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2023-0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干部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各地经验交流材料(等53则)

北京市西城区读书活动搭建起社区教育的平台

北京市西城区坚持把“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读书活动”同“学习型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并把其纳入到“建设新北京、迎接新奥运、发展新西城”的整体规划之中。

西城区社区学院充分发挥社区教育龙头作用,重点开展提高市民素质的文明礼仪和外语培训活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文明礼仪宣传进社区”活动,在活动中有37.66万人接受了礼仪知识教育;丰盛街道在科普夜校,以健康为主题,每月组织一次讲座,并开展科技周活动。展览路街道组织讲师团在居委会、学校、单位开展科普讲座,全年共举办16期,听课人数达到5800人;厂桥街道开办了人口学校,对育龄妇女进行了计生保健培训;西长安街市民中心学校和各居委会市民学校分别开展了法律、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科学生活、奥运英语等系列培训。

为推动学习型社区读书活动,搭建社区教育平台,西城区政府决定将每年10月的第二周定为市民学习周。西城区所辖10个街道办事处、卫生局、医学会、妇联、残联、司法局、教委、老教协等单位,也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开展了科普、法律、公民道德、外语、艺术、文化、计生、体育等各种市民教育培训活动近500场,参加“市民学习周”的人达3万多人次。

现在,西城区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已形成品牌,区卫生局、区医学会和金象大药房共同组织了“健康大课堂”,提出“要小康先健康”,发挥离退休老医务工作者的热情,建立了由68名专家组成的科普健康讲师团,每年组织“百场讲座进社区”活动。同时,街道还将社区青少年读书活动有针对性地通过不同形式寓于“两假一节”的各项活动之中。街道本着面向社区,依托社区内的少年之家,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大型与小型活动相结合的办法,开展具有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创新性的读书活动。为了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西城区各街道都开展了以“爱生活,学知识、求发展”为主题,以“五学”(学习时事政治、学习电子信息知识和技术、学习英语、学习卫生和健康知识、学习科学的家教知识)为内容的读书活动。西城区在区、街道层面都建立了老年大学,居委会开设了老年课堂,2000支老年活动队遍布全区,区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都制定了优惠老年人的措施。通过开展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全区都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广大居民群众的文明素质。(京 西)

天津市崇仁里社区

创建三大品牌推进社区学习

在创建学习型社区的过程中,天津市和平区小白楼街崇仁里社区把开展“万民读书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外来人口素质教育,作为创建学习型社区的三大品牌,融入到社区各项工作之中。

“万民读书活动”蓬勃开展

2001年以来,崇仁里社区积极参加街道办事处组织的 “万民读书活动”。并结合“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和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的通知”精神,在社区开展了“读书札记”征文竞赛、“继往开来颂家乡”诗歌创作朗诵、读书知识讲座和居民家庭读书状况调查等活动。社区内3所学校的学生和社区居民、单位职工近万人参加了这一活动。社区同时还开展了“读一本书,参加一次活动,写一篇体会,办一件实事”活动。活动中,居民们都积极地阅读民政部等四部委推荐的图书并且边阅读边交流,写出体会4821篇,其中有些论文还在全区比赛中获奖。读书活动不仅使大家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还提高了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

未成年人教育硕果累累

为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社区党总支带领驻社区的学校教师、社区学校教师、家长们建立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其活动形式主要有:

一是“当一天居委会主任”实践活动。每年12月份第一个星期六,社区居委会都会组织驻辖区学校的学生到社区佩戴居委会小主任胸卡,行使一天见习小主任的职责。小主任们为社区策划宣传栏,设置绿色保护警示牌,进行社区治安巡逻,还和社区居委会主任一起对孤老户、残疾人进行走访,并结成帮扶对子,为下岗职工子女辅导功课等。

二是对未成年人的能力培养。每年重阳节,社区都会开展“我为爷爷奶奶露一手(做一道菜)”活动,孩子们与社区离休干部、知名人士、孤老户、残疾人一起,把自己精心做的菜肴端上餐桌,送到爷爷奶奶口中。社区还定期组织中学生到社区开展“爱祖国、爱天津、爱社区,当一日好公民”、“为孤寡老人办一件实事、我为社区献一个金点子”等实践活动。

三是将传统教育融入未成年人教育之中。社区定期请老红军、老党员、老干部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做在社区发挥先进作用的报告会。

四是做好未成年人假期教育,弥补学校教育的空白。仅2004年的暑假,社区就组织了23项适合未成年人参加的活动。这些活动把未成年人的业余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社区,从而真正地落实了社区教育。

外来人口素质教育效果显著

针对流动人口居住地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社区对外来人口实行了3种延伸的学习教育模式。一是将社区学校课程延伸到外来民工:社区利用中午民工集中吃饭休息的时间,组织他们观看电化教育光盘、组织优生优育讲座;利用晚上下班后的空余时间,为他们讲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举办法律咨询;提出“五不许”文明倡议等等,通过社区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自觉遵守公民道德,做守法居民。二是将创建学习型家庭延伸到外来租房户:社区主任定期入户走访,向他们宣传社区的现状,听取意见,并送去最新的学习材料,同时邀请他们参加社区组织的学习和活动,征求他们对社区建设的意见,使租房户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三是将争做学习型少年活动延伸到外来人口子女:社区定期组织孩子们到幼儿园参加活动,过集体生活;并开办了外来人口子女活动站,组织他们同社区孩子们一起活动;让他们享受到和本社区孩子同等的学习条件,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真正融入社区。

三个延伸的教育活动使流动人口的教育落到了实处,他们虽然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学校,但社区为他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创造了学习条件,使他们真正成为社区居民的一员。(小白楼)

河北省保定市

让居民受益让居民满意

“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开展以后,针对如何在社区迅速开展读书活动这一问题,保定市召开会议专门进行研究部署。他们将全市社区读书活动分为组织发动、学习交流、初检查收效三个阶段。在活动开始之初,保定市受援建的各社区都在公示栏中张贴公告,刊登读书活动的目的、意义、时间安排和图书室开放时间;同时,还把这些内容印成宣传单,由各楼院长分发到每家每户,使读书活动家喻户晓。各区、各街道还根据自身特点,开展了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如史庄社区利用节假日,组织孩子们开展了读书演讲比赛;双胜街社区组织未成年学生写读后感;西苑南社区在九九重阳节期间组织开展了老年人知识竞赛问答;河北农大社区设立了3个室外读书角,学习事迹被市电视台报道。社区干部还利用这些图书,为群众办起了健康、法律知识等各类讲座学习班,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通过形式多样的组织发动,全市各社区都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到图书室读书和借书的居民络绎不绝,有时图书室都座无虚席。为保证社区成员最大限度地参加学习,金玉兰、大迪、裕华园等一部分社区延长图书室开放时间,从早上8点一直开放到晚上11点。

在各社区普遍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各街道及时召开部分社区居委会书记或主任参加的座谈会,介绍本社区的学习情况和学习体会,通过各社区介绍学习情况,达到了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的目的。街道根据学习进度,适时地把全国组委会办公室的全国社区文明知识竞赛试卷题下发到各社区,以试卷测评的形式来检验其学习效果。试卷到达后,社区许多居民踊跃领取,由于数量有限,不少社区只能自己复印以满足居民的要求,并以区为单位上交了答卷。龙泉社区为组织好答题,组织20多名老人,查找答案7天,最后圆满完成了答题。

一年多来,图书室援建和读书活动的开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区文化阵地被健康向上的学习新风所占领。社区居民们对此有着深切的感触,闲来无事读书学习的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邻里团结和睦的多了,矛盾纠纷少了;年轻人专心学习技能找工作的多了,聚成一伙儿打架闹事的少了,一大批下岗职工通过学习,提高了自身素质,重新找到了工作。(冀 保)

山西省长治市石圪节社区

学习也要有点精神

山西省长治市石圪节社区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石圪节煤业公司,为了创造学习型社区,形成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社区确立了以石圪节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理念,其中的学习理念就是“自觉学习,以学强身”。

为了提高居民对建设学习型社区的认识和学习兴趣,街道、社区居委会精心策划、精心包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街道利用各社区的广播站,坚持在居民上下班时间和公司电视自办节目中,定期介绍学习型社区的知识,使居民对学习型社区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编印了大量关于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宣传材料,由小区楼院长、单元长挨家挨户送到居民手中。

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要求,街道、居委会提出了不同阶段的具体学习内容和目标,循序渐进,不断增加学习内容,构筑纵横学习平台。纵向从培育老年人学习延伸到中年人学习再到青少年学习;横向从培育学习型家庭入手,发展到学习型单元——学习型楼院——学习型小区,最终达到学习型社区。

在创建学习型社区的活动中,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了由社区、学校、教育科、宣传部、工会等部门组成的创建学习型社区领导组,同时,建立健全了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各项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构建学习型党支部、学习型班组、学习型楼院、学习型单元、学习型家庭5种学习型组织。从运行情况来看,各类组织都发挥了自身作用,各项学习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创建学习型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社区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建立了各类文化设施。一是整合了辖区内的所有文化资源,将原公司工会的舞厅重新投入资金,改建成集教育、培训、读书为一体的活动厅;将原老龄委的棋牌、乒乓球等文艺室重新配置了活动器材,改建成社区文体活动场所。二是在3个小区建立了图书阅览室、书法绘画室,购置了万余册图书、杂志、报刊,不分节假日,全天向居民开放。三是建立了一个设施齐全的健身活动室,并在小区楼前、路边安装了健身器材和石桌、石凳,小区主要路段安装了宣传栏、宣传图板。四是在3个小区建立了广播站,面向居民播出。五是小区都配备了电脑,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六是新建了一个门球场和一个灯光篮球场。七是在中兴小区建成了长达30米的社区文化长廊。八是社区配备了技术先进的照相、摄像设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长 治)

辽宁省

将社区图书室援建做到实处

2004年3月,辽宁省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拉开了序幕。在活动初期,辽宁省各市相继召开会议,对援建图书室的目的、意义、国家的投资情况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各市都将援建的图书目录复印给各街道和社区,张贴宣传单,动员鼓励社区干部和居民参与读书竞赛活动。省民政厅对各市在读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认真分析,提出解决方法。在保持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对经济贫困地区适当减少名额,进一步挖掘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的潜力。如大连市共有528个社区,参加首批援建活动的就有230个社区。大连市第二批又申报了166个社区,完成了城市社区全部的援建任务。此外,经过积极争取,沈阳市还得了“全国社区文明风采电视大赛”沈阳社区分赛区的主办权。在2004年7月的选拔赛中,辽宁队以选拔赛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一等奖并参加全国总决赛。

为了做好社区图书室援建工作,辽宁省各市采取多种方式筹措资金,有的市将这项工作列入到社区老年福利事业建设项目中;有的积极动员各驻社区单位,以冠名社区图书室的方式捐助图书室建设项目;有的采取社区自筹、街道支持、区级财政保障,作为解决不足资金的手段和方法。沈阳市为了保证362家社区援建资金切实到位,采取了各区将所需的资金统一交到市民政局,再由市民政局统一汇到民政部的方式,监督和保障援建资金全部到位。由于各级民政部门的积极争取,全省社区图书室援建经费基本到位,确保了这项活动得到有效落实。

2004年1月,辽宁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对社区一站四室(社区服务站、办公室、警务室、医疗室、活动室)、区街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办公经费和社区干部补贴标准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要求。一年来,各地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开展帮扶活动,大范围新建、改扩建社区用房和配备办公设施,社区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社区基础设施的改善,为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各地将社区图书室建设作为加强社区硬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布局,精心设计,不断完善。目前全省约有70%的社区建起了设施较为完善的图书室,并无偿向居民开放,深受居民群众的欢迎。此外省民政厅还要求各市、区将此项工作与创建社区建设示范区及争创省、市、区先进社区评比活动结合起来,省、市、区先进社区原则上要列为被援建对象,先进社区必须具有设施较为完善的图书室。 (辽 民)

辽宁省大连市李家街道

社区人人都学习

李家街道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的西北部,近几年来,街道把创建学习型社区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创建工作,提高了居民的综合素质,推动了街道三个文明建设。

为抓好学习型社区建设,街道成立了由党工委一把手为主任的中心学习组,中心组除了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外,还增加了电脑、外语、法律、行政管理等学习内容。街道还成立了由23个驻街单位党委书记参加的社区学习协调委员会,在社区成立了学习协调分会,在楼院成立了学习小组,在家庭成立了读书互助组,开办了36个社区外语角,建立了街道、社区、楼院、家庭读书网络,并层层签订责任状,形成了人人都学习的学习机制。

学习不仅要有组织,还要有完善的设施保障。街道在绿波小区投资近千万元,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了电脑培训室、科技苑、书画苑、图书馆、多功能厅,相继成立了面向全体居民的社会化、开放式的“李家街道社区教育学校”。街道组织12个社区积极参加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并投入大量资金建立社区图书室。2000年,锦霞社区率先在全市建立了“小巷讲坛”,街道投资50万元置办了桌椅和教学设施,购置了大屏幕彩电、触摸屏和VCD。社区居民利用“小巷讲坛”学理论、学科学、学文化,讲国事、家事、天下事,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街道因势利导,在12个社区都建立了“小巷讲坛”。

2004年,街道又以李家街小学、锦绣小学为依托,成立了社区学校。社区学校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办了各种各样的班级。2004年全年,社区学校共开设各类班级297期,各类专题讲座200余场,涉及内容涵盖英语、电脑、声乐、书法、绘画、剪纸、实用技能、法律、金融、健康知识、上岗培训等等。社区学校作为一块新的学习阵地,陶冶了学员的情操,促进了居民间的交流,也推动了学习型社区的建设。

建设学习型社区,必须设计行之有效的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达到学习和教育的目的。为此,李家街道不断创新学习载体,建立了文园书社、绿波画苑以及广场外语角。在劳模广场,建成了《市民英语100句》大型雕塑,并向3万户家庭发放了《市民英语100句》学习手册,激发了居民学习外语的热情和积极性。后来,街道又在12个社区和5个广场建立了36处外语学习角,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外语爱好者们都自发聚集到这里,进行外语对话和演讲。居民们的好学的精神感动了邻近大学的英语教授,他们在课余时间,都以志愿者的身分来到英语角为居民答疑解惑。

江苏省宜兴市

让古城读书之风永盛不衰

宜兴市地处江苏省南端,享有“陶都”、“教授之乡”的美称。历史上名人辈出、文化教育事业十分发达,读书之风久盛不衰。在此次“万家社区图书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中,宜兴市自然也是不甘示弱。

在社区图书室援建活动中,宜兴市做到了“四个到位”:一是调查摸底到位。通过召开部分社区居委会主任座谈会以及走访活动,准确了解各社区图书室的现状,把握了社区居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和愿望。二是领导力量到位。市政府高度重视并组建了由民政、文化、宣传、财政等部门组成的援建工作组。三是宣传发动到位。宜兴市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了一系列宣传发动活动。市民政局组织召开会议,专门对社区图书室援建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各社区居委会也结合本社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宣传工作。同时,市区街以居民参与社区读书知识竞赛的形式,激发居民参加读书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街道还抓住有利契机,开展创“学习型社区”、“书香社区”以及“家庭书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社区文化,培育精品社区、特色社区。四是措施保障到位。所有援建经费都有财政予以保障,所有图书都由各级民政干部亲自送到各受援社区。

社区图书室的援建,仅仅是社区读书活动的一部分,受援社区在接受援建图书后还要牢固树立管理意识、服务意识,充分利用好图书资料及设备,开创读书活动的新局面。为此,宜兴市各社区做好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健全管理制度。对援建的图书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编目和整理,为每本书登记建卡,为社区居民办理借阅卡,做好图书的妥善保管工作。

认真组织图书管理员学习《图书管理办法》,增强服务意识,使工作达到规范化、制度化,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服务。

为用好援建的图书,宜兴市依托市民学校,开设社区课堂,由社区干部和志愿者义务为广大居民讲授知识。

(苏 兴)

上海市大桥街道

我们这样开展读书活动

为了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导作用、渗透作用,上海市杨浦区大桥街道根据大小地区的人文环境,围绕构建和谐社区的目标,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社区读书活动机制。

1.健全组织机制。街道建立健全社区读书活动的组织网络,一是由社区读书活动领导小组、各居委会读书活动领导小组、驻区企事业单位读书活动领导小组组成的领导体系。二是由社区读书活动专家智囊团和区图书馆、沪东工人文化宫、区少年宫等驻区文化单位组成的指导体系。三是由街道职能科室、工青妇群众团体、各居委会和驻区市、区级文明单位组成的运作体系,从而在组织机构上做到了社区读书活动的全面覆盖。

2.健全助读机制。为方便社区市民参与读书活动,街道先后投资了3000多万元购买了电子室,建设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街道图书馆和社区学校。在新建图书室的过程中,采用“居民捐献一点,共建单位支援一点,居委会购买一点”的方法筹集各类图书。目前各居委会图书室的藏书均达1120册以上。按照资源共享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公益化的模式,街道联手驻区的杨浦图书馆、沪东工人文化宫、杨浦区少年宫和中、小学校,向居民开放读书阅览场所和文化学习设施,服务社区、服务市民。

3.健全展示机制。结合读书活动,街道加强和改善社区宣传思想工作。印发了《大桥街道社区建设掠影》画册、《大桥人的风采》小故事集、《大桥街道居委会干部工作格言集》等书籍。拍摄播放了《美好的家园》、《新世纪,新篇章》和《大桥畔回荡的春风》等反映社区读书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电视短片;制作了5大系列、32块社区读书活动的宣传版面到各居委进行巡回展览,受到居民的欢迎。

社区市民具有求知、求美、求乐、求健、求新的普遍心理,因此,该书活动必须寓教于宣、寓教于文、寓教于情、寓教于体、寓教于乐。

1.注重阶段性。大桥地区目前正处于老村街道向新型社区的转型期,因此,社区读书活动针对具体情况实现了三级跨越。一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辖区棚户简屋较多、硬件设施较落后的状况,以一书一册传递的形式,开展了以家庭文明为核心的“一书传百家、百家飘书香”读书活动。二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针对旧区改造力度加大、商品房住宅小区数量增加的情况,以楼组建设为抓手,开展了以信息交流为核心的“一书传万家,万家飘书香”读书活动。三是这两年针对构建和谐社区的需求,以社区建设为抓手,开展了以道德诚信为核心的“好书进万家,万家飘书香”读书活动。从而找准了社区读书活动的结合点、支撑点和切入点。

2.注重广泛性。街道围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开展了推荐书目活动。街道图书馆和各居委会图书室都设立了“好书进万家,万家飘书香”推荐书目专柜,按照知识型、技术型、消遣型分类,定期推荐好书上架供居民借阅、传看。街道每月都会举行一次社区读书专题报告会,各居民区的法制宣传栏和电化教育室也都及时地向居民传递信息。此外,社区还先后有1700名市民参加了“网上行”电脑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从而使读书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网络化。

3.注重针对性。为适应辖区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段的市民读书需求,街道在老年人中开展以“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专题的读书活动,在下岗失业人员中开展以“转变观念、学习技能、自强不息”为专题的读书活动,在青少年中开展了以“读书奋进、回报社会、振兴中华”为专题的读书活动。居民们在读书中各有所得,既学到了书本中的知识,又找到了自己的差距所在,许多居民因为读书而上进,因为读书而和睦,因为读书而有为。

(杨 浦)

辽宁省大连市民乐社区

以人为本建设学习型社区

大连市西岗区站北街道民乐社区在学习型社区中创建工作中,依托数字化教育阵地、强化学习型组织建设、创新学习教育机制,在社区形成了一个人人主动学习、事事都是学习、时时都在学习、处处都能学习的良好局面。

创建学习型组织

一是建立组织网络。社区成立了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在纵向上建立了社区、楼院、家庭、居民四个层次,横向上建立了社区、企业、部队、学校四个方面的学习型社区创建架构,为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奠定组织基础。二是创新学习载体。坚持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围绕社区党建,在社区中开设了“社区学苑”,推出“七彩工程”、“红帆志愿者”等社区党建活动。社区党校每周开展学习活动,组织党员观看电教片、关注时事新闻,开展时事政治和党课教育。这些活动载体把党员有效地组织起来,使他们人人都在组织中、学习中接受教育。三是开展评选活动。以楼院为单位,开展星级党支部、特色党小组评选活动,先后表彰和命名了一些特色党小组。通过表彰,党员们都更加热心参与公益服务活动,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也都增强了。

依托数字化教育阵地,为创建活动提供高效环境

一是建立了数字化的学习教育阵地。社区购买了20多台品牌电脑、投影仪、专业音响等硬件,建成了数字化社区讲坛、党员电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学习教育阵地。充分利用学习教育设施先进、环境一流的优势,开展学习型社区的创建活动,各种设施全面对外开放,制度健全,管理规范。二是建立了数字化的学习教育网络平台。社区电脑全部联入内部局域网,建立了学习教育服务网站,设有社区网校、网上党校、网上论坛、学习之窗等栏目,并与大连市少儿图书馆合作,建立网上图书馆,定期举办新书、好书推介会和读书论坛活动。三是开展“数字之家”网络载体活动。针对辖区青少年以及失业职工、乐观好学的老年人等各年龄段的群体,依据他们的不同需求,开办了“青少年绿色健康网吧”、“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电教中心”、“老年人聊天室”等学习载体。

创新学习教育机制

根据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的要求和安排,民乐社区制定了《民乐社区学习型社区建设规划》,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思路和具体实施计划,并在社区建立了使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不断深化的学习机制。一是建立学习激励机制。根据街道的政策安排,对社区干部中完成本科学业的,报销部分学费;对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个人赠订报纸等学习资料;在社区树立多个学习型个人和家庭典型。二是建立共建学习机制。与铁路工务段合作建立外来人员培训学校,开展计算机、外语、劳动技能等知识的培训;与部队开展共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在大连铁路机务段建立教育基地,组织社区居民参观机车,学习修理和电气工艺。三是建立特色学习机制。以不求统一、注重实效、突出特色、百花齐放为原则,结合区域文化特点,在社区建立了外语角,把中俄友好之声合唱团引入社区活动,英语、俄语会话区吸引了大量居民参与学习。(西 岗)

浙江省宁波市

打造一座全民读书的城市

在浙江宁波,有一位官至兵部右侍郎的古人。他性喜藏书,宦游全国,觅得各类刊本、稿本、抄本5万多卷,藏于宅府,建成闻名遐迩的“国家图书馆”——天一阁藏书楼。如今这位名叫范钦的先人故去400多年了,他的读书、觅书、藏书的遗风又流传给了这座城市,使它在全国社区读书的活动中走在了前列。

在宁波,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多渠道解决创建社区读书活动的资金,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兴建了一批文化教育设施;建成了电视中心、体育中心、广电大厦、职教中心;扩建包玉刚图书馆等,5年中投入的资金达10亿多元。在学习型社区建设中,他们又采取了市、区财政拨一点,街道补一点,共建单位出一点,建设单位让一点的方法,兴建了1045所市民学校,市级示范阅览室87个,以及为每个社区阅览室提供5000-1万册图书和200份报刊杂志等。在宁波,社区阅览室全部配置了电脑,并与市图书馆联网,居民可以网上借书;阅览室还开辟“宁波市图书馆流动图书专柜”,由市图书馆专门配备一辆图书流动车,每季度主动上门调换图书,每次调换图书250-300册,年流通图书2.2万多册次,把图书馆真正建到了居民的家门口。

在宁波,建设学习型社区不走形式,有一套严格的考核评估机制。为提高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实效性,他们制订了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单位的创建标准和考评体系;制订了具体的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把目标任务和责任再分解、再落实,实行了定部门、定领导、定任务、定进度、定责任的“五定”责任制。市里对建设“学习型社区”活动实行动态管理,对已获得“学习型社区”称号的,每3年进行一次复查,复查不合格的予以摘牌。

宁波是一个城市化进程发展较快的城市,在创建学习型社区工作中,他们坚持规划先行,并努力做到城乡联动,实现城乡统筹。市政府提出,在5年内要把原城镇居委会和各建制辖区内的80%土地被征用的行政村,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要求社区建到哪里,学习型社区就创到哪里。市里还专门出台了关于开展创建学习型社区活动的实施办法,制订了学习型社区建设的规划,明确提出每年要有20%左右的社区建成学习型社区;到2010年,将全市90%以上社区建设成为学习型社区。

在宁波,有一个学习型社区的网络体系。在机关、企业、社区、单位、以及家庭都建立起学习型组织,各社区还广泛开展了创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群、学习型单位活动,培育学习型社区的民间组织。目前,宁波市共有学习型家庭12806个,学习型单位1697个,学习型楼群1399个,学习型社区民间组织2317个,全市形成了学习型社区的网络体系。

让全民进入学习的生活轨道,除了政府必要的投入以为,运用政府的职能进行强有力的资源整合也是必不可少的,宁波市通过政府推动、社企联手、资源共享的方法,不断拓展社区教育新基地,做到多方共建、资源共用、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例如,组建社区学习的教师队伍,宁波市政府规定每年都要选拔一批专职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士,到街道、社区担任教育顾问、教育助理。目前全市共拥有专职社区教育干部1411人。对志愿者队伍,宁波市坚持“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让一大批热心社区教育公益事业、有一技之长的人士参与学习型社区创建。据统计,宁波市有6634名兼职教师参与社区教育,有45031名志愿者参与社区教育活动。

在宁波,为了营造一个人人读书的氛围,市政府组织开展了全市“社区文明建设知识竞赛”,有近10万名的社区居民参与了活动。他们还开展了“百户读书家庭”评选活动,选播“书写人生”电视专题片等系列主题活动,海曙区举办了社区“读书月”,江北区举办了社区“学习节”,江东区举办了社区“教育节”,慈溪市举办的社区“教育宣传月”等,让广大群众人人参与,家家读书。2001年以来,宁波市先后开展了“三学”(学英语、学电脑、学技能)活动。市委、市政府专门编写了《宁波市民通用英语100句》教材,摄制了《宁波市民通用英语100句》电视教学节目,并在宁波电视台播出,每年均有5000人次以上市民参加通用英语学习。2004年,宁波市又启动了百万家庭计算机网络知识普及教育工程(简称“普网工程”)。组织25岁以上居民免费学习电脑及有关信息化基本知识。目前,全市有10万余名城乡居民免费接受了计算机普及培训。

在宁波,市、区宣传、教育、文化等部门都建立了履行对社区教育的指导服务职能,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支持学习型社区建设,想方设法帮助社区排忧解难。全市推出了三项“百、千、万家庭教育”工程,即:建立百名家庭教育专家组成的专家库,举办千场家庭教育知识讲座,为万名家长授教解惑;创办百所农村、社区家长学校,建立千个家长课堂,编印万册家教宣传资料;评选百名合格家长和优秀少年儿童,收集千例家教案例,组织万名家长点评,通过深化服务,进一步推进“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

宁波人爱书、读书,不仅仅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更重要的是他们要走向文明,走向富强。读书学习是基础的基础,一个城市、一个社区、一个家庭、一个人都要从此开始。(宁 府)

辽宁省沈阳市阳光社区

阳光社区的学习之路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小南街道阳光社区是一个20世纪80年代旧城改造的老小区。几年来,街道和社区以提高居民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开展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为载体,结合实际,扎实工作,不断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走出了一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新路子。

学习型社区的含义是什么、学什么、哪些人需要学,这些具体的工作内容都需要让居民了解,同时也要征求居民的意见。街道和社区居委会通过发放创建学习型社区征求意见表,广泛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召开社区居民代表座谈会,就创建学习型社区的重要性开展协商共议;开辟社区论坛和科普画廊,向社区居民宣传终身学习的思想,让学习型文明社区创建活动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这样,居民思想观念上就完成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老社区的下岗失业职工比较多,但是下岗了并不意味就不需要学习。社区以成立下岗失业技能培训学校为突破口,先后举办了5期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班,培训下岗工人近300名,并根据各人所学,帮助其寻找就业门路,实现社区零失业率。

在这之后,社区又相继建立了老年大学、市民文明学校、假期青少年学校、家长学校、社区党校等学习载体,向中小学生传授寓教于乐的课外知识,向社区居民传授科学的养生方法,在老党员、老干部中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受教育居民达6000余人次。

社区还为满足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开展万家读书活动、创建学习型社区为契机,先后投资500多万元,修建了阳光园等四个文化氛围浓厚的社区花园以及400平方米的社区休闲广场,建设了社区健身路径等一系列文化体育设施,同时,为社区图书室增加藏书万余册,为社区居民开展学习科学文化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创建学习型社区,青少年的读书活动不可少。社区居委会与驻社区的阳光幼儿园联合成立了假期青少年学校、青少年读书协会、幼儿亲子园等,组织开展了提高青少年动手动脑能力的活动,在双休日、节假日带领青少年开展为小树浇水、清除园中杂草等陶冶情操的活动;组织青少年宣传社区新风、革除十大陋习,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以社区家长学校为阵地,社区多次举办了亲子论坛、教子有方等家庭教育系列知识学习活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社区和家庭环境。

(沈 河)

江苏省苏州市三元一村社区

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江苏省苏州市三元一村社区结合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了“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良好氛围,增强了社区凝聚力,提高了整个社区文明程度。

1.开展争先创优学习竞赛活动。社区在居民当中开展争当“学习型家庭”评比活动,鼓励居民学文化、学法律、学电脑、学唱歌、学自我保健,学习多种新知识,开展各种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人人争做“创建文明社区”的促进者。

2.开展市民论坛品牌活动。三元一村社区与苏州科技大学联合开展“我与学习型社区”市民论坛活动。活动以居民和大学生为主体,邀请辖区单位人员,围绕社区单位、社区志愿者、社区家庭、网络化学习等话题,就其如何在学习型社区的创建中发挥作用进行讨论,至今已开展了8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七一前夕,社区组织党员、居民参观中共上海“一大”会址。暑假期间,组织中小学生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广泛深入地对社区居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公民道德纲要”宣传教育。以“以德治国”为主题,社区讲师团成员利用假期自编“公民道德三字歌”为社区中小学生讲课;组织社区居民参加“公民道德纲要”纳凉晚会;利用市民学校,举办了多期以“纲要”为主题的讲座。

4.开展各类学习培训活动。利用社区教育办、社区关工委、党校讲师团、法制教育讲师团、文化站、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计生委、科协、街道老龄委等有关组织机构,为社区居民开展公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文艺书画、科普、健身家政技能、家庭生活、安全防范等方面知识技能的学习培训。几年来,培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

5.坚持管理与学习相结合。社区居委会管理人员既是社区事务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又是社区活动的策划者和参与者,因此,要在不断的实践中解决社区建设面临的矛盾问题,就需要社区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求实创新。为此,三元一村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在组织开展群众学习的同时,坚持和社区居民一起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学习创新的理论手段,并通过社区管理议事会,研究问题,学习创新,制定制度,找到解决社区矛盾的最佳支点。

(苏 市)

江苏省苏州市胥虹社区

这里的学习型社区建得有声有色

在创建学习型社区活动中,江苏省苏州市胥虹社区积极寻找和设置有效载体,坚持依托社区资源优势,努力构建多层次、开放性、立体化的社区教育体系和网络,全力打造“文化胥虹”特色品牌,使楼组成为文化的绿洲,小区成为学习的课堂,社区成为没有围墙的学校。

强化载体建设,增强创建工作的群众性和实效性

学习型社区建设必须要有形式多样的载体,才能吸引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为此,胥虹社区在充分利用社区原有活动载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精心设计灵活多样、能够满足各个层面人群学习需求、体现时代性、创造性的新载体,走出了一条“资源共享、老少共建、全员参与”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新路子。

1.小收藏,大视角,收藏馆一枝独秀

在胥虹社区,有着众多的收藏爱好者。胥虹社区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在沧浪区教育文体局、苏州市收藏家协会和胥虹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聚集社区民间收藏文化资源,创办了省内首家社区民间收藏馆。该社区定期轮换展品,举办收藏品文化艺术沙龙,丰富和提高社区的“收藏热”,并邀请苏州知名收藏家、鉴赏家为社区居民、辖区中小学免费举办收藏知识、文物知识讲座,无偿提供家庭收藏鉴定,让社区居民知鉴赏、懂投资,在收藏爱好的同时,也收获一份愉悦的心情。

2.一首歌,一份报,社区教育有声色

在胥虹社区居民中,流行着一首歌;在胥虹文化长廊里,最受社区读报人欢迎的是一份小报。胥虹社区的居民们爱唱《胥虹社区温馨的家》,这是因为这首歌是居民们自己作的词、谱的曲,字斟句酌的歌词,是社区居民公认的共同行为准则,跳动的音符,洋溢着居民们对社区这一温馨大家庭的认同。小报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胥虹家园》,每期四版,分别为社区新闻、家园动态、社情民意、诚信为民,纸张考究,印刷精美,是社区居民的“抢手货”。小报虽小,却包罗万象,大到国内外重要新闻和社论,小到社区里的楼组长会议精神、工作布置和日常生活健康常识、注意事项等一应俱全。居民们爱看自己的小报,是因为小报上的新人新事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是因为这是一份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生活方式,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能够不断提高大家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的小报。居民们读了好书,可以写一篇读书心得登在小报上;对社区建设有了好的创意,可以变成铅字“听听”大伙的意见;遇上了烦心事,也可以提起笔来通过小报让全体居民帮着出出主意……胥虹社区的一首歌,一份报,不仅强化了各类创建主体在社区中的形象,也进一步增强了胥虹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3.当老师,做学生,艺体学校忙“充电”

建设学习型社区,社区是平台,主角是居民。胥虹社区抓住沧浪区“星级”社区争创活动的契机,加大对社区教育活动设施的投入,先后建成了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教学活动场所。苏州市首家社区艺体学校便是胥虹向社区居民献上的又一厚礼。胥虹社区艺体学校在开办之初设了绘画、剑舞、歌咏三个班,学员40多人,清一色的老年人。然而,仅一年工夫,艺体学校便成为了社区不同群体的宠儿,学员迅速增加到200多人。优雅的学习环境,为学员们的快乐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诲人不倦的社区老师,保证了教学质量,新颖的课程设置,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学习中来。

依托阵地,巩固和发展学习型楼组和学习型家庭

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必须充分发挥阵地的作用。胥虹社区整合利用辖区教育资源,依托社区学校、社区图书馆、社区电子阅览室等主阵地,把社区居民自发、分散的活动组织起来,找准“兴奋点”,抓住“共鸣点”,推出的每一项活动都力求出新,形成特色,适应每个居民及家庭“个性”发展的需要。

1.“学习超市”里,社区居民尽享“文化自助餐”

胥虹社区的“学习超市”是不少社区居民休闲时的首选去处。“超市”室内面积650平方米,室外面积约2000平方米,由社区桌球房、乒乓球馆、健身房、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社区篮球场、儿童乐园、憩园和社区健身大舞台等组成。“超市”的“货架”上琳琅满目。2003年,社区开办了“图书银行”,动员社区居民、企业把图书寄存在“银行”,实现资源共享。目前,“银行”已有各类图书2000多册,引得社区“书虫”们隔三岔五地往这跑。2004年9月,社区“超市”开设电子阅览室后,室内的6台电脑很少有空着的时候,夫妻同学、爷孙同窗,上网查阅资料、学习电子邮件接发和网页制作,这在胥虹社区电子阅览室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社区居民无论是借书、打球还是上网、学弹琴,“超市”分文不取,不仅如此,还送上清茗一杯,以资鼓励。“超市”也在不断完善着它的学习功能,目前正加紧胥虹局域网的建设,社区论坛已初具雏形,社区居民通过胥虹论坛这一社区居民自己管理、维护的网站,总结学习经验,交流学习体会和成果,共谋社区建设与发展即将成为现实。

2.特色楼道内,风景这边独好

楼道是胥虹社区开展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又一重要阵地。去年,胥虹社区按照“一幢大楼一个兴趣小组,一个楼道一个亮点”的建设思路,在胥虹苑试点开展了特色楼道创建活动,设立“学习风采栏”,推出了法制宣传、科普教育等八大学习型楼道。此后,社区又在举办“健康家庭”楼道艺术节的基础上,通过民主推荐、社区公示,命名了刺绣、收藏、书画、摄影、琴棋等十大特色楼道。一批批特色楼道的建立、保护,调动了社区居民参与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家庭建设的积极性,将学习型社区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江 州)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社区图书室要建管并举

建管并举,是保证图书援建活动有良好信誉的重要措施。内蒙古包头市在抓援建的同时,对如何管好用好图书,使其能够真正持久有效地发挥作用进行了积极探索。

包头市委市政府经研究作出决定,凡是由街道社区居委会自建或在原设施上改建而成的图书室,图书室的财产权和管理权归社区居委会;对一些场地有困难、人手不够、尚不具备建立和管理能力的社区居委会,可以采取联建共建等形式合办,财产权归社区居委会,几家单位共同参与管理。

在社区图书室服务居民方面,社区居委会坚持以人为本,健全完善服务功能,提供优质的服务。在服务方式上,采取无偿、低偿服务的同时,开发有偿服务活动,以服务养服务,以有偿补无偿,使图书室建得好、守得住,发挥更大效益。

社区图书室要想长效发展还需加强规范管理。对于建成的社区图书室,社区居委会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素质好、责任心强的社区居民参与管理,成立管理协会,制定社区图书室管理办法,并通过协会发展会员,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读书活动,提高图书室的利用率。另外,街道强化业务培训,采取上岗培训、参观学习、岗位竞赛等多种形式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使图书室的管理不断规范科学。

(蒙包)

辽宁省沈阳市

以竞赛促学习

沈阳市是全国“社区文明风采电视大赛”的分赛区之一。

他们将此次分赛区的竞赛活动作为推动学习型社区创建的动力,层层选拔参赛队伍,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大张旗鼓的宣传和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一是广泛开展了社区干部读书演讲活动,宣传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社区干部的光荣职责,使社区干部更加热爱社区、热爱本职工作。北塔社区的社区干部在演讲中讲到:“我的职业是社区干部,我为我的职业喝彩,因为它崇高,代表着人民的利益。因为它平凡,工作在群众里。谁说我们没有烦恼、没有怨言,我们也曾有过怕苦怕累的闪念,是居民的信任,党和政府的重托,让我们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自己的岗位!”二是开展建设特色社区活动。通过层层组织选拔活动,发动社区干部和社区居民分析本社区的特点和优势,根据本社区实际开展创建自治型、服务型、安全型、生态型、诚信型5种类型特色社区活动。在确定沈河区代表辽宁参加社区文明风采电视大赛以后,沈河区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全面启动了创建特色社区活动,推出了山东堡等10个特色示范社区,为加强社区建设探索了新的途径。三是培养、树立社区干部典型,带动品牌社区建设。在开展选拔赛的过程中,注意发现和培养读书活动开展得好的社区干部典型,通过这些先进典型,打造出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精品社区,带动全市社区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辽沈)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

有好的做法就有好的效果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提出,社区教育工作应当拓展到以提高市民素质为主要目标的全民教育轨道上来,因此,上城区在社区教育的规模和质量上都发展很快,被列为浙江省首批社区教育实验区,一个处处有学习场所、时刻有学习机会、人人有学习愿望的浓厚学习氛围已基本形成。2004年,上城区又抓住国家四部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图书活动”的契机,积极建好社区图书室,全区51个社区都得到图书援建。上城区是如何做的呢?

做法一:建“图书银行”“图书银行”是一种“存一本书,读全年书”为运作模式,社区成员只要到“图书银行”捐或者存一本八成新以上的书籍,就可以得到一张“图书银行免费借阅卡”,凭卡全年免费借阅“图书银行”的所有书籍,以及参加各种图书交流活动。目前,上城区各个街道都建立了“图书银行”,绝大多数社区也成立了“图书银行支行”,且运作情况良好。

做法二:实施“终身教育券”激励机制为形成学习氛围,上城区制订了《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实行终身教育券制的实施办法》,遵循“按需分配,扶持弱势”的原则发放教育券。发放教育券的目的是以“培训部门设计菜单,社区居民按需选单,政府部门为民买单”的形式来鼓励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拿到教育券的市民根据自己的选择,参加各类培训;各相关部门组织各类学习活动,吸引市民参与并同时回收教育券,最终,各部门凭回收的教育券兑现专项资金,并以此作为该部门社区教育工作的评价和考核的依据。这一做法充分体现了权责分明的特点,又能有效激发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积极性,真正保证了社区教育工作能有效地环环相扣、层层落实。

做法三:依靠资源共享的实施平台上城区共有224个单位的资源实施了共享。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上城区设计了一套包括物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共享的软件,对这些资源进行科学管理。现在社区科教中心、地区单位会议室都成了居民学习的场所。培训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晨间、晚上的时间,进行资源的错时利用。以不影响各单位的工作为前提,在科学的组织、管理和指导下,进行有序的资源共享工作。

做法四:志愿者积极参与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大批热心公益事业、具有一定的专长并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上城区按照自主参与、公益为先、组织无偿的原则,共招募教师志愿者1224名。这些志愿者中有来自中小学的党支部书记、校长、大队辅导员、教导主任、教师,有机关干部、群众,有企业的领导和员工,有医院的大夫和护理人员,还有来自驻杭部队的官兵。这些志愿者为培训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以此为契机,上城区建立了志愿者队伍信息库,并不断充实、完善和扩大志愿者队伍。

上城区在学习上不仅有好的做法,其特色也非常明显:

“同城兄弟,同心同学”上城区把外来创业人员也纳入到培训范围内,外来人员同城待遇扩大了市民三项教育的内涵。上城区以望江街道为试点,对外来民工开展了400余人次的计算机基础应用培训,培训费用由市民三项培训教育券支付。培训受到广大外来创业务工人员的欢迎,他们十分珍惜这次培训机会,踊跃报名,积极主动学习。培训结束后,他们还经常与上课的教师联系,请教师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小手拉大手,一起学电脑”紫阳街道社区分院科教文化中心与社区学院联合举办了两期不同人员参加的“小手拉大手”的市民计算机基础培训。每期的培训时间是7个晚上,每个晚上6~8点半共两个半小时。第一期参加培训的人员有30名小学生和30名60岁以上的老人,主题是“小手拉大手,我教爷爷奶奶网上行”。采用的是教师集中辅导,小学生和爷爷奶奶一帮一上机操作。小学生手把手耐心地教,爷爷、奶奶戴着老花镜一招一式认真地学,效果极佳。第二期参加培训的人员是30名小学生和30名住杭部队的官兵,主题是“小手拉大手,我教解放军叔叔网上行”。互帮互学加强了区域内各阶层的沟通和交流。

“万户家庭网上行”在区民政局、教育局、文明办、妇联、科协等共同组织下,上城区开展了“万户家庭网上行”活动。通过开展网上学习,网上交流和网上竞答,搭起网上学习的平台。万户家庭网上行活动内容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法律普及知识、爱国卫生知识、健康保健知识、环境保护知识、科普知识、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文体进社区等。各主办单位将精心准备的学习内容挂在网上,各街道组织落实市民参加学习,每个社区至少有200户以上的家庭参加学习,开展网上答题初赛,由街道选出2户优胜家庭,参加上城区“万户家庭网上行”活动的网上竞赛。然后上城区社区学院组织决赛,评出网上学习优胜一、二、三等奖和街道组织奖,并给予奖励。

(上 民)

浙江省杭州市江寺社区

为不同人群设置不同的学习平台

浙江省杭州市城厢街道江寺社区认为,学习组织是开展学习型社区的基础,江寺社区不仅建立了创建学习型社区活动领导小组,同时还创办了社区市民学校和社区党校、成立了由街道义务宣讲团的老师和社区内有特长及讲课能力的志愿者组成的师资队伍。

在创建学习型社区活动中,江寺社区紧密结合杭州市科普文明社区活动的开展,在社区建起了30米长的科普宣传窗,宣传健康、环保、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同时,社区还有固定宣传窗22个,黑板报6块,小黑板200块,大型喷绘宣传画12块,宣传标语100余块,广泛宣传科普知识。如去年上半年介绍了预防禽流感的知识,对居民预防禽流感起了很大作用。

在江寺社区开展的“五好文明家庭”评选的条件中,有一项就是爱学习。通过评比活动,居民爱书、藏书渐成风气。居民胡解民藏书2000多册,被杭州市萧山区评为“十佳藏书”特色家庭。

江寺社区还在青少年当中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利用假期组织社区内中、小学生观看科普知识录像,参观微雕馆、博物馆,请律师讲法律与道德,组织书画比赛;开展回收废电池、清除“城市牛皮癣”等活动。还请素有“民间艺术家”之称的王话敏老师讲授剪纸艺术,利用废纸、废塑料瓶等制作小工艺品。通过这些活动,引导青少年在假期开展有益的学习。

随着居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趋提高,江寺社区将学习融于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读书活动和各类文体活动中。社区组织了文化艺术团,下设健身队、秧歌队、腰鼓队、戏曲队等,吸引了众多居民参加。江寺社区是一个老龄化社区,60岁以上老人有810人,占社区总人口的11.18%。根据这一特点,社区在“星光老年之家”设置了图书阅览室,有政治、法律、科技、保健等书籍1400余册,供老人们阅读。

江寺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较多,特别是一些年龄大、文化低的妇女就业难,经济压力大。社区一方面加大就业政策宣传和经常性提供就业信息,另一方面开展技能培训,扩大服务领域。2004年社区建立了“巧手房”,引进了手工编织业务,并在社区市民学校多次开展手工编织技能培训。

在“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目标下,如萧山日报社免费为社区排版和印刷《江寺社区通讯》,对社区的宣传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萧然会计师事务所支持社区市民学校配备电化教育器材和空调,国税局为社区配置宣传窗和阅报栏。还有不少在职党员主动为社区市民学校、社区党校讲课和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形成了“共驻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通过创建学习型社区活动,使社区和家庭之间,居民和居民之间有了联系的纽带,社区居民的荣誉感、凝聚力显著提高,形成了人人爱学习的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江寺社区真正成为居民温馨、祥和、文明的家园。(杭 江)

浙江省杭州市河南埭社区

让社区成为没有围墙的学校

浙江省杭州市南苑街道河南埭社区按照各组织机构的教育职能,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楼道、学习型家庭的目标,并对具体内容进行了细分,提出搭建学习型社区链接平台。

横向:构筑零岁教育(计生)——家庭教育(妇联)——青少年教育(团委)——老年教育(民政)——再就业技能教育(社保)——流动人口教育(综治)——思想道德教育(宣传)——市民学校教育(文教)的学习型社区教育链,并开展相应的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

纵向:打造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楼道——学习型家庭。社区经常开展特色楼道、“绿色家庭”、“科普家庭”、“五好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还开展了绿色之家、科普文明之家等特色文化家庭知识竞赛活动。现有特色楼群14个,五好文明家庭930户,环保家庭157户,科普文明家庭650户。

学习型社区的创建活动使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社区还专门针对社区内困难户多、残疾人多、精神病患者多的特殊情况,致力于打造“关爱型”社区,开展特色服务,成立社区志愿者队伍、便民服务点,同时制定了一整套服务制度。

河南埭社区以创建学习型社区为契机,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为民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余 杭)

浙江省杭州市西陵社区

在读书中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

浙江省杭州市西陵社区以开展“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为切入点,开展学习型社区的创建活动,形成了以居民群众为学习主体、社区教育与社区文化联动发展的社区人文环境,从而使社区的人际关系更和谐。

为了更好地组织社区居民开展读书学习,西陵社区除在社区领导班子中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为日后开展具体活动增进了原动力外,还大力宣传“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的目的意义、途径方法。通过召开居民小组长会议、居民代表会议和各种广播会、发放宣传资料、上门调研走访等形式,充分调动全体居民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西陵社区在积极向上级业务部门争取社区读书活动资金经费的同时,还主动与当地政府部门联系沟通,确保街道财政有足额的经费支持并形成机制,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为“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证。在上级全力支持的前提下,西陵社区也全方位拓展资金渠道,一方面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创收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积极调动发挥辖区共建单位的共建热情。社区两委成员不断到共建单位交流沟通,特别是对辖区内的7家重点共建单位进行深入走访,邀请单位分管领导参与学习型社区规划的制订,使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共建单位纷纷解囊相助,其中杭州兴耀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捐款5万元,其他企业也积极响应,踊跃捐款。不少家庭条件较好的居民也加入到捐助行列中来,为改善和提高社区的学习、文化设施建设献计献策,变量力而行为尽力而为。

开展读书活动是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西陵社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内容上,坚持以中宣部规定的“援建”书籍为主要内容,充分考虑社区不同层次居民的需求,先后组织各种“宣讲队”,深入居民楼院、大街小巷,面对面地为群众宣讲。社区还有针对性地开展“送一本书、读二篇文章、写三段话”的趣味读书活动,使辖区近2000户家庭参与了活动。社区居民高兴地说,社区办起了一所“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

两年来,西陵社区读书活动与日常性的文化活动紧密结合,把读书内容以居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形式,利用街头、楼院、广场,组织经常性的纳凉晚会、老年秧歌比赛、露天舞会、家庭读书比赛等活动,把社区文化办到了社区大街小巷、楼群院落,送到了群众家门口。所有的读书活动知识竞赛内容都是“援建”规定篇目。不少竞赛活动还与文艺演出、“四进社区”等活动结合起来,增强了活动的参与性,融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为一体,男女老少齐上阵,使社区读书文化渗透到居民生活之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群众性学习高潮。在居民家庭之间,社区还开展了“家家乐读书比赛”,以此沟通家庭之间的联系,增进邻里之间的友谊,让群众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中领会知识和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

(浙 杭)

浙江省杭州市德加社区

以社区信息化为依托创建学习型社区

以社区网站作为学习平台,是浙江省杭州市德加社区创办学习型社区的特色举措。2003年4月,在社区共建单位奕天数码公司的帮助下,德加社区建立了社区网站。网站上的信息帮了居委会的大忙,他们可以在网上了解居民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需要,通过社区网络课堂和培训教育,及时为居民排忧解难,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居民提供简便而高效的教育服务,建立沟通渠道。同时,居委会还组织社区志愿者,为居民无偿提供教育服务,并在网上公布了社区志愿者的名单和电话,这样,居民在生活、法律、医疗保健、理财、教育等方面的问题,都能通过网上交流或者电话咨询直接得到解决。比如,在社区网站的“社区交流”栏目中,许多居民提出小区内养犬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社区居委会在电子信箱中,也接到不少居民关于犬吠扰民的投诉。

社区网站就犬吠扰民问题,开展了关于如何文明养犬的大讨论,主张养犬的居民认为,犬是人类的朋友,小孩半夜还哭闹呢,狗叫两声又何妨?小狗在社区内走动,是一道流动的风景;反对养犬的居民认为,社区是居民聚居的地方,人口密度大,养犬不仅时常扰民,而且影响小区卫生、容易传染疾病,双方争论非常激烈。后来居委会在网上宣传了杭州市政府有关养犬的有关规定,使大家认识到,关键问题不是该不该养犬,而是如何依法文明养犬的问题。于是,在广大居民大讨论的基础上,社区参照有关法律规定,制定了《社区居民文明养犬公约》,在进一步征求居民意见后,从在网上发布之日起,正式实施。

通过网上讨论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是社区网站创建的目的之一,也是社区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社区网站的《社区论坛》中有一个“道德评判庭”栏目,居民在生活中,经常被法律鞭长莫及的道德问题所困扰。有些问题虽然涉及法律,但是,如果不解决道德层面的认识问题,这些问题就有可能在社区内重复发生。

社区有一户人家,把一对小石狮子放置在自家门口,引起对门住户的不满,于是该户向社区居委会投诉,要求将其搬走。社区居委会上门做工作,放置狮子的住户却说,狮子是工艺品,放置在自家门口是个性化装饰,又没有占用公共场地,凭什么要我搬走?在调解不成功的情况下,投诉方在门上方放置一面镜子,民间称之为照妖镜,来个针锋相对。

居委会认为,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影响邻里关系,还容易激化矛盾。同时,这件事在社区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于是,社区决定在网上对这件事进行讨论。不出所料,在“道德评判庭”中,石狮子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广大居民积极参与了讨论,批评放置石狮子的人占绝大多数。署名“一弯月”的论坛网友说:“为什么德加住户至今没有人在门外放置什么装饰物?而只有这么一户这样做?因为德加人有德加人的道德自律,你住进德加,就应该遵守德加人的规矩。”署名“18子”的网民回应道:“说得好,自律是一种美德,对不能以公民道德自律的人,对不遵守社会公德的人,就是要群起而攻之。”许多居民在网上宣传了《公民道德规范实施纲要》中的睦邻篇,“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这句话,获得了广泛的共识。面对网上舆论的压力,石狮子搬走了,双方握手言和。社区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难题,就这样通过网上讨论被化解了。

社区网站的“道德评判庭”还对有的居民穿睡衣外出的陋习、以及个别居民损坏社区绿地挖土为自家栽花的不道德行为进行了道德评判。此举不仅使这些居民本人受到了教育,而且倡导了精神文明的风气。

(杭 州)

江苏省盐城市雅和社区

营造雅致和谐的人文环境

江苏省盐城市雅和社区居委会先后投入了300多万元,建起了社区市民学校、党员活动室、流动党员活动站、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老年活动之家,以及藏书达万册、全市藏书量最多的社区图书室,还聘请了本社区内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高、热心社区工作的党员、专家、教授担任学习辅导员。

雅和社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社区实际及不同人群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型社区的创建活动。例如开展“四争四创”活动,即争当好市民,创学习型社区;争当好居民,创学习型小区;争当好邻里,创学习型楼道;争当好成员,创学习型家庭。活动的开展,使每个社区居民时时处处都身在一个学习的环境之中。为了更好地开展学习,雅和社区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开设了政治理论班、市场经济知识班、法律班、计算机班、烹调班、家政服务班、声乐舞蹈班等10多种课程班,居民每人每年可选学一门课程,居民踊跃参加学习,学习率达到90%以上。每年暑假,社区还举办夏令营和青少年读书节,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邀请老党员讲党史、讲地方史;邀请法律工作者讲法律。

雅和社区还不断创新学习形式,结合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组建社区老年合唱团、老年腰鼓队、老年舞蹈队,每年举办一次社区居民文化艺术节,利用重大节日与辖区单位联合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联欢活动,先后与“双挂”单位盐城市政府法制办公室、中国银行盐城分行联合主办了两期“走进雅和”大型文艺晚会,举办了先进文化下基层、“三百工程”广场文艺晚会,使居民在各种学习形式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营造出雅致和谐的社区生活环境。

(苏 盐)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

搭学习平台建和谐社区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在发展经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着力提高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总揽,以提高居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认真开展创建学习型社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包河区十分注重环境育人、感染人的作用,使居民感受到社区“处处是学习之所,人人是学习之人”。一是主动邀请宣传部门和有关新闻媒体对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区委宣传部专门设立了包河论坛,介绍学习型社区创建经验,并邀请专家、学者讲授现代科技知识、WTO知识、社区建设等有关方面知识,积极引导社区成员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更新思想观念,增强学习意识,让学习成为居民的第一需要;二是加大典型宣传的力度,在社区营造崇尚学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舆论氛围;三是深入报道发展社区教育事业、构建社区教育网络的好措施,宣传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好做法、好经验,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为构建学习型社区创造载体,包河区各社区居委会多渠道筹集资金,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社区学习教育设施,全区40个社区均建有100多平方米的活动室,此外,各社区还建有棋牌室、电化教室等,室内用房面积均不少于100平方米,基础设施齐备。以民政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和广电总局联合开展的“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为契机,全区共援建了40个社区,使各社区图书室藏书量均达到3000册以上。区民政局还根据社区实际,投资4万多元,按统一式样、统一规格为各社区配置了社区图书架。各社区均有多处户外文体活动场所,健身器材齐备。

为提高社区学习教育的网络化水平,区民政局经多方争取,于2003年投资1600多万元,建成了总面积6800多平方米的包河区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电子网络中心,建立了区、街、居三级互联互通的学习教育网络平台,方便了社区居民的电子阅读和网上学习。

本着“教育面向社区,资源来自社会”的原则,包河区动员驻区的教育、文化单位全面向社区开放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教室等学习教育场所施,积极开展驻区单位和社区的结对学习活动,并尽可能为社区的学习活动提供财力、物力、人力帮助。通过建立学校、单位、家庭和社会四位一体的社区教育平台,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区的学习教育网络,有效发挥了驻区单位的设施设备优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开展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了,社区环境美化了,社会风气进步了,一个更加文明、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的现代化新型文明社区正在形成。

(徽 合)

厦门市金尚社区

做好学习型社区的配套创建工作

创建“学习型”社区,关键在于铲除“不良文化”赖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积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着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生活环境。因此,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尚社区本着“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把创建活动与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机结合,坚持一手抓硬件,一手抓软件。

在硬件方面,社区新建了三个大型永久性宣传窗,把社区服务网络、办事指南、科普知识、居务公开和社区文明规范等都彩喷编绘入窗,同时还投资万元制作了20个科普生活用语和文明用语不锈钢宣传板,设置在社区中心广场绿地和组团花园,在社区活动中心建立科普宣传栏,并成立社区图书室为辖区居民提供服务。

在软件方面,社区着重加强对居民的素质教育。以社会法制学校为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成立了社区法制服务站,组建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开展“送法上门”活动。通过不定期邀请司法局干部、综治办和派出所的同志到社区宣讲有关法律法规,开辟科普宣传栏、法制教育栏,举办法制学习班和学生法制夏令营,使法律走进千家万户。

社区治安秩序的好坏,直接反映出“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是否取得成效,为此,金尚社区将学习与创建活动相结合,采取措施抓好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建设。根据群众要求,对小区夜间实行封闭式管理,全部楼梯安装了技防门。在原有老人督导队负责白天治安巡逻的基础上,组建了党员义务巡逻队,负责小区夜间巡逻。技防、人防、物防三管齐下,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大大减少了小区内盗窃、抢劫等案件的发生,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感。

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工作最终还应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区”的原则,积极开展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探索社区服务社会化、信息化和规范化的新路子。各社区居委会办公场所都建立起社区服务中心,开设民政、警务、计生、家政、法律咨询、老人服务、维权、低保、优抚、卫生、税收、再就业等便民服务窗口,实现社区服务“超市化”和“一条龙”服务,并将服务承诺公示于众,加大社会督促力度,提高服务质量,这些都受到居民群众一致好评。2004年以来,社区先后帮助90多户困难户申办了最低生活保障,为47名下岗职工找到了就业门路,由此扩大了“学习型”创建活动的正面影响。

(厦 福)

安徽省芜湖市新芜区

读书学习完善人生

安徽省芜湖市新芜区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学习和文化活动,社区环境和居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新芜区专门成立了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各街道办事处也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在社区,通过党建指导委和党总支的工作机制,动员和指导各企事业单位建立组织体系,开展学习型单位创建活动。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指导,区创建指导委办公室还创办了《新芜社区建设》月刊,传递创建工作信息,推介好的经验,成为广大社区工作者交流与沟通的信息平台。

良好的教学场所和教学设施是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基础。结合社区建设,全区50个社区建起了家长学校、市民文明学校、人口学校和党员之家等学习基地,在街道,还建起了社区党校和老年学校,开辟40多个不同特色的学习园地。结合“星光计划”项目的实施,全区共建成31个“星光老年之家”,每个“星光老年之家”都建有图书阅览室和文化娱乐室。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全区100多个企事业单位的文化活动室均向社区居民开放。

创建学习型社区需要全民参与,广泛深入的宣传工作至关重要。社区宣传栏、墙报、黑板报、《社区简报》成了宣传的重要载体。同时,新芜区还注意整合辖区教育资源,利用社区党校、人口学校、家长学校、老年学校等阵地,开展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组、学习型单位的创建评比活动,在社区中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2004年,国家民政部、中央文明办、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开展的“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成为新芜区学习型社区发展的契机,区里举办了“金百川杯”社区知识竞赛;结合科教、文化、卫生、法律四进社区工作的开展,社区又组织了以学英语、学电脑、学说普通话、学科技知识为内容的“四学”活动。部分社区还通过举办学习讲用会、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等形式,激发大家读书学习的积极性。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创建学习型社区的重要内容。2003年,新芜区政府投资80余万元建成区老年大学,目前,区老年大学共开设18门学科,40个教学班,在册学员500人次。依托老年大学还成立了“老年知音合唱团”和“夕阳红老年艺术团”。老年教育机构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为广大老年人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完善人生创造了条件。

(皖 湖)

江苏省无锡市

将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使“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落到实处,江苏省无锡市着重加强了社区平台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城区街道、居委会转变职能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无锡市社区建设2003年至2005年实施计划》、《关于进一步明确街道职能和加强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规定到2007年底前,街道办公、服务用房面积不少于5000平方米,有条件的要向“一街一楼”发展;社居委办公、服务用房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有条件的要向“一居一房”发展。到目前为止,已有50%的社区居委会办公、服务和活动用房达到和超过了500平方米,全市建成各类社区服务设施5200多个,为所有社区居委会配备了民政部推荐的“社区信息管理系统”。社区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为全面开展“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无锡市又为全市所有社区都建立了图书室,为每个社区和各市(县)、区民政局以及社区服务中心、行政事务受理中心、街道(乡镇)都配备了“社区建设”、“社区法律”、“社区科教”、“社区文体”等七大类260多种图书。

平台建设和读书活动都需要经费保障,无锡市委、市政府在有关文件中明确:街道办公、服务用房面积差额所需建设资金由市级财政承担;社区居委会办公、服务用房面积差额所需建设资金由各区级财政承担,市级财政按30%标准给予奖励;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经费,市、区两级财政各承担50%,按照每100户8000元的标准统一拨付;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将现行由市财政承担的各条线部门分别列支下拨的各类专项经费,逐步过渡为由市财政直接核拨给区财政,统一下拨,以增强区级政府的统筹能力;编制内的街道工作人员经费由财政列入预算全额保障,适当提高社区居委会干部的生活补贴。对社区图书援建款专项,明确由市(县)、区两级政府各承担50%,市、区两级共安排资金101万元。

(江民)

福建省泉州市华丰社区

社区干部要做读书的先行者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华丰社区在社区各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努力“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在完善社区教育网络、开辟教育活动阵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形成了“人人学习、事事学习、处处学习”的氛围,受到社区居民普遍欢迎。

针对有些老年人认为自己不需要学、年轻人认为没空学、文化水平低者认为不会学的问题,华丰社区在全社区开展了居民学习必要性的大讨论。社区工作者带头订阅报刊、购买书籍,并对订阅报刊数量多的居民给予一定的奖励,倡导居民将购书款列入家庭开支计划中。

社区工作者们认识到,构建学习型社区就要把社区管理任务和社区居民的需要结合起来。具体说来,就是每个社区工作者要学会了解社区情况和居民的切身需要,掌握组织、动员、沟通的技能,成为学习型社区的先行者。

在硬件建设方面,社区在办公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入近20万元,建起了社区学习网络。为了解决阅览室空间过小的问题,社区工作者们将办公室腾出一间,使社区阅览室的面积扩大到40平方米,藏书达到2000多册;针对一些电脑设施老化以及数量过少的问题,社区及时更新、添置了设备,让电子图书阅览室成为社区居民学习的好去处;社区还增设了几个科普宣传栏,建立了长达132米的社区文化长廊,指定专人定期更新内容。

考虑到社区自身的软件、硬件条件毕竟有限,丰华社区很注意和社区的共驻共建单位合作,利用辖区内有泉州市交通局等11家机关、部队、事业单位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共驻共建共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他们与这些单位签订了资源共享协议,让这些单位的活动室、篮球场、图书室成为社区居民“寓学于乐”的“充电”好场所。他们还请驻区的干警给居民上课,讲防盗、防身的“绝技”;请红盾维权站进驻社区,讲解识别假冒伪劣商品技巧、教居民学习维权的法律知识……

社区还注意充分发挥老年人余热,请437名老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教育,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机构。此外,还建立了一批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专业服务队等志愿者队伍,使社区居民真切地感受到“处处都有老师、事事都有老师”。

华丰社区流动人口有6122人,超过了常住人口的数量。创建学习型社区必须关注外来人员这一群体。为此,社区明确规定,外来人员和社区居民一样可以免费借阅社区阅览室的图书,还建立了外来人员沙龙、外来人员学习俱乐部,开放电子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邀请外来人口参加社区举办的春节游园、广场文化、社区计生知识有奖竞赛、体育比赛等等,还举办优秀外来工评选活动。使居住在这里的外来人员很快融入到社区生活中,成为学习型社区当然的一分子。

华丰社区创建学习型社区活动,让社区居民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之中。如“七一”男子篮球赛、青少年科技夏令营、江滨之夏广场文艺晚会、拔河比赛、“老人讲古”、登游清源山、保健知识讲座、秧歌队比赛、腰鼓队表演等等。据统计,该社区成立以来,举办的各种文体活动已达100多场次,平均一周就有一场。很多“选手”就是在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中开始提起学习兴趣,然后进入“角色”的。

学习活动也使社区工作者开阔了眼界,他们按照书本上的作法,针对不少孤寡老人离群索居、生活中的困难难以及时解决的问题,在华丰社区发明了一种“爱心卡”,将社区孤寡老人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亲人的联系方式以及送餐、送气、急救电话等信息都编辑到卡上,让老人随身携带,在社区网络上为他们建立“爱心卡”档案。遇上困难即方便老人求助、也为救助人提供了信息,深受老人及子女的欢迎。(闽 华)

山东省青岛市

打造“一刻钟读书圈”

2003年全国开展社区读书活动以来,青岛市各级党委、政府把这项活动作为推进社区建设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抓手,从福利基金中筹措150万元,援建市内4区的全部社区和市郊5市3区的1/3社区图书室,共575个,援建图书15万余册,努力打造“一刻钟读书圈”的社区文化品牌。

所谓“一刻钟读书圈”就是以市区图书馆、街道社区图书室、驻社区单位阅览室等为阵地,让社区居民步行15分钟就能到达读书场所,畅游书海。青岛市的新闻媒体也大力配合市开展了“捐赠图书共建书香家园”活动,向广大居民发出了捐赠图书倡议书,公布了捐书电话和捐书地点,设立了捐赠图书排行榜,定期公布捐书进展动态,并对捐书活动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及时进行宣传。在全市出现了夫妻比着捐书、孩子跟着大人捐书、志愿者义务运书、单位捐助冠名图书室、岛城处处书香飘的情景。全市共有10多万名居民、近千个单位捐赠图书60万余册,并全部投放到了社区图书室,为打造“一刻钟读书圈”创造了条件,为广大居民有书读提供了方便。

2004年以来,青岛市依托社区图书场所和“星光老年课堂”,组织志愿者专家定期给广大居民讲授各种知识,全市已有30多万名居民走进社区图书室听课学习;11月份他们又在全市开展了全民读书月活动,通过举办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个人论坛、“好书伴我行”、“好书大家评”等系列活动,使居民的文明素质在读书学习、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和学习先进典型中得到升华。

针对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外来“打工妹”增多的现实,2004年8月,青岛市民政局和市妇联联合开展了“为外来打工妹建书屋”活动,社会各界和市民捐书3万册,在外来打工妹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建成书屋48个,已有6万名打工妹走进书屋参与读书学习。

管好用好援建捐赠的图书,使其充分发挥效益,是推进活动深入开展的关键环节。为此,青岛市制定出台了《青岛市援建社区图书室管理办法》,对图书的借阅、管理和经常性捐书做出了具体规定。在第二期社区图书室援建中,青岛市再次筹措资金160万元,援建图书室638个,其中,有近百个是社会福利机构和农村图书室,率先实现了援建图书室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突破,并提前3年完成了图书室援建任务。(鲁 民)

山东省龙口市润新社区

建章立制把读书纳入规范化轨道

山东省龙口市润新社区成立之时,恰逢全国社区读书活动启动,他们立刻把这项工作摆在了社区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社区居委会主任挂帅的领导小组,确定了一名社区工作人员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社区建立了200多平方米的图书室,在图书室配备了书柜、阅览台、饮水机等设备,采取多种形式购置各类图书。同时,根据居民的分布情况,在全社区成立了35个由社区成员代表为组长的读书活动小组,明确了社区读书活动领导小组、居民读书小组和具体工作人员的任务目标、工作职责,将读书活动的任务、责任进行具体分解,形成了居委会主任亲自抓、负总责、带头做,社区居委会专门人员跟劲抓,其他成员协同抓,读书小组具体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负责,层层落实的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读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组织保证。

在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的基础上,他们结合社区实际,认真制定完善了《社区读书年度目标管理制度》、《居委会定期研究读书活动制度》、《检查督导制度》、《图书登记借阅制度》等一系列相关的读书制度,把读书活动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社区读书活动小组也根据居委会的要求,制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制度。同时,社区加强了对读书活动的督导检查,居委会定期对读书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专门研究,总结前段活动开展情况,研究部署下步任务,并采取召开交流会、汇报会、现场检查督导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大了督查力度,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社区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目前,到社区图书室读书阅览的居民达到了5.8万余人次,到社区图书室借图书的居民达到了4.2万余人次,“读书进万家”活动的居民参与率达到了95%以上。

(龙 口)

湖南省长沙市赤岗社区

以人为本全力创建学习型社区

赤岗社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居住人口达1.0072万人。近几年来,他们以创建学习型社区为目标,着力提高居民综合素质,改变了社区过去脏乱差的现象,使社区跨入了市级文明和省级科普文明社区的行列。

在创建学习型社区的活动中,赤岗社区十分注重对居民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观念的培育,在发展和完善社区各种教育活动的条件与设施方面,千方百计提供各种便利。几年来,他们建立完善了社区学校、人口学校、家庭学校、老年学校、市民法律学校、外来人口学校、青年人才培训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主要阵地,让市民接受各种智能、技能、体能方面的教育培训。同时,办好社区的文体中心、文化活动站、老年之家、图书室、社区党建活动室、科普长廊、报亭、文化广场、健身场等基层学习活动场所,由专人负责,列出日程安排,建立规章制度,为群众提供了良好的活动休闲场所。每逢节假日,社区依托这些阵地开展知识竞赛、读书活动、演讲比赛、书画汇展,以及远离毒品、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计生科普知识、法律知识等主题的宣传,配合家庭趣味的文艺节目比赛、科普知识抢答赛、精彩的文艺汇演等活动,让社区居民赞不绝口。

特别是社区的市民学校,坚持每月两课,一课一主题,在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活动中,开展了居民的“三德”、“三义”、“三观”教育,社区王汉波等三位老同志还编写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三字经》,印发500册,在社区产生很好影响。参加人数近千人。

赤岗社区还安装了有线广播,开办“赤岗之声”栏目。由社区义工队员负责管理,播放内容包括赤岗新声、为您服务、曝光不文明现象、讲解政策民情、健康快车、夕阳红节目、思想道德教育等栏目。广播站的开播使赤岗社区“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胡 岗)

山东省烟台市

建百米屋 藏万册书居民读书有去处

山东省烟台市共有48个街道办事处,193个社区居委会。为了在两三年内将社区图书遍及全市,市政府将这项工作纳入了城市规划之中,并在《关于解决城市社区居委会综合用房有关问题的意见》中提出,每个社区图书室面积要达到100平方米以上,要求在新开发的成建制小区和旧城改造规模小区中,都要一步规划到位;要求建设、规划、房管、民政等部门要积极配合,确保达标,对工作不力造成流失或不达标的,要追究有关部门和当事人的责任,由社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具体抓好落实。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社区图书室建设工作得到了很好的落实。目前,全市168个社区图书室面积达到100平米以上,占社区总数的87%,极大地方便了社区居民读书学习,全市经常参加社区读书学习的居民达7万多人。

房子建立起来,图书怎么配备?烟台市民政局千方百计想办法,拨出20多万元资金,帮助第一批104个社区完成了图书室援建,为50%以上社区解决了图书不足的问题。第二批图书室援建活动开始后,民政局又拨出20万元,援建89个社区图书室。

烟台市还发动社区单位和居民广泛开展无偿捐赠图书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社区单位和居民无偿捐赠图书5万多册。目前,全市180个社区图书室的藏书总量16万多册。社区图书室援建活动的开展,为社区开展读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书室建立之后,烟台市又注重抓学习抓教育,努力打造学习型社区。他们制定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社区读书活动的实施方案,对读书活动的目标任务、学习内容、方法步骤、目的要求和采取的措施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实施方案下发后,各社区普遍以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为依托,充分发挥社区人才荟萃的优势, 他们把身体条件好、政治素质高、语言表达能力强、战功显赫的老干部,组织起来建立了老干部宣讲团,为辖区居民和青少年巡回宣讲;有的把过去从事司法工作的老同志请出来,给社区居民讲法律知识;有的把退休老教师发动起来,给青少年上辅导课;结合形势任务的需要,宣传党的大政方针、相关政策以及做革命传统报告等,内容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比较健全的教育网络。目前,常年活跃在社区教育战线的各类离退休专业知识人才达3000多人,开展各种教育讲座累计6000多场次,受教育者达80多万人次。

(鲁台)

湖南省陈家湖社区

打造绿色学习平台 构建全民学习社区

湖南省长沙市伍家岭街道陈家湖社区是20世纪90年代初开发建设的安置型社区,居民素质参差不齐。为提高居民整体素质,社区也曾想过种种办法,如开办市民学校、上门宣传、综合整治等,但最终收效不大。垃圾乱倒、杂物乱堆、违章建筑比比皆是、麻将声声此起彼伏。如何正确引导居民“讲学习,爱学习”已成为社区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在社区党建联席会上,大家达成了共识:知识经济时代已向我们走来,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确立“做学习型公民,建学习型社区”的工作目标。

为加强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工作,社区成立了以党总支书记为主任、各楼栋组长为专干的学习委员会,制订了居民学习日制度、学习积分制、考核评比办法、奖励办法,把每周星期三定为集中学习日。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根据不同兴趣爱好,社区成立了12个读书协会、32个楼院学习小组、18处社区读书角,有750多人参加,形成了社区读书协会、楼院读书小组、家庭读书角三级学习组织网络。

社区通过“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和社会各类组织,组建了5支教学队伍。即以辖区学校教师为主体的文化教育队伍,为中小学生提供课外辅导;以中南大学等高校青年志愿者为主体的专业教育队伍,开办法律、社会、医疗、文化等领域的知识讲座,扩大居民知识面;以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主体的时政教育队伍,宣讲政策,弘扬文明;以专家教授为主体的科技理论教育队伍,不定期地开展“名医、名家、名师进社区”活动;以社区内先进典型为主体的实用知识技能教育队伍,开展传帮带学,把“小社区”办成了“大学堂”。

在对过去市民教育成败得失进行认真反思的基础上,陈家湖社区认识到,建一个对社区居民有吸引力的学习教育基地至关重要。2003年初,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社区筹资80.5万元建立了宣传文化法制中心。该中心总面积580平方米,配备了电脑、高级音响、滚动荧屏、触摸咨询网络等智能化设备,建起了藏书2万多册的图书室,开辟了棋牌室等休闲娱乐活动室。驻区的北山建筑有限公司还投资21万元,建成一个400平方米的室外健身场地,配备了18套健身器材;市石油公司投资12万元,建起了文化长廊和18个宣传橱窗,内容包括科学、文化、法律、生命健康、国防、未成年人教育等。

为了解决未成年人迷恋于网吧的社会问题,社区与中南大学联手建成了全省第一家社区电子阅览室。“绿色网吧”配备服务器1台,工作站24个,内存电子图书25万册,开通了网络,并与长沙市公安局网络110联手设置了“防火墙”,安排专职管理员和技术员4名,聘请了中南大学的12名师生为义务指导员,向未成年人传授计算机知识,进行阅读指导。志愿者每个周末来到电子阅览室,为网民提供网页设计、资料查找、硬件维修等方面的培训,引导居民查看电子图书。未成年人可凭户籍证明到社区办理会员卡,免费上网。“绿色网吧”为未成年人提供了丰富的课外阅读和学习辅导电子读物。我们还针对未成年人的特点,购买安装了各种内容健康的网络游戏软件,把众多的未成年人从营业性游戏厅引进了学习室,解决了广大家长感到头痛的问题。“绿色网吧”不仅吸引了未成年人,还吸引了社区内各个层次的居民群众,不少居民学会了利用网络查找资料、获取信息、寻求合作。同时,我们还在社区网络上开辟了“居民论坛”,宣传国家的政策,定期公布社区重要工作,组织居民对社区的工作进行评议,引导居民对涉及自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荐言献策,拉近了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距离,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热情明显提高。“绿色网吧”开放以来,已接待社区居民4642人次,吸纳会员775名。《湖南日报》、湖南卫视、《长沙晚报》、长沙新闻频道等20家媒体先后对其给予了报道和推介。

(开 福)

湖南省长沙市定王台社区

让学习型社区惠及所有公民

定王台社区地处湖南省长沙市城区中心,辖区内有徐特立、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学习、执教过的百年名校——修业学校,多家文化、艺术及其传播类公司落户定王台书市,湖南省新华图书城、长沙市图书馆紧临四周,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气息。近年来,他们依据历史文化资源与省新华图书城、长沙图书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优惠社区居民购书及借阅条件。动员长沙万卷购书城设立了“少年回家驿站”,让放学后的学生在“驿站”内做作业、看课外书籍、绘画等,吸引学生们放学后进“驿站”,不进网吧。利用地区内资源优势,社区每年举办各种专题讲座10多场,举办群众文化艺术节等活动20余次,居民群众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参与率达80%以上。

咸嘉新村社区在创建学习型社区过程中很注重营造“人人是学员,处处是学校”的气氛,首先创建了学习型机关。街道工委、办事处把创建学习型机关作为创建学习型社区、提升干部素质的龙头工程,把转变作风、改进工作结合起来,并建立了干部学习卡制度,把机关干部的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学习与干部的培训考核挂钩。同时,依托共建院校,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街道为干部举办讲座,促进了机关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二是创建学习型社团。他们按照贴近社区、贴近居民、贴近生活的宗旨,引导社区居民根据各自爱好、特长,组织了各类协会组织。这些协会经常组织学习、开展活动,做到了寓学习于活动之中,寓学习于娱乐之中。三是创建学习型家庭。他们把学习型家庭建设作为学习型社区建设的重点,让学习之风吹进每一个家庭,感染每一位居民。社区制定了“学习型家庭”评选办法,把家庭教育、子女学习情况、家庭藏书量、订阅报刊杂志量以及参加社区学习培训次数作为学习型家庭评选的硬指标,引导和带动居民“学习充电”。为了定期向每家每户提供各类培训、活动信息,向社区共建院校反馈居民的学习需求,引导居民有选择地参与各类学习培训,社区还创办了全省首家社区报——《我们的家》。

在增强增强学习的基础上,咸嘉新村社区还配套开展了“邻里一家亲”、“爱我咸嘉新村,共建美好家园”等主题教育和“十佳好婆婆、好媳妇”、“五星级”文明家庭、文明楼栋、文明经营户等评选活动,引导居民学身边的人、学身边的典型,从而进一步浓厚了学风、树立了正气。2004年,社区共评出星级文明家庭2788户,参与率达100%。

2004年底咸嘉新村社区荣获湖南省首家“全国群众文化先进社区”荣誉称号。胡锦涛、黄菊、罗干、曾培炎等10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社区视察指导,胡锦涛总书记还以安置模式好、安居乐业好、社区环境好、文化氛围浓即“三好一浓”概括,对咸嘉新村社区给予了高度评价。

(岳 麓)

湖南省长沙市营盘街社区

爱心满“营盘”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营盘街社区是长沙市的旧城改造重点地段。社区在全省率先打造了社区特色品牌,获得了湖南省文明单位、市级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

营盘街社区为老城区,以纯居民为主,情况较为复杂,要把沾染不良风气的居民从牌桌上、舞厅里拉出来,让他们重拾书本,让下岗失业的人们重新掌握一门技能,走上再就业的道路,社区采取了营造居民读书氛围的方法。

社区一方面宣传造势、开展座谈,让社区居民组代表、社区党员先行动起来,带头从自己的家庭做起;另一方面对学习活动中涌现出的典型大力推广。如:家住盘乐园22号的陈女士用化名在网上和儿子进行交流,了解到了儿子的内心世界,通过慢慢地在网上沟通劝解,终于把儿子从迷恋网络游戏的道路上拉了回来,使其提高了学习成绩。

营盘街社区曾因南宋爱国将领辛弃疾的驻军而得名,社区居民都很自豪,并提出了“文明建营盘,爱心满社区”的口号,还组织编写了《社区居民必读》、歌曲《盛世营盘春满园》。由于这些都是居民共同参与的结果,所以在居民中有很强的号召力。

根据社区的特点和当代青少年的特点,社区请有关教育专家编写了《社区居民必读2——家长必读》。社区的罗女士从书中明白了自己教育失败的原因以及正确的教育方法。几个月后,她和儿子交上了朋友,母子间的感情很快融洽,她儿子的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

营盘街社区坚持自学为主,每月举行一次学习主题活动,每个季度开展一次学习论坛,并做一次问卷调查。每一名社区干部和党员各辅导1个楼栋和3户家庭的学习。

不少居民在学习中尝到了甜头。家住北正街242号的一对夫妻下岗后,因年龄较大,一时找不到工作,便渐渐迷上了赌博。在社区学习活动的影响下,夫妻俩重新拿起了书本,通过培训,夫妻俩都找到了如意的工作。他们逢人就说,是社区的学习活动挽救了他们的家庭。

(开 福)

重庆市南岸区

我们追求的是创出社区的特点

重庆市南岸区位于重庆长江以南,系重庆主城区之一。结合实施“星光计划”工程,南岸区狠抓了万家社区读书阵地建设,积极组织开展社区读书活动,为构建我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奠定了基础。

2003年第一期援建活动中,我们选择已经实施“星光计划”项目,且工作基础较好的20个社区,援建了20套“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图书。区民政局专门拿出2万元资金对社区图书室进行改造。第一期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实施后,受到了社区广大居民的欢迎和喜爱,很多社区居民积极踊跃地参与社区读书活动。

2004年,为了尽快实现全区所有社区建有图书室的目标,规定图书室面积不得低于20平方米。在第二期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工作中,区民政局拿出了5.5万元援建了55套图书,确保了每个社区一套图书。同时,我区还为区社会福利中心的老年人和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以及殡葬职工和民政局机关各援建了一套图书。目前,全区70个社区建有社区图书室,为社区广大居民开展读书活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阵地。

在全区逐渐推进“全民读书、终身读书”的活动中,上浩社区专门成立了一个社区“红领巾希望书屋”,在“万家社区图书援建”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书籍,有科技、文学、少儿、生活等各类图书共计500余册,此外,还为辖区青少年读书学习提供了场地。2004年,团中央书记张小兰视察该社区时,对“红领巾书屋”给予了高度赞扬。区民政局出资5.5万元,解决了在第二期开展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的经费,提前实现了2005年全区社区居委会建有图书室的工作目标。

随着万家社区读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社区合唱队、老年腰鼓队、少年腰鼓队的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南湖社区100人的老年合唱团,还自己创作了《南湖社区之歌》。2002年和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先后来到南湖社区视察,对南湖的社区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赞扬。当李长春听了南湖社区的居民演唱《南湖社区之歌》后称赞道:“很好,很有社区的特点!”

(庆 南)

湖北省

夺冠来之不易

湖北省在全国社区文明风采电视大赛中夺得总决赛冠军。总结此项工作,着实来之不易。

为做好参加全国社区文明风采电视大赛的代表队的选送工作,湖北省于2004年8月2日成功举办了“楚天风采”杯湖北省社区知识电视比赛。在这次比赛中,武汉市常青花园社区代表队胜出。之后,该队代表湖北省分别前往长沙和北京参加了全国社区文明风采电视大赛预选赛、半决赛和总决赛,取得了好成绩。

之所以取得优异成绩,一是不能忽视省民政厅和武汉市民政局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和后勤保障工作。因强调展示湖北风采第一,比赛第二,使参赛队员能轻装上阵,较好地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二是全省社区知识电视比赛得到了省文明办、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局、省广播电视局和湖北电视台的大力支持。三是得到了武汉市常青花园新区管委会大力支持和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武汉新世界康居发展有限公司不仅大力支持这项工作,还提供了经费保障。

这次比赛还得到了常青花园社区居民,特别是一些有专长的社区志愿者的大力支持。

(湖 办)

深圳市北头社区

“博士论坛”进社区

北头社区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南山街道,其前身是一个渔民村。在1992年,顺利完成了由村委会向居委会、村民向居民的历史性转变。

在“万家图书室援建活动和万家读书活动”中,广大居民积极响应,纷纷自愿捐赠了大批书籍。社区现已建成一间教室和两间电脑培训室,为社区学院的成立、运作和开展各种培训提供了载体。为了让居民群众跟上信息网络发展的步伐,图书室配置了多台电脑,免费提供给社区居民上网学习。

北头社区积极参予了建设社区图书室。去年建成的图书阅览室占地近150平方米,拥有藏书达15万多册,各种报刊杂志达100余种。图书室不仅安装了高级图书架,还配备了阅览桌椅和空调,图书室被评为深圳市公共图书网络达标单位。

北头社区的“博士论坛进社区”搞得有声有色。南山区发挥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辖区1500余名博士的资源优势,从2001起,坚持每周举办一次“博士论坛”。南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杨万璋博士主讲的“社区家庭与野外急救”讲座,不仅讲解了一些救急医学常识,还进行了现场示范,使居民学到了实用知识。“博士论坛进社区”活动的成功举办,探索了社区科普工作的新路子,成为北头创建学习型社区活动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2004年,在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北头社区学院正式成立。社区学院的宗旨是“服务大众生活,陶冶生活情操”,各种深受居民喜爱的艺术班,内容十分丰富。社区学院坚持常年办学,每个星期都举办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和艺术知识讲座,艺术培训室每天都为居民开放。

开展教育进家庭活动。社区对辖区青少年学生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对学习成绩较差和行为表现不好的学生登记造册,安排专人上门辅导。社区青少年热爱学习,品行良好,无吸毒现象。北头社区还被评为深圳市无毒社区标兵单位。

(粤 民)

海南省海口市东湖里社区

知识的土壤培育文明之花

在创建学习型社区的活动中,海南省海口市东湖里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党支部的干部一马当先,克服以往常出现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缺点,在本已十分紧张的工作中,抽时间学习。

在东湖里社区的阅览室里,藏书总量已达3000多册。每当居委会阅览室开放的时候,里面总是坐满了前来读书的居民,有白发苍苍的老年人,有稚气未脱的少年儿童,还有忙里偷闲来看书的中年人,积极进取的气氛洋溢在阅览室里。

驻辖区内单位的阅览室向居民开放,也为社区居民读书提供了学习的阵地。

东湖里社区有下岗人员743人,他们的文化层次参差不一,居委会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学习,以增加他们再就业的机会。花仙子集团为辖区居民开展美容美发技艺培训,许多下岗职工在掌握了这门技艺之后重新开创了就业门路。美兰区劳动局为东湖里社区下岗职工免费培训烹饪、缝纫、电脑操作、家电维修等劳动技能,共有100多人参加了培训。居委会还与再就业培训部门联系,为下岗女工提供护理、母婴保健、物业管理、卫生保洁等多层次免费技能培训。几年来,共培训下岗女工386人次,帮助近百名下岗女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东湖里社区在社区内开展“新世纪读书活动”,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影片”活动,陶冶青少年情操。同时组织开展大学生社区文化援助服务,充分发动辖区内的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期,为社区居民送去精神粮食。

文化拥军一改过去简单的拥军形式,省总工会、省汽车运输总公司等驻区单位和居民群众共捐款5000多元,给部队购买了书刊300多册,还捐赠VCD、家庭影院。

几年的社区工作实际,给了东湖里社区一个重要的启示:是知识的土壤培育了社区文明之花。

(琼 海)

云南省昆明市席子营社区

旧貌换新颜

云南省昆明市席子营社区过去是以“脏、乱、差”闻名的居民区。社区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先后投入了160万元资金对其进行整改,使小区“旧貌换新颜”。

在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工作中,我们成立了文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了“三个一”工程实施方案:坚持每星期一次“社区学习园地”专栏宣传;每月一次居民群众学习;每季度一次特色活动。社区图书室现共有各类藏书6500册、17种报刊。社区已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由28人组成的“文化、教育、科普、计划生育”知识宣讲团,利用社区文明公民学校、人口学校、妇女学校、老年协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群团组织为有效载体,坚持每月一次的群众学习。由党员、文体、科普、环保、计生、青少年组成的社区志愿者队伍活跃在大街小巷。

这些活动深受大家的欢迎,前来听课的群众达4260人次。

利用社区文明公民学校、人口学校、党员之家、科普活动室、社区文化站、图书室、社区卫生院等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在广大居民中积极开展了“为了生活更美好”的读书知识竞赛。居民们积极参加“万家社区读书知识竞赛活动”,出现了夫妻参与、老少参与、全家参与的热烈场面。读书讲座、诗歌朗诵和在社区图书室开展的每周二、四社区合唱队、卡拉OK大家唱活动吸引了许多人参加。“艾滋病、高血压、高血糖、颈椎病、心脑血管”等老年疾病预防、治疗知识宣传,也吸引了不少居民。

几年来,席子营社区荣获了全国妇联“全国妇女健身活动巾帼健身队”、“云南省第一批体育特色先进社区”、“省、市、区科普先进单位”、“省、市级优秀妇女之家学校”、“省、市巾帼文明示范岗”、3年连续获市、区级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

(盘 龙)

四川省

建学习社区起步虽晚动作快

四川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开展以来,我省首批援建社区图书室859个,10余万名社区居民参加了社区读书活动,使我省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川的社区建设起步晚,发展不平衡,各个城市和社区存在一定差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实行分类指导。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我省首批捐资援建了859个图书室。首批援建图书室较多的绵阳市先后援建了160多个社区;有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政府部门捐资的;也有像长虹这样的大型企业捐资的。宜宾市翠屏区直接申请政府财政补贴,一次性投入12万元,援建了60个社区图书室。乐山市市中区则采取共驻共建,采用了由社区各成员单位一家出一点的办法,解决了援建资金的困难。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很受社区居民的欢迎,既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又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成都市金牛区着力打造了“高雅艺术进社区”、“社区音乐文艺晚会”、社区放映“坝坝电影”等面向社区居民的大型文体活动,得到了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成都市成华区利用参加全国社区文明风采电视大赛的时机,在全区掀起了轰轰烈烈建设文明社区、展现社区风采的新高潮。攀枝花、泸州、遂宁等地通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体表演、以及健康民俗活动等方式,以居民关心的话题、居民乐于接受的形式,推动了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川民)

四川省绵阳市

文明祥和进万家

四川省绵阳市地处川陕要道,有377个社区居委会,受援图书的社区达163个(首批受援143个,第二批受援20个)。

2001年底,社区建设工作首先在绵阳城区启动,规定每个社区建成包括图书室在内的办公活动用房不低于100平方米。涪城区、游仙区和科学城办事处积极落实,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各县(市、区)政府把社区基础设施,包括“五室三站一场所”建设,纳入城市发展建设规划,作为城市改造建设的内容之一,搞好规划,分步实施,限期落实。《规划》还对绵阳城区、县城所在地和乡镇社区分别提出了不同配置标准。

开展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读书活动,解决援建经费是主要矛盾。为此,全市共筹集经费70余万元,并接收各类捐赠图书7万余册。

为了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打造学习型社区,我们在《绵阳日报》、《绵阳晚报》、绵阳广播电台、电视台介绍援建图书书目及内容,使社区居民了解图书种类和需要的阅读书籍。

援建图书进入社区后, 受援社区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并由社区分管领导每年向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报告一次社区图书室建设管理和开展读书活动的情况,接受大家的评议,因而保证了此项工作更好地开展。

(四阳)

贵州省六盘水市

我们的阅览室讨人爱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推动全国文明社区建设,在全省社区参加第一批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活动的122个社区中,我市就有66个。在2004年下半年,我市参加第二批图书室援建活动的社区为18个。至此,全市84个社区全面完成社区图书室援建活动。

在成立六盘水市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领导小组后,为了组织实施好这次活动,我市各级多方筹集资金,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市级挤出8.4万元补助各个社区,给每个社区补助1000元。我市经过层层竞赛,优选队伍,组队代表贵州省参加了全国文明社区风采电视大赛在成都片区的预选赛。

自开展图书室援建活动以来,为确保工作的连续性,特别是图书到位以后能够及时把援建的图书送到社区,我们聘请专业人员到社区指导图书的管理、分类及图书摆放,同时在广场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各县、特区、区组织开展参加文明社区电视大赛的队员选拔赛,好中选优,组建了参赛队伍,参加了在成都赛区的选拔赛。每个社区都掀起读书活动的高潮,图书借阅率都明显提高,社区居民把社区图书室比喻成“我们的阅览室”。

广场社区开展的“假如我是社区干部”的演讲活动,和六枝特区团结路社区开展的“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活动,吸引了广大社区居民踊跃参加,增加了社区的凝聚力。我市各地还组织自愿者队伍,到社区开展“一帮一”活动,并和帮扶对象签订了帮扶协议。

(贵 水)

青海省西宁市祁连路一社区

人人是学员处处是学校

创建学习型社区活动,党员干部是关键。坚持“每天学习一小时”的做法,促进了社区形成“人人看书、个个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

“万家社区读书活动”进一步深化了学习型社区的创建,2004年,针对社区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社区将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落到实处。

我们逐门逐户将《再就业优惠政策手册》、《就业信息》、《再就业指南》、《劳动法》等送到每一个下岗职工手中。通过学习,我社区570名下岗失业人员中有330人实现了再就业。

针对社区内的婚姻家庭纠纷,我们将《婚姻法》、《妇女权益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送到居民群众家中。自“读书进万家”活动开展以来,我社区婚姻家庭纠纷发生率大大下降。

利用援建的图书室和其他部门和个人捐赠的书籍,社区开展了“读书月”、“读书周”活动。邀请区、街道干部、专家学者、企业家等,举办学习交流会、座谈会、演讲会、报告会、研讨会等,提升居民群众的学习能力、文化素质,在社区形成了“人人是学员,处处是学校”的良好文化氛围。

在开展“万家社区读书活动”中,社区注重培养和倡导“爱我社区,共建家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共驻共建意识和社区居民互帮互助意识。

(青 宁)

陕西省西安市

古城社区有特色

自开展“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以来,我市以建设“学习型社区”为宗旨,通过政府社会多方面支持,使484个社区受援,占全市总社区数的88%。

10月初,我市与陕西省沸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订了组织社区建设知识大赛的合同,采取“政府主办、企业协助”的方式,筹集大赛资金30多万元。大赛工作全面开展后,在《西安日报》印发报刊答题试卷5万份,收回答卷达3万余份,答题率达60%左右。

在“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活动”的具体组织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如图书室的硬件设施问题,有1/3的社区没有办公活动场所,图书购回后无法向社区居民开放;还有配套资金问题,以及如何发挥图书的效益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办公室拿出具体意见和解决办法,即2004年6月前先在有办公和活动场所的社区进行援建活动,配套资金由所在区县政府解决。我市莲湖区政府针对资金短缺的实际情况,在全区开展了“聚智聚力共建社区”活动,动员所有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本着一个部局包2-3个社区开展共建的目标,要求对所包社区缺什么解决什么。2004年该区不仅为所辖107个社区全部进行了援建,第一批援建活动结束后,我市提出了力争年底前将90%的社区图书室建起的目标。截至2005年元月,我市第二批252套图书落实到位,并于元月初全部发放到位,使我市社区图书室援建数达到了88.2%,共有484个社区得到了援建。

西光社区在西光企业集团的支持下,社区各种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他们在西安地区选拔赛中脱颖而出,先后代表西安、陕西参加了西北6省区分区赛和北京的决赛,取得了较好的名次,极大地丰富了古城社区的文化活动。(安 民)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丰收社区

新鲜的活动吸引人

近年来,我们采取社区资源共享、与辖区单位共建的办法,由企业和辖区单位无偿为社区提供活动场所215平方米。2003年,在耀吉兴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在社区新建了500平方米的社区文化健身活动广场,自治区民政厅无偿提供健身器材一套,并援建了社区图书室。社区居民感慨地说:我们的社区读书看报有地方,早晚健身有器材,学习培训有阵地。

趣味运动会根据居民的不同年龄、性别,设有踢毽子、跳绳、自行车慢行、骑童车赛跑、投圈等11个竞赛项目,每次参赛人员都在百人以上。其中年龄最大的68岁,最小的只有4岁。公建巷60岁的杨兰芳老人感慨地说:“这样的活动让我们老年人与年轻人一起比赛,使我们重新焕发了活力。”社区的书画展分为老年组和少儿组,每年对参展的60余幅作品,进行评比和奖励。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书法绘画展上,有两幅作品被社区居民购买收藏。社区的卡拉OK比赛有独唱、合唱。独唱分为少儿组、青年组、老年组;合唱以家庭为单位参加。社区歌手刘婷婷的一曲《大中国》感动了社区居民。张志刚老人说:我们的歌手快专业化了!社区文化节上有京剧、秦腔表演,还有社区居民手工编织、刺绣、剪纸展、家庭文艺节目比赛,内容健康丰富、贴近生活,深受居民喜欢。

在社区开展的“四进”社区活动已坚持开展了几年。

法律进社区社区成立了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和社区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聘请了懂法律,且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社区居民马彦文、黄程忻担任了社区法律顾问,定期在社区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对居民提出的问题,他们都会耐心地予以解答。市民学校定期邀请交通、消防、食品等法律方面的专家到社区为居民讲课。兴庆区司法局的领导为社区青少年举办了“未成年人保护法”讲座,受到了社区学生、家长的好评。

科普进社区自治区科技厅的科技大篷车到社区现场演示科学原理和先进科技,吸引了社区的青少年前来参加并亲手操作。

保健进社区社区居委会和银川市妇幼保健院签订了社区卫生协议,妇幼保健院在社区开设了医疗点,并定期到社区市民学校为居民进行卫生保健知识讲座。

文化进社区在坚持自己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同时,与自治区文化厅联系开展经常性的文化活动,特别是文艺大篷车的“梅家小院”感动了观众。

社区开展的家庭“六情”教育活动,即父母养育情教育、兄妹手足情教育、婆媳互爱情教育、夫妻恩爱情教育、邻里互敬情教育、社区一家情教育,逐渐形成了关系密切、出入为友、守望相助、贫病相抚的新型社区人际关系。

(夏 银)

黑龙江省

加强图书室建设 提高社区文明水平

黑龙江省在去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社区文明风采电视大赛”上,取得了半决赛第一名、总决赛第二名的好成绩。这是全省13个地市、376个街道办事处、3285个社区努力开展社区读书活动的成果。

为了保障图书室援建和读书活动顺利实施,省民政厅、精神文明办、新闻出版局、广播电视局等厅局成立了“社区图书室援建活动领导小组”,王东华副省长亲任领导小组组长。民政厅牵头协调,各部门通力合作,形成了齐抓共管、协调运行的局面。各地也分别成立了各级活动领导机构,为全省的图书室援建和读书活动、社区文明知识竞赛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图书室援建和社区读书活动中,如何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开展好、组织好、发动好此项工作,成为影响社区建设进程的首要问题。黑龙江省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多元投入相结合的原则,多渠道吸纳、筹集配套资金。各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个性化的资金解决,探索出三种图书室援建模式方案,化解了资金瓶颈问题。

综合型城市采取社会多元投入。 哈尔滨、齐齐哈尔等综合性城市,工业基础好,大中型企业多,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发育快,居民对社区建设认同感强。在地方政府主导投入的基础上,这些城市重点发动企业和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共建社区图书室,广泛接受居民捐增图书和社会援建图书,形成了社会多元投入模式;

资源型城市依托核心产业投入。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等资源型城市,在地方财政进行初试投入的基础上,煤炭、矿山等地方核心经济产业的发展,为图书室援建投入了大量资金支持,依托城市核心产业支持援建社区图书室成为主要模式;

农林型城市实施政府主导投入。 绥化、伊春等以农业、林业为主导的城市,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地方财政勇挑重担,图书室援建所需的配套资金全部由政府承担。绥化市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经济较少,在图书室援建活动中,绥化市民政局投入援建资金16.6万元,一次性解决了全市83个社区图书室建设问题。

与此同时,黑龙江省广泛发动居民参与社区读书活动。哈尔滨市南岗区各个社区在社区公开栏中,张贴援建和捐献图书目录,鼓励居民,特别是未成年人走进图书室;道里区积极创建“无假日”社区图书室,社区居民可以在“五一”、“十一”、春节期间随时借阅图书。牡丹江市民政局创新思路,在四个城区分别举行了4场圆桌聚会式的“社区圆桌读书会”,社区居民以接力和游戏方式开展读书活动,寓教于乐的活动让居民们在娱乐中求知,在求知中进步。大庆市社区干部积极开展入户访谈,发动居民向社区图书室捐献书籍。社区读书活动开展以来,全省1991个社区图书室,接待居民读者32.4万人,接受居民捐赠图书24000余册,社区读书活动获得居民的极大认同。

为了巩固图书室援建和社区读书活动成果,全省2820个社区开展了社区居民读书比赛,省民政厅在黑龙江电视台举办了 “福彩杯黑龙江省社区建设知识电视大奖赛”的预赛和决赛,把全省社区文明建设推向高潮。省社区知识竞赛结束后,省民政厅又组队,邀请专家作为教练,通过26天的集中封闭训练,使其在“全国社区文明风采电视大赛”的半决赛中顺利胜出,进入总决赛并取得了好成绩。

(龙 民)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龙泰社区

建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增强归属感

哈尔滨市南岗区荣市街道办事处龙泰社区是南岗区的一个较大型的社区。由于地处繁华的商业中心区,同时又是原来的棚户区改造处,社区具有外来人口集中、人群素质不一的特点。

为此,办事处首先创办了《龙泰社区报》,及时地向社区居民和驻街单位宣传上级的有关政策和要求,反映社区的好人好事和工作动态。每月定期地发放到居民楼道和驻街单位,并在社区内设立阅报栏。由于信息能够及时地传递,社区的大事小情也得到了群众的关注和驻社区单位的支持。群众之间的感情开始“流动”起来。一些社区的学生还纷纷为《社区报》投稿。

在交流信息的基础上,龙泰社区十分注意强化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道建设。残疾人曹丽娟主动办起了家庭小书屋,自费购买了大量的图书,免费对社区的孩子们开放。由于她的小书屋邻近学校,许多孩子一放学就直奔这里,看书、写作业、搞课外活动,使这里成了孩子们学习和沟通的校外小课堂。目前,龙泰社区已创办了学习型家庭987个,学习型楼道153个,家庭图书角8个。

要想吸引更多人的参与,就必须有针对性、有特色、有实效。为此,我们十分注重学习内容的选择,有计划地开展了五个方面的主题系列学习活动:党的知识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请志愿军老战士为社区的孩子们讲抗美援朝的战斗经历,请参加过开国大典的离休老干部潘士申为社区群众讲自己的亲身经历;法律知识讲座,请社区警长为孩子们上法律知识课、请法律服务所的律师们为社区群众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就业技能培训,针对地区下岗职工的就业需要,社区开出了“培训菜单”,下岗职工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报名参加各种免费培训。一年来,我们已经开展了保健、按摩、美容美发、厨艺、水电维修等9项技能培训,帮助下岗职工找回了自信。

在读书活动的方式上,龙泰社区注重多样化教育。如,他们请在国外生活、从商多年的社区群众现身说法,讲在国外创业的感受和国家发展变化的对比,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为让社区的孩子们做到“远离网吧、远离乱花钱、远离不良嗜好”,组织孩子们到少管所参观、座谈,让他们亲身体会到高墙内外的不同。为引导社区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他们组织社区孩子们与地区特困户结成共建对子,让孩子们通过帮助别人找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他们还请来著名的儿童读物作家孙幼忱为社区群众举行读书报告会,用他身残志坚的意志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来启迪人生。为增加辖区农民工的归属感,社区还组织社区120名农民工到避暑胜地西泉眼进行了漂流,让社区的农民工第一次找到了社区主人的感觉。

丰富多彩的社区学习使居民们在活动中了解了社区,理解了社区工作。居民贾广林曾是龙泰社区有名的“钉子户”,因为收费、环境卫生之类的事情经常与社区干部和邻居发生争吵,他的儿子在参加社区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看到了社区干部工作的艰辛,了解到社区工作的许多不为人知的内情,就主动找自己的父亲做工作,终于使这个有名的“钉子户”自觉地补齐了卫生费。由于贾广林家生活困难,社区又主动为其申请了低保,还帮助其与办事处领导结成了帮扶对子。

(南 岗)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华社区

借发展西部东风建民族学习社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新华社区地处边境城市,居民来自全国28个省区,民族结构复杂,语言文字多样化,为此,他们首先通过不同语言的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的传播和多民族文字宣传材料的张贴,向居民传递终身教育的理念,引导辖区居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对终身学习的认识。开展“万家社区图书援建”活动以来,又建起了近120平方米的社区图书室。为配合和推动“万家社区读书”活动,社区开展了“捐赠图书共建文化家园”活动,共收到辖区单位和广大居民捐赠的各类图书达7800余册,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图书室的藏书。

在开展读书活动的同时,新华社区还注意从强化社区文化阵地建设入手,成立了社区文化站、文明市民学校,创办了《社区建设简报》,并在居民小区设立宣传橱窗、光荣榜等;组建了秧歌、舞蹈、戏曲等10多支群众文化队伍;举办了社区书画艺术展、广场交谊舞大赛、文艺节目汇演、周末影院等文体活动。

新华社区还利用国家“西新工程”援助的电影机,成立了流动电影放映队,深入楼区、学校,放映国产优秀影片,每年举办为期5个月的“周末影院”和“青少年爱国主义电影周”活动,目前已累计义务为单位、居民放映电影96场,观看人数多达3.9万人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农五师)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

建学习型社区 促和谐社会发展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深入开展社区图书馆援建和社区读书活动,并以此为依托,扎实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用先进的文化占领社区的文化宣传阵地,促进了城市社会的和谐发展。

目前,朝阳区的每个社区都建有图书阅览室,每个图书室都藏有适合社区居民文化生活需要和社区工作需要的优秀精品图书不少于500册。这些图书主要来源于上级援助、区政府统一购进、共驻共建和个人、社会团体及企业赞助等。

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朝阳区广泛开展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市民读书推介活动。通过读书报告会、学习经验交流会、读书征文等,使越来越多的居民逐步养成了爱读书、爱学习的良好风气;在社区居民中开展了藏书评比活动,每年评出社区十大藏书家;开展了家庭读书“五个一”活动,即每个家庭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学习交流时间,一个书柜、一张书桌、一份报刊,每月增购一本好书,提倡日学一小时,月读一本书。市十大藏书家之一侯国超,将自己珍藏的10架爱国主义教育图书以流动书架形式走进社区家庭,推动了社区的群众性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建立社区图书室与开展社区读书活动是解决了居民文化生活需求。

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朝阳区采取了学习上的分类指导。对于老人则注重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符合老年人特点的文体活动,用科学驱除迷信,用文明消除愚昧,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则注重公民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讲文明、懂礼貌、有道德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还有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学习、面向残疾人的自立学习、面向妇女儿童的维权学习等等。妇女心理学讲座、家庭婚恋讲座、保健知识讲座,法律、电脑、外语知识培训,吸引了社区上至80岁老人、下到学龄前儿童前来学习。目前,朝阳区已建立了一支由社会科学工作者、教师、律师、医生、艺术家、书法家为主体的社区辅导员队伍,共计700多人,并有注册社区志愿者46729人,为建设学习型社区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辅导队伍。

现在朝阳区的居民从原先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人们的学习行为更趋自觉性、主动性、理智性和延续性。人们在读书学习中,提升了文明状况的现代化程度,创造了一种自在、愉悦的生活环境,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春阳)

广西壮族自治区

500个社区读书室遍壮乡

广西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四部委文件精神,已顺利完成了全区500个社区图书室的援建任务。

根据全国组委会关于社区图书室援建经费分担办法和受援社区原则上不承担图书经费的精神,我们确定了由自治区和市县(区)各分担50%图书援建资金的原则,即全区500个援建社区图书室,共需配套资金100万元,其中自治区组委会负责50万元,各市、县负责50万元。自治区民政厅从福彩公益金中一次拿出50万元资金,解决了自治区组委会应承担的经费。各地的经费落实得也比较顺利,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对“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积极主动认识到位,50万元经费全部得到落实,其中南宁、柳州、桂林运用本级财政资金一次解决图书援建经费,不需县区政府承担经费。

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加强与全国组委会办公室的协调和沟通,多次召开自治区组委会联席会议和办公室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2004年8月18日“首届全国社区文明风采电视大赛”南宁分赛区选拔比赛在南宁市隆重举行,江西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深圳市、青岛市等6支省(区、市)代表队参加,比赛取得了圆满成功。同时成功承办全国社区文明风采电视大赛南宁分赛区选拔比赛,使我们对社区工作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认识和理解。

(广 民)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新城区

“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南宁市新城区社区建设先后获得了“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等全国和自治区以上的表彰和奖励23项(次)。在开展“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中,50个社区全部建立了种类齐全、数量较多、管理规范的图书室,社区图书室藏书达15万多册,图书内容涉及到社区建设、法律、科教、文体、卫生、生活、经典藏书等7大类5000多种,参加读书活动的人数达200多万人次,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栋、学习型社区不断涌现。

各社区广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开源找书活动,许多居民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宝贵书籍都捐献出来。在一个月内,我们就收到辖区单位和个人以及社会捐赠的各类图书达5万多册。民主路社区的自治区残联副主席邓敏杰积极向社区献爱心,捐献30多册、价值近1000元的图书,已旅居美国的原燕子岭社区爱国人士莫瑞斌,出国不忘社区建设,还给社区寄来50美元,用于购买图书。全城区先后收到图书15万多册,捐款50万元。

2003年,城区利用建设36个“星光老年之家”的时机,增加投资近300万元建立了36个社区图书室。

新城区的社区与辖区单位,通过签订社区资源共享承诺书的形式,把单位内部图书室向社区开放,营造了一个“你一生学习,我全程服务”、“你要学习什么,我就提供什么”、“你想在哪儿学,就能在哪儿学”、“你能怎么学,我就怎么教”的学习型社区建设模式,形成一条涵盖社区各类人群,包括早期教育、家庭教育、青少年教育、再就业教育培训、流动人口教育培训、新经济组织从业人员教育培训等覆盖人生各阶段的“终身教育链”。

在开展读书活动的过程中,以求知、求新、求乐、求康(健康)的“四求”为目标,2004年3月,隆重开展了以“十万人读书在新城”为主题的读书活动,10万社区居民踊跃参加。此外,我们还根据“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永久举办的实际情况,在居民中开展学习外语、服务南博会读书活动。我们区还开展了“十、百、千”工程,把全体市民从“要我读”引导到“我要读”上来,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综合素质。

(桂 宁)

作者:京 西等

第2篇:河北省校本课程开发经验材料选

摘要:推进校本课程实践的深入发展,借鉴他人经验是一条可行的路径,更是一种智慧的作为。

关键词:校本课程;河北省;实践经验

乘校本课程之风促学校内涵发展

石家庄市东马路小学

石家庄市东马路小学创办于1965年,位于石家庄市繁华主干道之一的平安南大街与东马路交叉口的西北角,是桥东区的窗口学校。自2008年以来,先后开发了具有东马路特色的9门选修类课程(计有:知识延伸类——快乐阅读、英语口语、数学兴趣;兴趣特长类——形体、绘画、跆拳道、书法、管乐、围棋)。

一、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校本课程

1.以生为本,开设校本课程。在实验之初,我们首先对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要求开设数学兴趣课、英语口语、快乐阅读、形体、跆拳道、绘画、书法、国际象棋等课程所占比例较大。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后,学校综合教师、家长、社区、学校硬件设施四方面的资源情况,暂时决定开设6门选修类校本课程,分别是英语口语、快乐阅读、形体、跆拳道、绘画、书法。对于孩子们感兴趣的数学兴趣课,由于条件不成熟缓开。另外,为了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开设适合学生的课程,在绘画、书法两门课程的安排上,我们在专家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按照循序渐进、分层推进的原则。降低了课程的难度,将一至六年级分成低、中、高三个阶段,对绘画和书法课进行了详细的设置。即一二年级简笔面,三四年级线描。五六年级国画;一二年级铅笔,三四年级钢笔,五六年级毛笔。

2.以校为本,开设特色课程。我校是河北省艺术教育示范校,早在建校初期就组建了合唱团、舞蹈队、民乐团、棋社等各种团体,相继在各级大赛中演出并获奖,使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为了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彰显学校的特色,更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2008年底,由杜士英校长牵头,综合利用家长、省歌舞、体育协会、北京嘉平爱乐艺术培训中心等各方资源,又联合开发了交响管乐课程、围棋课程。其中管乐课程包括长笛、黑管、萨克斯、圆号等8种乐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在“有限的空间”里接受“无限的艺术教育”,学校加大对艺术教育经费投入,大力改善艺术教育的办学条件,完成了较高质量的艺术长廊、艺术雕像、室内外装饰等建设lT程。新增设了民乐教室、多功能室、学生合唱、舞蹈排练室,添置了艺术教育所需的器材、设备、教学用具等。步入教学楼的走廊里,不仅能看到冼星海、聂耳、贝多芬等音乐大师的简介。还能看到学生们的一张张鲜活的表演照片,让学生们感受到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引领学生们一步一步迈进艺术的殿堂。

3.团队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在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上。我们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特长,又积极倡导团队合作。目的是,一方面提高课程内容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开发,得到专业提升的机会。如数学兴趣课程,南于这门课程知识性、科学性、适应性要求很高,既要考虑与学生课内基础知识的衔接,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要保证素材选择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因为当时没有找到合适的选修教材,所以,2008年调查时,虽然很多学生选择了数学兴趣课,我们还是没有开设。为了满足在数学方面有兴趣、天赋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我们组织全校数学教师进行团队开发。根据知识特点按照年级分成6个编写组,一边外派教师参加数学兴趣课方面的提高学习,一边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自修学习,一边编写教材,使一批教师在不断地学习、培训中成熟起来。一年之后,数学兴趣课在学生们的期盼中开课了。

二、科学管理,保证校本课程规范开发与实施

总体做法是:①严格课程申报程序;②精心编制课程标准;③进行教师培训,保证课程有效实施;④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三、依托校本教研,提升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

1.重组学科组,使学科研讨具有实效性。实施校本课程以后,教导处与课程实施的教师一起,结合学校课题规划要求,按照学科特点,重组了体育、阅读、英语口语、数学兴趣、书画5个教研组。规定隔周五下午为校本课程研讨日。不仅在时间上以制度来保证,在形式上力求多样。在教研过程中,要求做到——有中心发言人,有提炼的问题,有解决方案的记录,所有的研讨记录要归档。

2.开展主题论坛,使教研活动实现高起点。每学期末,我们还开展“我与校本课程共成长”为主题的教师论坛。在论坛中教师们梳理各自的成长历程、总结各自的教学经验、方法、分享彼此的心得、收获,也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发展献计献策。有了制度的规范,策略的推动,研讨活动的高起点位,便有了明确、正确的目标和方向。

3.探索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快乐、高效。自校本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就不断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每个学科的课堂教学都要彰显特色,形成模式,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目前,快乐阅读课探讨出了“略读——指导——拓展”教学模式,数学兴趣课探索出了“情境——研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强调突出“新”、“活”、“趣”,关注数学学习的互动与建构。融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于一体。教学模式的形成,极大地提高了校本课程的课堂效率。今后,我们将继续不懈探索,力争全校上下形成“人人研究课堂教学,个个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人人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的氛围。

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收获

概括来说,学科活动课的开设,降低了请家教的比例;学生的特长得到发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学校内涵和特色的提升。

(1)教学质量有效提升。通过系列校本课程的实施,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以数学兴趣课为例,学校有近千名学生参与了该门课程的学习,学校为此成立了专门的教研组,先后培养区级高、巾、初级教练员20余名。举全校之力编写了《东马路小学数学兴趣课教程(1~6)册》。可以说,数学兴趣课的开展,带动了全校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也带动了数学成绩的整体提高。在连续三次的桥东区教学质最大抽测中,我校的数学成绩均排名第一。

(2)学校艺术特色得到彰显。东马路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艺术教育示范校,而校本课程的实施,尤其是艺术类课程的开设,更使学校的传统特色变得历久弥新。2009年,78名学生参加桥东区书法比赛,名列团体第二名,创有史以来最好成绩;形体队学生连续两年参与了中央电视台少儿春节晚会的录制;学生管乐团数十次参与省、市、区级演出,2010年6月份有4名学生还参与了世博会开园仪式展演,暑期又赴新加坡进行管乐交流。如今,学校还成立了教师管乐团。每周升旗仪式由师生乐队

现场演奏国歌。

开发校本课程 拓宽希望之路

青龙满族自治县龙王庙希望小学

龙王庙希望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建于1995年。学校现有教学班11个,在校学生401名,教师21名。自2005年起,学校本着“精艺畅美、博学创新”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自身特点,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2008年9月,学校被选定为河北省教育科研课题“校本课程开发的教育实践研究”实验校。通过几年来的探索与研究,凭借剪纸这一校本课程,我校由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山村小学发展成为市级特色学校,并走进了中央电视台。

一、课程开发

1.根据校园文化活动经验,开发校本课程。在学校开展的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英语课本剧表演等活动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我校举行的一次主题为“爱祖国爱家乡”的演讲比赛中,据班主任反映,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班级都进行了初赛选拔,参加校级比赛的选手可以说都是各班的佼佼者。但是我们却发现,选手们演讲时的语气、语调、停顿、姿态和动作等,都或大或小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于是我们想:如果能够针对演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指导,这不也是一门校本课程吗?基于此,我们开发了校本选修课《演讲与口才》。另外,我们针对学生学习英语热情很高,但日常用语说得不准确的现状,开发了校本选修课《校同英语100句》。

2.根据民间文化传承需要,开发棱本课程。青龙满乡文化源远流长,满乡民间剪纸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涌现出了好多剪纸艺人。在我们当地就有剪窗花的习俗。二月二、端午节、春节或举办喜庆活动,人们都喜欢在墙壁上和窗格里贴上纸花或大红“喜”、“福”等,以示吉祥。几百年来流传至今,这已成为本地区的一种民俗。学生们耳濡目染,拿起剪刀也能剪出一两样来,教师中也有部分剪纸爱好者。在此基础上,我校师生对剪纸的起源、流派、创作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捌查与整理,并加以丰富,终于开发为校本必修课——《巧手学剪纸》。学习剪纸不仅能锻炼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乡土艺术的认知和理解,从而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获得新的生命力。

3.根据国学魅力经典内容,开发校本课程。自孩子咿呀学语开始,家长就教他们背诵古诗,可见古典诗词流传至今,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古典诗词的句式紧凑,内容精炼,思想深邃。因此,要真正了解古典诗词还必须多读、多诵、多写。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为此,我们开发了校本课《走进中华诗词》。这一课程的开设,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还可以与语文学科互为补充,互相促进。2005年3月,我校被秦皇岛诗词学会定为“中华诗教”实验学校。有了诗词学会的指导,这一校本课程就更加完善了。

4.根据孩子的成长需求。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设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学生的年龄差异。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不能很好地参与到校本课的学习中。因此,我校就针对一年级小学生刚入学,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的现状,开发了校本选修课《孩子一定要养成的50个好习惯》,使学生受到了惜时、勤俭、谦虚等多方面的习惯养成教育。二年级开设了校本选修课《孩子一定要知道的50个礼仪》。这两门选修课的开设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他们说自己的孩子听话了,懂事了。这也解决了“走班式”教学中低年级孩子不好调控的问题。

5.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校本课程。为使校本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分类统计,汇总了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人数在15人以上的就选定为校本选修课。于是我们开发了《网e世界》、《十字绣》、《变废为宝巧制作》、《速写入门》、《校园篮球》、《竹笛吹奏》、《七彩绳编》等7门校本选修课程

二、课程建设

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我校逐步克服困难,完善管理,更新观念,创新思路。总结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历程,可以概括为“三个结合”和“三个克服”。所谓“三个结合”,即课程开设要实现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德育相结合;与校同文化建设相结合。所谓“三个克服”,即课程的实施要克服师资配备不足的难题,努力塑造“双师型”教师;要克服校本课程时间有限的困扰,创建第二课堂;要克服学习方式单一、乏味的缺憾,走入社区。服务社区。

三、课程评价

我校建立了一套校本课程多元评价体系。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课程元素对课程实施分级评价,归结为“五星级评价”模式。

1.对课程的评价。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依据选课学生人数、学生日常参与情况、领导听课的意见、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家长及社会的反馈等方面综合考虑,形成最终的评价,评选出星级课程,如五星级校本课程、四星级校本课程等。通过评价,学校客观、公正审视课程的开设情况,及时调整完善,确保课程质量。对于参与学生少且达不到三星级的校本课程,进行转型或取消。

2.对教师的评价,强调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学校建立了以教帅自评为主,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我们要求:(1)校本课程教师必须做到“八个有”,即有开发方案、有课程实施纲要、有教材(自编、选编、选用)、有教学计划、有教案、有考评方案、有考勤记录、有作业成果;(2)教师要按照学校整体实施方案达到规定学时,完成教学任务,效果明显;(3)通过听、查、访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过程性评价。最后,学校从以上三个方面对每位教师进行综合性评价并记录,评选出星级校本课程教师,结果纳入年度考核总分,并作为评优评模的重要参考。

3.对学生的评价。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我们从上课出勤率、课堂表现、学习的成果三方面人手,采取的是“星级+学分”的评价办法。同时融入教师的激励性评语评价,两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

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调动了老师参与课程研究与实施的积极性,激励了学生投身学习的信心,也促进了学校形成更全面、更客观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四、课程效果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发展,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三个提升”: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效益。

我们和校本课程一起提升

邯郸市丛台区赵都小学

赵都小学始建于1946年。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校紧紧围绕“特色立校、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本着“让每一个学生了解邯郸,让每一个学生热爱邯郸,让每一个学生学有

所长,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从2004年9月开始,积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逐步形成了南“邯郸文化系列”为必修课程和15门选修课程所构成的校本课程体系。回顾我校走过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历程,我们深切的体会是:校本课程彰显了学校特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不断总结、完善、提高的过程。我们和校本课程在一起提升。

一、在实践中完善校本课程

1.立足校情搞创新,抓住机遇求发展。由于校本课程可以根据学校特点和学生需求开发,因此,它的开发必将促进学生的发展,彰显学校的特色,从而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对学校来讲,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认识到这一点后,我校决定紧紧抓住时机,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工作。众所周知,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语典故之乡,独具特色、历史悠久的燕赵文化培育了大批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遗留下“邯郸学步”、“黄粱美梦”、“完璧归赵”等众多历史典故和诸多名胜古迹。作为学校,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邯郸历史文化的精髓传承给下一代。我们决心抓住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契机,通过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使赵都小学焕发生机!经过调查与研究,2004年9月,我校确立了以“邮郸文化系列”为内容开发必修课和《健康快车》、《教你下象棋》、《走进数学家》、《三人篮球》、《小小舞蹈家》、《跑步训练营》、《文明礼仪》等7门选修课程。

2.科学严谨,规范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邯郸文化系列”开发中,我们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原始资料的收集。为了更广泛的收集相关素材,同时也给学生参与的机会,我们首先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面对学生所收集的庞杂资料,我们又遇到了第二个问题:如何把收集的资料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和梳理,怎样保证它的真实性和严谨性?经过研究,我们以“三查”“四核实”的资料梳理方式来加以解决。“三查”:即查资料内容与史料的记载是否相符,查各种数据是否真实无误,查情节过程是否记述清楚。“四核实”:即核实资料是否符合自然规律,核实资料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核实资料是否互相矛盾,核实资料是否与其他文献有出入。凡是有疑点的我们都要搞清楚。随着必修课“邯郸文化系列”的深入开发,我们感到博大精深的家乡文化,凭我校一己之力,难以达到预期的开发效果。如何保证校本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呢?这便是我们遇到的第三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征得市、区教育教研部门的大力支持,与相关部门进行联合开发。我校先后多次邀请市教育科研部门、区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和邯郸师专的专家到校指导工作,提供理论支持。经过指导,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水平迅速提升,开发的课程内容更加健康,越来越切合学生发展实际的需要。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邯郸文化系列”五本教师用书于2007年初集印成册,在二至六年级分别开设,具体安排是:二年级《邯郸成语典故》、三年级《邯郸名胜古迹》、四年级《邯郸古今名人》、五年级《邯郸风俗》、六年级《邯郸特产》。

3.完善必修课程,丰富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全新的尝试,需要不断进行修改、补充、调整和完善。我们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必修课程。在省教科所赵杏梅副所长等专家的指导下,结合低、中、高段不同学生的特点,我校及时进行了课程调整。经过几次调整,我校的校本课程必修课的设置日趋合理。二是丰富校本选修课程。2008年6月我校参加了在石家庄举行的“河北省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培训班”后,我们又认真审视了我校的校本选修课程,组织教师向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委员会递交了30多门选修课申请表。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对申请的课程内容重新进行审议、组织教师答辩。进一步完善了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体系,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多措并举。保证课程有效实施

1.强化管理,规范校本课程的开设。为了加强管理,我校将所开设的校本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统一纳入学校课程表,必修课每周一课时,分散安排在周一至周五,由各班班主任任课,分别在各班教室进行。选修课在三至六年级开设,每周一课时,统一定于每周二下午第二节课进行。场地根据课程性质和需要分别设在学校音乐教室、练功房、微机室、操场等。每学期初由任选修课的教师张贴海报,学生打破班级界限自行选择。

2.创造性实施课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为了使开设的校本课程真正达到预期目标,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经常与任课教师一起学习,共同探讨开设校本课程的宗旨;与任课教师一起备课,鼓励备精品课在学校公开展示,同台竞技。学校还开放微机室、电教室为教师搜集信息、制作课件提供方便。学校制订了《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南教导处进行跟踪听课,随时了解学生校本课的学习情况,保证校本课程得以高效运行。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我们还把校本课程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组织学生到市区及附近的名胜古迹进行参观游览,丛台、回车巷、赵苑、赵王城遗址……许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学生们的足迹。我校每学年还举办一次主题为“我因家乡而自豪家乡以我为骄傲”的邯郸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学习效果的平台。在我校举行的春、秋两季运动会中,也把邯郸传统老游戏作为师生的比赛项目。2010年,我们又在以往“看邯郸文化、学邯郸文化“的基础上“说邯郸文化、做邯郸文化”。“说邯郸文化”是指我们根据邯郸市21个区、县组建了赵都小学“邯郸文化”导游团,首先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课程,自愿报名选择其中一个区、县,由教师在班内进行选拔,组建班级“导游团”,然后推荐优秀学生参加学校“导游团”的竞争。经过层层选拔,最终确定了赵都小学21名优秀的小导游。来到邯郸,请你先到赵都小学,那里的小导游们会声情并茂的向您讲解邯郸各区、县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特产小吃等等。此项活动的开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待人接物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做邯郸文化”是指学生在学习校本课程后,利用毛线、布头、豆类、皱纹纸等材料制作了一系列精美的手工作品。来到赵都小学,你会在我们教学楼的墙壁上看到学生们亲手制作的“武灵丛台”、“邯郸学步”、“娲皇宫”、“胡服骑射”等富有邯郸文化特色的手工作品。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校本课程的兴趣。同时。学生们也积累了大量活动的照片、文字等资料,丰富了校本课程的资料库。

3.应用网络平台。拓宽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随着开发的逐渐深入,我校的校本必修课和选修课在不断完善中,都建立了较为丰富的资源包。但由于学生没有教材,缺少直观感受,希望能够阅读到相应的课程材料。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校长立刻决定利用我校优越的网络资源,在学校网站上开辟“校本课程”

专区,把所有的校本课程教师用书、资料集中放到学校的网站上,使学生随时都可以在电脑上搜索查阅,解决了学生缺少资料的难题。老师在授课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把课时教学材料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这一举措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提升了学生利用电脑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连许多低年级的小学生都知道了从书本上查不到的资料,可以上网“摆一摆”(利用百度查资料)。

4.加强课题研究,促进校本课程的应用。为了进一步拓展《邯郸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坚持以科研为引领,以课题为抓手,以应用为目的,围绕网络环境下如何开展好《邯郸文化》校本课程的研究,申报了省级研究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邯郸文化校本课程教学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指导校本课程开发应用,解答各种问题,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理论武装和强大保障。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依托学校已有的校园网,构建起一个校本课程研究的网络平台,创建教研专区、课堂在线、视频观赏、我想留言区、课外阅读、网上考核等板块。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从邯郸文化了解到了世界文化,为学生更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研究过程中我校形成了一整套成型的网络校本课程教研成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三、多元评价。建立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在开设校本课程的同时,我校还积极探索对校本课程的评估,建立课程评价体系。我校制定了《你眼中的校本课程(学生调查问卷)》《校本课程家长、社区问卷调查表》《校本课程开发教师问卷调查》《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家长调查问卷》《校本课程评价调查表》等书面调查文件。在学生、家长、教师对课程评价的基础上,由学校课程开发审议委员会对课程进行评价,从课程设计是否体现本校教育理念和合作精神、课程是否清晰界定了学生学习目标、课程内容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程内容组织思路是否清晰、课程实施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10个方面对课程开发、实施进行评价。评价等级采取质化、量化相结合的方式,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对应的分值。为全面了解课程的实施情况,实施多层次、多角度评价,教师、学生、开发者本人都要对所开发的课程进行评价。为全面了解课程的实施情况,提供了依据,也为下一步的校本课程开发方向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案例,为更加科学地开发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提供了保障。

四、校本课程的实施。实现了学校办学特色的提升(略)

“桥文化”校本课程为学校搭起发展之桥

邯郸市丛台区学步桥小学

邯郸市丛台区学步桥小学建于1964年。因毗邻邯郸名胜古迹学步桥而得名。自从被确立为“河北省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验学校”以来,我校以“桥文化”校本课程打造学校文化特色,凝练办学底蕴,营造高雅的学校文化,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提升了师生的的综合素质,使我校从一所办学条件改善比较滞后、社会认可度不太高的城区普通小学,一跃成为社会满意、家长认可的特色学校。

一、挖掘校本课程资源。彰显“桥文化”魅力

1.立足校本,确立“桥文化”课程。我校地处文化名城邯郸的中心区域,距学步桥仅几步之遥。校名凸显了学校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所隐含的文化内涵。学校85%以上的师生世代生活在学步桥的周围,从小耳濡目染,对桥梁有着特殊的情怀。对学步桥所承载的邯郸历史文化底蕴,对桥所形成的文化,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桥文化又是大众文化,以它为载体的文化是可视、可闻、可使用的文化。它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我们确立实施“桥文化”校本课程,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

2.挖掘“桥文化”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我们引领师生从认识身边的“学步桥”入手,了解桥的来历、建筑结构、历史风貌等。师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继而延伸至邯郸古桥,对邯郸古桥所蕴含的建筑风格、人情风貌、交通作用等多方面展开研究,逐渐引领师生进入了桥文化的领域,再拓展到对中国名桥、世界名桥的探究。由此产生了许多问题,涉及到桥梁的各个方面。我们经过认真梳理,挑选出一些富有文化内涵、在学生认知范围内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去探究解决,学生调动一切可以用的资源,通过一个阶段探究,从不同角度发现了桥梁的许多文化内涵。学校充分发挥教师开发课程的主动性,组织教师编写“桥文化”教学内容,分成“邯郸古桥、桥梁知识、桥梁之最、世界名桥、心灵之桥”等10个单元板块,初步编辑出校本课程用书。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为了加强“桥文化”的内涵和育人的魅力,我们又组织骨干教师闭队,再次对“桥文化”课程教材进行编写。在专家的指导下,编写成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共分为“学桥知、唱桥歌、研桥魂”等15个单元,在课后还设计了实践作业,形成了分年级使川的六本“桥文化”校本课程系列教材。

这套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选择适合各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如“学桥知”这一内容,一至四年级各有侧重:一年级知道桥梁的基本分类,认识不同形状的桥;二年级认识不同结构、不同材质的桥;三年级了解拱桥、浮桥、吊桥的基本特点;四年级学习梁桥、斜拉桥、悬索桥、立交桥的特点。教材知识结构呈现层次性、系列性,内容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

同时,我们还以“桥文化”为主题,建立了“桥文化”校本课程与基础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框架,如“吟桥诗、写桥文”与语文、“学桥知”与数学、“唱桥歌”与音乐、“面桥型、探桥韵”与美术、“研桥魂”与科学等学科的结合,不断丰富完善,形成系列的课程。通过对“桥文化”对基础课程的拓展,学生不仅学习、认识各种各类的桥,拓宽知识面,而且通过学习有关桥的诗歌、故事等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在对世界名桥、现代名桥的学习中,了解人类的先进文化和科技。形成世界观,现代观。为便于学生学习,学校印制“桥文化”系列丛书,学生人手一册,免费循环使用,并在校图书馆存放上百套合订本,供有兴趣的学乍课下阅读。

3.开放课程实施,提升“桥文化”教育效果。校本课程的课堂如何丰富起来,一直是我们探索的问题。省教科所赵杏梅副所长及课题组专家到我校指导工作时,深入课堂听课,与教师座谈交流,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指导意见。我们拓宽思路,打破课堂局限,结合课程内容构建了“八个一”的课程活动形式——“走一走”:学生实地考察桥梁建筑;“听一听”:学生向居民了解桥梁的历史及人文典故等;“查一查”:利用网络、图书馆查找资料;“演一演”:把桥梁的传说故事引入课堂进行情景表演;“谈一淡”:学生把看桥、做桥的感受写下来;“议一议”:学生从桥梁的构造、美学等角度进行交流;“看一看”:师生自己制作桥梁素材,资源共享;“做一做”:师生自己设计制作桥模型。

二、创建“桥文化”博物馆。打造特色亮点

随着课程的深入开展,师生积累的桥文化资料越来越丰厚。为了更系统的展示桥文化课程的探索成果,为师生提供更完善的动手实践平行,学校建设了“桥文化博物馆”。博物馆有260余平方米,馆内陈列的展品有师生近年制作的模型,收集的有关桥文化的邮票、粮票、像章、书画、木刻等艺术品,共计两千余件。博物馆主要分成桥梁知识厅、实践活动展示厅、学生制作室和书画展示厅。

桥梁知识厅通过“邯郸桥韵”展示了邯郸桥梁建筑、人文故事。我们还组织师生考察邯郸河流,自己绘制了邯郸地域桥梁分布图。“中国桥梁”以我同古今桥梁建筑的经典展现桥梁风采。“世界桥梁”让我们领略了世界著名桥梁的绚丽风情。“桥梁发展史”述说了桥梁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桥梁结构”以直观的模型和图画解说不同结构桥梁的受力原理。桥不仅是空中的道路,同时义是人们创造的艺术品,“桥梁美学”“艺术与桥”从不同的角度绽放桥文化丰厚的内涵。我们还挖掘桥梁中的历史故事,卢沟桥事变、飞夺泸定桥、红军桥、钱塘江大桥建桥、炸桥事件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实践活动展示厅展I叶{师生近年制作的桥梁模型。在实施“桥文化”过程中,我们着眼于“桥文化”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功能,充分发挥“桥文化”课程的优势。定期举办桥梁模型制作大赛,学生、老师、家长都积极参与到科技制作中。师生从最初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纸板、塑料、木板等制作不同结构的桥梁模型,发展到把中外名桥,按照一定的比例,用软陶、石膏、木材、铁艺制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素养。

书画展示厅不仅展出师生“桥文化”的书画作品,还开辟了以学习桥文化、制作桥模型的体会、感悟为主要内容的交流平台。桥文化博物馆作为师生探究桥文化活动的阵地,已接待学生家长和外地教师数千人,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以“桥文化”为载体。搭建心灵之桥

1.“桥文化”主题活动,连起千万桥。实施“桥文化”校本课程,我们更侧重以桥文化培养学校文化,培养师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每年假期,我们都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对弘济桥、江南水乡的桥、上海的桥、赵州桥等都实地进行了考察,感受不同的桥的不同文化。每年我们都围绕“桥文化”开展实践活动,师生用不同的材料,粮食种子、棉布、毛线、剪纸、书法、美术等创作的桥文化作品,累计达上千件。这些作品陈列于走廊,使校园更充溢雅致、更突显特色的校园文化。

我们还定期开展“桥文化活动日”,“走走脚下的桥,说说眼中的桥,写写心中的桥”系列活动。如“走近学步桥”探寻邯郸文化主题活动,“桥文化之旅”探寻邯郸新变化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

2.“桥文化”课程,搭建沟通心灵的无形桥。有形的桥沟通两岸,无形的桥沟通人们的心灵。在对“桥文化”的探究中,学生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传承、体悟与桥相关的中华传统美德,如劳动人民造桥铺路的勤劳、刻苦、合作美德;千年古桥,横卧两岸,为行人提供方便,让人们联想到坚韧、奉献、责任感等美德。“桥文化”校本课程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了师生良好的品格修养。

“桥文化”作为一种多功能的综合文化,兼备实体物质与抽象的文化意念,实体的桥兼具审美性和实用性;抽象的桥具有交往沟通性。我们结合“桥文化”蕴含的抽象意念,重点探索“沟通、合作、关爱、和谐”为主体的心育途径。在开展的系列活动中,教师和教师之间的互助,增强了教师团队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考察桥梁建筑、整理资料、动手制作等,师生的心灵得到沟通交融。在参与实践活动时,学生通过小组学习、与他人分工合作等,学会了思考和创作,形成了合作意识和共享意识,他们之间搭起互相关爱、尊重、信任的桥梁。

同时,我们在开展的“桥文化”校本课程中渗透了礼仪、诚信、自律等教育,使有形桥沟通了无形桥,让学生认识和构筑爱心桥、幸福桥、友谊桥、希望桥、沟通桥等心灵之桥。六年级的最后一节实践活动课是《给母校留下一座桥》,我们以“桥文化”教育贯穿学生六年发展的始终,学生给母校留下的是一座真实有形的桥,但在他心中绘就的是会合作、勤思考、会学习、关爱他人的无形之桥。

四、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搭起学生个性发展之桥

为了满足多层次学生的需求,使课程内容呈现多元化,我们鼓励教师申报开发选修课程,教师依据特长申报开设了神奇的线、面塑、合唱、粮艺、布艺、科技制作等十四门选修课程,充分发挥教师的才能,多种的课程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人人都成为课堂的主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一是个连续、动态的过程,我们在教学活动巾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适时对课程的内容作调整,实行动态化管理。我校开发的“红黄蓝美术”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愿望,增设布贴画、种子画,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致,学得非常投入,精心制作出了大量的作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成功与快乐。

为了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我们从大处着眼,小处人手,严格执行校本课程的常规管理。教导处随时检查教师授课情况,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听课,保证了校本课程的正常运作。在校本课程开展过程中,打破了原有班级上课模式,打破年级界限,学生一起活动,互相之间学会了关爱、帮助、沟通,同时也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张扬了个性。

我们还注意把校本课程与平时的活动结合在一起,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深入开展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十个一”活动,学生自己设计本班的班级文化。互相参观学习,从中感悟校园之美,领悟校同文化的内涵;“手抄报设计”、“品桥悟语交流”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参加支援灾区捐款活动,让他们从小懂得奉献爱心,回馈礼会;组织“低碳生活在身边”、“争当环保小卫士”等竞赛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亲近大自然的活动中自觉保护环境。学校还组织了各种形式的现场书画、朗读、演讲、英语等比赛,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为他们展示自我提供了平台,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和成才奠定了坚实的础。

五、校本课程实施,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

近年来我校在“桥文化”为主的校本课程的引领下,促进了学校特色办学和内涵发展,学校面貌和师生综合能力实现了跨跃式发展。概括说来,一是铸就了学校高雅的办学特色,二是锤炼了一支儒雅的教师团队,三是培养了学生文雅的优秀品质。

花样踢毽——强身健体促发展

邢台市选夫小学

邢台市逸夫小学位于桥东区南长街,始建于1904年,原名育英书院,是邢台第一所官办高等小学堂。1952年学校按地名更名为南长街小学。1993年接受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助教更名为邢台市逸夫小学,并延续至今。2007年12月我校申报了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校本课程开发的教育实践

研究》的子课题《花样踢毽》。两年多来,我们以“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发展学校特色教育”为目标,在踢毽人员上求全,踢毽内容上求变,踢毽形式上求新,踢毽内涵上求深,从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使我校校本课程《花样踢毽》在开发与实施_T作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立足实情。开发校本课程

首先,学生的需要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依据。

我们通过对五年级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67%的学生喜欢游戏类课程,53%的学生愿意上健体类课程,34%的学生想上艺术类课程,也有学生想上文化知识拓展类的课程。通过对我校四年级450名学生课间活动观察发现:课间活动时,约30%的学生经常在教室里说说话或看看书;约56%的学生经常在走廊、操场上追赶打闹;只有14%的学生做一些有益身心的游戏。据调查,放学后学生除了写作业,26%的学生在上各种辅导班,44%的学生在家看电视或上网玩游戏,12%的学生看书听音乐,18%的学生和自己的朋友玩。

在查找资料时,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在7岁到22岁的汉族学生中超重和肥胖率继续增加,其中城市男生的超重率达到13.25%;全国大、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仍然居高不下。与2000年相比,各年龄组的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且随年龄的增加,视力不良率明显升高:小学生是31.67%,初中生58.07%,高中生76.02%,大学生为82.68%。我国青少年学生、儿童的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二位;青少年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与2000年相比,7岁到18岁和19岁到22岁两个年龄段的城市女生,肺活量分别下降303毫升和238毫升,为下降率最明显的人群。我校学生体检报告也存在同样情况,许多高年级学生自称为“宅人”“三电学生”,我们认识到加强学生体能锻炼刻不容缓。

其次,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导向。

“立足一流,彰显特色”是我校发展的长远目标。一百多年的学校历史文化的传承、积淀和现代课改的历练使我校有了一支教育理念先进、教学功底扎实的教师队伍。2007年中央政治局召开的“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中强调了“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体育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使广大青少年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精神成就了我校《花样踢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再次,学校、社会的课程资源是校本i果程开发的必要条件。

我校从1984年至今一直是河北省、邢台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校有宽阔的学生活动场地,按国家一类标准配备的体育器材,功能完备的多功能电教室,藏书丰富的图书室,并在经费与添置各种体育器材上能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所有这些都能为我们的校本课程研究提供有利的保障。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领导小组把校本课程确定为了健体类。然后南体育教研组提出方案,南审议委员会讨论,最后达成了共识:踢毽活动占用场地小,经济投入少,操作安全,并且踢毽是一种全民健身运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每天早晚在我们学校周围的社区、花园、路边都能看到一群群的踢毽爱好者在一起切磋技艺。有些学生的家长也是花键健将,做毽踢毽都在行。所以踢毽子不但上学时间可以进行,放学在家也可活动。这样,我们把花样踢毽定为了校本课程必修课。

二、强化管理,实施校本课程

对于校本课程实施的管理,我们的基本做法是(一)健全组织,保证落实。(--)全员参与,挖掘资源。(三)归纳提升,形成课程。(四)多措并举,确保实施。领导小组和实验教师通过讨论和研究编写了《课程开发纲要》,制订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在总体目标、内容安排、学段目标、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等各个方面达成共识。

三、初见成效。反思校本课程

《花样踢毽》校本课程的实施,已经初见成效:①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④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⑤彰显了学校的特色教育。

校本课程的实施已两年多,我们确实也感到还存在诸多的问题:①校本课程设置的课程种类少,限制了学生的自由选择;②部分教师理论水平欠缺,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上做的不细致,并缺乏理论的支撑;③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有待于进一步拓宽,这也是我们今后的工作重点。 “特色+特长”彰显艺术校本课程的魅力

唐山市玉田县实验小学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校坚持以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为目标,遵循“崇德、善学、健体、尚美”的校训,大力实施“以德立校、科研兴校、艺术强校、英语亮校”的方略,探究“自主、合作、探究、发展”的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实践探索中,我们以艺术教育为办学特色,组建了口风琴、竖笛、口琴、唱歌、舞蹈、硬笔书法、软笔书法、国画、卡通画等兴趣小组,定期开展各种比赛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同时,也形成了学校的艺术教育特色。

一、校本艺术课程开发的理性思考

1.校本艺术课程开发是学校特色进一步提升的需要。(略)

2.校本艺术课程开发是传承县域优秀传统艺术的需要。玉田县西高丘、戴家屯一带,是远近驰名的泥塑之乡,有许多质朴、勤奋、聪慧的民间泥塑能手。一堆平常的泥土,到了他们手里就会变成造型生动、形象逼真、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的人、禽、虫、兽。玉田县在1993年已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泥塑)”。可是,当前玉田泥塑艺术的传承,面临着很大的危机,一些颇有造诣的泥塑艺人相继谢世,有的绝技艺人改行经商,后继无人。还有像窝洛沽的高跷、中幡与林南仓的剪纸等民间传统艺术都面临着同样的处境。我们通过校本艺术课程的开发,让学生从小就了解、热爱自己家乡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这些民间传统艺术。

3.校本艺术课程开发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略)

二、校本艺术课程开发的实施步骤

1.艺术课程资源的调研。为摸清每位教师的艺术兴趣、专长。我们采用问卷的方式对全校教师进行了摸底调查,列出20小项内容让教师选出自己最擅长、最专业、最感兴趣的艺术门类。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们各有所长,各有所好。老教师经验丰富、基础扎实,一般在书法、国画、器乐等方面有特长;青年教师兴趣广泛,特长明显,一般在计算机、摄影、摄像、声乐、舞蹈等方面有特长。这表明我校艺术的师资资源是比较丰富的,是开发校本艺术课程的重要基础。我

县地处京、津、唐三角腹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麻山种玉的传说、孟家泉的故事、反映玉田历史风貌的玉田八景、净觉寺建筑等,还有许多文化艺术名人的遗存……这些都是我们开发校本艺术课程的丰富资源。

2.学生特长发展需求的调研。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个性、才能各不相同,学校应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发展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我们对全校一至六年级的学生及部分家长进行了校本艺术课程开发需求的问卷调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1-2门课程。

调查结果表明,低年级学生约有75%喜欢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儿童画、彩塑;中年级学生对国画、剪纸、书法、舞蹈、合唱、器乐等表现了浓厚的兴趣,所占比例分别约为10%;高年级学生则约有lO%对电脑FLASH制作、数字摄影、数字摄像等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和求知欲。80%以上的学生家长希望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在此基础上再培养一门艺术特长。通过调查还了解到许多学生家长已让孩子在双休日到校外学习钢琴、电子琴、二胡、古筝、书法、绘画等。

3.校本艺术课程的选定。通过对学生艺术需求的调查显示:学生家长普遍希望开设一门综合性的《玉田县域文化与艺术》课程,了解和传承本县的民间传统艺术,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一两门艺术技能。所以,我们将校本艺术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

必修课一门:《玉田县域文化与艺术》。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教学和各种生动的艺术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玉田县域文化与艺术,在亲身参与各种艺术活动的过程中喜爱玉田县城文化与艺术,掌握一些基本的民间艺术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欣赏艺术的习惯,发展艺术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文化艺术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选修课20门,分别是:民乐、管乐、舞蹈、合唱、口风琴、竖笛、口琴、泥塑、中国画、儿童画、彩塑、数字摄像、数字摄影、Flash动画制作、装饰画、剪纸、色彩素描、硬笔书法、标本画、软笔书法。选修课程是技能实践课,主要是培养学生艺术技能,提高实践水平。

4.校本艺术课程的开发。一是制订必修课《玉田县域文化与艺术》课程大纲。我们邀请了县内乡土艺术专家、县艺术教研员和我校艺术教师组成了课程大纲编写组,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了《玉田县域文化与艺术》课程1~6册的大纲(试用稿),其中包括每册每单元的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活动安排、课时安排等。

二是编写必修校本艺术课程教材。由教导处组织艺术教师进行必修课《玉田县域文化与艺术》1—6册的编写。我们挑选了12位业务骨干教师,两人负责一册的编写。首先是依据大纲搜集材料,文字资料去图书馆搜集,民间资料通过走访搜集,还通过上网搜集图片、声音等资料,然后再对搜集材料进行整理和编写。

三是编写选修课校本艺术系列教材。选修教材的编写要求教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和专业特长,在考虑学生接受能力、艺术兴趣的前提下进行编写。教材的整理和编写大多是在暑假或寒假进行的,因为假期里教师可以有整块的时间做这项工作。

四是对编写的校本艺术教材进行审定。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县教育局音美教研员和我校音美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校本艺术课程审定小组。所有的校本艺术课程教材,必须经过审定小组审定后才能使用;

三、校本艺术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校本艺术课程全部进入课程表。其中,必修课《玉田县域文化与艺术》为综合实践课,授课时间每周一节。授课对象是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由音乐、美术教师授课,音乐教师负责音乐、舞蹈类内容,美术教师负责绘画、书法等美术类内容。

为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选修课分为班级选修课和校级社团活动课。班级选修课是由教导处把《校本艺术课程目录》发到各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写《选课申请表》,由教导处统计选择每门课的人数(一般每班不少于30人,方可开课),再制定《校本艺术课程选修课安排表》,开展教学。

校级社团活动课每学期初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申报,辅导教师经过考核把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特长的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活动。

2.重视课程评价,不断完善校本课程。校本i果程不断完善的过程就是自我评价、主动发展的过程。我校校本课程通过深入、具体的课程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不断完善校本课程。

校本艺术课程实施后,我们边教学、边反思、边总结、边修改。在修改的过程中我们也听取了省、市、县有关专家意见,例如必修课《玉田县域文化与艺术》原来这门课就叫《艺术》,2008年2月在唐山听取了省教科所王彦怀老师的意见改为现在的名字。2008年2月前完成了第一次大的修改,2009年暑假进行了第二次修改。通过修改的必修课《玉田县域文化与艺术》教材立足传承玉田县域传统艺术文化,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到地域的优秀传统艺术文化是世界整体艺术文化的一部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教材在注重音乐、美术、舞蹈、建筑、书法等艺术门类的自身整合外,还强调了艺术与语文、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整合。艺术选修课《舞蹈》《国画》《软笔书法》《泥塑》等教材在传授本专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进行艺术技能训练。总之,这套校本艺术系列课程教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处处洋溢着艺术的信息。通过试用,使全体学生得到了艺术的熏陶,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3.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为了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艺术知识、技能灵动地运用到艺术实践中去,学校除了举行传统的“六一”联欢会、中秋篝火赏月晚会、合唱艺术节外,还定期举办器乐比赛、声乐比赛、绘画书法展、摄影展,鼓励学生自愿参加上级主管部门举办的艺术节、艺术比赛等等,为学生塑造艺术个性、展示艺术才华搭建平台。

四、校本艺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效果

1,使我县民间优秀的传统艺术后继有人。

2,学生的艺术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3、教师各方面的能力、素质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4,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和校园文化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传承晓岚文化 彰显学校特色

沧县纪晓岚小学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校坚守“发展必须创新,创新形成特色,特色彰显内涵”的办学理念,突出地方特色,贴近学校实际,整合校本资源,开发并实施了以“晓岚文化”为主线的校本课程,使学校的办学效益有了长足发展,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1.依托地方资源,确立必修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彰显学校特色的一种机遇。我校毗邻全国3A旅游景点——晓岚文化同,附近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晓岚墓地、纪晓岚故居等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的优势,给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另外,我校的晓岚文化墙、晓岚书屋等也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氛围。经过几年的开发和实践,我校根据地方特色,立足学校实际,分析我校的地域文化和特色,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反复实践,确立了必修课程《晓风岚韵》。

(1)地理优势。我校是以一代文宗纪晓岚而命名的一所小学,地处纪晓岚故里——沧县崔尔庄镇。这里有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晓岚墓地,也有闻名全国的3A旅游景区——纪晓岚文化园。

(2)人文环境。崔尔庄镇是沧县的一个大镇,文化积淀悠久,人文底蕴丰富。纪晓岚乃清朝第一大才子,领衔编纂《四库全书》,著有《阅微草堂笔记》,被尊为一代文宗,在中周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是听着纪晓岚的逸闻趣事长大,作为纪晓岚的故里之人,有着传承和发扬晓岚文化的义务。

(3)研究价值。纪晓岚作为盛清时期的饱学之士,一代文学宗师,又是我们沧州的历史名人。纪晓岚从治学上勤学善思、博学多才,做人上立身正而处事纯等多个方面,都具有研究探索的价值。作为纪晓岚小学的学生,从小应该知晓岚、懂晓岚、学晓岚,学习晓岚文化,传承晓岚精神。

(4)课改要求。本着“让学生在思考、实践、创造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原则,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强调学生的亲历体验,积极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形成有代表性的特色校本课程。

(5)挖掘文化内涵,确定课程内容。在确立了必修课程后,我们发动全体师生,印发调查问卷,从纪晓岚文化入手,取其精华,确定了《晓风岚韵》的编写内容,主要包含走近文宗、传闻轶事、故里漫览、诗联鉴赏、四库选读、阅微选读等六个篇章。

《走近文宗》是让学生了解一代文宗纪晓岚的生平事迹,使学生知道纪晓岚是中国文化史上有重大贡献的文献学者,是一位文化巨人。学习纪晓岚治学上勤学善思、博学多才,做人上立身正而处事纯,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传闻逸事》是学习一些关于纪晓岚机智诙谐,妙趣横生的传闻趣事,增加学生对于纪晓岚的深入了解,同时也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体会纪晓岚的才子之风。

《故里漫览》是让学生了解纪晓岚家乡沧县崔尔庄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特有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众多的文物名胜古迹、古老的历史、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利用地方资源的优势可以带领学生到墓前追思。到崔尔庄的纪晓岚文化同观光,到他的九九胡同一睹过去纪家的威严,在实际环境中更深入的去体会先贤。使学生感受晓岚故里灿烂的文化,认识家乡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提高文化品质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激发建设美好家乡,为家乡建设做贡献的强烈愿望。

《诗联鉴赏》是学习纪晓岚的妙对、诗联、趣联,知道他的诗联清新雄浑,理趣盎然,体现出不凡的才气。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纪晓岚文笔的精到及丰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及写作技巧。

《四库选读》是根据小学语文新课标总目标的要求。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而开设。为此,我们摘选了《四库全书》中的优秀章节讲解诵读,了解先贤文化。了解纪晓岚总篡《四库全书》的艰辛与躬谨,学习他坚强的意志力和博大精深的学识。

《阅微选读》是让学生了解纪晓岚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它的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对人事逸闻,边地景物,诗词文章,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这也是纪晓岚又一生平杰作,选择其中的章节让学生诵读体会,使学生知道《阅微草堂笔记》以篇幅短小的随笔杂记讲述狐鬼神怪故事,语言质朴淡雅,亦庄亦谐,假借狐怪之事来劝诫世人。

(6)依据学生认知特点,确定校本课程内容。我们经过分析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在课程内容上做了如下安排:一年级为走进文宗,二年级为传闻逸事。三年级为故里漫览,四年级为诗联鉴赏,五年级为四库选读,六年级为阅微选读。

2.拓展课程资源,开发选修课程。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我们义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开发了《枣文化》和《沧州历史名人》两门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课程。

(1)枣文化:沧县是著名的金丝小枣之乡。在地域资源独特优势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校本课程《枣文化》。它的内容主要包括枣的历史与现状、枣的品种与命名、枣的营养与药用价值、枣与‘卒十会生活、枣与文学艺术、枣树管理技术等。通过让学生学习枣文化。了解我国种植枣树的悠久历史,知道崔尔庄是金丝小枣主产地,加深对家乡的热爱。

(2)沧州历史名人:沧州人杰地灵。古代有战国名医扁鹊,战同军事家孙膑,唐代地理学家贾耽,唐代诗人刘长卿,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清代有《四库全书》总编纂纪晓岚,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宣统皇帝武师霍殿阁等。近代有革命将领赵博生,北洋军阀首领冯囝璋,民族英雄马本斋等;现代有著名作家王蒙、柳溪、蒋子龙、艺术家李德伦、裴艳玲等。通过了解故乡历史名人,评析其是非功过,学习其中的刻苦治学精神和伟大民族情怀,提升自己的全面素养。

3.建立保障机制,加强调控指导。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学校一方面建立了课程审议制度、评价制度、管理岗位、责任制度、激励奖赏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等来保障;另一方面,注意加强课程实施过程的调控和指导。校本课程作为课改的新生事物,又是学校自行选择和开发的课程,开始实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家长会提出一些疑议;或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不合理,影响实效等,这时学校有必要给予指导、帮助。

4.灵活多样实施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婴求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采用故事法、表演法、考察法等方法,走出课堂空间,走进田野社区,把激发学生兴趣放在第一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学校适时组织一些活动。比如,举办晓岚读书节、晓岚对联大比拼、晓岚诗歌朗诵比赛等,极大的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热情。同学们积极参加,尽显风采。把校本课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实施。

5.营造晓岚文化环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纪晓岚文化的氛围,我们绘制了纪晓岚义化墙。纪晓岚生平事迹跃然墙上,让学生在文化长廊中学习纪晓岚,感悟纪晓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纪晓岚文化的愿望。

[责任编辑 冯荣光]

作者:本刊编辑部

第3篇:河北省校本课程开发经验材料选

关键词:校本课程;河北省;实践经验

寻找独特自我释放生命活力

秦皇岛市山海关第二中学

一、寻找独特自我——认清“我为谁”

任何学校在开发和实施个性化的课程之前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寻找到自身的独特性——认清“我为谁”。山海关第二中学1955年建校,是一所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历程的老学校,多年来积累了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教师整体素质过硬,有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研究氛围。学校地处山海关繁华的城区,学生大多家庭环境优越,综合素质起点较高,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学生对个性化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是长期以来面临着激烈的升学竞争,来自社会和学生家长的舆论压力很大,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自主空间较少。这对尖锐的矛盾是二中特有的问题,也是二中学校和学生发展的严重束缚。内在的活力蕴蓄着生机,古老的校园涌动着春潮。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就是在这个独特背景下开始。

二、重新审视自我——知道“我该干什么”

1.重视独特的校园文化积淀,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不同的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必然会有意无意地形成一些自身特有的、被学校成员认同的文化积淀。山海关二中是一所有着半个多世纪历史的老学校,自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教育教学方法甚至是每一个二中人的思想都根植于相应的文化中,凸显特色、彰显个性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当然也不能脱离学校文化的影响。从2004年开始,我们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管理文化,坚持追求教育理想,将“全面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作为学校共同价值观,并以此作为学校文化核心。在注重学校文化的前提下,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经过反复分析、研究、提炼,最终明确二中的办学理念:“创设适合学生最优发展的教育,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激发,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积极创设校内外环境,重新部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搭建教育平台。

2.客观、科学地评估学生需求,准确选定校本课程方向。

3.充分认识学校拥有的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这些资源。

4.加强校本课程实施管理,探索具有二中特色的课程实施策略。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明确“我该怎么干”

1.以《学法指导》课为起点进行初步探索。在全面常态开设艺体类选修课,满足学生兴趣特长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先从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层面上,尝试开发提高学习能力的校本课程。以课程领导小组成员为核心集合了各学科优秀教师共同开发出校本课程《学法指导》。第一次编写了二中自己的校本教材。校长亲自上课,为二中探索实施个性化校本课程起步。一时间,研究学习方法成为时尚,承担校本课程是教师的荣耀。一种新的风气在二中弥漫开来。但随着对校本课程理解的不断深入,我们经过反思意识到:对于学生的发展,仅有学科学法的指导并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培养真正高素质的具有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新人,我们的校本课程还要继续探索。

2.以“学科拓展课”为切入点进行选修课开发。学校课程领导小组通过开研讨会、外出学习、聘请市教科所及区教研中心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解决我们思想认识上的不足。然后,动员教师从本学科入手,进行学科拓展类的校本课程开发。老师有了抓手,自然就有了信心。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亲切,积极主动参与,师生热情高涨。在众多教师的参与下,学校义形成了一批贴近生活、拓展学习深度的学科拓展课程供学生选修。校本课程教师队伍壮大起来,校本课程开发的门类和内容更多元和更丰富,学生感受到了校本课程带来的变化。

3.以“校园百家讲坛”为载体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校本课程门类增多是可喜的现象,但通过课程结构的比对,我们感到文化素养类的课程还有欠缺。于是从2008-2009下学期开始,我们又启动了短平快式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校园百家讲坛”——中学生学科主题讲座活动便是最有效的载体。讲座活动内容不局限于学生课本知识,而是把课堂有效地延伸和拓展,关注课程视野和文化内涵。主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创造力设计讲座内容。学期初各教研组把推选的主讲人报到教务处,教务处以海报等形式宣传发动。讲座对象打破班级和年级限制,师生均可自由报名参加,截止到目前已有二十余次讲座。如,怎样学习数学事半功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化学与奥运等。学生积极报名参与,每次活动时阶梯教室都是座无虚席,展现了二中学子渴望求知的强烈欲望,同时也不断增添了二中校园文化的浓重氛围。目前,在二中教师中已经形成了一种人人争当二中校同内的易中天、纪连海、于丹的热潮。这样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又给老师搭建了一个提高自己的平台,实现了校本课程结构的均衡发展,也实现了师生共同发展。

4.以“科学探究实验”为标志深化课程实施。我们在开发学科拓展类课程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科学素养好、探究能力强的教师和学生,简单的知识性的学习已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如在《初中趣味物理实验》课程中就涉猎了探究活动内容“地电监测”。在《趣味化学实验操作》中也增加了“水质检测”的探究内容,他们的探究内容和实践活动形式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学科拓展课程领域。为了满足这类探究课程的需求,学校克服了重重的困难,除了开放常规教学用房供学生使用外,还筹资13万余元建设数字化探究实验室,提供理化生三套数字化实验设备以及自动化控制器材、水质监测装置、静电实验配套器材,为学生的动手操作、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逐步生成了新的校本课程《科学探究》,满足了学有余力学生提升研究能力与动手能力的需求。

5.以“课程整合”为特点形成校本综合实践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单个主题形式进行,主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受到教师指导能力、学生实践水平与活动开展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一个主题结束之后的后续研究很难跟进,造成了课程资源的浪费。我们将与主题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集中形成主题系列,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变为问题情境,解决了课程资源拓展的广度问题;对主题活动前期未能形成学习成果的或生成的有价值问题继续研究,解决了课程深度的问题。由问题情境转化成的主题系列成为新的校本课程。同时综合实践活动的不同主题在活动中形成的学法指导、成果展示等内容,经过不断筛选和优化形成了许多主题活动可以共享的固定课程,进一步充实了我们的校本课程资源。

这样的转化和整合使我们的校本课程内涵更加丰富。校本课程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也促进了我校对

国家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化开发。

在这些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行动,进行科学探究。教师指导学生最终形成自己的研究报告或研究成果,在全校发布。这一举措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探索的欲望,真正实现了由原来关注教师的“教”变为关注学生的“学”。

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学生的需求越发明显,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就更具体明确。《走进数字化探究实验室》的诞生,标志着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境界。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共同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已经初步成功体现。

在实验探究类主题活动中,如《用生活中的材料如何点亮一只发光二极管》、《吸炯对人体的危害及对环境的影响》、《节能灯真的节能吗》、《不同品牌五号电池放电曲线的研究》、《节能灯光电转化效率的研究》等活动主题涉及了复杂数字化实验器材的使用,每次活动开始都要对学生进行器材使用的主题培训,为了满足更多学生对数字化探究实验室的使用需求,也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实践活动,我们适时开发了《走进数字化探究实验室》校本课程。从实验器材使用、案例学习、创新实践等几个方面普及数字化实验知识,让校本课程服务于综合实践活动。同时综合实践活动产生的一个又一个研究主题也不断充实着我们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了课程的有机整合,相互促进。丰富的课程资源正越来越吸引着广大教师的开发和实施的激情,这些课程的开设极大地丰富了我校校本课程,满足了更多学生参与探究的学习需求,有效地促进了师生共同进步,推动了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全面深入发展。至此学校已经形成了内容丰富、结构均衡的具有二中特色、推动师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

四、释放生命活力——追求内涵发展。(略)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行动思考

临城县石家栏中学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本位思

石家栏中学地处深山区,虽然这里的经济及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如植物资源异常丰富,树木种类繁多,绿石英板岩全国稀有等,因此,开发具有山区特色校本课程的前景非常广阔。另外,学校有近400亩劳动基地,再加上学生对学习农林技术较感兴趣,所以,我校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立足于山区学校所特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开发了《家乡的植物》必修课、《乡土文化》选修课为主体的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经验

1.盘点资源,确定方向。校本课程开发应该从考察学校所处环境着手,才能开发出适合本校环境的课程。我们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对学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了科学认真的分析。我乡紧邻国家级名胜景区——嶂石岩,乡内的小天池风景区享誉省内外,驾游寺时间久远,历史故事、传说众多。我乡的自然风光原始、古朴,人文景观鳞次栉比,民风淳如兰惠,乡土文化特别浓厚。另外,我乡板岩加工全国有名,绿石英板岩资源丰富,全国稀有,全乡60%的农户参与板岩加工。自1996年以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开发荒山400亩,栽植板栗、核桃树、苹果树2000棵,并完成了引水上山工程,高标准建成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因此,可以说我们开发山区特色校本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我校是一所山区名校,校园环境优美,拥有一支学历达标、素质精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软件、硬件设施齐全,因此开展“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研究”课题定位比较准确。

2.精心策划,细化目标。校本课程目标决定着校本课程的性质。目标一旦确定,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就有了依据。在确定课程目标时,全课题组成员综合分析了影响目标设置的各种因素,认真、全面地考虑了特定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的社会中的角色,既制定了比较笼统的、宽泛的目标,又制定了具体的、细化的目标,并根据目标设置了课程纲要、课程指南、实施方案等,做到课程开发有的放矢,并统一设定了校本课程活动开发的基本框架,即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准备、活动目标、活动流程、活动反思等。

3.科学规划,落实主题。科学地规划校本课程要确定课程构成要素、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我们在分析学校环境和确定课程目标的基础上,以“身边的植物”为龙头,作为校本课程的必修课,另外,通过调查研究、座谈等形式,征集学生意愿,并结合我校实际开设了“走进板岩”、“桥文化”、“垃圾的危害”、“认识蜜蜂”、“书法”等8门校本课程选修课。教师们精心组织,认真钻研,既有过程资料记载,同时也进行了简明教材编写。校本选修课程的开设,拓展了“身边的植物”内涵,深化了校本课题研究。

4.注重过程,务实研究。(1)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明确目标。学习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业务素质,转变教育观念,为校本课程开发夯实理论基础。(2)学校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环境保障,并保证课题研究的时间相对固定。在课题研究上,做到定期研究和随时研究相结合,集中研究和教师个人分散研究相结合。(3)严格遵循教科研的科学性和循序渐进原则,寻找出合适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施的最佳切人点,然后以点带面,逐步形成一套适合山区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到几个“整合”:①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②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整合。③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④课题研究和培养人才的整合。

5。强化管理,保障实施。(略)

实施校本课程 彰显学校特色

河间市第二中学

我校开发校本课程始于2007年,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我校实际,结合对学生发展需求的调查,从我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出发,依靠本校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是:促进学生优势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校本课程设置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确定要从实际出发。这几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校本课程需求,征求学生家长对开设校本课程的意见。

2.根据调查结果和学校实际,我校开设了以《河间史话》、《花毽》、《传统武术》、《动漫制作》、《民族舞蹈》、《河间大鼓》、《博客网页制作》、《书画》为主板块的校本课程,为新课程改革注入了新活力,创造了浓厚的校园人文环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3.制订了《河间史话》校本课程详细的实施方案。

4.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实践活动。

5.合理安排校本课程实施。根据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从七年级上学期开始到九年级上学期开设校本课程。每周两课时,其中必修课一课时,选修课一课时。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初步成效:

1.突显了学校特色。校本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特色发展平台的建构。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实施创造条件。学校在开发校本教材方面做到努力把师生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并注意发挥学生家长和社区资源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在情境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机会,既给学生提供了个性发展的空间,更突显了学校的教育特色。

2.学生得到更好发展。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培养人文素养,激发科学精神,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了发展;学会交往与合作,情趣高雅,身体健康,具备某种可终身参与的体艺类活动技能;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学生的需求得到了进一步满足。

例如,我们开发的校本课程之一《河间史话》。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大多数是处在学校教育背景下进行的,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地域历史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念。《河间史话》将河问的历史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众所周知,古城河间,历史悠久,英才辈出,历代在此设郡立围,建州置府,涌现出许多对我国文明史起到重要影响的人物,素有“京南第一府”之称。因此,让学生们更有兴趣地学习本地历史,更多地了解和热爱本地文化,是开发《河间史话》校本课程的目的。

河间有独特的民间风俗习惯,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内涵,山川风物、人物史实、民情风俗等具有丰富、美丽、神奇的特点。人们对自己生息、劳动的环境充满着深厚的情感,每条路、每条河、每个村落都可能蕴含着能深深吸引着学生的传奇故事。学生通过它们了解河间的历史,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激情。这正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在知识、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

3.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的空间和大显身手的机会。从最初的研讨、制定目标到确定课程内容、编写教材,许多优秀教师都参与其中,拓宽了对教育和教学的认识,提高了教学研究的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和教学实践经验。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亲历了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的行动,较大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魅力沽源》彰显本土特色

沽源县第四中学

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我们来说是破天荒第一次,没有经验,只能摸着石子过河。历经三年,我们的校本课程有了一定的成果,形成《魅力沽源》这本教材并开始使用。

校本课程《魅力沽源》及其形成的条件:

第一,沽源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地处内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阴山余脉横贯东西,南部与燕山山脉相接,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有典型、壮观的波状高原景色。域内有滦河、潮白河、内陆河三个水系。其中,潮白河水系中的白河、黑河是首都北京的水源地之一;闪电河是天津水源地之一。沽源还有河北省面积最大的湿地,且无工业污染,是绿色蔬菜的种植基地。

第二,沽源有环境宜人的自然风光:夏季气候凉爽舒适,还有清新辽阔的草原,清澈潺潺的流水,碧波荡漾的湖泊,苍茫叠翠的林海以及农家恬适的田园生活,天高地阔,山清水秀,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

第三,沽源有积淀深厚的人文景观:淳朴的民风民俗,诙谐的地方语言,神秘的古迹传说;还有先辈为自由幸福奋斗留下的足迹。

这些都是值得沽源人骄傲和自豪的,应该为沽源人所耳熟能详。这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通过怎样的方式、手段让学生了解源沽,认识沽源?利用本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校本课程《魅力沽源》开发的过程:

一、精心组织,科学运作

1.创造条件,保证研发顺利进行。《魅力沽源》校本课程的研发是我校的特色工程,学校领导将其放在突出地位。由校长亲自挂帅,成立了精明干练的研发机构。学校有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并派专车外出收集资料图片等,创造了有利的研发条件。同时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组,并先后聘请市教科所专家来校进行理论指导,举办讲座,通过研讨互动的形式提高教师的编纂水平。

2.科学定位,指导编纂工作。课题组分析现行初级中学教材形式以及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等,在借鉴国家、地方课程编写经验的基础上,编委会讨论决定,校本课程的名称定为《魅力沽源》,分三册,《历史篇》、《旅游篇》、《文化篇》,并拟订了《校本课程纲要》、《开发指南》、《课程实施方案》和《校本课程评价管理制度》,作为本课题研发的指导,使编纂工作有“纲”可依。

校本课程的使用对象是在校的青少年学生,因此编纂校本课程时,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水平和审美习惯的需要,确定指导思想:①强调校本特色,突出乡土气息,拉近学生与社会的心理距离。②图文并茂,语言浅显明白,具有良好的可读性。③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开放性有机结合。④留给学生思考、质疑探究的实践空间。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确定编纂教材的体例、风格以及内容呈现方式。

3.多方收集资料,丰富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分为旅游篇、文化篇和历史篇,它的编纂需要先期收集、储备有关的翔实史料,涉及面广,时间久远,且分散繁杂。为了能够更好更全面展示地域特色,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广泛调查,通过对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广泛征询及书面调查,获得基本素材。二是查阅文献,从《张家口文史资料》、《沽源县志》、《漫话沽源》以及互联网上获得信息,收集有关资料。三是实地调查,我们先后考察了元代行宫、梳妆楼等文化名胜,涉足了冰山梁、天鹅湖等自然风貌以及三河流域的遗址地况;走访80岁高龄老人,问询地方发展相关史实。通过一系列准备使编纂主题更加明确,工作更为缜密,增强了校本课程编纂者的体验性。

二、认真研究实践,多方寻求指导

1.规范课程管理,强化实践研究。为加强开发与实施的规范管理,我校安排了教务处一名主任专门负责校本课程的管理工作。研发中,本着“边研发、边实践、边改进”的“三边”方针,在七、八、九年级进行阶段性班级定点试验。每周一课时,制定课时计划,每学完一章节后,课题组都举办参与编纂、实践的师生研讨会,师生互动探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明确完善方向。

2.寻求专家指导,不断完善课程。2008年6月,河北省教科所校本课程交流大会上,我校做了校本课程研发汇报,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和指点,同时,市教科所领导多次指导,对课程的内容提出改进建议。所走访的社会各界人士、县直机关对我们也提出中肯的意见。总之,我校校本课程的研发能顺利走到今天,日趣完善,和所有专家、领导关心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校本课程实施带来的效果(略)

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反思

廊坊石油天然气管道局中学

一、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推进了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反过来构成对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威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环境问题在中国变得越来越尖锐,也越来越直接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据估算,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元,相当于20个唐山大地震所造成的损失。严峻的环境问题已使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保护环境是燃眉之急。

青少年是人类社会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环境意识决定了他们将来对待环境的态度和方式。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有必要将科学的环境知识、环境道德价值观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伦理观。为此,在新课程实施之前,我校就结合自身条件,把环境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尝试开展了校本环境教育活动。但是由于缺乏与之配套的教材及相关资料,环境课程不成体系,内容东拼西凑,只是一些临时组织的讲座和活动,课程常态实施难以保证。进入21世纪,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提出,从政策层面上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保证,让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课堂与学校拥有了开发课程的权力,让校长和教师拥有了参与课程开发的机会。以此为契机,我校适时提出开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设想。

二、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爱自然,尊重生命。

—关爱和善待他人,能积极、平等、公正地与他人合作,尊重不同的观点与意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意识到公民在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有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愿望。

——关注环境,积极参与有关环境问题的决策和行动,做有责任感的公民。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并分析周围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

——识别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环境问题,并设计、实施和评价解决方案。

——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主动而有效地搜集与环境有关的信息。

——围绕环境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有效沟通。

——批判性地思考区域或全球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并对比各种解决途径。

3.知识与能力。

——知道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反思个人生活对环境的影响。

——理解环境问题及其对个人、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影响。

——知道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

——分析和理解经济技术、社会生活、政策法律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知道公民参与保护环境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并对比其效果。

三、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1.拓展性原则。拓展性既是环境教育的基本原则,又是环境教育的突出特点。我们分别在语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课程中拓展环境教育。在不超出课程标准的情况下,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内容,从课外书中、校园网络上搜集相关的环境知识资料,并适时组织讨论。这既是对学科知识的深化,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形式,比单纯教师的教育效果更大。

2.实践性原则。为学生提供接触环境,发现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机会,力所能及地参与保护环境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活动,通过情感的体验不断地使知识内化为自觉意识,进而形成环境意识。

3.开放性原则。课程开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实际情况的变化,环境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势必发生变化,应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进行渊整。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馈、修改、补充,才能逐渐丰富和完善。

四、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

1.成立开发小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师资培训。

2.多渠道采集信息,构建校本课程资源库。

3.研讨课程内容体系,开发主题校本教材。

4.开放实施环境课程,增强教育的实用性。

校本教材编写出来,但效果如何?我校就教学内容的选择、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的组织形式、学生参与的量和程度、学生的课内外延伸学习等问题开展了环境教育课程的研究和实践。课堂上我们以本套教材为蓝本,采用开放式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在亲近自然的过程巾,参与有关问题的调查、实验、分析、总结等实际研究活动。

学校在传授环保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等环境行为的培养。爱护花草、节约水电、不吸烟、不高声喧哗等已列入学生行为规范。环保理念的渗透,使学生懂得了资源的珍贵,从而节约了资源,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校团委借助多媒体校同网,开辟“绿色生活小窍门”专栏,定期向广大师生介绍环保生活小常识,如日常节水六法、居室节能小窍门、家庭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如何回收废旧电池等,对倡导绿色生活、引导学生带动家庭、社区环保活动的深入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 冯荣光]

作者:本刊编辑部

第4篇:干部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因此,作为党委管党员、管干部、管人才的重要职能部门,我们要在选人用人过程中用好“五面镜子”,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用好“显微镜”,将选人视野向基层下沉。要突出重视基层的导向。基层是培养干部的主阵地,也是选拔干部的主战场。让更多优秀基层干部上得来,才能激励更多干部愿意走下去。要放宽视野选人,眼睛向下看,把扎根基层、埋头苦干、不事张扬、默默无闻的干部挖掘出来,注重选拔具有基层领导经历和工作经历的干部,注重选拔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区努力工作的干部,不让老实人吃亏,让吃苦者吃香、有为者有位。 用好“多

用好“望远镜”,培养和储备优秀的后备年轻干部。培养年轻干部关系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因此,我们必须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大局,对有潜力的干部长期培养,为党的事业储备优秀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导向,对年轻干部,不在业绩、贡献上求全责备,也决不在品行、能力上降格以求。既要看平常时候、更要看关键时刻,综合分析、全面把握,真正把德才兼备、群众认可的年轻干部选上来。其次,要坚持注重基层、注重实践,要注重选拔有理想、有抱负、志愿到艰苦地区去、到基层一线去的优秀年轻干部,注重选拔扎根基层、吃苦耐劳、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磨练的优秀年轻干部,激励更多年轻干部走下去,在条件艰苦、矛盾复杂、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基层一线见世面、经风雨、长才干,为其将来担当重任打下坚实基础。

第5篇:乡镇培养后备干部经验交流材料、典型材料

重视干部培养 确保后继有人

近年来,东方镇不断加强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和培养选拔,进一步推动了干部工作的开展,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使东方镇干部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自2008年以来,东方镇先后选派17名干部赴内地挂职,自治区机关选派到镇高职低挂1名。挂职后从一般干部提拔为副科级领导干部的12名,走上正科级岗位的5名,被兄弟乡镇亲切的誉为:红旗乡镇,培养领导干部的摇篮。

一、四抓并举,做好选派

一是提前谋划抓安排。根据县委组织部《关于选派乡镇少数民族干部赴北疆挂职的通知》精神,镇党委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按照县委组织部分配的挂职名额和选派条件,结合我镇工作实际和干部队伍现状,全面分析、统筹考虑,拟定了异地挂职干部选派工作方案,为切实做好异地挂职干部选派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营造氛围抓宣传。为切实调动少数民族干部参与挂职的积极性,我们充分利用大小会议,加大自治区党委关于挂职工作的有关政策的宣传力度,组织机关站所干部收看挂职干部在挂职地学习、工作、生活情况的纪实片,将挂职回来后的干部与未挂职的干部进行结对,进行交流与沟通。

三是严格标准抓选派。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采取“个人申请、部门推荐、组织考察”的程序,严把“思想政治素质、双语水平、身体素质”三个关口,将政治上是否合格作为首要条件,要求挂职干部思想素质过硬,政治立场坚定,必须是镇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在年龄结构上,领导干部控制在35岁左右,后备干部控制在30岁左右。在文化结构上,原则要求挂职干部的学历在大专以上,同时具备一定的“双语”基础知识和会话能力,并通过与拟选派对象单位主要领导谈话了解、组织考察,真正把工作表现突出、思想道德品质好的干部作为拟派人选,并通过组织理论知识和“双语”水平测

1 试,开展身体检查,对汉语测试不过关或体检不合格者,一律取消挂职资格。

四是加强教育抓管理。为了使挂职干部能够安心前往北疆挂职,在挂职期间如何完成自治区党委交给的挂职锻炼任务,在挂职中不断提高,不断升华,镇党委主要领导与挂职干部围绕“异地挂职为什么”、“挂职期间做什么”、“挂职结束留什么”进行了约谈,并积极帮助其解决家庭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营造了挂职干部安心、放心的良好氛围。

二、三个落实,安心挂职

一是落实政治待遇“实”。选派到异地挂职干部做到在单位的职位不变,职务不免,荣誉不少,与其他在岗干部职工的政治生活待遇同等对待;同时镇党委每年一次深入挂职地进行实地考察,全面了解挂职干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了解挂职培训干部外派期间的表现,带去镇党委、政府和亲属的关怀,送去大家庭的温暖,使挂职干部无后顾之忧,促使他们奋发有为。

二是落实生活待遇“实”。及时发放挂职生活补贴,由镇财政统一负担,与工资一起发放,并对挂职干部休假的往返车票及时核报;每年年终根据挂职地考核结果,与在职干部一样参照目标管理考核办法确定相应的等次,发放年终奖金。

三是解决实际问题“实”。镇党建办定期与挂职干部家属进行座谈,了解挂职干部家庭困难,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问题,使我们的挂职干部轻装上阵,全身心投入挂职锻炼工作中。近年来,我镇共为7名挂职干部解决实际困难10件,投入资金1.5万元。

三、大胆使用,突显效应。

一是结对子培养接班人。我们按照感情交流是基础、互相帮助是重点、提高素质是目标的要求,切实发挥好挂职干部传、帮、带的作用,我们为每名挂职干部确定了一名未挂过职的干部作为接班人,及时了解、掌握未挂过职干部和年轻干部的思想动态和想法,听取他们

2 对工作的建议,确保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发挥好传、帮、带作用。

二是下派基层任职。未提拔前,把挂职干部继续选送到重要岗位和艰苦复杂环境中锻炼,在实践中检验解决重大复杂问题的能力,给他们充分施展才干的空间和舞台,让他们在一线摸爬滚打,真抓实干。这样不但有利于镇村工作的推进和开展,更有利于他们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和发现新的优秀的干部。

三是推行轮岗交流。借鉴挂职工作好的经验和做法,,我们大力推行机关内部轮岗和机关与基层之间的交流,让年轻干部经历多岗位的锻炼,获取多个工作岗位的经验,让机关的年轻干部吸取基层工作经验,基层的年轻干部到机关开阔视野,增强全局观念。对肯干事、会干事、干实事、有政绩的交流干部,给予重用、表扬和奖励;对工作不努力或有缺点、错误的交流干部,及时给予提醒,帮助改正;对于那些不安心工作,完不成目标任务的要进行教育谈话、诫勉、警告,严重失职的要给予调整或纪律处分。

四是“压担子”锻炼。挂职干部和年轻干部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开拓精神,渴望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在工作中树立了“育人”的思想,交办一些“急、难、险、重、苦”的任务让挂职干部和年轻干部去完成,使他们在独立工作中学习领导、决策、组织、协调、处理复杂矛盾的方法和本领,培养他们独当一面的能力使他们早日成长。

第6篇:老干部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以十八大精神为动力做好老干部工作交流材料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

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组织、老干部部门作为党委重要职能部门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先锋队”,广大离退休老同志作为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和党执政兴国的重要资源,更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进河谷组群发展、建设XX市域副中心城市”奋斗目标上来,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用实际行动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

一要强化学习,苦练本领。老干部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随着形势发展,老干部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对老干部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市各级老干部工作同志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工作本领的有效手段,不断增强求知欲,拓展知识面。要深入学习、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精神实质和党的老干部工作各项方针政策,提高执行政策、运用政策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做到用政策讲话,按政策办事;要学习和掌握为老干部服务的各种技能,真正成为既具备一定政策理论水平,又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的“通用型”人才,努力把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要求贯彻好、落实好。

二要履职尽责,积极作为。老干部工作部门和同志承担着为党委分忧、为老同志解难重要职责,党的政策落实得如何、党组织关心的怎样是通过我们的工作来反映的,因此,要把服务老干部当作一种责任和荣耀,进一步增强从事老干部工作的光荣感、使命感、责任感,深怀敬老之情,恪尽为老之责,善谋为老之策,多办利老之事。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把“让党委放心、老干部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面落实老干部待遇为要务,以基本满足老干部需求为追求,认真抓好每一个服务细节,扎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尽其所能为老干部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切实把涉及老干部切身利益的各个问题处理好,把老干部的各项待遇落实好,把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做到位,不断提升老干部的满意度,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把老河口建成襄阳市域副中心城市营造和谐的发展氛围、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三要协作沟通,凝聚合力。老干部工作是一项涵盖组织人事、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民政等多部门、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仅仅依靠老干部工作部门和老干部工作者是不够的,更需要得到组织、人事、财政、人社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因此,老干部工作同志要善于协调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关系,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加强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协作支持。要经常与老干部接触,主动与老干部联系,及时了解掌握老干部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要坚持请示报告制度,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要及时主动地向所在党委和部门领导进行汇报,争取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四要精益求精,创优服务。工作要出成绩,就必须精益求精。有些工作干到90%就可以了,但老干部工作具有特殊性,不能有1%的缺点和遗憾,1%的不足对老干部个人来说就是100%的不满。要善于把握新时期老干部工作的发展规律,着眼老干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思维去研究探索新形势下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既要坚持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又要谋求以增添工作生机与活力的新方法、新思路,不断推动老干部工作的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真正把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融汇于工作的各个方面,让老干部工作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进步的需要,更加符合党委、政府的要求,更加符合广大老同志的期盼。

第7篇:残联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健全管理机制 提高服务效能

全面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

坪定乡党委书记:张宏鹏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们坪定乡位于舟曲县西北部12公里处,总面积68.9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全乡共1192户,5098人。目前全乡残疾人223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4.37%。多年来,我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残联的悉心指导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残疾人工作作为关爱弱势群体、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努力做到残疾人工作有位置、有投入、有组织、有实效,真心实意为残疾人办实事、办好事,以优质的服务、良好的形象取信于残疾人,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扶残助残的成功之路。

一、抓建设,努力夯实工作基础

乡党委政府和乡残联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认真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进一步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不断加强残疾人组织自身建设。在进一步加强乡残联在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提高,各村都建立了残疾人协会,提高了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水平,并把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纳入了各党支部工作目标。我乡制定目标,到今年年底,全乡残疾人组织规范化达标率达到100%,目前,我乡已完成基层残疾人组织的分类定级工作,并向县残联上报了分类定级工作情况。在此基础上积极把残疾人工作重心切实转移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残疾群众上来,通过创建残疾人工作示范村、树立残疾人自强模范、召开组织建设经验交流会等方式,总结推广经验,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增强做好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促进全乡基层残疾人工作不断实现规范化、程序化。

二、善引导,全力营造扶残助残氛围

乡党委政府和残联始终以做好实现残疾人康复和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己任,想残疾人所想,急残疾人所急,做残疾人所需,制定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支持,使残疾人工作深入到千家万户,形成了全社会理解、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为了从根本上保证了残疾人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在今年的助残日,县民政局局长杨恩茂、副局长县兼残联理事长杨宝成、副理事长韩照红一行深入我乡,并对我乡垭头、靖边两个村家庭困难最大、生活艰难的6户残疾人进行了走访慰问,为每户送去了500元慰问金,使残困户家庭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和温暖。在此次“全国助残日”活动中,以“文化助残”为主题,深入开展了宣传活动,共悬挂横幅2条,张贴标语30多条,发放宣传单100多张。

三、强服务,着力构建三个平台

1、构建增收平台。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大力落实扶持福利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扶持残疾人个体从业和自愿组织就业工作中,我们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帮助残疾人找准市场需求,选择适合于他们特点的投资小、见效快的经营方式共有小种植场3个、小养殖场5个、小商店8个,并且积极协调与农村金融等部门的关系,从资金、技术等方面为残疾人发展生产提供全方位服务,使他们渡过生活和经济难关。我们以种、养殖业为发展重点,积极筹划建立残疾人在全乡范围内的农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就业10人,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扶持措施,形成了以点带面的工作格局。为增强残疾人劳动技能,拓宽就业渠道构建起坚实平台。

2、构建扶助平台。在具体工作中,我乡结合民政救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工作的开展,认真摸底调查,使贫困残疾人优先享受民政救济、低保等优惠政策,并积极上报请求有关部门解决贫困残疾人员的生活保障问题。同时,我乡认真落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两项惠农政策,使残疾人看病有保障,年老有所养,为残疾人解除了后顾之忧。我乡提供低保、民政救济等优惠政策,先后救助残疾人困难户65余户次,为28户危房户建起了新房,全乡125名残疾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

3、构建服务平台。一是乡司法所充分发挥扎根基层,贴近百姓,服务便利的工作优势,及时主动地为全镇残疾人提供优先、优质的法律服务和法律帮助50余人次。二是乡残联人员在办证工作中,认真遵守残疾证办证制度,严格把关,按时办好,及时为117人办理并发放了残疾证,为残疾人法律法规咨询服务、凭证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做了大量工作。三是认真做好日常信访工作。对于残疾人反映生活困难、就业和入学难的,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解决矛盾纠纷,从根本上保证了残疾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全乡残疾人的维权意识、法制意识显著提高。

四、促规范,在基层残疾人组织中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

为了进一步深化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全面加强和规范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根据县委组织部、县残联《关于在全县基层残疾人组织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方案》有关要求,乡党委高度重视,成立了在全乡基层残疾人组织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活动日常事务,根据我乡实际,制定了《在全乡基层残疾人组织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在活动中,全乡职工干部、村干部将残疾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了工作制度、会议制度、走访慰问和帮扶残疾人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基层残疾人组织,加强了基层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使残疾人在残疾人组织中更加活跃,残疾人组织在社会发展中更加活跃,为全面完成全县残疾人事业“十二五”规划,实现残疾人同步迈入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各位领导:全面做好残疾人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任务,我们虽然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各地的先进经验,掌握一手详细材料,形成意见和建议报告,为残疾人事业发展积极建良言献妙策,加快制度创新,狠抓工作落实,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工作水平,努力开创我乡残疾人工作的新局面。

第8篇:工作典型经验交流材料

怎么写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无论是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社团民间组织,每年都要召开若干大大小小的会议,交流情况,交流经验,交流体会,促进工作,提高水平。对于领导者来说,抓两头促中间、抓典型带一般,更是常用的一种领导方法,胸中有思路、手中有典型,往往被看作一个领导者称职和成熟的标志。因此,在各种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会议上,经验交流材料总是必不可少的,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广且大。

经验交流材料不属于正式文件,也不是规范性公文,没有特别的规定,没有固定的格式,是应用文中限制最少的文种之一,完全应该写得活泼引人。但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吸引人、感动人、启发人的经验交流材料可谓凤毛麟角,图解政策、矫揉造作、空洞乏味的经验交流材料常常成为开无效会的“帮凶”。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写作经验交流材料的人凭“经验”、套格式,缺乏创新意识,往往把活材料写死了。写活经验交流材料,没有现成的模式,没有标准的套路,只有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探索。笔者长期从事公文写作,整理和审阅经验交流材料可谓家常便饭,现将自己的几点感受和想法写出来,以期抛砖引玉。

一、 从“典型”的角度去寻找“经验 ”、发现“经验” 既然是经验交流材料,就必然要有其先进性、典型性、代表性,可以供人学习,供人借鉴,催人奋进,以此为榜样

努力追赶。因而,写作经验交流材料,首先必须抓住经验的可学之处、先进之处,挖掘它的典型意义。通常情况下,不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不算典型,不具有典型意义的经验也不能算经验,更无需交流了。所以,很多人又把经验交流材料称作典型材料。那么,什么样的“经验”才是“典型”的,才具有交流价值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衡量。

1.思路要独特。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决定行动,思路决定效果。看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或者一个人的工作是否有特色、有创新,经验是否值得总结、值得推广,不能仅仅看“ 好点子”、“好主意”,更应看其是否有好的工作思路。思路有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创造性。思路要能创造性地贯彻上级的大政方针和主要精神,是上级意图的延伸和深化,它充分体现大政方针的精神实质,但不是依葫芦画瓢,照本宣科,照搬照转,也不是简单图解和机械执行上级要求。好的思路应该是在全面贯彻中有独到见解,在认真执行中有探索创新。如果思路是上级要求的全面翻版,全盘复制,则毫无“典型”可言,更无“经验”可谈。当然,思路也不能背离上级要求,另搞一套,那样就成“反面典型”了。二是针对性。思路要能切实解决本地本单位急需解决的问题,打开工作局面,改变被动或落后状况,开辟完成任务和实现奋斗目标的有效途径。不着边际、中听不中用的思路不可以作为“典型”。三是普遍性。思路不仅要有独到见解,有创新,

有实用性,而且要有普遍意义,可以指导面上工作,是做好同类工作、化解同类难题的好对策、好办法。否则,个别化的思路,再好也没有在面上交流推广的必要。四是前瞻性。思路要有超前意识,能够应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战胜各种挑战,确保实现预期目标。有远见的思路才是真正的出路,才是含“经”量高的经验。

2.做法要先进。具体做法是经验交流材料的主体,是最吸引入的地方,此处不精彩,文章就难出彩,其“经验”就难以让人喝彩。所以,做法先进是关键,是重头戏。考察做法的先进性应着重看三个方面:一是富有时代性。尤其是在总结一些“老典型”时,不少材料往往把过去的一些做法冠上新名词,穿上新外衣,重新包装推出,给人一种新瓶装旧酒的感觉。典型的先进性,在于它的做法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是为适应新形势、贯彻新要求、实现新目标而采取的新举措、新动作、新方法。二是富有原创性。不是模仿秀,不是拾人牙慧,不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在上级精神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举措和动作。即使有学习运用别人的地方,也决非生搬硬套,是借他山之石而攻玉,有超越、有创新、有特色。三是富有实践性。经验的可贵之处在于其做法可行,能够学习借鉴,付诸实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那种人人能做、会做而没有想到去

做的“经验”。纸上谈兵的东西,以及属于规划、设想、打算类的东西,不能作为经验交流。一句话,凡是没有付诸实施、取得实效的做法,再精彩也不是经验。

3.效果要显著。思路是否可行,做法是否先进,关键看效果。没有效果,就没有说服力;没有突出的效果,就不能作为经验介绍。什么是突出的效果呢?首先要看实绩是否领先。在本地区、在同行业或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越位前进,跨越发展,执牛耳、居前茅、创一流、摘桂冠,这样的经验才值得认真总结,大力推广。其次要看面貌是否改善。与往年相比,进步较快,与历史最好时期相比,水平较高。变化实实在在,面貌焕然一新,成效有目共睹,这样的典型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样的经验才是不含水份的经验。再次要看群众是否认可。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认可不认可,是检验典型是否立得住、经验是否有推广价值的唯一标准。搞形式主义,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劳民伤财的所谓“经验”,注定会没有群众基础,也是根本行不通的。因此,在写经验交流材料之前,应该深入到群众中去开展调查,多听各方面的不同反应,开清“经验”的本质,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从“启发”的角度去梳理“经验”、总结“经验” 人们学经验、看现场、听介绍,是为了获取“真经”,从中受到“点化”,受到启迪,学到好策略,学到好方法,

以便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争取更大的成绩。因此,介绍经验时应从受众的角度多加考虑,使之有“耳目一新”、“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之感。

1.在“为什么”上启迪思路。参观、考察、听介绍,人们对先进经验有兴趣,自然就会追问当初是怎么想到这样做的?因而,写经验交流材料应该清楚地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回答这个问题,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详细介绍当时面对着什么样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同时,这些情况、问题和矛盾必须是现阶段有一定普遍意义的,是共性的,是经常发生的,这样才能引起别人的兴趣,达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的效果。二是基于什么考虑。就是面对带有共性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拨开迷雾见红日,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正确进行分析、判断、决策,是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高低的标志,经验交流材料把这个问题写好了,自然就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2.在“怎么做”上提供借鉴。经验交流材料介绍做法,不能象记流水账一样,把所有的做法一个不漏地全盘托出,也不能把一些常规做法、例行公事当作“经验”介绍,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写出新意。笔者在审稿中发现,相当多的经验材料在介绍做法时不外乎这么几条:一是领导重视,二是统一认识,三是建立班子,四是明确责任,五是狠抓落

实,六是协调配合,等等。没有一丝新鲜感,没有一点独特性。好的经验交流材料一般不写这些俗套,应该集中笔墨介绍直接解决矛盾和问题的主要做法、重点措施和保证手段,主要做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重点措施就是突出抓住哪些方面,保证手段就是如何确保这些措施落到实处,确保问题得到解决,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展开并取得预期效果。要多写细节,多写有特色的做法。只有—把这些情况总结到位,介绍详细,才能对别人有所触动,有所借鉴。

3. 在“效果如何”上激发兴趣。经验交流材料介绍效果时往往只偏重增长幅度,习惯于纵向比较。在科技日新月异、社会转轨变型的形势下,纵向发展的“奇迹”越来越多,甚至司空见惯,加上基数和机遇条件的不同,高幅度、大跨度的发展并一定就有值得学习的“经验”,要引起别人的注意,就必须在纵向比较的同时,进行横向排序和走向预计。所谓横向排序,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比较,在全国、全省范围内比较,在行业范围内比较,就是与世界巨头、全国巨头、全省巨头比差距、比优劣。所谓走向预计,就是对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发展水平作出令人信服的预测,让人们进一步看到后发潜力,看到长远优势,看到“经验”的真正威力,从而激发学习研究、借鉴运用“经验”的强烈欲望。

三、从“体会”的角度去咀嚼“经验”、提炼“经验”

一项工作、一种思路、一套措施、一份收获,艰难的探索、辛勤的努力、精彩的过程、骄人的业绩,这一切让亲历者回顾起来,必然会有几多感慨、几多回味,而亲历者的这些真切体会对于虔诚的学习者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精神财富,是“经验的经验”。从体会的角度提炼经验,应着力抓住三个方面:

1.揭示经验的真谛。一份经验交流材料仅仅介绍思路、做法和效果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画龙点睛,介绍经验的内涵,揭示经验的实质,让学习者抓住要领学,抓住本质学。在学习张家港活动中,有一篇介绍文章中是这样概括张家港精神的:“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是张家港人民实践邓小平理论的智慧结晶,是民族利时代精神的缩影,具有典型的民族性、广泛的实践性、鲜明的时代性、深刻的人民性和强烈的开放性……张家港精神无疑是张家港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但它同样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端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肥沃土壤,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体现,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成功实践的典范,必定能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自己的光辉印记。有了这样的高度概括,人们就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张家港精神的实质,进一步明确了“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道理。

2.道出经验的根源。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作为经验交流,就应该把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以及取得成功的奥秘介绍清楚,让经验更加真实可信,让学习者更加有“经”可学。中江网在报道华西经验和华西精神时,引用江苏省省长梁保华的话,对华西村取得成功的原因和华西精神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深入挖掘,他说,华西精神是与时俱进、率先发展的精神。无论在什么时候,华西都始终坚持高举旗帜,坚定正确方向;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率先发展不停步;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坚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永不自满,勇攀高峰;在各个发展阶段,华西人都善于把握机遇,抢抓先机,始终走在前列。华西精神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作决策、办事情,坚持实事求是,善于从实际出发,既符合中央精神,又符合群众意愿。华西精神是求真务实、创新创优的精神。华西村以创新求发展,创新为了发展,始终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不断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华西精神是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的精神。吴仁宝提出的“有福民享、有难官当”,充分体现了执政为民的宗旨。华西人不仅自己富,而且富裕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先后在省内外帮助多个贫困村脱贫致富。华西人这种宽广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精神,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华西精神是协调发展、团结和谐的精神。华西

村始终坚持两手齐抓、协调发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形成了热爱科学、崇尚文明、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的良好村风,社会安全,生活安定,百姓安宁,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进行了成功实践,创造了新鲜经验。这些表述对每一个学习者来说无疑是深有启发、大有借鉴作用的。

3.指明经验的意义。先进典型的经验是否值得推广,归根结底要看它对当前工作和今后发展的作用如何。一是看它的现实意义,即对推动某项工作或解决某个方面的共性问题是否具有借鉴作用。有一篇介绍村庄整治的材料中引用了两句群众语言来说明村庄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小康不小康,首先看村庄”,“农村新不新,关键看环境”,把村庄整治与实现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挂上钩,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二是看它的长远影响,即对今后的发展是否有持久的促进作用和积极意义。有的经验对推动局部工作,对解决局部矛盾可能是有效的,但推而广之,就可能适得其反;也有的经验对推动当前工作、解决当前问题可能是有益的,但对长远发展、社会长治久安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如企业改制之初的一味卖光、破产逃债的所谓“经验”,城市发展中强行征地、强制拆迁的所谓“经验”,现在看来都值得反思和检讨。因此,我们对各种“经验”要进行认真分析,区别对待,必要时可请教有关专家,或邀请有关

方面人士共同研讨,以便弄清经验的真正价值,确定介绍的重点和介绍的角度,避免片面、静止、孤立地看问题,给今后工作造成被动。只有把经验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全面揭示出来,才能让学习者放心学习,大胆借鉴,吸收创新,真正形成“一花引来百花香”的效应,推动全面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第9篇:政教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创平安校园 树文明新风

慈利县高桥镇中学王章敬

在局党委和学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紧紧围绕教育教学中心工作,严格按照综合治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学校安全工作“预防为主、单位负责、突出重点、保障安全”的方针要求。近年来,学校教学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良好,各项工作顺利展开,学校安全秩序总体平稳,整个安全防控工作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确立安全工作地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和保证。通过认真学习《湖南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规程和县局相关文件精神,大家深刻地认识到安全工作是关系学校稳定发展大局和师生利益的大事情,非常重要!

1、加强学校安全工作,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前提。

学校要实现争创安全文明学校的目标,做好校园安全工作,保障学校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维护学校的稳定,增强师生员工的安全感是一个重要前提。

2、加强学校安全工作,是维护好师生员工根本利益的保障。加强学校安全工作,能有效地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不让社会丑恶现象进入校园,维护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保障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保障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之不受任何侵害,是为

维护好实现好群众根本利益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因此,要把加强学校安全工作,提高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不断增强做好安全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3、加强学校安全工作,是树立学校良好形象的基础。

学校要提升办学水平,不仅要有一流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要有一流的安全管理水平。学校的形象和吸引力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良好的环境和秩序来保障。因此,大力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就是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二、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学校领导对学校安全工作极为重视,将其列入学校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同学校其它工作一起研究,一起布置,一起督办,一起落实,一起奖惩。学校专门成立了由校长、党支部书记刘开进同志任组长,分管安全的政教主任王章敬同志为副组长,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食堂管理中心和各年级组负责人为组员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校长刘开进同志为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政教主任王章敬同志为第二责任人,其他相关处室科和年级组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各班班主任为本教学班具体安全责任人;同时明确政教处为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具体职能部门,负责统一指挥、协调、督促各处室年级组和人员开展安全防范工作,贯彻执行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关于内部安全工作方面的指示、任务和要求,积极完成学校领导交给的各项安全工作任务。

三、完善制度,落实措施,努力规范安全工作

制度是管理的根本。为了使安全工作规范化,我们制定了《高桥镇中学安全工作管理规定》、《安全责任分解》、《安全管理考核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实行安全工作问责制,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向一级问责。各处室、年级组都要亲自过问并负责所分管范围内的安全工作,在“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的原则下,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尤其每个班每个学生都要签订安全责任书,交到政教处统一存档保管。

学校无论大会小会,逢会必讲安全。学校规定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承担“观察义务、告知义务、监管义务和积极施救义务”等安全义务。凡发生下列安全事故的,学校将严厉处分相关责任人:①学生有特异体质或特定疾病,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活动,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知道或应该知道,而没有引起必要注意的;②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受到伤害,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发现,而未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加重的;③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而未进行必要管理、告诫或制止的;④对学生擅自离校或其它与学生人身安全直接相关的信息,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发现或知道,而未及时告知其监护人,导致学生因未受到监护人的保护而发生伤害的。学校将每个学期开学的第二周定为安全教育周。学校领导在星期一升旗仪式上讲安全教育周的意义,团委会学生会利用黑板报、校园广播宣传学校安全工作,各班围绕安全工作召开主题班会,政教处组织在多媒体每月二次的安全教育录像片,使安全工作深入人心。在全国学校安全日(6月的最后

一个星期一),学校团委会和学生会向全校师生发出《学校安全,从我做起》倡议书,再次掀起安全教育的热潮。

“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未燃,责任重于泰山”。每学期期初、期中和期末,学校都要组织政教处、总务处相关人员对学生经常活动的地域、地段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并记入安全档案。

学校严格按照消防设施建设规范,在重点要害部位配足、配齐消防设备及器材。消防通道及学生紧急疏散通道无障碍物。保持充足的消防水源,消防栓水路畅通。学校明确专人对电线、电器设备等要加强检查,及时更换老化或超负荷的线路,杜绝私拉乱接现象,防止发生火灾、爆炸等事故。学校加强了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预防措施,消除事故隐患。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各类管理人员进行一次防火演练,让每一个教职员工都熟练掌握防火灭火的知识要领,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切实预防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

按照“防范严密,控制有力、全面设防”的要求,学校在财力非常紧张情况下,确保经费投入,加强防范设施建设,实现了由简单人力型向科技智能型转变。在物防方面,防盗设施安装符合消防要求,且坚固完好,学校对要害部门都安装了防盗门和防盗窗。在人防方面,加强了门卫和保安人员的管理,增强安全保卫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定期组织检查,重点是门卫、值班、巡逻等方面常规安全工作的落实。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在岗带班制度,确保及时发现、正确处置突发事件。

食品安全,重中之重。学校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规定,由专人负责学校食品安全。我们做到“严把五关”:食堂工作人员健康关、

食品采购关、食品烹饪关、食品原料保管关、餐具卫生关。

学校加强学生遵纪守法特别是交通安全法规的教育,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组织观看录像、制作宣传板画等形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班会、集体活动等,增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杜绝学生上学回家乘座农用车、“三无车”、三轮车、摩托车等。

学校建立健全了寄宿生管理制度,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根据学生宿舍楼管理的要求,配齐配足学生宿舍的各类安全设施,加强日常督促检查和考核评比,不断提升寄宿生管理水平。每学年与学生及其监护人签订一份安全承诺书,充分发挥家长的监护教育作用。自学生宿舍楼入住以来,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学校还加强了学校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做好重大疾病的应急处置工作。

四、齐抓共管,群防群治,打造平安和谐校园

平安、文明、和谐校园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群防群治。

学校经常请法制副校长和其他经验丰富的政法人员来校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先后开设了预防青少年犯罪、预防校园暴力、远离网吧和反邪教反毒品等专题讲座,学校坚持法制教育与课堂教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转差防差、行为养成、学校德育活动相结合,使法制教育起到教育学生震慑犯罪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渠道,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部分。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致家长公开信等途径,要求家

长当好孩子遵纪守法的表率和楷模,用言传身教来影响教育孩子,为打造平安校园尽一份力量。

学校经常请镇派出所、司法所来校指导工作,虚心接纳他们对创建平安校园的建议和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平安校园的创建。

虽然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的一致好评,但是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展望未来,我们将紧紧依靠学校行政、处室,依靠全校师生员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安全工作思路,落实校园安全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建立群防群治网络,规范安全管理行为,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群防群治,努力开创高桥镇中学安全管理工作新局面。

二O一一年十一月

上一篇:换单位之后的个人总结下一篇: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