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经典诵读

2023-03-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校本课程经典诵读

“中华经典诵读”在师范院校通识教育中的课程建构

摘 要: 高校通识教育的文化本质决定了核心目标是传承人类文化与培养文化人,文学经典凝聚的历久弥新的人文精神正契合通识教育的文化本质。师范院校的通识教育决定着未来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将经典诵读课程引入师范院校通识教育体系十分必要,如何建构经典诵读课程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师范院校 通识教育 经典诵读 人文素养

教育是将个体文化和群体文化连接起来的桥梁,共同社会的文化理想,需要教育特别是通识教育实现。对任何大学任何专业的学生而言,进行“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1](17)的通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师范院校的通识教育更是有着特殊意义,因其培养的学生是未来实施教育行为的主体,所以他们的文化素养不仅影响个人的心智,更会对不计其数的受教育者产生深远影响。正所谓“教育之良窳视师范。师范者,教育之教育,固陶铸国民之模范,造就青年中国之源泉也”。

新时代的通识教育被赋予“文化觉醒”的深层内涵。文化的本质是个人和社会的完善的理想,“文化的进步不取决于集体,而是取决于个人自身的深刻和普遍的变化”(施韦泽)[2]。基于此,通识教育的目的即:促进个人和社会的文化自觉。在经历了从专业教育到文化素质教育再到通识教育之后,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作现代的解读和审视,成为当代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新的改革主流方向。

文学经典凝聚的历久弥新的人文精神正契合通识教育的文化本质。经典诵读正如与智者对话,是在不断阐释中传承并发挥文化价值的过程。将经典诵读课程引入师范院校通识教育体系中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建构经典诵读课程是一个值得关注并探究的问题。

1.经典诵读课程进入师范院校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1.1促进文化主体性回归、实现文化自觉的有效载体。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都建立在对“根”的找寻与继承上,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与其他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在多元文化世界确立自己的位置,共同建立一个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共处守则。

民族经典是经过历史的不断选择保留下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体现民族精髓的、最具代表性和最完美的作品,它是民族精神的文本彰显。自春秋时期孔子“仁、礼、义”的核心思想伊始,经过历代大家的阐释,在去糟取精的过程中吸收借鉴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精髓,形成了以儒学为核心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典体系,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上至百岁老人下到三岁童子,无一不能说出几句文化经典;忠孝、诚信、博爱、坚韧、勇敢等优秀品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人内心的民族基因。

在师范院校广泛开展文化经典诵读活动,能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系统的阅读,使其感受文化经典的魅力,获得传统经典中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经典诵读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在继承和创新文化中振奋民族精神,重塑民族之魂。

1.2推进文化自信、强化核心价值观的内隐式学习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整个国家文化自信心、民族凝聚力、公民道德修养、社会行为准则,乃至社会阶层和家庭内部和谐关系等系列重大议题的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提出了“三个倡导”: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内涵是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信念、价值标准的总和。

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来源,它们之间有继承、发展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行经典诵读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主导与引领。在反复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仅完成了对母语语感的内隐式习得,还以内隐的方式影响着个体的价值理念形成,即个体在无意识中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完成价值理念的认知与认同过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而不同”的思想、“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自强不息的拼搏意识及“知行合一”的道德意识等都会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在诵读者的心中埋下种子,成为影响个体行为的指引力量。

1.3以点带面的文化传承效应。

在全球“文化博弈”的大背景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已不仅停留在学术探讨的层面,而成为国家教育政策指导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重要任务第九条中明确要求,“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师范教育最大的特性是“示范性”,师范生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及传播的主力军,人文素养直接影响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和德行培养。在师范院校的通识教育中科学建构经典诵读课程,能夯实师范生的人文底蕴,提高鉴赏及讲授能力,为完成文化传承使命筑牢基石。

2.师范院校中华经典诵读的現状及原因探析

笔者以长沙师范学院为例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650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涵括文史类、理工类、艺术类专业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其中男生比例占16%,女生占84%。调查问卷的内容聚焦在阅读习惯及对经典诵读的参与度两个方面。有效数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项内容:1.在经典诵读认同方面,64%的学生高度认同阅读的重要性,6%的学生认为只要读有价值的图书,或者读不读影响都不大。10%的学生每天坚持阅读,而22%的学生基本不阅读。2.在阅读方式上,42%的学生选择电子书多于纸质书,4%的学生几乎不读纸质书。3.在经典诵读的参与度方面,81%的学生不太清楚或完全不清楚何为“中华经典”,不了解中华经典的大致范畴,34%的学生表示完全没时间进行经典诵读;83%的学生认同师范院校学生必须诵读经典,8%的学生认为“是学校要求做的,自己只是被动选择,不得不去做”;27.5%的学生能够背诵30篇以上古诗词,19%的学生只能背诵10篇以下,只有6%的学生表示完全理解诵读的内容。对于问题选项“阅读中华经典最大的困惑”是什么?59%的学生表示不知道怎么读,21%的学生不知道读什么。

分析调查问卷可知,目前大学生对经典诵读存在陌生感,校园内关于中华经典诵读的氛围不浓。究其原因,一是受社会评价人才的实用性、功利性标准的影响,学生对经典诵读缺乏深层次的兴趣与动力,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或活动安排。二是学校未充分认识到经典诵读的生命涵养功能,只停留在完成自上而下的经典诵读活动,没有在内容、形式、方法及评价反馈机制上形成符合自身校情的思路与举措。三是教师的指导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未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读什么、怎么读”的困惑。

3.经典诵读课程进入师范院校通识教育的途径

3.1改变认知,发挥文化经典的生命教育功能。

诵读经典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应该成为把握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实际上是围绕生命涵养展开的,进行经典诵读的本质意义应在于进行自我的生命建构。对经典诵读的推广应从促进学生人文教育、人格教育、人才教育的立场出发进行宏观设计。

3.2授之以“渔”,针对师范特性设计课程。

“经典诵读最好有专门的课程,由专门的教师在专门的时空内完成,如此才能更好地确保经典诵读的有效性”[3](73-75)。课程与师资建设是保证经典诵读融入通识教育有效性的基本条件,实施经典诵读必须保障一定的必修及选修课程学分,注重教学课堂与活动开展相结合。与其他高等院校不同,师范院校的学子对经典诵读的知识储备应更全、鉴赏能力应更强,且必须掌握分析及阐释的方法与规律,才能承担起其在文化传承中的特殊使命。经典诵读对师资素养要求很高,教师应在文学欣赏与创作、语言表达艺术方面具备一定的造诣。学校可以通过培育或引进、对外聘请等方式组建师资队伍。在教材选择上,应对人文类专业与非人文类专业有所区分。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兴趣和难易程度,在经典文本中列出不同的段落和诵读要求,体现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差异性。在教授方法的选择上,根据意义指向的不同可以将经典诵读划分为若干个大的类型,即经典启蒙型、经典普及型、经典升华型、经典对话型等,针对不同类型,确定课堂上“听、读、辩、写、讲”的比例层次,例如对人文类专业的师范生,应该让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意义、价值及特点后与经典文本及作者开展精神和情感层面的对话,努力恢复其文化现场,在此过程中掌握解读与呈现的原则与规律。

3.3与时偕行,创新传播方式。

当下,“云学习、微学习”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日常模式,经典融入通识教育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基于微型媒体和微型内容,创设微学习形态。即将中华经典诵读内容划分为相对独立微小的学习单元,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聚焦于较短时间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讲义和课堂。通过信息化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多样的艺术形式,充分融合电影、音乐、舞台剧等艺术资源诠释中华经典,实现课堂翻转并让学生在风格多样的艺术形式中感悟经典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超星、尔雅等教育平台,引导学生观看优秀的网络课程,在拓宽学生眼界的同时,使教师的教学得以发展。

3.4学用结合,完善评价及反馈机制。

建立和完善经典诵读的反馈机制,是确保经典诵读有效融入通识教育的必要途径。在构建课程评价体系时,必须坚持动态考量及个性化原则。动态考量是指在评价过程中充分结合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思辨、表达及合作能力,通过读书笔记、分享表达等言行判断其价值观念是否正确,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诵读水准、诵读篇目多少及活动是否多样化等方面。个性化原则是指在评价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应僵化标准,而应因人施策,提高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经典诵读中的所思所得,会反映在行为规范、道德意识、合作精神、学习风气等方面。只有科学、辩证的评价机制才能促使经典诵读课程有效实现人格教育、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李海花.文化博弈与文化觉醒21世纪通识教育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5.

[3]温小军.对实现经典诵读有效性的必要追问[J].语文建设,2012(5).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语言文字课题“师范学院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推广研究”(课题编号:2014YB-014)結题成果。

作者:马伶

第2篇:弘扬国学经典,优化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

摘要:国学经典是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到的一项教学内容,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教学增加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立足经典诵读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和情感理解能力,更可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意识,这样能给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注入更多保障。研究指出国学经典和语文学科有着比较强的关联性,语文教师应该在新课改指导下重视进行经典诵读教学,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国学经典的讲解和弘扬,也应该围绕国学经典对班级学生开展更高层面的知识讲解与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这样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利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关键词:语文教师;国学经典;小学生;诵读教学;情感态度

新课改指出语文教师应该开展高水准的知识讲解,围绕统编教科书实施创新性的知识讲解,鼓励小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深度探究和情感理解。而国学经典蕴含着各个方面的教育内容,一是仁人志士所呈现出的爱国情怀;二是包含丰富的礼仪道德内容,如尊老爱幼和努力拼搏等精神;三是远大理想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如自强不息和民族团结等理念;四是蕴含着较高层面的审美因素,如较强的节奏感以及语言魅力。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对小学生开展高水准的国学经典教学,通过诵读教学提高班级学生的情感理解能力。

1.語文教师对小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研究指出语文教师应该在新课改指导下重视进行经典诵读教学,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国学经典的讲解和弘扬,逐渐提高小学生对国学经典内容的认知程度。语文教师在课程教育中对小学生实施国学教育可以收获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效果,具备比较强的应用价值。

第一,通过经典诵读提高班级学生的记忆能力。通过指导小学生对国学经典内容进行分析和诵读,语文教师能增加班级学生对国学内容的认知程度,也可以锻炼小学生的记忆能力。通过对《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内容的背诵和情感理解,语文教师能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有利于提高他们对经典内容的记忆程度。

第二,提高班级学生的文化素养,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国学经典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传统文化,其中也蕴含诸子百家等学术思想和理论内容,体现出比较鲜明的国家特色。同时,国学经典包含丰富的人文伦理以及德道教育的思想,语文教师通过对学生们进行国学经典的教学能让他们对其中的情感态度实施正确的理解,这样利于班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认知和价值观念。

2.语文教师指导小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应该关注到的原则

要想保障国学经典教育的实施效果,语文教师则应该关注到小学生体现出的成长规律以及引导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经典诵读教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到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第一,差异性原则。对小学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关注到班级学生呈现出的学习基础和个体差异,重视对他们开展创新性的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这样可以强化学生们的情感认知和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师在进行诵读教学过程中需要承认班级学生在个体上体现出的差异性,结合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诵读教学和情感指导。

第二,自主性原则。语文教师对小学生进行国学经典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鼓励班级学生对国学经典内容实施多个层面的探究,除了讲解所规定的经典篇目之外,教师也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指导班级学生进行经典篇目的学习。这样不仅能丰富班级学生经典诵读的阅读量,也利于小学生养成正确的国学经典学习习惯,也利于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思维观念。

第三,鼓励性原则。通过对小学生进行国学经典教学,语文教师能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道德修养以及正确价值观的教育引导,立足国学经典对班级学生开展更高层面的情感教育,让他们通过国学经典内容的诵读得到审美情趣的培养,养成良好的礼仪认知,更好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情感态度。基于经典诵读所体现出的价值和班级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教师应该鼓励班级学生进行经典文章的学习与深度思考,通过多鼓励和少批评的方式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3.语文教师对小学生进行高水准经典诵读教学的策略分析

(1)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经典诵读计划,给小学生提供更好的诵读指导

语文教师需要在新课改指导下重视进行经典诵读教学,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国学经典的讲解和弘扬,逐渐提高小学生对国学经典内容的认知程度并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道德情操。因为小学生不具备成熟的思维理解和心理认知能力,所体现出的国学经典学习需求也是不同的,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经典诵读计划,给小学生提供更好的诵读指导。

一方面,语文教师应该从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理解、国学经典诵读篇目以及学习量等方面进行思考,综合多种因素制定比较全面的经典诵读教学方案和培养计划,从而为经典诵读教学提供更好的支持。基于小学生体现出的学习需求和情感理解能力,语文教师可以在《春秋》等国学经典书籍中选择教学内容,通过诵读的方式增加他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程度,这样利于提高班级学生的价值认知。另一方面,语文教师也需要依照小学生的思维基础制定针对性的朗读计划。这样能通过每日诵读的方式提高小学生对国学经典的了解程度,有利于学生们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态度进行思考。

(2)语文教师重视和课堂教学进行深度结合,立足经典诵读提高小学生的价值认知和道德情操

基于新课改提出的能力培养要求,语文教师需要将课堂教学和经典诵读教学进行充分的结合,围绕课堂教学对班级学生实施更高层面的国学经典讲解以及情感教育。第一,语文教师应该在新课改指导下制定比较完善的教学方案,重点围绕课程基础和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开展针对性的经典诵读教学,逐渐强化小学生的情感理解能力。例如,对班级学生进行《论语》教学时,语文教师需要围绕教材内容拓展相关的教学资源,鼓励小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度思考,逐渐树立仁爱、尊重他人以及爱国等情感态度,强化学生们的情感认知。第二,语文教师需要鼓励班级学生进行多角度的交流,这样可以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以及价值认知。

(3)立足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提高班级学生的理解程度,锻炼小学生的语言逻辑和情感理解能力

国学经典和语文学科有着比较强的关联性,语文教师应该在新课改指导下重视进行经典诵读教学,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国学经典的讲解和弘扬,也应该围绕国学经典对班级学生开展更高层面的知识讲解与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基于小学生的思维逻辑和学习能力,本文认为语文教师也需要立足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提高班级学生的理解程度,锻炼小学生的语言逻辑和情感理解能力。

例如,组织小学生进行“我眼中的国学经典”“我对国学经典的理解”等主题讨论,谈谈学生们对国学经典的认知程度。语文教师也可以组织小学生开展国学经典的诵读比赛,选拔诵读小能手。语文教师可以立足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运用、情感表达以及理解能力,也能在比赛活动中增加班级学生对国学经典内容的理解程度。通过实施这样的课堂教学,语文教师能指导班级学生对国学经典进行学习和深度思考,更符合新课改所提出的能力培养要求。

4.结语

通过对学生们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教学,语文教师能让学生们对国学经典所蕴含的内容开展多个方面的探索和理解,提高他们对国学经典的认知程度。国学经典和语文学科有着比较强的关联性,语文教师应该在新课改指导下重视进行经典诵读教学,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国学经典的讲解和弘扬,逐渐提高小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知程度。要想保障国学经典教育的实施效果,语文教师则应该关注到小学生体现出的成长规律以及引导需求,重视围绕课程教育对班级学生实施更高层面的诵读教学,立足诵读比赛等活动提高小学生对经典内容的理解程度。

参考文献

[1]柯丽春.弘扬传统文化使语文课堂绽放光彩—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名师在线,2019(25):16-17

[2]何学芳.国学浸润,品学双长—浅谈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教书育人,2019(25):19

作者:刘爱红

第3篇:经典诵读,文化传承

摘 要:国学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容、深厚的底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理解能力进行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观念,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语文教师应强化对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重视力度,在课堂中对国学经典进行有效讲解,提高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文提出几点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策略,希望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传承并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经典诵读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2.002

伴随新课改的不断落实,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着多样化的传统文化知识,是我国文化的瑰宝。现阶段,社会各界对素质教育都非常重视,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国学知识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同时,国学经典诵读也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国学经典诵读的积极意义

本文所提及的经典诵读主要是针对小学阶段,“经典”的含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即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之作。它不仅涵盖唐诗宋词,还包括历史上相对繁荣的南北朝文学等。从经典著作的特点来看,它不但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形式各异,例如佛学与玄学、戏曲与汉赋等。在小学校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具有积极意义,不论学校、社会还是家庭,均要对此给予相应的支持与鼓励。

国学经典作品是中华经典文化中非常精髓的部分,它不仅意境深邃,还有着不一样的结构,给人以美的感受。小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唯美的意境与语言。由此可见,小学生审美体系的构建既需要自身的感悟,也离不开教师耐心地讲解。故经典诵读可帮助小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小学阶段是人类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也是智力发育的黄金期。小学生在进行经典诵读的时候,仅凭口诵与眼看是不够的,还要实现心、脑、耳的有机结合。当然,这仅是基础,经典诵读还要求小学生深刻领会其内涵。为此,经典诵读在提高小学生智力水平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个体而言,拥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是保证其在各方面取得成功、真正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而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思想品质的重要阶段,通过合适的手段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课堂实践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有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健康发展。具体而言,国学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食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激发其对国学经典诵读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国学经典诵读中,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有积极影响,还能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会不断积累传统文化知识,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的策略

1.通过范读引领,掌握诵读节奏

范读即教师先进行示范朗读,学生进行仿读的一种阅读方式。因国学经典中有大量的文言词汇,与现代语言表达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小学生自主诵读国学经典作品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先通过范读引领,让学生熟悉作品内容,在范读时教师要注意把握语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引导学生掌握诵读的节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国学文化。教师应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推动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提高自身诵读国学经典的水平,进而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愿意主动投入到国学文化的学习中,进而提高语文课堂中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效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传授给学生正确诵读国学经典的方法,学生在掌握正确的方法后不仅能够掌握适当的诵读节奏,还可以加深对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学习水平。

例如,在诵读国学经典《孟子·告子上》中的《舍生取义》时,教师便可以通过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诵读的节奏,虽然文中有标点符号,但仅仅凭借标点却无法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节奏,这就需要教师来进行正确的范读,为学生呈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中的重读字与阅读间隔,让学生掌握对节奏的运用,进而更好地控制诵读时的节奏,提高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明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诵读兴趣。

2.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诵读质量

现阶段,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多媒体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辅助教学工具,有效地对工具进行使用,可以使国学经典诵读具有趣味性,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因此,在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信息化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技术增强情境教学的切入感,引导学生切实融入情境中,带领他们有感情地诵读国学经典,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进而有效提高国学经典的诵读质量。情境教学在提高小学生诵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国学经典的作品寓意深刻,如果单纯地让小学生进行诵读,很多学生无法理解作品的内涵,更不能将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素养,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国学作品,给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阅读,加深对作品的感悟。

例如,在诵读国学经典《诗经·兔罝》时,教师可以根据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对武夫与公侯这两个虚拟人物的外貌、神情和行为进行联想,融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进一步理解《诗经·兔罝》的内容。在实际诵读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两个学生为一组,分别对武夫和公侯两个人物进行扮演,以此来营造生动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诵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基于故事激趣,培养诵读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学习时具有独特的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相对较为抽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难度。因此,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时,教师应根据诵读内容编创相关的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通过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在进行反复诵读时出现的排斥心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或编创故事时,需要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感兴趣的内容入手,选取趣味性较强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激发其对国学文化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不再感觉到枯燥无趣,让课堂教学氛围变得生动,使学生可以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并在诵读过程中探索国学经典作品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加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例如,在诵读国学经典《三字经》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听过黄香温席的故事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讲给学生听:“汉朝时期有个九岁的孩子叫黄香,他非常孝顺。夏天时,黄香会为父母搭建蚊帐、清除小虫、将枕席弄得十分凉爽,让父母可以睡个好觉;冬天时,黄香会先用身体将父母的被子焐热,让父母在入睡时可以更加温暖。这件事流传开来,黄香也因此获得了‘天下无双,江夏黄香’的名号。”激发学生对《三字经》的诵读兴趣,进而有效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想象黄香温席时的动作、思想,感受黄香的孝敬之心,学习这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品质。

4.开展诵读活动,营造文化氛围

对于小学生而言,校园是其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他们的很多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因而,在提高校园国学氛围的过程中,开展各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具有积极意义。比方说,在小学校园内部增加国学文化宣讲内容,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此外,还可在小学课程中增设国学文化课,其目的是宣传国学思想,从思想与精神层面培养学生的国学文化情怀。学校领导及教师可组织诵读经典比赛活动,鼓励小学们积极参与。

学生在学习和理解国学经典中一些历史背景太过久远的篇目时会较为困难,故无法提起学习兴趣,这时教师便可以开展相关的诵读活动,如编写课本剧让学生对文中的角色进行扮演,为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舞台;还可以举办“国学经典诵读交流会”,让学生诵读感兴趣的国学经典篇目后制作读书小报等,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诵读经验和感受,以此来营造传统文化课堂氛围。另外,教师还可以规定国学经典作品举办诵读比赛,调动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积极性。

例如,在诵读国学经典作品《论语》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举办《论语》的诵读比赛,以小学期间所有的节选为诵读内容,教师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资料,准备其他适合小学生诵读的《论语》节选。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诵读,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诵读,如“學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生在诵读时可以调节自己的语气和动作,以此来烘托课堂诵读氛围,语气可以是严肃的,凸显温习的重要性,语气还可以是劝诫的,体现出孔子对弟子的悉心教导。让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地了解,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比赛结束后,教师可以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小礼品,同时也要对其他学生进行鼓励,提高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质量。

5.开发新型语文课程,提高诵读水平

从教学角度讲,教学的基础就是教材,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包括了较多的国学经典作品,这其中以古诗词最为突出。很多古诗词在国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诗词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这些诗词不仅是国学经典中的精华部分,它们也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诵读习惯。例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静夜思》,文中虽然仅有短短的四句,但是却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同时,受地域条件及教学水平的差异限制,小学语文课程设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设计者角度看,其自身就应结合当地小学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相应的课程。从经典诵读角度讲,语文课程的设计应突破这种地域以及教学水平的束缚。经典诵读更加侧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为此,小学语文课程在设计过程中,就要重视经典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

小学语文教育的重点是关注学生生理成长特点,而语文课程的设计也不例外。根据《小学语文新〈课标〉》可知,语文课程要重视地域特色,关注学校及个体差异,体现创新与活力。而新课程则更加重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增加视频课程、动画课程等,为小学生高质量地学习做积极引导。因为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均处于发展初期,所以想让小学生懂得一些道理并不容易。如果能通过影片与动画片形式的课程向小学生们普及国学经典,这无疑将增加课程的趣味性,那么小学生的诵读水平也将获得大幅度提升。

6.制定诵读计划,提高诵读效率

从国学经典的诵读情况看,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在国学经典诵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问题则是缺少相应的朗读计划,没有科学安排诵读时间。通常情况为今日时间充裕,诵读时间就长一些,明天时间紧迫,诵读训练时间就会大幅缩水。这种诵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故对于小学生而言,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诵读计划,才能实现对诵读时间的最大化利用。

首先,小学语文课程中有很多经典诵读内容,小学生可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特点,充分利用每日的闲暇时间进行诵读训练。从诵读时间的安排情况看,可依据年龄酌情延长。例如,最开始的诵读时间为15分钟,随着年龄增加,知识量增大,可将每日的诵读时间延长至30分钟。从诵读角度看,诵读时间越长,小学生的语感越强,这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是非常有利的,也能让他们对语文学习充满自信。其次,科学规划诵读时间。因为每日的诵读总量是一定的,所以诵读时间的科学规划将有助于小学生对时间的最大化利用。例如,每日清晨诵读时间为15分钟,中午诵读时间为10分钟,晚上诵读时间为25分钟。这样就可以通过对时间的合理分配提高小学生的诵读效率。

总而言之,国学经典诵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学生在对国学经典进行诵读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悟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优秀品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另外,国学经典作品中既包含丰富的理论知识,还结合了相关的实践内容,可以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诵读国学经典的文化氛围,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郑妹芳《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考试周刊》2020年第11期。

[2] 姬玉霞《浅析小学语文学科中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策略》,《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年第1期。

[3] 顾雨舟《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经典诵读的结合策略》,《考试周刊》2020年第76期。

[4] 沈屹泽《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探讨》,《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8期。

[5] 卜酉金《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探讨》,《语文课内外》2020年第3期。

作者:陈学军

第4篇: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总结

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解读传承经典诗文,也就意味着解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把这些语言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也就意味着在孩子心灵的田园里播下了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了中国灵魂、拥有了民族品格。我校开发了校本课程《经典诗文诵读》,并全面实施教学。现将我校诵读活动总结如下:

一、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二、落实活动方案

与日常教学相结合。除安排的校本课外,每周四下午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师生集体共读经典,共赏美文,共写佳句,进行经典吟诵、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学习游戏活动,为经典诵读拓展更宽的道路。

与学校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每晌上课前10分钟,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生全员参与。选一名普通话及朗诵较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每周末语文教师将本周所吟诵的古诗文进行简单的讲解赏析,或进行诵读指导。

三、活动收获与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极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

2、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3、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前幕后故事”、“文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诗人多了,了解的历史事件多了。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四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4、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探讨经典的人多了,查阅资料的人多了,吟颂的多了,运用道经典语句的多了,我校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过:“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孩子在读经典中养德行、学做人,引领他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5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计划

龙山路小学 李春梅、马红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其中,“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

一、学习目标

在进行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时,我们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不同年级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及思维特点,确定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

第一学段——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逐步喜欢经典,有主动诵读的愿望,以诵读经典为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诵读经典;积累一定数量的诵读内容。第二学段——在丰厚积累的基础上,浓厚诵读经典的兴趣;继续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一定感情地诵读;学习利用注释简单理解经典内容;背诵相应数量的诵读内容。

第三学段——培养主动阅读的愿望,培养读书习惯;学习利用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诵读材料;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恰当引用经典,增强表达效果。

二.课程实施方式

依据学校现有状况及特点,对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主要是对已有国家课程的选编和改编;第二种是校本课程的新编。课程实施主要采取校内和校外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具体的实施方式如下:

(1)优化环境,创建书香校园和书香班级。在学校开放空间悬挂名言佳句或诗词,并在走廊墙壁和宣传栏上刊登学生的经典诵读心得和优秀习作。在班级中开辟“我是最棒的”、“我会写”、“新书排行榜”、“凡人名言”、“灿烂之星”、“读书留言板”等各具特色的栏目;设立格言栏和成果展示台,让学生展示自我 。

(2)丰富资源,搭建读书平台。丰富学校图书馆的藏书,设置图书阅览室

和班级小书架,开设阅读课和经典选修课活动。

(3)举行活动,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坚持晨读和课前分享读书快乐活动,并开设“走廊读书角”,成立“读书俱乐部”,定期开展“读书节”主题活动。另外,定期举行“读书成长记录袋”展示活动、评选读书小博士活动、诗歌朗诵比赛、诗文情景剧比赛、诗文故事演讲比赛、诗文知识竞赛、诗文游戏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4)家校联合,促进经典诵读的开展。倡导亲自共读,邀请专家作亲子共读讲座;利用家长会、家访、家校通等途径,为家长提供如共读时间、共读方法、评价手段等读书方法指导;定期邀请部分家长走进教室和孩子进行共读活动,探讨共读收获,交流共读心得,共享共读时光。

(5)开展教师领读,引领学生诵读经典。开展教师读书沙龙研讨,开展与学生“同读一本书”、“同背一首诗”、“同过一个节——读书节”活动。教师要自觉读经典,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增强课程开发意识。

(6)构建保障体系,开发系列化“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组建强有力的课程开发队伍和课程开发机构,成立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组织校本培训。并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建立支持系统,建立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从组织制度、时间和物质方面保障校本课程开发顺利开展。

三、课程评价

(1)对课程本身的评价:编制调查问卷向教师、学生和家长发放,科学分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效果。

(2)对教师的评价:从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动机、困难等方面进行了解,对教师的课程主体参与和开发意识及能力做过程性评价,促进教师反思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课程整合和开发能力。

(3)对学生的评价:坚持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学校领导评价和档案袋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实行经典诵读考级。由各校校长室、教导处、大队部及相关部门负责具体考评,各学校根据本校特点、学生、教师实际和各年级的诵读要求评出一星诵读班级、二星诵读班级、三星诵读班级。学期结束时评价班级学生建议从动机兴趣、努力程度、数量、熟记程度、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6篇: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一、前言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因人不同会存在有不同的解释,但“理想”的解释或许可以表述如下:“教师和学生一起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他们自己学校的学程或教学单元。”它是在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家庭、社会和教育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国学进入课堂势在必行,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杨“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这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中华民族悠远的传统文化中,传承着崇高的精神和优良美德。对于少儿道德信念、精神价值、人格熏陶、习惯养成、文化基础的培养都可以起到不可估量作用。这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道德教育、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长期缺乏有效途径和方法。以古诗文诵读,走进中华经典文化为载体,以丰富活泼的主题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的渗透为阵地,让少年儿童快乐地学习、科学地传承、健康地成长,将在潜移默化中、身体力行中,实现道德素养、全面素质的提升,从而为教育改革找到突破口。这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校决定开设《经典诵读》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组织学生诵读熟背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让孩子们在一生学习、生活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让他们拥有熔铸在经典中的中华文化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情操,成为富有中华文化底蕴的新一代建设者。所以《经典诵读》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目标

1、优化儿童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让参与经典诵读的孩子长期在圣贤之道中受到熏陶,使之自然提升儿童的品味与内涵,达到人格教化的目的。

2、提高儿童的专注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参与活动的孩子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经典诵读,并欣赏一些经典音乐,儿童能平心静气地学习,提高其专注力。

3、强化儿童的记忆力。6-13岁是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小学阶段大量诵读,将大大增强儿童的记忆力。

4、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儿童背诵优美的文化经典,自然提高语文表达能力,不管是在书面,还是在口语交际中都将有大的收益。

5、增强阅读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要让儿童大量阅读,在阅读中增请兴趣,提高理解,感悟鉴赏、评价的能力。

6、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带动其他科目学业成绩与各科技能的提高。

7、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在经典诵读中,开发儿童的左右脑,使之均衡发展,提高学习力,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并且使儿童在学才艺等技能均有所提高。

三、课程内容

(1)显性课程:包括国学经典诵读和吟唱、古诗古韵的表演、诗人的故事、民族乐器的弹奏、名人名句的应用、作品的欣赏和书画的练习等。

(2)隐性课程:包括语文拓展型课程、艺术节、升旗仪式、校训、少先队活动、行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等。

教材建设:

(1)成立教材编写小组,制定《经典诵读》课程的教材编写方案,定时讨论、交流和修改编写的材料内容。

(2)组成教材课堂实践小组,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课堂有效性研究。

四、教学建议

通过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组织学生诵读熟背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让孩子们在一生学习、生活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懂得基本的人生道理,学会感恩等,懂得做人的道理,强化责任感、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五、课程管理

1、建立运行机制

(1)工作小组组长负责校本课程的规划。副组长经常广泛地听取各种意见,每年调整充实一次本方案。

(2)工作小组成员:负责本方案的落实和实施以及日常教学管理与评价。

(3)任课教师:合作研究课程的开发,制订教学计划,研究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4)建立课程研究小组,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方案。

2、保障措施:

(1)加强学习,提高对实施校本课程的认识,提高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2)校本课程承担的工作量与必修课程一样,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作为考评、晋级、评优的依据。

(3)加强师资培训。采用自培与他培结合的方法,为课程实施提供教学技能支持。

六、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过程评价,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

1、过程评价: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性、过程性和创造性(情感、态度、意志、合作、能力)为依据,给予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2、多元评价:主要由学生自评和学习伙伴(包括学生和老师)的他评。

3、当堂评价和阶段评价相结合。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第7篇:诵读经典校本课程经验材料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经验材料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正因为大岭教育人认识到了这一点,我校早在2007年就在中心校的指导下,开始了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同成长”为主题的师生大阅读活动。并且历久弥新,现已形成我校的特色校本课程。包括“经典背诵” 与“名著阅读”两项课程内容。

学校在组织管理上,本着“精心推荐、鼓励引导、过程规划、尊重师生喜恶”的原则,不以背诵量施压,不以教条框框限行的做法,保护着师生的诵读热情,让我校经典诵读课程始终健康良性发展。

一、诵读经典诗文,牢记优良传统美德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至极。这部曾被古人誉为 “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强大的实际意义。那么包括论语在内的很多中国经典诗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和情趣。是艺术精品,民族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我们应当继承“国学”中的人文精神与生存智慧,那么小学生正是学习古诗文的最佳时期。2007年我校开始把经典诵读引进校园,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诵读经典诗文活动,着力提高小学生的文学功底,陶冶小学生的道德情操,改变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我们的校园,逐渐成为了我校的办学特色。(我校的二年级,班主任带领学生现已经背诵了《成语接龙》,成语达300个。《弟子规》、《增广贤文》;三年级,班主任孙带领学生背诵了经典诗词30首,实施了《在农历的天空下》。四年级,班主任带领学生背诵了四季组诗80多首,实施了《在农历的天空下》。五年级,班主任老师带领学生背诵了《论语》。六年级班主任老师带领学生背诵了《论语》。)

我们的做法是:

(一)“爱之欲其生,好之欲其荣”——学校推荐书目,师生自由选择。 回溯到2007年9月,恰值学期伊始,学校积极响应中心校的号召,提出了将开展诵读经典活动的想法,群策群力之下,营造书香校园的职责分工初现端倪,

为了将活动抓好抓实,成立了书香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中,达成了学校书香校园建设整体规划框架,制定了诵读经典诗文的原则:

1、循序性原则。由易到难,从少到多,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2、自主性原则。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自查工具书的习惯。

3、激励性原则。只要诵读就好,提倡背,不苛求。注重培养兴趣,不可形成逆反的心理。

4、榜样性原则。抓诵读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大力宣扬,激发学生诵读热情。

5、个性化原则。学生对古诗文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在正确引导的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对学生的个性化的理解给予充分重视。随之举行了盛大的“读书活动启动仪式”,仪式上教育局和中心校相关领导对活动表示了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全体师生阅读的激情被点燃,为诵读活动奠定了成功的基调。仪式之后,学校向全体师生推荐了诵读篇目:有《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增广贤文》、《中华成语千字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朱子治家格言》、《孝经》、《道德经》、《中庸》、《大学》、《百家姓》、《诗经》、《成语接龙》《古诗词》等。在学校的鼓励引导下,教师首先根据自己班学生的接受能力、喜好所需,选择书目,带领学生尝试背诵。在之后的五年里,学校、老师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中形成了基本的课程体系:低年级以《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成语接龙》为主要教材;中年级以《分类古诗》、《增广贤文》、《在农历的天空下》为主;高年级以《论语》、《增广贤文》、《大学》为主。

(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给足诵读的时间空间

我校为保证学生诵读时间,规定每天不少于15分钟,遵循“晨诵、午读、暮省”的阅读方式,每天晨会(7:40——7:50)为固定背诵经典的时间。全校师生共同诵读“精彩片断、好词佳句、经典诗文”, 朗朗的书声让校园早晨呈现最亮丽的风景。

课前吟诵:充分利用每节课课前一分钟时间,开展“课前吟诵”活动,要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具体吟诵的内容可以是老师提前布置好的,也可以按照各个班级诵读计划来实施,同学们齐诵,达到互相学习,共同交流的目的。

课后诵读:课间,放学后学生在游戏时进行巩固诵读,跳着皮筋,合着节奏,背诵《三字经》;拍着手背诵《弟子规》《千字文》„„不同形式的诵读活动随学

生的兴趣自由发挥,在游戏中让孩子体验国学,体验诗韵,体现人文素养。

诵读指导课:每月各班都要有两节诵读指导课(选修课),教师或带领学生进行诗文欣赏,或讲诗文故事,或品析经典或举行赛诗会等,形式不一。用教师丰富的诗文知识与多彩的课堂,培养学生对经典的学习和探索意识,激发兴趣。

(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营造淡雅浓香的诵读环境。

1、与环境结合。

我校到处都可以感受到由墨香、书香形成的视觉冲击和精神熏陶:楼内走廊、路沿石、班级墙壁上的名言警句、经典诗文等作品,浸润着学生的心灵,每天早上十分钟的诵读,陶冶着学生的性情,诗意盎然的班级,丰盈着学生的生命。

图书室藏书800多本,配备专职图书管理员,可以随时接待学生借阅。

2、与活动结合。

学校将经典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以喜闻乐见、趣味横生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直面经典,感悟经典。在去年的诵读比赛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与“经典诵读”有关的活动。通过集体背诵、个人背诵、古诗词接龙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学生在享受“与经典为伴”的吟诵乐趣中,得到启迪与熏陶。

(四)“喜看稻菽千重,倾听幼竹拔节声”——经典诵读成果展示

每个学期,我们都会在期末开展一次经典诵读成果展示活动,每一次的成果展示,都是全校老师学生一起参观。其中,展示的学生,群情激昂,意得志满,有时齐背,朗朗声响彻整个校园;有时分组对句,优雅书生气十足。学生背诵经典,讲经典故事,畅谈背诵心得,展经典作品,手擎传统文化瑰宝,沐浴在千年灿烂文化的雨露中,怡养身心,丰富内涵,增添儒雅气质。丰富的活动调动了学生们诵读的热情,孩子的进步使得他们的家长对我校的诵读活动越来越支持。同时,在学校组织的展示活动结束后,及时表彰和奖励表现突出的班级或学生个人,颁发证书和奖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师生参与诵读活动的热情。

同学们天天读,日日诵,久而久之,很多同学已经不满足于经典诵读里的内容,开始有意识地扩大读书面。从开始找相关的古诗文书籍,到其他各种文学书。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的阅读和理解水平不断提高,浓郁的读书氛围弥漫了整个校园。

二、博览古今中外名著,开启视野之窗、智慧之门。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在现代社会,提高每个公民的民族素质和文化底蕴,已经成了一种精神领域的时尚。多年来,我校在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同成长”为主题的师生大阅读活动中,引领全校师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形成了“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多读书”的良好氛围。

(一)保证阅读时间。

遵循“晨诵、午读、暮省”的阅读方式,学校规定学生午读时间不少于30分钟。为了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每周的星期

一、三的自习时间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阅读。星期

六、星期日要求学生必须保证每天一小时的自主阅读,由家长监督。寒暑假期间,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阅读一小时以上,并做好记载。

(二)灵活阅读形式。

采取师生共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的形式。共读是为了带动所有同学读书,并且读后能共同交流感悟,让阅读找到焦点,让阅读走向深入,让阅读更加方法化。自由阅读是为了维护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权利,让阅读面无限加宽。

(三)丰富阅读活动。

1、做好阅读摘抄。将书海中的美妙词句摘抄下来,适当理解记忆甚至背诵,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书海拾贝”摘抄本让学生在书海中学会寻找、学会分析,从而也增强了他们理解性阅读的能力。活动中,不断有语文老师反映,学生坚持摘抄对于语言交流和写作都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学校通过检查,根据学生“书海拾贝”的完成质量和数量,以每班10%的比例评选了“阅读之星”,表彰那些用心阅读、认真摘抄的同学。

2、坚持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暮省”,即傍晚写日记,学生一天下来,将阅读的收获、生活的感悟静心写下,启智、明理水到渠成。

3、坚持每月一次读书交流会,师生共同交流读书的内容、阅读的心情、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感悟,让思想在交流中碰撞,提升。每学期学校领导要最少参与各班的一次读书交流会。

4、开展了系列比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极大增强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下面以一项共读活动为例,介绍一下我们的做法。2010年,国学热在中国

大地悄然蔓延,也同样席卷了我们的校园,在这股国学热潮中,学校倡议广大师生共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我校教师一致认为:作为中国的孩子,可以不知道《哈姆雷特》、《战争与和平》,但必须得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西游记》。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根据阅读水平的高低,可选成人版,也可选择少儿版;不求阅读多深入,只求熟悉了解。

无论开展什么活动,都要让工作成体系,这样才能前有始后有终,才能让活动有过程、有成果,才不会“雷声大雨点小”,有号召,没成果。

为了能够顺利推进这项阅读活动,首先要求教师带班到三年级时(一二年级阅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就开始制定《四大名著阅读计划》,有计划性地开展阅读。每读完一本书,要至少开展一次专题读书交流会,交流对内容的记忆,对人物的理解,对人物描写的学习等等。

学校为了激发和保护学生的读书热情,也是为了掌握共读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竞赛活动。

有“四大名著知识竞赛”、“四大名著个性化人物品评会”、“讲名著故事比赛”、“评比读书小明星”、“现场习作竞赛”、“日记评比”等。师生为比赛做准备时,无疑是一种对阅读的深化;比赛中,那激烈的竞争,更是一种互相激发与促进;比赛后领奖时,那手捧奖品的兴奋,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继续读好书的坚定与希冀,更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天真、质朴,以及巨大的可塑性。突然间,我们会不由觉得,我们是做了一件多么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啊!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学生们从小开始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诸多意义。加强对祖国下一代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现在的学生,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知半解,或者只是了解到冰山一角,随着货真价实的文化大师相继去世,中国几千年传承的儒家思想就存在失传的危险,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抢救性的保护并让下一代能够继续传承。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国外的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同时进入中国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我们不反对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但应该提防糟粕文化对我们那些尚未形成传统文化理念的下一代的冲击。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在相当部分的人群中已经荡然无存,这也提醒我们中华传统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的修复已经迫在眉睫。

最后,我还想强调一句话:学校、老师,开展好学生的读书活动,你会功德无量。

第8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工作计划

2011--2012下学期

天桥岭镇第一小学张晓红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我要积极探索经典诵读、古诗词吟诵教学模式,寻找更适合学生学习经典作品、古诗词的途径,带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达到开发学生的记忆力和智力、打好语文基础的目的,不断积淀文化底蕴。

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过程中,我要牢牢把握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使诵读活动如润物无声的“春雨”,悄然熏陶感染着学生的心灵。

1、开展“五个一“经典诵读活动

充分利用每天早晨10分钟晨读时间进行诵读。每周诵读一首(篇)古诗词;每周上一节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每月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教导处年初提供各年级读书目录);每年组织开展一次“诗词之最”“读书大王”和“书香班级”评选活动。既激发学生学古诗词的兴趣,又使古诗词教学形式得到有益的扩展和延伸。

2、以活动为载体,激发诵读兴趣

经典诗文言简意赅,易读易背但并非很好理解。因此,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通过课内课外组织丰富的活动、竞赛来激发诵读兴趣。

我将以《中华古诗词诵读》中的125首诗词为内容在学生中开展古诗朗读、背诵和古诗文知识竞赛。班级自行组织初赛,选拔代表参加年级比赛,评出个人奖和团体奖。

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活动,如清明节、中秋节来临时,我要让学生收集相关的古诗文,开展赛诗会及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获得知识,启迪智慧。

将古典诗文与书法学科整合,开展以古典诗文为内容的书法比赛,将古典诗文融入到书法教学中,既提高学生的书法技艺,又使学生受到古诗文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3、校本课程教学中的一点做法。

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我校每周开设一节经典诵读课,作为专任教师的我在诵读课中的设计要做到三点:

一是接受传统教育中的诵读原则:“素读”为主。所谓“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作精细讲解,只在乎背诵的熟练。这种做法成年人很难做到,但小学生却毫不费力。南怀谨先生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读得多了,自然懂得语言和文字的音韵。

二是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寓教于乐。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差,不喜欢死板板地读,我就要给三字经、弟子规配上动感的图片和动听的歌谣,让孩子们边看边读,边看边唱,就这样在一看,一唱中轻松地背诵了下来。除此以外,我还要通过游戏、故事、绘画等形式激起孩子们探索的愿望,提高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在愉悦中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我要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如杜甫的《绝句》不仅是描写春色的好诗,更是一幅生机勃勃、情味隽永的春色图。教学时,我让学生给诗配画。在课堂上,我故意让学生教我画画,帮我选颜色。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无意之中就感悟了这首诗的很多语言特色,以及景色的层次感。在绘画、赏画中,使诗意、画意相得益彰,把浓浓的诗情画意,在学生的想象展翅飞翔,生命活力尽情释放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是以经典诵读实践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既是情境性的,又是通过活动和运用不断发展的,学习使用一种工具,重要的是了解用这一工具的某一共同体的活动情境。因此,在经典诵读中,我要积极创设经典诵读活动情境,以喜闻乐见的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通过真实活动和社会性互动促进学生的文化适应。在高年级的教学中,我就尝试着让学生编撰经典情景剧本,编辑传统节日活动故事集,让学生在经典文化学习中,感受经典文化的优雅,伸展学生智慧。

第9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经验材料 (1)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大石头镇中心小学校创建书香校园经验材料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我校早在1999年就在上级部门的的指导下,开始了以“小学积累与习作系统训练实验课本”开设了学校的校本课程,近几年又结合学校的“创建书香校园”为一体的师生大阅读活动。并且历久弥新,现已形成我校的特色校本课程。

学校在组织管理上,本着“精心推荐、鼓励引导、过程规划、尊重师生喜恶”的原则,不以背诵量施压,不以教条框框限行的做法,保护着师生的诵读热情,让我校经典诵读课程始终健康良性发展。

一、创编校本教材,诵读经典诗文,牢记优良传统美德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与先哲神交,向他们求学问教,解决自己人生的疑惑。我们可以在书中畅游名山大川,开拓眼界,领略人文之味,性致之味。我们的校本教材主要以习作为主,同时收录了诗词积累和弟子规,三字经,经典古诗文等国学启蒙教育内容,篇目上,一、二年级20篇,三至六年级16篇,后附12--13篇研讨词积累,(论语、词句等),低、中、年级附有弟子规、三字经,高年级选录了部分论语,并适当吸收了课外一些优秀的诗词和古文。同时我们近几年又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本,让经典诵读走进学生的内心。

二、创设诵读的时间空间

我校为保证学生诵读时间,规定每天不少于15分钟,遵循“晨诵、午读、暮省”的阅读方式,每天早晨(7:40——7:50)为固定背诵经典的时间。全校师生共同诵读“精彩片断、好词佳句、经典诗文”,朗朗的书声让校园早晨呈现最亮丽的风景。

课前吟诵:充分利用每节课课前三分钟时间,开展“课前吟诵”活动,要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具体吟诵的内容可以是老师提前布置好的,也可以按照各个班级的积累与习作计划来实施,同学们齐诵,达到互相学习,共同交流的目的。

课后诵读:放学后学生在放学站路队放学时,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诗经》……不同形式的诵读活动随学生的兴趣自由发挥让孩子体验国学,体验诗韵,体现人文素养。(一)保证阅读时间。

诵读指导课:每周各班都要有一节诵读指导课(校本课),教师或带领学生进行诗文欣赏,或讲诗文故事,或品析经典或举行赛诗会等,形式不一。每学期开展一次经典诵读汇报课,用教师丰富的诗文知识与多彩的课堂,培养学生对经典的学习和探索意识,激发兴趣。

三、营造淡雅浓香的诵读环境。

1、与环境结合。

我校的教学楼内处处充满人文、书香气息:一楼“习惯成就未来”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孩子们的品行,规范着学生们的习惯和行为:二楼“写方块字,做中国人”展现着学校书法老实的卓越成果,规范学生书写,发扬国学精粹,让学生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三楼“与经典为伴”让学生感受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诵读国学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文化智慧撑起学生人格的脊梁:四楼”以圣贤为师”五楼“与名人同行”,激励学生以古圣先贤为榜样,树立远大理想,为梦想而奋斗。图书馆前的朗润亭,生活楼前的德润亭无处不彰显着书香校园的气息。学校建有527平方米的图书馆,用于全校师生的阅读,图书馆藏书54154万册,配备专职图书管理员,可以随时接待师生借阅图书。

2、与课外兴趣小组相结合。

我校课少年宫社团中的诗词雅韵社团、软笔书法组,儒雅国学、古诗新唱也积极响应经典诵读活动,编跳古诗舞蹈,书写经典佳话,让我校的经典诵读课程羽翼更丰。

3、与比赛活动结合。

学校将经典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以喜闻乐见、趣味横生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直面经典,感悟经典。多次开展经典诵读比赛,古诗词大赛、朗读者大赛通过集体背诵、个人背诵、古诗词接龙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四、经典诵读成果展示

每个学期,我们都会利用校园艺术节开展一次经典诵读成果展示活动,每一次的成果展示,都是全校老师学生以及家长一起参观。其中,展示的学生,群情激昂,意得志满,有时齐背,朗朗声响彻整个校园;有时分组对句,优雅书生气十足。学生背诵经典,讲经典故事,畅谈背诵心得,展经典作品,手擎传统文化瑰宝,沐浴在千年灿烂文化的雨露中,怡养身心,丰富内涵,增添儒雅气质。丰富的活动调动了学生们诵读的热情,孩子的进步使得他们的家长对我校的诵读活动越来越支持。同学们天天读,日日诵,久而久之,很多同学已经不满足于经典诵读里的内容,开始有意识地扩大读书面。从开始找相关的古诗文书籍,到其他各种文学书。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的阅读和理解水平不断提高,浓郁的读书氛围弥漫了整个校园。

五、利用阅读指导课,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实效。

得法者如鱼得水,无法者如瞎子点灯。好的阅读方法是打开课外阅读的绿色通道,能使学生读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充分利用语文课,为学生上阅读课,让老师有效通过上阅读指导课有效地进行读书指导。同时将阅读指导课上得好的教师进行全校阅读展示课,并在课后进行评课、反思、使更多的老师能在课堂上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读书。

六、家校结合开启视野之窗、智慧之门。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在现代社会,提高每个公民的民族素质和文化底蕴,已经成了一种精神领域的时尚。多年来,我校在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同成长”为主题的师生大阅读活动中,引领全校师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形成了“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多读书”的良好氛围。学校教师以学年组为单位也进行组内读书汇报,同时,我们将读书活动拓展到家庭是去,有一句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学校3月份,与省家庭阅读协会,市妇联联合,将家庭读书活动深入家庭,让更多的家长也拿起书放下手机和学生一起阅读,本学期9月份,我们将家庭读书会全校推行,并班班建立美篇群,校内建立优秀美篇群,家校结合,让更多的家庭诵读经典文化。让好书走进千家万户。

七、保证阅读时间与经典诵读紧密结合。

遵循“晨诵、午读、暮省”的阅读方式,学校规定学生午读时间不少于30分钟。为了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每周的星期一、二、三的自习时间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阅读。全校每周四定为读书日,同时每位语文教师每天必留阅读作业,并将有声阅读通过微信群进行展示,星期六、星期日要求学生必须保证每天一小时的自主阅读,由家长监督。寒暑假期间,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阅读一小时以上,并做好读书笔记。

(一)、做好阅读摘抄。

将书海中的美妙词句摘抄下来,适当理解记忆甚至背诵,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书海拾贝”摘抄本让学生在书海中学会寻找、学会分析,从而也增强了他们理解性阅读的能力。活动中,不断有语文老师反映,学生坚持摘抄对于语言交流和写作都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学校通过检查,根据学生“书海拾贝”的完成质量和数量,以每班10%的比例评选了“阅读之星”,表彰那些用心阅读、认真摘抄的同学。

(二)、坚持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暮省”,即傍晚写日记,学生一天下来,将阅读的收获、生活的感悟静心写下,启智、明理水到渠成。

(三)、坚持每月一次读书交流会,师生共同交流读书的内容、阅读的心情、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感悟,让思想在交流中碰撞,提升。

每学期学校领导要最少参与各班的一次读书交流会。

开展了系列比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极大增强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四)、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每天轮流一个班级去午读书,并填写阅读存折。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八、开展课题研究促进学校阅读活动的开展

朱永新提出:“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生命成长史”。我们认为,阅读无疑是孩子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从孩童时期开始我们就应播下阅读的种子,让孩子爱上阅读,让孩子在阅读中成长。省教科院的刘玉主任和省装备办的柳敏夏科长带着省教科院“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利用学校图书资源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研究》来到我校,针对我校特色办学及实际情况,确定了我校的子课题《借助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在上级领导的带领和我校领导的支持下,已经走过了将近两年的时间,从申请立项、确定方案、构想策划、理论学习、前期调查,到这近两年的贯彻实施,具体深入地开展全校性的广泛阅读活动,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为我校的经典诵读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支持和保证。研究与校园读书文化工程紧密结合,将课题的实施落到实处,从形式多元、场域多元、课程多元着手进行深度融合,充分将学校图书资源优势最大化的利用,引领师生们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学书法,读名著,晓历史,厚重了文学底蕴的同时,也培植了民族文化自信的种子。传统文化育人成果得到了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对我们的认可有效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推动多元主体的内涵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学生们从小开始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诸多意义。加强对祖国下一代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现在的学生,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知半解,或者只是了解到冰山一角,随着货真价实的文化大师相继去世,中国几千年传承的儒家思想就存在失传的危险,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抢救性的保护并让下一代能够继续传承。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国外的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同时进入中国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我们不反对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但应该提防糟粕文化对我们那些尚未形成传统文化理念的下一代的冲击。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在相当部分的人群中已经荡然无存,这也提醒我们中华传统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的修复已经迫在眉睫。作为一所农村学校,我们承载着一千多个家庭的希望,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孩子能真正体验到中华文化的精华,真正体验到读书的乐趣。

上一篇:诚信模式下一篇:高级财务会计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