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研究——以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22-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述评

学生学习倦怠, 这一问题虽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但总体而言, 研究不多。国外研究中, 直到20世纪90年代, 倦怠在学生学习领域的研究才得以重视并展开 (如Pines&Kafry, 1980;Meier&Schmeck, 1989;Gold eta1, 1989;Branko Slivar, 2001等) 。学习倦怠的概念界定, 尚未达成共识, 基本是引用Freuberger和Maslaeh的“倦怠”概念。如Pines将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和负担, 而产生精力耗竭、对课业及活动的热情逐渐消失、与同学态度冷漠疏远, 以及对学业持负面态度的现象;Schaufeli等人将学习倦怠定义为由于过度的学习需求而使学生产生情绪耗竭, 疏离学业, 成就感低落等。

就国内而言, 学生学习倦怠相关研究在近年来不断深入, 结构上涵盖从小学生到研究生各学习阶段;在具体某一学习阶段的研究中, 也有从学生所处地域差异性、所学知识内容和专业的差异性等不同方面进行的探讨。呈现出研究对象多样化 (有些学者的研究对象集中在中学、高校、卫校等群体中, 而有些学者则倾向于将研究的关注点集中在某个具体的学科的学习上) 、定量研究比重大于定性研究的特征。对已有文献的查询和分析, 具有代表性的有: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及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朱林仙, 2007年) ;蒙古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学习策略与学习倦怠的比较研究 (张姝, 2007年) ;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分析 (李纳娜, 2009年) ;

具体到学习倦怠的测量工具方面, 学者们受各自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的差异限定, 在测量工具选取、相关量表编制方面各有不同。典型的代表有:杨丽娴等国内学者以学习倦怠操作性定义为依据进行研究, 编制了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山东师范大学的孙爱玲在对问卷进行编译、检验信度效度基础上, 对大学生进行了学习倦怠状况的测量等。

本研究中对学习倦怠的定义是指由于长期学习的低效能和个人成就感低而引起的生理、情绪、态度和行为的损耗或衰竭现象。

二、研究设计

(一) 被试的选择

本文以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普通幼师班和幼师加强班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问卷发放与调查研究。问卷印刷500份进行分发, 去除漏选或多选等28份无效问卷, 共收回有效问卷472份, 有效率为94.4%。

(二) 研究工具

本研究中所用的问卷是借鉴心理年龄上与幼师生相仿且有较好信度和效度的胡俏《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 依据已有相关测量研究和访谈所获得的信息, 修订而成的。问卷由四个维度 (情绪耗竭维度、学习低效能感维度、师生疏离维度、生理耗竭维度) 21个问题构成, 每个题都有5个选项 (从未如此、很少如此、有时如此、经常如此、总是如此) , 分别计为1分、2分、3分、4分、5分。学习低效能感维度为反向记分。

同时, 以访谈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分析法等作为问卷的补充, 增强信息掌握的全面性。

(三) 实施过程

选定相关量表后进行调查问卷的印刷, 征得校方的同意后, 在政教处工作人员的支持和各专业抽样班级班主任的配合下, 选择了统一时间进行集体实测。

(四) 数据处理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汇总和和统计后, 对有效问卷进行编码处理, 并将数据输入计算机, 对所得数据采取定量分析, 用spss17.0和Excel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 学习倦怠总水平及四个维度的得分情况分析

注:*p<.05, **p<.02 (M表示平均数, SD表示标准差, 下同)

本问卷采用5点计分法, 中位数为3。从各个项目的均分上看, 师生疏离维度平均得分为2.27, 说明该校学生在该方面的表现良好;情绪耗竭维度平均得分为2.58, 说明该校学生在此方面的表现中等;学习低效能感和生理耗竭两维度的平均得分分别为2.92和2.97, 其总体水平接近于3, 说明幼师生在这两方面的表现都不是太乐观。学习倦怠总得分为2.68, 属于中等程度范围。可见幼师生的学习倦怠总体平均水平不至于非常严重, 但在学习低效能感和生理耗竭两维度方面, 需引起学校教师和领导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由表2可知, 该校学生中有123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倦怠问题, 占被试总人数的26.1%, 而且有严重的学习倦怠问题的高倦怠水平人数为53人, 占被试总人数的11.2%。且在各个维度的人数分布中, 生理耗竭所占的人数最多, 有155人, 占被试总人数的32.8%, 其中高生理耗竭的有78人, 占被试总人数的16.5%。其次是学习低效能者达152人, 占被试总人数的32.2%, 其中严重学习低效能的有74人, 占被试总人数的15.6%。再次是情绪耗竭, 有118人, 占被试总人数的25%, 其中严重情绪耗竭者达44人, 占被试总人数的9.3%;接下来是师生疏离, 有69人, 占被试总人数的14.6%, 其中严重师生疏离的达14人, 占被试总人数的3%。因此, 该校学生的学习倦怠问主要表现为学习低效能感和生理耗竭这两个方面, 应当引起重视。

(二) 被试特征变量对学习倦怠的差异分析

分别以性别、年级、专业为自变量, 以学生学习倦怠总水平及其四个维度为因变量, 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考查被试特征变量对学习倦怠的差异, 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该校学生的学习倦怠在性别上表现不明显。男生在师生疏离维度上高于女生, 其他三个维度上均低于女生, 且差异都不是太显著。

该校学生学习倦怠总体水平及其各个维度上的差异, 在不同年级间的表现都非常显著, 三年级在各个维度上都高于二年级, 二年级又高于一年级, 表明年级因素对该校学生的学习倦怠总分及各个维度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普通幼师班的学生与幼师加强班的学生在生理耗竭维度上的差异不明显, 但在情绪耗竭、学习低效能感、师生疏离这三个维度上的差异较明显, 而且普通幼师班的学生在这几个维度上的均值都明显高于幼师加强班的学生。

四、展望

本文的研究对象未进行跟踪调查, 动态性不强。同时, 受地域的限制, 本研究主要反应西部地区的幼师生的学习倦怠特点, 对其他地区相关院校同一问题的研究只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在推广方面具有局限性。对于影响学习倦怠的相关因素虽有涉及, 但研究不够深入和透彻。今后, 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将重点关注以下两点:第一, 对于个案研究, 需要对研究个体或整体班级进行跟踪调查, 了解幼师生从入学到毕业不同的时期, 在学习倦怠方面具有哪些共性和表现, 哪些因素是导致其产生学习倦怠的关键, 从而得到更具动态性、系统性的分析结果, 提出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第二, 对于国内各地幼师生这一群体学习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需要同期在各地相关院校由专人进行跟踪调查, 并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地域特点、经济发展程度、民族融合性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形, 选取不同的变量去全面分析、总结与概括幼儿师范学校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 才能更大限度地解决幼儿师范学校学生学习倦怠问题。

摘要:基于当前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普遍性, 以及自己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摸索, 试图通过个案研究, 寻求解决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有效途径, 丰富心理学关于学习倦怠及相关教学问题的理论研究。本文力求在分析已有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客观评价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倦怠的总体情况, 切实可行地提出具体整改举措奠定基础, 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民族地区,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

参考文献

[1] 于琨.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与对策探讨[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11.

[2] 胡俏.中学生学习倦怠量表[J].心理科学, 2007 (30)

上一篇: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方法下一篇:大型企业园区规划设计研究——中国航信高科技产业园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