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养成会领导致辞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好习惯养成会领导致辞(精选10篇)

好习惯养成会领导致辞 篇1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种文化,贯穿了中华儿女的思想,她又似一种元素,融入了中华儿女的血液,更似一盏明灯,点亮了中华儿女个人生修养的方向。是什么?用她那独具得内涵,折服了一个又一个民族;是什么?令一个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闪烁着如此鲜明华丽的光芒,是文明礼仪。文明礼仪是文化的核心,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它就是平时良好习惯的产物。

我们清楚地看到:全球正在兴起学习汉语热,研究儒家文化,各国都在竞相创建“孔子学院”,然而,在我们的校园里,不少同学却逐渐在淡薄个人精神文明的修炼,诸如:对待呕心沥血的老师,少了几分尊重,多了几分挑剔。对待他人的演讲,少了几分尊敬,多了几分评头足论。可以说,当中国孩子开始变的倔强的时候,韩国的孩子正在恭恭敬敬的双手下垂,聆听父母的教诲;当中国的孩子边看电视,边大声指挥父母干这干那的时候,美国的孩子正在打扫房间,修剪草坪;当中国的孩子上学坐轿车的时候,日本的孩子正在独自背着背包,去高山旅行。当日、韩、美等国家正学着我们“温、良、恭、俭、让”传统美德时,我们自己却在一点一点的丢弃。

我们更清楚:良好习惯的养成,体现在日常的语言和行为举止上。校内遇见老师,来宾应微笑致意,主动问好;同学之间不说脏话,不

起、不叫带有侮辱性的绰号;衣着得体,穿着校服;吃饭时保持安静、吃得干净、同学之间互相尊敬;课间不追逐打闹,上下楼不互相推挤,不在校园里乱抛纸屑;参加课间、课外活动、自觉排队,不无故离队,;正是这些细节,才无时不刻不体现东外的内涵,对于我们东外学子而言,文明习惯就是要从自身做起,从细微处做起,努力践行“五好”习惯。

好习惯养成会领导致辞 篇2

一、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足鼎立”, 相辅相成。父母的第一责任是教育孩子, 而教育孩子的第一位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看来, 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基础。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 父母的言谈举止, 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 孩子会以父母为榜样。所以, 在家庭中,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 正确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夫妻关系。在亲子关系上, 父母应该多一些鼓励和宽容, 当孩子犯错了, 父母应该带着孩子从过失的痛苦中走出来, 不要盯着孩子的过失不放, 要学会倾听, 一味的指责和批评不仅于事无补, 而且会造成孩子对父母感情的疏远。其实, 孩子有过失的时候, 恰好是父母教育的良机。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弥补过失和解决问题上, 是教会孩子承担责任的最好方式。在家庭教育中, 父母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然而大多数父亲认为“相夫教子”是孩子他妈妈的事情, 殊不知, 父亲的教养态度以及教养方式对孩子个性、学习成绩、性别角色的形成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是父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缺席, 就极易导致孩子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 造成心灵的扭曲与心理的异变。所以, 父母应该用心去营造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让孩子在这个摇篮里健康地成长!

二、学校教育是习惯养成的关键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教书育人, 也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

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气氛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开辟报刊栏、宣传栏、黑板报、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充分发挥校园电视广播系统的引导宣传作用;在学校醒目的位置悬挂格言警句, 展示学校的校训和教书育人理念, 提升校园文化层次。

古人云“寸有所长, 尺有所短”, 面对中职学生有很多不良习惯时, 教师不要求全责备, 尽可能掌握他们的症结所在, 多用赏识的眼光, 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症下药, 客观全面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生美好前途的信心。

老师要本着“授人以渔”的宗旨,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在学习上, 教会学生预习、学会听课、学会高质量地完成作业、学会复习和阅读等学习技巧;在生活上首先要抓好学生宿舍卫生、作息的管理, 公共用品管理, 设表扬栏和警示栏, 培养讲卫生, 有秩序, 守时间的好习惯。其次, 要加强学生用餐管理, 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第三, 要加强艰苦朴素的思想教育, 衣着整洁、大方, 不留怪异发型等。要追求正确的时尚观: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 “什么样的老师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所以, 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 率先垂范, 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要把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到中职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 渗透到教学和社会服务各个方向。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育人资源, 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 自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学校应该重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 引导让学生初步了解职业以及企业需要具备哪些职业能力的人才,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职业定向, 还可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 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建立正确的职业观, 确立目标, 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获得学习的动机。

学校应该站在对社会负责, 对家长负责, 对孩子负责的高度, 全力做好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 为社会分忧, 为家长解愁。学校可以采取用校讯通的方式, 定期向家长反映孩子的情况;或者设定家长日, 请家长到学校来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学校还可以建立留守生档案, 深入研究每一位留守生的家庭教育环境, 孩子的心理性格特点, 找准施教切入点,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社会教育的力量不可低估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教”的三维教育体系是很有必要的。每个乡镇或者社区都可以借助社会的力量建立一所“家长学校”。学校开设中华经典课程:比如《弟子规》、《孝经》、《论语》等, 以集合、分班、业余兴趣班等模式, 集中开展科学育子经典育人的活动, 为家长解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育无方”的困惑。

营造有力于中职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净化中职生成长的土壤。当地政府应加大对社会治安的有效治理, 严厉打击不法分子, 加强执法力度, 对于一些黑网吧或者违规网吧进行整治, 规范管理商业行业和综合性服务行业, 加强对社会人的宣传教育, 正确引导人们的生存价值观念等等。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 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紧密配合。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学生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进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 1993.

[2]王玉琛.《魏书生育人艺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3]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上海亚东图书馆, 1928年4月初版本.

[4]金堂.《优秀中学生的16个学习习惯》.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6年9月.

念好三字诀,养成好习惯 篇3

一、以“学”明查,“启蒙”教学要讲求扎实

几个版本的教材都是一年级下册时教学音序查字法,二年级时教学部首查字法和数笔画查字法,此后一般没有这方面的教学内容。那么,教师如何利用这两次教学,“授之以渔”,为学生成功开启字典的“启蒙”教育呢?

首先,要创设趣味盎然的情境,拉近孩子与字典的距离。教师要保护学生初次接触字典的好奇与探知心理,尽量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趣味导入,引导学生从扉页到后环衬来个初步感知:“让我们翻一翻,看一看这个不说话的老师有多少秘密。”几分钟后,学生对这位“新朋友”会有很多很多“发现”,此时教师可以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这位‘老师’个子虽小,学问可大了,谁愿意跟它交朋友,谁就能增长大学问哦。”让学生对字典增添了一份亲近感。其次,查字法的讲解则要追求生动可感、扎实有效。比如音序查字法,笔者是这样教学:“字典是一个汉字王国,里面住着许许多多的汉字公民,游老师的姓就是其中一个,今天咱们一起登门造访。”通过课件演示,第一步,“进入城门”——找出“游”的音序“Y”;第二步,“查找门牌”——在音节表中找出“游”的音节“you”;第三步,“进入单元”——“游”住在字典的哪一页,哪一处;第四步,“拜访主人”——阅读“游”字头下的字音、字形和字义。这样,学生在愉悦中接受学习,获取方法,更可贵的是他们会运用这种方法继续造访汉字王国的其他“公民”,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二、以“练”促查,综合实践须致力夯实

要让学生切实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必须辅以一系列的持之以恒的训练,从而促使学生从“应付性查字典”走向“自觉性查字典”。形式一:开设“查字典综合实践课”。第一步,强化对三种查字法的理解和运用。教师问:“这三种方法分别在什么情况下用?”然后以任意方法查找同一个汉字,比如查找“典”字,让学生自由交流自己是如何查到这个字的,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第二步,提出新任务,“你知道‘典’这个汉字字头下这些符号代表什么?你能够准确选择这个‘典型’的‘典’的恰当义项吗?这个字有异形词和非异形词吗?你是怎么知道的?……”第三步,趁学生心存疑惑,教师就以“典”字与“凡例”结合,引导学生熟读“凡例”,感受字头底下那个神奇无比的知识世界。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学者务必借助综合实践课把查字典教学引向深处,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字典的功能。形式二:布置“字典和我”翻阅大行动。要求学生查出和自己相关的人、事和物,比如查出自己的名字、自己父母的名字;查出自己就读学校的名字、同学的名字……这样的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能真真切切感觉到查字典的情趣和实用价值。但是要注意活动不要扎堆进行,而且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教师可利用晨会课或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安排检查和交流。形式三:“每课一练”活动,即在每节语文课安排学生查找指定的一个汉字,对查得既快又准的学生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激励,并且请他为其他同学讲讲查到的意思和组词。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检测查字速度,还能够磨砺查字熟练度。总之,练的形式不拘一格,需要教师舍得花时间,不急功近利,一点儿一点儿地提升查字典的熟练度,一步一步地树立学生使用字典的生命自觉。

三、以“用”督查,日常运用宜多方落实

查字典教学的终极目标应是指向于学生能够养成自觉运用字典辅助“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所以,教师要创设机会把查字典与各种语文活动结合起来督促学生运用,在“用”中形成习惯。

首先在阅读活动中加强运用。课内阅读的预习环节,要求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扫除障碍,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阅读课外读物时,小学生受识字量的约束遇到“拦路虎”是在所难免的,告诉学生务必借助“无声的老师”打通阅读通道。为督促学生查阅字典,可要求把查出的字的读音、义项写下来,一方面加强记忆,另一方面便于检查。其次在写作活动中引导运用。在写作文和随笔时,当遇到需要据词定字或需要据义选字时,教师都要借机督促学生查字典解决。再者可以在比赛中滋养运用意识。近年随着“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的火热开展,字典吸引了社会的目光,在校园里读字典、背字典成为中小学参赛对象的必修课。由此可见关乎查字典的比赛不仅能激扬学生查字典的热情,提高他们查字典水平,更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查字典习惯。教师要依据年段特点设计比赛的内容与标准,更要关注学生实际能力,让人人都能品尝得到参赛的快乐,体验得到成功的果实。低年级可以设计查字法单项比赛;中高年级设计查字典综合知识竞赛。甚至,还可以考虑将查字典的实际操作引进书面测试中,以取代那种用书面知识形式考查学生查字典知识与能力的做法,进一步促进学生良好的查字典习惯的养成。

在义务教育阶段,字典的教学时空有限,但训练视野无疆。如何训练,诚如叶老所言:“第一,必须讲求方法。第二,必须使这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笔者坚信,只要方法科学,笃实训练,在持之以恒的翻阅中,在日复一日的累积中,学生一定可以养成自觉查阅字典的好习惯。

养成好习惯 篇4

老师常常教导我们,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我们才能做好任何一件事情……但是,我根本就没有听进去,还是像以往那样忘东忘西、丢三落四。直到这个坏毛病给我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时,我才知道,老师说的是对的,我应该要听老师的话,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认认真真的做好。

有一周的周末放学回到家里,我没什么事情做,就只有去写家庭作业了,我打开书包,找作业记录本看看有什么作业。可是我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心想:不会落在学校了吧,算了,反正作业在就行了。于是,我就回想着,有什么家庭作业呢?我努力的想着,终于把语数英三科的作业都记起来,但是心里总有一种感觉,好像缺了什么似的。我管不了呢么多了,还是先把作业做了吧。周末过了,我回到学校,去班级里看看作业记录本,不知道我的作业写完没。看完一遍后,我发现,语文还少了一篇作文没写。我在心里骂自己真笨,怎么会想不起来呢,真是烦死了!现在可是没时间写了呀,怎么办呢?再不回宿舍老师又要骂了。我无奈了,只好在宿舍睡觉的时候写了,如果关灯睡觉了的话,我自己已经带了一个小电筒,现在派上用场!我在宿舍趴在床上写作文,说是简单,做是难。那个写字姿势呀,真难写字,而且还压得我肚子都疼了,甚至气都难喘啊。我在心里默默哀怨道:我的命好苦啊,老天爷,我跟你又没仇,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呜呜呜呜呜。过了不久,作文终于写完了,终于能松一口气啦!虽然我写作文没用多久时间,但对我来说真的真的好漫长啊!

经过了那件事情之后,我决心一定要改掉坏毛病,我再也不想受同样的罪了,再也不想了!以后我要做个好学生,听老师的话,做好每一件事情,绝对不要再犯一样的错误,绝对!

从小养成好习惯 篇5

——国旗下讲话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从一定意义上讲,习惯是素质的体现,素质是习惯的综合。为了大家能够健康、安全、快乐的成长和学习,今天我想唠叨几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安全,纪律,卫生和学习。

一、安全重于泰山,加强自我保护

安全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同学们,生命是世上最宝贵的,当我们还小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那么现在,当我们长大了,离开了父母靠谁来呵护我们的生命?得靠自己,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注意安全,一举一动想到安全,不能让我们的行为有任何闪失,不能让我们的身体受到任何伤害。具体要求大家做到以下几点:

1、每位同学树立”热爱生命,关注安全”意识,把安全摆在学习及各类活动的首位。

2、全体同学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乐观向上的品格,不吸烟、不喝酒、不打架骂人,不看不健康的书籍,不拉帮结伙,不进入网吧及游戏厅。在这里,我要重点强调,同学之间相处要友善互助,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强讨恶要。同学间遇到矛盾时,一定要冷静理智,不要动手动脚,凡是与同学发生矛盾时,纠集团伙甚至勾结社会上的人参与打架斗殴的。一经发现,参与者一律给予严肃处理。

3、关于课间安全。请同学们在课间不做剧烈的活动,避免发生各种伤害事故;上下楼梯靠右走,做到“右行礼让”;不追逐嬉戏,不打闹,不攀高,不拥挤,不抢道;不在教学楼内打球、踢球。

4、严格规范操作。体育活动、实验课、社会实践及其他户外活动要严格服从老师指挥,严守操作规程,不擅自行动,防止各种妨害安全的问题发生。

5、各班主任及课任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对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本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经常性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管理。要注意安全教育的广度及深度,安全工作要想全做细,真正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来抓,并且要做好各种记载。真正做到:“放在心上,讲在口上,写在纸上,落实在行动上!”

二、遵规守纪,完善自我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规矩”就是纪律,我们知道,良好的纪律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保障。在一个有良好的校风、班风环境中,必然受到良好学风的熏陶。一个纪律泛散的集体,不可能有良好的学风,学习也就得不到保证。因此,好的环境,好的秩序,必须靠健全严明的规章制度和纪律来维持。作为一名学生,要严格遵守学校及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做到:尊师爱友,自强自律;诚实守信,文明礼貌;遵守公德,爱护公物。

三、讲究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1、希望大家讲究饮食卫生,养成良好习惯。拒绝三无食品,不吃腐烂变质食品,不在校外的摊点上吃饭.同学们,你们大家处于长身体,发展智力的关键时期,大家一定要保证饮食营养。希望大家三餐都到食堂就餐,不要在小卖部买零食代替正餐,少吃麻辣食品和膨化食品等。学校食堂已经对食品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同学们可以放心食用。

2、各班要认真搞好校园卫生,要每天坚持打扫。要求教室桌椅摆放整齐,地面、墙壁、门窗干净无灰尘,无蛛网,地面保持干燥无积水;清洁区要做到无塑料袋、无果皮纸屑,无卫生死角。

3、同学们,希望认真搞好个人卫生,培养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乱倒垃圾和污物,做到勤换衣物、勤洗头、洗澡,勤剪指甲。不随地吐痰,生活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按时作息,讲究用眼用脑卫生。

养成好习惯 篇6

我们先看一个故事:

亚历山大图书馆发生火灾的时候,馆里所藏图书被焚烧殆尽,但是有一本很不贵重的书得以幸免。有一个仅能识几个字的穷人,花了几个铜板买下了这本书。本书本身不是很有意思,但是书页里面藏着一样十分搞笑的东西:一张薄的羊皮纸,上方写着点铁成金的密秘。所谓点铁成金,是一块小圆石,能把任何普通的金属变成纯金。小纸片上写着:这块奇石在黑海边能够找到,但是奇石的外观跟海边成千上万的石头没什么两样。谜底是:奇石摸起来是温的,而普通的石头摸起来是冰凉的。这个穷人于是变卖了家当,带着简单的行囊,露宿于黑海岸边,开始寻找点铁成金石。

他知道,如果他把捡起来的冰凉的石头随手就扔掉的话,那么他可能会重复地捡到已经摸过的石头,而无法辨认真正的.奇石。为防止这种情形的发生,每当捡起一块冰凉的石头,他就往海里扔。一天过去了,他捡的石头中没有一块是书中所说的奇石。一个月,一年,二年,三年……他还是没找到那块奇石。但是,他不气馁,继续捡石头,扔石头……没完没了。有一天早上,他捡起一块石头,一摸,是温的!他仍然随手扔到了海里,正因他已经养成了往海里扔石头的习惯。这个扔石头的动作太具有习惯性了。以至于当他梦寐以求、苦苦寻觅的奇石出现时,他仍然习惯性地扔到了海里。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事实确实是这样的,就拿那个穷人来说,他多少年风餐露宿,苦苦寻觅,为的就是那块点铁成金石。但是当他找到后,他却随手扔到了海里。不是他不想要那块奇石,而是往海里扔石头的习惯性动作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遗憾不已的蠢事。他的多年点铁成金梦,也像肥皂泡一样顷刻间破灭了。培根曾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能够主宰人生”。这话就像是对那个穷人说的似的,准确而又深刻!即使对这天的我们来说,也不无警示好处。要成就学业、事业,要拥有完美人生,务必养成一种好的习惯,服务于我们。否则,我们也可能不由自主地把点铁成金石扔进海里。

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都渴望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但又似乎感觉优秀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很难到达。其实,优秀离我们并不遥远,优秀体此刻你我的一言一行之中,体此刻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之中。优秀是一种习惯——这句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如果说优秀是一种习惯。那么懒惰也是一种习惯。人出生的时候,除了脾气会正因天性而有所不一样外,其他的东西基本都是后天构成的,是家庭影响和教育的结果。

现代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成才受的影响,非智力因素约占75%,智力因素约占25%。良好的习惯是非智力因素的最主要的方面。培养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成人、成才是不可短缺的基础。然而,有不少人不注意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认为长大了懂事了就会自然构成。果真如此吗?有人问过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在幼儿园。”可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多么重要。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学生在学校,不仅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也正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的真谛所在。那么,作为学生怎样培养自己的好习惯呢?首先需要检查一下自己,反省一下自身的一些坏习惯。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我们虽然达不到圣人的境界,但我们能够追求这种境界,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每个人都渴望成就一翻事业、都渴望被人尊重、被人明白,都期望有所发明和创造,都渴望别人抬起头来看自己。这些看来很难办到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要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是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前提。麻木而顺存地理解现状,是不可能享受到充满期望和生机的生活。唯有用心思考才能改写自己的历史,有了智慧的滋润,沙漠也会变成绿洲。只要从正面出发,生活即使陷入黑暗,我们也能为它带来光明。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并不是没有值得观察和思考的事物、现象,其实很多,在我们身边有好多事情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究,那些使我们迷惑不解的现象,都是我们探讨的对象。

二。关注细节的习惯。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无论是工作、生活、学习中,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才能最终脱颖而出;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方法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我们不缺少各类管理的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扎不扣的尊遵者;我们务必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一丝不苟、注重细节的作风;把大事做细,小事做好!一个伟大的人往往在渺小微细处表现出他的伟大。成功的人士往往极其注重小事和琐事,并且个性在细节上练功夫。

凡是认为小事能够忽略、细节不影响大局的想法都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可能使一个人的事业功亏一篑。一个做事不追求完美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生活和学习中是充满细节的。正是这些细节使得生活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才能使生活丰富多彩、魅力无穷。否则生活就必须是一片空白,或者显得单调乏味。

三。要有感恩的习惯。人生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周围的环境、事物、人紧密相联的,一个人的成就离不开外界的干预,人们常把人生比做一面镜子,生活就在镜子里面,我们就在镜子前做着一切该做做的事情,当你哭泣的时候,镜子也在哭泣,在你开心的时候,镜子也在开心,我们自己反衬着生活,生活也反衬着自己。当镜子破碎的时候,人生也就破碎了。人与人之间也是一面镜子,你映衬着我,我映衬着你,大家相互映衬着,当你不开心的时候,也许会影响到我的情绪,当我不开心的时候,也会影响到你的情绪。于是,人与人之间就有了隔膜、逃避、水火不融的感性潜在词。因此要想让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有足够的阳光,显得更加灿烂,务必养成感恩的习惯。就是感谢父母亲人的哺育之恩,感谢教师前辈的教诲之恩,感谢同学之间的帮忙之恩,感谢自然环境的赐予之恩。只有感恩才能得到关爱,只有感恩才能换来应有的回报。作为学生课堂上没有听懂老师所讲资料,就产生了抱怨心理DD“老师讲课不生动”,课后作业完不成,就责备“老师布置作业太多”,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埋怨“班风太差”等等。那么作为人生的这面镜子,就会照般反映出“你太笨了”,“你的基础太差了”,“你太不适应环境了”等等。如果我们有感恩的习惯,你虽

然没有听懂课,但你会想:老师如此津津有味地讲着,我为什么没有听懂呢?这太对不起老师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为什么其他同学能完成,而我不能呢?自己务必总结经验认真学习,考试成绩不好,我们班上有能考好的同学,我给班上拉了后腿,以后务必发奋改变现状才对呀!这样,你会每一天进步一点点,时刻长了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在应对、旷达地处理。倘若你感恩生活,生活就会赐予你灿烂的阳光和无限能量;倘若你不感恩,只是一味地怨天忧人,最终可能一无所获。

四。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所谓“自我反省”,就是反过来省察自己,检讨自己的言行和举止,看看自己犯了哪些错误,有哪些不足,有没有需要改善的地方等等。其实,很多同学学习没有进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自我反省”的习惯。缺乏在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充分的反省,如果及时地进行反省,就会不断地有进步。如:上课听讲是否到达全神贯注,目不转盯了;完成作业时,是否书写规范,运算准确;是否有错必改;是否有适合自己的良好学习方法;是否经常和老师沟通和交流自己的思想和心理变化状况等等。沟通就是一种进步,交流就是一种反省。

一个人的眼睛不好总是盯着别人,重要的是先认识自己,从自知的镜子中了解自己的真面目,才能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到达反省的目的。当然,反省不仅仅要有行动,更要有悔改的勇气。一个人有过错不好紧,要紧的是不纠正自己的错误,那就成了大错了。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如果能够消除傲慢的习气,就会真正产生悔过自新的勇气。经常反省自的过失,发现自己的错误,并能及时改正,痛痛快快地做事,切切实实地反省,稳稳当当地进步,最终才能拥有完美未来。

好习惯养成基奠美好人生 篇7

一、明确工作思路, 建立教育体系

为了把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核心的“习惯养成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制定具体明确的教育工作方案。方案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合力、三个结合”的总体工作思路开展养成教育。一个核心, 即“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作思路开展养成教育。一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两个合力, 即“学校与家庭的合力”“教师与学生的合力”; 三个结合, 即“班主任与科任工作相结合”“德育、教科研、少先队 工作相结合”“习惯养成与班 级管理相 结合”。这样, 形成了“人人有责任”的养成教育体系。

二、强化规范管 理, 要求落到实处

1.制定月份实施 细则, 细化主题活动内 容。

为使习惯培养目标更具操作性, 我校根据自身特点, 从大处着眼, 从小处着手, 将每一种习惯要求进行细化。每月一个主题, 各班在月初将本月主题写在黑板一角, 时刻提醒学生注意, 并将每月的主题活动分解成每周一个重点内容。学校将每周好习惯培养的重点出示在一楼大厅的电子屏幕上, 以对仗儿歌的形式体现, 如“见到老师问声好, 垃圾食品不能要”“课前准备摆放齐, 稳步轻声讲秩序”。另外, 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中部分内容抽象的细化成浅显易记的“延风小学学生一日常规歌”, 时刻督促学生努力做到。

2.针对薄弱环节反复进行强化训练。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薄弱环节, 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 做到训练一项, 落实一项。如检查中发现, 学生自己背书包的习惯较差, 学校就采取一些强化训练措施, 把检查结果通过电子屏幕予以公布;发现下课不能及时组织站排, 就连续抓两周, 节节课检查, 检查结果同样在大屏幕上公示。通过这一系列的反复强化训练, 学生的行为有了明显的转变。

3.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

学校通过班会、征文、演讲、办手抄报、儿歌诵读等活动, 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 立足课堂, 有机渗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 强化预习、听、说、读、写、学习方法等习惯的培养;开展“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构建高效幸福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为教师提供一个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

4.家校结合促进良好习惯形成。

为加强与家长联系, 我们下发了致家长一封信, 对家长进行培训, 使家长了解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加强家长读本的学习, 每月要求家长记一次学习笔记或体会, 下发给学生和家长调查问卷, 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自我管理的进步和不足之处, 以便调整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三、开发校本教材, 提升研究实效

《成长是一段旅程》是我校汇编的一本旨在帮助学生纠正不良习惯, 逐渐养成良好习惯养成的教育读本。我们将好习惯读本分为寄语篇、习惯篇、成长篇、评价篇、故事篇等。为了便于学生用良好习惯的标准衡量自己的行为, 查找对照自己的不良习惯, 我们将学生应该养成的好习惯详细分为行为、学习和生活习惯等篇, 把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便于养成的好习惯列举出来, 作为行为准则。我们在每一个应该养成的好习惯后面都加上了一句温馨的提示语, 如在“进到校园自动成行, 主动问老师早上好, 放学说老师再见”等。这些温馨的提示语使学生感到无比温暖, 又充满动力, 为接下来的读本使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每天清晨各班利用早自习时间, 安排一名小干部将好习惯读本下发, 学生对照行为准则将自己要纠正的不良习惯记录在成长脚印中, 并在一天的学习生活中时刻提醒自己要注意改正。每月作一个小结, 进入评价环节。在每月最后一个班会课上, 学生首先对自我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 拟订下一个改正目标, 填写在自我评价表中;然后同学间进行互评, 填写在伙伴互评栏目中;最后反馈到家长手中, 家长根据学生在家中的表现, 对孩子进行评价鼓励。综合学生的实际进步表现, 通过民主选举, 每月产生一名好习惯之星, 荣登学校的光荣榜, 并将个人事迹在广播站中播出。

校本教材的使用, 确实纠正了孩子们身上很多不良习惯, 使孩子们养成了越来越多的好习惯。如学生收获了持之以恒、认真书写、完整表达、反思不足、认识自我、欣赏他人的习惯等等。孩子们每天写下的不仅是一句简单的话, 而是一次反思、一种信念、一个历程。家长感到孩子进步很大, 给予此项活动充分的认可和大力的支持。

四、加强监督检查, 及时反思总结

校领导非常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每周的班子会、教师会, 校长和主要领导都要对此项工作进行部署, 提出本阶段目标及注意事项, 并与值周工作相结合, 使行为习惯教育常态化。

每周五下午, 学校就下一周行为习惯重点打到电子屏幕上, 并作为下一周值周工作的重点和评选流动红旗的主要依据。主要领导根据每周重点, 每天不定时进行检查总结, 并把检查结果打到大屏幕上, 以引起师生的重视。同时, 学校还将一周总体情况在生的重视。同时, 学校还将一周总体情况在周一的全体教师会上进行总结, 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这样形成了行为习惯工作大家都重视, 师生齐动、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树立榜样引领, 激发学生热情

1.评选好习惯之星。

学校每月评选好习惯之星, 将其照片展示于光荣榜橱窗内, “好习惯之星”光荣榜成了孩子们向往的地方。每位好习惯之星的个人事迹, 学校利用周二和周四的校园广播站, 让学生本人向全校学生介绍经验和做法。当选好习惯之星已经成了学生们最光荣、最自豪的事, 同学们积极争当, 形成良好态势。

2.开展教师交流研讨活动, 集思广益。

为了及时掌握各班开展活动的情况, 我们每月开展一次班主任交流座谈会, 让各位班主任介绍本班的做法及取得的效果, 同时提出学生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之后, 大家针对问题, 提出解决方案, 在下一步实施中改进。这样, 每班可以借鉴好的方式方法, 促进班级的整体进步。上学期末, 我校开展了班主任经验交流会, 班主任就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来所总结的经验、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学校做了全面的总结, 并对上学期积极参与、成果显著的班主任进行了表奖, 激发了教师们的工作热情。

自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来, 学生的课前准备, 课堂上坐、立、听、说、读、写等方面都做到了规范化;自习课上能自觉学习;课间不再在走廊乱跑、乱跳;自觉做到自动成行, 稳步轻声;课间站排都能做到快、静、齐;课间都能做有益的活动。校园环境干净优美, 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班风。

怎样养成好习惯 篇8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和罗斯福、斯大林一起制定同盟国的战略计划;领导英国及英联邦国家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粉碎希特勒进攻英国本土的企图。

丘吉尔除了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外,还被公认为世界上掌握英语单词数量最多的人。他是优秀的记者,伟大的作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和《英语民族史》。

我亲爱的孩子:

你在来信中说要在几周时间内养成某种习惯。你的用心是好的,但却急了点。须知培养一个好习惯急于求成是不行的。培养好习惯就像犁地,是个慢工夫。好习惯必须由内部形成。好习惯一旦形成,还会产生其他好习惯。激情让人开始行动,动机让人的行为不偏离轨道,而好习惯则让人的行为自然而然地产生。

人的许多能力,如在灾难面前表现出勇气,在诱惑面前具有一定的自制力,在受伤害的时候保持乐观,在绝望的时候显示个性,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看到机会等等,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经过持续不断的训练得到的结果。在灾难面前不管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只能是训练得到的结果。如果在小事上人们经常表现出懦弱、不诚实这样的特性,就不能指望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处理重大的事情,因为人们没有经过这个方面的训练。

如果一个人让自己说了一次谎,那么说第二次、第三次会非常容易,最后便会成为一种习惯。

人的大多数行为都属于习惯行为,无须考虑就会自动产生。性格是人的一切习惯的总和。如果一个人有各种各样的好习惯,那么人们就会认为他有良好的性格;如果他有很多坏习惯,人们就会说他性格不好。习惯往往比逻辑推理有力得多。不过,习惯在最初时是很不起眼的,往往感觉不到,但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很顽固,想改都改不掉。错误会成为习惯,决定也能形成习惯。

记得小的时候,你的祖父母对我说:“你应该养成好习惯,因为好习惯会构成人的性格。”

那么你应该怎样养成好习惯呢?

任何事情反反复复地做就会变成习惯,人的许多行为习惯都是在做中养成的。例如通过勇敢地做事,就能学会勇敢;通过诚实、正直地做人,就能学会诚实和正直。通过实践,人们培养起许多好品质。同样,如果一個人经常表现出不诚实、不公正等不良行为,或有了这样的行为又没有受到惩罚,这个人就会渐渐习惯于这些行为。态度是人的行为模式,也属于习惯的范畴。态度会成为一种心理状态,从而控制人的行为。

一切习惯在刚刚形成的时候都是很不起眼的,但最终往往会变得难以打破。态度属于习惯,是可以改变的,问题是要用新的良好习惯去破除并取代旧的不良习惯。

防止坏习惯的形成比克服那些已形成的坏习惯容易。要形成好习惯就要战胜诱惑。快乐和不快乐都是一种习惯。

优秀品质的形成是有意识地付出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的结果,它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直到变成一种习惯。

由于每个人都有一些不良的习惯,所以人们常常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那么,就自己去一个不被打扰的地方,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列一张自己的不良习惯的一览表。

我们都知道,下决心很容易,忘掉也很容易。而形成一种好习惯则不然。如果不是经过一番努力,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所以,不要祈求在几周或几个月的时间里就能养成一种好习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行为过程,只有不断地继续下去,才能养成。

就谈到这里吧。

祝你健康!

永远爱你的父亲

这是丘吉尔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它阐述了怎样养成好习惯的方法。半个世纪过去了,迄今读来,这封信仍是那么亲切感人。

作者认为儿子想在几周内养成好习惯的想法是急于求成,因为“培养好习惯就像犁地,是个慢工夫”,得慢慢来。性格是“习惯的总和”。勇气、自制力、诚实、正直、“快乐和不快乐”都是一种习惯。好习惯的养成不易,“人的许多行为习惯都是在做中养成的”,但不良习气却很容易形成。

作者在信的末尾给了儿子一个确定的答案:“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行为过程,只有不断地继续下去,才能成功。”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好习惯还有很多,如不为小利所惑,注重小事与细节,正视缺点,拥有积极的心态,学会理解和关爱别人,正视苦难,坚守信念,等等。好习惯愈多,生活得就愈容易,人内心中抵抗世俗诱惑的力量也就越强。

养成好习惯作文 篇9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同学的生日聚会,主持人组织了一个游戏,名字叫:看图猜书名。游戏开始了,图上出现了一幅画:一个小男孩在窗边望一堆泡泡。我举起了手,主持人叫我回答,我说:“它的名字是《小泡泡》。”同学们发出一阵狂笑,我马上意识到自己错了。

回到家,我深刻地回想起奶奶对我说的话:“读书要认真,像你这样,怎么学得好呢?”我这下终于明白奶奶说的话,于是,我拿起书本,认真地看了起来。看着看着,我笑了起来,原来,读书也有快乐。我认真地看了三个半小时才睡觉。

从此,我发愤图强,不但把家里的书都看完了,还买了四十多本课外书。不知不觉,三年过去了,书架上已有一百五十七本课外书了。现在的我,每天读两个小时,上厕所要看书,每天晚上睡觉前也要看一会儿书。书看得越来越多,知识也越来越丰富,我养成了了爱读书的好习惯。

论好习惯及其养成 篇10

关 键 词:好习惯;习惯养成;内在机理;教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3-0005-04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强调养成良好习惯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就曾有过“是否真有幸福并非取决于天性,而是取决于人的习惯”的名言,现代教育家叶圣陶也有“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的表达,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更是从衣服冠履、读书写文、杂细事宜等多方面,对童蒙习惯提出了具体要求。

对于儿童应该养成何种好习惯,教育实践中本无一致说法,却又似乎是公理,乃不言自明。细究起来,亦并非如此。在日常意义上,一些惯常行为,诸如饭前洗手、举手发言、仔细倾听等,被视为好习惯,自在情理之中。但是,也有许多学校对于儿童行为的方方面面,大至课堂学习纪律、课外活动准则,小至头发长短、异性交往距离,无不从管制、约束的角度予以详细规定,以至于那些被人戏称为“奇葩”的校规,如“异性同学不能同桌用餐”“熄灯后不准开灯上厕所”等,也赫然在列。少数学校在育人活动上的极端化规训取向,无异于把学校变成了一座“特殊的监狱”。

一、“好习惯”的标准

何为好习惯?这得从习惯如何被提倡说起。一种习惯之所以被提倡、被传递,首先与人们对人类活动及其价值的认识有关。当人们认识到,某些(或某种)行为方式更加有利于呈现活动意义或达成活动目标时,那么,这些(种)行为方式便会作为习惯而被提倡。如不挑食、不偏食等,有益于身体健康。又如,讲究公共秩序、遵守公共规则,不仅有利于直接达成活动和交往的目标,而且有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促进可持续的交往与合作。其次,与社会习俗有关。许多习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验累积、世代相传而形成的,尤其是涉及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的行为方式,诸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际互动中的不同称谓和座次席位,等等,其好坏之分,取决于多数人的意见,其是否被提倡,与生活方式、社会舆论密切相关。根据域论(domain theory),这些习俗层面上的行为习惯,只要大多数人同意,便可逐渐加以更改。譬如,传统社会里,男女“授受不亲”,即使是夫妻,婚前也未曾谋面;时至今日,异性之间握手乃至拥抱,已是习以为常。再次,习惯受制于群体的特殊价值取向及其专门化要求。鉴于“身教重于言教”,言行合乎“教则”,自是教师需要养成的好习惯。

从价值论的意义上看,好习惯具备两重属性:一是内在善。之所以被看作是好习惯,是因为其对为人、行事、处世具有根本意义,体现为目的价值或实质美德,如勇敢、节制、尊重、关爱等。二是外在善。好习惯就是一种正确或有效达成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法、路径、策略,譬如:写字先左后右,解题先易后难;谈话注视对方,倾听保持专注;等等,体现为工具价值或形式美德。在生活、学习、交往中,大多数好习惯,诸如保持好奇心、勤于思考等,都是二者兼而有之。

由上观之,教育者该把哪些视作好习惯并列入教育内容或活动要求之中,是需要加以考量和仔细澄清的。结合英国教育哲学家彼得斯提出的三大教育标准(合价值性、合认知性、合自愿性),我们可以把学校教育中有关好习惯的标准概括如下:

(1)合目的性。教育的目的在于“成人”。对于成为何种人,以及如何成为人,尽管见仁见智,但无论如何,一种被确定为好习惯的规范、准则、程序,其最终指向的都应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学习者,而不是作为育人主体的教育者或教育机构,更不是其他非育人主体。这种指向的实质在于,作为教育内容、教育要求的“好习惯”,应越来越有利于学习者朝着所倡导的这种或那种人的方向去变化、发展。那些只是出于维护师者或长者威严,维护学校或其他社会机构秩序的“好习惯”,诸如“让领导先走”“下课后不得随意走动”“异性同学不得同桌吃饭”等,便不应在此之列。

(2)合价值性。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健全人格、发展个性。在这个意义上,所谓教育,消极上讲,就是要使人“异于禽兽”;积极上说,就是要促进个体不断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去努力,朝着发挥潜质潜能、丰富和完善自我的方向去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一个有幸福感的人。有鉴于此,教育意义上的“好习惯”,必须基于真善美的原则,出于善良意图或道德目的,必须符合价值追求或产生积极影响,必须采取合乎道德或在道德上可接受的方式。

(3)合认知性。好习惯表征为规范、准则、程序,具有知识形态,蕴含着通过学习可以获得的信息、认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知识学习过程首先是一种认知过程,是将知识本身与知识创造或复制相联系的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最新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指出,“知识本身与创造及复制知识的文化、社会、环境和体制背景密不可分”[1]。所以,作为知识的“好习惯”,必须符合知识学习过程的基本要求,即:能够以儿童可感知、可体悟的方式加以呈现,能结合其产生或复制的文化、社会、环境及体制背景进行解释,从而引导学习者获得相应理解,以至于产生某种基于生活实践的洞见。任何“好习惯”,若只本着不言自明的“公理”,经灌输、强制而得到实施,都需要加以检视,予以省思。

(4)行动性。习惯总是表现为某种固定的行为倾向或活动方式,知而不行或明知故犯,在当前习惯养成中屡见不鲜。因此,好习惯的关键在于:愿意去做,知道怎么去做,以及懂得如何才能做到(能力、条件、情境等)。于是,教育意义上的好习惯,不仅需要具有合目的性、合价值性、合认知性,而且需要具有行动性。这意味着:一是反映目标与行为之间的关联性,即如此行为有利于达成目标或提高效率、效益;二是能够激发或激活行动者的行动动力;三是蕴含着行为方法或步骤。大多数习惯都蕴含着方法、策略,如:阅读作为一种好习惯,至少蕴含着懂得如何选择书籍、如何提高阅读效率、如何做好阅读笔记等方法和策略。

nlc202309030254

(5)自主性。习惯养成的标志在于:在自觉自愿之中,达到不知不觉的境界。在此意义上,习惯意味着基于自由意志,出于个人意愿,通过自主判断、自主选择,主动、经常去“做”,以至于“习惯即自律”,最终令行为变得自动,习惯成为品格的表征。可见,习惯作为一种行为倾向或活动方式,其养成的核心在于个体的自主性。同时,由于交往对象不同,活动目的、内容不同,活动情境不同,习惯需随之作出调整和变化。因此,从促进人的成长上看,好习惯也意味着懂得调整和变化。

二、好习惯的养成

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指导和帮助儿童养成好习惯,学校责无旁贷。从好习惯的标准出发,遵循习惯养成的一般规律,学校指导和帮助儿童养成好习惯,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区分习惯的层次和功用

习惯具有不同层次:第一层次为一般行为倾向,如不乱扔垃圾、节约用水等。它源于习俗或成于经验,一语道破,点拨即明,按要求去做便可。第二层次的习惯,与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密切相关。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查·艾霍尔的这句名言,准确揭示了习惯与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之间的关系。第三层次的习惯,则基于信念、信仰。陆九渊说: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做个人呢?还得从养成勤俭节制、不趋炎附势等好习惯开始。相反,对于及时行乐、贪婪成性的犬儒之人来说,享乐主义、金钱至上,则是其“矢志不渝”的人生信条。

由于层次不同,习惯养成的要求便存在差异。对于大多数中小学生来说,一旦适应学校生活,“按时到校”便成习惯;但是,若既无学习兴趣,也无学习动力,更缺少学习方法,作业成为一种压力,一种负担,养成“按时、认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便十分困难。并且,同一种习惯也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性。当一个人坚定自己作为绿色消费者的信念之后,其消费习惯、卫生习惯必然升华为一种品格。所以,指导和帮助儿童养成好习惯,首先要区分习惯的层次,做到不同层次,区别对待。对于第一层次的习惯,要让儿童明确具体要求;对于第二、三层次的习惯,侧重点则在提高认识,激活动力,指导做法上。其次,注重由外在奖赏向内在激励,由规制处罚向自我形象塑造的转变。再次,通过明理晓义、通情达理,使习惯由外在的行为要求朝着内在的生活需要,乃至基于信念、信仰而生的品格方向转变。

在功能意义上,习惯具有不同功用,体现不同价值。这种差别,既包括不同习惯具有不同功用,也包括同一习惯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阶段具有不同功用。这是因为,习惯可以出于修身,体现人对真美善的精神追求;也可以出于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体现人的社会制约性;亦可以出于人际和谐,体现人之为人的社会性特征;还可以出于效率、成功,体现人作为万物尺度的目的性追求。所以,指导和帮助养成好习惯,应当充分认识到习惯的不同功用,根据学习者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安排合理的养成教育内容,提出具体的养成教育要求。

(二)把握习惯养成的内在机理

从内在机理来看,好习惯的养成至少受制约于这样一些因素:(1)人之本性。欲望、冲动、激情,是人的自然本性;期望被认可、被接纳、被尊重,是人的社会性需要。对于习惯养成而言,二者都具有双重性。消极意义上,渴求欲望满足可能导致不顾颜面,寻求安逸舒适可能变得极度懒散,希望挣得面子可能罔顾准则、规范;积极意义上,为了满足欲望可能变得勤奋、刻苦,安于舒适、满足可能力图避免惹是生非,期望受人尊重可能设法改变旧习、陋习。进取心、成就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则体现着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需要,对于好习惯及其养成更加具有积极、正面意义。(2)身心状态和发展水平及其差异。从身心状态来讲,对于一位身体肥胖的儿童来说,帮助其养成节食、爱运动习惯,便不是一件易事。同样地,对于生性敏感、性格内向的儿童来说,引导他主动与人交往、积极参加团体活动,会较为棘手。就身心发展来说,年龄越小,习惯养成就越多地受制于榜样示范、外在赏罚、群体氛围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价值牵引、自我认同、内在约束等,会发挥更广泛、更深刻的作用。(3)人生经历、个体经验。个体的人生经历不同,生活经验不同,习惯养成便有差异。遵守交通规则、保持公共场所卫生等好习惯,对于生活在中心城区的儿童来说,自在情理之中;但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儿童来说,养成此种习惯,就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同样地,不骂人、不贪便宜等好习惯,对于家长育人意识甚浓、家教甚严的儿童来说,俨然已成习惯;但对于家长蛮横、家风甚差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来说,则无异于道道学习难题。(4)个体的自主性,包括自觉意识、自主能力、意志品质等。它既是好习惯的一个标准,也是好习惯的制约因素。

鉴于此,促进儿童养成好习惯,便需要把握习惯养成的内在机理,激活和激发个体的自主性,并充分关注榜样、人际关系、群体氛围诸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教育者应秉承这样几条原则:(1)针对性原则。即针对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水平,针对习惯养成的外部环境,针对习惯的层次或功用,等等。(2)持续性原则。习惯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持续要求,反复强化,逐步调整,都是应有之义。(3)动力性原则。在行动意义上,只有当个体具备了行为动机,才能养成相应的行动能力,包括对行为条件的了解、对活动情境的判断、对个人状况和能力的估计,等等。只有当行为动机和行动能力兼备,儿童才能把作为教育内容和要求的好习惯内化为一种发展需要,从而由行为倾向变成人格品质。所以,激活或激发行为动机,形成和提升行动能力,对于养成好习惯至关重要。(4)差异性原则。个体的年龄特征、身心状态和发展水平、个性差异,决定着好习惯的养成,必须因人制宜、因材制宜。同时,人生的成长阶段不同,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不同,引导和帮助儿童养成好习惯,还必须做到因时制宜、因事制宜。

(三)注重习惯养成的方法、策略

nlc202309030254

所谓习惯,就是“由于重复或多次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2]。如前所述,好习惯作为行动方式具有知识形态,往往表征为规范、准则、程序,蕴含着通过学习可以获得的信息、认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且大多数习惯都具有一定的行为方法和操作程序。由此,引导和帮助儿童养成好习惯,还必须注重习惯养成的方法、策略。在此提出几条法则:

强化法则。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习得一种好行为,养成一种好习惯,关键在于强化。促进儿童养成好习惯的强化包括:(1)不断重复。对于同样的行为反应,同样的程序或步骤,重复练习,反复为之;(2)适时、适当的奖励或惩罚;(3)源自教师、家长、同龄人、媒介形象的榜样示范。

诱导法则。习惯的养成,有赖于行为动力的激发或激活。这种动力,既可以源自对行为本身的兴趣,也可以源自对行为结果的满足或满意,还可以源自行动者的自我认同。激发学习兴趣,让儿童获得成功感,找到儿童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取得进步、获得成功而增强自我认同,都可以诱导儿童不断朝向期望的行为方式去努力。

认知激活法则。包括:唤醒儿童的注意,提醒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举止予以关注;让儿童认识或体悟到期望结果与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让儿童学会判断和评价现实表现与期望结果之间的差距;等等。在这方面,可以充分汲取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养分,关注儿童在习惯养成中的认知不协调,通过调整或改变其认知(或态度、行为)来促进好习惯的形成。

补偿或迁移法则。通过扬长避短或取长补短,可以帮助儿童养成好习惯。例如:经常性的课外阅读,可以弥补课堂分心、走神之不足;体育活动中的坚韧刚强,可以迁移到知识学习上的持之以恒。习惯养成中的“长”与“短”,既表现在人的素质的不同侧面,或同一素质的不同成分或要素,也表现在对不同内容的学习,或对同一内容不同目标的达成,还表现在同一素质在不同学习内容上的体现。教育者需善加把握。

好习惯成就人生,好习惯造就好生活。旨在培养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虽然习以为常,倘若要真正做到卓有成效,依然需要教育者去仔细思量,并具备专业意义上的甄别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磅报告:重新认识知识、学习和教育[EB/OL].(2016-03-05) [2016-03-09]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305/13/7152790_539597392.shtml.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462.

上一篇:什么的滋味作文800字下一篇:王金山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