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散文阅读品析语言

2022-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考散文阅读品析语言

品析散文之美,感悟阅读魅力

摘 要:散文是一种能说话、会传情的文学体裁。形散而神不散,是其最鲜明的特色;言尽而意无穷,是其最突出的魅力。高中散文教学对于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高中散文教学却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基于此,立足于教学实践,并结合高中散文教学规律,从三个方面进行切入,就如何提升高中散文教学有效性进行分析,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散文;情境教学;反复朗读;思维导图

随着新课改之风吹遍大江南北,各个学校对教师在教学中提升散文教学的有效性给予了充分关注。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散文进行阅读的时候,应当引入全新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散文的世界里欣赏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之美景,经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之体验,進而使学生感受散文意境美、探究散文语言美、体悟散文构思美。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升高中散文教学的有效性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一、创设如诗似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散文意境美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以情境为核心,以图画、音乐、表演等形式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它与教学活动的交相辉映,不仅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从字里行间尽情地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还可以与教学内容共同营造一种深远的意境。有鉴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散文的时候,就可以创设如诗似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散文意境美。

譬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时候,就可以这样做。首先,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听过凤凰传奇所唱的《荷塘月色》这首歌曲吗?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来一起倾听这首歌曲。”如此一来,学生在倾听歌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清新美好的情境之中。其次,教师利用电子白板技术向学生播放荷花的图片,并让学生说一说联想到的古诗词。有的学生说:“映日荷花别样红。”还有的学生说:“出淤泥而不染。”再次,教师引导学生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课文进行赏读,并在引导学生感受这篇散文的意境美的时候,为学生播放关于《荷塘月色》的视频,从而使学生在一种诗情画意的情境之中,充分感受《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清新隽永、静谧祥和的意境。

二、采用反复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探究散文语言美

散文不仅能够体现深远的意境,还能展现语言的魅力,它是语言的舞蹈,语言的狂欢。那一个恰到好处、精雕细琢的字就足以蕴含无穷无尽的情思,那一句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句子就足以让人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不论是字字珠玑,丝丝入扣,还是句句煽情,娓娓道来,都尽显散文语言之美。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散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探究散文语言之美。

例如,教师在教学《故都的秋》的时候,就可以这样做。首先,教师对学生说:“《故都的秋》是一曲悲凉的颂歌,也是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告白。所以,故都的秋天是清的、静的、悲凉的。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的方式,对课文的语言进行赏析,并从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中观秋色,听秋声,品秋味。”其次,学生一边朗读3~11自然段,一边在朗读的过程中圈出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对课文中的五幅秋景图进行赏析。一言以蔽之,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故都的秋》的语言美。

三、妙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让学生体悟散文构思美

散文教学中融入思维导图,不仅能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对散文的行文思路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与理解。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散文的时候,应当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优势。

譬如,教师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散文的时候,就可以这样做。首先,教师对学生说:“请同学自主阅读这篇散文,而后利用思维导图对《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构以及行文思路进行梳理。”其次,学生一边对《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散文进行阅读,一边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结构以及行文思路的梳理。再次,教师让几个学生把自己的绘制成果展示出来。有的学生以“行文结构”为关键词,向四周延伸出“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军、迫晋撤军”等分支;还有的学生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中心词,画出了“示弱、离间、利诱、瓦解”等分支;还有的学生……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构图解。总之,这样的方法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烛之武的三寸巧舌,一番善辩,还使学生体悟散文的构思美。

综上所述,散文不仅有诗歌的韵律、词赋的铺陈、戏剧的精妙,小说的情节,还具有流水般的语言、鲜花般的容貌、彩虹般的色彩、建筑般的结构。可以说,散文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教师在高中散文教学中应当注重散文的教育价值,充分发挥散文的教育功能,充分挖掘蕴含在散文中的美,并通过创设如诗似画的情境、设计小组讨论的活动、妙用思维导图的方法等方式,对散文教学进行创新,从而使学生充分体悟到散文的魅力与韵味。

参考文献:

[1]邬龙光.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8):130.

[2]赵顺莲.高中语文散文教学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8):131.

作者:张宏

第2篇:语言品析五步法

五步法的内容:语言赏析五步教学法:选择技巧、明确效果、回归文本、思考作用、注重表述

运用修辞的表述方式:运用修辞(比喻、拟人、对比等)+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强调突出等 )+表达(表现)„„情感(心情、思想等)。

运用精妙词语表述方式:

运用„„词语,准确传神(生动形象、具体、细致等)+表现(表达、刻画)„„品质(情感、心情、形象等)。

人物描写表述方式:

通过(动作、神情、细节等)的描写,准确传神(生动形象、具体、细致等)+表现(表达、刻画)„„品质(情感、心情、形象等)

环境描写表述方式:

通过环境描写,渲染„„的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心情)。

示例一: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 朱自清《匆匆》

品析:运用比喻,生动具体表现了日子(时间)飞逝,悄无声息,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浪费时间,无所作为的懊悔之意。

示例二:绿萝是最调皮的,它在上上下下胡乱“行走”——从桌子后边钻下去,从藤椅靠背的缝隙中伸出鲜亮的芽儿来。 —— 冯骥才《书房花木深》

品析:运用拟人修辞,用“调皮”“行走”“伸出”等词语形象地写出了绿萝自由活泼的生长状态,富有动感和情趣。

1 示例三:结合语境,品析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 ——冯骥才《苏 七 块》

品析:通过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表现了苏七块虽瘦,却精明干练的形象。

示例四:我笑笑,执意要坐到外面纳凉。母亲先是一愣,继而脸上写满笑意。她忙不迭地搬了躺椅到外面。我仰面躺下,对着天空,手上拿一把母亲递来的蒲扇,慢慢摇。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色里静静开放。月亮升起来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小院。恍惚间,月下有小女孩,手执小扇,追着流萤。依稀的,都是儿时的光景啊。

月色如水,我放松的心似水中的一根柔柔的水草,迷迷糊糊地就要睡过去了。母亲的话突然喃喃地在耳边响起:“冬英你还记得不?就是那个跟男人打赌,一顿吃二十个包子的冬英?” —— 《 美丽如初》

品味:运用“景物描写” ,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渲染了农村夏夜安适的气氛,烘托出)“我”轻松闲适的心情。

示例五:这时候,父亲最忙,一天几次往田边跑。晨曦里,看几回;夕阳下,又看几回。他走上田埂,弯腰捋一束稻穗,摊开手掌吹吹,然后瞪大眼睛默默地数着饱满澄黄的谷粒:

一、

二、三„„一抹落日洒在他脸上,那眼神,就像自己的孩子即将呱呱落地一样陶醉。 ——节选自《开镰》

品味:本句用“躬身”“捧”“凑”“沉思”“张”等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表现了父亲在丰收后的喜悦和满足之情,以及对于土地的深深的爱。

示例六: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田,母亲已插完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水泥水。 ——《田野上的白发》

2 品析: “跪”、“爬行”两个动词准确描绘母亲插秧时的姿态,“艰难”一词表现了母亲插秧时极为劳累,体力不支的状况。通过动作描写,突出了母亲的坚忍与顽强。 《老王》

1、结合语境,品析“镶嵌”一次在句中的表达效果。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登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节选自杨绛《老王》

答案:“镶嵌”一词准确传神地写出老王倚靠在门框上的状态,表现了老王身体瘦弱僵硬,四肢不能灵活地活动的特点。

拓展迁移

(一):运用所学方法,走进《小木屋》,默读文章, 思考:

1、本文通过对小木屋及周围环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描写小木屋环境的宁静、清幽、纯美,含蓄委婉表达了对城市不择手段人追逐名利的鄙视,抒发了自己淡薄名利崇,热爱自然,追求心灵明净的意趣。(能捕捉文章的内涵,感受作者的情趣,很不错。)

2、运用所学方法,选择你认为美的语句,选择一个角度,准确表达你的品味赏析。 小

屋 作者: 杨 林 勃

群山如海,小木屋如泊在海边的船。(以群山如海映衬小木屋的灵巧,比喻新奇生动,令人叫绝。)温柔的阳光照在屋顶,像大山里开出的鲜花一片。(以温柔的阳光比喻作鲜花一片,体现了阳光的柔媚,讨人喜欢的特点。)树是房柱,树是院墙,树是城垣。(排比句式能增强语势,写出小木屋本色原生态的朴素纯美。)院中的小路如一条金色的丝线,将小屋牢牢地绣在大山之间。(写出了小路色彩、

3 形态之美,一个“锈”将小路的色彩之美和情状之趣,描摹得活灵活现。 )

院中有蘑菇、黄花、野鸡膀,随手采就盘中餐;院中有核桃、毛棒、野葡萄,摘一颗放在嘴中,尽可品尝世间的甜甜酸酸。小院中的客人很多,蝴蝶为友,鸟儿为邻,野兔、山鸡来串门,狐狸、黄羊都是好伙伴。(拟人写法,富有情趣。主人对动物的友善和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这里没有谎言滋生与流传,也没有三十六计的复制与再版。没有名利场上你倾我轧,也没有邪恶的病菌繁殖与蔓延。身在小院,心灵自可赤裸裸地敞开。(含蓄委婉表达了对城市人不择手段追逐名利的鄙视,抒发了自己淡薄名利崇,热爱自然,追求心灵明净的意趣。)

抬眼天空,微云如画;俯身檐下,溪水如帘。(对偶,比喻向人们展示了一副古朴典雅的水墨画,尽显小木屋环境之美。)打开小窗,看复岭含绿;关上小窗,闻高柳鸣蝉。(感官方面:有绿意无限的视野享受,有高柳明蝉意趣,更有“蝉明山更幽”的诗情画意。最有趣的是那些草丛中的小虫儿,自编自导自演,将支支美妙的小曲儿,从白天一直唱到夜晚,从春天一直唱到秋天。(拟人手法,以小虫美妙的乐曲来烘托小木屋环境的宁静、清幽、祥和的意境)

站在大山观小屋,小屋是飞鸿点点;站在小屋观大山,大山是丹青一卷。

身在小屋,忽然间想唱歌,想挥毫,想作诗。久居城中遗失了多少诗韵,欣喜今儿都在这里找见。 (选自《散文小品》)

教师小结:小木屋依青山而立,以蓝天为镜、溪水作帘;周边绿树掩映,院中花草点缀。通过品味语言,我们已经领略到那种宁静闲适的美感。

第3篇:中考散文阅读1

散文阅读

1命题规律与预测

近年来,各地中考散文篇材料均为课外材料(浙江尤为突出),且与课内文章的特点相关联,内容上更强调价值取向,时代感强,人文内涵丰富,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人生,以使其获得有益的启迪和深刻的印象;语言上注重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

综观近年来的中考散文阅读题,2014年中考散文阅读将继续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

1.整体感知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2.分析重点词句的丰富内涵,分析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3.对文中的人物形象、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作出简明的赏析或评价。

4.对文章的内容或主旨进行探究,形成自己的体验。

(一)留几本书在窗台(12分)翁秀美(2012宁波)

①星期天收拾房间,顺便整理书柜。书大都是新的,买回来还没翻过。有几本落了厚厚的灰,用湿布擦了,随手丢在窗台上晾着。

②再进书房时,只觉眼前一亮。迎面窗台上的书随意躺着,有一本斜放在红红的“中国结”上。淡紫色窗纱轻拂过书面,宽大的窗台显得生动明媚。原来,书可以不用整齐地码在书柜里,也可以不用机械肃穆地正襟危坐着。书在窗台上很显眼,淡雅的鲜艳的封面堆叠,有些乱,却是明亮可喜,一进门就入了眼。我的心情也轻松愉快,就想坐下来,细读一番。③这个念头,让我吃了一惊。细致认真地读一本书,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书,曾经是我的最爱。端着饭碗看,躲在被窝里看,连上厕所也是手不离书。最喜黄昏时,端了小凳坐在院子里,看《当代》,看《花城》,不知天黑不觉肚饿,每次被母亲催着赶着进屋还舍不得放下。那会儿,好书,如友。

④那一年生病住院,怕闷,带了《宋词三百首》《闲情偶寄》。医院建在山下僻静处,病房夜里不熄灯,正好读书。字字句句如清水,将五脏六腑涤荡得妥帖舒畅。精神面貌实不像一个病人。出院时,书角已被翻得起毛打卷。好书,胜药。

⑤只是不知什么时候,时间长了翅膀,“哧溜”一下就过去了。一天、一月、一年,快得让人招架不住。每天来去匆匆,总有做不完的事情,一天恨不能掰成两天用。日子仿佛是被抽打着的陀螺转个不停,再难挤出时间来读书了。黄庭坚有言:“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想来我早已是面目全非了。

⑥坐在窗台,伸直腿,书搁在腿上,慢慢翻看。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笼在书页上,文字构建的美妙意象和感觉瞬间渗入全身,心在字里行间跳跃飞翔,喜悦漫溢开来。窗外,天蓝如洗,云作奇峰。这景被窗户框成了画,清新至极。身边的书故人一般围拢着,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捧着书坐着,直到最后一缕阳光从书页里消失,暮色在身边聚集,尤不忍释卷。因为阅读,匆忙枯燥的时间被文字的墨细细研磨了,书香适意怡人。这个下午也变得安静美好,有了回味。其实,日出日落,每天的时间并没有走快一分,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的神经紧绷了,脚步加快了,也让我们的心浮躁不安。想起时下正流行的“慢生活”观念,提倡慢工作、慢餐、慢运动、慢休闲、慢阅读等,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适时慢下来关注心灵、环境和传统,是多么的重要与必要。是的,即使停一停看看身边的风景,读读手边的书,哪怕是安静地听完一首优美的曲子,也会让单调的生活充满暖暖阳光,使精神舒缓、愉悦、充实。

⑦眼前,无意中留在窗台上的书,让我知道,阅读,其实一直是我心里最深切的渴求与向往。留几本书在窗台,以便随时翻阅,在忙碌中休闲一回,给心灵放个假,重新体验读书的乐趣,并且也将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

(选自散文集《百年无废纸》,有删改)

7.通读全文,根据文意,把下面的空格补充完整。(2分)

8.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字字句句如清水,将五脏六腑涤荡得妥帖舒畅。

②因为阅读,匆忙枯燥的时间被文字的墨细细研磨了,书香适意怡人。

9.阅读下面句子,联系全文,仿照示例,说说你对“慢阅读”意义的理解。(3分)

想起时下正流行的“慢生活”观念,提倡慢工作、慢餐、慢运动、慢休闲、慢阅读等,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适时慢下来关注心灵、环境和传统,是多么的重要与必要。【示例】

慢餐:“慢餐”就是细嚼慢咽,细细品味。既获得味觉享受,又有益于身体健康,还能享受一种悠游闲适的愉悦。

慢阅读:

10.本文原发表在某报副刊,入选《百年无废纸》时,结尾处被编者删去了以下一段文字:

留几本书在窗台。留一份期待,期待与书长长久久的心灵之约。

请你从编者(或作者)的角度,结合文章,阐述删去(或保留)这段文字的理由。(3分) ..

[温馨提示]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

本考点常考的题型有:

1.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故事。

2.理清文章思路,在下面括号中补全情节。

①(×××)→②()→③()

┃方法总结┃

1.解题方法:人物+事件+结果。针对中心人物,概括其参与的事件,全文内容要概括完整。

2.解题方法:找出括号中应填内容对应的文本,再加以摘录或概括。事件概括同上。

我的反思:

(二)背景朱以撒(2013年四川省凉山)

春气氤氲,我倚在这个破旧石塔的阑干上想。一定有许多生物和我一样,走出沉闷的居室,到一个大得无边的空旷处,呼吸和张望。

我看了很久,明朗的天幕一直没有飞鸟经过,这个飞禽最广大的表演舞台,此时虚静以待。难道我没有看到头顸盘旋的鸽群吗?这些由人养,供人玩赏的菜鸽,飞起来永远是那种落入圈套一般的路数,整齐划一。它们在天幕一角规划好飞翔线路,便一味进行着毫无新意地环行。它们的主人十分欣赏这种阵式,他每日花费的玉米、花生,就是要把它们训练成一个整体,而不是那些毫无管柬的野鸟。以前,这里的野鸟成群成片。尤其像菜鸽兄弟——飞起来箭一样的斑鸠,野性十足地在丛林中穿来穿去。斑鸠与鸽在形体上相似,使鸽的主人隐忧:可别拐带走整个鸽群。比斑鸠飞得高远从容的是鹞子,很风度地定定地摊在空中,像一片舒展的灰瓦。灰瓦像一大片阴影,令地面的母鸡神色紧张,在俯冲下来的瞬间,悲剧就发生了。更多的鸟是闪过天幕的游侠,从这边到遥远的那边,飞起来没有章法,时快时慢,升高跌落,成为不可规划的剪影。现在,没有了飞鸟,天幕沉寂空洞,像没有生命点播的土地,这么大的空间白白浪费。飞机是天幕上最大的鸟,自从有一个机场建在城市边缘,每日都可以看到钢铁大鸟腾空而起,夹带着夸张的轰鸣。这是比鸽子更为拙劣的表演,翅羽不动,身段刻板。那些自由自在的野鸟,竟然以身击之。这个偌大的背景,原先就是属于翅羽翻动的——当一颗流星匆匆坠落,漆黑的天幕为之生动片刻,当鸟群从晴朗的天幕消失,它成了我们不再仰望的理由。

在田野里想念田野。写下这个句子时,田野里已经是一片绿色了,我一直带着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它,当时我对田野的理解,就是它的狂野。杂草长得比庄稼快,草丛中潜伏着竹叶青,信子像微小的闪电巡回;蚂蟥像幽灵一般浮游,刹那就贴在小腿上。田埂上行,野蔓绊着,冷不防跌入泥水。田野终须由农民治理,田野只能生长庄稼,还有农耕人家,它们是土地上紧密相依的几个部分——我们认识了庄稼的颜色,也就认识了这些生长元素。是从什么时候起,田野不再生长庄稼了呢?空间的历程是这么重要,千百年来,土地携带着众多浮华生命,向前。每一个时刻,这块厚实的地面上都在生着,或者死着。没有停滞下来的能量,任何一粒生命的种子,落入其中。不长出枝叶来是没有理由的。不再需要犁耙的田野,不再需要与泥水打交道的人。似乎在一夜之间站到了流水线的跟前,他们生理上做好了气力的准备,而心理上,还须静静地等待着适应时光的到来。

如果留心一下,山村背景里的生动,还是由一些细节组成。这些细节规范着一个村子和另一个村子的区别。在这个生长着成片的龙眼树的村子里,米粒大金黄的花开时,村子热闹起来。遥远的养蜂人载着一箱箱的蜂房来到树下,他们似乎与村里有着无形的契约,果树倚仗蜜蜂的勤劳授粉得以丰收,养蜂人则得到甜蜜。整个村头村尾,响着嗡嗡吱吱的鸣弦声响,人们嗅到了被万千翅羽扇起的幽香,树的主人,在养蜂人告辞的时候,可以得到一罐纯正的花蜜。这是养蜂人表示的谢意。很快,他们继续追花、采蜜,他们本身就是不倦行走的蜜蜂,熟悉各种花树花期,走南闯北,麾下万千子民。村子里总是要有些生人才有比照,他们带着陌生的气味进来,让无数的眼光打量,服饰、发型及至说话声调,都成为话题。龙眼树一年年的少了,房子一幢幢地起来,剩余的灰土、碎渣,都堆在树头上。加速枝叶的疏松、剥离。养蜂人已经不来了,他们肯定还在路上,却把这个村子忘在脑后。这个每年都有一段清幽弥漫的空间,存放在记忆的仓库里。

与背景相适应的细节模糊了,或者消失了,人置其间,就有一些恍惚。我们所能自慰的,就是当我们口头上感叹着既往的种种琐屑时,它已经在我们的中间,对照着我们此刻的生活了。(选自2005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有删节)

13.下面是在文中摘录的两个句子.其中加点词语具有深刻的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它们的理解。(4分)

① 在田野里想念田野。(2分)

②如果留心一下,山村背景里的生动,还是由一些细节组成。(2分)

14.文章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分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并联系全文内容,说说这样 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15.本文语言极富表现力,请对文中画线句子加以赏析。(3分)

很快,他们继续追花、采蜜、他们本身就是不倦行走的蜜蜂,熟悉各种花树花期,走南闯北。

【小题1】文章第二段用了不少笔墨写“斑鸠”、“ 鹞子”及更多的野鸟,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阅读有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6分)

(1)“在田野里想念田野 ”一句中,两个“田野”的含义有何不同? (2分)

(2)“如果留心一下,山村背景里的生动,还是由一些细节组成”一句中“细节”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些细节能使山村背景“生动”起来? (4分)

【小题3】本文语言极富表现力,比如词语运用生动细腻、修辞手法运用形象贴切等。试从不同角度举两例加以赏析。(6分)

【小题4】文章具体写了哪些背景?作者通过这些背景过去和现在的变化表现出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温馨提示]品味关键词语,赏析语言特色

本考点常考的题型有:

1.句中的“此”“那”“这”具体指什么?

2.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或换为××词?

3.结合具体语句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方法总结┃

1.从代词前面的文字中找答案。大多数情况,“这”“那”等代词指代的内容都是它前面的某个句子或某个短语。(就近原则找)

2.(1)进行判断,一般情况是不能替换、调换或删掉的。

(2)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用了此词语后句子的意思。

(3)分析省略或换词时句子会变成什么意思。

(4)下结论,原词搭配恰当,不能省略(调换),或不矛盾。

3.(1)先指出散文的语言特色。常用的词语有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内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活泼、凝练、朴素等;

(2)然后结合具体段落或句子进行分析。

答题模式:本文的语言具有„„的特点,如“„„”(段或句)中„„(简要分析)。 我的反思:

第4篇:写景抒情散文阅读——语言赏析

主讲教师:李华

北京海淀实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课前一开心

考试的十种“死法”:

1、老师不打招呼就考试,居然考得不错,意外死 。

2、考试前怀着隐隐期待,兴奋死。

3、一考完就想知道自己成绩,好奇死。

4、期末考试后放长假,憧憬死。

5、因为考试,音体美全部被语数外代替,遗憾死。

6、明天又要考试,还没复习好,焦虑死。

7、一次考场失利,使我领悟到我只是未成功,并未失败,哲理死。

8、一次成功的考试,使我领悟到上帝只会保佑成功的孩子,明白死。

9、忽然发现,考试是通往世界的尽头和冷酷仙境的通关密语,解开它们,自豪死。

10、遇到不会做的题,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全身通泰死。

知识梳理

阅读思路: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中的语言赏析,是所有阅读要点的综合运用

思路整理——规范的表达 赏析——①选词/修辞

②对象的特征(先外后内)

③作者情感/读者共鸣

第页

金题精讲

题一:

冬日香山

①天寒地冻的时节,我来到香山,领略了香山性格的那一面。

②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香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荫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静的世界。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挑着些已弹去种子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她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草,茸茸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感觉到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④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遒劲的枝,枝上持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树皮在寒风中成紫红色,像壮汉羞脸。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只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柏树或矗立于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你看他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他们头上凛冽寒风中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却无人光顾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柏的骄傲。他们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依然尽情地展现着盎然的绿意,孕育着蓬勃的生机。

⑤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她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qù)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任选一个语段,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赏析。

(1)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

(2)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

第页

题二:

山的图腾

①一到西宁,便感觉到青海山川的不同凡响。这里的奇峰峻岭和条条深邃的沟壑,使我的心灵受到阳刚的洗礼,引起我精神上的强烈震撼。

②那天我们乘车沿山谷间的栈道盘旋而去寻觅黄河的源头时,只见山路侧旁皆为红色的高山峻岭。车子行驶于其中,如同盘旋在燃烧的火焰之中,让我内心升腾起一种从未有过的冲动。友人邓友梅在途中看见山上耸立着的一块充满曲线美的红石时,诙谐地喊道:“看呐!那是诗人舒婷在山巅上向大地吟唱她的新诗呢。”这个比喻可谓天衣无缝,因为那天舒婷刚好穿着一件红色的外衣,亭亭玉立之姿,颇像峰顶上那块婀娜多姿的红石。舒婷没有反驳,她看着窗外的大山,自语道:“人在旅途中,已是美的享受。”她的喃喃之语道破了高原上红色大山诱人的奇丽与娇美。

③我也沉醉于大山的遐想之中:我曾游历过美国西部的“红石山国家公园”,那儿的地质地貌与这儿红色山峦极其近似,但是从气魄上来衡量,“红石山”显得太小家子气了,那就如同一匹孤驼与一条绵延无尽的棕红色的驼队之分。这是远古天崩地裂时,天地造物之神,让大海沉沦地下,让红色高山凸起于东方大地上的杰作。它诱惑一切游人的想象,因为这里不仅有友人戏言的“舒婷读诗”,还有纯天然的“亭”、“台”、“楼”、“阁”;如果将它和时代的距离拉得更近一些,这层层叠叠耸立于云间的山峰,有的像原子弹爆炸后升腾起的蘑菇云,有的像是一条条虹鳟鱼遨游于太空„„其形之怪,其貌之绝,真是让我目不转睛,直到我双眼酸涩时,才愿意眨一眨眼皮。

④我询问司机大山的姓名。他说:“这峡谷叫‘拉水峡’”。

⑤第二座令我为之动情的山峦,当属日月山了。它古时的名字叫赤岭,但是密密的青稞与碧树绿草覆盖了整座山,凸显出它生命的永恒青春。间或,可遥见有一束束彩绸,飘逸在山间,导游告知我,那儿是藏族兄弟举行天葬的祭台。

⑥导游的一句话,便把我们带进了原始古老的氛围中:噢!这是到了古代汉、蕃的分界地了。因而,当汽车向日月山的山脊上攀时,一个古老的故事盘升于我的心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就是穿越这个山口进入西藏的。翻越这座大山时,她因惜别故土,曾拿出父王赐她的日月宝镜,观看镜中“八水绕长安”的美景,泪水凄然而下。此情此景,被奉命来接她的使臣发现,这使臣为驱散她的离情悲楚,偷偷把宝镜换成了石镜。聪颖过人的文成公主见到石镜后,便将宝镜摔碎了,以示诀别故土、踏进西藏的决心。她没想到,此举成了日月山之名称的来由——后人为纪念文成公主那颗亮若太阳和月亮般的心,将“赤岭”改为“日月山”。“日月山”这圣洁的名字,一直延续至今。

⑦下车后,我无论如何也未曾想到,山顶的风有那么大,我差点被吹了个跟头。在这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到了海拔3520米的青藏高原,它不仅让我倍感寒冷,而且心跳加剧、呼吸急促。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去遥想当年宫廷中长大的文成公主,要经历这般磨砺,该有多么艰难!但她没有退却,而是为了民族和谐和中华大业,毅然迈过了这座山,进入海拔更高的西藏。

⑧我和友人把一路上藏族朋友送给我们的哈达都找了出来,将其系在祭台之上。这既是向文成公主表示后来人的敬意,也是向日月山献上一份中华的赤子情怀——因为这座日月山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山岳中的精灵了!

⑨青藏高原的山,是迷人的。西行路上,我在与大山无数次的对视中,心灵得到了最为完美的陶冶。故而写此文,作为青藏高原之行的永恒纪念。

文章第③段有许多句子写得很精彩,请你结合具体语句作简要赏析。

第页

小结收获

秘笈一:纵览全文,涵盖特征

1、小不离大:语段回原文

2、缩大为小:寻找适宜赏析的语句 赏析方法:

1、识别修辞/选取用词;

2、抽取能够具体表现景物外在特征的词语,对应特征词呈现;

3、抽取能够具体表现景物内在品质的词语,对应特征词呈现;

4、作者在其中表达的情感态度。

秘笈二:巧选取,好赏析

1、尽量选取含有修辞的语句

2、有表现力的词语直接指向景物特点也可选择 赏析方法:

1、准确选取有赏析价值的语句(修辞/用词);

2、具体分析修辞、用词;

3、对应特征词呈现景物相关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品质词语;

4、作者在其中表达的情感态度。 语言赏析: 语言赏析要记清,修辞用词两分明。 特征对应要呈现,作者情感并其中。

每课一积累

不必慨叹流星的短暂,它曾为深暗的广漠天庭划下一线光明; 也不必哀怜流萤的轻微,它曾在沉沉寂夜亮出一点火星。

人生的世界,即使如同戈壁,但层层沙粒,却能镌刻着你跋涉的足迹; 孤独和哀愁,也用不着隐瞒和虚饰,那凋零的花瓣,常会飘散出诗意;

痛苦,有时会变成一个美丽,那毕生萦绕心头的柔情,此时会显得更加虔诚有力。

第页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语言赏析

讲义参考答案

金题精讲

题一:

1、(1)语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冬日香山描写成为一个巨人,形象生动。 “抖”“闭”“推”等词语写出了冬日香山除尽繁华、超凡脱俗、神清气朗情状;“正襟危坐”“巍巍然”“静静”等词语写出了冬日香山凛然肃穆、厚重大气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冬日香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语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冬日香山比作焦墨山水图,形象地写出了冬日香山不要掩饰只留本质的特点。语句运用了四字语句描写烟霭、亭台、山石、松柏的特点,景物形象集中,整句散句错落有致,富有节奏,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音乐的美感。表达了作者对冬日香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题二:作者采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将拉水峡比作绵延无尽的棕红色的驼队,将美国“红石山国家公园”的红色山峦比作“一匹孤驼”,表现了拉水峡山脉的绵长以及多座山峰耸立的特点,突出了拉水峡气魄的宏大。表现了作者对拉水峡的赞叹之情。

或:“它诱惑一切游人的想象”一句中作者用“一切”这一副词强调了范围之广(大),写出了拉水峡的景观是令人荡气回肠的大自然的杰作,突出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神奇力量的由衷赞叹。

第页

第5篇:散文阅读之赏析语言特色

一、高考试题回顾:

2010年山东卷《骆驼祥子》

第一段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2012年湖南卷《忆韦素园君》

16.简析“一九二九年五月末”这一自然段情感表达的特点。

2012年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

请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

2012年山东卷《古怪的重水》

第③④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济南市一模试题《中年是不断进化的》(科普文)

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

潍坊市一模试题 《美人如花隔云端》(科普文)

请简要分析下面两句话的语言特点。

(1)它包含了将近200种微观粒子并且描述了这些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而所有的这些微观粒子都是由17种最基本的粒子由不同的方式结合构成的。

(2)希格斯玻色子犹如一个神话传说中的拥有无双美貌的女子,让科学家们前赴后继地追求,却始终不能见得一面。

二、设 问 方 式

1、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简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2、某某段从语言上看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

3、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文章的语言艺术

4、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两处分别加以赏析

三、答题思路

应该从哪些角度去赏析一段文字的语言特色?

1.从用词的角度:

寻找文段中有无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

答:文中╳╳ 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寻找文段中有无使用一定数量的叠音词、拟声词。

答:文中使用了较多的叠音词(拟声词),如:╳╳,使语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

2.从句式选用的角度:

判定文中有无连续使用短句,或者长短句结合的情况。

答:文中多使用短句,如╳╳,使语言简洁明快,富于节奏感。(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

判定文中有无连续使用整句,或者整散句结合的情况。

答:文中多使用整句,如╳╳,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使用整散句结合,使语句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语言的灵动性增强。

3.从手法的使用角度:

①某种修辞手法。

答: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设问、反问、反语)的修辞手法,如╳╳,使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气势、增加文采、感情充沛、风趣幽默)。②某种表现手法。

③表达方式。

4.从语言的整体风格的角度:

答:这段文字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清新明快 (典雅华丽、含蓄蕴藉、辛辣尖锐、方言口语)的特点,如╳╳。

5.从人称使用的角度:

答:这段文字运用了第二人称,如╳╳,使语言亲切自然,富于抒情性。 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特点(一两个词即可);

(抓角度:用词、句式、修辞、风格等角度);

第二步,举例分析(结合文本)

扣内容(析关键词、看上下文)析作用(主旨、情感)

第三步,指出效果(运用术语)

小结:

1、注意考虑答案的角度。

风格:注意积累相关的术语。

用词:叠词、拟声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句式:长短、整散等。

手法: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有的时候还要考虑语体色彩;对科普文来讲,还要考虑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运用。

2、答题模式: ① 概括特点(一两个词即可);

② 举例分析③ 指出效果。

3、赏析作品的语言特点,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

包括:各种修辞的表达效果,各种句式(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的作用,常考文体的语言特点,常用答题词语(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风格的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音韵、构图和结构之美,含蓄与直白,赋、比、兴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等。

表述方式:

1、抓角度(词语、句式、手法、风格、其他)

2、扣内容(析关键词、看上下文)

3、析作用(主旨、情感)明效果

五、常用答题词语

平实质朴,通俗自然

清新朴素,泥土气息(生活气息)

华丽典雅,字字珠玑

含蓄隽永,富于感染力

幽默诙谐,寓庄于谐,夸张讽刺

音节铿锵,韵律和谐,节奏明快

准确鲜明, 生动形象

六、常见语言风格(特色)

平实自然形象生动

含蓄委婉清新明快

洗炼简洁绚丽飘逸

婉约细腻旷达豪放

沉郁悲慨幽默讽刺

整散结合音韵和谐

七、从修辞的角度

常见答题形式:

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__________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抒发了)„„

2、夸张——能突出事物特征。

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强调了„„的思想感情。

3、对比——能突出事物特征,给人以鲜明印象。

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突出了„„(事物)的„„(特征)

4、反语—— ①能显示语言幽默风趣; ②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讽刺、否定了„„,表达了(抒发了)作者„„

5、 对偶——使句子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概括力强。

这个句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表现了„„

6、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匀称,语势强劲。

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匀称,语势强劲,抒发了„„

7、设问——提醒读者注意,引发思考。

这个句子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提醒读者注意,引发思考(设置悬念)

8、反问——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强调„„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强调了„„

9、反复——突出强调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的思想感情。

10、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描写了)„„,抒发了„„

八、散文语言的特点

1、散文语言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和深刻的哲理蕴涵。

2、散文语言优美流畅、清新自然、富有诗意。

3、散文语言常用多种修辞,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文学性。

九、谈谈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例子:

(22)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我总相信,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维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芒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23)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菅芒花与从前的记忆美丽相迭,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结构上,照应开头答应朋友去看菅芒花的邀约,

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②内容上,进一步深化主旨:一方面,是指我心里开始向往菅芒花美丽的景致,另一方面是指作者的心因菅芒花而浮想联翩。只要心中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不管有多少变化,生活永远都是美丽的。

③情感上,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在彻悟人生课题(生命里的常和变)后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第6篇:中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总结方法:题目入手,分析结构,重复出现,问题指标,查找要点,概括中心。看题目知内容、明对象、淸线索、得中心、悟感情、分文体。

找线索的方法:先看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再画出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还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鉴赏评价:

1、选段用形象的比喻从不同的角度来描绘梅雨潭的绿,试仿照例句赏析文中的比喻句。例句: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赏析:这里把皱缬的水波比喻成少妇拖着的裙幅,表现出梅雨潭绿的清亮的特点。

句子: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赏析:这里把滑滑、明亮的水光比喻成鸡蛋清,表现出梅雨潭的绿柔软、鲜嫩的特点。

2、作者是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描写梅雨潭的绿的?有怎样的效果?比喻、对比。作者连用六个比喻:从不同角度对梅雨潭的涟漪以及绿的亮度、纯度等加以表现,写出了梅雨潭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也寄寓着作者的爱。作者用对比手法衬托出梅雨潭的绿是浓淡相宜,明暗适度,恰到好处的特点。

3、文章将收尾时,作者的写作在人称上发生了何种变化,有何作用?由第三人称“她”变成了第二人称“你”。一开始作者感情比较收敛,可随着情感的迸发和投入,作者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冷静,而把自己完全融进了“绿”之中,强烈的抒情需要使作者不自觉地改变了人称。总结方法:抓中心 树形象,运用规律作鉴赏。 归纳散文阅读答题的一些技巧。

1、人称表达及其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2、修辞方法及其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3、表达方式及作用:解题规范: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方式具体分类及作用: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插叙: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4、表现手法: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解题规范:确认所用表现手法,结合文句内容具体作答。 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表: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 扬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以小见大:小中见大,表现人、事。

此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

5、结构内容:

线索、转换、过渡、照应、详略等。

a、结构:①开头结尾的谋划; ②详略主次的安排; ③行文线索的贯穿;④过渡照应的勾连;⑤伏笔悬念的设置。

b、内容:①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②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③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④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7篇:

上一篇: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下一篇:保洁班长一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