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市社会调查报告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汝州市社会调查报告(共8篇)

汝州市社会调查报告 篇1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市 社 会 调 查 报 告姓名:苏鹏飞 学号:0906062

31汝州市社会调查报告

汝州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北靠巍巍嵩山,南依茫茫伏牛,西临古都洛阳,南望黄

淮平原,北汝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区位优势明显,位于郑州、洛阳、平顶山交叉辐射地带。全市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453个行政村。总人口97万,城镇化率30.08%。

下面是我对汝州人民的就业收入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概况

四年来,河南省汝州市就业培训超过20000人,实现就业再就业农民工及失业人员

16000余人,就业率达到了80%。

近年来,该市逐步落实各类企业减免税费优惠政策,全面落实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加强就业再就业培训,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就业,确保该市特困家庭下岗失业人员尽早上岗,全面启动再就业援助工程。通过《再就业优惠证》的管理和使用,让那些提供岗位的企业确实享受到国家减免税优惠政策。为解决“4050”人员及贫困家庭、特困家庭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难问题,该市通过开发公益岗位、民营企业吸纳、劳务输出等方式,是许多失业、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在农民工输出上,该市以先培训后转移为原则,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目前,该市

通过劳动部门认定有培训资格的培训机构,已由2006年的2所,发展到现在的6所,培训专业涉及计算机操作、电焊、电动缝纫、市场营销、保健按摩、汽车维修等。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汝州市委、市政府准确判断、果断决策,狠抓项目

建设,加大投资力度,扩大招商引资范围,经济总量不断增加。

去年,该市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9.0979亿元,同比增收1.4973亿元,增长19.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7.62亿元,同比增收1.4231亿元,增长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亿元,同比增长2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3亿元,同比增长2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46元,同比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5611元,同比增长10%。在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序中,汝州市在全国2001个县(市)中位居第192位,比上一届上升了15个位次。

二、农民工

返乡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截至去年10月末,汝州市外省返乡农民工总数达10万人,返乡率为42%。其中,返

乡前从事加工制造业者占31.02%,建筑行业占37.56%,服务行业占21.33%,其他占

10.09%。该市通过搭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平台,健全创业政策扶持,促进了返乡农民工创业

就业工作。目前为止,汝州市就地安置农民工2.9万人,转移农民工就业人数达3.8万

人,6000名返乡农民工接受培训,2800名农民工实现了自主创业,减免各种费用8.9万元,发放创业贷款8918万元。

当地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措施

为支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汝州市政府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措施,为农民工就业创

业开辟“绿色通道”:劳动就业部门通过就业洽谈、就业培训等形式为农民工创造就业

机会;农林部门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把针对性强、实用性好、效益高的新知识、新技术

传授给广大农民,指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还有创业税费减免、帮

助农民工就业补贴100元及工商零收费等一系列的优惠措施。截至目前,汝州市金融机

构累计发放创业贷款8918万元,支持2800名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安置农民工6980人,给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创造了条件。

目前,该市返乡人员兴办的服装、畜牧、建材、运输等各类经济实体200余家,年创

收入6800万元,并带动附近农民收入的大幅提高,解决了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创业问题。

返乡农民工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缺乏指导管理机制。

第二,返乡农民工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第三,返回创业融资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第四,金融机构发放农民工创业贷款积极性不高。

建议

第一,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培训制度。

第二,政策扶持引导返乡农民自主创业。

第三,创新金融服务,做好信贷支持。

第四,发挥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作用,扩大社会就业资金规模。

三、城镇居民

汝州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坚持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为工作重点,采取一系列调控措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产

生的不利影响,各项政策措施效应显现。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城镇居民收

入平稳增长。

(一)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虽然汝州市部分企业经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显现,但是在国家及市委、市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强力作用下,大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仍然保持

稳定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措施的实施有力地保障了职工收入的增长。

(二)经营性收入较快增长。近年来,随着经营环境的不断优化,城镇居民就业观

念的不断转变,经营意识不断增强,纷纷从事批发零售、餐饮和其它服务业,从而使生

产经营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潜力,经营净收入有了很大的增长空间,拉动经营净收入迅速

增长。

(三)财产性收入持续增加。随着私人房产出租受益的持续增加,以及今年股市行

情的好转,居民财产性收入在上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四)转移性收入稳步提高。近年来汝州市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保增长、惠民

生、保稳定”的方针政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弱势群体收入水平提高,城镇居民

转移性收入增长较快。

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的建议及对策

(一)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实现就业增收

(二)鼓励多种经营,拓展增收渠道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质量

四、大学生

大学生现状

考证存在盲目性,普遍重视校外实习,先就业后择业渐流行,对企业不够了解,跳

槽频繁,对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自主创业缺少经验。

为此,汝州市制定了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十件实事目标任务

1、举办大学生就业招聘会

2010年组织举办10余场大学生就业招聘会,组织150家以上用人单位进场招聘,为高校毕业生提供2500个左右就业岗位。

2、开展企业高校岗位对接活动

做好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活动,组织10家以上用人单位进校园为高校毕业生送岗位,开展为企业送专门人才活动,力争帮助500名大学生实现就业。

3、开展大学生就业网络联盟招聘活动

依托汝州市人才交流中心网站,纵向与平顶山人事人才网、中国中原人才网、大学

生就业信息网等网络链接,横向与兄弟县市人才市场网络链接,与我市党政网络链接,大力开展网络招聘,扩大人才流动信息量,提供就业岗位400个,力争帮助200大学生实现就业。

4、促进高校毕业生以创业带动就业

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助我行活动,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风采展示活动,树立典型,组织创业成功人士和毕业生座谈活动,引导和帮助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带动高校毕业生自主就业。

5、加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力度

6、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计划

7、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

8、加强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服务

9、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10、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

五、残疾人

汝州市采取多种措施、多渠道安排残疾人就业,使残疾人成为自食其力、造福社会的有用人才。

该市建立、健全了就业服务网络,成立了就业服务所,积极鼓励扶持个体就业和自愿组织起来就业,稳定发展集中就业。他们还用法律手段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对一些既不安置残疾人就业又不缴纳保障金的单位,市残联申请人民法院执行。这些措施促进了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去年以来,全市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共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48名,22名下岗残疾职工重新上岗,20多家单位按规定缴纳了7万多元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有20多家福利企业安排残疾人就业1000多名,还有3000多名残疾人实现了个体就业。

六、总结

汝州市社会调查报告 篇2

一、实体书店对于提高国民阅读率的作用

(一) 国民阅读率现状。

阅读, 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也是民众获取知识和传承文化最重要、最直接的渠道。《论语》云:“君子三年不为礼, 礼必坏;三年不为乐, 乐必崩。”而当下, 国人被越来越便捷的手机、电脑一目十行浏览取代, 被海量信息资讯绑架, 被越来越逼仄的生存空间压迫, 多数人选择了放弃阅读, 将书籍束之高阁。据2014年公布的阅读调查显示, 我国成年人人均读的纸质书是4.4本, 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 低于国际水平。泱泱大国, 拥有傲人的五千年文明, 阅读量如此之低的现状, 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完全有必要通过提倡全民阅读, 重新捡拾起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让民族文化生命得以延续。

(二) 实体书店的发展关系到国民阅读率的提高。

在消费者方面, 还是有相当数量的消费者习惯于走进书店读书、购书的消费习惯, 他们认为书店不仅仅是购书的场所, 更能够提供读者一个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 提供一种文化消费体验。对于城市而言, 良好而时尚的读书设施, 不仅表明一个城市的文化态度、文化追求, 更表明对公众未来读书意愿的设计规划和把控能力。一些人诟病年轻人不好好读书, 更多的归罪于年轻人的心浮气躁, 其实阅读不方便和不浪漫也是年轻人缺乏阅读热情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实体书店发展现状和困难分析

(一) 发展现状。

据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书业商会调查, 过去10年间, 国内有近五成的民营书店倒闭, 特别是2007年以来, 倒闭的民营书店超过l万家。即使是港台甚至欧美发达地区的大型连锁实体书店, 也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问题。2011年2月, 美国第二大连锁书店公司博德斯集团申请破产保护, 并于7月18日宣布放弃破产收购, 近600余家分店全部关门。英国的独立书店正以每周至少一家的速度消失。加拿大独立书店麦克奈利·罗宾逊曾被视作“独立书店转型最成功的典范”, 也落到向市场申请破产保护重组的地步。美国波士顿的哈佛书店在店内悬挂出了一幅标语:“在这里找到, 就在这里买, 请让我们生存下去。”这个创办了近80年的著名书店终于承受不住亚马逊二十年来的冲击, 开始打出悲情牌自求多福。如今越来越多的书店变身为快餐店、咖啡馆的附庸, 实体书店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狭小, 已经影响到了全民阅读活动的广泛开展。

(二) 困难分析。

全国人大代表、皖新传媒董事长曹杰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独家专访时透露, 实体书店倒闭背后深层次原因是互联网、电子商务、数字出版的出现, 挤压了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而经营成本的上升、阅读人群的减少、阅读方式的改变是当下许多书店倒闭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 实体书店所面临的发展困难, 是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1、网上书商的挤压。

原价锁定的图书无法与网络折扣购书进行公平竞争, 读者更愿意通过网络来购买社科、文学书籍, 网购折扣有时比实体书店进货价还便宜, 导致人文书店销售量持续下滑, 生存十分艰难。加上电商无需店面开支、物流配送也快捷, 这些是实体书店做不到的。

2、实体书店经营成本的上升。

连年上涨的店面租金以及人力资源成本, 占到了实体书店总开支的50%左右。有些书店为降低成本, 不得不缩小经营面积或者把书店搬到租金便宜的地方去, 有些干脆就转行不做了。

3、阅读人群的减少。

现在到书店读书的人, 要么是中小学生为考试而读书, 要么是老年人打发时间, 很少看到代表社会中坚力量的人群流连其间。而书店是靠读者支撑起来的, 当社会上的大部分人不读书时, 书店的客户规模萎缩, 需求则大幅下降。

4、阅读方式的改变。

电子书、网上阅读模式的便利性, 让很多人改变了阅读习惯, 数字阅读逐渐成为了当今年轻人的主要阅读方式, 纸质阅读需求越来越少, 实体书店读者寥寥无几。

三、“倡导全民阅读, 建设书香社会”为实体书店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一) “倡导全民阅读, 建设书香社会”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 我国民众每年的阅读量都不到有些国家人均1/10的现状, 引起总理的深思。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透露, 2014年在起草《政府工作报告》时, 文化界、出版界甚至经济界人士都提出, 报告应加上“全民阅读”字样。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了“倡导全民阅读, 建设书香社会”。“全民阅读”已经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倡导全民阅读, 建设书香社会, 表明政府认识到要推动社会发展就要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齐头并进。用文化建设开拓人们的视野, 武装精神世界, 用客观发展有谋略的眼光看问题、解决问题, 必将加快经济建设, 大力推动社会发展。建设书香社会是推动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一, 会影响和鼓舞一批作家学者再创佳作。让爱书人有书可读, 有作可品。国人将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 不断充实内心世界, 端正人生观、价值观, 意气风发, 投入到改革建设当中;其二, 建设书香社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冲击着纸质书籍, 但阅读纸质书的快感却无法被代替;其三, 建设书香社会将带来长远利益。书香社会不能一时建成, 需要长久坚持, 人人都养成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国人素质必将越来越高, 是非黑白的辨别能力越来越强, 社会文明必将大力提升。

(二) 实体书店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好的实体书店被认为是城市的精神地标, 比如提到先锋书店的话, 人们马上就会想起南京;提起晓风书屋, 几乎是无人不知, 它是漳州最好的人文书店、漳州读书人心中的圣地。这说明书店和城市已经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很多时候, 一座书店就是一座城市文明的最好标志。人们去那里不仅是为了阅读书籍, 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向往。但是, 随着网络书店、数字阅读的兴起, 实体书店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很多实体书店都面临着倒闭的危险, 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正消失在城市的地图中。如果所有的实体书店都消失, 不仅是书店经营者的损失, 更是城市文明的损失。

李克强对实体书店的发展一直都很支持。2014年世界读书日前夕, 李克强给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全体员工回信, 肯定创建24小时不打烊书店这一创意, 指出这是对“全民阅读”活动的生动践行, 希望三联韬奋书店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 让不眠灯光引领手不释卷蔚然成风。2014年11月21日, 李克强在杭州晓风书屋运河店调研时说, 虽然实体书店受到了网络冲击, 但是纸质书是文化的象征, 永远会有市场。传统图书、纸质图书必须好好传承发扬。伴随着全民阅读不断升温, 曾经为阅读现状担忧、致力于推动全民阅读的各界人士认为, 在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下, 全民阅读的春天即将到来, 实体书店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四、扶持漳州市实体书店发展的思路

(一) 漳州市实体书店生存现状。

笔者从漳州市文广新局了解到, 2014年漳州全市注册在案的实体书店196家, 而在2008年前, 这个数字是300多家, 也就是说, 七年当中有1/3的实体书店关闭。漳州的实体书店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 普遍面临房租、人工成本上涨和消费市场萎缩带来的多重压力, 经营出现严重困难。

晓风书屋是漳州实体书店困境的缩影, 自2008年以来, 它的零售业务一直亏本, 举步维艰。2014年初, 亏损多年的漳州“晓风”实现“三店合一”, 搬进了“府埕文化特色街”。一楼是书吧, 免费提供书刊阅读, 兼营咖啡、果汁、简餐等;二楼是图书专场, 还可用作沙龙、公益讲座及各种学习读书活动场所。

漳州文广新局朱东亮说:如今, 漳州的实体书店仅存的, 除了晓风、博文这样的老品牌之外, 便是靠卖学生教辅书籍为生的, 因为卖教辅受网络影响小, 而且顾客群体大、十分稳定。而在农村, 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市文广新局新闻出版科负责人介绍说:“我市350家农家书屋的使用率低, 体现农村阅读人群越来越少。”一些农家书屋无人问津, 长期关闭着, 村民对阅读的热情不高。

(二) 扶持实体书店发展是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在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竞争中, 全民阅读可以为城市奠定良好的文化氛围。只有一座城市以知识为追求, 市民普遍将阅读作为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 这个城市的文化才是真正有生命力、有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文化。

漳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建州开始至2015年已有1329年历史, 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 漳州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在2015年2月28日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学雷锋志愿服务大会上, 漳州市荣获了“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漳州市能获此殊荣主要是因为始终坚持把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基础工程, 尽力塑造适应现代化需求的市民素质。据漳州市历史街区管委会介绍, “晓风书屋”之所以能搬进漳州古城“府埕文化特色街”内, 作为漳州古城文化旅游综合体的一部分, 正是得益于“晓风书屋”对漳州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功劳。

(三) 扶持漳州市实体书店发展的思路

1、国家扶持实体书店发展相关政策规定。

相比国外发展成熟的扶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政策体系, 我国的相关政策在借鉴国外成熟的政策体系基础上还有待完善。法国对实体书店提供贷款保证金并放宽贷款期, 提供低利率等优惠政策。在日本, 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 包括中小书店的政府金融机构;英国建立相关基金和出版支持项目, 运用财政拨款和补贴促进实体书店的发展;在加拿大有许多直接援助项目和控制措施支持实体书店。除此之外, 法国实行统一出版物价格制度, 并颁布《关于违反〈雅客·朗法〉的惩罚条例》, 规范了市场的定价行为, 促进了公平竞争。通过总结国外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政策, 结合中国实体书店发展现状, 我国政府可以制定分阶段的支持政策, 明确政策实施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 逐步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和城市规划的双重目标。就在今年2月, 财政部出台了巩固文化金融扶持计划, 继续扶持实体书店的相关文件, 将试点范围扩大至北京、河北、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云南等16个省市。每个试点省市可推荐不超过6家实体书店, 中央财政将通过专项资金择优给予奖励, 用于帮助其购置软硬件设备、支付房租、弥补流动资金不足等。

2、国内一些地区扶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践经验。

国内各地纷纷出台了扶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政策, 一些地区已经取得了实效, 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1) 江苏出台法规促进全民阅读, 扶持实体书店。2014年12月, 江苏省人大通过了《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 这是全国首部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法律性文件。该《决定》确定了每年4月23日为“江苏全民阅读日”, 提出了扶持实体书店, 保障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等。江苏的这一做法为如何通过立法推动阅读做出了示范, 树立了标杆, 也为全国的阅读立法开了一个好头。

(2) 海南成立专项资金对实体书店进行奖励扶持。2014年海南成立了专项资金对一批重点实体书店进行奖励扶持, 按照不同标准、不同规模, 可直接补贴, 帮助店主支付部分房租、电费、门面改造装修补贴。同时, 扩大开放政府采购市场, 出台一些具体倾斜政策, 扶持重点民营个体书店, 缓解其经营困境, 并鼓励其创新发展。

(3) 武汉300万元补助40家实体书店。2014年10月, 《武汉市实体书店扶持暂行办法》进入启动阶段, 全市70家民营实体书店向武汉市文新广局递交了申请, 经过初步评审, 40家左右符合条件的书店将在年底前得到总计300万元的补助。《办法》主要扶持那些有个性、有特色、社会影响大以及热心公益的民营书店。从2014年起, 每年这笔专项资金不低于300万元, 今后还将根据申请补助的民营书店实际情况逐年增加。

3、扶持漳州市实体书店发展的建议。

福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文改办于2015年2月4日联合出台了《福建省实体书店扶持资金资助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加大对优秀实体书店的扶持力度。依照《办法》, 漳州市推荐了5家实体书店, 向省里申报资金。但市政府还没有制定出本市实体书店的扶持政策。

这里, 笔者就扶持漳州市实体书店发展提一些自己的拙见。第一, 将实体书店纳入城建规划。据了解, 漳州在实体书店的布点、建设方面没有相关的规划。建议在未来的城市化建设中, 政府把书店的连锁化、网络化建设列入规划, 在城市的公共文化场所, 如博物馆、美术馆、中大型城市商场中给书店一席之地, 以低租方式解决书店场所的稳定性。漳州“晓风书屋”迁进古城“府埕文化特色街”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这样做既可解晓风的燃眉之急, 又使整个街区的品位得到了提升;第二, 可设立实体书店专项扶持奖励基金。建议设立图书基金等类似性质的半官方机构, 对资金流转困难的民营实体书店进行定期资助。对登记注册的实体书店, 设立业绩、信誉的评估机制。实体书店可向该机构提交房租、水电和装修补贴申请, 由专家进行评审, 确定是否予以补贴、补贴多少;第三, 对实体书店实行税费优惠。从把实体书店视同公共文化设施, 以准公共文化单位来对待的角度, 需要加大税费优惠力度。目前, 我国图书产业的总码洋约为400亿元, 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占比不足万分之一, 完全可给予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的优惠。建议在税收方面, 由漳州市文新广局出面与市国税局协商, 免征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增值税, 扶持实体书店发展;第四, 出台相关配套政策, 扶持实体书店发展。比如, 由文新广局负责组织安排, 向全市人民发放“购书券”, 刺激大家的购书意愿, 间接对实体书店进行补贴。允许实体书店开展多元化经营, 开拓市场, 找寻到符合自身发展的最好路径。

摘要:目前, 我国实体书店发展面临重重困难, 不利于全民阅读活动的广泛开展。本文从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角度出发, 对目前实体书店发展现状和困难进行分析, 借鉴国内一些地区扶持实体书店的经验做法, 提出扶持漳州市实体书店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实体书店,全民阅读,书香社会,漳州扶持政策

参考文献

[1]江苏出台法规促进全民阅读确定“阅读日”扶持实体书店.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4.12.5.

[2]实体书店的状况及发展远景.图书档案, 2012.8.20.

汝州市社会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 执业药师 药学服务 苏州地区

我国自1995年开始实施执业药师制度,药师负有审查处方的合理性、正确性及向患者提供良好的药学服务等职责,以指导患者安全用药。2012年,国家出台了《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新修订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也正式公布,其中规定:药品零售企业应该配备执业药师,指导合理用药。然而,当前从事社会药学服务的执业药师数量严重不足,其执业现状不佳的新闻报道屡见报端。

为更好地了解苏州市及周边地区执业药师的生存现状,本课题组从工作环境、执业水平、社会认知、薪酬水平、职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入手,设计了一份16题左右的无记名调查问卷,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访问和网络调查三种调查方式,对500名左右的江苏省苏州市及周边地区社会药店的在岗执业药师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从2014年7月开始,首先本课题组利用2个月的时间查阅文献,走访资深执业药师和相关专家,通过充分讨论,于2014年9月制定调查问卷的初稿。随后,课题组成员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发放20份问卷初稿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的结果反馈,我们又改进了问卷,获得了第二版初稿问卷,并通过网络方式进行了第二次预调查,最终在2014年12月确定了最终版本的调查问卷。从2015年1月初开始,课题组成员同时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调查和网络调查方式,进行正式调查,整个调查过程在2014年5月结束。

本次调查网上网下共回收有效问卷516份,对问卷所得的结果进行了整理分析。我们希望本次调查的结果能为进一步改善执业药师制度,提升执业药师的服务水平,改善生存状态,推进执业药师法的出台作出贡献。现将本地调查的结果整理报告如下:

1.目前年轻执业药师在本地区执业药师中所占的比例较高,调查中,30周岁以下的执业药师占到了总人数的66.28%,执业经历不足5年的占到76.74%。这可能与执业药师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有关。执业药师制度在我国的历史并不长,对于社会药店配备执业药师强制要求的严格执行和执业药师参考人数的大规模增长都是近几年的事。对于一些在社会药房服务时间较长的从业者,国家另有“从业药师”制度进行管理。据国家药监局执业药师认证中心网站资料,2013年我国执业药师考试参考人数仅有5万人,而2014年则增长至13.5万人,同时考试通过率达到了创纪录的19.52%。这可能是目前苏州及周边地区执业药师呈现年轻化态势的主要原因。

2.在所调查的执业药师中,67.44%的执业药师拥有药学专业学历;学历层次方面,拥有大专学历的药师所占比例最高,占到63.95%,其次是本科学历药师,占到23.26%,而中专及以下学历的执业药师只占到总人数的9.3%。这说明,目前苏州及周边地区的执业药师无论是从专业上,还是学历上,都已经能够满足执业药师药学服务的需求。

3.有29.07%的执业药师认为,目前执业药师未能在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另有45.35%的执业药师认为,自身仅能在岗位上发挥基本作用;认为目前行业和社会对于整体执业药师药学服务工作的认可程度仅为“一般”和“不认可”的占到总人数的54.65%,认为得到“非常认可“的人数仅占16.28%。这说明目前虽然执业药师在社会药房中的地位得以提高,但是离充分发挥执业药师的作用还有距离。

4.69.77%的被调查执业药师认为,目前在社会药店领域,执业药师供不应求,但是53.49%的执业药师的每月收入在2000-4000元/月。据苏州市统计局网络公布,苏州地区2013年的人年平均收入为57177元,也就是说,大部分执业药师的收入尚无法达到苏州地区的人均年收入。考虑到执业药师群体是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就业者,这一收入情况并不能令人满意,调查发现,有66.28%的药师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或仅是“基本满意”。

5.对于“目前制约执业药师在药品零售及使用领域,充分发挥药学服务作用的最大因素”,被调查的执业药师大多认为是“政策完善程度”“执业药师的自身能力条件”和“服务对象的认可程度”,三者的比例分别是36.05%、20.93%、22.09%。

6.在职业能力方面,76.74%的执业药师熟悉常用OTC药物的使用方法,56.98%的执业药师能够完全准确理解开方者的意图,并按照要求调配处方。68.6%的执业药师熟悉常用药物的配伍禁忌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50%的执业药师熟悉常用的抗菌药物的治疗周期。具体到执业工作中,77.91%的执业药师能够帮助患者选择经济有效的OTC药物,46.51%的执业药师能够理解常见各项检查检验结果,51.16%的执业药师能够诊断常见疾病,41.86%的执业药师能够识别常见药物中毒并进行解救,44.19%的执业药师懂得基本急救,36.05%的执业药师对常见传染性疾病进行判断处置,宣讲相关传播及预防知识,44.19%的执业药师能对常见中老年疾病进行预防、治疗和保健。另外,能够对特殊人群用药进行指导的执业药师占到总人数的51.16%。这些数字告诉我们,目前在社会药房,大部分执业药师能够胜任目前执业药师制度中所赋予执业药师的基本职责,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执业药师甚至能够承担较高水平的一些职责,比如诊断常见疾病,基本急救,等等。一些执业药师制度发展较早的国家,执业药师的职责和发挥的作用要远高于我国,这是这些国家执业药师制度较为成熟的标志。在目前的执业药师培养制度下,许多执业药师已经逐渐具备了承担这些较高水平职责的能力,因此,提升执业药师在执业中承担的职责,使执业药师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提升我国执业药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其条件应该是越来越成熟。

7.在目前社会药房执业药师实际的承担的工作方面,大部分执业药师依旧将主要精力放在一些传统工作方面。70%以上的执业药师都经常需要完成“审查处方合理性,调配处方”、“对患者进行用药咨询,指导合理用药”、“帮助患者选择有效经济的OTC药物”、“为患者提供医药保健常识”、“负责所在单位的药品质量管理工作”和“负责所在单位的药品进销存及储藏保管工作”六项工作。但是,经常承担“协助医生制定患者的临床用药方案”和“为患者建立用药档案,持续跟进患者的整个疗程”的执业药师均不足1/3,在工作中主动承担更高水平职责的执业药师人数尚且较少。显然,在素质允许的条件下,执业药师职责的提高需要制度建设的进一步推进。

综上所述,近年来,国家加强了药学人才的培养,大部分医科大学纷纷开设了临床药学专业,培养高层次药学服务人员(临床药师),使得社会药店的执业药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目前执业药师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社会地位不高。执业药师在社会药房成了摆设,不能有效进行科学用药指导和合理用药监督。执业药师的服务内容、作用和职责不被患者关注,不能被充分了解和信赖。而且与执业医师相比,执业药师物质回报低,这些与执业药师常年来学习考试和继续教育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不成比例的。很多执业药师都在制药企业普通岗位从事一些一般人都能胜任的工作,造成执业药师资源相对浪费。执业药师法的出台,可以保障在基层工作的执业药师更好地进行药学服务工作,指导群众安全用药。

参考文献:

[1]焦利平,黄锐,刘艳芳.湖北省执业药师执业现状抽样调查.中国药房,2009,Vol20,4:318-320.

[2]叶奎英,杨世民.对我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抽样调查.中国药房,2007,18,Vol10:796-800.

[3]康震.我国执业药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与对策.中国执业药师,2014年10,11,Vol10:36-39.

[4]周全魁.当前执业药师的执业现状及发展思考.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12,9,Vol34:253-254.

福建省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篇4

——福建省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民把握机遇,着力打好“侨牌”,以“三来一补”起步,带动乡镇企业发展,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众多知名品牌,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巨变。30年前,泉州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曾位居福建“省尾”;如今的泉州,已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泉州之所以能取得可圈可点的发展成就,归根到底在于泉州人民经过不懈探索,闯出了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创造了“泉州模式”,即以市场化为制度基础、民营经济与外向型经济互相促进为最大特色、县域经济发达为突出亮点、品牌化为突出优势。泉州30年来创新、创业、创造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是我们继续发展特色经济的宝贵财富。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

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地处福建中南部,常住人口774万,土地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民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握机遇,发挥优势,艰苦创业,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历史巨变。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泉州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分别为2289亿元、29664元、225.06亿元,与1978年相比,分别以年均17.7%、15.6%、21.5%的速度增长。

2.产业结构不断升级。1978-2007年,泉州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二、三产业分别以年均22.2%、17.3%的速度快速增长,一、二、三产业结构从38.6∶32.8∶28.6调整为

4.9∶58.9∶36.2。

3.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截至2007年底,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2063家,外资实际到位137.93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979年的0.04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68.52亿美元,年均递增30.5%。

4.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1978-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以年均28.3%的速度增长,相继建成一大批交通、能源、水利、通讯设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率和城市绿化率大幅提升。

5.社会建设同步推进。2006年末,全市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53万人,高等院校由改革开放前1所发展到15所,学龄儿童毛入学率达100%。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73.5岁。

6.小康建设扎实推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097元、7244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54.4倍、95.5倍。5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实现有序转移,城镇登记失业率多年保持在1.2%以下。

二、发展道路的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

1.1978-1985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的转变。1980年8月,晋江县委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的若干问题的规定》,拉开了泉州农村工业化序幕。鼓励群众利用华侨的闲房、闲资和闲置劳动力创办企业,承接“三来一补”业务,闯出了一条在全国独具特色的发展乡镇企业路子。1985年,泉州市乡镇企业总产值16.6亿元,比1980年增长近4倍,产业结构由“一、二、三”格局向“二、一、三”格局转变,告别了以农业为主的时代。

2.1986-1991年,创办开发区,大力引进侨资,实现工业由散向聚、由内向外发展。1986年泉州撤地建市后,推进建设8大成片开发区,开发面积达2.35平方公里,积极引导企业由“遍地开花”向专业园区集中。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及时把引进侨资侨力与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加工区和工业区等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引进侨资嫁接乡镇企业、发展三资企业。1991年,全市累计批准三资企业1418家,实际利用外资2.85亿美元。

3.1992-1997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优化产业布局,夯实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和经济基础。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泉州市全面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私营企业转变家族式管理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1998-2003年,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名牌战略,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1999年,出台《泉州市科教兴市战略实施方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运用先进适

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5.2004年至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导龙头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制定,引导企业争创国际品牌。加强民生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大力实施中心城区优化发展、沿海县域率先发展、山区县域特色发展战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城市污水、垃圾综合处理和工业污染集控区污水处理产业化运作。优化政策环境,实行全程式的网上审批和网络电子监察的行政审批制度。

经过30年来的探索,泉州人民走出了适合泉州实际的发展道路,形成“泉州模式”的特色内核:市场机制比较完善,民营经济与外向型经济互相促进,县域特色经济发达,品牌优势突出。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泉州市改革与发展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根本上说,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结果。

1.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把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和泉州实际结合起来,把开拓创新与科学务实的精神结合起来,鼓励和支持广大干部群众敢为天下先,在实践中探索,探索中前进。每当发展处于关键时刻,都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大胆突破不合时宜的僵化观念,克服“等、靠、要”消极情绪和不思进取的自满思想,为加快经济发展奠定坚

实的思想基础。

2.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努力在计划经济体制夹缝中找到发展的出路,因地制宜地选择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发展乡镇企业。30年来,坚持以改革的办法推动发展,以发展的办法破解难题。

3.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积极从群众的创造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形成“创新、创造、创业”良好氛围。切实关注民生问题,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不断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4.坚持改革开放。30年来,泉州创造了许多全国和全省第一:在全国创办第一批股份合作制企业、第一个引进外资一揽子嫁接改造国有企业、第一个以“建设—经营—转让”形式吸引民间资本建设基础设施、第一个推行“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第一个以竞争上岗方式招聘县市级主要领导、第一批在新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第一批成立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第一个建立新型的外来务工人员维权机制,等等。

5.坚持不断提高领导发展能力。泉州的迅速崛起,得益于历届市委和市政府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成功地扮演了工业化推动者和保护者的角色,成功地扮演管理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并在实践中较好地

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不搞短期行为。

四、今后发展的战略设想

汝州市社会调查报告 篇5

今年,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于跃敏担任课题主持人,市委组织部牵头,市民政局、市人事局、杭州师范大学等单位参与,就杭州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市内和市(境)外相结合,个别走访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社会工作者座谈和专家研讨相结合,数据统计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召开了民政、劳动保障、卫生、计生、司法、工、青、妇及专家学者等不同层面的座谈会11个,参加座谈人员130余人,发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有关现状调查表19张,参与调查单位150多家。调研组还到上海、深圳和香港等地学习考察,并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研究报告。

一、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社会工作人才的概念,并就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社会工作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而在我国起步的时间不长。如何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度重视选拔培养经济建设人才那样,高度重视选拔培养社会工作人才。

(一)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社会工作是科学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坚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在社会服务与管理等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社会工作崇尚的价值准则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契合的,其内涵和功能也是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一致的。社会工作人才直接从事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目前,我们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但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各种社会矛盾集中凸现,社会问题大量涌现,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适应这种新要求,就必须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方法,拓宽社会服务的新领域,引入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吸纳大量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进入基层干部队伍,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从事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方面优势,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工作,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三)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使政府真正成为优质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良好社会环境的创造者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社会工作人才是社会服务的专业提供者、社会矛盾的有效调解者和社会公平的积极维护者,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润滑剂”和“调和剂”,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人才资源和宝贵财富。比如,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配备社会工作人才,更能体现出人性化服务的专业优势,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在社区建设中配备社会工作人才,更能强化社区的引导、组织、服务功能,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在社会服务类组织中引入社会工作人才,有利于为社会成员提供政府不便、市场不愿或不能提供的公共服务,扩大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选择空间。此外,社会工作人才还可以引领社会志愿者为公众服务,有效激发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等。而目前,这些领域社会工作人才十分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急需我们培养造就大批的社会工作人才。

(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内在要求。2006年,杭州市人均GDP6505美元,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今年初召开的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市人均GDP将达到10000美元,实现从中等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跨越,建设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奋斗目标。但目前我市还面临着困难群众生活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行路停车难、办事难、清洁保洁难等“七难问题”。杭州要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确保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继续走在前列,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解决民生问题的一系列新要求,以新的思路和举措来破解“七难”问题。同时,要充分运用行之有效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专业人才,来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工作,才能真正实现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目标。

二、杭州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基本现状

根据调查,杭州市社会工作人才广泛分布于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正、就业服务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在部分领域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社工理念和方法、正按照职业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的社工人才队伍。因为是第一次统计社会工作人才,加之我国目前尚未统一开展社会工作人才的职称评审、资格认定和注册登记,对社会工作人才尚未有明确的定义和统计口径。因此,在调查统计中,我们主要以目前在具有社会工作性质的单位中,具体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为标准来统计,全市大致可分为以下五大类:

(一)在民政、劳动保障、计生、司法及工、青、妇等职能部门中,从事社会工作政策制定、执行等有关工作人员。据调查统计,截止2006年底,全市这类社会工作人员共有2702人。其中,市民政系统负责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优抚安置、婚姻家庭等相关工作人员551人(市级45人,区县级506人);市劳动保障系统负责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的相关工作人员363人(市级87人,区县级276人);市计生系统负责计划生育的相关工作人员160人(市级22人,区县级138人);市司法系统负责社区矫正等相关工作人员354人(市级104人,区县级250人);市工会系统负责职工权益保障、互助保障的相关工作人员1038人(市级565人,区县级473人);市共青团系统负责未成年保护、青少年成长、社区青少年事务的相关工作人员81人(市级36人,区县级45人);市妇联系统负责妇女权益保护的相关工作人员62人(市级10人,区县级52人);市老龄委系统负责老年人服务等相关工作人员64人(市级9人,区县级55人);市红十字会系统负责医疗救助、紧急灾害救援的相关工作人员29人(市级10人,区县级19人)。

(图一)

(二)在民政、司法、教育、卫生及工、青、妇、残联等职能部门的下属事业单位中,从事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和社会服务等相关工作的工作人员。截止2006年底,全市这类社会工作人员共有4749人。其中,乡镇街道负责社会福利的工作人员183人;市、区(县市)两级救助管理中心部分工作人员158人;老年福利院(敬老院)部分工作人员856人;儿童福利院部分工作人员111人;干休所部分工作人员91人;帮扶救助工作人员598人;从事公共卫生(精神卫生)的部分工作人员724人;法律援助中心部分工作人员52人;社区矫正、人民调解和安置帮教的部分工作人员432人;中小学辅导员、就业服务指导教师、心理咨询教师597人;残疾少年儿童特殊教育学校部分工作人员301人;工读学校部分工作人员33人;乡镇街道负责职工权益维护的部分工作人员174人;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和青少年社会服务的部分工作人员175人;妇女活动中心及妇女权益代表与维护的部分工作人员5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部分工作人员54人;康复中心部分工作人员16人;老年活动中心工作人员40人;乡镇街道老年服务工作人员149人。(图二)

(三)在具有社会工作性质的公益性民间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工商注册企业中,为儿童、青少年、妇女、老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专业社会服务的工作人员。截止2006年底,全市这类社会工作人员共有712人。其中,民办社会服务机构中专职从事社区建设的工作人员434人;专职从事社会福利的工作人员103人;专职从事青少年事务的工作人员22人;在市工商局注册的具有社会工作性质的民办服务机构中部分工作人员153人。

(图三)

(四)在社会工作社团组织中的工作人员,包括学术社团、行业性社团和专业性社团。截止2006年底,全市这类社会工作人员共有414人。其中,社会福利类社会团体部分工作人员8人,社会慈善类社会团体部分工作人员26人,职工权益维护类社会团体部分工作人员133人,妇女权益代表与维护类社会团体部分工作人员116人,残障服务类社会团体部分工作人员129人,残障服务基金会部分工作人员2人。

(图四)

(五)在城镇社区居委会从事社会工作的工作人员。截止2006年底,全市共有社区居委会703个,社区专职工作人员5594人。(由于农村行政村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均为兼职,所以未列入此次统计)

另外,基于社会责任与义务,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技能,无偿参与社会服务的工作人员,也称“志愿者”。截止2006年底,全市(含区、县)共有注册志愿者434185人,其中市本级注册志愿者116037人。

除志愿者外,上述五类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总数为14171人。据对市敬老院、市救助站、市儿童福利院等单位社会工作人员的抽样调查,工勤人员约占社会工作人员总数的20%左右。据此推算,我市职业从事社会工作人员的总量大约是11000人左右。从上述我市社会工作人员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两多一少”的现象:即行政机关及下属事业单位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比较多,占总数的53%;城镇社区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比较多,占总数的39%;而在民间和社团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中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比较少,只占总数的8%。

(图五)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在推进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我们感到,与发达地区相比,虽然目前我们有许多在做的工作还称不上是专业的社会工作,但对照社会工作的要求,实际上都已经具备鲜明的社会工作特点。例如,我们各级党群部门在做的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直以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势。再如,我市组织实施的“破七难”活动,以及连续七年开展的“春风行动”,规模、影响和效果一年比一年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就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来讲,近几年我们市本级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市战略的总体部署。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逐步形成惠及全体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市委的要求,将社会工作人才与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一起,列入了党管人才、人才强市战略的总体部署,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是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引进、培养和激励人才的政策措施。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杭州市专职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关于明确杭州市区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的通知》、《关于加强和改善新时期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意见》、《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帮扶救助机构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基层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室建设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涉及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

三是逐步开展了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和培训。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市团校等市属大中专院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培养了一批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全市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多种形式选拔社区工作者。大力开展对社区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干部专业化程度。社区干部的素质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全市703个社区平均每个社区有专职工作人员近8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882人,占总数的59%,2007年底实现全市每个社区都有一名大学生的目标。四是大力推进社会志愿者队伍建设。市人大颁布了《杭州市志愿服务条例》,这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第一个志愿者服务地方性法规。在社会管理、环境保护、旅游服务、文明倡导、法律援助和敬老助残等各个领域都有我们的志愿者,志愿者队伍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全市(含区、县)共有注册志愿者434185人。他们在西博会、休博会、旅交会等重要和大型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推进我市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这些都为我们下一步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调研中大家总的感到,近年来我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总体上处于“非专业化”或“半专业化”状态,基础比较薄弱,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困难。

(一)职业化程度不高。按照发达地区的标准,职业社工占总人口的比例一般为2‰-5‰。这次我们到香港学习考察,截止2007年4月,香港700万人口中,仅注册社工就有13018人,占总人口数的1.86‰。杭州市670万户籍人口,与香港总人口相近,去年人均GDP达到6050美元,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按照发达地区的标准,杭州应有职业社会工作者13000至16000人。就我市目前的现状而言,虽然我们统计的职业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大约有11000人左右,但他们不同于香港,全是注册的职业社工。我们目前还没有职业化的标准。例如,民政领域的社区工作者、社区民政员、社区救助员,司法领域的司法协理员、社区矫正人员,劳动保障领域的劳动保障员都没有统一的职业资格和职业标准。同时,目前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中,大多数是以行政干部或准行政干部的身份出现,与服务对象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不是一种专门助人的职业。

(二)专业化程度不高。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从业人员的政治素养、道德水准和专业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在香港等社会工作比较成熟的地区,注册专业社工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普遍是具有高等学历和受过良好教育与培训的专业人才。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全市14171名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中,初中以及下文化程度的3525人,占到总数的24.88%;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只有1027人,占总数的7.25%;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452名,只占社会工作人员总数的3.19%,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教育的人员占96%以上。司法矫正、婚姻家庭服务、慈善事业、老人服务、公共卫生等领域目前都还没有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

(三)社会化程度不高。国(境)外发达地区社会工作的社会化程度非常高,这些地方的社会工作通常不是由政府或企事业单位支撑,而主要是由大规模的民间社会工作机构承担的。以香港为例,香港的民间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是开展直接社会服务的主体,占整个香港社会工作机构总数的3/4以上,服务单位多达3800余家,承担着80%的社会服务工作。民间机构在提供社会服务的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成为吸纳培育专业社工的主渠道,在这类机构供职的人数达4万余人,其中专业社工7600余人,占香港注册社工的61.6%。上海也在社会化运作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培育了像新航、自强、阳光等一批专业性或综合性的社工服务机构,目前已有近2000名社工在这些机构中开展专业服务。杭州就国内而言,是属于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之一,但民间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缓慢,能够吸纳专业人员的社会工作岗位十分有限。据调查统计,全市具有社会工作性质的公益性民间社会工作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工商注册企业共469家。其中,249家是职业介绍和婚姻介绍机构,占总数的54.1%,近35%的人员从事简单的婚姻介绍和职业介绍工作。

(四)工资待遇不高。在国外和香港地区,专业社工的工资收入跟公务员、医生、律师、教授等一样,是一项体面而崇高的职业,属于“中产阶层”水平,高于同等学历的一般从业人员。香港初级社工月薪为1.2-1.8万港币(香港的人均月收入为1万港币左右),高级社工的月薪在4万港币以上。在这次调研中,普遍反映,长期以来在社区、社会福利机构等公共服务部门中都采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策略,导致从业人员工资较低、待遇较差。例如,我们对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工作人员待遇的调查,他们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702元,与2006年杭州市城镇单位职工平均收入32440元相比,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导致人才流失的情况比较严重。如该单位招聘的3名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至2006年底全部离开现工作岗位。待遇较低还导致大多数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学非所用”。据调查,在杭4所大中专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中,在社会工作领域工作的人数比例很低。

(五)社会公信度不高。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已逐步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职业和行业,社会工作者具有很高的职业威望和社会地位,被誉为“社会工程师”。我们在香港学习考察时了解到,香港的社会工作面向全体市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者广泛分布于家庭和儿童福利服务、安老服务、康复服务、青少年服务、社区服务、医务服务和犯罪辅导等领域,已经成为做好事、做善事的代名词,“有困难找社工”就像我们“有困难找警察”一样家喻户晓。“做义工奉献社会”已经成为包括演艺界明星和广大市民提升地位、净化心灵和奉献社会的首选。和香港相比,我们的社会工作由于起步时间不长,专业社会工作者不多,除传统的民政工作外,现在开展的一些专业社会工作局限于某些个人生活方面,如热线服务、心理咨询等,而对于社会生活中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如失业、生活安全感、社会秩序等问题的介入还相当不足,限制了社会工作介入社会问题的力度和影响范围。在高校社会工作教育中,社工专业成为一个“冷门”专业,问津者很少。据杭州师范大学有关数据统计,每年招生时社会工作专业的第一志愿填报率不到20%,大多数学生是被调剂过来的,而香港高校中的社会工作系是最热门专业之一。我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与发达地区比较存在的一些差距,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障碍;既有体制机制的成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还是发展中的问题。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社会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从管理体制上来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管理涉及党群、民政、司法、卫生、计生、残联、工、青、妇等数十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相应的工作要求,导致社会工作人才的行政分割特点比较明显,“活动”空间往往受到“单位”的条块分割。同时,由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按照推动工作、学科建设与管理队伍相协调的原则,面上缺少牵头抓总部门来统筹协调。从运行机制上来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机制还没有建立,扶持发展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政策还不完善,这些都制约了社会工作的发展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推进。

二是社会工作理念和意识不够普及。由于现阶段社会工作的需求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很多同志对社会工作的理解还局限于传统的民政模式,没有将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一个重大领域来对待,加上社工自身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以及相关的社会宣传不够,导致公众缺少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意识,对社会工作人才的认知率偏低,甚至不清楚什么叫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

三是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目前,社会工作人才评价认定标准还比较单一,以实绩论人才的氛围和机制尚未形成。社会工作师执业资格制度还没有建立,没有形成职业化的岗位体系。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与设置政策还没有制定出台,社工岗位不明确。社会工作人员的职业规范、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水平认证、注册管理、实务督导、服务评估、项目设计、职业级别、薪酬标准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不健全,社工缺少足够的职业发展空间。

四、杭州市至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需求预测

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杭州提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实践,为社会工作发展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历史性的机遇。鉴于我市目前社会工作岗位仍以一批具体从事具有社会工作性质的人员为主体,因此本次调研预测的人才需求主要对应于在社会工作岗位上职业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数量,判断与预测未来杭州各个领域社会工作服务需求发展趋势,及各个领域社会工作人员的配置密度。课题组在参照杭州市“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际社会工作领域社工配置密度等相关材料的基础上,以定量趋势预测为主、以专家的经验判断为辅的预测模型,对我市至2015年主要领域的社会工作人员需求分析预测如下:

(一)社区家庭。2005年本市常住人口的家庭户数达到207万户,户均人口3.2人。据人口抽样调查发现,近年来一人户和两人户明显增加,户均人口将进一步减少,预计2015年户均人口将低于3人,家庭户数将增至近240万户左右。目前社区基层组织的设置本身就是依据居民的服务需求而规划的,因此参照每500户家庭配置1名社工,需要4800人左右社会工作人员。另外,社区(村)中还有3.6万户贫困家庭需要社工的特别服务,参照社工与特殊服务对象1:150计算需要240人左右社会工作人员。至2015年本市在社区家庭领域方面的需要社会工作人员近5000人左右。

(二)福利保障。主要是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弃儿等特殊对象。2005年本市有65岁以上老年人76.72万人(2005年杭州市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占总人口的10.23%。其中夫妇二人户占13.47%,老年人单独居住的占12.56%,需要特别服务的老年人约占26%。本市有各类残疾人员47.78万,其中智力、精神和多重残疾等需要特别服务约占26%。另外,在全市福利机构寄养的孤儿弃儿669人左右。预计至2015年本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接近85万人,各类残疾人员等约50万左右,这两部分人按需要特别服务的26%计算,约35万人左右,参照1:150比例需要社会工作人员约2300人左右。

(三)司法矫治。2005年杭州市在册吸毒人员有6732名。随着外来人员中的吸毒人员数量呈不断上升之势,预计到2015年全市吸毒人员数量近1万名,社工与吸毒人员的配备按1:25计算,约需禁毒社会工作人员400人。目前,杭州市社区矫正对象2104名,安置帮教对象1.16万名。到2015年全市社区矫正服务对象预计为4000人;安置帮教服务对象为1.5万人左右。按照合理工作量调整社工配备比例,即社区矫正1:25,安置帮教1:75,届时社区矫正需社会工作人员160人,安置帮教社工需200人,合计为360人。2015年全市共需社区矫正专业社工近1000人。

(四)青少年服务。参照上海的做法,在全市推广社区青少年、在校问题学生、服刑人员和吸毒人员未成年子女服务,需青少年专业社工700人左右(每个社区1名)。参考香港的成功经验,在每2-3万人口须设立一个青少年中心,预计需要这样的青少年中心250个,约需要青少年专业社工2000人。因此,2015年全市约需青少年专业社会工作人员2700人。

(五)公共卫生。主要服务对象是育龄妇女、儿童、传染病人和医院的医护人员和病人等。2005年本市有育龄妇女179.96万人,当年生育妇女约占2.79%左右;15岁以下儿童84.4万人,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6.62‰、8.84‰;传染病发病2.56万例。公共卫生领域主要涉及的是医疗保健服务,相关的社会工作人员主要是针对有临床需求的人员提供社会服务。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婴幼儿死亡率、传染病发病率将随之下降。预计到2015年育龄妇女、15岁以下儿童和传染病人预计在270万左右,有特殊需求服务的约5万人左右,参照1:150计算需要社会工作人员300人左右。另一方面公共卫生还需要在医院内设社工调和医患关系以及疏导医护人员压力。2005年本市共有3.33万张病床,借鉴发达地区1名社工负责100张病床的做法,预计至2015年全市病床将增加到4万张,需要社会工作人员400人左右。公共卫生领域共需要社会工作人员约700人左右。

(六)学校教育。主要是针对在校大学生和中学生的。2005年,在杭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有32.85万人,预计至2015年在校大学生规模在40万人左右,按目前大学辅导员与在校生1:150的比例配置,参照同样比例配置社会工作人员需要2600人左右。2005年,本市中等教育学校(高中、初中、职业学校)410所;小学791所,因为学校集团化等因素,预计到2015年将减少到600所左右;参照香港1校1社工的比例,中小学需要社工约1000人左右;学校教育领域共需要社会工作人员约3600人左右。

(七)就业服务。就业服务领域的社会工作人员主要是针对需要就业的人员开展就业指导、介绍和培训等服务。2005年,本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09万人。按目前状况和参照1:150的社工配置,预计到2015年,就业服务领域需要社会工作人员约400人左右。

(八)企业单位。据杭州市第一次经济普查统计,全市二、三产业共有企业法人单位6.59万家,就业人员397.02万人。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359家,其中大、中型企业575家,按每个大、中型企业配置1名社会工作人员,需要社会工作人员近600人左右。其余的企业单位社会工作服务需求量相对较小,可以参照国外企业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或自愿设置社会工作岗位,按1个社工服务100个这样的企业单位配置,需要社会工作人员660人左右。企业单位服务领域的社会工作人员共需要约1200人左右。

(九)其他领域。上述8大领域共需社会工作服务人员1.7万人。假定除上述8大领域外的其他服务领域社会工作服务人员需求量占社会工作服务人员总量比例为15%,达到2500人左右。

(十)社会管理。社会工作管理人员与社会工作服务人员比为1:20,参照这个比例推算,社会工作管理人员需要近1000人左右。

根据上述需求预测,至2015年我市社会工作人员需求总量将超过2万,社会工作服务人员和社会管理人员分别占95.16%和4.84%。

五、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对策措施

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有关社会建设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围绕市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建设“生活品质之城”奋斗目标,结合杭州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现状,我市下一步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要求,以职业化、专业化为重点,形成合理的初、中、高级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梯次,大力提高现有社会工作人员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高度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努力,到2015年建立起一支与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使我市社会工作人才能力素质、配置结构、效能指标、政策体系、成长环境和工作机制等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数量目标。在人才总量上,全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规模大幅提升,社会工作人员总量达到2万人左右。其中,30名高级社会工作师、300名社会工作师、3000名助理社会工作师。全市(含区、县)注册志愿者总数达到53万人。——素质目标。提高政治素质,具有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崇高的奉献思想和献身精神;提高业务素质,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能够一专多能;提高道德素质,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勇于吃苦、任劳任怨、助人为乐。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专业权威基本树立,职业的社会认可度显著提高。

——结构目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领域结构、区域结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功能结构逐步优化,基本符合推进社会工作的需要。在学历方面,全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中,拥有社工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比重达到50%以上。在行业需求布局上,做到民政、劳动保障、计生、卫生、司法、教育、残联、以及工青妇等不同领域,都有所需的社会工作人才。

——环境目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多渠道、开放型的培养体系初步建立,协调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社会组织对社工人才的集聚功能明显,相关政策、法律、制度框架体系初步建立。

为了确保我市在2015年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总体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我们提出以下一些对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整个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高度,把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党政领导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科学谋划,积极推进。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增补民政、卫生、司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工作部门为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综合协调,人事、民政、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司法、卫生、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实现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民政部门的职能,充实人员力量,明确民政部门是推进和协调社会工作具体行政行为的职能机构。

(二)健全职业体系,完善评价机制。实行社会工作职业准入制度。对所有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都必须经过岗前培训,接受社工理论、方法教育,培训合格者颁发上岗证书,实行持证上岗。对有专业背景的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以及长期从事社会工作、有一定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可实行免试或部分科目免试的方式获得上岗证书。对新入岗人员,必须严格掌握录取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以改善目前社工队伍的年龄、学历和专业结构。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职业能力水平认证制度。参照现行的29类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系列,设立社工专业技术职称体系,把社会工作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才认证范围。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水平认证制度,对获得助理社工师(初级)、社工师(中级)、高级社工师(高级)的,可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借鉴国际社会工作证照、注册等做法,对社会工作人员实行登记注册管理,对独立执业的社会工作师探索建立严格的执照制度,逐步实现与国(境)外发达国家接轨。

(三)开发社工岗位,积极吸纳人才。大力开发与设置社会工作岗位,是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坚持“成熟一批、设置一批”的原则,在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残障康复、公益类民间组织和家庭生活服务等领域积极开发、合理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吸纳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大力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杭州市实际,可以先行在以下四类机构中设置社工岗位:一是各级各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如民政部门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主要业务处室,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必要的专职社会工作岗位,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二是在社会工作者充当核心角色的领域,如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正,以及学校、医院和企业等机构中,通过岗位调整、增设专门的社会工作岗位等方式,配备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三是在社区(包括乡镇、街道、社区)中的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工作站等设置一批社工岗位,大力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四是在公益性社会团体和民办社会服务机构中大量设置社会工作岗位,使其成为社会工作人才就业的主渠道。以公平公正、竞争择优为导向,以“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职业化运作”为方向,探索建立专职制、聘用制、派遣制、项目制、委托制等多种用人机制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吸引和聚集社会工作人才,向一线服务岗位集中和集聚,向农村郊区延伸和覆盖。同时要研究采用过渡的方法,逐步淘汰在现社会工作岗位上不符合条件的从业人员。

(四)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目前实际从事社会工作人员大多没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实际,实施社会工作人员素质提升工程,有计划、分层次地加强社会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用3-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轮训工作,使其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技术和方法,提高在职人员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专业化服务水平。各有关部门要将社会工作人才列入培训计划,研究制定出台激励措施,鼓励社会工作人员参加各类社会化培训和继续教育,使他们能够通过在职或半脱产的教育培训,取得社会工作专业大专以上文凭,通过考试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称资格证书。整合教育系统的有关高校,组织人事系统的基层干部培训中心,劳动保障系统的技工学校,民政系统的社区学院,以及卫生、司法、计生、工、青、妇等系统各自的教育培训资源和工作力量,加快教育培训机构网络建设,逐步形成完善的社会工作教育培训体系。重点选择和扶持一批具有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的院校和培训机构为杭州市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从2008年开始,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每年拿出150万元,用于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培训。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残障服务、学校、医院等领域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实施人才培训“走出去”策略,与国(境)外高校等组织合作,力争建立若干海外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有计划地选送一批领军标志性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赴国(境)外培训学习和实践交流。

(五)加强激励保障,激发人才活力。制定社会工作者职业薪酬标准。把社会工作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才范畴,建立一套相对科学、合理,社会机构和组织之间相对统一的社工行业薪酬体系,充分体现社工的专业人才价值。采取学历、资历、资格、业绩、岗位等多种指标相结合的方案,设置多层次、多类型的社工职业成长阶梯。对于社会组织内部的社工,可以确定“以岗定薪、以绩定奖、按劳取酬”的指导性方案。对于社会福利等事业单位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可以结合现有的职称体系来确定社工的薪酬标准,切实改善社会工作人才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完善社会工作人才的激励措施。按照优惠措施向一线社工倾斜、向社工重点领域倾斜的要求,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社会工作人才特点、体现工作业绩、鼓励创新工作的激励机制。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对业绩突出、能力卓著的社工,设立各级各类灵活的表彰奖励措施,给予破格晋升、嘉奖、培训、体检、保险等待遇,稳定社会工作优秀人才队伍。

(六)加大资金投入,提供有力保障。强劲的的公共财政支持,是促进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健康有序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杭州要构建和谐杭州,打造“生活品质之城”,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等体系建设,要加大财政向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可设立专项资金,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参考GDP增长情况,按比例逐步提高社会工作经费的投入比例。建立专项投资扶持政策,对带有公益性、福利性甚至是纯社会公益性、福利性的项目,采取专项投资的政策予以扶持。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机制,在现有财政预算项目中,增设购买社会服务的科目,通过项目发包等方式,吸引社会组织机构通过公平竞争取得政府委托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项目,并在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给予优惠或暂免征收,以此来催生和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

(七)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工作的一个全新领域,必须把舆论宣传放在重要位置。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深入宣传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社会工作人才在推动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贡献和作用,注意发现和宣传优秀社会工作人才的典型事迹,提高人们对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认识,大力营造有利于社会工作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在评选表彰杭州市杰出人才奖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市政府特殊津贴人选,选拔新世纪“131”人才工程人选,以及其他各类评选、表彰和奖励,对社会工作人才一视同仁。积极开展社会工作研讨、论坛、社工节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广大社工的职业风采,提高对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的认同度和知晓度。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先易后难、稳步推进,本着能做的事先做起来的原则,近年内重点抓好以下几件事:

一是抓好试点引路。由市民政局牵头,选择上城区、下城区、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等单位进行试点,普及社会工作知识、储备社会工作人才、明确社会工作岗位、积累社会工作人才评价经验,为市委、市政府制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有关政策文件提供依据,创造条件。

二是起草政策文件。由市委组织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党的十七大、十六届六中全会和中央下发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在认真总结有关城区和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及前一阶段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起草下发有关杭州市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

三是加强专业培训。由市委组织部牵头,会同市民政局、人事局等单位,研究重点社工岗位的社工人员培训和迎接全国第一次统一组织实施的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的前期准备工作,尽量争取杭州市有更多的社工人员第一次拿到社工专业职称资格证书。

四是探索实务教育。由市委组织部牵头,会同市民政局、团市委等单位,选拔一些重点社工岗位的骨干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与杭州市青年政治学院合办的“社会工作实务教育高级研修课程班”,或参加西欧发达国家社会工作的学习考察活动,提高部分重点社工岗位骨干的实务能力和经验。

五是开发社工岗位。由市民政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区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重点探索在社区建设中引入专业社会工作的方法和途径,研究设置社区社会工作岗位,吸纳社会工作人才。从明年开始,招聘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应优先招聘和录用社会学或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大学生。

泰州市社会福利院 篇6

泰州社会福利院建于1911 年,占地16.8 亩,房屋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2968 万元,全院职工34 人,设有老人床位150 张。泰州社会福利院曾先后被省民政厅、地级泰州市评为社会福利事业先进单位、文明单位、卫生先进单位、绿化先进单位、尊老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省三级社会福利院、省示范养老机构等荣誉称号。

一、基地概况

泰州社会福利院新址位于市区新通扬运河南侧、森园路北侧、老东河西侧,总占地127亩,规划设计总建筑面积约为6.8万平方米,设计床位2200张。工程将分两期进行,其中,一期工程总投资1.2亿元,设计总床位580张,地上总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5200平方米,建设周期为10个月。

按照“一院两心”的建设要求,新建福利院一期工程将内含社会福利院、海陵区城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海陵区残疾人集中托养中心三个机构。此外,餐厅、公共浴室、超市、阅览室、棋牌室、电脑室、健身房、门球场、羽毛球场等配套设施也一应俱全。“新院址将集社会养老、医疗保健、功能康复、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化配置,避免重复建设,让老人们能够足不出户尽享各种服务。”泰州社会福利院院长何勇说。

值得一提的是,泰州社会福利院中还增设了老年课堂和特殊教育两项新功能。老年课堂将定期组织讲座和培训,丰富院内老人日常生活的同时,允许福利院外的老人一同参加,营造老有所学的良好氛围。特殊教育将配置专业的教师和从业人员,为有需要的残疾人提供康复、托养、技能培训等无偿服务,并且设立手工工场,组织残疾人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让他们自力更生、自食其力。

据介绍,目前,市社会福利院有两处旧址,一处位于市区迎春西路南侧,一处位于城西街道运河社区,两处旧址总建筑面积只有8400平方米,仅有130张床位,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这两处旧址相关配套设施也日益陈旧,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

二、基地介绍

总体特点:三位一体,资源共享

福利院院长何勇介绍说,泰州社会福利院一期工程内除福利院自身外,还包含城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残疾人集中托养中心。其中,福利院8000平方米,床位300张,综合配套服务楼6000平方米;城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000平方米,床位80张;海陵区残疾人集中托养中心6000平方米,床位200张。

何勇说,福利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残疾人托养中心整体设计,同步施工,配置更为科学,布局更为合理,资源也能够得到共享。届时,老人们可在福利院享受养老服务,有了小病小痛,就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享受医疗保健服务,对于一些身体残疾的老人,还可以在残疾人集中托养中心进行功能康复训练。

何勇说,现在的泰州社会福利院位于迎春路南侧,由于地理和规模等原因,停车及交通都不太方便。相对来说,泰州市社会福利院交通则便捷了许多。

功能亮点:足不出户享受所有服务

据了解,新建后的福利院除有老年公寓及餐厅、公共浴室、阅览室、棋牌室、健身房等常规设施外,还新增了电脑室、练歌房、学堂、乒乓球场、羽毛球场、门球场、超市等配套设施。

“在这里,老人不像过去,只能看看书、下下棋、打打牌、健健身,现在可以上网,可以上课,还可以买东西。”何勇说,“基本是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所有的服务。”

何勇说,新福利院建成后,他们将定期为老人组织营养、老年疾病预防等专题知识讲座,对于部分脑瘫儿童,残疾人集中托养中心将聘请专职老师进行特殊教育。而这些,都是以前没有的。

“我们的打算是,将泰州社会福利院建成一个集社会养老、医疗保健、功能康复、老年教学、特殊教育于一体,面向市区老年人开展养老综合服务的示范基地。”

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基地

何勇说,泰州市社会福利院,还将成为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实习基地。何勇说,以前,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并无固定的培训实习基地,对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也是断断续续,培训基地建成后,将定期组织对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护理技能,规范服务标准。“这对主城区加快建立健全现代养老服务体系,将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服务亮点:按比例配置专职服务人员 规模大了,功能全了,服务会不会跟上呢?

对此,何勇说,他们将根据国家行业规范,按比例配置专职服务人员。对于肢体残疾的老人,将按1:1至1:2的比例配置服务人员,对于健全老人,将按1:8至1:10的比例配置服务人员。

汝州市社会调查报告 篇7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统计监测

一、温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确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七大又从实际出发, 适应国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 对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了科学地反映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为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国家统计局统计研究所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六个方面研究制定了由23项指标组成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并据此对全国及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进行了监测。

浙江省统计局研究所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研究所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结合浙江省的实际情况从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生活、社会和谐、生态环境等五个方面出发, 制定24项指标组成的《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 并据此对浙江省内的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进行监测。

国家统计局指标体系中大类指标有6项, 分别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 单项指标有23项;浙江省指标体系中大类指标有5项, 分别是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生活、社会和谐、生态环境。大类指标相同的有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环境;国家统计局指标体系中的民主法制可以包含到社会和谐类指标中去, 文化教育和生活质量对应于浙江的社会事业和人民生活。

在单项指标中, 国家统计局指标体系与浙江省指标体系完全相同的指标有11项。基本相同的指标有:国家统计局指标体系中只有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浙江省指标体系中有社会保险覆盖率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国家统计局指标体系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浙江省指标体系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的加权和;国家统计局指标体系中的环境质量指数对应于浙江省指标体系中的空气质量、水质量和生活垃圾处理率;国家统计局指标体系中的民主权利满意度与浙江省指标体系中的依法自治达标率基本相同;由此看来, 国家统计局的指标体系与浙江的指标体系有三分之二为相同和基本相同。根据以上比较, 可以认为国家统计局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更适合全国和省级进行全面建设小康进程的监测, 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更适合地市级进行全面建设小康进程的监测。由于浙江省各地市都是用浙江省的监测指标体系, 为了便于进行横向比较, 决定采用浙江省的指标体系对温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进行监测。

二、2007-2009年温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的计算

(一) 2007-2009年温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度的计算结果

根据《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标准和要求, 对2007-2009年温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涉及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生活、社会和谐和生态环境等五个领域24个指标进行测算和评价, 结果显示:2007-2009年温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综合评价实现度分别为83.2%、83.94%和85.68%。具体计算结果见表1:

(二) 温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评价

2009年, 温州市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牢牢把握“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工作主线,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市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回升、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 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进展, 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 物价水平总体稳定, 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步。测算结果显示:2009年, 温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度为比上年提高了1.74个百分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稳步推进。

从各领域的实现度来看, 经济发展的实现度最高, 离全面小康仅差0.1个百分点, 其次是人民生活、生态环境和社会和谐, 社会事业的实现度最低, 仅为78.6%。从发展态势来看, 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生活、社会和谐这四个领域的实现度在逐年提高, 而生态环境领域的实现度2008年和2009年较2007年相比均有下降趋势, 比2007年分别下降了4.4和2.49个百分点, 其主要原因是“主要水系断面水质三类以上比例”2008年和2009年较2007年均有明显下降。这说明水污染严重影响了温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从各领域指标的实现构成来看, 2009年有15项指标已经超过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占总数的62.5%, 较2008年增加1项, 其中有11项指标已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 占总数的45.8%。有9项指标未达到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占指标总数的3 7.5%, 其中实现度低于50%的指标有3项, 分别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万人拥有律师率和社会保险覆盖率。

三、温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实绩

(一)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领域有4项指标, 2009年温州市经济发展领域全面小康实现度为99.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4000美元, 2009年按常住人口计算, 我市实际值为4771美元, 超过全面小康目标值, 该项指标2008年和2009年实现度均达到10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45%, 2009年我市实际值为44.82%, 比2008年提高1.02个百分点, 与全面小康目标值差0.18个百分点, 全面小康实现度为99.6%, 比2008年提高2.3个百分点。二、三产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80%, 2009年我市这一指标实际值为84.27%, 全面小康实现度为100%, 该项指标2007年-2009年实现度均达到100%。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60%, 我市2009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0.7%, 全面小康实现度为100%, 该项指标2007年-2009年实现度均达到100%。

(二)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领域有5项指标, 2009年我市社会发展领域全面小康实现度为78.59%, 在5个领域里实现度最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45%, 2009年我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3%, 比2008年提高3.0个百分点, 全面小康实现度为95.6%, 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的目标。平均受教育年限,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10年。根据估算, 2009年我市这一指标实际值为8.82年, 全面小康实现度为88.2%。每千人医生数,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2人, 2007年-2009年, 我市实际值均超过全面小康目标值, 全面小康实现度均为100%。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1.5%, 2009年我市这一指标实际值为0.995%, 比2008年提高0.115个百分点, 全面小康实现度为66.33%, 比2008年提高3.34个百分10.3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7%。据初步估算, 2009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总量的比重为3.0%, 全面小康实现度为42.86%。

(三) 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领域共5项指标, 除了社会保险覆盖率外, 其余指标实际值均达到全面小康的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20000元, 2009年我市这一指标实际值为28021元, 比2008年提高1849元, 全面小康实现度为10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9000元, 2009年我市实际值为10100元, 比目标值多1100元, 比2008年多631元, 全面小康实现度为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85%, 2009年我市这一指标实际值为92.25%, 全面小康实现度为100%。城镇登记失业率,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4.5%, 2009年我市这一指标实际值为2.47%, 全面小康实现度为100%。以上四项指标实现度均为100%, 但是由于社会保险覆盖率指标的实现度偏低, 导致人民生活领域全面小康实现度仅为86.6%。

(四) 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领域共5项指标, 2009年我市社会和谐领域指数为16.3, 全面小康实现度为81.5%, 比2008年提高1.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倍数,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2.2, 2009年我市实际值为2.77, 全面小康实现度为79.42%。地区人均GDP差距倍数,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4, 2009年我市实际值为4.29, 比2008年下降0.05, 全面小康实现度为93.24%。居民收入基尼系数,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小于0.4, 2009年实际值为0.37, 全面小康实现度达到100%。每万人拥有律师数, 全面小康目标值是2.5人, 2009年我市这一指标实际值是1.01人, 比2008年增加0.16人, 全面小康实现度为40.4%。社区 (村) 依法自治达标率,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90%, 2009年我市该指标的全面小康实现度94.4%。

(五)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领域共5项指标, 2009年我市生态环境领域指数为16.36, 全面小康实现度为81.81%。主要水系监测断面水质三类以上比例,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70%, 2009年这一指标实际值为44.4%, 全面小康实现度为63.43%。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小于1.5, 我市这一指标实际值为1.92, 全面小康实现度为78.12%。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率,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70%, 2009年指标值为82.47%, 全面小康实现度为100%。万元GDP综合能耗,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小于0.72吨标准煤, 2009年我市这一指标全面小康实现度为100%。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12平方米, 2009年我市该项指标全面小康实现度为67.5%。

四、温州市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的对策

温州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 必须采取有力措施, 加快经济发展, 着力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一) 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

在经济发展领域, 只有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没有达到全面小康的目标。温州要实现经济发展领域的全面小康, 必须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使经济结构逐步得到优化。

(二) 加快社会事业建设力度

温州要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的步伐, 必须要加快社会事业建设力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要加大教育投入, 完善办学条件,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教育基础设施要进一步完善;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重视文化建设;要加大科研与开发投入, 充分挖掘科技潜力, 全面提升科技综合竞争力。

(三) 加强社会保障能力,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十七大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实施惠民政策, 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这对温州市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深入推进平安大市创建和法治温州建设, 完善社会管理,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要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四) 严格控制环境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

长期以来, 温州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大的改变, 区域性行业性环境污染问题尚未获得根本性治理, 水污染、大气污染和海洋污染仍然相当严重, 由于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 平原河网、城市内河以劣于V类水质为主, 大部分河段污染严重, 己丧失使用功能;近海海域水质富营养化, 严重污染海域面积达到300多平方公里;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不断增大, 酸雨污染严重。

温州要把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建设摆上突出位置, 强化环境治理, 开展美化家园行动;落实节能降耗措施, 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加强环境保护, 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着力把山水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增强生态意识, 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全力建设生态文明。要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 使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下降;要不断改善城市空气综合污染情况;要加大水污染的治理, 使三大流域治理、内河治理和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建设有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课题组.2007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J].统计研究, 2009 (1) .

[2]、庞丽萍.广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广西经济, 2009 (12) .

[3]、尹玉洁, 周静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程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3) .

[4]、李爱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评价:2000-2007[J].统计与决策, 2009 (20) .

[5]、浙江省委政研室, 省发改委, 省统计局.关于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评价的说明[J].政策瞭望, 2005 (12) .

汝州市社会调查报告 篇8

一、基本医疗保险各险种筹资水平与保障关联度的对比分析

现阶段,郑州市各种类型居民筹资水平、起付线等大致情况如下:

(一)城镇职工医保:

筹资水平:城镇职工医保筹资额为工资总额的10%,其中:单位按工资总额的8%缴纳,个人按本人工资的2%缴纳;按照2008年郑州市社会平均缴费基数23033元计算,每个在职职工的年筹资水平应为2303元。

起付线:按照一、二、三类医院等级类别,起付线分别为300元、600元、900元。

统筹支付比例:一类医院95%,二类医院90%,三类医院85%。

统筹最高支付上限:年度累计为3.6万元/人年。

(二)个体参保:

筹资水平:按照上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缴纳,全部由个人承担。2008年郑州市个体参保者人均缴费基数为23033元,每人年缴费额为1382.1元。个体参保人员不设个人账户。

起付线、统筹支付比例和统筹最高支付上限均与城镇职工医保相同。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筹资水平: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每人每年筹资额为100元(财政补助80元,个人交20元)。

起付线:乡级医院100元,县级医院300元,市级医院800元。

报销比例:乡级医院70%,县级医院60%,市级以上医院50%。

统筹最高支付限额:年度累计3万元/人年。

(四)城镇居民:

筹资水平:18岁以下100元,人年(各级财政补助80元,个人交20元),18岁以上320元/人年(各级财政补助170元,个人缴150元)。

起付线:按照一、二、三类医院等级分别为300元、600元、900元。

统筹支付比例:一类医院65%,二类医院60%,三类医院55%。

最高支付上限2.5万元,连续参保12年以上,统筹最高支付上限年度累计4.5万元。

通过上面各险种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以下问题:

1城镇职工筹资水平是居民的7.2倍,是新农合的23倍;个体筹资水平是居民的43倍,是新农合的13.8倍。

2如果按照各类参保人员个人承担的缴费额计算,职工和个体参保者个人实际承担额分别是居民参保者的3倍和9倍,是新农合的23倍和69倍。

3就统筹报销比例看,职工和个体参保人员则仅是居民参保者的1.46~1.55倍、是新农合的1.35~1.7倍。

4如果个体参保人员连续缴费达到12年,则基本医保最高支付限额4.5万元,远高于城镇职工医保、个体参保和新农合。

5国家财力大力扶持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居民医保筹资额中,各级财政补贴超过53%,财政对新农合的补贴高达80%。而对于城镇职工和个体参保人员则没有任何补贴,尤其是个体参保人员,缴费全部由个人承担。

二、自费药物和诊疗项目过多,导致个人实际承担费用过大

无论是城镇职工医保、个体医保、城镇居民医保还是新农合,如果单从统筹基金的报销比例看,似乎并不算很低。但实质问题是,纳入医保的药品目录及诊疗项目范围偏小,甲、乙、丙三类药品目录的设置不尽合理,医保范围内的药品及诊疗项目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治疗的全部需要,整个诊疗过程中自费药品和自费诊疗项目的使用便成为必然。这样医保规定的个人负担比例尽管比较合理,但它只能是一个理想中的数字。随着病人病情的严重,大量自费药品和自费诊疗项目的使用,个人实际负担会更重。

三、基本医疗保险各险种在对接转移上的脱节

随着居民医保的试行,各种医保以各自的亮点相互取长补短。但在医保各构成体系中,只有城镇职工医保和个体劳动者医保之间相互承认缴费年限,参保人员身份变动时可以接续转移。在职工医保与居民医保、个体医保与居民医保以及三者与新农合之间,医保关系都无法接续。这种险种的不对接对参保人员而言显然有失公平,更不利于调动参保人员的积极性。

从隶属关系看,职工、个体和居民参保都归属劳动保障局主管,只有新农合归卫生局主管,条块分割不利于政策的融合和接轨,也占用了更多的行政管理成本。

四、对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1调整个体参保政策。现行的个体参保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保障城镇个体灵活就业人员的利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城镇居民医保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出现,个体医保无论从参保条件、等待期(6个月)、缴费标准,还是从个人负担来看,都显得较为苛刻,因此有必要调整个体参保政策。

2整合医保资源,尽可能拉近各种医保制度之间的差异。测算和调整各类医保的筹资标准、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上限,使之保持一定的可比性。

3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是一项惠及低收入群体的社会福利,同时也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工作,因此必须循序渐进。步子迈到什么程度(以多大的速度扩大覆盖面、财政补贴多少合适)才能保证各级财政有持续的承担能力,对这一问题,要给予高度关注,随时进行测算、调查、跟踪基金的运行情况,及时调整政策。

4要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和调整医保报销《目录》和诊疗项目,把治疗需要的基本药物纳入医保范围。同时,在保持基金适当结余的条件下,进一步提高参保者待遇,更充分地发挥医保基金的生命健康保障作用。

5随着就业形式的灵活多样化,就业者身份转换越来越频繁,各类医保的相互承认和衔接显得越来越迫切。因此有必要及时整合医保资源,实现各类医保之间的相互承认和衔接转移。

上一篇:新野县政府网下一篇:汉字听写大赛五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