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练习8 教学案例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练习8 教学案例(通用12篇)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练习8 教学案例 篇1

《练习8》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训练内容:这个练习共安排了8道题,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按笔顺写字。

2、多音字组词。

3、读一读,照样子写句子。

4、修改病句。

5、熟记成语。

6、读背《明日歌》

7、口语交际训练、演小话剧。

8、学写毛笔字。

【教学要求】:

1、按笔顺正确书写“惜、靠、戴”这几个字。

2、学习几个多音字,从中懂得凡一字多音多义,根据具体的语意顶字义顶字音。

3、训练学生把句子说具体。

4、练习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5、熟记成语。

6、读背《明日歌》,并在读背中懂得惜时的道理。

7、通过话剧表演,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

8、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点。

(1)指名认读“惜、靠、戴”三个字。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的笔顺。

(3)让学生按照书上的要求练习书写。

(4)让学生说说哪个字难写。

(5)教师重点指导书写“靠、戴”两个字。

3、练习。及时反馈。

4、展示写的好的字。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说这一题应该怎么样练习。

2、指导。

指导读各字的两个音节。重点指导读准前鼻音和平翘舌音。

3、练习。

(1)学生练习口头组词。

教学

(2)选择最有把握的词语写在书上的括号里。

(3)选择学生组成的一些词语进行说话训练,进一步巩固对词语意义的理解。

三、课堂作业

多音字组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例句。仔细比较上下句的异同。

“去乡下”是回答出“我”去哪儿看望王伯伯。

“管理桃园”是回答出“我”去哪里看望干什么的王伯伯。

(2)指明读例句,体会怎样把句子说具体。

3、练习。

(1)学生在课本上练习把句子写具体。(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2)要求把写好的句子读一读。

4、反馈。

指明读好的句子。(教师评价并帮助修改)

二、教学第四题

教学

1、审题。

指明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要求学生把每句话多读几遍,找出病因。

(2)想一想这样修改。(通过读句子来体会)

(3)教师提示修改时要使用修改符号。

(4)教师归纳修改病句步骤:一读(读有毛病的句子);二想(想一想怎样修改);三改(使用修改符号)。

3、练习。

(1)让学生用一读,二想,三改的方法自己练习修改。

(2)教师根据学生自练的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4、反馈。

(1)讨论修改情况,确定正确答案。

(2)让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

(3)同座互查联系情况。

(4)让学生大声朗读修改后的句子。

三、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8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教学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8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对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教师给予讲解。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4、反馈。

(1)集体背诵。

(2)指名背。

四、教学第六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让学生说说该项的练习要求是什么。

(2)指导。让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试读。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范读。让学生说《明日歌》的道理。学生讨论后教师再次朗读。

(3)练习。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指名读。小组齐读。

(4)反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自由读课本。

教学

(2)同座位分角色读。

(3)教师提示读时要把握各人物的特点,读出语气并范读。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指名分角色读。

(3)让学生尝试表演。

4、反馈。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练习8 教学案例 篇2

《面积的意义》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基础上进行的。教材通过两道例题的教学,让学生具体化厘清面积的概念,理解面积的内涵和外延,关注面积单位的自然形成,发展思维,培养空间观念,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例1:结合教室里的实例,按照“物体有面—每个面有大小一面的大小是面积”的线索引导学生在表象层面上认识面积。例2:呈现一组不同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面积的内涵,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类推出“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另一方面,在提供“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多样化的策略中,引发矛盾冲突,让学生经历“直接比较一间接比较—面积度量工具产生”的过程,逐步感悟用相同面积单位度量的必要性,对学习面积单位为什么是正方形积累经验。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教学中要通过具体活动帮助学生建构面积概念,感悟面积度量单位的本质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估计等活动让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并初步学会用重叠法、分割法、度量法比较物体表面和图形的大小。

2.在学习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拍手鼓掌,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为大家上一堂数学课,欢迎吗?怎么表示?(拍手鼓掌)

师: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伸出你的小手,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

师:生活中,物体都有它的表面。“面”(板书)这个字写在黑板上,这就是“黑板的表面”。

设计说明:“面”在小学和初中都是不定义的概念。由摸一摸学生熟知、容易理解的事物“手掌面”这一可感的活动入手,引发新知的生成,形象具体。

二、探索新知,表象认识面积

1.感知物体的面(摸一摸)

(1)上课用的课桌:摸课桌面,一起摸一摸。全部都摸到,怎么摸?

(2)上课用的数学书:摸数学书的封面。

(3)上课还带了什么?(笔袋)摸笔袋的表面(上下、前后、左右)。

小结:刚才我们观察认识了身边物体的表面,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呢!

设计说明:继续引导学生规范“摸”的动作,丰富物体表面的内涵:物体面有平面,也有曲面,让学生清晰、全面地认识“物体的表面”。充分的感知将成为学生认识面积概念内涵的支撑。

2.初步揭示面积概念(比一比)

(1)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桌面和黑板面同样是面,你们发现面有什么?(概括数学语言:黑板表面大,课桌面小,面有大小。揭示:在数学上,黑板表面的大小叫做黑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

那么课桌面的大小我们可以说成什么?“黑板面比课桌面大”可以说成什么?

师:比一比“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谁的面积大?(课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的面积大)

师:刚才,我们摸了笔袋的表面,里面装有文具,举起其中的橡皮。摸一摸橡皮的表面,比一比它们,谁的面积大?

(2)平面图形的面积。

画图形:拿好橡皮,把橡皮的一个面摁在纸上,沿着它的轮廓描出它的一个面。(练习纸第1题)

比图形:与同桌画出的一个面相比,你们又能发现什么?(平面图形也有大小)

图形的面积: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图形的面积。

表示图形的面积:怎么表示图形的面积?同学们表示一下,讲评(涂一涂,涂满)。

表示“五角星”的面积:老师为同学们还准备了一个图形(练习纸第2题①)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装扮它一下。

表示“E字形面积”(涂满,不留空隙)

设计说明:通过大量感性材料的列举和触摸活动,再次让学生充分感知一个面的部分,及时从面的测量角度分析概括出“面有大小”,具体化描述“面积”的概念。由对具体物体面积的认识,引导学生认知迁移,知道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促使学生对面积概念全面直观的理解。比一比、涂一涂等活动,再次聚焦面的大小,凸显面积概念的本质。

(3)巩固图形的面积。

“想想做做”第3题:地图上各省份的面积比大小。

“想想做做”第5题:校园平面各区域所占土地面积比大小。

(4)画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师:“E字形面积”同学们都表示出来了。一个E字形多孤单呢,画一个图形,送给它做好朋友,好不好?但是这个好朋友是有要求的:画一个比“E字形面积大”的图形(练习纸第2题②)。学生动手画,互相交流比较。师选择3~4幅图形展示、讲评。

师:老师也想画一个图形送给它做朋友,想看看吗?先画一条边线长。猜一猜,老师画什么图形?接着画(一端不封闭的),是你们原来想的吗?画出的这个图形符合要求吗?(面与线的区别)

最后画,看清楚,两头连接起来,表示出图形的面积,比较一下符合要求吗?

设计说明:认识面积时,学生已有“先入”概念周长,周长对学生认识面积有负面作用。同时,在一个平面图形中,“边”是强刺激源,“面”是弱刺激源,聚焦平面图形的大小需要把握面积与边线长度非正相关。展示老师画一个比“E字形面积大”的图形的过程,意在引起学生关注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需看围起来的“面”的大小,初步直观感悟面积与周长的不同,丰富对面积内涵的理解。

三、比较面积大小,积累面积度量经验

1.重叠法比较图形面积

师:老师这儿还有两个图形(卡片出示A:2.5cm×2.5cm的正方形,B:2.5cm×3cm的长方形),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谁能说说哪个面积大?(学生目测直观判断)

师:有时不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证明哪个图形面积更大?(重叠法:注意二维方向的线重叠——长重叠、宽重叠)

2.分割法或度量法比较图形面积

师:老师再给两个图形(出示:C:7cm×5cm的长方形,D:6cm×6cm的正方形),比一比,谁的面积大?(练习纸上第3题)怎么比?(重叠起来比)画在纸上,行吗?

师:看来“重叠法”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有其他办法吗?(学生讨论)

方法1:量图形周长。

评价:这两个图形面积哪个大?量边线长度能比出结果吗?

方法2:把两个图形画成小方格比,看哪一个多,那一个图形面积就大。

师:这个想法很有创意。看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什么(材料袋:相同的小长方形),动手试一试。汇报结果。

师:这种比较方法叫“度量法”。除了用小长方形度量比较它们的面积,想想看,能不能换成其他图形呢?(用“小正方形”“小方格”)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样的材料,试试看。

小结:无论怎么比,都是D图形的面积较大。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把两个图形重叠起来比一比,有时我们可以借用同一个小图形去度量后再比。下面我们再来比一比图形的面积。

3.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不带小方格的)四个图形,比一比,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师:能直接比吗?怎么做就方便比较呢?(覆盖上方格纸)

现在有比较的办法吗?(数方格)

设计说明:“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活动从表面上看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面积的概念,实质是为面积间接比较的标准统一作好方法上的铺垫。比的过程是学生逐步感悟用相同面积单位去度量的必要性的过程,更是为认识面积单位为什么是正方形积累经验。因此,把“比较两个面积很接近的图形”作为教学切入点,制造矛盾,问题驱动学生比较策略的探求从“外压”转化为“内需”,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在老师提供相应材料和适当的引导下,自然引出“度量”的方法。

四、总结提升、深化运用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2.练习1:教材想想做做第4题描边、涂面(区别周长和面积)。

3.练习2:下面三个图形,谁的面积大?(如下图)

第1幅图只占了7格,第2幅图却有十几格,为什么第1幅的面积大?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 篇3

一、借助拼音拐杖

1.前面是谁?按拼音写词,再邀他一起走吧!

qín láo()的大爷dǎlāo( )着随fàn làn()的洪水jūnyún()piāo fú()在河面上的shū cài()叶。

2.朋友还有其他叫法呢,按拼音组词进行区别。

系xì()鲜xiān()

jì( )xiǎn()

二、感知祖国文字

1.为加下划线的字选择合适的意思。

(A.第一位;B.帽子;C.像帽子的东西)

茅庐(A.照管;B.拜访;C.看)

2.上车可别坐错了位置哟,用“怜”组不同的词,再帮它们找个合适的座位。

①这个穷苦的小孩真()!

②我们决不能()那些恶人。

三、积累运用词语

1.朋友丢了东西,帮他补上。

循()蹈() ()砍()伐

身先()()慕名()()

惊()骇()()山()岭

2.车上来了几位拳击手,帮这几位朋友找相反的训练对手。

①我们要自觉()各项制度,决不能违犯

②过去,张虎不爱卫生,同学们都讨厌他;现在改了,大家都()他了。

四、句子集会演练

1.趁乘车的空闲玩个“变相”魔术吧,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格罗培斯设计出最佳路径。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

②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为句子减肥: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会模仿吗?来一个模仿秀吧!

①虽然我一直没有学到公冶长的本领,但是跟鸟儿建立了异常深厚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实践拓展

1.我知道《三国演义》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等。我最佩服的人是_____________,因为他_____________。

2.班级活动遇到难题,我要求大家一起想办法,就用格言“_____________”来说服大家。

3. 从6月1日起,我国限制使用塑料方便袋。你怎样看待这一决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上树掏鸟蛋,你看见了,会怎样和他对话?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内阅读评价

1.本学期,我们欣赏了竺可桢爷爷关注的________、格罗培斯设计的________;认识了《三顾茅庐》的________、孙中山的秘书及夫人________;通过《特殊的葬礼》明白了________的重要,从《苹果里的“五角星”》知道了________……收获可真不少!

2.《江南春》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最能引起人们遐 想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天鹅的故事》完成阅读理解。

这时,别的天鹅似乎被这一举动惊住了。它们呆呆地站在那里,瞧着这位“破冰勇士”。只听得“嚓——嚓——”,冰层裂开了一条小缝,接着又裂开了一条……冰面终于塌陷了,出现了一个小的冰窟窿。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水面在慢慢地扩大。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很快整群天鹅,大约百十来只,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水面在迅速地扩大着。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

①“呆呆地”写出了什么情景?

②冰面变化的过程是:裂开一条小缝→_______ →_______→_______,从侧面写出了老天鹅是在_______。

③参加破冰的天鹅越来越多,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把天鹅的声音比做_________,形象地写出了破冰场面_________。⑤为什么把老天鹅称为“破冰勇士”?

七、课外欣赏

华佗的“五禽戏”

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为充实和丰富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作出了重大贡献。

华佗不仅精通医术,而且非常重视体育锻炼对人的健康作用。有一次,华佗正在书房里读书,见一小孩把住门闩来回晃荡,他立即想到古书上“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话,人为什么不也这样天天运动,让气血流通呢?后来,华佗参考了“导引术”(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编出了一套锻炼身体的拳法,名叫“五禽戏”。这种体育运动就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运动姿态的体操,可以使周身关节、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展。

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几十年坚持做“五禽戏”,活到九十多岁,仍然步履轻捷,耳聪目明,牙齿坚固。可见“五禽戏”是行之有效的健身体操。

1. “枢”指门上的转轴;“蠹”是蛀。结合上下文理解“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

2. 华佗由门闩晃荡联想到了什么?

3. “五禽戏”是华佗观察了哪些动物的运动姿态后发明并编出的拳法?

4.从哪里可以看出“五禽戏”有益身体健康?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练习8 教学案例 篇4

1.气象万千: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2.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3.奇峰异岭:形容山峰奇特,姿态万千,也形容山峰很多。4.若隐若现:隐隐约约,看不清楚。5.腾云驾雾:乘着云,驾着雾。形容奔驰迅速。

6.飘飘欲仙:欲:将要。飘飞上升,像要超脱尘世而成仙。多指人的感受轻松爽快。7.白云苍狗:苍:灰白色。浮像云白衣裳,顷刻又变得象苍狗。比喻事物变化不定。8.瞬息万变:瞬:一眨眼;息:呼吸。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9.有利可图:图:谋求.有利益可谋求.10.有机可乘:机:机会.乘:趁.有机会可以利用,指有空子可以钻.11.有根有底:有开始也有结尾.指做事能够坚持到底.12.有始有终:有开头也有收尾。指做事能坚持到底。13.有口难言:有话不便说或不敢说.14.有恃无恐:因为有依靠而不害怕,没有顾忌.多含贬义.15.有求必应:只要有人请求帮助,就一定答应.16.有志竟成:指只要意志坚定,事情一定能够办成.17.风华正茂:风华:风采和才华。茂:旺盛。风采和才华正茂盛。

18.出类拔萃:出:超出。类:同类。拔:高出。萃:指聚在一起的人或物。人的品德才能出众,高出同类之上。

19.才思敏捷:形容人思维敏捷,才华出众。

20.后生可畏:年轻人是新生力量,很可能超过前人,因而值得敬畏。21.文思如泉:行文思路像泉水奔涌那样迅速、丰富、流畅。22.手不停挥:手不停地挥写。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极快。23.笔下生花: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24.力透纸背:形容书法绘画笔力遒劲有力。也形容诗文作品深刻有力。25.精妙绝伦:精:精巧。绝伦:无与伦比。精巧美妙到了极点。26.炉火纯青:纯:纯粹。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27.活灵活现: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像亲眼看到一般。

28.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29.梦笔生花: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30.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31.斗酒百篇:饮一斗酒,作百篇诗。形容才思敏捷。

32.鬼斧神工: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33.沙漠之舟:喻指沙漠中的主要交通工具--骆驼。

34.自强不息:自强: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35.忍辱负重:忍受委屈,承担重任。36.始终如一:自始至终都一样。37.飞沙走石:沙土飞扬,石块滚动。形容风势狂暴。38.志在千里: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39.义无反顾:义:道义。反顾:回头看。指为了正义事业而勇往直前,毫无犹豫。40.坚定不移:形容人立场、观点、主张等固定专一,毫无动摇。41.坐观成败:指冷眼旁观别人的成功失败而不帮助。42.按兵不动:控制军队,使暂时不行动,以等待时机。43.操之过急:操:办理,从事。急:急噪。办事过于急噪。

44.轻举妄动:轻:轻率,不慎重。妄:随便,胡乱。指未经慎重考虑,轻率、盲目地采取行动。45.兴风作浪:作:兴起。比喻煽动挑拨,制造事端。

46.蠢蠢欲动:蠢蠢:虫子爬动的样子。形容像虫子一样缓慢移动。

47.雷厉风行:像打雷那样猛烈,像刮风那样迅速。形容做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48.闻风而动:听到风声或消息就立刻行动。

49.烟波浩渺:烟波:雾霭苍茫的水面;浩渺:水面辽阔。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50.一碧万顷:形容青绿的水面或碧蓝的天空辽阔无边 51.游人如织——比喻游客特别多

52.谈笑风生:有说有笑,兴致高。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53.一帆风顺: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54.风平浪静:指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55.鸥水相依:比喻离不开赖以生存的环境。

56.海波不惊:指没有风浪。比喻太平盛世,平静无事。

57.揠苗助长:把苗拔起来,帮助苗快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只能事与愿违。58.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5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60.鹬蚌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61.郑人买履:履lǚ:鞋。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62.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63.狐假虎威:假:凭借。比喻倚仗别人的威势吓唬人,欺压人。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练习8 教学案例 篇5

苏教版三年级(下)习作7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写日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7的内容,教材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说明什么是日记;第二部分例文,是一位小学生的日记,写了自己捉鱼的事;第三部分是习作要求,介绍了写日记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并要求仿照例文写一篇日记。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本次习作立足生活,借鉴例文,引导学生学习用日记的形式记下发生在周围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收获、体会。教学目标:

1、了解日记的格式、内容及写日记的好处。

2、根据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仿照例文选择一件有意思的事写成日记。

3、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初步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学情分析:

学生每次写作都会面临两个问题:写什么和怎样写。这次写日记的训练,是学生初次接触日记的格式,内容要真实、明白、通顺,需教会学生把握素材并写清楚。教学重点:

学习日记的格式,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并养成长期写日记的习惯。教学难点:

能真实、明白、通顺地记录一件有意思的事。教学过程: 一. 图片揭题

1.读图,如果知道图片中表达的意思,请说一说。

2.想起美好的往事了吗?如果没有照片,我们可以怎样帮助自己保存这些美好的记忆?

3.揭示课题。

板书:写日记

4.什么是日记?“日”就是“天”,“记”可以扩词记录,天天记录就是日记。所以日记一般不加标题,但需要在第一行写上某月某日、星期几以及天气情况,然后再写正文。

5.打开课文纸,出示第一段,读懂了什么? 日记可以写事情,也可以写收获、体会。二. 指导“写什么”

1.一天中有哪些事发生在自己周围,或者自己在哪一方面有收获、体会? 出示幻灯片:你想记录什么?

2.为了打开学生记忆的阀门,给关键词:去乡下、洗袜子、好朋友、获奖„„ 你能接着再说一些这样的词语吗?

3.一天中类似的事情太多了,如果都记录下来,就成了流水账,选择什么样的事记录呢?

小结:印象深刻、有意义的事。4.出示一句话日记,读一读。

5.你会说一句话日记吗?以比赛形式分组说。

比赛规则:五分钟记时,分两大组轮流说一句话日记,说得多的组胜利,接不下去的组失败。

三.指导怎样写 1.怎么把一句话日记变长变具体? 2.出示例文,评析。

(1)读一读《习作7》的这篇日记,把你觉得特别有趣的地方画出来多读几遍,可以和同桌小声交流。

(2)学生自由读例文,标注后交流。(3)指生交流。

我的动作:“逼,舀,抓”。

我的神态:“水溅了我一头一脸,哭笑不得”。我的心理:“这下你可跑不掉啦!” 鱼的动作:“一挺身,滑到”。3.你会把你的事写明白吗?

出示小短文《放风筝》,以问题引导学生扩写。四. 提要求,布置写作任务。1.整理写作思路。

开头、中间和结尾分别可以怎样写。2.布置写作任务。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6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

2.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3.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题的含义,学习生字。

教学准备:1.挂图。

2.课前布置收集有关毛主席的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初读课文。 2.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吃水不忘挖井人》。(板书课题)谁知道“井”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作用呢?想一想“挖井”是件容易的事么?读题后有什么问题?出示毛主席的画像。提问:这位爷爷谁认识?请大家把课前布置收集有关毛主席的图片拿出来展示交流。简介毛主席生平及主要贡献(可以先让学生说)。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渎课文,借助拼音轻声读,标出自然段。要求:反复

读,读准、读通、读流利。

2.反馈情况:能读准,读通、读流利的同学举手。小组自评。

3.教师范读,学生听后评价。

4.分别指名3个同学,每个人读一自然段,要求读准音,相

机指导全班朗读。

席:凉席首席 席卷天下

挖、担: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做动作理解字义。

组词:挖苦 挖掘 挖空心思

dān 担水 担心 承担 担忧 担任

dan 扁担 勇挑重担 一担(量词)水 两担柴

坑:坑害 水坑 坑坑洼洼

渗:①演示:将水倒进土坑里,会怎么样?(水渗进坑里了。)

②组词:渗出 渗入 渗透

浑:①将清水与浑水做比较。

②组词:浑浊 浑身 浑然一体 浑水摸鱼

盐:精盐 盐湖 食盐

迁:①辶(表示与行走有关)+千=迁(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②组词:迁移 变迁 迁徙 事过境迁

三、指导书写一类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毛主席是伟大的,人们世世代代歌颂他、赞美他,因为他给后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财富”。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瑞金沙洲坝,去寻找毛主席昔日的身影。(板题)

二、回顾课文、质疑问难

浏览课文,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已经读懂了什么?(同桌互说,再指名说)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进一步解答的?(预设问题:1.毛主席和战士们为什么要给乡亲们挖井?2.这口井和一般的井有什么不同?)

三、品读课文、感悟情感

1.带着问题仔细读课文,然后跟同小组的同学一起朗读感

悟。

2.接力读,要注意断句。(师适时指导)

3.说一说:①毛主席和战士们为什么要给乡亲们挖井?乡亲

们是怎样怀念毛主席的?(指读课文相关段落)

②谁还知道更多的有关“红井”的故事?(生或师讲“红

井”的故事)

③“挖井”是件容易的事吗?(利用图片或课件简介“挖

井”的资料)

谈一谈: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有谁关心帮助过你吗?你有哪

些想法?

议一议:这口井和一般的井有什么不同?

你怎么理解“吃水不忘挖井人”?

读一读:读出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练读、指读、评价读、

齐读)

7.老师引读课文最后一段,感悟乡亲们对主席的崇敬之情。出示挂图,指名解说图意。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巩固 拓展

教学过程:

1.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2.听写词语。

3.积累词语

①出示课件显示“我会读”里的词语

②学生自由读,读准字意

③小组开火车比赛认读

4.实践活动

读有关毛主席的故事,利用班会课进行故事交流。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开国大典》。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练习8 教学案例 篇7

一、顺序观察让写字教学得心应手

古人云:“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黄庭坚说:“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微,则下笔随人意。 ”长期的写字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写不好字的症结不在手上,而在眼上。 有些学生不读帖,拿起笔就临写,有些学生观察范字不认真,一眼看过,眼没有看清范字的精微之处,手自然临不好字。 可见深入仔细地观察范字是准确临摹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让他们在大量的观察范字的实践中,培养观察能力,是每个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 课堂回放】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今天要写的字,边读边看,它们是什么结构的字? ( 出示:)

生:左右结构的字。

师:比较左右两部分在田字格中所占的大小比例,这些左右结构的字还有什么特点?

生:“ 歇”字左边宽,右边窄,其余的字全部是左边窄一些,右边宽一些。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重点学写左窄右宽的字。 同学们,根据左窄右宽的字左右两部分的高度,你能把它们分别归到这三类当中吗?

( 出示 :)

生:( 观察归类) 左高右低的字有“ 恍”,左低右高的字有“ 姥、 叨、醒、滋”,高度相等的字有“ 炊,杖”。

师:同学们,看完结构,我们来看偏旁和笔画:以“ 滋”为例,看看左面三点水的笔画有什么特点?

生交流:第二个点画比第一个点画的位置偏左一点,点画和提画之间有呼应。

师生总结形态特点:三点水要想写漂亮,三个笔画的起笔连起来像一个小圆弧。

师:第一笔撇折位置在哪?

生:左上格中心点位置偏右下一点点起笔。( 师边讲解边范写, 生书空)

师:这是左低右高的字,右面部分“ 兹”的第一笔“ 点”写在什么地方?

生:比三点水的起笔“ 点”要略低一些。

师:观察笔画位置你有什么收获?

生1:起笔的定 位很关键 ,它决定着 整个字在 田字格中 的位置。

生2:第一笔的位置确定了,后面的笔画,可以以第一笔作为参照找位置。

生3:每一个笔画的起笔和收笔位置,决定着笔画的形态,所以要看准笔画位置。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遵循观察的有序性:

1.从整体到局部

通过要求学生观察字的整体结构, 观察左右两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观察左右两部分的高度,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逐步观察,( 宏观上,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微观上, 又有左高右低,左低右高。) 此次观察,使学生对字的结构有整体准确地把握,做到下笔之前胸有成竹,意在笔先,为学生进一步观察、 临写做好了铺垫。

很多学生在临写时认真仔细,一丝不苟,但写出来的字不是胖了,就是瘦了,或大或小,究其原因,是对范字的结构观察不到位造成的。“ 书画同源”,画家往往是先通过观察分析,画出物象的轮廓, 然后再进行细节上的刻画, 宋代的著名画家文同画竹尚且要做到 “ 胸有成竹 ”,学生下笔之前更应该对字形结构有整体上的把握 。 左右结构的字我们可以用上方形的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字的整体结构特点。 左右结构的字在汉字中占的比例最大,两部分的位置和大小关系可以说是此消彼长的。 这两部分总是在宽窄高低中求平衡。 以此类推,上下结构的字形分析要点是“ 比比宽窄,中心对正”,包围结构的字由外部和内部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的位置和大小关系摆好了,整个字就美观了。

2.先结构后笔画

当学生把握了一个字的结构后, 再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向偏旁和笔画。 通过对偏旁和笔画的位置观察, 学生的观察有了落脚点,树立了学生书写汉字的“ 位置意识”。 所谓“ 位置意识”指:整个字的起笔定位、每一个笔画的起笔定位。 有了“ 位置意识”,学生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写的字与范字对照、比较,找出不足、纠正不足,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点。

“ 格 ”是外围界限 ,而“ 局 ”正好就是指外围之内的各个局部的安排。即在“ 格”内的布局,就是各个笔画,各个部件的总体安排。笔画定位即利用“ 田”字格或米字格,九宫格里的线确定笔画位置。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要想把字写正,不歪斜,就要充分利用横竖中线。 横中线可以帮助学生把横写平,关注竖中线可以帮助学生把字写正。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田字格时,要想到田字格只是一个辅助工具,不要让学生机械地记忆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如要想写好三点水,就要联系偏旁形态观察到三点水像个小圆弧,这样学生脱离了田字格,笔画之间的位置关系就会牢记于心

二、标准练习让写字教学目标明晰

在系统细致的观察之后,描红、仿影、临写是教材提供学生练习写字的三种有效形式。 通过这三种形式的有效练习达到独立书写的目的。

1.描仿:描红盖红不露红,仿影充影不出影

描红仿影,是用笔对着范字的红色深浅阴影一点一画地去描, 要求描写的字的笔迹与范字的笔画完全重合。 通过描红仿影可以让学生对所描红字的妙处体会得既真切又细腻, 是理解和体验的过程,需要手脑并用,对初学写字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描红前,教师要边范写边讲解书写要领,学生边书空边体会。“ 描红盖红不露红,仿影充影不出影”,是对描红仿影的基本要求。 每个笔画一笔写成,不要回描,描红后立即仿影检测和巩固描红的效果。 这一过程,教师的引导要侧重于让学生明白:描红不是机械地描摹笔画,边描边思。 描红的过程是体会运笔的过程,一边描写一边体会字的简洁结构,每个笔画的位置和形态。 仿影时,要求提高,要做到笔画到位,线条流畅。

2.临写:心手一致,手笔一致

临写,就是照着范字依样画“ 葫芦”,要求笔画写得像,并注意轻重、节奏和粗细的变化。 有了观察做基础、描红做练习,学生在临写生字时,就多了许多亲切感。“ 起笔定位,笔画的形态,位置意识, 运笔方法”等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 我们需要提醒学生在临写时,在通过写得像与不像的比较中去检验自己是否学得有所进步,检验自己写字时是否掌握了写字的用笔方法。 后一个字比前一个字要有进步,向“ 心手一致,手笔一致”的境界努力!

3.独立书写: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繁琐的“ 法”的讲解灌输只能换来学生的无趣和厌烦,它真正需要的是润物无声的“ 法”的润泽,精彩纷呈的“ 美”的启迪和发自内心的“ 趣”的培养。 把生字写正确、端正、美观,只是这节课的一个基本的目标,要创造性地挖掘教材,教师还要提升学生的技能,引导学生把握此类结构的字有何共性的特点。

【 课堂回放】

师:通过观察、描红、临写、你发现左窄右宽的字结构上有什么规律? ( 出示:)

教师用直尺沿着左偏旁的右侧笔画画竖直线。

师生交流:左偏旁的右侧笔画收在一条竖直线上。

师生总结: 因为要使左窄右宽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 布白均匀,结构美观,就要求左偏旁的笔画,遵循“ 收右放左”的规律。

生:对呀,左偏旁收右放左,是为了给右半部让位,这样整个字看起来既匀称又美观。

这一规律的发现,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汉字当中竟然存在这么神奇的规律! 在临写其他左窄右宽的字的时候,学生得心应手。叶老曾说:“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要使学生写好汉字,交给他们写字方法最重要。 学生在练字的过程中,不能停留在对每一个具体字的认识和练习上, 而应当注意归纳总结字与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去认识和掌握一类字写法的共同点,触类旁通,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多元评价让写字教学长足发展

《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指出 :“ 激发兴趣 ,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书写水平”,是各个学段书法教育评价的共同目标,所有评价方法都要以此为根本出发点, 要以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个目标来衡量评价方法的优劣。 因此发展性评价应该成为中小学书法教育评价的主要方式。

1.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书写兴趣,养成良好习惯

持之以恒地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兴趣,养成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写字活动的重要保证。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多用名人勤练书法、持之以恒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用拍照片的方法,展示学生正确的坐姿、握姿;用小组比赛,评选“ 写字之星”“ 小小书家”的方式调动他们练习书法的热情。 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能够听到学生的声音。 “ 同位之间交换作业 ,在你认为最满意的生字上画上一个红圈圈 。 ” 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互相评价的活动中来,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在相互评价中逐步提高写字修养。 观察学生的书写,会明显地发现,学生的字迹由生硬变得流畅,笔画逐步舒展,位置也把握得更加准确。 因为学生在看、练、评的过程中,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在不断地调整自己对字的认识,不断巩固自己对字的形态的把握。 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获得进步,品尝成功的喜悦,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深入评价,形成初步的审美观,提高书写水平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一种以线条为媒介的艺术。 各种不同的线条组成绚丽多姿的空间, 在行笔时又好像飘动的音符, 有高低黑白,有抑扬顿挫,极具欣赏价值。 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能力,能够恰当地品评作品,也是提高写字水平的一种手段。 教师在学生临写时, 可充分利用实物投影仪, 及时反馈学生的书写情况, 在对照中观察,在评价中完善,评一评佳作好字,评一评败笔,尤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集体纠正和引导,如:“ 笔画不能粘连”“ 左右开张”“ 中间空灵”。这样的评价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书法知识的渗透,审美观念的引导引入,提高学生对汉字的鉴赏能力,促进其书写水平的提高。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练习8 教学案例 篇8

[关键词]画图策略 解决问题 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62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教学难点】借助画直观图示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师:学校将对教学楼前的一个长方形花圃进行改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激发需要,感受策略

1. 出示例题,自主审题

师:有一块长为8米长方形花圃。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产生需要,尝试画图

师:能直接求出原来花圃的面积吗?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尝试画图(师指定学生在黑板上画图);集体交流(师重点指导学生把“长增加3米”画出来,如图1;指导学生在图上标出有关数据和所求问题,如图2;其他学生完善自己所画的示意图。)

3.汇报交流,理清关系

师(幻灯片同时出现题目和示意图):你是愿意看着原来的文字思考,还是愿意看着图形思考?为什么?

师: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两条长边都增加了,面积也增加了,宽没有改变)

4. 自主解答,回顾反思

师: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写在作业纸上。

师:刚才我们为什么要画图?(画图不仅能反映出文字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能更直观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揭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三、灵活运用,体验策略

1.新庄小学的操场原来是一个正方形。扩建校园时,操场的一组对边各增加了18米,这样操场的面积就增加了900平方米。现在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理解“一组对边各增加18米”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画出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学生完成后,组织反馈。

2.王大叔家有一个长方形苗圃

(1)如果苗圃的长增加5米,面积就增加75平方米。苗圃的宽是多少米?

(2)如果苗圃的宽减少5米,面积就减少125平方米。苗圃的长是多少米?

师:你能通过想象把这两个问题的示意图在你的头脑中画出来吗?请闭上眼睛,在脑子里画出第一幅示意图,并解决问题。

学生列式解答第(1)个问题后再解决第(2)个问题。

教师组织反馈时,幻灯片出示对应的图片。

3. 梅岭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50米,宽4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和宽各增加了15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师出示:

(1)长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想象示意图与课件对照图5,列式解答)

(2)宽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想象示意图与课件对照图6,列式解答)

(3)长和宽同时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列式解答,画图验证图7)

四、总结评价,提升策略

师:通过这些练习,你有什么收获想和同学们交流?

教师总结全课,适当介绍并呈现数学、生活和其他领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

【总评】教材把画图作为一种策略来教给学生,画图的形式也不只限于线段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画出不同的图来帮助分析、理解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单纯文字形式呈现的问题相对比较抽象,仅凭文字叙述有时很难直接看出图中的数量关系。这样的问题也为学生学习通过画图整理信息,体验示意图在分析数量关系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教学分成了六个步骤。①审题:要求学生熟读题目,明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体会到“光看文字,一下子想不出办法”,引发画图的需要;②画图:启发学生根据条件和问题,画出相应的图形;③看图:直观显示问题的信息,便于学生分析和思考,(在图中标出条件和问题)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说说题意,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看图形思考比较方便”;④分析:在画图后,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形进行分析,思考先要求什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⑤解答:确定解题过程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自己解决问题,完成解答。⑥反思:引导学生思考“画图”这一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价值,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借助图形直观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画图策略的学习价值。

这样的教学过程,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紧紧围绕“画图”和“用图”展开,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画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积累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并获得对画图策略的深刻体验。在解决问题时,通过不同方法的解答,让学生联系示意图充分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示意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形成策略意识。通过比较不同解题方法的异同,再一次明确了画示意图的方法,凸显了示意图对分析数量关系的作用。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 篇9

1、认真拼读,用最漂亮的字,写出下列词语。(11)

zàngbāományuànlǒng zhàogǎnchù

()()()()āishāngliánpéngbōzhǒngfúlǔ

()()()()

xīngluóqíbùshén yǒng wú bǐchūhūyùliào()()()

2、认真辨一辨,用“√”画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6)

挨家挨户(āiái)教书育人(jiāojiào)音乐之都(dūdōu)...

难以计数(shù shǔ)天蒙蒙亮(méng mēng)影影绰绰(chuō chuò).....

●词语天地

1、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从中选择词语描述有关王勃的故事。(13)有()有()有()有()有()有()文()如()手()停()()斧()工 风华()()()峰()岭()()可畏王勃从小就饱读诗书,十四岁时就很有名气了,真可谓()。他应邀参加滕王阁宴会,只是凝望了一会儿江边,便()、(),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都督听了赞不绝口:“想不到王勃小小年纪,能写出如此文章,真是()。”

2、仔细阅读带点的词,照样子,填词语。(6)

(1)春天的园博园,色彩斑斓!(金黄)的迎春花,对我们笑脸相迎;..

(雪白)的樱花,在阳光中格外耀眼;()的挑花,在对着清..

澈的小河照着镜子;()的小草,在风中跳着欢快的舞蹈„„

春花烂漫的园博园真美呀!

(2)清早,我们走进(干干净净)的教室,看到桌椅排得(),....

同学们个个坐得(),他们在()地练着书法,教

室里(),偶尔能听见窗外的鸟鸣。

●诗歌世界

1、看到庐山瀑布垂挂山前的壮美气势,我就想到了“,”的诗句。(2)

2、《绝句》作者是代诗人,诗歌描写了、、、四种有鲜明颜色的景物。这首诗中我最喜欢的诗句是:

“,。”(5)

3、卢纶的《塞下曲》描述的被人们称为“” 的李广。其

中最能表现李广力大无比,射箭本领高强的诗句是:“。”(3)

●走进课文

1、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一只野鸭正披着,……这一情景让王勃不禁吟诵

道:“落霞与孤鹜。”(6)

2、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

小鱼告诉我的内容再补充一句:,告诉我。(6)

3、“浙赣铁路”中的“浙”指的是的简称,“赣”指的是简称,“苏北地区”的“苏”指的是的简称。我们的祖国地大

物博,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华民族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有:和,知道了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指的是。(6)

●句子园地

1、用优美的词语把句子补充得具体生动。(2)

()的春风吹醒了()的校园。

2、认真读例句,仿写一个句子。(2)

例1: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小青蛙在荷叶上呱呱地叫着。

3、从“流连忘返”、“尽心尽力”、“祝贺”、“当初”四个词中

任选一个词语造句。(2)

4、用正确的符号在原句上修改病句。(3)

(1)《蓝色海豚岛》是我最喜欢的。

(2)李旭东为大家讲了很多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3)李方详细地检查了作业。

●短文舞台

(一)荷花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

些大圆盘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嫩

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在□点上标点。(4)

1、用“﹏”画出写荷叶的句子,这句话是句,把

比作。写出了荷叶的、、。(6)

2、用“—”画出写荷花的句子,这几句写了荷花的种姿态,我最喜欢荷花(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一种姿态)的姿态。(2)

3、荷花高洁美丽,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写出文人墨客咏荷的诗句

(也可写吟咏其他花的诗句)“。”

下雨的树

小狗熊和小猫熊到美洲旅游时,在一个森林里相遇了。小狗熊告诉它一件奇

怪的事:

“昨天中午我在一棵大叶子树下睡觉,突然,一阵哗哗的大雨把我浇醒了。

我睁眼一看,太阳正直射着大地呢。除了树下很湿,外面连一点下雨的痕迹都没

有。”

“哪有树会下雨的?纯粹是瞎编。”

“这是真的。不信,现在咱俩马上到那棵树下去看看。”

这时正当中午,它们顶着烈日刚来到那棵树下。哗啦啦一阵大雨,就把它们

淋了个透湿。树外,没有一丝雨的影子。

“怎么样,这下相信了吧?”

小猫熊点了点头,说:“真怪,树怎么会下雨呢?”

“就是嘛!”它们在树下没完没了地猜测大树下雨的原因。

傍晚,一只小鸟看到它们还在争论,笑着说:“这是棵雨树。至于下雨的原

因,在树下就是争论十天,也不会弄清。”

小狗熊突然想到:“咱俩都会爬树,为什么不爬到树上去找原因呢?”

“是啊,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傻透了。”小猫熊自己都觉得好笑。

它们找了点吃的后,就上了树。

雨树的叶子有半米长,中间低,四周隆起。它们发现雨树的叶子能大量吸收

水分。时间越长,叶子里的水越多,叶子慢慢卷缩成一个个“袋子”,它们估计

每片叶子能吸一斤多水。为了找到下雨的全部原因,它们决定在树上过夜。

第二天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到树上的时候,小狗熊和小猫熊醒来了。它们又

发现“袋子”似的叶子有了变化:受到阳光的照射,“袋子”渐渐地张开了。到

了午后,“袋子”完全张开,里面保存的水便倾泻而出——雨树下雨了。

1、“烈”字的解释有:(1)强烈、猛烈;(2)刚直;严正;(3)为正

义而死难的;(4)功业。文中“烈日”的“烈”的意思是(),“烈

士”的“烈”解释为()。(2)

2、小狗熊告诉小猫熊一件奇怪的事,这件事是指:

。(2)

3、小狗熊发现了一棵奇怪的树,这棵树的特点是:。(2)

4、从文中看,雨树能够下雨,这是因为:()(2)

A 空气托不住大雨滴,掉到地上就成了雨。

B 雨树的每片叶子估计能够吸一斤多的水。

C 叶子能吸收并保存水,阳光照射后全张开,水便流下来。

D 它的叶子能大量吸收水分,时间越长,叶子里的水越多。

5小猫熊和小狗熊能够发现雨树下雨的原因,它们的做法是:()(2)

A 它们找了点吃的后,就都爬到树上去找原因。

B 它们在树下没完没了地猜测大树下雨的原因。

C 它们被第一缕阳光照醒之前,梦到了大树下雨的原因。

D 它们爬到树上观察并过夜,一直坚持到第二天的中午。

6、你为小猫熊和小狗熊能够发现雨树下雨的原因感到高兴吗?你想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练习8 教学案例 篇10

(1)《长城和运河》这首诗是作者驾驶着飞机(),看到了两大人间奇迹()和()。并采用打比方的手法把长城比作(),突出长城的(),把运河比作(),突出运河的()诗中均以(?

。)这一()句结尾,自然引出人间奇迹的创造者()。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等人间奇迹。

(2)我()在祖国的蓝天,()出现在我的眼前:像绸带(),(),伸向天边。

北起(),南到(),京杭大运河()。

(3)长城东起,西到,像

在大地上,二

(1)南沙群岛位于祖国的,她是祖国巨大的,她也是个

的世界。课文介绍了南沙群岛

()和()

(2)茫茫南沙,汇入了();片片岛屿,留下了祖先生息繁衍的()。

(3)南沙是祖国巨大的()。他拥有()的珍贵的()蕴藏着(),贮存了()。课文就是从()()和()来写南沙的物产的丰富的。

(1)庐山位于我国的省九江市境内,这个省的简称是

。庐山的云雾是

的,课文中就按()的顺序,写出了庐山不同方位的姿态,庐山的云雾也是

的。

(2)“庐山的景色十分()

“漫步山道,常常会又一种()、()的感觉。”

练习一(1)我国共有()省、市、自治区。有()个直辖市分别是()()()()并依次写出简称()、()、()、()。有()个自治区,请依次写出简称()、()、()、()、()。有()个特别行政区分别是()、()。我的家乡在(),它所在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是()。

(2)学习了省、市、自治区的简称歌,我就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湘江”应在我国的 省,“滇池”应在我国的省,“京沪铁路”指的是连接

两地之间的铁路。

(3)我知道描写夏日田园风光的诗()代()写的《

》全诗()

(1)《翻越远方的大山》这篇课文中刘翔把()看作是“一座远方的大山”。“远方的大山”也指()。最终,刘翔凭借()成功翻越了远方的大山。

(1)终于有一天,(),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2)信鸽是不怕任何

,它能飞越

,忠实地为人们,所以人们称它是。

(3)雪儿又飞回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我望着它那

眼珠,喃喃说道:“雪儿,你去吧,蓝天才是你

地方。”我把雪儿

,雪儿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然后向蓝天飞去。

课文描写了(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的孩子。作者也从中体会到要()。

练习二

(1)4月5日就是我国传统的 节,又称()这是人们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由此我想到了唐代诗人()的一首诗《 》,其中我记得这样的两句:(。。)我还知道他写的诗《

》,并默写:(。。)七

(1)“菩萨兵”是藏民们称呼

带领的 战士,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

(2)全文按照()顺序,记叙了(),朱德总司令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胞(),以实际行动使藏族同胞()。赢得了藏族同胞的(),表达了军民之间()。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朱德同志是一个()的好司令。

八.

(1)有一位诗人将李广射虎的经过写了一首诗,他就是()代()。试默写这首《塞下曲》()诗中“夜引弓”的将军是被人们称为(“

”)的李广。其中“没”的读音是(),意思是()。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的人。

(1)《

》的作者是()代(),其中名句是“

与孤鹜

,共长

。”请你用文中语言写一写它的意思:

我能用、、等成语来形容王勃的才气。他与()、()、()被成为“初唐四杰”。我还知道他写的名句()。滕王阁与()、()、()并成为南方三大名楼。

(1)事后,萧伯纳

地说:“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成就。对任何人,都应该,永远

。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我的。她是我的。”其中“她”指的是()的小姑娘(),“我”指的是()的()。称她是我的老师是因为()。从这句话中,可以感受到萧伯纳是一个()的人。你能写一句表示谦虚的名言()。文中的小姑娘也十分()。

练习3

1勤劳的人从(),懒惰的人()。你还能写一句表示珍惜时间的名言()。

十一

(1)课文《赶海》写了“我”童年赶海时()、()、()、()等趣事,表达了作者对(),对()的热爱。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歌词(),使全文()。

十二

(1)白荷花在这些

冒出来。有的。有的,露出嫩黄色的。有的还是

,看起来。

(2)《荷花》的作者是(),他以()的顺序写了(。)

赞美了()以及()。荷花又名()。不禁令我想到描写荷花的诗句()。

(3)风过了,我停止舞蹈()。(),()。(),()......请仿照后两句的结构,展开合理想象写一句话().

十三

(1)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中李杜就是分别指的是《望庐山瀑布》的作者(),《绝句》的作者(),他们一个被称为(),另一个被成为()。还有“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和()。

(2)《望庐山瀑布》描绘了()的景色,《绝句》通过对()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心情。在这首诗中,作者写了()()()()()()()等景物,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其中描写颜色的词有()()()()等。我知道描写祖国名山大川的诗()代()写的(),全诗如下:

()。我还知道描写春天的诗()

(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写的《_

》中的诗句,这首诗的三、四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的意思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练习四

(1)默写《滁州西涧》(。)

(。)作者是()代的(),滁州就在现在的()简称()

14《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讲了()告诉人们()。小骆驼不应该感到()应该感到()。原因是(),(),()。骆驼在沙漠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人们称它为()。请你写出四个赞美骆驼顽强精神的成语()、()、()、()。水上飞机的特点是()。它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如果我造水上飞机,我会造一个可以()的()。

16《跟踪台风的卫星》一文中介绍的是()卫星,它设在离地面()的高空,每隔()便向人们汇报一次台风的行踪。它的作用是()。课外我还知道()卫星。

17《“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讲述了(),我们从中知道了()。文中(“

”)这句话一直回响在汤姆的耳边,从爸爸()的口气中,汤姆知道已经没有()的余地了。

真的,从那以后,汤姆再也()。可是那晚的情景却一直(),爸爸坚定的话语也一直()。

18《狼和鹿》的故事发生在(),凯巴伯森林一片(),()。小鸟在枝头(),()的鹿在林间(),但鹿群的后面,常常跟着()而()的狼。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了传染病对鹿群的()。而人们()要保护的鹿,()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森林,()自己的“祸首”。其中“功臣”指()它是功臣的原因是()。“祸首”指

(),它是祸首的原因是()。

《狼和鹿》是一篇关于()故事,这个故事告诫人们(。)

19《放飞蜻蜓》讲述了教育家()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的构造、特点及功能,告诉我们蜻蜓吃()是(),我们要()。从陶行知和小朋友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了蜻蜓的眼睛(),结构很(),是由()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的虫子

。它的尾巴(),(),尾巴能够(),()。课外我还知道有关蜻蜓的知识()。你能设计一条保护蜻蜓的广告()。

▲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又名(),()、()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我还知道端午节的风俗()和()。

练习六

(),人人有责。

树木成阴,()。

山上树木光,()。()有土有水保不住。植树造林镇风沙,()

20《恐龙》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作者多处运用()、()、()等说明方法。我认识了是个庞然大物的雷龙,()的()龙,()的()龙,()的()龙,()的()。我还了解到()、()是恐龙的亲戚。

21《槐乡五月》围绕()来写的,表达了作者对()的槐乡五月,对()、()、()的槐乡孩子的赞美。文章既写()又写(),花与人交融在一起,使()。

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的(),()似(),一片()。有的槐花(),远看像();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儿。

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了,她们的衣襟上(),发辫上(),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有()。小小子呢,衣裤()里装的是槐花,手上拿的还是槐花。他们大大咧咧的,()就朝()塞上一把,()、()的,可真有()呢。

22《海底世界》抓住()、()、()、()展示给我们一个()、()的海底世界。23 《日月潭的传说》记叙了()和()克服重重困难拯救了太阳和月亮的动人传说。他们俩的()的高贵品质值得我们敬佩。我还知道传说故事()。

日月潭是我国()省最大的一个湖泊。那里()、(),是个著名的风景区。

练习七

我知道了荷兰的国花是(),日本的国花是(),中国的国花是()。洛阳的市花是(),扬州的市花是()

24《寓言两则》中我们学习了两个寓言成语,分别是()和()。每则寓言故事都含有寓意,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两则寓言分别告诫人们()和()。向这样的寓言成语我还知道()、()、()、()。

25《争论的故事》写()给同学们讲了一个“争论的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对同学们的所说,老师是()地听着,不时投去()的目光。“赞许”的意思是(),老师不时投来赞许的目光说明()。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感悟到课文故事中的深刻道理()

26《剪枝的学问》一课一“我”的心理变化:满怀好奇→()→()→()为线索,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是为了(来年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知道剪枝的学问是(剪去不仅无用而有害的粗壮树枝,来年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王大伯的话让我明白了()的道理,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说()学了这篇课文我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课文中小作者听了王大伯的话后“将信将疑”,相信(王大伯是种桃能手,他决不可能做不利于桃树丰产的事,再说他说的话也确实很有道理),又怀疑(按照一般判断,枝少了,桃子也就少了。桃园真的能丰产吗),后“又惊又喜”,“惊”(大伯的话居然一点没错,他的剪枝果真实现的丰产,他的预料完全变成了现实),“喜”(桃园丰收了,结了那么多光鲜红润的大桃子)。

练习八

《明日歌》是()写的。明日复明日,()!我生待明日,()。春去秋来()。(),暮看()。百年明日能几何?()。这首诗歌告诉我们()。

★1本学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和()。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练习8 教学案例 篇11

一、寻找生活实际的落脚点

“练习”教材中, 无论是低年级的“学用字词句”, 中年级的 “ 处处留心”, 还是高年级的“语文与生活”, 都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 在教学时, 很有必要分析一下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系, 寻找两者的结合点, 让课堂教学生活化有个落脚点。

1.走进生活, 开展语文实践

有些教材内容就是学生的生活, 那就将学生带进现实生活的情境中, 让学生在自然的生活环境中进行语文学习。 如学校绿化调查与建议, 就可根据教材要求, 给学生人手一张调查表 (也可小组合作) , 走进校园的绿树红花之间, 去观察、去统计、去思考、去提出建议。 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不仅掌握统计的方法, 更唤醒了关注校园的主人翁意识。

2.还原生活, 掌握语言规律

有些教材内容, 与学生的生活有关联, 但是同一内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又不完全相同。比如四年级要求学生画出学校到自家的线路图, 并用语言阐述具体的走法。这个练习有一定的难度, 不仅要正确表述行走的方向与线路, 还要寻找到路线与周边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 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还原生活, 掌握基本的方法。 具体可以带领学生结合现实生活, 选择大家都知道的路名、知名建筑、生活小区等, 设计一条学生能够理解的路线, 帮助学生弄懂方向, 找到关键地点 (拐弯口、典型建筑等) , 用语言阐述具体走法, 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画图解说。

3.巧用资源, 弥补认知所缺

因为教材要兼顾各地学生的需要, 难免会出现与本地学生生活脱节的教学内容, 比如六年级下册练习2中的认识农具。 在城市学校, 此内容不仅是学生, 就是教师的生活中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这时候, 就需要借助间接经验来弥补学生生活的不足。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问问家里的长辈, 有乡下亲朋的可以亲自去看看农具的样子, 或者请对方拍个照片来, 有些博物馆有这方面展出的, 可以去参观一下。 当然, 教师直接提供相关资料图片或视频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学生亲自参与挖掘身边资源的学习活动更有意义, 也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具象认识, 印象会更加深刻。

二、落实语感培养的训练点

为了借助练习教材, 训练学生在实践中迁移运用语言的能力, 必须落实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训练点, 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1.借助阅读材料, 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练习中常常出现文学经典片段的赏读, 可引导学生在经典阅读中学会赏析感悟语言之妙。 比如课例中“ 众人被刘姥姥逗得哈哈大笑的情节” (出自《红楼梦》) , 这段语言描写了各种人物的“笑态”, 并通过这种种笑, 将黛玉的柔弱、宝玉的恃宠、贾母的纵惯等刻画得活灵活现。 教学时, 这位教师不仅引导学生领悟通过笑的姿态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还抓住两个“喷” (史湘云的“喷饭”, 薛姨妈的“喷茶”) 、两个“笑疼了肚子” (黛玉 “伏在桌上哎哟”和惜春 “ 让奶娘揉一揉肠子”) 来领略古典文学语言之精妙,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2.利用语言资源, 体悟地域文化特点

各个练习教材中, 还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语言资源,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体悟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如六年级上册练习4中的“俗语”, 在教学时除了积累教材中所提供的几个俗语, 更要引导学生体悟———俗语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中间, 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 反映了地区的民俗风情, 这样的语言通俗易懂, 活泼生动, 细细品味有一定的意蕴。 因此, 教师可以事先收集一些本地俗语, 让学生用方言读一读并说说理解, 还可以将课堂延伸至课外, 挖掘家庭资源, 收集来自不同地区的俗语进行交流 (本班新市民学生居多, 来自五湖四海的家庭, 让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

3.注重迁移运用,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时, 我们可以结合教材例子, 引导学生仿写、续写。如五年级上册练习1《风儿在哪儿》的教学, 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 弄懂诗歌的结构, 发现诗歌其他的句子都是一样的, 只有其中一句不同, 引导学生领悟到“ 树梢轻轻地摆动” “ 湖面泛起了碧波”。这两句虽然没有写到风, 但是却形象地写出了因风而起的独特景象。再启发学生想象一下, 生活中还有哪些风吹过时能看见的画面, 将学生的视角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 如“红旗在空中招展”“池塘荡起了涟漪”“柳枝飞舞着长发”……仿照教材中诗歌的结构写下来, 就成了诗歌语言。

可以图文结合, 引导学生将看到的图景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画面, 再转变成文字记录下来。如一年级上册练习5, 教材提供了一幅黑白图。在教学时, 可以先让学生看图, 将图中描绘的景物名称如 “树叶”“蚂蚁”“青草”“小河”写在田字格里, 这样, 学生的眼里就有了物。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给图中的景物涂上颜色, 这样, 学生的眼里就有了色彩斑斓的春天。接着, 引导学生看图, 想一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编个有趣的故事。 这样, 学生就会将图中的景物联系起来去想象, 在学生的心里, 就生成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最后, 把故事讲给大家听, 表达就水到渠成了。

三、创设沟通交流的现场感

在针对“练习”中“口语交际”的教学时, 需要创设各种不同的、有真实意义的、可以让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现场。

1.让课堂成为真实的交际现场

学生首先得学会与同学、老师交往, 所以课堂本身就是学生学习、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真实现场。教师在教学时, 要充分利用班集体这一交往场所, 开展“口语交际”学习活动。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次口语交际“自我介绍”, 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实际, 组织全班同学开展“自我介绍”。首先, 教师先提出自我介绍的总体要求, 比如讲清自己的姓名、年龄、上的是哪所幼儿园、学了哪些本领, 如果愿意还可以展示一个自己拿手的本领。接着, 同桌的小朋友之间先自我介绍, 教师此时应引导学生, 因为教室里大家都要交流, 介绍的同学说话声音要轻一点, 让同桌听见就可以了, 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 表示对对方的尊重。然后, 还可以让学生走下座位, 主动跟自己还不认识的小朋友进行自我介绍, 认识更多的新朋友。最后, 还可以请自告奋勇的同学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自我介绍, 这时候教师就需要鼓励学生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大胆表达了。多层面的“自我介绍”, 让学生敞开心扉, 融入班集体, 迈出了“口语交际”的第一步。

2.变现实生活为沟通交际的课堂

学生待人接物、与人沟通的能力有时需要在特殊的情境中习得, 比如“打电话”, 是打电话一方与听电话的另一方之间点对点的交流, 这就需要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去培养学生相关的沟通能力。就以“打电话”为例, 教师可以将教学现场设定为学生的家里, 通过“我给老师打电话”或者“老师给我打电话”的形式, 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学会打电话与接电话的基本礼节, 学会礼貌用语“请问你找谁”“老师您好”“老师再见”等;学会倾听并收集交流信息, 比如“老师让我明天穿校服”“老师让我妈妈打电话给他”等;学会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 比如“我想问老师一个问题”“我今天在学校有点不开心”;等等。当然, 为了让“打电话”的语用价值最优化, 教师事先得设计好通话的内容, 好让学生沟通有内容, 交流时就有话可讲。

3.将课堂变成虚拟的社会现场

有的口语交际内容需要与社会现场接轨, 为了更有现场感, 可以将课堂改造成“模拟现场”。比如三年级上册练习5的“小小展销会”, 可以将教室 (甚至操场) 变成展销现场, 组织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每一小组一个展销专题。比如文具用品展区、阅读书籍展区、玩具工艺品展区等等, 每个小组成员自己分工, 有的负责介绍展品, 有的负责招揽顾客, 有的负责销售, 有的负责收钱, 做到分工明确, 职责分明。作为顾客的同学, 在参观展区、信息咨询、购买商品时, 也要做到礼貌文明。教师可以即时记录下学生的现场表现, 作为活动后进行总结评价的依据。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练习8 教学案例 篇12

【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不知所措”“惶恐”“红艳艳”等词语。

⒉懂得为什么说小女孩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体会小女孩的一片爱心。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花瓣飘香》。同学们看了课题想提出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 ⒈自学生字词。

⑴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⑵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的生字。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红艳艳 不知所措 惶恐 懂事 阳台 ⒉检查自学效果。⑴出示词语:

小屋 清晨 惶恐 红艳艳 阳台 花丛 懂事 舍不得 ⑵指名读词,注意读准字音,重点读准:花丛 舍不得。⑶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⑷齐读生字词。

3、各自轻声读课文。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试读课文,读后学生评议。

三、读讲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这一丛月季怎么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3、谁会读这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描红。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第2-11自然段

(凭借初读时的整体印象,强调咀词嚼句,做到“入境使与亲”,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产生真切的感受。)

1、自由读第2-11自然段,说说这部分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几个人物,主要写谁。(板书:小女孩、“我”)

2、“我”是怎样发现这件事的呢?(齐读第二自然段,板书:摘花瓣)⑴、读这一自然段时,你注意到哪些词?在这些词下面加上着重号。(教师引导学生在“俯在花前”“小心地摘”“双手捧着”下面加上着重号)⑵想一想:从这几个词语中你的头脑中会看出小女孩对花怎样? ⑶谁会读这一句?

⑷读了这一句,你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疑问呢?(小女孩为什么摘花瓣?)

3、过渡:课文中的“我”同样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因此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我”又见到了那个小女孩摘花瓣时叫住了她。(指名读第3自然段)

让学生仿照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在认为重要的词语下面加上着重号,并围绕这些词语提问题。(小女孩为什么不知所措,惶恐地望着“我”)

4、“我”叫住了小女孩,同小女孩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他们的对话,注意对话的语气,并在表示提示语气的词语下面加上着重号。

5、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后引导学生在语气上进行评议。

⑴“轻轻的问”说明“我”并没有责备小女孩,只有感到不明白,想弄清楚原因。⑵小女孩“不好意思地说”说明小女孩只摘了花瓣,自己也觉得左得不对。⑶“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说明小女孩想到妈妈生病了,爸爸又不在身边,心里感到难受。⑷比较句子: “摘花瓣做什么呀?”“摘花瓣做什么?”

6、读了对话说说有什么地方使你感动。(板书:让妈妈高兴)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既爱花又爱妈妈的一颗金子一样的孩子吗?(懂事的好孩子)

8、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这件事不但深深地感动了同学们,也深深打动了“我”。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 ⑴齐读第11自然段。

⑵引导学生围绕这一自然段提问:

“我”为什么要买两盆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到母亲的阳台上?(小女孩的爱心深深地打动了“我”,从开始的不解到买花送花是被爱心打动的具体表现)

(板书:不解 买花 送花)⑶有感情地朗读第11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讨论:与小女孩比一比,你平时是怎样爱妈妈的?

2、教师总结: 小女孩的妈妈生病了,爸爸又不在家,作为一个小女孩,她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呢?她只能用她一颗金子般的爱心去安慰妈妈。多么懂事、多么可爱的小女孩呀!(回到课题,再次审视课题,抓住题眼,加强对“飘香”象征意义的理解,深化感情,升华主题。)

四、作业

1、朗读全文。

2、抄写词语。板书设计

小女孩 摘花

花瓣飘香(孝心)送妈妈

“我” 买花

课后反思 当晨雾中的女孩带着心灵的清香,款款步入月季花丛,俯下身子摘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多美的境呀,多美的情呀。课文涤荡着人性的美,人情的美,如花瓣沁人心脾。“美文美教”!在美的朗读中品味,在美的抄录中深蕴,在美的对话中感动,在美的情感中流泪。

围绕着女孩是不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展开朗读,读中找到根据,读中悟出情感。

当学生在“我不舍得摘下整朵花„„”省略处填空,“但我太爱妈妈了,我想看到她的微笑”“但我想让爸爸不担心,让妈妈开心”“我知道这样不对,可是我希望妈妈的病快点好呀!”一声声孩子们的心声,在我的心中震颤。

当孩子们表演着我和“母亲”的对话时,浓浓的真情尽情流淌。

上一篇:个人工作担保书素材下一篇:山西高考作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