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共6篇)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1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回”。

2、 体会诗中描绘的雄奇景象。

教学过程:

一、据形解义,识字解题。

1.出示甲骨文图片,猜一猜。(相机板书“天门山”)

2. 那从字面上,你能告诉我,“天门山”一是一座怎样的山吗?

3.师:你们没看过天门山,仅从天门山这三个字中想到的,这就是汉字的魅力,既有情趣,又有意象。

4.师:天门山隔江相对,就像天设的门户,雄伟奇特。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诗人途经此地,留下了千古绝唱《望天门山》。板书“望”

解题:“望”是什么意思?读题。

【运用班班通理念:        】

二、自主合作,读通诗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谁愿意把这首诗读一读给大家听。

如果你们能把这几个字读准确,相信这首诗一定会读得更好。

指名读(重点指导字音:楚 断 至此回)。

每人在小组长处认读生字,组长再挑选一个代表认读生字。

3、师:诗是歌,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韵味,请同桌之间边读边商量,该怎么划分节奏,让这首诗读得更有韵味。    同桌代表展示读。

三、诗中寻景,整体感知。

师:诗可以当歌唱、也可以当画赏。有人说:“望天门山”这首古诗是一句一景,那作者望到了哪些景象呢?

同桌讨论汇报(天门山、楚江、孤帆、太阳。)

图片感悟

找到了这么多的景物,同学们对天门山这的景色是不是很好奇呢?让我们一块来欣赏一下:

(1) 出示“天门山”的图片,你看见了怎样的山?

(词语积累:巍峨,雄壮,险峻,高耸入云)

你会怎么读课题--望天门山

(2)出示“楚江”的图片,这就是楚江。为什么叫楚江?

(归纳学法:你教会了我一种学习古诗的好方法--借助注释)

你看见了怎样的楚江水?

(词语积累:波涛汹涌、奔腾咆哮、川流不息、狂涛怒吼、浩浩荡荡)

(3)除了山、水,还有什么?

师:这险峻的山、这汹涌的水,这白色的帆船,这红红的太阳,不正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吗?小组内读一读,边读边想象这美丽的画面。

【设计理念】我便利用“班班通”这一手段,把天门山水势回绕,夹江而峙的情景以图文并茂、声响互动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一片惊叹赞美声中走进了“天门山”,仿佛此时已置身其中。

四、以景悟情,走进古诗。

1、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1)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作者望到了什么?

天门山怎么了?

“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竟能将天门山断开?

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读?

如果说天门山是一扇门,推开这一扇门的手是什么?

此时你仿佛听见了什么?你会怎么读?

再把“断”字和“开”字这两个动词送回到句子当中,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你们又会怎么读?

师:天门山本来是一座山,诗人李白却把它想象成被楚江冲开,伴随“哗-哗-”的声音,分成了左边一座,右边一座,像两扇门一样。读--

汹涌的江水奋力地冲向天门山,随着“轰隆隆”的巨响,天门山终于被分成了两半。读--

(归纳学法 师:原来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就能很好地理解诗句。这是你们教给老师学习古诗的方法。)

2、学习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运用我们刚刚的学法,展开你的想象,你望到了什么?

出示简笔画(浩荡而来的江水自西向东涌入天门山,随着山势,不得不掉转方向,折向北沿着山而流。“回”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会改变方向呢?水流不是很有气势吗?

师:大山也非等闲之辈,面对湍急的水却纹丝不动,依旧是那样的雄姿伟岸。你会怎么读?

看图,听声音,此时,你听见了什么声音?看见了什么画面?(课件出示)

师:天门山硬生生地让浩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这样的气势谁又来读?

水是浩荡的长江水,山是险峻的天门山,山水在暗暗较量,谁来读?

水冲山开,山阻水回,山水互相作用,形成了这样的壮景象,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设计理念】 在引导学生初读感知、精读感悟、品读赏析每一篇课文时,我紧扣教材,依据教参要达成的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班班通”多媒体教学手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深入作者,领悟诗境,学习三、四句。

师述:唐玄宗开元,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

出示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请自读这两行,同桌之间讨论一下,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

为什么喜悦、高兴?

那诗人李白是站在哪里望天门山的呢?四人小组,讨论。

他在船上看见了什么?

如果说李白是来游玩的客人,那在这句中谁是出门迎接的主人?

两岸的青山明明是立在那里的,你从哪个字发现是他们来迎接的?

青山怎么动了呢?(你有没有树动的感觉?)

此时你的头脑中佛现了什么样的画面?(青翠的群山相继出现,秀美的风光接踵而来)

师: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像是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双臂在迎接着他,读--

【设计理念】“班班通”的使用,不仅破解了教学中的重难点,而且在“润物无声”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它在悄无声息中把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了完美统一。

延伸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古语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的古人对山水总是那样地情有独衷,让我们一起再欣赏几首山水诗,去感情诗者笔下的秀丽神奇!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2

一、道德层次的体现

(一) 道德层次

一般来说, 道德可以分为理想、原则和规则三个层次。其中, 道德理想是学校倡导的, 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道德境界, 树立的是行为的“高标”。[1]道德原则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 规定行为的“基准”, 既涉及行为的方式, 更涉及行为的一般倾向。道德规则是学校强制执行的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 包括“不准式”的行为禁令和“必须式”的行为指令两种表达方式, 均直指学生的行为方式, 触及行为的“底线”。我们根据这种层次划分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想想他们的难处》为例, 勾勒一下该文试图传递的规范, 以及道德规范的层次呈现情况。

(二) 规范内容的层次分析

《想想他们的难处》此篇课文以“尊重残疾人”为主题, 具体包括“假如双目失明……”;“身残志不残”;“请尊重他们”;“能为他们做什么”四个板块。第一板块和第二板块作为该课文“尊重”主题的导入, 不论是通过名画欣赏、角色扮演、图片展示还是一系列真实人物身残志不残故事的呈现, 可以说都更为侧重一种情感上的移情体验, 为最终引出“尊重残疾人”这一道德倡议而埋下伏笔。

到了第三板块, 课文开始直接切入主题, 此时德育内容的各个层次也逐渐突显出来。具体来说, 在第三板块中, 道德规则层次的内容有: (1) 一为嘲弄、歧视残疾人, 一为友爱、关心残疾人对比式的图片呈现; (2) 在“资料拓展”部分以“小辞典”形式所呈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第三条条例, 即“禁止歧视、侮辱、残害残疾人”。两者均采用“不准式”祈使句表达的行为禁令, 直指学生的行为方式, 触及行为的“底线”。道德原则层次的内容包括: (1) 同样是“资料拓展”部分以“小辞典”形式所呈现的《残疾人保障法》的第七条条例“全社会应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 (2) 直接文字呈现“残疾人有自己的人格尊严, 他们需要的不是可怜, 不是施舍, 而是充满爱心的尊重和支持”。这些道德原则层次的内容都是规定了行为的“基准”侧重于行为的一般倾向和方式, 以“应该式”祈使句的表达方式, 对学生进行一种道德原则层次的道德倡议。

在第四板块“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的整体设计中, 以“我想做?”思考题的方式, 不论是让学生思考“助残日你为残疾人做过什么事情?”还是让学生思考“社会上还有不少有特殊困难的弱势群体, 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都体现出对学生行为, 即“能做什么”的一种关注, 但都是属于激励学生引发其高尚行为的道德原则层面的“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的道德倡议。 (层次分析概略见表1)

二、道德层次设置的问题

通过上述对课文的脉络梳理, 可以看到在德育内容上, 残疾人作为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 该文以“尊重残疾人”为主题, 力图生活化, 使德育贴近学生生活, 为学生所理解, 所接受。从德育方法, 侧重于移情体验, 有助于教师改变以往传统一贯的灌输教育法, 转而考虑学生的道德需要、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 便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但从道德层次的视角, 也可较为清晰地辨别出其在规范内容的层次设置上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 层次呈现重原则轻规则的比例失调。不论是第一、二板块总体铺垫性内容的导入, 还是在第三、四板块的内容设计上, 更多的内容设置都是基于一种行为倡议, 注重于在道德原则层面对学生进行行为上“能做什么”以及“应该做什么”的倡议式指导, 而相对欠缺对学生在道德规则层面的以“不准式”或“必须式”所进行的指令式指导。

第二, 规则呈现布局欠妥且形式单一。该文仅在第三板块主体部分以图片对比和非主体部分的资料拓展中设计了规则的呈现, 且形式单一。可以根据原有的图片对比的内容在文本的主体部分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设计, 如引导学生思考公共场所中残疾人便利设施的问题, 告诫学生不破坏这些公共设施;也可编排相关的寓言故事或者童话故事, 强化学生形成不歧视、不伤害残疾人的行为意识, 并最终落实到基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养成具有一定道德判断力的“不做什么”、“务必要做什么”的行为习惯。

第三, 缺乏“遵循个体意愿”的前提性考虑。正如课文所指出的“残疾人有自己的人格尊严, 他们需要的不是可怜, 不是施舍, 而是充满爱心的关心和帮助”。这里还涉及到一个意愿性的前提, 即如果在残疾人看来是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会将别人的帮助看作是对他的一种同情和施舍, 他也许不会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对于理性发展不足的小学生而言, 采取原则层次的道德倡议让学生思考当残疾人有困难的时候应该去做什么, 是有相当的难度的。反之也就意味着, 可以通过强调否定形式的行为禁令, 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以更为有效实现小学阶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

第四, 理想层次的缺失。规则性要求虽然比理想性、原则性要求更加明确, 更加具体, 更具可操作性, 但由于特定的道德规则限于调节特定类型的学生行为, 一套道德规范中的规则无论多么细致入微, 都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学生行为。在道德规则未加调控的学生行为领域, 仍然需要诉诸于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加以处置。[2]因此, “尊重”这一主题的道德理想层次即“人是目的”, 由于本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性, 可以在原则倡议的基础上采用格言、名人名言等方式简单加以呈现。

鉴于对上述问题的剖析,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 应注重以禁令式的规则守住学生的行为底线, 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去理解更高层次的道德原则和理想, 启发学生去思考“能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的行为倡议, 并最终促使学生形成在具体道德情境中敏锐的道德判断力。

三、体现道德层次的德育课程开发

以上对课文内容的道德层次的分析, 不仅对我们教师的教学具有指导作用, 与此同时, 对于德育课程的具体设置, 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下面将从道德层次的逻辑性和学生道德认知的心理特性两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 道德层次的逻辑性

从道德层次的逻辑性来说, 规则、原则、理想为道德层次的三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是规范层次整体性的统合。这种整体性可通过对三者之间关系的考察, 而得到清晰的呈现。道德规则是对学生行为的具体要求, 道德原则是各种规则的一般概括, 而道德理想又是对各项原则的高度概括。道德理想通过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得以体现, 道德原则通过各种道德规则得以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 当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道德原则发生矛盾时, 教师需要诉诸更高层次的道德理想, 解决或消除矛盾;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道德规则发生冲突时, 教师需要诉诸更高层次的道德原则才能解决冲突。在德育课程的设置上, 则体现为同一规范在三个层次都应有所呈现。这也与我国教育部制订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规则层次, 在能力上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的精神主旨相契合。

(二) 道德认知的心理特性

既然三个层次是规范内容整体性的统合, 那么理想、原则、规则是否在小学阶段德育课程的设置上具有同等的地位呢?从学生道德认知的心理特性上来看, 在小学阶段, 德育课程的设置在内容上应突显道德规则层次。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 作为理性发展不足的个体, 道德要求应直接针对学生的行为, 让学生在规则的恪守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此, 美国道德哲学家科尔伯格也认为在道德发展过程中, 儿童对规则的养成具有一个恒定的发展阶段, 他们是在被强制服从规则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规则的正义性, 从而形成了自身的公平观念, 进而达到自律。[3]随着小学生心智的发展, 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中学阶段, 德育重心则可逐渐移向道德原则教育, 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道德规则背后的道德原则;到了高中阶段乃至大学, 德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讨各种普遍的道德原则所包含的人类道德理想。具体体现在德育课程中, 则表现为在小学低年级, 以行为禁令守住行为底线, 以行为指令指导学生的行为, 让学生明确地意识到“不准做什么”和“必须做什么”。当学生在遵守起码规则的前提下, 也就享有充分自由, 既可以选择做道德高尚的人, 也可以选择做道德平庸的人。同时, 在以规则为主体的前提下, 随着年龄段的逐渐上升, 有意识地增加原则和理想层次的规范内容。在强调规则的同时, 开始诉诸更高层次的原则和理想来倡导学生的良好行为。一方面, 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 道德规则间的冲突, 需要诉诸更高层次的道德原则的化解;道德原则间的矛盾, 需要更高层次的道德理想的调节。另一方面, 伴随着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强制性的规则要求将会引起学生反感, 而应该在“晓之以理”的倡议中让学生形成自发的良好行为品质。另外, 在规范的表现形式上, 尽可能采用生动形象和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表达规则层次的内容, 如使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寓言故事等, 赋予规则以形象的内容。以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在知识上了解社会规则, 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的课程目标。在原则和理想的呈现方式上, 则可设计开放式讨论或者两难故事的方式, 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规范内容的深层内涵, 让学生逐渐学习在道德问题前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由此, 否定式的行为禁令———肯定式的行为指令———行为倡议, 道德规则———道德原则———道德理想, 充分显示了符合小学阶段德育重心特性的道德教育的统合性。道德行为是德育过程的最后环节, 也是德育的最终目的。道德行为习惯不仅需要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 更需要训练和引导。[4]这也要求教师, 在德育课程设置上通过道德教育的层次区分, 注重实效, 从基础道德教育做起, 加强小学阶段课程设置中道德规则层次的训练和引导, 确保学生在理解并践行为人的起码规则的基础上, 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的层次与重心[J].思想理论教育, 2008, (8) .

[2]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02.

[3][英]彼得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M] (邬冬星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89.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3

[关键词]画图策略 解决问题 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62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教学难点】借助画直观图示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师:学校将对教学楼前的一个长方形花圃进行改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激发需要,感受策略

1. 出示例题,自主审题

师:有一块长为8米长方形花圃。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产生需要,尝试画图

师:能直接求出原来花圃的面积吗?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尝试画图(师指定学生在黑板上画图);集体交流(师重点指导学生把“长增加3米”画出来,如图1;指导学生在图上标出有关数据和所求问题,如图2;其他学生完善自己所画的示意图。)

3.汇报交流,理清关系

师(幻灯片同时出现题目和示意图):你是愿意看着原来的文字思考,还是愿意看着图形思考?为什么?

师: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两条长边都增加了,面积也增加了,宽没有改变)

4. 自主解答,回顾反思

师: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写在作业纸上。

师:刚才我们为什么要画图?(画图不仅能反映出文字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能更直观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揭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三、灵活运用,体验策略

1.新庄小学的操场原来是一个正方形。扩建校园时,操场的一组对边各增加了18米,这样操场的面积就增加了900平方米。现在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理解“一组对边各增加18米”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画出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学生完成后,组织反馈。

2.王大叔家有一个长方形苗圃

(1)如果苗圃的长增加5米,面积就增加75平方米。苗圃的宽是多少米?

(2)如果苗圃的宽减少5米,面积就减少125平方米。苗圃的长是多少米?

师:你能通过想象把这两个问题的示意图在你的头脑中画出来吗?请闭上眼睛,在脑子里画出第一幅示意图,并解决问题。

学生列式解答第(1)个问题后再解决第(2)个问题。

教师组织反馈时,幻灯片出示对应的图片。

3. 梅岭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50米,宽4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和宽各增加了15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师出示:

(1)长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想象示意图与课件对照图5,列式解答)

(2)宽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想象示意图与课件对照图6,列式解答)

(3)长和宽同时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列式解答,画图验证图7)

四、总结评价,提升策略

师:通过这些练习,你有什么收获想和同学们交流?

教师总结全课,适当介绍并呈现数学、生活和其他领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

【总评】教材把画图作为一种策略来教给学生,画图的形式也不只限于线段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画出不同的图来帮助分析、理解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单纯文字形式呈现的问题相对比较抽象,仅凭文字叙述有时很难直接看出图中的数量关系。这样的问题也为学生学习通过画图整理信息,体验示意图在分析数量关系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教学分成了六个步骤。①审题:要求学生熟读题目,明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体会到“光看文字,一下子想不出办法”,引发画图的需要;②画图:启发学生根据条件和问题,画出相应的图形;③看图:直观显示问题的信息,便于学生分析和思考,(在图中标出条件和问题)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说说题意,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看图形思考比较方便”;④分析:在画图后,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形进行分析,思考先要求什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⑤解答:确定解题过程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自己解决问题,完成解答。⑥反思:引导学生思考“画图”这一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价值,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借助图形直观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画图策略的学习价值。

这样的教学过程,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紧紧围绕“画图”和“用图”展开,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画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积累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并获得对画图策略的深刻体验。在解决问题时,通过不同方法的解答,让学生联系示意图充分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示意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形成策略意识。通过比较不同解题方法的异同,再一次明确了画示意图的方法,凸显了示意图对分析数量关系的作用。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设计 篇4

【教材解读】

一、教材简析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掌握为某件事提出建议的一般写法,并指导学生读懂例文,并选择其中一种写法,写一篇关于春游的建议。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平时的口语交际中已知道如何向别人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但很少用书面的形式表达。

2、此次习作的主要内容是景色描写。学生学过不少写景的文章,如《九寨沟》、《趵突泉》等,懂得描写景物应按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的形态、色彩、动静特点等去描写,但描写得不够具体细致。

三、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体会两篇例文表达的建议一样,但写法不同。

(2)选择其中一种写法,写一篇关于春游的建议。

(3)培养学生乐于与人交流的习惯,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例文,学会表达建议的两种方式,并能选择其中的一种写法写一篇关于春游建议的文章。

教学难点:如何将建议的理由说具体、说充分。【教学准备】

教师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进行素材积累,确定春游的地点,并有目的地进行游览或搜集相关的资料,留意那儿的景色。【教学过程】(两课时)

一、作前指导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老师建议大家和家人一起去春游。那么,你觉得我们到哪里玩最好呢?请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认为值得去的地方。

2、看来值得去的地方还真不少!可是我们只这样说还不行,还要把自己的理由说充分,这样才能吸引大家都愿意去。怎样才能把理由说充分呢?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情况,为班级春游活动提建议换为为家庭春游提建议。这样,让学生觉得真实可

行,切实激发学生内心愿意去写的积极性。)

(二)学习例文,领悟写法

1、了解建议的两种写法

(1)学生自由读两篇例文,边读边想:这两篇建议主要写了什么?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组内交流讨论。老师巡视了解学情。

(3)全班交流,老师注意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归纳。相同点:

“我建议”、“我希望”等词语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尽量都要提一提,在文章的中间也可以提一下。

把理由说得充分。景色描写是习作的主要内容,能抓住重点具体去写,但不是把建议去春游地方的景物全部写完,而是写到关键处故意“卖关子”,以便留下悬念激发别人想去看一看的愿望。不同点:

钱学亮同学的建议,是“方位介绍式”,近似于写景的文章;华健勇同学的建议,则是“条文介绍式”,是应用文。

(4)教师小结:这两种写法都很好,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写法来写。

2、关注文章中的细节

你认为文章中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生画出自己认为好的句子。

全班交流,比如:文中写的油菜花、鱼儿用了打比方的写法,感觉很生动;适时引用杨万里的名诗,带给人一种美的意境„„

(说明:可先学习练习1的“处处留心”,具体了解“拟人”的写法。)

(设计意图:范文引路,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借鉴的范例;指导评说,使学生从范文中获得写作的方法,酝酿写作的情趣,打开写作的思路。)

二、下笔成文

1、现在,你一定想把自己关于家庭春游的好的建议写下来吧。先想一想:你的理由有哪些?再写下来。出示习作要求:

温馨提示:选用其中的一种写法,写一篇关于春游的建议。理由一定要充分。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你介绍的地方,可以在文中配上插图或附上以前去游览时的照片。

2、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1)要及时了解学情,并对个别写作有困难的学生做单独指导交流。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设计 第1页

(2)寻找作后评改的样例,便于在集体评改时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写得好的地方可随时画下波浪线或画颗五角星;不足的地方及时指出。

(设计意图:动笔前先想一想,想好了再写,这实际上是一种作文方法的提示,而不是限制。一气呵成的前提是对所写内容心中有数。)

三、作后评改

1、再次出示温馨提示,生自读自改

请同学们放声读自己的作文,读的时候,想想:句子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标点用的恰当吗,看看有没有疏漏的地方。

2、指导修改,共同评议

找2-3名学生依次读自己的作文,师生共同修改:你认为他写的建议理由充分吗?哪里写得好?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例:有位同学建议大家到农村去春游,他是这样写的:(节选)

春风轻轻地吹着,唤醒了沉睡的大地。万物复苏,都争着传播春的信息。前几天我就亲身体验了这美好的春光,感到无比的高兴。我建议大家到农村的田野里去看一看,相信你一定会有许多的收获。(小作者一开头就写出了建议大家要去的地方,简洁明了。)瞧,道路两旁的垂柳已经换上了嫩绿的新装。清风拂过,无数的柳条像仙女扭动柔软的腰肢一样,随风摆动,又像用绿丝线织成的带子„„(小作者巧妙运用比喻、拟人等方法,突出了柳条的柔、绿、美。)

4、再次自我修改完善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引领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文章不厌百回改,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教师平时就要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让学生学会修改,学会习作。)

四、习作交流

老师可将优秀习作贴在班级壁报上。你采纳了谁的建议,就在谁的习作上方画一颗五角星,根据星数的多少评出“最佳建议”。

(设计意图:借班级壁报这一平台,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满足学生发表的欲望,体验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同学之间也可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习作批改】

批改要领:1.看看语句通顺、错别字、标点使用、内容写得明白等情况。文从字顺的部分要注意发挥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设计 第2页

学生自主修改的能力,以“顺”为主。2.看看表达建议的写法对吗?3.重点看学生是否把建议的理由写充分了,可在眉批处写出老师的建议,如:怎样写更具体,更吸引人?可增加什么内容等。【板书设计】 我的建议

方位介绍式

条文介绍式

交代地点

简洁

主要景点

具体

文章结尾

点题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2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一、教材简析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要求学生结合“雏鹰争章”活动,观察身边的同学,根据同学某方面的特点,推荐其获得某项雏鹰奖章。要求学生通过具体事例表现同学的特点,学习写简单的“推荐”文章。为了写好推荐文章,引导学生知道写推荐稿时,要注意积累素材,除了自己进行观察,还可以采访有关的人获得材料。如果事例多,要突出主要事迹,做到有详有略。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学习写过展示自己的长处与本领的文章,能选择自己最得意的一个方面通过一两件事例写下来,初步掌握了用事例表现人物的方法。只是学生在习作时,不能够围绕人物特点选取恰当事例来展现,或者选取了恰当事例,不能把事例具体生动的表述出来。因此,在积累素材阶段,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打开思路,通过多种途径去收集材料。同时,对于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把人物出来,仍是学生完成此次习作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主要特点,并能按要求写一篇推荐文章。

(2)学习通过采访的方式搜集相关的写作素材,能围绕人物的主要事迹安排详写与略写,提高选材的能力。

(3)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努力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学会真诚地赞美、热情地推荐。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用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主要特点。难点:学习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并提高选材能力。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设计 第3页

【教学准备】

观察、收集自己的朋友或班级里同学有突出表现的地方,为此次习作做好准备。

收集记录卡

观察时间: 一周 观察人物:

李晓明

我的新

发现 李晓明不仅学习好,还非常爱读书。每到阳光大课间,我们都在尽情玩耍时,他总是坐在那儿,静静地捧着书,专心致志地读着。我的

采访 李小明的同桌说,李晓明不光爱读童话书,还喜欢读科普书。他的书包里总是装着《昆虫记》、《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的书。

李小明的好朋友说:李晓明知道的东西可多了。每次遇到新问题,他总爱到书里去寻找答案。有一次-------

收集记录卡

观察时间:

观察人物:

我的新 发现

我的 采访

(设计简析:此次习作必须建立在学生对被推荐人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为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收集素材,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被推荐人,才能在习作时有话可说。)【教学流程】

一、作前指导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设计 第4页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开展了“班级小明星”的评选活动,大家都积极撰稿,踊跃参加,班级里涌现出许多小书虫、小歌星、小书法家、小运动健将------我们也评选出了一大批有长处有能力的小明星。这学期,我们继续进行“班级小明星”的评选,好不好?

这次不再进行自我推荐,而是互相推荐。大家朝夕相处,相信对同学的了解一定比老师多,看谁是伯乐,把你发现的明星推荐出来。

(设计意图:“雏鹰争章”活动在学生中间并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学生对此项活动不是非常了解。因此,此处情境的创设,沿用四(上)习作2的情境,使原来开展的活动继续顺延下去。)

(二)热情推荐,真诚赞美

1、上学期的活动中,我们已经讨论过班级小明星的评选条件,大家还记得吗?学生交流。

(说明:此环节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捕捉生活的素材,不能仅仅局限于特长上,比如:身材高大、胆量过人、口齿伶俐、声音动听、走路快、思维敏捷„„这些都是同学的长处。)

2、教师小结:看来,每个同学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他的长处或本领。前几天,老师请大家观察、采访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特长的同学,现在看看,这么多的内容。你打算从哪一方面来推荐?自己选择。刚才没有说到的,你想推荐也可以,自己决定。

3、现在我们交流一下。你准备推荐谁?准备送给他(她)一个什么雅号?为什么送给他(她)这个雅号?————给他设计一段简明的颁奖词。

4、颁奖词举例:

小书虫——他每次考试都是常胜将军,年年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每个学期,他都能制定出合理的读书计划,周密的安排读书时间------

小劳模——每当老师布置完劳动任务,他都能带领同学认真完成,有些脏活、累活全往自己身上揽------

5、同学们,生活中没有旁观者,只要用心观察,你就能发现很多同学身上闪光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去赞美!你准备推荐谁?你的颁奖词是什么?

6、学生结合自己的收集采访记录,自由说,同桌互说,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7、全班交流。如果你对被推荐的同学比较熟悉了解,可以补充有关的材料。

(设计意图:概括“班级小明星”活动开展的情况,开启学生的选材思路,让学生有话要说。送一个雅号,激活学生模糊的记忆,把要说的话说好。通过被推荐的同学、其他同学的发言及老师的评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设计 第5页

价,丰富被推荐人。)

二、下笔成文

1、激发兴趣

这次评选活动设置的奖项很多,我们要优中选优。如果想让你推荐的同学带上金灿灿的奖章,你写的推荐材料非常关键。如果你推荐的同学被评上了,老师专门送你一枚奖章——“伯乐奖”。

(设计意图:在此提出“伯乐奖章”,意在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顺利提取出存在脑海中的记忆。)

2、学习写法

怎样写好推荐材料呢?还记得我们学习过的《徐悲鸿励志学画》、《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些课文吗?引导交流课文中的精彩之处。

出示《徐悲鸿励志学画》第五自然段:

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经过潜心临摹,徐悲鸿的画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友情提醒:重点处要写详细——从“每逢节假日”、“常常”、“一整天”等描写时间的重点词语体会徐悲鸿不知疲倦、勤学苦练的精神。

如果表现他的这一特点的事例比较多怎么办?交流:选择自己最了解的一件事详细介绍,其他的事简略介绍。

小结:选好最能反映他特点的方面,再加上生动的事例,你的文章就实现了两个字——具体,内容就不空洞了。如果事例多,就要详略分明。

(设计意图:此处引导学生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和思考,让学生自己从中体会并理解写作方法与基本要求,不显教的痕迹。)

3、练写颁奖词

请你饱含情感,真挚赞美你推荐的人。温馨小提示

(1)抓住被推荐人的特点送“雅号”,能选取一两件事例来写,让“雅号”名副其实,即为一篇合格的作文。

(2)如果事例多,可以突出主要事迹,做到有详有略,即为优秀作文。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设计 第6页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先想想你要推荐的同学最得意的地方是什么,然后再想想要通过什么事情来表现,想好后把它写下来。要一气呵成,不会的字加上拼音。

(说明:教师在巡视中,对于极少数在作文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要适当降低要求,只要抓住能写出被推荐人相关的事例就行。)

(设计意图:要想让学生乐于作文,必须尊重他们的主人公地位。写什么事,怎么写这个事,必须让学生做主,而不应让老师的情感来决定。学生习作时,正是个别化教学最佳的时机。教师应该提高巡视效率,进行及时有效的个别指导。)

三、作后评改

1、读自己的习作

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做到不出现错别字和语句不通顺的句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想一想,哪些地方最能突出“雅号”。

2、评一篇习作

请一名学生读自己的习作,共同指出优缺点,提出修改建议。

(说明:此次评议的重点是看该生是否将同学的特点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是否详略分明。)

3、研读例文,学方法

读例文(见教学参考93页)学生边听边思考:你认为文章写得怎么样?好在哪里?(文章是怎样写出杨好是个未来舞蹈家的?)

4、二次修改习作

将自己的文章与之相对照,看哪儿还需要修改完善?

四、习作交流

可以将学生的习作集结成册,取名“班级小明星”,在班内传阅;还可以将优秀习作或习作的精彩片段设计成图文兼美的“班级明星榜”,张贴在展示栏里;也可以采用学生自荐、小组推荐、教师选拔等多种形式,评选最佳开头、最佳结尾、最佳句子、最佳书写等。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既能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能够让他们在欣赏别人作品的同时有更多的收获,达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目的。)【习作评改】

批改建议:本次习作的重点是落实习作要求:学生在用具体的事例表现被推荐人时,所选事例是否合适,内容是否真实具体。教师在对学生习作批改的同时,重点关注这两点。对于较好的孩子,教师可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设计 第7页

适当提高要求,比如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动作、心里活动的描写„„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只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即可。批改结束后,教师可进一步点评,鼓励学生张扬写作个性,表扬有独特体验的亮点。同时,组织评选“班级小明星”,把优秀习作贴上照片,做成墙报展示出来。【板书设计】

推荐“班级小明星” 事例具体 详略分明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3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一、教材简析:习作来源于生活,也反映了生活。只有让学生紧密地联系生活,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体验生活中的环节,从生活化的角度进行习作,才能使写作素材如泉喷涌,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写好一件生活中新发现的事,要求不仅要写出自己发现的问题,还要写清楚是怎样解决的,其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善于留心生活,乐于体验生活,培养他们从生活中选取素材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此次习作是在三年级下册《习作3 我的新发现》的基础上的又一次提升。结合四年级学生的现状,他们已经能够做到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并从中有所发现,但是习作思路还不能完全打开,缺乏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因此,在积累素材阶段,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打开思路,通过多种途径去解决发现的问题。同时,对于如何将发现的过程写具体,仍是学生完成此次习作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借鉴例文的写法,写好一件自己在生活中新发现的事,要求做到有顺序,有重点,写具体。

(2)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体验生活,培养他们善于从生活中选取习作素材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写清自己发现的问题以及是怎样解决的;难点是如何把事情写具体。【教学准备】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设计 第8页

教师提前一周布置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并将自己发现的问题和解决的过程填写在记录卡中。

记录卡

我的新发现:

探究的过程:

探究的结果:

(设计意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习作前,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并有意识地积累习作素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二度调控指导,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交流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教学过程】(两课时)

一、作前指导

(一)谜语导入,引出习作话题

大家喜欢猜谜语吗?下面咱们就来猜一猜:“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说的是什么?(眼睛)那“东一片,西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说的又是什么?(耳朵)是呀,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对灵巧的耳朵。只要我们用好这两件宝,每天都会有许多新的发现。(板题:我的新发现)

(设计意图:用谜语的形式引出此次习作的话题,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又使他们懂得了只有认真观察、仔细聆听,才能有所发现。另外,此环节也可以放在引导学生积累素材环节。)

(二)集体交流,拓宽习作思路

1、最近,你有什么新发现?又是用什么办法找到答案的?先说给同位听听。

2、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互相启发,打开思路:可以是关于自然界的,也可以是关于社会生活的;可以是关于事物的,也可以是关于人物的„„

3、教师小结:大家发现了那么多有趣的事情,那咱们今天就把它记下来,比比看谁的发现最精彩?

(三)学习例文,掌握习作方法

1、我们究竟该怎样记录呢?咱们先来看看严晓敏同学的习作《红豆、黄豆我来分》。自由读,思考:她发现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交流

3、她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请大家再来默读例文,进行思考。(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了红豆和黄豆混在了一起,这是事情的起因;再写“我”在挑豆子着急的情况下推倒茶几后的新发现;最后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设计 第9页

写“我”巧妙地分开了红豆和黄豆。)(板书: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4、按照这样的顺序来介绍,作者就把自己的发现写清楚了。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发现的经过写具体的?请大家默读例文进行思考。思考后集体交流。

5、教师进行小结:如果在介绍事情的经过时能像小作者一样,写清楚人物当时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这样会更加生动、形象。

(设计意图:例文引路,让学生自读自悟,明确了习作的内容;紧扣重点,做到了指导精而有用。)

二、下笔成文

1、明确习作要求

你有什么新发现,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先静静地想一想,想好后就把它写下来,注意要一气呵成,不会写的字可以先加上拼音。出示习作要求:

温馨提示:写一件自己在生活中新发现的事,并写清楚是怎样解决的,争取做到内容具体、详略得当。

2、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说明:教师应及时了解、发现本次习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对出现的优秀习作及共性问题作文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进行作后指导。结合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将探究的过程写得不具体是本次习作存在的共性问题。另外,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单独给予第二次指导,帮助他们打开思路,并适当降低作文要求:只要写出发现的问题及探究的过程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交流和例文的学习,学生已对本次习作做到了胸有成竹。此时,让他们进一步明确习作要求,静心习作,就能做到有话可说。)

三、作后评改

1、自我修改

学生对照自改要求,出声朗读自己的习作,边读边修改。(出示自改要求)

温馨提示:(1)无错别字和病句,做到文通字顺。

(2)是否写出了自己的发现以及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2、集体评改

(1)谁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大家听?(投影出示一生习作)指名读,其他同学对照习作要求仔细听,看他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修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设计 第10页

我的新发现

有一天,我在墙边玩。突然,一只胆大包天的蚂蚁爬上了我的手背,还咬了我一口。我疼痛难忍,一挥手把小蚂蚁摔在了地上,小蚂蚁只好一瘸一拐地走回洞里了。

它走后,我便起了坏心,准备实行A计划——“水淹三军”。我端来一盆水,往蚂蚁穴里灌。不一会儿蚁巢里就变成了“汪洋大海”。这时,一只只蚂蚁跑出来,站在洞口向我“示威”,我火冒三丈,找来砖头把蚁巢周围围得水泄不通,又拿稻草把蚁巢“包围”,点上火。干完这一切,我想“如果你们投降,我说不定还可以饶了你们!可是蚂蚁们并没有投降,也没有一哄而散,而是用自己的触角碰别人的触角,好像在传递什么信息。接着,它们先让小蚂蚁把蚁王包住,然后又是工蚁、兵蚁和老弱病残的蚂蚁,层层围裹成一个“球”,最后它们开始慢慢移动,水火不阻,经过火堆时,能听见“噼啪、噼啪”的响声,它们所过之处都有一条黑线,那都是最外层蚂蚁的尸体。终于,它们冲出了包围圈,顺利到达安全地带。虽然它们损失大半,但它们保住了秘密武器——蚁王。

我本以为它们会马上休息,它们却马不停蹄又去建造新的王宫。看到这里,我心里既惭愧又佩服。小小蚂蚁,竟然如此不可思议,舍己为人、团结一心、锲而不舍、勤劳勇敢。面对我的新发现,我暗下决心,要以它们为榜样,认真反醒一下自我„„

作者被蚂蚁咬到,这是实情的起因。

作者认真观察,一步一步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写得生动、具体,尤其是把蚂蚁们当时的表现写得活灵活现,读起来既让人感到敬佩,又感到痛心。这是探究的结果!

(2)师生共同评议习作中的优点和不足。

(说明:此处出示的习作可以是学生的优秀习作,也可以是存在共性问题的习作。师生评议的重点是看该生是否将自己的发现写清楚,把过程写具体,把问题讲明白。)

3、再次自我完善,然后在小组内互评互改。

(设计意图:安东尼·罗宾说过:“生命就像一种回声,你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修改作文亦然。鼓励学生轻声读、大声读自己的习作,引导他们对习作进行自评自悟自改互改,在评价中学会鉴赏,学会取舍,学会习作,以此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四、习作交流

可以将学生的习作集结成册,取名“我的发现”,在班内传阅;还可以将优秀习作或习作的精彩片段设计成图文兼美的“我的发现卡片”,张贴在展示栏里;也可以采用学生自荐、小组推荐、教师选拔等多种形式,评选最佳开头、最佳结尾、最佳句子、最佳书写等。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设计 第11页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既能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能够让他们在欣赏别人作品的同时有更多的收获,达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目的。)【习作批改】

在本次习作批改中要遵循以下几点:

(1)教师把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错别字、病句标出,让学生自行进行修改。

(2)教师用眉批点出此次习作的训练点:是否写清楚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是否将发现的过程写具体?对于优秀生可适当提高要求,如:在介绍事情的经过时,是否写出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等。

(3)用总评对学生此次的习作进行总体评价,要以鼓励为主,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板书设计】

我的发现

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4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一、教材简析

这篇习作主要介绍了“戴老师”组织班上的同学围绕“非典”这个社会热点发表看法,举行讨论轮会的经过。这是一次习作前准备材料的过程。习作的内容就是把大家讨论的情况写下来,“让人们了解我们的心声”。习作指导的重点一为学会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一为注意写好人物对话,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要求学生要“围绕最近发生的事情,相互间谈谈看法,再写下来”。教师在指导习作时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事,并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真实的心声。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到生活中寻找话题。“值得关注的事”不必局限于国家大事。如果当地的事、学校的事、同学身边的事,能引起大家的讨论,有关注的价值都可以。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愉悦、平等的氛围,激发学生的表达欲,尊重学生个性,倡导各抒己见,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本篇习作的教学,意在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生活、关注社会的能力,以及主动发表自己看法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设计 第12页 的能力。养成爱观察、爱思考、乐于表达的习惯。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三年级一年的学习,已初步了解了一些习作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他们大多能连词成句,能理顺次序混乱的句子,能写出语句连贯通顺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已经开始了命题作文,学习简短的记叙文,学会了写日记和通知。同时,他们已经掌握了观察图画和记叙简单事物的基本方法。但对于本次习作的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因而写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平时,有部分学生的习作有记流水帐现象,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特别是不能正确使用冒号,双引号等。因而,本次习作中要引导学生写好人物对话,并做到标点正确,记叙有详有略。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有详有略地记叙一次班级讨论会的经过,注意写好人物的对话,正确使用标点符号。(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事,并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会到生活中寻找材料。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讨论会的内容,写好人物对话,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难点:通过对例文的学习,能写好人物对话,学会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并表现在自己的写话中。【教学准备】 教师:

(1)提前一两周,有意引导学生通过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等了解社会新闻,关注社会热点;也可通过问卷调查、随机采访等行式在同学中寻找贴近他们生活的话题。(2)话题资料、投影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两课时)

一、作前指导

(一)谈话导入,交流话题

1、同学们,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事情,不管是国家大事,还是学校班级中的事情,或者生活中的小事,有许多事情都值得我们去关注。最近,你关注了哪些事?(学生交流:我关注校园中的白色污染; 我关注如何遵守交通安全;

我关注生活好了,我们还需不需要节俭; 我关注小学生应该不应该上网;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设计 第13页

我关注小学生的视力问题-------)(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写在黑板上)

2、筛选话题:看来,大家关注的事还真不少。我们来看看哪些是大家都关注的、值得我们小学生关注的话题?

3、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内筛选话题)

4、请各小组汇报你们选出的最值得关注的话题,我们选择其中一个在班内集中进行讨论。(班内交流,筛选话题)

5、确定话题:选择班内共同讨论的话题:小学生应该不应该上网。

(教师板书讨论主题:小学生应该不应该上网?)

(说明:话题的选择可以结合学生或学校实际:像农村学校可以选择“生活好了,我们还需不需要节俭?”,“小学生的视力问题”等话题来交流。)

(设计意图:“值得关注的事情”应该是指对人们正常生活有着一定影响的事情,可以是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以是造成某些危害。学生平时关注的话题很多,因而,在动笔之前,我们要引导学生交流搜集的话题,筛选出班内共同讨论的话题。通过积极讨论,各抒己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以便为进一步的交流做准备。)

(二)激发兴趣,班内交流

1、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网络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很多人都喜爱上网,甚至迷恋上了网络。有资料显示,青少年上网率能达到百分之八十,更值得关注的是,有很多小学生也迷恋上了网络。那么,小学生应不应该上网?小学生上网有什么利与弊?我们今天就来交流一下。

2、班内交流的时候,请同学们认真倾听每一位同学的发言,对精彩的发言可以记录下来,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3、班内交流

4、教师小结:网络的作用很大,用途很广泛,合理的利用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多的方便与快捷;比如在网络上查阅资料、学习知识等。但同时它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如网络上有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不利于我们的成长;网络游戏容易让我们过度迷恋,荒废学业等。所以,我们要看清上网的利与弊,合理上网,健康上网,让网络成为我们生活和学习的良师益友。

(设计意图:在初步交流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学生平时都比较关注的话题从不同的角度引发进一步的讨论。让学生把自己平时留意的有关上网的信息整合起来,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本次交流的话题。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真实的心声,倾听不同的声音与观点。对精彩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设计 第14页 的对话教师要引导学生做适当的记录,同时暗示学生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事,教育学生要留心生活。)

(三)学习例文,指导写作

1、刚才同学们的讨论非常精彩,一定有好多的同学想把今天的讨论告诉家长或朋友。我们该怎样介绍今天的讨论会呢?咱们先来看一篇例文。(出示习作内容——记一次班级讨论会)

2、指名读例文,思考:小作者是怎样描述同学们的讨论的?

3、班内交流

(说明:在交流时教师引出本次习作的要求,并板书:有详有略;写好对话;标点符号。)

4、出示写作要求,想一想,在写这篇作文时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有详有略、写好对话、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可以适当加入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记录下班级讨论会的经过,做到标点正确、有详有略。

5、读读老师给你的温馨提示,可以帮助你写好本次习作。出示: 温馨提示:

1、写好人物对话。为显得层次清楚,人物对话可以分段写。

2、要正确使用冒号、双引号等标点符号。

3、写作时要做到有详有略,切忌记流水账。

4、为使文章更具体,可适当加入人物动作、神态等的描写。也可以多用几个比喻句、拟人句等。

6、“好题文一半”,你打算给你的作文起个什么题目呢?(交流)

(设计意图: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进入本次习作的中心环节。通过共同研究范文,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找出范文的特点,并由此联想到本次习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水到渠成。)

二、下笔成文

1、根据本次习作的要求,结合你的记录,回想刚才同学们的发言,请大家快速动笔成文。思路千万不要打断,要一气呵成。遇到选不准的词语或不会写的字,可以先忽略过去,不要影响全文的思路。

2、学生作文,老师巡视

(说明:教师巡视时要做以下工作:提醒学生写字姿势督促个别学生要快速成文。分层指导: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对于不会写或不知道怎么写的学生,教师要“雪中送炭”,重点引导他们“有米下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设计 第15页

锅”;而对于优秀生,则可要求其“锦上添花”,教师可提出诸如:提示语要多样化,适当加入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等要求,使其写得更生动具体一些。)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巡视做到了分层指导的作用,对优秀生和学困生要视学生水平、视习作情况予以相应指导。)

三、作后评改(约20分钟)

1、整体修改自己的作文:读是最好的修改作文的方法。请同学们大声读读自己的作文,看语句是否通顺,标点使用是否正确,内容写得是否明白,并把错别字改正过来。

2、对照习作要求,学生自己修改

请同学们对照习作要求再来读读自己的作文,看是否符合本次习作的要求,然后自己修改。

3、挑选典型习作,师生互评互改 指名读作文(或用实物投影出示)

(说明:此习作要是教师精心挑选的,可以是能按写作要求来写的优秀作文,也可以选未能按要求来写、存在普遍而突出问题的较差作文。)

读第一遍,学生边听边对照习作要求,整体把握看是否按要求来写。读第二遍,师生互动,点评作文。

(说明:若用实物投影出示习作,可以让学生默读,思考此习作是否符合习作要求。点评时,应重点围绕写作要求点评,老师还要根据自己巡视学生习作的情况,及时点出学生习作中的优点,或出现的突出问题。如:没有掌握写人物对话的方法;写作时像记流水账,没有做到有详有略;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

4、结合评议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学生进行二次修改。

听到同学们提了那么多宝贵的建议,相信这位同学一定能把习作修改得更棒。请你也参考这些建议,再次对照习作要求修改自己的作文。

5、同位交换互相修改

(说明:如果时间允许,可发挥团队作用,在小组内互相修改。)

(说明:作后讲评主要是对照习作要求,对学生已经完成的习作做两方面的“后续”工作:一是表扬个性,二是修改共性。下面几种操作形式可供参考:

一种是让有个性的学生当堂朗读习作,组织大家品评;一种是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共性问题突出的习作,组织大家评议,找出主要问题,讨论修改方法;还有一种是同桌间或是小组间交换习作本,交流朗读,提出修改建议;第四种是让学生自己朗读习作后,反复推敲,精心雕琢,达到完善。无论实施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设计 第16页

哪种形式,老师都应以点拨为主,以指导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独立修改的能力得到提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主要想达成的目标:一是引导学生评改习作是否能做到有详有略、写好对话、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二是完整展示学生习作中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三是启发并指导学生如何按照习作要求进一步修改作文;四是评价以鼓励为主,保护孩子习作的兴趣与热情。)【习作批改】

在批改时,教师要做有心人:

1、找出错别字、病句等留待学生自行修改。

2、通过眉批找出本次习作的训练点予以表扬激励,或提出不足及修改意见。

3、对于优秀习作或精彩句段要予以记录,并在总结本次习作时在班内共同欣赏,以让他们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习作欲望;

4、对于部分存在较大问题、特别是不符合写作要求的习作,应进行面批,指导他们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务必使之达到此次习作的要求;

5、教师批改时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对于不同的孩子、不同的习作,要求也应有所不同,习作能力强的孩子可适当提高要求,如提示语要多样化,可以适当加入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等的描写,使用一些好词佳句,使其“锦上添花”;而对于习作有困难的孩子,则应适当降低习作要求,只要能达到习作要求就可以了。【板书设计】 记一次班级讨论会 有详有略 写好对话 用好标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5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一、教材简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单元习作《写一份植物的研究报告》教材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习作的要求,明确了本次习作的对象和内容,提示了本次习作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对此次习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第二部分是一位同学的习作《我家门口的植物》。

二、学情分析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设计 第17页

大部分学生对植物有一定的了解,储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但是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不够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留心周围事物、善于观察的习惯,更没有主动研究的自觉性,所以在本次习作中,老师要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工作做细,最好是带领学生观察,并且参与学生的研究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训练学生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读懂例文前的习作要求,通过讨论,了解写研究报告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读懂例文《我家门口的植物》,了解例文的材料选择与安排。

3、能按习作要求写一篇关于植物的简单的研究报告。

四、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写研究报告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仿照例文,写一篇有关植物的简单的研究报告。【教学准备】

提前一两周布置学生观察校园或者家庭附近的一两种植物,完成观察作业。

(说明:布置观察,最好在老师的指导下观察,并对研究的方法、研究记录表的填写及研究资料的积累等进行指导。)

附:

植物观察研究记录表

年级

姓名:

观察地点:

观察对象:

我的发现:

形状:

颜色 :

气味:

动静变化情况:

一年四季变化情况:

作用(本身的功能及给予人们的好处等):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课堂教学只有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才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性认识,激起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的热情和需要,这样对学生来说写作就变成很有意义的事了。我们应该让生活成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成为课堂教学的归宿。本课教学设计中的导入,对冬青的观察研究以及信息的交流都来自于生活并根植于生活的土壤。)

2、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设计 第18页

举行交流会,交流研究记录表中的内容,并确定下一步的研究主题。

(设计意图:学生个体间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以及探求知识的途径都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每一个学生相对于他的同伴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资源。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把收集的信息引进课堂,更要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交流中进行资源的整合,在有限的时空,抓住可以利用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补充、丰富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方式。)【教学过程】

一、作前指导

同学们,在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里,除了人和动物外,还有一个庞大的生命群体,那就是植物。它们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并蕴藏着无穷的奥秘。就连那些长在我们身边的花草树木都有难以解读的生存密码,今天就让我们用智慧的眼睛和心灵去与它们对话,解读和开启神秘园的大门。

1、自己读读本次的习作要求,边读边想:习作要求说了什么?

2、互相讨论,交流。

3、小结:习作内容是“你的发现”“你的研究成果”,习作的对象是身边的一两种植物。

写作的步骤:a、确定观察的对象。b、对选择对象仔细观察,并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可通过询问他人、查阅资料等方式搜集资料。c、把观察结果和研究结果有条理地记录下来,还可配上图片或插图。

4、学习例文,习得方法。

(1)怎样写研究报告呢?这里有一位同学写的有关植物的研究报告,自己来读一读。

(2)指名读例文,想想:小作者是怎么写的呢?

(3)对照刚才我们总结的习作步骤,小作者是怎样选择材料、怎样安排的呢?

(4)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悟出来。

二、下笔成文

课前我们已经分成四个小组去观察、研究校园内的 “冬青树”等植物,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的观察记录的相关图片、照片相互交流,说说有趣的发现以及探索奥秘的过程和结果。

1、对照习作步骤,你能简单说说你的研究成果吗?

2、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3、指名说,师生共同评议。

4、学生仿照例文,各自完成书面作文,师巡视指导。习作要求:

1、详实地记录观察过程和结果。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设计 第19页

2、用自己的语言记下研究结果。

三、作后评改

1、自批自改。

好文不厌百回改。下面请大家对照习作要求,出声读自己的习作,就不通顺、不恰当的词句删添理换。看自己的习作是否符合习作要求,两个要求各占50分,两点都符合要求即可为自己得100分。

2、同桌互批互改(优秀100+100,合格100,不合格者适当减分)

(说明:本环节坚持一个原则-----紧扣习作要求,发现一个优点,提出一个问题。也就是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别人的习作,虚心学习,同时也要善意帮助同桌完善习作,并且学会与别人分享习作成功的喜悦,这也是落实课标的要求。另外,采取多元评价机制,用高分激励学生习作的兴趣。)(1)点评典型习作,为自改习作指明方向。

师出示两个典型习作,一个为作秀习作,一个为存在共性问题的习作(1、缺少研究结果。

2、研究结果直接照抄,语言生硬。)放手让生紧扣习作要求评价两篇习作,并且提出修改意见。

(说明:有展台的学校可把典型习作置于展台上,生默读评议。没展台的学校可让该生读两遍习作,第一遍了解大体内容,第二遍提出评改意见。)(设计意图:本次习作是写研究报告,确立研究问题,并且研究出结果,这也是本次习作的难点,在以往的习作中存在缺少研究结果的。那么我们讲评时就要让学生把注意力都聚焦在这一点上,集思广益,使用每个学生都找到努力方向,为突破难点,增强评改的实效性。)

(2)学生根据同桌和其他同学的意见,自主修改自己的自述,使之更加完整,师巡视发现典型。展示修改习作,及时鼓励有价值的修改,引领修改方向。

四、习作交流

1、给你的研究报告配上图画,准备植物展览会。

2、形式:小组展销、全班展销。

3、把优秀作品张贴在佳作欣赏区 【习作批改】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做好记录。习作不合格的同学要面批面改。【板书设计】

写一份植物的研究报告

1、确定对象

2、仔细观察

3、认真研究

4、完成报告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设计 第20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6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一、教材简析

本次习作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针对《讨论会》为学生提供的四个话题,要求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练习写作。它不是要求学生凭着自己的主观想象去写出自己的看法,而是用两种方法写一篇习作。第一种是围绕一个话题组织讨论,自己有什么看法,别人有什么看法,先做记录,再把讨论的经过写下来。第二种是留心媒体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先整理,再写下来,从而落实“自主习作,乐于表达”的理念,透出浓浓的人文情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能用自己的眼光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事,并能用孩子独特的观点简单表达自己的心声。又有三年级下册习作六《保护蜻蜓》对周围事情的看法的习作基础,因此本次习作旨在训练学生根据现有习作基础,注重根据自己的观点收集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事,并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真实的心声。学会到生活中寻找写作材料。并把自己的看法借助资料有详有略的写下来。但学生要形成篇章仍缺乏条理性,特别是在围绕自己的观点筛选资料,详略得当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尚需重点指导。故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有条理地把讨论的情况或查到的材料写下来是本次习作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习作前确定研讨的内容,根据讨论的话题,大量搜集相关资料。

2.围绕提供的一个话题组织讨论,展开丰富激烈的讨论,各人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陈述自己的观点,或查阅有关材料,了解别人的看法,结合自己的认识,再有条理地把讨论的情况或查到的材料写下来。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围绕一个话题搜集和整理资料(信息)的能力。难点:结合自己的认识,有条理地把讨论的情况或查到的材料写下来。【教学准备】

1.课前指导学生查阅《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知识》之类的书籍,或上网搜集、下载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各方面的信息,为讨论、写文章打下基础,作好充分的准备。我的资料卡 话题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设计 第21页

阅读的书目

围绕话题记录的资料

2.活动: 围绕话题,教师有目的的组织一次教学讨论会,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收集资料并能运用资料表达清楚。交流会的程序:

⑴导入:谈谈你们关注的话题。

⑵交流、筛选、重组。选择同一话题的同学可以在一个小组。⑶组内交流,补充自己的资料。

【设计意图:写作的素材源于生活,乐于表达,作文前让学生自己就感兴趣的话题收集资料,饭表看,既培养了孩子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又为作文打下基础,让孩子习作时有事可写,有话可说。】

【教学过程】(两课时)

一、作前指导

(一)导入情景,激发写作欲望

1、同学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许多话题都令我们感兴趣,你在近期的报纸、电视上看到了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请在小组里说说吧!

2、书上给我们罗列了四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自己读一读,看看你们对哪个话题最感兴趣?

(二)话题讨论,积淀写作素材

1.出示讨论话题

(1)有一位农民种了大片的玉米。玉米成熟了,被野猪吃了不少。过去野猪一来,可以用猎枪打,现在有了《野生动物保护法》,打不得了。你不打它,它就糟蹋庄稼。为此农民叫苦不迭。

(2)有人说,电池不能乱扔,它会严重污染环境。魏学明同学却不理会,还说:“大家不都乱扔吗,也没有见有多大的危害。”

(3)王仁同学读了《水浒传》里武松打虎的故事后,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武松打虎是不爱护野生动物,因此武松称不上英雄。你认为呢?

(4)据报道,“非典”病毒的蔓延是人类食用野生动物引起的。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想法?

2.选择讨论话题

同学们,这4个话题,有的是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上曾经报道过的消息,有的是生活中人们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设计 第22页

常见的事情,都是一些与人们的生活、观念、行为、习惯等有紧密联系的内容,这些话题值得人们关注。(组织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使学生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而且提高自己的认识。】 3.总结方法

书上教会了我们两个方法,是哪两种方法? 交流小结:

A围绕一个话题组织讨论,自己有什么看法,别人是怎样看的?先做记录,再把讨论的结果写下来。

B留心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以及其他方面的资料,进行搜集,再进行整理摘录,写成文章。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认定:“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习作教学而言,最为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教学,让学生把得于心的东西,创造性地转化成“应手”的成果。在本次习作教学中,学生参与习作时的情感、态度、方法、行为的变化,提升自己的习作感受。】

(三)提示写法,行文铺路

(1)有个小朋友就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写了下来,请同学们注意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武松是不是“英雄”?

《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故事可以说是妇孺皆知、无人不晓。武松在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恶虎,为民除了一害,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可是如今却有同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武松打虎是不爱护野生动物的行为,他还能称得上英雄吗?对此,我想谈谈自己的观点。

武松究竟是不是英雄?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他并不处于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那年头也没颁布什么《野生动物保护法》。老虎嘛多的是,而且还常常吃人呢。被武松打死的那只老虎,就不知吃掉了多少经过景阳冈路口的人,造成了无数家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闹得方圆百里的人们惶惶不可终日。所以当恶虎扑向武松时,他奋力打死老虎,为人们铲除了一大祸害,怎能不算英雄呢?

可是,如今老虎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数量也已大大减少,人们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所以国家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老虎也在受保护之列。在这种情况下,武松该如何对待猛虎,就值得考虑一番了。依我看,面对老虎凶猛的攻击,自卫当然是必要的,但可以不一下子置它于死地,好歹还给它留条活路。或者想法子脱身,再大声向别人求救。现在制服猛兽不是常用麻醉枪吗,这也是个很好的办法。而有的人为了经济利益,为了得到老虎的皮毛而故意猎杀它们,那就是违法行为了,理当严惩!其实,现在的老虎已经很难有机会像当年在景阳冈那样逍遥自在地伤人了,“武松打虎”这一幕如今也不太可能发生了。国家还为老虎等动物建立了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呢,就是为了给它们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设计 第23页

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做到人与动物友好和谐地相处。

最后,我要再次申明我的观点:武松是一个英雄,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大英雄。那个时代与如今颁布《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的时代完全不同,二者不可相提并论。

(2)听了他的习作,你明白他的观点了吗?说说你的想法、建议。小组交流,集体交流。(3)教师小结,出示温馨提示。温馨提示:

A

按一定的顺序写。观点明确。

B

做到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C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别人的语言——说话的内容或各种文字材料中含别人的看法。

【设计意图:例文引路,让学生自读自悟,明确了习作的内容;紧扣重点,做到了指导精而有用。】

二、下笔成文

1、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要表达,快快拿起笔来,把自己想说的话快速写下来。看看习作要求,也许对你有帮助。出示习作要求:

A

按一定的顺序写。观点明确。

B

做到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C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别人的语言——说话的内容或各种文字材料中含别人的看法。

2、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说明:学生习作时,教室内应尽量保持安静,要让他们一气呵成。巡视时,教师应及时了解、发现本次习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对出现的优秀习作及共性问题作文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进行作后指导。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单独给予第二次指导,帮助他们打开思路,并适当降低作文要求:只要能介绍出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即可。)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快速成文的能力。提高写作效率。习作要求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一次成文,一气呵成,这也是对学生的一次锻炼。】

三、作后评改

1、自读自改

请同学们放声读自己的作文,相信此次会更精彩。读的时候。想想句子是否通顺,对照习作要求,看看有没有疏漏的地方。

【设计意图:自读自改,主要是针对字、词、句的层面。放声读是自我修改句子是否通顺有效的方法。】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设计 第24页

2、赏读点评典型习作

谁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大家听?(投影出示一生习作)指名读,其他同学对照习作要求仔细听,看他哪些地方写得好?是否符合习作的要求?哪些地方还需要修改? 按一定的顺序写,观点明确,正确运用别人的语言。

3、集体交流评议,合作探究

围绕例文和习作要求小组讨论,赏读探究。形成共识:(1)要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2)选择材料要有说服力,详略得当。

(说明:全班交流的过程中,要把培养孩子表达的自信放在首位,用肯定、赞赏、鼓励的方式评价学生,以此培养学生说写兴趣,使其好学乐写。修改的重点层面是对照习作要求,看学生能否准确把握要求,把观点表达清楚。)

4、结合评议环节,进行二次修改

听了大家提的那么多好的建议,我相信他(她)修改后一定会写得更精彩!我相信,你一定也从大家的发言中受到了许多启发。现在就请大家再来读读自己的习作,看看能不能表达得更加清楚、条理。学生自改习作,教师巡堂指导。

(说明:优秀的习作,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提高学生的表达自信心;同时,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要分析原因,让学生主动修改。如果时间允许,还可安排同位互改,鼓励他们乐于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要注视引领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文章不厌百回改,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教师平时就要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熏陶,让学生学会修改,学会习作。】

四、习作交流

将学生的习作集结成册,《小小讨论会》,在班内传阅。另外,对于批改中出现的优秀习作或精彩句段,教师应予以记录,以便引导学生进行佳作赏读;对于部分学困生的习作,教师应逐一进行面批,指导他们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务必使之达到此次习作的要求。【习作批改】 批改建议:

(1)《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一定义的核心理念,可以用“得心应手”加以概括。因此在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设计 第25页

教学《习作6》时着力引导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讨论,并留心报刊杂志上有关这个问题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认识写篇文章,从而落实“自主习作,乐于表达”的理念,批改时,重点落实习作要求,篇章要有条理性,观点要明确,学生能了解别人的看法,结合自己的认识,再有条理地把讨论的情况或查到的材料写下来,也是批改的重点。

(2)讲评作文要实战。对于优秀习作或精彩句段要予以分类记录,在班内共同欣赏,对于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要在班级总结,以让他们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建立小小佳句本,摘抄同学佳句。【板书设计】 小小讨论会

讨论经过写下来

搜集资料,进行整理(有详有略、具体)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7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一、教材简析: 本次习作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体验,其训练旨在通过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并把活动的过程和感受写下来。由于实践活动是本次习作的前提,因此,本次习作的教学设计主要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重视学习主体的知觉经验,强调让学生亲历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真切的心理体验。在习作指导中,引导学生记录真实生活,体悟抒怀,尽情表达。

二、学情分析:

由于四年级学生的社会的“活动思维框”还不够大,所以他们对生活的自然认知和体验也相对较少。因此,在习作之前,我们首先要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引导他们通过亲身实践,在具体的情境中充分地去体验。这样,他们的感悟才会更深刻,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积极的思维,进而产生表达的欲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乐于参加各种体验活动,也能简单表达自己的一些感受,但要形成篇章仍缺乏条理性,特别是在捕捉人物言行和心理方面还只是浮光掠影,尚未能进行细致地描写。故指导学生写清体验活动的过程和抒发自己在体验活动中的真情实感是本次习作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设计 第26页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例文,了解只有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才能把体验写生动。

2、通过组织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回味自己在体验过程中心理和行动的发展变化,并有详有略地描写出来,特别注意能写下自己对这次活动独特的感受。

3、激发学生参加体验活动的兴趣,鼓励他们平时多储备,做个有心人,学会从日常生活的体验中去积累写作的素材。

四、教学重难点: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此次习作教学的重点应是指导学生写清体验活动的过程和抒发自己在体验活动中的真情实感。难点是能有详有略地记下自己在体验过程中心理和行动的发展变化,突出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教学准备】

教师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进行一次体验活动,并对活动的方式进行指导:注意选择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进行体验;注意搜集好活动过程中的各种体验和感受;注意抓住活动过程中的一个感受最深的、场面最精彩的片段反复进行体会。同时,教师应及时询问了解他们参加体验的情况,并进行二度调控指导。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因此,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行意识与目的的强化,让个性化的体验在督促中不断生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习作时做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教学过程】(两课时)

一、作前指导

(一)集体交流,明确习作要求

1、(板书:体验)你是怎么理解的?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体验就是一个人的亲身经历。

(设计意图:学生只有理解了“体验”一词的含义,才能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才能帮助他们打开写作的思路。)

2、同学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亲身体验过各种各样的事情, 尝试过各种角色,那么你们经历过的感受最深的事是什么呢?请前后四人一组说说吧!

(二)学习例文,掌握写作方法

1、你听说过“护蛋”行动吗?柳倩影小朋友就亲自体验了一番,咱们快来打开书看看吧!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设计 第27页

2、读了她的文章,你觉得“护蛋”行动怎么样?(预设:很有意思;很不容易„„)

3、在护蛋的过程中,作者抓住哪些方面,写出了“ 护蛋”是“一件难做的事”?找出有关词句。(生读例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教师小结:这篇习作之所以写得这么生动有趣,就是因为小作者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不仅把体验的过程写清楚了(板书:过程清楚),而且还能以情动人,写出了他的真实体验。(板书: 体验真实)

(设计意图:从例文入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中受到启发,为习作做好了铺垫。在集体交流中,让学生自悟到此次习作的重点,写清自己的体验经历和真实感受,做到了指导精而有用。)

二、下笔成文

1、师:咱们的体验各有不同,作文的题目自然也可以有自己的个性,你想给你的作文取什么题目呢?(一次体验活动,我当通信员,我失败了,通信员真难当 „„生自由说)

2、师:这聪明人啊,不仅要有一对聪耳会听,一双慧眼会看,一张灵嘴会说,还能用心去体会。老师觉得会写的人更聪明,那你们能不能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的、做的都写下来呢?

(设计意图:“情动于中而行于外”。情感是思维的翅膀,认知的催化剂。作文一定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能从自己独特的角度体验生活,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通过体验,又何愁学生没有“源头活水”和“下锅之米”。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的弊端。)

3、提示写法,行文铺路

(1)我们在说体验过程的时候,怎样才能让文章吸引人,让别人真实感受到我们的内心体验情感呢?你有什么金点子?(2)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3)教师小结:老师这儿有两点提示供参考:(投影或小黑板出示)温馨提示:

1、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的描写把体验的过程讲清楚。

2、能以情动人,写出了自己的真实体验。

(设计意图:怎样把过程写清楚?无非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的描写,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的、做的都写下来。在写作中,能以情动人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4、相信同学们此时此刻脑海中一定涌现出体验中印象最深的一幕,相信你心中一定会激情澎湃,快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设计 第28页

快拿起笔来,把自己想说的话快速写下来。写的时候看看黑板上的温馨提示和习作要求,遇到不会写的字可忽略代过。

5、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对照习作要求习作,是对学生的一个提醒,有的放矢,同时也训练学生快速成文的能力,提高了写作效率。习作要求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一次成文,一气呵成,这样学生的思路才会清晰、流畅。)

三、作后评改

1、自读自改

请同学们放声读自己的作文,相信此次会更精彩。读的时候,想想句子是否通顺,对照习作要求,看看有没有疏漏的地方。

(设计意图:自读自改,主要是针对字、词、句的层面,放声读是自我修改,句子是否通顺有效地方法。)2.赏读点评

(1)巧设关卡:根据这次习作的要求(加上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活动写清楚,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和以你平时的经验说说怎样的作文才算是一篇好作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2)过关斩将:

第一关,毛遂自荐。学生自读习作,选取自己最满意的片段在小组内交流。第二关,慧眼识珠。小组长推荐出最优秀的习作片段,参与全班讨论。

(说明:小组推荐交流。对于过程完整清晰,体验独特叙述生动的习作,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提高学生的表达自信心;同时,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要分析原因,让学生主动修改。)第三关,群雄鉴宝。投影展示各组推荐的习作片段,师生互评。

3、再次自我修改完善,学生自改习作,教师巡堂指导。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要注视引领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文章不厌百回改,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教师平时就要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熏陶,让学生学会修改,学会习作。)四.习作交流

将学生的习作集结成册,取名“小鬼当家”,在班内传阅。另外,对于批改中出现的优秀习作或精彩句段,教师应予以记录,以便引导学生进行佳作赏读;对于部分学困生的习作,教师应逐一进行面批,指导他们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务必使之达到此次习作的要求。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设计 第29页

【习作批改】 批改建议:

(1)在教学此次习作时应着力引导学生做到说真话、诉真情,并在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批改时,重点落实习作要求,篇章要有条理性,学生写清体验活动的过程和抒发自己在体验活动中的真情实感是本次习作的教学重点,也是批改的重点。

(2)讲评作文要实战。对于优秀习作或精彩句段要予以分类记录,在班内共同欣赏,对于学生习作中的通病,要找到训练点,在班里讲评时要再修改,要讲究实战。教师批改时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对于不同的孩子、不同的习作,要求也应有所不同,习作能力强的孩子可适当提高要求,而对于习作有困难的孩子,则应适当降低习作要求,只要能达到习作要求就可以了。【板书设计】

一次真实的体验 过程清楚 体验真实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9—90页及相关习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及梯形各边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2.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认识梯形的基本特点,会画梯形的高。教学难点

画出梯形的高。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三角板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说说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分别有什么特点? 板书:对边:平行且相等 对角:相等

2.取一长方形纸:现在我请大家把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你会吗?说说怎么变?

撕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把它拼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3.把刚才拼的那个三角形旋转后拼上去,问:这个图形你认识吗? 取下该三角形,问:这个图形你认识吗? 板书课题:梯形

二、自主设疑

你想学习有关梯形的哪些知识?

三、探究交流

(一)探索梯形的特征:

师:生活中在哪里看到过梯形。(课件出示89页例9)与平行四边形相比,梯形的边和角有哪些特点? 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口述:这组对边只要平行,不要求相等,另一组对边则不平行;四个角对角都不相等。

指出: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因为都是四边形,所以它们的内角和都是360度。

2.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个梯形。老师巡视指导。

(二)认识梯形的高:

1.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梯形,学生自己读第90页上的一段话。交流板书这四条边的名称:上底、下底、腰、腰

旋转手中的梯形,再让学生分别指一指这4条边的名称。2.画高:

指出:从上底到下底的垂直线段是梯形的高。这样的高可以画多少条?(无数条)3.交流几种较特殊的梯形:

(1)直角梯形:梯形中有2个直角,找一找,高在那里?(2)等腰梯形:梯形的腰有什么特点?(相等)

4.在方格纸上画梯形: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并分别标出它们的高。

四、拓展延伸 1.第90页练一练:

第1题,先说出下面哪些图形是梯形?再分别指出这些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

是梯形的标出其中平行的一对边,不是梯形的也说明一下理由。

第2题,画出下面梯形的高,再量出下面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2.第91页练习十四第4题,用七巧板拼一拼,拼成大小不同的梯形,边拼边分别指出它的上底、下底和高。

交流后总结:只添一条线得到的是直角梯形;添两条线的是一般梯形或是等腰梯形。大家画出的梯形各不相同,但高长度是相等的。

五、全课总结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6

毕节六小 张晓涛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对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实例,感知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的形状,并能画出不同图形的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知物体的对称美,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4、德育教育目标:通过不乱丢垃圾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教育。教学重点:经历寻找长方形,正方形对称轴的过程,画平面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对一些特别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判断。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

设疑激趣

1、猜字谜。

(1)出示四个对折后的剪纸,让同学们猜猜是什么字?(2)说说这些字的特征。(媒体出示)(3)引出课题——对称

2、复习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定义。

3、感知对称图形的美。

二、新知探究

1、取出一张长方形纸

(1)师:用自己的方法,找到它的对称轴。(2)点名反馈自己是怎样找出长方形的对称轴? 师强调 ——对折、完全重合(板书)(3)师画一个长方形。质疑:如何找对称轴? ——用直尺量找到每条边的中点,连接。

(4)强调对称轴的画法。(点划线,一般超出图形)(5)学生在长方形上画出长方形的两条对称轴。

2、找正方形的对称轴。(学生完成后,媒体演示)

三、巩固练习

1、动手折(62页想想做做第1题)(1)重点讲解,平行四边形,菱形。(2)幻灯演示。

2、画图案的对称轴。(62页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幻灯演示。

3、探索规律,发散思维。(62页想想做做第4题)

4、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师讲解图1,学生完成图2。

四、作业布置。

在方格纸上画对称图,幻灯演示示范。(62页想想做做第5题)

五、小结

上一篇:妈妈不疼了作文下一篇:六个精准扶贫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