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养成与人格塑造

2022-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习惯养成与人格塑造

书法教育对小学生习惯养成和人格塑造的影响

摘要: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我国各个学科的教育能力也逐渐提升,在小学教育中的书法教育与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课本知识,更重要的还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塑造优秀人格。而书法教育对于这两者的影响极为显著。本文针对书法教育在小学生习惯养成和人格塑造方面的策略以及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书法教育;小学生习惯养成;人格塑造

引言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绵延至今,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在学校普及并开展书法教育是对文化的传承。现今正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在小学开展书法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书法知识与书法技能,还能够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优秀的人格品质,由此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下文为笔者分析。

一、书法教育在小学生习惯养成和人格塑造方面的策略

(一)正确引导,强化训练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良好的书写习惯不仅能够提升学习质量,还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所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十分重要。首先,教师就应该遵循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他们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1]。其次,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想要写好字,就是必须引导他们进行持之以恒的练习。当前,有很多小学生都有这样一种状况:在写字的时候,经常会有很多人有着一些不好的书写习惯,例如,书写姿势错误,写字笔顺不对等等。面对这些状况,教师就要正确引导并强化训练,在小学生出现书写姿势错误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格外注意,找到书写姿势不正确的原因,反复引导学生回归到正确的书写姿势当中。有很多人在写字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状况:拇指把笔包住,或是笔尖太低,关节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会导致学生看不到笔尖,身体不由自主地向前倾,头部向左歪,时间一长,错误的书写姿势就会对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不仅容易让人疲劳,而且更容易造成近视和脊柱弯曲等情况。所以教师一定要及时对这些错误的书写姿势进行矫正,帮助学生明确,哪怕是姿势这样的小事,也会对整个学习书法的过程造成影响,在生活中做事也是要从小事着手,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和人格。

(二)将书法学习与价值观相结合进行教育

当前,有很多学校过于强调文化课的理论学习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从而提升其综合素养,为社会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而书法的学习在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在对学生习惯养成以及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所以学校一定要开设书法相关的课程,课堂始终都是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利用书法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在书法中挖掘文化知识。除了硬笔书法之外,学校也可以开设软笔书法课程,以及书法史的理论必修课程,让同学们对书法更加了解。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举办有关书法文化的专题讲座,邀请在书法上有良好造诣的专家进入校园,深入广大学生群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理论课程教学的不足,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培养他们的书法兴趣。再者,学校还可以开展不同种类的实践活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馆以及书法展,在参观过程中,激发他们对书法的兴趣,感受到书法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由此强化他们热爱中国书法的精神。

二、书法教育对小学生习惯养成和人格塑造的影响

(一)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学习生活习惯

学习书法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首先学习书法可以使人静心。在写字的时候,唯有静下心来,注意力方能集中,思维也才能敏捷,字才能写好。所以在小学生练习书法的过程当中,必须凝神静气,摒除外界的一切杂念,将全身心都投入到写字当中。其次,书法教育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规矩。在写字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很多规律,譬如写字姿势,握笔姿势等等,都有一定的规矩。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小学生也能够更加明确规矩的含义,从而将写字中的规矩带入到生活当中。

(二)培养其细心,耐心,恒心,并提升人格魅力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当中,细心,耐心以及恒心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学校开展书法教学,学生通过长时间的坚持练习,能够形成很多宝贵的品质,并塑造优良人格[3]。在人的一生中,无论做什么事情,最重要的都是要有恒心。书法的练习更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坚持每天练习,对待每一笔都精益求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书法的练习也不是一天就能完成。在书法练习中培养的恒心不仅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工作以及事业带来很多益处,更利于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都是融合在一起的。在书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用一些古人练习书法的例子,例如王羲之,颜真卿学习书法的故事,通过这些人物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想,提升他们的人格魅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的书法也是如此。在小学课堂中开展书法教育,借助书法来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优良的人格品质。由此可见,书法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对汉字的学习,其中更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以及爱国情操。

参考文献:

[1]孙雨佳.试述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作用与发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1):140-141.

[2]万莉. 论小学书法教育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积极作用[D].赣南师范大学,2018.

[3]郭花.精勤求知書山路 菁华写意翰墨舞——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小学书法教育特色回眸[J].江苏教育,2017(85):73-75.

江苏省连云港市石桥中心小学 222114

作者:郑晓燕

第2篇: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健康人格

摘 要: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其最终目的是把孩子们培养成拥有健康人格,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人。在小学生的眼里,老师是除了父母,陪伴他们时间最长的人,也是他们最为亲近的人。孩子对于老师的依赖不亚于父母。班主任要把每一名学生都看成真正的人,尊重其人格,知道其需要,引导其发展,充分发掘孩子身上的种种潜能,培养他们的种种良好习惯,使他们养成快乐向上的健康心理,为孩子们的幸福人生奠基。培养学生一个好习惯,也许就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这正是老师能给学生的最好的礼物。

关键词:习惯养成教育;健康人格;小学生

一、小学生常见的不良习惯

笔者总结了小学生一些常见的不良习惯,如下:

1.贪玩厌学:孩子看起来倒是挺聪明,有些题目一讲就会,但一做就错。

2.粗心大意:孩子做什么事情都大手大脚,不够精细化,总是会忘记这个忘记那个。

3.偏科严重:只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科目。

4.缺少计划:没有学习计划,也没有学习目标,为学习而学习。

5.眼高手低:盲目自信,简单的问题不想去做。

6.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爱走神,做事不专注。

7.情绪波动:一点小的外因就会造成长时间的情绪波动。

8.基础薄弱:学习上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不足,不能长时间坚持学习。

9.不会思考:学习不动脑筋,学习的过程也不会思考。

二、不良习惯的成因分析与思考

1.学生自身的原因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生由于先天因素和环境因素会形成不一样的性格特征,如果学生性格比较偏激,行为习惯也会相对较差,他们中大部分人缺少起码的文明素养,无团队精神,自制力差,经不住挫折,行为散漫、不守规矩、随心所欲更不懂得如何利用身边的小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2.学校教育的原因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部分老师最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不重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绪波动。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往往是学校评价中忽视的重要部分。这些都是不良习惯的重要诱因,许多学生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越来越偏激,随着年级的升高会逐渐暴露出来。

3.家庭教育的原因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出生到上幼儿园,他(她)们都在模仿家长的一言一行,所以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一个人的一生。如果家庭中有了以下几点,就会使孩子产生不良习惯,身心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1)家庭成员的习惯不好,素质不高

一些家长本身就无视习惯的养成,不仅对自身的行为习惯没有要求,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也没有要求,甚至阻碍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父母要给孩子“做样子”作者朱庆澜形象地说道:“气象就是样子,家里是个什么样子,小孩一定变成什么样子,家庭气象,好比立个木头,小孩好比木头影子。木头是直的,影一定直;木是弯的,影一定弯曲,一点不会差的”。因此,要想把家庭教育搞好,首要出發点在于治好家,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家庭教育中,“唱白脸”和“唱黑脸”两种教育方式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父母引导子女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关键,一味地鼓励或批评都不利于孩子正确地认识事物、明白各种道理。但在更多时候,家庭教育则更重要地体现在环境和家庭生活方式对家庭成员的影响上特别是孩子。

(2)家境不好,条件有限

处于这样家庭中的孩子没有独立的学习空间,或是在家里学习时大人们不会注意到孩子,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总会受到干扰。长期处于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慢慢地,容易分神、思想不集中、学习上不上心等一系列的习惯就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

(3)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处理不当、气氛不融洽或因生计,父母顾不上孩子

比较突出的是留守儿童家庭和单亲、离异家庭。这些孩子由于缺少关爱而自卑,往往造成性格和习惯上这样那样的问题。留守儿童是现在许多中国家庭的普遍现象,特别是在农村,父母为了多赚一些钱而四处奔波,常年在外,把子女留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由于隔代爱,对孩子的教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父母有没在孩子身边,与子女之间因为缺少沟通,难免就有隔阂,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严重和学校教育衔接不上,长此以往,这些学生性格自卑怯懦或者是桀骜不驯,在行为习惯上也有所偏差。

有些家庭,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在这样缺乏爱的环境中成长,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慢慢地孩子表现出撒谎、不听从教导的不良行为习惯。

4.社会方面的原因

(1)现在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电视、网络、手机等方面所传递的一些负面信息,往往让学生价值观扭曲,学生完全沉迷虚幻的世界,缺乏责任感。

(2)来自同学、同伴的不良诱惑。同学和朋友是人生成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身边有一个或几个“坏”朋友,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幸福生活,甚至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小学生需要具备的几个优秀习惯

一个优秀的人,一生会有很多好的习惯,但这几个习惯是每个人所必须具备的。

1.举止文明的习惯。举止包括站立、行走、就座、手势和表情等,是指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姿态。文明的举止是一种修养,更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

2.诚实守信的习惯。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诚实守信是每个小学生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

3.尊重他人的习惯。与受人尊重一样,尊重他人也是我们需要具备的优良品质,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

4.守时惜时的习惯。从小养成守时惜时的良好习惯,懂得“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

5.懂得感恩的习惯。“妈妈永远爱你”、六旬老父捐肾救子、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等从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懂得爱,回报爱,学会感恩,学会热爱生活。懂得感恩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

6.勤俭节约的习惯。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目前,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刻不容缓。

7.遵守秩序的习惯。规则和秩序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如果没有遵守秩序的好习惯,任何集体活动都无法开展。

8.勤于动手、热爱劳动的习惯。自己动手可以提高学生自理自立能力,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

9.锻炼身体的习惯。锻炼身体不但能让身体结实健康,还能磨炼人的意志。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10.讲究卫生的习惯。讲究卫生是每一个人应有的生活习惯,它是一个人文明的表现,既体现了良好的个人面貌,又包含了对他人的尊重,在现代社会中,小学生养成讲究清洁卫生的好习惯特别重要。

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优秀习惯

好的习惯会让人受益终身,反之,一个坏习惯会牺牲一个人最宝贵的时光,甚至是人的一生。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用润物细无声的耐心,于潜移默化中让小学生建立起自己的良好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叶圣陶先生曾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下面是我在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方面的几点认识。

1.言传身教,规范约束

小学生的可塑性强,就像一张张白纸一样,你在他身边做了什么样的示范,他就会留下什么样的习惯,所以首先要求老师真正把“教书育人”“身正为范”落到实处,以自己的行为,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育教学,所以教师在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同时,还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这些体现在教师的一举一动上,包括处世态度、为人风格、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甚至还有教师的言谈举止、仪容服饰等方面。教师不断提高师德认识,成为学生的表率,达到真正的“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其次,教师要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利用制度来管理学生,让学生从小习惯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学生都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自己,既可以用同学的行为规范自己又能影响别人,有利于班级的管理。

2.营造环境,活动育人

“孟母三迁”的故事脍炙人口,这一流传至今的故事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多重要。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为学生安心学习创造舒适的环境。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环境整洁,学生文明礼貌,即使个别学生有一些小毛病,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也会得到逐漸的改进。

从以点滴做起。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学校、班级活动的开展(如三操、升旗、班队会、师生礼仪、搞卫生),以生活的仪式感让学生感受文明的力量,传播正能量,在小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要让学生感受到荣誉感,建立责任心、使命感。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把他们当成一个个的“小大人”来对待。只有充分地尊重与理解,才会激发出他们的积极性,只能让他们知道老师很重视他们,才会激发出他们的上进心。

3.家校配合,形成合力

首先,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时,应当多和家长联系和沟通,多听取家长的意见,把家长的意见融入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认真观察学生的日常表现,寻找每一位学生的“苗头”,及时有效地向家长反映情况,并寻求家长的配合教育,让孩子在白天、黑夜、平时和周末都能得到连贯性的教育。

另外,在管理班级时,多倾听家长的建议,并将班级的德育目标、对每个孩子的期望等等通过短信、微信等告知家长,让家长了解和理解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得家长能更全面地配合学校教育孩子。

其次,教师和家长联系时,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多报喜、巧批评。多向家长反映孩子的进步,多表扬孩子的优点,对于一些确实存在缺点的孩子在和家长反映时应多注意语气和方式,不要造成家长反感。

最后,家长也有正确的观念,不能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任务。家长在辛苦工作的同时也应多抽时间陪陪孩子,理解并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家校合作的成效是非常可观的,但如果只有一味地喊口号而不践行,那必然会是空洞无力的。对此,我认为家校合作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进行有效的开展。教育的重任从来都不只是学校的,更多的时候是来自家庭的,来自社会的,只有老师和家长相互配合,才能共筑良好的育人环境。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学雷锋活动、卫生监督员活动、安全小卫士活动,以及亲子活动,让空洞的说教变成学生自觉的行动,变成比赛,让学生收获良好习惯,体验情感交流。

4.反复要求,强化训练

有人说,二十一天养成一个好习惯。可见一个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在开始阶段做好督促检查,反复强化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同时,一个好习惯养成后,我们还要时时关注,定期巩固,以防止坏习惯冒头。

教育从来都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培养学生一个好习惯,也许就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这正是老师能给学生的最好的礼物。

编辑 王彦清

作者:周启慧

第3篇: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

姓 名:赵冬梅

单 位:胜利油田第一小学

时 间:二00四年三月

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曾引用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他们在学校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换句话可以说,忘不掉的才是素质。而习惯正是忘不掉的最重要素质之一。叶圣陶也曾说过,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习惯,如果从小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那么习惯就会成自然,习惯成定式,孩子以后就会自然而然从事某种格式化的行为了。

那何谓习惯呢?习惯就是一种行为,是由于长期重复或练习所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是一种自然的、不假思索的、不知不觉的行为。譬如走路,便是一种习惯的行为,是不必加以思索的,假使到了“邯郸学步”的地步,恐怕连路也走不好了。

那么,良好习惯对于人的发展究竟有何意义呢?也许,木桶理论可以从某一个角度解释清楚。木桶理论认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不是最长的木板。对于人的发展同样如此,人的失败往往由于自己的某种缺陷所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曾对148名杰出青年和115名被判处死刑的问题青年作过对比分析,发现决定他们命运迥异的不是其它,而是行为习惯和人格品德的差异,可见习惯关乎人的一生。

少年儿童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研究表明:0至6岁儿童自我意识开始启蒙,6至12岁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10岁左右儿童性格开始形成,而至16岁左右独立人格基本形成。因此,小学阶段是心理和行为方式形成的敏感期、关键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主体人格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重视小学生人格的形成、完善、发展。只有拥有健康的人格,才会拥有健康的人生;如果童年时代养不成良好的习惯,不仅后天矫正非常困难,同时还会潜藏着种种危险。

那我们该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呢?我认为习惯培养必须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即教师要做“有心人”,无微不至地全面关爱学生,大处着眼,从对人格塑造和终身发展的影响考虑,一切为了塑造未来的有用之材;而习惯培养又是具体、微观的,教师必须从小处着手,从日常看上去不起眼的细枝末节抓起。

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

学习虽说是一辈子的事,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但也存在一个捕捉最佳时机、形成扎实根基的问题。小学生可塑性很强,是打好学习基础、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抓住这个时机做工作,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果不予重视,一旦形成一些不良习惯,再想去改变或矫正就比较困难了。例如读写姿势,不仅直接关系到能否读好书、写好字,更重要的是关系到骨骼是否正常发育,视力能否保持正常,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等等,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重大。

从学生一入学,我就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日常学习的良好习惯。如:写字、读书时坐姿要端正,做到头正、肩平、臂开、足安,眼睛与练习本的距离大约一尺,胸部与桌缘的距离大约一拳,握点离笔尖大约一寸;写字之前先用手帕把手擦干净,免得弄脏习字本,写完字以后,把铅笔放起来,以免折断笔尖;引导学生养成“提笔即是练字”的习惯。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只要一提起笔来,就要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写,力求做到笔画清晰、间架合适、行款整齐。同时教师发挥示范作用,注意言传身教。由于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他们耳濡目染,心领神会,由此而产生的内驱力,对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人的一生来说,在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而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在生产、工作岗位和生活实际中自学,则是终生所需,这以后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不难设想,如果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来即使在没有任何强制因素和外人点拨的情况下,也能非常自觉、饶有趣味地去读书、去学习、去交际。学生时代播下的良种,便可赢得未来的丰收。因此,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便是着眼学生一生的发展,让他们终身受益。若干年后,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像细胞溶进血液一样融入他们的素质,他们将成为“规规矩矩写字、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做人”的一代。

二、倡导“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潜能

周弘和他自幼双耳失聪的女儿周婷婷,20年来创造了不平凡的奇迹:周婷婷在伟大父爱的精心教育下,三岁半开口说话,8岁会背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数,10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16岁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20岁在美国攻读心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3月,她被评为首届海内外《中国妇女》十大时代人物。这一切都得益于一位不平凡的父亲充满灵性的教育——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在实际的工作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上课铃声已响,可很多同学还未做好准备。这时,你如果发现并及时表扬了最先坐好的几位同学,“* * 坐得真棒!”“* *今天多精神啊!”不出五分钟,全班同学都会悄悄地、迅速地坐好了。此时你的心情,学生的心情,整个教室的氛围一定是令人愉悦的,一堂课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开始了。相反如果此时“啪”地把书往讲桌上一甩,指指点点地训斥学生:“你干什么呢?”“上课铃听到没有?”甚至再将这群“屡教不改”的孩子好好惩罚一顿,结果即使也很快安静了,但想必你的心情,学生的心情,乃至整节课的气氛都大不一样了吧!

出错犯规,其实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印记”。尽管宽容难以完全避免对错误的迁就,但我们仍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在教育中,宽容比惩罚更具有力量。教育专家魏书生一直喜欢与那些所谓的“差生”打交道。他们抽烟喝酒、打架斗殴、考试只有几分,原本是一群整天生活在“惩罚”中的人。但他们在魏老师真挚、宽容、细微的爱心中,渐渐步入正轨,有了明显的进步,不少人还有了大出息。这正说明,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上的,也没有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表扬永远比批评有力量。

在与孩子们的相处每一天,我都提醒自己:蹲下来,跟孩子在同一视线,站到孩子的角度来观察他们的世界。对每一个学生我都对他们寄以更高的期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及时鼓起他们的勇气,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前只有最优秀学生才能评选的班干部如今换成了在某方面有特长、有进步的学生,哪怕仅仅是说话比原来有进步的学生,都有机会当选。孩子不敢与家长说的话,可以找老师倾诉。平时调皮的孩子,我除了耐心开导,还让学生每人写出一条优点(如爱劳动、衣服干净之类),汇集成一封信交给他,结果家长通过打骂没有管教好的孩子,如今改掉了坏习惯。起初一些不理解“赏识教育”的家长们也纷纷认可了我的做法。

人性中最本质的追求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每个孩子都是为了得到赏识来到人世间的,而我们长辈总是舍不得给孩子一句合适的赞赏,总是对孩子喋喋不休,生怕孩子翘尾巴。赏识成了孩子渴望的一件奢侈品,在否定与警告中长大的

孩子在心理上重复着父辈们的悲观心理。”,我认为,孩子的心灵是张白纸,关键看教育者怎样绘制。如果在学校和家庭中推进尊重和平等的教育,让每一位老师和家长从爱出发教育孩子,那么赏识教育所倡导的“尊重、平等”的观念一定会带给他们一生的影响。

三、采取分层管理,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在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然他们在同一个班级学习总有他们共同的基础和需要,而每个学生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式方法上又有很大的差异。由于每个学生受到社会影响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在他们自身发展的各方面也存在着不平衡性,各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表现的方式和时间也常因人而异。

因此,我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在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摸清他们学习底数,掌握他们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后,登记造册,对他们逐个进行科学的分析,采取分层管理,注意个别对待,加强个别指导。一方面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分别提出不同要求。如对观察力薄弱,感性经验储备少的学生,注意引导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对学习粗心大意的学生,要求他们完成作业要仔细认真;对行动缓慢、反映迟钝的学生,鼓励他们提高作业速度,勤于思考;对视觉听力不好的学生,照顾他们坐在合适的座位;对成绩差的学生,冷静地和他们一起分析学习失败的原因,帮助他们找出改进的方法,避免其产生自卑心理和矛盾的心理压力;对思维能力强但学习不够勤奋的学生,多给以难度较大的作业,要求他们精益求精;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多检查提问,随时引导他们集中精力注意学习。另一方面注重因材施教。如鼓励差生“自我竞赛”,引导他们将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相比较,并及时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培育健康心理。通过分层管理,既转化了“差生”,使之跟上全班以保证大面积质量,又抓好“尖子”学生的培养,帮助他们挖掘潜能,更扎实、更深刻地打好基础,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班级整体水平,得到了家长的好评。

谁都无法否认习惯的巨大力量,它与人的发展终身相随。国外有谚语云:“人是习惯的奴隶。”王尔德也有这样一句名言:“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一丝不苟,持之以恒。

本文的最后,让我们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智利诗人加里埃尔拉·米斯特拉尔的一句话:

许多需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等待,

但是儿童不能等——

他的骨骼正在形成,血液正在生成,心智正在发育,

对儿童我们不能说明天,

他的名字是今天!

第4篇:培养习惯 塑造人格 促进师生健康成长

——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材料

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始建于1972年。现有33个教学班,学生近1700人,教职工160余人。学校多年来坚持质量强校,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加大规范办学管理,不断创新管理途径和措施。近年来,在以“家”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引领下,明确学校育人理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扎实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同时,不断深化师生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教育行风建设,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树立了良好的学校教育形象,社会信誉不断提升。先后荣获: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单位、辽宁省和谐校园、辽宁省五一巾帼先进集体、辽宁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本溪市先进集体、本溪市绿色学校、本溪市德育先进学校、本溪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本溪市教育局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本溪市教育局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本溪市教育局礼仪教育先进学校等荣誉。

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师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的关键所在;是师生健康成长,实现人生目标的思想基础。因此,学校把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融入学校常规工作中,常抓不懈。

一、 健全组织机构 完善工作机制

学校成立由党委书记孙士崇、校长刘喜彦为组长,学校中层以上领导为组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此项工作。具体工作部门——学校纪委:负责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学校德育处:负责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明确分工、明确责任,使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得到组织保障。

二、 完善制度建设 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家”文化的核心——和谐,责任与爱。围绕这一核心理念,学校提出了师生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 办学理念:

以生为本,为学生接续学习终身发展奠定基石 以师为本,引导教师做一个幸福的职业从教者 育人目标:

培养师生做优秀的社会公仆,具备“五个一”的素质:一个健全完整的人格、一个身心健康的体魄、一个适用于己的学习方法、一个终身受益的知行习惯、一个品味高雅的艺术爱好。

制定了相关制度和工作规范,如《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好习惯八十条》、《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学生文明礼仪二十五条》等。

三、 实施思想道德建设工程

(一)环境建设工程——“家”一般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

走进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厚重而典雅的“五个一”育人目标,师生育人立学的“四道”走廊文化及围绕此核心设计的学校每一处设施设备呈现在眼中,典雅中透露着活力,精致中蕴含着关怀。27中学多年来实践着学校的进步与发展,实现了对优秀人才的高培养,以“五个一”育人目标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让学生的智能与情感态度得到了最好的融合和发挥。这不仅是二十七中学的育人目标,也是二十七中学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

(二)教师培育工程——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培养

1、建设一支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形成一个团结、民主、廉政、务实、高效、创新的领导集体。

2、注重师德建设,建立师德考核机制与考核队伍。

3、完善考核机制,强化师德意识。制定《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师德规范》,以条例规范的形式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要求、约束、规范和指导,树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教师形象。

4、开展“读经诵典、润教人生”的读书活动。要求教师每个学期要实现1123目标(即阅读一部教育专著、撰写一篇教育论文、阅读体会两则、撰写3000字读书心得)。

(三)学生培育工程——独具学校特质学生的培养

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实施德育进程中,我们遵循并采取:贯彻“一个为本”——育人为本;坚持“一个注重”——调查研究;保证“二个遵循”——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实施“二个贴近”——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立足“三个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队伍建设,德育环境建设;拓展“四种育人途径”——课堂教学德育渗透,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实现“五个培养目标”—— 养成人生九种好习惯;形成健全人格;具有强健体魄;学会一种特长,掌握生活技能;确立正确人生目标。

贯彻一个为本——育人为本

教育的使命是传承与发展。即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传承五千年文明古国的道德观念;发展学生的智能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心理与身体。从而丰富学生的人生经历,促进学生由物化的“人”向文化的“人”转化。教育是一项以智慧激发智慧,心灵滋养心灵,生命呵护生命的事业。其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要完成教育的历史使命,实现教育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德育的育人功能,不折不扣的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坚持一个注重——深入调查研究

从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的目的出发,始终坚持深入研究,研究家长对教育的需求;研究学生对教育的需求;研究教师工作需求;研究目前德育工作现状;研究德育工作策略。以此为科学制定德育工作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由于学校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到学校读书的目的也在逐渐改变。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对家长的访谈,我们了解到,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二十七中的家长中有60%以上的就是为了升学,其他的无所谓。还有将近20%的家长可能是虚荣心的驱使,觉得把孩子送进二十七中学有面子,至于学得怎样无所谓。通过学生问卷,了解到学生“重智轻德”现象较为普遍。通过对教师的调查,发现“以成绩论英雄”观念左右教师的从教行为。为解决以上问题,采取如下策略:

一是家校合作共建,学校自2012年成立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家长学校以来,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更为紧密,家长委员会的成员能够尽职尽责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能够在全体家长全方位的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并对学校发展中的决策进行解析,同时学校能够依托致家长一封信、家校联系卡、校讯通、家长开放日、家长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家长也可以通过以上平台与学校和老师及时联系和沟通,以便更好的为孩子的成长创建最好的家校教育资源。

二是打造学生的成才观,开展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从培养学生讲文明、树文明形象入手,开展“让文明走进校园,让校园走向文明”教育活动。利用板报宣传文明习惯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利用升旗仪式发出倡议并举行签字仪式,召开班会学习学校印发的《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学生文明礼仪二十五条》《一日常规》,评选学校文明礼仪师范生等。通过大量的宣传教育活动,学生行为习惯明显改变,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加深了对人才观的理解,不再把分数看成是唯一的人才标准了。

三是转变教师的育人观念,尤其是班主任的育人观。众所周知,二十七中学是全市瞩目的顶尖学校之一,其管理水平、发展态势、尤其是升学情况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因此,多年以来,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提高教学成绩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逐渐形成了以成绩论英雄的观念。加上现阶段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削弱,更让班主任对德育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因此,我们把转变教师育人观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先,召开学校领导班子会议,研究德育工作思路,确立德育工作目标,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在校领导层面确立德育工作重要地位,为顺利开展德育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德促教,德智兼顾”理念逐渐渗透并扎根教师心里,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发展观。学校利用教工大会、班主任培训会、橱窗和宣传板报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宣传正确的育人观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促使教师树立正确育人观,进而形成正确的育人导向。

第三,以活动为载体,检验德育成果。通过家长会的组织,班会的设计与组织,“让文明走进校园,让校园走向文明”活动的组织,校园文化艺术节的组织等,我们欣慰的看到,老师们的育人观正在发生变化。他们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正逐步提高,开始关注活动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开始主动利用活动为契机来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已经初步形成。

保证“两个遵循”——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德育。人的行为受到观念支配,学校德育遵循“形成观念、培养情感、训练行为”的育人规律。一是教育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二是在师生中培育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师生情感交流,进而认同学校德育工作,自觉投身于德育工作;三是制定德育工作制度、学生行为规范细则,训练行为,养成习惯。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实施德育。不同年段的学生认知能力、认知特点合作自控能力都不同,若要德育工作取得实效,应根据不同学年段学生特点来进行。我们采取了分实施德育的办法。初一年级侧重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初二年级侧重于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初三年级侧重于责任意识、抗挫能力培养。循序渐进最后形成良好习惯,形成健全人格。

实施“两个贴近”——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

“生活即德育”。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其成长过程中自然受到社会各种现象影响(不论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因此,不必刻意回避社会问题,应积极主动的利用社会上鲜活的教材来育人,正面的充分利用;负面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用于警醒自己、教育自己(腐败问题、不正之风等)。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只有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德育才能取得实效。我们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典型教育学生,用学生自身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升旗仪式、午间阳光校园广播、各类优秀学生评选等宣传身边先进典型、校内发生的新闻、好人好事等)。

立足三个建设——德育队伍建设,学生队伍建设,德育环境建设 一是德育队伍建设。德育队伍建设突出三训:师德建设培训、专业化发展培训、教学改革与创新培训。依托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平台,以师德培训为核心有计划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三训”,同时通过规范、细化、量化教师的评价考核细则,开展多种教学拉练活动,引导教师不断提高师德认识和业务能力,推优树优学优,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创新能力强的社会信誉度高、家长满意的优秀的教师队伍。

二是学生队伍建设。学生队伍建设重在终身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促进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创设条件深入挖掘在校各学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能力,通过德育常规管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系统的习惯教育;通过深化非中考学科的兴趣课堂改革和中考学科目标教学课堂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通过特色活动小组的活动延伸和拓展学生的特长发展,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情趣爱好;通过教师引导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认知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学校教育的感召下学会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亲朋、热爱社会,热爱集体和国家,使学生具备五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健康健全的人格品质;健康的体魄(具备一种体育爱好或特长);掌握适合并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稳定、持久、和谐的良好习惯;至少具备一种艺术情趣或爱好。

三是德育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的设施和环境建设,保障教育教学安全有序、现代高效的发展。以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为核心,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实现学校办学条件和校园文化环境的文化、美化、绿化、净化、现代化。

拓展四种渠道——课堂教学德育渗透,德育活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首先,抓住课堂教学德育渗透这一育人契机。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基本形式,贯穿学生校园生活始终,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育人资源,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找准德育渗透点、利用德育渗透点,并将这一要求作为教学是否成功的一项重要指标。

其次,充分发挥德育活动的育人功能。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和重点,开展丰富多彩而又富于教育意义的十二项主题德育活动。

1、贯穿德育工作始终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主题为“让文明走进校园,让校园走向文明”的升旗仪式倡议字活动;标语、橱窗、班会等宣传教育活动;校园不文明行为调查活动等,培养学生树立文明意识。

2、旨在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培养活动。分年级进行规范教育活动,七年级入学即进行入学教育系列活动,学习《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文明礼仪规范二十五条》、《一日常规》、《九种好习惯》、《学会四会》,让七年级学生在入校之初就能了解学校的规范制度,用规范指导自己的初中生活,开展“好习惯 好人生”,主题活动,通过培养和训练,促进学生养成决定人生命运的好习惯。

3、旨在展示学生才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及体育系列活动。每年的11月活动的开展给孩子创造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活动中还将进行 校园英语口语大赛,校园器乐大赛,书画作品大赛,校园歌手大赛等,在活动中唱响青春旋律;新年文艺汇演中师生同台竞技,各领风骚。

4、结合国情、校情,开展主题鲜明的升旗仪式活动。(如培养文明习惯、诚信考试、清明节主题升旗仪式、学雷锋献爱心主题升旗仪式等),利用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好习惯教育等

5、培育爱家乡、爱祖国情怀的清明节参观活动。主题“追忆历史 传承文明,爱我家乡 共创未来”,学生参观本溪市博物馆,徒步烈士陵园,追忆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

6、旨在培养学生国防意识,训练学生意志品质的军训。学生在入学初将军训作为新学期的第一课,让学生接受军事化训练。

7、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发潜能的科技教育活动。于宏达同学代表本溪市参加省和全国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

8、旨在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自救能力的安全教育活动。安全教育常年如一,安全疏散演练常态化(每月第二周下第二节课如期进行)。

9、旨在矫正学生心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0、旨在激励先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开学典礼。聘请清华、北大优秀学生为学生做励志报告。(每学期一次)

11、“让践行优秀在我心中扎根”优秀学生励志行主题实践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学校获奖学生免费到教育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沈阳科学宫、辽宁省博物馆、九一八纪念馆、抚顺雷锋纪念馆、平顶山惨案纪念馆、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等)

12、开展“尚德成才”美德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美德教师”、“美德少年”评选活动,涌现一批美德教师和美德少年,让雷锋式“美德师生”在学校成长。

第三,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任何教育形式都无法替代的。我们在家庭教育方面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成立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定了《家长学校章程》和家长学校相关制度,完善了学校家长委员会,根据学生家长的申报和全校家长对自愿申报的家长同志进行民意测评、推荐,经学校指导小组研究,确定被推荐人选,征求个人的意见后确定,选取了22名家委会成员,学校颁发了聘书。家长学校的成立使学生家长能够更好的关注学生的教育,增进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同时家委会成员能够代表全体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监督和支持学校做好教育工作。

二是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育子方法。每学期聘请著名的教育专家对全校学生家长做一次家教报告,并在每月第三周周四或周五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 活动,长年坚持,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三是指导家长率先垂范,用自身榜样的力量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第四,不忽视社会给学生成长带来的影响。

社会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不容忽视(5+2小于0现象)。 一是利用社会鲜活的教材教育学生。

二是利用社会实践教育学生:(四学:学军、学农、学警、学历史)

1、新生入学第一课——军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

2、社会实践——学农。(组织得力,受到基地领导、员工的高度评价)

3、社区活动和警校共建活动——清除小招贴、爱警日等(给学生提供了解社会的机会)。

4、参观本溪市博物馆——爱国从爱家乡做起(了解本溪历史,激发爱家乡情怀)。

实现五个育人目标

通过三年的教育实践,基本实现培养目标:

1、健康健全的人格品质。

2、健康的体魄(具备一种体育爱好或特长)。

3、掌握适合并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4、形成稳定、持久、和谐的良好习惯。

5、至少具备一种艺术情趣或爱好。

我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德育为先,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校努力构建“和谐——责任与爱”的学校家文化,彰显环境育人的特色.学校一直坚持道德教育为首,素质教育为重,培养学生会做人、会求知、会劳动、会生活、会健体、会审美,为他们终生发展打下基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和谐的空间里体味成功的快乐,营造出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整体奋发向上、斗志昂扬、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蓬勃态势。

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 2014年9月

培养习惯 塑造人格 促进师生健康成长

——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材料

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

2012年11月

第5篇:培养优良习惯 塑造健全人格 成就美好人生

培养优良习惯 塑造健全人格 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

——参加德育评估检查引发的思考

前言:教育这件事情并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进行的,它意味着一种神圣的使命和责任,一种特殊的情怀。

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灌输。目前,教育如在夹缝中生存,举步维艰,德育工作更是如履薄冰,很难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令我们欣慰的是,本溪的德育工作正在步入正轨,向着健康的、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方向发展。

从事德育工作许多年,经历了无数德育过程,见证了诸多教育案例,目睹了当今教育形势,引起我对德育工作的一些思考,也有些许迷茫。2014年10月30日至11月10日,随德育部组织的德育评估检查组检查了十所学校,使我对当今本溪的德育工作现状有了新的认识,现将一些思考付诸笔端,与同仁共享。

一、对德育工作地位的思考:德育首要地位始终面临考验,目前,真正重视德育工作的仍只局限于德育工作者,其他人还只是停留在表面,尤其是社会层面,不重视德育,直接导致家长们的不重视,他们唯成绩说话,品德好坏无关紧要,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极大阻碍。记得某次会议上,一位领导对目前德育现状表现出担忧。他说:每天看到家长领着孩子学奥数、学语文、学英语、学美术、学音乐等,没有一位家长领孩子学品德的,也没有参加心理健康培训的,此现象实在令人担忧。这种现状不是我们学校可以解决的,是社会问题,但确实是制约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首要问题。如今,德育地位在悄悄提升,家长、社会正在逐步

认识到德育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要性。这是我们德育工作者所期待的,对德育工作取得成效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对德育常规管理的思考:流于形式,没有德育处同志和值周教师检查,学生不能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没有实现自我教育目标——慎独。这是一种缺失。由此,我也想到中、小衔接问题,亟待解决。小学的德育目标是什么?中学如何实现学生持续发展?现象: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缺失基本的道德水准。中学还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培养习惯,这不符合规律,中学应以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培养习惯上(中学在补课)。这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小学:抓养成教育,促全面发展;中学:抓规范教育,形成理念,使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接受相应的教育。即每个阶段应该有教育的“重心”。

三、对德育特色的思考:对德育特色理解不深,不敢妄言。但我个人认为,特色不应该是刻意追求,有意打造的,学校德育特色不同于产品,可以创品牌,而是学校德育工作过程中不断积累、积淀出的一种核心文化,或是核心理念。否则,会造成人们为特色而特色,脱离实际,使德育工作时效性难以实现。这次参加评估检查的十所学校,让我眼前一亮,每所学校都有符合学校实际的文化特色或特色工作。充分体现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师生对学校发展的向往及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视。尤其反映出学校一把手想德育、懂德育、做德育的前瞻意识,以及注重德育实效性的务实精神。各校能准确把握本校实际,找准切入点,正确定位学校德育目标和学校特色文化,为学校德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和学校

特色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对德育工作思路的思考:从当代人才观的角度出发,我们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应该遵循:立足“好习惯、好人生”的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夯实基础;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育人先育心),实现突破,从而实现人才的高素质。加强科技教育,发现并培养学生特长,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全面发展”的理解: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怎么可能“全面发展”,自古以来不是“术业有专攻”吗?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不可否认的,我们应该遵循“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不能因人才观的偏差导致教育的不成功。

五、对德育工作实施办法的思考:六个字概括:“发现、培养、引领”。发现:发现优点,发现特长——鼓励创新;发现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培养:培养优良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引领: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发展观、人生观——为学生终身发展正确导航。

六、对德育工作过程的思考:基于以上思考,使我对德育工作过程进行思考 ,现摘要如下:

开展德育工作,实施德育教育进程中,应遵循:贯彻“一个为本”——育人为本;坚持“一个注重”——调查研究;保证“二个遵循”——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实施“二个贴近”——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立足“三个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队伍建设,德育环境建设;拓展“四种育人途径”——课堂教学德育渗透,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实现“五个培养目标”—— 养成人生九种好习惯;形成健全人格;具有强健体魄;学会一种特

长,掌握生活技能;确立正确人生目标。简述如下:

一、 贯彻一个为本——育人为本

教育的使命是传承与发展。即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传承五千年文明古国的道德观念;发展学生的智能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心理与身体。从而丰富学生的人生经历,促进学生由物化的“人”向文化的“人”转化。教育是一项以智慧激发智慧,心灵滋养心灵,生命呵护生命的事业。其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并具有“个性特点”的人。

回顾德育工作经历,深深体会到,要完成教育的历史使命,实现教育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德育的育人功能,不折不扣的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二、 坚持一个注重——深入调查研究

从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的目的出发,应始终坚持深入研究,研究家长对教育的需求;研究学生对教育的需求;研究教师工作需求;研究目前德育工作现状;研究德育工作策略。以此为科学制定德育工作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应采取如下策略:

一是转变家长的育人观,利用班会、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教育家长提高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德——人立身之本”思想。

二是转变学生的成才观,开展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克服“重智轻德”思想。

三是转变教师的育人观,尤其是班主任的育人观。众所周知,二十

七中学是全市瞩目的顶尖学校之一,其管理水平、发展态势、尤其是升学情况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因此,多年以来,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提高教学成绩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逐渐形成了以成绩论英雄的观念。加上现阶段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削弱,更让班主任对德育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因此,我们把转变教师育人观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先,召开学校领导班子会议,研究德育工作思路,确立德育工作目标,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在校领导层面确立德育工作重要地位,为顺利开展德育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德促教,德智兼顾”理念逐渐渗透并扎根教师心里,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发展观,促使教师树立正确育人观,进而形成正确的育人导向。

第三,以活动为载体,检验教育成果。

三、保证“两个遵循”——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一)遵循教育规律实施德育。人的行为受到观念支配,学校德育遵循“形成观念、培养情感、训练行为”的育人规律。一是教育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二是在师生中培育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师生情感交流,进而认同学校德育工作,自觉投身于德育工作;三是制定德育工作制度、学生行为规范细则,训练行为,养成习惯。

(二)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实施德育。不同年段的学生认知能力、认知特点合作自控能力都不同,若要德育工作取得实效,应根据不同学年段学生特点来进行。我们采取了分按实施德育的办法:初一年级侧

重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初二年级侧重于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初三年级侧重于责任意识、抗挫能力培养。循序渐进最后形成良好习惯,形成健全人格。

四、实施“两个贴近”——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 “生活即德育”。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其成长过程中自然受到社会各种现象影响(不论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因此,不必刻意回避社会问题,应积极主动的利用社会上鲜活的教材来育人,正面的充分利用(培育民族精神等);负面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用于警醒自己、教育自己(腐败问题、不正之风等)。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只有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德育才能取得实效。我们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典型教育学生,用学生自身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升旗仪式、午间阳光校园广播等宣传学生中的先进典型、校内发生的新闻、好人好事等)。

五、立足三个建设——德育队伍建设,学生队伍建设,德育环境建设

一是德育队伍建设。德育队伍建设突出三训:师德建设培训、专业化发展培训、教学改革与创新培训。依托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平台,以师德培训为核心有计划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三训”,同时通过规范、细化、量化教师的评价考核细则,开展多种教学拉练活动,引导教师不断提高师德认识和业务能力,推优树优学优,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创新能力强的社会信誉度高、家长满意的优秀的教师队伍。

二是学生队伍建设。学生队伍建设重在终身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需

要,促进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创设条件深入挖掘在校各学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能力,通过德育常规管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系统的习惯教育;通过深化非中考学科的兴趣课堂改革和中考学科目标教学课堂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通过特色活动小组的活动延伸和拓展学生的特长发展,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情趣爱好;通过教师引导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认知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学校教育的感召下学会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亲朋、热爱社会,热爱集体和国家,使学生具备“五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健康健全的人格品质、健康的体魄(具备一种体育爱好或特长)、掌握适合并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稳定、持久、和谐的良好习惯、至少具备一种艺术情趣或爱好。

三是德育环境建设。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的设施和环境建设,保障教育教学安全有序、现代高效的发展。以校舍工程安全建设为核心问题,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实现学校办学条件和校园文化环境的文化、美化、绿化、净化、现代化。

六、拓展四种渠道——课堂教学德育渗透,德育活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一是抓住课堂教学德育渗透这一育人契机。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基本形式,贯穿学生校园生活始终,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育人资源,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找准德育渗透点、利用德育渗透点,并将这一要求作为教学是否成功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是充分发挥德育活动的育人功能。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和重点,

开展丰富多彩而又富于教育意义的主题德育活动。如贯穿德育工作始终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文明意识;旨在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培养活动,促进学生养成决定人生命运的九种好习惯;旨在展示学生才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校园文化艺术节; 结合国情、校情,主题鲜明的升旗仪式;旨在培养学生国防意识,训练学生意志品质的军训;旨在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自救能力的安全教育活动;旨在矫正学生心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旨在激励先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开学典礼等。

三是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任何教育形式都无法替代的。家庭教育应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二是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育子方法

三是指导家长率先垂范,用自身榜样的力量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四是不忽视社会给学生成长带来的影响。

社会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不容忽视(5+2小于0现象)。 一是利用社会鲜活的教材教育学生。二是利用社会实践教育学生。 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育人工程,需要德育工作者付出汗水和智慧。我们所想、所做的工作,也是大家在想在做的。今天在此与大家交流,希望对德育工作者有所启示,以促进我市德育工作健康发展,取得实效。

培养优良习惯 塑造健全人格 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

——参加德育评估检查引发的思考

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

高德林 二0一五年四月

第6篇: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人格魅力养成

一、综合素质与人格魅力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内涵,学术界的看法不尽一致,笔者认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思想品德素质,智力素质,心理素质,角色素质和健康素质五个层面上。这五个层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思想品德素质体现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行为等一系列道德要素的有机结合;智力素质反映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面的广博等情况;心理素质主要指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能力,以及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角色素质为角色规范、角色认同、角色适应、角色整合诸方面的素质;健康素质则指体力、精力、耐力、毅力等生命指标,同时还与其它四因素紧密相联系。

人格魅力则表达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特征以及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学识、素质的内在结构与行为表现的有机融合,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能力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魅力是人们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它不同于一般的能力、魄力。能力、魄力等是魅力的雏形和“粗坯”,魅力则是它们臻美的“艺术品”。而在今天的社会里,一个能受到别人欢迎、容纳的人,他实际上就具备了一定的人格魅力。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不再是仅仅需要掌握单一技能的高精尖人才,更需要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基础雄厚、具人格魅力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以能应付新的挑战。

综合素质提高和人格魅力养成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模式,对他人的东西机械地模仿,极易出现“东施效颦”现象。这就要求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这样每个人都会有也应该有自己的人格特点和魅力特色。

人格魅力源自较高的综合素质,体现人的性格特征,是一个人心理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它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格、思想情感、性格气质、学识教养、处世态度等。

1.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上,表现为对他人和对集体的真诚热情、友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待自己严格要求,有进取精神,自信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表现得勤奋认真。

2.在理智上,表现为感知敏锐,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在思维上有较强的逻辑性,尤其是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在情绪上,表现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振奋豁达的心境,情绪稳定而平衡,与人相处时能给人带来欢乐的笑声,令人精神舒畅。

4.在意志上,表现出目标明确,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果断,坚忍不拔,积极主动等一系列积极品质。综合素质提高和人格魅力养成,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为重要。

首先必须认清当前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趋势,深刻认识综合素质提高和人格魅力养成的意义和长远利益,养成主动力、积极的习惯;

其次必须克服思想障碍,大胆探索创新,认真学习实践,注重形成特色;

再则充分完善人格,自觉主动培养信仰坚定、矢志不移的坚强毅力;品行高洁、才学逸群的吸引力;沉着果断、潇洒自如的感召力;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亲和力;举止得体、言谈机智的感染力;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能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任永辉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

1摘 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极为丰富,其对于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08)09—0005—02人文素质是一种内在品质、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从深层次上体现了人才的质量。因此,提高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之人格、人性、人伦完美,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极为丰富,其对于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能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起一种强大的民族力量。以增强我们的精神力量。在校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通过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对社会和对个人的理性认识,从而大大增强大学生的精神力量,推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人文精神强调的是追求运用知识时的良知、责任感和价值观。通过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青年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实现、精神文明不断升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就需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高校应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入手,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成为具有较高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敬业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易经·乾卦·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人从四季推移与日月星辰运行等自然现象中悟出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在数千年华夏文明史上一直是最重要的、居于主流地位的文化精神。所谓“自强不息”,就是自我发愤图强,永不停息,这是一种尚刚精神的体现,它对于培养我们民族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各业竞争日益激烈,面对竞争局面,我们应当树立知难而进的进取意识,在竞争中开创新局面,推进自己的事业。当代大学生要树立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观,积极主动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和奋斗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别突出的主题,是“夙夜在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等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深化与升华。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精神,可以激励当代大学生以历代爱国英雄为榜样,继承爱国主义传统,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刻苦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 天人合一的和谐意识

华夏祖先在上古时代农耕经济背景下形成了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易传·文言》,强调人与自然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北宋张载正式提出“天人合一”命题,他认为天地犹如父母,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都由气所构成,有着共同的本性,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都是我的朋友:“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篇》),表达了人不仅要仁爱四海之民,而且要善待自然万物的崇高精神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的行为与自然规律的协调,大学生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天人合一”思想,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清醒认识到如果凭借人的贪欲膨胀而肆意掠夺与破坏自然资源,那就是涸泽而渔、杀鸡取卵,人类将再无资源可用。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牢固树立环保意识,自觉维护生态平衡,保护野生动植物,绿化环境,防治环境污染,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证社会经济的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不为物役”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不为物役”,“物”被儒家表述为“利”,与“利”相对的是“义”。儒家并不弃绝功利与财富,他们肯定人对“利”的合理追求,但如果“利”与“义”形成对峙,就应该舍“利”而取“义”。儒家强调“利”的追求必须接受“义”的制约,相对于“义”,“利”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可以合理地追求金钱和财富,但有些人滑向了一味追求物欲之境地,将对金钱的索取看作人生价值所在。大学生应引以为戒,汲取传统文化“不为物役”的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高尚的人生观,不做金钱的奴隶,避免滑入拜金主义的泥潭。

(五)仁人君子的道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德”的首要问题就是“仁”,“仁”的基本精神是爱人:“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仁”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种接人待物的态度,深刻地体现了“爱人”的精神,是进步和高尚的。儒家所说的“君子”是至善至美的“完人”,怀有“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勇毅气概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品格,具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在今天,这种“仁人君子”的道德修养,对于净化人们的灵魂,净化社会风气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引导他们以传统文化中的仁人君子为楷模,自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完善自我人格。

三、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提高认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目前,大多数高校重理工轻人文,重技术轻素质,忽视甚至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尚未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摆在重要位置。鉴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学校应重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把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纳入教学计划,选派精通传统文化的教师开设相关选修课程,

使学生有一个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

(二) 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每天处于其中的一种人文环境,它的好坏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素质有很大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以某种特有的潜在作用影响制约着大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水平,改造着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形成大学生牢固的道德观念、崇高的思想品德、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学习、娱乐和兴趣、爱好进行正确引导,将传统文化寓于校园文化之中,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文化周、文化月活动,开设有关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影视作品等。校园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第二课堂,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可以使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熏陶。

(三)分清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传统文化是在过去形成的,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有些带有专制时代特点的内容已经过时,如“三纲五常”、“忠君”等。传统文化中的“礼”过去指遵守那个时代的社会规范,现在则应以现行的法律法规、习惯为准则。因此,大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不能食古不化,唯古人之言行是崇,而应适应时代的需要,讲究权变,以便更好地完善自己,把自己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 张立英.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J]. 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3)..

[2] 李庆祝.浅析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4).

第7篇:《高级管理者职业化塑造与养成》-中国讲师网

【授课方式】

现场集中面授+概念形象讲述+案例分析研讨+操作方法传授+小组交流互动+实战指导总结等。

【授课对象】

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等高级管理者 【授课时间】 1-3天(6-18小时) 【授课地点】 客户自定 【课程大纲】

(以下四个单元、十二大模块,可根据企业实际需要自由选择) 第一单元:高级管理者职业化意识(1-3小时) 模块

一、企业高层的职业素养与企业发展关系

1、企业发展远景与企业高层职业素养

2、企业三大管理层次工作职能特点剖析

3、企业高层常存的四大通病剖析

4、企业高层职业化的定义与内涵

5、企业高层职业素质冰山理论模型 互动游戏

案例

模块

二、企业如何实施职业化管理

1、企业实施职业化管理的意义

2、企业职业化管理的基本思路

3、企业职业化管理的系统模型

4、企业职业化管理的动态过程

5、企业提升职业化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案例:西点军校的故事、致加西亚的一封信。 模块

三、高层必备的卓越职业理念

1、企业需要什么样的高层?

2、500强企业高层一流的职业特点剖析

3、高层必备的六大职业能力

4、企业基层高层须修炼的七个好习惯

5、高层的思维模式与6顶思考帽

案例剖析:广东某知名电器企业总裁为何能从员工到元帅?

小组讨论:结合你当前的工作现状,进行职业素质自我检查,还要做哪些改进? 第二单元:高级管理者职业化态度(1-3小时) 模块四:高层职业道德与企业家精神

1、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

2、企业道德与企业家精神

案例:2015年3.15晚会、马班邮路上的忠诚使者 模块五:高层的职业化心态

1、 个性影响职业的前途

2、 何为积极的工作态度

3、 管理里中的情绪认知

4、 培养自控能力

5、 压力管理方九秘诀

6、 怎样创造成功与幸福的人生

案例:ABC你是哪一位?、压力测试表等 故事:苏东坡与佛印 模块六:领导风格与领导魅力

1、 权力与影响力

2、 四种领导风格

3、 C5教练法

4、 养足够自信

5、

树立自身威信

第三单元:中层管理者的职业化形象(1-3小时) 模块

七、公司的整体形象

1、公司所有的物品需要全方位“力求统一”

2、公司所有的流程、文件等“力求标准、力求简化”。

3、公司所有的建筑、招牌等“力求精致”。 案例:肯德基和麦当劳的CIS、空中厨房等 模块

八、高级管理者形象塑造与气质修炼

1、管理者的仪容、仪表

2、管理者应有的仪态礼仪

3、商务场合的几种重要礼仪

4、注重管理者的谈吐与内涵

案例:圣诞树来了、爱问的人、 王总请客 互动:你坐对位置了么

第四单元:高级管理者的职业化技能(3-9小时) 模块九:时间与会议管理

1、我们为何忙乱

2、时间管理的四个原则

3、会谈的时间管理

4、第五代时间管理 案例:任经理的一天等 故事:鱼竿和一篓鱼 模块十:目标与绩效管理

1、 目标管理法解与SMART原则

2、 工作追踪与目标管理法实操

3、绩效考核的目的与对象

4、绩效考核的难点与绩效循环

5、 如何设定绩效标准及量化

案例:某企业目标管理绩效表、PDCA循环分析 小组练习:如何制订工作目标? 模块十一:激励与授权

1、激励的分析与原则

2、制度性激励与非制度性激励

3、激励的策略与方法

4、为什么不授权

5、授权的原则与类型

6、如何让下属理解权责

故事:雁群的启示

游戏一:数字接龙实践/千手观音实践

案例解析:以企业人力资源部高层为例进行岗位解析 模块十二:有效沟通与团队建设

1、沟通 基本理念与目的

2、沟通细节与技巧

3、多层次沟通技巧

4、团队价值与冲突

5、好团队的特征

6、组织角色与团队角色

7、团队建设与企业文化

案例:不能一次到位、不同的意见、客户的时间等 故事:天堂与地狱、秀才去买材 团队游戏:我们是一个人等

上一篇:精准扶贫与脱贫攻坚下一篇:学校年度财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