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竹国内外发展趋势

2022-1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楠竹国内外发展趋势

国内外机床及刀具的发展趋势

摘要:现代切削技术和高效先进刀具是制造业提高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刀具发展和机床相比,有很大差距,大多数依然使用的是一些廉价的刀具,制约了制造业的现代化。刀具的产业发展从另一个方面会直接影响制约我国加工制造业的发展。

关键词:机床;刀具;发展;产业

1.中国机床产业发展趋势

1.1.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机床行业目前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和制造能力,在强劲市场需求拉动下,产业的上升空间很大。

我国机床产品目前数控化率还比较低,地区和产业发展也不平衡,多种经济形式长期存在,这些因素都决定未来中国机床市场的中低需求将长期存在。

以研制重型机床、加工中心、数控车床、精密磨床、齿轮加工机床、电加工机床和锻压机床为代表的大型企业集团或专业化企业将逐渐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产业的国际化将进一步提高,预计未来十年内进入世界机床百强的企业将增至10家。

随着国家区域经济规划的逐步落实,特别是市场配置资源手段在地区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显现,机床行业的产业布局将呈现地域分布的特点。

1.2 .技术发展趋势

中国机床行业技术研究模式从被动式到主动创新转变,研究主体从单一向多元转变,市场需求成为研究的主要动力。在国家投资继续发挥导向性作用的同时,企业自筹资金、社会化融资、外资将成为技术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1]。以企业为龙头、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形成的技术创新平台和同行业企业组成的产业创新联盟将发挥主导作用。由于研究模式的转变和研究投入的多元化,中国机床行业的技术研究国际化参与度将显著提升。浙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更多的企业开始与国际领先的研究机构或公司合作研究;二是更多的企业有能力为国际机床用户提供技术服务。

高精度、高速度、柔性化、智能化、绿色制造将成为中国机床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2.世界机床刀具技术发展成果与趋势

随着技术发展,5轴联动加工技术日趋成熟,东京、北京、芝加哥、汉诺威四大国际机床展览会上,每届都展出四五十台,甚至上百台五轴联动机床。各类复合机床纷纷亮相[2]。复合机床包括铣车复合、车铣复合、车磨复合、成形复合加工、特种复合加工等,并出现多主轴、多刀塔的复合机床,加工效率大大提高。

智能化提升了机床的功能和品质,在数控系统上得到了较多体现。在智能化方面具有更强的功能;断电保护功能、加工零件检测和自动补偿学习功能、高精度加工零件智能化参数选用功能。

机器人与主机的柔性化组合得到了广泛应用,机器人与加工中心、车铣复合机床、磨床、齿轮加工机床、刀具磨床、电加工机床、锯床、冲压机床、激光加工机床等组成多种形式的柔性单元和柔性生产线。

功能部件不断向智能化、高速度、高精度、大功率方向发展,并取得成熟的应用。如电主轴、全数字交流伺服电机及驱动装置、力矩电机、直线电机、滚珠丝杠、直线导轨等功能部件的性能指标不断提高。

发达国家数控刀具制造技术在刀具镀层技术、刀具材料、刀具结构设计、刀具系统、切削数据库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使数控刀具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数字化、高精度、智能化、非接触测量仪器和在线测量技术取得新的进展,新的测量仪器和测量系统不断出现,以三坐标测量机为代表的精密测量仪器应用扩大;激光干涉测量系统和球杆仪在数控机床几何精度和运动精度的监测和监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3]。通过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将数控机床、数控刀具、数控测量系统和加工工件以及相应的信息集成融合在一起,构成数字化闭环切削加工系统,成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基本单元。

现代数控机床既要高效率、高性能,又要节约能源、低能耗、低污染,加共过程对人友好和宜人化。要从机床的设计开始,材料选用、制造、使用过程直至机床报废回收,形成“绿色”的全过程。欧盟已经启动“绿色机床”研究项目,提出机床绿色和能耗标准设想,说明绿色制造技术开始起步。宜人化改进,如流线型外罩,宽敞的航空玻璃视窗;可调角度的控制面板和显示屏,可调节座椅;通过传输技术授权的开关钥匙,显示机床工作状态的可视光带等,外观造型简洁、明快,富于现代感。

3.中国机床产业与世界机床产业的差距

目前,中国机床产业仅仅在规模方面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与机床制造强国相比较,在研发、结构、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

高性能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的发展滞后于主机,并已成为制约数控机床产业发展的瓶颈。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基础、关键、共性技术尚未完全掌握,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开放式、社会化的研发体系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中国机床产业还没有实现由生产制造向服务制造模式的转型[4]。尤其是工程集成能力弱,为汽车等重点行业核心制造领域提供成套生产线还处于起步阶段。

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多而散。主机企业大而不强,小而不精;配套能力弱,产业分工不清晰;与数控机床产业快速发展相适应的产业链体系还不够完善。

高端人才匮乏,尤其是缺少高端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研发的领军人才;缺少高级技工;缺少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目前,高端人才不足以成为制约数控机床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4.中外机床企业面临的选择

合作共赢是中外机床企业所面临的必然选择。

合作,既包括中外企业间的合作,也包括国内企业间的合作,既包括主机企业与配套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包括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合作领域包括研发与设计、制造、销售、培训等各个层面,在未来的10年内,中外企业针对汽车、航空航天、船舶、轨道交通、能源等国家重点核心制造领域的需求,在高档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关键功能部件等领域开展合作。全行业应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寻求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应局限于技术、产品、制造层面的合作,应积极探索商业模式间的合作。

参考文献:

[1]肖明,熊清平. 从EMO2009欧洲国际机床展看现代数控系统的发展方向[J]. 制造技术与机床,2010(2).

[2]张康. 第十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特种加工机床评述[J]. 电加工与模具,2007(3).

[3]杨帆. 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特种加工机床评述[J]. 电加工与模具,2011(3).

[4]余杰. 第26届日本国际机床展览会见闻[J]. 制造技术与机床,2013(1).

作者:朱可承

第2篇:国内外深海养殖网箱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深海网箱养殖对拓展养殖海域、减轻环境压力、保护调节海洋养殖品种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围绕深海养殖网箱的主要结构类型,总结国内外深海网箱的发展特点,指出我国深海网箱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深海网箱 结构类型 主要问题

深海养殖网箱是指可以在相对较深海域(通常海区深度大于20m)使用的养殖网箱,是近十年来迅速发展的养殖设备与养殖方式。它运用计算机、新材料、气动、防腐蚀、防污损(附着物)、抗紫外线(防老化)等高新技术,即使在非常恶劣的海况条件下,也能保持网箱结构系统及其所养殖的鱼类安然无恙。目前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制定了限制近海网箱养殖,扶持鼓励深海养殖的政策,该政策的实施,对拓展养殖海域、减轻环境压力、保护调节海洋养殖品种结构、促进科学深海养殖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深海鱼种高利润的回报和网箱技术发展带来的成本下降,深海养殖发展规模迅速扩大,所以深海养殖网箱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新材料、新技术的开放和应用,也使得深海网箱的性能不断提高,而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越来越多。

一、深海网箱的主要类型

深海网箱分类有多种方式。按工作时的浮沉状态,可分为浮式网箱、升降式网箱和沉式网箱;按结构的制造材料,可分为木制网箱、高强度PE网箱、钢制合金网箱和不锈钢网箱;按形状,又可分为圆柱形、方形、六棱柱形、双锥体等。下面介绍几种典型的网箱:

1.重力式全浮网箱[19]

重力式网箱是依靠浮力和重力的作用张紧网衣,并保持一定的形状和容积。在水流和波浪的作用下,它的网衣能随波起伏,具有极好的柔顺性,也极易变形,如图1所示。用高密度聚乙烯管(HDPE)制作的网箱,现阶段流行的周长为80m~110m,最大的已达180m,深40m,养鱼200t,最大日投饵量6t,使用寿命在10年以上。设计性能为抗风能力12级,抗浪能力5m,抗流能力小于1 m/s,网衣防污期达6个月。该网箱最大优点为操作管理方便,观察容易,但是不能下潜。

2.美国碟形网箱

也称中央圆柱网箱或海洋站半刚性海水网箱,如图2所示。它是以刚性圆筒为中轴,中间的支撑圈与中央圆柱两端用若干条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盛索相连,构成碟式形状,中央圆柱可进水或充气,以此调节网箱比重,并与底部悬挂的重块平衡,使整个网箱上浮或下沉,几分钟便可从海面沉到30m水深。上部有管子便于放鱼苗及投饵,网衣附着物依靠潜水员下潜用高压水枪冲洗。

3、张力腿网箱(TLC网箱)

又称张力框架网箱,如图3所示。底部用拉索固定于海底,强风浪下网箱体积缩小不会超过25%。

4.升降式深海网箱

高密度聚乙烯可升降的大型深海网箱,由可潜入水中的深海网箱框架构件及其进排气控制系统、圆柱形管材、中间连接件、装有加强绳索的网具以及垂直取向的配重块和进排气管路系统组成(图4),形成圆环形或多边形结构,能承受一定强度风浪流的冲击。该网箱的特点可以在强台风来临前,下潜至水面一定深度以下,从而避开风浪的冲击。

二、国内外深海网箱的发展特点

目前,世界各国已先后开发了十几种性能优良的深海网箱,典型的有挪威的HDPE网箱和TLC张力腿网箱,美国的海洋站网箱和海洋平台式网箱,瑞典的FARMOCEAN网箱及日本的浮绳式网箱。其中HDPE网箱应用最广;海洋站网箱、FAILMOCEAN网箱及TLC网箱,在技术上则更为先进;我国生产的网箱性价比最高。总体来看,深海网箱的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2][16]:

1、网箱容积日趋大型化

单个网箱产量可达250t,大大降低了单位体积水域养殖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2、抗风浪能力强变形小

上述各国开发的深海网箱,抗风浪能力普遍达5~10m以上,抗水流能力也均超过1m/s,特别是TLC网箱,其抗风浪更是可达17m,抗流达5m/s。在抗变形方面,即使是在恶劣的条件下,它们的有效容积率也均保持在85%~90%,如美国的海洋站网箱,在流速大于lm/s的水流中,其有效容积率仍可保持在90%以上。

3、新材料、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在结构上采用了HDPE、轻型高强度铝合金和特制不锈钢等新材料,并采取了各种抗腐蚀、抗老化技术和高效无毒的防污损技术,极大地改善了网箱的整体结构强度,使网箱的使用寿命得以成倍延长,大大降低了日常的养护和运作成本,一般情况下其使用寿命可达l5年以上。

4、自动化程度高

随着计算机集成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网箱的自动化养殖管理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如瑞典的FAR MOC EAN网箱,可完全不需人工操作。

5、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注重环境保护

在网箱的研究方面,开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将网箱及其所处环境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结合计算机模拟技术进行模拟分析,融入环保理念,尽量减少网箱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和影响,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达到二者的协调发展。

6、大力发展网箱的配套装置和技术

各国已成功地开发了各类多功能工作船、各种自动监测仪器、自动喂饲系统及其它系列相关配套设备,研究出了高效实用的配合饲料,解决了健康鱼苗的育种技术,形成了完整的配套工业及成熟的深海网箱养殖运作管理模式。如活鱼输送泵、太阳能夜间警示器、鱼规格自动分级、网衣清洗机、鱼类大小分级系统、真空活鱼起捕机、深海网箱投饵系统[8],防鲨鱼网片张紧结构、网箱养殖监测系统[17]、纤维绳索研发[18]等。

四、深海网箱的研究及发展

1、研究方法的发展[13]

由于深海网箱受海洋浪、流的影响,其受力及运动情况相当复杂,各国学者对网箱的水动力学作了很多研究,如对网箱的潮流力的研究[14][15];对碟形网箱水动力学的数值计算[2];对圆柱形或多边棱柱型深海网箱系统水动力学的研究[3],国外对网箱水面激励的ROV系统也有深入的讨论[16]。网箱的工作环境使得分析理论的验证比较困难,在海区进行试验验证耗时长,花费高。所以,深海网箱的动态仿真、与实际结合的理论研究修正等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2、深海网箱结构的发展

重力式网箱易在水流中变形而导致容积急剧减少,严重威胁网箱中鱼的生存,为了保持容积率减少及虾蝶等底栖鱼类的养殖,采用底部金属网架(也称牙虾专用网),把网衣张开铺平,但重力式网箱结构沉重,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将会逐渐地被淘汰。刚性网箱尽管有良好的抗变形能力,但结构笨拙,使得其应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相对而言,美国碟形网箱、张力腿网箱和升降式深海网箱,不仅具有优良的抗变形能力,结构上也较为轻便,无疑是今后深海网箱发展的重点。尤其是升降式深海网箱,还具有移动灵活,浮沉可调等特点,其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

五、结束语

深海网箱养殖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设施养殖方式,是海水养殖的一种现代化生产模式。我国深海网箱养殖的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虽然我国自行研制的深海网箱的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的价格低很多,但网箱的性能,如有效养殖容积、自动化水平等与国外差距较大。我国应特别重视网箱配套设施和新型网衣材料的研发,以提高网箱养殖的生产效率。同时还要不断完善网箱养殖鱼类的饲料配比和加工工艺,对鱼类的苗种繁育和病害防治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和避免生产上的重大损失。网箱养殖企业的养殖技术人员和网箱养殖户应加强深海网箱养殖技术的培训,以适应深海网箱养殖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宋伟华,梁振林,赵芬芳.方形网箱波浪水动力学的近似计算[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3,23(2):211-220.

[2]章守宇,刘洪生.飞碟型网箱的水动力学数值计算法[J].水产学报.2002,26(6):519-527.

[3]杨新华,高晓芳,陈雷.圆柱形沉浮式深海养殖网箱的受力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34(6):10811084.

[4]纪志康,杨建毅.浙江省深水抗风浪网箱产业化开发研究取得重大突破[N].现代渔业信息,2004,18(1).

[5]王志远,李明春.全面贯彻《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努力架构海洋新文化平台[N].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1):7-10.

[6]吴常文,朱爱意,沈建林.HDPE深水网箱抗风浪流性能的海区验证试验[J].海洋工程,2007,25(2):84-90.

[7]宋协法,路上森.深水网箱投饵机设计与试验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6,36(3):405409.

[8]ARNE F.ODD M F. Hydroelastic analysis of fishing net in steady inflow conditions, Hydroelasticity in Marine Technology[J].Oxford,UK:Oxford University,2003:1-10

[9]LADER F,BIRGER E,ARNE F,et al.Modeling of 3D net structures exposed to waves and current[J]. Hydro elasticity in Marine Technology.Oxford,UK:Oxford University,2003,28:19-26.

[10]TAKAGI T,SUZUKI K,HIRAISHI T.Development of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of dynamic fishing net shape. Nippon Suisan Gakkaishi,2002,68:320-326.

[11]SUZUKI K,TAKAGI T,SHIMIZU T, et al.Validity and visualization of a numerical model used to determine dynamic configurations of fishing nets[J].Fish Res,2003,69:695705.

[12]徐君卓.深水抗风浪网箱养鱼技术[J].科学养鱼.2004,(4):10-12.

[13]万荣,何鑫等. 一种适用于网箱耐流特性有限元分析的网目群化方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37(6):885-888.

[14]刘全稳,赵金州.潮汐力的连续性特征[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2001,16(4):1-4.

[15]唐耀辉. 潮汐现象的力学分析[J].现代物理知识.2001,13(5):53-54.

[16]Fletcher,B.ROV simulation validation and verification[J].MTS/IEEE OCEANS,1997,Vol.2:1064-1069.

[17]刘丽珍,石晓天. 深水抗风浪网箱监测系统研制方案的探讨[J].海洋渔业,2007,29(1):9094.

[18]马海有,郭亦萍.纤维绳索强度分析中线性回归与曲线拟合法的比较[J].海洋渔业,2006,28(4):304308.

[19]徐君卓. 国外大型深水养殖网箱类型介绍[J].中国水产,2001,10:5455.

作者简介:

胡保友,男,山东青岛,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箱结构分析与仿真。

作者:胡保友 杨新华

第3篇:国内外精细化工发展现状与趋势

精细化工是当今化学工业中最具活力的新兴领域之一,是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细化工产品种类多、附加值高、用途广、产业关联度大,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诸多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各个领域。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已成为世界各国调整化学工业结构、提升化学工业产业能级和扩大经济效益的战略重点。精细化工率(精细化工产值占化工总产值的比例)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化学工业发达程度和化工科技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一、世界精细化工总体发展态势

综观近20多年来世界化工发展历程,各国、尤其是美国、欧洲、日本等化学工业发达国家及其著名的跨国化工公司,都十分重视发展精细化工,把精细化工作为调整化工产业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举措,世界精细化工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进入21世纪,世界精细化工发展的显著特征是:产业集群化,工艺清洁化、节能化,产品多样化,专用化、高性能化。

1 精细化学品销售收入快速增长,精细化率不断提高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基于世界高度发达的石油化工向深加工发展和高新技术的蓬勃兴起,世界精细化工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其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整个化学工业的发展。近几年,全世界化工产品年总销售额约为1.5万亿美元,其中精细化学品和专用化学品约为38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在5~6%,高于化学工业2~3个百分点。预计至2010年,全球精细化学品市场仍将以6%的年均速度增长。2008年,世界精细化学品市场规模将达到4500亿美元。目前,世界精细化学品品种已超过10万种。

精细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化学工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化学工业发达国家,其精细化工也最为发达,代表了当今世界精细化工的发展水平。目前,这些国家的精细化率已达到60~70%。近几年,美国精细化学品年销售额约为1250亿美元,居世界首位,欧洲约为1000亿美元,日本约为600亿美元,名列第三。三者合计约占世界总销售额的75%以上。

2 加强技术创新,调整和优化精细化工产品结构

加强技术创新,调整和优化精细化工产品结构,重点开发高性能化、专用化、绿色化产品,已成为当前世界精细化工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今后世界精细化工发展的重点方向。

以精细化工发达的日本为例,技术创新对精细化学品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10年中,日本合成染料和传统精细化学品市场缩减了一半,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开发功能性、绿色化等高端精细化学品,从而大大提升了精细化工的产业能级和经济效益。

例如,重点开发用于半导体和平板显示器等电子领域的功能性精细化学品,使日本在信息记录和显示材料等高端产品领域建立了主导地位。在催化剂方面,随着环保法规日趋严格,为适应无硫汽油等环境友好燃料的需要,日本积极开发新型环保型催化剂。

目前超深脱硫催化剂等高性能催化剂在日本催化剂工业中已占有相当高的份额,脱硫能力从低于50ug/g提高至低于10ug/g,由此也促进了催化剂工业的整体发展。2004年日本用于深度脱硫等加氢工艺的炼油催化剂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了近60%,销售额增长了43%。与此同时,用于石油化学品和汽车尾气净化的催化剂销售额也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已占催化剂市场半壁江山。日本催化剂生产和销售去年分别增长了7%和5%,打破了近六年来的记录。

3 兼并重组,增强核心竞争力

许多知名的公司通过兼并、收购或重组,调整经营结构,退出没有竞争力的行业,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优势,加大对有竞争力行业的投入,重点发展具有优势的精细化学品,以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例如,2005年7月,世界著名橡胶助剂生产商——美国康普顿公司(crompton)花20亿美元收购了大湖化学公司后成立名为“科聚亚”公司(Chemturags),成为继鲁姆哈斯和安格公司后的美国第三大精细化工公司和全球最大的塑料添加剂生产商。新公司的产品包括了塑料添加剂、石化添加剂、阻燃剂,有机金属、聚氨酯,泳池及温泉维护产品及农业化学品,、在高价值产品的市场上具有领导地位,其精细化工的年销售额可达到37亿美元。

又如,德固赛和美国塞拉尼斯各出资50%合并羰基合成产品,在欧洲建立丙烯一羰基合成产品生产基地。合并后,羰基合成醇年产量将达到80万吨——占欧洲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德固萨公司以6.7亿美元价格将其食品添加剂业务出售给嘉吉公司(Cargill)。从而使嘉吉公司成为食品添加剂行业的领先者,能向全球的食品及饮料公司提供各种专用添加剂。再如,总部位于荷兰海尔伦的皇家帝斯曼公司(DSM),2003年2月以19.5亿欧元的代价,收购了罗氏全球的维生素、胡萝卜素和精细化工业务,成为世界维生素之王。2004年全球销售额80亿欧元(约为100亿美元)。

二、我国精细化工发展现状与趋势

近十多年来,我国十分重视精细化工的发展,把精细化工、特别是新领域精细化工作为化学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和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多项国家计划中,从政策和资金上予以重点支持。目前,精细化工业已成为我国化学工业中一个重要的独立分支和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

我国《“十一五”化学工业科技发展纲要》又将精细化工列为“十一五”期间优先发展的六大领域之一,并将功能涂料及水性涂料,染料新品种及其产业化技术,重要化工中间体绿色合成技术及新品种,电子化学品,高性能水处理化学品,造纸化学品,油田化学品,功能型食品添加剂,高性能环保型阻燃剂,表面活性剂,高性能橡塑助剂等列为“十一五“精细化工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重点。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石油化工的蓬勃发展和化学工业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方向发展,以及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精细化工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能级将得到显著提高,成为世界精细化学品生产和消费大国。

1 精细化工取得长足进步,部分产品居世界领先地位

我国精细化工的快速发展,不仅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部分精细化工产品,还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的加工地与出口地,精细化工产品已被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和人民日常生活中。统计表明,目前我国精细化工门类已达25个,品种达3万多种,已建成精细化工技术开发中心10个,精细化学品生产能力近1 350万吨/年,年总产量近970万吨,年产值超过1 000亿元。2004年,我国精细化工率已上升到45%。

近年来,我国的染料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2004年,染料产量达到了59.83万吨,约占世界染料产量的60%。目前已能生产的品种超过1 200个,其中常年生产的品种约700个。我国不仅是世界第一染料生产

大国,而且是世界第一染料出口大国,染料出口量居世界第一,约占世界染料贸易量的25%,已成为世界染料生产,贸易的中心,在世界染料市场占有显著地位,2004年出口量达到22.66万吨。涂料产量2004年达到298万吨,比2000年净增104万吨,成为世界第二大涂料生产国。农药产量居世界第二位。柠檬酸的年出口量已接近40万吨,约占全球总消费量的三分之一,维生素c的出口量已突破5万吨,占全球总消费量的50%以上。

2 建设精细化工园区,推进产业集聚

近几年,许多省市都把建设精细化工园区,作为调整地方化工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发展新材料产业、推进集聚的重要举措。据报道,目前全国已建和在建的精细化工园区至少有1 5个。

例如,浙江上虞精细化工园区规划总面积20平方公里,自1999年1月正式启动以来,共引进来自10个国家、地区和10个省市的项目80多个,资金逾25亿元。到2004年9月已经有140余家精细化工企业入驻,其中年销售收入在500万以上的规模企业有53家,并形成了以染料(颜料)、生物医药及中间体和专用化学品为主要门类的精细化工产业。2003年上虞精细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1 9.5亿元、利税22.6亿元,出口创汇1,75亿元。基地提出了6年后培育20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技工贸收入300亿元的目标。该园区已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上虞精细化工特色产业基地。

又如,中国精细化工(常州)开发园区,已形成精细化工为特色,通达上下游多个领域的化工生产和仓储基地。到2003年9月,已累计投资近200亿元,有72家化工企业落户,其中有世界500强中的美国亚什兰化学公司、日本普利司通轮胎公司和韩国现代公司等知名企业。

3 跨国公司加速来华投资,有力推动精细化工发展

跨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快速发展,以及我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对精细化学品和特种化学品强大市场需求,吸引了诸多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纷纷来我国投资精细化工行业,投资领域涉及精细化工原料和中间体、催化剂、油品添加剂、塑料和橡胶助剂,纺织/皮革化学品、电子化学品、涂料和胶粘剂,发泡剂和制冷剂替代品、食品和饲料添加剂以及医药等,从而有力地推动我国精细化工产业的发展。

例如,世界著名的精细化学品生产商,德国第三大化学品公司德固赛公司看好中国专用化学品市场,1 998年以来,德固萨公司已在我国南京,广州、上海、青岛、天津和北京等11个地区建有18家生产厂,2004年实现营业额达到3亿欧元。为了扩大中国市场,并成为中国特种化工领域的领跑者,德古萨去年在上海成立了研发中心,为中国乃至亚洲市场研发专用产品。

又如,世界十大涂料公司已全部进入我国,迄今为止独资和合资建筑涂料厂约1 6家,生产规模都在2~5万吨/年。

近两年来立邦公司投资41亿日元使廊坊公司和苏州公司的生产能力各扩建为16万吨,上海扩建为14万吨,广州为7万吨,全部项目2005年竣工投产,届时立邦将占中国1 9%的市场份额。以生产不含铅、汞等有毒有害成分涂料著称的ICI公司声称要在中国市场的争夺中超越立邦成为第一。ICI和立邦的产品销售额现占中国市场的30%。在中高档产品领域,两家公司几乎控制了一半的市场。

第4篇: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产业仍然处于粗放式经营的层面,质量和效益并不理想,物流业务附加值低。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推行现代物流精细化经营,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已经降低到10%左右,而我国与之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我国物流业务附加值低,物流业务增值服务太少,物流活动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粗放阶段。

3.第三方物流方兴未艾。我国第三方物流开始于20世纪末,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较高发展潜力的崭新行业。据统计,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营业额从2001年的400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000亿元,年均增长36%。中国仓储协会第三次物流市场调查表明:57%的生产企业和38%的商业企业正在寻找新的物流代理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满意度逐渐提高。预计到2010年,国内第三方物流将达到3700亿元,年均增幅25%左右;到2020年达到22900亿元,年均增幅20%左右;第三方物流占全社会物流比重,2010年将达到30%~40%,另外,在我国物流中,第三方物流所占比重明显偏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据统计,目前中国企业原材料物流和成品物流中均有21%的业务由第三方完成,在商业企业物流中也占到13%。由经贸委和南开大学物流研究中心组织的调查显示中国使用第三方物流模式的企业占22.2%。这与发达国家50%以上的比重(比如美国占58%,日本占60%)相比还有较大的空间。

4.我国物流产业空间布局不均衡。我国物流产业空间发展不平

衡,东部沿海地区明显领先于中西部地区,表现为物流基础设施和规模大的物流企业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据统计,我国物流基础设施54%分布在东部、30%分布在中部、16%分布在西部,呈现明显梯级递减模式。物流基础设施“鸿沟”已经成为制约中西部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另外,我国城市物流与农村物流发展严重失衡,农产品物流与农资物流发展滞后,城乡物流“二元鸿沟”

5.物流领域资源浪费情况严重。据统计,目前我国商品周转率只有发达国家的30%,每平方米库存的商品量只及发达国家的25%,配送差错率为发达国家的3倍。每年因包装造成的损失约150亿元左右,因装卸、运输造成的损失约500亿元,因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在30亿元左右。仓库过剩量达到40%,公路货运因缺乏合理的物流组织,空驶率多年来保持在50%左右。物流活动的诸多环节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第5篇:国内外水表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叙述了国内水表应用状况。对国内新型水表的发展以及国外水表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同时还对影响水表发展方向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关键词:水表应用情况新型水表国外水表发展现状

流量计量是科学计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水流量计量又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贸易结算、能源计量、过程控制、环境保护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能源和水资源的全球性匮乏,随着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启动,随着法制计量的不断完善,全社会对水计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研究和探索满足新形势下适合我国各种使用条件的水表或流量计,并扩大其流量测量范围、延长水表的工作寿命、提高仪表智能化程度等已成为水表行业研究人员不懈的追求。

水表在各种流量计中属于结构简单、应用最广泛的流量仪表,也是最重要的法制计量仪表。按最新的国际标准和国际建议,水表是按其使用用途来定义和划分的,即任何用于测量封闭管道中可饮用冷水的具有累积流量显示的流量仪表都为水表,这当中既包括了我们通常概念中的旋翼式水表、螺翼式水表、活塞式水表等基于机械原理工作的流量计,也有基于电子或电磁原理工作的流量计,如电磁流量计、超声流量计等。另外带电子装置水表是一种在机械式水表上添加了各种辅助装置的水表,以满足管理和控制的需要,如各类预付费水表和电子远传水表。总体而言,水表的内涵比以前大大丰富了。在实际工作中,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电子类水表和带电子装置水表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水资源的商品化、“一户一表”工程的发展、阶梯式水价等节水政策的实施需求更促进了这类水表的发展。

水表测量的对象是水,水在各种流体介质中是变化相对稳定的介质,其粘度、密度、清洁程度、压力、温度等在额定工作条件范围内是比较理想的和稳定的。但因为流量计量的动态特性、供水过程中水压脉动和含气量变化以及各种安装条件,仍会对水表的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虽然近年来流量测量技术及仪表比以往的选择面宽了许多,但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我们所选用的水表除要适应所使用的条件并符合法制计量要求之外,还要考虑很多其它因素,如流量范围、灵敏度、压力损失、安装防护要求、价格等,电子水表和带电子装置水表还要考虑抗干扰等电磁环境因素。因此,为了适应不同的介质条件、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的使用要求,各种水表应运而生。可以说只要有一个新的技术发展起来,就会有人尝试着将它应用到流量计量当中去,也就可能应用到水表中去。

每一种水表都会有其最适用的场所,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显示出顽强生命力。但由于这些水表在性能上的差别细微或需要认真地分析其特点,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都没有将它们使用到它们最适合的场所或调整最佳的使用状态,导致计量不准确、容易损坏等等。因此,客观公正地描述各种水表(或相同用途的流量计)的特点,正确地选用水表是水表制造商和水司用户所要关注的。

从1999年以来,水表的国际标准ISO4064和国际建议OIML R49频繁改动,反映了国际上对水表发展有着比以前更多的关心和重视,我国的水表国家标准和水表国家检定规程也同步在进行修订,预计年内可以出台、明年可批准实施。国内新制订的行业标准(如CJ/T224-2006《电子远传水表》)已批准实施,原CJ/T133《IC卡冷水水表》等也已修订完成。结合各类技术标准修订过程中了解到的情况,根据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水表制造行业的朋友提供的信息和近年来申请新产品型式评价的产品类型,以及水表市场反映出的现象,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国内外水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国内普通民用水表情况

现阶段,在国内的各种民用水表中,旋翼式湿式水表以其结构简单、计量稳定、价格低廉在国内得到广泛的应用。液封式计数器的广泛采用克服了较早湿式水表产品的度盘容易因管道水质积垢而污损缺点,解决了水表清晰抄读的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行业里普遍认为液封式水表是目前较适合国内管材和水质的水表。

尽管八位指针式的C型表从指示方式上比其它型式显得不方便和落伍,甚至行业人士呼吁淘汰C型表,但目前似乎还有不少市场。全国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不平衡自然是一个重要原因。

与国外水表外壳采用的铜材料不同,国内民用水表大部分为铁壳水表,行业人士也曾提议逐步淘汰,但在现有国情下还难以实施,这也是卫生技术要求暂时不能写入行业标准《居民饮用水计量仪表安全规则》的主要原因。

高灵敏度小口径旋翼式水表这几年在纷纷扬扬的议论中出台了,并挤占着原来普通表的市场。这类水表在商业名称上颇有吸引人的地方,但也混淆了一些概念。首先计量的概念是需要符合规定最大允许误差的测量,而不仅仅是对被测量有响应。目前这类水表的大多数只是结构的设计改变来提高水表对微动流量的响应,从计量的意义来说还没有真正提高水表的测量范围。在型式评价(样机试验)中,还没有形成一个对灵敏性能的长期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方法,在水表的国家标准和国际建议中也没有专门的规定,现行的85年版的水表检定规程要求对检定项目虽然有始动流量检定但要求并不高。由于客观上国内一些水暖器具的质量导致微渗漏现象和少部分家庭的不道德的滴水存积方式,使得供水部门对这类水表产生兴趣和需要。但在法制计量管理上对水表的灵敏度性能并无特别高的要求。实际使用中这类水表对水压脉动的抗扰能力,即不用水自转的可能性增大,这些也会带来另类的麻烦。在水表新的国际标准和国际建议中,都明确一点在零流量下水表不应累积。有一些企业在开发出了计量等级达到C级的旋翼式水表,高灵敏度也高,这才是真正提高了水表的质量档次。

一户一表政策实施以来,水表出户较为普遍,由于铜材价格飞涨,使水表材料成本增加,社会上偷水表铜部件时有发生,成为城市偷窨井盖后又一新的社会问题。十多年前研究过的全塑水表现在又提到桌面上来研究了,这种水表现在仍存在方方面面的质疑,主要集中在材料的长期卫生安全性和塑料材料的检验手段的局限性。未来全塑水表是否能够在供水系统中采用,完善的标准、简捷的检验手段和行业政策的批准允许是关键的。国外在一些气候环境变化不是太严酷的国家和地区(如南非和南美一些国家)也有用塑壳水表的。可能这种产品需要经过若干年的试用后才能进行较全面的评估。

2、国内直饮水水表和智能水表的情况

国内目前用于直饮水的场合一般采用计量等级C级或D级的活塞式结构的水表,外壳有铜,也有特制不锈钢的。

电子远传水表、预付费水表,包括IC卡(插卡式和射频式)水表、TM卡水表等这些智能型水表都是因水费收取制度、方式的改革而出现的水表产品,同时支持了一户一表、阶梯式水价的政策的实施,这些产品发展很快,在世界上也算是领先的,但实际使用中出现了的问题也不少,特别是带阀门的预付费类水表,这可能与采用了阀门、电池和恶劣的使用环境以及人为的恶意攻击有关。

总体而言,平时不用电、抗攻击能力强的即时直读式的电子远传水表更具有优势和发展前景。

3、国内大口径水表的情况

大口径水表中,传统的水平螺翼式水表及可拆卸式水平螺翼式水表仍有较大的市场。可拆卸式水平螺翼式水表具有结构简单、通用性好、可不停水检修等特点受到欢迎。但水平其流量范围不宽,一般B级表的流量比只有1:67,在许多场合满足不了要求。部分地区还用大口径旋翼式水表,与水平螺翼式水表相比,虽然这种水表的工作抗扰性相对较好,但其流通能力小、压力损失大以及庞大的重量体积都成为了缺点。这几年垂直螺翼式水表、涡轮式水表及复式水表逐渐兴起,为用户提供了新的选择。

与行业中部分企业热衷于高灵敏度的小口径民用水表的研发和制造相比,另一些企业关注着大口径水表的微小流量计量能力的提高问题。因为从每种管径的用水量分析,大口径水表在低流量下的漏计率占的比率更多。研究用水量的组成特点,选用合适的水表,会给供水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率。

在目前国内大口径水表的流量测量范围普遍不够的情况下,WPD型涡轮式水表、复式水表等或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选择。

4、电磁水表、超声水表等新型水表

随着大管道流量计量的发展,超声流量计、电磁流量计以其无可动部件、无压损的特点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特别是当超声波流量计从单声路发展到多声路,直至16声路的研制成功,使对流量计上游直管段长度的要求大大降低。同时,流量计自诊断和报警技术的成熟,使得流量计的使用具有更好的可靠性。由于超声流量计具有优异的测量重复性,也常作为核查标准使用。电磁流量计在电路方面更为成熟,比如对导电率要求降低,高低频率的交替使用提高了零点稳定性和大流量时的灵敏度,开发了能方便清洗探头的外插式探头,在现场核查方面也有所发展等等。电磁流量计、超声波流量计等基于电或电子原理的流量计逐渐取代了原来的一些插入式流量仪表和机械式水表,这在国内外都是正在形成的趋势。这些流量计新的国际标准和国际建议已将其归类到水表的范围中,并制定了相应的试验要求。国内不少生产厂已建立了1m口径以上的试验装置,最大的测试管道口径已达到4m。

这些感应式水表在智能化方面相对于传统机械水表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且几乎无压力损失。但也有其局限性,如量程较小、易受管振、电磁环境干扰,还有就是大口径流量计的周期检定和现场测试始终是个难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另外,这类水表的法制计量管理还有待加强。

从长远看,感应式水表与传统机械式水表会是互存的,而不会取而代之。

5、国外水表的发展情况

我国水表生产厂众多,但规模大多偏小,与国外水表生产厂家相比在规模和技术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英国肯特公司、德国迈内克公司和瑞纳公司、法国爱拓利公司、意大利迈特姆里那等都是国际上较有名的水表公司,在世界各地拥有大量分支机构,他们控制着世界水表市场。

在发达国家,由于管道直饮水较普遍,容积活塞式水表成为主要采用的产品,计量等级普遍为C级。旋翼液封式水表和单流式水表也不少,单流束水表还具有材料节省、结构小巧的优点。总体来说,国外的民用水表产品注重高计量等级和使用寿命。

国外水表产品的优势更多体现在大口径水表产品上,其制造工艺精致,并在一些产品上采用叶轮平衡技术,使得产品测量范围大(可达到计量等级C级)、安装方式适应性好(可以水平、垂直或倾斜),并可选配远传装置满足检定或抄读的需求,产品执行EEC标准,在流量测量能力方面优于以前版本的国际标准ISO4064。

由于美国的水表产品标准并不执行国际标准而是国内ANSI/AWWAC700系列行业标准,其设计和特点是不一样的。除了外形尺寸独特并采用英制单位外,产品设计更强调长期功能稳定性、使用的安全性,叶轮和计数齿轮的转速设计较慢,相对来说对计量性能的要求不苛刻。

在其它发展中国家如东南亚、南美、非洲,大多还是与我国相同的水表产品,有些国家也在尝试采用预付费IC卡水表和塑壳水表。还有部分国家对水表的法制管理要求并不高,因此对水表各部件的材质的要求很低,类似国内的一些劣质水表产品。

6、影响水表的发展方向的几个因素

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市场需求是引导水表产品发展的最重要的三个方面。

水表基本上用于贸易结算,用户面大量广,无疑是最重要的法制计量器具之一。水表必须符合所使用的国家法规的要求。在我国水表列为重点管理计量器具,属强制性检定计量仪表并有具体的实施方法;国内很多地区开展实施的不入户抄表、一户一表、阶梯水价政策需要适用可靠的水表产品支持,电子远传水表、智能型水表有着广阔的前景。生活品质的提升会有更多的城市实现管道直饮水,高计量等级、流量测量范围宽的水表将会有更多的市场,水资源的紧张导致的水价提高是不争的趋势,也会使优质水表价有所值。在节能方面,国家在十一五期间非常重视量化的、可操作的节能考核,在GB 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通则》对相应的计量器具都提出了要求,其中对作为载热介质的水的计量按大小口径(以250mm划分)分别提出了1.5%和2.5%的准确度要求。水表有多个规程支撑着其检定工作,但许多人又疑惑,法规中的检定周期能否保证在用水表的准确性,这样的怀疑不是没有道理的。由于使用场合和介质的复杂性,很多水表还没有到检定周期就已经超差了。近年来采用现场核查的方式来越来越普遍,这对保证水表(乃至流量计和其它计量器具)的正确可靠性,尤其是在涉及贸易结算而又无法按计划拆卸或送检的流量计是可行的方法。国际法制计量组织也开始起草这方面的国际文件,以科学合理、经济可行的态度来对在用中的水表、电表、燃气表和热能表的性能进行评判。

我国的水表国家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国家计量检定规程也等效采用国际建议,按目前计划,这二个重要的水表技术法规会从明年开始批准实施。新的标准和规程在水表的技术参数表达方面与现行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1)现行的计量等级名称将被代表流量范围的一组可选的比值来代替,工作温度和压力也详细等级化:

2)一般水表的准确度等级为2级,而大口径水表的准确度等级可以选为1级; 3)水表除了原来的试验外,增加了水温影响试验、水压影响试验和流动干扰试验;

4)电子水表和带电子装置水表需做环境试验和电磁兼容试验等。这些规定一方面是考虑了新标准规程吸收了电磁水表等产品的技术特性,也是鼓励水表产品提高测量范围能力,适应更严酷的环境要求和运行寿命要求。

市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一个参数的理想测量结果的获得依赖产品本身的性能和正确的选用、安装和使用。水表的发展趋势除了其本身产品的改进外,更重要的是针对不同的情况场合选用对应合适的水表,同时可能还要借助其它仪表和软件技术进行辅助,如无线远传、总线制方式远程抄读、管道漏损判断报警。制造商不能为产品而做产品,而应考虑用户的使用目的而选型、策划、设计和改进。真正优秀的水表产品性能特点是计量准确稳定、流量测量范围宽、压损小、对水质要求不是太高、使用寿命长、附加的装置功能可靠、材料省。尽管某些产品的商业宣传会有一些误导,但市场最后接受的肯定会使支持国家用水节水政策、真正做到公平计量、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水表产品。

我国的水表行业面临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方面要捍卫国内庞大的市场,另一方面还要借鉴外国强势企业的管理、技术、营销等先进经验,提高自己,增强国际竞争力,这需要水表制造商、水司用户、相关行业协会、政府管理部门和技术检测机构共同努力,多参与国际交流,参加到国际产品标准的制订修订,将水表大国做成水表强国,向全球用户提供我们先进的、精工制造、性能一流、价格优惠的计量产品。

第6篇:国内外公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键入文字]

第1章 绪论

1.1我国公路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先行产业。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起着“线”的作用,公路则起着“面”的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通过公路路网联结起来,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灵活、快捷的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所占比重分别达90%以上和近80%。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交通运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设计和建设上,高速公路采取限制出入、分向分车道行驶、汽车专用、全封闭、全立交等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运行创造了条件。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突出优势,其行车速度比普通公路高出5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了2~6倍,并可降低30%以上的燃油消耗、减少1/3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1/3的交通事故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 ,经过60多年的建设,公路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11年初正值“十一五”规划结束,“十二五”规划伊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经过4年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已实现总体缓解,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4年,全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6%,约为“十一五”预计总投资的1.2倍,也超过了“九五”和“十五”的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公路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来看,“十一五”期间基本保持在4.5%左右。

在投资带动下,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2.52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36.4万公里、2.5万公里和9.4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7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45.3万公里与3万公里。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实现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十一五”期间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末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十五"末的1.78倍。“十一五”期间全社会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2万亿元,直接拉动GDP增长约3万亿元,拉动相关行业产出

- 1

[键入文字]

通车里程超过2 3万千米,共有15个国家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2000km,这些国家是美国(8 .98万千米)、中国(6 .03万千米)、澳大利亚(1.86万千米)、加拿大(1.69万千米)、德国(1.21万千米)、西班牙(1.2万千米)、法国(1.04万千米)、亚美尼亚(7500km)、墨西哥(6980km)、日本(6500km)、意大利(6620km)、英国(3480km)、韩国(2778km)、荷兰(2235km)、南非(2032km),其中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构筑起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速公路网。与我国相邻的俄罗斯、印度等国家的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公路很少,其多数是相当于半封闭的一级公路。德国1932年就开始修建高速公路,是最早修建高速公路的国家; 美国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最多,1957年开始修建,现在已近9万千米;日本是同时代高速公路发展较快的国家,从1957年开始修建,目前已修建6500km车道最多的高速公路是加拿大多伦多的401高速公路,有16个甚至22个车道。由世界高速公路发展史可知,高速公路如同汽车一样,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深刻影响着其所服务的每一个人和触及的每一寸土地,对促进国家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国家安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发达的高速公路网不仅是交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公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代表,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根据经济发展与高速公路增长的相互关系,国外发达国家高速公路的发展一般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a ) 第一阶段, 发展起步期, 其特点是: 经济总量较小, 高速公路认知度低, 规模不大且里程增长缓慢。

b ) 第二阶段, 快速发展期, 其特点是: 经济加速增长, 高速公路需求旺盛, 通车里程迅速增长。

c ) 第三阶段, 接近饱和期, 其特点是: 经济稳定增长, 资源紧俏,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长趋缓, 以提高路网质量为主。

d ) 第四阶段, 相对稳定期, 其特点是: 经济持续增长, 资源紧缺, 高速公路网规模趋于稳定, 路网运行质量的提高主要依靠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实现,智能运输系统目趋完善是其主要标志。

目前,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关键阶段, 汽车普及率迅速提高, 这与发达国家2 0 世纪6 0 年代~7 0 年代的情况较为类似。我国高速公路正处于最具成长性的第二阶段。

1.3我国公路发展趋势

我国公路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2004年12月17日,《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经国务院审议通过,标志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采用放射线与纵横网格相结合的布局方案,形成由中心城市向外放射及横连东西、纵贯南北的大通道,由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向线和18条东西横向线组成,简称“7918网”,总规模8.5万公里,其中主线6.8万公里,地区环线、联络线等其他线路约1.7万公里。建成后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首都连接省会、省会彼此相通、连接主要城市、覆盖重要县市”的高速公路网络,具体如下:

首都放射线7条:北京-上海、北京-台北、北京-港澳、北京-昆明、北京-拉萨、北京-乌鲁木齐、北京-哈尔滨。

南北纵向线9条:鹤岗-大连、沈阳-海口、长春-深圳、济南-广州、大庆-广州、二连浩特-广州、包头-茂名、兰州-海口、重庆-昆明。

- 3

第7篇:道路工程国内外设计现状和发展趋势

就公路运输业而言,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首先在几个发达国家迅速地发展起来。国外的道路运输比我国要发达得多,欧美、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公路运输结构体系,经历了网络扩张、扩大能力、到快捷高效的发展过程。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我国的建筑材料、设备、建筑技术都有了较快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计算分析手段。更重要的是我国的经济政策为公路事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筹资渠道,保证了建设资金来源。国家在基础建设资金的大规模连续投入之后,公路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公路路网也更加合理。2007年完成了公路投资6489.91亿元, 其中高速公路5.39万公里、一级公路5.01万公里、二级公路27.64万公里、三级公路36.39万公里、四级公路179.10万公里、等外公路104.83万公里。全年新、改建农村公路42.3万公里总里程达313.44万公里。乡镇通公路率达98.54﹪, 村通公路率达88.15﹪。基本上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国道主干线。

交通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所必须进行的活动。早在古罗马时代,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单向通行方式;1933年,德国开始修建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出现了立体交叉结构,接着意大利、英国、法国和美国等相继修建了许多高速公路,加速了交通工程学的发展;到了80年代,新交通体系初见端倪,逐步实现了交通体系与交通管理自动化,为交通工程的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我国最早发明了马车,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世界上第一条最长的横贯欧亚大陆的交通干线。所以,我国古代的交通工程是闻名于世的。现代交通工程学在我国的发展是在70年代后期,当时美、日、英、德、加拿大等国的专家先后在我国讲学,介绍了国外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控制与交通安全以及国外交通工程的发展方向和

管理经验,推动了交通工程学在我国的发展。

目前,我国对公路交通工程设施的研究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经规划管理、设计、工程、制造、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具有了一定的实力:交通安全设施方面已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设计、制造、施工规范;在高速公路监控、通信、收费系统与实施方面,对控制方式、收费制式、设备的布置、管理的软件及少量硬件设备的开发等已经达到了实用阶段。

然而,由于我国公路交通工程设施的研究起步晚,投入的资金和力量有限,因此在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中,不能明确提出有关设施的技术要求和选择原则,对施工中出现的一些缺陷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在制作安装上也缺乏严格的规定;在监控系统的设计中,因缺乏统一的标准,造成交通工程设施配置规模和水平的差异,这将导致一条高速公路的不同路段之间,或一个区域内若干条高速公路之间的联网控制变得困难,不能发挥综合交通管理系统的功能;此外,由于交通工程专业交叉,界面划分无标准,会造成衔接上的各种问题,为以后的联网开通带来诸多麻烦。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公路建设投资,公路建设飞速发展,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2万km,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但在交通安全设施、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公路管理、智能运输系统等方面仍然比较落后,没有跟上公路建设的速度,不能最在限度发挥高速公路的作用。为了尽快改变我国公路交通工程设施建设滞后于公路建设的状况,我们应在国内已建高速公路交通工程设施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先

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装备,通过必要的专题研究和攻关,建立科学、合理和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交通工程技术标准体系,以指导和规范我国交通工程设施的发展,促进我国公路建设的快速增长。

有了发展方向,就有了发展的动力,作为交通行业的从业者,应将交通工程设施的发展作为已任,为振兴民族工业,为我国的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第8篇:国内外花卉产业的发展概况与趋势

国内外花卉产业的发展概况与趋势

花卉业是世界各国农业中唯一不受农产品配额限制和21世纪最有希望的农业产业和环境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

一、世界花卉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近年来,世界花卉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并远远超过世界经济发展的速度。2000年全球花卉消费总额高达1800亿美元,而1989年只有300亿美元;世界花卉贸易总额从1990年的65亿美元,猛增到2000年的近1000亿美元。素有“欧洲花园”之称的传统花卉发达国家荷兰,仅球根花卉的生产面积就达20720公顷,切花、盆花及观叶植物的生产面积也达8017公顷,总产值为35.9亿美元,平均每公顷产值达13.8万美元;新兴的花卉发达国家哥伦比亚以其独特的气候优势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其生产面积4757公顷,总产值为4.8亿美元,平均每公顷产值为10.0万美元。花卉业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农业创汇的支柱,真正显示其作为“效益农业”的作用和发展潜力。总结世界花卉产业化现状及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发达国家的专业化生产与国际花卉业格局的新变化:

各主要花卉出口国已出现国际性的专业分工,致力于形成独特的花卉生产优势,如荷兰的郁金香、月季、菊花、香石竹;日本的菊花、百合、香石竹、月季;哥伦比亚的香石竹;以色列的唐菖蒲、月季;泰国、新加坡的热带兰;还有荷兰、日本的种球生产等。其优点是:集中经营、节省投资、扩大批量、方便管理。各生产商也进行专业化的生产,集中生产某种花卉甚至其中的某几个品种。但进入90年代后期,花卉发达国家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生产格局正在由发达国家向资源较丰富、气候适宜、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新兴的花卉生产国如肯尼亚、墨西哥、秘鲁、厄瓜多尔、津巴布韦、毛里求斯等的迅速崛起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同时,也为我国的花卉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目前我国单位面积花卉生产平均成本是日本的1/5,是台湾的1/3,也明显低于东南亚、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发展潜力不言而喻。

2、花卉生产向温室化、自动化发展:

八十年代的能源危机,加之花卉比蔬菜需热量少,使世界上许多温室,首先是蔬菜温室退出经营,以香石竹、菊花代替。由于温室设备的高度机械化,微电脑自动调节温度、湿度和气体浓度,花卉生产在人工气候条件下实现了工厂化的全年均衡供应。

3、种苗业高度发达:

由于花卉生产的社会化分工,种子、种苗、种球等由专业化的公司生产,保证了生产者的高效、专业化生产,新品种不断推出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也形成了公司加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4、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1)节能的研究:

如选用绝热性能好、透光率强、坚韧耐久的新建筑材料;研制增温快、保温强的新型温室;考虑太阳能、沼气、天然气等加温措施;选育耗能少、生长期短和对土壤病虫害抗性强的品种等。

2)无土栽培的推广应用:

广泛应用于工厂化育苗,利用无菌、透气、吸水、保水性能好的介质制成育苗容器或快速膨体模块。

3)组培技术的普及:

商品化优质种苗生产,如兰花、菊花、香石竹、非洲菊、满天星等已实现组培苗的工厂化生产;利用组培技术繁殖优良品种,包括各种名贵花卉、珍稀品种、重要的鳞茎花卉等。同时,利用茎尖培养技术对易感病毒的花卉品种进行脱毒苗的批量生产。

4)激素及化学物质的应用:

目前已在促进生根、打破休眠、延缓生长、促进分枝、采后保鲜等方面取得广泛性应用成果。在切花商业化应用方面最有突破性意义的包括生根剂(萘乙酸、吲哚丁酸等)、矮化剂(矮壮素、多效唑等)、催花剂(赤霉素等)、保鲜剂(硫代硫酸银、8-羟基喹啉等)。

5)花卉育种快速多样化:

广泛引进野生花卉资源,利用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辐射育种等进行选育,现已开始运用体细胞杂交、基因工程等最新技术培育,新品种迅速增加。目前主要花卉的园艺栽培品种都在上千,甚至上万个。如荷兰全国有7个研究中心,专门从事花卉品种的研究,并在二战以后育成了大批的郁金香、风信子、水仙、唐菖蒲及球根鸢尾的新品种;蔷薇育种以法国为首,品种美丽强健;美国育成茶香月季品种系统,其抗寒性强,且色、香、姿俱佳。最新发展的基因工程及其它生物技术手段,有可能使花卉育种带来革命性的突破,如耐贮耐插的香石竹品种已经商品化,蓝色月季花已经问世等。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有可能根据人们的意志来改变花卉的花色、形态、香味等。

5、产品采收、处理、包装、销售纳入现代化管理轨道:

通过减压冷冻、真空预冷设备及技术的推广,保证了花卉产品采后的低温流通和商业保鲜;发达的空运业促进了花卉的远距离外销,形成了国际化的花卉市场;花卉集散地、拍卖市场、批发中心、连锁花店、全球快递等营销形式,加之广告宣传、精良包装、优质服务、园艺展览等促销手段,使得整个花卉产业的产、供、销实现一体化的科学管理和运作模式。

以荷兰为例。荷兰国土面积只有41,548平方公里(其中四分之一是通过长期填海造地而成的),人口仅1,475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但由于采用了最新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荷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

花卉对荷兰的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约占其农业生产总值的20%。同时,花卉业在荷兰经济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消费产业,每年该国的花卉生产者就要购买价值达15亿美元的生产资料,如玻璃温室系统、机械设备、电力、种子种苗等。

http:///wiki/showcontent.aspx?titleid=51458

第9篇:超声自动探测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一、 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1.1 超声自动检测与无损评价技术研究意义

超声探伤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无损检测技术,在现代工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体现在改进产品质量、产品设计、加工制造、成品检验以及设备服役的各个阶段;体现在新材料和新技术的研究中;也体现在保证机器零件、最终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上,世界各国对它的研究都非常重视。例如美国为了保持它在世界上科学技术的领先地位,早在197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成立的六大技术中心中,无损检测技术便是其中之一。日本最近制定的21世纪优先发展四大技术领域之一的设备延寿技术中,也把无损探伤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另外,无损探伤技术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率也是明显的,目前我国的投入不比日本少,而国民生产总值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一左右,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我国产品质量上存在问题而导致大量产品报废所致。据测算,我国不良品的年损失约2000亿元。再者,无损探伤的经济效益还表现在产品的竞争能力上,在无损技术支持下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是保证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例如,日本小汽车生产中30%零件采用无损检测后质量迅速超过美国,市场扩大而严重威胁美国的汽车工业,德国奔驰汽车公司对汽车的几千个零件全部进行无损检测后,运行里程增加一倍,大大提高了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铝板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地位。由于板材缺陷而导致飞机失效甚至失事的所造成经济损失。

采用自动超声检测能节省人力。

研究超声无损评价技术对铝板的质量控制具有重大的意义。传统的超声检测多是依据检测者的经验对超声回波进行主观的评价。这种方法太主观,检测的可靠性和效率十分有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成像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于超声检测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不仅可以通过图像来展现内部缺陷,而且可以利用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来进行缺陷的定性定量分析和无损评价。

1.2 超声检测技术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

1.2.1 超声检测方法和技术现状 1) 国内现状

国内超声检测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可以分为检测方法研究和设备研发。在设备研发方面主要为数字化超声波探伤仪、TOFD超声检测系统、超声成像系统和磁致伸缩超声导波检测系统;在检测方法和技术方面,主要为自动超声检测技术、超声成像检测技术、人工智能技术、TOFD超声检测技术和超声导波检测技术。

2000年以来,国内研究机构和高校主要侧重于超声相控阵技术。例如清华大学的施克仁教授和鲍晓宇博士、电子测试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利用数字波形相位延时技术,设计实现了多通道相控阵超声检测实验系统,达到了很高的发射延时分辨率[1]。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院联合上海电气自动化设计研究所等单位,通过对超声波相位控制和电子方法,实现了超声波声束聚焦、偏转。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增加了横向裂纹的扫描检测、三维动态缺陷显示功能。

近年来,国内科研机构开始侧重于研究数字化多通道超声检测技术,并结合自动化控制技术,用于中小型管道类、曲面类构件的无损检测。例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芮华、徐大专把传统的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和先进的虚拟仪器、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操作系统等技术相结合,研制了一种新型满足了自动化探伤中高重复频率(>1kbp s)和实时报警等关键性能的要求的数字化超声波自动探伤系统[2]。

国内研究的总体现状是,大多局限于声场理论的探讨和国外已有产品的仿制,缺少新的检测技术、检测方法以及检测系统设计方面的研究。换能器的研制上没有创新,为了达到聚焦和偏转的目的通常只考虑数字延时,几乎都未考虑强度控制。国内外超声相控阵的检测仪器价格昂贵,无法实现可控强度聚焦和偏转。 2) 国外现状

国内外对超声检测技术的研究已经十分深入,特别是近年来国外对相控阵超声检测技术的研究日趋活跃,例如在造船工业、核工业、航空工业等质量要求高的行业,开始引入超声相控阵技术进行缺陷检测。 1.2.2 超声检测仪器现状 1) 国内现状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国内科研单位进口了波兰产超声仪,并进行仿制生产。目前已经形成自己的研制和生产基地。许多厂家,如广东汕头超声仪器研究所、中科院武汉物理研究所、武汉科声、南通精密仪器、鞍山美斯等公司和研究机构都推出了自己的超声波探伤仪系列产品。其中一些单通道手持检测仪的技术水平也已相当接近国外同类产品的,但数字式多通道探伤仪(用于大型板材的自动化超声波探伤)的研制还基本处于起步阶段。直到1988年鞍山钢铁公司从日本购入了一套二手厚钢板自动探伤设备,在生产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后,带动了国内钢板自动探伤设备的开发。目前国内在大型板材的探伤设备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3]。例如武汉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推出的KS-128和KS-64两种型号的探伤系统,以及鞍山美斯探伤设备公司研制的MS-8nB型多通道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分别用于在线检测和离线检测。汕头超声电子研制的国产64路检测通道、实现动态聚焦功能的CTS-2108便携式超声相控阵探伤仪,采用开放式结构设计,可随时扩展更多检测通道。虽然也具有线扫和扇扫功能,但还不能达到一次同时多角度检测,与国外产品存在一定的差距。

数字化超声波探伤仪配套机械传动装置构成自动超声检测装置,国内的一些公司已经有相关产品。例如,武汉中科创新技术公司等国内数10家公司生产的便携式和多通道数字化超声探伤仪,通道数多达128个,采样率最高可达100MHz,已经用于无缝钢管、焊接钢管、火车车轮、石油钻杆和汽车关键部件的自动化检测。

国产超声探伤仪在自动化和智能化方面与国外仪器还有较大差距。国产超声波探伤仪扫描范围较小,测量还不是很精确。此外,对于大规格高性能铝合金厚板全面积探伤成套设备,目前国内尚没有成熟的产品可供选用,而英国Ultrasonic Sciences公司的厚板水浸探伤成套设备(如图1)技术成熟,已经成功应用于铝合金厚板缺陷检测。

图1英国UltrasonicSciences公司生产的水浸探伤系统

2) 国外现状

国外公司如GE检测科技、R/DTECH、西门子、IMASONIC等已推出商业化便携式超声相控阵检测设备和大型超声相控阵检测系统。例如GEPhasorXS型相控阵超声探伤仪可以一次同时多角度检测,可随意切换常规超声和相控阵模式。使用相控阵模式时,PhasorXS的扇形扫描功能大大提高了缺陷检测能力,只需要进行一次扫查,就能覆盖大面积的检测区域,大大提高了检测工作的效率。操作人员无需更换探头或楔块,就能方便地利用一个探头达到多个角度和聚焦深度。

数字式超声波检测仪器的发展速度极为迅速,其探伤效率和探伤速率都有质的飞跃。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超声探伤仪器生产商有:美国Panametrics公司、美国PAC公司、美国GE公司、德国Krautkraemer公司、英国Sonatest公司、英国UltrasonicSciences公司、法国SOFRATEST公司等。美国Panametrics公司产的EPOCH4PLUS数字式超声探伤仪是手持便携式的,操作简便,扫描范围广,可达到1-10000mm,频率范围大,模拟带宽可达到25MHz,测量精度高。德国Krautkraemer公司超声波探伤仪USN60是自动扫查系统的便携式超探仪,它集模拟性能与数字优点于一身,在金属中的扫描范围可达到27940mm。德国KrautKraemer公司生产的USD10型智能超声探伤仪能实现自动探伤和显示缺陷的位置和数值。

缺超声自动系统 1.2.3 超声无损评价技术现状 1) 国内现状

针对在目前工业生产的超声检测中缺陷难以定性的问题,国内一些科研单位已经开始了超声无损评价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超声无损评价技术主要涉及噪音信号的去除、特征提取和智能识别缺陷。例如,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的卢超、邬冠华和吴伟在分析仪器电噪声,材料散射噪声和缺陷回波的小波变换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用一个尺度间变化的门限阈值来抑制噪声回波的小波变换系数再重构检测回波的方法提高信噪比[4]。浙江大学的车红昆、项占琴、程耀东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包变换时频邻域统计特征的自适应消噪方法,能有效提高信号的信噪比以及不同类型缺陷信号之间的可区分性,并抑制波形失真和信号的能量衰减[5]。

中国矿业大学的弓乐、曹康和吴淼采用小波变换、小波包变换和动态包络等方法对超声回波信号进行降噪和特征提取,利用多种神经网络对缺陷进行分类,建立了一套金属材料超声探伤缺陷分类辅助系统,具有采集金属材料中缺陷回波数据、降噪、特征提取和智能识别缺陷等主要功能[6]。华南理工大学的陈国华引入小波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进行缺陷深度的智能识别,构造了智能识别实验系统,实现了裂纹型缺陷的智能识别和缺陷智能定量识别[7]。但是系统需要建立了数字超声探伤缺陷样本库,在样本库中收集有各类缺陷的多种样本,因此样本的完备性很大程度决定了缺陷识别的准确性。训练样本量的多少和训练样本的涵盖范围会直接影响到神经网络的推广能力。

目前超声波检测的声学理论基础还主要停留在固体中少数规则缺陷(如球体、圆柱体、无限槽缝等)对超声波的反射、固体中的晶粒对超声波的散射,但超声波检测更重要的是根据已测得的散射情况推断工件内部存在着什么样的缺陷。 2) 国外现状

目前,作为提供智能识别方法之一的人工神经网络在超声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外研究机构在定性识别方面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例如,Masnata及其合作者制造出了135个裂纹、夹渣等人工缺陷,采用Fisher判别方法对超声检测得到的参数进行处理,选择了波形的上升时间、下降时间、持续响应等16个量作为神经网络输入,准确地实现了对三种缺陷的分类识别[8]。

1.3 超声检测技术国内外发展趋势

超声无损检测诊断技术正向快速化、标准化、数字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地方向发展,其中包括高灵敏度、高可靠性、高效率的检测诊断仪器和检测诊断方法,检测诊断和验收标准的指定,检测诊断操作步骤的程序化、实施方法的规范化等。

目前国内外已经诞生了多种数字化便携式探伤仪,然而自动化超声波探伤系统仍以多通道模拟方式为主。这类仪器可靠性差,检测精度不高,操作不便,存在的问题有模拟闸门报警方法的虚警和漏检概率很大,检测性能达不到实际使用要求,各通道之间参数的离散性大,不便于采用工业探伤标准;对波形的处理、存储困难,不利于探伤结果的保存和分析,因此采用数字化检测技术是必然的趋势[2]。

现代超声无损检测技术正在向着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和系统化方向发展,材料缺陷检测中定位、定性、定量的可靠性将不断得到提高[9]。世界无损检测技术发展趋势是广泛采用计算机和信号处理技术来提高无损检测技术的可靠性[10]。超声无损检测技术逐步从NDI和NDT向NDE过渡。超声波无损探伤是初级阶段,它的作用仅仅是在不损害零部件的前提下,发现其人眼不可见的内部缺陷。以满足工业设计中的强度要求。而超声无损评价是超声检测发展的最高境界,不但要检测缺陷的有无,还要给出材质的定量评价,也包括对材料和缺陷的物理和力学性能的检测及其评价。

近年来,国内外在超声探伤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有如下趋向:

1) 由定性探伤向定量探伤和直接显示缺陷的图像发展。经过上个世纪的科研积累,以及计算机图像科学的发展,现在由定性地判断缺陷的有无发展为对缺陷的位置、大小、形状、性质进行定量判断,并且利用各种成像技术直接显示缺陷的二维、准三维图像。 2) 把信号处理领域的新成果引入到超声信号的处理中,如各种快速计算技术,分离谱处理,小波分析等方法,使得超声探伤的准确性和快速性大大提高。 3) 把超声探伤技术与自动化技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向在线自动探伤和仪器的智能化发展,其中非接触超声探伤技术将有突破性进展。

4) 超声探伤和断裂力学相结合,对于重要工程构件的寿命进行评价。由于机械结构裂纹缺陷的产生、扩展往往伴随着复杂的应力变化,实现精确检测,超声检测可用于金属起始裂纹检查。

5) 超声探伤和原子尺度材料缺陷的孕育与纳观材料缺陷相联系,对被检对象中缺陷的类型、尺寸、形状、取向等加以检测。

6) 超声探伤和材料的物性评价相结合,在新材料的设计、加工和工程应用中迅速得到发展。 7) 把无损检测技术直接运用在机器生产的每一步,以便能够实现在线检测和实时监控。极大提高工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

8) 自动化超声波探伤系统仍以多通道模拟方式为主转为以多通道数字化超声检测为主。(???)

1.4 知识产权状况及相关技术标准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鲍晓宇. 相控阵超声检测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D]. 清华大学材料加工工程, 2003.

[2] 芮华, 徐大专. 一种新型数字化超声波自动探伤系统的研制[J]. 仪器仪表学报, 2005(09):957-960.

[3] 李锋. 中厚钢板多通道超声自动探伤系统的研究[D].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 2003.

[4] 卢超, 邬冠华, 吴伟. 小波变换在超声探伤仪检测回波处理中的应用[J]. 仪器仪表学报, 2003,24(6):559-563.

[5] 车红昆, 项占琴, 程耀东. 超声检测信号时频邻域自适应消噪技术[J]. 机械工程学报, 2007,43(6):226-231.

[6] 弓乐, 曹康, 吴淼. 金属材料超声探伤缺陷分类辅助系统的研究[J]. 仪器仪表学报, 2005,26(10):1085-1088.

[7] 陈国华, 张新梅, 谢常欢, 等. 超声检测中裂纹型缺陷深度的智能识别[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8):1-5.

[8] Masnata A, Sunseri M. Neural network classification of flaws detected by ultrasonic means[J]. NDT & E International, 1996,29(2):87-93. [9] 蒋志峰, 吴作伦, 吴瑞明, 等. 材料缺陷超声检测中谱分析技术的研究[J].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9,32(4):117-120.

[10] Ma H W, Zhang X H, Wei J. Research on an ultrasonic NDT system for complex surface parts[J].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02,129(1):667-670.

上一篇:职工代表大会的程序下一篇:三甲办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