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三首解析

2022-05-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元曲三首解析

元曲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曲的最基本知识,初步体会元曲的特点; 2.了解三首元曲的作者

3.体会曲中描写的对象,了解元曲的语言特色,领悟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元曲的语言特色; 2.领悟作者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双调】蟾宫曲·叹世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元曲的语言特色;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明白本曲大量用典的旨意及创作上的技巧; 2.了解本曲语言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0~1324?),号东篱,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虽热衷过进取功名,但仕途并不显达。一生忧愤。晚年退隐山林,以诗酒自娱。著有杂剧15种,今存6种,以《汉宫秋》为最著名。散曲现存120多首。他的杂剧和散曲都享有盛名。杂剧“宜列群英之上”(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散曲可为元代之冠,明人贾仲明称他为“曲状元”, 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套数《夜行船·秋思》、小令《天净沙·秋思》

【双调】夜行船·秋思

马致远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 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辩龙蛇。

[庆宣和] 投至狐踪兴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折,知他是魏耶?知他是晋耶?

[落梅风] 天教你富,莫太奢。无多时好天良夜。看钱奴硬将心似铁,空辜负锦堂风月。

[风入松] 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兴鞋履相别。莫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向妆呆。

[拨不断] 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 蛩吟一觉才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

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穰穰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人生有限杯,几个登高节。嘱咐俺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老师结合典故讲解课文,正义

三.明白本曲大量用典的旨意及创作上的技巧

“叹世”本是抒发对现实的不满,但本曲却无一字言及当世,而是通过“咏史”来达到“叹世”的目的,“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本是历史上极为壮丽的一页,却被说成是瞬息幻无的南柯一梦;韩信虽屡建奇功却不能因世而立身,蒯通劝韩信之言亦近似疯话。看来功业无用,世道无常,人生如梦,其牢骚之态跃然纸上,这种借古吟今的曲笔,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四.本曲语言特色

元曲语言的一大特点是语言通俗易懂,本曲体现了这一点。

【南吕】四块玉·别情 教学重点 1.了解作家 2.鉴赏本曲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家

关汉卿(约1234-1300),大都人,一说祈州(河北安国一带)人。在元不愿为官,多接近下层民众,一生以创作并演出杂剧为业,是杰出的戏曲家。所作杂剧60余种,现存《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18种,散曲作品现存小令50多首,套路十几套。 二.基本解读

这首小令可分为两个层次,两层的写法完全不同,前三句为第一层,写离别相思之苦,用直抒胸臆的方法,第二层是以景托情,言尽而意不尽。本曲语言浅近如话,通俗浅白,自然朴实,但又婉曲柔媚,读来韵味悠长。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教学重点

1.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2.体会散曲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

睢景臣(生卒年不详),一作舜臣,字景贤,扬州(今属江苏)人。仕途不得意,嗜音律。今存套数3篇。

二.结合以下问题学生自读课文

1.这组套曲写的是汉高祖还乡,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这个事件的?这样表现有什么长处?

分析:作者既没有把汉高祖作为一个南征北战,一统天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英雄来歌颂,也没有从一国之主荣归故里的角度纯客观地描述那种热烈壮观的场景,而是通过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农民的眼睛,勾勒了天子返乡的一幅幅画面。作者构思尤为巧妙的是,他所塑造的这个农民不仅熟悉刘邦的底细,并且在刘邦没有发迹以前,和刘邦还有过一些瓜葛。这样通过他的嘴,对汉高祖嘻笑怒骂,揭露了最高统治者五色锦袍下所藏着的丑恶东西,就显得合情合理了。由于使用了大量符合农民身份的语言,使整组套曲生动活泼,笔锋所至,妙趣横生。

2.皇帝外出的车驾是非常威武壮观的,可我们在读描写这种场面的曲子时,却感觉到异常滑稽可笑,这是为什么?

分析:作者通过旁观者的眼睛,层次井然地描写了皇帝出巡那种威严盛大的场面。你看当瞎五留引着一帮不务正业的家伙,胡乱地吹笛擂鼓奏起乐来,宣告皇帝车驾到达时。先来的是一彪仪仗队,引头的是彩旗队,许多面旗帜迎风舒展,有月旗、日旗、飞虎旗、凤凰旗,还有蟋龙戏珠旗,各种图案,五颜六色,真让人目不暇接。紧接着是一队兵器,有叉,有斧,有金瓜锤,光彩耀眼,威势逼人。再下来的是引道的鹅毛宫扇。最后是皇帝乘坐的车子到了,驾车的一色都是壮马,车上用黄色丝绸做成圆盖,车前八个大官导驾,车后跟着一群捧着皇帝用物的内侍,还随着一群嫔妃宫女,真是好大的气派。然而,这个旁观者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民,也许他一辈子都没离开过村子,根本没看到过这些人物和东西,他是用自己掌握的那点知识来观察和理解这一切的,所以就像通过哈哈镜观察世界一样,一切都走了形。那些有着吉祥意义的皇室旗帜,在他看来只是白环套住个兔子,红圈打住个乌鸦;凤凰,他以为不过是只在跳舞的鸡;飞虎,他看了还觉得可笑;狗干吗要插上翅膀;而那象征帝皇的龙,他觉得和蛇也没啥区别。那些光闪锃亮的武器,有些他是从来没看见过,只能拿自己所熟知的事物去猜想,于是金瓜锤成了甜瓜苦瓜,朝天蹬成了倒放的马鞍,显得那么不伦不类。东西怪,人也怪,穿了些稀奇古怪的衣服,一个个板起面孔,没有一点表情,就像是庙里的菩萨装模作样。经他这么一“理解”,这支威风凛凛的皇家仪仗队,就变成了耍把戏的队伍了。使人读来,感到忍俊不禁。但是掩卷深思,又感到合乎情理。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扭歪了的形象,表现了人民对封建统治者嘲讽和鞭挞。

3.套曲写的是高祖还乡,为什么主角不很快出场,而要用一大半的篇幅去写支差迎驾,銮舆仪仗之类的面?是否有点走题?

分析:这是一种反复铺陈欲抑故扬的手法,目的是为了造成戏剧性的效果。车驾来到以前,全村男女老少,不管是穷人还是富户,都忙得不可开交。虽然这个农民还搞不清“车驾”和“銮舆”是怎么回事,但看这忙乱的劲,猜想一定是个了不得的人要来了。接下去连着用三支曲子写仪仗车队,虽然描写的是威武盛大的场面,但作者着意是写那个至此还未出场的人物,这样豪华威严的气派,来的肯定是个非凡的人物。然而当读者按这个思路去推想时,却突然来了个大转折。第五支曲子,主角上场了,但这时作者还未点出他的身份。一方面是为了情节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从当时的场景来看,这样写也合情合理。皇帝驾到,百姓都得下跪恭迎,来不及仔细辨认,所以最初给人的印象只是外形:一个大汉,(这是农民的口语,但是很真实,一年四季从事农耕的老百姓判断一个人,第一眼是看他长得壮实不壮实。)而且架子极大,“觑得人如无物”。待到跪拜之后,抬起头来仔细瞧,“觑多时认得”,这才认出那大汉是谁。可是到这时作者还不点破究竟是谁,只用一句包含着许多问号的话“险气破我胸脯”收尾。这句词好像奇峰突起,带起了无穷悬念,激起读者急切要求了解其中原委的欲望。

三.整体把握课文

1.人物形象。这套曲子塑造了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这在元散曲中还是不多见的。这些人物为什么会具有这么高的艺术价值呢?

分析: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用的是近乎漫画化的笔法,粗粗勾勒几笔,就显示出了这个人物的主要特征,虽然近乎夸张,但又是真实的,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最成功的当然数“我”,作者对他的外形完全没有作任何描绘,但读了这套散曲,几乎就有一个真实的人在眼前活动。第一首曲子从他对支应苦差的抱怨,和对富户的嘲讽,就可以判定他的身份是普通农民。以后的三支曲子可以看出他的见闻实在有限,没见过世面,一辈子是在村里劳动。同时他的性格是风趣开朗的。再往下几支曲子,则又可以判断他和刘邦的关系,估摸出他的年岁来。同时又可以看出他那种直率认真,不怕天、不怕地,敢说敢为的性格。这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典型,通过他的嘴,作者说出了广大百姓想说又不好说的话。其次是刘三。作者几乎只用一支曲子,抓住了他的几个细节,就画出一个好酒闲散无赖的画像。除此之外,如王乡老、赵忙郎等,虽然只用了一两句话,也活脱脱画出了那种得意洋洋,又要强装惶恐恭敬,装模作样的小丑式的脸谱。 2.构思特点:构思新奇、嬉笑怒骂。

分析:构思新奇是这篇套曲的最大长处,也是该曲传诵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它的新奇处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选取了一个新奇的视角。这一视角给作者的描写和叙述带来许多方便,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意想不到的艺术魅力和讽刺效果。假如由作者直接叙述,那么“飞虎旗”怎么能说成“狗生双翅”呢?而改为由乡民这一观察认识角度叙述就可以了。作者以乡民的“无知”为手段,将皇帝的仪仗、銮驾、导驾官等被认为是神圣威严的东西及大人物变成了滑稽可笑的嘲讽对象。二是作者大胆想象,采用童话式的处理方法,将乡民见皇帝时,当众揭皇帝的老底,数说皇帝的种种丑事,并逼皇帝还债这种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情景写在曲中,借助童话式的夸张性和荒诞性扫尽皇帝的威风,把他的劣迹一一抖搂出来。使读者明白,那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汉高祖刘邦原本不过是个村夫酒徒和流氓无赖。以上两个方面是该曲构思的新奇独特之处。 3.语言特色:通俗易懂、趣味横生

分析:语言的主要特色有两点,一是通俗性。通俗性是元曲的“本色”特征。凌蒙初在《谭曲杂剳》中说:“自成一家言谓之‘本鱼’,使上而御前,下而愚民,取其一听而无不了然快意。”这里强调的是通俗,要求人人都听得懂。该曲这一特点是很鲜明的。全曲俗语、口语用得很多。二是趣味性。语言的趣味性表现在用语很形象、描摹生动风趣。如“鸡学舞”,“狗生双翅”,“蛇缠葫芦”,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常言俗字,扭作曲子,点铁成金,信是妙手。”本篇曲用常言俗字达到了点铁成金的水平,增添了曲子的民间性、通俗性,给读者以诙谐感和轻松感。

四.元曲常识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小令一般只有一支曲子,而套曲则由多支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散曲中的套曲有两个特点,一是必须由同一宫调的几支曲子连贯而成,如本篇就是由同属“般涉调”的8支曲子组成。8支曲子分属于“哨遍”、“耍孩儿”、“煞”、“尾”4个曲牌。二是无论有多少支曲子,都必须是一韵到底。本篇也是如此。从语言风格上看,曲的语言以通俗为本色,一般的说法是诗庄、词媚、曲俗。明人王骥德在《曲律》中说:“诗之限于律与绝也,即不尽于意,欲为一字之益不可得也。词之限于调也,即不尽于韵,欲为一语之益,不可得也。若曲,则调可累用,字可衬增。诗与词,不得以谐语方言入,而曲则惟吾意之欲至,口之欲宣,纵横出入,无之而无不可也。”曲之所以要求通俗,原因是“须奏之场上,不论士人闺妇,以及村童野老无不通晓”。这是从总的方面说的,至于不同的作者又有不同的风格,“庄”、“媚”、“俗”也不可一概而论。宫调名,“哨遍”为曲牌名,“高祖还乡”为套曲的题目。“宫调”,是乐调调式的统称。乐音有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声。以“宫”声为主的乐调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六声为主的调式称为“调”,统称“宫调”。“曲牌”,曲调的名称,有一定的调子和唱法。按曲调填的曲词,字数、句法、用韵和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每一个曲牌部分属一定的宫调。如“叨叨令”属“正宫”,“醉花阴”属“黄钟宫”,“墙头花”属“般涉调”;也有分属几个宫调的,如“哨遍”属“般涉调”,又可入“中吕宫”。题目是作者根据所写的内容或创作曲词的目的动机自己加的。有的曲词有题目,有的没有题目。

第2篇:高中语文 19 元曲三首名师导航 粤教版

19 元曲三首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蟾宫曲·叹世》通过“咏史”来达到“叹世”的目的。“叹世”本是抒发对现实的不满,但却无一字言及当世。“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本是历史上极为壮丽的一页,但却被作者说成是瞬息幻无的南柯一梦;韩信虽屡建奇功,却不能因世而立身。看来功业无用,世道无常,人生如梦,其牢骚之态跃然纸上。这种借古吟今的曲笔,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四块玉·别情》写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浅语深衷。不用静止的叙述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是运用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的相思之深、相思之苦;亦不用静态的景来衬情,而是不断地变换景物来表现人物的相思之愁,“渐远渐无穷”是这首散曲的闪亮之处。

《哨遍·高祖还乡》以巧妙的构思、辛辣的语言、乡民的口吻,生动地勾勒了那个皇帝衣锦还乡的排场情况、装腔作势的丑恶嘴脸以及微贱时的丑恶行径,从而撕下了封建统治者的神圣面目,否定了他的无上权威,且语言辛辣风趣,是元散曲的代表作之一。 基础梳理

一、字音识记 蒯通(kuǎi) 银铮(zhēng) ..小觑(qù) 揪捽(zuó) ..斛斗(hú) 拽坝(zhuài bà) ...

二、重要词语 1.一词多义

2.相关成语

南柯一梦:泛指一场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是由同一个人造成的。

三、文学常识

1.马致远(约1250—约1324),大都(今北京)人,著名元曲作家。马致远在元代散曲作家中成就最高,被誉为“曲状元”。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现存小令115首,套曲16套。后人辑为《东篱乐府》。他的散曲题材较广泛,以叹世归隐最多。艺术上很有特色,意境开阔,遣词放任,构思巧妙。风格以豪放为主,又有典雅清丽的一面。代表作有套数《夜行船·秋思》、小令《天净沙·秋思》。著有杂剧16种,现存7种,以《汉宫秋》最著名。

2.关汉卿(约1234—1300),号已斋叟(或作已斋、一斋)。元代杰出的戏曲家。他精通音律和戏曲艺术,能吟诗演剧,歌舞吹弹。著杂剧六十多种,今存18种,著名的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他是元杂剧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元曲四大家”之首,堪称元曲中的巨擘。关汉卿不仅是杂剧大家,也是散曲大家。今存套数13套,小令57首。 3.睢景臣,生卒年不详,元曲作家。写过3个杂剧,均不传。今存散曲套数三套及一些断句,《高祖还乡》最为有名,是他的代表作。 4.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小令一般只有一支曲子,而套曲则由多个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散曲中的套曲有两个特点:一是必须由同一宫调的几支曲子连贯而成,如《哨遍·高

专心

爱心

用心

1 祖还乡》就是由同属“般涉调”的8支曲子组成。8支曲子分属于“哨遍”“耍孩儿”“煞”“尾”4个曲牌。二是无论有多少支曲子,都必须一韵到底。

从语言风格上看,曲的语言以通俗为本色。一般的说法是诗庄、词媚、曲俗。明人王骥德在《曲律》中说:“诗之限于律与绝也,即不尽于意,欲为一字之益不可得也。词之限于调也,即不尽于韵,欲为一语之益不可得也。若曲,则调可累用,字可衬增。诗与词,不得以谐语方言入,而曲则惟吾意之欲至,口之欲宣,纵横出入,无之而无不可也。”

四、名篇名句

1.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2.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剖析:韩信因萧何的推荐而被重用,后来吕后杀韩信,用的又是萧何的计策,故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大醉不醒,哪管他成败是非。这是一种悲凉的嘲世和自嘲。元代文人对名利是淡泊的,一心归隐,很恬静,也很平淡。其实,更深层的真实原因是,元廷令他们根本无力“近是非,争名利”罢了。但是同时这也解放了历代为功名而学的文人们,他们获得了相对的思想上的自由。

2.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拂袖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剖析:女主人公“凭阑”远望情人去路而神伤,“溪又斜,山又遮”乃客路光景,“人去也”则完全是痛定思痛的口吻。“凭阑”写出女子惆怅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酸楚的眷恋之苦。本来目送爱人离去就够心酸落泪的,无奈似雪纷纷飘落的杨花又挡住了她的视线。作者还巧妙地用飘飞的杨花来设障,与下文的“溪”“山”构成层层障碍,把相思之苦之愁推向高潮。 3.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

剖析:白胡阑,指月旗。胡阑,合音为“环”,即圆圈的图案,月亮的形状。传说月亮中有白兔在捣药,所以白圆圈中画白兔以代表月亮。红曲连,指日旗。曲连,合音为“圈”。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故用红圈套着个乌鸦代表太阳。下文“毕月乌”即指乌鸦。鸡学舞,指凤凰旗。狗生双翅,指飞虎旗。蛇缠葫芦,指游龙戏珠旗。以上都是乡民眼中刘邦的仪仗队的旗帜,对皇帝的阔绰排场有讥讽之意。

4.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捽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作汉高祖!

剖析:汉高祖是刘邦死后的庙号。刘邦活着的时候并不叫汉高祖。元曲作家为了适应下层群众的欣赏趣味,所言常有与史实不符之处,似乎刘邦是为了赖账才改名换姓称作汉高祖的。所以这一句很不合情理,但是语出诙谐,非常有趣,也使感情的抒发达到义愤填膺的高潮。

二、重点语段

1.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剖析:首句形容秦国山河地势的险要,两万兵马可以抵挡诸侯的百万大军。咸阳,战国时秦国的首都,此指秦国。出语奇险,举重若轻:秦与诸侯的连年征战、六国的成败兴亡,马致远轻描淡写,不过是“两字功名,几阵干戈”,充分反映了当时文人对现实的不满而又无力回天的愤懑之情。既然刘项兴亡,不过一梦,韩信这样的功臣也落得杀头的结果,那当前的功名事业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否定,表现对现实政治的反感。这是封建社会走下坡路时诗人们惯用的手法。通过历数史实,利用“南柯一梦”“成也萧何,败也

专心

爱心

用心

2 萧何”两个成语,自然地达到了叹世的目的。语言如飞流注涧,一泻无余,表现豪放派散曲作家的风格。

2.从“[耍孩儿]”到“[四煞]”。

剖析:元代仪仗队中有马鼓队和金鼓队。皇帝出巡的时候,装饰华贵的马鼓队和金鼓队与旗队走在前面作先导。一伙“乔男女”,是指吹吹打打奏乐的人们。说“乔男女”“胡踢蹬”,表示对他们瞧不起。皇帝的乐队在这个农民眼里看来是一伙怪家伙在瞎折腾。那些绣在旗上歌颂文治象征祥瑞和神圣的神禽仙兽,都是些农村中常见的兔、鸟、鸡、狗、蛇。那些炫耀武功、显示天威的兵器,只不过是农家常用的叉子、斧头、马镫。至于那些导驾官,不过是几个冷漠无情的天曹判官,扈从官就是递送夫,那些尊贵的随行妃嫔成了多娇女。总之,一切庄严神圣的外衣,在这农民眼里全被剥光了。堂皇富丽的仪仗队,成了一群荒唐可笑的人,这种”化神奇为腐朽“的讽刺手法是辛辣的、意味深长的。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新奇的构思 辛辣的讽刺

睢景臣在元代生活的基础上,取材于史料,却又别出心裁,透过正史的表面文字,抓住问题的实质,以辛辣的讽刺,出尽了这位汉高祖的洋相。钟嗣成赞它“新奇”,新就新在思想内容,奇就奇在表现手法。学习本文要抓住“新奇”二字。而其新奇处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选取了一个新奇的视角。这一视角给作者的描写和叙述带来许多方便,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意想不到的艺术魅力和讽刺效果。假如由作者直接叙述,那么“飞虎旗”怎么能说成“狗生双翅”呢?而改为由乡民这一观察认识角度叙述就可以了。作者以乡民的“无知”为手段,将皇帝的仪仗、銮驾、导驾官等被认为是神圣威严的东西及大人物变成了滑稽可笑的嘲讽对象。

二是作者大胆想像,采用童话式的处理方法,将乡民见皇帝时,当众揭皇帝的老底,数说皇帝的种种丑事,并逼皇帝还债这种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情景写在曲中,借助童话式的夸张性和荒诞性扫尽皇帝的威风,把他的劣迹一一抖搂出来,从而使读者明白,那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汉高祖刘邦原本不过是个村夫酒徒和流氓无赖。 合作探究 问题:“高祖还乡”这一史实在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上有一段文字。从这一段叙述来看,高祖回到沛县时是十分热闹的,沛县的老百姓对他也是非常热情和亲切的,并说他“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

专心

爱心

用心

3 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还说:“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因请留高祖。”后来高祖“张饮三日”。睢景臣却用辛辣的文笔描写了这段故事。请以“我来表演元曲”为主题,安排一次表演活动,感受元曲的艺术特色。

导思:睢景臣没有歌功颂德,而是从《高祖本纪》中所记刘邦少年时的无赖行为生发开去,从另一个角度,以一个曾经与刘邦有过瓜葛的农民的口吻,用辛辣幽默的民间语言揭露他发迹以前的行径是流氓,不是龙种,来勾画这个流氓皇帝衣锦还乡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对皇帝的蔑视,这就是当时所谓制作新奇之所在。特别是在元代,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都很深重,汉人列在蒙古人、色目人之下,知识分子的地位更是低下,有“九儒十丐”的说法。这套套曲虽是写刘邦,却把刘邦这个皇帝典型化了,作者蔑视、斥责的就不止是历史上的刘邦,所表现的是人民群众敢于对强大统治者的挑战,这是它的积极意义所在。 探究:第一步,划分活动小组,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

第二步,安排创作人员,对本课的《高祖还乡》进行改编。可以进行古戏新编,还可以自己创作。创作要有新意,学习元曲辛辣的语言讽刺艺术,语言风格也要求统一,写成唱词、说白都可以,要根据需要完成。

第三步,汇报课按小组进行展示,可以是片断表演,也可是精彩唱词朗读。在交流中加深认识,共同揣摩人物的形象和语言。

通过自主塑造生动的元曲人物形象,可加深对元曲的认识。同时对人物的塑造可以激发参与意识,丰富语文学习内容。

专心

爱心

用心 4

上一篇:公司行政部各岗位职责下一篇:教师提升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