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识字六》教学设计苏教版
词串识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所特有的一种文本形式,在词串的朗读中,学生可以体会到汉语押韵的美,也可以产生情感的共鸣。《识字6》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以学生喜爱的“动物”为主题,将12种动物名称排成4组,每一排都是押韵的词串,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诗的韵味。课文配以相应的图画,展现了一幅和谐生动的自然场景,同时引发了学生热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感情。图文对照可以帮助学生识字和理解词义,拓宽视野,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目标:
1.学会“狮、猴、鹿”等6个生字,借助习字格把握生字的关键笔画和间架结构,并能正确、端正地书写。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韵文。
3.借助插图,认识并了解12种动物,把识字与认识事物联系起来,将热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感情自然渗入识写过程,相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其中,目标1、2为教学重点,目标3为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文中动物的有关资料;教师准备习字纸、动物图片、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理念。本课的12个动物名称,绝大部分是学生熟悉的.,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初步了解造字规律,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动物视频
2.板书课题,齐读。
二、了解动物,品读韵文
(一)自读词串,初步感知
1.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韵文。
(2)同桌互相认读,从图中找出相应的动物。
2.检查自读情况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识字6公开课教案设计
出示:shī zi xīng xing
狮 子 猩 猩
zōng xióng yīng wǔ
棕 熊 鹦 鹉
bān mǎ dài shǔ
斑 马 袋 鼠
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
狮 子 猩 猩
棕 熊 鹦 鹉
斑 马 袋 鼠
(二)图文对照,指导朗读、1.游戏:给动物挂牌
你还认识我吗?请把我的名字贴在我的照片上。(指名贴,)
2.感情朗读词串
⑴指导感情朗读。
出示课文:狮子 大象 老虎
仙鹤孔雀 鹦鹉
猴子猩猩 麋鹿
斑马棕熊 袋鼠
A出示第一行 狮子 大象 老虎
注意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
B出示第二行 仙鹤 孔雀 鹦鹉
读边想象,读出它们的特点。
C后面还有两行,你觉得该怎样读,自己先练练,出示第三行:猴子 猩猩 麋鹿
指导朗读;简介麋鹿
D第四行:斑马 袋鼠 棕熊
指导朗读
E出示:
狮子 大象 老虎
仙鹤 孔雀 鹦鹉
猴子 猩猩 麋鹿
斑马 棕熊 袋鼠
教师引读;强调押韵。
(2)根据这课的内容,给课文取个好听的课题。
(3)再给课文加上一句开头和结尾?
(4)出示儿歌,师生共舞
森林里,走一走,珍禽异兽样样有,狮子大王前边走,go go go go go go
长鼻子大象甩甩头,威武的老虎大声吼,高雅的仙鹤翩翩舞,孔雀开屏称皇后,鹦鹉said no no no
猴子猩猩手拉手,我们都是好朋友,棕熊、斑马和麋鹿,聚在一起扭呀扭,袋鼠乐的直招手。
大家都来秀一秀,go go go
no no no
扭一扭,秀一秀!
三、集中识字,方法归类
1.集中识字
出示:
狮 猴 猩
鹿 斑 袋
指名读。
师: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些字呢?
2.指导书写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识字6公开课教案设计
(1)出示“狮、鹿、斑、袋”的笔顺,生跟着一起书空。
(2)你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3)教师范写“狮”“鹿”。
3.学生写字,师巡视指导
4.展示评价
四、创设情境,读写训练
师:欣赏了森林舞会,明明同学写了一篇日记,可是有几个字,明明不会写,你能帮帮他吗?
1.出示
20xx年12月6日 星期五 晴
今天,老师带我们欣赏了动物联欢会,舞会上有
shī hóu dài
凶猛的 子,有顽皮的 子,有可爱的bān xīng xing
鼠,有帅气的 马,有淘气的,还有
lù
“四不像”——麋 ……我可喜欢它们啦!
2.展示评价
五、回归整体,布置作业
1.出示韵文,齐读。
2.布置作业:任选几种动物,编一编童话故事,与同学们分享。
板书: 识字6
贴图 狮 鹿
【二年级下册《识字六》教学设计苏教版】相关文章:
1.《识字六》教学设计
2.苏教版《识字5》教学设计
3.苏教版《识字6》教学设计
4.识字六的教学设计
5.苏教版识字教学课件
6.苏教版《识字4》教学反思
7.《识字六》的教学设计范文
8.《识字六2》教学设计范文
《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 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教学本篇课文, 我注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设计:
一、与天游峰对话——感受天游峰的高而险
环境描写可以展示人物所生活的特殊背景, 烘托出人物具有的可贵品质。体会“武夷山第一险峰的险峻”的教学也尤为重要, 让学生读读课文, 围绕“天游峰在哪儿, 它是什么样的”用笔画出有关语句。读读这些句子, 想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 深入讨论,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像一根银丝”、“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层层叠叠”、“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等词句边朗读, 边想象天游峰的高而险, 最后练习朗读, 读出巍峨险峻的天游峰的陡峭美, 为后面理解老人扫山路的艰辛作好铺垫。
二、与扫路人对话——感受老人的自信与豁达
我与扫路人对话描写特别细致, 表现了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 这是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走进文本研读, 认真自读课文, 画出有关语句, 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 引导学生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找出描写老人语言的相关段落。主要围绕“想想老人扫路到底累不累?”、“老人扫山路真的很轻松吗?”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让学生从课文描述的语句中去寻找事实依据。从天游峰的险峻中体会老人上山扫九百多级、下山扫九百多级是多么的不容易!以及“那层层叠叠的石阶, 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 大汗淋漓, 甚至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等语句来体会老人扫山路是十分艰辛的。接着, 我进一步引导, “既然扫山路是一件很艰难、很辛苦的事, 那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再次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语言:“扫一程, 歇一程, 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后, 我照样请您喝茶!”等语句, 朗读感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最后, 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 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来理解体会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达的人生态度。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再次体会老人热爱生活、豁达自信的性格特点, 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赞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训练, 理解文中一些重点句的思想感情。
3.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 感受“天游峰的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难点:品味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第15课, 这篇课文为什么要写“扫路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扫路人。 (补全题目, 板书:天游峰的扫路人)
2.齐读课题, 突出“天游峰”和“扫路人”。
3.从课题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课文既写了天游峰, 又写了扫路人)
4.课文洋洋洒洒几百字, 实际上就是写了这两个方面, 那么天游峰是个怎样的山峰, 这位扫路人又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二、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目标:
与天游峰对话:找找课文中描写天游峰的语句, 读这些语句想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再想一想这些句子在描写上的特点。
与扫路人对话:找出课文中描写天游峰扫路人外貌、语言、动作及神态的语句, 说说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自学方法:默读思考———标出句子———大声读)
2.生自学课文。
三、讨论交流
(一) 走近天游峰
1.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天游峰是个怎样的山峰?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用“”画出文中写天游峰的语句, 读读这些语句, 想一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 学生带问题默读课文, 自读自画自悟, 师巡回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
3. 交流: (指名说, 相机出示第2节、第7节 (第7节最后一句不出示) , 抓住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感悟天游峰的高、险)
(1) “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 (险) “九百多级石梯”, (高, 台阶多) “银丝”、“抛”、“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险) 。教学时抓住“抛”字用换词法 (落) 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2) “终于”、“好不得意” (以人物的心情来反衬天游峰的高和险, 天游峰很高, 要上去很不容易, 正因为不容易, 所以作者上去了才会“好不得意”)
(3) “顶天立地” (高) “上山九百多级, 下山九百多级, 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台阶多, 要登上去很累) “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 (游人上去都很吃力, 烘托天游峰很高很险)
(4) 指导看图体会。
4. 整体出示第2、7两节 (第7节最后一句不出示) 。听课文配乐朗读, 体会天游峰的高、险。
5. 齐读这两节。
6. 天游峰是这样的高这样的险, 台阶是这样的多, 可是有一位老人却要天天扫这些台阶——— (红色显示第7节最后一句)
(1) 齐读。
(2) 我为什么要倒抽一口气? (因为天游峰又高又险, 老人的工作量很大, 令人敬佩。作者看到扫路人这样不怕危险, 不顾劳累地扫石阶, 感到很惊讶!很佩服!)
(3) 可不可以把“一级一级”改为“一级级”?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老人扫得很认真、一丝不苟)
(4) 指导朗读:“一级一级”要慢些, 要读出老人扫得很认真、一丝不苟, 是一点一点扫的。省略号要慢两拍, 因为扫地扫得很累, “倒抽一口气”要轻些。
7. 过渡:
天游峰很高很险, 游人登上山都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这位老人却要每天重复做着这样繁重的工作, 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老人呢?
(二) 走近扫路人
过渡:让我们随着作者, 一起踏上天游峰的台阶, 走近这位扫路人, 和这位老者亲密对话, 深入了解这位“天游峰的扫路人”吧。
1. 看图, 说一说你眼中的扫路人。
2. 找出课文中描写天游峰扫路人外貌、语言、动作及神态的语句。
3. 分角色朗读课文。问:从我们的对话中, 你对扫路人又增加了什么了解?
板书:年过七旬
4. (所闻) 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老人语言的?
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人?“不累、早该退休了……”———老人对天游峰的爱, 对扫路工作的热爱。
5. (所感) 作者在与老人的交谈的过程中, 想了些什么?
“我抬头……”———运用对比的手法, 突出了扫路老人乐观、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6. 指名朗读: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 我再来看您!”
“30年后, ……伴随我回到住地。”
7. 组织读议, 启发思考:
(1) 30年后他们能相聚吗?老人的话说明了什么?———老人有一颗对生活充满自信、开朗、豁达的心。
(2) “这充满自信, 豁达开朗的笑声, 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作者听了老人的话, 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 他的话表达了对扫路老人的祝福, 但愿老人永远健康快乐, 活到100岁, 所以由衷地说出了“30年后, 我再来看您”的话;扫路老人也是个快乐的人, 他生活在山清水秀、有花鸟做伴的地方, 呼吸着清爽的空气, 很满足、很幸福, 他有一颗对生活充满自信、开朗、豁达的心, 他也相信他们30年后一定会再相聚的, 老人最后的笑声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 他深深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 你能读出作者的心情吗?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四、总结拓展
这是一位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呀!虽然已经70多岁了, 但他是如此的热爱天游峰, 热爱生活, 热爱他的工作, 甚至把他的工作看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也许他身体很累, 但他的心灵却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所以他会不会觉得累? (不累)
老师想从内心里赞美一下这位老人, 所以写了一首小诗, 谁来读一下?
读小诗: (略)
1.抽生读。
2.鼓励学生写几句赞美老人的话。
五、课堂练习
(一) 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老人 () 地清扫
() 的天游峰 () 地打量
() 的星光 () 地抓住
() 的笑声 () 地说
(二) 在下列句子的括号里, 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 () 我游兴未尽, () 踏着暮色, 沿着小溪散步。
2. 天游峰 () 一上一下有一千八百多级, () 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 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3. 这里 () 能呼吸清爽的空气, () 还有花鸟做伴, 我能舍得走吗?
(三) 仿照课文写法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侧面烘托) , 观察一个自己熟悉的人, 用准确生动的词句写一段话, 反映人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
1 5、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高险
1. 小朋友,秋姑娘悄悄地来了,她给江南水乡换上了一件美丽的衣裳,你们想去看看吗?
2. (播放金秋江南的图片)看,这就是金秋水乡如诗如画的美景。(配以轻音乐,学生静静地欣赏)
二、 初读词串,认读生字
1. 在金秋的水乡,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出示词卡)
金秋烟波水乡
芦苇菱藕荷塘
夕阳归舟渔歌
枫叶灯火月光
3. 小朋友们看得可真仔细。今天,我们就乘着想象的小舟到水乡游一游、看一看。你能把这课的生字朋友都读好吗?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生字词可以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教师边巡视边指导,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 小朋友读得很认真,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朗读?
[设计意图:词串识字承载的不仅仅是学会几个生字的任务,词与词之间的留白给学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犹如一首音韵和谐的小诗。读正确、读通顺、读得有滋有味……就在学生一遍遍琅琅上口的诵读中,传达出汉语言特有的声韵美。]
三、 想象画面,感悟诵读
1. 想一个好名
小朋友们,如果给《识字1》起一个好听的名字,你会起个什么名儿?(“金秋水乡”“水乡的秋天”“水乡真美”等等)
2. 展一幅画卷(指导学习第一行词串)
(1) 我们坐上小船,乘着秋风来到了绿水荡漾的水乡。瞧,一望无垠的湖面在微风中荡起了粼粼的波纹,远远望去,湖面烟雾茫茫,是那么辽阔。(出示图画:水乡景色)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事物与生字的对应)
(2)(出示:金秋 烟波 水乡) 你能读好这几个词语吗?
(3) (出示“秋”的古文字)教师讲述“秋”的造字规律:小朋友,你们看,“秋”的左边是个“禾”,它表示是庄稼。秋天,庄稼成熟了,变成金灿灿的,就像火烤过一样,所以,古人在“禾”的右边加了一个“火”字。当庄稼像被火烤过,黄灿灿的时候,秋天就到了。
(4) 教师有感情范读第一行词语。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这样读?(引导学生一边诵读词语,一边想象水乡秋天美丽的画面)
[设计意图:一个古文字“秋”字,是中国几千年汉字文化的一个小小缩影。就在孩子们追本溯源,探寻汉字的造字规律时,我们的情感与古人的精神世界也就贯通了。教学时要发挥汉字表音、表形、表义的优势,变机械识记为明字理、悟结构的文化熏染。]
3. 赏一池秋色(指导学习第二行词串)
(1) 秋天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季节,还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小朋友想不想去荷塘找一找秋天?多媒体播放荷塘的秋景,展示一组画面,让学生说说芦苇、菱藕的样子。随着学生的描述,教师在黑板上勾勒出荷塘的简笔画。
(2) 在一个碧绿的荷塘上,一片芦苇在秋风中摇曳,洁白的苇花随风飘舞,一节节莲藕嫩生生的,多美的荷塘啊!(出示:一片芦苇、一节莲藕、一个荷塘、几个菱角)刚才我们看到的像“一片、一节、一个”这些词,我们叫它数量词。数量词与后面的事物一定要搭配得当,否则会出笑话的。现在,谁想把自己看到的景色告诉大家?(自由读、指名读、小组间赛读)
(3) 读到这一行词语,你觉得金秋的水乡怎么样?(美丽、富饶)
(4) 把水乡的美丽景色读出来,齐读第二行词串。
4. 听一曲渔歌(指导学习第三行词串)
(1) (多媒体播放一段渔歌)听,这是什么声音?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湖面,一只只小舟从远处归来,渔民们唱着欢快的渔歌满载而归了。
(2) (出示:一轮夕阳 一只只小舟 渔歌)同桌练读,汇报朗读。
(3) 读到这一行词语,你觉得金秋的水乡怎么样?(忙碌、富饶、幸福)
(4) 把你对水乡的赞美加进去,齐读第三行词串。
[设计意图:不同的量词和名词巧妙组合,构成了一幅有色彩的图画,奏响了一支有旋律的乐曲。内涵丰富的识字课,既为孩子识字提供了语境,使识字与阅读紧紧相连;又活学活用,在积累中简单运用语言,加强了字词的综合训练。]
5. 赏一湖夜景(指导学习第四行词串)
(1) 夕阳落下去了,月亮升上来了。在皎洁的月光下,你看到了什么?(出示:枫叶 灯火)
(2) 你能在“枫叶”前面加上一个词吗?(火红火红的、红艳艳的)引导学生观察枫叶的颜色、形状、姿态等。
(3) 想一想,在“灯火”的前面,可以加个什么词呢?(星星点点的、若明若暗的)
(4) 读到这一行词语,你觉得水乡的秋夜怎么样?(宁静迷人)把你的感觉带进去,齐读第四行词串。
[设计意图:词串识字中,一行词串就是一幅动人的画面,四行词串连起来便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迷人的秋景。“读到这一行词串,你觉得金秋的水乡怎么样?”教师用语言激活了一个个词语背后的画面、情感,虽是同一个问题,但每一行的回答却不相同,或悠远、或清新、或富饶、或宁静,水乡的金秋就在这一次次的叠加中越来越丰厚、有意蕴。]
四、 回归整体,赏读全文
1. 小朋友,这篇识字课文读起来很上口,很好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指黑板上字卡“乡”“塘”“光”三个字红色的韵母)哈哈,原来它们都押韵呢!(教师范读,强调韵尾。同桌连读,汇报朗读)
2. 小朋友们发现了吗?这些词虽然是一个一个独立的,但每一行词语串起来读就觉得很美,像一首优美的小诗,像一幅美丽的画面,四幅图连起来就是金秋水乡美丽、富饶的场景。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出来吧!
3. 金秋,我们摇着小舟来到碧波荡漾的水乡,首先看到了——(引读)金秋 烟波 水乡。我们来到了清凌凌的荷塘,看到——(引读)芦苇 菱藕 荷塘。夕阳西下,渔民们满载而归,我们看到了——(引读)夕阳 小舟,听到了——(引读)渔歌。夜幕降临,水乡变得格外宁静,只见——(引读)枫叶 灯火 月光。
4. 学完课文,你对金秋的水乡又有了怎样的印象?
5. 带着对美丽水乡的热爱之情诵读《识字1》。
五、 共同探究,巧记生字
1. 现在,我们不仅要读准这些生字,还要想办法把这些汉字深深地印在自己的头脑中。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记的办法最奇妙!
2. 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3. 指导书写,引导实践。
(1) 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新偏旁:“火”和“欠”。
(2) 重点指导:“歌”和“烟”。
1.指导学生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
3.培养学生积累谚语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2.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培养积累谚语的兴趣。
[教学准备]
有关文中重点词句的实物、字词卡片、田字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做实验游戏,激发兴趣
1.请两位学生做实验。
一个学生折一根筷子,一个学生折一把筷子。看看谁能将筷子折断。(此环节设计旨在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突出中心,直入主题。)
2.谈谈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板书:团结)
3.我们中国古时候有句谚语就是讲团结这个道理的:一根筷子容易折断,一把筷子难折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关于团结的谚语好吗?
二、朗读感悟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会的请生字宝宝帮忙,把字音读准。
2.个别读文,出示带拼音生字自由读。
3.检查读音,边读边正音。
一类(注意读音相近):移动、容易
二类(注意翘舌音):折断、木柴、绳子
三类(注意前鼻音、平舌音):千斤、搓绳
其他:火焰、独立、计谋
(此环节将读音相似的生字进行归类认读,让学生能系统地进行识记,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全班齐读带注音的生字。
(2)开火车读。
(3)去掉拼音再读。
4.读课文。(男女学生对读、同桌对读。)
5.生字宝宝想考考大家:你们有什么方法记住它们吗?
(1)四人小组自由说。
(2)个别学生识记生字。(边讲边点出方法。)
(3)还有一些生字,老师用猜谜的方法帮助记。
(4)小结记字方法。
6.随机小结。
大家刚才运用课外识字、猜谜识字、换部件识字,方法真多,值得表扬,现在就奖励大家玩个游戏。
7.制作气球飞走的课件进行游戏。气球说,只要大家读准字音,它就会升起来。
(1)全班读字。
(2)开火车组词读。
学生先读带注音的生字,然后去掉拼音再读,再回到课文中巩固。
8.生字宝宝说,你们想看故事吗?它们都藏在一个故事里头去了,如果想看很容易,大家这么聪明,排一排顺序就行了。
(1)排一排吧,你就能得到一个故事了。
()中午,一块千斤巨石挡住了去路。小熊很容易就把巨石移开了。
()早上,小熊与有计谋的猴子一起去冒险。
()到了晚上,它们找来许多折断的木柴,把木柴点燃,火焰红红,真暖和啊!
()夜深了,它们独自在自己的床上进入了梦乡。
()它们在火堆附近,用绳子搓成了网床。
(读故事激发兴趣,文中涂红色的为生字,让需要掌握的生字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再现,检查学生的知识反馈情况。)
(2)排好后自读并给故事加个题目,行吗?
9.读课文。
(1)师生拍手对读。
(2)小组比赛读。
(3)大家团结一心,过了一关又一关,真是“人心齐,泰山移”。现在,我们胜利在望了,有信心攻克最后一关吗?
三、指导写字
1.两个生字兄弟,样子长得非常像,它们就在这里头,如果找到的我数三下就站起来说。
2.出示“斤、折”,两兄弟不但样子非常像,而且有着很大的关系呢!
3.学习“斤”字。
学生观看录像,录像的内容为:“斤”字的古代写法,从古字到今字的演变过程,以及“斤”字表示斧子的意思。
(通过观看录像,让学生对“斤”字的古形和古义有所理解,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本字形的记忆,而且可以启发学生对其他有关的字形与字义的理解。)
(1)老师范写指导:注意横撇和竖撇,横撇和竖撇是斧头,而一竖是斧柄,应该写直。
(2)学生在本子上练写。
(3)展示台上指导纠正。
4.学习“折”字。
(1)“折”是会意字,你能根据“斤”字的学习想想这个字表示什么意思吗?
(2)“折”字的提手旁表示手的意思,“斤”字表示斧子,那么,“折”字表示用手拿起斧子把一些东西砍断,东西断开两边就表示“折”。
(刚学完的“斤”字记忆犹新,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我创新。)
(3)指导书写,注意提手旁,结构是左窄右宽。
(4)伴着音乐,学生练习写字。
(5)拿出来自由评议。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比较“日目”、“冫氵”两组容易混淆的偏旁,看图读熟与此相关的词语。培养学生认真识字、写字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井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向称。
三、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形近偏旁的比较识字,板书课题。
二、初步看图,读韵文
1.观察书上的图,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自由读韵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三、1、出示表(一)、复习“两点水”、“三点水” 观察实物图画与古文字,了解偏旁本义。(1)“冫”的古文字像什么?
(2)复习“两点水”。
教师范读带两点水的生字。
指名读、齐读。
(3)“氵”的古文字像什么?
(4)复习“三点水”。
师范读带三点水的生字。
指名读、齐读。
2、指导看图,出示部分生字词
(1)太阳出来了,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天空?(相互出示词卡:晴空)
(2)春天到了,太阳照在身上暖和和的,这叫什么呢?(相互出示词卡:温暖)
(3)小姐姐在干什么呢?(相互出示词卡:晾晒)(4)解放军叔叔趴在草地上是怎样打靶的?(相互出示词卡:眼睛、瞄准)(5)小哥哥站在山坡上看远处美丽的风景,这叫什么?(出示词卡:眺望)(6)“眺望”也是看,但和“看”有什么不同?(7)教师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两组词语。第一组词语是什么偏旁?(日字旁)为什么都是日字旁?(“晴、暖、晾、晒”大都与太阳有关)第二组词语是什么偏旁?(目字旁)为什么都是目字旁?(“眼、睛、瞄、眺”大都与眼睛有关)
3、学生自学出示的生字词
(1)指名读、齐读。
(2)正音:“晒、准”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用“暖、眼、准”扩词。
4、指导书写
(1)学生看和记忆“暖、准”的笔顺。
(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教师范写生字,让学生注意在田字格中书写时都应左窄右宽。
(4)学生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让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5、出示挂图,继续学习生字词
(1)企鹅生活在南极,你们知道那儿的天气怎样?
(2)从图上什么地方看出南极非常寒冷?
(3)南京有一座大桥在全国都非常有名,这就是南京长江大桥,你们知道长江大桥横跨在什么上面吗?(相互出示词卡:长江)
(4)教师简单介绍长江:长江流经我国10个省区,全长6300公里,是我国第一大河。
(5)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那我国第二大河是什么河呢?(出示词卡:黄河]教师简介“黄河”)
(6)长江的水最后流人哪个海?教师简介“东海”。
7、教师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节课的生字,第一组生字的偏旁为什么是两点水旁?(这些生字大都与冰冻、寒冷有关)第二组生字的偏旁为什么是三点水旁?(这些生字大都与水有关)
六、学生自学本节课的生字词
1.指名读、齐读。
2.用“冷、冻、冰”扩词。
七、指导书写
1.学生看笔顺图,记忆“冻”的笔顺。
2.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教师范写生字。
4.学生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5.让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二、指导读韵文
1.按要求归类读。
(1)哪些词语与太阳有关?(读第一组词语)
(2)哪些词语与眼睛有关?(读第二组词语)
(3)哪些词语与冰有关?(读第三组词语)
(4)哪些词语与水有关?(读第四组词语)
2.多种形式练读。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辨析两组形近偏旁
1.做“找朋友”的游戏。
2.教口诀:
“目字旁表示眼睛,目字旁与太阳有关。瞄准射击要用眼睛,晾晒衣服要在晴天。”“三点水是水的变形,两点水与冰冻有关:江河湖海离不开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四、课内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识字8教案
班级:小学教育1202 姓名:袁青 学号:1150812226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并认识了解六种鸟。
2.认识“鸟、隹”这特殊偏旁,进一步了解象形字、形声字的构字特点。3.培养学生的韵文语感及教育学生保护小鸟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本课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袁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新朋友,看看是什么?(出示课件)生:小鸟(可能会回答单个鸟类)
师:那小朋友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它们都属于。。生:鸟类
师:它们分别是:乌鸦、海鸥、杜鹃、麻雀、老雕、大雁。现在就请小朋友们跟随袁老师一起来一个一个的认识一下这些鸟儿们。
(二)看图读词,理解词义
1、认识乌鸦: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鸟? 生:乌鸦
师:那同学们知道乌鸦为什么叫做乌鸦呢?“乌”是什么意思呢? 生:因为它全身都是黑色的,乌是黑的意思。
师:对了,乌鸦全身都是黑漆漆的,连嘴和爪子都是黑色的,所以人们就叫它乌鸦,“乌”呢就是“黑”的意思。那我们平时说一个人是“乌鸦嘴”指的是什么呢?
生:说这个人嘴很臭。
师:就是说这个人说好事不灵,说坏事就灵,我们就会说这个人是乌鸦嘴。虽然乌鸦一身黑装,再加上叫声又粗又哑,并不让人喜欢。其实,乌鸦不仅吃很多害虫,而且还爱吃腐烂的肉,所以人们称它“清道夫”,就是动物王国清洁工人,所以其实它是益鸟。
识字八教案
(齐读,开火车读)
2、认识海鸥: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鸟?(出示课件)生:海鸥
师:海鸥它是生活在海边的一种鸟,以海中的鱼虾为食,浑身洁白,它飞行的姿态非常的。。生:优美
师:非常好,海鸥飞翔的姿态非常的优美,那有谁能形容一下这幅图片吗?(出示课件)生:形容
师:洁白的海鸥迎着海浪,在蔚蓝的大海上自由的飞翔(翱翔)。海鸥有长长的、强有力的翅膀,能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翱翔。是勇敢,坚强的海鸥。老师非常希望大家向它学习,做个勇敢,坚强的孩子,什么困难都不怕。(齐读,开火车读)
3、认识杜鹃
师:这是什么鸟?(出示课件)生:杜鹃
师:杜鹃鸟还有一个名字,谁知道呢? 生:布谷鸟
师:为什么叫它布谷鸟呢?我们先来听一听它的叫声。(播放音频)它的叫声是不是特别像“布谷、布谷”。所以也叫它布谷鸟。杜鹃呢除了是鸟的名字还是什么的名字,有谁知道? 生:花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聪明呀,有一种花呢也叫杜鹃花(出示图片),是不是很美啊。
(齐读,开火车读)
4、认识“鸟”旁
师:现在小朋友们再一起齐读一下我们刚才认识的这三种鸟,仔细观察第一行词串,你们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生:都有一个鸟字旁。
师:我们看看这个鸟字的象形字,像什么? 生:小鸟
师:对了,非常像一直展翅高飞的小鸟。所以呢,带鸟字旁的字一般都与鸟有关。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带有“鸟”旁的字呢? 生:答:鸡/鸭/鹅
识字八教案
5、认识麻雀
师:这是什么鸟?(出示课件)生:麻雀
师:胖乎乎的非常的可爱,麻雀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鸟,喜食谷类。这里有一些三个与麻雀有关的谚语,有谁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吗?(出示课件)生:答
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意思是小的东西,却什么也不缺;看起来不起眼,其实很全面;小却精致,也不缺功能。宁做蚂蚁腿,不做麻雀嘴。蚂蚁腿踏着大地,比喻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做事,麻雀嘴能叫唤,叽叽喳喳,却总在天空中飞而不着地,比喻光说不做,宁做蚂蚁腿,不学麻雀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多做事少说话。麻雀落田要吃谷,狐狸进屋要偷鸡。比喻肯定会发生的不好的事。(齐读,开火车读)
6、认识老雕
师:这是什么鸟?(出示课件)生:老雕
师:老雕是一种大型猛禽,它的嘴象钩子,爪子非常有力,非常凶猛,是捕猎的高手。
(齐读,开火车读)
7、认识大雁
师:这是什么鸟?(出示课件)生:大雁。
师:大雁呢还有一种绰号叫空中旅行家。有谁知道问什么?(出示课件)生:答
师:每到秋天,大雁们就会成群结队地从寒冷的北方飞到温暖的南方区,到春天又会飞回来,有时会飞上千公里。所以人们叫它空中旅行家。但是大雁飞可不是乱飞的,它们是排着队飞的。现在有谁能把这句话补充完整呢?(出示课件)生:秋天到了,大雁要从北方飞向遥远的南方去。它们一路上有时排成一字型,有时排成人字形,你看,它们多守纪律呀!
师:大雁都能这么的守纪律,我们小朋友们也要像大雁一样的守纪律,平时放学的时候一定要排着整齐的队伍下楼梯,不能打闹也不应该掉队。
8、认识“隹”旁
师:现在小朋友们再一起齐读一下我们刚才认识的这三种鸟,仔细观察第一行词串,你们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生:都有一个隹字旁。
师:我们看看这个隹字的象形字,像什么?(出示课件)
识字八教案
生:小鸟
师:对了,非常像一直展翅高飞的小鸟。所以呢,带鸟字旁或者带隹字旁的字一般都与鸟有关。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带有“隹”旁的字呢? 生:答:老鹰
(三)复习巩固
师:现在呢,请小朋友们一起复习一下我们今天认识的这几种鸟。(出示课件)生:齐读、随机指名读。
师:我们今天一下子认识了六种鸟,现在谁能把这句话补充完整呢?(出示课件)生:大自然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鸟儿,有,有,有 „„我最喜 欢,因为。
师:鸟儿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做爱鸟护鸟的小卫士。(四)认识成语,拓展延伸
师:学习了这么鸟,有谁知道什么带有鸟字的成语? 生:答(教师提问、解释)。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介绍四个,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出示课件)(问每个成语的意思、学生答,教师补充或者解释)
乌鸟私情:乌鸦反过来给自己的妈妈喂食,比喻非常的有孝心。鸟语花香: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笨鸟先飞:行动笨拙的鸟要先飞。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后,做事比别人先动手。一石二鸟:扔一颗石子打到两只鸟。比喻做一件事情得到两种好处。
(五)认识生字,正确书写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写一下四个生字,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习字册,跟着老师一起写。(老师黑板上写)
师:乌鸦的鸦,左边是牙齿的牙,所以它是一个形声字;杜要注意木字旁那一捺要变成一点;雕的左右两边都应该写的瘦一点,这样看起来整体不是很肥。大雁的雁,不是燕子的燕,要注意里面是双人旁。(六)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下去后把习字册写完,把补充词语每个抄三遍。可以课后搜集一些有关于鸟的小故事或者寓言,我们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
识字八
wū yā hǎi ōu dù juān 乌 鸦 海 鸥 杜 鹃 má quâ lǎo diāo dà yàn 麻 雀 老 雕 大 雁
1.学会本课生字“玉”、“密”。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知道鸟岛的特点,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培养学生喜爱鸟类、喜爱鸟岛的感情,进而自觉地爱鸟、护鸟。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玉”、“密”的写法。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鸟岛的热闹。
教学难点:
体会正是因为人类能与鸟和平共处,才使小小的鸟岛闻名中外。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验
(一)检查生字词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神奇的地方——鸟岛。今天我们继续游览鸟岛,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2.多媒体出示词语,开火车读,相机正音。
3.指名读,相机正音评价,并给多音字组词。
4.齐读词语。
(二)回顾第一小节内容
师:小朋友们词语读得真棒!上节课我们不光学习了词语,还初读了课文。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鸟岛吗?
生:喜欢!
师:这神奇美丽的地方在哪儿呢?谁来填一填?
多媒体出示:()湖()有一个叫“()”的小岛,那就是()的()鸟岛。
师:填得非常准确!我们一起来填一填吧!
(齐读第一小节)
二、视频导入,整体感知
师:青海湖鸟岛闻名中外,你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
(多媒体播放青海湖鸟岛视频)
师:说说看,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
师:只看了一遍就看出了这么多,你们真了不起!那课文是怎么说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一读2、3两小节,注意读书的姿势。
(生自由读书,师巡视指导)
三、精读感悟,突破重点
(一)精读第二小节
1.多媒体出示第二小节
师:现在正值阳光明媚的春天,我们去鸟岛能看到什么呢?
(指名读第二小节并评价)
2.师:老师这里有三个句子,谁来读读看?(多媒体出示)
鸟儿就从远方飞来。
一群鸟儿就从远方飞来。
一群一群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
师:你们觉得哪一句用来形容鸟岛最合适?为什么?(生交流答案)
师:老师还有疑问,第二句说“一群鸟儿”不是也表示鸟儿很多吗?(生回答,师指导朗读,读出鸟儿的多)
师:这里的“陆续”能不能去掉啊?(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小结:“陆续”就是一群鸟儿飞来,过段时间又有一群鸟儿飞来,一个接一个,一群接一群的意思。)
师:现在我们把这句话放到文中再来读一读吧!(指导读第二小节)
师:谁来读好这一小节的第一句?(指名2人读)
师:看来鸟岛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啊,吸引了这么多的鸟儿来这里——我们来看看吧!(多媒体出示:鸟儿筑巢的图片)
师: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鸟岛就变得生机勃勃。让我们做一次回家的鸟儿,捧起书,开开心心地读一读第二小节吧!(齐读第二小节)
(二)精读第三小节
过渡:春天大批的鸟儿来到岛上筑巢安家,养育后代,到了六月岛上会是什么景象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谁来读?
(多媒体出示第三小节,指名读)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鸟儿。
师:恩,各种各样的鸟儿都来到了岛上,猜猜看,都有哪些鸟儿?
生:喜鹊、麻雀(留鸟)、燕子、大雁、丹顶鹤(查查候鸟的资料)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多!鸟岛上啊,栖息着十几种活泼可爱的鸟类呢,来看看吧!
(多媒体出示:鸬鹚、鱼欧等鸟的图片)
师:这些鸟儿种类繁多,形态色彩各不相同,就叫做——各种各样。岛上的鸟儿共有十万多只呢!春天的时候,他们从四面八方都赶到这里来相聚,真不愧为“鸟的世界”!谁能通过朗读把这鸟的世界带到大家面前的?(指名读并评价)
师:除了各种各样的鸟儿,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2:密密麻麻的鸟窝。
师:书上怎么说?
生: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
(多媒体出示: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
师:恩,你读得真好!特别是“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读出了它们的意思。谁还能像他这样读一读的?
师:我似乎有种密不透风的感觉。鸟窝真多呀!
师:你们还看到了什么呢?
生3:我还看到了鸟蛋。
(多媒体出示: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
师:鸟蛋怎麽样?
生:很多,而且有玉白色的、青绿色的。
(多媒体出示:鸟蛋的图片)
师:鸟蛋不仅多,颜色还很美呢!有的像玉一样白,有的青中带绿,十分漂亮!再看这个窝里还有一只刚刚从蛋壳里孵化出来的雏鸟呢,多有趣啊!这么多漂亮有趣的鸟蛋,谁来读读?
(指名读,指导读出鸟蛋的多)
师:这一段没有一个“多”字,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鸟多、鸟窝多、鸟蛋多,感受到了一个鸟的世界。六月的鸟岛真是热闹非凡!谁能读出这种热闹的感觉来?
(指名读第三小节)
(三)精读第四段
过渡:鸟岛真热闹呀!各种各样的鸟儿,密密麻麻的鸟窝,窝里窝外到处是鸟蛋,小朋友们,如果此时你就在鸟岛,你会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来看看游客们都是怎么做的吧!谁来读读这一小节?(多媒体出示第四小节,指名1人读)
师:从“伸手”和“随处”这两个词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伸手”:鸟很容易捉了,说明——鸟多。“随处”:鸟蛋太容易拾了,说明——鸟蛋多。
师:可是——(引读:却没有人去碰一下)
师:因为——(引读: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师:对呀,鸟是人类的朋友,从游人的表现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游客不光喜欢鸟,而且爱护鸟!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一起读一读第四小节!(齐读第四小节)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句子:谁给我们大家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句子: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指名读)
师: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原因是——
师:老师想把原因放在句子的前面说,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
(出示: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
师:小朋友们看,这两句话虽然顺序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其实呀,在我们生活中也常常会用到这种带有原因和结果的句子。比如说:周老师刚才表扬了大家,因为大家书读得很棒!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因为大家书读得很棒,所以——”
生:周老师表扬了大家。
师:谁来学着说一句?
生1:我们没有做早操,因为今天下雨了。
师: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因为今天下雨了,所以我们没有做早操。”
生2:今天我很开心,因为我帮助了别人。
师: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因为我帮助了别人,所以今天我很开心。”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正是因为人们的爱鸟护鸟,所以这鸟岛成了鸟儿的世界,鸟儿的乐园!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鸟岛,去看一看各种各样的鸟儿,密密麻麻的鸟窝,五光十色的鸟蛋吧!捧起书,用朗读再现这壮观和谐的奇景吧!鸟岛,预备读!(齐读课文)
四、练写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玉、密
1.指名认读。
2.讲解“玉”。要点提醒:最下面一横要写得长一点,不能漏了一点,竖要竖在竖中线上。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玉“
3.讲解“密”。提醒注意点:笔画比较多,在书写的时候各部分要紧凑一些,“必”的这一撇要长一点儿。
4.师范写,生描红。
五、总结全文
一、 角色互动中的“牵引”
《木兰从军》一课的课后练习第5题:“展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这是对文本语言“她说服了家人”的拓展性训练。在教学课文第2自然段时,我设计了一个角色互动“说服家人”的环节:首先是教师和学生间的角色互动,我扮演“父亲”,学生扮演“木兰”。一学生率先站起来:“父亲,您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让我替您从军吧!”我故意弯腰驼背咳嗽两声,然后豪气地说:“尽管父亲年老,但为了保家卫国,即使战死沙场我也愿意!”此时,一名同学接口道:“父亲,无论如何我都不会让您去打仗的!”我叹了口气:“木兰啊,可惜你是个女孩!哪有女孩上战场啊!”学生很快反应过来:“我可以女扮男装呀,只要我穿上战袍,带上头盔,没有人会怀疑我是女孩!”我接着问下去:“就算你女扮男装,可你终究是女孩,怎能和男人在战场上一起拼杀呢?”又一名同学抢着说:“父亲,我从小跟您练功学艺,我一定能英勇杀敌建立战功,您就让我去吧。”我开心地说:“木兰,父亲答应你了,你一定要平安归来!”几个来回,在角色互动中不露痕迹地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这样一引导,学生们把书读活了。第二步是学生间角色互动,他们不仅有扮演木兰和父亲的,还有扮演母亲和弟弟的,表演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了。最后,用几句话写下来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 谈话讨论中的“牵引”
《会走路的树》的课后练习4要求续编故事:“小鸟来到小驯鹿的家……”我在谈话讨论中引导学生们充分地想象:现在你就是小鸟,和曾经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重逢时,你最想说的话有哪些呢?学生们纷纷发言,最后帮助学生们归纳:小鸟他们会回忆去年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会诉说分别后的想念和牵挂;会交流分别后各自的见闻和生活;会相邀再次一起游玩……课堂上,学生们完成了自己的续写。
三、 评价激励中的“牵引”
有时,先放手让学生自己练习,然后在评价反馈的过程中进行激励和牵引,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指导方法。如《沉香救母》的课后练习4:“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想象一下,这时他们会说些什么?学完全文,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想象,大胆写下来。批阅了所有的写话作业后,在教室的《小作家在线》专栏了,我贴上了一篇新的文章:
母子相逢 百感交集
——《沉香救母》续编
分别15载,历尽千辛万苦,沉香与她终于母子相逢,他们心里百感交集,你是怎么续编这个故事的?看看这几个同学的想象吧——
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激动地喊着:“妈妈,妈妈!”妈妈紧紧地抱着沉香,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孩子,我好想你啊!”沉香说:“妈妈,我终于见到您了,这些年我日日夜夜都在思念您啊,妈妈,我们快回家吧!”沉香和妈妈高高兴兴地向家奔去……(陈泽萱)
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含着眼泪对妈妈说:“妈妈,我终于见到您了!”妈妈抚摸着沉香身上那一道道血痕,不由得流下了眼泪,她心疼地说:“孩子,你为了救我,不知吃了多少苦啊。”沉香说:“妈妈,只要能救出您,再多的苦我也不怕!”妈妈听了感动地说:“你真是个孝顺的孩子。”他们俩紧紧地抱在一起。(王晓琪)
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哭着说:“妈妈,我好想您啊!15年了,今天我终于见到您了。”
妈妈说:“孩子,我也很想你啊!我们家离这里很远,你怎么找到我的呀?刚才,我听到一声巨响,身上的大山就裂开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啊?”
沉香说:“妈妈,我不知翻过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多少道深涧,才来到这里。我是用仙人送给我的神斧把压在您身上的山劈开的。”
沉香和妈妈相拥着一起回家了,从此一家人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朱梦真)
自习课上,我先请三位“小作家”一一上台朗读自己的作品,自豪和兴奋洋溢在他们的脸上;接着,我让同学们谈谈从他们的写话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学到了哪些好的词语和句子,孩子们听得认真说得积极;最后,我让大家重新修改自己的写话,把学到的好词语和句子添加进去。在评价反馈的过程中进行激励和牵引,这篇课堂“小练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并能正确书写。3.初步了解台湾的相关风景名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台湾的美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并能正确书写。[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一系列图片)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风景,看看那里的风光与我们这里有什么样的不同之处。(出示台湾、日月潭、垦丁、阿里山、妈祖、博物院、金门海峡的风景照片)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词
.1、教师范读课文词语,学生认真听,听清字音,圈画出不理解的词。
2.借助拼音读词语,把读不准的字词多读几遍。(“潭”注意为前鼻音,“丁”为后鼻音,“柳”注意区分“n ”和“l ”)
3.出示生字卡片,采取多种形式认读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4.学生自由识记生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三、结合图片,理解生词
1.出示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3.出示第一组图,板书:台湾、宝岛、日月潭。(1)学生自由读生词,注意读准字音。(2)教师出示地图,标示出台湾所在地。
同学们,你们了解台湾吗?你们知道台湾最有名的景点有哪些吗?有谁来说一说。
(3)教师简述关于台湾的历史故事,拓展学生的视野。(4)出示“日月潭”图片。
你能观察图片说一说日月潭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吗?(指名说,指名读词语)
4.(出示第二组图片)我们游览到了第二个地方,看看这里会有怎样的美景。板书:野柳垦丁阿里山。
(1)同学们,你们知道野柳、垦丁、阿里山在哪吗?(台湾)台湾的风景名胜可真多!有谁来读一读它们?(2)指名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请“小老师”领读词语。
5.(出示第三、四组词语)教师领读词语,结合图片游览当地风景区。全班齐读生字词。
四、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观察生字,交流识字方法。2.认识新偏旁,指导书写难写、易错字。祖:左边为“礻”字旁,只有一个点。帝:上宽下窄,上面不是“立”而是“”。阿:与“啊”区别开,没有“口”字旁。3.学生描红,练习书写。4.教师巡堂检查,及时纠错。
五、课堂小结
台湾有许多风景名胜,它一直与我们是一家,有机会同学们一定要去台湾看看,感受台湾的风光。[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主题为“正义必胜”,共安排《卢沟桥烽火》、《半截蜡烛》、《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三篇讲读课文。《卢沟桥烽火》具体叙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半截蜡烛》生动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德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按“救出→关心→送别→谢恩”的顺序,描写具体,由事及里,由理及事,深刻地表现了主题思想聂将军关心照料日本小姑娘,音容举止跃然纸上,事理贴切,令人信服。卢沟桥烽火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二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5课题)
4.解题:指名读“烽”(fe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语:
kou xiao die
日寇硝烟哭爹喊娘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教后感:
《卢沟桥烽火》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径,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的顽强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我在教学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同学们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课前布臵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上课时通过资料的交流,然后借助于中国地图向学生介绍东三省、“九一八”事变,介绍当时的形势,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的重要性,理解“咽喉要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指名读。
魔爪 咽喉 挑衅
日寇 控制 号召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同仇敌忾 猝不及防 万籁俱寂 如火如荼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占。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
①“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臵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东部。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臵。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臵的重要。
(4)齐读第一段,小结: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学习第二段:
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第二天凌晨
敌军我军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2)交流。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指导朗读:“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否调换位臵?为什么连用三个“!”?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自由读,齐读。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①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
(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1)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2)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3)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
5、小结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
教后感:
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画出描述敌人和我国守军举动的关键词句,诵读感悟,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发现本课词汇量丰富且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我对比鲜明,描写生动的写作特色,如:“偷偷地”、“摸”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的行经,带有鄙视唾弃的感情色彩;“悄悄地”、“进发”表现了我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含有表扬、赞许之意,感受中国守军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让学生在有感情的品读中去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6 半截蜡烛
设计理念
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词语,只有回归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如此,学生的语文学习才具有语文的“滋味”。
设计特色
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在导演剧本中习得语言的精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
3.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l.自读课文,要求:(l)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划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2)指读、正音后齐读。
(3)说说生字新词的意思。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通过读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对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解答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
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提供句式:当,(谁怎么做)。,(结果怎样)。
2.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l~2节):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第3节):写一名德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节):写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
第四段怕一7节):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紧急关头,借口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后,字词质疑。
区别理解“绝密、绝妙”两词。
2.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3.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方法来收藏,她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儿?
指导朗读第2节第3句,并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办法巧妙。)
4.齐读第一段。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生字表,注意每个生率的笔画与结构。
2.重点指导“厄”与“遭”两字。
3.钢笔描红、临写。
4.反馈。
六、作业练习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
教后感: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谁能根据屏幕提示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当___时,伯诺德夫人___(怎么做)____(结果怎样)
当___时,大儿子杰克___(怎么做)____(结果怎样)当___时,小女儿杰奎琳__(怎么做)____(结果怎样)
2、那么,伯诺德夫人一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入境品读。
1、这篇课文是围绕着“半截蜡烛”来写的。“半截蜡烛”有多长呢?
(比划)一节蜡烛大概有这么长,那么,半截蜡烛只有它的一半。就在这么半截蜡烛中,还隐藏着一个非同寻常的秘密呢!究竟是怎样的秘密?(绝密情报)
是啊,就在这样短的半截蜡烛中,竟还有一段是插着金属管的,这样一来,这半截蜡烛可燃烧的时间就更短了呀!
2、故事就是围绕着这样的半截蜡烛展开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快速浏览课文,说说看。
3、看来,这藏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是伯诺德一家三口关注的焦点,可是,就在无意之间,它竟被德军点燃了!
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一定——(非常焦急、非常紧张)
4、因为,师引读: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此时此刻,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全班朗读这一段。
5、同学们:能不能再让这半截蜡烛燃烧下去?(不能!)
直接吹灭行不行?(不行!)
危急关头,伯诺德一家千方百计地要把这点燃的半截蜡烛熄灭。于是,他们展开了与敌人周旋。(板书:周旋)
三、导学引路。
1、他们究竟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先来看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谁来读读相关内容?
2、伯诺德夫人只说了一句话,她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呢?结合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
(1)“平静”:从哪里感觉她很平静?个别读,体会。
(2)她此时的内心也是如此平静吗?读,再次体会。
(3)内心这样的不平静,可她却表现得如此平静,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4)小结:同学们很会学习,通过两个孩子的神态“脸色苍白”和伯诺德夫人“急忙取灯”、“轻轻吹熄”的动作体会到她的内心紧张、通过她的语言又发现她表现得十分镇定,从而体会到她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啊,这就是我们的伯纳德夫人,明明心急如焚,表现得却是如此得镇定,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四、自学交流。
1、“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危机真的过去了吗?
(没有,“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2、蜡烛还在燃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情况越来越危急了,杰克与杰奎琳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试着用刚才的方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的5、6两小节,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
3、我们一起来看看杰克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说说你的感受。
(1)“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升个火吧!”(镇定、机智)读。(2)“在斗争的最后时刻……默默地坐待着”(镇定)体会,读。
4、“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为什么说这半截蜡烛是最可怕的?
这半截蜡烛简直就是——(炸弹……)
我的心都快要窒息了!让我们一起来读!
5、就在这时,传来了小女儿杰奎琳娇弱的声音。这个小姑娘又是怎样与凶残的德军周旋的呢?
(1)“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那一盏灯上楼睡觉吗?”体会,有感情朗读。
A什么叫“娇声”?
B怎样“娇声”说的?
C为什么要这样“娇声”地说?(联系前两次)
(2)“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体会,朗读。
D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在这样危急的关头,在妈妈和哥哥的办法都没能成功的紧急时刻,她最小,却以自己的聪明、镇定战胜了德军!老师和你们一样,真的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姑娘。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小节。
(3)接读第七节。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这半截蜡烛熄灭了,但我们与伯纳德一家一同经历的这场无声的战斗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二战结束以后,为了表彰伯纳德夫人一家,法国政府决定为他们一家三口每个人颁发一枚自由荣誉勋章。在颁发勋章时,要宣读这样一份奖状,你想象上面会写些什么呢?章时,要宣读这样一份奖状,你想象上面会写些什么呢?
2、布臵作业:(选做题)
(1)片段练习——
校运动会上,我获得了800米长跑金牌。我兴奋极了……一个劲搭理我。我……妈妈听了后,开心地笑了,还说要多做几样小菜犒劳犒劳我呢?
(2)以四年级学过的《公仪休拒收礼物》为例,自己试着将这篇课文创编成剧本,还可以演一演!
教后感: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如教学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读者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侥幸躲过一劫。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如释重负,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说话练习,并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当时的场合进行合理的想象。因为有了前面环节的细细品味和教师的及时提示,学生说得不错,课后再请学生写下来,这样一个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和培养孩子想象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
7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2、学会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说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挂图,指识聂荣臻将军,教“聂”、“臻”的读音。
在电影电视或者课外书籍上看到过聂将军的请举手。这些电影、电视的片名还记得吗?讲有关聂将军的什么事? 聂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略作介绍:
聂荣臻(1899~199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一生功勋卓著。今天我们学习一则有关他的故事。(板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二、初读指导。
1、默读。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弄懂它们的读音,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提问。明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在抗日战争中,聂荣臻将军关心和照料两个日本小姑娘的事,然后检查生字词学习的情况。
(1)出示词语:
聂荣臻 残忍 无辜 照料 流露 惊恐
和蔼 小勺 拘束 拽着 至仁至义
(2)指名读,帮助学生正音。齐读。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残忍:狠毒。惊恐:惊慌恐惧。
无辜:辜,罪。没罪的意思。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至仁至义:至,最。最仁爱,最讲正义。有始有终:指人做事能坚持到底。
(4)齐读生字词。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并给生字正音。想想文章中有哪几幅画面给你留下了印象。
5、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四人小组讨论)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八路军战士从炮火中救出两个日本小姑娘。第二段(第2、3自然段):写聂将军无微不至地关心两个日本小孤女。第三段(第4、5自然段):写聂将军设法将两个日本孤女送往日军指挥部。
第四段(第6自然段):写由亲友抚养长大的日本孤女专程来中国看望并感谢聂将军。
(板书:救出——关心——送归——感谢)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教后感:
教学时我紧扣: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这一句子,设问: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引导学生与前文聂将军对两个日本孤女的无微不至的关心,以及信中“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联系起来阅读。学生在文章第二自然段抓住了“虽然……但……一定要……决不能……”等词语通过反复诵读聂将军的话,从语意、语气、语感中领悟到聂将军的宽广胸襟。课文第三自然段学生透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抓住了聂将军音容举止的词语,如“先抱起……马上让……然后,又……”、“拉倒怀里……一口一口……
聂将军的慈善心肠。第五自然段是聂将军的亲笔信,信中说“中国人民决不以……我八路军本着……必当……”学生从“决不以”“本着”“必当”等词语中体会到聂将军对日本士兵和人民的友善、真诚,本着国际主义精神为民族生存和人类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的决心。读了这些句子,学生就能概括出聂将军的菩萨心肠,聂将军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字词。
2、《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是分几段来写的?
二、精读训练。
1、理解课文第一段。
默读,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提示时间、人物和事情。
2、理解课文第二段。
激发思考:聂将军是如何对待这两个日本孤女的?
(1)理解第2自然段。
读读,想想,议议:
聂将军知道这件事后,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聂将军的这段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2)理解第3自然段。
读读,想想,议议:
聂将军是如何关心照料两个日本孤女的?
这一自然段中哪些词语是描写聂将军的音容举止的?
(“先抱起……找奶吃……慈爱地拉过……亲切地问……和蔼地说……一口一口地……喂……”)(讲读时,指点观察插图,加深理解)通过这些词句的描写,你读懂了什么?(3)小结第二段。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聂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3、理解课文第三段。
(1)理解第4自然段。
“然而”表示什么意思?
聂将军为什么决定把两个日本小姑娘送回日军指挥部?
从这件事看出聂将军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2)理解第5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写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给自然段分层。
照相、放梨这两件事说明了什么?
聂将军的信中 “至仁至义”、“必当”这些词语的意思是什么?
信中这段话与前文什么地方相呼应?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聂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
(3)小结:这一段通过写聂将军设法将两个日本孤女送往日军指挥部一事,表现了聂将军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4、理解第四段。
第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联系上文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三、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四、感受聂荣臻将军的人格魅力。
五、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救出 照料 送归 感恩
教学过程:
一、读题,回顾主要内容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齐读读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课文主要写了在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吗?谁能说一说。
2.读着课文,你的脑海中浮现出那几幅画面呢?(救出 照料 送别 感恩)(板书)
3.一幅幅画面,让我们领略到聂将军的人物形象,当日本人民知道这件事后,他们是怎么评价的呢,能迅速找出文中的句子吗? 出示: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出示ppt)4.“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这是多么高的评价,而且这发自于于日本人民的内心,是什么让聂将军获得了这么高的评价?今天,让我们继续从课文中来寻找答案吧!
二、学习“照料图”,初步感受聂将军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第三小节,尝试一下,你能从第三小节的内容中读出一个怎样的聂将军,将相关的词语和句子圈一圈,划一划。
2.你读出了怎样的聂将军呢?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3.聂将军见这孩子两眼里流露出惊恐的神色,就拿过一个洗干净的梨子,和蔼地说:“这梨洗干净了,吃吧!”美穗子见聂将军和善可亲,便接过梨慢慢地吃起来。(出示ppt)
这句话中哪个词语写出了聂将军是个怎样的人?板书 和善可亲 提起“和善可亲”,你通常容易想到的人、情景是什么? 看着孩子惊恐的神色,聂将军会怎样想?
那聂将军的和善可亲是怎么具体体现出来的呢?(拿 洗干净 和蔼地)
你想怎样读这句话呢?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此时,哪里像针锋相对的两国人,而是像?哪里像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而是像?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出那份和蔼(学生读),读出那份亲切(学生读)读出那份真情。(学生再读)
——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4.你还从哪些句子读懂聂将军这个人的呢?
开饭的时间到了,聂将军把美穗子拉到怀里,用小勺一口一口地给她喂饭。(出示ppt)
这个句子非常简洁,却并不简单,你能从这个句子读懂聂将军吗? 一个“拉”字,让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拉)(慈父般的关怀),那么多的战士需要聂将军关心,让美穗子自己吃不行吗?(她是孤儿,她还没有完全消除戒心,她毕竟还是孩子),还有什么深深打动了你的心(一口一口地 给她喂饭)平时战争忙乱,将军和战士们都是怎样吃饭的?(风餐露宿 忍饥挨饿 毫不讲究 应付凑合)你又有什么感受?
平时他们用小勺吃饭吗?哪来的?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觉得这个句子该怎样读呢? ——板书: 一口一口地喂
你们真会读书,在八路军的指挥部,我们的将军一口一口地给一位日本孤儿喂饭,聂将军真是(),用我们学过的词语来赞美聂将军好吗?
读一读这个句子呢?(读得慢一点,聂将军是那么的耐心)。读得轻一点,聂将军真细心呀。读得投入一点,聂将军一片真心。
再一次走进聂将军的心灵深处,我们又想起日本人民表达的心声:再引读——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5.(其他预设:1抱起:你很了不起,从聂将军的动作体会到了聂将军对日本小姑娘的关爱。板书:动作
马上:一刻也不耽误,“马上”这个词体会得好。
找奶吃:又是抱,又是查看伤口,还给找奶吃。这种关心就像谁对谁的关心?谁把聂将军这种如母亲般的关爱读出来。)(“慈爱”、“亲切”:你抓住了将军的神态,体会得很好,把你的感觉读出来。师评:多么和蔼可亲的聂将军啊!)
6.这一小节中除了有聂将军照顾日本小姑娘的画面,还有对美穗子的描写。
我们来看一看。齐读第一句,此时美穗子的内心怎样?
齐读第二句,此时的美穗子还惊恐害怕吗? 齐读第三句,此时的美穗子表现得怎样?
短短几天,美穗子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7.下面我们来合作朗读第三小节。请一生读描写美穗子的语句,大家齐读描写聂将军的语句。
三、学习送别图,再次走进聂将军
1.聂将军对日本小姑娘的关爱,在送别这个片段同样可以感受到,让我们用心默读第四、五小节。哪些词句让你对聂将军感受得更深了。
2.照相(这真是一张特殊的照片啊,它特别在?这张照片可以配上一个题目叫?)
放梨(这位金戈铁马的将军,却是怎样的一种铁骨柔情啊!)写信(让我们来仔细品读这封信的内容,看自己能读出什么?)3.他还亲笔写了一封信给日军官兵,信中说:“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出示ppt)
你来读这封信,你能说说自己的理解吗?可以先结合故事的内容说。(他对战士们说:“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料,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
是啊,无论是及时及时的救助,精心的照料,还是真情的送别,都能看出:引读——“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相关与“抗日战争”相关的资料,如果结合搜集到的资料来理解,也许我们会更多一些理解,大家交流一下吧!
▲我想说,日本侵略者是两国人民的共同的敌人,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不可饶恕的,仅南京大屠杀,六个星期30万中国人死于帝国主义的刺刀与炮火下,1937年12月,两名日本军官尽然拿中国人开展“杀人竞赛”。他们先各自杀了100名中国人,不分胜负,重新比赛谁杀满 150名中国人,简直是一群野兽!
▲日本人民其实有不少反对这场邪恶的战争,在中国的日本人中,成立了一些反战组织,还有一群日本人主动投靠了我们八路军呢!1956年起,1109名日本战俘全部被中国政府释放。多年以后,不少日本兵对这场战争非常忏悔,2007年的一个冬日,23名年已80多岁的日本友人来到中国悔罪,感谢中国人民的宽容与人道。
▲我想说,日本人民也是反对战争的,日本在长达8年的对外战争中共造成了250多万军民的伤亡,这也是日本人民不愿看到的。是啊,不与日本人民为敌,至仁至义,有始有终,这该是多么宽广的胸怀,课文读到这里,你对聂将军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敬佩 赞扬 崇敬)读信中这段文字你想读出(坚定 真诚 正气)你来读一读?谁还想读。
聂将军是在用我们八路军的至仁至义感动日本军官呀,女生读。聂将军向日本军官表达了我们以抗战争取和平的决心,男生读。这就是一位中国将军的风采,一起读。
四、感受中日友好,想象练笔
1.值得高兴的是聂将军播下的中日友好的种子在日本发芽开花了。你看:引读最后一小节。
2.日本人民纷纷给聂将军写来书信,会写些什么呢?指名说。(师评:感激、称赞、愧疚等)点出:这是日本人民的心声,也是我们学了这篇课文最深的感受。
3.其实,劫后余生的美穗子一直怀着报恩之心与中国交往。由于积极从事日中友好活动,她受到日中友协全国本部的表彰,被选为日中友协都城支部的理事。她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回报聂将军的恩情。1980年7月10日坐上了飞往中国的航班,专程前来看望聂将军,感谢将军的救命之恩。坐在前往北京饭店的车上,美穗子心潮澎湃……是啊,40年了,没想到还能和自己日思夜想的恩人相见。(出示ppt资料)4.见面的场景谁能来描述一下?如果能抓住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来描述,肯定会更生动。指名讲,师引导,生补充。(出示ppt图片)谈话过程中,美穗子对聂将军照顾她的哪些事还深深记得?
板书: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和善可亲 拿 洗干净 和蔼 拉 一口一口地喂
至仁至义 好好照料 绝不伤害
“活菩萨” 中日友谊的使者 :
课堂上我紧紧抓住“日本人民为什么说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这条主线,采用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情境创设、合作探究等方法,层层推进,展开教学,力求实现“过程简单,方法灵活,体现知识生成”的课改理念,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学有所得。如在教学“虽然敌人……”一句时,学生初读的体会是聂将军很善良,如果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未免过于肤浅。为了加深对句子内涵的理解,我给“杀害”“受害”“伤害”三个词画上着重号,引导学生抓住这三个词反复阅读、体味其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杀害”“受害”两个词,词义理解并不难,但他们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于是在学生理解了“杀害”一词之后,我利用多媒体及时播放日军当年丧心病狂,残杀我老百姓的图片资料,之后又声泪俱下,讲述了日本侵略者伤害自己侨胞的小故事,直观明了,日军当年的滔天罪行历历在目,孩子们个个咬牙切齿,憎恨之情溢于言表。对于伤害一词,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联系课文,你知道小姑娘受到了哪些伤害?使学生认识到小姑娘是无辜的,他们同中国人民一样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激起孩子们对小姑娘的同情。此时我相信孩子们对句子的理解已发生了质的变化,聂将军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不仅是善良,更是一个宽仁大义,恩怨分明的和平使者。因此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把憎恨与同情一起送入这段饱含血泪的文字中读出来。从课堂效果看,学生虽然读的并不是很理想,但在我的反复指导下,由原来的平淡无味,到后来的能够把握一定的轻重缓急,表达出心中的憎恨与同情,有所收获,我觉得目的已达到。
小作二:导游词教学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目标:
1.学习导游词的格式和写法,会写导游词。2.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导游词的格式及写法。
教学难点:将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导游词中的实用性语言。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了解“导游词”,理解习作要求。
播放一段录像
教师讲解习作要求:
二、范文引路,学习写法。
1.出示范文《颐和园导游词》(附后)师:导游词的题目,一般都是景点的名称,这样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按照本次习作的要求,同学们可以选取景点中最有特色的内容写,不一定面面俱到,因此题目也可以是:“×××导游词”“××风光简介”“××的传说”等。
2.学生自行阅读,思考:
(1)导游词有哪些内容?(2)导游词在语言上、写作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3.交流讨论,教师指导写作方法:
(1)导游词的具体内容,一般有前言、总述、分述、结尾四个部分。前言,是导游员在陪同游客参观、游览前,向大家表示问候、欢迎和自我介绍的话,如录像中小张讲的那几句,既简短、亲切,又有引出下文的作用。(例文中的第1自然段)总述,是对游览景点的一个总的介绍。(例文第2、3自然段)分述部分是导游词的重点,要按游览顺序,对所选景观逐一进行生动、具体的解说,使游客尽情饱览景点风光,领略世界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与风韵,留下美好回忆。(例文4—14自然段)结尾,在游览结束后,应对游览的内容作一小结,并向游客表示感谢和告别。(例文的最后一段)
适时板书:前言、总述、分述、结尾)(2)导游词的特点:内容真实,语言生动,按游览顺序叙述,适时对游客提出注意事项。
为了使导游词更加真实、生动、有条理,同学们应收集有关这个景点的资料。因为是向游客作介绍,所以引用的数据、资料必须真实,不能道听途说、添枝加叶。当然,涉及到的一些故事、传说、笑话,可以另当别论。(板书:内容真实、语言生动、言之有序、适时提示)
三、运用写法,口头编写
教师分别请每个小组出一名代表,就“前言”“总述”“分述”“结尾”部分进行口头作文。教师评点,适时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该怎样写。
四、教师小结口头编写中的问题,布臵本次习作。
师:导游词是游览时的讲解词,是为口头表达而写的,因此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另外,风景是可以直接看到的,而景点名称的由来,风景背后的神话、传说、故事等等,却鲜为人知。因此,在导游词中加入这些内容,也能增加旅游的神秘感。
你打算介绍哪一处,介绍其中的哪些有特色的内容呢? 指名学生说一说,教师适时给予选材方面的指导。
师:同学们,拿起笔,写下你独具魅力的导游词,并用你生动的讲解,向人们展示东台或祖国各地优秀的物产及其它。相信这些会因为你的解说,更加绽放异彩,妙趣横生。
颐和园导游词
各位游客小朋友:
大家上午好。我是颐和园旅行社的导游员,我姓朱,名XX。大家喜欢怎么称呼我?朱导——很正规的称呼;朱阿姨——很尊敬我的称呼。有没有想大胆的称呼我的——对,直呼其名,因为名字就是让人叫的啊。
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游览颐和园,希望我的讲解能够让各位小朋友更多地了解颐和园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请看,这就是有名的长廊。它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长廊是我国园林中多少幅?多达14000余幅,而且很少有重复。其中有关于西湖风光的546幅,是乾隆十五年建造长廊时,命人到杭州临摹后画上来的。人物画多采用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例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所设计的内容时间跨度很大,从三皇五帝到清朝,这些画面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史的一个缩影。这里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评为全球画廊之冠。
好,下面可以选取你喜欢的背景拍照留念,请大家注意安全和公园卫生,自由活动十分钟,之后我们就去万寿山了。
教后感: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努力创设一个学生既感兴趣又能让学生大胆把自己的家乡介绍给大家的言语环境,并师生、生生间开展团结合作、平等对话交流,让学生体验到交际的快乐,乐于与人交流。努力让学生在听、说、评中,个性得到张扬与发挥。
习作 2 教学要求:
1、能按”习作要求提示"选择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老师不知道的故事, 自拟问题写下来。
2、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3、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借助插图探究写法,捕捉细节完成习作.课前准备
创造一个老师不在场的课堂,给予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过程: ,明确要求
前几天,老师有一次因故不在课堂,老师想知道没有老师在时,同学们都做过些什么。不要怕在老师面前暴露缺点而羞于表达,大胆地说出真实的情况,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说。交流 揭示本次习作要求----写一写老师不在场时,你和小伙伴之间发生过的故事,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写下来。
二、借助插图,探究写法 整体观察插图,感知”面”的描述。
讨论:画面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当时的情形怎么样? 2 抓住局部观察插图,感知”点”的描写
从插图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某个人或几个人进行细致的观察,想一想:他们在做什么?由人物的动作.表情想象出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插入突发事件添加细节。
展开想象:如果教室门猛然被推开,情况会怎样?或者突然有人说”老师来了”,情况又会怎样?
三、联系实际,交流体验
1、日常学习生活中,插图中描绘的场面大家一定也经历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老师不在场时,自己曾经扮演过怎样的角色?
2、交流、评议
引导学生不仅抓住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还要把其他同学的种种表现都描述出来。
3、各自梳理,确定本次习作材料
四、写法迁移,尝试习作
1、运用插图探究出的写法完成习作草稿。
2、组织评议,指导修改。
3、誊写习作
板书设计:
习作2 “面”——把握记叙文六要素 “点”——抓住人物活动 “细节”——插入突发事件
教后感:
习作2要求写“小伙伴在老师不在的时候所发生的事情”,我觉得很生活化。一说到“上课了,而老师却不在教室”,自然能勾起很多有意思的回忆来。趣事、错事,不同寻常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但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今天上课却遭遇了冷场事件。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是我们班级“老师不在的时候”比较少,而且班级纪律一直不错,所以没什么内容可写。为了启发学生,我读了教学参考的范文,并具体分析了优点,提出了写作要求。可是部分学生的草稿写得平淡无奇,没有真情实感。明天,我准备利用十五分钟时间,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老师不在场时,自己曾经扮演过怎样的角色?引导学生不仅抓住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还要把其他同学的种种表现都描述出来。
练习二
教学要求:
1、语文与生活:认识农具,了解它们的用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诵读与欣赏:了解《夏日绝句》的大意,感受诗人的满腔激愤感慨之情,了解诗人鲜明的人生价值取向。
3、写好钢笔字:训练学生书写硬笔行楷,并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4、口语交际:引起学生对国家、社会问题的关注,学会并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目的:
语文与生活:认识农具,了解他们的用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
一、认识农具
1、你见过哪些农具?能说说他们的名称,样子及用途吗?
2、出示文中的农具图片,认一认,并将名称与图片相连。
3、交流,读准每一种农具。
二、弄清农具用途
1、你知道这些农具的作用吗?查查字典,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谈谈用途。
2、交流。
木犁:农田或旱地翻土用的农具,古时用畜力牵引。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便有关于犁的记载。木犁的下端有用来翻土的略呈三角形的铁器,称作犁铧。犁铧的上方一般有用来把犁起的土翻到一边的犁镜。木犁后端竖起弯曲的木柄可供人手扶,掌握方向。
有铁齿,木齿或竹齿。
耧:播种用的农具,耧为三脚,前方有牲畜牵引,后方有横木扶手由人扶着,中部安臵耧斗,同时能够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有的地区称耩子。
镰刀: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是收割庄稼和割草的农具。
锄头:松土和除草用的农具,上有竹竿为柄,下有平刃铁器。
三、读读诗句,说说下面带点的词语和什么农具有关。
1、指名读题。
2、自由读诗句,想想诗句的意思,再交流。
3、判别加点词语和什么农具有关。
耕田:锄草,与锄头有关,也可泛指种田。
耕:耕田,用犁把土翻松,与木犁有关。
锄禾:用锄去掉禾田间的杂草,翻松土壤,与锄头有关。
种:播种,与耧有关。
收:收割,收获,与镰刀有关。
4、小结后齐读诗句。
教后感:
农具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尤其是古代的农具。因此在学习的时候充分利用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种种可能,突破认识的局限,让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获得收益。学生学习的兴趣应该是比较浓厚,但是印象毕竟比较含糊。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借助字典可以查找出最准确的答案。感知与科学相结合,这不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更会让学生感受到探索及收获的喜悦。
第二课时
一、诵读和欣赏
1、读题,明确要求。
2、根据课后注释正确的朗读全诗,借助注释体会诗的大致意思。
3、介绍李清照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
1129年,李清照与丈夫照明诚由江宁乘舟去芜湖,途经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就是李清照的人生观,是她在国家危亡之际的感叹,也是对南宋统治者强烈的讽刺和谴责。
4、再读诗句,了解四楚霸王项羽,体会诗句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
二、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指读要描写的文字。
3、读贴,注意行楷的行笔、运笔过程,还应注意整幅字的行款和章法。
4、练习描红,要一气呵成。
5、反馈。
教后感:
对于写字教学,作为老师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实实在在地加以指导和训练。本节课提到的方法既有看帖的方法也有临帖的注意事项。细心揣摩,持之以恒,相信学生一定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好字来。
第三课时
一、口语交际
1、审题。
2、读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在生活中,一段时间会有一些大家都关注的问题,如当年的申奥成功、伊拉克战争、抗击非典、“神舟”五号升天等。同学们,你们知道最近人们又在关注什么样的话题吗?让我们也来关注一下。
4、交流话题
5、选择热点话题交流,充分表达。
6、小结
二、学写毛笔字
1、审题
2、观察辨析
3、练习(学生临摹,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教后感: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当今学生应有的态度。所以老师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看法,明辨是非,关心民生,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爱国、爱家合格小公民。
第二单元《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一、针对课文类型,正确选择教法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 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 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 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特别重要 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 的感觉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 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 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 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二、针对不定因素,及时调整教法
【二年级下册《识字六》教学设计苏教版】推荐阅读:
二年级语文下册 识字7教案 苏教版07-16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5教案07-09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07-14
六年级数学下册 统计教学反思 苏教版12-16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教学设计07-18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0-21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单元教学反思07-20
月亮湾 教学案例(苏教版二年级下册)10-18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