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项目

2022-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灾后重建项目

四川省某单位灾后重建项目工程合同管理办法

摘要:合同管理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工期和造价。文章结合四川某单位灾后重建项目的具体情况,分别从招投标阶段、合同签订阶段、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及项目竣工后等阶段,详细阐述了合同管理的具体办法,以期为其他建设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办法

一、引言

四川省某单位灾后重建工程是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项目,项目建设的目的是满足学院的正常教学需要和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项目总投资2.4亿元左右,建设资金来源于国家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建设规模为120000平方米,新建设项目包括综合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学生宿舍及其辅助设施。该项目是学院发展史上规模最大、一次性投资较大的建设工程项目。

整个工程项目包括立项阶段、设计阶段、招标合同阶段、建设阶段及后期收尾阶段的外围配套工程、绿化等工程,工程量大、工期紧。为了加快工程项目建设步伐,整个工程分为若干个批次和不同的标段。目前和相关承包方已经签署各种合同达100多份。针对合同的数量大、种类多、合同管理范围广的情况,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制定了全面而详尽的合同管理办法,保证建设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

二、合同管理的具体办法

建设单位根据灾后重建工程项目的具体特点分别制定了招投标阶段的合同管理、合同签订阶段的合同管理、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合同管理及项目竣工后的合同管理。

(一)招标阶段的管理

招标文件直接关系到招标后的签订工程项目合同的内容,也与此后的合同管理绩效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灾后重建工程部内成立了相应的部门:合同组和造价组。成员都是从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队伍中抽调出来的,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造价组在招标前主要负责各单体的工程量清单编制,工程量清单编制要求符合招标文件,每一个子项目的工作内容与工作要求都要表达准确完整,做到分项不错不漏、不留缺口,为工程管理和造价控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合同组在这个阶段主要负责起草招标文件。招标文件制定主要根据造价组制定的工程量清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07年版)以及恢复重建的相关规定。在制定招标文件中的合同主要条款时,对于可能在施工中增加较多的单项工程量,明确约定双方所承担的风险范围;对于工程量清单所列分项外的可预见的变更情况,也对造价和工期的控制事先进行约定,使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对于市场价格差异较大的装饰材料的性能、型号、技术要求、外观色彩应尽量做到详尽描述、可约定一个上限价,要求承包商在施工前必须提供样品,在招标确认价格后才能施工,并保留如所提供样品市场价达不到上限价时,招标人有相应调低价格的权利;确定合理的工程计量方法、投标报价方法和招标方式,对投标人的资质在招标文件做了明确规定。对于起草好的招标文件,合同组向有经验的建筑承包商和招标代理公司进行咨询,通过这种方式来进一步的完善和细化招标文件的内容和条款。对于招标文件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地签发招标文件的变更、补遗通知书,从而使投标人能够准确地掌握招标文件的内容,准确地编制投标文件。上述的工作为中标后的合同制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合同签订阶段的管理

合同文本是合同管理的依据,一份编制依据充分、内容翔实严谨、形式科学规范的施工合同文本,是其得以顺利履行的前提,也是建设工程质量的有力保障。

在确定中标单位后,合同组则根据招标、投标文件起草合同文本,在起草时合同组严格执行合同法、招投标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合同文本起草完后,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相关部门组成合同审查小组对合同文本进行审查。小组包括灾后重建工程部的合同组、造价组,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国资处、监审处、财务处、设计组。造价组、国资处、监审处、财务处共同审查的内容涉及到合同文本的合法性、真实性、合理性及合同价格条款;设计组和现场代表对合同的可行性、技术要求、质量要求、工期要求、材料供应、提交成果等内容的审查。对于补充条款的制定,小组则结合工程项目和学院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条款。如为保证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承包人按发包人要求增加的围墙、道路、水电线路等工作内容,由承包人提交方案及费用估算,经监理及发包人批准后实施。合同文本编制修定完毕后由合同组会同各相关部门与承包商进行协商谈判,最终达成一致。然后,按照建筑业合同存档的要求,存档一定份数的合同文本。

对一些零星、小规模工程,如室内外的装饰、安装工程。按照我国招投标法的要求,这些建设工程不需要进行公开招投标的,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则采取规定的比价方式择优选定承包商和合同会签审批制度,坚决杜绝暗箱操作,借此来防止一些不法承包商利用非法手段获得承包资格,签订无效合同。

(三)项目实施阶段的合同管理

项目实施阶段的合同管理是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重要环节,合同的管理好坏直接影响到项目经营效益的高低,双方签订合同的目的最终也要通过合同的履行来实现。但在实施合同过程中,由于主客观的因素,往往导致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最终影响到签订合同目的实现。为此,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相关部门加强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管理。

1、进行合同条件分析,做好合同交底。为了让参与项目建设的所有人员都明白合同的重要性,让他们都知道合同内容,在项目实施之初,合同负责部门及早对合同进行分析,将合同内容用比较浅显的语言和简单明了的形式表达出来,使人一目了然,并对合同管理和工程管理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召开会议方式,让全体参加人员对合同有一个统一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合同管理和风险防范意识,积极参与合同管理,有效防止合同权利义务界限不清引起的内部职责争议和外部合同责任争议,提高合同管理效率。

2、做好专业工程和材料暂估价确定工作,推动工程按期竣工。由于灾后重建项目具有项目集中、工程量大、工期紧等特点,对重建项目中需要由专业承包人完成但暂时又无法确定具体价格的情况和部分装饰工程、安装工程、绿化工程等工程中较为特殊的材料或是信息中没有的材料,由于材料标准不明确或暂时无法确定标准,造成投标单位无法报价的,招标时分别采取专业工程暂估价和材料暂估价的方式进行处理。专业工程和暂估材料由设计组制定暂定材料的技术标准;造价组通过市场询价确定暂估价后列入招标文件中,在招标文件合同条款中明确规定实施过程中由招标人确定材料的规格、型号、技术参数及其他的相关事项,实施时由招标人和总承包单位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招标或比价确定专业工程和材料暂估价,招标工作由招标人牵头,工程承包人协助招标人完成这些工作。

3、及时处理工程变更、合同的解除。工程变更是合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怎样管理好工程变更直接关系到项目合同各方经济利益,也可以说工程变更是合同各方在合同实施过程中经常碰到和处理的问题。工程变更因素有主体行为因素、个体行为因素、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为了处理好这个问题,灾后重建工程部指定设计组、造价组、合同组负责这项工作。当施工过程中变更提出时,设计组经过仔细研究施工图纸,并考虑其他的相关因素,及时设计出相应变更后的图纸;造价组根据变更后的图纸确定工程造价的变化,并调整相应部分的造价。灾后重建工程部及时把变更图纸和造价变化以书面形式发到施工单位,并做好发文记录;监理工程师、现场组则跟踪合同变更后的执行情况,如发现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会同相关部门去解决。这样就使工程变更处于可控状态。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如果发现施工单位不具备相应的施工能力,且在短时间内不能及进改进的情况下,工程部在合同组协助下与施工单位解除合同,并进行相应的索赔。

4、及时、足额支付工程的预付款、进度款。及时、足额支付工程的预付款、进度款不仅有利于承包商按时、保质完成所承包的建设工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双方的风险。灾后重建工程部采取如下方式处理这项工作:承包人每月25号向监理及发包人提交已完工程量报表,监理工程师则对工程量报表进行初步审核,把审核的结果传递到灾后重建工程部的造价组,造价组对承包人提交的工程量报表进行核实,定量的核定该项目的工程完成情况,计算出两者差异,按合同约定核定应付工程进度款。财务部门则根据上述的信息向承包商支付工程进度款,严格控制支付比例,支付进度款同时要按照合同约定扣除施工的预付款。通过上述程序,不仅保证建设工程项目能够顺利实施,而且降低了工程款支付中的风险。

5、加强合同及相关文件归档管理工作,为合同顺利履行创造条件。合同文本及相关资料同属重要法律文件,发生之后应及时建账并妥善保存。重视合同文本而不重视相关资料归档的情况在建设领域普遍存在。由于建设项目周期长,涉及专业多,面临情况复杂。在经过一个长时间的建设过程之后。很多具体问题要依靠相应资料予以解决。为了做好合同及相关文件的管理,工程部成立了秘书组,由两位教师专门负责档案工作。其主要负责文件的分类存档、会议纪要的整理及存放,对于与工程有关的变更、发文等也按照要求存档。另外,工程部还强化合同跟踪管理,及时应用先进管理手段,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准确性、一致性。

(四)项目竣工后的合同管理

建设工程完工后,灾后重建工程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竣工工程验收,在验收前要求承包商按合同约定的标准进行自验。自验合格后申请初验竣工工程,验收是根据施工合同约定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进行工程质量评定,由灾后重建工程部组织各相关单位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各相关单位共同签署工程验收证明。在验收过程中,灾后重建工程部做好合同资料和相关的工程竣工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这为处理好工程变更和合同纠纷提供了有力依据。

竣工结算,承包人同发包人双方根据施工合同约定的工程结算办法进行办理,要求承包商在工程竣工验收后一定期限内,提交工程结算书送有关单位进行审计。工程完工后承、发包双方按照施工合同约定签署保修协议;工程保修期满,发包人向承包人付清所有工程款项后施工合同终止。

三、结束语

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贯穿项目整个过程,对一个项目经营成果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能充分反映建设单位的管理水平。因此,经营项目必须高度重视合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规范签订、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合同的行为,及时解决合同纠纷,保证建设工程顺利实施,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魏群.论业主建设工程合同的管理[J].建设监管,2009(1).

2、韩林燕.建设项目中的合同管理[J].四川水利,2008(2).

3、何勇.项目业主施工合同管理与造价控制[J].管理与财富,2009(9).

4、姚远.加强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规范市场行为[J].新疆有色金属,2009(5).

5、张占军.工程项目业主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建筑,2008(2).

(作者单位:肖林,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后勤基建处;周路,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作者:肖 林 周 路

第2篇:灾后幼教重建笔谈(八则)

幼儿教育社会价值再认识

冀彩虹

在与四川灾区灾民安置点村委、居民等接触中,我们开始思考这一特殊时期学前教育的社会价值。在为期10天的项目活动中,我深深体会到,在这个特殊时期,幼儿教育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一是加强了灾区人民的生活信念,流动幼儿园成了传播爱的平台。在流动幼儿园开展活动时,我们听到最多的字眼就是“谢谢”。灾区人民并不仅仅是感谢我们对孩子的帮助,更多的是感谢人们对整个灾区的关注。二是密切了灾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灾民受创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抚慰。项目工作组的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常常邀请在场家长参加亲子活动。孩子从第一天的紧张、排斥发展到欢笑、不舍,家长从拘束、旁观到逐渐开始参与活动,和我们交流,这些变化正是灾区孩子与家长心理得到一定慰藉的表现。三是增强了灾民对当地政府的信赖,“类社区式”的学前教育得到有效尝试。在基础设施还不完备的板房区,以村委为联络主体的“类社区式”学前教育为灾区幼儿教育重建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此外,流动幼儿园开展活动引起了当地的广泛关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人们对学前教育的认识。

应重视灾后儿童的健康教育

王 滨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汶川大地震前四川儿童的卫生和营养状况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地震后,灾区儿童更有可能受到各种疾病的威胁。灾后除需尽快恢复妇幼保健机构,关注板房灾民安置点的环境、卫生之外,还应加强对散居在板房区的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健康教育。

首先要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家长应正确指导儿童使用板房区的卫生设施。教育孩子不随地大小便,便后要立即洗手等。家长还要培养孩子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换衣、饭前洗手等。

其次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相关部门应充实家长的健康饮食知识,尽可能保证儿童的饮食卫生、均衡、富有营养。如教育孩子不喝生水、少吃零食,一日三餐定时、定点、定量等。

第三要培养良好的安全意识。要加强对儿童的安全教育。灾民安置点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如地面有的凹凸不平,有的长期积水等,儿童易摔倒、摔伤。另外,运送物资的车辆频繁出入安置点,孩子易遭遇意外。因此家长应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好每日活动,避免孩子无所事事,在车前车后玩耍、奔跑,甚至追逐车辆等。

此外,成人还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经常拥抱孩子,对孩子微笑,让孩子时刻感到自己是被关爱的。

重视灾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负有重要责任,除了可以通过编印健康指导手册、印发宣传画等进行宣传外,还可组织当地幼教工作者定期到灾民安置点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从而使灾区儿童及其家长了解并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

尽快了解并掌握混龄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要领

季云飞

对灾区幼儿园来说,选择混龄教育可能更多的是出于现实的无奈。板房幼儿园物资缺乏、幼儿和教师不断流失等现实原因使得灾区的幼儿园不得不选择混龄形式来开展教育活动。然而,对于刚刚经历了重灾创伤,生活和工作都经历了巨大动荡的幼儿园教师来说,如何有效开展混龄教育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当混龄教育成为一种不得已的选择时,幼儿园教师们要坦然接受这一现实,变被动为主动。例如,主动阅读已有的相关理论资料,主动组织教研共同体,共同探讨和反思自己的混龄教育行为,提升混龄教育质量。第一次接触混龄教育的教师可以先思考如何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以及户外活动中开展混龄教育活动。至于集体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适宜的分组形式,不强求全部采用混龄教育方式。比如,那些分享各自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活动,可以让所有幼儿一起参加,教师注意发挥大年龄孩子的榜样作用,并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那些着重锻炼肢体表达能力的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小年龄的幼儿参加;而偏重于认知挑战的活动则比较适合大年龄的幼儿参加。另外,教研机构应该为灾区的幼儿园教师提供足够的、有效的、针对性强的社会支持。比如,混龄教育有什么益处,如何分组编班,如何选择教育内容,如何开展教育活动,如何评价混龄活动中幼儿的发展等都应作具体细致的说明和指导。如果条件许可,可编制带有鲜活案例的说明手册,组织各种范围的培训和讨论活动,或组织现场观摩活动,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混龄教育能力。

如能对混龄教育进行有意识的探索与实践,灾区学前教育有可能会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灾后重建中幼儿园要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

仲 杨

灾后幼儿园安全教育和管理也是幼教重建的重点之一。

灾后幼儿园安全教育和管理既是幼儿园的本职工作,也是幼儿园求生存求发展的首要任务。灾后幼儿园安全教育和管理有三方面工作需要加强。

一是对环境和设施方面的安全管理。幼儿园管理者要勤查教学、生活设施和设备等的安全状况,及时排除户内外活动场地的不安全因素。宜通过责任到人的方式,将班级和公共场所的安全检查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天,同时争取在第一时间做好整改工作,以做到防范在先,确保安全。新修园舍,要根据国家有关园舍建造标准,加大监督力度,特别要保证达到幼儿园园舍的特殊安全要求。例如,疏散通道要畅通,疏散标识要明显、规范。

二是日常安全管理。幼儿园要组建危机管理组织,切实有效发挥职能。要制订应急预案,加强与教育、消防、卫生、公安、交通等相关部门的合作。要善于总结本次灾后救援中的经验,以吸取教训。

三是日常安全教育。要加强教师培训,加强对发生几率不大但后果较严重的灾难、事故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的形式宜生动多样。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相关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内容,或开展安全主题的游戏活动,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案例引导幼儿讨论和分析其中的安全问题,根据安全主题边讲解边演习。

灾后师生心理问题及应对

左志宏 席居哲

地震过后,灾区幼儿园教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闪回、惶恐不安、反应过度、焦虑、自我负罪感等。灾区儿童除会出现闪回、恐慌、过度反应等与成人相似的心理问题外,还会出现诸如哭闹、怕黑、退行(如尿床、吮手指、黏人)、食欲减退或增加等行为反应。此外,外界对灾区儿童的过度关爱会引发一些次生问题。如可能导致幼儿滋生不劳而获的念想,对礼物无休止的期盼,从而破坏原有的良好习惯、不适应奖罚分明的制度等。

幼儿园教师要积极关注上述问题,不仅要尽快调适自己的心理,更要肩负起指导和帮助幼儿解决心理问题的责任,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首先要相互宽容,彼此关爱。在幼儿园中努力营造起关注、关心、关爱的和谐氛围,创造温暖、温馨、温情的舒适环境。

其次要多组织活动,培植希望。从组织形式上看,应以多人集体活动为宜,活动氛围应安全舒适、温暖关怀、团结友好、富有归属感。避免进行竞争性活动和设计具有惩罚倾向的环节。从活动内容上看,压力应对技术和生命能量教育应成为灾后重建阶段心理干预的重点。应认识到这些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不但在灾后重建阶段适用,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同样适用;不但适合本人,也适合家人和朋友。

另外,教师要掌握技术,自我调适。对教师个人而言,掌握一些自我心理抚慰的技术也十分必要,可以放松自己因灾后繁重的重建工作产生的紧张情绪。最简单的放松方法就是深呼吸,通过深呼吸和对呼吸有节奏的调整来达到放松的目的。也可以让自己舒适地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用内部语言暗示自己有一股暖流从头顶缓缓流过全身各部位,尽力去体会它所带来的温暖与舒适,暗示自己的全身在一点一点地放松下来。问题严重者则应积极主动地寻求专业心理辅导机构的帮助。

给家庭教育留点空间

韩春红

灾后的家庭教育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家长如何安抚孩子的心理创伤。一般而言,家长震后忙于重建家园,如果缺乏意识,难以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安抚孩子。有的家长因为要外出打工,又不得不与孩子分开。还有的家长觉得板房条件差,将孩子送到没有受灾的亲戚家里寄养了。殊不知,灾后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这比为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更重要。二是有很多孩子被父母或家人送到寄宿制幼儿园生活了,孩子与父母团聚的时间间隔一般都很长,少则一个月,多则一个学期。这些孩子因长时间与父母或家人分离,与父母或家人之间的感情相对淡漠,心理安全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事实上,地震过后,孩子如果远离父母或家人,他们对安全的心理需要更强烈。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来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以促进灾区孩子的健康发展。首先我们要加强宣传,提高家长自觉承担家庭教育责任的意识。很多家长在接受了我们组织的家长咨询活动后,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承担家庭教育责任的意识大大提高了。其次要向家长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在板房幼儿园里我们发现,许多家长和孩子难以玩到一块儿,他们不知道该如何陪孩子玩。通过指导,这些家长开始能够和孩子一起快乐地做游戏了。实践告诉我们,幼教工作者应该为家长特别是为灾区的家长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

灾区学前社会教育的“特殊与平常”

古秀蓉

灾难情境中的人道关爱来得快,来得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强调理性原则下的人道关爱,这种理性,就是教育的基本理性原则,要关注“教”与“学”双方的心理。表达爱心要以适合孩子接受的方式进行,要向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方向趋近,具体到学前教育内容上,主要是社会教育领域中的“教与学”。

社会教育,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正常的社会人。社会教育的情境千差万别,但总的教育目标一致,不能因为发生灾难而暂时放弃教育目标。灾难情境中的学前社会教育有常态情境中难以得到的资源,比如亲身体验到的人与环境、自然的密切关系,特殊灾难情境中的自我认识,频繁来往的外来援助人员以及作为灾难当事人体验到的与他人、民族、国家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灾后独特的社会教育资源。只要教育者注意理性提炼,寻找适合的教育方式,就可以在灾难情境中对儿童开展有效的社会教育,如感恩教育、生命教育、合作教育,等等。

具体来说,学前社会教育的五条总体目标在灾难情境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资源,但在方法上应遵循“小环境”的就近原则。例如,要注重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自信心。灾民暂时集中居住这一情境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公民教育”机会。集中居住使孩子的群体游戏机会增多,教育者如能随时开展合适的群体游戏,有针对性地在游戏中让孩子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长处,对他们建立自信心大有好处;注重培养幼儿与同情心相关的交往、互助、合作与分享等意识和能力。灾难之后的一系列体验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师可以随时利用具体情境让孩子们懂得,自己是“爱”与“被爱”的集合体;注重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教师可及时引导孩子勇敢面对现实,尽自己所能分担家庭责任。教师更应让孩子懂得学习就是他们自己的责任,没有谁能替代,只有自强不息,不断学习,才能成功面对人生。

灾区幼儿园重建可以“流动幼儿园”为过渡形式

陈 思

流动幼儿园的工作模式带给当地幼教工作者很多启示。作为“流动幼儿园”项目工作团队的一员,我认为流动幼儿园的工作模式可为灾后幼教重建提供一种幼儿园组织形式方面的新思路。

震后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在短期内开办具备完善教育设施的幼儿园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幼儿园鉴于幼儿的午餐、午睡等问题无法解决,只好一关了之,从而使大量灾区儿童失去了接受早期教育的机会。早期教育机构良好的硬件条件固然是提供优质教育的重要补充,但在震后校舍、教具等资源都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凭借简单的板房和教师自制的教玩具,也完全可以为儿童提供发展必需的支持,为他们带来有益的学习经验。因此,在灾后重建这段时间内,流动幼儿园可作为一种过渡的幼儿园组织形式,以最低限度满足儿童的学习和受教育需要。

作者:冀彩虹

第3篇:灾后文化重建模式研究(一)

[摘要]本文认为,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文化因素贯穿到各个方面,影响着灾后重建的进度、方向、形式和结果。在重建之初,文化重建就纳入整体规划之中,并形成了汶川地震重建的独特模式:保护利用式重建、城乡互渗式重建、原地起跳式重建、创意植入武重建、主题反差式重建、产业延伸式重建、复合多样式重建、科学教育武重建、机制创新武重建等。“五民”模式等是四川灾后文化重建的基本路径,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值得后人思考和借鉴的基本经验。文章分为“春回大地·春歌如潮·春暖花开”三部分,我们将陆续刊发。此为文章第一部分。

[关键词]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文化模式

[

人类生活的这颗蓝色星球,一直与灾害相伴。中华大地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袭击,我国是自有文字以来地震灾害记录保存最完整的国家。许多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民族战胜自然灾害的不屈精神。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我们的祖先依靠顽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战胜地震,水旱灾害,努力还人间一个安定的生存空间;炎帝少女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㈨,于是化身精卫鸟“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向恶劣的自然环境发出挑战;大禹面对“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的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阙,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百姓安居;后羿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为救苍生,后羿一连射下九个太阳,从此大地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在古四川历史上也有“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的抗震抗灾的英雄描述,这是五丁力士在蜀山大地震的灾难面前开辟蜀道石栈,不惜牺牲自己的英勇精神的艺术写照。这些神话传说和文献记载都是华夏祖先勇于抗争,不屈不挠,以大智大勇战胜大灾大难的生动展现。

纵观世界文明史,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华民族不断战胜天灾人祸,没有发生中断或断裂而沦为“失落的文明”、“湮灭的文明”,开创了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多元一体、连续进化的综合创新模式。这一文明奇迹来自于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民族血脉、精神内核和文化因子,始终成为中华儿女同各种灾难做不屈不挠斗争的强大动力。“5·12”汶川特大地震袭来,同样摧不垮中华民族这种伟大精神,相反,正是在这种民族精神的召唤和激励下,引领我们战胜这场旷世奇难。“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胡锦涛总书记喊出的这句气吞山河的豪迈口号,正是“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的集中体现。它鼓舞激励着全国人民和四川人民,在巴蜀大地上谱写出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抗震救灾的壮歌。

汶川特大地震过去两年多,四川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创造了人类灾后重建史上的人间奇迹。文化重建作为灾后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灾区人民重拾山河、重振天府,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推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四川全省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下,灾后文化重建工作,随着整个灾后重建过程的阶段性发展,遵循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逐步探索出自身发展的特点和经验。这就是:既注重发挥文化抚慰精神的应急作用,又着眼于灾区精神家园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长远功效;既注重文化设施的及时恢复重建与新建,又着力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长远建设;既注重文化产业的创新打造,又着眼于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渗透融合;既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再现,又着力于提升本地区文化的新发展与现代化;既注重学习吸收援建者的先进理念和思想,又着力于本土地方文化与援建地的地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概括起来说,灾区文化发展全面融入灾区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建设,形成“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从而极大提高了灾区的文化软实力,“复苏与发展并举,特色与融合齐飞”,形成了“文化安民、文化富民、文化惠民、文化利民、文化强民”的“五民模式”。这是四川灾后文化重建独特的文化样本和发展型重建模式的重要特点。

一、春回大地:灾后文化重建的主要特点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巴蜀大地,山摇地动,一片废墟,从常态沦入苦难;两年来的灾后重建,浴火重生,脱胎换骨,从悲壮走向豪迈。

“春回大地千峰秀,日暖神州万木荣。”灾后重建生机勃勃、春色满园的景象,无疑将在人类灾后重建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可依,完全是一次探索性的、全新的重建任务。面对这样的严峻局面,党中央提出“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如此紧迫的时间,如此繁重的任务,对文化重建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文化战线的全体工作者,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高超的智慧、高度的责任感、高远的境界,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灾区的文化重建:他们未雨绸缪,将文化设施重建纳入重建总体规划,生动体现文化自觉;他们疗救伤痛,用文化活动抚慰群众受伤心灵,深刻体现文化自省;他们跨越发展,使文化事业普遍均等全面提速,充分展现文化自生;他们超越常规,将文化资源重组转变为产业发展方式,务实体现文化自立;他们海纳百川,使文化建设区域融合产生聚集效应,真切呈现文化自强;他们斗志昂扬,使精神家园凸显中华民族精神力量,大力彰显文化自信。他们用最新的理念、最快的速度、最优的绩效,在灾区的断壁残垣上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一) 战略布局,文化设施纳入重建总规

汶川特大地震使四川灾区的文化系统遭到巨大破坏,受灾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受到严重损毁,文化遗产损失不可估量,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受到严重影响。灾情发生后,在抗震救灾的同时,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制定各项重建规划,将文化设施纳入灾后重建的总体规划。《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和《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将文化设施建设融入到灾后重建的各个方面,在城乡重建规划中提出优先恢复重建的是公共服务设施,这其中包括满足灾区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覆盖城乡的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产业重建规划中提出恢复发展文化产业和实施重振旅游工程,通过文化旅游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其中包括建设文化产业基地、打造优势文化品牌、发展创意农业的基础设施;恢复重要景区景点、打造民族特色旅游城镇和村落、恢复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设施,恢复重建受损的演出展览,创意动漫,图书音像发行分销、文化娱乐、艺术品经营等网点设施。

在这些规划中,文化设施占有重要地位,而对于一些受灾极重的城镇和乡村,不论是原址重建还是异地重建,更是将文化理念和文化元素融入整个重建工程,建成后的新城和新村本身便成为一个新的文化景观,成为灾后重建的文化标识。

1 文化设施纳入城乡重建

在受灾地区的文化局、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中,有78万平方米全部夷为平地,10.7万平方米成为危房,16.9万平方米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损毁设备11565台(件、套)、图书67万余册。在灾后重建中,四川将文化设施纳入城乡重建规划中,灾区重建资金投入向公共文化建设倾斜、向农村文化建设倾斜,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新地标,构建全方位文化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维护灾区百姓的基本文化需求。

文化设施纳入城乡重建规划,主要体现在合理布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特色文化地标。地震发生后不久,文化部向地震灾区及各对口支持省份下发了《公共文化设施灾后重建规划指导意见》,要求灾区安置点板房达到1000户,相关援建省、市援建一个板房文化站,同时,对图书馆,文化馆、影剧场(团)、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各类文化设施的恢复重建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例如汶川县博物馆便是广州援建威州镇的最大援建项目,邀请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者何镜堂院士提出概念方案,黑色的片岩、红色的外墙、高高的碉楼使这座充满民族风格的现代博物馆成为汶川县城一个亮丽的文化新坐标。青川县地震博物馆与地震遗址公园,由浙江省援建,其“5·12”建筑形状的独特造型,由废墟上挺立走向重生和大爱,崛起的层层递进展示的创意,成为独具一格的文化标志。基层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是老百姓的文化之家,四川省在地震后不久后即出台了《四川省乡镇综合文化站设计方案》,规定文化站的重建原则是“实用、美观、经济”,每个文化站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方案》提供了9种文化站的“户型图”,充分考虑了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汉族风格的建筑,或者是围合式外廊布局,或者是经典而时尚的平面布局,或者以白墙、灰砖、木材实现简约风格,或者以川西传统建筑形象辅以天窗,实现功能和节约能源的最优:藏族风貌建筑不离传统样式,而装饰细部又有时尚处理,藏式风格鲜明又不失时代气息;羌族风貌建筑庄重羊角和白石头崇拜的文化符号再现,在材料选择上本土化,注重与周边建筑的融合。在重建的公共文化设施“四级文化圈层”中,重建的106个图书馆、文化馆和117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使受灾地市、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这些文化基础设施都融入了最先进的设计理念、最新的建设技术和施工工艺、最先进的管理服务功能,同时又注重了本土文化与民族文化特色的再现,很多设施焕然一新,新颖夺目,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不少县镇的灾后文化重建项目资金,比新中国成立六寸周年来的总投资还要多,相对灾区震前公共文化设施的状况,跨越了二三十年。

文化设施纳入城乡重建规划,还体现在将各种先进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在农房重建中融入文化理念,把房屋风貌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基础设施等配套结合,通过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在农业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中融入文化创意,围绕特色农业资源,抓好农业产业恢复和发展,打造创意农业;在新农村精神家园重建中融入文化元素,充分发掘当地文化的优势,结合历史文化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文化。例如,彭州市的阳平村,既有川西民居风格的坡屋顶,又有现代农村建筑风格的特色外墙和栏杆,还有道教天师正一道二十四治第一治阳平观的文化地标的再现,墙上的水墨画、古代诗词透露出浓浓的书卷气;绵竹市的棚花村,农房墙上单纯艳丽、浓重明快的绵竹年画随处可见,集年画生产、展示、交流、销售等为一体的年画传习所凸显出绵竹年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北川县猫儿石村与吉娜羌寨,依山就势、层层叠叠,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稳重雄伟的羌族雕楼上“羌”字彩旗迎风招展;石椅羌寨显示独特的羌寨多元色彩与四合大院的结合,成为羌族歌舞、祭纪、娱乐、饮食、咂酒集于一体的羌族风貌游乐的体验地。青川县枣树村,农房建设要求“安全、经济、实用、节地、特色”,农家小院多为“灰瓦房、白粉墙、木兰花窗”,屋前重新栽植的花草已经绽放出鲜艳的枝叶和花瓣。青川县东河口是受灾最重的震难天冢的所在地,那里的地震遗址公园木栈相连,肃穆的地震遗址与周围重建农家的新颖川西民居,在文化内涵上十分协调。

截至2010年11月底,四川全省共有1014个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重建项目开工,占项目总数的93.5%,完工项目812个,占项目总数的75%,完成投资18.5亿,占规划总投资的70.9%。54个文化产业项目开工,占项目总数的87.1%,完成投资7.5亿,占规划总投资的44.3%。文化市场服务网点恢复重建任务调整后数量为1575个,已全部完成恢复重建并提供服务。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中央基金25,1亿元已全部到位,39个重灾县的245个不可移动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博物馆、文管所维修、加固工程,少数民族村寨保护工程已全部开工,其中72项已经完工,近80项即将完工,已完成投资额为14.45亿元,占国家核定资金的59.66%。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审定的《“5·12”汶川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及地震纪念馆规划建设方案》,北川老县城、汶川县映秀镇、青川县东河口、绵竹市汉旺镇、都江堰市虹口镇深溪沟纳入保护,并建设北川地震纪念馆、映秀镇震中纪念地、汉旺东汽地震工业遗址纪念地、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深溪沟地震遗迹纪念地(即“一馆三地”),遗址保护及纪念馆建设资金估算9.36亿元。北川老县城青川东河口和映秀、汉旺地震遗址已于2010年明12日实现了局部开放。特别是以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古建筑群保护工程为代表的一批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于20l0年11月19日正式竣工,不仅增强了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而且进一步彰显中国政府的文化责任,对于增强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2.文化设施纳人产业重建

文化设施重建被纳入四川全省产业重建规划,新增了41个文化产业项目,为四川文化产业振兴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灾后重建刚开始,广元市就决定将千佛崖景区建设纳入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投资近4亿元,将千佛崖景区打造成以石刻造像景观为核心,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广元市千佛崖是四川省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距今已经有1500多年历史,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因为成功纳入国家灾后重建“总盘子”,总投资2000多万元、全长600多米的108国道千佛崖隧道落成通车。千佛崖周边的400多亩土地也作了平整,一系列旅游设施和文物保

护工程逐渐上马,全新的文化旅游景区展现出独具魅力的风采。

通过将文化设施纳入产业重建的总体规划,大手笔的文化产业项目遍地开花:中国成都现代印务基地2009年开工以来,已投入2.2亿元;总投资5亿元的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总部基地“新华之星”项目进展顺利……经过中期调整,四川灾后重建的文化产业项目由原来41个上升到62个,上亿元的项目超过半数。

3.文化设施纳入城镇重建

受损严重的北川、青川、汉旺、映秀等城镇都在原址甚至异地整体重建。在重建过程中,规划设计者们充分考虑当地文化特色,在城镇整体规划建设中融入文化元素,使重建的新城镇散发出浓厚的文化韵味。

作为震后唯一一个整体异地重建的县城,北川新县城无疑是灾后重建受世人关注度最高的工程,同时也是文化重建中最具亮点的文化工程。北川新县城涉及到城镇安居、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绿化、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等6大类82个项目。北川新县城的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角落无不与文化相关。纵贯县城的新北川大道、滨河路、新川路、禹龙路平展如镜,车辆往来不断,路旁绿树成行,花木葱茏;北川人民医院、永昌二小、老年活动中心、民生大楼、敬老院、福利院、羌族特色步行商业街、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影剧院、抗震纪念园等一座座建筑风格各异,羌味浓郁。永昌第二小学的校门以羌族图腾羊头的模式设计,厕所、茶楼、亭阁等公共服务设施外墙上镶嵌着一片片漂亮的羌寨石,北川文化中心呈“品”字形分布的三座建筑仿佛一个羌寨聚落,羌族特色商业步行街口矗立的两座碉楼簇拥着一座羌式挑檐拱门;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由澳门援建,按羌寨逐级登山形状设计,富有特色。新城专门设计建设“爱心大道”、“爱心公园”,生动展示“爱心文化”。擂鼓寨将设计羌源公园。北川新县城已经成为城建工程的标志、抗震精神的标志和文化遗产的标志。

将文化设施纳入灾后重建的总体规划,这是文化自觉意识的生动体现。灾后重建突出文化设施的重建与整个灾后重建的相互联系,体现了灾后重建的战略意识、大局意识和整体意识,从文化重建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角度,高起点、高品质的推动公共文化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硬件建设和服务能力,极大地提高了灾区文化发展能力。

(二) 精神驰援:文化抚慰发挥独特功效

汶川特大地震使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空前高涨,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团结互助的伟大民族精神充分展现,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家园重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地震发生后,受灾群众的“心灵家园”建设成为文化重建的迫切任务和重要内容。地震中许多群众痛别家人,痛失家园。四川通过有效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理救治,让受灾群众走出悲痛的心理阴影,抖落一身尘埃与伤痛,正确认识灾难,勇敢面对困难,坚定生活信念,重新投入到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进程之中。

1.文化服务带来精神温暖

地震发生后,灾区群众被及时安排到公共安置点,住进活动板房,他们因失去亲人而痛苦,因失去财产而焦虑。在这一特殊时期,文化发挥着安定人心、疗治伤痛的特殊作用。

地震发生后仅3天,四川省文化部门就立即在全省重灾乡村启动“文化安民”行动。快速启动了“十万场公益电影进灾区安置点放映活动”,向51个受灾县赠送51辆公益电影流动放映专用车和491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为灾区集中安置点购买10万场电影放映场次。仅在灾后一个多月内,264支电影放映队高扬“精神家园与生活家园同步建设”的旗帜,先后深入成都、德阳、绵阳等6个市、州的40多个重灾县的乡村和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就放映电影近1万场,观众达到540多万人。组织全省各级文艺表演团体在灾区开展各类文艺演出950余场次,建设集中安置点文化服务站780个,提供流动图书18万余册,开展巡回艺术展览1200余场。组织捐赠各类图书6万余册,分发各类抗震救灾资料19万余份。同时,从乡镇文化专干、志愿人员中选聘文化协管员,开展日常性报刊阅览、图书借阅、信息咨询、文化培训、电影放映等文化服务,满足灾区群众读书看报、看电影、获取信息的基本文化需求。组织灾区群众因地制宜,开展自娱自乐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他们参与大众文化活动的基本需求,文化的功能作用得到彰显和发挥。

2008年5月18日晚,5.5亿中国观众和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观众一道,通过现场直播,收看了全国宣传文化系统《爱的奉献一一2008年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宣传文化界人士深情演出、慷慨捐款,爱心的传递,让人泪浸衣衫。亿万中国人随之心潮激荡,无数条捐款热线,汇聚起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洪流。这台晚会参与演出的人数之众,收看的观众之多,募款数额之大,在中央电视台多年来举办的晚会中都是少有的。舞台上书写的是抗震救灾的恢宏画卷,承载的是全国人民对汶川特大地震后灾区人民的牵挂与祝福!2008年5月30日晚,由四川广播电视集团主办,四川电视台、凤凰卫视和成都电视台承办的《以生命的名义——四川省抗震救灾大型特别节目》很快上演,上百位明星参加。晚会除了明星演唱外,还讲述许多感人故事,包括9个老师带71个学生逃出地震的“长征”、敬礼小男孩郎铮的故事等。整场晚会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观众抗震救灾、战胜困难的热情,成为文化抚慰心灵的生动写照。

2009年3月,随着板房文化站共享工程基本完成安装,四川省780个灾区安置点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与此同时,四川着力创新文化服务新机制。通过“国有院团+民营团体”、“政府主导+企业埋单”等方式,调动国有院团积极性,提高百姓参与率。2009年春节是地震灾后的第一个春节,四川启动大规模的“2009年迎新春文化活动”,开展“文化暖冬”行动,半个月内送出2.3万场演出、1.7万场公益电影到灾区和社区;400多个共享工程服务中心、780个灾区板房文化站、2000多支农村电影放映队,把公益电影和科技知识送到灾区、乡镇、社区。在文化安民、文化乐民行动中,受灾群众的心灵得以安抚,一张张笑脸开始在灾区绽放,汇聚成了抗震救灾的强大力量。

正所谓“文化如水,沁入心灵”,四川通过一系列不同的文化服务给灾区群众带来了感同身受的精神温暖。

2.灾难诗歌抚慰受伤心灵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诗歌以井喷之势,生动表达着迎接灾难、抗击灾难、抚慰心灵、振奋斗志的激情,成为人们的“心灵火把”。灾难当前,诗歌跟进,人们以质朴直白的语言铭记灾难时分,将哀痛沉淀为更深层次的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这首名为《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的诗歌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在网络走红,被人们在博客上、论坛中、短信里四

处传播。四川省政协主席、省抗震救灾指挥部驻广元工作组组长陶武先在亲临一线指挥抗震救灾的同时,写下不少抗震救灾的诗词。他的《震情三首》“通过援情、医情、居情三个片断的生动抒写,再现地震发生后的大悲与大难,大爱与大义,令人刻骨铭心。在这段时间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写诗哀悼震灾中的遇难者,歌颂抗震救灾中感人的事迹,表达灾难面前人们的真爱与坚强、温情与希望。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诗作从人们的心底涌现,在各种媒体发表。很多报刊都在第一时间出版抗震救灾诗歌专号或专辑,博客和一些诗歌网站的论坛成为最积极迅速的传播载体,使人们的写作冲动相互感染、激励。据统计,地震发生后的一年内,全国共有70多家出版社策划、编辑、出版了100余种地震诗集,形成在中国出版界多年来少有的“地震诗集井喷出版”现象。

诗歌不仅在漫卷,而且与精神鼓舞相结合。诗歌最大限度地跟朗诵等表演艺术形式结合了起来,从北京到各地方、各个部门都在举办专题朗诵会,即便本来是别的主题的活动也插入诗朗诵。如5月17日在中国诗人俱乐部举行散文诗朗诵会,5月19日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专题朗诵会,5月25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朗诵会以及11月26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两岸诗歌朗诵会等。2009年5月12日,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灾后重建与灾难学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这次学术研讨会打破传统会议开法,嵌入了“拯救与新生——诗歌朗诵会”,由著名主持人和研究生共同朗诵抗震救灾以及惠特曼、艾青、海子等中外诗人激发生活信念的著名诗篇。

地震诗歌潮使灾难诗歌不仅成为延伸坚强的思想载体,承载痛苦的心灵小屋,更成为了鼓舞斗志、激励抗震救灾的有力武器。激越的文学号角在灾难上空萦绕盘旋,蕴藏着激情澎湃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意识,让所有人都得到了巨大的精神鼓舞和安慰。灾难诗歌成为“救灾阵地的奇葩”,成为“温暖精神的小喇叭”,成为“抚慰心灵的创可贴”。

3.文化志愿者催生重建希望

地震发生不久,刘德华、郑秀文、容祖儿、张国立、冯小刚、陈道明、蒋雯丽等众多明星,先后赶赴重灾区的汉旺、绵竹等地,看望当地受灾群众和医护工作者。

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许多文化界、演艺界名人组成慰问团,赶赴灾区。2009年5月8日,国际明星慈善行在成都举行,黎明、林志玲、李冰冰、黄奕、韩国艺人池珍熙等都将捐出心爱之物在成都义卖,支援灾区。5月10日,王菲、李亚鹏将在四川展开爱心大行动:在成都儿童医院探望用嫣然基金做唇腭裂手术的孩子,把助养的北川灾区女孩蒲虹学和朱春燕护送回北川家中,并探望北川部分灾区群众。5月12日,成龙和歌手刘媛媛前往北川中学参加国旗传递活动,并探访灾区百姓及救援部队、志愿者。

文化抚慰在灾后重建中发挥出特殊功效,这是文化自醒意识的深刻体现。以文化抚慰心灵、安定人心;以文化疏导心理,塑造信心;以文化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灾后文化重建的精神驰援,铸成了美好的精神家园。通过调集国家资源开展文化抚慰,突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特性,展示执政党的人文关怀,通过受灾地区干部群众、灾区文化工作者互助、互爱,疗救自我伤痛,重树生活信心,这是唯有文化才能做到的独特抚慰功能。

(三)普遍均等:文化事业实现全面提速

灾后文化重建注重文化事业发展,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城乡文化普遍均等发展,灾区的文化事业全面提速。

根据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中央、四川省委提出的恢复重建“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要求,各地按照精心组织、精心施工、精心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制定时间表,把好质量关,推动灾后文化恢复重建积极有序地推进。

四川灾区文化事业重建以政府为主体,以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为目标,以构建公共文化网络为手段,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在成都,城乡一体的“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构成,实现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在全市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全覆盖,并形成了支持城乡文化一体建设、长效发展的政策体系;在绵阳,三年内投入上百亿元,恢复重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基础设施和广播电视、公益出版等文化机构的重建,涉及项目多达6500余个,其中包括27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1200余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在阿坝州,文化重建以“文化惠民”工程的形式展开,全面启动104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和涉及11个县的96个行政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在广元,文化设施排危工程已全部结束,95%的公共的单位和文化经营单位开放服务,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227个农家书屋全面完工;在雅安,汉源县新县城地势最高处,集文化馆、图书馆和以富林文化遗址文物为主的博物馆等为一体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广大厦”成为地标性建筑。

灾后文化重建的大力推进,使四川初步形成了以省级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龙头,市州为依托,乡镇、村为基础的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积极延伸服务,省图书馆巴蜀讲坛文化惠民百场公益讲座、成都市图书馆“金沙讲坛”、雅安市图书馆“雅州论坛”、广安市寅人文化论坛、都江堰市文君文化论坛等系列公益性讲座已成为四川省文化惠民的重要品牌。各级文化馆坚持“三贴近”,充分发挥群众文化主力军作用。

在“文化暖冬”行动中,以四川省文化馆为龙头,各级文化馆、艺术馆共组织180多支群众文艺小分队下基层,1700余场舞台演出、217场广场文化活动、180余场展览和2500余场民间艺术表演覆盖了全省所有市州和县(区市),延伸到2200多个乡镇。以四川省博物馆为龙头,组织了全省的博物馆联盟,为全省中小学生服务,取得很大成绩。四川首批12家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取得显着效益,第二批39家免费开放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四川博物院开馆以来,平均每天接待观众3000人次以上,其余11家免费开放博物馆全年参观人数达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倍。

在地震周年纪念活动中,四川省直文艺院团创作了以“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主题的歌舞剧《不能忘却的记忆》、音乐剧《未来组合2008》、乐舞史诗《羌风》等重点剧目,在成都集中展演共计60余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以四川省曲艺团为主要班底的多支文艺小分队,在2009年国庆前后开展以“千里驰援·爱洒四川”为主题的慰问演出,感恩参加灾后重建的援建工作者,演出队行程2000多公里,演出20余场,观众达数万人次。四川省各市州也纷纷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成都、绵阳、德阳、广元等地震灾区分别以小分队、宣传队、演出团等形式开展慰问演出活动、举办抗震救灾周年纪念群众广场文艺演出或纪念晚会。

在社区文化重建中,四川各地党委宣传部围绕构筑和谐社区建设,把文化作为社区精神的

“魂”,把文化活动作为铸造和谐社区的载体,将社区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纳入规划,进行统筹安排。通过重建,社区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一应俱全,一流的文化活动场所和健全的社区服务体系令人耳目一新。北川县羌族艺术团以羌族新风走向世界,在北京和海内外演出,受到欢迎。绵阳市涪城区铁牛街社区以社区川剧团为载体,在不断壮大川剧队伍、提高演技水平、培育川剧传承人上下功夫,组织开展各种川剧对外交流活动,并配合重大节日开展群众性演唱活动。同时,绵阳市艺术剧院也将该社区川剧团作为剧院学生的实践基地,大力培养新人,使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社区还利用自身优势集结了大批专业人士,先后成立了“百凤朝凰”艺术团、“钧天古乐团”、“云萍舞蹈队”、“星海”艺术团等群众文艺队伍,并经常在铁牛广场开展秧歌、腰鼓、威风锣鼓、快板、古今歌舞等多种健康有益的文艺表演,把开放、现代、休闲、自娱自乐等健康向上的文化融入其中,吸引辖区广大居民群众纷纷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展示自我。通过寓教于乐,搭起了传递健康文化的“红舞台”。2009年2月,铁牛街社区获得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中国文联联合颁发的全国“文化先进社区”荣誉称号。

文化事业在灾后重建中全面提速,这是文化自生意识的充分展现。通过文化重建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性、均衡性、普惠性和便民性,在灾区基本建立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在重建中超越灾前水平,实现了城乡普遍均衡发展。

(四) 资源重组:文化产业转变发展方式

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的文化产业重建面临两大困境,一是地震对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景区的破坏带来困境,二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困境。同时,由于文化产业以其智力经济的特性可以逆势上扬,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的具有独特作用,灾后文化产业重建面临着新的机遇,那就是灾后重建和拉动内需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1.多方合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在灾后文化产业重建的过程中,多种资本、多方力量、多种文化形态同台竞技,汇聚成资源配置的各种理念和方式,推动灾区文化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成为灾后文化产业重建的重要力量。四川文化产业不仅向民间资本敞开大门,也向省外资本敞开大门。就在国家9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向社会发布不久,国家开发银行与成都签订备忘录,推动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联合打造占地43平方公里的“成都东村”。在广元市昭化古城文化产业园区的打造过程中,当地通过机制创新,引入成都中大公司投资5000万元,使得昭化古城在短时间内顺利通过4A级景区验收。广元利州区民俗文化园1.2亿元投入也全部来自民间资本。

对口援建也是文化产业重建多方合力中的重要力量。汶川绵厩镇的大禹祭坛园区是广东珠海投资6000万元援建的综合性文化旅游景区,形成了祭祀、观光、休闲、商务等产业链条。在理县,桃坪、蒲溪羌寨、甘堡藏寨等分布在县境公路旁的若干文化风情点都被纳入援建项目。理县阿泽艺术团被湖南媒体整体包装,挺进湖南演艺市场。北川羌绣园是山东援建方与北川县委县政府合力打造的羌民族非物质文化产业项目。整个羌绣园占地21.5亩,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总投资6600万元。羌绣园区有纯手工操作的羌绣作坊、电脑制花的现代厂房,羌民族文化表演的风情沙朗舞台,羌堡绣楼组成的风情步行街,同时还有具备文化保护和工艺传习功能的羌绣学校,是一家集羌绣工艺品、纪念品生产销售、羌绣产品研发、羌绣艺术家纺生产销售、民间艺术演出以及旅游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司,实现生产、销售、观摩一体化,力争在2015年实现产值5000万元,园区内可固定解决800人就业,带动2000多人就业。通过羌绣产品的开发销售,羌文化传播,羌族风情旅游等将大大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多种资本、多方力量带来各种理念和发展形式,提高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不断放大文化产业外延,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给四川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

2.产业崛起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推动了灾后重建进程,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0年“五一”小长假,刚刚开门迎客的剑门关景区接待游客13.5万人,旅游总收入3818万元。对于年财政收入只有几千万元的剑阁县,文化产业已成为剑阁灾后重建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作为古蜀道上的重要景点,剑阁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汶川特大地震后,当地借助灾后重建的契机,在国家和对口援建方的支持下,集中打造剑门关文化产业园,大幅度提升景区品味和接待能力。汶川特大地震中,绵竹年画产业基地、画舫几乎全部被夷为平地。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事绵竹年画产业由震前的300A,左右发展到2010年的2000多人;年产值从震前的200万元飞跃到2000万元。援建方江苏省,为绵竹编制了一个新规划,要把沿山地区发展成“东方阿尔卑斯”。绵竹沿山5个镇的旅游、文化等产业将因此连成一线。剑阁县和绵竹市只是一个缩影,震后四川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扩大。

通过文化产业的恢复和振兴转变灾区发展方式。这是文化自立意识的具体体现。通过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资源重组,不仅使原有的文化产业,如演艺、传媒等恢复发展,而且培育了一大批新型文化产业,如创意农业、新型农家乐等,打造了一批新的文化旅游景区,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推动了灾后重建进程,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五) 聚集效应:文化建设形成区域融合

灾后重建的对口援建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独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殊机制,这一机制不仅令资金、人才、产业迅速从东部向灾区集结转移,使先进的改革经验与管理模式迅速在重建中推广传递,同时也为文化重建带来特色鲜明的文化融合。来自东部和中部地区的18个省市与四川18个重灾县结成对子,京派文化、海派文化、齐鲁文化、江南文化、燕赵文化、潇湘文化、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等各种文化在巴蜀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异彩纷呈。城乡文化的融合使都市文明为新农村建设推波助澜,区域文化的融合为巴蜀文化输入新的文化因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令历史文化与时尚文化相得益彰、交相辉映。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文化融合,让四川从地震的阴影里迅速走出,带着新思路、新观念、新方式,踏上文化重建的新征程。

1.城乡文化融合缩小文化权益差别

灾后文化重建通过城乡文化融合,使城市与乡村在文化服务上的差别缩小。成都市通过“送文化、种文化”的形式使城乡享受同等质量的文化服务。成都市青羊区康庄社区是一个有3000多

居民的涉农新型社区。面对曾是农民的居民,社区提供了电脑、插花、美容等技能培训,帮助实现就业。在青羊区派来的“文化信使”带动下,社区成立了快板队、小品队、太极拳队、儿童滑轮队等特色文化队伍,社区居民已经完全融入到城市生活。在社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时,成都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推进硬件基础设施、文化服务机会均衡发展、享有,初步实现了城乡群众基本享有同质同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在城市文化下乡的同时,乡村文化也在积极寻求走进城市。2009年5月,第二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开幕,非遗博览会特设“四川重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成果展区”,看羌绣艺人绣鞋垫,品雅安南路边茶,听梓潼洞经音乐,观桂花土陶制作……来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得“羌族瓦尔俄足”表演获得第二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太阳神鸟金奖。四川灾区传承人的活态表演与各种非遗项目资料图片交相辉映,丰富而精彩的成果展就像一首流动的人类文化史诗。

2.区域文化融合促进民族空前团结

援建方在灾后重建中带来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样式,这其中既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先进理念和工作精神,也有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地域文化传统。灾区与援建工作者在灾后重建的合作中,使来自两地的不同文化交融在一起,形成崭新的文化景观和特有的文化现象。

负责援建什邡市的北京援建者,在灾后重建中体现出勇于争先的意识、尊重科学的理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促进了什邡人民观念的转变和精神的提升,与“感恩奋进、创新争先、诚信和谐”的新时期什邡精神交相融合,形成了情感相融、血脉相通的特有文化现象。这其中包括超越界限多方联动的“协力文化”、超出一般意义帮助与感谢的“感恩文化”、南北碰撞相互包容的文化交流等。北京援建者主动融入什邡人民之中,把自己看作“什邡人”,把什邡当成北京的“第19个区”,满怀的是担当、责任、奉献,体现的是认真、严谨、规范,丰富和完善了北京特有的“首都理念”、“首都意识”、“首都标准”和“首都精神”;什邡人民以有北京援建而自豪、自信、自强,满怀的是感恩、奋进、争先,体现的是抢抓机遇、爬坡上行、实干苦干,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成为又好又快推进什邡灾后重建、促进什邡发展提升的强大动力。负责援建广元市剑阁县的黑龙江省,在援建工作中一丝不苟、全心全意。黑龙江援建指挥部总指挥刘国会被剑阁人民称为“铁人指挥长”,“我们应该是剑阁最后一个搬出板房的人”、“我恨不得将百姓的房子用双手扶起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让剑阁人民深受感动,赢得了灾区人民的良好口碑。

古老的文化传承也在灾后重建中迸发出交相辉映的美丽火花。当“诗仙”和“诗圣”千年之后重新聚首欢颜时,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同样悠久古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完美融合。江油市李白纪念馆在地震中受损面积达14000平方米,一些主体建筑受到结构性损坏;李白故居受损严重,建于1788年的故居建筑陇西院、粉竹楼山门、照壁全部坍塌;33.3米标志性建筑的太白楼在地震中也成了危楼,景区建筑损毁面积达1,66万平方米。河南援建指挥部派出数批救援专家考察后制订方案,将恢复重建李白纪念馆、李白故居列为“交钥匙”工程,按照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从大门到内部建筑都追求唐代园林风格,“将唐风进行到底”。而最特别之处是在展示区内新增了“杜甫堂”。李白纪念馆副馆长敬道树说:这一设计思路是2009年2月提出来的,受到一些文博人员的质疑,认为少见先例,不太合适。但专家们在“会诊”中很欣赏这思路中蕴含的“大文化”、“大历史”观念,认为川籍“诗仙”李白与豫籍“诗圣”杜甫,在真实历史中就交情很好,洛阳相会已经传为千古佳话。如今李白纪念馆中新增“杜甫堂”,续写李杜所代表的源远流长的川豫情谊。

3.古今文化融合展现时代创新风貌

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多是传统历史文化悠久的地方。援建者在工作中不仅保留当地的民族文化传统,又将现代文明的成果注入到援建工程中,使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灾区建筑的内容和外观都包含当地文化特色,建筑手法和材料都运用现代科技,住房、医院、学校、卫生院、福利院都是9度设防,可抗8级地震。

山东援建者在北川重建中立足羌族文化底蕴,同时又在建筑中注入现代文化符号,吉娜羌寨的重建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吉娜羌寨既突出了地域和民族风格,又融入现代建筑科技工艺。由于羌族人崇尚自然,许多房屋是天然的白石砌墙,但这种不规则的白石墙经不起地震的考验,吉娜羌寨将现代防震技术运用到房屋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地面设计成钢筋内撑,外面配以石墙,这就做到了传统不丢失,而抗震强度可达8级。设计图纸经过当地69户灾后重建安置居民的手手传阅,几乎“全票通过”。现在的吉娜羌寨被誉为“羌族的香格里拉”。

“一铺养三代”,本是广东商人的千年商经。这种商业意识在汶川灾后重建中与农耕文化形成奇异的碰撞与组合,以新的城镇格制和商业经营方式,培育了受灾群众的全新的市场观念和价值观念。汶川县水磨镇家家有铺面,形成了前店后居的新格局,为当地文化旅游纪念品、餐饮娱乐、超市等提供了条件,基本解决了群众再就业、转行从事服务业的问题。佛山市对口支持水磨镇恢复重建工作组组长刘宏葆说,我们不仅输血——捐资建房,更帮助当地造血一一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

对口援建体制实现的援建地区与灾区的文化融合,这是文化自强意识的精彩呈现。生活方式是最生动、最恒久、最具体的文化价值、文化生态和文化样式,援建单位将文化重建和灾区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使现代生活方式走进灾区,务实的精神和先进的管理思想、运作模式推动着灾区群众生活方式的变革。18种文化遍布四川灾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冲击和融合的意义比“湖广填四川”和“三线建设”所带来的冲击和融合更广泛、更深刻、更具体、更深远。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同志指出,对口支持是一尊不朽丰碑,生动记载了共建美好家园的坚韧历程。18个对口支援省市竭尽所能把心目中最美好的构想诗意地呈现在震区大地,促进了灾区城乡整体布局的优化和环境风貌的提升。

(六) 精神家园:文化自信彰显中国力量

都江堰二王庙在地震时殿宇垮塌,唯独李冰的塑像巍然不倒。不倒的李冰塑像成为四川人的一种精神象征。四川人民的精神家园基础来自于数千年巴蜀文化的积淀,这使得灾区群众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迸发出强大的民族精神。巴蜀文化是巴蜀地区的本土居民和源源涌进的外来移民在千百年间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培育的优秀地域文化。这种文化孕育出四川人忍辱负重、愈挫愈勇、敢为人先、智慧包容的精神气质。这种文化精神基因,_直都存在于四川人的生命血液中,每到历史的紧要关头,它就如滔滔的江水奔腾而来,如运行的地火井喷而出,焕发出巨大的精神

力量。“5·12”特大灾难,集中彰显了川人众志成城、大爱无疆的高尚品格,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顽强意志,乐观豁达、知恩图报的人性光辉。所有这一切,都是灾后精神家园建设的根基和依托。

地震发生后,四川人以其在废墟中面对生死的从容坚韧,在震后救援中的无私奉献,在余震生活中的幽默豁达,在灾后重建中的自强不息,赢得了世人的赞叹。在灾后重建中,灾区群众大力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在统筹推进“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的进程中,把精神家园建设融入灾后重建全过程,坚持创新、实干、奉献、开放,成为全川人民加快灾后重建的强大动力。

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取得的重大胜利和辉煌成就及其蕴含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宝贵资源。诞生了灾后重建的历史奇迹的巴蜀大地,本身就是一个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的基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基地和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勃勃生机的窗口。地震遗址“一馆三地”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已获省政府常务会议和省灾后重建委审定通过,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通过建设北川地震纪念馆、映秀镇震中纪念地、汉旺东汽地震工业遗址纪念地、深溪沟地震遗迹纪念地,以更加集中地展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和四川人民抗震救灾的时代风貌和精神力量。

1.泰山压顶不弯腰

在德阳,从抗震救灾到恢复生产,再到灾后重建,灾区人民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他们创造的“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坚忍不拔、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东汽精神”,创造的“坚定坚强坚忍不拔,敢想敢拼敢为人先”的“绵竹精神”,创造的“感恩奋进、创新争先、诚信和谐”的什邡精神,汇集成“厚德博爱、刚健自强、大气开放、创新争先”的新时期“德阳精神”,这些精神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标志着灾区群众在精神文化领域所达到的新高度。在绵竹市汉旺镇,不屈的东汽人灾后重建的速度令人咋舌。面对设备毁损过半、厂房一片废墟、人员伤亡惨重等困难,东汽人不认输、不放弃,而是迎难而上。震后第三天就参加招标会拿下3亿多元的订单,震后第七天就开始抢修设备,震后不到一个月汉旺基地就在余震中恢复生产……大灾大难面前,东汽人真正做到了“泰山压顶不弯腰”。灾难袭来时,面对生死抉择,东汽职工用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毫不犹豫地为他人打开了“生命之门”,紧要关头用无私无畏的牺牲雕刻出了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英雄群像。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勇气,是“东汽精神”的核心内涵;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果敢,是“东汽精神”的最新诠释;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决心,是“东汽精神”的坚强基石。“东汽精神”是在严重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形成的一种勇于拼搏、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震救灾中的升华。

2.大爱鲜花满地开

大爱文化、感恩文化是中华传统仁爱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流淌在中华民族文化的血管里,渗透在中华民族性格的行为中,是支撑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仍然繁衍至今并充满旺盛生命力的一种宝贵思想财富和精神意志。大爱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要求。大爱是人类自古以来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状态,是人类在思考自身价值、前途和命运时所形成的关爱精神和实际行为。人与人之间相爱是人际和谐、团结、协作的前提,也是社会、团体组织和谐的前提。感恩文化作为一种以感恩为思想内涵以自觉回报为动机的特殊文化,能够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对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人民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间大爱。在灾后重建中,四川及时把握灾区干部群众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的情感诉求,大力倡导大爱文化、感恩文化,着力精神家园建设,充分发掘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文化感恩,生动恒久,文化是四川人民对党对祖国对军队对对口援建者的最生动最真切的感恩形式。震后的北川县通过打造爱心灵魂工程,打造大爱圣城、国际爱都。规划建设中的世界级“爱心园”,紧靠北川老县城一侧崖边的玉皇山顶,一座设想中的圣坛将面向山崖北川废城。圣坛的建筑形式融合了羌族风格、汉式皇家祭坛形式、玛雅金字塔形式。在北川新城中还将拟建爱心城市公园、爱心礼堂,礼堂外有爱心人物雕塑。一条30公里长,80米宽的爱心大道从礼堂出发,穿出新城,直达废城。新城还拟建爱心湖、爱心桥,将羌族索桥和汉式的拱桥融合为一种新的统一风格,体现包容兼爱的民族团结精神。以此,展现生命至上、大爱无疆的伟大传奇,铭记人间大爱、义薄云天的无私援助,彰显人性升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展现中华民族风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家园。

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和两周年之际,四川省委组织大规模地“向祖国汇报”、“向人民感恩”行动,到有关国家和港澳台以及各省市开展感恩活动,进行文艺演出,展示灾后重建成果。2010年5月23日至28日,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同志率四川参访团一行700余人飞赴台湾,围绕“感恩致谢、交流合作”的主题,成功举办了“天府四川宝岛行”活动。活动期间,展示四川民族地区文化,演出川味文艺节目,推介四川文化旅游线路,开展经济合作。这次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特色突出、成果丰硕,是海峡两岸血脉相连,是感恩文化现代实践的一大成果。

2010年9月,由都江堰市委、市政府、成都市妇联、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上海市妇联支持的《感恩祖国·感恩世界》都江堰灾后重建答谢暨创意产业成果发布晚会在都江堰景区伏龙观举行。晚会从一个侧面展示了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工作取得的阶段性重大成果,通过展示从灾后重建中成长起来的1500多名“都江堰绣娘”带动的“灾后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之绣美家园”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刺绣创意产业的形成,展现都江堰人民在上海的援建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重建家园的顽强精神,以及都江堰人民感恩祖国、感恩世界、感恩上海援建的深情厚意。

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出版集团组织编撰的大型《感恩》丛书,以18个对口援建省为写作对象,集中反映四川人民对祖国和援建者的感恩之情。

3.民族精神谱华章

在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关键阶段,为鼓舞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和援建队伍的士气,奋力推进“两个加快”,2010年7月,四川省委宣传部、省直机关工委、省教育厅、省文化厅联合在四川全省特别是地震重灾区开展“感恩之声”大家唱系列活动,广泛发动群众传唱感恩歌曲,表达感恩情怀,掀起用歌声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援建、感恩社会各界的热潮。《因为有

你》、《我祝愿》、《四川欢迎你》、《感恩的心》等20首旋律优美、易于传唱的优秀感恩歌曲被编印成歌本、录制成音碟,陆续发放到各市州、省直各部门和各高等院校。从2010年7fl至2011年5月,20首优秀感恩歌曲通过网络、手机、彩铃等新媒体进行推广在全社会营造唱响感恩、豪迈奋进的良好氛围。

2010年10月,“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暨成都灾后重建大型纪实摄影系列活动”启动,活动以“聚焦美丽成都,见证重建新貌”为主题,通过摄影作品全方位展示成都灾后重建的成果和特色亮点,展现灾后成都人民的“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这次活动一直持续到2011年5月。

中央电视台与四川电视台合作拍摄的《崛起》等系列专题电视剧,搜集了不少珍贵抗震救灾史料与口述经历,着重展示了四川人坚韧顽强、大爱无疆的精神。

电影《坚强》以灾后重建为背景,以四川重灾区两个典型而普通的受灾家庭情感生活为主线,通过真实感人的故事,展现了灾区人民自强自立,重建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和中华儿女经受巨大磨难后坚强的民族韧性,是一部弘扬主旋律,抚慰灾区人民受创心灵,鼓励人们积极向上的急具社会责任感的公益影片,也是国内首部反映灾后心灵重建题材影片。

灾后重建的伟大成就掀起F--股绘画潮。许多画家的笔下都以表现四川灾后重建的热潮主题的居多,将灾后重建中拔地而起的新房融入到山水中。如姚叶红创作的《春融都江堰》《天府之源》,表现了灾后重建的美丽新家园;李晖创作的《白鹿新村》《阳光渠》,反映重建后老百姓生活的新变化。

讴歌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大型舞蹈诗剧《永久北川》在全国各地火爆演出,并赴世界各地感恩巡演了100场。《永久北川》通过讲述“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发生在羌乡北川的一个个感人故事,演绎了人类大爱不朽的主题。这部诗剧以倒叙、插叙等多种方式,再现了羌民族历经磨难而顽强前行的心路历程,展示了禹羌民族风情,讴歌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大型舞蹈史诗剧《大北川》以北川“生死恋人’贺晨曦和郑广明夫妇、羌族农村一对背遇难儿子回家的夫妇的故事为原型,讲述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前后,发生在羌乡北川的一个个感人故事。这部舞蹈剧阐述和演绎了大爱永恒、爱情常青的永恒主题。同时通过跨越五千年羌文化发展演变的广阔时空,艺术再现了云朵上的民族历经磨难而顽强前行的民族形象。

4.标语口号鼓士气

灾后重建中出现了一大批内容深刻精辟、语言生动形象的标语和口号,这些标语口号内容有感恩、有决心、有目标、有警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灾后重建的思想指向,形象体现了灾区人民和援建者的精神面貌,凝聚着缔造明天的深厚力量。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的村民石光武靠小卖部收入建起的两层楼房在地震中损毁严重,当大多数受灾群众还在忙着搭建过渡房的时候,石光武已经开始重建永久性住房,喊出了“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的响亮口号。温家宝总理视察枣树村时曾对随行干部说:“这是老百姓的话。抗震救灾要靠这种精神;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要靠这种精神;使灾区将来发展得更好,也得靠这种精神。”这两条标语之所以引起温总理的重视,就在于他道出了灾区人民自立自强的心声,展示出灾区人民的姿态。汶川特大地震震垮了房屋,吞噬了生命,但是灾区人民没有被压倒,没有被冲垮,他们不屈不挠,攻坚克难,愈挫愈勇,他们靠的就是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灾区的精神家园重建是文化自信意识的大力彰显。灾区精神家园建设之所以取得突出成就,在于重建中特别讲大局、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的作风得到弘扬,使得灾区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灾区群众的重建精神和感恩文化展现了四川新形象新风貌新境界。举国援建体制体现了民主团结、一方有难八方支持的“大爱文化”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体现了无比强大的中国力量。

援建者怀着极大的热情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用标语抒发着援建者的豪迈气概。浙江援建者的标语挂满工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不怕险”、“晴天抢着干、雨天巧着干、晚上挑灯干、双休日加班干、合理安排科学干”等激励着灾后重建建设者们的干劲。汶川县围绕“弘扬抗震精神、推动科学重建、建设美好家园”主题,发扬“5+2”、“白加黑”苦干实干精神。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在5个工作日推动机关工作正常运转,利用2个双休日深入基层群众,广泛开展走访调研;坚持白天处理日常业务,晚上休息时间组织开展学习,确保有足够理论学习时间,切实解决工学矛盾,不断形成以学习促实践、以实践促重建、以重建促发展的良好态势。援建过程中形成的地域文化的交融,进一步彰显了民族文化自信力,增强了民族自信。民族文化的自信,是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最核心的动力。

(责任编辑 苏宁)

作者:李明泉 翟琨

第4篇:灾后重建项目报告

根据2012年2月9日会议要求,各项目县区上报项目简介的模板如下(模板在后面):

首先我们以宕昌县韩院乡韩院小学为例,项目简介的相关内容及图片资料如下。

1、项目名称:宕昌县韩院乡韩院小学

2、项目摘要:宕昌县韩院乡韩院小学是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学。受5.12汶川地震波及破坏,致使该校1047平方米校舍严重受损,教学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根据当地灾后重建布局调整方案及《宕昌县红十字会宕昌县灾后重建办关于重申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援助宕昌县灾后重建项目的通知》,该项目于2009年4月9日开工建设,2010年7月竣工,现已通过审计、验收并投入使用。该工程由核工业天水工程勘察院进行地质勘察,陇南诚信监理咨询有限公司设计,武都建安建筑公司中标承建,陇南科诚监理公司中标监理。项目建筑面积2864.03平方米,四层框架结构,项目工程总投资500万元,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全额捐资援建。

3、图片(规格:800像素x600像素)

图片1:灾前照片

图片2:受灾照片

图片3:在建照片

图片4:主体照片

图片5:竣工照片

教育项目简介模板

1、项目名称:xxxxx

2、项目摘要:xxxxxx是一所xxxxxx小学。受5.12汶川地震波及破坏,致使该校xxxx平方米校舍严重受损,教学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根据当地灾后重建布局调整方案及《xxxxxxxx项目的通知》,该项目于xxxx年x月开工建设,xxxx年x月竣工,现已通过审计、验收并投入使用。该工程由xxxx进行地质勘察,xxxxxx设计,xxxxxxx中标承建,xxxxxxx中标监理。项目建筑面积xxxxx平方米,x层xx结构,项目工程总投资xxxx万元,由xxxxx捐资援建。

3、图片(规格:800像素x600像素)

图片1:灾前照片

图片2:受灾照片

图片3:在建照片

图片4:主体照片

图片5:竣工照片

卫生项目简介模板

1、项目名称:xxxxx

2、项目摘要:xxxxxx卫生院受5.12汶川地震波及破坏,致使该院xxxx平方米业务用房严重受损,正常的医疗救治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根据当地灾后重建布局调整方案及《xxxxxxxx项目的通知》,该项目于xxxx年x月开工建设,xxxx年x月竣工,现已通过审计、验收并投入使用。该工程由xxxx进行地质勘察,xxxxxx设计,xxxxxxx中标承建,xxxxxxx中标监理。项目建筑面积xxxxx平方米,x层xx结构,项目工程总投资xxxx万元,由xxxxx捐资援建。

3、图片(规格:800像素x600像素)

图片1:灾前照片

图片2:受灾照片

图片3:在建照片

图片4:主体照片

图片5:竣工照片

注:民房项目及村发活动室、村卫生室等项目简介参照上述模板上报。

第5篇:灾后重建项目简介

成县抛沙初中“特殊党费”灾后重建项目简介

成县抛沙初中(现成县三中)是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创建于1972年,学校占地面积20001m²,校舍建筑面积10455m²,地处距县城西5公里的抛沙镇。现有教职工76人,教学班24个(高中10个,初中14个),在校学生1200多人。

“5.12”特大地震,学校校舍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尤其是土木结构平房校舍受损严重,已无维修利用价值,现已拆除,剩余校舍已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急需重建。

根据全县学校布局调整和总体规划,计划在原成县三中的基础上进行灾后重建。从2008年底开始至2009年6月底,在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和抛沙镇党委、政府等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新征建设用地近7亩,完成了灾后重建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并将该项目设计报省教育厅,由西北市政设计院进行了审查工作;7月中旬省教育厅批复了项目(甘教发[2009]7

5、76号),决定利用“特殊党费”资金为学校新建综合教学楼、学生宿舍楼、食堂以及风雨球场各一栋,总建筑面积7797平方米,总投入资金1453万元。综合教学楼为三层双面框架结构,建筑面积2876平方米,可容纳18个教学班900名学生;学生宿舍楼为四层单面框架结构,建筑面积3262平方米,可供400多名学生住宿;食堂为三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765平方米;风雨球场为单层网架结构,建筑面积894平方米。于8月份,委托甘肃三轮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对项目进行了宣传和公开招投标,成县城昌建筑公司和武都建筑安装公司分别中标。工程于2009年8月24日陆续开工。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要求,加强工程质量监管与成本核算,确保建设资金按时到位。通过各方紧密配合,2010年8月15日,综合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现和食堂均已完工并投入使用。风雨球场已于2011年7月15日完工投入使用。

2010年8月,随着综合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现和食堂完工,学校进行了一系列辅助工程建设项目,用彩砖硬化校园近4000多m²,购植了多种树木、花卉,并于2011年9月建成锅炉房。

成县抛沙初中灾后重建项目完成后,符合全县学校布局调整和总体规划,将能满足900名学生同时入学就读,并提供400多名学生的饮食住宿;同时与旧教学楼结合,能够使成县抛沙范围内1200名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促进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6篇:灾后重建项目管理

截止月日,我镇已下达计划、列入项目总册或审核确认的结和片区机关、事业单位、垂管单位及相关公建项目灾后重建业务用房已完成建设规模、建设用地和空间落位的确定,实现规划落位,为下一步开工建设铺平了道路。

据县人事、编办、发改、建设及国土等部门审核确定,目前列入灾后重建计划或项目总册需在结和镇规划落实的片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垂管单位及相关公建项目共有12项。目前对已下达计划、列入项目总册或审核确认的单位项目已全部落位完毕,落位12个、落位率达100%。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公建项目落位工作,从机构、政策等层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了高效、有序推进落地进程,党委、政府研究成立了镇灾后重建项目协调对接暨结和各片区机关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灾后重建以及相关公建项目的规划落实工作。组织机构成立后,镇灾后重建项目建设协调对接工作领导小组在调研、征求意见、专家审核的基础上,提请县委常委会和县政府常务会审定、要求市、县机关事业单位业务用房在结和我镇的项目落位,严格按照方案要求进行。

在落位实施过程中,在以民政局牵头领衔的县规划技术组指导支持下,以有关规划专家为支撑,镇灾后重建项目建设协调对接工作领导小组会同我镇国土所、村管所等部门、单位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和最终使用单位严格执行落位程序、严把落位质量关。一是由发改、编办及人事部门根据项目册、投资计划提出项目、单位清单,据此,业主提出项目申请。二是由编办、人事部门审核人员编制情况。三是相关单位提供国家、行业标准、上级主管部门出具的函件或参照汶川灾区的相关规定、规范和依据。四是发改部门根据规划、投资计划、项目册审核建设及投资规模。五是国土所审核用地方案包括震前用地、规划用地规模等情况。六是镇村管所依据以上工作成果确定规划后的空间落位。七是分别报县政府常务会议初审。八是镇政府及时进行公示。九是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申报,办理相关手续,正式落位。

为了做好落位工作,在国土所的大力支持下,镇灾后重建项目建设协调对接工作领导小组高度重视并全力抓好,保持了各相关部门(单位)间的良性互动。前后数十次主持(组织)村管所、国土、等部门共同通过图上对接、现场踏勘、专题会、座谈会、会商会及征求意见等方式,对建设规模、建设用地、空间落位逐一认真对接。同时由该小组、分别与其他小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最终使用单位先后进行多次专项对接,认真开展查漏补缺,反复跟踪锁定各单位意愿,努力做到万无一失。为了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接受社会监督,分三步分别公示了鲁班镇灾后恢复重建建设及用地规模审核方案》、各部门(单位)震前用地及办公用房建筑规模等基本情况、规划落位的具体方案。

第7篇:灾后重建资金和扩大内需项目自查工作方案

关于对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资金项目开展自查的工作方案

各部门:

按照省、德阳市、什邡市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加快灾后重建政策落实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关于对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资金项目开展自查工作的通知》(川扩建监[2011]1号)、德扩建监[2011]1号、什扩建监[2011]1号文件精神,现就我镇开展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资金项目自查工作安排部署如下:

一、 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此次自查工作,坚持领导亲自带队,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监督

检查机构和运行机制,对本镇的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项目资金组织开展全面自查。

二、 各部门要重点围绕工程质量,竣工决算、结余资金、后期管理等方面工作,认真抓

好自查,深入查找问题,加大查纠力度,要进一步归集整理资料,完善监督检查的问题整改台账,做好迎接上级的检查准备。

三、 各部门要对检查情况作好书面记录,对自查情况作出小结,于2月25日前将自查

记录和工作小结报党政办。

四、 工作任务和分工

(一)、资金组

责任领导:徐俊

责任人:吴顺坤

要求:对所有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项目资金拨付情况、建账核算情况进行自查。

(二)、项目前期工作组

责任领导:钟丽婷

责任人:杨旭东

要求:对项目申报立项到招投标完成的前期工作情况进行自查,整理归集资料。

(三)、项目建设组

1、政府综合办公楼建设

责任领导:苏世军

责任人:陈娟

要求:对施工工程质量、进度、安全、施工记录、监理记录进行自查。

2、集镇道路管网建设

责任领导:杨军

责任人:陈召建

要求:对施工工程质量、进度、安全、施工记录、监理记录进行自查。

3、垃圾收转运站建设

责任领导:钟丽婷

责任人:孙小芸

要求:对工程前期准备工作进行自查。

4、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责任领导:苏世军

责任人:陈娟

要求:对施工工程质量、进度、安全、施工记录、监理记录、竣工验收情况进行自查。

5、马祖景区二期工程建设

责任领导:杨军

责任人:潘近民

要求:对施工工程质量、进度、安全、施工记录、监理记录进行自查。

6、廉租房建设

责任领导:张顺平

责任人:陈召建

要求:对施工工程质量、进度、安全、施工记录、监理记录进行自查。

7、集贸市场

责任领导:郭运芬

责任人:孙小芸

要求:对施工工程质量、进度、安全、施工记录、监理记录进行自查。

8、扩大内需项目(沼气池)建设

责任领导:曾祥伟

责任人:黎昌建

要求:对施工工程质量、进度、安全、施工记录、监理记录、竣工验收情况进行自查。

中共马祖镇委员会

2011年1月29日

第8篇:县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情况的汇报(定稿)范文

*县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汇报

*县发展和改革局

(2011年11月4日)

一、地震受损情况

受“5.12”汶川大地震影响,我县农村居民住房、农业基础设施、道路、电力、邮电、通讯、基层政权、基层政法办公设施等受损较为严重,全县直接经济损失1.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住房受损2817户9331间;16个中小学校舍受损面积12475平方米,围墙倒塌2872米;卫生系统房屋受损面积13572平方米;4个乡镇计宣站受损房屋28间;农村供水设施损毁水塔47座、管网610公里、蓄水池20个、机井4眼。

二、灾后重建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全县灾后恢复重建上级共下达项目5类40个,总投资27712万元,计划总投资26651万元,其中上级下达灾后重建资金19408万元,中央车购税资金880万元,扩大内需资金110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777万元,县级配套资金4880万元,自筹资金667万元。截至目前已完成项目38个,在建项目2个,完成投资27996.45万元,占总投资的101%,占计划总投资的105%。占灾后重建资金的144%。具体情况为:

(一)第一批灾后重建项目包括水利、交通、政法、教

育、卫生共5类28个项目,总投资8564.45万元,计划总投资7746.1万元,其中灾后重建资金5679万元,中央车购税资金88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37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781万元,自筹资金187.15万元, 28个项目全部完成,完成投资8564.45万元,占计划总投资111%。

(二)第二批灾后重建包干资金项目包括教育、卫生、民政3类12个项目,总投资19148万元,计划总投资18907万元,其中灾后重建资金13729万元,扩大内需资金110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740万元,县级配套3099万元,自筹资金480万元。目前已建成10个项目,2个项目正在建设中,完成投资19432万元,占总投资的102%,占计划总投资的103%。

(三)农村民房重建项目:全县累计投入灾民建房资金19367万元,其中发放中省专项资金5830万元,筹措县级配套资金2865万元,发动群众自筹资金10672万元,为2817户重灾群众新建住房9331间,维修加固受损房屋5091间,受灾群众的住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三、工作措施及具体做法

1、建立健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一是组建专门班子,成立灾后恢复重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顾问,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主管领导为副组长,各乡镇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并根据全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重点,分别成立了县灾民生活安臵住房重建、水利交通修复、救灾保学保医等三个专项工作小组和相应办公室。组建了县灾民

住房重建工作技术服务组,负责全县灾民住房重建的选址、土地调整、规划设计等技术服务。同时,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二是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灾民生活安臵和住房重建工作方案》、《 “

5、12”地震灾后水利、交通工程修复工作方案》、《灾后恢复重建和救灾保学保医实施方案》等三个专项工作方案,进一步对工作重点和任务进行了明确和细化。三是实行领导联系点制度。根据县级领导分工确定了县级联系点,做到每个乡镇都有一名县级领导联系,并安排相关单位对口支持。同时,各乡镇主要领导也都明确了各自联系点,全县建立联系点70多个。四是组建了16个派驻乡镇灾后重建工作组。为了强力推进全县灾后重建工作,2008年8月份,我县从县直各相关单位抽调100名工作人员,组成16个驻乡镇工作组,指导、协助各乡镇开展各项抗灾救灾工作,督促抗灾救灾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2、密切配合,齐抓共管。针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的实际情况。我县要求各部门、各单位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迎难而上、苦干实干,全力以赴抓好灾后重建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先行、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优先解决农村群众住房和学校、医院建设,用两年时间基本完成恢复重建任务,对学校等公共建筑提高建设标准,使其成为紧急情况下群众的避灾场所。

3、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强化资金管理措施。在资金筹措上,按照“政府救济一点、政策优惠一点、银行贷一点、

农户自筹一点、乡邻乡亲帮一点、社会捐赠一点、投工投劳一点”的思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统筹财政资金,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适度利用金融资金,千方百计筹措落实恢复重建资金。在资金使用上,设立专户,统一管理,封闭运行,严格开支,确保全部用于恢复重建。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在资金分配、拨付、管理、使用等各个环节加强监督检查,搞好专项审计,坚决杜绝违纪违规使用资金现象。

4、狠抓质量管理。我县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放在重要位臵,严把质量关。特别是加强了对工程建设环节的监管,坚决防止了无资质单位参与工程建设,保证了工程质量。

5、严格督查督办。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把责任落实、建设进度、资金使用纳入监察的重要内容,对灾后重建工作实行不定期的督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惩戒警示,做到防微杜渐。

四、存在问题

一是个别项目还没有完全竣工。全县灾后恢复重建5类40个项目中完工项目38个,正在抓紧建设的项目2个,因教育灾后重建资金于2009年11月下达,导致县职教中心、延误了建设工期;县中医医院因高压线改线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延误了项目建设工期,以上项目虽然超额完成了灾后重建资金,但还没有完全竣工;二是项目审计比较滞后。由于我县近年建设项目较多,审计部门的工作量较大。因此,对灾

后重建项目的及时审计有所影响。截止目前,已完工的项目都进行了初验,40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20个项目已通过审计(教育灾后重建项目9个,卫生灾后重建项目8个,水利2个及土上路建设)18个项目正在加紧审计。

五、工作打算

(一)加强监督检查。继续实行县委办、政府办、发改、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参与对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工程质量、建设进度、安全生产、四制落实、项目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联合检查制度,及时通报工程进展情况,对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

(二)加快工程进度。按照上级的要求对项目建设时间、任务和进度实行“三明确”,对在建的两个项目,进一步细化、量化工作任务,合理调整施工计划,增强技术力量,严格时限,加快建设进度,尤其是教育、卫生灾后重建项目必须明确制定严格的施工计划,倒排工期,确保项目按期全面建成投入使用。

(三)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执行《陕西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管理办法》,恢复重建专项资金全部纳入县财政专户统一管理,专帐核算,集中支付,封闭运行。各项目建设单位要确定专人,设立专户、专帐,县审计局加强对灾后重建项目资金的审计,确保项目资金安全合理使用。

(四)做好竣工验收。严格按照《陕西省灾后重建竣工验收办法》,及时做好我县灾后重建项目竣工验收工作,确保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早日投入使用。

第9篇:甘肃省地震局灾后恢复重建项目通过中国地震局评审

甘肃省地震局灾后恢复重建项目通过中

国地震局评审

8月17-18日,中国地震局召开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初步设计评审会,中国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修济刚莅临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评审会由发展与财务司组织,陈鑫连教授主持,监测预报司、震害防御司、震灾应急救援司、人事教育和科技司负责同志及全国地震系统近30位专家参加了评审会。

在评审会上,省局计划财务处负责人从项目初步设计编制思路和指导思想、建设背景和建设原则、项目建设内容、技术方案、预算编制、项目实施管理以及预期效益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汇报,周志宇副局长对有关问题做了说明。

经专家组讨论质询,通过了省局灾后项目初步设计评审。专家组认为,省局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在详细调查甘肃省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受灾情况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本地区防震减灾需求和灾后恢复重建的特点,项目实施将提升灾区的防震减灾能力,为地震灾区重建和政府履行防震减灾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责提供支撑;初步设计对每个分项目的实施内容进行了细化设计,建设目标明确;项目建设内容汲取汶川地震的经验和教训,建设规模适当,思路清晰,技术方案设计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达到了初设阶段基本要求。 计财处 第二届“中国西部青年分析预报人员科技论坛”在兰州举行

8月11-14日,由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主办的第二届“中国西部青年分析预报人员科技论坛”在兰州举行。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马宏生博士,省局王兰民局长、杨立明副局长出席论坛。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张国民研究员、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刘杰研究员在论坛上作了专题报告。来自中国地震局直属单位及全国15个省、市地震局的50余名青年预报人员参加了论坛。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开展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交流,提高科研能力与科研素质培养”。

省局王兰民局长在致辞中指出,震前提供较为准确的地震预测意见是政府和社会对地震部门的最大需求,实现这一需求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能否成功培养出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掌握国际前沿技术方法的新一代科研团队。中国地震局“西部青年地震分析预报人员科技论坛”的创建是监测预报司培养新一代地震预报科研团队的重大举措之一。该平台将在培养青年地震分析预报人才,开展青年地震预测研究交流,激励青年人才学习进取和开拓创新,提高综合业务素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马宏生博士代表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在论坛开、闭幕式上做了重要讲话。他简要介绍了汶川地震后国际地震预报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对汶川地震的调研反思与初步认识,客观评价了当前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他指出,针对地震预报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监测预报司加大了对分析预报人员队伍的培养,并进行了震情会商机制改革的探索。他强调了举办中国西部青年分析预报人员科技论坛的主旨是为打造创新型科研团队,促进青年分析预报人员成长,鼓励青年学者坚定从事地震预测科学研究的信心。

会议期间, 30余名青年分析预报人员介绍了各自研究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震情跟踪定向合同制任务的研究进展。

预报中心

全省灾后恢复重建抗震设防要求工作会议

在陇南召开

为了总结回顾一年来灾区城乡恢复重建抗震设防要求工作,交流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特别是城市和重要工程恢复重建抗震设防要求监督管理与技术指导重点工作任,8月28日,甘肃省地震局按照省政府领导指示在陇南召开全省灾后恢复重建抗震设防要求工作会议,省地震局局长王兰民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地震局周志宇副局长、吴瑾冰副巡视员和陇南市委刘应昌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以及陇南、甘南、天水、平凉、定西、白银、庆阳、临夏等市政府分管领导、地震局局长,陇南市、甘南州所辖各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和地震局局长近80多人参加会议。 陇南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全社代表陇南市委市政府作热情洋溢致辞。

王兰民局长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加强抗震设防要求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确保城乡恢复重建工程地震安全”的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 在省委、省政府和各有关市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地震等相关部门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全省恢复重建工程抗震设防工作总体进展顺利,特别是先期开工的农村民居和学校、医院等重建工程项目,抗震设防要求得到了较好的保证,灾区恢复重建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他还对灾区恢复重建抗震设防要求监督管理的主要做法从五个方面进了总结,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编制恢复重建防震减灾专项规划经验,二是坚持依法行政,制定完善恢复重建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章制度,三是坚持健全机制,着力落实恢复重建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措施,四是坚持统一领导,强化恢复重建抗震设防要求监管责任,五是坚持宣传引导,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最后,王兰民局长结合恢复重建抗震设防要求检查结果和各地工作进展,对下一阶段恢复重建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重点强调了五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恢复重建抗震设防要求监督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进一步加强领导,切实健全恢复重建抗震设防要求监督管理体制机制,三是进一步强化监管,切实落实各级监管恢复重建抗震设防要求的责任,四是进一步突出重点,切实抓好恢复重建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关键环节,五是进一步夯实基础,切实完善恢复重建抗震设防要求技术服务体系。

会议期间,陇南市、甘南州人民政府分别代表本市州灾后恢复重建抗震设防要求工作做了精辟生动的大会典型交流发言。同时,与会代表还就灾后恢复重建抗震设防要求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需要地震部门提供的服务等问题进行座谈讨论。

会议结束后,与会代表在陇南市政府的陪同下,冒雨参观了武都八一中学、马衔镇感恩村、武都区柏林乡浩家沟等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借此机会,省地震局还聘请专家对各市州及县市区地震局参会人员就灾后恢复重建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工作的相关专家知识进行了研讨培训。

震防处

省局召开配合实施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局长专题工作会议

8月14日下午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会议之后,17时,王兰民局长马上主持召开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专题局务会议,传达会议精神和冯健身常务副省长、郝远副省长等领导讲话要求,总结分析前一阶段我局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主要工作,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配合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重点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工。 王兰民局长首先传达了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会议省政府领导讲话精神,震害防御处根据国务院和甘肃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及中国地震局有关文件,汇报了前一阶段我局配合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主要工作。

王兰民局长指出,配合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是当前防震减灾的重点工作之一。结合我省实际,全省地震系统要着重开展校舍场址地震安全评估和科普宣传教育等4项具体工作:一是做好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工作;二是开展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活断层调查并提交活断层分布图和“避让表”;三是开展全省中小学校舍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四是大力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王兰民局长就配合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重点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工进行了具体部署,并要求各部门要高度认识配合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重要意义,加强对配合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组织领导,明确重点任务,尽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组织精干技术力量,确保各项任务按期完成。 震防处

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兰州)项目初步设计现场答疑会召开 8月13日,甘肃省地震局和武警甘肃省总队按照招投标管理程序,在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兰州)项目拟建场地召开了现场答疑会。担任项目总设计师的省地震局张新基副局长和武警甘肃省总队朱世峰参谋长出席了会议。该项目招标代理公司甘肃省招标中心组织参与竞标的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北京设计研究院、中房集团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相关设计人员参加了会议。

竞标单位的设计人员首先对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兰州)项目的拟建场地以及周围环境进行了认真、细心的勘察,并做了详细记录。随后在武警甘肃省总队训练基地会议室参加了现场答疑会。设计单位针对场地环境、设计布局以及外线设计、道路设计等问题进行了提问,省地震局和武警甘肃省总队相关负责人员进行了解答。

项目总设计师张新基副局长在会议结束时对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兰州)项目初步设计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合理利用土地,科学布局,考虑搜救基地长远发展;二是设计要新颖,功能要齐全,建成后能满足搜寻与救护队员的训练需要;三要保证质量,按时完成初步设计。武警甘肃省总队朱世峰参谋长对张新基副局长提出的要求表示赞同,同时提出省地震局和武警甘肃省总队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齐心协力建设好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着力提升应对西北地区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 按照招标管理程序,省招投标中心定于2009年8月31日正式开标。 应急处

省局安排部署年底前重点工作任务

8月25日,省局召开办公会,安排部署年底前重点工作任务,局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分管局长对分管部门、单位年底前重点工作提出了安排意见,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各部门负责人根据局重点工作任务,结合分管局长的工作安排,谈了本部门工作计划。

王兰民局长对年底前全局性的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提出了10项重点工作任务:一是继续全力抓好震情跟踪工作,保障台网正常运行;二是加强应急楼建设管理,保证施工安全;三是抓紧住房配售和报批工作;四是抓紧办理防灾减灾大厦的报批手续;五是抓紧推进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尽快组织实施;六是做好农居地震安全工程技术服务工作;七是做好灾后恢复重建抗震设防要求的督导工作;八是推进陇南、甘南地震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九是认真做好“小金库”的清理工作;十是认真做好学习实践活动的整改任务。同时,对各部门负责人提出了4点要求: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造性的推动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二是积极主动协作,全力以赴完成工作任务;三是强化组织纪律观念,营造团结、和谐、稳定的环境;四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塑造局干部队伍形象。 办公室

上一篇:党支部换届结果报告下一篇: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