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市规划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邳州市规划(共8篇)

邳州市规划 篇1

近年来,随着泸州市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用地逐步拓展,原有的总体规划已无法适应新的变化和要求,不能有效指导泸州城市发展与建设。2009年以来,泸州城市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在国家与四川省区域发展对接协调及泸州自身发展条件等宏观、中观诸多层面的城市发展条件上都有新的变化,对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和省委、省政府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促进“两化”互动和“三化”联动发展的决策相适应,有序推进泸州城市建设,泸州迫切需要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为了更好地指导城市发展建设,强化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泸州市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泸州市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泸州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以国际竞赛的方式邀请了中规院、同济大学设计院、深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体等多家国内一流的规划设计单位共同参与,旨在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研究和论证,提出泸州城市未来发展战略,共完成了区域、生态、产业、交通、城乡、空间、文化、品牌等八个专题研究。

第二阶段在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成果基础上由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期从2010年至2030年,规划范围涉及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包括四县三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以及江阳区、龙马潭区和纳溪区,总幅员面积12246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三区——江阳区、龙马潭区和纳溪区,面积约为2132平方公里。

邳州市规划 篇2

我们认为设计中应准确理解湖州市规划大楼在目前规划地段的城市现状与特点, 遵循城市设计先于建筑设计的基本思路, 使新建的湖州市规划大楼的位置、体量、尺度和高度在该区域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规划用地南侧的红旗路是湖州市的主要城市道路, 而西苕溪是湖州地区穿越城区的重要城市景观河道。用地的东北方向是西苕溪的S型河湾, 远处为湖州龙溪港滨河改造的主要景观区。根据以上基地条件, 在尽量满足城市整体道路与河岸景观的基础上, 特别是保证满足南向城市道路的城市景观和东北方向是西苕溪景观相互交融条件下, 经过多方案比较, 我们将主体建筑呈L形设计在道路的交叉口, 将办公17层主体建筑布置在东面的沿河位置, 12层的建筑形体布置在杭长桥中路和红旗路交叉口处。

建筑在红旗路的视角上基本是体现为点式高层, 城市景观简洁挺拔, 体现相对应的企业文化。而建筑副楼布置与场地沿城市道路转弯处, 自杭长桥方向由西向东升高, 一方面丰富与城市的空间形象和绿化渗透, 减少离城市桥梁道路过近的压迫感, 另一方面又丰富了城市景观, 使湖州市规划大楼有足够的沿城市街道展示面。

而在东北河道景观的方向, 也以竖向体形为主, 同时沿河方向设置挑高平台, 同时兼顾办公人群观赏河景的使用需求。

这样的布局保证了湖州市规划大楼在城市主要道路上的近尺度城市形象, 减少对西侧桥梁的视觉压力;另一方面也强化了与东侧S型河湾的空间景观利用。

作为滨河地区的高档办公建筑, 在造型方面, 我们主要着重于两方面考虑, 首先是建筑本身个性的体现, 简洁大气的主楼、虚实相交的裙房, 气势恢宏, 同时也体现了城建规划系统的行业特征。

当代建筑设计在满足规划指标及使用需求兼顾经济的前提下, 越来越强调设计的人性化。创造生态宜人的室内外办公及服务环境是我们设计的要求。办公部分别在底层和12层屋面设计了室外的花园, 供工作间隙休息之用。在紧张的标准层空间里每两层也安排了一处通高的绿化交流空间。

邳州市规划 篇3

摘要:本文对居住区绿化中的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布局进行 了理论探讨,结合实际,详细论证了生态园林景观在居住区绿化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居住区绿化;生态设计;景观设计

前言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接近居民,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它对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居住区的绿化水平,是体现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居住区绿地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分布最广,是普遍绿化的重要方面,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居住区的绿化水平也应相应的提高,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因此,加强居住区绿化建设首要的任务是必须做好设计。提高设计水平应在尊重传统、尊重科学基础上摈弃原有落后的环境,着重注意生态及景观设计,才能使居住区绿化工作再上新台阶。下面从生态设计和景观设计来探讨设计的新思路。

一、按照居住区绿化设计的总体构思,居住区绿化中的植物配置应以下原则:

1.考虑住宅区的布局

宅旁绿地的面积和布置方式,受居住区内建筑布置方式、建筑密度、间距大小、建筑层数以及朝向等条件所影响。一般周边式布置的建筑之间,除道路外,常形成建筑前后狭长的绿化地带。行列式建筑能使住宅争取到较好的朝向,因此是当前采用较多的住宅区规划形式。按照这种住宅楼的布置行列式地种植乔、灌木,虽能节省投资,但比较简单、呆板。近年来,很多物业化治理小区相继建成,小区内配置设施完备,并且预留了足够的绿化空间,对这种布置的住宅区多采用楼间组团绿化形式。绿化设计者应根据小区内不同的设施,将绿地自然贯穿、配置在其中,使绿化配置的更自然、协调一些。此外,还有混合式布置的建筑,点状布置的建筑,起绿地布置也应与建筑布置相协调。一般来说,建筑密度小、间距大、层数高则绿地面积大,反之则绿地面积小。

2.考虑住宅楼的采光:

宅旁绿地应当尽量集中在向阳的一侧。因为住宅楼朝南一侧往往形成良好的小气候条件。光照条件好,有利于植物生,可采用丰富的植物种类,但种植要注重不影响室内的通风和采光。种植乔木,不要与建筑距离太近,在窗口下也不要种植大灌木。住宅北侧日光不足不利于植物生长,可将甬路、埋置管线布置在这里。绿化时,应采用耐荫植物种类。另外,在东西两侧可种植高大乔木遮挡夏日的骄阳,在西北侧可种植高大乔木以阻挡冬季的寒风。科学实验证实,乔木四周温度冬高下低,比较稳定,所以,宅间绿化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要以乔木为主。对于那些有电线、电话线、热力、煤气管道通过,不适合种乔木的地方,为了减少尘土,调节温度,要设计种植草坪。假如住宅区靠近有空气污染的工厂或噪音很大的街道、车站、码头,则必须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带,根据不同的危害程度,设置防护林带的宽度。

3.在做住宅区绿化规划时,居住区内的生活杂务用地必须妥善予以安排

可在每幢建筑出入口四周,有阳光照射的地方,设晒衣场;在楼道口左右两边设临时存车处;垃圾箱或垃圾堆积处要有方便的出入口,便于垃圾的清理和运输,此外还要适当隐蔽,以利观瞻;儿童后活动场所应布置在里住宅较远的地方,以保证住宅的安静。总之,在做住宅区绿化设计时,不但要实现绿化,美化的作用;还要合理布局,从而避免绿地因设计上的缺陷而遭人为破坏的结果。否则即使种了,也是由于不方便群众活动而受到破坏。

4.住宅区在绿化时,不能全部种满树木,应该预留出足够的地方设置必要的器械,设施供成人,儿童休息,娱乐。凡是设有座椅等供人休息的地方,都应种植遮荫的大乔木。

5.对于早期建成的小区,可能在绿化用地的布局上不合理或预留绿化用地不足,在小区改造过程中,水平拓展绿地的可能性不大,这是应考虑采用爬藤植物对住宅楼,围墙等进行垂直绿化。

6.在条件答应的情况下,每幢建筑的前庭都规划一个开放式的小花园,每个花园的构图,布局应各有特色,使居民非凡是儿童很轻易识别自己的住所。

7.在经济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应考虑如何利用自然生长的野草,虽然野草不太美观,但它也可起到减少尘土、净化空气的作用;何况假如能加强对野草的治理,及时修剪,那么视觉效果也不会太差。

二、生态设计

居住区的绿化规划,必须以城市生态系统为基础,注重生态效益,以提高居民小区的环境质量,维护和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1.研究和学习生态园林观点是搞好城市居住区绿化设计的先决条件

生态园林是根据植物共生、循环、生态位、竞争、植物种群生态学、植物他感作用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有层次、厚度、色彩,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从而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肥力,实行集约经营,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壮观而能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使我们的居住区绿化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

2.努力提高城市居住区绿化的绿地率和绿视率

3.努力提高城市居住区绿地单位面积的叶面积系数

叶面积系数=叶面积/单位面积。园林绿地中的物流和能流数量的大小决定园林绿地生态效益大小的最具实质性的因素,改善植物的空间分布状况,是提高绿化水平的有效途径。运用生态园林原理,设计多层结构,乔木下加栽耐荫的灌木和地被植物,构成复层混交的人工植物群落以得到最大的叶面积总和。

4.努力提高物质、能量的循环

生态园林是良性循环的园林,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在多层次人工植物群落中,通过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代谢作用,实现无废物循环生产。在人工植物群落中,采用多种类的植物,不同深浅的地下根,形成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的有害物质。植物根系分布的土壤,好气性细菌使有机物迅速无机化,净化土壤和增强肥力,并吸收空气中的CO2,如以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改造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肥力。在群落中适当多种女贞、槐树等蜜源植物,增加天敌数量,从而减少对危害性大的害蟲的控制,以求达到利用天敌昆虫、鸟类、动物等防治害虫,以生物治虫为主,尽量少用化学药剂防虫,使环境不受药剂的污染。

5.努力提高景观质量

三、景观设计

根据生态园林的原理,在满足城市居住区绿地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还应努力创造丰富的景观效果。生态园林的景观性应该体现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与和谐。对景观的合理设计应渊源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顺应于自然规律,包括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土壤、地形、气候等影响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只有这种认识同园林美学的融合,我们才能从整体上更好地体现出植物群落的美,并在维护这种整体美的前提下,适当利用造景的其他要素,来展现园林景观的丰富内涵,从而使它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生态园林的景观要求人们必须十分重视和把握景观的动态性。因此,如何在居住区绿地中创造丰富的动态景观效果,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1.意境创造

园林植物是意境创作的主要素材:园林中的意境可以借助于山水、建筑、植物、山石、道路等来体现。但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不仅因为园林植物有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人的芳香、美丽的芳名。而且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活机体,是人们感情的寄托。用园林植物创造意境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1.1利用优美的姿态 松象征坚强不屈万古长青的英雄气概;竹象征“虚心有节”;梅象征不屈不挠,英勇坚贞的品质;柳象征强健灵活,适应环境的优点。

1.2利用丰富的色彩 色叶木:秋的联想;白花:宁静、柔和;黄花:朴素;红花:欢快、热烈;枫象征不怕艰难困苦,晚秋更红。

1.3利用沁馨的芳香 桂花:甜香;兰花:幽香;含笑:浓香;梅花:暗香;荷花:清香。

1.4利用美的芳名 合欢:合家欢乐;桃花、李花:桃李满天下;桂花、杏花:富贵、幸福;迎春:象征欣欣向荣,大地回春。

2.植物配置

广州市产业规划资料 篇4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

(一)高端软件

1.面向通信、消费类电子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高清数字电视和智能手机嵌入式软件

2.服务器、桌面操作系统、高性能海量数据库的开发及产业化

3.三维CAD设计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测试(CAT)、辅助制造(CAM)、辅助工程(CAE)系统开发生产,虚拟现实与平台

4.行业应用软件整体解决方案在通信、电力、交通等领域的应用,中文处理软件、中间件、信息安全软件、工业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面向互联网、移动通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农村信息化、城市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应用软件、商务智能软件

5.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数字音视频、智能卡、工业控制、汽车控制、物联网、白色家电等芯片设计

6.软件产品检验检测平台

(二)物联网和云计算

1.物联网感知技术与无线射频(RFID)产品研发及产业化 2.各种传感器以及智能终端联接的物联网关键设备和系统

3.电力、交通、水利、物流、环保、家居、医疗、安防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

4.物联网商用应用系统与服务运营

5.云计算基础服务设施、超算中心、云计算中心和服务平台建设 6.云计算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制造业等领域的研发和应用

7.云安全服务平台的研发及产业化 8.高性能计算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开发 9.云计算资源自动调度管理中间件

(三)电子商务

1.电子认证、电子支付、信用、标准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

2.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加密与电子认证、在线支付、信用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集成等电子商务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创新

3.综合性和行业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等多层次、多元化的电子商务模式

(四)下一代互联网

1.高端路由器、千兆比以上网络交换机开发与制造

2.基于万兆高性能下一代互联网的芯片、系统以及相关测试设备 3.软交换设备、网关

4.固定、移动融合的多媒体子系统(IMS)设备 5.下一代互联网在科研、商业以及其他重要行业的应用

(五)新一代通信(含移动互联网)

1.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关键设备、终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2.3G增强/长期演进型技术产品 3.新一代通信网络安全产品与系统

4.通信网络设备、智能天线及配套覆盖系统、智能终端、芯片、电源以及关键元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5.无线宽带城市建设,无线局域网技术开发、设备制造 6.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建设

7.新一代通信操作系统、业务平台及应用软件 8.支撑通信网的路由器、交换机、基站等设备 9.同温层通信系统设备制造

10.数字移动通信、接入网系统、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及路由器、网关灯网络设备制造

(六)集成电路

1.线宽0.8微米以下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先进封装与测试 2.专用集成电路制造

3.集成电路的设计和测试平台 4.集成电路专用设备制造

5.集成电路关键专用材料研发与生产

(七)新型显示

1.高世代TFT-LCD面板和驱动电路、玻璃基板、靶材、彩色滤光片、偏光片、LED背光源及专用设备

2.有机发光显示屏(OLED)面板、薄膜晶体管(TFT)、发光材料、驱动IC、玻璃、靶材、封装材料、印刷技术、专用制造与检测设备

3.激光显示、3D显示等新型显示器件及关键部件

4.高世代液晶电视模组生产、模组整机一体化和整机升级项目建设 5.AMOLED材料、技术研发及产品应用检测平台 6.低成本金属氧化物TFT共性技术开发及应用

9.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海洋生物资源发掘和筛选;南海海洋生物基因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海洋生物基因鉴定;南海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提取、纯化技术研究和产业化;防治重大疾病的海洋药物和新型海洋生物制品开发

(二)生物医学工程

1.新型医用诊断医疗仪器设备、微创外科和介入治疗装备及器械、医疗急救及移动式医疗装备、肿瘤治疗器械及设备、临床生理与生化诊断仪器及试剂

2.康复工程技术装置、家用医疗器械、新型计划生育器具(第三代宫内节育器)、新型医用材料、人工器官及关键元器件的开发和生产,数字化医学影像产品及医疗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3.新型药用包装材料及其技术开发和生产(一级耐水药用玻璃,可降解材料,具有避光、高阻隔性、高透过性的功能性材料,新型给药方式的包装;药包材无苯油墨印刷工艺等)

(三)生物制造

1.发酵与酶工程新技术与产品、新型酶制剂等微生物制造

2.功能食品关键技术和产品、添加剂的生物制造技术和产品、生物色素、生物香料等食品与饲料添加剂、3.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基绿色化学品、糖工程产品和新型炭质吸附材料等生物基材料

(四)生物农业

1.优质、高产、高效、多抗的农业、林业、渔业新品种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源繁育;濒危稀缺药用动植物人工繁育技术及代用品开发和生产

2.动植物新品种及农产品保鲜、贮藏、深加工、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实验动物标准化养殖及动物实验服务

3.生物培养和拟生态条件下规模化种植濒危稀缺中药材;道地中药材及优质、丰产、濒危或紧缺动植物药材的种植(养殖);先进农业技术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中的应用

4.农作物、家畜、家禽及水生动植物、野生动植物遗传工程及基因库建设 5.生物农药及生物防治产品、兽用新型诊断试剂与生物疫苗、新型高效饲料及添加剂、生物肥料

(五)高端健康服务 1.健康管理

2.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 3.远程医疗服务

4.社会化、专业化的康复和护理服务 5.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保健服务 6.生物信息服务

7.个性化诊疗技术服务与推广

三、新材料与高端制造

(一)高端金属材料

1.特种钢铁材料、高强度机械用钢、高性能精密合金板、耐高温合金材料等精品钢材

2.高性能镁、铝、钛、铜合金材料、复合材料等关键结构和功能材料开发 3.高性能稀土材料,高效稳定发光稀土材料、稀土功能助剂、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

4.特殊功能有色金属材料

(二)高性能高分子材料

1.高性能塑料合金及复合材料、高性能合成树脂、合成纤维、改性塑料、高性能橡胶制品与塑料制品

2.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材料 3.工程塑料、特种工程塑料及其改性塑料;先进聚合物物复合材料 4.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介入治疗器具材料、骨科内置物及口腔材料、组织工程用材料及产品、专用手术器械及制品

5.生态和环境友好型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循环再利用技术及产品、环保涂料、粘合剂、高纯溶剂与气体

(三)精细化工材料

1.环保型高性能涂料和黏合剂、环保型吸水剂、水处理剂,分子筛固汞,无汞等新型高效、环保催化剂和助剂

2.改性型、水基型胶粘剂和新型热熔胶、新型表面活性剂

3.超净高纯试剂、光刻胶、电子气、高性能液晶材料等新型精细化学品的开发与生产

4.安全型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

5.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船舶等涂料、高性能粉末涂料

(四)特种无机材料 1.半导体与光电子材料

2.符合小型化、集成化、宽带高频化要求的各种陶瓷功能材料 3.风电材料、太阳能电池用非晶硅材料

4.新型墙体和屋面材料、绝热隔音材料、建筑防水和密封等材料的开发与-67 8.数控刀具、量具、量仪及高档磨具磨料 9.机器人及工业机器人成套系统 10.注射成型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11.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研发和推广使用

四、时尚创意

(一)动漫游戏

1.动漫创作、制作、传播、出版、衍生产品开发与产权交易,原创动漫影视产品,多媒体教育动漫影视产品,动漫与网络游戏创作工具、软件、环境平台及服务

2.基于计算机、掌上终端和交互电视的网络游戏

(二)时尚产品

1.迎合市场消费趋势,具备创新设计理念和高技术含量的时尚产品设计和制造

2.手机流媒体、移动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等新媒体建设 3.时尚资讯服务

(三)创意设计与策划

1.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等创意设计服务 2.工业设计

3.广告设计、品牌策划 4.建筑与规划设计

5.专业时尚策划、发布、展览等服务

(四)高档工艺美术品

1.高档工艺礼品产业研发设计和生产 2.原创油画、版画

五、新能源与节能环保

(一)太阳能

1.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成套装备制造、专用材料、器件工艺以及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及产业化

2.先进的各类太阳能光伏电池及高纯晶体硅材料

3.太阳能热发电集热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集成技术开发应用、逆变控制系统开发制造

4.光伏发电应用模式创新

5.农业大棚、厂房屋顶以及机场、车站、展览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建筑等光伏推广应用

6.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组件设计与制造 7.太阳能光伏类产品的检验检测平台建设

8.高效太阳能热水器及热水工程,太阳能中高温利用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

(二)风能

1.自主研发的风电机组及其控制系统主轴、轴承等关键部件,海上风电工程施工机械研发及制造

2.风机整机制造、风电技术开发及配套产业;兆瓦级风力发电成套机组制造、超级紧凑型、抗台风型风电机组制造

3.直驱式垂直轴风力发动机以及风电机组变桨控制技术、并网控制技术、液压式主传动发电机组设计制造技术、数字化风力发电场调度控制技术等重点技术开发

4.风电用齿轮箱、发电机、轴承、叶片、偏航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与制造

5.小型风机和风光互补系统的装备制造;风电与光伏发电互补系统技术开发与应用;风电互补与蓄能等新技术的示范应用

(三)核能

1.核电主设备成套制造、百万千瓦级核电关键设备制造、核岛辅助设备研发及生产

2.与国际接轨的核蒸汽供应系统(NSSS)建设、核蒸汽供应系统供应商培育

3.核级锆产业和EPR第三代核技术燃料组件制造产业 4.核安全级泵、阀、管道、仪控系统等关键配套设备 5.核级直流电源和蓄电池开发

6.以核电设计、建设安装、运营和技术支持为重点的高端核电服务业 7.核技术在工业、医疗等各领域的应用 8.先进核反应堆建造与技术开发

9.高性能核燃料元件制造、乏燃料后处理

10.同位素、加速器及辐照应用技术开发;应用型加速器产业化 11.先进的铀同位素分离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 12.辐射防护技术开发与监测设备制造

13.核设施实体保护仪器仪表开发、核设施退役及放射性废物治理、核电站延寿及退役技术和设备

(四)其它新能源

1.生物质能装备研发、制造与技术应用

2.海洋能、地热能利用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

3.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建设及核心装备的制造与应用 4.智能电网管理系统及设备等研发和制造 5.新能源资源评价及开发设计等高端服务业

(五)高效节能技术装备

1.能效更高的工业锅炉、汽轮机、内燃机、电动机、冷却设备等新一代节能机电产品

2.新一代室内室外节能照明产品和系统;高效节能电光源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及固汞生产工艺应用

3.满足国家最高能效标准,能够与世界先进节能环保标准、指令对接的空调器、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微波炉等高效节能家电开发与生产

4.输变电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应用,降低输、变、配电损耗技术开发与应用

5.先进燃烧技术、变频调速控制技术、液化天然气冷量回收和利用技术、无功补偿技术、电效管理技术、高压和低压智能节电技术、低损耗配变技术、节能变压器、节能风机、余热/余压/余能/余气回收利用等技术开发和应用

6.冰蓄冷技术及其成套设备制造

(六)先进环保技术

1.工业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有毒、有机废气、恶臭处理技术;“三废”综合利用及治理工程;“三废”处理用生物菌种和添加剂开发与生产;高效、低能耗污水处理与再生技术开发

2.垃圾分类和厨余回收利用推广;垃圾焚烧发电技术推广;城镇垃圾及其他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工程;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工程;海洋环境保护及科学开发;微咸水、苦咸水、劣质水、海水的开发利用及海水淡化工程;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开发与利用

3.流出物辐射环境监测技术工程;环境监测体系工程;流动污染源(机车、船舶、汽车等)监测与防治技术;电网、信息系统电磁辐射控制技术开发与应用;城市交通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应用;削减和控制重金属排放的技术开发与应用

4.削减和控制二恶英排放的技术开发与应用;含汞废物的汞回收处理技术,含汞产品的替代品开发与应用

5.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类产品的替代品开发与应用;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修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6.煤气、烟气除尘、脱硫、脱硝技术开发及应用

7.危险废弃物(放射性废物、核设施退役工程、医疗废物、含重金属废弃物)安全处置技术设备开发制造及处置中心建设

8.可生物降解聚合物材料研发与生产 9.碳捕获、存储及利用技术装备

(七)资源循环利用

1.废旧汽车、工程机械、矿山机械、机床产品、农业机械、船舶等废旧机电产品及零部件再利用、再制造,共伴生矿资源、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资、再生资源、农林废弃物等的循环利用

2.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

3.废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类产品处置技术开发与应用

4.区域性废旧汽车、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废旧船舶、废钢铁、废旧木材等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

5.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废印刷电路板、废旧电池、废旧船舶、废旧农机、废旧灯管、废塑料、废橡胶、废弃油脂等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设备开发

6.墨盒、有机光导鼓的再制造(再填充)7.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及设施建设

8.重复用水技术应用;新型水处理药剂开发与生产;节能、节水、节材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开发、应用及设备制造

9.废旧混凝土的再生利用:再生骨料混凝土,再生混合混凝土

(八)节能环保服务

1.节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节能专业服务机构培育;能效测评、能源审计、节能项目设计、节能设备和材料采购、人员培训、节能量监测、信息咨询等节能服务市场;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等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

2.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服务等环境服务业体系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咨询、环保产品认证及咨询等环保咨询服务业

六、新能源汽车

(一)新能源汽车整车

1.纯电动(含增程式)、混合动力(含插电式、中度及以上油电混合式)乘用车整车研发与产业化

2.纯电动、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插电式、中度及以上油电/气电混合式)客车整车研发与产业化

3.纯电动专用车整车研发与产业化 4.轻型纯电动乘用车研发与产业化

(二)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

1.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其管理系统 2.动力电池关键材料

3.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及其控制器 4.驱动电机及传动系统的一体化系统 5.电动汽车整车控制系统 6.纯电动汽车专用底盘平台 7.节能型车用电动空调

8.电动汽车充/换电设备及智能充电管理系统

(三)新能源汽车配套服务

1.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检测和试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2.新能源汽车标准实施及地方标准体系建设

3.车载充电设备、非车载充电设备,智能快速充电技术设备,新能源汽车充电、充气、维护等基础设施建设

杭州市城乡规划条例 篇5

浙江省杭州市人大常委会

杭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2号

2010年12月22日杭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杭州市城乡规划条例》,已经2011年5月25日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2011年6月9日

(2010年12月22日杭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2011年5月25日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

2011年07月05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市规划、市域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本条例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在有关城乡规划中划定。

第三条 城乡建设和发展,应当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统筹安排风景名胜区及周边乡、镇、村庄的建设。

编制风景名胜区有关规划和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应当遵守有关风景名胜区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四条 城乡规划和建设应当尊重城乡历史和城乡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做好受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维护和使用工作。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确定的生态带的保护,确保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生态绿带、森林公园、湿地等关键性生态基础设施的保护,妥善处理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自然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关系。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乡规划加强对重要水域及饮用水源、防洪排涝设施和水生态的保护,保障供水、防洪和水功能区的安全,积极发挥水系的城乡生态调节、景观美化、游览观光等作用。

第七条 城乡规划工作实行集中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设立的派出机构按照规定职责承担有关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业务上接受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指导与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城乡规划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乡规划工作的需要加强规划管理机构建设,并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城乡规划工作的公众参与制度。

第十条 鼓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提高城乡规划实施及监督管理的效能。

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二章 城乡规划的制定

第十一条 编制城乡规划应当按照计划进行。城乡规划编制计划由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制定。

编制城乡规划,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并使用坐标系、高程系统一的地形图。

第十二条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省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在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交由市人民政府研究处理,研究处理情况应当及时报告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市人民政府报送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和根据审议意见修改规划的情况一并报送。

第十三条 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市域总体规划,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县(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市)域总体规划,经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后,可以不再单独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

第十四条 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镇以外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五条 城乡规划中交通、水利、电力、燃气、通信、给排水、环境卫生、绿化、消防、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人民防空、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及历史建筑保护、生态和水系保护等涉及空间布局与利用的专项规划,由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法律、行政法规对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落实各类专项规划的有关内容。

第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的要求,可以将城市规划区划分为若干规划管理单元,并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省人民政府备案。

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县(市)域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或者不设区的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市人民政府备案。

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镇以外的其他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根据镇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报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局部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对调整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调整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十七条 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镇人民政府可以组织编制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十八条 乡规划由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村庄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报市、县(市)人民政府审批。乡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先经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代表的审议意见交由乡人民政府研究处理。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先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位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镇、乡和村庄,不编制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位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不编制村庄规划。

第三章 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量力而行,尊重群众意愿,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城乡规划。

在规划区内使用土地和进行各项建设应当符合规划要求,服从规划管理。

第二十条 市、县(市)、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近期建设规划,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委会审议后,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

市、县(市)、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城乡建设计划。

第二十一条 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应当纳入统一规划和管理,其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城市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应当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时序,充分利用现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现地方特色。

城市建成区的改建,应当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改建。涉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以及自然景观敏感区域的,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要求。

第二十二条 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应当符合有关城乡规划的要求,依法办理规划许可手续。与地表建设工程一并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的,应当与地表建设工程一并办理规划许可手续;独立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的,单独办理规划许可手续。

第二十三条 同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的建设项目一般不得分期建设。确需分期建设的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工程设计方案中明确分期建设和分期实施年限,并持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或者备案部门同意分期建设的意见书向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符合要求的,由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分期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分期建设的实施年限不得超过土地划拨决定书或者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竣工期限,并应当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第二节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二十四条 按照规定需要进行选址论证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供的选址条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选址论证,编制选址论证报告。

建设项目选址论证管理规定,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十五条 按照国家规定需由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核准前,应当持相关文件向有权限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对符合规划要求的,有权限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对城乡空间布局有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还应当提交选址论证报告。

第二十六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持建设项目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向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申请,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相关规划,核定建设用地的位置、面积、允许建设的范围,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申请用地。

第二十七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

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建设单位应当持建设项目的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向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第二十八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依法拥有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其现状用地性质与土地使用权证登记的用途以及规划用地性质相符,且用地范围与土地使用权证登记范围一致的,可以持有关部门批准、核准或者备案文件、土地权属证明及原规划批准文件向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改建或者翻建现有建筑物、构筑物的申请,经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符合规划要求的,明确规划条件。

第二十九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使用集体所有土地进行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持村民委员会签署的书面同意意见向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按规定需要批准、核准、备案的,在申请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时,还应当提交建设项目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定建设用地的规划条件,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第三节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第三十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新建、扩建、改建、翻建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以及进行其他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但依照本条例规定申请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建设项目除外。

申请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应当提交使用土地的有关证明文件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等材料。需要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交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由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进行审核,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规划条件的,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简易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办法和无需规划许可的项目名录,由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另行制定。

属应急抢险工程的,建设单位可以先行施工,同时向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书面报告,并在其确定的期限内补办各项手续。

第三十一条 市区的重大建设项目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由市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共同组织相关部门按照各自法定职责进行审查,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三十二条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应当在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定前组织公告,并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申请听证的权利。

第三十三条 在乡、村庄规划区范围内使用集体土地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设施、农村村民住宅等建设的,由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在乡、村庄规划区范围内使用原有宅基地或者村内空闲地等不需要办理农转用审批手续的集体所有土地进行农村村民单体住宅建设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第三十四条 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技术规定以及相关规范要求进行建设工程设计。

新建、扩建、改建、翻建建筑对住宅等有日照要求的建筑有日照影响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日照要求综合确定建筑间距。

国家、省、市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以及其他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其建筑间距达不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日照标准要求的,建设单位应当取得受影响建筑所有权人的同意,达成日照补偿协议,并向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交经公证的建筑所有权人放弃权利主张的有效证明。日照补偿的具体适用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三十五条 建设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测绘单位进行定位、放线,经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检验,符合要求的方可开工。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建设项目放线前,应当在施工现场醒目位置设置建设工程规划告示牌,公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主要内容,并在工程建设期间保持设置完好,接受社会监督。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除外。

第三十六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规划条件进行建设;确需变更规划条件的,应当向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变更内容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或者乡规划、村庄规划以及专项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且经公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才能批准。

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有关单位还应当召集相关利益主体(含原竞买单位)举行听证会,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住宅、商业、办公类建设项目,改变规划条件确定的用地性质,提高规划条件确定的容积率、建筑高度或者建筑密度,降低规划条件确定的绿地率,或者减少规划条件确定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的,不得批准。

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依法变更后的规划条件通报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变更规划条件但未按规定补缴土地出让金的建设项目,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建设单位应当及时将依法变更后的规划条件报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涉及土地出让合同变更的,应当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三十七条 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核定的用地界限(含项目建设用地和周边公共用地)内,按规定应当予以拆除的原有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因施工需要临时搭建的设施,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申请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前自行拆除并清理完场地。

第三十八条 在建设工程施工期间以及竣工阶段,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对城乡规划区内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要求进行检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

第三十九条 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规定向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手续。对符合规划许可内容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出具建设工程规划核实确认书。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核实确认书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推广城市雕塑、城市色彩等城市公共艺术。城市雕塑等城市公共艺术建设项目应当按照规定履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手续。

第四十一条 土地使用权人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临时建设的,应当取得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的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但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因施工需要进行的临时建设和按照《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已取得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临时建设除外。临时建设影响近期建设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以及交通、市容、安全等的,不得批准。

临时建筑不得超过两层,因项目特殊需要的除外。

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有效期不得超过两年。有效期满确需延期的,可以在有效期届满前三十日内申请办理延期手续,每次延续期限不得超过一年。临时建筑应当在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有效期届满前自行拆除。

临时建筑不得改变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用途,不得转让。

第四十二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取得选址意见书后一年内未取得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文件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一年内未取得用地批准文件,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后一年内未取得施工许可证的,可以在期限届满前三十日内向原核发机关申请办理延续手续;申请延续的次数不得超过两次,每次延续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逾期未申请延续或者延续申请未获批准的,相应的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失效。

第四十三条 房屋所有权人应当按照规划许可用途使用房屋。确需临时改变房屋用途的,应当在征求相关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后,向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规划用途临时改变手续,并按照规定缴纳土地收益金。其中,将住宅改为经营性用房的,应当征得相关利害关系人同意。

临时改变房屋用途的期限不得超过五年。期限届满需延续的,可以申请延续,每次延续期限不得超过两年。

临时改变房屋用途不得作为改变房屋产权和土地使用权登记内容的依据。临时改变用途的房屋被拆迁的,其补偿标准应按照原房屋用途的补偿标准执行,但剩余年限内的土地收益金应当予以返还。

第四十四条 司法机关处置规划区内无合法权益来源证明的房屋、土地权益前,应当征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意见。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

第四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举报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有关部门应当自接到举报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在六十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六十日内无法作出处理决定的,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

接受举报或者受理移交举报的部门,应当为举报人、控告人保密。

第四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县(市)城乡规划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对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违反城乡规划法律法规规定作出的行政许可,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撤销或者直接予以撤销。

因撤销行政许可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按照相关规定处罚。

本条例规定由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实施的行政处罚,属于经国务院或者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范围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负责实施。

第四十九条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许可内容进行建设,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由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发放停止建设通知书,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处违法建设部分所属单项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罚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由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并处违法建设部分所属单项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罚款:

(一)超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建筑面积(计算容积率部分)且超出合理误差范围的;

(二)超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建筑高度且超出合理误差范围,或者影响景观控制或者日照等权益的;

(三)侵占城市道路、消防通道、广场、公共绿地等公共设施、公共场所用地的;

(四)在已竣工验收的建设工程用地范围内或者利用建设工程擅自新建、搭建建筑物、构筑物的;

(五)严重违反风景名胜区、历史文物、历史建筑、生态、水系等保护规定的;

(六)其他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

前款规定的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认定标准,由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制定,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五十条 在乡、村庄规划区范围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

第五十一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验线合格,擅自开工建设的,由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未按照规定在施工现场设置建设工程规划告示牌或者在工程建设期间未保持告示牌设置完好的,由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核实确认书组织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的,由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三条 房屋所有权人擅自改变房屋用途的,由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房屋所有权人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对个人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四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立即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报告之日起十日内书面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扣押施工工具及物品等措施。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限期拆除、限期改正的决定后,当事人逾期不拆除或者逾期不改正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逾期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报告之日起六十日内书面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除或者代为改正,强制拆除或者代为改正的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第六章 附则

邳州市规划 篇6

序号 规划名称 牵头单位 配合单位 备注 一 一 重点专项规划(21 项)赣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市科技局 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等 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 赣州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4年)

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政府金融办、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等赣州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市工信局 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市场监管局等赣州市“十四五”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规划 市委网信办 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其他成员单位赣州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市发改委 市政府金融办、市商务局、市文广新旅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交通运输局等赣州市“十四五”金融产业发展规划 市政府金融办 人行赣州中支、赣州银保监分局、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等 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7 赣州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市农业农村局 市水利局、市供销社、市林业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等赣州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17-2025 年)

市商务局 赣州海关、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等 已于 2017 年 12 月印发 9 赣州市“十四五”军民融合发展规划 市委军民融合办 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国资委、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交通运输局、赣州军分区战备建设处、武警赣州支

序号 规划名称 牵头单位 配合单位 备注 队等 10 赣州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 市交通运输局 市发改委、市铁办、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市公安局、市文广新旅局等 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11 赣州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 市发改委 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利局、市财政局等赣州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市生态环境局 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等赣州市“十四五”财政规划 市财政局 市税务局等赣州市“十四五”促进就业规划 市人社局 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扶贫办、市财政局等赣州市“十四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市发改委 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人社局、市文广新旅局、市科技局、市体育局、市民政局、市行政审批局等赣州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 市卫健委 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财政局等赣州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市文广新旅局 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等 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18 赣州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市教育局 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等 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19 法治赣州建设规划(2021-2025 年)

市司法局 市公安局、市法院、市检察院、市教育局等赣州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专项规划(2021-2025 年)

市委政法委 市公安局、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司法局、市发改委、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等赣州市“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市应急管理局 市自然资源局、市消防救援支队、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等

序号 规划名称 牵头单位 配合单位 备注 二 二 一般专项规划(24 项)赣 州 市 家 具 产 业 集 群 发 展 规 划(2021-2025 年)

市工信局 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南康区政府等赣州市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类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 年)

市发改委 市工信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等 已于 2020 年 4 月17 日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 3 赣 州 市 城 市 商 业 网 点 规 划(2020-2035 年)

市商务局 市自然资源局等 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4 赣 州 市 大 数 据 产 业 发 展 规 划(2020-2024 年)

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政府金融办、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等赣州市“十四五”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市发改委 市交通运输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国资委等 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6 赣州市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项目规划(2020-2030 年)

市发改委 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铁办等赣州市“十四五”养老规划 市民政局 市妇联、市卫健委、市发改委、市体育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等赣 州 市 红 色 培 训 产 业 发 展 规 划(2021-2025 年)

市委宣传部 市委组织部、市文广新旅局、瑞金干部学院、市委党校、市委党史办、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教育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扶贫办等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赣州段建设规划 市文广新旅局 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委党史办、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赣州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 市国资委 市工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住建局、市文广新旅局、市政府金融办、市财政局、市城管局、市属国企七大集团等

序号 规划名称 牵头单位 配合单位 备注 11 赣州市数字政务一体化建设专项规划(2021-2025 年)

市行政审批局 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人社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医保局、市税务局等赣州市“十四五”市场监管规划 市市场监管局 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行政审批局、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局等赣州市“十四五”食品安全规划 市市场监管局 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其他成员单位赣州市“十四五”卫生康养发展规划 市卫健委 市民政局、市发改委、市体育局等 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15 赣州市住房发展规划(2021-2025 年)

市住建局 市自然资源局、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国家统计局赣州调查队等赣州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市水利局 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等赣 州 市 节 水 型 社 会 建 设 规 划(2020-2035 年)

市水利局 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发改委等赣州市“十四五”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市住建局 市城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等 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19 赣 州 市 中 心 城 区 绿 线 专 项 规 划(2020-2035 年)

市城管局 市自然资源局等赣州市“十四五”人防工程建设规划 市人防办 市发改委、赣州军分区战备建设处等赣州市“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 市自然资源局 市住建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市应急管理局等赣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1-2025年)

市自然资源局 市应急管理局等

序号 规划名称 牵头单位 配合单位 备注 23 赣州市“十四五”消防救援事业发展规划 市消防救援支队 市应急管理局等赣州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市气象局 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文广新旅局等

荆州市玉桥公园规划设计解析 篇7

1.1 项目概况

荆州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 位于江汉平原腹地, 东连武汉, 西接三峡, 南跨长江, 北临汉水, 不仅是连东西、跨南北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 还是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鄂中南地区的经济纽带、长江中游枢纽港口城市、国家轻纺工业基地, 素有文化之邦、渔米之乡和旅游胜地的美誉[1]。

娱乐性儿童乐园是一个融知识性、休闲性、参与性为一体的现代性主题公园, 是一个风格独特、内容新奇有趣、互动性高的休闲游乐场所, 也为邻近的住宅区营造了一个重要的城市外部空间。

1.2 现状分析

荆州市玉桥公园位于江津东路以南, 豉湖路以东, 西接荆州市体育中心, 东至三湾路, 南临锅底渊路, 北抵江津路。用地东西长660 m, 南北宽370 m, 总用地面积17.4 hm2。该用地范围内地势平坦, 平均高层在28.35~30.55 m。现用地内公园所属用地零星居民点基本拆迁完成, 用地西南角有一片8层楼高的居民房和临近三湾路一片居民房还未拆迁, 现状拆迁建筑占地面积14854 m2, 拆迁建筑面积44 562 m2。

根据现状的情况进行分析, 主要有下列的优势和劣势。优势:公园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四边均临城市干道, 具有良好的交通可达性;同时, 拥有良好的生态基础, 现状水面水体形状保留较好, 水质较好。劣势:场地内城市基础设施较差, 西片区乱搭乱盖现象严重, 现状用地内交通及绿化不成体系, 功能分区不明确。用地内胜利村所属用地现栽有一片香樟林, 环境杂乱, 无景观可言, 难以满足市民的日常游乐需求。

1.3 设计之初的思考

1.3.1 需求分析

孩子始终是人们最童真的, 充满活力的, 娱乐性儿童公园也应该是一个富有趣味的场所, 是自然的, 也是生态的, 有最符合儿童爱好的环境。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功能和设施, 是儿童成长的好课堂。能启迪孩子热爱生命、融入环境和集体、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快乐成长, 也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鲜艳的色彩、有趣的活动设施、游戏的场所和妥善的管理。

儿童公园为谁服务?为天真烂漫的儿童, 为陪护儿童的家长, 为童心未泯的成年人。针对以上要求, 将玉桥公园主题定位为“记忆·童年·印象”。让所有的人都强烈感受它扑面而来的童趣, 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童年回忆[2]。

1.3.2 自发活动的需要

分析了大量身心成长的资料, 试图找到儿童感知发展的规律, 并认识到:要培养儿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独立的人, 就必须挖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也就是在环境中培养孩子的自发活动意识。尤其在目前独生子女社会中, 解放孩子的创造力, 促进孩子参加社交, 应对各种挑战和认识自我、融入集体。于是把儿童的自发活动作为公园的亮点, 为孩子们打造一个量身定做的快乐空间。

2 规划设计指导思想、主题定位

2.1 指导思想

以绿色生态为核心, 充分发挥玉桥公园城市公共绿地的作用, 完善其公园的游憩功能和改善市区小气候的作用, 适当增加可供市民游玩的游乐设施。

2.2 主题定位

公园以荆楚水乡文化特色为主题, 突显出“生态、乐趣、启迪、科技、教育、文化、运动”的设计理念, 以改造后的环境及空间为载体, 以青少年运动为核心, 以参与式体验为特色, 集城市绿地休闲、游览、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公园。

3 功能分区及内容安排

玉桥公园分为4个功能区:青少年运动区、儿童活动区、水上活动区和水乡风情区。

3.1 青少年运动区

青少年运动区分为主入口广场和青少年运动区域。主入口广场部分:位于公园北大门入口处, 占地约1.7hm2。该区域既是公园的主入口形象区, 也是人流的主要来向区域;既是公园入口的对景, 也是将来举行广场活动的舞台背景, 景观设计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手法, 圆形构图, 以音乐廊架为背景, 形成一个圆形的半围合空间。一进入公园内, 大型的张拉膜顶结合建筑而盖, 它既是建筑的一部分, 也是将来舞台表演的背景部分。入口建筑风格以童话城堡为主题, 凸显卡通浪漫温馨的氛围。建筑占地面积2 100 m2, 主要包括文化中心、酒店、购物商店、酒吧、俱乐部、停车场等。

青少年运动区域:紧临主入口广场部分, 是主入口广场的延伸区域, 在主入口的中心延伸线上设摩天轮, 为全园的标志性景观, 高约60 m。白天高高耸立, 乘坐其中, 视野开阔, 园内美景尽收眼底, 夜晚灯光一开, 灯火通明。该区占地约2.7 hm2, 是青少年运动和大型游乐设施的集中区域, 主要为青少年及成人服务[3]。

3.2 儿童活动区

由南入口直接进入该区, 包括南入口风情街和儿童活动器械区域。

南入口风情街:位于公园南入口区域, 占地面积9629 m2, 游客可通过三医通道快速到达该区, 该区建筑主要以西班牙风情和地中海建筑风格为特色的西班牙小镇, 该景区着重处理好建筑前场地、建筑、街景和绿化之间的尺度和空间关系。主要建筑功能为各地小吃、旅游商品销售等。

儿童活动器械区域:主要为学龄前儿童服务, 是儿童们的乐园, 游乐设施尺度较小, 内容紧凑, 是专门为少年儿童设立的游乐空间, 通过南大门可快速到达该区。进入该区, 轻松欢快的空气扑面而来, 孩子们有的堆沙, 有的在做亲子活动, 父母可在通透的房子里享受凉爽的风。随着一声欢乐的笛鸣, 火车轰隆隆地驶入儿童活动区。利用地形配合绿化使空间隔而不断;同时, 结合卡通效果的塑石、雕塑小品将绿化空间分隔成不同的景观效果, 这样一条, 本来乏味的直线就变成了一个欢乐的旅程。明亮的鲜花、密密的树林、蔚蓝的天空、粼粼的波光, 萦绕在人们耳边的是孩子们清脆的笑声。

3.3 水上活动区

该区由现状水体改造而成, 水面面积2.0 hm2, 其中游泳池水面面积5 000 m2, 设计成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水上乐园, 也是本地最具新奇、刺激的水上游玩乐园。园内活动项目老少皆宜, 运动寓趣味之中, 标准泳池还可进行正规化比赛。此外, 园内还设有阳光水道、儿童嬉水池、沙滩及竞赛滑道等水上活动, 集惊险、刺激和休闲于一体, 可谓暑期的玩乐天堂。

该区原现状有一水中小岛, 现设计稍加整形, 取名“翠薇岛”, 岛上设置有一精致咖啡屋, 人们可以坐在树荫下远眺湖光山色, 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气和聆听瀑布的轰鸣, 享受极致的下午茶时光。

3.4 水上风情区

科普展示区分为科普展示、水乡风情、办公管理。科普展示:主要设置有海洋馆、演艺广场、鸟语林、天鹅湖和生态科普屋等项目, 主要展示江汉平原水乡风情的区域, 它将是集观赏、休闲、科普、游乐于一体的水乡乐园, 是镶嵌在玉桥公园上的蓝色水晶, 也将是荆州市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基地, 曲水流长的自然水体蜿蜒在山谷、茂密的森林中, 通过溪谷中惊险刺激的独木舟漂流, 体验不一样的江汉平原水乡文化之旅。水乡风情:主要景观设施有峡谷漂流、激流勇进、江南渔村、山石瀑布等景观设施, 水体环绕其中, 时而静谧、悠闲, 时而惊险、刺激, 以山体、瀑布、跌水和溪流为骨架, 以世代住居与此的渔人为肌肤, 冠以层次丰富的绿化环境, 适当数量的建筑体现多民族风格混合的特色, 游步道穿行其中, 空间分隔多, 视觉变化大。办公管理:主要由东入口大门、胜利村居委会、东入口停车场组成。该区将胜利村居委会改造成公园的管理用房, 主要服务整个公园工作人员办公管理的区域。

4 绿化设计

根据景区中的主题来选择树种, 并营造环境与主题相一致的本土植物是突出主题环境。在选择之五十, 应尽量选择与主题相一致的植物品种。

青少年运动区:植物规划在自然原始的林地特色背景下, 用层次丰富的绿带给公园形成一道天然美丽的屏障, 内外广场设计大树, 营造森林的气氛, 力求给游客一个引入森林自然区的奇妙之旅的开始。

儿童活动区:游客对象以儿童为主, 植物以冠大荫浓的大树和色彩丰富的缀花草坪, 花带造型的植物来营造欢乐活波的气氛, 如香樟、合欢、樱花、海棠和紫薇等。

水上活动区:在保留现状植物的基础上运用大量的常绿树种, 通过浓绿多层次的绿化栽植体现水乡特色, 游客集中的广场周边试用花灌木和野生花卉营造多彩的梦幻景观。

水乡风情区:将绿化、游乐设备与文化主题相结合, 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增加单位面积绿量, 植物配置作为整个景观构筑物的配景, 采用疏林加密林的形式, 力求与周边景观自然的融为一个整体, 以乡土植物为主。

5 道路系统规划

公园道路系统分3级:第一级为环园主干道宽4m, 连接各景区及各出入口, 是游客疏散及后勤保障的主要路径, 设计长度为1 580 m;第二级为次浏览步道宽2.5 m, 是连接各个景点的主要路径, 设计长度为1 320m;第三级为景区小径宽1.5 m, 是连接分散景点的交通枢纽, 设计长度为1 075 m。

本项目道路系统的规划依照以下的规划原则进行规划:各级道路系统均为环状规划, 避免游客走回头路, 以满足旅游景点道路的选择要求;浏览步道及环园小路设计的蜿蜒曲折, 并以相应的景点及小品配套, 以达到步随景移, 景到随机的园林艺术效果。

6 建筑设计特色

园区主要建筑设置在北入口和南入口区域, 北入口建筑风格以童话城堡为主题, 凸显卡通浪漫温馨的氛围。建筑占地面积2 100 m2, 主要包括文化中心、酒店、购物商店、酒吧、俱乐部及停车场等。

南入口区域建筑主要以西班牙风情和地中海建筑风格为特色的西班牙小镇, 该景区着重处理好建筑前场地、建筑、街景和绿化之间的尺度和空间关系。主要建筑功能为各地小吃、旅游商品销售等。

7 结语

湖北省荆州市玉桥公园已于2014年5月开始动工建设。目前, 园内主要的道路广场、绿化、游乐设备已经施工完成, 并定于2015年5月1日正式开园, 这是一个儿童的世界, 是一个快乐的天地, 所有的空间都为儿童的成长而设立和延展, 所有的活动和变化都是孩子成长中的印象, 相信开园后的玉桥公园会受到广大儿童及家长的喜爱。

参考文献

[1]沙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编.沙市市志[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2.

[2]罗卿平, 马进军.人·自然·城市——杭州市吴山广场设计的理念与方法[J].城市规划, 2001 (1) .

邳州市规划 篇8

关键词:环境美学;郑州市;龙子湖;规划设计;应用

课题项目:此论文是2015年度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环境美学在河南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做的理论研究,课题编号:2015-QN-429,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

在现代城市环境景观设计的发展进程中,环境美学的融入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在环境美学中崇尚的自然和舒适的理念,能够为景观设计注入更多的新鲜的想法,对于城市建设能够提供更多的灵感。城市建设是以适合人类聚居以及生存、生活为目标的,即以人为本。一切有关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发展都要围绕这一主题。城市环境规划与设计的综合性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并且直接影响着该城市的生存与发展。现在有许多城市为了某种需要,急功近利地进行着五颜六色的“铺花街”,使人眼花缭乱,毫无城市整体设计可言,更谈不上特色和品位。城市环境是提升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下面我们就以郑州市龙子湖的规划设计来探讨一下环境美学在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中应用这一课题。

一、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文建设所占比例较低

在现代的城市建设当中,城市住房的开发占据了城市土地的绝大多数的部分,而且政府对于该方面的重视度也相对较高一些,但是在人文建设方面的投入却不够足。环境美学重视环境与自然之间的映衬,在现代人们的居住环境当中,还很缺少这一类的规划设计。在快节奏的生活当中,在混凝土建筑中间,我们需要这类能够给生活带来更多希望的建筑。

(二)设计与环境的联系过于刻意

目前城市规划的设计已经开始注重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但是这个联系的方式还是太过于形式化。单纯地加入树木和草地,在公园的四周种上一些花,这就是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结构中环境美学的体现。这种表现过于表面化,不能够将环境美学所表现的精神很好地体现出来。设计出来的作品自然也不能够向大众传达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和精神内涵,使得城市设计最终沦为了一种华而不实的城市摆设。

(三)环境美学的应用不够全面

环境美学除了与环境有着很大的联系之外,还有着很多元化的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的城市规划设计中这部分却没有被有效地利用。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环保的理念,除此之外环境美学其他的艺术上面的造诣几乎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这是一种资源的极大的浪费现象,也有悖于当初融入环境美学时候的初衷,在设计上面也会留下很多令人遗憾的部分,也不能够完全地展示出环境美学的全部价值。

二、环境美学原理在郑州市龙子湖规划设计中的作用

(一)城市人文景观塑造,体现了城市功能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人文景观建设能够很好地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文化。在城市建设的规划当中将城市的历史文化融入到其中,就是一种环境美学运用的过程,在环境美学中强调对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崇尚的是自然性的元素。从环境美学的角度对城市建设进行规划,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城市的特点,真正地打造出符合城市特点的建筑。其实并不是庞大的工程和炫酷的设计就是一个成功的设计,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环境美学能够将城市的功能上需求确实地考虑到其中,而且能够将功能性进行美学上面的处理,能够更好地体现出设计的艺术性。在郑州龙子湖的设计当中加入了儿童戏水的区域,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给孩子增添了更多地童年的乐趣。此外龙子湖还规划建设有29处湖滨公园来供市民进行健身和散步使用。

(二)城市人文景观塑造,体现了人文特色

生态文明建设不但要体现在整体的外观上面,对于各种景观的建设在考虑到其实用性的同时,还要让人能够透过现象看到其中所想要表现的人文情怀。郑州市龙子湖的规划设计利用环境美学将这种城市文化巧妙地融入到设计当中去,突出体现了郑州的人文特色。例如在大学的旁边规划了大面积的荷田景观,一方面突显了夏景的特色和赏荷闻香为主题;另一方面也利用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在教育者周边大学城中的学生,告诉他们要在学生时代就树立起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人以更多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能够让现代人感受到地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展,能够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更多的治愈,能够将民族的文化更好地保存下来,将民族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从而让城市文明建设发挥出更大的效应。

(三)城市人文景观的塑造,体现了悠久的历史文化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人文景观的塑造。城市人文景观要存古求新,既需借鉴国内外各地城市建设的经验,又要传承传统特色文化。笔者认为郑州市龙子湖美化较有特色,其在居住、学习、工作、游憩以及交通等五大活动的城市规划设计方面都充分体现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特色,特别符合经济美观这一中华民族传统建筑遵循的特征。郑州在保持我国古代建筑空间布局尺度比例协调的民族传统和地方色彩的同时,改建、新建了一些必要的现代建筑群,开辟了新的建筑空间,使城市既充满智慧和文化气息,又颇有现代化城市的气派。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对面,在河南中医学院北侧的临湖区域,规划百草园,突出中医文化特色,将药用植物进行景观栽植;在河南农大西侧的滨湖区域则是以蒲田、苇荡为主体的景观湿地;在文化沙龙中人们可以尽情的感受历史文化的博大,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在的这所城市。

(四)城市人文景观的塑造,弘扬了城市的山水名胜

城市人文景观设计,要与城市中的山水名胜相融合,要高度重视环境设计。郑州龙子湖的景观建设就根据这方面的需求,建立起了一个地标性的城市景观群。郑州市龙子湖的建设充分地融入了地域特色,诸如城市的大小、政府的经济能力、以及周边的自然景观等,实施了一场 “城镇美化运动”,集中在郑州市的大学城建设的基础之上增设而来许多的景观建设,保留了周边原有的自然景观,加入了精心的人工设计和规划,为郑州市的城市景观建设增加了辉煌的一笔,对于城市建设的内涵给予了更深层次的定义。将自然景观作为城市景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规划当中高度重视对城市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建设。利用自然景观为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增添了很多新的创意;人工景观,如包括植物造景、水景、石景、标志性建筑等在内的园林景观以及包括单体建筑、建筑群、街景等在内的建筑景观,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在塑造城市形象时,合理搭配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使两者比例协调。

三、环境美学在城市建设中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融入现代化元素

目前我国的城市建设中环境美学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历史文化的烘托和自然景观的体现方面。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可以尝试着加入更加多元化的现代化元素,以自然环境作为一个大背景,在设计方面融入年轻一代所关注和喜爱的事物的特点,给设计本身添加更多的活力,让更多的人体会到城市建设给生活和工作所带来的美的享受。更多设计元素的融入能够给环境美学在城市建设的发展中带来更多的突破。

(二)参考大众审美需求

环境美学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离自己非常遥远的话题,但其实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审美,将大众的审美观点纳入到城市规划设计当中,融入环境美学的考虑因素当中,这样的设计更好地反映大众的审美观念,能够引起社会大众对于建设的共鸣,使得设计会更加有亲切感。这样对于美的认知,能够让设计更好的融入到大众的生活当中去,从而使得建设真正的成为社会的一部分。

(三)凸显环境保护理念

环境美学的中心思想就是要爱护我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环境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人们也意识到了环境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所以在今后的设计当中要凸显出环境保护的意识,要让更多的人体会到大自然给人类所带来的心灵上面的治愈,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环境是生活的一部分所在,将环保的管理植入到大众的日常当中去。

(四)增强教育性意义的体现

在物质文化盛行的今天,大众对于物质上面的要求开始呈现出了一种攀比化的态势,使得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其实物质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在生活中值得我们关注的事物核能够给我们带来享受的事物还有很多很多。通过环境的规划建设,通过美感的呈现,可以让大众了解到更多样化的生活的存在,让人们能够在浮躁的社会中找到一片心灵上的净土,来进行心灵上面的净化。

四、结语

环境美学在郑州市龙子湖的规划设计当中起到了很多关键性的作用,对于整体的设计来说,增加了许多的美学方面的观念,让整体龙子湖的设计更加完美地呈现出来。在现代城市的建设当中环境美学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将设计融入美感和艺术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城市规划设计要将环境美学融入得更加的完整化。根据这个目标,需要对于现阶段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分析,然后再提出相应的改进的方案来应对。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环境美学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体现出更大的价值,才能够帮助城市建设更好地发展,才能够传递出更多的文化和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学勇,沈体艳,周小虎.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形成机制研究[J].规划师,2012,(03).

[2]张育南.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整合发展问题初探[J].华中建筑,2011,(10).

[3]路启,陈彦美.大城市自行车交通系统发展对策——以天津市为例[J].城市,2011,(09).

[4]王兴中.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观下的城市规划理念[J].现代城市研究,2011,(08).

[5]朱军献.郑州城市规划与空间结构变迁研究(1906-1957)[J].城市规划,2011,(08).

[6]宋博,赵民.论城市规模与交通拥堵的关联性及其政策意义[J].城市规划,2011,(06).

[7]丁一平.城市规划中的“洛阳模式”及其当代意义[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8]梁盛平.空间再造:公共规划视角下的空间规划创新[J].规划师,2011,(03).

作者单位:

上一篇:9.3大阅兵观后感作文800字下一篇:地震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典型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