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精选7篇)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篇1

单元分析与提示 单元概述

从教材的整体设计来看,第五单元是苏教版的九上与九下两册中“读书系列——学会读书”的一个构成单元。单元主题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强调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对作品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评价。同时在了解文学评论的基本写法的基础上尝试写简短的文学评论。教学目标

①同一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它,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树立起这样的观念,克服单一的片面的僵化的思维模式。

②鉴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对作品能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评价。③能借助于作品评论等资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④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理解《雪》等作品中含义丰富、深刻的句子。⑤能准确地概述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意见要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⑥了解文学评论的基本写法,尝试写简短的文学评论。

⑦能由自然界熟悉的事物形成独特的感悟,并能运用适当的形式加以表达。教学设想

本单元最大特色即围绕同一文章选取四篇评论,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见解。苏轼在《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其原因正是选取了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这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物才在不同的人眼中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世界也因此丰富多彩起来。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同样如此,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习本单元,正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人云亦云是毫无价值的,重要的是有属于自己的独到的富有个性的感受和见解,从而克服单一片面的惯性思维。由于这样的选材,使得本单元较之一般单元更具有整体性。可以考虑不必采取逐篇教学的方式,而是进行整体规划。四篇评论之间可以比较阅读,从而锻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异同总结规律的能力;散文诗与评论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彼此观照,以引导学生参照评论资料阅读文学作品,或将自己观点与他人对照,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雪》在鲁迅作品中较为特殊,形象鲜明丰富,语言优美,思想内涵深刻。之前学生接触鲁迅作品以散文、小说较多,初次接触他的散文诗,宜多咀嚼,反复诵读,深入了解探讨背景知识。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野草》等其它相关作品,扩大知识面。从而体会作者表达什么的情感.《<雪>四人谈》是四位文学评论家对《雪》所作的评论。四位作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雪》的写作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读<雪>需要联想》作者希望我们通过活泼敏捷的联想去深刻地把握原作;《简洁而清纯的<雪>》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认为《雪》的主要特点是层次丰富、视角独特,在写景的文章中渗进了某种强烈的情绪;《灵魂的柔软和坚硬》认为 《雪》主要是通过雪表现出鲁迅先生性格的双重性;《<雪>的独特之处》认为《雪》主要有以下艺术成就:独特的谋篇、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哲理。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自学概括各篇文章的中心观点。老师再引导学生去分析形成这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的原因。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探究要想写好一篇文学评论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最后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某个角度也写一篇关于《雪》文学评论。

综合学习与探究,让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挖掘作品含蓄的内容后面隐藏的思想,并且学习如何在写作中展开联想和想象。

诵读欣赏部分,老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当年延安大生产运动的背景以及1961年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意义。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经历体验“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欣赏纺线劳动的优美姿势,进一步确立热爱劳动的观点。

专题“我心中的语文”:关于“总结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填写要进行指导,作适当的说明,提出具体的要求。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把评价的结果作为语文学科毕业成绩的一个参考。填写“自我评价表”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和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拟出“成果形式”栏的基本标准,然后综合有关方面的情况给出等第。关于“回味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每道题的侧重点,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选择题目或另外拟题作文。关于语文的格言,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去写,写好后,可以组织一次班级交流活动或评比活动。召开关于语文的研讨会,老师事先要把研讨会的要求告诉同学们,让同学们做好充分准备。教学《别了,语文课》,教师可以将本文与都德的《最后一课》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我”和小弗郎士的共同特点、共同感情以及对语文课态度变化的不同原因,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语文的态度理解“世界上有些东西常常是在将要失去或已经失去的时候,才感到它的珍贵”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课时安排 《雪》(一课时)

《<雪>四人谈》(二——三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三课时)

诵读欣赏《延安纺车抒怀》(一课时)专 题“我心中的语文”(二课时)雪 学习目标 1.根据写作年代和背景,读懂《雪》;理解作者笔下南方雪和北方雪的不同及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品味文中精炼传神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学习对比的写法。

3.领会作者对雪的喜爱,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对生命的赞颂,以及其直面惨淡人生的顽强战斗精神。

一、导入课文

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赞过雪花,有多少称赞雪花的诗句名垂千古,谁能说出关于雪的诗句呢? 今年冬天常州也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相信同学们仍记忆忧新,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雪景,同时谈谈对雪的感受.面对这银白的世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雪》,去感悟鲁迅笔下的雪景。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 忙碌 脂粉奁 灼灼 嘻笑 褪尽 朔方 凛冽

(明确:磬口(qìng)忙碌(lù)脂粉奁(Iián)灼灼(zhuó)嘻笑(xī)褪尽(tuì)朔方(shuò)凛冽(lǐnliè))作者简介: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 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 《雪》一文选自散文集《野草》。写作背景: 《野草》创作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命政变后,白色恐怖非常严重时期,现实的环境异常地严酷。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野草》共收录了鲁迅的散文诗句23篇,是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所作.1924年岁暮,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 那时鲁迅正生活在北洋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京。眼前“大风吹雪盈空际”,作者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和翻腾。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是鲁迅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作者记忆中,对故乡有许许多多回忆。那记忆是温暖的,是美好的。正如江南的雪,雪中美好的景色,让人回味和留念。故乡永远是鲁迅温暖的家,美好的理想是鲁迅永远的向往和追求。北国,是鲁迅现在生活的地方,现实严酷的环境,作为战士,故乡固然十分美好,让人眷恋,但现在更需要坚定、勇敢、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正因为如此,才有《雪》中描写的绝妙的雪景图。文体介绍: 本文是散文诗,它是介乎诗与散文之间,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意境,诗的情绪和幻想;从形式上看,它和散文不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形式比较自由。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是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请同学们边听边展开想象,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两幅什么样的雪景图?这两幅雪景图各有什么特点,分别是怎么描写的? 明确:一幅是充满温情,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江南雪景图。一幅是昂扬向上、飞腾旋转的江北雪景图。江南的雪:富于生机、孕育生命、易于消逝 北方的雪:孤独坚硬、不粘连、蓬勃奋飞 江南雪景图:总特征:滋润美艳之至

具体描绘: 血红的宝珠山茶 白中隐青的梅花

深黄磬口的腊梅 冷绿杂草在雪下

丰富的想象: 确乎没有胡蝶 蜜蜂嗡嗡闹着 塑雪罗汉的孩子 北方雪景图: 总特征: 冰冷的、坚硬的、孤独的、灿烂的具体描绘: 形:如粉如沙不粘连

景:屋上地上枯草上

神:旋风里蓬勃奋飞 曰光里灿灿发光 天宇下旋转升腾 2.你觉得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有不同之处吗? 作者一反对江南雪景描写时温婉、缠绵的笔调,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再是有脉脉温情的恬淡、和平、安宁的图景,而是一幅雄浑、苍凉的画卷。两幅图形成鲜明的对比。3.这两幅图相比较作者更喜欢哪一幅雪景图,为什么?作者从哪句话中表明? 北方雪景图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这里强调的是一种不屈的精神,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暖国的雪缺乏“冰冷和坚硬”,是一种单调,是一种不幸。“灿烂”是指“北方的雪”,它的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先赞赏的。

4.你更喜欢哪一幅雪景图,你觉得作者只是在写雪吗?其中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意思? 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江南的雪象征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把北方的雪象征为一种不甘沉沦,昂扬向上,执著抗争精神,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江南的雪是一种温润、宁静的美,但还需要北方的雪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精神。

三、揣摩语句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了雪的不屈的精神,是灿烂的,是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形容江南雪的什么特点?)——这里是指江南的雪孕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它成为了雨的精魂。

4、作者在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承接中间嵌入一个“但是”,有什么意味?

——作者在看似不需要转折处嵌入一个峻急的“但是”,更加明确了作者的情感倾向,是鲁迅独特的语言风味的体现。

四、结合背景探究主旨

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记忆中的故乡江南的雪景,从作者对孩子们堆雪人一段的描绘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理想中温暖和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幅是现实中居处的朔方的雪景。从作者的描绘来看,表现作者对现实中搏击严寒的力与光的赞颂。说到这里老师很自然的会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呢?作者要表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请同学们在刚才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

讨论后明确:作者在黑暗中渴求光明,在严寒中向往温暖,虽身处孤独而永不颓丧的伟大品格和战斗精神。(鼓励学生有创意表达,不求统一答案)布置作业

1、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诵,下节课检查。

2、自学《<雪>四人谈》,要求:扫除阅读中的文字障碍,结合每篇文章的课后练习理解文章。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好标记。

板书设计 雪 鲁迅

南方的雪景 北方的雪景 ↓ ↓

滋润美艳、绚丽有趣不能持久 但是 如粉如沙、决不粘连独立斗争

↓ ↓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现实中搏击严寒的光和力的赞颂 ↘ ↙

主旨:黑暗中渴求光明,在严寒中向往温暖,虽身处孤独而永不颓丧的伟大人格和毫不退却的战斗精神

《雪》四人谈 学习目标

1.能分别找出四篇文学评论的基本观点,并能说出作者提出观点的角度。2.能从四篇文学评论中归纳出文学评论的一般创作手法。3.模仿四篇评论的写法尝试写简单的文学评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文章,找观点,比较鉴别,谈体会。

一、教学导入

我们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与理解。对于《雪》这篇文章,四个作家有四种不同的理解与感受。今天,我们就来比较一下这四种看法与观点。

二、初读课文、领会文意

学生自读四篇评论文章。要求:大体领会每篇文章的意思,有疑问的地方划下来及时问老师或同学。

三、找出观点、辨微观点

请同学找出每一篇评论作者要表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对《雪》发表评论的?并比较四篇文章有何异同.(评论一部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雪〉四人谈》中,几位作者对《雪》的理解和鉴赏,既有许多共同的认识,也有许多不同的见解。请你联系课文说说,有哪些共同的认识,有哪些不同的见解。)把刚才所找观点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下表: 文章 观点 角度 不同点 相同点

读《雪需要联想》 鲁迅的内心世界深刻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矛盾 鲁迅的内心世界具有时代特征 时代特征 文如其人

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这种内心世界是鲁迅灵魂的“柔软和坚硬”的体现 鲁迅的内心世界是鲁迅的性格特征 人性特征

简洁精纯的雪 江南的雪表现了鲁迅的欢快情绪;朔方的雪表达了鲁迅悲壮的心理 语言角度 对两种雪都赞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

雪的独特之处 鲁迅抒发了渴望暖春,渴求光明、憎恶严冬、憎恨黑暗的思想感情 艺术魅力、艺术成就 对南方的雪是赞美的,对北方的雪是憎恶的

结论 这四位作家对《雪》的理解和鉴赏,切入的角度各不相同,但有许多共同认识。同中有异,异中存同。

四、研读课文、分析讨论

1.《雪》写了两幅雪景,一幅是江南的雪,一幅是朔方的雪,作者对这两幅雪景有无褒贬之处?为什么?

2.“江南的雪”作者采用了工笔彩绘的写法,“朔方的雪”作者采用写意泼墨的写法,这样工笔与写意结合有什么好处?

3.以《<雪>四人谈》为例,说说你对“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体会。

4.在这四篇谈《雪》的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一篇?(最好能说出一、二点真知灼见)5.你对鲁迅的《雪》有没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说出来给同学听听。

五、总结归纳、探究方法

学习了鲁迅的《雪》和后面四篇评论文章,请大家思考这样的问题:你认为要想写好一篇文学评论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教师及时总结和归纳如下要点。基本要点:

一、认真研读作品,占有丰富的材料。(前提、基础)

二、有真知灼见。(避免人云亦云,肤浅平淡)

三、确定恰当适宜的角度。(防止大而空)

四、重视写作技巧,讲究语言。(不能抽象干瘪的说教)

五、行文时笔墨要集中,语言要简洁。(忌语言拖沓)

六、结构要明快。(不可勉强、画蛇添足)

七、要有文学评论味。(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利用前面一节课学习的关于文学评论创作的一般方法,再一次读原文《雪》重新选择某个角度写一篇关于《雪》的文学评论。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文学评论家对鲁迅的散文诗《雪》的评论文章,我们还了解到了写好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今天,我们就想让大家来展示一下我们自己的写作才华,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小小文学评论家吧!

二、当场习作及展示修改

1.以“我看《雪》”为话题,重新选择某个角度写一篇关于《雪》的文学评论。(350-400字)尽管每个人对同一部作品的看法可以不一样,但一旦选择了某个角度就应该相对固定,围绕该主题进行写作评论。同学可以参考下面这篇李允经的原文来写。《雪》是一篇艺术 魅力很强的散文诗

《雪》是一篇艺术魅力很强的散文诗。鲁迅说过:“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作为《野草》之一的《雪》,艺术技巧是相当高超的,艺术表现也是十分出色的。它的成功之处,似乎可以从下面几方面来探索。

一、谋篇独特。无论写哪种文体的文章,都要先想想应该怎样写,也就是说要“谋篇”,要构思,或者说要打打腹稿,使文章或者作品在结构上独具匠心。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白茫茫封盖大地。应当怎样来写它,并通过对它的艺术描写,来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某种感受和抒发作者在现实生活中酝酿的某种感情呢?这自然会因人而异。如前所述,鲁迅的《雪》,赞美的重点是“朔方的雪”。朔方的雪有什么特点呢?也不外是“如粉,如沙”,“大风吹雪盈空际”。那么,仅仅写这些特点就能表现《雪》的主题思想吗?显然是困难的,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在“谋篇”上一番工夫。

《雪》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不仅仅写了“朔方的雪”,而且运用想象,扩大了艺术的视野,把它和“暖国的雨”“江南的雪”作了对比描写。作者说:“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这是先拿“暖国的雨”和“朔方的雪”作对比,或者说是以前者来衬托后者。相比之下,朔方的雪不仅幸运而且有一种优越感了。这就隐约地流露了作者对它的战斗丰姿的喜爱和赞赏。然而全文对“暖国的雨”,也仅仅是这样一个挑战性的发问,此外,便不再多用笔墨来看,占全文的大半。但就全篇来看,这依然是一种对比,或者说是一种衬托,是以南雪的柔美来进一步衬托北雪的壮美,从而巧妙地抒发了作者那种渴想暖春,渴求光明;憎恶严冬,憎恨黑暗的思想感情。

对比和衬托是一种艺术手法和技巧。在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见到艺术家把人与人、事与事、景与景作对比,并在这种对比描写中表达自己的倾向和爱憎。散文诗《雪》正是以对比和衬托的艺术手法来“谋篇”,使作者的感情沿着对“暖国的雨”“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艺术描写,由低潮走向高潮,由平静走向热烈。

三、想象丰富。文艺的特点是以形象反映生活。在抒情作品中为了赋予抽象的思想感情以生动鲜明、具体可感的形象,作家需要驰骋想象托物取喻、借景传情。鲁迅在《雪》中,恰当地把“滋润美艳”的南雪比作“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突出了它的柔美。江南的春天是在二三月,古人云:“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但作者却借助想象迫不及待地把“蜜蜂们”请了出来:“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在写到朔雪旋转、升腾、奋飞的时候,作者把它比作“包藏火焰的大雾”,“弥漫太空”,接着又说它竟“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种力透纸背的神来之笔,不正是诗人想象高度发挥的产物吗?

三、哲理深刻。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往往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作品常常充满朴素而深刻的哲理。《雪》的开头和结尾就因为富有哲理意味而发人深思。作者对于雨和雪的的思辨性的描绘实在是耐人寻味的。通篇写雪,劈头却从雨着墨,而结尾又落脚到雨,这是诗意盎然、意味深长的。孤独的朔雪是“死掉的雨”便将转化而为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发挥着它战斗的品格,因而它是“雨的精魂”。战斗将迎来百花吐艳的春天,周而复始,而是已经赋予它时代和社会意义上的一种质变和升华。这就巧妙地寄寓了作者积极向上、战斗光明的精神,也使作品收到了首尾照应、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2.成果展示

先把自己的作品在小组内交流汇报,每一个人都要汇报。汇报完后小组讨论决定那些更贴近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的同学作为本小组的参赛作品。老师选择3-5篇文章在大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

3.大家一起来修改 在全班展示的作品,首先请所在小组评一评,然后全班同学再来评价修改.总结:今后大家要知道,我们对同一篇文章不能用一种固定的眼光来看,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要合情合理。文学评论其实就是把自己的认识写出来。课后学习

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尝试对作品进行多个维度的解读,不能人云亦云。

综合学习和探究 教学目标

1、评论一部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

2、了解如何挖掘作品含蓄的内容后面隐藏的思想;

3、学习如何在写作中展开联想和想象。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师用投影打出如下探究问题

1、你原来是怎样理解《雪》的思想内容的?读了几篇评论文章后,你是否产生了新的认识?如果有,说出来和同学交流,如果没有,听听同学们的见解。

2、评论一不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雪》四人谈中,几位作家对《雪》的理解和鉴赏,既有许多共同的认识,也有许多不同的见解。请你联系课文说说,有哪些共同的认识,有哪些不同的见解。

3、这几篇文章中有些内容的表达十分含蓄,言尽而意未尽。比如:《读<雪>需要联想》说“在雪的背后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已经成熟到呼之欲出的地步了”,可是“那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是什么呢?作者没有直接说。《灵魂的柔软和坚硬》似乎只是在评论鲁迅先生的人格,作者对《雪》中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石怎样理解的呢?似乎也没有说。你能根据自己对有关文章的理解回答这些问题吗?

4、好的文章,既要有宽阔的思想境界,也要锤炼字句,重视表达。从鲁迅的《雪》及相关的四篇评论中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辑录在一起并反复诵读,体会起表达的好处。

二、阅读相关文章思考上面的问题

1、带着这些问题看书。

2、把自己的想法用简要的语言记录下来。

3、准备好小组在小组中发言的内容。

三、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1、对这四个问题,比较简单的问题在组内解决。

2、把疑难问题,或解答得不够完整的问题作为小组内问题拿到大组交流。

三、大组讨论交流问题

第1、4个问题比较简单,教师带领学生重点研究问题2、3文章相关内容要去重点学习。明确如下:

第2题:这四位作者对《雪》的理解和鉴赏,尽管切入的角度各不相同,但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的认识。这共同的认识是:《雪》通过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描绘,表达(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情绪,体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但究竟是什么样的思想情绪,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四位作者的见解又是不尽相同的。王蒙《读<雪>需要联想》,认为鲁迅的内心世界“深刻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矛盾”,也就是说这种内心世界是鲁迅灵魂的“软弱和坚硬”的体现,着眼于鲁迅的性格特征。斯妤的《简洁而精纯的雪》尽管谈的只是《雪》的语言特色,但斯妤的原文《我读鲁迅先生的<雪>》来看,她认为“江南的雪”表达了鲁迅的“欢快的情绪”,而“朔方的雪”表达了鲁迅“悲壮的心理”。而李允经的《<雪>的独特之处》,认为鲁迅抒发了“渴想暖春,渴求光明;憎恶严冬,憎恶黑暗”的思想感情。

在这四人中,王蒙与黄蓓佳的见解属于一类,都是从“文如其人”的角度谈的,他们都认为《雪》体现了鲁迅的两种性格特征。但王蒙认为两种性格特征是:“美艳而又不免脆弱的童年、青春与坚强又不免孤独的战士和公民”。而黄蓓佳认为这两种性格特征是:“灵魂的柔软和坚硬。”前者着眼于时代特征,后者着眼于人性特征。这又是同中有异。斯妤和李允经的见解又都属于一类,都是从“景语皆情语”的角度谈的,他们都认为《雪》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斯妤认为鲁迅对“南方的雪”“朔方的雪”都是赞美的,而李允经却认为鲁迅对“南方的雪”是赞美的,而对“朔方的雪”是憎恶的。这也是同中有异。

第3题:这些问题看似没有直接回答,其实都在文中间接地有了解答。《读<雪>需要联想》认为“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就是作者的“内心世界”及其所表现的“时代和社会的矛盾”;《灵魂的柔软和坚硬》在评论鲁迅先生人格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江南的雪的理解,认为江南的雪寄托了鲁迅对故乡和美好童年的牵挂,表现了他灵魂中柔软的一面,朔方的雪,因为他是一个斗士。第二课时 作文

1、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雾、霜、雷、雨等),以这种自然现象为题材写一篇文章,最好能对所描写的某种自然现象寄托独特的感受,写作中要努力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得不满意,可以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请几位同学对自己的习作进行简要评论。

2、风

要求: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散文诗不少于300字,其他形式的诗歌不少于16行。写作指导:

第一题:

1、培养学生运用多样化思维分析事物与问题的能力;(重点)

2、倡导学生运用多样化思维知道自己的写作实践,实现写作的个性化。概念介绍

要展开联想和想象需要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思维方式,因此又叫多向思维或辐射性思维。请你来思考:

你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有一天,你在路上捡到一个漂亮精致的眼镜盒,你很想知道眼镜盒里面装着什么,可是你无论如何也打不开它。于是,你不停地想象。那么,眼镜盒里面究竟可能有什么呢?请你说一说你的奇思妙想。

1、学生思考并发言:

2、教师进行勉励性总结,并结合下面的一则材料引出本课探讨的主题。

我国曾经召开过一次研究创造的会议,会上,日本的创造学家村上信雄拿出一把曲别针,同时提出一个问题:这些曲别针有什么用途?现场的一位中国学者说有三十多种,村上信雄自己证明有三百多种,大家为他热烈鼓掌。这时台下有人递上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明天将发表一个观点,证明这些曲别针可以有亿万种用途。这个人叫许国泰,他提出的这个方案后来被称为魔球现象。根据他的论证,曲别针有相同的质量可以做各种砝码;作为一个金属物,曲别针可以和各种酸类及其它的化学物质产生不知多少种新物质;曲别针可以变成1、2、3、4、5、6、7、8、9和加减乘除,可以变成英文、拉丁文、俄文,于是,天下所有语言能够表达的东西,曲别针都可以表达。

二、明确进行多样化思维的注意点:

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尽量多角度观察,全方位思考;比较鉴别,选择最优;和自己的感情和生活对接;避免怪诞,不牵强附会;不越过价值底线

三、案例分析

(一)运用多样性思维分析下面的材料,你能得出什么样的见解?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非子•内储说上》

1、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言:

2、教师进行鼓励性总结并出示一些观点和学生观点互相补充: v 人要有真才实学 v 没有真本领只能被淘汰

v 齐宣王的“大锅饭”、“平均主义”为南郭处士的“混”提供了条件 v 湣王的“考核制”让南郭处士失去了“混”的条件

v 乐师们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心态给南郭处士的“混”提供了便利

四、案例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见解。

一位哲学家给弟子们上的最后一课是在长满杂草的旷野里,哲学家说:“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最后一课问的竟然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有的说用铲子,有的说用火烧,有的说在田里撒上石灰,有的说把草根挖出来就行了。弟子们说完后,哲学家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这里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眼前是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哲学家去世后,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满庄稼。

1、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言:

2、教师进行鼓励性总结并出示一些观点和学生观点互相补充:v从哲学家教育弟子的角度看:“身教重于言传”v 从弟子的角度看:“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领悟到最高深的智慧”v 从长满杂草的野地看:“消除不良习惯的最好方法就是让知识充实自己

五、案例分析

(三):

人生是什么?这是每个人都会思考的问题。请你用多样性的思维展开想象,并且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说说你的独特理解。例句: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赛跑,要用激情和毅力跑完。

人生像一副扑克牌,拿到好牌不一定会赢,要看你怎么出牌。人生是一粒沙,只有通过贝壳的孕育和磨砺才能成为珍珠。

学生对上面这篇文章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把这些启示运用到作文题1的思维中去。要根据学习的文章鲁迅的《雪》,借鉴作者的写法,在写作中展开合理的想象。赋予这些自然想象以情感,由景语过渡到情语的描写。写好文章后自己多读几遍,然后同学间互相读,提出修改意见。第二题:

解题:“风,有自然界的,有人类社会的……”提示各种可写点。可写具象之风,如春夏秋冬风、狂风、和风……可以选择其中某个点或某几个点来写作,或描写,或说明,或抒议。但是,由于受客观限制,写出的内容有较大的局限性,思想内涵难有新意。可写抽象之风(风俗、风气),如民风、不正之风、攀比风、崇洋风……这些是“风”的转意,派生意,或是比喻义或是引申义等。这样写就需要借助联想、想象思维。但是由于它有很强的主观性,作者赋于它主观内容,即通过联想,想象来写,可写性强,也较能出新。构思:

写抽象之风,就要善于联想,化虚为实和化大为小。具体来说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其一,善于联想,化虚为实。联想是由当前的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客观事物与大脑联结功能在心理活动的反映。本文构思,就应由“风”展开联想,通过思考“风”的含义或比喻义来搜寻与之相似的社会现象。

其二,化大为小,选择你最擅长的最熟悉的一两点来写。“风”这个联想物可以联想到的社会现象很多,不要想到几点就写几点。否则,面面俱到,没重点,分数反而不高。假如你是选两三点写成散文的,如你引用诗句写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风,也可以,但必须能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否则,这样的文章没有一个中心统帅。形散神散,学生要表达什么中心,杂乱无章。

其三,联想角度。

如何从话题去联想,选择较佳的内容呢?可从四个角度来思维:即家庭、学校、国内社会、国际社会。如:从家庭生活的角度:“风”的含义是风气,风尚。联想思维。想想我的家庭有什么事,可以让我心里受到震撼的感悟的呢?你可以把“风”与家庭和睦和谐的事联系起来想,写出“和谐的家风”的内容,你可以把 “风”与家庭中孝敬老人,爱抚儿孙联系起来想,写出“尊老爱幼之风”的内容,把“风”与家庭与家庭间相帮相助,联系起来想,就可以写出“和睦民风”等内容的文章。从学习生活的角度:“风”的含义是风气,风貌。联想思维:想想我们班级学习是什么风貌,把“风”与同学习风气联系起来;从校园里流行的穿着服装,把”风”与“校园流行风”联系起来.构思好以后,选择一个角度来写,写好以后多读几遍,作好修改。同桌之间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全部写好后小组间推选出优秀作品到大班交流。

诵读欣赏

延安纺车抒怀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能联系自身经历体验“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从而确立热爱劳动的观点。3.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说出作品的语言风格。课前了解 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3.13-1982.8.10)原名吴熙成,山东莱芜人。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同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了处女作《白天与黑夜》。1931年大学毕业,曾在青岛大学、山东教育厅工作。这时期发表的散文结集为《羽书》。1938年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曾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教育厅长。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抗战胜利后任联大中文系副主任,1951年任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1954年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著作书目:《羽书》(散文集)1941,文化《黑红点》(散文集)1947,东北 《潞安风物》(报告文学)1947,香港海洋书屋 《出发集》(散文集)1954,新文艺 《烟尘集》(散文集)1955,作家《北极星》(散文集)1993,作家《忘年》(散文集)1981,百花《吴伯箫散文选》1983,人文翻译书目:《波罗的海》(诗集)德国海涅著,1957,新文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激发阅读兴趣)同学们,如果在假期当中有某段时间让你一直重复去从事某一样机械的劳动,你心里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请说一说。(学生纷纷发表意见。老师对各种说法都给予一定评价。)今天我们要跟大家学习的这篇文章中所描绘的劳动在老师看来就是一种机械的劳动,老师怎么也想不通,这样一种机械的劳动怎么被作者写的如此之美。你能在大声朗读后告诉老师原因吗?

初读文章尝试解答老师疑问

学生纷纷给出答案,对于这些答案,老师不作出对错的评价。提醒同学们要想正确、深入了解文章的主旨应当结合该文章中所涉及的背景以及作者写作时的背景。联系背景再读文章,纠正自己的结论

(1)抗战时期的陕北生活背景:蒋介石对陕北根据地延安进行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于是1942年延安展开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本文所写的是军民们开展纺线竞赛的场面。当时每人一辆纺车,要想穿衣服就得自己纺线。(2)本文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61年2月,当时国家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应该如何对待面临的困难,这是一个重要问题。作者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向人们介绍延安的革命传统,宣传延安的革命精神,旨在激励人们革命的斗志,激励人们以饱满的精神去战胜困难、夺取胜利。此时作者写了《记一辆纺车》(穿)等一组散文,其中还有《菜园小记》(吃)《窑洞风景》(住)《歌声》(精神生活)。

学生结合背景探究、交流并明确:纺线本来是原始的手工劳动,是很辛苦的。但在作者笔下却如此优美。这正是因为作者本人参加过当年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他认识到劳动“本身成了第一需要”的意义,克服困难本身也是一种享受。这里诗化的、个性化的文笔精华正是作者劳动价值观的反映。三读文章品味语言风格

教师指导语:刚才我们结合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对普通的在我们看似机械的劳动怀有特殊的情感。其实作者能把普通的劳动写得如此之美,另外一个原因就应该归结于作者的表达技巧了。请同学们再读文章告诉老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学生读文章,品味语言。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注意对语言的品味应当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用词造句等方面的内容去考查。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总结并明确:这两段文字作者运用诗化的语言将很平凡的劳动写得充满诗意。语言上质朴、明朗而优美。比如作者用“成熟的肥桃”和“果树”上的“果实”比喻沉甸甸的“线穗子”,用“白鹤晾翅”“舞蹈”描写纺线的姿势,把特定时代的纺线劳动美化到了极致;以“骑士对战马”“射手对良弓”为喻,形象地表达了纺线人对纺车的深厚感情…… 适当拓展顾及全文 教师指导语:有人说,读文要顾及全文。文笔精华是节选的片段,只有把它放入整篇文章中学习才能真正理解其精华,请同学们阅读《记一辆纺车》从而能对节选的文字进一步进行诵读欣赏。

专题 我心中的语文 教学目标:

1.对照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回顾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基本情况,小结取得的成绩,发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2.梳理自己掌握的语文知识,评价自己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已经具备的语文能力。3.总结语文学习的经验和教训,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提供帮助。

4.进一步认识学好语文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进一步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总结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基本情况,小结取得的成绩,发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回顾初中语文学习生活,进行感性回味和记述。

课前准备:

1.搜集和整理:准备一份《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整理出初中语文六册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诗文篇目; 收集整理三年来练笔的本子

2.统计和测试:统计认识的字数,能背诵的诗文篇数,三年里阅读的书刊及字数、练笔的字数;

从书报中选择一篇文章,阅读一遍,测算每分钟能读多少字; 根据平时作文课上的情况,测算写作速度。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还记得进入七年级后上第一堂语文课的情景吧?那时学的是《为你打开一扇门》,它为你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现在,三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即将结束,通过这个专题,我们将对三年的语文学习作出回顾、总结和思考。

二、自我检测、评估

按照七至九年级语文学习的目标要求,作自我检测、评估,按照各项提示,衡量自己的学习情况,完成课本中的评估题。教师小结:随机抽取十名学生,统计得分情况,做出抽样小结。

三、填写自我评估表

在评估表完成的情况下,学生自评、互评,完成自我评估表。

四、在完成自我测评的基础上写一份“自我小结”

教师小结:(1)抽取学生自我小结,总结归纳有普遍性的得失。

(2)寄语:同学们,你们手上的这份资料,是沉甸甸的,它是你三年来的学习成果,是你语文水平突飞猛进的见证,希望你们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弥补自己所不足的,温故知新,好好总结,在不久后的中考中,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走近自己的理想。

三年的语文学习,有苦有乐,充满感想,也有体会要倾诉,今天就来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初中语文学习的点点滴滴。从下列若干题中选择二至三题,也可以自己另外拟题,作一篇短小翔实、生动活泼的口头作文。

五、我的语文趣事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曾经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有的让人捧腹,有的让人苦恼、思量,但过去之后都会变成美好的回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三年学习的点点滴滴。(2)学生交流讨论,各自谈谈语文学习中的苦与乐。

小结:学习生活丰富而多彩,苦与忧,笑与泪,得与失,回味却都是笑意盈然,即将告别的初中语文学习生活,怎么不叫人依依不舍?

六、我的语文情结

语文的学习与我们朝夕相伴,有的同学喜爱语文因为语文引领他走向文学的殿堂,使他更好地表达自己更了地认识世界;而有的同学却并不热衷于文学,将自己的兴趣放在偏重精确的理科,那么你对语文抱着怎样的情结呢?(1)教师从各方面展示语文的功能,激发学生情感。(2)学生交流、讨论,各自谈谈自己对语文的感情。

小结:有人说语文是工具,有人说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更有人说,语文就是生活,在我而言,语文是陪伴我们一生的良师益友,热爱语文吧,因为语文是一扇门,引领我们走向更丰富的生活的大门。

七、我的语文感悟

语文是一门集大成的学科,在语文的学习中,是否激起你思维的火花,使你举一反三,如有神助,获得智慧的启发?

学生交流、讨论,各自谈谈语文学习中的启发和感悟。

小结:果然是文采斐然,你们的发言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正是如此,思考使我们的语文学习插上了高飞的双翅,翱翔在理性的天空。

今天,我们充满感情地回顾了初中语文学习中点点滴滴,这些都播下了我们思考语文、研究语文的种子,希望你们能够更好地学习语文、利用语文。

八、布置作业

1.收集本课的优秀文章,汇编成“回味语文”的小集子,自行设计有语文味儿的封面。

2.以“我心中的语文”为题,写一篇发言稿,提出改进语文教与学的建议,准备下节课的研讨会。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总结语文学习的经验和教训,对语文学习作出理性思考。引导学生了解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启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家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肯定有这样的思考,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应是怎样的?最佳的语文学习方式方法有哪些?在这方面,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经验,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一个讨论。

二、学生分成小组,交流讨论学习中的思考,选出小组代表发言,交流学习经验。小结:同学们联系了自己三年来学语文的实践和经验,作出了有理有据的分析和评论,希望大家珍视自己的思考成果,并将它作为自己语文学习的指导,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三、感受语文的魅力

语文的天地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撷取其中的几朵浪花,来感受语文独特的魅力.1 汉字的魅力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从古至今仍在流行、通用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古老文字,你从语文的学习中感受到汉字的魅力了吗?谈谈你对汉字的了解。2 文学的魅力

语文的学习带领我们走入文学的殿堂,在那里你结识了那些著名的作家?阅读了那些不朽的名著?

语文是郁达夫秋风里的故都,语文是朱自清静谧的菏塘„„;语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从老子口中娓娓道来,语文伴着腾腾杀气被当阳桥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在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笔下流淌,语文在浔阳江头琵琶女的琴弦上回荡。3 精神的魅力

你从语文的学习中感悟到了了那些人生的哲理? 当安徒生笔下的小女孩点燃最后一根火柴时,善念与同情,博大与仁慈的爱也就扎根于每个人的心田

当欧•亨利把永不飘落的“最后一片叶子”呈现给我们时,我们顿悟无私的奉献、真诚的关爱乃是全人类永恒的追求。

当鲁迅把匕首、投枪抛向黑暗与腐朽,当泰戈尔把自由的鸟儿放飞于蓝天时,我们懂得了爱和憎的辩证统一„„

学语文不仅仅是在学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章,那更是在学做人,学生活。

四 珍惜与语文共度的时光

如果有一天,我们再也不能学习语文,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生活中缺少了语文,那世界将会怎样?(一)学习《别了,语文课》 浏览课文,思考“我”对语文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由不喜欢语文(默书常常不及格,上课开小差,庆幸不用再学语文)到爱上了语文,深深地依恋语文(默写成绩不断提高,为不能学语文而伤心,决心学好语文)2 是什么促使了我的态度变化?

张老师的一番话和他送给我的礼物《怎样学好语文》,使我感到了学好语文的意义,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感到后悔和内疚 张老师送给陈小允“一套六年级到中学的语文课本”,你认为这份礼物的含义是什么?

让他永远热爱祖国的语言,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

(我们中国汉字、中国语言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虽然现在学起来有点难,但是,等到我们真正要离开它的时候,才感到与中国语言、文字有分不开的情缘。无论我们当初是喜爱它,还是讨厌它,在分离的时候,才知道它在我们的心里扎了根。我们将来不管生处何地,都不会忘了它)如果你是陈小允的同学,你将赠给他什么礼物?为什么?(二)与都德的《最后一课》比较

1.“我”与小弗朗士的共同特点,共同感情?

2.联系陈小允和小弗朗士对母语课认识态度的变化,谈谈你对“世界上有些东西常常是在将要失去或已经失去的时候,才感到他的珍贵”这句话的理解。三 告别初中语文

时光的脚步匆匆,我们就要告别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在这三年里我们品尝了语文带给我们的苦与乐酸与甜,我们与语文一起快乐并痛苦着,今后我们将在更广阔的语文天地里遨游。在这临别的时刻你能用一句类似格言警句的话来概括你心中的语文吗?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篇2

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是怎样实施语文课程的,是如何引领学生在跑道上奔跑的呢?

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时采用一课一课地实施教学。这无疑是将语文教材分解为一个一个点。语文教师是否都有能力把这一个一个点串联起来,给学生一个珍珠项链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细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发现并没有将各阶段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作出具体细致的要求,各类教学参考书关于教学的建议也并不完全准确具体。因而,不少语文教师并不知道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也就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教学习惯展开教学,结果常常是教了学生已会的,学生不会的却没教或者没有教好。

“单元整合”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围绕单元主题和训练目标,精心设计,加以重组整合,实现教学资源之间的联系,从而让语文教学变得灵活而开放。

这样,教师不再是仅仅关注教材中的一个一个的点,而是从单元整体出发,梳理出单元的目标,整合单元、语文教材乃至更多的语文资源,让学生获取的不再是一粒一粒的珍珠,而是一串一串项链。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翻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任意一册的目录,都不难发现编者将每个单元的课文以不同主题进行组合,同一单元的课文大多围绕同一个主题编录。这样一来从宏观上要求教师围绕主题制订教学计划,安排学习内容,并注意前后学习内容的相互联系,力求保持每个单元的课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此基础上的单元目标、资源整合突破了以往教科书结构体系的封闭、零散和乏味,对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单元整合教学就是围绕单元主题和训练目标,精心设计加以重整组合,将精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学习内容与训练内容、阅读理解与语言积累、口语表达、习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但这个整体并不是以主题为纽带将各部分内容简单地串联和相加,而是有机地整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有机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熏陶情感、发展思维;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获知的数量和获知的能力得到最优增长,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单元目标和资源整合设计(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

这单元包含三篇课文:《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练习6和习作6。通过集体钻研教材,课题组尝试进行这样的整合,目标如下:

(一)识字写字

1. 独立识字,认识6个生字,会写20个生字;

2. 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3. 用钢笔写好“垮”“碎”“竭”等左小右大的左右结构的汉字;用毛笔学写“装”“帮”含有衣字底、巾字底的汉字。

(二)阅读

1. 朗读诗文,特别是能在分角色朗读中读出语气,体会情感;

2. 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能体会诗歌表达的儿童纯真与朴素的美感;

3. 背诵诗歌3篇;

4. 课外阅读美文诗歌;

5. 体验与同学交流阅读美文诗歌的乐趣。

(三)习作

1. 能从所给的问题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写出自己的看法;

2. 学习修改习作,正确使用添加和删减符号;

3. 画出自己习作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他人分享;

4. 找出自己习作中的得意之处。

(四)口语交际

1. 能在文本描述的情境中学习鼓励别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2. 能在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真实环境中鼓励同学和亲人。

(五)综合性学习

1. 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

2. 走进社区,利用手抄报、剪贴报和宣传画等向社区居民宣传保护环境。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总11课时):

(一)学习《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练习6”(第一板块“处处留心”)

1. 书写练习:1课时(可分在每课时10分钟)

2. 朗读《沙漠中的绿洲》,体会阿联酋人民对花草树木的热爱。(1课时)

3. 朗读《云雀的心愿》,体会云雀的心情,懂得保护森林的重要。(2课时)

4. 学习“练习6”(第一板块“处处留心”)感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感悟形声字的特点。(1课时)

(二)古诗《池上》《小儿垂钓》《小池》

1. 学习《池上》,懂得诗意,感悟儿童的天真无邪;学习《小儿垂钓》,边读边演,体会儿童的可爱(1课时)

2. 学习《小池》,感悟初夏荷塘的安静之美,想象《小池》描绘的景色,尝试写下来,进行景色描写练习,诵读成语。(1课时)

3. 古诗小擂台:搜集、诵读一组描写儿童的诗词,开展诵读小比赛,以赛促读。(1课时)

(三)习作

1. 学习《小池》,感悟初夏荷塘的安静之美,想象《小池》描绘的景色,尝试写下来,进行景色描写练习。(1课时,不算总课时)

2. 习作及修改: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适当描述,表达自己的观点。(2课时)

(四)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1. 口语交际:能在文本描述的情境中学习鼓励别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1课时)

2. 综合性学习: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1课时)

3. 毛笔字练习。(1课时)

三、具体教学设计(以《云雀的心愿》《沙漠中的绿洲》为例)

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都与“植树造林”有关,都传递了“爱护树木”这样的环保理念。于是,将两篇课文融合在一起教,并将主题确定为“环保心愿”。

教学时间仍然为两课时,相较中规中矩的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学任务明显增多,课堂容量变大,对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来说,也需要更加熟悉文本,并增加课堂的参与度。

第一课时的教学,仍是传统的教学生字和疏通文本、理清脉络的环节。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大多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预习的时候已经能够基本自学生字,熟读课文。这些都为第二课时的深入解读打下了基础。

在第一课时的初读的基础上,教师将两篇课文通过“心愿”一词巧妙串联,阿拉伯人民和云雀一样拥有共同的心愿———“让沙漠变成绿洲”。接着开展四步教学法:

第一步,解读“沙漠”的成因。

浏览课文,分别找出两篇文章中描写沙漠的句子,分析阿联酋王国的沙漠和云雀看到的沙漠是如何形成的。根据学生找出的句子,通过自读分析,很快地归纳出阿联酋王国的沙漠是自然形成的,而云雀看见的那片沙漠是遭到人为破坏的结果。

第二步,领会“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这个道理。

学生自读课文,从文章的主体部分归纳得出人们乱砍滥伐导致森林消失,从而造成“土地沙漠化”和“洪水泛滥成灾”的严重后果,进一步明白森林的重要性。并能通过阅读云雀回到家里后的对话,得出森林具备“调节温度,冬暖夏凉”的作用,再三体会“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云雀的心愿》是篇童话,语言生动,内容简单,主要以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组成,学生理解起来较为轻松,文章条理清晰也有利于学生开展自学。所以在教学这部分的时候,学生参与度和准确性都很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阅读的成功体验,这使得教学过程能得以流畅地进行。

第三步,分析阿拉伯人民为了实现心愿做出的努力。

通过自读和小组交流,学生汇报经教师整理归纳,知道阿拉伯人民为了将盐碱地改造成绿洲,“不惜代价培植花草”并“精心侍弄细心呵护”,才有了今天人们看到的美丽的沙漠绿洲———迪拜。

相比较《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的脉络没有那么清晰,需要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能够站在一定高度思考教师的问题。这对于一部分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于是,我采取的自读配合小组交流,试图通过小组合作的讨论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最后,教师通过迪拜的一组图片欣赏,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了解“绿洲”的美丽,衷心赞叹阿拉伯人民为实现心愿做出的“壮举”。同时,结合图片学习第一自然段迪拜街景的描写方法。这样一来,《沙漠中的绿洲》一文的重点解读也顺利完成。

第四步,让“心愿”在课堂响起,在心田回荡。

首先,回到《云雀的心愿》,读一读小云雀表达心愿的句子,体会它植树造林的决心。

然后,写一写。“让我们先在心里和云雀一起种下一棵树,如果要在树上挂一张‘心愿卡’你想写上什么呢?”这是一个拓展延伸题,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深刻体会保护森林的重要性,这时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以“心愿语”的形式写下来,既达到了语言训练的目的,又能真正将“爱护树木、保护环境”这样的情感目标种植进学生的心田。

满满当当的一节课,从课堂效果来看,可以看到教师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了师生、生生、生本全方位的对话。两篇课文的整合过渡自然又巧妙,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利用教学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在实现了两篇课文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灵活用教材的目标。

最后,开展综合性学习,指导学生利用信息课的时间上网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对孩子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宛如植树。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培育下才能逐渐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小学语文体系也是一棵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系统的教材观,绝对不可一叶障目。一棵树,必须有根有枝有叶有脉络。

单元目标和资源整合实施语文课程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对于学生也是一次新鲜的学习体验。通过不一样的奔跑的方式和不一样的教学形式,无疑给师生都打开了一扇窗,通过这扇窗,看到的是师生共同努力建设起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摘要:<正>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59年写作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指“学习的进程”。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是怎样实施语文课程的,是如何引领学生在跑道上奔跑的呢?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时采用一课一课地实施教学。这无疑是将语文教材分解为一个一个点。语文教师是否都有能力把这一个一个点串联起来,给学生一个珍珠项链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参考文献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篇3

1,下列各项中读音完全正确的是(

)(3分)

A,轩榭池沼镂空斟酌

B,潋滟抖擞自给自足虬干

C,嶙峋硕大老鸹蜿蜒

D,倏然愚氓喧嚣龟裂

2,下列各项中各有一个字是错误的,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4分)

A,自出新裁

居高临下等闲视之

司空见惯(

)(

)

B,重峦叠障

称心满意史无前例

别具匠心(

)(

)

C,俯仰生姿依稀可辩潋滟绿波

毛骨悚然(

)(

)

D,活崩鲜灵

苍松翠柏神奇幽径

退避三舍(

)(

)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一项的是(

)(4分)

A,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B,是的,明天还封阳台吗?封了阳台,虽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但是,这鸽子便没有了活动的场所。

C,我常常带领国内外参观者站在树下指着嬉戏的鸟儿们,说,“瞧,这是我们的一景。”

D,记得在50年代,我在故宫的城楼上,参观过一个有关“红楼梦”的展览。

4,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明代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翻云覆雨,可谓八面威风!

B,暑假之后,同学们来到学校,面对焕然一新的校园,真有恍如隔世的感觉。

c,这个老汉衣衫褴褛,其家境可见一斑。

D,他犯了很严重的错误,可是在写检查的时候却轻描淡写,毫无悔意。

5,根据对偶句的特点,删改下面这副对联的上联,使上下联对仗工整。(2分)

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改后:上联: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6,下面两个句子均有语病,请在原句上加以修改。(4分)

(1)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能否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的一个梦。

(2)通过台湾人这种经营旅游的独特方式,使人恍如隔世,满足了现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觉。

7,综合性学习。(7分)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大自然是奇异美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兽……和谐的自然组合,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最佳环境。学完本单元,老师拟举行一次以“善待自然,优化生存环境”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假如你是班长。请帮老师完成以下工作。

(1)根据活动主题,制定一个简要的活动方案。(3分)

(2)根据活动主题,拟两条宣传标语。(4分)

8,请发挥自己的想象,描绘一段秋天夜景,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50字左右。(4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2题。(10分)

小鸟阿泰

周子诗

一个人坐在窗边,望着窗外的景象,不自觉地又想起那只小鸟,想起它的背影。

还记得在阿勒泰,一个小朋友突然向我送上一只小鸟,从此我便开始了跟小鸟的一段缘分。当我接过小鸟,我看到它无助的样子,我的心立刻就酸了。一只没有了父母照顾的小鸟是多么可怜啊!

当我拿着小鸟的时候,它惊慌害怕的样子把我吓坏了。它的心脏跳得很快,仿佛就快要把性命断送于我手里的样子。那时我十分害怕,因为我感到它的性命就交托在我的身上。难道我有权控制它的性命吗?它的生与死就在于我的一句话,或是一个决定。这未免把生命看得太不重要了。生命是珍贵的,所以我做任何决定都要让小鸟能安全地生存下去。

人生往往都是活在迷惘的分岔路口,要面对不同的选择。当时我心里就是想着究竟应该让小鸟好好地活在那小孩子的家,还是让它回归大自然,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呢?要做出这个选择真的不容易,仿佛小乌以后的一生,生与死,都在我的掌握之中。当我无意之中向天空一望的时候,我心里知道了答案。看到天上盘旋翱翔的大鹰,我就想到爱鸟应是放飞森林,保护环境,而不是用珍馐百味把它困在笼中养活。再想,生存而没有了自由,是何等痛苦,与其闷闷地在笼中过活,倒不如往外面的世界闯一闯!如果将来真的要面对死亡的话,那用死去换取自由也是生命的最高表现了。况且大自然本身就养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生、老、病、死,原本就有一定的规律,我们又何须为大自然那么忧累?大自然赋予我们一切的所需,我们应该对它有无比的信心才是。

第二天清早,我找了一个适合它生长的环境把它放了,默默地看着它离开。当小鸟回到河边时。看到它疯狂一般地往草丛里跑,我的心也随着它的脚步轻快地奔向未来的生命,心中的喜悦是无法用笔墨描绘的……于高兴之时,念头一起,就决定称小鸟为“阿泰”,即于阿勒泰地区认识的小鸟朋友。

究竟生命是脆弱的,还是顽强的?有时候人可以为了生存发挥最大的潜力,做出种种出人意料的事情;但有时候人又软弱得连呼吸都要靠机器来帮助。究竟小鸟的生命又是如何?它跌跌碰碰地走着,慢慢地背影就消失了。不知道它究竟是奔向光辉。还是苦命的未来?它走了,永远地走了……

9,“当小鸟回到河边时,看到它疯狂一般地往草丛里跑,我的心也随着它的脚步轻快地奔向未来的生命,心中的喜悦是无法用笔墨描绘的……”“疯狂”一词写出了小鸟

,作者的心“也随着它的脚步轻陕地奔向未来的生命”是因为

。(4分)

10,下面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

)(2分)

A,生命是珍贵的,我们应善待动物,保护环境。

B,动物和人一样,生存而没有自由是痛苦的。

C,大自然有能力养活一切生物,人类无须操心。

D,生命是脆弱的,人应为了生存发挥最大的潜力。

11,仔细阅读本文第4自然段,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议论性的语句,文章也是通顺的,那么能将这几句议论l生的语句删掉吗?为什么?(2分)

12,想一想。如果人类不善待生命、保护环境,小鸟能有“光辉”的未来吗?读了本文,简单谈谈你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看法。(2分)

㈢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10分)

(1)彳艮多年以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向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2)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3)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的含义我还理解不多,然而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

(4)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的故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校园。他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学子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5)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

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6)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但我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7)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里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

(8)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

(9)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而这位在80年前五四运动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80年的岁月仍未改变。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传统!

(10)冰心先生的身躯并不强壮,即使年轻时也少有飒爽英姿的模样,然而她这一生却是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稿纸,写成的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她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背影。

(11)世纪老人在陆续离去,他们留下的爱国心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但在今天,我还想加上一条,这些世纪老人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由我们向后延续?

()前几天我在北大听到一个故事,清新而感人。

(12)一批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望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㈣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离季老家不远,是北大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心中还是太少。

(15)于是,我也更加理解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最后自然地成为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16)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地前行。

13,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所记叙的季羡林和冰心两位老人的故事。(2分)

季羡林先生:

冰心老人:

14,第10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冰心老人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背影”?(2分)

15,文章结尾说:“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地前行。”请结合第15段回答:这条“很长”的路指的是怎样的路?(用原文中语句回答)(3分)

16,世纪老人冰心曾谆谆告诫:“青年人,珍重地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结合选文回答:在自己的人生书页上你打算怎样“着笔”?(3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10分)

①人与人在交往中应留点空白,为他人留点空白,才能友好相处;给自己留点空白。才会快乐度日。

②为他人留点空白,遇事能让三分,自己就多了一份爱心;为他人留下三分宽恕。人际关系就不会紧张;凡事能为他人留下设想的空白,世界就会多一份美好。不要忘了。你留给他人的空白,也是留给自己的出路。人生舞台,风云变幻,何处没有矛盾,何时没有纷争?世界上,有坦坦君子,也有戚戚小人,若是你没有坚忍的心智,没有宽容的胸怀,就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即便你一身清白,有德有才,也要允许他人的误解、刁难,甚至伤害……但是,一切都将过去,唯有真理永存,倘若你能包容理解,为他人留下三分余地,反省自身,解剖自己,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化误会为理解,化狭窄为广阔,最终会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③人是感情动物,有喜也有悲,有爱也有恨。给自己留点空白,会使心灵更畅快地呼吸。当你得意时,留点空白给思考,莫让得意冲昏头脑;当你痛苦时,留点空白给安慰。莫让痛苦窒息心灵;当你烦恼时,留点空白给快乐,烦恼就会烟消云散;当你孤独时,留点空白给友谊。真诚的友谊是第二个自我。人就是这样,痛苦可以忍受,泪水可以恣情,但绝对不能灰心,低头,停止不前;当生活把你逼进狭窄的小路,留点空白,留点光亮给心境,就会变小路为宽阔大道。

④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若是给他人和自己留点空白,就会无怨无忧、知足常乐。其实,一个人只有工作往上比,才会看到自己的不足;生活往下看,才会得到满足,不去攀比。平淡的生活,足以滋养世人,粗茶淡饭具备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就不必眼馋他人常吃山珍海味;自己有自行车骑,又能锻炼身体,就不必眼馋他人有小汽车接送……人世间事物纷繁,有领导者就有被领导者,有名人就有凡人,何必要与他人比高低?靠自己的诚实劳动,会获得一份甜蜜的果实,且俭朴的生活更贴近生活的本质,更能让人享受生活的乐趣,不至于迷失在光怪陆离的表面。为此,何不给他人和自己留点空白,求得安宁,活得开心、快乐一点呢?

⑤人生一世,对有些事情不需要刻意去面对,更不需要费心去思考其细节,给人给己留更多的空白和余地,留更多的灵气,才会快乐、幸福地度过一生。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7,本文中“留点空白”的含义是什么?(2分)

18,结合语境,解释第②段中加横线词语的含义。(4分)

坦坦君子:

戚戚小人:

19,文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品味的语句,请自选一处作简要赏析。(2分)

20,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对目前正在开展的“创建文明城市”“打造和谐社会”等活动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B,第②段提到了人与人在交往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我们通常所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的处世哲学意思相近。

C,第@煅中提到的“光怪陆离的表面”是指一个人一旦玩物丧志、不思进取,就会整天沉湎于花天酒地、碌碌无为的生活中而不能自拔。

D,全文语言朴实,条理清晰,说理辩证,蕴含哲理,表现了作者宽广的胸怀、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感染力较强。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1-24题。(10分)

【甲】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1),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2),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乙】田登(宋朝人)作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chf鞭打)。举州皆谓灯为火。值上元(旧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放灯,吏揭榜于市,日:“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俗语云“只许州官放火,(3)”,本此。

21,根据【甲】文内容填出(1)、(2)句。根据【乙】文内容及对俗语的了解,填出(3)句。(3分)

(1)

(2)

(3)

2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2)田登作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举州皆谓灯为火。

23,简答题。(2分)

(1)【甲】文作者通过海瑞的事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乙】文中,百姓为什么“谓灯为火”?

24,同样为官,海瑞与田登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官员?(3分)

三、写作(30分)

请以“_______,让我陶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内容,补全题目;(2)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出卷人:江苏省宿迁市马陵初中张淑琴)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C

2,薪——心障——嶂辩——辨崩——蹦

3,B

4,B

5,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6,(1)删去“能否”(2)删去“通过”

7,(1)确定举行演讲会的时间、地点、参与者;推选主持人和评委,确定演讲次序,即兴演讲,老师点评,宣布比赛结果。(主持人总结)

(2),示例1:追求绿色时尚拥抱绿色生活;示例2: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示例3:蓝天之下你我他优质空气靠大家

8,略

二、阅读理解(40分)

9,获得自由后的喜悦感受到了小鸟的喜悦,为小鸟重获自由而高兴,为自己的决定而高兴

10,A

11,不能。在作者的叙述之后加上这段议论,不但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回答作者为什么要放鸟归林的问题,而且能够深化文章主题。

12,没有。人不是环境的征服者,人与环境应和谐共处,共同发展,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13,(季羡林先生)为一个年轻学子看行李;(冰心老人)病魔缠身仍关心年老病人的状况。

14,冰心先生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留给我们的是高尚的人格和博大的爱心。

15,先成为—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个优秀的新闻人,最后自然地成为—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16,略(写出自己阅读后的人生感悟,观点明确,语言通顺即可)

17,每个人都要有爱心,对别人的感受体验要看得重一点,多一点宽容和理解;每个人都要有平常心,对自己的名利得失要看得淡一些。多一点自律和苛求。(要求能从对他人和对自己两个方面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18,坦坦君子:指襟怀坦白、德才兼备,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戚戚小人:指心胸狭窄、报复心理很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19略(言之成理即可)

20,C

21,(1准来于荒村野水之间(2)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3)不许百姓点灯

22,(1)(海瑞)亲自发放钱粮,从不克扣一文一厘,而且跟随他的官吏们也没有横行勒索过一钱。(2)田登作郡守时,恼怒别人触犯他的名讳,违反了必然遭到鞭打,整个州都把“灯,叫做“火”。

23,(1)事必躬亲,方能成功。(2)回避田登名字中的“登”这个音,只好把“灯”说成“火”。

24,海瑞廉洁奉公,不辞辛苦,事必躬亲,为百姓办事,令人景仰;田登仗势欺人,目无百姓,遭人唾弃。百姓需要的是像海瑞这样的清官、好官。

三、写作(30分)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专题共有三个板块的内容:总结语文(自我检测评估、填写“自我评价表”、总结语文)、回味语文(作文、评价、交流)、思考语文(关于语文的格言、阅读《别了,语文课》)。教材编排了这个专题,要求学生总结三年来学习语文的收获,回味三年来学习语文的一些独特感受和体会以及对三年来的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对初中语文学习和成长是有重要意义的。

1、背景分析:丰富多彩的三年语文学习即将结束,九年义务教育即将过去,三年的语文学习也必定有得有失,有必要对三年的学习做个系统总结回顾。

2、结构功能分析:本专题三个板块主要在于帮助学生评估初中三年语文学习的主要收获,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原因,指导初三最后复习,对学生终身学习也有帮助,学生在表达交流、合作探究中共同进步。

3、要素分析:本专题三个板块相辅相成,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动脑到动手,对初中语文学习做全面的总结、分析、交流、表达、思考、创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认真选题、准确的审题、拟题,快速的构思,深刻的立意,迅速成文,能用口头和书面表达自己和语文的故事以及对语文的情感体验,看、听别人的作文时,能及时捕捉到他人的闪光点,发现他人的不足,能在合作交流时取长补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用例文激趣,引导学生审题、拟题、构思成文,然后由学生合作、讨论、交流修改意见,自己再行修改,最后全班交流,共同进步。手脑并用制作文集封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语文进行感性的表达和理性的思考,通过写作交流增进对语文的热爱,认识语文在交流表达上的重大意义,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三、教学重点:

1、对三年语文学习进行回味,能用记叙、抒情、议论等方法表达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来。

2、在相互交流中明得失。

3、敢于大胆合理的想象,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四、教学难点: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交流自己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怎样使自己的文集封面更有语文味、更有个性。

五、课前准备:

1、教具学具:部分杂志和文集的封面、装订的作文集、PPT课件、投影仪。

2、教师准备:收集素材,搜索有关教师、学生对语文体会感悟的文章,收集的部分杂志和文集的封面,制作PPT课件,投影仪等。

3、学生准备:作文本、关于自己的语文故事、语文感悟体会等方面的素材,思考回味语文中列举的15个题目。

4、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适当点拨、相互交流、讨论、归纳点评;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口头表达、书面交流。

5、补充材料:部分老师和学生作品

语文的魅力

语文是一盏香茗,清幽淡雅之气常留唇齿;语文是一朵奇葩,流光溢彩之神韵令人驻足;语文是一泓清泉,叮咚作响的天籁之声可以洗濯人间一切繁华。语文以她风情万钟的仪态、激情四射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我。

从小就爱语文。爱那飘逸俊秀的汉字,爱那纯洁美丽的童话,爱那或凄婉或惊险的中外故事。竹林边、小河旁、石头上,总有我捧书痴读的小小身影。悠悠的白云、闪烁的繁星都曾聆听过我清脆的童音。琅琅的读书声充实了我梦幻般的童年。

人生步履匆匆,吟诵着“白毛浮绿水”的日子已不再。“乱红飞过秋千去”的花季里,我认识了李清照。宋词特有的神韵又一次绽放魅力。我吟哦“庭院深深深几许”,浅唱“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我高诵“大江东去浪淘尽”,怒喝“臣子恨,何时灭”。婉约清丽与雄浑壮阔这两种美的意境,都让我深深陶醉。于是,我有时也会在晚秋的黄昏里,听巷子里传来匆忙的跫音,又渐渐远去,做一回“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词人。抑或在如豆的烛光里,写下缠绵的诗句,以供自赏。

秋水无痕,聆听我年轻的倾诉,语文依旧。牵引我真正走进了她的心灵。我成了语文花园里一位默默的耕耘者,在杏坛里用全部的热情诠释着我对她的钟爱。

课堂上,我用甜润的嗓音朗读一篇篇经典之作,用独特的感悟解读作家丰富的情怀,用纤细的笔流淌出自己对生活的真情。我告诉学生,从《诗经》里走出的女子袅袅婷婷、清纯 可爱;从《背影》里走出的朱自清质朴真纯;从《秋天的怀念》里走出的史铁生坚强如铁。我告诉学生:语文里有四季,语文里有真情,语文里有哲理。语文就是人生,就是世界。

现在,语文是我最忠实的人生伴侣。在她的海洋般的胸膛里,我畅游自如,我愿做一条快乐的小鱼。在她的天空般的胸襟里,我翱翔自得,我愿做一只自由的小鸟。于是,我便永远依偎着她了,一生一世。

语文的魅力让我选择了语文教师这一平凡的职业。我想用我的魅力使她更具魅力,吸引更多的观光者来到这片风光旖旎的沙滩,拾取五彩缤纷的贝壳,装点美丽人生。

我的语文情结

语文,你如婉转柔美的歌声; 语文,你如精美隽永的书画; 语文,你如古朴凝重的古筝;

我就这样不经意间与你邂逅,你那优美的旋律在炎炎夏日里飞翔,如流光般散发出眩目的光芒。我沐浴在你和煦的阳光下,如同在童话般温馨的世界里,感受着内心深处释放的感动。天地茫茫,不断回荡着同一首歌谣,恍若天籁般久久萦绕的暖意。

你给我清流与皓月,你给我山光与水色,你给我碧海与晴空,你令我仿佛亲身耳闻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伴着你,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阵阵欢笑,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声声啼鸣,有“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句句感慨。

伴着你,是“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莺声蝶语,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默默无声,是“蝉噪林幽静,鸟鸣山更幽”的此起彼伏。

诗意的生命被描绘出最美的画卷。

伴着你,晏殊独倚西楼却见绿波东流,贺铸回转柳塘偶遇绿萍浮游,柳永静伫河岸忽见晓风残月水悠悠。

伴着你,李清照的满地黄花点缀了窗枢的优雅,李煜的帘外细雨衬托了春意阑珊,苏轼的一池萍碎又显暮色三分,一分流水。

你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逸,你有着“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的灵气,你有着“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的美丽。

真可叹字字珠玑,禅意飘香,真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你如久经世事的长者,教我为人处世的真谛。每字每句彰显着古朴与凝重,无不净化着 我的心灵。

不说那“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孜孜追求,也不说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豁达,单说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胸襟,已使我受益无穷。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又怎会一帆风顺!也正因如此,才有了那“别潇潇易水而去”的壮士,才有了那“舍生取义”的气慨,才有了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呐喊,真可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你,让我幻化成碧海中悠游的鱼儿,悠然自得地怡然轻舞;是你,让我幻化成天际的一抹清烟,天马行空的无所羁绊。你让我的生命充满着起伏的变化,心境归于平和,似水中月,又似镜中花,其喜洋洋者矣!

精彩的语文,你真迷住了我。说开阔只有海洋可比,但海洋没有你内涵丰富;说色彩,只有热带雨林可比,但雨林没有你层次分明。精彩的你,如细雨过后的梧桐,洗去了浮华,透出青绿。在清闲午后,在落日黄昏,携一份宁静与你漫行,用眼睛去捕捉,用心灵去感悟,感悟你那独特的魅力!

语文的魅力在于读和写。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的魅力。

写文章是费心劳神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字字看来皆似血,十年功夫不寻常”,可见写的艰辛。

然而,当你静下心来,烹一壶清茶,煮一杯咖啡,放一曲悠扬的音乐,打开书卷,一股清幽的书香扑鼻而来,书中世界,洋洋大观,尽收眼底,可观宇宙之大,可察品类之盛,可神交于古人,可觅知音于今人,岂不雅哉?岂不乐哉?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其实,那是一种品位的提升。

同学们,语文是国学,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语文难学,语文也容易学,关键是在于兴趣和用心。有了兴趣,又用了功,多读,多写,你的语文就一定会突飞猛进!

宋代文学家黄庭坚说过:“一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史学家范文澜也说过:“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同学们,请多读文章,请多写文章,因为语文的魅力存在在于读和写之中。

我的语文感悟

1、要问语文的世界有多大,你去问生活;要问语文的天地有多宽?你去问天地。哪里有人,哪里就有语文;哪里有生活的海洋,哪里就有语文的浪花!

2、阅读祖先光辉的历史,我们需要语文;弘扬民族的灿烂文化,我们需要语文;有了语文,我们才能与世界交流与对话;有了语文,科学家、哲学家才能把自己的思想和成果清楚地表达;有了语文,小说家才能描绘景会、刻画人物、反映现实,而诗人更是通过锤炼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感情尽情地抒发。大到外交谈判,小到寻人问路,沟通交流,表情达意,待人接物,语文无处不在。

3、看着看着,我看到的是生命的跃动,在这里,听到叹息、听到欢呼、听到天籁之音,听到思维的撞击,听到小草萌芽的快乐,听到举剑长啸的呐喊,听到爱的颂歌,听到青春的浪漫曲。

我和语文的故事

“语文”是什么?问谁也要吞吞吐吐。语文的涉及范围非常广大,这个问题来得太直接了就如有人问道:“你如何学语文?”这个问题的确让我哑无可言。

我的语文不好,初中的时候,上语文课都总让人头痛,我总觉得一位浪子在论起他的当年往事。“浪子”说得津津有味我却在私下沉睡,小鸟不禁地飞到了窗外的绿树上,称赞着“浪子”的课堂演讲,吱喳不停。这仿佛也成了课堂上的“第二语言了”。我努力地、拼命地、发疯地想着时间怎么样过去,似乎想了一天,可是看看手表,我差点断气,还有30分钟。天呀,玩电脑的时间真快,上语文课的时间又多慢呀,我无奈地把手表拨了又拨„„

语文不喜欢我,我更不喜欢语文。月考该来了,这次我的语文肯定完了(通常人的预感也有几分灵),这次我考得太糟了,我想着应找个什么借口应付老师才好,可是事实也不能改变的了。我只好等待批评。但是老师像亲一样慈祥,没有批评我,他努力地帮我补习,还给我鼓励。他那胖乎乎有身影在我心中越来越深刻了。

不知道为何今天的铃声特别动听,也好像要上课了,心情却轻松得很。仿佛之前对语文的怨气就这样一笔勾消。今天的语文课再也不是枯燥无味的了,今天的老师也更加慈祥了,总之今天是美好的一天。

第二次月考大战正式开始了,亲爱的语文被我战胜了,亲切的老师也不禁一笑。应该向老师说声:“谢谢!” 本故事在人生中只是一个小小的经历,其实真正说起“学语文的故事”又有多少人可以用笔记下呢!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总结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基本情况,小结取得的成绩,发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课前准备:

1.搜集和整理:准备一份《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整理出初中语文六册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诗文篇目; 收集整理三年来练笔的本子

2.统计和测试:统计认识的字数,能背诵的诗文篇数,三年里阅读的书刊及字数、练笔的字数;

从书报中选择一篇文章,阅读一遍,测算每分钟能读多少字; 根据平时作文课上的情况,测算写作速度。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还记得进入七年级后上第一堂语文课的情景吧?那时学的是《为你打开一扇门》,它为你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现在,三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即将结束,通过这个专题,我们将对三年的语文学习作出回顾、总结和思考。

二、自我检测、评估

按照七至九年级语文学习的目标要求,作自我检测、评估,按照各项提示,衡量自己的学习情况,完成课本中的评估题。

教师小结:随机抽取十名学生,统计得分情况,做出抽样小结。

三、填写自我评估表

在评估表完成的情况下,学生自评、互评,完成自我评估表。

四、在完成自我测评的基础上写一份“自我小结”。

教师小结:(1)抽取学生自我小结,总结归纳有普遍性的得失。

(2)寄语:同学们,你们手上的这份资料,是沉甸甸的,它是你三年来的学习成果,是你语文水平突飞猛进的见证,希望你们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弥补自己所不足的,温故知新,好好总结,在不久后的中考中,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走近自己的理想。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回顾初中语文学习生活,进行感性回味和记述。

课前准备:回顾三年语文学习的感受和体会,从下列若干题中选择二至三题,也可以自己另外拟题,写成短小翔实、生动活泼的体会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年的语文学习,有苦有乐,充满感想,也有体会要倾诉,今天就来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初中语文学习的点点滴滴。

二、我的语文趣事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曾经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有的让人捧腹,有的让人苦恼、思量,但过去之后都会变成美好的回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

(1)教师展示照片及资料,引导学生回忆三年学习的点点滴滴。(2)学生交流讨论,各自谈谈语文学习中的苦与乐。

小结:学习生活丰富而多彩,苦与忧,笑与泪,得与失,回味却都是笑意盈然,即将告别的初中语文学习生活,怎么不叫人依依不舍?

三、我的语文情结

语文的学习与我们朝夕相伴,有的同学喜爱语文因为语文引领他走向文学的殿堂,使他更好地表达自己更了地认识世界;而有的同学却并不热衷于文学,将自己的兴趣放在偏重精确的理科,那么你对语文抱着怎样的情结呢?

(1)教师从各方面展示语文的功能,激发学生情感。(2)学生交流、讨论,各自谈谈自己对语文的感情。

小结:有人说语文是工具,有人说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更有人说,语文就是生活,在我而言,语文是陪伴我们一生的良师益友,热爱语文吧,因为语文是一扇门,引领我们走向更丰富的生活的大门。

四、我的语文感悟

语文是一门集大成的学科,在语文的学习中,是否激起你思维的火花,使你举一反三,如有神助,获得智慧的启发?

学生交流、讨论,各自谈谈语文学习中的启发和感悟。小结:果然是文采斐然,你们的发言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正是如此,思考使我们的语文学习插上了高飞的双翅,翱翔在理性的天空。

五、小结

今天,我们充满感情地回顾了初中语文学习中点点滴滴,这些都播下了我们思考语文、研究语文的种子,希望你们能够更好地学习语文、利用语文。

六、布置作业

1、收集本课的优秀文章,汇编成“回味语文”的小集子,自行设计有语文味儿的封面。

2、以“我心中的语文”为题,写一篇发言稿,提出改进语文教与学的建议,准备下节课的研讨会。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总结语文学习的经验和教训,对语文学习作出理性思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肯定有这样的思考,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应是怎样的?最佳的语文学习方式方法有哪些?在这方面,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经验,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一个讨论。

二、教师展示资料,引发学生思考

三、学生分成小组,交流讨论学习中的思考,选出小组代表发言,交流学习经验。讲完之后同学发问,互相对话。

四、小结

同学们联系了自己三年来学语文的实践和经验,作出了有理有据的分析和评论,希望大家珍视自己的思考成果,并将它作为自己语文学习的指导,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第四课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启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感受语文的魅力

语文的天地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撷取其中的几朵浪花,来感受语文独特的魅力.1、汉字的魅力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从古至今仍在流行、通用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古老文字,你从语文的学习中感受到汉字的魅力了吗?谈谈你对汉字的了解。

2、文学的魅力

语文的学习带领我们走入文学的殿堂,在那里你结识了那些著名的作家?阅读了那些不朽的名著?

语文是郁达夫秋风里的故都,语文是朱自清静谧的菏塘„„;语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从老子口中娓娓道来,语文伴着腾腾杀气被当阳桥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在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笔下流淌,语文在浔阳江头琵琶女的琴弦上回荡。

3、精神的魅力

你从语文的学习中感悟到了了那些人生的哲理? 当安徒生笔下的小女孩点燃最后一根火柴时,善念与同情,博大与仁慈的爱也就扎根于每个人的心田;当欧•亨利把永不飘落的“最后一片叶子”呈现给我们时,我们顿悟无私的奉献、真诚的关爱乃是全人类永恒的追求;当鲁迅把匕首、投枪抛向黑暗与腐朽,当泰戈尔把自由的鸟儿放飞于蓝天时,我们懂得了爱和憎的辩证统一„„

学语文不仅仅是在学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章,那更是在学做人,学生活。

二、珍惜与语文共度的时光

如果有一天,我们再也不能学习语文,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生活中缺少了语文,那世界将会怎样?(一)学习《别了,语文课》 浏览课文,思考“我”对语文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由不喜欢语文(默书常常不及格,上课开小差,庆幸不用再学语文)到爱上了语文,深深地依恋语文(默写成绩不断提高,为不能学语文而伤心,决心学好语文)是什么促使了我的态度变化?

张老师的一番话和他送给我的礼物《怎样学好语文》,使我感到了学好语文的意义,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感到后悔和内疚 张老师送给陈小允“一套六年级到中学的语文课本”,你认为这份礼物的含义是什么?

让他永远热爱祖国的语言,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我们中国汉字、中国语言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虽然现在学起来有点难,但是,等到我们真正要离开它的时候,才感到与中国语言、文字有分不开的情缘。无论我们当初是喜爱它,还是讨厌它,在分离的时候,才知道它在我们的心里扎了根。我们将来不管生处何地,都不会忘了它)如果你是陈小允的同学,你将赠给他什么礼物?为什么?(二)与都德的《最后一课》比较

“我”与小弗朗士的共同特点,共同感情?

联系陈小允和小弗朗士对母语课认识态度的变化,谈谈你对“世界上有些东西常常是在将要失去或已经失去的时候,才感到他的珍贵”这句话的理解。

三、告别初中语文

时光的脚步匆匆,我们就要告别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在这三年里我们品尝了语文带给我们的苦与乐酸与甜,我们与语文一起快乐并痛苦着,今后我们将在更广阔的语文天地里遨游。在这临别的时刻你能用一句类似格言警句的话来概括你心中的语文吗?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篇5

1、审题。

(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学生自选话题。(可用题中的参考话题,也可自己拟定话题)

2、指导

(1)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演讲的技巧和时间分配技巧。

(2)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话题用五分钟的时间作准备。(教师巡视指导)

(3)分组练说各自的话题。(各组学生互相提出各自对对方演讲的看法)

(4)每组推荐代表上台演讲师生评议。

3、反馈。

(1)指名上台演讲。(师生共同评议演讲的内容、用词、语气、方式是否得当)

(2)评议小结。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学生谈感受。

3、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字:售、军。

4、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售、军”的书写方法。(2)学生练写,发现问题再指导。

5、练习。

(1)学生再次练写,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教师指导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

6、反馈。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篇6

(一)命题人:开心

班级 姓名

一、看拼音,写词语。

wěi qū chī kuī jìnɡ pâi xùn sù tán lùn()()()()()

nù hǒu fēnɡ kuánɡ pū chuánɡ sēn lín hù sînɡ()()()()()

二、给下列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遇难.(nán nàn)汲.水(jí xí)究竟.(jìn jìnɡ)

森.林(sēn sēnɡ)投降.(jiànɡ xiánɡ)疙.瘩(gē gā)

三、把下列词语补成完整。

沙漠()()()()不息 忍辱()(飞沙()()志在()()义无()(()()如一()()不移 无()无(四、比一比,再组词。

怒()监()泻()援()努()蓝()泄()缓()设()历()讯()镜())))没()厉()迅()境()

五、按要求写句子。

1.本单元学过的课文中有许多打比方的句子。如:台风暴跳如雷,像头疯狂地巨兽,呼呼地向着城市扑去。

请你仿照例句写一个比喻句: 2.造句:谈笑风生—— 3.扩句:台风向城市扑去。

4.缩句: 第二天,小骆驼跟着妈妈走进了茫茫的大沙漠。

六、阅读部分。

(一)台风泄气了 只好懒洋洋地朝海洋的另一方向奔去 气象卫星迅速地转过身 又紧紧地你跟踪着 监视着

1.给这段话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台风失败了? 3.胜利后的气象卫星又是怎样做的?你有什么体会?

(二)王大伯拿起一根被剪掉的枝条对我说:‚你别看这根枝条很粗壮,其实它光吸收营养,不结果实,我们把它叫做‘徒长枝’。这些‘徒长枝’长得可快啦。不剪掉它,到了夏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还会影响通风,使‘结果枝’见不到阳光。‛王大伯指着那些留下的枝条对我说:‚来年就*它们结桃子呢!只有把‘徒长枝’剪掉,才能保证桃子结得多,长得大。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桃子呀!‛

1.什么叫“徒长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徒长枝”有什么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剪掉“徒长枝”有什么好处?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篇7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屡有发生,我百思未得深解。学校学期初安排听常态课,两位老师分别执教《渔歌子》时的课堂现象,再次引发了我的思考,现将课堂实录片段与我邀部分学生深入访谈的结果,描述如下。

教师1课堂再现:

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渔歌子》,这是词牌名,“子”读第三声“zǐ”,一起读课题。这首词是张志和写的,张志和是个怎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

生:(沉默)

【学生心理活动描述:

A:我预习的时候没查到张志和的资料。老师要我们回答“是个怎样的人”,是个爱钓鱼的人吗?老师肯定不是要这样的答案。那他是个怎样的人呢?听听同学怎么说吧。

B:我知道一些张志和的资料,他原来不叫这个名字,后来皇帝赐给他“志和”这个名字。难道老师要这个答案吗?再等等吧,没把握的话还是不急着说。老师喊到我就起来这么说。

C:不会,就选择沉默吧。老师肯定会自己公布答案的,她以前经常这样自圆其说的。】

师:不知道啊,都没有预习吗?那么看屏幕上老师收集的资料。

生:(默看资料)

【学生心理活动描述:

D:哎呀,怎么看不大清楚呢?最好有人读一下,让我了解得清楚些。哎,别不识相,挨一顿批。让我把眼镜架往上推一推,眯缝着眼,努力看吧。

E:哦,原来老师就是要我们随便介绍一下张志和呀,这个我在预习的时候也查到的,她为什么不说清楚呢?】

片段二:

师:这首词中写了很多景物,可谓“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大家说说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生1: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应该是西塞山和白鹭。继续交流。

生2:桃花、流水、鳜鱼。

师:还有呢?能不能把它们找全了?

生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

师:你们觉得这些景物美吗?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生:(沉默)

【学生心理活动描述:

F:怎样的美景?我可得好好组织组织,变成一段通顺的话。让我想想。

G:想想也烦,懒得动这个脑筋,反正等一会儿总有人举手的。

H:我仿佛看到的是桃红柳绿,和风细雨的美景。我想举手的时候老师就开口了。】

师:(焦急地)没关系,你可以说一样景物,比如怎样的风?怎样的雨?

生4:暖风。

生5:杨柳风。

【学生心理活动描述:

I:看老师笑眯眯的,其实她心里很急了,快点随便说一个答案吧,至少下课时统计发言次数时,我发过言了,可以交差了。

J:老师肯定要感谢我了。大家都不说,老师会多尴尬,幸亏我救了老师的场。毕竟教室后面还有一位老师在听课呢。】

师:(要发疯了)你们不会用一两句话来连起来说一说你的眼前仿佛听到、看到、闻到的吗?×××,你来说。

生6:雨细细的,如牛毛,如花针,密密地斜织着;风轻轻的,柔柔的,如母亲温柔的大手抚摸脸颊。风里带着桃花的香味儿,青草的香味儿,还有泥土的香味儿。

师:不是说得挺好吗?为什么不举手呢?

生:(沉默)

【学生心理活动描述:

K:我想尽量说得完整一些,把青山、白鹭等景都说进去,还在想呢。老师叫到我名字,我吓了一跳,把开头给忘了,直接说了后面的内容。】

片段三:

师: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淡泊的心境与热爱大自然的景物的感情。像这样的关于垂钓的诗你还记得吗?

生7:《题秋江独钓图》

师:会背吗?

生7:(只嗫嚅了三个字)……一扁舟

师:还有一首记得吗?

生8:“独钓寒江雪。”

师:四、五年级学的内容都还给老师了。请看屏幕,我们一起把这两首诗读一遍。

生齐读《江雪》和《题秋江独钓图》。

师:下面打开《三训》把作业做一下。

【学生心里活动描述:

L:我正在努力地想呢?老师就打断了我。

M:想它干嘛呢?老师其实只是问问而已,做给听课老师看的。我看见老师的手都点好鼠标了,屏幕上马上出来这两首诗的内容,只要跟着读读就行了。】

教师2课堂再现:

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渔歌子》,这是词牌名,“子”读第三声“zǐ”,一起读课题。这首词是张志和写的。张志和原来不叫张志和,叫张龟龄。你猜他父亲为什么给他取这个名字?

生1:大概希望他能像乌龟那样长寿吧。

师:恭喜你,猜对了!他有个哥哥,你们猜叫什么呢?

生2:张树龄。

师:什么树呢?

生2:松树,哦,张松龄。

师:对了!你们看,名字中寄托了长辈的美好祝愿。那张龟龄后来为什么叫张志和了呢?通过预习,知道的请举手。(一名学生举手)

生3:是皇帝赐给他的名字,希望他心志平和。

师:你真了不起,知道得真多!奖励你把屏幕上的这段资料读给大家听。大家边听边思考,从中了解张志和是个怎样的人?

【评析:因为是猜,错了没关系,学生的心理压力要小得多,而且,老师的问题指向很明确,话语中又饱含着鼓励,因此课堂气氛活跃。】

片段二:

师:这首词中写了很多景物,可谓“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大家圈一圈一共写到了哪几种景物,待会儿连起来告诉大家。

生1: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

师:还漏了两样,能补全吗?

生1:箬笠、蓑衣

师:一起把圈到的景物念一念。你们觉得这些景物美吧,能不能用几句话连起来说一说你的眼前仿佛听到、看到、闻到了什么?不急,先在自备本上写一写。

生2:我写的是白鹭飞翔图。……

生3:我写的是桃花流水图。……

生4:我写的是斜风细雨垂钓图。……

师:这些景物美在哪里?

生:(沉默)

师:你们看,山是青的,鹭是白的……

生5:美在它们的色彩绚丽,搭配和谐。……

师:还美在?

生6:动静结合。……

师: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读出画面来。先自己练一练。

【评析:先写再说,给同学思考的时间较充分。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回答有把握的问题,因此说得自信满满。】

片段三:

师:据说张志和钓鱼是不用鱼钩的。那他还是在钓鱼吗?

生:(摇头)

师:他钓的是什么呢?

生7:春天的美景。

生8:悠闲自在的心情。

生9:与世无争的淡泊心境。

师:好一个“淡泊心境”。是呀,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淡泊的心境与热爱大自然的景物的感情。

【评析:所提问题有思维的价值,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学生喜欢。】

师:他的哥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惹祸,于是修了一座草堂,并作了一首词喊他回家。想看看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

生:想。

屏幕出示《和答弟志和渔夫歌》

男生作哥哥,请弟弟回,读:“……狂风浪起且须回”;女生作弟弟,回答哥哥不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哥:“且须回”。

弟:“不须归”。

哥:“且———须———回”。

弟:“不———须———归”。

(课堂里充满乐欢声笑语)

【评析:和复习旧知相比,学生们更愿学习新知,对拓展内容充满好奇心与新鲜感,因此学习有热情。】

二、理性分析

综上所述:教师1和教师2执教《渔歌子》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基本相同,选择的教学内容大同小异,但课堂气氛却迥然不同。以前一些教师总以为高年级课堂沉闷的主要原因在学生,学生大了,自尊心较强,怕说错了被同学笑话,不愿说,所以才造成如此局面。其实教师才是始作俑者,课堂的“死”与“活”,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教得活”,学生才能“学得活”。

打破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沉闷之怪现象,笔者以为需经常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具有挑战性

对于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来说,教学目标处于灵魂的位置,所有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使用都以它为中心展开。所以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制定好适宜的教学目标。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通过“教”与“学”双方的努力,可以达成的且能够达成的目标就是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因此,目标设定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课文的独特教学价值。学生的能力是有差异的,课文的内容也有不同的难易程度。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目标太难,不容易实现,学生就会丧失信心,有厌倦情绪,就算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只能勉强跟着。目标太简单,不花力气就能实现,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最好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属于那种具有挑战性的,学生需要的,且通过跳一跳,能摘到的果子。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转换,不能固守预定的教学目标不放,生拉硬扯也会将学生学习的兴致耗失殆尽。

2.教学形式的展开,是否有互动性

要把课上活,必须改变传统的单向静听式的教学形式,代之确立多向立体式现代课堂形式。传统的单向静听式主要是教师独占式和教师主讲式,其信息是单向的。教师独占课堂,学生学习被动,课堂只是主讲,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进行积极思维,完全依赖教师。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以教代学,以讲代练。教师积极性高,学生主动性差,学生的求知欲受到抑制,学习缺乏兴趣。这样的课堂是一潭死水。

多向立体式教学形式其信息反馈是多向的,互动是教师与学生间的,是学生与学生间的,也是教师与文本间的,学生与文本间的。只有把课堂变成学堂,学生思维有空间,讨论有时间,发言交锋才会呈现精彩。

学生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学起来投入,兴趣自然来了,课堂也就活了。

3.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有趣味性

小学生天性好动,纵然是高年级的学生,让他们在40分钟内都集中注意力学习,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块屏幕、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这种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虽然受到批判,但在相当多的家常课课堂上,还是愈演愈烈。另外语文课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似乎也是一成不变的套路。可以想象,如果一篇课文分两个课时完成,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都是一个模式:读通课文,正音,解词,读好句子,分段理清文章脉络,学习第一段……教学程式化,方法单一,学生会假装陪着你老师学吗?高年级学生精着呢,猜到你老师下面大概要说什么了,他们就对老师不予理睬。这就要求教师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出其不意地变换招数,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视频引趣法﹑实物演示法﹑游戏法、表演法等,把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变成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理解课文内容,获得具体感受,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然不是一味地追求方法的“趣味性”,搞成形式主义,而是真正关注学生的精神需要。

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获得者倪鸣老师执教的《石榴》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检查预习”这一环节,就设计了极富趣味的闯关活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且轻松愉悦。

师:读得太棒了!看来同学们课前已经充分预习了。告诉倪老师,课文你都读过几遍了?

师:4遍的、3遍的。哎呀,真是不看不知道,6遍的、8遍的!一看吓一跳。

师:既然大家都预习得这么充分,今天倪老师要来点刺激的!我要提高检查预习的难度了。倪老师呀把这一课的生字都藏到了石榴果的背后,石榴果越大,题目的难度也越大!自己选择,来挑战!开始!你是第一个举手的,就给你。

生:我选果子最小的那一个。

师:1号题?看来你是一个平时做事挺稳重的人。1号题只有一个生字,你一定能读好!

生读: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师:读得太棒了!请坐。同学们,第一位挑战者初战告捷。接着来挑战!

生:我想选3。

师:你勇气了得!———这段话中可有不少的生字,你有信心读好它吗?

生说有,然后读。

4.教学评价的语言,是否有激励性

课堂上学生不肯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是怕回答不好而遭同学取笑。实际上,这种不正确、不规范、不全面,是正常的。我们应该让每一个学生明白: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尤其是在高年级的课堂上,学生讲对了,教师要表扬;学生讲错了,教师也要鼓励,因为他敢于发出自己的真实声音。

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回答中的闪光点。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以平等的对话者身份,或分享,或纠正,或引导,或提升,逐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上爱说、能说。

一日,学习《烟台的海》,姓祝的一名男同学作小导游,上台介绍了烟台秋天的海。台下一学生评价“这导游做得如何时”支支吾吾。

我是这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的:

师:你尽管实事求是地说,祝导不会因为你评价他介绍得不好而扣工资的,对吧?

生:(会心地笑了)他介绍了海的高远以后,能说到海的忙碌很好。如果再请游客们到渔家尝尝海鲜,就更好了。

生(祝导):谢谢你的建议,我也想到了。只是我怕这样会让游客们说我从中拿他们的回扣,所以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全班学生哈哈大笑。

上一篇:led显示器的发展趋势下一篇:企业文化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