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之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考总复习之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共8篇)

中考总复习之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

2、掌握并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技巧,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阅读方法

难点:运用阅读方法、技巧解答常见的中考阅读题。教学流程

一、师导入:记叙文的阅读我们已经训练有一段时间了,从同学们交上的作业中、从和大家的交流中以及在对大家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我发现了大家在做题时所犯的一些共性错误,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再一次一起商讨研究记叙文的一些常见题型以及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来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齐读

二、展示教学目标(学生齐读加深印象)

师:针对目标,结合同学们的具体情况,我们总结了以下这几种中考常见题型。一起来看看:

三、展示中考常见的题型

1、概括一篇文章、几段文字、一个片段的主要内容,弄清楚文章的主旨。

2、品析句子,有自己的见解。

3、联系上下文理解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用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5、谈自己的阅读看法和体会。

四、结合例文引导学生总结阅读方法技巧。

师:下面我们结合例文,在做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记叙文阅读的方法技巧。请同学们阅读短文,并思考文后的问题。

《妈妈是我心中的一团火》 当我刚呱呱出生时,护士就不让妈妈见到我,悄悄地把我抱到哺婴室去。医生 轻轻地告诉她,我的左肘以下没有手。

有一天,7岁的我走出厨房嘀咕道:“妈妈,我不会削土豆皮,我只有一只手。”妈妈在做针线活,她头也不抬地说:“你回厨房去削土豆皮,今后再也不许用这个借口拒绝干活了。”我当然能削土豆皮,用我的右手持刀削皮,左上臂帮着托一下就行了。妈妈知道办法总会有的,她常说:“只要你尽最大的努力,就没有你不会做的事。”

在我读小学二年级时,一天,老师要求我们从猴架这边荡到那边去。轮到我时,我摇头示意不会荡。有些孩子在背后笑我,我哭着回家。当晚,我告诉了妈妈。她拥抱我一下,并做出“让我想想办法”的表情。第二天下午她下班后,把我带回到学校去。她教我先用右手抓住杠棒,用力引体向上,再用左上臂夹住杠棒。当我费力地照她说的做时,她始终站在一边鼓励我。以后每天她都带我去练习。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第二次把我们全体同学带到猴架处的情景。我在猴架上熟练地荡来荡去,曾经取笑过我的孩子们都目瞪口呆

如今当我有不顺心的事时,总感到妈妈仍在我身旁,仍在对我说:勇敢地面对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1、概括本文主要内容及中心。

师:请同学们说说概括主要内容及中心的方法。

说得很好,跟着老师,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一下。边看边理解边记。

一、明确题干的要求。(从答题范围来说,要清楚题目要求概括的是文章哪些段所叙述的事件;从答题语言来说,看清楚题目要求中有没有对字数或者句式的要求。)

二、具体的答题方法:

1、理清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提取文中的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

3、看题目找线索,组合文中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词语。

4、一般陈述的格式为:谁+什么情况+事+结果。其中“人”,特指主人公。

5、用凝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中心,一般格式为: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现了(赞扬了)„„,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2、妈妈知道办法总会有的,她常说:“只要你尽最大的努力,就没有你不会做的事。”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师:某某同学你来回答,回答得不错,说说你的方法。我们一起总结回顾,加深印象。

分析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构方面要看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

1、句子在开头的作用:

⑴开篇点题。⑵引起下文。⑶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⑷渲染气氛。⑸总领下文。⑹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⑻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等。

2、句子在文章中间的作用:

⑴点名事件的意义。⑵抒发作者的情感。⑶承上启下。⑷照应题目、开头及前文。⑸强调的作用等。

3、句子在文章末尾的作用:

⑴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⑵言有尽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⑶引起读者注意、思考。⑷总结全文。⑸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等。

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要紧密联系文章中心分析,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写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征。结尾的抒情议论句还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

3、本文语言朴实却耐人寻味,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简要赏析。师:谁来说说赏析句子赏析语言的方法技巧。说的不错,看大屏幕。品析句子的应对策略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和情感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2)品味句子和关键词。

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4、“我在猴架上熟练地荡来荡去,曾经取笑过我的孩子们都目瞪口呆。”运用联想写出此刻作者的内心想法。

师:谁来说说做这类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5、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读完这篇短文的感受和受到的启发教育。师:这类题的方法技巧是什么? 谈阅读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五、当堂检测:

本节课大家掌握得怎样呢?请同学们打开《渔夫阅读》第60 页,这是我们本堂课的当堂检测题。

六、大家还有哪些问题,说出来,请同学老师帮忙解决。

中考总复习之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2

一、采取“三步走”的复习策略

我们“三步走”的复习策略指的是自四月份开始, 整个复习阶段共分为三个主要的步骤进行:

(1) 分单元复习阶段。预计用六周的时间对十二个单元的内容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复习。当然, 对于重点章节, 重点内容, 中考的热点、重点问题, 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适当调整进度, 适时进行反复的针对性讲解和专门的针对性学生练习, 以达到进一步的突破。为了及时检测复习效果, 每个阶段老师要精选精编一套阶段检测试卷, 为下一阶段的复习奠定基础。阶段检测一般以五次为宜。

(2) 分版块复习阶段。预计用三周的时间, 对五大版块的全部内容进行重点复习, 特别是在分单元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给予重点的复习与讲解, 再配合老师精选的习题加以强化练习, 力争将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都能够解决。

(3) 套题训练阶段。预计用两周的时间完成5~8套试题的学生独立完成和老师的集中讲解。5~8套题的选题应当是结合老师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仔细分析中考考试说明及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后, 在备课组几位老师的共同商讨之下, 精选出来的题目编辑而成的套题。这虽然有老师猜题押宝的意味, 但这确实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套题训练方法和检测学生实际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实施专题讲座的策略

在进行分单元、分版块复习的基础上, 老师要在分析目前学生学习情况和在研究近几年中考题的同时, 能够敏锐地、及时地发现学生存在的既属于中考的热点、重点问题, 又带有普遍性的知识点, 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和有针性地强化练习, 就能专项解决诸多问题。如三大气体的制备方法及其拓展应用、化学用语的意义、酸和碱的通性的实验探究、表格问题、图像问题等, 要精讲精练, 深挖细究, 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这种专题讲座的复习策略, 应该放在前两轮复习的过程中, 适时穿插进行, 效果会比较好, 如果放在套题训练的阶段进行, 就会削弱专题讲座的效果。

三、抓两头, 促中间

好学生在经过了分单元和分版块的两轮复习后, 应对中考应该是很少存在知识性的问题, 有的只是知识点的熟练运用、试题的分析方法、解题技巧和应对中考考场的思想问题。对此, 我采取的是每次考试结束后, 对好学生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针对性试卷分析, 指出他们在试卷中存在的问题是属于知识性错误、知识点存在漏洞, 还是分析题目的思维偏差、答题不细心、笔误等, 以此与他们进行单独交流, 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同时, 指出下阶段的复习方法与策略和重点专注、重点解决的问题, 以便让他们在中考考场上能够避免上述问题的再次出现而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对学困生则要采取重点帮扶的措施, 对他们不要求去深挖那个问题, 而是要面对中考的常考考点进行辅导。课堂上多在他们的面前停留, 多给予他们点拨与指导, 课后多找他们交流, 额外交给他们一些经过努力就能完成的习题。当他们完成这些习题后, 老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及时面批, 肯定成绩, 指出不足, 明确下阶段的复习目标与努力的方向。当出现多数习题完成不好的情况, 但还有几道题目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 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不要让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 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强化训练应考的方法和中考前的心理辅导

许多平时都不错的学生, 但是进入中考考场后, 还是会出现怯场的现象。对此, 我们一要平时就培养学生答题时的“书写规范、内容条理、表述科学、格式严谨”的良好习惯。特别是在填空和实验探究题中出现的主观性、开放性试题和实验设计等问题的语言表述, 以及计算题中的解题格式等方面的训练。二要明确告诉学生遵循先易后难原则依次解答, 对简单题要力求做到一次成功, 对难题先不要纠缠不放, 而是待其他题做好后, 再返回来消灭“拦路虎”, 即使不能完全解出, 也要有一答一, 绝不放过每一分。三要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与技巧。特别是在套题训练的阶段, 要注意指导学生克服粗心马虎的毛病, 把笔尖指在每个字上, 逐字逐句仔细阅读, 努力做到不看错一字, 不审错一题。对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要认真阅读, 挖掘题目的关键字词和语句, 着力于找出解答题目的关键语句和解题的突破口。四要规范解题格式, 保持试卷的干净整洁。五要在复习中引导学生放开思维, 学会整合知识等答题技巧, 不过这些答题技巧应在平时教学中落实到“堂堂训练”中。以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能以良好的心态应考。

中考地理总复习阶段之策略分析 篇3

一、把握地理课程标准,夯实地理学习基础

《地理课程标准》注重用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以往的《地理教学大纲》相比, 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仅仅指向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而且还指向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学习体验,情感释放,梦想追求,体现了知识性、规范性、整合性,对学生终身学习地理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为推动地理学科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经验在于积累,这亦是一个总结的过程。总复习阶段不提倡拉大网式的推进,进行的每一步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了解和掌握哪些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不断增强观察生活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地理学习兴趣,这些生活知识很容易在命题中出现。如,学会看云识天气;会用指南针判断方向;对自然与人为灾害的发生有自我保护措施;评价生活环境质量;怎么利用地理环境改善自身活动;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地理背景等。

二、提高学生读图素养,发挥小组合作效能

在近几年的中考命题中,读图题备受重视,形成了“无图不成席”的准规则,因此,全面提高学生读图素养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我认为读图素养一般指学生对地图的理解与运用,判断与描绘,分析与归纳的认知能力。学生通过读图、填图、绘图、指图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地理素质。地图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它既可以使学生的视角变大,又可以使学生的胸怀变大。会读图就是会用地图来分析地理知识,从而掌握地图的语言,并根据地图上的各种符号与颜色说明各种地理知识的能力。我们每个学生都要仔细审视地图释放的信息,做到心中有图,放眼世界。

复习是对地理知识的连接和再现,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效能,要集思广益,扬长避短,共同提高读图素养,要把小组合作贯穿总复习的始终。通过组内各成员互相交流、互相评价、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理解可以各抒已见,调动学生参与的广泛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训练思维本质、感知心灵语言、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为总复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和合作意识。

三、强调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每个章节的重点往往也是全册书的重点。在地理学科总复习时,教师必须加以强调并将其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总复习也需要评价机制,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要尽心尽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帮助学生突破难以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从而提高总复习效率,为地理中考蓄积力量。

总复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在大力倡导多元性地理学习方式下,将基础性、研究性、开拓性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在复习活动中运用知识,体现学生在总复习过程中的自我调控、自我提升、自我组织的能力,互动性学习是教师与学生在总复习中的对话、沟通、交流、合作的好办法。在复习方式中尤其要重视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探索知识、应用知识,着力突出实践性、自主性、过程性和创新性。另外,还要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主导学生的思想活动品质,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时刻研究和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提升地理综合素质。

四、优化学生学习情境,有意设置变式训练

教师在复习阶段要优化学生的学习情境,要充分利用图片、幻灯、影像、白板等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思维材料,搭建一个有力的跳板,让学生进入一个集中复习的美好境界,帮助学生对客观事物反复感知,在头脑中留下清晰而鲜明的“形象”。顺利地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要主动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疑、问、悟,不断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尽可能让学生发现问题,动手解答。复习时教师不要自己包揽全局,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复习时间和空间,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精心设计复习思路,以引起学生广泛的思考。

在中考地理复习阶段,还要求异求变,有意设置变式训练,“求异”也就是追求答案的多样性,“求变”就是讲究一个问题的多问法。“殊途同归”也可以理解为“条条大路通罗马”。总复习实质上就是信息的交流、碰撞、交叉,要让学生显示自己的力量,直接从客体材料中获取信息。变式训练是地理学科教师在总复习时常用的方法,有利于加强对地理知识的深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获得实践生活体验

作为迎接中考的地理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做到与时俱进,更要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比如一些探索型、应用型、开放型、信息型问题要在复习中多涉猎,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因为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很多社会问题,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在思维和行动上迸发出对社会关爱的智慧火花,促进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和主动思考,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实践体验,“读死书”和“死读书”都是不可取的,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例如,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就能应用到许多地理方面的知识。人们盲目开地、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乱采乱挖等不良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副作用。常见的有:水土流失、土壤板结、草场退化、湿地变质,生物多样性减少、洪涝灾害频发、水体严重污染,以致流行病传播等。这些问题很容易出现在中考命题中,地理教师要培养学生每天看新闻不少于半小时的习惯,从中获得社会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

六、倡导学生自我反思,理清所学知识要素

教师的自我反思能促进其专业水平的自觉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完善其所学知识的要素,使他们能尽快进入复习状态。有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自我反思意识不强,没有结合自己实际制订复习计划,只是被动地听从教师的安排,复习效率可想而知。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弹性,知识空间广阔,地理中考命题又主要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这就要求每位学生要善于审视、总结、归纳和提炼,不断更新自己的复习理念,做一名充满智慧的“温故”者,在复习阶段最大限度地充实自己,实现文化知识储存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达到自我反思服务于复习的新常态。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要多向教师和同学提出尚不明确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打破“心求通而未得”的局面,变被动复习为主动复习,这样,学生的求知欲会更强,质疑情趣会更浓,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得到了双向发展,自然会获取更多机会在复习中寻找到适当的角度和深度,以实现自我突破。

七、复习坚持面向全体,追求学生自由发展

复习的过程也是师生知识水平共同提高的过程,坚持面向全体,能使每个学生在复习中获得理想的效果,追求学生自由发展是在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学生在复习阶段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只有师生共同讨论、研究、探索和交流,才能使每个学习个体的思维和智慧在整个群体中得到凸显和分享,教师要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适当的关怀和照顾,使他们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提高。

学生的智力水平参差不齐,问题是怎样尊重和开发不同层面学生在复习中的创造精神并发展潜能,这是复习的关键所在。教师要从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风格、性格爱好、情绪状态等个性因素分析入手,采取有效策略指导、点拨、鼓励学生规范地复习,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选择和展示的机会,追求学生自由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比如我班的赵同学,属于班级的“学困生”,对于他来说,就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要为他制订丰富、灵活、可行的复习计划,推动其复习进程,提高其复习质量。

语文中考总复习之现代文复习教案 篇4

第一讲:记叙文阅读专题指导(4课时)

一、中考记叙文考点分解:

1.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序。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写、略写与中心的关系,归纳中心意思。3.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中心句,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一些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

4.区别认识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5.阅读小说,能把握人物的性格,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了解故事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记叙文基本知识: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顺序: 1.顺叙

2.倒叙:a.结局—时间先后顺序

b.后发生的事—由“倒”转“顺”,一路往下写。(造成悬念,强调)3.插叙:有无过渡

作用:a.衬托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b.丰富情节 c.深化主题 记叙线索: 1.以时间为线索 2.以人物为线索 3.以事件为线索 4.以地点变换为线索

5.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表达方式:

记叙:所用材料是发展变化着的人和事,有时还包括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的场所;目的是使读者了解人物的言行和事件的经过。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写作特色: 1.从文章的选材看 2.从文章的表达方式看 3.从文章结构布局看 4.从文章的语言运用方面看 中心思想:

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3.分析文章中议沦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4.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

5.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记叙文做题技巧:

整体感知:

——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整体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结构

局部研读:

——抓住关键词语

——抓住中心句子

——体会修辞效果 答题表述技巧:

概括题——(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指代题——①前一句话或某些词语②文章的中心句

作用(效果)——①内容方面:深化„„;突出„„;使更加„„;点明„„;交待了„„

尤其是表述性的题要注意语言连贯精练,内容要全面,力求一语中的。

四、[例题举析]:

中考指导P71《买年画出丑记》

五、[过关训练]:

1、中考指导P74《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

2、中考指导P77《过错》

3、中考指导P80能力提升三

4、中考指导P85《那一片消失了的苇塘》 第二讲: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项指导(4课时)

一、说明文中考考点分析:

1、将涉及说明文基本常识。

2、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不排除课内。

3、内容更关心环境保护、高科技,注意飞船、卫星等方面的知识。

4、题型仍是客观题占主导地位。

5、考题以信息筛选的准确性为重点,兼顾说明语言的准确性问题。

二、了解说明文特点: 概念:

说明文是以 “ 说明 ” 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晋祠》,说明 “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的特征。事理说明文:如《统筹方法》,科学的说明了“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的本质特征。

三、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准确地掌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的对象。

如:A: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

B: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巧记:分列作下举,打摹作画图

六、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准确性注意三方面:

一是要注意分析限制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二是要注意分析表示估计和猜测的词语的表达作用 三是要注意分析词语的搭配

七、说明文的答题技巧:

1、答题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

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

又如《中国石拱桥》“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

2、热点:信息筛选题的做法: 目标:准确认读、准确理解、准确筛选 牢记答题顺口溜:

粗读原文通大意,细读题干做标记,查读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

(1)粗读原文,完成3个任务:(1)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2)给段落标上序号。(3)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

(2)细读题干很重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命题点所在的位置、考查的内容、选择答案的标准

(3)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4)比较选项找出差异是最后一步,即完成答题。

九、[过关训练]:

1、中考指导P104《科学家发现删除记忆法》

2、中考指导P108《历史上的汗血宝马》

3、中考指导P111《桑》

4、中考指导P115《天赐良“源”》 第三讲: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指导(4课时)

一、考点透视:

1、感知文章的论题和论点。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深层意思。

3、理解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文章层次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

5、分析论点

6、领会和分析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7、按要求对问题发表议论,提出见解,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知识:

1、感知文章的论题和论点。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深层意思。

3、理解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文章层次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5、分析论点和论据间的关系,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结构方面的特点。

6、领会和分析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7、按要求对问题发表议论,提出见解,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

(一)议论文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论点

1、概念: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2、特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

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3、位置:

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

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总论——分论——总论

总论——分论

分论——总论

驳论文的结构形式 :摆靶子 ——揭实质——论危害——作结论

(三)语 言

语言的准确性 严密的逻辑性 强烈的感情色彩

(四)论证方式

立论 驳论(反驳的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三、议论文阅读指导: 一通读全文,掌握议论类型 二理清思路,把握中心论点 三剖析结构,分出文章层次 四分析论据,如何论证论点

五赏析语言,借鉴写作手法

四、[例题举析]:

中考指导P91《重建奇迹彰显中国奋进的力量》

五、[过关训练]:

1、中考指导P94《将书读活》

2、中考指导P97《读一本书,做一段修行》

3、中考指导P100《珍惜愤怒》

4、中考指导P102《最是读书滋味长》

第四讲:初中毕业会考暨高中招生模拟试卷语文(一——五)(8课时)

初中数学中考总复习备考之我见 篇5

由于初中数学教学时间紧任务重,一般都是在九年级(初三)第二学期中期考试后才能结束课程进入中考总复习,故而留给初三总复习的时间很短,最多也就3个月时间。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的组织中考总复习,让学生系统的复习巩固初中三年学习的内容,提高数学成绩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的问题。作为一个有着20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数学教研组长,我将自己带领全组老师在中考备考中的经验总结出来,以期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总复习计划是中考成功的先决条。1.研读课标与考试说明,为制定复习计划做充分的准备。

制定复习计划之前,备课组的同仁认真反复的研读课标与考试说明,分别承担了不同的章节,确定出具体的考点,然后把考点细化为知识点(具体的知识点和以知识点为载体的数学思想方法),再把每一个细小的知识点划归到具体的课时中,这样就可以大致计算出总复习所用的课时数。有了总课时数,就可以规划出合理的阶段性复习和时间安排。

2.研究考情,为制定计划明确方向。

一般我们会深入细致的研究了近5年本省中考试题和近3年的命题动向。一般来说中考命题总体力求平稳,都是对初中数学主干内容进行重点考查,并注意把握适当的难度,同时不同程度的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反映了新中考命题的取向,体现出“中考支持课改”的命题思路。这样一来,我们的总复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①紧跟课改,把握课标,要特别关注新课标中新增内容。②打好基础,落实“双基”,特别要与时俱进的认识“双基”———新的“双基”应包括:一是和“图”有关的内容,如三视图、统计图、位似图,旋转平移图等;二是与“函数”有关的内容,如函数的性质及围绕研究函数性质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方法,转化与划归的思想与方法;三是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如统计与概率、树状图的分析应用等问题;四是运算问题,包括运算技巧和运算能力问题等③抓住通法,培养能力。特别是新课标倡导的六种能力和一个意识在总复习时要着力培养,即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概括抽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研究学情,确保计划的可行性。

一方面我们请上届参与中考复习的老师做专题讲座,熟悉和了解往届的复习情况和学情,为我们制定计划提供了特别宝贵的资料;另一方面我们对本届学生的学情也要做全面细致的分析,一般都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少、对整个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等,确保计划的可行性。

4.在综合考虑上述三个方面的情况下,最终制定出适合本校学生的中考数学总复习计划:第一阶段复习是以教材为重点的“双基”复习,大概从三月下旬到四月底,用时一个半月。目的是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熟练的掌握课标和考纲所要求的最基本的“双基”知识;第二阶段复习主要是以专题为主的知识网络体系构建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复习,大致用时一个月,即五月份。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形成网络体系,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能用他们解决具体的问题;第三阶段复习是以模拟考试为主的综合训练,计划用时一个月,即从五月底到中考前。目的是通过综合训练,检测学生具体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及时拾漏补遗,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第四阶段利用三到四课时对学生进行考前的心理辅导。整个复习过程设计了四次模拟考试。

二、有条不紊的落实复习计划是中考成功的坚实基础。

1.扎实的第一阶段复习是夯实“双基”的先决条件。按照总复习计划,这阶段复习我们以教材和课标为复习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结合中考教辅资料,引导学生对所有的考点进行地毯式复习。这一阶段我们没有急于求成,而是稳扎稳打,使学生搞清楚知识盲点,掌握基础知识和解决问题所必需的基本技能,从而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积累和增加。为了更好的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老师精选和改编教材与辅导资料上的练习题给学生布置成作业,并且控制题量(6—10道题),力争当天复习的内容当天消化和巩固;每一周给学生配一套针对本周复习内容的综合练习,老师批改讲评,学生巩固提高;每一月进行一次月考,及时检测学生对所学习的双基掌握的情况,及时拾漏补遗。

2.有针对性的第二阶段专题复习构建了知识体系,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专题复习的综合性和为了高质量完成复习计划,我们充分发挥了集体备课的优势,大家先集体讨论,把所有的考点划分为若干个专题,然后每位老师承担一个专题的备课任务,提前一周提交备课组集体讨论,对本专题考向与考情的把握程度、对所涉及的思想方法理解与渗透程度、所备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所选例习题的代表性与综合性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的讨论,然后作为大家进行第二阶段总复习的教育资源。这样做既充分发挥了集体的优势,又使复习内容更能体现专题性,同时又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在这个阶段我们特别关注了新增“双基”的教学和知识交汇处的复习指导,通过专题复习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网络化,使学生把“双基”与数学思想、方法有机的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数学体系。这一阶段的练习仍然采用第一阶段的“三级”训练(天、周、月),但每天训练减少了题量(6—8题)而增加了题目的综合性,周练习和月考更加关注了知识点的全面性和题目的代表性。

3.第三阶段共进行了四次大型的模拟考试,每周一次。试卷自己命制,确保试题的质量;试题全批全改,教师针对每一个学生答题情况进行详尽的分析讲评,帮助学生寻找差距,拾漏补遗,同时主要指导学生答卷的规范性和答题技巧,指导学生得分方法(那些题必须得分,那些题通过努力可以拿分,那些题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果断放弃)和考场的时间分配等;通过这一阶段的模拟训练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了和应试能力,为学生参加高考做好了适应性训练。

4.及时到位的考前心理辅导为学生做好了应考的心理准备。经过模拟考试后,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心理压力,个别成绩不理想的同学甚至有放弃中考的想法,于是老师便通过集体讲座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做考前的思想动员工作,缓解中考临近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为学生信心百倍的走向高考做好了心理准备。

三、团队的协作精神为中考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一个优秀的集体一定是一个能够协同作战的团队,一定是有一大批有大局意识,敬业爱岗的队员。集体的成功就是个体的成功,但个别人的成功并不代表集体成功。正是基这种大局意识,我们教研组和备课组一直以来都是发扬协作精神,精诚团结,协调作战。从复习计划的制定、章节与专题备课到月考试题和模拟试题的命制、练习的精选与改编都是我们集体讨论的结果。在整个总复习的过程中,人人顾大局,挑重担,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从而保证了每一个阶段复习的顺利进行,为高考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正是由于我们的团队协作,才保住了我们中考备考的顺利进行,也才有了我们的数学中考成绩稳居全区第一的骄人成绩。

四、中考备考中必须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中考总复习之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6

记叙文-----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记叙线索、线索:地点线 人线 时间线 事线(明暗两线,人物情感、行踪)、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地点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题型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记叙:是事物动态(如人物的经历、事件的进行、空间的转换等)的述说,重在过程性,时间这一要素是十分突出的。

一、理清记叙顺序:顺 倒 插 补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层次清晰,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二、记叙的人称:1 2 3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便于直抒胸臆,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

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抒情: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方式。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人物描写: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景物、场景描写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B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事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 揭示社会现实。

描写法又分为:白描(无比喻修饰,以叙述代替,重在传神)、细描(细腻深刻、修饰较多);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通过旁人的眼睛或者周围事物来描写);主观描写(带感情色彩)和客观描写(不带感情的准确的,如在说明文中)。

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文章的结构

1、划分段落、层次:

答题技巧:一是抓文章的线索、表达方式变换、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二是借助文中过渡句,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

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

方法:A.从内容方面,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在中间: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在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B、从结构方面,起承上启下的句子: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C、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分析词语

1、词语选用

方法: A、从程度、范围、感情色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B、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方法:A、一般是往前找;

B、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解词 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 X X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4、修辞赏析 运用有修辞赏析语言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 XX 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 ”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5、对文章语言的赏析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加语言特色词语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感染力等。)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

谈看法或体会或感受

答题模式:先用1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2-3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若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结合亲身经历。

概括段意、层意、中心

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首段或尾段句、议论抒情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②用概括法,概括出各段的意思。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层意)。

总结中心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给文段拟标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作用

1、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 XX ”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3、手法的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附 1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中考总复习之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7

一、反思:过去中考阅读理解复习存在的误区

1.重课外轻课内。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中考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大量的课外文章出现在语文试卷里,题目越来越灵活,涉及的内容也更宽。在这样的中考趋势下,有的教师就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课内的文章反正当初已讲过一遍,不复习无所谓,还不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课外阅读练习。其理论依据是,这样既省时,又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重练习轻指导。也许是大家都觉得中考复习时间太紧的缘故吧,一些教师唯恐学生题目做得太少了,得不到练习,也是几乎一天到晚试题试卷漫天飞,最终弄得学生也身心疲惫,根本来不及去反思总结。当然老师也来不及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分析归纳。其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越是临近中考学生越需要答题的指导,而不是如海的习题操练。作为教师首先应当给学生“指引方向”,而不在乎老师“累得满头大汗背着学生走多远的路”。

二、明确:中考记叙文的考纲、考点

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如能从内心深处明白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那么一切都迎刃而解。教师组织学生中考记叙文复习第一要务便是让学生明白记叙文考什么。教师指导复习时和学生一起回顾三年来的语文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系统归纳记叙文的基础知识、总结考点,并找到答题的思路与技巧。学生灵活掌握,又怎会失分太多?

考点归纳:1.整体感知,概括文章内容。这主要涉及记叙文的六要素,复习时提醒学生答题要注意一些变式题,诸如段意概括、文章标题的拟定、新闻导语的补充等。

2.记叙的结构、顺序及人称的考查。理解文章思路,结构层次,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的记叙线索,并领悟其作用;明确常用的几种记叙顺序诸如顺叙、倒叙、插叙,及其作用;理解记叙人称特色作用。

3.语句品析,这是历年中考重点。复习时必须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语境去理解文中词语的特殊含义、言外之意及深层含义。以下句子须予以关注。(1)起始句、中心句,开门见山,引起下文,统领全篇或揭示对象。(2)转承句,承上启下,使得文章思路清晰。(3)议论句揭示文章主旨,升华主题,内涵深刻,启人深思。(4)抒情句,表达情感引起读者共鸣。(5)写景句,或渲染气氛,或烘托人物思想情感,或推动情节发展。(6)修辞句,结合具体的修辞手法来分析,规范答题,可以给学生一个答题模式,如分析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时,就可按照模式来回答:“判定修辞 + 生动形象地(表达效果)写出了 + 写作对象 + 特征 +表达的情感”。

4.艺术手法的赏析。记叙文中对比与烘托、象征与联想的运用;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转折与悬念的安排;虚实结合、详略安排等技法也经常行之于试卷之中。

5.深入领会文章表达的事、情、理,并能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拓展延伸,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探寻:记叙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

1.答题原则: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必须明确做阅读理解题的原则,即整体性原则。学生答题时要引导他们有语境意识,学会根据上下文去完成考题,绝不可以“一厢情愿”地游离于文本之外,信马由缰地任意发挥。关于这一点具体来说,整体性原则就是考字看词,考句看段,考段看篇。

2.答题方法:凡事都有个方法问题,方法对头才会事半功倍,尤其初三学生临近中考时间紧、任务重,教师绝不可以带着学生搞题海战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复习,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地塞答案。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得益于法”。这里笔者把记叙文(当然也适用于所有的现代文) 的阅读答题方法做一个归结,即“三读两做”五步答题法,希望对今后的教学能够有所帮助。方法陈述如下:“先读文题和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初读全文,感知文章内容,明大意———根据初读顺藤摸瓜找答案,做易题———找准所谓的难题涉及到的段落去精读———做难题,根据局读上下勾连定答案。”

中考总复习之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8

一、(2016·河北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

②他不能再等了。原来的计划是买辆最完全最新式最可心的车,现在只好按着一百块钱说了。不能再等,万一出点什么事再丢失几块呢!恰巧有辆刚打好的车(定做而没钱取货的)跟他所期望的车差不甚多;本来值一百多,可是因为定钱放弃了,车铺愿意少要一点。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我要这辆车!”铺主打算挤到个整数,说了不知多少话,把他的车拉出去又拉进来,支开棚子,又放下,按按喇叭,每一个动作都伴着一大串最好的形容词;最后还在钢轮条上踢了两脚,“听听声儿吧,铃铛似的!拉去吧,你就是把车拉碎了,要是钢条软了一根,你拿回来,把它摔在我脸上!一百块,少一分咱们吹!”祥子把钱又数了一遍“我要这辆车,九十六!”铺主知道是遇见了一个心眼的人,看看钱,看看祥子,叹了口气:“交个朋友,车算你的了;保六个月:除非你把大箱碰碎,我都白给修理;保单,拿着!”

③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的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了,他坐在了水簸箕的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

④怎样过这个“双寿”呢?祥子有主意:头一个买卖必须拉个穿得体面的人。最好是拉到前门,其次是东安市场。拉到了,应当在最好的饭摊上吃顿饭,如热烧饼夹爆羊肉之类的东西。吃完,有好买卖呢就再拉一两个;没有呢,就收车;这是生日!

⑤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心里舒服,买卖也就更顺心。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⑥可是,希望多半落空,祥子的也非例外。

(选文略有改动)1.祥子为什么把买上新车的日子当成自己的生日?(3分)2.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1)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对加着重号的词语进行赏析。)...(2)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加着重号词语表现了祥子怎样的心........理?)3.从选文第⑤段内容看,祥子是怎样的一个人?(3分)4.结合全书内容,说说祥子的“希望”是怎样一步步落空的。(4分)

二、(2015·河北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寒冷的冬夜

那是一个冬日的夜晚,我们几个人从茶店里出来,顿时感到寒气袭人,马上把衣领拉了起来。还不到十点钟,行人已经很稀少了,路上静悄悄的。

风稍稍小了些,天却冷得更加厉害了。路上结成的冰,反射着点点灯光;一踏上去,就可能使人跌倒。入冬就冻了起来的路,在人的脚下,发出清亮的声音。

“我们回家去吧。”

两个同伴向南走了,我们三个人该向北去。因为还有一段颇远的路程,我们只好叫人力车。原以为街上是冷静的,可是一声呼唤之后,许多辆车子都朝我们这里赶来。

车夫们争着说:“您到哪儿?我拉您去。”

刚把要去的地名说出,他们就开始讨价,还没有等我们还价,他们自己就一直把价钱少了下去。“一毛钱。” “四十枚。” “三十六枚吧!”

“三十枚我送您回去。”

听到这样的价钱,我就说:“三十枚就三十枚,要三辆。”

要价最低的那个车夫,立刻就嚷着是他先讲好了的,另外两个车夫也争着附和,这样就说定了。我走近那个车夫,分明地看到那只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他放下车把,我并没有坐上去。

他说:“请您坐上去吧。” 我没有回答,脚也没有动。

他似乎明白了什么,就对我说:“您放心,保准送您平安到家。” “我,我倒没有什么,只是你……”

“我今年十九岁啦,已经拉了两年半的车。” 显然这是不确实的,他那样子最多也不过十六岁。“你知道到那里去还得爬一座桥,路又不近……” “我常走,您就上车吧。”

也许是因为天气寒冷,他的声音有点儿发颤。在昏暗的灯光下,我看见他的脸是那么瘦小,他的身子是那么单薄,好像还生着病的样子。

“我还是换一辆吧!我怕……”

话还没有说完,就有一辆车跑到我跟前,可是我并没有马上坐上去,我从衣袋内掏出一些钱,给那个失望了的小车夫。

“你不用拉我了,这点钱给你。”

他坚决地摇着头,俯下身拾起了车把,眼睛里冒着愤怒的光。“你的年纪太小,你不该拉车,太劳苦了会伤害你的身体……” “我的年纪一点儿也不小,家里人说我该养家了。” “拿去这点钱吧。”

“凭什么要你的钱?我要靠卖力气赚钱的!”

说完,他径自掉头走掉了。跟我同行的两个友人的车子早已走了,只有我呆呆地站在那里。我感到十分孤独,觉得自己好像是生活在一个陌生的世界中。我一点儿也不懂得别人,别人也不懂得我。小车..................夫也许是对的,难道是我错了吗?

握着铜元伸在冷空气中的手有一点儿僵了,我只得缩回去。我的心也冻结了,在这寒冷的冬夜,在那怨恨的眼光里。

我终于坐上了车,一任车夫送我到任何地方去。

1.“我还是换一辆吧!我怕……”中,省略号省去的内容是什么?(3分)

2.请简要赏析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3分)3.结合选文中加着重号句子的内容,谈谈你阅读后的感悟。(3分)

三、(2017·河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春风里的山茶花

①今年,春天的脚步仿佛来得迟一些,但窗外的那棵山茶花又开了。

②我坐在办公桌旁,抬头面对窗外,就可以看到在春风里绽放的火红的山茶花。③每每走过树下,我都会驻足片刻。

④这是一棵野山茶花,非常普通,树干和树叶与满山遍野的油茶树没有什么区别。树高不过三米,树冠呈伞状,树干表皮如小孩的皮肤,黄里透着淡红色,细看表面还有一层白色粉末,光滑圆润。椭圆形的树叶比油茶树叶略显宽大而厚实,树叶正面青绿油亮,背面深绿略显粗糙,叶缘有微小的齿痕。山茶花树四季长青,春夏生长速度较快。初秋时节,枝头就孕育着莲子般大小的花蕾,那小小的花蕾经过秋霜冬雪的洗礼,当第一缕春风拂过枝头,总有一两朵茶花就会迎风怒放,露出红艳艳的脸庞。即使遇到冰冷的雨水,甚至是湿润的冰雪,茶花也义无反顾地张开宽大鲜红的花瓣,向人间吐露出金黄色的花蕊,传递春的芳香。

⑤如今已是花满枝头,如火如荼。在春日的阳光下,叶子绿油油地泛着润泽的光,在层层叠叠叶片之间,那花朵色泽鲜红亮丽,还有几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吐出一点儿诱人的花蕊,欲张欲合。那血红色的花朵,随风抖动,显得超然脱俗,神韵天然,鲜艳而不妖冶,与河岸上粉红的樱桃花,金花色的香叶子花交相辉映。

⑥人们路过树下都不由地赞叹:这花真美!⑦但没有多少人知道这棵野山茶花的故事。

⑧二十年前,我刚师范毕业就到这所农村学校来工作。有一年春天,老校长从深山高岭的高田村家访回来,带回一支野山茶枝丫,把它扦插在学校的花池里。来年春天,茶花树长出了嫩绿的芽叶,野山茶居然活了。

⑨岁月无情,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岁月有痕,茶花树已高过人头,校长也已老了,昔日和小伙子们一起在球场疯狂的汉子已成了白发两鬓的老人。他常说:“我的一生曾经荒废了十八年,人这一生有几个十八年啊!”他原在外县一所中学工作,也曾在家劳动耽误了十几年。20世纪八十年代末,家乡建了一所中学,于是,他离开那所条件优越的学校,来到偏僻的家乡开始新的旅程。他常常对我们说:“乡亲们不容易啊,为了孩子读书,村民勒紧腰带,扛着木材来建这所学校。我们老师肩上的担子重啊!”

⑩命运又一次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九月,正是山村孩子高高兴兴背起书包上学的日子,他却突发脑梗塞而卧病在床,不得不提前离开自己热爱的校园。因为他爱养花,办理退休时,我说帮他把那棵茶花树移走。他双手扶着那树干,抬头仰望树冠,说还是不移了,这里更适合它。就在他退休后的第二年春天,这棵山茶花第一次开花了,虽然仅仅零星几朵,但是开得很鲜艳,展开的鲜红花瓣就如孩子圆润而灿烂的笑脸。

⑪于是,每年的初春,当第一缕春风拂过枝头,总有花儿迎风绽放。在树下,常常有孩子追逐嬉戏,也常有阵阵的啧啧称赞声。每天,孩子们按时扫去地上的落花,却从未见过有人采摘。树上,常常看见各种鸟雀跳跃在花丛之中,与飞舞的蜜蜂争相吮吸着花蜜。一只黄雀立在枝头,拍打着深黄色的翅膀,唱着嘹亮的赞歌:又一个春天来了!

⑫今年,我从教正满二十年。花开花落,一个愣头青年,现已是不惑之年,岁月在我的额头刻下了挥之不去的痕迹,我没有幽怨,更多的是感激上天给予的恩赐。有时,回校看望我的学生会好奇地问我,这么多年了,那么多的老师,有的改行了,有的调走了,有的进城了,我为什么还留守在学校。也有朋友心怀善意地和我开玩笑,说我不思进取,原地踏步。我都会一笑了之。这里,有我的父母,我的亲人,我的学生,我觉得这里更适合我,我的根已深深扎进这片深黑色的泥土,哪怕严寒酷暑,我等待的是山林里拂过的一缕春风,释放的是脉络里输送来的芳香,渲染的是生命里张扬的颜色,然后,从枝头悄悄滑落,化作春泥碾作尘。

⑬今年,春天的脚步确实来得迟一些,但窗外的那棵山茶花又开了。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2分)2.阅读第⑫段,说说我从“愣头青年”到“现已是不惑之年”,一直“还留守在学校”的原因。(2分)3.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4.文中第⑦段有什么作用?(3分)

5.文中的老校长和“我”,作为一名教师,为了山村的教育事业,一直扎根山村,默默坚守。读完上文,请谈谈你对这样的老师的评价。(3分)

四、(2017·河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新筑的窄长的路基一天比一天长,不断地伸进森林。

在离车站不远的地方,立着一座石头房子的骨架。里面一切可以搬动或拆卸的东西,都被匪帮抢走了,炉灶的铁门变成了大黑窟窿,门窗变成了张口的大洞。从破屋顶的窟窿里看得见椽子。

唯一残留的东西就是四间房子里的水泥地面。每夜,那400个人就穿着被雨淋透了的和沾满了泥浆的衣服,躺在这块地上睡觉。大家都在门口拧衣服,泥水从衣服上流下来。大家使劲地咒骂着这坏天气和泥泞。他们在铺着薄薄一层麦秸的水泥地上紧紧地挤着,竭力想用体温来相互取暖。衣服冒热气了,但是,它从来也没焐干过。雨水渗过遮着窗子的麻袋,流到地上。雨点像敲鼓似的打着屋顶上残留的铁皮,冷风不断地从破门外面吹进来。

厨房是一座破旧的板棚。早晨大家在这里草草吃完茶点,就到工地上去。午饭是单调得要命的素扁豆汤和一磅半几乎跟煤一样黑的面包。

城里能够供应的只有这些东西。……

天刚透亮,一辆沾满泥浆的汽车开到了火车站,车上装着一袋袋面包。小利特克疲惫地从车上爬下来,他因为一夜没有睡觉,脸色很苍白。

为修建铁路而进行的斗争越来越艰苦。铁路管理局送来通知,说枕木用完了。城里也找不到车辆,不能把铁轨和小火车头运到工地上来,而且发现那些小火车头还需要大修。第一批筑路人员眼看就要到期,可是接班的人员还没有着落;现有的人员已经筋疲力尽,要把他们留下来再干,是不可能的。

旧板棚里点着一盏油灯,积极分子在这里开会,一直到深夜还没有散。

第二天早晨,托卡列夫、杜巴瓦和克拉维切克到城里去了,还带着六个人去修理火车头,运铁轨。克拉维切克是面包工人出身,这次派他到供应部门去当监督员,其余的人都到普夏—沃季察去。

雨还是下个不停。

保尔费了好大劲才把脚从泥里拔出来。他感到脚底下冰冷彻骨,知道是那只烂靴底掉下来了。他从到这里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吃这双破靴子的苦头。靴子总是湿漉漉的,走起路来里面的泥浆扑哧扑哧直响。现在倒好,一只靴底干脆掉下来了,他只好光着脚板泡在刺骨的泥泞里。这只破靴子害得他活都没法干。他从烂泥里捡起破靴底,绝望地看了看。虽然他已经发誓不再骂人,但是这次却怎么也忍不住

了。他拎着破靴子朝板棚走去。他在行军灶旁边坐了下来,打开沾满污泥的包脚布,把那只冻木了的脚伸到炉子跟前。

(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选文的内容。(3分)2.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3分)3.最后一段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保尔的靴子有什么作用?(3分)4.下面是有关保尔的故事情节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筑路 ②做电厂工人 ③被捕蹲监狱 ④骑兵队征战 ⑤疗养院治病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①⑤ C.②④③①⑤

D.④③⑤②①

五、(2017·河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我进房间后不久,那母马就从草席上站了起来。它走近我跟前,仔仔细细地把我的手和脸打量一番之后,竟露出了极为鄙夷的神色。接着它就转过身去向着那匹灰色马了。我听到它们一再地说起“耶胡”这个词儿,虽然那是我学会说的第一个词,可它的意思我那时还不明白。不过没过多久我就弄清楚了,这使我永远感到是一种耻辱。灰色马用它的头朝我点了点,又像刚才在路上时那样“混,混”了几下,我明白那是叫我跟它走。它带我出了房间,来到一个像院子一样的地方,那儿离马儿住的房子不远还有一座房子。我们一走进去,我就看见三只我上岸后最先看到的那种叫人厌恶的畜生。它们正在那里吃树根和兽肉,我后来才发现那是驴肉和狗肉,有时也吃病死或偶然致死的母牛肉。它们的脖子上都拴着结实的枝条,另一头拴在一根横木上。它们用两只前爪抱住食物,再用牙齿撕下来吃。

②马主人吩咐它的一名仆人(一匹栗色小马)将最大的一头解下来牵到院子里。我和那野兽被紧挨着排到一起后,主仆二马就开始认认真真地比较起我们的面貌来,随后即一遍又一遍地说“耶胡”“耶胡”。当我看到这只可恶的畜生竟完完全全是个人的样子时,恐惧和惊讶简直无法形容。它的脸真是又扁又宽,塌鼻子,厚嘴唇,大嘴巴,但与人的这些差别在所有野蛮民族的人身上都是很平常的,因为野蛮人总让他们的小孩子趴在地上,或者背在背上,孩子的脸贴着母亲的肩膀擦来擦去,面部轮廓就走了样。“耶胡”的前爪除了指甲长,手掌粗糙,颜色棕黄,手背长毛之外,和我的手没有什么两样。我们的脚也有同样的相似之处,差别也和手的一样:这我心里非常清楚,然而马不知道,因为我有鞋和袜穿在脚上。身上其他各处也都相同,只是它多毛,颜色也不一样,这一点我刚才已经说过了。

③这两匹马感到疑惑不解的问题,大概是看到我身体的其他部分和“耶胡”的大不相同,这都是我衣服的功劳;对于衣服它们是毫无概念的。那匹栗色小马用它的蹄子和蹄(骨交)夹了一段树根给我(它们拿东西的方法我以后有合适的机会再来细说),我用手接了过来,闻了闻,重又十分礼貌地还给了它。它又从“耶胡”住所里拿来一块驴肉,可是气味极其熏人,东西我都不吃,它于是就把这驴肉扔给了 “耶胡”,结果一下就给它们狼吞虎咽地吞吃了。之后它又给了我一小捆干草和一马球节燕麦,可我都是摇摇头,表示这两样令我恶心得想呕吐,赶紧把头侧向了一边。说真的,我现在倒真提心起来了,要是我遇不上什么同类的人,我是一定会被饿死的。至于那些龌龊的“耶胡”,虽然那时没有人比我更热爱人类了,我也无论如何不能承认它们就是我的同类,我还从未见到过这么可憎厌的生物,我住在这个国家的那段时间里,也是越接近它们就越觉得它们可恶。这一点,那马主人从我的举止上也已经看出来了,于是它就吩咐把“耶胡”带回窝里去。接着它就将前蹄放到嘴上,动作看上去非常从容自然,却令我大为惊讶。它又做了别的一些姿势意思是问我要吃什么。可是我无法做出让它明白我意思的回答,而即使它明白了我也看不出能想到什么办法为自己弄到食物。正当我们处在这种境况下时,我看到旁边走过一条母牛,我因此就指了指它,表示想上前去喝母牛的奶,这一下倒是起了作用。它把我领回家来,吩咐一匹做仆人的母马打开一间房间,里面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存放着大量用陶盆和木盆装着的牛奶。母马给

了我满满一大碗,我十分痛快地喝了下去,顿时就觉得精神大振。

1.这部分节选出自名著《 》,作者是。(2分)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部分内容。(2分)3.慧骃是怎样对“我”进行审查的?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4.联系小说,说说慧骃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作者描绘慧骃国有什么意义?(4分)

六、(2017·河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甜橙树

①在油麻地最大的一棵甜橙树下,傻子弯桥睡得真香啊!

②三瓢、浮子和红扇来到甜橙树下,低头弯腰,轻轻地绕着弯桥转圈,转累了,就轻轻地坐下来,或望着睡得正香的弯桥,或互相挤眉弄眼,或各自挪挪屁股,脸上都有一种压抑不住的快乐。

③三瓢觉得腿有点坐麻了,拉着浮子跑到甜橙树背后撒尿。红扇害臊,嘴咕嘟着,将脸扭到一边。当三瓢、浮子系上裤子,低头看了一眼由他们尿成的小小烂泥塘时,他们同时互相感应到了心里生起的一个念头。三瓢捡起一根小木棍,浮子摘了一张青麻叶,红扇拔了四五根狗尾巴草,他们先是在弯桥脸上涂了个“八”字胡,然后干脆扔掉手中的狗尾巴草,直接用手蘸上青麻叶上的黑泥浆,在弯桥脸上涂抹起来……

④红扇先笑起来,随即三瓢他们一个接一个地笑了起来,笑声越来越大,越笑越疯,直笑得东倒西歪。

⑤弯桥在笑声中醒来了。惊奇地说:“三瓢、浮子、红扇,你们都在这儿呢!”他半眯着,“你们知道吗?我刚才做了一串梦,把你们一个一个地都梦到了。”

⑥三瓢、浮子、红扇有些惊讶与好奇,一个个围着弯桥坐在地上。

⑦“先梦见的是红扇。那天很热,热死人了。我跟红扇躲到甜橙树下吃橙子,一人一只大橙子。吃着吃着,树荫变小了,越变越小,我们就挤一块儿。树荫越来越小,下面只能站一个人,红扇让我在树荫下,我跳出来,她又把我推到树荫下。我不干,她就跺脚。树荫像一把伞,阴凉阴凉的。红扇就站在毒太阳下,渐渐地,她的头发晒焦了,红扇用舌头舔焦干的嘴唇,我看着就哭了,一大滴眼泪掉到了地上,潮了。潮斑长大、长大,不知怎地,就变成了树荫,越变越大,越变越大,一直又变到一块田那么大。”

⑧三瓢、浮子和红扇都坐着不动。....⑨“接着我就梦见了三瓢,”弯桥回想着,“是在荒地里。我们走了好多天好多天,就是走不出荒地。那才叫荒地呢,看不到一条河,看不见一点绿,满眼的枯树、枯草。我总是走不动,三瓢就使劲拉着我。枯草突然就烧着了,一忽儿就变成了一大片火,三瓢拉着我拼命跑。后来,我实在跑不动了,三瓢解开裤带,拴在我脚脖子上,拖着我往前走。不知走了多久,三瓢看到一棵甜橙树,就爬到树上摘橙子,不知怎地,那橙子老是跳来跳去,三瓢就朝那颗橙子扑过去……‘扑通’一声,他连人带橙子从空中跌下来。我大声叫他,他醒了,把橙子送到我手上。我推了回去,他又推了回来:‘吃吧,就是为你摘的。’”

⑩三瓢、浮子、红扇都往前面挪了挪。...⑪弯桥看看天,有了回去的意思,但看到三瓢他们并无一丝厌烦的意思,就又回到说梦的念头上:“最后梦到的是浮子。梦里,我先见到我妈。她朝我笑,还朝我招手,可我就是过不去。我看到妈妈眼里都是泪,亮晶晶的,妈妈忽然就不见了,半空中传来了妈妈的声音:‘我在大河那边……’浮子来了,他陪我坐在大河边,一直坐到天黑。第二天,我又坐到大河边,浮子没来,红扇来了,说浮子要砍倒他们家最好的那棵甜橙树。我问红扇:‘他想干什么?’红扇说:‘做船,为你做船。’我拔腿就往

浮子家跑,刚到门口,就听到‘咔嚓’一声,甜橙树倒了。我踩着满地乱滚的甜橙跑过去,他却朝我笑笑:‘你要见到你妈妈了……’”

⑫弯桥望着他的小伙伴们,泪光闪闪。⑬三瓢、浮子、红扇都低着头。...⑭红扇哭起来。

⑮三瓢、浮子走到烂泥塘边,红扇也过来了,他们将黑泥浆涂到自己脸上,只留下一双眼睛眨巴眨巴的。

⑯四个孩子,像四个小鬼一般,在甜橙树下转着圈儿,又唱又跳……

(根据曹文轩同名小说改编)1.如果将题目“甜橙树”换成“弯桥”好不好?为什么?(3分)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3.请赏析选文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4.选文第②段和结尾处画线句都写到了孩子们的快乐,但其间又有怎样不同的含义?(3分)

七、(2017·河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棉花开进阳光里

①棉花,似乎不能够算是花的一类,尽管它也能开出五颜六色的花朵,但开花不是它们的目的,相对于它们的价值,开花只是它们生命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②棉花是五月初才开始生长的。

③当夏天的风吹软了整个乡村,土地也开始渴望种子的深入。农人用铁锄犁开一条条土沟,肥沃的土地,向人们张开温暖的怀抱,种子们从农人的手里扑向土地,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

④劳动把种子和土地紧紧地联系起来。

⑤天气渐渐暖和,种子悄悄地发芽出土,带着土腥味,在阳光中小心地露出尖嫩的头角。在棉苗的生长过程中,农民完成了与土地的交流,把自己的生命扎进土地的深处;也因为农人,棉苗才得以安然地展枝拔节。

⑥农人们虔诚地呵护着它们,好像土地的主人;棉苗却主宰着农人的梦,把这种梦想牵引到八月的天空下去盛开。

⑦我不止一次跟着父母去地里侍弄棉苗。五月的田间地头,到处是弯腰耕作的农民。俗话说,花见花,四十八。意思是说在棉苗开出第一朵花后的四十八天后,就可以捡棉花了。说这些话的时候,棉苗还是三寸来长,暗红的秆和嫩绿的叶片,距离那些软融融白花花的收获还差着两个季节。但这一点也没影响到父亲脸上安稳的笑容,仿佛收获是明天的事情。风已经很暖和了,泥土里有丰富的水分和养料,空气中有阳光热切的扶持。父亲相信,有这些就足够了,棉苗会放开了脚步,在土地上生长出茂密而丰实的世界。

⑧棉苗渐渐地长粗长高,距收获越来越近了,阔大的叶片、红紫色的花、结实的翠绿的棉桃,像一群穿红着绿的农村少女,在阳光和风雨中尽情地展示着健美的生命。

⑨棉地里渐渐看不见地皮了,农人们低着头小心地除去一根根杂草,汗水沿着脸颊无声地流淌,滴进脚下的土地里,滋润着棉花。一天就这样滴进了土地;一段岁月,一辈子就这样滴进了土地深处。

⑩棉苗一茬一茬地生,农人一辈子一辈子地劳作,阳光永远充满热情,土地永远年轻。⑪八月,才是棉花盛开的季节。

⑫在这个炎热的季节里,农人劳累而喜悦。那些朵儿从褐色的桃壳中蓬然开放,毫无保留,阳光越是强烈,朵儿越是灿烂。棉花们安然地等候着农人,它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归宿,对土地和农民有着天然的依赖。它们吸足了阳光,从骨子里都带有温暖的因子;它们吸足了地气,丝丝线线都带着与土地相连的亲切。

⑬它们熨帖地安置我们的身躯和精神。

⑭农人变得轻盈而敏捷,走在张扬而一律的棉花丛中,充实而愉快。一朵朵棉花,是汗水在阳光下的另一种存在的状态,农人们快乐地收捡着,搬运着,收藏着,从晨曦中出发,在夕阳中回家。

⑮平凡的日子因此厚实而绵长。

⑯棉花堆放在家里,发出深长而细密的呼吸,更是牵引着农人的心。站在雪白的棉堆旁边,农人黝黑的脸庞也成了一朵朵棉花。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完成下面填空。(2分)棉籽入地,农民耕耘—— ——棉苗长高,农民侍弄——

2.阅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棉花开进阳光里”的理解。(2分)3.阅读下面的句子,结合加着重号的词语加以赏析。(3分)它们吸足了阳光,从骨子里都带有温暖的因子;它们吸足了地气,丝丝线线都带着与土地相连的亲切。....

4.在我们的印象里,农民的生活不外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和劳累,但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呈现了农民群体的生存状态。阅读全文,说说这个群体是怎样的生存状态。(3分)

八、(2017·河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鸢尾花开 方 佼

“鬼啊!”我拼命地跑着,可是像被施了妖术般,身子纹丝未动。那个张着血盆大口,披头散发的恶鬼一步一步向我逼近。

“不!”我大叫一声慌乱醒来,摸索着打开灯。赤黄色的灯光霎时塞满了整个房间,我半眯着眼睛好一会儿才完全适应这刺眼的光。透过窗户看到外面一片漆黑,陷入了回忆的深渊。

记得大概是五六岁时做过类似的梦,也是凶狠的恶鬼,也是惊吓地醒来,不同的是那个时候母亲把我拥在怀里,用温柔好听的嗓音安抚我不安的心,母亲身上独有的味道具有镇定剂的作用,在她的怀里仿佛下一秒世界毁灭也无所畏惧。

小时候的天空是那么的蓝,像一个孩子的眼睛,没有一丝杂质。我在农田里尽情地追赶着那种五颜六色的蝴蝶,父母在劳作,偶尔抬头看看我,然后继续手上的事。没有什么家庭作业,什么补习班,什么电视,什么交通拥挤刺耳的喇叭声。那片深蓝的天空下只有泥土芬芳的清香,只有碧绿色的蚱蜢,只有飞得忽高忽低的蝴蝶,只有一种不需要解释的美好。

在田间我特别喜欢一种蓝色的小小的开得满田野的花,喜欢摘一大把兴冲冲地跑到母亲跟前央求她停下手里的工作给我编织一个漂亮的花环,然后美滋滋地戴在头上跑回田间,幻想着自己在戴上花环的时候是一位美丽的公主,拥有人世间最好的东西,许的所有愿望都可以实现。直到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些蓝色的小精灵在田间开得是那么的肆意张扬,汹涌澎湃。

还记得小时候最害怕的事情就是母亲离开我,一看不到她我的心就慌了,当时天真地以为这一辈子都会和母亲不分离,一直一直在一起,然而长大后才明白最美不过小时候,最傻也不过小时候。

这样想着徒然伤感,闭上眼准备入睡,毕竟明天还要上班,可偏偏不巧地看见房间桌上水果盘里的橘子,嘴角忽地就笑了。

第一次吃橘子,母亲把那层青青的皮小心翼翼地剥开,我看见了一个一个紧紧挨着的小月亮,透明的软软的还有一些白色的脉络清晰地缠绕着。看着我垂涎三尺的模样,母亲好笑地掰下一瓣放进我的嘴里。“啊!好酸。”我的眉毛皱成一团,脸上的表情痛苦纠结,乐得母亲弯了嘴角,自此我不肯再吃橘子,什么时候买水果会愿意买橘子?我自己都忘记了,只是后来发觉酸酸的也是一种味道。

带着无限的回忆进入梦乡,下半夜睡得很好。

清晨上班路过花店被一束蓝色的耀眼的花拦住了脚步,“老板,这花叫什么名字?” “这是鸢尾花呢。”

轻轻拨打了一个号码,“喂,妈,这周末我请假回家几天。”抬头看着天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语文月刊》2017年1月6日)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题目的含义。(3分)2.分析选文画线句的作用。(4分)3.从选文内容看,“我”是怎样的一个人?(3分)4.运用一个对人物的描写方法为选文续写三两句结尾。(4分)

参考答案

一、1.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进城后没过一次生日;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车是自己的心血,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

2.(1)“整整”突出时间之长,“凑”表明钱是一点点积攒起来的,准确地表现了祥子这一百块钱来之不易。

(2)“哆嗦”“几乎要哭出来”,既表现出祥子对买到新车的激动欣喜,又表现了三年来拉车攒钱的辛酸。

3.有理想,有信心,对生活充满希望。

4.祥子用三年时间攒钱购买的第一辆车,被大兵抢走了;他辛辛苦苦积攒下来准备买车的钱,又被孙侦探敲诈去了;后来,为虎妞办丧事,被迫卖掉了虎妞为他买的车子。

二、1.示例:我怕你年纪太小,太劳苦了会伤害你的身体;怕你不能送我平安到家。

2.这是一处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车夫因“我”失信和给钱伤他自尊而产生的不满情绪。3.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非常重要。我们要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够减少误解,避免出现隔阂。

三、1.本文通过描写校园里的山茶花开,赞扬了像山茶一样扎根山村学校,为教育奉献毕生心血的老师,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赞美之情。

2.因为“这里,有我的父母,我的亲人,我的学生,我觉得这里更适合我”,而且“我的根已深深扎进这片深黑色的泥土”,我希望并享受着为山村教育奉献全部的精力。

3.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茶花在春天到来时开放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山茶花的喜爱之情。

4.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引出下文老校长的故事,赞美、歌颂老校长为山村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伟大精神与品质。

5.老校长和“我”就像扎根山村的山茶花一样,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不求名利,扎根山村学校,奉献自己,为了山村教育事业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他们是伟大的,也是让人敬佩的。

四、1.选文主要写保尔和筑路工人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筑路的情景。

2.环境描写。烘托出萧索、凄冷的氛围,突出恶劣的天气给工人筑路带来的巨大困难,充分显示了筑路工人不畏艰苦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反映了虽然当时生活十分艰苦,但保尔以坚强的毅力依然坚持着。4.B

五、1.格列佛游记 乔纳森·斯威夫特

2.“我”通过了慧骃国的审查,受到他们的优待。

3.它们首先将“我”和“耶胡”的面孔进行比较;然后再进行饮食习惯的比较。这表现了慧骃们的理性与智慧。

4.小说中的慧骃国基本处于原始状态,国家的主人是马,他们内心善良,富有理性,公正坦诚,爱憎分明,它们的生活具有原始的质朴、宁静与和谐,作者借慧骃国揭露、抨击了现实社会生活的黑暗,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六、1.示例1:不好。因为以“甜橙树”为题,新颖别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标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标题也是文章叙事的线索,而且文章的内容也与标题相关。

示例2:好。因为弯桥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他的包容善良赢得了三位小伙伴的尊重,突出了文章的主

题。

2.甜橙树下三瓢、浮子、红扇捉弄睡着了的弯桥,听了弯桥醒来后给他们讲的三个梦,三个小伙伴被感动,四个“小鬼”成了好朋友。(或“睡着了的弯桥被三个小伙伴捉弄,醒来后讲了自己的一串梦,感动了三个小伙伴,四个‘小鬼’成了好朋友。”)

3.“坐着不动”“挪了挪”这些细节(动作)描写,写出三瓢、浮子、红扇被弯桥讲的故事吸引、打动,更深层次地表现出三个小伙伴与弯桥关系越来越近。“低着头”写出了三人为前面捉弄弯桥的行为自责悔恨的心理。

4.开头写捉弄弯桥带来的快乐,结尾写被弯桥的友善感动后成为好朋友的开心快乐。

七、1.棉苗发芽(出土),农民呵护 棉花成熟(盛开),农民收获

2.棉花在自然界的阳光照耀下生长成熟;农民在种棉花的劳作中获得了物质的丰收和精神的愉悦、自足。

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棉花生长过程的蓬勃和果实的饱满,表达了农民在丰收时节的喜悦之情。

4.辛苦劳作,勤劳质朴,爱土地,爱劳动,爱生活,在劳动中感受创造的意义与丰收的喜悦,并从中感到快乐与满足。

八、1.既指蓝色的鸢尾花开放,又指对母亲强烈的爱和思念。

2.内容上,归纳概括“我”对句前句后两件事的美好回忆:“我”戴着母亲编织的花环在田间玩和母亲给“我”吃酸橘子。结构上,承上启下。

3.“我”是一个牢记母亲恩情,长大后知恩图报的人。

上一篇:学生外出活动申请书下一篇:2018年下半年黑龙江建筑施工安全员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