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网络语言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语汇使用的素材来源。网络语言流行与互联网的发展和其自身的优势密切相关。网络语言在形式上具有符号化、数字化、字母化特点,在内容上具有词义层出不穷、错别字严重、语法不规范、事件化等特点。网络语言会干扰汉语规范教学,影响大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提高,降低大学生学习民族语言的兴趣。

第一篇:网络语言论文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语言发展

摘 要: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互联网的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人们日常的工作生活方式,在这一背景下,人们的交际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网络语言受到了广泛的运用,而这一现象与社会的发展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因此基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进行网络语言发展的分析就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网络语言;发展

作者简介:王玉莹(1994.3-),女,汉族,辽宁辽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

网络语言有着非常典型的时代性特征,在其出现初期主要指的是计算机运用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而在时代不断进步发展的背景下,网络语言的性质出现了明显的转变,目前网络语言更多的指的是那种在网络中运用的符号及语言形式。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网络语言主要指的是在网络中传播所使用的一切语言形式,而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则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基于网络媒介之间信息传递所采用的语言形式。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网络语言的发展以在此基础上分析网络语言的特征。

一、网络语言的发展

网络语言的出现受到包括社会、网络等多元因素的影响。当今社会,科技网络飞速发展,为网络语言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看,网络语言的发展主要是因为:

(一)互联网络的普及

就语言来看,其与社会之间往往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在通常情况下,社会进步对语言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互联网络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且在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得到了普及,网络已然成为当代人与人之间沟通最为主要的渠道。就网络语言来看,其发展需要有互联网络的支撑,是一种以互联网络为载体的语言形式,因此互联网络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为网络语言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还为其发展创造了更为广泛的空间。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交流变得越发的频繁,人们所接触到的事物更加的多元化,这也加深了一些外来词的运用,为网络语言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特殊群体的广泛运用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网络语言其运用的群体在年龄层方面普遍偏低,而学生是其中运用最为广泛的群体之一,且这类群体本身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这类群体的本身有着相对较高的认知能力,对于潮流有着相對较高的把控,且对新鲜事物有着较高的探知欲望,而这些对网络语言的出现都有着较高的促进作用。此外,这类群体本身在接受能力方面也相对较高,对于创新的原因符号能够快速的接受,因此网络语言本身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年轻群体的性格与活力,而也正因为年轻群体对网络语言运用的广泛性,在很大程度上为促进网络语言的有效传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交际运用的便捷需求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效率已然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尤其是在工作生活节奏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高效的交流开始得到人们广为重视,而网络语言的出现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人们对于交际便捷性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语言可以通过便捷的形式来进行有效信息的传递且同时还能对感情进行有效的传达。此外,网络语言在简单性的同时也有着直观性的特征,这也突出了其在信息与感性传递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帮助人们在高速的工作生活状态下便捷地进行信息的传递,来满足现代人更加便利的生活需求。

二、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语言的特征

基于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语言发展的探讨,本文主要从内容和构成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其所具备的特征:

(一)内容方面特征

从内容的视角来分析网络语言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信息的表达。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网络语言的运用能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的便利,以有效地进行信息的传递;第二,情绪的宣泄。网络语言能以简单直接的方式来进行情绪的表达,因此在运用中通常被用作进行情绪的宣泄;第三,时代特征的彰显。网络语言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表现,因此网络语言在内容方面也往往能有效彰显时代所具备的特征,并突出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二)构成方面特征

从构成的角度来分析网络语言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两个方面:第一,修辞手法的运用。在网络语言中通常会大量运用比喻和谐音等修辞手法,这一用法的目的是让语言变得更加的简洁,并进行情感的表达与传递,在通常情况下这类语言的运用还会有网友通过配图的形式进行传递,既有较高的趣味性又能有效进行信息的传递;第二,旧词新用。所谓旧词新用指的是在网络语言中对于一些旧的词会赋予全新的意义,即在词义方面的延伸,在网络语言中的运用通常会伴随着调侃的意味。

三、结语

总而言之,无论是怎样的语言形式,其发展均表现出一种动态性的特征。作为一种基于网络为媒介而出现的新型语言形式,在当代人的交际中往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对网络语言的发展分析来看,其在发展中既有正面的内容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内容,在对网络语言的运用中,人们应重视对网络语言的辨别,确保在运用中能切实发挥其积极作用,为促进语言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邓琪.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1).

[2]李颖超.汉语言的变迁及其改变的成因探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以新媒体网络热词的形成为例[J].汉字文化.2018(10).

作者:王玉莹

第二篇:网络语言文化与网络新闻

摘要:网络语言文化对网络新闻的选题、新闻语言、新闻标题及新闻风格等都有影响,网络新闻对网络语言文化的接受遵循一定的原则,反过来,网络新闻可以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能够促成健康向上的文化观。

关键词:网络语言文化 网络新闻 网络新词语 接受原则

网络语言文化是因为网络语言自身的特点、通过网络词语的发展创新呈现出来的,它自然有自己的特色,同时也可作为网络文化的代表。网络语言文化与网络新闻关系密不可分。网络语言文化时刻影响着网络新闻,网络新闻对网络语言文化的接受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反过来,网络新闻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可以规范和引导网络语言文化。

网络语言文化影响网络新闻

语言系统是开放的系统,其词语需要不断的丰富,需要有来源,需要有创新。当今的网络语言创造了大量的新词语,这对丰富现代汉语语言词汇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发展正做着积极的贡献。网络语言拓宽了网络新闻在语言表达上的自由度,使其在话语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空间。网络语言文化对网络新闻在思想上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由于新闻的特性就是求新,网络语言文化的创新特点自然能让网络新闻更容易接受,使其独具特色。

对网络新闻报道选题的影响。网络语言文化的创新推动了网络新闻报道观念的更新,引导新闻选题比传统媒体更前卫、更自由、更开放、更宽容。网络语言文化追求自由平等的特性,网络语言的任意性,促使中国传媒在对权力禁区的监督上向前迈出了突破性的步伐。现在许多传统媒体因为“规范”思想的制约害怕“犯规”,在社会监督方面仍不敢越雷池一步,而网络新闻则显示出截然不同的先锋观念。如下面的新闻,在网上更容易发出或者只能在网上发出:

原瓮安县委书记调任黔南州财政局副局长遭质疑

中广网北京3月25日消息 震惊全国的“6·28”瓮安事件发生大半年后仍有余波,被撤销瓮安县的一切党政职务的原县委书记王勤悄悄地“复出”,调任黔南州财政局副局长一职,这事被网民发现后网络论坛上一时议论纷纷。

对新闻标题的影响。在网络语言的影响下,把网络新词语用到标题中,已经是网络新闻常见的现象。以下是一些网络新闻的标题:

阿雅与众美女明星PK 迅雷资讯

“悟空”改名“武昆”遭龙珠粉丝抗议 凤凰娱乐

最惊艳、最性感的刘备!美女团体COS三国各英雄 游久网

提前公映让团队抓狂 新浪娱乐

山寨也疯狂 《量子危机》终极收藏版上市圈钱 网易娱乐

这些新闻标题中画线的都是比较流行的网络新词。既然它们能被广泛地用到网络新闻中,说明它们不仅能被网民理解,而且很受网民欢迎。

对新闻语言的影响。网络语言直接影响网络新闻的语言使用。为了让网民喜爱新闻,新闻作者很乐于引入网络新语,吸引、取悦网民。而网络新闻引用的网络语言,一般也是被广大网民认可的、喜爱的,富有生命力的。有新潮的网络词语,也有前卫的语音语调等。

对新闻风格的影响。追求幽默、风趣、轻松自由的文风,是网络新闻受网络语言文化影响的又一方面。下面是网络贴吧发的一则新闻:

“天堂地府联合国居民身份证”现身网络

记者看到,帖子里的“天堂地府联合国居民身份证”,底纹和普通居民身份证几乎一模一样,上面印有“天堂地府”、“天地通用”、“天地户籍部”等字样。帖子一发,网友们纷纷跟帖,直言“太雷人、太封建”,也有网友表示很有创意。

下午,记者来到成都四圣祠北街和桂王桥南街的几家殡葬用品商铺,店铺里卖的都是些比较常见的纸钱、火烛。随后记者来到文殊坊附近的老街上,这里殡葬用品“超市”、“大全”有数十家,日常生活常用的“衣食住行”各种物品,在这里都能找到纸制版本。

这样的新闻没有多大的意义,但在网络中的点击率很高,也是网络上非常有特色的新闻。同样有趣的跟帖,让新闻主体更加增色,整个新闻则实现了很好的娱乐读者的效果。

近几年来,传统媒体新闻一直在提新闻的“三贴近”,即新闻应该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口号,是因为传统的媒体离读者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尤其党报党刊,受党政领导干部官僚思想的影响,给读者明显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而网络新闻则不,它一出生就混迹于草根中间,有一种天生的民本思想。自然,网络语言的幽默、风趣特性就同化了网络新闻的文风。和传统媒体新闻的古板庄重相比,它在行文上往往喜欢活泼、清新。

网络新闻对网络语言文化的接受原则

网络新闻对网络语言文化的接受,主要体现在对网络新词语的接受上。它对网络新词语的采纳会有一个甄选、使用、规范的过程。在这个问题上,过于前卫和过于保守都是不适宜的。根据新闻及网络的特点,它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形式上一致的原则。汉语网络新闻上出现的网络语言,在形式上必须能够融入汉语体系,与其保持一致,原则上应采用汉字,必须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网络语言以迅猛之势发展,对传统汉语体系的完整性、规范性是一种有力的冲击。汉语文化及汉语有其自身的特点,传统的外来语需经历语言、语法的汉语化改造之后,还要在语义上接受汉文化的严格考验,才能被汉语接纳。网络语言除了传统的汉字和标点符号外,还包括数字、符号、拼音和英文字母等。有些词汇彻底抛弃了汉语的汉字基石,不顾汉字的表意功能,增加了汉语的阅读难度,也无形中对汉语的根基形成冲击,并造成一部分受众对电视、报刊上时不时冒出的外文字母不知所云。对于上面提到的非汉字网络语言,网络新闻报道采用时要慎之又慎。

约定俗成的原则。网络新闻是面向广大网络公众的,因此,新闻必须选用为广大受众所接受、在社会上较为通行的那些网络语言。要把符合词汇规范化和群众语言习惯的网络语言,跟由于临时表达的需要而使用的随机词、随意拼凑而形成的网络语言区别开来。有些网络语言已经广泛普及,如“版主”、“黑客”、“博客”等,恐怕无人不晓。但如果有些网络语言完全丧失其本来面目,将传统规范的语汇彻底变乱,其概念的意指和符指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比如那些数字加符号加字母的网语表达方式,会让大多数人不知所云。如“201314”(爱你一生一世)、“KMP”(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这种表述恐怕就只能限于特定网民之间的交流,但必须接受时间的考验,所以不能轻易让它们登上网络媒体。青少年创造网络新词语的能力非常强,差不多网上天天都有新词跳出来。有些词语显然走向了恶作剧的极端,如近来青少年网民中火爆传播的“火星文”,往常的一句简单的话语被无数的繁体字、符号、冷僻字和乱码取而代之。这样的网络语言,网络新闻更要敬而远之。

不可替代的原则。一个词语在词汇家族中有其存在的地位与使用的价值,是由于它的特定的含义或特有的色彩,没有另外一个词语能代替它。传统的、固定的现有语汇系统,有时缺少能准确表达网络概念的新词汇,于是吸纳一部分网络语言成为新词,对提高网络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丰富新闻的语言表达及扩大网络新闻的影响力都有一定益处。如网络新闻里频频引用的“驴友”、“粉丝”、“潜规则”、“山寨”、“人肉搜索”等词语,所含的词义都有不可替代性。这些词语活泼幽默、方便时尚,极大弘扬了人们都喜爱的网络语言文化,读来让人耳目一新。如果换用传统词语表达,根本不能把背后的网络语言文化展示出来,甚至连基本的概念都可能表达不出。

传统规范的原则。网络新闻作为汉语语言文字在网络上存在的重要平台,对规范使用汉语语言文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然要把粗话脏话等低俗化的网络语言拒之门外,同时还要考虑对传统语言的继承性。在一些小圈子中,网络流行语有滥用语言的现象,这是语言低俗化的一种表现。不作考证或者根本无从考证的事情,动不动冠以“史上最××”,动不动就云“都是××惹的祸”等,诸如此类的程式化语言,在网络新闻标题中有所露脸。并不是说这类语言不能使用,但用得过多过滥会让人觉得轻率、做作、哗众取宠、缺少个性,新闻传播效果和影响能力将会大大降低。至于那些庸俗的低级趣味的谩骂性的语言,更不能让其走进新闻的大门。

网络新闻可以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

语言只是交际工具,而新闻则肩负着推动社会文明建设的使命,所以新闻能吸收网络语言的新成果,而对其损害社会的部分有抵抗力。所以,另一方面,新闻能引导和规范已经创新的网络语言,并进一步统一和引导网络语言文化。

网络新闻能够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相对于网络语言交流而言,网络新闻是一支正规军。网络新闻的性质在于它先是新闻,而后才是网络的新闻。新闻是需要有规范的、有社会责任的,要面对各式各样的读者。而网络语言交流则有很强的随意性,又没有多大的影响面。这样,网络新闻就有了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的资本。

规范网络语言应按其接受原则结合语言的实际进行。没有必要将网络语言视为洪水猛兽。网络语言产生于网络,盛行于网络,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网络语言毕竟有很强的随意性、流行性,所以它们中的大多数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有的甚至一闪即逝,比如有的网民将“网络首页”(HomePage)称作“烘胚鸡”,没有赢得更广泛的响应,在网上仅仅闪现一下就消失了。因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本身有很强的稳定性、规范性,使用语言的多数人会在自己使用的过程中,将好的或者是方便的网络语言留下来,其他的不能被大众认可的或者是不够“幸运”的就惨遭淘汰了。所以一段时间之后,比如十年八年,人们再来整理这些词汇,再收进官方的或者是比较有学术权威的辞典里,这些语言就会成为规范的现代汉语语言的一部分。现在,网络语言刚一出现,有些人就认为它扰乱了传统的语言,于是,要进一步立法进行规范,要对网络语言进行设防或清理。有些人还居然把语言看做是民族文化的围墙。我们认为,用这样的心态保护语言是语言的悲哀。实际上,为此出台法规条例,规定某些词可以用,某些词不能用,在实践中是难以落实的,最后很可能是一纸空文。

网络语言需要规范,网络新闻也能规范网络语言,但是没有必要去规范所有的网络语言。网络新闻应按照其对网络语言的接受原则引用网络语言,然后对其不符合一般的现代汉语语言规律或者可能被人们诟病的地方进行调整、改进。这样就实现了网络语言的规范。当然,网络新闻对网络语言的规范还需要普通的新闻作者而不是语言学者、专家来做,这就需要网络新闻的作者有一定的现代汉语语言的素养。如果网络上的新闻作者不具备这样的素养,那么他就可能没有规范网络语言的意识和能力,实现不了对网络语言的规范。一旦网络语言被合理地规范,会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喜爱,更容易被传播,同时也有助于网络新闻的传播。对网络语言的规范有以下几种情形:首先,对不适合的网络语言拒绝使用就是一种规范方式;其次,应对网络词语本身进行规范;再次,应对语言使用的方法、环境进行规范,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引导网络语言应以健康向上的文化观作指导。尽管文化观也需要发展变化,但在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多数人会接受多元的、富有个性的文化观,并反对低俗、颓废的文化。如果网络新闻寻求迎合所有网民,则有可能滑向低俗的深渊,所以应该注意抵御低俗的语言。乐观向上的文化观永远应该是人类文化观的主流。网络新闻也和其他新闻一样,不会是纯客观的,所以就应该本着为社会负责的精神积极支持乐观向上的文化观。由于社会的多样性,各式各样的文化观,比如颓废的、求奇的、扭曲的等都有可能出现,甚至会有一定市场。而网络新闻对那些东西只要有一个不支持的态度,它们就难以兴风作浪。实际上,从另一方面说,如果网络新闻不能远离那些非主流的文化观而支持乐观向上的文化观,它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也会出现危机。

网络语言文化与网络新闻总体上是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的,二者的相互作用及效果需要未来广大网民的认可。用一句话说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语系)

N

作者:郭爱莲

第三篇:网络语言流行与大学生语言保护策略研究

摘 要: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语汇使用的素材来源。网络语言流行与互联网的发展和其自身的优势密切相关。网络语言在形式上具有符号化、数字化、字母化特点,在内容上具有词义层出不穷、错别字严重、语法不规范、事件化等特点。网络语言会干扰汉语规范教学,影响大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提高,降低大学生学习民族语言的兴趣。为此,必须采取措施,消除网络语言对大学生语言的不利影响。一要大力倡导运用规范语言;二要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三要实行严格网络监管。

关键词:网络语言;大学生;语言保护

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语汇使用的素材来源。网络用语简洁幽默、接地气,深度贴近人们的生活,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和追捧。然而,不良的网络语言以及过度使用则会制约大学生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建构,阻滞大学生本民族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制约优秀汉语文化的传承。

一、网络语言流行主要原因

(一)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应用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有着紧密关系。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2017年发布的《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的网民数量已高达7.65亿,网民总量位居世界首位。其中学生占比很高。网络以其开放性、匿名性等特性,为广大网民提供了彰显个性、言论自由的虚拟空间。网民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想象力,大刀阔斧地革新词汇系统和说话方式。传统语言在网络上高频率、高速度融合、分裂、传播,形成网络语言。

(二)网络语言的优势

网络语言具有自身的发展优势。网络语言的语言形式较为简洁生动,较多使用谐音、简语以及字母数字。这种简单精炼的语言方式在表达时更具诙谐幽默,能更准确形象地表现说话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例如雷人、打Call等。十分迎合大学生猎奇心理,与学生的谈话风格以及性格特点高度契合,能够引发大学生们的共鸣。网络语言具有高传播性和可接受度,新词、热词的出现可以迅速被大学生群体采纳,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生存状态。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

(一)形式上的特点

网络语言在形式上呈现出符號化、数字化、字母化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们上网聊天的速度和情感表达。网络语言通过简单的符号来表示说话者的情感和情绪状态,在具体表达中更类似于日本漫画中的符号,并且发展至今已丰富多样。其中还存在一些简化、谐音的表达方式,例如用“=”表示“等于”,用“o”表示“哦”,使人们的聊天更加便捷、生动、幽默。网络语言的数字化是指在聊天过程中使用数字替代词汇表达,例如表示说话者称赞对方很厉害的“666”谐音为“牛牛牛”或是“溜溜溜”。网络语言还具有字母化的特点,如:将“you”简略为“U”,“Thank you” 简写成“3Q”,变态用“BT”表述,这些简化方式在网络用语中被广泛应用。此外还有汉字与字母相结合,例如“打Call”,表示对喜爱的人一种支持。

(二)内容上的特点

首先,网络语言的词义层出不穷,例如:“XX控”,表示极度喜欢一类事物,“鸭梨”表示压力较大。这些表达方式一部分是用新造词语,一部分是赋予原有词语新的含义。其次,错别字严重,例如“飞机”成为“灰机”;“什么”写成“神马”;“非常”写为“灰常”等。第三,网络语言表述在语法等方面欠缺规范性。在网络语言的表述方面常常混有汉字、英语和数字等,语言的语法结构没有规则限制,具有一定的自由性。第四,网络语言往往会呈现事件化的特点,例如“犀利哥”“元芳你怎么看”等,并且网络语言时常呈现出粗俗化的特点,一些低俗的谩骂词汇在网络平台中随处可见。

三、网络语言对大学生语言的影响

(一)干扰汉语规范教学

部分语言学者指出网络语言的冲击会给汉语的发展带来深远危机。朱竞在《汉语的危机》一书中表示,网络语言是汉语适应社会发展的结果,但同样会使汉语趋向碎片化发展。网络语言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对于同一个词语的表述具有多重意思或是词语有多种来源,例如“PS”的概念,很多人认为是索尼公司的一款游戏机,又有人指出它表达“后记、附言”的意思。网络语言虽然具有新鲜活泼的特点,但其不具有固定的意思。网络语言的普遍发展,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存在差异,严重影响现代汉语教学以及大学生的语言学习及运用,不利于汉语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

(二)影响大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方便快捷,使得大学生忽视了深阅读和纸质阅读。网络语言多由直白浅显的词汇组成,其中还掺杂着数字和字母等符号。网络语言影响大学生对规范性文章的理解,影响大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缺乏规范性,语汇使用混乱,肢解错构汉语语法,甚至是表达习惯根本改变。大学生长时间使用,会造成思维固化和规范语言的使用扭曲,对大学生的汉语理解能力以及使用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三)降低大学生学习民族语言的兴趣

民族语言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思想凝结,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途径就是继承发展中华民族传统语言。互联网无法为大学生语言习得提供健康的养成环境,网络语言的过度使用会降低大学生学习民族语言的兴趣和热情,不利于我国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的传播发展,限制民族语言的多样性繁荣性,严重制约汉语的发展乃至中华文化的继承弘扬。

四、大学生语言保护策略

(一)大力倡导运用规范语言

面对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冲击,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在意识范畴树立和示范网站构建两方面下功夫。加大规范用语宣传力度,帮助大学生树立使用文明用语以及规范用语的意识,通过网络舆情传播弘扬规范用语对大学生自身成长和国家发展的积极作用,转变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语言习惯。建立规范语言网站,加大宣传,提高网站的点击率以及影响力,抢占语言使用的制高点,帮助大学生主动告别不规范、不文明的网络语言。加强对综艺节目以及公众人物语言的规范力度,避免其不规范语言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规范语言的传播发展更具普遍性。

(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大学生是网络语言使用的核心人群,加强对大学生的语言保护和干预十分必要,关键点是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大学生辨别网络语言和信息的能力、批判能力以及自律能力。首先在提高大学生对于网络语言的识别能力上,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大学生文学知识的储备,引导大学生正确辨别网络信息和网络语言的优劣。同时高校应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运用网络上的实时案例教育大学生如何辨析是非真伪,進行准确判断和选择。其次,要培养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批判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政治素养,加强法制和爱国主义教育力度,培养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扬弃精神和态度,增强大学生抵御不健康网络语言的能力。最后,应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能力,减少大学生对互联网和网络语言的依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指引,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并重视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减少对网络语言的使用频率,提高自律能力和进步意识。

(三)实行严格网络监管

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监督管理机制。首先,各职能部门应明确划分职权和责任范围,落实信息安全监督和管理制度,并实行责任追究制。对于网络平台中出现的网络信息及其语言失范现象予以严厉打击。网络监管部门严厉打击非法网络平台及网站,并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筛选,及时删除网络上不正当及违法的言论,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网警机关,加大对网络上违法犯罪现象的侦查和打击力度。其次,要加大对网络监管人员的培养力度,通过人才培养促进网络监督管理技术的开发,维护网络文明与安全,为大学生提供优良网络环境。最后,可实行网络实名制,网民在阳光下使用网络语言发表言论,其姓名、身份证号码和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详细信息必须是真实的,便于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纪燕,叶超.网络语言对大学生语言规范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6):753-755.

[2]杨继美.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与规制[J].语文建设,2016(8):13-14.

[3]孙悦,田素玲,张亚飞.网络流行语对当代大学生语言影响的调查与研究--以徐州四所高校为例[J].戏剧之家,2016(9):253-255.

[4]胡蔚蘅.网络语言影响下的大学生语言修养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2012(22):171-173.

[5]朱竞.汉语的危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作者:郭玉华

第四篇:从语言学视角看国内外网络语言研究概况

摘 要 本文纵向回顾了国内外文献,发现国内外对网络语言的研究最早都出自语言学界。至今的网络语言研究也多以语言学为视角,对语言风格、语体变迁、新词语的建构、语义的转移与丰富等角度展开研究。

关键词 语言学;网络语言;文献综述

“‘网络语言’是一种全新的语言媒介。我们可以爱它、恨它,但决不可以忽视它”,这是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特尔在《语言与因特网》一书的结尾给网络语言所下的定义。刚刚过去的2014年迎来了中国互联网的二十周年。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发展普及,必然带动网络语言的活跃和相关研究的活跃。因此,在21世纪之交,国内外学界都迎来了网络语言研究的井喷,产生了一批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下文将从语言学的视角回顾国内外对网络语言的研究概况。

1 网络语言的演变

1969年10月的一个夜晚,美国洛杉矶,伦纳德·克兰罗克正在为历史上第一次互联网通讯试验做最后的准备。他计划向另一座城市的互联网设备发送一个包含五个字母的单词LOGIN,意思是“登录”。助手依次传输了字母“L”和“O”,正当敲下第三个字母“G”时,设备死机了,字母再也没能发送出去。于是,“L、O”成为历史上第一条网络信息。用今天的眼光看,LO也是“呦,您瞧”的网络英语缩写。连后世尊称为“互联网之父”的克兰罗克本人也不禁感叹,“这真是注定要发生的妙事啊,我们没预先设计这条信息,但它呈现的东西是这么有先知的意味,有力而简洁,纯凭运气,我想我们大概为互联网的开端,传出了一条最佳的消息。”[1]“有力而简洁”,再带点偶然性,都是今天网络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这个层面上,LO也可以视作为网络语言的雏形。

英语中可表述“网络语言”的词汇非常丰富,如Chat room short hand(简称Chat shorthand)、network language、cyber language和internet slang等。其中,“Chat room short hand”因为进入网络聊天室(Chat room)必须快速打字(short hand)才能交流而得名,用来指代网络语言,可谓既形象又生动,带着早期网络社交的色彩。此外,英语中也有专门为指称网络语言而诞生的词汇:“Net-speak”,更有大型网站以此命名,获得大量点击和关注。

“网络语言”最初的词义是计算机之间的协议用语。后来西方学者们将网络语言的概念限定在“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以下简称CMC)”,直译为“以计算机为媒介的语言传播”,专指不同于日常用语的、新的媒体语言。因此,西方学界将其归入网络传播的研究范畴。像上述Chat room short hand等英语词汇也是CMC意义上的“网络语言”的代称。

2 网络语言的国际研究概况

最早关注到网络语言的媒体传播属性的是社会学家莎拉·希尔茨和电脑科学家穆雷·图罗夫。他们于1978年出版的《网络国家:基于计算机的人类传播》厚达528页,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对当时才刚刚起步的互联网进行了大量技术分析和政策研究,甚至大胆预测了计算机互联网美好的未来。我们透过后人于1993年的同名追忆文章,仍然可以了解到该书对网络匿名可能导致一系列社会影响和语言变化的先见。它可以说是上世纪末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研究网络语言传播时绕不开的技术工具书。进入21世纪之后,社会学界也陆续出版一批网络语言研究的工具书。如2004年,三位社会学者克里斯宾·瑟罗、劳拉·伦格尔和爱丽丝·托米奇合编的《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传播:在线社会互动入门》。

在林林总总的网络传播论著中,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情报科学与语言学教授苏珊·赫林最早采用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语言,奠定了语言学在网络传播研究中的学科优势地位。1992年,她率先发表《计算机媒介参与中的性别话语分析》一文,用实证方法检验了国际网络的社群语言对个体参与者尤其是女性参与者的场域作用。她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网络语言对现实的建构与反作用等问题,形成了语言学关于网络传播研究的早期成果。同时,她在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性别、社会文化等外在因素对网络传播的影响,呈现出广阔视野和人文关怀。截至2014年11月,苏珊·赫林发表文章论著达139篇,研究对象始终不离网络传播,是网络语言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语言学家之一。

英国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特尔则凭借在《剑桥百科全书》语料库当主编的丰富经验,博采众长,广泛借鉴了包括苏珊·赫林在内的诸多早期网络语言研究之精华,于2001年著书《语言与因特网》。该书一开始就从电子邮件和聊天组等不同的传播语境切入,进而分析网络语言规则的特性与共性。作者克里斯特尔提醒读者:口语和书面不尽相同,在聊天组语言中也存在同步与非同步的差别,研究者们必须注意到网络语言规则也有其独特性,也即网络语言的传播应当顺势而为、顺应规则进行传播。作为研究网络语言本体的开源之作,《语言与因特网》自问世以来就被视为网络语言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2004年,克里斯特尔在他的新书《语言革命》中,又从语言多样性的视角再次重申了他对网络语言的特性分析和美好愿景。

总之,自20世纪90年代起,以苏珊·赫林和戴维·克里斯特尔为代表的语言学界热情拥抱了互联网。其后十多年,网络的语言学研究与网络的发展始终保持同步。

新千年之后,传播学奋起直追。这与传播学自身良好的发展势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而今,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传播研究成果已大有赶超之势。早期的代表性著作包括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传播学早期著作中包含了对网络语言等数字化媒体语言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大胆推测,尽管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持,传播学前驱者们还是抓住了数字媒体语言万变不离其宗的一部分本质特征,如碎片化、去中心化等特征,使得他们的论断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如果说经典著作是散落的珍珠,那么专业期刊就是串起珍珠的线,也是丈量发展脉络和前沿趋势的一把标尺。学术期刊《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就是这样一把标尺。期刊直译为《计算机媒介传播学刊》,即CMC,意译为网络传播,因此也常译作《网络传播学刊》。该刊自1995年创办以来,就被收入SSCI传播学期刊目录,其年度影响因子曾一度高达3.639,位居所有传播学期刊第一。自创刊伊始,网络语言就是该刊的一个重要议题。该刊不定期设立新媒体文本分析专栏,为网络语言研究的交流讨论提供了平台。在《网络传播学刊》上,早期的网络语言分析经常关注网络传播的虚拟环境对原有语言规则的影响。如日本东洋学园大学西村由纪子2003年发表的《日本休闲网络传播的语言创新与互动特征》一文。作者对日本青年在BBS论坛上的语言表达和网络符进行了文本分析,发现网络社群内的人际互动使线上语言更倾向于口语化和形象化,认为是网络互动促进了语言的创新。2005年前后,《网络传播学刊》上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成果数量达到高峰,也大大扩展了网络话语分析的学科视野和研究范围,涌现出一批涉及政治话语、性别权力、受众身份等跨学科重实证的论文。

在网络语言议题之外,《网络传播学刊》上还有一篇传播学论文值得单独提出:索林·亚当·马太的《从反传统文化到网络文化:虚拟社区话语与现代性的困境》。与西方大部分网络语言研究文献不同,该文没有采用量化的研究方法,而是少见地进行了理论研究,从文化的视角探讨网络文化的现代性困境。文中对虚拟社群中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一对矛盾的分析,尤其值得我们关注。个性、自我表达和集体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西方文化中富有争议的核心议题。网络的出现更加剧了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对此,作者索林·亚当·马太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网络的虚拟社群试图在社会和个人主义的冲动之间制定一个“新的技术协议”。他认为,新协议建构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新的纽带。这个纽带的力量尽管比传统社会的纽带要弱小,但仍然能孕育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作者试图以此证明,在现代社会中,虚拟社区的作用既是溶化剂又是粘合剂。

3 网络语言的国内研究概况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第一批网民给网络聊天时的特定用语起了一个名字,叫“网言”。“网言”迅速引发了语文教育家和语言学者们的热议。以此为契机,人文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网络语言研究一经起步就迅猛发展。

如果从中国接通互联网的1994年算起,到互联网彻底改变传播语态的今天,在这20年间,出版了约69本以网络语言为主题的人文社科类书籍,其中词典8本、学术专著26本。一批与网络语言相关的研究项目也得到立项。在文献方面,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超星读秀和万方三个数据库的跨库搜索和查重检验,截至2014年10月,以网络语言为主题的科研文献高达4 754篇(含报纸、期刊、会议论文和硕博论文)。我们对这些文献分类统计后发现(图1),以语言学为首,语言学、教育学、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依次是五个最主要的研究视角。

图1 以网络语言为主题的研究文献学科类别比例图

此外,我国已立项的网络语言相关项目在2014年底达到548个,其中415个为国家级项目,163个来自人文社科领域。这既表明我国政府对网络语言研究的高度重视,也从侧面反映出近年来网络现象的影响之大、范围之广、问题之多。

最后,在网络语言研究中,有一个“常在常新”并且富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议题,就是关于网络流行语和网络热词的研究。为此,我们也特别关注了网络流行语和网络热词的研究现状。在4 754篇网络语言研究文献中,一共有391篇与网络流行语、网络热词相关。在上述网络语言文献之外,单独以网络流行语和网络热词为主题的人文社科类文献接近三千篇。而成果数量的峰值出现在2011年,正是媒体所谓的“微博元年”。

不论从文献著作的数量还是质量来看,语言学都是中西方网络话语分析领域的急先锋和主力军。国内第一次全面收录网络流行语的两本词典《网络时尚词典》(2000年)和《英汉网络用语词典》(2000年)、第一本系统研究网络语言的专著《网络语言概说》(2001年),都出自语言学界。

面对1994年-2010年间的中文CSSCI来源期刊对网络语言的大量研究成果,陈敏哲、白解红曾这样总结:“综观近二十年来汉语网络语言研究的发展过程,学者们逐步将研究的范围从网络语言本体(包括网络语言的性质、词汇、句法、修辞特征等)和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以及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问题,逐步拓展到网络语言与语文教学、网络语言与当代社会文化、网络语言与网民的心理特征、网络词语及其意义生成的认知机制等领域,学者们对网络语言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2]

以其中的代表性著作《网络语言》(2002年)为例,作者刘海燕在书中概括了中国网络语言的起源、性质、语境、语体、风格和规范化问题,进而归纳出网络词汇的七种生成方式:“符号图形、数字会意、谐音替代、缩略简称、转义易品、双语混杂、重字赘语”。[3]可以说,这本论著有针对性地吸收了国内网络语言研究的前期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网络语言这个新生事物的基本面貌。当前,语言学的探索已经深入到网络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修辞、语义、语用、语境、语体等多个层面。

在语言学蔚为壮观的研究成果中,有一类研究方向兼具理据性与时新性,并与本文提供了语言学层面的理论支撑,这就是对网络语言变异现象的研究。于2012年出版的《网络变异语言现象的认知研究》是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一本全面分析网络语言变异现象的论著。该书的理论基础并没有局限与一般的常规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因为人类语言系统并不是一个封闭、自足、一成不变的形式系统,而是与宏观人类社会文化环境不断进行能量交换的矛盾复综体。新兴网络变异语言现象并不是偶然的、孤立的形式技艺,潜层次上乃是受控于人类的认知特点与概念结构。因此,对网络语言种种变异现象的研究就必须要深入到其所赖以存在的广义认知

层面。”[4]

在2015年1月召开的第十届青年语言学者沙龙上,语言学专家们济济一堂。商务印书馆于殿利认为,网络语言经过十年、二十年风风雨雨的混乱,现在已经从混乱进入到混合状态,混乱是一种无序,而混合是一种新的秩序。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指出,新媒体时代曾有一种观念很盛行,就是“语言纯洁论”。他认为纯洁论是五十年前甚至更早时代的看法,语言是不可能纯洁的,一旦语言纯洁那么这个语言就死亡了,语言一定是在每个人心上想的、键盘上跳动的,绝对纯洁的语言并不存在。事实上,早在2001年出版的第一本《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其著者就曾顶住外界对网络语言规范和纯洁性的巨大争议,积极展开对这个新兴语言的研究。此后每年学界联合媒体发布的年度热词也表明,自网络语言诞生以来,语言学界就抱持着一种热诚在关注和研究网络这个新兴媒体对语言传播、对语言创新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梳理可以发现,以往对媒体语言的研究大多以语言学为视角,对语言风格、语体变迁、新词语的建构、语义的转移与丰富等角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解析。诸多文献以纵向的历史维度,深度阐释了语言变迁的原因与影响,甚至预测了今后的演变方向,为网络语言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宝贵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主创团队.互联网时代[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11.

[2]陈敏哲,白解红.汉语网络语言研究的回顾、问题与展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03):130-134.

[3]刘海燕.网络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4]吉益民.网络变异语言现象的认知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赵乐平

第五篇:网络语言对青少年语言使用影响的研究

摘要:网络语言是汉语言发展和语言变异的一种结果,对于语言的运用和思维价值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的一种语言变体,蕴含了青少年独特的思维价值和观点想法,在青少年之间有很高的通用度和影响力,对青少年的语言使用能力和思想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青少年网络语言的产生机制出发,针对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对青少年网络语言的使用规范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希望规范化的网络语言使用可以引导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网络语言 青少年 语言使用能力 语言规范化

引言

语言是一种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逐渐发生改变,也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一种重要的工具。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语言作为网络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语言形式,成为居民生活中一种十分常见的交流工具,这些网络语言不仅包括文字,还包括表情符号、英语等。网络语言变得越来越普遍,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也成为语言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时间越来越多,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语言使用具有较大的影响。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对网络语言环境进行优化,防止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语言使用带来负面影响。

一、网络语言的产生

网络语言的产生其实是一种概念整合的过程,网络语言的产生包括利用语音、语义以及语法进行造词,这三种形式基本可以囊括网络语言的所有形式,而网络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也是对青少年的语言使用造成影响的重要原因。

(一)利用语音的相似性进行造词

谐音是造词过程中的一个比较常用的方法,比如“围脖”“杯具”这些词语,都是利用谐音产生的网络词汇。谐音可以使得网络聊天过程中出现诙谐幽默的氛围,比如围脖这个词语,原本指的是围在人的脖子上用来取暖的一种东西,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围脖成为微博的另外一种称呼,指的是在微型博客上更新内容和状态的一种方式,微博被称为围脖,而更新围脖的过程也被形象地称为织围脖。在“围脖”这个词语的概念整合过程中,输入空间中包含了织围脖的元素,比如“围脖”这个词语的发音、概念意义、编织围脖的动作等,而在另外一个输入空间中,包括的是与“微博”相关的内容,比如“微博”这个词语的语音、语义、更新微博的过程等。利用谐音进行词语的创造,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概念整合,通过语音的相对字形进行改变,最终达到创新词语的运用这一目的。

(二)改变语义进行造词

语义的改变,是造词过程中另一种比较常用的方式,在当前的很多网络流行语中,有很多词语都是通过语义的改变而重新形成词义的。比如“路过”这个词语,原意指的是经过某个地方,但是随着互联网运用的普及,这个词语也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含义,不再仅指路过某个地方,还可以指在网络上浏览一些信息,比如当前很多论坛以及贴吧中都可以用“路过”表示已经对帖子或者文章的内容进行了阅读和浏览。语义的转变是一种词语的变性,对词语或者单个字所具有的意思进行拓展,可以丰富语言的含义,同时也适合网络这种比较开放、宽松的环境。

(三)利用语法进行造词

利用语法的内涵进行词语的创造是产生新词语的一种重要途径,语法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重要规则。语言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发生了转变,语言学的转向是从语言到话语的一种变化,比如在网络上使用较多的“晒**”,其中“晒”字原本的意思是指将一种东西放置在阳光下面,让太阳将其烘烤干的过程,但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这个词语有了一种全新的含义,指的是将一些事物在网络上公开的现象,比如“晒奖金”“晒幸福”等,这种晒的东西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一种抽象的意象。在网络上,这种利用语法进行造词的现象有很多,青少年在使用语言时或多或少会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对传统语言所代表的含义的理解会出现一些偏差,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具体的含义,则会导致语言的选择以及使用出现偏差和错误。

(四)完全改变原词义的造词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人们的思维也是十分活跃的,在造词方面,很多人会利用网络的这一特点,进行无限制的创造,因此会出现一些词语与原来的词语意思完全不相关的情况。相比起来,这些词汇已经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阐述一种现象了。比如“蛋白质”本来是一种对人的身体有益的物质,但是在网络用语中表示的是“笨蛋、白痴、神经质”。“白骨精”一词来源于《西游记》,本意是指十分漂亮的女妖精,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在网络中,词义也发生了改变,被拆分成为三个词语,即“白领、骨干、精英”,反而成为一个褒义词,是对现代女性的一种赞美。这些词义发生了360度的大转折。青少年对语言的辨识度还比较低,因此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如果不能对其进行讲解和积极的引导,很容易对其造成负面影响。

二、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影响及规范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传统语言的一种变形,在这个变形的过程中,词语的意思发生了改变,同时也会导致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改变,话语的构建者在对网络语言进行理解的过程中,常常会对流行语产生的背景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语义进行认知。青少年作为网络的重要使用群体,在接触网络的过程中也会接受到各种网络词汇,这些网络词汇对青少年的影响往往是比较深刻的。

(一)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影响

青少年正处于对外界事物进行接受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辨别能力有限,对各种事物的真假好坏辨别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他们也正处于对语言进行接受的最佳时期,过多地接触网络语言,对其语言应用能力、语言学习能力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网络语言的产生本身就是一种想象力和创造力相结合的结果,网络语言产生的过程中所包含的文化可以有效地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以及想象力,使得青少年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可以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找到适合自己的语言学习方式。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对青少年语言应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青少年学习规范语言的影响,二是对青少年规范用语的影响。由于网络语言是一种比较轻松、缺乏规范的语言,同时其逻辑性也不够强,很多网友在使用语言时也会出现错别字的现象,比如偶来乐表示的是我来了、霉女表示的是美女,这些现象是网络语言使用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对青少年的语言学习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会导致青少年对语言的认知出现偏差。另外,对青少年运用规范语言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会对青少年的阅读能力产生影响,由于网络语言是一种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但是学习过程中的用语一般都是比较含蓄、凝练的,因此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对于青少年的阅读能力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长期接触网络语言,处在网络语言的幽默、生动的环境下,青少年反而有可能不适应书面语言的特性,在潜意识中疏远规范语言文章而追求网络语言作品。其次,网络语言也会对青少年的表达能力产生影响。网络语言容易导致青少年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养成一些不规范的习惯,在表达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逻辑比较混乱、对词语缺乏推敲的现象,因此而导致词语结构错误、语义含混不清等问题的出现。当前很多青少年都会借着潮流,比如利用一些网络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但各种新兴词汇不断出现,有的词汇已经超出了汉语规范,如果不能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以及合理地使用,则很有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规范的行为,最终对青少年的语言应用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规范网络语言,正确引导青少年的语言使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当前的青少年语言应用的教育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语言环境下的语言应用教育,将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了分离,这种状态不利于彼此之间的交流,也不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不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指出对方的不足;其次,网络语言环境下的青少年在进行语言应用能力的学习和提升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学习氛围以及环境的稳定性较差,对于语言应用能力的学习十分不利;第三,在网络语言环境下,青少年的语言能力、知识储备能力往往不能达到相应的条件,增加了语言应用的难度。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利用网络语言,规范网络用语,对青少年进行正确地引导。比如对网络语言的产生过程进行规范,使得网络语言本身可以更加规范合理。为了给青少年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努力,比如教育部门、网络监管部门等,都应该对网络环境以及网络语言环境进行规范,防止一些不良群众在网络上散播一些低俗的语言,以防对辨别能力较差、接受能力较强的青少年产生影响。当然,要规范语言的应用,还需要青少年自身的努力,青少年应该要自觉遵守各种用语规范,对网络语言中的不良风气进行坚决地抵制,一旦发现一些不规范、低俗的网络用语,应该自觉抵制。

结语

网络语言是社会发展和汉语言语体变异的一个趋势,对语言运用和思想价值观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网络语言,对青少年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方面可以拓展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网络语言的不规范性也会对青少年对语言的规范使用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对网络环境进行监督和管理,规范网络语言环境和氛围,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梁朝辉,左利华.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2]汪盛颜.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3]张志坚.弘扬优良传统道德 加强大学生语言伦理道德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10).

[4]段兴利.青少年的网络礼仪教育[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

[5]梁爽.关于网络符号作为一种新兴的视觉文化现象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作者:陈琳

上一篇: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论文下一篇:文化建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