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认识东教学设计

2022-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苏教版认识东教学设计

对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旁白”的科学认识

摘 要: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基于新课改的精神,把握新课改的本质,在教材中设计了旁白,通过旁白实现了对正文知识的补充与延伸,同时增强了数学学习的知识性与趣味性。本文阐述了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旁白设计的原则,重点探讨了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旁白的作用。

关键词: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 旁白 设计原则 作用

我国在2004年全面实施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基于新课改的精神,充分把握新课改的本质,基于创新的手法与新颖的视角对高中知识进行了充满艺术性的设计,集中体现了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一和必修四中设计了“旁白”,本文针对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设定的“旁白”进行分析与探讨。

1.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旁白”设计的原则

1.1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设计的总体原则。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设计的总体原则是基于层次性、兴趣性和基础性三个方面。基于一个核心,多种选择,多个层次。利用基本教学要求这个核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学生在对核心内容掌握扎实之后,按照需求,进行多种选择,从而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自身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素养及最优的发展。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总体设计示意图

1.2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旁白”设计原则。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旁白”实际上是对正文进行的解说,对正文起到支撑、传承的作用,因此,具有启发性、亲和性和前瞻性。对于旁白的定位必须准确、合理,需要设计在最需要的地方,最关键的地方,通过教材的“旁白”一方面能够实现和正文内容互相映衬,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内容广度与深度的延伸。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旁白”设计突出了教材内容的渲染、剖析,从而拓展了知识的内涵与外延,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旁白对知识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有效的补充与延伸,启发了学生自我思考的兴趣,加大了学生对知识感知的深度。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旁白”的设计的出发点是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够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利用教材的旁白,通过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的设置,使得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满足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教材中旁白的设计,要基于对数学发展规律反映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结合的基础上,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旁白”的设计,需要为教师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旁白的设计能够使得教师基于新课标的理念,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

2.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旁白”的作用

2.1通过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旁白”,能够对现实中的概念进行诠释,从而使得数学问题与生活紧密联系,凸显数学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通过教材中的“旁白”,使得学生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能够将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融入到数学学习中,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数学与世界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与科学价值。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而有利于学生正确数学观的形成。

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一中,在第53页的例题5,题设条件“某种储蓄按照复利进行利息计算……”,该例题中出现了“复利”这一概念,对“复利”这个概念,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一中给出了如下“旁白”:“复利是将前一期的利息与本金相加,把两者的和作为本金,然后进行下一期利息计算的一种利息计算的方法。”通过上述旁白,对金融术语“复利”进行了有效阐述,从而使得学生明白实际上数学是源于生活并且为生活服务的,利用旁白对学生利用数学这一工具进行实际问题的求解进行引导,能够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

2.2通过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旁白”,能够对教材正文的核心知识点起到烘托、延伸的作用,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点拨。事实上,旁白的设计并不仅仅是单纯地对正文内容进行简单介绍,更不是进行图解说明,旁白实际上是对正文知识的烘托、完善、延伸,对正文知识的隐性、显性的外延与内涵进行揭示,同时展示正文蕴含的数学思想,从而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追求的愿望得到满足。通过旁白,学生在对知识体验感悟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完善,有利于核心知识的构建,同时能够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四中的第73页中是关于向量平行坐标的运算知识。一般情况下,设向量a=(x■,y■),b=(x■,y■),(a≠0),当a∥b,那么就有x■y■-x■y■=0;反之,如果存在x■y■-x■y■=0,也有a∥b成立。教材中向量平行坐标运算知识的旁白是这样设计的,如果a=0,因为0和所有的向量都平行,所以x■y■-x■y■=0是成立的,也就是说x■y■-x■y■=0,是a∥b的充要条件,不用对a≠0进行限制。通过上述旁白,对向量平行运算这一核心知识进行有益补充与完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3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旁白”具有注释与特殊说明的作用。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一第46页中对对数的运算公式进行介绍时,设计了旁白“本书中除非特殊说明,底数的字母都是正数”。在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四中第56页对于向量的介绍中使用了如下旁白:“本章内学习向量均为平面中的自由向量,与起点的位置是没有关系的,只是与方向和大小有关。”通过旁白可以知道,向量属于自由向量,和有向线段是不同的,与物理中的矢量也不相同。这些旁白对数学教材无疑起到了注解作用。

3.结语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旁白不但使得正文内容生动有趣,而且承载了对知识的发现历程,旁白使得正文知识更加突出、醒目。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的教材,凝聚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同时也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补充完善,从而使得教材能够真正凸显我国课程改革的理念,使得新课标下的教材日益完善完美。

参考文献:

[1]单墫.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一和数学必修四[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谢增生.对新课标下高中教材的几点思考[J].中学数学研究,2007(11):38-41.

[3]张琥.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材习题教学现状分析与建议[J].数学教育学报,2012(8):68-72.

作者:刁仁锋

第2篇:苏教版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8至100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情感与态度】: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秋游啊?

那好,老师今天就带你们去野外秋游,老师也顺便带来了两个朋友,他们是孙悟空和猪八戒,你们欢迎吗?

到了午餐,孙悟空和猪八戒分到了同一组。我们一起来瞧一瞧,他们两个带来了什么好吃的东西?大家请来看。 【课件相机出示图片】

教师问:都有些什么呢?( “有苹果、矿泉水和一个大蛋糕。” ) 这么多好吃的食品,怎样分才能让他俩都满意呢?(平均分)

教师问:你们会分吗?我们先来分苹果?(指名学生回答),分的公平吗? 教师问:那么,谁来分矿泉水?(指名学生来分),分的公平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PPT相机演示分苹果和分矿泉水过程】

教师问:还有什么没分?(一个大蛋糕), 教师问:你们会分吗?

1、独立思考。

2、同桌交流。

3、学生反馈,集体交流。

师生小结:都是要从这个蛋糕的中间把它切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PPT演示分蛋糕过程】分成2份,分出来的2个半个。每人分得的同样多,那么这种分法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

教师问:你们觉得他俩分得满意吗?那“半个蛋糕”该怎么用数来表示呢? 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可以表示“一半”的数---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探究新知

1、认识1/2。

教师: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半个,这半个用分数表示就是二分之一。(板书:二分之一),二分之一怎么写呢?(教师示范书写1/2)。

小结:首先,在中间写一条横线,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然后,在横线的下面写2,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最后,在横线的上面写上1,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

教师问:你能完整地说说老师是怎么写出分数二分之一的吗?

你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把数学书打开到P98,自己找一找、读一读、认一认。

【课件相机演示】

教师问:中间的横线叫什么?分数线上面的数叫什么?分数线下面的数叫什么?分子和分母谁在上,谁在下?

谈话:你会读出这个分数吗?先读什么?再读什么?

追问:这半个蛋糕是这块蛋糕的1/2,那么另外半个蛋糕是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呢?

教师问:你能说说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个蛋糕的1/2的吗?

小结:刚才的1/2,是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它的1/2;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板书)

2、试一试:折出1/2 教师问: 如果给你们1张长方形纸,你们会折出1/2吗?(出示题目,让学生折,折后并涂上颜色)

(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折、涂色)。

教师拿出不同学生折出来的图形问:这样折,平均分成了几份?这个是1/2吗?那么,这个呢?

小结:折法不同没有关系,只要折出都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每一份就是它的1/2。

三、反馈练习【课件相应演示】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学生齐读题目。

教师指导填写第1幅图下面的分数。

谈话:这幅图把一个圆纸片平均分成了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几?在这幅图下面的括号里写出一个分数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后几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么选的?为什么?

小结:只有把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四、自主探究,比较大小

1、认识1/

4、1/8,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师问:刚才我们用1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了1/2,都会折了是吧!那么请你们用2张大小相同的圆纸片,你们能折出1/2和1/4吗?(出示题目,让学生折、涂,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把表示1/2的圆纸片和1/4的圆纸片贴在黑板上。 教师问:你们会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吗?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来表示:1/2 〉1/4 。

谈话:还能用一张同样大小的圆纸片,折一折并涂出它的1/8,和上面的分数比一比大小吗?

学生折、涂,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把表示1/8的圆纸片贴在黑板上。

教师问:这个1/8和前面的1/2 、1/4相比,哪个大?哪个小?

教师小结:我们从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大小中可以看出:分子是一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教师把这句话贴在黑板上。

五、巩固练习【课件相机演示】

1、“想想做做”:第5题。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要求。 学生动手涂一涂并比较大小。 小组内交流。

2、“想想做做”:第6题。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3、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几?

1/3 1/5 1/8 教师谈话小结:这些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六、全课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认识分数

平均分

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它的1/2 写作:1/2 读作:二分之一

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

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教学反思:

第3篇:苏教版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一、通过操作,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1)出示跳绳和拔河的情景图。师:看,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那请问跳绳的绳子和拔河的绳子看上去有什么不一样?(沿绳子画出曲(直)线)

跳绳甩出的绳子是弯的,拔河的绳子看上去是直的。

(2)毛线由曲变直。

A请观察你桌上的毛线,你发现什么?

B你有办法把它变直吗?请你试试看。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C(屏幕出示)讲述: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学生齐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

D追问: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线段都是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指名拉出一条线段)问: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放开一只手)现在毛线怎么了?(弯了)要让毛线再变直必须怎么样?(捏住线的两头把它拉紧)现在绳子又怎么样了?(直了)

(屏幕出示两手拉出的线段)对,一定要两头都捏住拉紧,(边说边标示出)两只手捏住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板书:端点)学生读一遍。

追问:请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

请大家拉出一条线段,同桌互相指一指对方手中线段的端点在哪儿。

3、感受不同方向的线段

(指名拉出一条线段,竖起来)问:看,线直吗?可以看成线段吗?它的两个端点在哪儿?

斜着放,问:这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只是什么发生了变化?

你会把手中的线段变变方向吗?自己试一试。

4、感受线段有长有短。

师:老师手里的线段和他手里的线段比,有什么不同吗?对,线段有长有短。你也拉出一条线段跟你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看看谁的长、谁的短?

那你有办法让老师手里的这一段变得再长一些吗?你来做做看。问:你是怎么做的?

那你们能再把你们手中的线段变短一些吗?试试看。

师:我们两只手捏的地方也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得越开,这条线段就越怎样?反过来呢?对了,线段有长有短,(板书:有长短)以后我们还要学习量线段的长度。

5、抽象出线段的图形。

A、小结: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有(长短)。那么线段画出来是怎样的呢?瞧,(屏幕移出线段)教师边指边说:直的,线段的两个端点是怎样表示出来呀?对,在它的两头点上一个点或画一条短短的线,表示出线段的两个端点。

瞧,这就是表示线段的图形。闭上眼睛把它输进脑子里。

B、(演示变化线段的长短)问:瞧,这条线段比刚才的那条(长、短)。

C、(演示变换线段的位置)问:这是线段吗?为什么?

6、小结线段的特征。

那学到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线段是什么样儿的呢?

老师这儿有首儿歌送给大家,出示儿歌:小小线段直又直,一头一尾两端点,有长有短可以量。齐读。

二、巩固线段的特征

1、辨线段。(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老师这儿有一些图形,哪些是线段,用手势表示。不是的说说为什么?

2、找线段。

A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这个好朋友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请看。(电脑出示:学校建筑物上找线段)师边解说边标注:XX的边可以看做是线段。

B那么在我们的教室里,在你的身边有线段吗?谁先找到了?请你指指看。

C对呀,小朋友只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能找到线段。

三、画线段。

1、尝试画

那你会把线段画出来吗?你准备用什么工具画?拿出纸,试一试画一条线段。

学生试画,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画法。

说说你是怎么画的?根据学生回答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还可以怎么画?

在画线段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

3、再次画

请你听了提醒后再画一条和刚才方向不同的线段,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请同桌互相欣赏一下对方的画的线段,如果他画得很好,就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如果有画得不太对的地方,也请你给他指出来。

4、你还能用其他工具帮助画线段吗?为什么这些工具都能画出线段呢?(这些工具都有直直的边)

5、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要用到画线段,比如,我们每次作业最后要画什么?

还有画线段还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看,工匠们要在墙上做出这样的隔板,他是怎样解决的呢?请看。(放录像)他先定好高度,再从墨斗里拉出有墨的线,两头拉直了,一弹,在墙上弹出一条线段了。瞧,他们可真聪明。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用处真大。所以我们小朋友一定要认真学好数学。

四、由浅入深,巩固新知

1、数线段。

A谈话:其实有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就是由不同方向的线段围成的。(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请看,这些是什么图形?它们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请你用手势表示出来。

B汇报时:请你来指一指?(教师指着其中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教师指着与这条线段相交的一条线段)那么这一条呢?说明: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C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那么有六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几边形?

2、折线段

(1)(取出长方形纸)长方形纸上有线段吗?有几条?在哪里?

(2)那现在请你拿出你的长方形纸随便折一下,打开看看,纸上有线段了吗?在哪里?

(实物投影出示) 对,这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

(3)你还能折出一条比刚才那条短的线段吗?试试看。(实物投影出示)

(4)下面请同桌两人各自折一条线段,然后两人再比比折出两条线段的长短。

3、由点连线

(1)连结两点画线段。

(黑板上画上两个点)问:连接这两个点可以画出几条线段?小结: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2)有三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猜一下,能画出什么图形?请你在老师给的作业纸上画画看。

问,你们画成的是什么图形?投影学生作品。

师问:你是哪两个点连成了线段?

指出:上面这个点和下面的左边的点连成了一条线段,和下面右边的一个点也连成了一条线段。

(3)那想想这样四点,连结每两点最多可以画出几条线段呢?快动手试试看。

(先画出过第一个点的所有三条线段,接着画出过第二个点两条线段,再画出最后一条线段。向学生渗透有序思想,为高年级进一步学习排列组合的知识做好铺垫。)

(4)那想想这样的五个点,连结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又能画出什么图形呢?动手试试。

(依次用不同颜色画出4+3+2+1条线段)

五、小结学习收获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叫线段,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六、延伸

小朋友,我们都知道用彩笔可以画出美丽的图案,可你知道吗?用线段也能拼出美丽的图来,我们来欣赏一下。(屏幕出示图片)瞧,用线段可以创造出美丽的图形来,课后感兴趣的小朋友也可以动手用线段画出美丽的图形来.

第4篇:《认识钟表》教学设计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 认识钟表

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数学活动来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从而突破学生认知的难点。

“数与代数”领域在第一学段安排“常见的量”这一内容,课标的要求是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课标对本单元的要求是在学生认识20以内数的基础上,联系日常生活,初步识别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认识钟表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对接近整时的时刻只要求能说出大约几时。

认识整时是教学的重点,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初步积累的认钟表的经验,让学生在交流中分别认识时针、分针以及怎样确定钟面上表示的是几时。在认识整时后教学大约几时,使学生更准确地体会整时,为以后教学“时、分、秒”的知识作些准备。此外,教材还注意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爱惜时间、按时作息的教育。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钟表,所以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化的素材,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探索中获取知识,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对于钟面的一些知识和整时的认识不成问题。但对于接近整时的时刻,我们的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先用“几点还不到”“快到几点了”进行交流,再逐步学会用“大约几时”来表达。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可能更困难,因此必须把时间观念的教学作为本单元难点。

低年级的课堂教学组织非常重要,关系到有效教学设计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另外,一年级的小朋友行为习惯还在养成中,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带了自制的钟表学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很浓,但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被学具干扰,不能有序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学习活动的组织评价外还应借助其余激励手段,如:智慧星、智慧果、智慧花等在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目标

1.能说出钟面上有12个数、分为12个大格,会辨认时针和分针,还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并能在学具钟上拨出整时和大约几时。

2.通过认真观察、小组交流、认一认、说一说、拨一拨、修一修等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能说出钟面上有12个数、分为12个大格,会辨认时针和分针,还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并能在学具钟上拨出整时和大约几时。

2.通过认真观察、小组交流、认一认、说一说、拨一拨、修一修等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与手段

利用教具和学具,采用直观教学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钟面模型、缺针的钟面。 学具准备: 学具钟面。

使用教材的构想

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展现小朋友一天的活动。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学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发展学生的数感;适时地渗透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如按时起床、早睡早起等。本节课内容的选取既关注了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又让学生体会到时间对于他们的重要性,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习困难预测:学生建立时间观念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时应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接受。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两位新朋友,你们欢迎吗?但是第一位朋友说了,大家只有猜出它出的谜语,才愿意出来和你们见面。你们敢挑战这个谜语吗?就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

课件出示谜语: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喊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学生可能猜出钟表)

猜对了,钟表就是我们将要认识的第一位新朋友。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神秘的钟表世界,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钟面

(1)这是一个钟面模型,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钟面,把你知道的关于钟面上的知识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让学生充分说一说)(学生可能说出数字、方格、三根针)

(2)说的真好,钟面上有12个数,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看这12个数是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全班一起按顺序数)(教师用课件演示12个数排列的顺序)

(3)对,钟面上还有三根针。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叫什么吗?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哪根是秒针呢?(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认识时针、分针、秒针。)

评价:你懂的真多,我们把最长的针叫秒针,较长的针叫分针,最短的针叫时针。我们今天只与时针和分针交朋友,秒针以后再学。(板书:时针、分针)

(4)比较时针和分针还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时针又短又粗,分针又长又细)(板书) (5)在你的学具钟表上指一指,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同桌相互指一指,再让学生在老师的模型钟上指一指。)

(6)你观察真仔细,钟面分了12个大格,每个数字与数字之间就是一个大格。请大家在自己的学具钟表上数一数12个大格。

【设计意图:关于钟面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定的经验。教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经验,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2.观察情境图,初步认识整时

下面就来隆重介绍第二位新朋友,(课件出示贝贝的画像)嗨,大家好!我的名字叫贝贝,和大家一样,也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你们想进一步了解贝贝吗?下面我们就一起看一看“贝贝愉快的一天”吧。

课件出示贝贝的起床、上课、做操、吃午饭、睡觉的照片:

(1)贝贝每天很早就起床了,你们知道他几时起床吗?(学生可能说6点起床。)你怎么知道是6点呢?(学生可能说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就是6点。)

介绍得真清楚。6点起床,可以说成6时起床。生活中说6点,数学上说6时.6时也可以写成 6:00(课件演示)

(2)贝贝起床后,刷了牙吃了早饭就赶紧去上学。他几时上课?你怎么知道是8时?(指名回答) (3)说的真完整。8时还可以怎么写?(学生口述:8:00)(课件演示)

(4)上了两节课后,学校考虑到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安排了做操时间.贝贝几时做操?你是怎么认10时的?(要求学生说出:10时做操。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0,就是10时)

(5)说的真不错,又上了两节课,放学回家后妈妈已经做好了午饭。贝贝吃午饭的时间是几时?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学生可能说:12时吃午饭,分针指着12,时针也指着12,就是12时。)

说的真好。12时是一个特殊的时间,时针和分针都指着12,它们是重合的。

(6)一天紧张的学习生活结束了,贝贝要早点休息。他几时睡觉?说理由。(指名回答) (7)通过刚才了解贝贝的生活习惯,你会认识整时了吗?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整时的?(同桌互相交流认识整时的方法。)

谁来总结一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你概括的很好,像这些时间都是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板书)

(8)你会和老师一样用两种方法表示这些时间吗?(指3名学生板演。)

这样的时间你见过吗?在哪见过?(学生纷纷发言:在手机上、电视上、电子表上„„)

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9)设疑:上课是8时,睡觉也是8时,是同一个时间吗?怎么会有两个8时?(学生会说:一个是上午8时,一个是晚上8时)

师指出:真聪明,时针一天要转两圈,一天有24个小时。一个是上午8时,一个是晚上8时 通过贝贝的一天,你对他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 (学生可能说:贝贝按时吃饭;贝贝早睡早起,是个好孩子。„„)

师小结:贝贝是一个有良好生活作息习惯的好孩子,希望小朋友也像贝贝那样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设计意图:学生的时间观念是关于时间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这里教师结合贝贝的一天,引导学生去合理地安排时间,适时地渗透了时间观念的培养。】

三、实践应用,质疑反馈

1.拨一拨。

小朋友们都会认时间了,你会在钟表上拨时间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拨一拨。请小朋友拿出你的学具钟,

第一个,拨3时。

第二个,拨9时。(学生利用手中的钟表模型分别拨出3时、9时,同桌互相检查。)

第三个,拨12时。好了吗,谁到上面来拨拨看?(指名到老师的模型钟上拨一拨)他拨的对吗?和他一样的举手。

第四个,请小朋友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时间。说说这时你在干什么?(学生都拨出自己喜欢的时间并积极发言)(教师给于适当鼓励,如:你真是个勤快的孩子!你是个合理利用时间的好孩子。)

其他小朋友说给同桌听一听。(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拨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时间,既巩固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空间。】 2.修一修。

贝贝见小朋友们拨的真好,想请大家帮个忙。瞧,这些钟表都坏了,你能帮他修一修吗?(出示5时钟缺分针、7时钟缺时针、9时钟没针,一些时针、分针)(指名让学生到展台上贴针)

贝贝说:“谢谢大家,你们真能干!” 3.认识大约几时。

(1)(如有课程资源可随机利用)刚才这位小朋友修的钟表上的时间不是整9时那到9时了吗?(学生可能说::不到,还差一点。)

出示大约9时钟:那这样到9时了吗?(学生可能说:到了,9时刚过一点) 师总结:说的太好了,我们把9时不到一点和9时刚过一点都可以称为大约9时。 (2)那这几个钟面你会看吗?(出示大约3时、大约6时的钟面)

师小结:对了,几时不到一点或几时刚过一点,我们都说成是大约几时。(板书:大约几时)

四、总结延伸, 扩展新知: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和钟表交上了朋友,你知道了有关钟表的哪些知识?(学生各抒己见) 大家这节课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老师感到非常高兴。

2、贝贝也觉得小朋友们这节课表现很出色!他还有更难的题想考考大家。” 课件显示:(1)3时的前一小时是几时?(2)9时再过一小时是几时?(指名回答) 评价激励:这两位小朋友回答的太精彩了,大家给他们鼓鼓掌。

3、钟表店里还有各式各样的钟表,(课件出示:各种钟表的图片) 请小朋友们下去后到钟表店看一看。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的设计体现了评价的理念和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五、达标检测 1.我会填。

﹝1﹞钟面上,最短的针是( )针,较长的针是( )针。

﹝2﹞当时针指在8上,分针指在12上,这时的时刻是( );当时针和分针都指在12上,这时的时刻是( )。

﹝3﹞你早晨大约( )时到学校。 ﹝4﹞钟面上有( )个大格。 2.认钟表。

﹝1﹞说出钟面时刻。

( )时 ( )时 大约( )时 大约( )时

﹝2﹞按时间画上时针和分针。

5时 11时 12时 大约2时

六、板书设计

认 识 钟 表

时针:又短又粗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分针:又长又细

几时不到一点 几时刚过一点

︺ 大约几时

6时 上午8时 10时 12时 下午8 时 6:00 8:00 10:00 12:00 8:00

七、作业设计

回家后请小朋友们和父母一起用自己喜欢的记录方式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争取做一个珍惜时间,会合理利用时间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落实这一教学目标 ,教师特地安排设计了请学生自己做主当一次小设计家的练习内容,巩固练习环节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也极其自然地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反思

成功的一节课必须要立足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了解、对新理念的理解之上。这节课我首先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用猜谜语的方式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造良好的情境。课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拨钟表,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 机会,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节课,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学生真正“动”起来,学的主动,学的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设计者:李顺仙,太原市娄烦县第二实验小学)

第5篇:苏教版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圆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平面图形,也是教学的惟一一个曲线图形。教材编排思路是从情境入手,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掌握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借助于例3和练一练,引导学生认识圆的相关概念,掌握圆的基本特征。教学这部分内容,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使学生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为以后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学会用圆规画规定大小的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画圆,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纸圆、、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到山洞里面寻宝。出示课件:山洞寻宝。 师:提示:宝物在距离你左脚3米的地面上。

师:宝物可能在什么地方呢?思考一下,把它的位置在纸上表示出来。 (生纸上进行操作)

师:现在我们进行一下展示,出示学生作品。

师:还有不同的位置吗?(很多)那么这些可能存在的位置如果都表示出来将会形成什么?(圆)(动画演示出圆)

师:这时表示左脚的点我们把它叫做圆心,左脚到宝物3米的距离我们把它叫做半径。

2、认识特征

师:你还能再画出半径吗?学生操作。

师:从圆上你发现什么了?(一个圆心,无数条半径且半径相等) 师:古人云:圆,一中同长也。——墨子 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师:这里有一些图形,他们也可以说是一中同长吗?出示:

学生进行辨别。

师:你发现这些图形和圆有什么不同吗?(圆没有角,而这些图形都有角) 师:如果将这些图形的边数继续增加,你能想象一下,到最后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将会变成圆的样子) 师:古人云:大方无隅。——庄子

3、知识介绍

师:说说你以前怎样画出一个圆的。 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师:今天,我们利用专门的画圆工具——圆规来画圆。(出示视频) 学生观看。

师:说一说,视频上画圆分为几个步骤?

学生讨论后汇报。(四个步骤:

1、确定半径;

2、确定圆心;

3、旋转一周;

4、标出数据。)

师: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是圆心,通常用字母O表示;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如OA)是半径,通常用 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如BC) 是直径,通常用字母d表示。

师:自己画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学生动手操作,投影展示。

4、自我认知 课件出示例3。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B o C d r A (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师:根据准备好的圆,自己动手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同桌交流。

5、联系生活

师:你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下面的问题吗? 视频出示:篮球比赛时中圈跳球的场景。 问:为什么队员要站在圆圈上? 图片出示:自行车车轮

问:问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车轴放在那个位置才好呢?

6、图片欣赏

师:瞧,生活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规律呢。其实,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师小结:这一切,不正是圆的魅力所在吗?正如古希腊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丽的”。

7、全课总结

谈话:其实短短的一节课,要想真正了解圆还不太容易。那么就让我们从今天起,走进历史,走进文化,走进圆的世界吧!

第6篇:苏教版数学认识角教学设计

认识角

杉洋中心小学

李志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角,初步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

2.结合直观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摸一摸:只用手摸一摸,不能看,就能猜出是什么图形。 指名学生活动,追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王国中的一个新图形——角。板书:认识角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联系实物,直观认识角

(出示情境图)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角。瞧,两个小朋友在做手工,你能从这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生找,并指出在哪) 2.课件演示,抽象出数学中的角。

师:我们把这些角请出来(课件演示),这就是我们数学上的角。 3.认识角的各部分组成及名称。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板书: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 3.教师示范画角。 4.找生活中的角

(1)请大家仔细找一找,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 (2)课件演示

5.辨角(完成想想做做1) 6.数角(85页想想做做2)

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关键要看什么?角其实是平面图形中的一员,现在请大家数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并做上角的记号。

三、动手实践,深化理解 1.认识角有大小

第一次玩角(体验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第二次玩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请学生做一个比老师的角大,讨论怎么样才能说明你的角比我的大。强调比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顶点和角的一条边要重合,才能正确地比出角的大小。

第三次玩角(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2.归纳总结: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四、拓展延伸

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五、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7篇:新苏教版三上《认识克》教学设计

认识克

教学内容:教材第31页至33页,认识克。 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

2.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

教师:两袋共重1千克的盐、2分、1角、1元的硬币、羽毛、尺子、小型电子秤。

学生:硬币(2分、1角和1元)、橡皮筋、树叶、水果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你能说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吗?对于很轻的东西,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合不合适呢?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克

1.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

2.认识小型电子秤。

(1)介绍小型电子秤的使用方法。

1克到底有多重?我们可以先通过小型电子秤称出来。大家看这就是小型电子秤,使用非常简单,我们只要将要称的物体放在托盘上,电子显示屏就会显示出物体的重量。

(2)用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 分别称出2分、1角、1元硬币重量。再让学生分别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克”。

(二)体验克 1.教师:1克很轻,大约是一枚2分钱重,那么黄豆大家见过吧!你感觉黄豆大不大?重量怎么样?那你估计下几粒黄豆的重量是1克?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确定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派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称一称,看看是否接近1克。

2.用手掂一掂:1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

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比1克轻?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要用到“克”这个单位?举例说明。

4.估一估

一本数学本大约有多少克?先让学生掂一掂,估计出数值,然后用电子秤称一称看看估得准不准。然后再让学生估一估文具盒的重量。(数学书约300克)

(三)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观察一袋盐重多少,(500克)两袋盐呢?(1000克)

2.用台秤称一称(师演示)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有多重?

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1千克=1000克

小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注意读法:读作“1千克等于1000克”。

3.口答单位换算

三、实际运用“克” 基础训练 1.想想做做1 (1)观察包装袋,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说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你还见过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有多少克? 2.想想做做2 先出示一个桔子,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克?一个哈密瓜呢?然后再让学生完成。

提高训练 3.想想做做4 单位换算:学生先独立填空再说说每题是如何思考的。 综合训练 4.想想做做6 活动:“称一杯水的重量”

(1)观察“想想做做”第6题图,说一说“杯里的水有多少克? (2)说一说:如果要称出一杯水有多重,该如何称的? (3)全班交流: 作业设计: 填空

( )大约重1克 ( )大约重1千克 3千克=( )克 5000克=( )千克

7千克500克=( )克 23千克-15千克=( )千克

四、全课总结

用“千克”和“克”说一句话或讲一个小故事。

五、课堂作业:练习册第19页认识克。 板书设计:

克的认识 克——g 1千克=1000克

上一篇:仓库管理员聘用合同下一篇:占用林地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