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教学设计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教学设计(通用15篇)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1

认识角

主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教学难点: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工袋、闹钟、剪刀、纸五角星、纸三角形、两根硬纸条、图钉、一张长方形纸。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认识三角形和五角星吗?(从准备的学具中找出来)你知道它们中的角在哪儿吗?(同桌交流)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新的图形——角。(板书:认识角)

二、交流共享

1.找出三角形中的角。

下面我们一起来找找三角形的角,它有几个角?(3个)你能指出来吗?教师示范指角的方法。学生模仿指出3个角。

2、从实物中找角。

师生逐一出示准备好的纸工袋、剪刀、长方形纸,用手比划这些实物中的角。出示五角星,现在你能找出所有的角吗?(同桌交流,集体交流)刚才我们都是沿着物体的边找到它们的角,下面这个物体你能找到其中的角吗?出示闹钟,指名说一说。(指出:闹钟上的时针和分针之间也形成一个角。)

3、认识数学中的角。

教师出示课件(例题中的三个图),分别描出一个角,平移到实物下方。指出: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角。

4、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指出:直直的这两条线叫做角的边,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边)。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2)指名学生到黑板标出各角的顶点和边。(3)练习:判断是不是角(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是角的图形在图形中标出角的顶点和边在哪里,不是角的说出为什么?

5、教学“试一试”。

(1)教师出示两根硬纸条和图钉,示范做一个活动角。然后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按照教师的方法做一个活动角。

(2)提问:你能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吗?学生尝试将角变大。想象一下:角的两条边就像人的两条腿,要就是顶点,要使角变大就把两条腿怎样(叉开)?提问:把这个角变小一些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合拢。

(3)现在把这个活动角贴着黑板沿着纸条描出一个角。你能像老师这样描出两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集体备课教案

个大小不同的角吗?学生在作业本上描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4)要求学生找出比较大的角,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知道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学生齐答: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提问:下面的图形各有几个角?

重点观察第一个图形,指名说出有几个角。学生可能会认为有3个角,也有的会认为是1个角,分别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理由。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点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边是直直的。(板书:边是直直的)

其余三个图形,逐个指名说一说,产生分歧时,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的理由。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课件出示三个不同的钟面,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用红色线条表示。提问: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角的大小与它叉开的大小有关。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出示两幅大小不同的三角尺,将形状相同的三角尺放在一起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说出:这两个角一样大。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分小组活动。每人折出一个角,小组内比一比,谁折出的角最大,谁折出的角最小?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认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边一定是直直的。

五、板书设计

认识角

顶点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2

表内乘法是小学阶段乘除法运算的第一个认识循环, 它是整个乘除法运算的基础, 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现在的学生对于表内的乘法口诀其实并不陌生, 有的学生的铅笔盒盖上、包书纸上就印有乘法口诀表, 有的学生提前在父母的帮助下已经会背诵乘法口诀表。 当然, 不排除有学生从来没接触过乘法口诀的可能。 也就是说, 有两点需要提醒教师注意:第一, 要承认部分学生已经知道表内乘法结论的事实;第二, 学生之间有较大差异的事实。 在这两个事实的前提下, 我们需要进一步结合表内乘法知识结构的特点, 思考可以使学生在什么方面获得认识的提升, 以及如何根据表内乘法的知识结构特点实现学生的真正发展。

为了对上述两个问题作出回答, 我们首先要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以往的教材在编写表内乘法时, 看重乘法口诀本身的重要作用, 强调学生对乘法口诀的记忆及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忽视了学生在表内乘法学习过程中的内在需求, 忽视了表内乘法教学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价值。 正是在这样的教学价值取向下, 表内乘法的教学呈现出学生机械操练、 被动记忆的状态。 尤其是教学此单元的第一课 《认识乘法 》时, 部分学生因之前对乘法口诀有所了解, 课堂上表现得异常兴奋, 只要一看到乘法算式就立刻说出答案, 从而违背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认识乘法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1.在大量素材的基础上认识 “ 几个几” 连加,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2.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 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会通过加法计算乘法算式的积。

3.在比较乘法和加法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 体会求几个几相加列乘法算式比列加法算式简便。

为此, 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

一、体会乘法的意义

1.出示2+3+6 2+2+2 5+5+5+5 8+8+8+6 9+2 9+9+ 9+9+9+9 4+4+4+4+4这六个算式。

师:你会把它们按加数的特点分类吗? 跟同桌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分成了几类?

资源:加数相同一类加数不同一类

2.聚焦加数相同的情况, 说说是几个几相加。 例如:2+2+ 2, 3个2相加。

3. 教师说, 学生试着在记录本上写一写, 写一个交流一个。

2个6相加4个5相加7个10相加50个8相加 (制造矛盾) 4.揭题:乘法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 教师需要细致地介绍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5.2+2+2写成乘法算式, 并说理由。

学生练写:5+5+5+5 9+9+9+9+9+9 4+4+4+4+4写完选一题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给一个加法算式, 你有什么好办法写成乘法算式。 (弄清是几个几相加)

设计意图:“几个几”连加是乘法的生长点, 因此学习乘法从“几个几”相加的认识入手。 由于学生以前学过连加, 因此设计了对连加算式分类的教学, 引起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认知注意, 同时把“几个几”相加放到连加的整体知识结构中。

6.提升练习:6×4这个乘法是哪个加法算式变来的? 试着写一写 (2种) 。

9×3如果要你变成加法算式, 你会怎么写? 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很有递进性,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根据情境写乘法算式

1.出示教材上的小鸡兔子图, 学生试着写乘法算式。

交流:小鸡是3只一堆, 有4个3。 兔子是2只一堆, 有3个2。

设计意图: 把对乘法的认识放到一个真实的问题解决的情境中,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2.教师说几个几, 学生试着在记录本上画图表示。

设计意图:提炼图不一样, 但是算式相同。

3.教师说每堆几个, 有几堆。 学生说是几个几。

4.学生自己画图设计几个几, 并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教师收集资源。

(资源的收集要有递进性, 注意一幅图可以写出不同算式的资源。 )

学生资源:5×3 1×3 6×3

这个资源不仅可以用小圆或者大圆写乘法算式, 还可以所有的圆写。

补充资源: ★★★★★★一堆的类型, 可以写乘法算式吗?

设计意图:对乘法基础知识的认识, 用整体介绍、比较强化的方式深入, 使学生结构把握, 整体感悟。 在这里虽然不揭示概念, 但在对比强烈的情境中, 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使学生体会并悟出。

三、拓展延伸

1.师:黑板上加数不同的情况中还有一个8+8+8+6, 它与其他两个加数不同的加法算式又有什么不一样?

师:你能试着将它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8×3+6)

追问:如果我想把6也写进乘法?你会写吗?

提示:如果我们把6也变成8, 这里就有几个8了? 那算式是4×8就对了吗?

(4×8—2)

2.学完今天这节课, 你会算12×2吗?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设计意图:为了避免学生背口诀, 选了这个不能用口诀解决的类型, 如果学生会算得数, 就说明已经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义。

仔细回味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我都避开了让学生说乘法算式得数。 因为, 课前部分学生已经会背乘法口诀, 如果你要学生说得数, 这部分会背口诀的孩子就会在课堂上表现得异常兴奋, 一直插嘴, 而忽视了理解几个几的过程。 只有先不让学生说得数, 才能真正实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中, 不仅仅是《认识乘法》这一节课需要这样, 其实还有许多课我们都要考虑学生的学情, 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创新教学方式, 寻找一条有别于教材编排思路但依然能够殊途同归的新路, 展现新的知识风景, 让学生仍然有“故地重游” 的兴趣。 这条新路应该建筑在学生的新路上, 教师应该抓住学生想展示自己的收获、 想求解自己的困惑、 想运用自己的才能、想交流自己的思想、想增加自己的见识等迫切心理设计教学过程。

摘要:长期在低年段教学, 发现班里的孩子差距很大, 有的孩子学前教育非常丰富, 有的孩子学前教育少得可怜, 所以在课堂中最常见的状态就是:学前教育丰富的孩子为展示自己的本领, 不断插嘴, 而学前教育少的孩子就直接不发言或者走神。久而久之, 孩子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课堂就变成了几个好孩子的“天下”。为改变这种状况, 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学情, 再根据学情设计自己的教学流程, 作者就《认识乘法》这一案例谈谈想法。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3

一、 角色互动中的“牵引”

《木兰从军》一课的课后练习第5题:“展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这是对文本语言“她说服了家人”的拓展性训练。在教学课文第2自然段时,我设计了一个角色互动“说服家人”的环节:首先是教师和学生间的角色互动,我扮演“父亲”,学生扮演“木兰”。一学生率先站起来:“父亲,您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让我替您从军吧!”我故意弯腰驼背咳嗽两声,然后豪气地说:“尽管父亲年老,但为了保家卫国,即使战死沙场我也愿意!”此时,一名同学接口道:“父亲,无论如何我都不会让您去打仗的!”我叹了口气:“木兰啊,可惜你是个女孩!哪有女孩上战场啊!”学生很快反应过来:“我可以女扮男装呀,只要我穿上战袍,带上头盔,没有人会怀疑我是女孩!”我接着问下去:“就算你女扮男装,可你终究是女孩,怎能和男人在战场上一起拼杀呢?”又一名同学抢着说:“父亲,我从小跟您练功学艺,我一定能英勇杀敌建立战功,您就让我去吧。”我开心地说:“木兰,父亲答应你了,你一定要平安归来!”几个来回,在角色互动中不露痕迹地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这样一引导,学生们把书读活了。第二步是学生间角色互动,他们不仅有扮演木兰和父亲的,还有扮演母亲和弟弟的,表演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了。最后,用几句话写下来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 谈话讨论中的“牵引”

《会走路的树》的课后练习4要求续编故事:“小鸟来到小驯鹿的家……”我在谈话讨论中引导学生们充分地想象:现在你就是小鸟,和曾经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重逢时,你最想说的话有哪些呢?学生们纷纷发言,最后帮助学生们归纳:小鸟他们会回忆去年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会诉说分别后的想念和牵挂;会交流分别后各自的见闻和生活;会相邀再次一起游玩……课堂上,学生们完成了自己的续写。

三、 评价激励中的“牵引”

有时,先放手让学生自己练习,然后在评价反馈的过程中进行激励和牵引,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指导方法。如《沉香救母》的课后练习4:“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想象一下,这时他们会说些什么?学完全文,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想象,大胆写下来。批阅了所有的写话作业后,在教室的《小作家在线》专栏了,我贴上了一篇新的文章:

母子相逢 百感交集

——《沉香救母》续编

分别15载,历尽千辛万苦,沉香与她终于母子相逢,他们心里百感交集,你是怎么续编这个故事的?看看这几个同学的想象吧——

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激动地喊着:“妈妈,妈妈!”妈妈紧紧地抱着沉香,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孩子,我好想你啊!”沉香说:“妈妈,我终于见到您了,这些年我日日夜夜都在思念您啊,妈妈,我们快回家吧!”沉香和妈妈高高兴兴地向家奔去……(陈泽萱)

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含着眼泪对妈妈说:“妈妈,我终于见到您了!”妈妈抚摸着沉香身上那一道道血痕,不由得流下了眼泪,她心疼地说:“孩子,你为了救我,不知吃了多少苦啊。”沉香说:“妈妈,只要能救出您,再多的苦我也不怕!”妈妈听了感动地说:“你真是个孝顺的孩子。”他们俩紧紧地抱在一起。(王晓琪)

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哭着说:“妈妈,我好想您啊!15年了,今天我终于见到您了。”

妈妈说:“孩子,我也很想你啊!我们家离这里很远,你怎么找到我的呀?刚才,我听到一声巨响,身上的大山就裂开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啊?”

沉香说:“妈妈,我不知翻过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多少道深涧,才来到这里。我是用仙人送给我的神斧把压在您身上的山劈开的。”

沉香和妈妈相拥着一起回家了,从此一家人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朱梦真)

自习课上,我先请三位“小作家”一一上台朗读自己的作品,自豪和兴奋洋溢在他们的脸上;接着,我让同学们谈谈从他们的写话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学到了哪些好的词语和句子,孩子们听得认真说得积极;最后,我让大家重新修改自己的写话,把学到的好词语和句子添加进去。在评价反馈的过程中进行激励和牵引,这篇课堂“小练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4

执教:天长一小薛乃懿

2014年4月3日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P18-19“认识方向”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联系生活经验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了解不同方向的位置和顺序关系,会用这四个方向描述物体所在位置;能在现实情境中辨认这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其中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2.使学生经历借助现实情境辨认方向的活动,掌握辨认方向的基本方法,体会利用现实情境和生活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感知四个方向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观察、交流等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教学重点: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根据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向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小故事、猜谜语。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例1

引导学生得出: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2.说一说:

教室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

你的东南西北面紧挨着你坐的各是谁?

用东南西北描述老师和某个同学的位置关系。

3.活动(教学试一试)

老师说口令,学生按口令做。

引导学生得出:按东南西北顺时针排列。

4.小结

三、反馈检测

完成课本P19“想想做做”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延伸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时分教案 篇5

(2018年3月7日上午第一节)

黄建权

教学内容:P8-9页

内容分析:

《认识时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钟表,知道整时及大约几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学好后面相关知识的基础,因此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具有抽象性和生活性,时间单位不像其它的单位可以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示,所以很难理解;但同时它又与生活紧密相关,是生活的必需。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理解本课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准确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知道1时=60分。

2、知道钟面的结构,发现时、分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1分钟和1时的长短,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

理解时与分的进率。

教学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实践感受以及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学,将课堂教学结构得以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各种钟表,观察他们的相同点。

二、操作体验、探索新知

1、认识钟面

钟面上有什么?(时针、分针、数、大格、小格)

2、认识大格和小格

(1)介绍:像每两根长的线之间的一段叫一个大格。(课件演示)从12到1就是 一个大格。

(2)每两根短的线之间的一段叫一个小格。

(课件演示)思考: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

(课件演示)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

3、认识时

(1)介绍:我们刚才通过数知道了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分针就是通过走多少个大格和多少个小格来计时的。那你知道时针和分针是朝哪个方向走的吗?(拨钟演示)我们把这个方向叫做顺时针方向。

(2)时针从12走到1,走了多少格?是多长时间? 出示:时针走一大格是1 小时。

(3)提问:那么时针从12走到4,走了几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走到8呢?

4、认识分

(1)我们知道了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而且时针走的时候,分针也走着,那么 分针怎么走呢?

(展示课件),分针走一小格是多长时间? 出示: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

提问:分针走2小格是几分?走8小格呢?30小格呢?

(2)讲述: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那么分针走一大格是几分呢?从12走到4

呢?12到9?12到11?12到12?

你是怎么数的?(让学生先回答并说明理由)

5、时与分的进率

(1)刚才通过学习知道了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那么时

与分之间是什么关系?拿起钟表拨一拨观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观察老师拨钟面,自由发言。

(2)(动画演示)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是60分。板书:1 时= 60 分

三、加强体验、实践应用

1、感受1分钟。

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吧。音乐:《时间像小马车》 一分钟还能做很多事呢!

2、感受一小时。

1小时有多长呢?我们来做一做:

一节课()分钟,课间休息()分钟,再加上()分钟就是1小时。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1小时可以做什么?

3、展示ppt,巩固基础知识

(1)时针从12起走到1,要走()小时;从12起走到7,要走()小时。

(2)分针从12起走到1,要走()分钟;从12起走到7,要走()分钟。

4、拓展延伸

几时整时针和分针重合?

四、课堂总结、提炼升华

提问:小朋友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谁来说说看。

世界上最宝贵的是时间,我们要珍惜时间,合理的安排时间学习,做时间的小主人。

五、板书设计

认识时分

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

1时=60分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时、分》教学反思

黄建权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半时,并对作息时间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程要求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唤起看钟表的已有经验,感受到生活中需要认识钟面、了解时间,让学生认识时间的现实意义,接着教材分两层让学生认识时分。通过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大格和小格来认识时针走一大格就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就是1分。再让学生仔细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从而发现时分的关系,知道1时=60分。

教学前,我布置了学生进行预习,这使得在教学钟面上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帮助。一年级时,对于“大格、小格”,孩子们都未接触过,通过课前预习,除了钟表上的12个数字还有三根针,他们还初步知道了大格和小格的概念。第二个是时间的书写和读法,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孩子习惯于把我们生活中所说的“几点”带到了课上,有的孩子帮助改正其读法:“几时”。通过教学之后,也同时发现了许多问题:

1、设计虽然较清晰,但是第二个重点为把握到位,简单的几时几分,大半孩子能够读写,但是还有大半的孩子由于课前没有预习,还是没有掌握;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经历具体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角,了解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角,积累活动的经验,感受角的特点,体会角的变化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角的直观认识

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想跟同学们做个猜一猜的游戏,猜猜它们的形状

师:出示图形,你们在猜最后这个图形时为什么不说是三角形或长方形呢?前面几个图形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师:他们都有

“角”,角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板书“认识角”。)

二、新课

1、指一指:

师:角总是藏在我们周围的物体中。把你们找到的有角的物体拿出来,哪一组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从什么物体上找到了角,选择其中的一个角指给大家看看。(指导指角的方法)师:角是一个点吗?谁能完整指出角,师生共同指一指角

师:我这也找到了一些藏着角的物体,你们看,现在我要把角请出来,仔细看。(放课件)这些图形都是角,想更深入地了解角吗?(想)

2、小组活动1:学一学

师: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摸一摸:摸一摸三角形学具的一个角,互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一人展示,拿三角板带大家一起,摸一摸,说一说)

师:通过摸一摸,仔细观察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特点?

(2)画一画:画一个角,并且标上角各部分的名称。(课本84页)(1人边画边讲解)

师补充:我们在两条边之间用一条小弧线作为角的标记,以后可以用这个方法表示角

(3)填一填:角有()个顶点,()条边。

(4)师:角的一个顶点是……,两条边是……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就要看有没有尖尖的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你能在教室里找一找角吗?下面老师要考考你认不认识角。

(出示课堂检测题,第1题口答,第2题小组讨论)

2、小组活动2:做一做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角,还能把它画出来,想不想动手做一个角呢?(想)请从你们桌上的筐里选择材料:(1)选择你需要的材料,动手制作一个角。

(2)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角,指一指顶点和边在哪里?

师:哪一组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展示时,说一说你用什么做的,指一指,顶点和边。)

展示完问:其他组有不同的吗?

3、小组活动3:玩一玩

师拿一个活动角:下面我们来比比角,好吗?我伸出我做的角,看谁根据指令做角快速。

师:先用边较长的活动角做一个角,要求学生:做一个比我的角大的角。

师:再用边较短的活动角做一个角,要求学生:做一个比我的角小的角。

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角越来越大,什么情况下,角越来越小?

小组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生发言)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思考: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师:生活中有像我们做的活动角一样的物体

观看扇子打开,剪刀合拢的过程,发现我们早已在生活中见到角的大小了。

师:生活中,还有这样能活动的角吗?(钟面)转动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可以形成各种大小不同的角。(85页第3题,问:哪个角最大,哪个最小,为什么?)请学生口头做出判断,并讲明原因。

(2)猜一猜,比一比:

小结: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没有)板书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个新朋友?(角)下面有一首儿歌,对角有了全面的概括。

我是

我的大

四、欣赏: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7

一、紧扣教材, 各段突破

诗歌通常由几个结构相似的小节组成, 句型相似, 字数相当, 如果每段均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 则势必让学生产生厌倦之感, 同时使课堂了无趣味, 因此必须对相似段落各个击破, 根据每段的语言特点寻找不同侧重点, 采用不同教学方法。

《水乡歌》一共三个小节, 每一小节都用同样的问题开头, 每段的句式都很相似, 针对这一特点, 我在三段教学中寻找不同切入点。第一段, 详细分析文字的写法, 分两步走:首先, 让学生找找为了说明水多, 诗人描写了哪些和水有关的事物, 学生能分别找出“渠”、“河”、“池塘”、“绿水”、“清波”, 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都是能装水或者是和水有关的事物, 写这些事物多, 就能充分说明水多, 从而明白诗歌精心选择描写事物的特点。第二步, 让学生细读课文, 看看为了说明这些事物很多, 精心选择了哪些词语, 然后进行以下词语的品析“千、万、一个连一个、处处”, 通过词语的品析, 感受诗歌在选词造句方面的精当。教学第二段时, 这些具体事物和精彩词语只是一带而过, 重点选择打比方的句子进行教学。为了让学生理解“白帆片片像云朵”这个句子, 分三步走:1.找出打比方的句子, 说说是把什么比成了什么。2.看图说说为什么把白帆比成白云。3.感受这个句子描写的美妙, 进行感情诵读。教学第三段, 选择学习的难点“装满一箩又一箩”进行重点分析, 箩是用来装鱼装虾的, 怎么能装歌呢? 通过看图想象, 让学生明白, 其实这里是把歌比成了鱼、虾, 表达了渔民们丰收的快乐。通过多次诵读, 感受词句的美妙。

这样在三段教学中, 找到不同的突破口, 让学生感受文字的精彩, 而又没有一种重复啰唆的感觉, 课堂教学有效性逐步凸显。

二、渗透学法, 有效训练

对于二年级孩子, 我们要加逐步强学法的渗透, 让他们通过一篇篇文章的学习, 积累一定的学习方法, 以此进行自主学习。

在《水乡歌》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背诵方法, 在第一段的指导背诵时, 我采用了“填空背诵”的方法, 让学生填写一些关键字词, 从而将课文背诵熟练。在第二段的教学中, 我又渗透了“熟读成诵”的方法, 让他们明白, 只要多次朗读, 就能逐步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另外, 进行“看图想象背诵”的训练, 分三步走:先让学生看着文字, 对照图片, 在心中留下一个印象, 然后将文字去掉, 让学生尝试背诵, 最后, 将图片隐去, 让学生直接想象背诵,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又让学生逐步掌握了背诵这类文字的方法, 可举一反三。

三、层层深入, 回环复沓

诗歌是非常精炼的文字, 值得反复诵读, 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进入情境, 投入朗读, 但不能让学生在多次诵读中有枯燥之感。

《水乡歌》的第三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千首曲 , 万首歌 , 装满一箩又一箩, 唱咱水乡新生活”, 在让学生理解了“装满一箩又一箩”这个难点之后, 先让学生欣赏甜美的《太湖美》, 接着采用欣赏图片、层层深入、回环朗读的方法, 出示这几幅水乡的图片:鱼虾螃蟹图、荷花丛图、水面蓝天白云图, 图片下面出现了这句话:“千首曲, 万首歌, 装满一箩又一箩, 唱咱水乡新生活。”然后开始层层导读:这甜美的歌声飘荡在鱼虾河蟹中, 读——— (学生一读这句话) , 这悠扬的歌声, 飘进了荷花丛中, 读——— (学生二读这句话) , 这柔柔的歌声飘到了蓝天白云底下, 读——— (学生三读这句话) , 这动人的歌声, 久久地回荡在水乡, 也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读——— (学生四读这句话) , 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 感受了歌声的甜美, 感受了水乡的新生活, 感受了水乡人的幸福, 勿用多余的语言, 理解便水到渠成。

四、巧用媒体, 渲染诗境

诗歌描写的画面通常都是非常唯美的, 因此吸引学生进入情境, 是帮助理解的好方法。媒体的选择相当重要, 但不能显得过多过滥, 以致冲淡文字的韵味, 所以一定要有效地选择媒体。

教学《水乡歌》时, 我尽量采用简单、平易的媒体, 在关键时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在教完第一段, 感受到水乡水多这一特点之后, 我放了一段淙淙的流水声, 配上这样的画外音:“水乡, 真是个水的天堂, 水的世界, 让我们在淙淙的流水中, 再次感受水乡的魅力!”课堂气氛非常和谐, 诵读伴着流水声, 美好的文字就这么一点一滴地开始浸润孩子的心灵。

在教学“唱咱水乡新生活”这句时, 我穿插播放了一句《太湖美》的歌声, 甜美的女歌手将太湖的柔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曲很长, 但是我只选了一句“太湖美, 太湖美, 美就美在太湖水”循环播放, 因为只放了一句, 学生感觉意犹未尽, 紧接着让他们继续进入文字, 有感情地诵读,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一次的媒体使用是在全文教学结束之后, 出现三小节文字, 让学生观察三小节文字的特点, 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白, 诗歌的文字通常结构相似、句型相同, 朗朗上口, 甚至可以谱成曲、唱成歌, 因为这已经是下半节课了, 为了缓解学生的疲劳, 我播放了歌曲《水乡歌》, 歌词就是这篇课文的文字。学生在欣赏歌时感受到了诗歌文字的魅力, 有的甚至开始摇头晃脑地唱起来, 这样的课中休息与课堂教学浑然一体, 相得益彰。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8

1. 几场瑞雪后,春天的脚步已渐渐走向我们。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 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像朱自清一样满怀着对春天的深情写下了众多优美的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品读两首古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导入,既是联系新知,又作为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含蓄地揭示了诗文。

二、 学习《游园不值》

1. 借助图画,理解词义

(1) 出示与诗文相关的图画,引导观察: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 图中之人就是宋代诗人叶绍翁,他曾在西湖一带长期隐居,这是他在一天雨过天晴之后去拜访友人,写下的千古名篇。(指名读题)相机理解“不值”。

(3) 诗人在这次未遇到主人的游园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4)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5) 诗句中有些字比较难懂,我们可以借助图来弄明白。看看图,你知道了哪些词的意思?

① “苍苔”见过吗?在图中找到苍苔。苍苔生长在潮湿的地方,春雨过后就会从地面长出来。

② 屐,(指图)木底鞋。

柴扉:柴门,用柴和树枝编成的一扇门。

【设计意图】古诗词义的理解比较枯燥,教师利用画面,既降低了学生理解词义的难度,也避免了教师琐碎的讲解。

(6) 诗中的“怜”是什么意思呢?记得曾经学过的“可怜九月初三夜”诗句吗?那里的“怜”指什么?两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7) 师小结:理解诗文词义的方法很多,看来利用插图、联系旧知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2. 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 读一读前两句诗,你知道诗题“游园不值”的原因吗?用上“因为……所以……”句式回答。

(2) 诗人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心境?诗人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扫兴啊!带着这样的心境读一读前两句诗。

(3) 诗人是乘兴而来,现在要败兴而归了吗?教师引读后两句诗,读后提问:诗人此时心情怎样?

(4) 诗人看到什么而欣喜?仅仅是这一枝红杏让诗人欣喜?再读后两句诗。

(5) 诗的语言是凝练的,要想走进诗中,我们还得学会想象,想象诗外画,诗外音,诗外情。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试想推开这扇柴扉,诗人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于是学生的思维便闪烁着灵动的光辉。一番再造想象让学生步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并生发出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3. 赏读古诗,深悟诗情

(1) 园中的景美不胜收,岂是这一堵矮墙能关得住的呀!诗人顿时豁然开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把这样的情感融入朗读中吧!

(2) (多媒体展现美好春光)面对园中美景,现在你就是叶绍翁,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反复吟诵诗句,情感有了较深的积淀后,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朗读的展示平台,让他们换位赏读,学生兴趣盎然,整首诗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三、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 引入诗题,看图知大意

(1) 这课还有一首杨万里的诗——《宿新市徐公店》,在这首诗里,诗人又写了什么样的春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齐读诗题,相机理解“宿”“徐公店”。

(2) 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3) 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看看图,再读读诗文,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篱落()的小径()的树

()的蝴蝶()的菜花()的儿童

(5)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把握诗文的主要内容:诗人杨万里住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里,那一天,他吃过午饭,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的门外,他看到……

【设计意图】诗句的感情必须以正确的字词理解为基础。教师应摒弃独白,辅以画面,从诗中找景物,再与图对应,能使学生快速地把握诗的主旨,领略诗中的风光。

2. 启发想象,吟诵入境

(1) 诗文最后一句是“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什么不说“飞入菜花看不清”呢?“清”比“寻”读起来似乎更顺口,为什么诗人要用“寻”呢?(点出了孩童追黄蝶的欢快场景,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

(2) “无处寻”留给我们更广阔的想象空间,透过这三个字,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以外的镜头:你仔细看,能看到黄蝶停歇、飞舞,儿童追跑捕蝶的情景;你仔细听,能听到儿童追蝶时的欢叫声、叹息声。展开想象,把这些内容说给同桌听。

(3) 这景、这人,俨然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图画,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入诗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比较、想象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以诗为媒介开展听说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深化了诗的意境,使诗境丰满,境入人心。

四、 总结赏析,拓展积累

1. 今天我们学的两首古诗都是写春天的,虽然角度不同,景致不同,但都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春之美,让我们再次吟诵这两首诗。

2. 春色是诗人笔下生生不息的主题,来读读这些诗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设计意图】课内外整合,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通过诵读既可以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又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9

鸟岛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课文,针对我的研究主题:抓关键词,品读感悟。我在教学中注重抓重点字词,指导学生在品读中体会鸟多,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我在本课的教学中

一、引领学生品味具体词句,在读中品,品中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就是说,只有引导学生抓重点字词句,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才能充分体验到文本所表达的内涵,也就是有“披文入情”而“情动而辞发”。在读书过程中,我将朗读和理解词句于一体。通过看图演示、动作演示等方法理解词义。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体会鸟岛上鸟的多。如在教学中,通过换词法理解了“挨”就是靠意思,通过画简笔画、学生做用手势做鸟窝理解“密密麻麻”的意思,从而感受到了鸟窝的多,通过看动画、创设情境理解了“一群一群、陆续”两个词。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品词品句,体味文本的景色之佳,情感之浓,文字之美。

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语文课就得要有语文味,既要有人文也别丢了工具性。在本课中,语言训练寓于读之中,说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实实在在的语言训练。这之中,有字词、句式的训练,有动情地读,有深情地说。在文中“成了鸟的世界”后面接上“有的,有的,还有的 ”这个句式让学生填空。我抓住了文本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悟鸟岛上鸟多的情景,既训练了句式,锻炼了语言,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这个句式我没有孤立于文本而单独出示,而是将它放在文本的特定的语言环境当中,让学生融合着文本的主流价值和意蕴自由地展开想象。

三、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自悟自得。

在识字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记忆字形。如在教学“密”字时,我请学生自主记忆字形,他们用换部件的方法,知道“密”与“蜜”的区别

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尊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自读自悟,以“你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写了鸟多”这一问题抛下去,让学生在自由、形式各异的朗读活动中读读、评评、议议、再读读,充分感受鸟岛的鸟多。如读后有的说:鸟岛上的鸟真多,有的说:是鸟窝真多,还有的说:鸟蛋多。我又让学生连起来说:鸟岛上鸟多,因此鸟窝也多,下的蛋自然就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鸟呢?学生有的说,那里适合鸟生长,有的说那里有很多鸟爱吃的食物,还有的说那里没有鸟的天敌。还有的说,那里没有人抓鸟。最后老师总结,鸟岛是鸟的天堂,那里的人们都知道爱护鸟,鸟是人类的朋友。这样较好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自主发展的主体教育的思想,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和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但是我很遗憾自己的评价性语言还不够丰富,语言应变能力不够灵活,教育机智有待提高。其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10

1.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索过程,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掌握圆周长的公式, 能运用圆周长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把准认知冲突, 激发学习愿望

1.谈话:同学们, 知道大家都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动画片, 今天, 老师把它俩带到了我们的课堂.听: (课件播放故事: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 喜羊羊和灰太狼举行跑步比赛, 喜羊羊沿正方形路线跑, 灰太狼沿圆形路线跑, 一圈过后, 它们又同时回到了起点.此时, 它俩正为谁走的路程长而争论不休.同学们, 你们认为呢?) (学生进行猜测)

2.要想确定它俩究竟谁跑的路程长, 可怎么做? (生:先求出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 再进行比较.)

3.指名一生说说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生:边长×4=周长) 今天这节课, 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 (揭示课题:圆的周长)

二、经历探究全程, 验证猜想发现

(一) 认识圆周长的含义并初步感知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1. 课件出示3个车轮.

2. 将3个车轮各滚动一圈, 猜一猜, 谁滚动的路程最长?

从中你们有什么发现?那你认为什么是圆的周长呢? (生:车轮滚动一周的长度是车轮的周长;直径越长, 周长越长, 直径越短, 周长越短)

(二) 自主探究求圆的周长的方法

1. 学生拿出课前剪的圆, 互相指一指它们的周长.

2. 用什么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 (同桌交流方法)

3. 指名展示测量周长的方法.

同学们都是用测量的方法得到了圆片的周长, 归纳起来大家用了两种测量方法, 一起来看:

多媒体演示, 师生共同描述:可以先在圆片上作个记号, 然后把圆片沿直尺滚动一周, 就得到了这个圆片的周长.

还可以用绳子绕圆片一周, 作好记号, 然后把绳子拉直, 用直尺量出绳子的长度, 也就是圆片的周长.

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圆的周长这条曲线巧妙的转化成了什么?

4. 小结: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将一条弯曲的线变成一条直的线, 这就是数学上所讲的“化曲为直”的方法.

(三) 认识圆周率

(1) 探究发现圆周率的取值范围. (课件出示摩天轮图片) 问:它的周长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吗?为什么呢?问:那怎么办?那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呢?

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大家回想一下, 以前我们学过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它的长和宽, 计算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它的边长, 那么大家想一想, 计算圆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呢?也就是说圆的周长和谁有关呢? (直径和半径) .

我们知道圆的直径和半径越长圆越大, 那圆的周长就越长, 圆的直径和半径越短圆越小, 那圆的周长就越短.看来圆的周长和直径或半径的关系确实很密切, 那大家来观察, 你认为圆的周长与直径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看来同学们找不到合理的依据, 为了研究方便, 老师给每小组提供一个圆形图片, 小组同学一起来想一想、画一画、比一比, 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好吗?

(老师为每组发一张画有一条直径的圆的图片, 各小组进行充分的操作研究, 老师参与小组活动.)

(2) 计算圆周率的近似值.

师:刚才每个小组已经测量出几个圆片的周长, 下面请各小组再拿出表格找到每个圆的直径, 填在第三栏, 并用计算器算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 把结果记录在表格第四栏中, 除不尽的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师:我们测量的圆的直径都不一样, 周长也不一样, 请同学们来观察这些周长除以直径的商, 你又有什么发现?

小结: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这也证明我们刚才推理的结果是正确的, 其实, 在古今中外, 有许多数学家研究过这个问题, 他们经过大量的实验, 已经证明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无限不循环小数, 它是3.1415926……, 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 (板书:圆周率) 用一个希腊字母π来表示. (板书:π) .

(3) 介绍圆周率的历史. (课件出示) 介绍《周髀算经》这本书及“周三径一”的意思. (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倍)

介绍祖冲之在求圆周率中作出的贡献, 让学生想象祖冲之探索圆周率的过程, 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不易. (课件播放资料, 学生自学)

小结:祖冲之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与自豪, 正因为他杰出的成就, 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就被命名为祖冲之山, 宇宙中第1888号小行星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像他那样刻苦钻研, 将来也做一个不平凡的人.

(四) 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1. 当学生弄清了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后, 让学生说说圆的周长怎么计算? (生: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2. 谈话:如果圆的周长用大写字母C表示, 那么这个公式用字母怎么表示?

3. 谈话:

还可已知什么条件求周长? (生:半径) 为什么? (生:在同一个圆中, 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 那这个公式还可怎么变换?

4. 齐读公式, 加深印象.

三、刷新应用能力, 总结巩固新知

现在老师告诉你这个摩天轮的圆形框架的半径是55米, 现在你能求出它们的周长吗?谁来介绍你的计算方法?

1. (课件出示第1题) 学生口答两个圆的周长.

2. (课件出示3个车轮) 通过计算, 比一比谁的周长最长?这再一次说明了什么? (生: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目标 篇11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学总目标

教学内容:

1、数与代数

 有余数的除法。

 1000以内数的认识。

 口算整百加整百数(和在1000以内)及相应的减法,口算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口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和超过100)及相应的减法,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及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 10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加、的验算与估算。 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估算简单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倍的认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 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

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常见长度单位的换算,简单的长度测量。 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方向的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角的初步认识,直角、锐角与钝角。

3、统计与概率

 用不同标准分类整理相关数据。

4、实践与综合应用

 测定方向(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词语描述现实生活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 你能跳多远(通过实验和简单的数据整理、分析,感受数据所蕴含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联系对数的已有认识,探索并理解千以内数的意义,进一步感知十进制计数法的计数特点;联系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经验,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式题;联系对乘、除法的已有认识和计算表内乘、除法的经验,探索并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以及两位数与一位数相乘的式题;联系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体会余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余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知道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会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有余数除法的式题,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学具操作,认识1000以内的数,知道千以内的数位顺序,知道千以内数的计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数单位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会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千以内大小;能根据数的意义口算整百数加整百数(和在1000以内)以及相应的减法,整百数加整十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 通过自主探索,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式题,会口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和超过100)以及相应的减法,会估算一些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式题,会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能应用加、减法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与一位数相乘的式题,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及不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会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得数。 联系乘法含义,理解“倍”的概念,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 在现实情境中,初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运用乘法和加(减)法正确解答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思考和交流等活动,感知分米和毫米的含义,丰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进一步认识表示方向的词语,能正确运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和简单的行走路线;初步认识角和直角,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

 联系生活经验,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会进行一些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并描述物体的长度。

 联系东、南、西、北的已有认识,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运用学过的方位词合理描述现实情境或简单平面图上物体间关系;以看懂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要求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 联系一些典型物体的面,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知道角是有大小 的,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出角。

(3)使学生经历从简单实际生活情境中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初步学会用不同标准分类整理相关的数据,进一步感受标准对于分类的意义,体会数据的价值。

2、数学思考方面。

(1)使学生在认识1000以内数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数的意义、数的表示方法以及数的大小的理解,提高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2)使学生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10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等计算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不断提高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以及一些需要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不断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数量关系、选择解题思路的经验,进一步增强有根据、有条理进行思考的意识,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4)使学生在认识分米和毫米,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认识角和直角,以及相关的测量、操作、交流等活动中,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进一步体会现实空间的位置关系,进一步感受平面图形与相应物体的联系,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不断增强直观思考能力,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5)使学生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体会按同一标准分类的结果是确定的、按不同标准分类的结果是多样的,进一步积累开展统计活动的方法和经验,增强数据意识,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3、解决问题方面。

(1)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的认识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和方法,从生活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使学生在用学习的四则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借助摆学具或画图等方式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在运用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根据已知条件推出所求问题,或根据所求问题合理选择已知条件;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在描述简单行走路线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画图和口头描述相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测量长度、描述物体位置和简单行走路线、直观比较角的大小、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以及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中进一步学会与同学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4)使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学会在表达前整理、在倾听后思考,逐步增强评价与反思意识。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使学生在探索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和验算方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3)使学生在进行四则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培养发现错误及时订正的良好习惯。

(4)使学生在测量物体长度、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从典型物体中抽象出角图形、分类整理数据,以及解决其他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5)使学生通过参与有关的数学实践活动,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合作交流的价值和乐趣,增进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有余数的除法、减法、乘法 教学难点:分米和毫米、认识方向、认识角 教学时间安排:

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认数„„„„„„„„„„„„„„„„„„„„8课时 分米和毫米„„„„„„„„„„„„„„„„„2课时 加法„„„„„„„„„„„„„„„„„„„„10课时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认识方向„„„„„„„„„„„„„„„„„„3课时 减法„„„„„„„„„„„„„„„„„„„„9课时 认识角„„„„„„„„„„„„„„„„„„„2课时 乘法„„„„„„„„„„„„„„„„„„„„16课时 统计„„„„„„„„„„„„„„„„„„„„3课时 期末复习„„„„„„„„„„„„„„„„„„4课时

大预习:

预习教材内容。

亿库教育网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12

1.指导学生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

3.培养学生积累谚语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2.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培养积累谚语的兴趣。

[教学准备]

有关文中重点词句的实物、字词卡片、田字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做实验游戏,激发兴趣

1.请两位学生做实验。

一个学生折一根筷子,一个学生折一把筷子。看看谁能将筷子折断。(此环节设计旨在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突出中心,直入主题。)

2.谈谈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板书:团结)

3.我们中国古时候有句谚语就是讲团结这个道理的:一根筷子容易折断,一把筷子难折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关于团结的谚语好吗?

二、朗读感悟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会的请生字宝宝帮忙,把字音读准。

2.个别读文,出示带拼音生字自由读。

3.检查读音,边读边正音。

一类(注意读音相近):移动、容易

二类(注意翘舌音):折断、木柴、绳子

三类(注意前鼻音、平舌音):千斤、搓绳

其他:火焰、独立、计谋

(此环节将读音相似的生字进行归类认读,让学生能系统地进行识记,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全班齐读带注音的生字。

(2)开火车读。

(3)去掉拼音再读。

4.读课文。(男女学生对读、同桌对读。)

5.生字宝宝想考考大家:你们有什么方法记住它们吗?

(1)四人小组自由说。

(2)个别学生识记生字。(边讲边点出方法。)

(3)还有一些生字,老师用猜谜的方法帮助记。

(4)小结记字方法。

6.随机小结。

大家刚才运用课外识字、猜谜识字、换部件识字,方法真多,值得表扬,现在就奖励大家玩个游戏。

7.制作气球飞走的课件进行游戏。气球说,只要大家读准字音,它就会升起来。

(1)全班读字。

(2)开火车组词读。

学生先读带注音的生字,然后去掉拼音再读,再回到课文中巩固。

8.生字宝宝说,你们想看故事吗?它们都藏在一个故事里头去了,如果想看很容易,大家这么聪明,排一排顺序就行了。

(1)排一排吧,你就能得到一个故事了。

()中午,一块千斤巨石挡住了去路。小熊很容易就把巨石移开了。

()早上,小熊与有计谋的猴子一起去冒险。

()到了晚上,它们找来许多折断的木柴,把木柴点燃,火焰红红,真暖和啊!

()夜深了,它们独自在自己的床上进入了梦乡。

()它们在火堆附近,用绳子搓成了网床。

(读故事激发兴趣,文中涂红色的为生字,让需要掌握的生字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再现,检查学生的知识反馈情况。)

(2)排好后自读并给故事加个题目,行吗?

9.读课文。

(1)师生拍手对读。

(2)小组比赛读。

(3)大家团结一心,过了一关又一关,真是“人心齐,泰山移”。现在,我们胜利在望了,有信心攻克最后一关吗?

三、指导写字

1.两个生字兄弟,样子长得非常像,它们就在这里头,如果找到的我数三下就站起来说。

2.出示“斤、折”,两兄弟不但样子非常像,而且有着很大的关系呢!

3.学习“斤”字。

学生观看录像,录像的内容为:“斤”字的古代写法,从古字到今字的演变过程,以及“斤”字表示斧子的意思。

(通过观看录像,让学生对“斤”字的古形和古义有所理解,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本字形的记忆,而且可以启发学生对其他有关的字形与字义的理解。)

(1)老师范写指导:注意横撇和竖撇,横撇和竖撇是斧头,而一竖是斧柄,应该写直。

(2)学生在本子上练写。

(3)展示台上指导纠正。

4.学习“折”字。

(1)“折”是会意字,你能根据“斤”字的学习想想这个字表示什么意思吗?

(2)“折”字的提手旁表示手的意思,“斤”字表示斧子,那么,“折”字表示用手拿起斧子把一些东西砍断,东西断开两边就表示“折”。

(刚学完的“斤”字记忆犹新,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我创新。)

(3)指导书写,注意提手旁,结构是左窄右宽。

(4)伴着音乐,学生练习写字。

(5)拿出来自由评议。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13

《面积的意义》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基础上进行的。教材通过两道例题的教学,让学生具体化厘清面积的概念,理解面积的内涵和外延,关注面积单位的自然形成,发展思维,培养空间观念,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例1:结合教室里的实例,按照“物体有面—每个面有大小一面的大小是面积”的线索引导学生在表象层面上认识面积。例2:呈现一组不同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面积的内涵,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类推出“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另一方面,在提供“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多样化的策略中,引发矛盾冲突,让学生经历“直接比较一间接比较—面积度量工具产生”的过程,逐步感悟用相同面积单位度量的必要性,对学习面积单位为什么是正方形积累经验。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教学中要通过具体活动帮助学生建构面积概念,感悟面积度量单位的本质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估计等活动让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并初步学会用重叠法、分割法、度量法比较物体表面和图形的大小。

2.在学习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拍手鼓掌,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为大家上一堂数学课,欢迎吗?怎么表示?(拍手鼓掌)

师: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伸出你的小手,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

师:生活中,物体都有它的表面。“面”(板书)这个字写在黑板上,这就是“黑板的表面”。

设计说明:“面”在小学和初中都是不定义的概念。由摸一摸学生熟知、容易理解的事物“手掌面”这一可感的活动入手,引发新知的生成,形象具体。

二、探索新知,表象认识面积

1.感知物体的面(摸一摸)

(1)上课用的课桌:摸课桌面,一起摸一摸。全部都摸到,怎么摸?

(2)上课用的数学书:摸数学书的封面。

(3)上课还带了什么?(笔袋)摸笔袋的表面(上下、前后、左右)。

小结:刚才我们观察认识了身边物体的表面,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呢!

设计说明:继续引导学生规范“摸”的动作,丰富物体表面的内涵:物体面有平面,也有曲面,让学生清晰、全面地认识“物体的表面”。充分的感知将成为学生认识面积概念内涵的支撑。

2.初步揭示面积概念(比一比)

(1)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桌面和黑板面同样是面,你们发现面有什么?(概括数学语言:黑板表面大,课桌面小,面有大小。揭示:在数学上,黑板表面的大小叫做黑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

那么课桌面的大小我们可以说成什么?“黑板面比课桌面大”可以说成什么?

师:比一比“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谁的面积大?(课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的面积大)

师:刚才,我们摸了笔袋的表面,里面装有文具,举起其中的橡皮。摸一摸橡皮的表面,比一比它们,谁的面积大?

(2)平面图形的面积。

画图形:拿好橡皮,把橡皮的一个面摁在纸上,沿着它的轮廓描出它的一个面。(练习纸第1题)

比图形:与同桌画出的一个面相比,你们又能发现什么?(平面图形也有大小)

图形的面积: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图形的面积。

表示图形的面积:怎么表示图形的面积?同学们表示一下,讲评(涂一涂,涂满)。

表示“五角星”的面积:老师为同学们还准备了一个图形(练习纸第2题①)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装扮它一下。

表示“E字形面积”(涂满,不留空隙)

设计说明:通过大量感性材料的列举和触摸活动,再次让学生充分感知一个面的部分,及时从面的测量角度分析概括出“面有大小”,具体化描述“面积”的概念。由对具体物体面积的认识,引导学生认知迁移,知道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促使学生对面积概念全面直观的理解。比一比、涂一涂等活动,再次聚焦面的大小,凸显面积概念的本质。

(3)巩固图形的面积。

“想想做做”第3题:地图上各省份的面积比大小。

“想想做做”第5题:校园平面各区域所占土地面积比大小。

(4)画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师:“E字形面积”同学们都表示出来了。一个E字形多孤单呢,画一个图形,送给它做好朋友,好不好?但是这个好朋友是有要求的:画一个比“E字形面积大”的图形(练习纸第2题②)。学生动手画,互相交流比较。师选择3~4幅图形展示、讲评。

师:老师也想画一个图形送给它做朋友,想看看吗?先画一条边线长。猜一猜,老师画什么图形?接着画(一端不封闭的),是你们原来想的吗?画出的这个图形符合要求吗?(面与线的区别)

最后画,看清楚,两头连接起来,表示出图形的面积,比较一下符合要求吗?

设计说明:认识面积时,学生已有“先入”概念周长,周长对学生认识面积有负面作用。同时,在一个平面图形中,“边”是强刺激源,“面”是弱刺激源,聚焦平面图形的大小需要把握面积与边线长度非正相关。展示老师画一个比“E字形面积大”的图形的过程,意在引起学生关注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需看围起来的“面”的大小,初步直观感悟面积与周长的不同,丰富对面积内涵的理解。

三、比较面积大小,积累面积度量经验

1.重叠法比较图形面积

师:老师这儿还有两个图形(卡片出示A:2.5cm×2.5cm的正方形,B:2.5cm×3cm的长方形),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谁能说说哪个面积大?(学生目测直观判断)

师:有时不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证明哪个图形面积更大?(重叠法:注意二维方向的线重叠——长重叠、宽重叠)

2.分割法或度量法比较图形面积

师:老师再给两个图形(出示:C:7cm×5cm的长方形,D:6cm×6cm的正方形),比一比,谁的面积大?(练习纸上第3题)怎么比?(重叠起来比)画在纸上,行吗?

师:看来“重叠法”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有其他办法吗?(学生讨论)

方法1:量图形周长。

评价:这两个图形面积哪个大?量边线长度能比出结果吗?

方法2:把两个图形画成小方格比,看哪一个多,那一个图形面积就大。

师:这个想法很有创意。看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什么(材料袋:相同的小长方形),动手试一试。汇报结果。

师:这种比较方法叫“度量法”。除了用小长方形度量比较它们的面积,想想看,能不能换成其他图形呢?(用“小正方形”“小方格”)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样的材料,试试看。

小结:无论怎么比,都是D图形的面积较大。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把两个图形重叠起来比一比,有时我们可以借用同一个小图形去度量后再比。下面我们再来比一比图形的面积。

3.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不带小方格的)四个图形,比一比,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师:能直接比吗?怎么做就方便比较呢?(覆盖上方格纸)

现在有比较的办法吗?(数方格)

设计说明:“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活动从表面上看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面积的概念,实质是为面积间接比较的标准统一作好方法上的铺垫。比的过程是学生逐步感悟用相同面积单位去度量的必要性的过程,更是为认识面积单位为什么是正方形积累经验。因此,把“比较两个面积很接近的图形”作为教学切入点,制造矛盾,问题驱动学生比较策略的探求从“外压”转化为“内需”,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在老师提供相应材料和适当的引导下,自然引出“度量”的方法。

四、总结提升、深化运用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2.练习1:教材想想做做第4题描边、涂面(区别周长和面积)。

3.练习2:下面三个图形,谁的面积大?(如下图)

第1幅图只占了7格,第2幅图却有十几格,为什么第1幅的面积大?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1、弯曲的线

2、每个学生两张白纸。

3、配套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曲直对比

美丽的城堡里住了一位小公主,公主给咱们班每位同学带来了一份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答对问题才可)

1.师:出示两根吸管(一直、一弯)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2.师:图上的两组小朋友在玩什么?(一组跳绳、一组拔河)

两组同学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3.师:揭示礼物(毛线)。

观察你桌上的毛线,你发现什么?(弯的)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1)师:你能想办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试一试。

(2)请生汇报演示:你是怎样做的?

若出现:A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

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

(3)将毛线“请”到黑板上,并尝试画出,这就叫做线段。(板书)

(4)师引导:线段有什么特点。(板书“直、两个端点)

(5)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三、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1.过渡: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情况存在呢?

(1)师示范: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感觉?

再用两手去捏住边的两边,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直尺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

(2)师:你还能在教室中找到线段吗?

总结:书桌、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3)将以前学过的图形与线段相联系,数数图形有几条线段围成。

2.折线段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像老师这样对折、打开,这样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

(1)你能折一条比它长的线段吗?(生操作)

(2)你能折一条比它长的线段吗?

展示学生的作品,说一说这些线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线段是有长短的。

3.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1)师:你能根据感受到的线段的特点,把它画在纸上吗?试一试。

(2)全班交流:你是怎样画线段的?为什么这样画?

部分作品实物展台下展示对比,让学生根据线段特点进行判断。

(4)师适时示范线段画法。

(5)依据线段模型练习。

四、联系应用,拓展认识

1、公主回城堡的路有三条,一条直的,两条条弯的。你想走哪条?为什么?

2、你能用直尺把这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想想做做第3题)

3、连接三点可以画几条线段,是什么图形?(想想做做第4题。)

4、如果有四个点呢?你能画出几条线段?(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教师提供第二种方法。(按点的顺序)

五、扩展思维,奠定基础

比一比谁长谁短(其实一样长)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15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正规学习,已经进一步认识了科学这门学科,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知道在科学课上认真听讲,能够和同伴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掌握了科学教材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天气方面的知识、太阳月亮星星方面的知识、力和光方面的知识等等。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不过,仍有少部分同学上课不能安静的听老师讲课,也不喜欢和同伴合作交流,学习态度不端正,因此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掌握都不太理想。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教师要对这部分同学加强引导,端正其科学学习的态度,力争使同学们都达到科学学习的基本要求。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苏教版教材,共分四个单元,12课,还有一个专项学习。

第一单元

他们是用什么做的,包括三课内容,分别为《认识常见的材料》《各种各样的杯子》《神奇的新材料》。材料的发现、发明及利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材料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本单元基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目的是丰富学生对材料及现代科技的感性认识,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就各自的发现进行交流质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认识到比较常见材料的特征及性能。

第二单元

玩磁铁,共有三课内容,分别为《磁铁的吸力》《磁铁的两极》《自制指南针》。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磁铁的不同形状,知道磁铁可以吸引铁和镍,能够隔空、隔物吸铁,知道磁铁总是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磁极,相同的磁极相斥,不同的磁极相吸。通过阅读材料和收集资料,懂得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和舒适,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第三单元

土壤与生命,分为三课内容,分别为《栽小葱》《养蚂蚁》《寻访土壤中的小动物》。土壤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也孕育了生命。本单元的课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调查、实验和记录,交流研讨各自发现,从而丰富学生对生命世界的认识,知道土壤和生命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喜欢动物、植物,乐于与同伴分享自己有趣的发现。

第四单元

打开工具箱,共有三课内容,分别为《认识工具》《拧螺丝》《做个小温室》。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工具,学会初步学会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利用这些公共工具动手实践,制作一个小温室,激发学生研究工具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兴趣和爱好以及能力。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注重引导学生同伴之间的分工合作,使学生明白只有加强同伴之间的合作,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从而认识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树立学生从小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专项学习

像科学家那样。这个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学习像科学家那样动手动

脑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使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与要求

1、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通过观察、描述常见材料的轻重、厚薄、颜色、软硬等特征,发现材料的不同特点。

2、认识新材料的神奇,了解新材料在现代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现代科技的兴趣。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磁铁的不同形状,知道磁铁能够吸铁和镍。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发现磁力可以传递,磁铁能够隔空隔物吸铁,明白磁极吸力最大、磁铁能够指示南北,磁铁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

5、引导学生通过自制指南针的活动,进一步了解指南针的有关知识,体会磁铁的一系列特性,了解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快捷,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科学、运用科学的兴趣。

6、引导学生通过栽小葱、养蚂蚁、寻访土土壤中的小动物等一系列活动,了解小葱和蚂蚁等一些动植物生长需要的一些基本条件。

7、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明白动物植物是自然界重要的组成部分,动植物和土壤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感受到土壤和生命息息相关。

8、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工具,了解这些工具的作用并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工具,动手制作一个小温室。

9、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与他人团结协作的意识,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及其发现。

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良好习惯。教学时常关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科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知识储备,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科学知识。

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养成与同伴合作探究的习惯。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4、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5、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便不断改进。

教学时间安排:

周次

第一单元,他们是用什么做的1、认识常见的材料

22、各种各样的杯子

33、神奇的新材料

单元复习

第二单元

玩磁铁

4、磁铁的吸力

65、磁铁的两极

76、自制指南针

单元复习

第三单元

土壤与生命

7、栽小葱

108、养蚂蚁

119、寻访土壤中的小动物

单元复习

第四单元

打开工具箱

10、认识工具

1411、拧螺丝

1512、做个小温室

单元复习

专项学习

像科学家那样

18-19

综合复习

上一篇:小学六年级第一学期优秀范文下一篇:软件工程专业认知的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