好的则应镇压保墒,促使土壤密实,以利于秸秆吸水分解。三是注意翻压时间和方法。秸秆还田要尽量边收割边耕埋,因初收获时含水较多,及时耕埋利于腐解。四是注意补施养分。补施养分,是为了解决微生物与作物幼苗争夺养分的矛盾。因为一般粮食作物秸秆的碳氮比很低,如不增施化学氮肥,微生物为了分解有机物质,必然会与作物幼苗争夺土壤中速效氮素,影响幼苗的正常生长。因此,在秸秆还田的同时最好施用氮肥。也可适当增施过磷酸钙,以增加养分,加速腐解,提高肥效。五是注意避免病害传播。为了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应避免把病虫害严重的大麦、小麦、玉米、大豆等秸秆直接还田,可将这些秸秆高温堆沤后再施用。

2.1.8“草莓—网纹瓜(蔬菜)”间作套种模式

“草莓—纹瓜”面积400亩,大棚草莓中套种网纹瓜亩均收益达4000元。“草莓—蔬菜”间作套种推广面积达900余亩,大棚草莓套种蔬菜以丝瓜和苦瓜品种为主,蔬菜套种亩均收益达3500元。

2.1.9塑料薄膜回收模式 目前农田的薄膜基本做到全部回收,原因是不回收,第二年的土地无法耕种,因此农民是主动回收。

2.1.10农药、肥料的使用状况

效果不是太好,与国家推的使用量有一定的距离,同时与种殖的品种有关。

第四章

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杭州市各区县生态循环模式的调研,我们发现杭州市生态循环模式的类型已呈多元化趋势,有些模式已有一定的规模化,结论如下:

1、猪(牛、鸭)—沼—作物生态模式(见图2),杭州市规模养殖场大部分使用这种生态模式,效果较明显,但对于中小养殖场由于财政没有任何补助,推广难度很大,因此,中小养殖场废水将来可能已成为农村的主要污染源,建议政府部门应引起重视。

图2猪(牛、鸭)—沼—作物生态模式

2、猪(牛、鸭)—粪尿分离—作物生态模式(见图书3),杭州市也有一部分规模养殖场使用这种模式。

图3猪(牛、鸭)—粪尿分离—作物生态模式

3、稻-鸭共生生态模式,这种模式在富阳、余杭及桐庐等进行过试验,效果较好,但由于技术含量比较高,加上农户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在推广过程中有一定难度。建议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宣传、科普教育和科学研究。

4、竹林(果园)-土鸡共生生态模式,这种模式在各种生态休闲农庄中实施得特别多,技术含量不是太高,因此推广效果比较好。

5、生态庭院模式,该种模式在淳安推广相对较好,由于有政府财政支持,在其它各区县推广相对比较困难,目前推广得不太好。

6、秸杆还田生态循环模式,这种模式在稻田直接还田做得较好,但在与各种经济作物轮作结合时推广不是很顺利,主要是经济作物受市场影响比较大。 7、塑料薄膜回收状况较好。

8、农药、化肥,的限量使用情况不理想,这会导致农业的面源污染更加严重,部建议政府部门加重视。

致谢

在该课题的完成过程中得到萧山农业局胡副局长、办公室主任莫峰,余杭区农业生态与植物保护管理总站农村能源办公室主任魏国庆、富阳市农技推广中心能源站站长章雪强及能源站高级工程师李民等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同时也非常感谢学校和学院的领导中的关心和支持

上一篇:债权转让协议合同模板下一篇:2018年度秘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