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料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料(精选6篇)

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料 篇1

设施运营管理工作意义

环保产业的市场体系由三大子体系构成,包括技术市场、服务市场和资本市场。环保产业的服务市场是今后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环保咨询业、环保设施运营业、环保污染治理服务业等。

在我国,环保服务市场刚刚起步,它以环保设施运营和环保信息咨询为主要内容,是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领域。服务市场还具有龙头作用。它的良好发展,能够带动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

一、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的内涵

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就是将市场机制引入环保设施运营管理。排污单位(委托方)将环保设施委托给取得相应资质证书的环保运营公司(服务方)承包运营处理。根据“污染者负担,治理者受益”的原则实行社会化有偿服务,委托方付给服务方承包经费。服务方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企业化管理,保证环保设施正常运行和达标排放。

二、实现治污企业和排污企业的“双赢”

目前,工业企业环保设施的运行管理一般是由企业内部实施。这种方式限制了治理污染的活动向集约化、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效率极低,成本极高,还使环境污染治理达不到环境保护的要求。

随着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入,环保设施运营和环境污染治理服务均可成为专业化环保运营企业提供的商业性服务。它的好处是,可以发挥环保运营企业的专业特长,达到规模效应,降低治污成本。

三、有效保证企业达标排放和提高政府监管效率

达标排放是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专业环保公司要受环保部门的监督管理。专业公司要想取得运营资格,必须经过严格审查,由国家环保总局发放证书。从某种意义上说,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行,也有利于环保部门的监督管理。

据资料统计表明,国内已建成的环保设施中,大约只1/3能正常运行,2/3的环保设施未能充分发挥效益,这是国民经济生产资料的巨大损失。多年的实践表明,环保设施只有实行市场化,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不断提高环境质量。

环保设施运营好坏与运营单位效益挂钩,容易形成保障环保设施高效运行的良性机制,从而成为保证企业排污达标的有力保障。为了防止作弊,从事环保设施运营和污染治理服务的企业必须获得相关部门核发的资质认证,不按规范运作的取消运营资格。同时,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后,还可降低政府监管排污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监管效率。

四、期望能加大法制力度,促进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

1、强化环保执法,从机制上促进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

环境问题往往表现在外部的不经济性,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来说,尽可能减少环境方面的投入是其自发倾向。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构,是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主体,为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必须进一步健全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及其配套的制度和标准。强化环保执法,严格查处违法排污企业,提高处罚标准,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要制订相应的经济政策和收费制度,从机制上促进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主动搞好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2、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污染治理产业化、市场化

坚持“污染者负担、治理者受益”的原则,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鼓励更多的环保公司参与污染治理,促进专业化集中治污,培育市场化运作机制,实现污染治理产业化、市场化。

环保运营公司作为技术型的服务企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增强凝聚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是明确岗位职责,严明奖罚。运营现场的主要岗位有:班组长、操作、点检、维修、监测各岗位。要制定各岗位的责任制,明确操作规范、奖罚标准。二是建章立制。主要有:岗位的操作规程,各种考核制度,安全工作制度,交接班制度,请假制度。制度的制订要体现以人为本,以激发员工奋发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三是加强员工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培训的总体目标要求是提高全面的综合素质能力。内容包括:各类除尘设施工艺基本原理、各类除尘设施的操控能力、基本的故障识别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灵活快速处理事故的能力、熟知相应的环保法律法规等等。在培训方式上采取“三个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集中学习与现场分析问题学习相结合;讲课人员与员工提出问题开展讨论相结合。

五、环保设施委托运营的重要性

对环保设施实行专业化、市场化的管理, 能够将生产企业从烦琐的环保设施建设与设备日常运行维护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 让企业集中精力搞生产经营。业主只需定期查看废气处理设施的相关数据报表或者进行现场采样抽查就可以了。排污企业如果自行管理环保设施的话,需要专门配备一批环保专业人才, 为这些员工支付工资及福利费用。如果发生员工离职的情况, 企业又无法找到合适的替代者。由专业的环保企业来运营就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而且环保企业派驻委托方企业的员工都经过严格的培训, 都有丰富的环保设施调试或维修经验, 完全可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因此, 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能为委托方企业提供极大的便利。

从表面上看, 排污企业将环保设施交给专业环保企业运营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好象经济上划不来, 但如果仔细算一算, 这笔费用比起排污企业自行管理的费用要低得多。首先, 委托方不必购置太多的高端化验仪器与设备,取样分析交给专业环保企业,委托方只需实施抽检;其次, 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是集约式治污, 专业环保企业负责运营的一般不止一家排污企业的环保设施, 对污染治理中使用的备品备件采取集中采购,环保企业又能做到备品备件的合理分配, 无形中就降低了备品备件的闲置费用;再次, 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转是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的重要前提。依托环保企业的强大技术力量,专业化的运营管理人员对各环保设施的性能、操作方法、应急措施都极为熟悉, 而且一般都具有设备调试或维修的经验, 小问题可以自行解决,如果遇上大问题, 可以立即与高级技术人员通过电话指导、到现场指挥或维修来解决问题。排污企业最大的顾虑就是排放的污染物是否能够达标。委托专业环保企

业对环保设施运营管理, 委托方企业就完全不必担心了。因为环保企业会通过不断地进行实验, 寻找出一个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的解决方案投入使用, 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调整, 寻找最实用、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案,避免企业因污染物超标排放造成的环保罚款。环保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力量, 运用科技手段确保企业污染物的达标排放。

综上所述,环保设施委托运营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保证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行

由于污染治理技术的专业性较强,且涉及到的各种技术之间的差异性较大,如何发挥每套设施的作用,除与工艺技术、环保设施情况、污染介质等客观情况有关外,同时与环保设施日常运行维护管理、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等主观情况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环保运营公司在技术上有优势,在业务管理水平上有优势,从而保证了环保设施随主体生产设备长期有效的正常运行。

2、有利于深化企业环境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个企业,不可避免地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主。而环境保护在现阶段则以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为主,很难或很少体现经济效益。因此,完全依靠企业是很难做到的。由于缺乏专业的业务知识,设备的故障率相对要高得多。把环保设施委托给环保运营公司进行管理运营,使环保设施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把环保设施的经营权推向社会,推向市场,通过委托管理治理污染,最终确保环境污染的治理效果。

3、有利于降低公司在环保上的经济压力

由于国家在政策与法律上已经开始对专业化运营管理作出了规定,因此,合法的专业化公司必须具有环保设施的运营管理资质。在企业生产正常运转的情况下,专业化公司有义务保证污染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同时保证生产产生的污染物完全达标排放。如果出现超标、污染事故等被执法部门或周边居民投诉的,造成的一切经济损失由专业环保运营公司承担,同时生产企业还可以对专业环保运营公司处以一定的经济处罚,作为对企业社会形象损害的补偿。因此,环保专业化运营公司运作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压力,迫使其要努力地做好工作。对于企业则可以免去许多麻烦以及经济上的压力。同时,备品备件也完全由专业环保公司统一负责,减小了排污企业的库存压力,盘活了流动资金。

4、有利于提高环保工程的建设质量

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料 篇2

1 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特点

所谓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市场化主要是相较于政府环保部门主要治理的方式, 打破了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 从而将环保部门、治污企业、环境污染企业之间的关系明确了职责, 通过专业的环保技术和竞争模式来有效地控制污染问题, 降低治理的成本实现获益。

随着污染的治理不断进步, 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并且逐渐向市场化和社会化发展, 目前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对于节能减排来说具有非常有效的作用, 所以就需要充分地重视运行效果, 提高我国环境质量。

为了做好环境污染治理就需要不断地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管理方式, 加强市场化的运行工作, 从而推进污染治理工作的不断发展。

2 污染治理市场化运营对策

2.1 污染治理市场化的意义

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目标,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 就需要我们摆脱依靠政府和谁污染谁治理的方式来被动地进行环境污染治理方式, 这种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社会的发展中仍有很多方面的阻碍和制约, 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2.2 市场化的优势

一是对于政府治理和污染者治理的方式而言, 第三方的治理方式能够有效地避免环境保护的依赖性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以及运行效率低的问题, 对于污染者的治理而言, 第三方的治理方式能够避免污染者对于污染治理工作的不重视, 造成的污染效果不好等问题, 第三方的治理介入大大提高了治理效率和治理质量, 为环境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有利于政府监管, 由于排污企业较多, 而治理企业较少, 这种情况下政府执法部门对排污企业进行监管就出现了一些困难, 这种情况下第三方治理方式的出现简化了政府监管的内容, 政府从监管大量排污企业转化为监管专业化污染治理的企业, 这种监管方式大大提高了监管效率, 降低了监管数量, 从而降低了执法成本, 更好地实现监管的效果。三是有利于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粗放式的管理方式造成环境问题的成效不够明显, 治理任务繁重, 治理时间较长, 这种情况下第三方治理的方式大大刺激了市场问题, 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刺激环保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2.3 市场化的措施

要让市场化机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发挥作用, 政府要带头推行第三方治理, 如通过授权经营方式, 让政府投资建设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遴选第三方治理单位经营管理。同时, 政府要尽快出台实施意见, 以一定的行政手段在污染企业和污染行业中推行, 通过立法, 对于污染排放者不按要求采取治理措施的, 由环保部门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 所需费用由责任主体承担, 将第三方治理要求确立为具体可操作性的法律制度。

2.4 专业化

在运营工作中, 专业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 其中环保企业在专业化的发展中要比排污企业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主要表现在技术、设备管理等方面, 通过合同的划定和明确, 对环保企业进行监督, 从而实现对污染的专业化治理。在治污设施和治污工作中, 专业化带来了成本的下降和治污效果的保障, 生产企业的环保行为和专业治污企业的运行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 实现运营规模的集中和发展, 另外通过信息化、现代化技术的发展, 内部的监管手段等也会提高运营的可靠性, 更大程度地降低成本。从而推动环境污染过程中市场化的不断发展。

2.5 第三方治理

如何让市场化机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发挥作用, 使第三方治理顺利推行, 可通过以下途径:一是政府自身带头推行。如政府投资建设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 可以通过授权经营的方式, 遴选第三方治理单位经营管理。二是政府尽快出台实施意见, 以一定的行政手段在污染企业和污染行业中大力推行。三是通过立法。对于污染排放者, 责任主体不按要求采取治理措施的, 由环保部门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 所需费用由责任主体承担, 将第三方治理要求确立为具体可操作性的法律制度。同时, 也要研究相关对环保企业的支持政策, 加强污染治理市场规范和行业自律。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排污者通过缴纳或按合同约定支付费用, 委托专业环境服务公司进行污染治理的模式。从发达国家经验看, 建成一个高效、高质、可持续的第三方治理市场体系, 将有效提升环境污染治理效率和专业化水平。明确排污单位是污染治理主体, 依法承担因排放污染产生的法律责任;第三方治理机构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及排污单位委托合同要求, 进行有效治理。以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 制定严于国家、接轨国际的排放标准, 加强监督执法, 增强排污单位提高污染治理水平的内生动力。在国际上, 工业减排普遍采用第三方治理模式, 即排污企业以合同的形式通过付费将产生的污染交由专业化环保公司治理。降低了治理成本, 提高了达标排放率;政府执法部门降低了执法成本;此外, 还刺激了环保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可谓一举三得。

3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对污染问题的不断重视和污染治理的专业化发展, 在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的趋势中, 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 提高竞争力, 推动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的不断发展, 为环保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信芳.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的特点及对策建议[J].环境保护科学, 2012, 01:54-57+72.

[2]刘征兵.中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研究[D].中南大学, 2006.

[3]孙居亮.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中的若干问题[J].环境导报, 2002, 01:21-22.

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料 篇3

如果说一个诚信的政府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内核”,那么让市民们感到既可信又可靠的城市基础设施则是能为城市挡风遮雨的“实用外衣”。

在众多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中,哪些设施的建设让老百姓感到担忧并无法信赖呢?

2012年,“中国信用小康指数”首度发布“最不让人信赖的城市基础设施”排行榜。

近年来,中国环境问题进入集中爆发期,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人们对于环境治理的“不信任”。《小康》调查发现,排在“最不让人信赖的城市基础设施”前两位的,分别是“污水处理”(47.0%)和“污染治理”(40.3%),均与环境治理直接相关,而并列排在第四位(均为33.8%)的“水资源保护设施”和“垃圾收集与处理”也与环境保护有关。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污水处理率逐年提高,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产生量也在急剧增加。去年媒体发布的一份调研结果表明,由于在城市污水处理的设计阶段被“遗忘”等原因,含有大量重金属、病原菌和有机污染物的城市污泥,有相当部分未经处理就被随意弃置或简单填埋,重新回到环境中。

这种在污水处理中“重水轻泥”的现象直接导致了“二次污染”。因此,虽然多数城市都配备了污水处理设施,但由于对污水处理厂排出的污泥处理仍处于空白状态,所以“污水处理”结果同样会被公众质疑。

“下水道”(35.3%)从4个涉及到环境的选项中“杀出一条血路”,排在“最不让人信赖的城市基础设施”排行榜第三位,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了“7?21北京暴雨”事件的影响,不过,一座能够“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城市的确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排水系统之上。法国大文豪雨果说过,“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中国台湾作家龙应台也说过,“验证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可见,“下水道”这个“城市良心”也一定是验证城市公信力的重要指标。

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料 篇4

2011年12月30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2012年4月30日环境保护部令第20号公布,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提高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水平,维护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市场秩序,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的活动。

本办法所称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是指专门从事污染物处理、处置的社会化有偿服务活动,或者根据双方签订的合同承担他人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的有偿服务活动。

第三条

国家对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实行资质许可。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的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获得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并按照资质证书的规定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活动。

未获得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的单位,不得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活动。

第四条

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实行分类、分级管理。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分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除尘脱硫脱硝、工业废气、工业固体废物(不含危险废物)、有机废物、生活垃圾、自动连续监测等专业类别。

自动连续监测设施运营资质分为乙级资质和临时资质两个级别,其他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分为甲级资质、乙级资质和临时资质三个级别。

第五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并对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

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持证单位(以下简称持证单位)及其运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

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的现场管理人员和现场操作人员,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参加专门的培训与考核。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统一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现场管理人员和现场操作人员培训、考核规范。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现场管理人员和现场操作人员的培训、考核。

第二章

申请与审批

第七条

申请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甲级或者乙级资质的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或者事业单位法人资格;

(二)具有规定数量、具备相应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以及运营现场管理人员和现场操作人员;

(三)具有1年以上连续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的实践,且能够保证设施正常运行;

(四)具备与其运营活动相适应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分类、分级条件规定的其他要求。

申请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临时资质的单位,应当具备前款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所列条件。

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的具体条件,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八条

申请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的单位,应当向本单位登记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填写资质证书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或者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复印件;

(二)上一本单位财务状况报告或者其他资信证明;

(三)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复印件、现场操作人员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岗位培训证书复印件和聘用合同复印件;

(四)实验室或者检验场所及其检测能力的证明;

(五)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六)有关规范化运营质量保证体系的证明;

(七)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实例,包括运营项目简介、委托运营合同、用户意见、委托运营项目备案表、有资质的单位出具的委托运营合同期间设施运行监测报告;

(八)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分级、分类条件要求的其他证明材料。

申请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临时资质的,可以不提交前款第(七)项规定的材料。

第九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甲级资质的审批。

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甲级资质申请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签署意见,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和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签署的意见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作出审批决定,并通知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颁发资质证书,并予以公告;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批准,并说明理由。

对申请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甲级资质的,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严格控制的原则,从严审批。

第十条

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乙级资质和临时资质的审批。

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乙级资质或者临时资质申请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作出审批决定。对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颁发资质证书,并予以公告;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批准,并说明理由。

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自批准颁发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乙级或者临时资质证书之日起30日内,将资质证书复印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将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许可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十一条

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对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申请签署意见或者审批过程中,应当组织专家进行现场核查。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审批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申请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对申请单位及其运营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进行现场核查。

第十二条

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法人名称、法定代表人、工商注册登记或者事业单位登记地址;

(二)运营类别与级别;

(三)有效期限;

(四)发证日期和证书编号;

(五)审批部门的名称、印章。

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十三条

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甲级资质、乙级资质和临时资质全国通用。各地不得在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条件之外,以任何名义设置资质审批前置条件,也不得在审批过程中收取任何费用。

集团公司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分公司,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分别申请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

环境污染治理设施所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不得要求持证单位及其非独立法人的分公司重复申领运营资质证书或者申请其他类似的运营许可。

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不得转让。禁止伪造、变造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

第十四条

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甲级资质和乙级资质有效期为5年,临时资质有效期为2年。

持证单位在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甲级资质或者乙级资质有效期内的各管理考核中,没有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可以在资质有效期满前60日内,向原发证机关申请资质延续,换发证书。

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临时资质有效期满后自动失效,不予延续。具备相应条件的,临时资质持证单位可以按照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申请乙级资质或者甲级资质。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持证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向原发证机关重新申请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

(一)增加新的运营专业类别的;

(二)临时资质升级为甲级资质或者乙级资质的;

(三)乙级资质升级为甲级资质的;

(四)资质有效期满而未获延续的。

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临时资质有效期满,不符合升级为甲级资质或者乙级资质条件的,2年内不得重新申请同类别的临时资质。

第十六条

持证单位分立、合并,或者变更法人名称、法定代表人、登记地址等事项的,应当在领取新营业执照或者新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后30日内,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手续,填写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变更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变更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复印件或者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颁发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复印件;

(二)原发证机关颁发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正、副本;

(三)单位发生分立、合并的,还应当提供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复印件、现场操作人员岗位培训证书复印件和聘用合同复印件。

第三章

运营管理

第十七条

持证单位可以按照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规定的类别,在全国范围内承接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业务。

第十八条

持证单位接受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委托运营前,应当对该设施是否具备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的必要条件进行技术评估,并以此作为签订委托服务合同的依据。第十九条

持证单位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活动,应当与委托单位签订委托运营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持证单位应当在委托运营合同签订后30日内,填写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委托运营项目备案表,报设施所在地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

持证单位应当依照委托运营合同的约定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保证环境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确保排放的污染物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防止产生环境污染。

第二十一条

持证单位应当在每年12月31日前对所运营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设施完好情况、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二次污染防治情况、设施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整改方案等进行评估,并填写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情况报告表。

第二十二条

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对在本行政区域内登记的持证单位及其运行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项目情况进行管理考核。

持证单位应当在每年1月底前,向本单位登记地的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交上一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情况报告表。在单位登记地省级行政区域外有运营项目的,持证单位应当同时将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项目报告表抄报项目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情况报告表和日常监督管理与现场检查情况对持证单位做出考核结论,于每年3月底前将持证单位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状况和考核情况上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三条

持证单位应当协同委托单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有关规定,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将对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活动的管理纳入日常执法监管工作范围,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通过书面检查和实地核查等方式,对持证单位的运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并将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后存档;发现违法行为的,责令其限期整改,依法予以查处,并通报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发证机关。

异地运营的持证单位发生违法行为时,违法行为发生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依法查处的同时,应当将违法事实、处理结果等情况,向其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发证机关通报。

第二十五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除可以依法采取有关监督检查措施外,还可以要求被检查的持证单位提供运营资质证书正本或者副本原件、技术人员专业资格证书复印件、现场管理人员和现场操作人员岗位培训证书、劳动关系证明、有关运营业务的文档、内部管理制度文件、运行检测和运行操作记录、设施运行评估报告等材料,并进入被检查的持证单位及其负责运行的设施进行现场核查。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进行日常监督和现场核查时,持证单位应当如实报告设施运行情况,提供相关资料,不得以任何理由阻碍检查,不得隐瞒真实情况,不得提供虚假数据和资料。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发证机关可以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举报,或者依据其职责,撤销本部门作出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许可:

(一)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单位批准核发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的;

(二)违反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审批程序或者超越本办法规定的审批权限作出审批决定的;

(三)在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资质审批过程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

(四)申请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的;

(五)应当依法撤销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许可的其他情形。

异地运营的持证单位发生违法行为,需要撤销其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许可的,违法行为发生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向发证机关提出撤销许可的建议。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向不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单位颁发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的;

(二)发现未依法取得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的单位和个人,擅自从事运营活动不予查处或者接到举报后不依法处理的;

(三)对持证单位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或者发现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不予查处的;

(四)在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管理工作中有其他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滥用职权行为的。

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管理工作中有前款所列行为的,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通报批评。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处2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委托不具有运营资质的单位运行其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

(二)未取得资质,擅自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活动的;

(三)超出资质证书许可范围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活动的;

(四)持证单位擅自修改原始监测数据,提供虚假信息的;

(五)持证单位提交虚假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情况报告表的;

(六)伪造、变造、转让运营资质证书或在申请资质证书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持证单位有前款第(三)、(四)、(五)、(六)项规定的行为且情节严重的,或者有偷排、不正常运营污染治理设施等严重环境违法行为的,发证机关应当收回其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

依照本办法规定被收回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的单位,3年内不得重新申请。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外商投资企业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取得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许可后,方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活动。

第三十条

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处置经营活动的,应当依照《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的规定,申请获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十一条

下列文件的格式和内容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一规定:

(一)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

(二)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申请表;

(三)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变更申请表;

(四)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情况报告表;

(五)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委托运营项目备案表;

(六)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人员岗位培训和考试合格证书。第三十二条

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料 篇5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的运行管理,保证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正常运行,依据《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运行管理办法(暂行)》的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本省境内所有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的运营和管理的活动。

第三条 本细则所称自动监控设施社会化运营,是指专业化从事自动监控设施操作与维护,保证监控设施正常运行的活动。

第四条 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的社会化运营对象为在污染源现场安装的用于监测、监控污染物排放的仪器、流量(速)计、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记录设备、数据采集传输仪、排污报警及生产控制装臵以及网络传输等。分两类运营,第一类运营对象为废气、废水流量及主要污染物在线监测设施与数据采集传输仪等现场端自动监测设施;第二类运营对象为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记录设备、报警、控制设备与数据采集传输仪以及网络传输等。第五条 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是国家减排核查和考核的重点,实时监控其排污属政府执法行为,其自动监控设施社会化运营费用以政府财政补助为主,企业保障其基本运行条件。其它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的运营管理,可参照本实施细则实行。

第六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监控机构对本辖区的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的运营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 社会化运营要求

第七条 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采用“公开招标、社会运营,企业负责、环保监管”的运行管理模式。对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社会化运营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确定。

第八条 运营机构全面负责监控设施的日常维护、维修、校准、运行工作,负责仪器设备的耗材、配件供应及更换,确保所运营监控设施的正常运转,数据及时、准确、可靠上报。

第九条 运营机构在签定运营合同后5日内,持运营登记表到污染监控设施所在地的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监控机构登记,由市监控机构组织县环保监管员与运营机构人员共同赴排污企业进行运营衔接。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于7日内汇总运营登记表后逐级上报市级、省级环 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监控机构备案。如因运营机构发生分立、合并等原因,办理了备案变更的,需在办理变更手续30日内重新按上述程序进行备案。

第十条 在污染源自动监控站房内需将管理制度上墙公示。管理制度包括:现场运营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设施运营操作规程、监测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制度、运营状况记录及监督检查制度、突发性事故处理及报告制度、文件资料管理制度等。现场记录必须清晰、完整。运营人员必须在现场及时填写,排污企业环保员及环保监管员共同签字。所有记录应放臵在现场,妥善保存,定期存档。

第十一条 运营机构定期接受计量检定机构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的强制检定、测试。

第十二条 运营人员必须使用标准物质对仪器进行标定,标样(气)及药剂使用必须经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监控机构备案认可。

第十三条 运营有效性要求。

1、保证所运营的监控设施运转率达95%。

2、保证所运营的监控设施在线率达90%。

3、保证有效数据传输率达80%。

4、异常情况响应率达90%。

5、日常运营与维护严格按照《山西省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运行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故障排除与应急预案。

1、对于简单故障,如电磁阀控制失灵、膜裂损、气路堵塞、数据采集传输仪死机等,其故障维修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运营人员应在24小时内向县级环保部门监管员报告并排除现场问题。省、市监控机构按相关规定补充不超过48小时的缺失数据。

2、因维修、更换、停用、拆除等原因将影响自动监控设施正常运行超过48小时的,运营机构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监控机构进行报告,说明原因、时段等情况,并递交人工监测报送数据的替代方案,获批准后实施。人工监测实验室应取得计量认证资质,费用由运营机构承担。

3、对48小时内无法排除故障的仪器,应安装备用仪器或关键部件。备用仪器或关键部件(如光源、分析单元等)经调换后应根据国家有关技术规定对设施重新调试经检测比对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

第十五条 运营机构有义务对企业的有关技术情况保密。

第三章 运营监管

第十六条 各方职责

1、运营机构:保证污染源现场端监控设施正常运行;定期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日常维护情况;发现运行异常情况后及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进行处理。

2、排污企业:保障监控设施基本运行条件,负责现场端监控设施的安全与保卫,配合环保人员进行现场执法检查,确保运营人员正常工作;指定专职环保员参与监控设施参与运行管理。企业所指定的专职环保员必须经省级环保部门培训合格后予以备案。

3、省级环保监控机构:负责掌管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数采仪更改设臵权限的管理员密码;每日对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发出指令控制现场端设施自动校零校标,对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的在线率与传输率进行统计;每月一次对全省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质控,每季一次对省控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情况抽查与质控,核实运转率。重点对自动监控设施运行异常的或掉线率高的排污企业进行现场检查与监管。

4、市级环保监控机构:负责掌管省控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数采仪更改设臵权限的管理员密码;每日对省控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发出指令控制现场端设施自动校零校标,每日作好辖区内国控、省控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的在线率 4 与传输率进行统计;配合省级监控机构对辖区内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进行每月一次的现场检查,并对辖区内省控、市控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进行每月一次的现场检查。对辖区内重点污染源监控数据出现的异常情况随时核查,并及时通知运营机构排除故障并进行现场检查。

市级环保部门未单独成立监控机构的,由市级监察机构选派3至5人专职落实此项工作。

5、县(市、区)级环保部门:从监察机构选派专职环保监管员,对现场端自动监控设施例行巡查,落实“三把锁”管理,负责日常现场监管与应急处理,监督企业专职环保员与运营机构运营人员的例行工作状况。与排污单位专职环保员、运营机构运营员共同记录每次调试、巡检、维护台帐。

第十七条 市级监控机构每月汇总本辖区内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营检查结果,上报省级监控机构,定期予以公布。

检查主要内容:监控设施日常运行记录、日常维护记录、维修记录、校正记录和设备台帐等。

现场核实内容:设备故障时间段、维修时间段、异常时间段、质控时间段、企业生产异常时间段等。

第十八条 运营机构在每年的季度检查中超过三次 5 不合格的或因弄虚作假导致数据失真超过三次的,取消其在省内的运营资格。同时上报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议对其运营资格进行降级、停用、吊销等处罚。

第十九条 运营人员失职或故意篡改数据采集传输仪软件,对采样点、分析药剂、标样等弄虚作假而导致数据失真的,一经发现永久取消该运营人员在省内的运营工作资格。

第二十条 排污企业出现不能保障现场端监控设施安全与正常供电等基本条件或阻挠环保执法人员与运营人员正常工作、篡改污染源监控数据等形为,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企业专职环保员出现弄虚作假等渎职行为,排污企业必须予以更换。

第二十一条 环保部门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按相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章 经费支付

第二十二条 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营费由年耗材费、年配件费、运营维护费等组成(不含监控设施运行所需水电费及监控站房基础设施维护费)。运营费用以财政补助为主,排污单位承担自动监控设施现场基础设施维护、水电费用等其余费用。第二十三条 运营费用专款专用。省级环保监控机构结合市、县环保部门日常对各自动监控设施运行情况的检查结果,按合同定期向运营机构支付运营费用。具体如下:

1、以每台监控设施作为核准单元进行支付。若四项有效运行指标有一项低于70%,不支付费用;若四项指标全部完成,支付全部费用;若部分完成,则按未完成指标的完成比例予以支付。

2、与环境监测部门每季一次比对监测结果误差超过质控规定要求的,扣留该季度经费(合同应付款的四分之一)。

3、有公众举报或环保监察发现企业恶意排污但上报数据正常,经核查属实的,扣留该季度经费。

4、在环保部暗查或减排核查中存在问题未得到数据认可的,扣留全年运营经费并取消其运营资格。

5、如出现企业排污造成环境污染事故但上报数据未及时反映排污异常情况的,所造成的失职责任由运营机构承担,扣留全年运营经费并取消其运营资格。

第二十四条 本实施细则由山西省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料 篇6

建设单位:

盖章:

日期:

1、建设项目采取的环境管理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2、环保设施清单:

1)、化粪池 座;

2)、隔油池 座; 3)、水喷淋系统 套(用于发电机尾气处理);

4)、消声器 个(用于发电机房);

5)、消声措施,如消声百叶、减震垫、吸音棉等(用于风机房、冷水机房、冷却塔、水泵房等)。

3、环保机构设置和制度

3.1 总则

1)为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它公害,保障大厦在优良的状态下运行,创造清洁、适宜的商业经营和办公环境,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环境观,形成人人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活动的良好氛围,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能源高效转化、废弃物高效再生,推动大厦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大厦特制定本制度。

2)本制度所指环境是指大厦辖区内影响人类和发展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商业经营和办公区场所。

3)环境保护工作的方针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遵守法规,清洁生产,建生态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环境保护工作要实行“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专业管理与全员参与管理相结合”、“技术改造与更新相结合”,坚持“预防为主,规划与治理并重”的原则,努力做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防治污染。

3.2机构设置

1)公司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公司总经理任环保委员会主任,物业总监任副主任,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和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负责组织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政府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法令;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环保工作,并对全公司重要环保工作和活动进行决策与安排。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公司安保部。

2)物业部是公司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主要职能部门。

3)各部门负责人和租户是各部门、租户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人。

4)各部门、租户根据实际情况配置环保管理员。

3.3各级职责

1)环保委员会主任职责

对大厦环境保护工作负全面责任,是大厦环保工作的最高决策者和指挥者。

主持环境保护委员会工作,组织召开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研究解决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监督大厦对环境保护法规的执行情况。

根据大厦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

统筹安排协调经营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关系,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环境保护管理规章制度。

安排环保管理人员参与环保设备的选型,严格监督大厦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环保“三同时”制度的落实工作。

2)物业部职责

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工作方针、政策、法令和上级有

关规定,结合大厦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和工作计划,并负责具体实施。

组织编制大厦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并办理上报审批手续。

根据有关规定组织并参加污染源的监测工作,掌握污染物种类、排放量,排放浓度及排放规律,建立污染源档案,定期进行核对修正。

负责定期、不定期检查大厦污染防治设施运转情况。积极推广采用环保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解决公司污染防治工作中的难题,并做好有关资料搜集工作。

负责组织编制大厦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对大厦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按要求及时向上级环保部门报告,并组织处理。监督检查违反环境保护规定,根据检查发现问题,针对造成污染环境事故的程度,提出改进意见,责成有关租户限期解决。

开展大厦的清洁经营、节能降耗、循环经济等工作。切实将清洁生产纳入大厦日常的管理中,巩固清洁生产成效,实现“节能、降耗、减污、提效”的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大厦。

负责组织对大厦员工环境保护知识培训。会同有关单位,运用多种形式,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工作。

负责向所在地环保部门报告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并接受环保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3)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和租户职责

负责本部门、租户的环境保护工作,定期环境管理工作会议研究本环境管理工作,认真组织落实环境保护的各项措施,确保环境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

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条令、条例,全面贯彻《环境保护法》,严格执行大厦的各项环境管理的规章制度及环境保护的管理规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部门、大厦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部署。

建立健全本部门、租户环境管理的组织架构,配备专兼职环保管理人员。

制定和完善本部门、租户环境管理规章制度,并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促。

提出本部门、租户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计划,控制排污点数和排污量,创造清洁、适宜的工作环境。

保证本部门、租户环境保护投入的有效实施。

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

发生事故要坚持“四不放过”原则,要及时、如实报告环境污染事故,不得隐瞒、谎报。

要组织人员配合大厦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处理,拟定改进措施进行整改,并开展事故分析、教育,防止同类事故再次发生。

3.4经营中的环境管理

1)经营中的环境管理是指加强责任污染管理,协调经营同环境的关系,把环境管理渗透在大厦的经营管理中,使生产目标同环保目标相统一,经济效益同环境效益相统一。

2)制订环境保护工作的计划和目标,控制排污点数和排污量。定期、不定期检查产生污染的设施和污染防治设施运转情况。

3)加强设备环境管理,杜绝“跑、冒、滴、漏”等现象,使之无污染或减少污染。

4)制订清洁经营审核计划并组织实施。切实将清洁经营纳入日常的管理中,巩固清洁经营成效,实现“节能、降耗、减污、提效”的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5)对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对可能产生的环境隐患进行控制和预防。

6)凡经检查验收合格的污染防治设施,要单独列入固定资产,建立台帐和技术档案。

7)污染防治设施不能擅自拆除或停用,确有必要拆除或停用的,必须征得物业部同意后方可实行,未经批准擅自拆除或停用的,必须重新安装使用。

8)使用部门、租户要编制污染防治设施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明确操作的技术要求和标准,标明处理后必须达到的排放标准。

9)监督污染源排放物的变化趋势对环保质量的影响,分析经营过程中相关问题,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对于正常运转的防治设施要定期对处理效果进行监测,其监测内容、采样处所、周期,视工艺要求和设备条件而定。

10)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物业部根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确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指标,负责监督实施,并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

11)建立污染源档案,主要内容有污染源名称、位置,污染物的名称、排放量、排放浓度、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排放规律等。定期填写环境监测报告,污染物排放情况分析报告和环境质量报告。

12)禁止在大厦区域内焚烧沥清、油毡、橡胶、塑料、皮革以及其它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烟尘的物质。

13)运输、装卸、贮存能够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粉尘的物质,必须采取密闭措施。

14)禁止向水体排放油类、酸类、碱类或剧毒废液,禁止将可溶剧毒废渣向水体排放,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废渣,垃圾和其它废弃物。

15)加强用水的科学管理,建立健全用水考核制度,完善用水计量装置、控制物料流失和水的浪费,剖析经营过程及工艺中存在的技术管理问题。制定控制污染物的措施。

16)对于大厦租户二次装修,安排专人负责环保工作,参与装修材料、环保设备的选择,组织实施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施工工作,严格监督施工过程中环保“三同时”制度的落实。

3.5废弃物的管理

1)固体废弃物处理的目标是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压实、破碎、分选、固化、焚烧、生物处理等。对废弃物要分类存放在指定地点。建筑垃圾要及时清运。

2)危险废弃物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理,签订协议时要审查资质证书的有效期。转移危险废物时,废物移出、运输、接受单位须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

3)办公、采购物资包装废弃物的处理要分类管理。

3.6资源的充分利用

1)采用清污分流,闭路循环,一水多用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上一篇:职场说话艺术盘点下一篇:尊重和保护隐私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