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民族政策学习资料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党的民族政策学习资料(精选8篇)

党的民族政策学习资料 篇1

一、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是什么?

1、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历史过程,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

2、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兴旺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继续存在。

3、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解决整个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才能逐步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4、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应该一律平等,应该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维护国家的统一。

5、大力发展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各民族要互相帮助,实现共同进步和繁荣。

6、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7、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8、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交织在一起,在处理民族问题时还要注意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

二、民族平等政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民族平等最初由资产阶级提出,曾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民族压迫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便成为欺骗和压迫本民族人民及其他弱小民族的工具。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被赋予了它真实的内容和科学的涵义,成为无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成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

(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利益和平等权利给予特殊照顾。

(4)各民族都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三、民族团结政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们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我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四、中国政府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l)将民族团结的原则明确地写入《共同纲领》、历次《宪法》等法律之中,使民族团结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也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每一个人的法定义务。

(2)努力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隔阂。1951年,政务院发布《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揭、匾联的指示》,消除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旧的痕迹。50年代,国家还组织慰问团、访问团,并组织少数民族参观团,增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3)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并运用多种形式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1952年和1956年,进行过两次民族政策的大检查、大教育,1979年又在全国进行了民族政策的再教育,都不断地增强了民族团结。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召开了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并逐步形成了层层召开、定期召开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国务院于1988年4月首次召开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人物和集体,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使民族团结正在成为一种社会舆论,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5)旗帜鲜明地进行反分裂斗争,打击了少数分裂主义分子,团结和教育了各族人民,使各族人民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提高了对分裂活动的识别力和抵制力。

(6)及时地、妥善地处理民族关系中发生的问题,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7)把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党的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整个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民族工作的重点也随之转移,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工作一是经济建设,二是加强团结。并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

五、涉及少数民族地名、称谓要注意哪些问题? 1951年5月16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揭、匾联的指示>>。

《指示》要求正确称谓少数民族,如发现有歧视、蔑视少数民族的称谓,在经过一定程序后,改用适当称谓;凡各地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意思的碑竭、匾联,需予撤除或撤换。如有特殊情况者,则可酌情处理。

1986年1月23日,国务院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指出:地名的命名要“有利于人民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尊重当地群众的愿望,与有关各方协商一致”。对于带有民族歧视性质和妨碍民族团结的地名,必须进行更改。

自五十年代初以来,各级政府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对发现的问题都做了妥善的处理。如将带有侮辱之意的“归化族”、“西番”、“崩龙”分别改为“俄罗斯”、“普米”、“德昂’等族称替代;将“卡瓦”改写为佤族等。

六、对于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如何惩处? 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国家政策法规,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使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受到侵害,也会使民族关系受到损害。对此,刑法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七、如何惩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的行为?

1997年3月14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八、如何惩处在出版物刊登歧视、侮辱少数民族内容的行为?

在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上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增列了“在出版物刊载歧视、侮辱少数民族内容罪”。

主要是指无视有关政策和法律的规定,以书籍或报刊为载体,出于牟利或猎奇等原因,发表含有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文字或图片、绘画等,且造成损害民族关系等后果的犯罪行为。

刑法规定:“在出版物中,刊载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内容,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九、什么是民族识别?我国民族识别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民族成份的辨认。是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落实民族政策的一项基本工作。在旧中国,由于存在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族成份不能确定。新中国后,为改变旧中华民族成份和族称混乱的状况,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自195O年起,由中央及地方民族事务机关组织科研队伍,对全国提出的400多个民族名称进行识别。加上原来已经公认的民族1983年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成份。

十、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基本原则是?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为指导,密切结合中国的历史和实际,灵活运用斯大林关于现代民族的特征的理论,对民族语言文字、地域、经济生活、文化和心理素质等要素,进行历史的综合考察和分析,只要具有构成单一民族的条件,不管其社会发展水平如何,不论其居住区域大小和人口多少,也不论周邻国家是否居住有相同的民族,在充分照顾该民族人民意愿的基础上,都一律承认为一个民族,同样享有民族平等权利。

十一、不同民族通婚后,如何确定中国公民的民族成份?

根据国家民委、国务院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联合于1990年5月10日下发的《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份的规定》:

l、确定公民的民族成份必须以国家正式认定的民族族称为准,任何人不得以国家未确认的族称为自己的民族成份。

2、个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父或母的民族成份确定。

3、不同民族的公民结婚所生子女,或收养其他民族的幼儿(经公证部门公 证确认收养关系的),其民族成份在满十八周岁以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满十八周岁者由本人决定,年满二十周岁者不再更改民族成份。

4、不同民族的公民再婚,双方原来的子女如系幼儿,其民族成份在十八周岁以前由母亲和继父、或父亲和继母商定;双方原来的子女已满十八周岁的,不改变原来的民族成份。

5、不同民族的成年人之间发生的收养关系、婚姻关系,不改变各自的民族成份。

6、原来已确定为某一少数民族成份的,不得随意变更为其他民族成份。

十二、司法机关应向少数民族诉讼参与人提供哪些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依法行使职权时,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诉讼参与人,应该为他们提供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法规也都对这一问题作了类似的规定。

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活动中,则有更为明确的规定,要求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检察和审理案件。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法律文书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文字。

十三、国家对居民身份证使用民族文字和民族成份填写问题上有哪些规定? 为了证明居民身份,便于居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5年9月6日1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规定:

居民身份证登记项目使用全国通用的文字填写。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决定同时使用本民族的文字或者选用一种当地通用的民族文字。为保障《条例》的贯彻执行,并使证件式样和项目填写方法基本一致,公安部、国家民委于1986年2月1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居民身份证使用民族文字和民族成份填写问题的通知》,对居民身份证使用民族文字和民族成份填写等有关问题作了具体的规定:

1、居民身份证正面的文字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字样,只用汉字印刷,不另加民族文字;背面的登记项目可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决定同时使用本民族文字或者选用一种当地通用的民族文字印制和填写。

2、少数民族公民申领居民身份证交的标准相片,应当考虑到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如当地妇女平时不免冠的,可以不免冠照相,以保证证件相片能反映本人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面目。证件同时使用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填写的,标准相片成相规格为 48 X 33毫米。

3、居民身份证民族成份项目,应按照国家认定的民族名称填写全称。对下列情况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

(1)国家认定的民族名称,本人有不同意见,经做工作仍坚持填写自称的,可在民族名称后加注。如“纳西族(摩梭)”、“苗族(革家)”;

(2)省、自治区、直辖市已认定为少数民族,但尚未明确是单一少数民族或为某一少数民族成员的,可填写“XX人”,如“澄人”;

(3)已定汉族(如穿青人)而本人有意见的,仍应填写为“汉族”;(4)对于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如本人的民族名称与我国某一民族名称相就填写某一民族,如“朝鲜族”;如没有相同民族的,本人是什么民族就填写什么民族,但应在民族后加注“入籍”二字,如“乌克兰(入籍)”。

十四、我国对少数民族的人口政策

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的人口政策是根据其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如:地理环境、人口密度、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等。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间:

从80年代初开始的(对汉族在70年代就已经开始)。生育数量的控制:

根据不同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口数量、人口分布、自然生存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区别对待。分两种情况实施计划生育。第一种:人口超过1,000万的少数民族地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严格控制二胎,坚决杜绝多生。

第二种:人口在1,000万以下的少数民族,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二胎,个别的可以生育三胎,不准生育四胎。

但由于各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不同,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时,个别的也可生育四胎,甚至在人口较少的几个少数民族中不实行计划生育。

婚龄规定:

党的民族政策学习资料 篇2

一、2014年教育政策法治工作全面推进

1. 教育立法取得重要进展。

一是教育法律一揽子修正案 (草案) 经国务院常务会审议通过。此次一揽子修订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 不仅加快了修法的进度, 而且加强了不同法律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协调。这一做法开拓了我国立法的新模式, 在我国立法史上是创新。二是规章立法突出了系统性。教育部制定颁布了《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 (试行) 》两部规章, 与2011年制定的《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一起, 成为系统构建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法治基础。三是地方教育立法也取得重大成绩。安徽省、吉林省制定了学前教育条例, 贵州省制定了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职业教育条例, 河北省制定了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捐资助学办法, 有力促进了本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也为国家教育立法积累了经验。

2. 学校章程建设全面推进。

大学章程建设成为了教育综合改革的亮点, 受到了社会和高校的好评。目前, 全部985工程高校章程已核准, 211工程高校正在抓紧核准过程中。各省 (区、市) 把章程建设作为重要任务, 形成了许多创新举措, 比如, 江西把高校章程报省政府备案后发布, 黑龙江探索通过省人大立法颁布章程的方式。上海、青岛、杭州、沈阳、宁波等很多地方还推进了中小学章程建设。

3. 法治宣传教育呈现新景象。

一是在教育系统设立了宪法学习日, 全面部署教育系统在首个国家宪法日的宪法学习宣传活动。国家宪法日当天, 教育部在北京景山学校举行专题教育活动, 全国各地许多中小学组织了宪法诵读、特别升旗仪式等活动。比如, 海南省教育厅组织厅机关全体领导干部集体学习宪法, 四川成都1100所中小学校154万在校师生开展了宪法晨读。二是大力开展教育系统法治培训。教育部组织各类教育培训参加人数约2700人。许多地方也加大了培训力度, 黑龙江省全年各级教育部门共举办法制培训班80次, 教育系统的行政干部和骨干教师普遍得到了培训。三是全面开展了青少年法治教育。教育部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优秀多媒体课件资源征集活动”, 征集近万件作品。陕西省并从2013年起将义务教育阶段法治教育课纳入财政保障, 当年的法治教育经费达到2300余万。

4. 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新成效。

一是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意见》, 积极推动意见贯彻实施。二是正式启动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遴选了青岛等8个市县级教育部门作为试点单位, 明确了试点任务和工作要求, 推动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青岛市教育局整合内部执法权, 专门设立了行政审批与执法处, 行政编制5人, 事业编制3人。三是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本届政府成立以来, 教育部已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项目10项。山东省教育厅设立行政审批服务窗口并正式运行, 统一受理、答复行政审批事项。福建省所有行政审批项目全部进入网上办事大厅办理, 实行全流程网上审批。

5. 教育政策研究工作迈上新台阶。

面临经济新常态和教育系统新情况新问题, 深入做好政策调研工作, 形成了关于青海四省当前教育工作形势调研报告, 开展了城镇化过程中的教育问题研究, 研究推进军队子女学校改革, 会同总政治部等部门起草、发布有关军队子女学校、幼儿园改革发展的意见。还开展了多项专题调研, 上报了多份关于教育形势和工作的汇报。

二、2015年教育政策法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1. 新的国情社情教情使教育政策法治工作面临新挑战。

从教育外部看, 国内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 人们对权益保护、权利平等、公平正义的呼声更加强烈, 对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的诉求更加突出, 维权的意识逐步提高。许多普通的问题变成了法律的问题。从教育内部看, 人们对多样化、个性化、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政府和学校、学校和教师、学校和学生、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教育管理行为也越来越多纳入司法审查的视野。这些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对教育治理的法治化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教育政策法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教育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奠定基础的重要使命。能不能为青少年营造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的校园文化氛围、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有效的法治教育, 决定着能否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信仰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决定着能否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给教育政策法治工作带来新任务。

教育法治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和可靠保障。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制度需要经过法律的确认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教育投入责任、建设要求只有经过法定程序、成为法定责任才能消除争议、凝聚共识, 形成工作合力。教育改革需要于法有据, 需要依法进行。教育权利只有通过法治途径才能更好维护, 教育纠纷只有通过法治方式才能妥善化解。

4. 全面推进教育政策法治工作需要不断攻坚克难。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近年来, 教育法治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五个“不相适应”。一是教育立法进展缓慢与快速推进的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求不相适应。二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与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不相适应。三是教育行政执法薄弱, 与维护教育秩序和师生权益的需求不相适应。四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系统性不强、实效性不足, 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奠定基础的要求不相适应。五是教育法治工作力量薄弱, 与教育法治建设的艰巨任务和工作要求不相适应。需要重点强调的是, 目前法治工作机构和人员的状况, 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教育法治工作的需求。特别是政府部门面临的法律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2015年5月1日新的行政诉讼法将正式实施, 这将极大地增加行政机关的诉讼风险, 行政诉讼案件可能大量增加。这些困难和问题, 需要我们加倍努力、攻坚克难, 予以解决。

三、抓住机遇、开拓进取, 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 开创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新局面

2015年教育政策法治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适应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新任务和推进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新要求, 加强重点领域教育立法,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 创新青少年法治教育形式, 健全教育法治保障服务体系,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全面深化教育宏观政策研究, 引领和保障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任务, 服务和支撑全面建设法治中国战略。教育部将研究制定依法治教实施纲要, 就有关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在这里我重点强调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 大力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推动完善教育法律规则体系。

推进依法治国首在立法。我们越来越深地感受到, 法律是最大的共识, 立法是引领、推进和保障教育改革发展最有力的方式。2015年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在教育立法上。

一是全面推进国家立法。要积极推动教育法律一揽子修正案正式颁布出台。研究起草校园安全条例和教育考试条例, 尽快形成草案报送国务院审议。在规章立法方面, 要制定教师申诉办法、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其他立法任务, 比如职业教育法修订、学位条例修订、学前教育法起草等, 也要加快节奏, 积极推进。

二是要加强地方立法。地方先行立法是我国依法治国的一个宝贵经验, 有助于因地制宜解决地方面临的改革发展难题, 也有助于推动国家立法进程。在填补法律空白方面, 国家层面将加大推进力度, 但地方也不要只是等待, 要在先行性立法上下功夫, 解决急用问题, 并影响推动国家立法。

三是要加强立法配套制度建设。教育标准建设是立法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标准是“软法”, 是教育管理、学校运行、教育评价的基本准则。与其他部门相比, 教育标准建设非常薄弱。2015年要加快国家教育基本标准建设, 出台《国家教育标准体系框架》和《国家教育标准审定办法》, 健全教育标准制定和审查机制。

2.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构建高效的教育法治实施体系。

一是健全教育重大事项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在重大教育决策中, 要全面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程序要求, 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要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研究出台《教育部关于加强法律顾问制度建设的意见》, 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法律顾问制度。二是尽快制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要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 首先要搞清楚有哪些权力。凡是政府限制相对人的权利, 或者分配公共资源的事项, 都是政府权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进一步明确职能、权限、程序、责任, 制定并公布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要根据法治统一的原则, 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的清理, 形成有效规范性文件清单。三是推动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出成果。要进一步厘清行政执法的范围、依据、程序、裁量标准等。要适时总结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经验, 探索出几种不同的模式。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四中全会的要求, 研究制定推进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整体推进教育行政执法。要积极推动、配合人大及政府有关部门, 重点对教育经费法定增长情况、义务教育学生辍学、教育辅导市场混乱等问题开展综合执法检查, 形成执法合力。四是开展依法治教示范区建设。选择若干市、县, 作为国家依法治教示范区。依法治教示范区不是教育一家的事, 而是综合示范区, 由人民政府牵头, 各有关部门参与, 整体推进依法治教。

3. 全面加强法治教育, 进一步提高教育系统法治意识。

一是研究制定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统筹大中小学法治教育, 各年级、各学段法治教育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价, 要有明确的要求。在此基础上, 组织编写、审定宪法教育读本和法治教育教材。各地可以根据大纲要求, 整合各类专项教育, 编写地方法治教育教材。二是推动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这是四中全会的明确要求, 也被列为中央深改办2015重点工作。目前, 对这一要求存在不同的理解。我们认为, 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 就是要对青少年进行系统的、完整的法治教育, 没有单独的法治课, 这一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希望各地先行试点, 探索在地方课程中设立单独的法治课, 为国家课程中设置法治知识课程积累经验。三是进一步加大教育法治培训力度。要研究制定教育行政部门干部、校长教师法治教育大纲, 明确培训要求。要增加培训班次, 扩大培训的范围。继续推进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全员法治教育培训, 实施中小学法治教育专任教师能力提高工程, 组织高校系统培训中小学法治专任教师。各地也要积极安排培训班, 把加强培训作为落实“完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的基本途径。四是推动建设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要积极整合、利用各种资源, 推动建立集实践性、参与性为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国家层面建立若干所示范基地, 各地也可以探索建立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同时, 要研究开发法治实践教学的模式和标准, 突出法治理念和法治基本原则要求, 形成课堂教学、参观体验、操作演练、游戏互动、研讨交流、效果评价等体系化、标准化的课程结构。五是开展丰富多样的法治教育活动。依托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继续开展名家普法进课堂等活动, 开展全国青少年法律知识竞赛, 各地要认真组织参加, 争取把竞赛办成青少年普法的品牌。

4.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在依法治国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要通过推动各级各类学校依法治校, 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 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 教师依法执教, 社会依法支持和参与学校管理的格局。一是确保完成高等学校章程建设任务。2015年6月底前全部211工程高校章程要通过核准, 这是一项硬任务。我们根据各地进展情况, 提出最好3月底前能完成211工程高校章程建设任务。年底前要完成全国所有高校章程制定和核准, 实现“一校一章程”。有的地方高校多, 任务重, 希望同志们能够克服困难, 创新方式, 加快工作, 确保完成任务。同时, 要健全章程核准后的执行和监督评价机制建设。二是推进中小学章程建设工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 对中小学、职业学校的章程建设提出指导意见, 健全核准制度。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章程要全面展开, 义务教育学校章程建设要启动试点。可以探索制定章程范本的方式, 加快章程建设进程。要通过章程建设, 完善中小学内部治理结构。三是全面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今年要正式发布高等学校依法治校指标体系、考核办法和推进中小学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的意见, 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要命名和表彰一批国家依法治校示范校, 各地要组织本地的依法治校示范校评选并积极组织申报国家依法治校示范校。要把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作为政府、社会评价学校的重要内容和指标。四是要建立健全学校法律服务体系。高等学校要建立专门的法治工作机构, 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 开展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校内普法、师生权益保护、章程的实施等工作。

5. 依法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构建完善现代化的教育治理体系。

一是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2015年教育部将印发《关于推进管办评分离提高教育治理水平的若干意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管办评分离作为一项事关教育综合改革全局的重要任务, 制定改革方案, 明确责任分工和实施办法, 通过管办评分离改革, 构建政府依法实施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现代公共教育治理新格局。二是继续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配合国务院审改办做好教育行政审批的取消和下放有关工作, 完成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任务。推动高等学校教授评审权审批改革, 切实取消一批含金量高的审批项目。要推进教育行政审批窗口集中受理制度, 规范审批行为, 加强后续监督。三是继续推动落实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推动落实《关于进一步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意见》。各省要结合省情, 制定本省的实施办法。

6. 深入推进教育政策研究, 提高研究水平和服务决策能力。

一是以法治思维加强重大问题研究。要增强教育政策研究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 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律, 聚焦当前重点难点问题, 重点围绕如何改进和完善教育政策执行机制、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等问题, 通过课题委托、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等形式进行深入研究, 形成相关研究报告, 提出政策建议, 为政策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二是加强教育形势分析研判。要深入学习领会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部署和要求, 认真总结梳理近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经验, 深入分析当前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研究提出进一步推进改革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当好参谋助手作用。组织相关单位按时完成并出版教育发展与质量报告。三是建立全国教育政策研究协调机制。首先要和各省政法处加强联系, 把教育政策法治战线凝聚起来, 提高研究的整体性、协同性。各省之间、区域之间也要加强合作, 形成研究合力, 提高效率和质量, 推进成果共享。其次要建立横向协作机制, 加强和人事、编制、发改等方面的合作。现在有教育改革领导小组的协调机制, 要用好用活。最后要加强和教科院、高等学校以及社会上的专业机构加强协作, 把政策面进一步拓宽。

四、加强能力和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教育政策法治工作水平

1.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要把学习宣传工作作为教育政策法治战线的重要任务, 做到学而信, 学而用, 学而行。要分专题、分领域举办培训班, 开展理论研究。要通过学习明确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向, 提高教育法治战线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2. 要推进教育政策法治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

要适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形势, 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尚未成立专门政策法治工作机构的省, 要抓紧建立机构。要指导推动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政策法治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要对各地政策法治工作机构设置情况进行督查, 作为评选依法治教示范区的重要指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配齐政策法治工作机构的编制, 加大培养培训和考核力度, 不断提高教育政策法治工作队伍的能力水平。

3. 要创新工作机制, 增强争取支持、协调各方的能力。

教育行政部门要多做协调沟通的工作、多做搭建平台的工作。要善于争取领导支持, 要善于从法治的视角分析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难题, 拿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以工作实绩争取领导支持。要善于争取部门配合, 工作与其他部门相关的, 要邀请其他部门提前介入, 多搞联合、多搞交流。要充分发挥教育法制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各省可以就教育法治工作的某一个方面, 设立教育法治专业委员会的地方机构, 以此为平台, 凝聚教育法治工作力量。要充分发挥教育部青少年普法网的作用, 借助普法网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要充分调动学校的作用, 培养一批教育法治工作的骨干。

党的民族政策学习资料 篇3

关键词:抗日战争;民族政策;国共两党;比较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5-0126-02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地区情况复杂恶劣,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整个东北以及内蒙古东部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利用民族自决口号策动蒙奸、回奸成立依附于日本的傀儡政权,大部分地区正面临着日本的侵略威胁。同时,少数民族地区旧制度依然存在,民族压迫日趋残酷。为了处理好国内复杂的民族问题,并最终能够赢得这场战争,国民党和共产党都从自己代表的阶级利益出发,进一步地提出了不同的民族政策。

一、共同时代背景下国共两党各自的民族政策

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初期就一直重视国内的民族问题,其民族政策跟随时局变化不断发展。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前,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民族自治,更多的是与实行民族自决建立民族自治邦相联系的自治,及联邦制下的民族自治相联系的。但随着抗日斗争形势发展,使得民族自决和联邦制越来越不符合中国国情。党的领导人考察国内外形势开始调整其民族政策。1937年毛泽东在《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一文中指出:“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1]355这时是根据列宁主义的提法,民族自决与民族自治并提。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民族政策,则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不过这时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明确放弃关于建立联邦制国家的主张,但是党已经正式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一种方式提出来了,这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历史转变的关键一步。时至1939年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简称“西工委”)建立,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系统地全面研究我国民族问题的开端。1940年依据毛泽东六中全会上提出的民族问题方面的纲领和政策的基本精神,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拟定的《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中提出:“在共同抗日的原则下,允许回族有管理自己事务之权”[2]377“蒙古民族有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各省县不得干涉各盟族政府等辖区域一切政治、经济、文化职权的行使”[2]440这两个提纲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以及之后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性文件。其后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3]93民族区域自治开始以法律的形式出现,表明了它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

以上可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内民族问题的认识是逐步深入,逐步接近实际。其民族政策从主张民族自决和联邦制转变为在单一制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同时渐渐明确和充实了民族自治的概念和内容,这些对于日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初步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2.国民党政府的民族政策

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后撤到西南地区,不仅面临原来的蒙藏回等民族问题,而且接触到更多的少数民族;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得蒙古、西藏、新疆等地的地位更加重要。为了应对复杂的民族问题,国民党政府也相应制定了一些民族政策。1938年3月,中国国民党在武汉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宣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高唱“民族自决”的险恶目的,重申民族自由解放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并呼吁用民族主义的精神和力量团结各族人民,争取抗战的胜利。同时对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作了阐释:“抗战之目的,在于求民族生存独立,必民族争回生存独立,然后此民族所建立之国家,始有自由平等之可望。”[4]408国民党政府在抗战期间,特设国民参政会,其中由曾在蒙古、西藏地方公私机关或团体服务,著有信望或熟谙各该地方政治社会情形之人员中选任六名。[4]422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对于政治报告之决议案》中,指出“蒙藏方面各种设施均合边情,并与抗战建国纲领相适合,际此抗战进入第二期之时,更应随时注意其内部情形,并有政府派员前往联络宣传。俾团结一致,以利抗战。”[4]456随后,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通过《对于政治报告之决议案》该决议案在“关于今后工作之注意要点”中提出“关于边务,首选当继续充实边疆政治,努力培养边疆人才,开发边疆交通,加强内地与边疆经济上之联系,并同时训练边省武装民众,俾能参加抗战。”[4]4771941年4月国民党召开的五届八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国内各民族及宗教间之融合团结,以达成抗战胜利建国成功目的之施政纲领案》,综合国民党政府执政以来历次国民党党代会有关边疆民族政策的重大决议,系统、全面地提出了三民主义边疆民族政策,具有国民党政府边疆民族政策里程碑意。但是,这时的国民党,作为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实践上已经丧失了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政策所具有的民主和平等精神,它对于国内少数民族的实际政策和行动与它所标榜的民族政策背道而驰[5]160。值得注意的是1942年蒋介石公开出版了《中国之命运》一书,他指出:“就民族成长的历史来说:我们中华民族是多数宗族融和而成的”、“辛亥革命以后,满族与汉族,实已融为一体,更没有歧异的痕迹。”将“民族”改为“宗族”,以宗族代替民族的“同族同源论”思想,这可以说是封建宗法制原则的再现。暴露了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以前所提倡的民族自求解放与民族平等的欺骗性[5]161。

实际上,国民党政府以自己的统治地位为着眼点,用蒙藏问题代替民族问题,用边疆建设代替蒙藏问题,所制定的民族政策也多数未能具体实施。

二、国共两党民族政策的异同及其原因分析

从相同之处来看,无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中国国民党,都认同抗日战争是一场包含了全体少数民族在内的全民族反抗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因而都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动员全民族力量投身伟大抗战的理论和措施。这些理论和措施得以执行保证了抗战时期全民族的空前团结,促进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而从更具体的角度来看,中共的民族政策较国民党显现出了差异性:一是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更趋具体化,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召开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报告,是对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和政策的详细论述。二是中共提出了新形势下新的民族观,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总结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各少数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虽则发展程度不同,但都对祖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不赞成互相压迫”。这些理论的提出,使中共较之国民党在抗战时期对民族问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三是中共设立了专门民族机构。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以后,于1939年初成立了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用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作指导,系统研究少数民族问题,开展民族工作。

究其制定不同民族政策的原因,可以归为以下几点:第一,代表阶级立场不同。中国国民党是以蒋介石为首,代表的是国内大资产阶级、官僚地主、军阀的利益,对外投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内实行的是个人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基本指导理论不同。国民党是以孙中山的民族思想为理论基础,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为理论基础。第三,对农民作用的认识不同。农民是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群体,国民党右派在孙中山逝世后,抛弃了“扶助农工”的政策,依靠的是封建大官僚、上层资产阶级、军阀和为之摇旗呐喊舞文弄墨的文人,而中国共产党很早就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抗战期间,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抗日和革命“如不依靠三亿六千万农民群众的援助……将一事无成”[6]979于是更多地依靠农民,重视其革命性以及作为民族运动主体的作用。

三、国共两党民族理论溯源

中国国民党民族理论来源: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汲取;对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继承;蒋介石对民族问题的理解。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则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7]2这是孙中山顺应时代,扬弃驱满、排满的思想,提出的“五族共和”的主张,但是这种说法却并不符合中国民族构成的实际状况,忽视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存在。

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来源:对中国传统民族理论的剔除与汲取;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党的领导集体对建党以来民族问题实践工作的总结与提炼。民族自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的重要原则,列宁认为:“民族自决权从政治意义上来讲只是一种独立权,即在政治上同压迫民族自由分离的权利”[8]719同时强调,无产阶级承认民族自决权,“这种要求不等于分离、分散、成立小国家的要求,它只是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彻底表现。”[8]719

总之,共同的时代背景赋予国共两党的历史任务是社会革命和民族独立双重使命,两党在中国近代的历史上有过合作也有过斗争,共同的民族、国家利益使之携手合作,不同的阶级利益又使之分手斗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9~1940)[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1~1942)[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5]李国栋.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6]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7]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

[8]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收稿日期:2012-01-13

作者简介:彭川(1987-),女,湖北十堰人,2010级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共党史研究。

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心得体会 篇4

近期,根据县委、政府的安排,我参加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学习。学习之后,感到受益匪浅,感触很深。今天来到这里,演讲谈不上,只是把我学习以来的心得和浅显的认识,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做以汇报:

一是加深了对宗教本质的认识。第一点,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产生的社会现象。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对社会的文化、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过重大贡献。第二点,宗教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虽然宗教的消亡在当今是看不到的,但宗教和其他事物一样,早晚会消亡;第三点,宗教不会现在消亡,宗教的消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只有经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长期发展,在一切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完全具备的时候,在所有人们充分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之后,世界的宗教才会消失。宗教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

二是加深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认识。第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们必须坚持的观点。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这是一项长期政策。我想,我们党之所以制定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基于对宗教本质的深刻认识。因为宗教是意识形态范畴,是长期存在的,而且不可能通过行政手段消除,宗教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并发挥重要影响。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早在80多年前的1923年,我们党就提出了宗教信仰自由政。1945年,毛主席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根据信教自由的原则,中国解放区容许各派宗教存在。不论是基督教、天主教、回教、佛教及其他宗教,只要教徒们遵守人民政府法律,人民政府就给以保护。信教的和不信教的各有他们的自由,不许加以强迫或歧视”。此后,中国共产党一直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建国后,这一政策被写入宪法。宪法规定: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的自由。第二、坚持宗教信仰自由,前提是任何宗教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教育、婚姻和计划生育,不能危害国家政权和主权。要保护合法,打击非法。坚决保障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同时就意味着要坚决打击一切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违法犯罪活动和反革命破坏活动。一方面,我们党要贯彻执行尊重和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从宗教界来说,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在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宗教活动。这在宪法和宗教事务条例中都有所表述。第三,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还要坚持独立办教的原则,“一切宗教活动场所,都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行政领导之下,由宗教组织和宗教职业人员负责管理。”共产党员,国家干部不能信仰宗教、参加宗教活动。第四,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代表共产党员可以信教。我们党宣布和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这当然不是说共产党员可以自由信奉宗教。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是对我国公民来说的,并不适用于共产党员。一个共产党员,不同于一般公民,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成员,毫无疑问地应当是无神论者,而不应当是有神论者。第五,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代表我们党支持宗教的发展。党和国家保护信教群众和宗教团体的合法权益,但不代表着就是支持宗教。宗教始终是一种反科学的事务,是一种落后的事务,正因为我当认识到宗教的本质,方才提出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但这和支持宗教没有关系。

三是更加清醒地、深刻地认识到非法宗教活动的危害。在新疆,非法宗教活动总是披着宗教的外衣,干着不耻的勾当。有的干预教育、婚姻、计划生育,强迫青少年和学生信教,教唆学生非法学经,甚至和民族分裂联系在一起,利用部分群众的无知,歪曲宗教教义,煽动宗教狂热,蓄意制造民族矛盾,打击和迫害爱国宗教人士和干部群众,成为影响新疆的团结和稳定的主要危险。这一点,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在新疆,清醒地认识到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来自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坚决打击一切形式的非法宗教活动,就是讲政治的具体体现。在我们库车,就有所谓的伊斯兰解放党,就是依扎布特组织,利用穆斯林群众朴素的宗教情感,故意歪曲宗教教义,恶意攻击和诋毁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引诱青少年进行暴力恐怖活动,诱骗青少年加入组织,实施违法犯罪。这是严重触犯我国法律的行为。今天,虽然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在世界范围内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从事恐怖破坏活动的势头有所减缓,而他们提出的建立所谓的单一民族国家或单纯的伊斯兰教政教合一的国家,更是行不通的,放眼世界,这样的国家已经屈指可数,且都在走向没落。他们逆势而动,不会有好的下场。看看我们国家,从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华夏开始,直至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朝为止,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团结统一始终是社会的主流,搞分裂破坏者都难逃失败的下场。比如说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时期几百年的民族大融合,再比如说清朝实行的民族共和的政策,更加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虽说团决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但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一定的人群中,他们的势力依然存在,他们倒行逆施,仍然在明里暗里的搞分裂破坏活动。这一点,我们要有一个非常清醒地认识,时刻在思想上保持高度警惕,在行动上予以坚决打击。

我想,县委政府提出的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就是要让我们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和依法运用政策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系统的学习,使我更加明白了熟悉和掌握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认清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危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掌握了一些处理复杂民族宗教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们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是世界上最好的、最成熟完毕的政策,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尤其是党员干部,一定要成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最坚定支持者和拥护者,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站在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的最前沿。

党的民族政策学习资料 篇5

我校召开“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学习教育活动”动员大会

按照县委和教育局党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为进一步巩固我系统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学习教育活动成果,切实增强各族干部、教职工及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我校2013年12月3日召开“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学习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会议由我校校长艾拜都拉.巴拉提主持。

会议上校长做了重要讲话。他说:每年的12月是“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学习教育活动”月。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充分意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深入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加强不光是学生,而且他们家长对深入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认识。

校长要求:每位教职工,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注重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的同时,也给学习并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

齐满镇中学

2、党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 篇6

党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八个方面:

1、民族平等政策;

2、民族团结政策;

3、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4、社会改革政策;

5、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事业的政策;

6、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

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8、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一)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的法律条款(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七条: 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村民委员会应当教育和引导村民加强民族团结、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五条: 多民族居住地区的居民委员会,应当教育居民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加强民族团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条:

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第七条:

民族乡人民政府在本行政区域各族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教育,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第三条:

城市民族工作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二)党和国家对待和处理散杂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1、各民族不分大小,不论聚居或散居、杂居,都一律平等,要充分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2、党和国家诚心诚意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搞好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事业,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

3、建立民族乡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补充形式,扶持民族乡的发展。

4、尊重散杂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5、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自由。

6、选拔、培养和使用散杂居少数民族干部。

7、确定少数民族公民民族成份,有计划地发展少数民族人口。

8、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三)怎样确定中国公民的民族成份

1990年5月国家民委、国务院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份的规定》指出:

一、确定公民的民族成份必须以国家正式认定的民族族称为准,任何人不得以国家未确认的族称为自己的民族成份。

二、个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父或母的民族成份确定。

三、不同民族的公民结婚所生子女,或收养其他民族的幼儿(经公证部门公证确认收养关系的),其民族成份在满十八周岁以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满十八周岁者由本人决定,年满二十周岁者不再更改民族成份。

四、不同民族的公民再婚,双方原来的子女如系幼儿,其民族成份在十八周岁以前由母亲和继父、或父亲和继母商定;双方原来的子女已满十八周岁的,不改变原来的民族成份。

五、不同民族的成年人之间发生的收养关系,婚姻关系,不改变各自的民族成份。

六、原来已确定为某一少数民族成份的,不得随意变更为其他民族成份。

七、凡依照本规定申请变更民族成份的,须经本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居住地区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调查核实,报经县级以上民族工作部门审批后,方可到户籍管理部门办理手续。

八、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及其后裔,或中国人同外国人结婚所生子女的民族成份,按下列原则处理:

1、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其民族成份如与我国现有某一民族成份相同或特征相近的,可以申请填报为与我国相同或特征相近的某一民族,但须在入籍后两年内申请办理。

2、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自愿申请填报为我国某一民族成份的,持所在单位出具的证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族工作部门批准。

3、父母一方为中国人,或父母一方加入中国籍后已申请填报为我国某一民族成份的,其具有中国国籍的子女填报中国一方的民族成份。

凡按照本规定填报为我国某一民族成份的,按少数民族对待。

九、凡采取搞假报告、假证明和其它不正当手段骗取准许更改民族成份的,一经发现应立即纠正。因骗改民族成份而享受招干、招工、升学以及其他优惠待遇的,应予以取消。

(四)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二百五十一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几十年来,为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党和国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1、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 ①妥善解决好食用清真食品少数民族职工的伙食问题。食用清真食品少数民族公职人员较多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设立清真食堂或清真伙食,人数较少的可以几个单位联合举办或备专门灶具,对因客观条件限制,单位没有设立清真食堂或清真伙食,又不能回家用饭的食用清真食品少数民族公职人员,按规定[(79)鲁财行字第230号文件]发给每人每月伙食补助费4.5元。

②广设清真饮食网点。在城市和食用清真食品少数民族来往较多的交通要道、饭店、旅馆、医院及列车、客船、飞机等交通设施上,设清真食堂或清真伙食点,国家对经营清真饮食的企业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各地火车、民航售票处等部门知道有信仰伊斯兰教民族旅客时,应及时通知配餐部门;配餐部门在配备食品时,也应准备一定数量的清真食品。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外出,乘火车、飞机者,只需在订购票时申明自己的民族成份,并在购票单上注明“请供应清真食品”字样,即可获得清真食品的供应。

③在经营、销售食品中,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凡供应食用清真食品少数民族的牛羊肉,由阿訇持刀屠宰。如急需屠宰而阿訇不在时,可由回族或食用清真食品的其他民族职工处理,剥皮、剔骨均由食用清真食品少数民族职工按照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操作习惯进行。由食用清真食品少数民族的职工负责牛羊肉等食品出入库的检查,在调拔单和出入库单上,注明特别标志,以便同其它肉类分库保管,分车装运,分别出售。做到单宰、单储、单运、单售,不与其他肉食混杂,并注明“清真”字样;供应糕点及其他食品也应照此办理。在食用清真食品少数民族聚集的大、中城市,国家有关部门设立专门经营牛羊肉的批发部门或零售机构;在食用清真食品少数民族较少的地方,则委托回民或食用清真食品的其他民族人员屠宰加工或批售活体牛羊。

2、尊重少数民族节庆习惯

1950年12月政务院文件规定“对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民在其三大节日时,屠宰自己食用的牛羊应免征屠宰税,对有限制宰牛规定的地区,应由各省(市)税务机关商省(市)人民政府定出放宽检验标准的具体办法。”1980年2月中共山东省委有关文件规定:“民族节日应当尊重。开斋节回族职工放假一天”。

3、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

我国各民族丧葬习俗各有特点,有火葬、土葬、水葬、天葬等不同葬法。回族等十个少数民族有土葬习俗,国家划拨专用土地,建立公墓,还设立专为这些民族服务的殡葬服务部门。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不得强迫回族等十个少数民族实行火葬;对不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的干部,应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给予处分。

关于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中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规定的解释:

第三条 对患有鼠疫、霍乱、炭疽死亡的病人遗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必须立即消毒,就近火化。

《关于做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遗体处理和丧葬活动的紧急通知》

(卫法监[2003]105)中规定:“对死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遗体要本着就近原则,及时、就地火化,不得运转,不得采取埋葬等其他方式处理遗体”、“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死亡后,不得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和利用遗体进行其他形式的丧葬活动”,“回、维吾尔等十个少数民族的公民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残废伯遗体处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必须就地火化”。

4、在大众传播媒介防止出现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

禁止使用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的称谓和地名,封存和收管带有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碑碣、匾联等。大众传播媒介应使用对少数民族的正确称谓。新闻、出版、文艺界和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家的民族政策,正确地认识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防止出现丑化、侮辱少数民族的作品。歪曲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伤害少数民族感情的,直接责任人应赔礼道歉;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应承担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七条第七款规定,广告不得含有涉及民族歧视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八条第七款规定,商标不得使用“带有民族歧视性的”文字、图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条规定:“在出版物中刊载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内容,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五)尊重少数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党的民族政策学习资料 篇7

关键词:1950年代,少数民族,民族宗教政策,重要影响

一、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社会制度及政治面貌

首先, 改变了少数民族落后的社会制度。至1960年, 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完成了对旧式基层权力的改造, 传统的土司头人制度、封建部落制度都被新的村、社公共权力所代替, 少数民族村寨一般采取与汉人地区一样的权力形式。在完成民主改革任务的基础上, 逐步引导少数民族地区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1957年, 《人民日报》报道, 全国3500万少数民族已有近3000万人口的地区, 基本实现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包括40多个少数民族成份的农牧民, 超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发展阶段, 跨进了社会主义。其次,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57年, 正式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2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50个自治县。建立了自治地方的已经有31个少数民族, 共约2200多万人口, 占全国有条件建立自治地方的、聚居的少数民族人口的90%左右。其三, 少数民族干部得到大量的发展。新中国成立第一年, 全国仅有少数民族干部1万多人, 1951年就发展到5万多人, 1953年达到10万人左右, 1954年达到14万人, 到1956年9月, 已有少数民族干部21万多人。其四, 少数民族人民的政治权利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和发展。1958年6月28日《人民日报》报道,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满等民族干部62000名, 占新疆干部总数的53.6%, 其中县级以上干部有1300多名, 新疆各级党委委员中, 民族干部占将近52%。县长、副县长中民族干部占将近70%, 自治区主席、副主席和州长、专员、市长等政权机关的主要负责人65%以上都是本地民族干部。

二、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生活的繁荣

首先, 改革了少数民族落后的经济制度。1951年至1953年, 先后在内蒙古西部、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进行了土地改革。1958年, 在中南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完成土地改革, 1959年在西藏开始土地改革。至1960年, 全国包括西藏在内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民主改革均告完成。这一伟大的社会变革, 彻底消灭了几千年来落后、黑暗、残酷的封建剥削制度。比如, 1956年《云南日报》报道, 云南边疆地区有140万人口的地区完成了和平改革, 废除了领主、地主的官租、地租、高利贷和各种封建特权。在此基础上, 逐步完成对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等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次, 逐步改变了少数民族牧业区传统的“逐水草而居的、单纯经营畜牧业的落后状况”。一般少数民族牧业区都实行了“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经营方式。比如, 1958年5月12日《内蒙古日报》报道, 内蒙古自治区有近90%的牧户实现了“定居游牧”和半定居游牧。在定居点地区建筑了9000多间宽敞的房屋和大批固定的蒙古包。1959年12月, 全国已有200多万少数民族牧民结束了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基本上实现了定居, 青海省牧民定居点遍布草原, 甘肃省20多万少数民族居民70%定居。再次,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得到了重大改变。1958年, 昔日落后荒凉的内蒙古, 已被初具现代化雏形的钢铁、农业、畜牧业和林业所代替。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近年来, 粮食总产量增加近两倍, 牲畜增加了40多万头, 并且从无到有办起了1900多个中小型工厂, 全州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藏族人民开始过着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解放后, 水族人民当家作了主人, 生产也逐步得到发展。过去“刀耕火种”的山坡上, 已普遍使用了铁质农具和先进的耕作方法, 1956年粮食总产量比1950年增产五成。使水族人民多年以来“糠菜半年粮”“风来风扫地, 月来月作灯”的悲惨生活改变了, 不少村寨中逐渐出现“户户有余粮, 人人穿新衣”的景象。另外,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 少数民族工人队伍发展起来。比如, 1959年, 少数民族工人已由1949年的4万多人增加到80多万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少数民族职工20万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少数民族职工17万人;宁夏回族自治区仅回族职工就从1949年的79人增加到2万多人;辽宁省的少数民族职工有11万, 比1949年增长了6倍多。

三、推进了少数民族宗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西北各省、自治区结合本地实际, 于1958年开始了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西藏的民主改革中, 彻底废除寺庙的宗教特权、封建剥削和封建压迫制度, 包括依法没收叛乱的三大寺 (哲蚌寺、色拉寺、噶丹寺) 占有的牧场;废除寺庙向群众摊派乌拉差役和对群众进行人身奴役等封建特权制度;禁止寺庙强迫群众当喇嘛。通过寺庙的改革, 废除了它的封建特权, 隔断了寺庙经济、政治上与社会各方面 (农村、牧区、城镇) 的联系。同时, 认真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保护爱国守法的佛教徒, 保护正当的宗教活动, 保护僧尼群众的政治权利和信教自由的权利。总之, 经过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 保护了宗教人士, 打击了一些宗教人士的不法活动, 使得少数民族的宗教事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

首先, 促进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的文化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全州已建立11所中等学校和559所小学, 学校数量比1950年增加了近3倍, 入学人数增加了近20倍。”1955年《人民日报》报道, 全国少数民族小学已有27100多所, 民族小学生达246万多名, 专设的民族中学和师范学校有281所, 学生达19.3万多名。其次, 党和政府尽最大的努力, 帮助有语言无文字或者有文字但不完备、不通用的民族创立和改革语言文字。先后为壮、布依、彝、苗、哈尼、傈僳、纳西、侗、黎等10个民族制定了14个文字方案, 帮助傣、景颇、拉祜三个民族改进了4种原有文字。再次, 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1958年, “少数民族医院和疗养院已达750个, 床位3.4万多张, 医疗保健所1.4万多个。少数民族几百年来人口不断减少的倾向已经完全扭转了过来”。1959年, 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事业机构达到54000多个。

五、促进少数民族人民的翻身解放

通过民主改革, 许多少数民族人民摆脱了压迫, 获得了民主自由权利。凉山彝族自治州千万奴隶和劳动人民获得自由解放, 从1956年2月以来, 全州有310多个乡、65万多人口的地区分两批进行了民主改革。60多万彝族“锅庄娃子” (奴隶) 、“安家娃子” (半奴隶) 和无地缺地的农民, 在改革中获得了解放, 每人分到了一亩到三亩土地。其中有4万奴隶走出奴隶主的家, 开始了自由生活。西藏在民主改革前大约有1万贫民、乞丐和流浪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下, 西藏地区原有的几万名“朗生” (家奴) 和贫民、乞丐、流浪人, 开始安居乐业, 过着幸福愉快的新生活。据不完全统计, 到1960年底, 西藏全区已解放“朗生”约3万人, 分得原来属于农奴主的10多万亩土地和大批房屋、耕畜、农具等, 并且成家立业。

六、推动了少数民族人口的新发展

党的民族政策学习资料 篇8

关键词:群众路线观;以学生为本;创新;《形势与政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270-03

一、深入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精神,把握“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内涵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政治观点,深入基层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均对唯物史观和群众路线做过重要论述。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4月19日召开会议,决定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范围内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此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由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1]。根据中共中央部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于2013年6月18日启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活动将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自上而下在中共全党深入开展[2]。

早在此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前,刘云山同志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关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几点思考》理论文章,在文章中他深刻提出: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强化群众立场,在工作内容上进一步反映群众愿望、满足群众需求,在思想作风上进一步增进群众感情、拉近同群众的距离,回答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3]。刘云山同志的“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重要阐述与现阶段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在本质上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弄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内涵,对正确贯彻落实当前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谁,就是要一切为了群众、真心服务群众,引导动员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引导群众、动员激励群众;要反映人民群众心声、为人民群众谋利;要满足群众精神需求、不断改善文化民生[4]。

依靠谁,就是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工作的动力源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宣传思想文化要牢固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工作根基、智慧和力量来自群众,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从而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要汲取群众智慧营养,做到从人民群众实践中获取不竭动力;要坚持由群众评判,坚持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5]。

我是谁,就是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始终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党员干部是舟是鱼是公仆,人民群众是水是主人是父母。群众是我们的根本,必须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群众是我们的衣食和精神父母,必须以实际行动感恩和回报群众;群众是我们事业成败的决定力量,共产党人必须坚守承诺,服务和敬畏群众[6]。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员教师的群众观

作为一名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员教师,同时也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离“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较远,但工作中不免会存在“形式主义”和懈怠情绪。因此只有弄清“为了谁”,才能找准自己前进中的目标方向;只有弄清“依靠谁”,才能找到工作的动力之源;只有弄清“我是谁”,才能准确地定位自己。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就要反对“形式主义”,克服懈怠情绪,树立学生情怀,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满意。一切为了学生,真心为学生服务,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视学生为亲人。不但要走近学生,而且要融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同学生面对面、心贴心,对学生有真感情,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真正成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从而建立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以“以学生为本”的群众路线观创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

在《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教学中,本人注重以学生为本,不断提升教学效果。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笔者承担赤峰学院大一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针对大学新生刚刚进入大学学习生活的不适应和心理调节的过渡期,在开学第一课上向大学生介绍进入大学校园后的学习和生活概况,面临的学习任务和实践锻炼,如何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根据自己的志向和需求及早为自己制定一份合理规划大学生活的计划,使学生避免由于从高中阶段进入大学阶段过渡失调而出现的迷茫心理。在讨论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学生的考研志向、对就业形势的担忧以及学习和生活中的两难问题和迷茫心理,并及时地给予鼓励或疏导排解。

在专题教学中,参考教材、《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和学生的兴趣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专题,并增加学生的讨论机会。本学期除了《绪论》外所设计的专题包括《中日钓鱼岛风波》《食品安全》《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棱镜门》等专题,并根据时效性穿插热点的国内和国际时事新闻,如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偏远的贫困地区(地处武陵山区中心地带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雾霾天气的危害和艾滋病防护知识的宣传等。除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外,改变过去一味点名的做法,把点名讨论问题和抽查考勤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与以前的教学效果相比,本学期的教学氛围更加融洽。以前为了保证学生的出勤率,每学期都有几次大规模的全班点名。由于班级人数多点名比较耗时,多少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由于无法做到次次点名,也无法杜绝个别学生的投机逃课现象的发生。这学期通过专题的选择尽量做到与学生的兴趣发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增加讨论的次数,做到堂堂课都进行课前或课后讨论,并鼓励学生登台面对全体同学发表观点或意见。这种做法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能力,又增加了学生的主人翁感,从主观上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讨论,能更好地遵守教学秩序,减少了逃课和迟到现象的发生。个别存在逃课心理的学生也担心教师利用讨论机会进行的随机点名抽查被查到而不敢逃课。

以学生为本创新教学模式,以《中日钓鱼岛风波》专题中的课前讨论问题设计和专题的第一部分为例。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在设计课前讨论的相关问题时,让学生选择某个层次进行讨论。所设计的讨论问题为:你如何看待钓鱼岛风波及中日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如何看待钓鱼岛风波针对的是具有一定关于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历史知识基础的学生而设计,就中日钓鱼岛的主权之争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的学生基础好,也可以扩展到就中日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层面发表自己的见解。针对其他学生,则可以在中日关系的过去、现在或未来的3个层面中任选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层面进行讨论。这样分层次的讨论能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讨论中来,同时通过讨论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和理解难点,并在课程讲述过程中有所侧重,从而达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效果。

endprint

本专题一共分为四大部分: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近年来因钓鱼岛问题引发的中日冲突、钓鱼岛问题与中日关系、中日关系未来展望。关于第一部分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从课前讨论反应出的情况是:大部分学生从立场上都不持异议,但对于中日关于钓鱼岛争端的错综复杂的历史,大部分学生了解不是十分充分,对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比较模糊,想弄清楚日本战败投降后钓鱼岛没有回归中国的具体原因甚至对70年代后中日搁置争议中日方的不断挑衅和我国的克制态度不是很理解。为充分阐释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历史和法理依据,笔者在备课过程中参考了两套教材和配套课件,精心制作了更适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的课件,通过多媒体将文字描述、图片和视频结合起来,系统梳理了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最后还播放一个《钓鱼岛的前世今生》的动漫提高吸引力和趣味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至课后讨论时,大多数学生能对钓鱼岛问题的来龙去脉得以正确的把握,得出如下的观点: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早在明朝就有关于钓鱼岛的历史文献记载,就已将钓鱼岛作为领土列入防区。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日本强占钓鱼岛。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投降后,违反《开罗宣言》及《波茨坦公告》中应将钓鱼岛归还中国的精神而将钓鱼岛私自交给美国托管。1951年,日本同美国签订了片面的《旧金山合约》,将钓鱼诸岛连同日本冲绳交由美国托管。1970年日本单方面宣布钓鱼岛的主权属于日本。1971年日美两国在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把钓鱼岛也划入“归还区域”,交给日本。迫于中国政府和人民以及世界华人的强烈反对,美国表示归还“冲绳的施政权,对尖阁列岛(即钓鱼岛)的主权问题不发生任何影响”。1972年,中日两国在邦交正常化的谈判中,从大局出发,同意将钓鱼岛等岛屿归属问题搁置待以后条件成熟时再解决。但自从60年代末钓鱼岛等岛屿50万海里的海底发现蕴藏十分丰富的石油资源,日方为达到长期独占该地区石油资源的目的不断登岛制造事端。

国际法对于领土取得有四大要素——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开发经营和最早连续不断的行政管理。从历史和法律角度而言,钓鱼岛属于中国。

通过学期末与学生的多次交流和反馈,绝大多数学生普遍认为,他们对本学期的食品安全、中日钓鱼岛之争和艾滋病的宣传和防治比较关注,甚至令他们深感震撼。如通过图片学生了解到艾滋病初期、潜伏期和晚期的症状,尤其是晚期的症状让人感到十分惊恐。通过视频了解到艾滋病的性传播途径大大高于其他途径,青年学生得艾滋病的比率大大增加,尤其是男男之间传播艾滋病的比例高达70%的这一现象让学生深感震惊。虽然出于某种原因,课上讨论很少有人发言,但据学生反应,课下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达到了提高防范意识、预防疾病和自我保护的教学目的。

对于实践教学,本学期笔者联系了5名学生作为贯彻群众路线进行实践教学的一部分。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心态,并进行定期的心理疏导,让学生心中充满阳光,才能使他们在求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课后的电话和网上联系方式,及时让学生了解国际形势和国内的经济政治形势,以及和学生联系更加紧密的就业形势和考研形势,解答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疑惑。

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员教师,在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深刻体会“为了谁”、“依靠谁”和“我是谁”的内涵,并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实践。在教学中以“以学生为本”为宗旨,一切为了学生,真心为学生服务,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视学生为亲人。不但要走近学生,而且要融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同学生面对面、心贴心,对学生有真感情,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最终让学生满意。

——————————

参考文献:

〔1〕http://cpc.people.com.cn/n/2013/0419/c64094-21205977.html.

〔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6/19/c_124880678.htm.

〔3〕http://www.qstheory.cn/zxdk/2011/201116/201 108/t20110815_102199.htm.

〔4〕〔5〕〔6〕http://www.qstheory.cn/zxdk/2011/2011 16/201108/t20110815_102199.htm.

(责任编辑 徐阳)

上一篇:筑梦青春中职演讲稿下一篇:通用的面试自我介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