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案(精选11篇)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4—85页的例题以及“想想做做”第1—5题。【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一些实物或图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回忆上学期我们认识的图形有哪些?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朋友,他的名字叫角,角喜欢和我们玩捉迷藏,这节课我们就把他找出来。(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联系生活,感知探索
(一)感知角
师:出示例题图,小明和小红他们在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师:他们在干什么?(做手工)手中和桌面上有哪些物体? 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生说,师课件闪现)师: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
呢,想知道角的样子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纸片、闹钟)师:这些物体中都有角,我们把角请下来,好吗?
师:(电脑说)这些图形都是角,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同桌交流交流。师:现在我们伸出手指画一画角,好吗?
师:出示三角形上的角和钟面上的角让学生上台来指一指。
这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直直的两条线叫做角的边。我们通常会在角上做一个记号,从角的一条边画一条弧线画到角的另一条边,这就是角的标记。
(二)画角
现在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画一个角呢?老师也想画一个角,谁来给老师指挥一下。
边
顶点
边
师:咱们看看黑板也来说说,这尖尖的点是角的?
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角就在这儿)教师比画。
师: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谁来说说,全班一起说说好吗?(教师板书)
(三)搭角
师:同学们想不想搭一个角呢?(四人小组搭角并说说各部分名称)师:汇报,搭角时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四)辨角
师:我们现在都认识了角,那老师就要考考同学们,这些图形到底是不是呢?请小朋友们来当裁判(用手势表示),是的用“√”表示。
(四)数角
师:翻开书85页,请同学们做一下第二题。
角其实是平面图形中的一员,现在请大家数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请大家先做上角的记号,再填空。
(五)角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请大家仔细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说给同桌听。师:你找到角了吗?
师:看来角真是无处不在,只要小朋友有一双数学的眼睛,还会发现更多的角。
(六)比一比角
师:经过努力,我们知道了角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图形,但是我们不仅认识了角还找到了角。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角的大小。出示三个钟面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大小。生齐声说:第一个角最大,第三个角最小。
三、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一)制作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用硬纸条和图钉做一个角吗?注意安全。(生独立做角,有困难的,师引导同桌之间互相帮忙)师:你能指一指自己做出来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生指)师:现在看看你们的本领大不大?听要求:你的角和我的角比较一下谁的大谁的小?你是怎么比的,请学生上台来演示一下。
生:顶点对齐,一条边也要对齐在比较大小。
师:厨师一把折扇和一把剪刀,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变化情况,角是怎样变化的?用手比一比。
生:叫慢慢变大慢慢变小。角的大小跟两条边的张口大小有关。
(二)折角(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动手折出一个角,作上角的标记,找出顶点和边。
(2)师:如果要折出更大的角该怎么做?要折出更小的角,又该怎么做?
(3)学生思考——动手折——展示。
四、课堂总结
我们现在已经认识了角,你知道角长什么样吗?如果你是角,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自己?
五、布置作业
1.剪角,拿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比比谁的角剪法多?
2.延伸:回家后向爸爸妈妈展示你今天所学到的本领,找出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并指给他们看,好吗?
六、板书设计
认识角 边 顶点 边
“认识角”这一内容在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 也就是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材的P64—68内容。让学生初步认识角, 认识角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并能够知道角大小的由边的叉开程度决定的。针对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不足的特点, 运用生活中的实例, 引导学生自主获得角的图形形状、顶点、边的认识。通过让学生观察扇形、剪刀和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角, 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感悟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的关系, 让他们能够对角大小有一定的认识。教材中, 联系教学重点提供了“试一试”、“想想做做”练习题, 巩固学生新知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准确在生活实物表面和平面图形中找出角的顶点与边;能够体会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关系, 区分角的大小。
2.技能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获得角的认识, 能够掌握到角大小比较的方法, 增强动手实践与操作能力。
3.情感与价值:认识角、感受角, 获得平面图形中角的意义, 能将形象化抽象, 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角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并能够知道角大小的由边的叉开程度决定的, 理解角的大小与其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分别准备三角形、长方形、五角星等图形, 带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运用趣味引入, 激发学习思维
以“尖长嘴, 铁刺骨, 咬一口, 走一步”猜谜语导入, 在黑板画出剪刀图形。指出剪刀的角, 引导学习教学重点之一“认识角的含义”。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猜谜引入能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 能够让他们在观察中发现数学问题, 从感知表象入手, 引导他们发现“角”的特征和含义。
二、生成学习情境, 推进问题探讨
1.我们同学见过剪刀, 也用剪刀做过一些手工, 我们看看课本上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呢?说说你从他们的活动中看到了哪些啊? (剪刀、三角板、钟面上的角, 手里拿的五角星)
2.我们数数图片上有哪些地方是角呢?它们有些什么相同点呢?引导学生学习教材, 认识角构成要素, 对角的概念自主理解掌握。
3.开展比赛, 让学生画画角, 写出角的顶点、边, 并且提醒他们标出角。
4.完成P65—66的1、2题。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氛围中, 获得角的认识, 提高学习能力。培养二年级的小学生能在实际问题中观察角这一图形, 通过分析逐步形成数学学习的能力, 认识与理解角概念, 学会画角。
三、开展自主实践, 提升操作能力
1.让学生们分组合作, 拿出自己带的学具, 讨论学具上的角, 让他们自主合作用两根小棒搭角, 说说自己搭的角和同桌以及小组其他成员搭的角的异同, 相互考一考对角的顶点、两条边的指认。
2.小组合作汇报, 开展对角的区别、判断等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3.引导学生做活动角, 学习P65上角大小的比较认识, 让学生形成比较角大小的意识和能力, 强化顶点对齐, 对齐其中的一条边, 通过另一条边的移动确定角的大小。 (板书:角的大小———两边叉开程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角概念和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动手动脑能力, 提高他们对角的大小和两条边之间叉开的程度有关这一教学重点的认识和把握。
四、想想做做练练, 及时巩固提升
当堂巩固能够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效果, 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检验所学知识。
1.分析第3题, 让学生观察, 说出两幅图角的大小, 想象折扇、剪刀的开合, 强化角有大小、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引导学生掌握角的分类。 (板书:直角、锐角、钝角)
2.研究第4题, 训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老师将示范角贴到黑板上, 让学生观察、思考折法, 并能在自主折叠之后, 交流互动, 获得对角的深入认识。
3.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如何让自己做的角变小, 让学生上讲台展示,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意图:对折扇、剪刀的开合观察, 让他们形成角的大小的变化认识, 再通过折角比大小的动手实践, 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 进一步感受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五、发挥主动性, 提高小结能力
1.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认识角”的学习中的收获? (注重课堂学习知识点的掌握)
2.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感受。 (注重知识的延伸与应用)
【课后反思】
“认识角”内容虽简单, 但二年级学生抽象思维、数学思考能力不足, 该内容相对还是比较抽象。因此, 重视观察, 透过表象把握角的特征, 通过动手实践操作, 反复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程度的关系, 获得对角大小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初步学会做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3.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4.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5.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教学准备:
三角尺、小棒、纸、钉子板、线、剪刀、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今天我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看:(多媒体演示:带着红领巾的喜羊羊,一只手拿数学课本,另一只手腕上戴着一只表)师:喜羊羊今天非常想和大家一起学习新本领:认识角(板书课题)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找一找
师:喜羊羊手上拿着什么书?你能找出数学书封面上的角吗? 师:请你说。师:请你说
多媒体演示数学书封面上的角
师:大家看屏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角。
师:喜羊羊也是一位光荣的少先队员呢。你能找到红领巾面上的角吗?
让学生指出红领巾面上的角。(多媒体边演示)
师:我们再看看喜羊羊手上还戴着什么? 师:你能找到表面上的角吗?
(多媒体演示表面。请学生指出手表上的角。)师:小朋友你们可真聪明,对,这些都是角。(多媒体演示:隐去三件物品显出三个角。)
师:为了区别于其他平面图形,通常我们在两条边之间用一条小弧线作为角的标记。
2、摸一摸
师:请小朋友们拿出三角板,我们来摸摸这里,有什么感觉?(让学生摸一摸角的顶点处)师:对,尖尖的地方我们可以叫它“顶点”。(在多媒体里出示第一个角的顶点)师:再摸摸这里,有什么感觉?(再让学生摸一摸角的两条边)师:直直的,我们叫它“边”。(在多媒体里出示第一个角的边)师:那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呢?(板书: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让学生分别指出第二、第三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4、辨一辨(想想做做第1题)
师:喜羊羊的好朋友也来了,他们画了一些角,你们看看它们画的对吗?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如果是角,要说出理由,如果不是,也要说出理由。)
5、数一数(想想做做第2题)
师:你们表现真棒!喜羊羊邀请大家去他家做客,你们愿意吗?(多媒体演示出喜羊羊家的外景)
师:糟糕,喜羊羊把开门的密码忘了,怎么办?你们愿意帮它找密码吗?(多媒体出示喜羊羊家窗户、屋顶和门的边框图形)
师:只要你们能正确找出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就能知道密码了。
(师:指导通常我们在找角时,都要先找到角的顶点,再沿着角的两边分别指一指,你们能用这种方法找一找身边物体上的角吗?)
6、试一试
师:真棒,门打开了!咦,桌子上有什么呢?哦,是一个角!
这个角能变大变小,我们把这个角可以叫做“活动角”。你们想不想也来玩玩这个活动角呢?
师:我们来一个比赛好不好?
师:我先做一个角。你们能做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吗? 师:请你说说看,你是怎样做到的? 师:能做一个比它小的角吗?
师:请你说说看,你是怎样做到的?
师:看看活动角下面还有什么?
师:你能找到像老师手上这个样子的三角板吗? 师:(取一名学生找出的三角板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介绍重叠法(想想做做第4题)师:刚才我们比一比角的大小,有的角我们可以用眼睛就可以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但是有的时候不能一眼看出,我们就要用重叠法来比较了。
师:喜羊羊家的墙上挂着3个钟面,这3个钟面上的角,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多媒体演示,想想做做第3题)
7、游戏时间:
刚才大家表现很棒,喜羊羊想和大家一起玩游戏,你们愿意吗?
游戏要求:(指名学生读)小朋友,你们好!刚才你们认识了角,现在我为大家准备了吸管、小棒、纸片、钉子板和线等材料,请你任选一个你喜欢的材料做一个角。加油吧!(让学生各自选用吸管、小棒、活动角、彩色纸等物品做一个角。学生上台演示自己的作品。)师:请第一小组来展示一下。师:第二小组你来。
这是刚才这个小朋友用纸做的角,你们能用长方形纸片做一个角比这个角大吗?
三、小结全课,拓展新知
师:喜羊羊今天和小朋友一起学本领很开心,你们开心吗?谈谈你的收获。师: 小结
教案
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难点: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教学资源
米尺、直尺、硬币、橡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故事引入: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有狮子、狗熊、小猴、小狗等。一天,狮子大王宣布要选出最聪明的一个小动物来当它的助手。小动物们可激动了,个个都想当狮子大王的助手。这不,选拔考试开始了,想不想去看看呀?
狮子大王是这样选拔的:请你说出这些测量的结果?
一棵大树高8(),一片树叶长8(),一个铅笔盒长2()
前两道题小动物们都顺利过关了,可轮到第3题,意见大了。小兔说:“这个铅笔盒长2厘米。”小狗说:“这个铅笔盒长2米。”小猴说:“这个铅笔盒长2分米。”到底哪一个小动物的答案是正确的呢?小朋友你们能给它们当个裁判吗?学生讨论。
二、引导探索
(一)认识分米
.先让学生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看到或听到过“分米”这个词?
2.教师强调1分米就是10厘米那么长。并且请大家在直尺上指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3.体会1分米的长度。
教师:请同学们在发的硬纸条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把它剪下来。告诉学生,这是自制的分米卡。先看一看,再闭上眼睛想一想,然后用手势比划一下,最后再用分米卡验证一下。
教师:现在小朋友对1分米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了,你们能互相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4.教学1米=10分米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在米尺上找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然后每组的组长汇报结果。
5.多层训练,加深对分米的认识。
(1)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分米。
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哪儿是数学课本的长边,就去把长边摸一摸,再量一量。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3)教师:请小朋友们估计以下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度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二)认识毫米
.让学生尝试量书本的厚度,各自交流测量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当测量结果不满1厘米时,我们需要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2.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对1毫米的认识理解。然后组织学生观察直尺: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并实际量一量,进一步感知1毫米。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的长度。
3.体验毫米的用处: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呢?组织学生讨论。
4.想一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5.引导学生把四个长度单位排排队,体会大小关系。
6.多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几毫米?并且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2)选择自己带来的任意一样物体,量量它的厚度或长度是几毫米。
7.小结:今后,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三、综合练习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过四个长度单位了,你能灵活运用它们吗?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哪两个长度单位?你有收获吗?你觉得自己学得怎样?
总结提炼:是啊,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毫末这四个长度单位。用毫米作单位可以量更小的物体和更短的长度,并且能量得更准确,为了度量的方便,在量稍长的物体的长度时,可用分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用米作单位。小朋友们要根据不同物体的长度采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并加以运用。
板书设计
认识分米和毫米
分米=10厘米
厘米=10毫米
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思考方法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资源
笔芯、米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故事引入
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小兔说:“我跳了9分米。”小猫说:“我跳了80厘米。”两个小动物都说自己跳得远,因而争论不休。
教师: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不作评价。)
教师:到底谁跳得远?谁说得正确呢?学了“简单的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组织活动,引导探究
.教师:小朋友,你们都有自动铅,那你们知道自动铅的笔芯有多长吗?让我们来量一量好吗?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枝笔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长/
教师:同样的笔芯,有的人量出来是6厘米,有的人量出来是60毫米,这是怎么回事呢?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么,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教师:是啊,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是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
2.教师:我们测量了笔芯的长度,知道6厘米=60毫米,我们每天用的课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
(学生活动,全班交流。)
教师:小朋友们量得课桌的高是8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结:1分米=10厘米,80厘米有8个10厘米,就是8分米。
3.练习:50毫米=()厘米
20分米=()米
三、想想做做,内化新知
教师:结合测量,许多小朋友已经能用自己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了。接下来,就要看看谁能灵活运用学到的新知识了。
.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量量每个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是几厘米,再说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先独立完成,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评一评。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一下两条线段的长度各是几厘米,再量一量,看看对不对。最后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学生活动,反馈交流。)
四、总结评价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跟你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怎么样?
2.教师:下面,请大家参加一个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你们愿意吗?
请每个同学回家后拿一个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后发芽,再记录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完成蒜叶生长情况记录表,过一段时间再交流。
板书设计
简单的单位换算
6厘米=60毫米
第二单元 圆柱和圆锥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过程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举例说明圆柱和圆锥,能判断一个立方体图形或物体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使学生知道圆柱侧面展开的图形,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计算方法,并认识用“进一法”取近似数。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1、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2、解答有关圆柱实物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1、圆柱 ……………………………………… 5课时
2、圆锥 ……………………………………… 2课时
3、球 ……………………………………… 1课时
4、实践活动 ……………………………………… 1课时
5、复习……………………………………… 2课时
第一课时 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具准备:
长方体模型,大小不同的圆柱实物,圆柱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问:这些形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
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方体图形圆柱体。(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
问:谁来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板书)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认识底面
出示圆柱,让学生观察上下两个面。说明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你认为这两个底面的大小怎样?
(2)认识侧面
把圆柱竖放,用手摸一摸周围的面,你对这个面有什么感觉?
说明:围成圆柱除上下两个底面外,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
一、复习旧知
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问:这些形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
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方体图形圆柱体。(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
问:谁来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板书)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认识底面
出示圆柱,让学生观察上下两个面。说明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你认为这两个底面的大小怎样?
(2)认识侧面
把圆柱竖放,用手摸一摸周围的面,你对这个面有什么感觉?
说明:围成圆柱除上下两个底面外,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
一、复习旧知
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问:这些形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
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方体图形圆柱体。(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
问:谁来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板书)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认识底面
出示圆柱,让学生观察上下两个面。说明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你认为这两个底面的大小怎样?
(2)认识侧面
把圆柱竖放,用手摸一摸周围的面,你对这个面有什么感觉?
说明:围成圆柱除上下两个底面外,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追问:侧面是怎样的一个面?
(3)认识圆柱图形
请同学们再摸一摸自己圆柱的两信底面和侧面,并且同桌互相说一说哪是底面,哪是侧面,各有什么特点。
(4)认识高
长方体有高,圆柱也有高。请看一下自己的圆柱,想一想,圆柱体的高在哪里?试着量一量你的圆柱高是多少?
谁来说一说圆柱的高在哪里?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圆柱的高是多少,怎样量出来的。
问:想一想,一个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
3、巩固特征的认识
(1)问: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2)练习一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
(3)老师说一些物体,学生判断是不是圆柱
4、教学侧面积计算
(1)认识侧面的形状
教师出示圆柱模型说明:同学们先想一想,如果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
学生操作后提问:圆柱体的侧面是什么形状?
(2)侧面积计算方法
①问: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从第3页最后两行看到第4页的“想一想”,并在横线上填空。
②得出计算方法
问:根据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算?为什么?(板书)
(3)教学例1
出示例1:
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5厘米,高是12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做圆柱体
让学生做一个圆柱体。
做完后同桌说一说圆柱体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再说一说侧面积怎样计算。
3、“练一练”第3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思考:如果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
四、课内作业
练习一第2题
五、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底面: 两个圆 完全相同
侧面: 一个曲面 长方形
高: 无数条 都相等
1、认识1元以上的人民币,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
2、会进行简单的人民币的计算。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一些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1元以下的人民币,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今天我们再一起来认识面额较大的1元以上的人民币。
(板书课题:认识1元以上的人民币)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你认识这些人这些人民币吗?自己先说说看,再互相说说。
(2)老师介绍一些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人民币正面左上角印的是国徽,新版10元、20元、50元、100元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的像,有大写面值与小写面值,人民币是由国家印制的,我们应该爱护它。
(3)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一些1元以上面值较大的人民币,现在说一说1元以上的人民币有哪些?
2、完成“想想做做”。
3、完成“想想做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么想的?
4、填一填。
先指名说一说题意,然后独立做题,集体交流时说说三张人民币的总面额是怎么算的?
5、完成“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要说说怎么想的?(如100里面有2个50,所心1张100元的人民币可以换2张50元的人民币。)
6、完成“想想做做”4。
(1)先出示第4题第一幅图,买一盏台灯可以臬付钱?教师为学生准备一些人民币。让学生来会一会。先要求会出的钱和所买物品的价钱相同。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会出。再要求会的钱多于的买物品的价钱,她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会出。
(2)出示第4题第二幅图,让学生像第1题那样动手付一付。习两样东西可以怎样付钱?
7、完成“想想做做”5。
(1)出示第5题图,提问:10元钱可以买哪些东西?
(2)如果只买2样,可以买哪些东西?
如果买3样呢?够买4样吗?
8、完成“想想做做”6。
(1)出示第6题图,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分别多少元?
(2)上面的物品每样买一件,最少要带几张10元的钱?
学生讨论20元钱,买两种不同的物品,你知道可能买了什么?
(3)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9、完成“想想做做”7。
(1)出示第7题图,仔细观察图中告诉我们什么?
(2)提问:
小男孩付出多少元?他需要买什么?应找回多少钱?你怎么想的?
小女孩付出多少元?她需要买什么?应找回多少钱?
学生列式计算,集体交流。
10、完成“想想 做做”8。
(1)出示第8题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提问:
小男孩的钱正好买一个足球,你猜猜他最多有几张10元?你是怎么想的?(最多4张10元币)
小女孩买足球付的钱全是10元,你猜猜她付了多少张?你是怎么想的?(应付了5张)
教学板书:
认识人民币
(出示人民币) 二元 五元 10元
20元 50元 100元
(编制者 蒋凤娟)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运用生恬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同学自行组织测量、设计表格,并把数据填入。
教法:引导、探究学法:操作法、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具准备:
校园情境图、指南针或自制方向板。
教学过程:
一、方法介绍 l,出示校园情境图。(1)提问:校园里有哪些设施?(2)观察:图中出现了一个指南针,根据它的指示,哪边是北面?
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一般需要用指南针或方向板才确定哪一面是北面,而不能—概全都是“上
北、下南、左西、右东”。
2.请学生们分别说一说图中教学楼、花坛、电话亭、校门、乒乓球桌、篮球架,蘑菇亭、单杠等标志性物体在这些小朋友的哪一面。
活动准备:1.分工。(1)四人一小组,其中一人为组长,一人记录,两人测量。
(2)由组长带着组员找一个测量地点。
(3)进行观察、测量,做好记录。
2.开始活动。
课 题:克和千克的认识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课本P85~86页 教学目标: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3、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
2、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主题挂图,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准备一些重1千克的物体,如1袋重1千克的盐,准备两袋各重500克的砂糖。准备一些常用的秤,如天平、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课前要求学生准备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出示图)说一说:哪个轻,哪个重?第一组:一个西瓜和一个气球。第二组:一只松鼠和一只黑熊。
生答:气球轻,西瓜重; 黑熊重,松鼠轻。
2、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支铅笔,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主题挂图,引出质量单位。观察主题挂图:(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生答:一盒饼干110克,一桶豆油5千克。(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9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0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千克的认识。(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千克有多重吗?找出自己带来的重1千克的物品,说说你怎么知道这包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
(2)用不同的“方式”体验1千克的质量。
(3)观察老师带来的重1千克的物品,丰富对1千克质量的感知。(3)估计1千克重的本子大约有几本?怎么验证同学们的估计准不准?
(4)认识各种秤。
(5)体验几千克的质量。
拎拎2千克、3千克重的物品,说说你的感觉。(6)估计一叠本子的质量。
3、克的认识
(1)你们知道1克有多重吗?出示三样物品,猜测哪样东西的质量是1克。用天平验证。
(2)掂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体验1克有多重。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东西的质量大约是1克?
(3)感受50克、100克、500克有多重。(4)估计数学书的质量。
数学书和我们刚才掂过的50克、100克、500克哪个比较接近,那么你估计这本数学书的质量是多少?
4、进率教学
(1)你觉得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猜测。
(2)使用盘秤验证。一袋盐重1千克,1袋砂糖重500克,两袋砂糖正好是1000克,即:1千克。得出:1千克=1000克
5、课中小结:
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比较合适,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比较合适?
生答: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书本P89第4题。
2、看图选择合适的质量。
3、老师课前带来的两袋东西,哪袋用克作单位,哪袋用千克做单位比较合适?你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明确:判断物体轻重不能简单地根据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4、1千克的铁和1千克的棉花谁重?为什么?
让学生在争辩中明确:两样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一样重。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董北实小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正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生活朋友,拿出信封打开看看(毛线),随意的放在桌子上。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
提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拉紧,这条线会变得怎样?
教师演示后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提问: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
谈话: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板书:线段)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
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教师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一端和中间,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
3、认识线段的图形。
谈话:线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教师先画一条直的线)线段的两端我们该如何表示出来呢?
我们可以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板书:)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
(板书:端点 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征。
谈话:同桌看着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巩固线段的特征
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谈话: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你能根据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图形,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比如说吧,这本数学书上就有线段。
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
学生上来指一指。
提问:为什么这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还有哪一条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
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
3、折线段
谈话: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像老师这样对折、打开,这样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你能折出一条和它一样长的线段吗?
同桌合作,一位学生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另一位折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
请同桌学生每人随意折一条线段,比比两条线段的长短。
比较发现,得出结论:线段有长有短。
4、数线段。
谈话:其实有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图形。
谈话:这几个图形就在书上第49页,数好后,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
集体核对。
提问:你能来指一指围成正方形的四条线段吗?
(教师指着其中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教师指着与这条线段相交的一条线段)那么这一条呢?
讲述: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提问: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那么由六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
图形组合成小房子,数数这个图形上有几条线段?变化组合图形,直至变成一个圆形。
5、学生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你想给你的新朋友“线段”画一幅画吗?线段是直直的能直接画吗?那怎么办呢?(用尺)
设想:你还能用其它工具画线段吗?请小朋友拿出纸,试着画一条线段。
教师巡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
谈话:你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的?能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吗?
(根据课堂也可这样: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如果没有尺,你们能不能利用桌面上的工具画一条线段?还能用哪些工具画出线段?你们又是怎么画的?)为什么这些工具都能画出线段呢?(突出线段是直的,这些工具都有直的边)
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线段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请小朋友欣赏你的同桌画的线段,如果他画得很好,就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如果有画得不太对的地方,也请你给他指出来。
5、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画了线段,数了线段,还动手折出了线段,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结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
请把书翻到第49页,做“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点上两个点,指名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连结这两点能画出不同的另一条线段吗?
这就说明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请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是“连结每两点”?你能给大家指指吗?
想象一下,连出来会是什么图形?请你准备好直尺,在书上完成。
集体核对。
提问: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谈话:如果给你四个点,请你连结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就是“想想做做”第5题,在书上试着画一画。
集体核对,注意提示中间的两条。
判断线段的长短。(对不能直观看出长或短的线段,引导学生比较。)
三、小结学习收获
师:一条毛线不但好玩,还隐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从一条毛线里面,一起认识了线段,你有什么收获?
四、综合练习,激发兴趣
1从小兔家到小猴家有这样三条路,(出示路线图)
你认为小兔们应该选择哪一条路呢?
是的,其实在这两点间,大家选择的是一条线段,它就是通往小猴家最短的路线。
小白兔高高兴兴地去小猴家做客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5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区分东、南、西、北的方位,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位,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位确定其它三个方位。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排列规律。教学难点: 根据一个方向确定其它三个方向。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1、教学例题。
(1)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片。
课件演示:一个小女孩背着书包走到学校门前,面对太阳诵道: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右面是南,左面是北。
(3)问:从刚才的动画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全班交流(4)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板书:认识东、南、西、北)
二、认识书面上的东、西、南、北。
1、到操场观察
(1)、看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
(2)、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记录的?先确定哪个方向?
其它三个方向又是怎样确定的?
2、教学“试一试”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吗?
(1)游戏示范:请一个同学上来,先跟老师一起合作。由老师说口令,学生按口令做。(2)学生活动:同桌合作。
三、应用与拓展
完成“想想做做”习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可以得几颗星? 板书设计
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隔位退位减》教学设计苏教版
教学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索笔算减法中隔位退位减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发展自主探索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例题的主题图。
提问: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继续教学例题。
(1)谈话:求“买的民间故事有多少本”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04-108=
(本)
列出竖式,让学生观察竖式,并思考:按我们已学过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现在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
谈话:个位上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上又是0,怎么办?
这的确是一个新的问题,我们这节就是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遇到困难时,我们还是请计数器来帮忙,你能拨算珠的办法来解决这个困难吗?
(2)学生拨算珠计算。
可以自己计算,也可以与同学合作。
在班内交流拨算珠计算的方法。在交流过程中提问: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上又是0,怎么办?百位上拨去1颗算珠,接下去应该怎么办?十位上现在有10颗算珠,在接着该怎么办?
(3)联系拨珠的过程进行竖式计算。
先在小组内研究计算方法,再在班内交流。交流时指名说计算的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被减数十位上是0,没有1可退,你们是从哪一位退1的?这个1退到哪里去了?百位上退过1之后,十位上有了几个十?这时十位上可以退1了吗?它退过1之后还剩下几?
(4)谈话:像这样难算的题目,要想知道我们算得对不对,应该怎么办?
让学生一起验算。
2教学“试一试”:1000-37=
(1)让学生独立计算。
(2)在小组内交流。
(3)在班内汇报,让学生写出计算的竖式,指着竖式说出自己的计算过
程。
3小结。
提问:这节学的减法计算与以往学的有什么不同?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时板书题。
三、巩固深化,形成技能。
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独立计算,验算时,对于已发现的错误,要及时查找原因,认真改正。
2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谈话:勤劳的啄木鸟,看到大家认真的计算每一道题,也想来和你们一起学习呢。(出示第一题)
请你做一次医生,帮他们治病
你能帮啄木鸟指出题中错误在哪里吗?先自由说
其他树的毛病出在哪儿?你能帮忙找出来吗?
汇报核对。
再同桌交流:在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3做“想想做做”的第3题。)请你算一算,再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独立做题
3)指名三人板演,每人做一道题。
全班订正交流,比较每组两题的不同点。
4做“想想做做”的第4、题。)图上小朋友在做什么?
2)看图你了解什么情况?
3)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4)同桌互说,汇报。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案】推荐阅读: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单元教学反思07-20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教学设计07-18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扇形统计图教案06-08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0-21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06-04
二年级语文下册 识字7教案 苏教版07-16
苏教版认识角教学设计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