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法律援助办法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常州市法律援助办法(共8篇)

常州市法律援助办法 篇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经济困难的公民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平等地获得法律服务和法律保护,促进和规范法律援助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和《江苏省法律援助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法律援助活动适用本办法。本办法所称法律援助,是指经济困难的公民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依照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获得的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无偿法律服务。

本办法所称法律援助人员,是指受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或者安排承办法律援助事项的律师等法律服务人员以及法律援助志愿者。

第三条 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各级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

市、辖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确定法律援助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可以依托司法所设立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

第四条 市、辖市(区)司法行政部门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法律援助工作。

法律服务行业协会应当对法律援助工作予以协助和支持。第五条 法律援助机构负责受理、审查法律援助申请,指派或者安排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服务人员办理法律援助事项,并对法律援助事项进行业务指导和质量监督。

第六条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和个人应当支持和配合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开展法律援助工作。

支持和鼓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利用自身资源依法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无偿法律服务。

第七条 鼓励有法律业务知识和专业特长的人员经法律援助机构注册加入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参加法律援助机构组织的法律援助活动。

第八条 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服务人员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法律援助义务。

第九条 对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市、辖市(区)人民政府或者司法行政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法律援助的范围和条件

第十条 经济困难的公民,对于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可以向有权受理的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一)请求国家赔偿的;

(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

(四)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

(五)请求支付劳动报酬或者因劳动关系请求经济补偿、赔偿的;

(六)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七)因身体遭受严重损害请求赔偿的;

(八)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或者遗弃要求变更或者解除收养、监护关系的;

(九)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对方重婚或者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受害方要求离婚的;

(十)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一条 经济困难的公民,在刑事诉讼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有权受理的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聘请律师的;

(二)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三)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第十二条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法律援助机构无需进行经济状况审查,应当为其提供法律援助:

(一)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为其指定辩护的;

(二)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为其指定辩护的;

(三)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的;

(四)主张因见义勇为或者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而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第十三条 公民申请法律援助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有合理的请求和事实依据;

(二)申请事项属于法律援助的范围;

(三)因经济困难无能为力承担法律服务费用(无需经济状况审查的除外)。

第十四条 公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认定为经济困难:

(一)正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人员;

(二)社会福利机构中由政府供养的人员;

(三)无固定生活来源的重度残疾人;

(四)特困职工;

(五)农村“五保”对象;

(六)依靠抚恤金生活的人员;

(七)家庭人均经济收入为最低生活保障线150%以下的军人或军属;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人员。

第十五条 公民经济困难应当持有下列相应证明材料:

(一)正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人员、社会福利机构供养的人员、农村“五保” 对象、依靠抚恤金生活的人员应当持有户籍所在地、暂住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出具的有效证件;

(二)无固定生活来源的重度残疾人应当持有县级以上残联出具的有效证件;

(三)特困职工应当持有县级以上总工会出具的有效证件;

(四)军人和军属经济困难的应当持有所在部门团级以上政治部或者住所地县级以上人武部出具的有效证件。第十六条 公民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而要求法律援助的,应当持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出具的有效证件。

第十七条 申请人住所地与受理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所在地的经济困难标准不一致的,按照受理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所在地的经济困难标准执行。

第三章 法律援助的申请和审查

第十八条 公民申请法律援助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提出:

(一)因本办法第十条第(一)至

(九)项的事项申请诉讼、仲裁代理法律援助的,申请人应当向有案件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所在地的同级司法行政部门主管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的;

(二)因本办法第十条第(十)项的事项申请法律援助的,申请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相关规定提出;

(三)因本办法第十一条的事项申请法律援助的,申请人应当向有案件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同级司法行政部门主管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

(四)因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四项以及其他非诉讼事项申请法律援助的,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申请人可以向住所度或者事由发生地以及争议处理机关所在地的同级司法行政部门主管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

第十九条 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由该人民法院所在地的同级司法行政部门主管的法律援助机构统一受理。

第二十条 因法律事项需要法律咨询的,可到就近的法律援助机构要求咨询,也可以通过法律服务热线咨询。第二十一条 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可以接收公民的法律援助申请,在3个工作日内报送辖市(区)法律援助机构审查。

第二十二条 相关部门和单位设立的具备办理法律援助条件的法律援助工作站,可以受理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

第二十三条 对于法律援助申请,两个以上法律援助机构都有权受理的,申请人可以向其中一个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就不得推诿。申请人向两个以上法律援助机构提出法律援助申请的,由最初收到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受理。

法律援助案件经仲裁后诉讼或者一审后上诉以及再审的案件,受援人申请原法律援助机构援助的。原法律援助机构可以受理。

法律援助机构之间就受理申请发生争议,应当相互协商;协商不成的,由共同的上一级司法行政部门决定。

第二十四条 对辖市(区)法律援助机构受理的案情复杂、影响较大、群体性的法律援助案件,市司法行政机关可以根据情况决定由市法律援助机构受理或指定辖市(区)法律援助机构受理。

第二十五条 法律援助申请人为诉讼案件和其他法律事项中的当事人。

申请人被限制人身自由的,申请人的法定近亲属可以代为申请。

申请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由其法定代理人或者监护人代为申请。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与其法定代理人、监护人之间发生诉讼或者存在利益冲突时需要法律援助的,由与该争议事项无利害关系的其他法定代理人、监护人代为申请。

第二十六条 公民申请法律援助的,应当向法律援助机构提交下列材料:

(一)居民身份证、户籍证明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明;代理人还应当提交有代理权的证明;

(二)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案件材料;

(三)经济困难证明;

(四)法律援助机构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申请法律援助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填写申请表;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或者代为转交申请的有关机构工作人员作书面记录。

第二十七条 法律援助机构对申请人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请,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人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提交材料,请求事项属于法律援助范围并且属于本法律援助机构有权受理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接收申请材料;

(二)申请人的申请不属于本法律援助机构受理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向有关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三)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或者要求申请人作出必要的说明;申请人在15日内未按照法律援助机构的要求补正或者说明的,视为撤回申请;

(四)认为申请人提交的证件、证明材料需要查证的,由法律援助机构向有关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和个人查证。第二十八条 法律援助机构接收申请后,应当按照法律援助的范围、条件进行审查,并在7个工作日作出是否给予法律援助的书面决定。

第二十九条 经济困难的公民申请法律援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在3个工作日决定是否提供法律援助:

(一)诉讼时效即将届满的;

(二)需要立即采取保全措施的;

(三)不及时提供法律援助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四)有其他紧急或者特殊情形的。

第三十条 申请人对法律援助机构不予法律援助的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在接到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主管该法律援助机构的司法行政部门提出。司法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异议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作出书面审查意见。

申请人对司法行政部门作出的书面审查意见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司法行政部门书面审查意见之日起60日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司法行政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第三十一条 法律援助机构中负责审查法律援助申请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是申请法律援助事项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

(二)与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办理法律援助事务的。

第三十二条 当事人申请法律咨询的,法律援助机构无需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法律援助范围、条件进行审查,可以当场决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第四章 法律援助的实施和保障 第三十三条 法律援助机构提供法律援助的形式:

(一)法律咨询;

(二)刑事辩护、刑事代理;

(三)民事、行政诉讼代理;

(四)仲裁、调解等非诉讼法律事项代理;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形式的法律服务。

第三十四条 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可以提供咨询、调解、民事、行政事项代理等法律援助。

民事法律援助事项,没有经过人民调解组织调解,有可能协商解决的,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法律援助工作站可以代理受援人一方,按民事调解的程序参与调解;10日内达不成调解协议的,应当转入诉讼或者仲裁程序。但是,诉讼或者仲裁时效即将届满的应当及时告知,由申请人决定是否直接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第三十五条 对于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法律援助案件,受理法律援助机构与人民法院之间的工作衔接按《江苏省法律援助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六条 法律援助机构决定提供法律援助的,自决定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指派法律服务机构或者安排法律援助机构中的法律服务人员、社会法律援助志愿者提供法律援助。

第三十七条 法律服务机构接到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提供法律援助的通知后,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安排法律服务人员承办,并具体指导和监督办案人员及时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

第三十八条 执业律师可以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取得法律服务执业资格的人员可以办理民事、行政代理法律援助案件;法律服务机构的见习、实习人员不得独立办理法律援助案件。

第三十九条 法律援助机构可以根据案件的专业要求直接选派有专业特长的律师或者法律服务人员、注册的社会法律援助志愿者为受援人提供法律援助。

第四十条 法律援助人员开展法律援助活动,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恪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依法完成法律援助事项,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无正当理由拒绝、拖延或者中止办理法律援助事项;

(二)向受援人收取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三)不及时向受援人通报法律援助事项进展情况;

(四)泄露当事人的隐私;

(五)发现受援人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时,不报请法律援助机构批准,擅自终止法律援助。

第四十一条 法律服务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应当向有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仲裁机构等相关单位和部门提交法律援助机构的法律援助文书。

第四十二条 对重大、疑难、复杂的民事、行政代理或者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法律服务机构应当按照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规定组织集体讨论通案。

第四十三条 法律服务人员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中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向法律援助机构报告,法律援助机构经审查核实,应当撤销提供法律援助:

(一)受援人的经济状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

(二)案件终止审理或者已被撤销的;

(三)受援人另行委托律师、法律服务人员或者其他代理人的;

(四)受援人要求终止法律援助的;

(五)受援人以欺骗方式获得法律援助的‘

(六)受援人利用法律援助提供的法律服务从事违法活动的。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自撤销法律援助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告知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 接受指派的法律服务机构。

第四十四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在法律援助案件办结后30日内,将办理案件的所有材料按照归档要求提交给指派案件的法律援助机构验收存档。遇有特殊情况不能归档的,经法律援助机构批准,可以延期30日归档。

第四十五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向受指派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或者安排到法律援助机构值班的法律援助人员支付办案或者值班补贴。补贴标准由当地司法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

第四十六条 法律援助经费应当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并保证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水平相协调。

法律援助经费应当专款专用,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四十七条 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要求,为法律援助机构以及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设立独立的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和设施,建立规范的工作运行机制。第四十八条 提倡和鼓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法律援助提供捐助。单位和个人向法律援助机构提供捐助的,应当享受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政策规定的各项优惠。

第四十九条 对法律援助机构提供法律援助的案件,在人民法院立案前,法律援助人员持法律援助机构的证明可以到国土资源、建设、卫生、工商、房管、档案]管理等部门利用档案进行调查取证工作,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予以支持和配合。

第五十条 法律援助人员凭法律援助机构的证明,利用档案资料,除涉及国家机密等依法不得公开的资料外,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配合,并免收下列费用:

(一)档案资料查询费;

(二)咨询服务费;

(三)调阅档案(资料)保护费;

(四)证明费(学历、工龄证明、机构设置证明、房产地产证明、财产证明等);

(五)相关材料复制费;

(六)其他费用。

第五十一条 对法律援助机构决定提供法律援助的民事、行政或自诉案件,受援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二条 对法律援助机构决定提供法律援助的刑事案件的办理,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三条 仲裁机构、公证机构、鉴定机构对法律援助案件受援人申请仲裁、公证、鉴定的,应当减收、免收或者缓收仲裁、公证、鉴定费。

第五章 罚 则

第五十四条 法律援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和《江苏省法律援助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主管司法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对符合国家和本办法规定受理条件的法律援助申请不予受理的;

(二)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齐全、不符合法定形式的,不一次告知申请人必须补正的全部内容的;

(三)决定不提供法律援助而未依法说明理由的。第五十五条 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拒绝法律援助机构的指派,不安排本机构法律服务人员办理法律援助事项的,由市司法行政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第五十六条 律师等法律服务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辖市(区)司法行政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一)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法律援助义务、擅自终止办理法律援助事项的;

(二)在法律援助过程中违法执业的;

(三)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收取当事人财物的。

第五十七条 以法律援助的名义从事有偿法律服务的,由市、辖市(区)司法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

第五十八条 受援人以欺骗方式获得法律援助的,由提供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机构的同级司法行政部门责令其支付已实施法律援助过程中全部费用,并可以给予警告。第五十九条 为法律援助申请人出具虚假证明的,有关部门应当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条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组织无合法理由拒绝法律援助机构就经济状况证明进行查证的,法律援助机构可以向其上级主管机关提出责令配合或者给予主管人员行政处分的建议。

第六十一条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和个人对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法律服务人员调查取证、查阅档案资料不予配合、不予提供或者阻扰办案的,法律援助机构可以向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提出责令其配合或者给予行政处分的建议。

第六十二条 司法行政部门以及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常州市法律援助办法 篇2

关键词: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知识产权保护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知识产权在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由于我国施行知识产权制度的时间尚短以及知识产权制度专业性强、较为复杂等原因, 当前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薄, 市场主体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还比较欠缺, 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1]2002年以来, 我国企业共遭到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337调查”74起, 连续7年成为遭受“337调查”最多的国家。为帮助因经济困难不能支付知识产权纠纷处理和诉讼费用的中国公民和法人, 以及遇到难以解决的知识产权事项或案件的中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知识产权维权服务, 国家知识产权局自2007年底启动了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2]

二、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施行才20多年, 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比较淡薄, 企业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比较欠缺。多数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开发与应用知识产权的经验及能力方面都还相当薄弱, 知识产权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 具体表现在:

(一) 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不强。

由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比较晚, 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比较弱。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能真正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在内部建立知识产权制度、运用制度为自己的技术开发和企业发展服务的还不多, 更别说一些中小企业了。目前, 常州市像牛塘化工厂这样熟练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企业较为缺乏, 以常州市新标准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例:有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专项经费、制度的高企分别为268家、249家和260家, 分别占到总数的比例为82.2%、76.4%和79.8%。以上三者都具备的高企数为220家, 占到总数的67.5%。有专职和兼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高企分别为202家和241家, 分别占到总数的比例为62%和74%。由此可以看出仍有相当数量高企的知识产权机构和制度还不健全。从高企中专兼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数量来看, 很难满足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需求;二是专利的申请量少, 质量不高。2009年常州市专利申请量虽破万件大关, 但目前仍有大量企业未申请过专利。目前常州市的专利申请结构也不合理, 发明专利仅占15%左右, 整体质量不高;三是知识产权工作大多停留在申请层面, 保护应用工作相对滞后。

(二)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乏战略规划。

常州市除了像牛塘化工、四药、常发等少数企业对知识产权有比较系统规范的管理外, 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认识到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性, 更谈不上从战略上进行规划, 企业关注的仍是有形资产的管理。大部分企业没有明确的知识产权战略, 就不能保证科研开发的各个环节, 包括选项、立项、专利申请规模、专利保护及其策略和产业化顺利进行。许多企业不知道对专利文献的利用, 很少进行专利文献检索, 造成低水平重复研究。由于缺乏战略高度的规划, 许多企业成果只申请了中国专利而造成技术流失, 专利申请后利用率很低, 产业化、商品化程度低。此外, 还很容易导致陷入专利“陷阱”与“雷区”, 侵犯了别人的专利权, 不仅要支付高额赔偿, 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三)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乏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规章制度。

良好的知识产权管理需要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规章制度。然而, 调查表明, 常州市企业目前涉及知识产权问题时大多是通过聘请律师帮助解决, 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认识到专业机构的设置和利用以及配置专业人员的重要性, 没有设置专业人员从事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研究及开发, 同样也缺少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对知识产权管理加以指导。许多企业知识产权档案的管理与企业的其他档案进行合并管理, 而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档案制度。

(四) 企业缺乏知识产权适用人才。

企业缺少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特别是兼通技术和法务的综合人才。由于部分企业人事变动频繁, 知识产权工作者培训缺乏连续性, 业务能力不强, 不熟悉专利实务, 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 尤其是对国际贸易规则和外国知识产权法律缺乏了解, 几乎没有处理知识产权纠纷和国际知识产权事务的经验。专业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发展。

(五) 企业知识产权信息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只有少数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专利信息数据库。部分企业对专利信息和技术情报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 在科研立项、产品开发、对外合作、技术转让和进出口贸易中不重视专利信息检索和技术情报工作, 利用专利信息开展技术分析、确定研发方向、跟踪竞争对手、规避专利风险不够, 企业知识产权部门很少为技术创新和重大决策提供技术情报和决策依据支撑, 多数企业尚未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综上所述, 常州市企业综合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 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和投入, 无法快速有效改变现状, 急需相关机构提供知识产权一揽子援助。

三、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的现状

(一) 国内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的典型模式。

“北京中心”探索跨区合作, 建立协作机制, 培育“市、区 (园区) 、企业”三级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工作体系;“天津中心”与“天津市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天津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三家单位一体化运行, 打造“三位一体”维权平台;“武汉中心”不断探索建立维权援助工作与司法救济途径的对接机制;探索建立维权援助举报投诉工作知识产权行政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常州中心”在预警分析、专利资助、制度建设、纠纷调解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探索;”烟台中心“凭借网站, 实现工作人员和知识产权权利人、社会公众可以网上互动, 就维权援助和举报投诉进行咨询和解答, 方便权利人提出维权援助请求和进行举报投诉;”东营中心“自成立以来, 不断健全工作机制, 加强与法院、工商、版权、公安和法律援助五个部门的沟通协作, 努力打造维权品牌。[3]

(二) 国内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知识产权保护援助, 忽视其他方面 (创造、管理、运用等) 的援助。[4]二是援助手段单一, 局限在提供法律咨询、推荐中介机构等智力支持以及资金补贴胜诉企业等少数几种形式。[5]三是援助对象狭窄, 受法律援助对象界定的影响, 一些地方制定的知识产权援助法规仅将有特殊困难的自然人主体作为援助对象。部分地方政府虽然将援助对象扩大到企业, 但是对企业的资格作了苛刻的限制。作为创新“主力军”的大量中小企业被排除在受援助范围之外。

四、推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的思考

知识产权是创新成果的权利形式, 而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的目的是鼓励创新和保障创新收益权。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应该是援助机构运用各种手段实施的, 贯穿于整个创新过程, 为援助对象在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等方面提供帮助的各种活动。因此, 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应当既有“事后援助”, 也有“事前援助”, “事中援助”。即贯穿于创意阶段、研发阶段、产品化和市场化阶段等创新活动全过程, 且各阶段的援助重点和内容不一。由于企业是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的主要力量, 也极易成为知识产权侵权的受害人, 因此知识产权援助对象的重点应该是企业。这样一方面便于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构集中力量办“大事”, 提高行政效益, 又能体现知识产权维权援助鼓励创新的职能定位。为克服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原有局限性, 并结合常州市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内在需求, 常州市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加强知识产权宣传与培训工作, 进一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意识。

以常州市产业园区为重点, 有计划地持续开展广泛的知识产权宣传和知识产权知识推广, 着力提高常州市企业知识产权意识, 培育企业知识产权创新文化, 推动形成常州市企业创造知识产权、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为加快企业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进程, 定期开办企业知识产权人才专项培训班, 加大知识产权工程师培养力度, 尽可能为企业培养更多熟悉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能熟练处理国内外知识产权事务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并加强指导和帮助企业积极开展内部知识产权宣传培训, 不断增强企业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和全体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

(二) 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工作, 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要解决目前常州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首先就需要加强政策引导, 开展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工作, 推动知识产权的管理规范化。在重点行业龙头企业中推行贯彻相关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工作, 通过示范, 以点带面, 全面提高区域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制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部门、使用部门、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 明确责任, 建立企业统一的管理体制和行之有效的保护体系。

(三) 提升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和预警机制建设服务, 提高企业利用知识产权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针对目前多数企业利用知识产权信息能力不足的现实情况, 应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基础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在专利信息开发利用、积极为企业服务等方面, 不断拓宽服务领域, 强化服务手段。专利信息服务不应仅仅局限在专利信息检索、定量统计分析等层面上, 应逐渐向更加综合的专利信息管理、专利预警以及深度专利情报分析方向发展。在目前已成功开展重点产业专利预警分析的基础上, 适时启动企业重点产品 (或技术) 专利预警工作, 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此外, 积极打造重点产业专利预警分析平台:一方面采集并公布常州市主要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可能涉及的知识产权要求, 定期发布专利预警, 保持预警时效性;另一方面, 及时提供我国企业在出口过程中因知识产权产生的纠纷及其应对的经验教训, 尽量减小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

五、推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的具体措施

常州市是江苏省乃至全国的知识产权大市, 但远远不是知识产权强市。知识产权申请量和保有量虽位居全省前列, 但核心知识产权 (表现为核心技术、世界品牌、优秀作品) 不多、创造能力不强, 管理水平低下, 知识产权产业化率低, 知识产权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在这种背景下, 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 更应当主动为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维权援助, 这涉及到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等各个方面。为进一步推动常州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 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出台《常州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办法》。

由于《常州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办法》尚未出台, 维权援助对象、方法、经费、具体程序, 以及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的职责定位均未明确, 导致专家、合作机构和各类社会资源没有紧密集成的有效工作载体, 维权援助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因此, 只有尽快出台办法, 常州市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才能做到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同时, 有必要将知识产权预警、管理贯标、专利收储涵盖于办法之中, 突破现有援助范围, 涵盖企业创新全过程, 提供一揽子援助服务。另外, 援助资金是保证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撑, 也是必要的条件之一, 没有可靠经费保障, 知识产权援助工作就无从谈起。在出台办法的同时, 应配套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资金保障制度。

(二) 启动一核八园重点产业专利预警分析平台建设。

近年来, 常州市知识产权信息的利用、服务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利用知识产权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 涌现了少数专门从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机构。但是, 必须清醒地看到, 现有的知识产权信息利用和服务能力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具体表现在:一是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建设条块分割, 重复建设, 没有形成有效的集成和共享机制;二是能够提供知识产权战略分析和指导信息利用的服务队伍严重不足;三是现有的知识产权数据库建设和服务网络远不能满足创新活动的需要, 公众缺乏获取知识产权信息的权威、高效、便捷的手段。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知识产权制度促进自主创新作用的有效发挥, 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利用和服务的任务十分紧迫。中心在已有七国两组织专利数据服务平台的基础上, 围绕常州市“一核八园”重点产业, 加强对专利信息的二次加工, 提升改造平台, 将其打造成集检索、分析、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化平台, 以期更好地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建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服务。

(三) 深化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作, 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意识, 加快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参与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作, 有效利用社会培训资源, 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省市多级知识产权教育培训机构的联系, 继续深入广泛地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特别是适应企业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创新培训内容, 改进培训方式, 整合培训资源, 规范培训管理, 提高培训质量, 在知识产权工程师培养上加大力度, 并积极抓紧与市职称办沟通, 尽快筹备组建知识产权中级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 将中级评审放在本地, 创造知识产权工程师培养的有利条件。

为进一步发挥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专家资源优势, 通过整合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合作单位的资源, 吸纳部分具有涉外知识产权实务经验的企业专家入库, 深入学校、机关单位、企业、社区等场所, 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知识和保护策略, 以期更好地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公益服务, 推动常州市知识产权事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的指导意见》解读, (08-04-24) [12-10-15]http://www.sipo.gov.cn/zcfg/zcjd/200804/t20080424_391369.html

[2].北京商报.我国拟建百家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 (2009-02-05) [12-10-15]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090205/350462.shtml

[3].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的六大地方模式, (10-04-2) [12-10-15]http://www.sipo.gov.cn/mtjj/2010/201004/t20100422_513902.html

常州市法律援助办法 篇3

3月3日,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市政府规章《广州市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管理暂行办法》,旨在对广州市的商品过度包装问题进行全面地限制和管理。《暂行办法》主要有三大创新点:一是将容易出现过度包装,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茶叶、酒类等日常消费品和月饼、粽子等节日商品列为重点监管领域,并对其包装标准进行了细化;二是明确规定了“分开销售,自主选择”的机制,要求在广州市范围内销售的商品,实行商品与包装物分开销售,消费者对是否购买商品包装有自主选择权;三是建立包装物的强制回收制度,明确赋予了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回收包装物的义务,增加其处理包装物的成本,从而促使其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包装物。

编辑点评:商品过度包装危害极大,不仅浪费资源,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还有可能造成垃圾围城,加剧环境污染。在当前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舆论环境下,公众对遏制过度包装的呼声日益高涨。而且,事实上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很多商品不需要销售包装就能达到使用和流通的功能,消费者在购买此类商品后,其销售包装立即变为了废弃物,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暂行办法》明确提出了“分开销售,自主选择”的机制,可以称得上是一项非常具有创新性的举措。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改变营销策略,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设计不同档次、数量的包装物;另一方面也能起到鼓励公众自觉抵制不必要销售包装的作用,通过消费者的倒逼机制来促进理性市场需求的形成。

此外,《暂行办法》还加大了对过度包装的惩罚力度,规定了最高10万元的处罚上限,据悉,这是政府规章所能开出的最高处罚额度。这也充分体现出了广州市政府治理过度包装的决心。相信随着《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广州市的过度包装现象将得到有效遏制,同时也将对其他城市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当然,新机制的实施还需要一个过程,效果究竟如何,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常州市市区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 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完善本市市区住房保障体系,保障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以及新就业人员的基本住房需求,进一步规范公共租赁住房的管理,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民生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苏发〔2008〕14号)、《省政府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08〕44号)等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市区范围内公共租赁住房的规划、房源筹集、配租、准入、退出、维修和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公共租赁住房,是指政府按照合理标准筹集,限定套型面积和出租价格,面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以及新就业人员出租的租赁型保障住房。

第四条 市、区房产管理部门是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工作由住房保障办公室负责。

各区政府及市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规划、建设、总工会、税务、统计、审计、物价、监察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协同做好公共租赁住房的管理工作。第二章 资金筹集与使用

第五条 公共租赁住房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

(一)通过投融资等方式筹集的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和收购资金;

(二)经政府批准可用于公共租赁住房的住房保障资金;

(三)出租公共租赁住房及配套设施回收的资金;

(四)社会捐赠用于公共租赁住房的资金。

第六条 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收入、拆迁补偿等纳入住房保障资金专户,按照国家财政预算支出和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公共租赁住房的管理、维修资金、空置期的物业管理费用等从住房保障资金中列支。第三章 房源筹集

第七条 公共租赁住房的房源筹集渠道主要包括:

(一)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和收购的公共租赁住房;

(二)政府在中低价位、中小户型商品房开发项目中配建的公共租赁住房;

(三)廉租住房转为公共租赁住房;

(四)社会捐赠及其他渠道筹集的公共租赁住房。

第八条 根据住房保障规划,房产管理部门会同发展改革、民政、财政、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物价等部门,拟定市区公共租赁住房房源筹集、建设用地和资金来源计划,报政府批准后实施。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用地纳入市区土地利用计划和住房保障规划实施计划,在申报用地指标时单独列出,保证供应。

第九条 公共租赁住房的规划,应充分考虑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对交通、就业、就学、就医等的要求,合理安排区位布局。

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应当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成熟、适用、安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推动节能、省地、节水、节材及环境保护工作,提高住宅建设的整体水平。

第十条 在开发项目中配建公共租赁住房的,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常州市市区廉租住房公共租屋配建办法》的要求,落实相关配建职责。

在开发项目中配建的公共租赁住房,按配建面积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权属登记费、工本费、交易管理费和土地登记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免征契税和印花税。

第十一条 社会捐赠住房作为公共租赁住房的,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执行。

第十二条 新建公共租赁住房的单套建筑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左右。非新建方式筹集的公共租赁住房,要坚持小型、适用、满足基本住房需求的原则。

第十三条 公共租赁住房工程项目的验收和保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四章 申请和审核

第一节 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申请和审核

第十四条 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可以申请公共租赁住房:

(一)具有本市市区城市常住户口且实际居住三年以上;

(二)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上市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

(三)无房;

(四)申请人与共同申请人之间有法定的赡养、抚养或者扶养关系。

申请人已婚的,其配偶以及未成年子女必须作为共同申请人。因投靠子女取得本市户籍的居民,只能作为共同申请人。

符合本条第一款

(一)、(二)、(三)项条件且达到35周岁的单身人士可以申请公共租赁住房。

第十五条 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公共租赁住房申请以家庭或者单身人士为基本申请单位。

每个申请家庭原则上以户主作为申请人,其他家庭成员作为共同申请人。

第十六条 家庭成员部分或者全部为非本市户籍的,可视其在本市居住年限、缴纳社会保险和纳税情况,逐步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体系,具体规定由市房产管理部门另行制定,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七条 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申请公共租赁住房的,由申请人向其户籍所在地的区房产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表;

(二)家庭成员身份证件、户口簿;

(三)家庭成员收入证明;

(四)房屋所有权证或者使用权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申请家庭住房情况的材料;

(五)其他需要提供的材料。

第十八条 区房产管理部门收到申请人的申请材料后,应当及时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向申请人出具书面凭证。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受理时间从申请人补正材料的次日起计算;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第十九条 区房产管理部门通过申请人户口所在地和实际居住地的社区、街道,采用查档取证、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其家庭人口、住房状况和收入状况进行走访核查,并在15个工作日内提出初审意见。经初审不符合申请条件的,区房产管理部门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经初审符合申请条件的,区房产管理部门应当在其户口所在地社区和实际居住地社区分别进行公示,公示期限为10天。公示后区房产管理部门应当将申请材料、初审意见和公示情况等一并报送市房产管理部门审核。

申请人及有关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第二十条 市房产管理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材料、初审意见和公示情况进行审核。

经审核不符合条件的,市房产管理部门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市房产管理部门在《常州日报》和常州房地产信息网上公示,公示期限为7天。公示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审核结果生效;公示有异议且异议成立的,市房产管理部门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二节 新就业人员的申请和审核

第二十一条 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新就业人员可以申请公共租赁住房:

(一)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二)自毕业的次月起计算,毕业不满五年;

(三)已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聘用)合同;

(四)本人及其父母在本市市区范围内无私有房产且未租住公房。

第二十二条 新就业人员的公共租赁住房申请由新就业人员所在单位统一向市房产管理部门提出,不受理个人申请。

申请单位在申请时必须明确入住人员名单,并对入住人员以及提供材料的真实性予以担保。

申请经批准后,由申请单位、新就业人员与市房产管理部门签订三方合同。申请单位根据被批准的入住人员名单进行组合安置,办理入住手续,缴纳租金以及相关费用并承担本单位人员的管理责任。

第二十三条 申请单位应当向市房产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常州市市区公共租赁住房申请表》、《常州市市区公共租赁住房申请汇总表》、对入住人员的组合租赁安置方案;

(二)入住人员身份证、户口簿(户籍证明)、学历证明、劳动(聘用)合同、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等(提供原件核查);

(三)申请单位出具的担保书;

(四)申请单位营业执照等复印件(提供原件核查);

(五)其他需要提供的相关材料。

第二十四条 市房产管理部门收到申请单位的申请材料后,应当及时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向申请单位出具书面凭证。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申请单位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受理时间从申请单位补正材料的次日起计算;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第二十五条 市房产管理部门在1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作出决定。

经审核不符合条件的,市房产管理部门应当书面告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经审核符合条件的,进入配租环节。第五章 配 租

第二十六条 公共租赁住房的配租实行分类轮候制度。

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配租,由市房产管理部门根据市区当年的配租方案,通过抽签或者摇号等方式,确定入围申请人以及其选房顺序。对连续两次摇号未中的申请人,经审核仍符合申请条件的,在下一轮中直接确定为配租对象。申请人按照选房顺序选定住房后,由市房产管理部门核发配租证,并与市房产管理部门签订《常州市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办理入住手续。

新就业人员的配租,由市房产管理部门对批准的申请单位按申请顺序安排房源,当年房源安置完毕后,转入下一年计划安置。配租对象确定后,由市房产管理部门与申请单位、新就业人员签订《常州市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按照组合租赁安置方案办理入住手续。

第二十七条 公共租赁住房承租人及其家庭成员对配租的住房不享有收益权、处分权,占有权和使用权不得转让。

第二十八条 公共租赁住房建筑面积与申请人的保障面积相对应,一人和二人户以一室户型为主,三人及三人以上户以二室户型为主。

新就业人员的住房安排,由各单位的组合租赁安置方案确定。

第二十九条 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标准以保证正常使用和维修管理为原则,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保障对象的承受能力以及市场租金水平等因素,由市房产管理部门会同价格管理部门确定并公布。

第三十条 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应当明确下列内容:

(一)房屋的位置、朝向、面积、结构、附属设施和设备状况;

(二)租金及其支付方式;

(三)物业管理费、水电费、电梯费等费用的支付方式;

(四)房屋用途和使用要求;

(五)租赁期限;

(六)房屋维修责任;

(七)停止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的情形;

(八)违约责任及争议解决办法;

(九)其他约定。

第三十一条 除不可抗力外,符合公共租赁住房承租条件的申请对象发生以下情况之一的,视同放弃本次入围资格,本内不得再次申请:

(一)未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参加选房的;

(二)参加选房但拒绝选定住房的;

(三)已选房但拒绝在规定时间内签订租赁合同的;

(四)签订租赁合同后放弃租房的;

(五)其他放弃入围资格的情况。第六章 后续管理

第三十二条 公共租赁住房家庭的收入、人口、住房等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不再符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条件时,应当及时向户口所在地的区房产管理部门报告并退出。

租住公共租赁住房的新就业人员发生变动时,申请单位应当及时向市房产管理部门进行报告。

第三十三条 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实行年审制度。

区房产管理部门对已经享受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申报的家庭收入、人口及住房变动情况进行年审。

市房产管理部门负责对租用公共租赁住房的新就业人员进行年审,新就业人员所在单位应当主动向市房产管理部门提供材料,配合做好年审工作。

第三十四条 年审后仍符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并且愿意继续承租的,可以与市房产管理部门续约。

年审后符合廉租住房保障范围的,可以申请变更,按照《常州市市区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的规定纳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围。

年审后不符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的,应当退出。退出确有困难的,经市房产管理部门同意,可以申请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延长租住期。延长期内,按同区域同类住房市场价格收取租金。

第三十五条 新建公共租赁住房按照经济、环保的原则进行装修,享受公共租赁住房的家庭不得擅自对住房进行二次装修、改变原有使用功能以及内部结构。

承租人基于对房屋的合理利用所形成的附属物归产权人所有,退租时不予补偿。

第三十六条 公共租赁住房列入拆迁范围的,拆迁人应当书面告知市房产管理部门。拆迁人应当与市房产管理部门签订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租住该公共租赁住房且符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的家庭,由市房产管理部门另行安置。

拆迁人应当提供与原住房面积和市场价值相当的住房,用于和被拆迁公共租赁住房实行产权调换,双方应当按拆迁管理的有关规定结算产权调换的差价。在产权调换中需支付的差价,从住房保障资金中列支;收到的差价,纳入住房保障资金。

产权调换后取得的住房仍作为公共租赁住房房源。

第三十七条 公共租赁住房的日常管理、修缮维护、设施设备维修更新由市住房保障中心负责。

第三十八条 市、区房产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公共租赁住房档案管理制度,完善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收集、管理及利用等工作,保证档案数据的完整、准确,并根据申请家庭享受住房保障变动情况,及时变更住房档案,实现公共租赁住房档案的动态管理。第七章 罚 则

第三十九条 公共租赁住房承租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解除租赁合同,收回其承租的公共租赁住房:

(一)采用虚报隐瞒户籍、家庭人口、收入、资产以及住房等欺骗方式取得公共租赁住房的;

(二)不符合公共租赁住房申请条件的;

(三)根据租赁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规定应当收回公共租赁住房的。

有前款第(一)项行为的,由市房产管理部门责令其按同区域同类住房的市场租金补交房租,并在信用体系中载入其不良记录,3年内不得申请公共租赁住房。

第四十条 承租人在延长期届满后不退出承租住房的,按同区域同类住房的市场租金的1.5倍计收其超期居住的租金,并载入其个人诚信档案。承租人在超期居住期间及超期居住退房后3年内均不得申请公共租赁住房。

承租人拒不退出公共租赁住房的,市房产管理部门可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搬迁。

第四十一条 房产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或者侵害公共租赁住房申请人、承租人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二条 金坛市、溧阳市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参照本办法执行。

常州市法律援助办法 篇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建立和完善本市市区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和《江苏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苏政发〔2009〕155号)等有关规定,结合市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具有本市市区户籍、年满16周岁、未纳入其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居民(不含在校学生等)参保,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市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由各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政策的拟定和基金征缴、养老金发放管理等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基金管理和政府补贴资金保障等工作;审计部门负责基金的监督管理;公安、民政、残联等部门和金融机构按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第二章基金筹集

第四条市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和其他收入构成。

第五条个人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600元,可根据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变化情况适当调整。

第六条男不满60周岁、女不满55周岁且符合参保条件的人员,均可按规定缴费,其中重度残疾人、低保对象个人缴费由政府补贴。

第七条符合参保条件的人员,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时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可补足至15年,补缴费标准按照补缴时的缴费标准执行。

第八条本办法实施后迁入的人员,可从次月起参保缴费。

第九条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对个人缴费给予补助。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和个人为参保人员缴费提供资助。

第十条政府补贴:

(一)参保缴费人员每缴费满1年给予50元缴费补贴,本办法实施时男满45周岁、女满40周岁且在2011年底前男从45周岁、女从40周岁以后补缴费的人员,每补缴费满1年给予50元缴费补贴;

(二)生活困难的重度残疾人、低保对象应承担的个人缴费;

(三)个人账户不足时支付的个人账户养老金;

(四)基础养老金和缴费年限养老金;

(五)按规定发放的其他保险待遇。

政府补贴由各区政府承担,市政府对新北区、天宁区、钟楼区、戚墅堰区各街道参保居民享受的政府补贴给予50%的补助。

第三章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

第十一条建立市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政府给予个人的缴费补贴及其利息收入,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1年定期存款利率计息,每年结息一次。

第十二条参保缴费人员因各种原因终止养老保险关系的,个人账户的储存额或余额可以退还本人或依法继承。

第十三条除个人缴费、政府给予个人的缴费补贴及其利息收入外,其他各项收入全部纳入统筹基金。

第四章保险待遇

第十四条市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金主要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月60元。对缴费年限15年以上(含15年)的人员,每月增发108元缴

费年限养老金。

第十五条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参照国发〔2005〕38号文件的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个人账户养老金由个人账户列支,个人账户不足支付时,由统筹基金支付。第十七条参保缴费人员死亡后,给予一次性丧葬费1200元。

第十八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以及其他各类保障标准等适时对基础养老金标准、城镇老年居民补贴标准进行调整。

第五章养老金领取

第十九条参保缴费人员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且缴费年限满15年、未享受其他社会养老保障待遇的,可申请领取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缴费年限养老金。第二十条参保缴费人员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但缴费年限不满15年、也未享受其他社会养老保障待遇的,可申请领取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

第二十一条未缴费人员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且未享受其他社会养老保障待遇的,可申请领取基础养老金。

第六章制度衔接

第二十二条按照就高不就低、不重复享受和自愿选择的原则,实现市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其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衔接。

第二十三条城乡居民可按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市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但在同一时段内,不得重复缴费。符合养老金领取条件时,由本人自愿申领其中一种养老金,并终止其他养老保险关系。

第二十四条已参加市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员,土地被征收后应纳入被征地农民保障,终止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关系。

第二十五条按常政发〔2007〕109号文件规定领取城镇老年居民养老补贴的人员,符

合参保缴费条件的,可在停止领取城镇老年居民养老补贴待遇后申请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符合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条件时,申请领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

第二十六条已参加市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并缴费的人员,符合常政发〔2007〕109号文件规定享受城镇居民老年补贴条件时,可终止市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关系,申请领取城镇居民老年补贴,或者不申请领取城镇居民老年补贴,继续参加市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达到市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条件时,申请领取市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

第二十七条已领取市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未缴费人员,符合常政发〔2007〕109号文件规定享受城镇居民老年补贴条件的,可停止领取市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申请领取城镇老年居民养老补贴。

第七章基金监管

第二十八条市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市级统筹,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地区、部门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也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除按规定预留必要的支付费用外,全部存入财政专户。坚决杜绝在基金中列支管理费、银行手续费等违规行为。

第二十九条市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实行预决算制度。财政部门应根据预算计划,及时划拨资金,确保按时足额发放。

第三十条市社保经办机构应建立健全市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会计、审计、统计等管理制度,定期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财政部门报送财务、统计报表,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一条按照社保基金的各项监管要求,切实做好基金监管工作,确保基金的安全完整,专款专用。要严肃财经纪律,对贪污、挪用基金或渎职造成基金损失的责任人以及骗取保险待遇的人员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八章管理服务

第三十二条市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市级管理、分级经办。

第三十三条市社保经办机构具体负责保险费征收和保险待遇发放等工作;各区社保经办机构负责信息搜集、待遇审核等工作;各街道劳动保障机构负责做好人员信息录入、公示、初审等基础工作。

各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实经办力量,保障必要的工作条件。

第九章附则

第三十四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可会同财政等部门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三十五条缴费标准、基础养老金标准、城镇老年居民养老补贴标准的调整,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提出方案,报市政府同意后实施。

第三十六条市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武进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北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有关基础养老金等标准实行同步调整。

常州市法律援助办法 篇6

发文单位:常州市人民政府 文

号:常政发[2000]174号 发布日期:2000-10-12 执行日期:2000-10-1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本市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务院《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是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及非国有资产,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依法单独或联合(合作)举办的全日制中学(含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小学和幼儿园。

第三条 市及所辖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业务主管机关,负责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设置资格审批和业务管理。计划、财政、物价、人事、劳动、公安、民政等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配合做好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 民办中小学应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接受政府的管理、监督、检查、评估,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

第二章 设置与审批

第五条 举办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明确的办学宗旨;

(二)有健全的组织机构;

(三)有与办学规模和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教学场所、教学设备、辅助设施和师资力量;

(四)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五)申办学校的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个人申办者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六)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办学条件。

举办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应当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合理的教育结构和布局要求。举办者在筹建民办中小学前,应当向教育行政部门征询意见。第六条 申请举办民办中小学,应当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办报告(应附可行性论证报告);

(二)举办者的资格证明文件;

(三)拟聘校长或者主要行政负责人以及教师的资格证明材料;

(四)拟办学校的章程和发展规划;

(五)拟办学校的场所教学设施及设备等资产的证明文件和清单。租赁教学场所的,还须提供租赁合同;

(六)开办经费的来源渠道及有效证明;

(七)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合作办学的还应当提交合作办学的协议书。

第七条 民办中小学的设置,按照下列权限分级审批:

(一)幼儿园的举办,由镇或市辖区人民政府审批,并向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二)小学、初级中学的举办由辖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核(不管辖初中的区,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三)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举办,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市人民政府批准。

(四)特殊教育学校的举办,由辖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或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由辖市、区或市人民政府批准。

(五)中外合作办学普高、职高和初级中学,由省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报省级人民政府或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审批,小学、幼儿园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由省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第八条 负责审批民办学校的部门接到申请后,必须按照《条例》规定的期限,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答复。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确定民办教育申请受理机构和归口管理机构,设置评议组织,并于每年4月底前集中对民办学校设置进行评议。

第九条 经批准设立的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确定为事业法人单位,由审批机关发给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发的办学许可证,并予以公告。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取得办学许可证后,应当依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规定,到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办理法人注册登记,取得法人资格后方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第十条 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举办者,不得虚假出资或者在学校成立后抽逃资金。第十一条 民办中小学,幼儿园不得设立分支机构,不得将本校的办学资格、教学任务转让或者承包给其他组织或个人。

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设置可分筹办和正式建校两个阶段。达到设置标准要求的,可以直接申请正式建校;未达到设置标准要求的,可以先申请筹办,待达设置标准后再按规定程序申报建校。

第三章 行政与教学管理

第十二条 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可以设立校董会或理事会(以下统称校董会),校董中应有三分之一以上具有5年以上教育、教学经验(董事经审批机关核准后聘任)。校董会的组成、职责、权限、议事规程等,由校董会章程规定。校董会依照法律和学校章程的规定履行职责,主要是提出行政主要负责人入选,决定学校发展、经费筹措、经费预决算等重大事项。校董会不得超出职权范围干预学校的行政工作和教育。教学活动。

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董事、校长或者主要行政负责人和担任总务、会计、人事职务的人员之间,实行亲属回避制度。

第十三条 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校长是学校的行政负责人,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其主要职权是:

(一)组织实施学校的发展规划和计划;

(二)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三)聘用与解聘教职工;

(四)代表学校对外开展工作;

(五)行使学校章程赋予的其他职权。

第十四条 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校长或者主要行政负责人入选,由校董会提出,不设立校董会的,由举办者提出,经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后,方可聘任。民办中小学、幼儿园校长的年龄不得超过70岁,其他条件与国家举办的同级同类学校校长的任职要求相同。

第十五条 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面向社会自主招聘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招收在聘教师必须经县及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聘请在职教师兼课应征得其所在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委托当地人才服务机构对其聘用的专任教师实行人事代理。

第十六条 民办中小学、幼儿园聘用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应当与其签订聘用合同,并经政府的有关人事部门鉴证。合同内容包括聘用期限、工作条件、报酬、医疗和养老保险以及违反合同应当承担的违约责任等。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有权依照工会法建立工会组织,维护其合法权益。第十七条 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招生计划,按照国家举办的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管理体制和程序编制。并按同级同类公办学校招生计划的管理权限审批计划。

第十八条 民办学校招收高中阶段学历教育的学生,应不违反国家和地方有关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的规定,可以参加本地的统一招生,也可自主招生。第十九条 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招生广告和简章,必须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手续后,方可发布。

第二十条 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应当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建立学籍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保证学生入学后即取得相应的学籍。

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学生转学、休学,按照省的学籍管理规定及本市实施细则执行。

第二十一条 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实施教学。

第二十二条 民办中小学学生完成学业,毕业考试合格的,由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相应的学历证书。

第二十三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对民办中小学、幼儿园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定期评估其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必须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第二十四条 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在对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实施监督管理时,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四章 财务与财产管理

第二十五条 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应当按照《条例》的规定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财产管理制度以及财务会计审计制度,并实行会计委派制。第二十六条 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应当按照财政、物价、教育行政部门核准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办理《收费许可证》后实施。学校各项收费由财务部门统一收取,并按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和使用。收费必须使用财政部门统一监制的收费专用票据。

第二十七条 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财产应当与举办者的财产相分离。在学校存续期间,举办者投入的资产和办学积累的资产应分别登记建帐。属于学校收取的费用、接受的捐赠以及其他收益的,为学校所有;属于举办者投资的,为举办者所有。学校应在每一会计结束后1个月内向审批机关提交经具有法定资格的社会中介机构审计后的财务会计报告。第二十八条 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在存续期间,可依法管理和使用其财产,但是不得转让或者用于担保。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其财产。

第二十九条 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可以接国家规定提取事业基金和职工福利基金,其主要来源为:

(一)接受的捐赠和资助;

(二)学校会计收支结余。

事业基金主要用于增加教育投入和改善办学条件,以及弥补以后收支差额;职工福利基金主要用于建立职工福利设施,可证,应当自核准解散或者被吊销办学许可证之日起15日内成立清算组,对学校的资产、债权和债务进行清算。清算组由教育、财政、物价、审计等有关部门的人员组成。

民办中小学、幼儿园清算时,学校的资产应当首先支付应退学生款项和所欠教职员工的工资及各类社会保险费用;剩余资产,用于返还或折价返还投资各方的投入,有盈余可比照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返还投资各方,剩余部分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用于发展教育事业。

第三十五条 教育行政部门对核准解散的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应当予以公告,并收回其办学许可证。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同时应到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办理事业法人注销手续,上缴印章。

第六章 保障与扶持

第三十六条 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办学取得显著成绩的,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七条 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市及所辖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纳入规划,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办理,并可以优先安排。

第三十八条 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及其教师和学生依法享有与国家公办学校及其教师和学生平等的法律地位。

第三十九条 民办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的教师资格、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和晋升、教龄计算按照国家举办同级同类公办学校教师的有关规定执行。第四十条 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工资、社会保险和福利等,由民办中小学、幼儿园依法予以保障。

第四十一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民办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资格认定、职称评定以及业务培训等工作纳入工作范围。

第七章 罚则 第四十二条 民办中小学、幼儿园举办者搞虚假出资或者在学校成立后抽逃资金的,由审批机关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应出资或抽逃金额之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审批机关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并追究法律责任。第四十三条 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管理混乱、教育教学质量低下,造成不良影响的,由审批机关限期整顿,并可以给予警告;情节严重或者经整顿仍达不到要求的,由审批机关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或者予以接管。

第四十四条 民办中小学、幼儿园超过核定收费项目和标准滥收费用的,由审批机关责令限期退还多收的费用,并由财政部门、物价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四十五条 民办中小学将办学积累用于分配或者校外投资的,由审批机关责令改正,并可以给予警告;情节严重或者拒不改正的,由审批机关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或者予以接管。

第四十六条 审批机关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或者对所批准的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疏于管理,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 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部门在对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实施监督管理中巧立名目乱收费用的,除退回所收费用外,应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需受处罚的,由相应的执法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施行前已批准建立的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符合《条例》和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可以继续保留;不具备《条例》和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应当在本办法发布之日起的半年内达到规定的条件。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常州市人民政府

2000年10月12日

常州市法律援助办法 篇7

关键词:消防法律法规,问题,解决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1984年5月1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批准, 1984年5月13日国务院公布实施。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998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为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和2004年《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的颁布实施, 分别从管理相对人和行政监督管理者的角度规范了消防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 进一步规范了各级各部门的消防监督工作如何开展, 使得消防管理工作有的放矢;2008年10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修订通过, 同日, 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六号主席令予以公布, 自2009年5月1日起实施,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正式实施, 作为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消防监督管理模式正在进行着革新,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化监督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消防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已经基本构成框架, 法律及各种规范种类大体上涵盖到了消防监督管理的各个领域。同时, 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法律法规在具体的执行操作中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具体问题。消防监督管理领域的不断拓展, 管理对象也在不断增加, 管理难度随之不断加大。就需要我们及时完善与建立健全消防法律法规体系, 创建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确保经济社会快速稳步发展。

1 消防法律法规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1 无法可依《消防法》在执行中存在对部分行政部门的违法行为无可制约的问题

《宪法》规定, 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职权, 要根据《国家机关组织法》进行规范和调整。《消防法》规定了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一些相关职能部门及公安消防机构等国家机关的消防行为, 但是, 还没有一部规定国家机关消防行为的组织法, 以致《消防法》的实施力不从心, 各级公安机关消防部门对出现国家机关的行政部门违反了《消防法》的行为无计可施的局面。

1.2 消防法律法规执行性、操作性不强

具体表现在:一是没有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分工。《消防法》对消防设施建设、维护和管理等规定, 只是明确了人民政府的相关职责, 却没有明确具体负责实施的职能部门。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维护保养、管理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 形成管理空白, 造成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等方面遗留了诸多的欠账, 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无法落实。

二是一些条款表述笼统, 实施困难。如《火灾事故调查规定》中对火灾事故责任人及及相关人员在进行调查取证时拒不配合的情况, 应该如何处理未作出规定。如:对一般火灾事故调查案件中对经济损失不大、社会影响不大的火灾, 责任人逃逸等情况未作出相应规定, 使一些案件无法按时限要求调查清楚。

1.3 国家现行消防技术标准相对滞后和存在空白

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随着建筑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的广泛应用, 出现了许多不能适应和处理的新领域的滞后现象, 如果在备案和审核中一味按照原有条款要求进行消防设施建设, 并不一定是最科学合理的方案, 难免出现一些达不到预期的消防安全水平的情况出现, 或因不必要的过度保护措施而增加建筑建设成本等情况。另外, 在一些新兴领域出现了规范和管理标准的空白, 例如, 近年来新兴的瓦斯发电站项目, 就没有相对应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 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客观性和科学性上存在着的局限性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新需要。

2 完善消防法规体系的对策

2.1 进一步提高《消防法》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2.1.1 研究制定《消防组织法》等行政法规, 并实现对《消防组织

法》《消防法》在落实层面上进行认真细化, 进一步提高法律体系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2.1.2 明确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管理、维护的具体部门和管理责任, 做到有法可依, 责任明确。

2.2 进一步提高消防法律体系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建议在今后参照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做法, 结合我国国情和消防工作特点, 尽快制定出台《消防组织法》等法律法规。明确包括政府与消防机构的职责和关系, 各行政机关的职责和关系及与消防机构的关系, 不断提高消防法律体系的地位, 以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3 进一步提高执法队伍建设水平, 提高监督执法水平

随着国家法制化进程的不断完善, 对消防执法人员综合业务素质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一方面要从体制上把好入口关, 让德才兼备充分掌握相应法律法规的业务人员从事消防行政执法工作, 同时, 应当进一步明确监督执法人员的职责, 不断提高监督执法水平。

2.4 紧跟时代步伐, 进一步完善各类《规范》和《标准》

有关部门要组织研究人员, 不断更新和完善各类《规范》和《标准》, 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有效的解决例如: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在瓦斯发电的设计和管理无法可依的情况。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 特别是新《消防法》的修订颁布, 我国的消防监督管理的许多观念、制度、方式、方法和手段也相应的有了很大的转变, 由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和国家专职部门大包大揽、社会单位被动接受的管理模式向"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社会化消防工作的管理模式转变。然而在现实工作中, 我国消防监督管理及消防法规体系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针对当前消防法规体系中存在的消防法地位不高、操作性不强和技术标准相对滞后等问题, 应采取提高消防法律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性、提高《消防法》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完善监督执法规章, 提高监督执法水平和完善消防技术标准等措施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冯博.从新《消防法》的实施看消防监督管理模式的社会化转向[J].经济与法, 2009 (9) .[1]冯博.从新《消防法》的实施看消防监督管理模式的社会化转向[J].经济与法, 2009 (9) .

[2]石洪涛, 左晶磊.论法律体系下的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J].武警学院学报, 2011 (8) .[2]石洪涛, 左晶磊.论法律体系下的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J].武警学院学报, 2011 (8) .

[3]王诗军.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科技信息, 2007 (22) .[3]王诗军.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科技信息, 2007 (22) .

[4]邓志明.消防安全管理现状与消防监督管理模式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6) .[4]邓志明.消防安全管理现状与消防监督管理模式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6) .

常州市法律援助办法 篇8

关键词:经济分析法 法律 实践 不确定性

一、法律的经济分析之学理概念及其在中国的界定

(一)法律的经济分析之学理概念的界定

从学理上讲,法律的经济分析又称为法律经济学,其主要作用在于运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法律的形成和发展。由于这门学科是由经济学和法理学两大学科相互融合的新型课程,因此归类到边缘学科的范畴。要对法律经济学进行界定,需从两方面入手,其一,从经济学角度讲,法律的经济分析属于经济学的拓展分支;其二,從法理上讲,法律经济学通过不同的视角,对法律进行了更加透彻的观察和研究,从而形成了法理学领域的新型流派。

(二)法律的经济分析概念在中国的界定

法律的经济分析这一概念是由国外引进,可是,国外的专家学者对其具体概念尚未达成共识,我国在引进这一概念时难免受到一些影响。但是,通过结合我国的实际状态,与国外理论和概念相结合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经济分析体系概念,由以下四点形成:

第一,它是一种研究方法。由于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导致了经济学研究方法对法律分析的同样适用。因此,经济学适用于法律的分析方法之本质是研究方法的优越性。

第二,它是一个交叉学科。之所以产生法律的经济分析这门学科,是因为人们经常运用经济学分析的方法研究法律的结果。因此,法律的经济分析是处于法理学和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第三,它属于经济学范畴。在早期,经济学的众多学者就已经把法律的经济分析归为经济学的一个旁枝,从而纳入经济学范畴。

第四,它属于法学范畴。法律的经济学分析虽然运用经济学研究方法和手段,但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法律。

二、法律的经济分析在中国运用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法律的经济分析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通过充分的研究和分析,才能理清在法律的经济分析中,理论与实践、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法律的经济分析之缺陷与局限

1.可能会导致法律的不确定性

在经济分析中,理性假设可以实现财富的最大化,但是对于法律却不适用。建立法律的基本目的在于确定行为准则,增强做事的可预测性,提高对合法性的认识。如果完全引用经济学分析,就有可能导致人们的日常规范随着价格波动变化,对于相同的行为做出不同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影响司法判断的公平性。

2.有时会将问题理论化

经济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运用到法律问题中就不能仅仅满足于表面的形式,因为法律问题涉及到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社会活动规则,必须从现实考虑出发,并非依靠纯粹的理论体系就能够解决。

3.范围难以确定

在学理界一直有两个相反的问题。第一,自从法律的经济分析创始以来,就涵盖了整个法律体系,几乎涉及到法律的各个部门,这很可能导致一些法律领域无法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进行解释。第二,法律的经济分析在某些领域视角过于狭隘,过于追求“法律中心主义”不能自拔。以上两种问题充分说明了法律的经济分析范围很难确定,两个问题也代表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因此,要解决法律范围问题,就必须确立合适的价值取向。

(二)法律的经济分析在中国运用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法律的经济分析无法避免的缺陷和局限,我们通过引入中国的实际情况从而得出其在中国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法律的经济分析已经运用于中国的法律界研究工作,但是,由于其过于理性的方式导致法律的不确定性逐渐多了起来。中国的法律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比如传统的细想、道德、伦理、信仰等各个方面,这些因素本身就带有很多感情色彩,很难完全用过于理性的经济分析法去判断。

2.理论多于务实。在我国,法律的经济分析长期处于一种理论研究的位置,对于帮助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没有太大意义。就像一个花盆,摆在那里很漂亮,但是没有具体左右,是一个完全可有可无的东西,法律的经济分析同样如此,这些年很多学者花费大量经历研究,但是对于服务社会很难做出具体贡献,这也是近些年人们批评它“华而不实”的重要依据。

3.缺少定量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法能够更加客观、真实的诠释法律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4.尚未理清其分析范围。法律的经济分析在国际上还没有形成公认的定论,在我国同样如此,我国还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因此对其确切的范围无法确定,导致在实际运用中经常出现一些不确定因素。

三、针对法律的经济分析在中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根据上文所述问题,可参照以下观点提出解决办法。

(一)关于法律的经济分析理性假设导致的不确定性问题解决办法

在法律的经济分析中,理性假设和现实情况经常发生冲突,为了防止过于理性而产生的不公平性,可以效仿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根据实际情况加入“感性”因素,一方面由理性法律做后盾,另一方面根据事物具体情况做出判断,既提高了法律的确定性,也防止了“过分理性”的发生。

(二)关于理论多于务实的解决办法

由于我国法学界深受注释法学的影响,因此对法律条文的合理性通常依靠单纯的逻辑角度评价,一旦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就会产生很多实际性问题。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理清,注重法律的务实操作。

(三)关于缺少定量分析方法问题的解决

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法学研究通常比较重视言辞,而忽视了数据的重要性,其产生的结果就是定量分析方法的低落。因此要消除偏见,提倡定量分析方法的运用。

(四)关于如何理清法律的经济分析之范围

根据我国目前法理界的实际情况,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宪法及部门法;第二,反垄断法和政府规制问题;第三,法规和具有约束力及规范性的政策。对于前两个方面,可以纳入法律的经济分析范围,后者等我国理论更加成熟后可以考虑纳入分析范围。

参考文献:

[1]张玲燕.法律的经济分析理论探析[J].法制现代化研究(第五卷),2009(5):667-668.

[2]周林彬.法律经济学:中国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2.

上一篇:牛玉儒同志简介下一篇:高考地理备考方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