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备什么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面提出了三级课程管理,这样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就能运用国家、地方及学校课程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地方及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体育教师来讲是新事物、新思想。如果还同过去一样进行独自备课上课很难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新的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高一年级的三位体育教师成立了集体备课小组,反复学习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指导思想,统一认识,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集体备课备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这是集体备课小组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1、学习新理念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摒弃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淡化竞技化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发展放在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确保每名学生受益。通过集体备课,大家在一起探讨新理念,新方法,掌握新信息,不断改善和拓展各自的知识,形成新的教育观及教学方法。在讨论的过程中将各自对新课改的理解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家形成共识,然后将新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将理念转变为行动。
2、备教法
现今的课程标准为了让中学生在校期间能专一地学习体育知识,强调内容可选择性;即学校尽可能开设多的运动项目让学生进行选择学习,这就使教学方法向多样化转变。这也给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新要求,那就是如何适应新的教法?在集体备课中,通过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大家一致认为在教法上我们应努力营造活泼、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体验体育学习和活动的愉快感。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歧视、不打击落后学生,切切实实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使每名学生都体验体育学习和活动的成功感和愉快感,激励每名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和运动,为终身体育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备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调动了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积极性,才能顺利提高教学质量。过去我们体育教研组的教师都是各自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写好教学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各自备课上课,单打独斗。在教学中也是要求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教师讲解示范多,学生练习少,单纯追求运动知识。在课堂上,对运动技能较好的学生则多指导,多练习,而忽视了其他同学的运动培养。在新的改革大潮中,通过集体备课,我们认识到,要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体育知识,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才能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采取的方法:①熟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个体差异,将体质较弱且不爱参加锻炼的学生找出,然后帮助他们制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项目参加学习,采取循序渐进的锻炼方法,经常检查他们完成的练习作业,这样逐渐引导他们走上自觉参与锻炼之路。②合理运用评价机制;即学生个人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上采取的方法与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锻炼与评价的热情,协调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过去的体育课教学死板单调,而现今的体育课教学呈现出活泼、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欢快、愉悦的环境下健康茁壮成长。
4、备场地器材
现今的教育改革实行的是三级管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体育场地器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集体的智慧是无尽的,在集体备课中就如何利用现有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自制体育器材等上好体育课开展了积极讨论,想了许多好的办法,如:将废弃的篮、排、足球装上沙子、棕草当实心球用于课堂教学及运动队的训练;用小皮球组织学生打垒球;动员女生缝制沙包;大家一起创编几套学生喜爱的体育游戏等。通过制作简单、简易的体育器材,改善了我们年级组的教学条件,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之目的。
5、开展教科研活动
过去我们体育教师只管教学、业训而忽视了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后,大家将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出来,写成短而小的报告,积累多了,就向杂志社投稿;在近三年的时间里我们集体备课小组成员公开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八篇,有三篇论文在省级评选中获奖;完成三项省级课题的立项与结题。通过集体备课的开展与实施,我们的教科研活动也红红火火地开展了起来。
集体备课的开展与实施,为广大的体育教师开创了一个新的学习平台,大家一起探究、创新、学习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复兴培养合格的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甘肃省平凉市第二中学体育教研组744000)
作者:孙福生
在集体备课越来越被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认可的今天,我们除了做一些常规的定式的工作——统一教学进度、布置集体任务、安排讲义编写落实、交流各班学情等以外,我们如何赋予集体备课新的功能?它是不是还应该成为教师之间智慧碰撞,思想交融的平台?借助集体备课中的交流沟通,是不是进一步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更好地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我认为,集体备课在常规工作之外,应该有一个内在的灵魂,那就是明确在一个学年周期内,我们工作的主题和我们教学上的共同愿景。
“高中语文阶梯阅读的应用与推广”是江苏省十三五重点自筹课题,作为课题的主持人,同时作为高三备课组长,能不能将课题的应用与推广的研究与我们的集体备课结合起来,利用课题的理念、操作路径等要素,让我们的集体备课,有个“主题词”,有个灵魂?
我们的课题研究,问题本来就是来自于教学实践,满足于教学需要,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益。这与集体备课的宗旨有着天然的统一;而课题研究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有成果,同时集体备课也需要一定教学理论的引领。当我们以这样的自觉性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课题推广就不是行政命令,而会落实为备课组的共识与共同行动。
我们聚焦阶梯阅读的课题,研究核心内涵,以课题为集体备课灵魂,这时候,我们的课题研究就可以真正地落实起来。
我们的课题,聚焦“阶梯阅读”,主要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构建阶梯阅读的范式,有针对地指导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在渐进中获得阅读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激发阅读的兴趣。
2.探索阅读与写作结合的路径,解决阅读与写作结合的问题,催发学生读写的同步进步。
3.在阶梯阅读应用与推广的过程中,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我们的研究目的就是要给予学生有层次的指导,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阅读能力的真实水平并对自己的水平提高有切实的愿景,激发阅读兴趣,不断提高阅读水平;另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考虑,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不仅仅要着眼于内容本身,更要研究推进策略。
以课题为抓手,在集体备课中,对于“阶梯阅读”课题的推进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开展。
第一,体现在阅读书目的阶梯性——在阅读素材(讲义)的编制上。
讲义在编排的过程中考虑阶梯性,全面构建课外阅读书目框架。以经典重读为基本内容,以专题阅读为突破重点,以读写结合为主要手段。
备课组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一是经典重读。围绕读本上经典篇目进行重读,并进行读书笔记写作运用到写作中去;二是专题阅读,如教师自选命题,“茶事”“叶”“徽州文化”“乡村文化”“瓷器”等为专题,引导由此展开深度思考,然后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进行检查、交流,编写年级优作选;三是立体阅读(视频欣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给学生具体实在、丰富多样的阅读体验;四是即时阅读,编写时评,以时评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提高自己的分析思考能力,同时也借助时评,提供给学生尽可能丰富的写作素材。
在此基礎上,以系列编排来激发学生的广度阅读与深度思考。我们编制了四个系列:文化现象类(文艺评论)、社会忧思类(时事评论)、人生哲思类、人物分类(文学、哲学、绘画、建筑、音乐、思想家等)。多种形式阅读结合,打开学生视野,丰富作文材料。
我们在集体备课时,一方面发挥集体智慧,同时按照学生个体情况,注重阅读资料种类的丰富性;另外一方面,根据教师擅长的领域确定编制主题。编制的讲义尽量涵盖尽可能多的角度、层面,让不同的学生都找到感兴趣的资料,激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也让学生能拓展阅读视野。
第二,在阅读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阅读,给予每个学生自我成长的进步感。
在集体备课中,我们不局限于阅读策略上的一般大方向指导,而是更关注各个班级各个教师的交流反思。这个星期,我们的学生读了些什么?他们的共同关注的话题有哪些?学生中有没有一些突出的阅读例子?……在集体备课的环节,设置这样的交流,其实也是提醒我们老师尽可能关注各个学生,只有对学生的具体观察与分析,才有可能与学生有交流,才能以教师的指导引领学生自我阅读的个性的探索,也是让他们的阅读自我提升。
1.教师先读,以确定精读篇目及具体的阅读要求(有的文章侧重于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的文章侧重于对写作能力的迁移提升)。
2.教师精心指导学生做好摘抄、感悟、点评,确保每位学生能自主撰写读书笔记。
3.教师对学生的读书笔记及时进行批阅、点评,呵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品悟、思考、写作热情,及时推介优秀习作参评、发表。
第三,阅读策略上,从读到写的阶梯提升,读写结合的追求。
高三作为一个冲刺的学段,特别重视阅读的“变现”,追求读有所得。所以,在现阶段的阅读中,应该始终联系上写作,强调阅读与写作的对接,阅读内容的转换。
我们的读书笔记优作选,不仅对以往阅读进行总结与回顾,也与作文训练联系起来。在我们的集体备课中,我们老师先行对读书笔记的内容进行思考重组,结合我们本周或最近的一些作文材料,找出学生的阅读素材、思考成果与作文材料的关联,给学生进行指点。在专题写作方面,努力寻求突破。材料求全,写作求专。对于专题资料,努力挖深挖透,多开发学生的潜能,好的作文全年级共享,对于相似的问题大家一起协商解决。读写结合,阅读在写作中得以强化,读书笔记的专题编写也促使学生作文视野的开阔与博大。
第四,集体备课的活动形式:交流、听课、评课、研讨,教师各自实践及相互交流,促进完善。
1.备课组研究阅读指导、阅读点评课例,开设示范课。组织读书沙龙活动。每月由相关班级开设读书沙龙活动,主要内容为交流读书心得,讨论困惑等,组内老师随堂参与并点评,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培养学生的表达、沟通、质疑和释疑的能力。
2.编制读书简报。每月由各班推荐优秀读书笔记,经备课组筛选后编制读书简报(内容包括优秀读书笔记,同学互评,任课老师点评,编选老师点评等),并印发全年级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3.备课组根据学生和教师反馈对推荐的书目作出评价,及时更新调整,使之更切合学生的阅读口味。
4.备课组开展教研,探索开设阅读与写作对接研究课;探究读写同行,共同促进的机制。
在集体安排的内容框架之下,对教师研修也提出阶梯性的要求。对于教师本身来说,有任务引领下的自我学习与提升,也有集体备课时的多沟通多分享,让个人的智慧与集体智慧不断聚合、不断增加、不断突破,形成个体与集体的共同进步。
集体备课正是区域化推进课题的平台,集体备课如果只是惯性几项要求的布置与交流,容易使老师产生倦怠感。而我们的集体备课内容根据学生的“生成”不断变化,不断制定新的应对与指导策略,自然能吸引老师的积极参与,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也使得组内教师能有普遍的长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学生的成绩提升。
课题不是坐而论道,而是研以致用。课题必须注重实践,注重推广普及,指导实践。备课组就是研究课题对教学作用的重要实践单位,通过集体备课,集体研究课题,能够使得课题由课题主持教师个体认识转化为教师群体共识,备课组老师的各自智慧又会催生出对课题的深入的、不同角度的研究,充实、完善课题。集体备课时紧紧抓住课题核心,步步推进,实实在在做研究,既有对课题思考的理论层面的研究,也有将课题思想运用于实践的行动研究,落实于教学过程的步骤中,在行动之后再有反思交流,来使课题研究得以逐步完善。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高中语文阶梯阅读区域性应用与推广研究”(课题批准号:B-b/2016/02/129)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通联:江苏海门市证大中学。
作者:邢延
摘要:以《水的组成》集体备课为载体,在分析教学设计差异、理解教学目标,思考细节处理的基础上,结合个人思悟,同伴互助,澄清集体备课的真义在于:它应是一种基于同伴互助的、有自覺执行制度的、常态化研讨分享的教学研究文化。
关键词:集体备课;水的组成
文献标识码:B
关于集体备课的争论大多集中于集体备课好还是个人备课好等问题,或认为集体备课过分统一压抑了教师个性,或认为集体备课应该做的事情包含了个人备课可以做的事情而显得毫无意义等等,究其根因,未能明确集体备课的立足点是什么。因此追问一下集体备课的真义是必要的。教学实践是展示集体备课成果的主要方式,一次次有质量的教研活动更是专业实践的改善过程。为上好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初中科研基地学校联盟活动的学术展示课,我校化学组与江阴市第一中学化学组联合备课,紧密配合,精心设计教案,进行了两次专题教学研究。集体备课活动是鲜活的教育实践,笔者记述这次备课组活动过程的目的,就是试图找寻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在对集体备课真义的找寻中增加其意义与价值。
一、进阶:两次教学设计的差异与比较
1.关于教学目标的差异
第一次教学目标的确立:
(1)认识水的组成。
(2)知道单质、化合物的区别及氧化物的含义。
(3)了解并体验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和方法。
第二次学习目标的确立:
(1)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认识水的组成,并初步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2)通过对氢气燃烧和水的电解实验现象的观察、讨论、分析,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其进行加工,加深对宏观现象背后的微观成因的理解。
(3)结合化学史了解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历程,在了解科学家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的过程中初步建立元素观、微粒观、转化观等学科观念。
比较两次目标设计,显然第二次表述更加具体,目标达成更加明确,而且更为关注学科的发展与学生认知发展相结合,最大的变化体现在以课堂学习为本,实现了从“教学”到“学习”的转变。
2.教学设计的差异
从教学环节来说,两次教学环节的总体安排都是:导入新课一水的生成一水的电解一物质分类一课堂小结等。先后两次教学,在环节安排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在某些问题处理的细节上看,又有一些不同。
(1)对化学史料处理上的差异:
第一次设计在水的电解之后,投影教材资料卡片,介绍水的组成发现史,随后进入物质的分类教学。
第二次设计,则把水的发现史料进行分解,有所取舍之后按照科学家们认识水的历程时间先后,串起了课堂教学。
第一次设计只是把化学史作为一个额外的补充,简略介绍。而第二次设计,重视了学科特点,重视了化学学科发展、学科价值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关键历程的展现。
(2)对得出水的化学式的方式上的差异:
得出水的化学式在第一次试教中是这样安排的:
【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定性进入定量,从宏观逐渐走向微观,水的组成也不例外。1805年,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通过实验定量研究了水的组成。
【史料介绍】盖·吕萨克的定量实验。
【师】但是当时由于道尔顿的原子论深入人心,按照他的理论,这个反应是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反应生成2个“水原子”,也就是说一个“水原子”里有1个氢原子和0.5个氧原子,那么问题来了:不可分的氧原子是如何变成半个的呢?直到1811年另一位化学家阿伏伽德罗引进了“分子”的概念,这一问题才得到圆满解释。原来气体是以分子状态存在的,不同的分子由不同数量的原子构成。在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为分子个数比。这一定律也被后人称之为阿伏伽德罗定律。
【师】因为氢气、氧气、水蒸气的体积比为2:1:2,所以它们的分子个数比也为这个比值。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是不变的,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一个水分子中应该含有几个氢原子和几个氧原子?水的化学符号应该怎么表示?
【生】H2O。
【师】到这里水的真面目才真正被揭开。
第二次试教中,得出水的化学式是H2O这样安排的: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已经知道水电解时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如果我告诉你两种气体的密度,结合前面学过的氢原子质量、氧原子的质量,你能否计算出它们的原子个数比?
【师】投影氢气的密度为0.089g/L,氧气的密度为1.429g/L,氢原子质量:1.67×10-27kg,氧原子质量为2.657×10-26kg。
【生】计算结果为两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982。
【师】同学们计算出来的水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比接近于2,科学家更精密的测量与计算结果告诉我们,水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就是2,所以水的化学式写作H2O。
【师】其实当时的科学家没有这么多基础数据可以采用,他们是这么分析的:
【师】投影经历盖·吕萨克的定量实验、分析道尔顿的原子论不足,引入阿伏伽德罗定律分析得出水的化学式的历程。
二、再现:个人反思与同伴共助
1.个人反思
两节课之后,执教的苏老师进行了如下教学反思:
(1)关于导入环节的反思。
第一次我以“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不离水”诗句开始,讲水的重要性,然后设问,水不仅是世间万物生长离不开的,在工业生产中也时刻少不了它,但是同学们知道水的组成是怎样的吗?这节课,苏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探究水的组成。
但是经过备课组的讨论之后我认识到这节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关注知识点的教学,更应该重视学科特点,挖掘教材蕴含的学科价值,我应该结合科学家认识水的组成的历程,進行学科思想与方法的教学。所以在第二次,我把史料进行了筛选,引入就从四元素、五行说开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紧紧围绕本节课的课题“水的组成”的本质与核心展开介绍,同时为后面逐步梳理“水的组成”的历史研究脉络做好铺垫,也让学生感受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2)关于如何得出水的化学式的反思。
因为考虑到利用化学史进行各环节的连接,所以我介绍了盖·吕萨克的定量实验、分析道尔顿的原子论不足,然后引入阿伏伽德罗定律,最后分析得出水的化学式。第一次试教之后集体备课时顾老师提出,既然学生在学习氧气时知道了氧气的密度,学习相对原子质量时已经知道氧原子、氢原子的实际质量,现场实验氢气、氧气的体积比也很明显,何不再补充一个氢气的密度,直接让学生计算一下水中氢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我试了一下,教学效果确实要好一些。因为直接介绍阿伏伽德罗定律,其实学生也是似懂非懂。
(3)关于增加氢气的用途以及科学家研究用光来催化分解水的材料的反思。
我的本意是通过氢气的燃烧实验,让学生了解氢能源的优点,逐步明晰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后面介绍光催化分解水的应用前景做好知识铺垫。而在最后增加光催化分解水的材料,是想通过对比分解水的不同方法,拓展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感受到化学的发展与实验条件、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同时和前面氢能源利用的优点相呼应,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从而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但是从教学节奏和效果来看,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好。
2.同伴共助
第一节课之后,备课组教师进行了讨论。化学组组长潘老师提出:评价教师教学,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看教学目标描述是否准确,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二要看整个课教与学的理念、教学实际过程与设计之间的差异,不要拘泥于一些鸡毛蒜皮的细节,要积极反思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家围绕上述要求提出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应当把“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对目标描述要准确,可操作。如目标的第三条“了解并体验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和方法”,大家认为要具体,怎么了解?怎么体验?要学到什么方法?建立什么观念?所以改为“结合化学史了解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历程,在了解科学家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的过程中初步建立元素观、微粒观、转化观等学科观念。”二是讨论的焦点是“教知识”还是“教方法”。在得出水的化学式这个环节,到底是通过阿伏伽德罗定律的介绍得出还是让学生计算推理得出?第一种处理方法,其实是为了得到一个抽象的内容而又引入了另一个抽象的定律,其实还是在“教知识”,而第二种处理的优势在于,所有的数据都是真实的,学生经过思考确实能计算出,不抽象,易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深度参与了这一过程。大家比较后,较为认同后一种,于是,苏老师又再次调整,进行了第二次教学。
在第二次教学与反思的基础上,备课组再次展开研讨。大家一致认为,这两次教学实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化,教学过程也进一步优化,教学细节处理也比较到位。教师的学生立场进一步凸显,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备课组教师又提出了一些建议:氢气吹了肥皂泡飞在空中,能否用电蚊拍现场拍一下?既生动又说明了氢气的可燃性。二是根据教学的主次和节奏来看,增加氢气的用途以及科学家研究用光来催化分解水的材料没有必要,既偏离了主线也拖沓了教学节奏。三是从教师的思维轨迹来看,没有把学生放在首位。如对“冷场”“卡壳”的耿耿于怀,把学生有没有“进入我的预设”作为成功与否的标准等等。显然,这是对教学过程的本质理解有欠缺,即不是把学生认知冲突当作好的教育资源,而是当作窒碍,仍把教学预设的“顺利”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准。其次,教师在学生观上存在问题,即把学生当作完成教学设计的配角,具体体现在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较浓的牵着学生走的痕迹,教师不敢真正放手。
三、澄清:集体备课应有的三个转向
对于这次集体备课的过程,我陷入了沉思:集体备课就是这样?我们除了为同伴赛课出谋划策、集思广益,还应该做些什么?既然大家都认为集体备课是重要的,那它到底应该研究什么?对此,我们应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澄清。
1.从研究“教的方式”转向“学的方式”
首先,要厘清教与学的关系。在不少教师的意识中,“教”与“学”几乎是画等号的。事实上,虽然“教”是为了“学”,但“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也不等于“会”了,定位“研究教”与“研究学”所发生的结果是有显著差异的。教的目的是为了学,正如奥苏伯尔所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所以,学生才是研究的起点。现在教师有一种不良教学习惯,即一旦走上讲台,往往会把“完成任务”“环节顺利”“配合默契”等作为追求,这种现象在公开课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在这次备课中,显然教师忽略了学生立场,不自觉地把学生看作配合的角色。如“顺利”、不要“卡壳”“冷场”等话语的背后折射的是教师的“学生观”,即学生依然是“配合”的角色。
其次,要解决好“多学”与“少学”的矛盾。班级授课制形态的最大矛盾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要追求学生“多学”。一些课堂往往异化为优秀学生尽展才华的舞台,课堂看似行云流水,实质上经不起检验。就这次备课活动而言,在得出水的化学式的过程中,两次教学都因为时间问题没有解决好,只是一两个学生得出了,老师作为范例,表扬一番,这个环节就过去了。其实,这个环节很重要,研究水的组成就是要得出水的化学式,如果说我们提倡在教学中,要让孩子重蹈人类思想发展中最关键的步子,那么如何得出水的化学式就是关键步子,我们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孩子体验到这一关键的步子。
从研究教师“教的方式”走向研究学生“学的方式”,就是从研究“怎样教”转向研究“怎样学”,属于视角的重要转换。集体备课作为一种专业实践活动,每一个教师都应当秉持这样的价值观走向备课的现场。
2.从“赛课包装”转向“常态研究”
毋庸置疑,集体备课对优化课堂教学十分重要。然而,一线教师对集体备课的理解还存有偏差。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这么一种认识:平时教学工作很忙,而且看起来也没有什么可研究的。就是一两个月不开展教研活动,也不影响我们的教学工作。一般来说,体现集体备课的价值主要在两个时段:一是组织期中、期末考试之前的复习工作时,大家必须要坐下来研讨;二是组内某教师要参加比赛或者重大活動展示,需要大家集思广益,毕竟“三人智慧胜一人。”于是,集体备课对于教师而言就成了一项应急而非常态的工作。集体备课之所以是一个“鸡肋”,原因在于:首先,教学评价的复杂与模糊性决定了在日常教学中,没有“集体备课”大家照样工作。其次,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较多的简单机械操练形成了“只需要统一进度和练习的材料、范围,其他就是题目做得多多益善”的常规认识。也正因为这样,集体备课制度的要求就异变成走过场。真正的研究应该追问本质,例如本例的集体备课中,如果备课组的活动是常态的,那么组内就应该有听评课的标准与共同价值,就不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再如,研究课堂教学目标和目标设计,要在课程目标、单元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前概念之间寻找平衡点,找到学习的“起点”与“终点”,这样教学的“空间感”就有了。评课时也要注意目标的达成,不应在一些枝节上纠缠修补。如果立足点定位在“求新”“出彩”,只看课是否光鲜亮丽,那么多是对备课的表层关注。真正的集体备课应该是教师的生活常态,有“交流的渴望”与“帮助的期待”,是自然而又生动的“研究”。
3.从“被动执行”转向“研究自觉”
集体备课作为由来已久的教学管理制度,没有人对其合理性进行过质疑。事实上它在许多学校的实践是比较糟糕的。所谓的集体备课大多是围绕教师外出比赛提供帮助与支持,是为了应对考试而一起选择试卷试题,考后进行大概比较和就事论事的浅表分析。说到底,集体备课是对学校制度的消极应付和被动执行。然而当下,我们需要追求的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研究文化,即集体备课的自觉。这种自觉的文化特质表征为备课组成员对集体备课有着较为强烈的“依赖”,对集体智慧有着强烈的渴求,对共同合作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无论在何种场合相遇,会自然而然地谈论教与学,以至于形成一种下意识行为。在集体备课中,从理性出发,从研究目标开始,强调对话与分享,提出基于个人经验与体验的方案,体现自由与自觉。
集体备课是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如果仅仅停留在执行制度层面,那一定是虚空的。因此,真正的集体备课是一种学习型、合作型文化的重建,是一种基于“好课”的理解与对教学设计的教学意义的不断探寻。从个体的单打独斗转向对话分享,是实现教学从注重技术、技巧的安排到注重科学、艺术的创造之过程,是在研究中寻求教学的真义之过程。因此,真正的集体备课可以这样表述:同伴互助是核心,自觉执行制度是基本保证,常态的研讨分享是习惯,形成教学研究文化是目的。
作者:耿雁冰 沈晓强
时间:2010年09月17日 作者: 李 成名
这个学期初一地理备课组共有4名成员,组长:李成名;是这些年来人数最多的一次,全部集中一次不容易,但是我们依然坚持每周集体备课.
备课时间为:每周四上午第三节课;
地点:初一年级办公室.
备课内容:第二章认识地球一共3节课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认识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以及地球仪中的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及经纬网.) 教学重点及抓重点的方法: 一,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及规律.
二,经纬网的确定及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三,因为缺乏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条件,主要运用地球仪或篮球来讲解,并让学生运用篮球画出经线与纬线并理解划分的方法. 作业布置:经纬网地图的运用与方向的确定
初二地理备课组第
1、2周集体备课情况记录
时间:第一周 9月3日
第二周 9月10日 地点:初二年级办公室 中心发言:李成名
参加人员:本年级地理任课教师 内容: 第一周:
1.学习初中地理课标。
2.探讨“中国的疆域”与“中国的行政区划”两节重点教学内容的处理办法,我们决定充分运用地图落实重点,着实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第二周:
1.探讨如何处理课堂时间紧与记忆知识点多的矛盾,例如课标要求学生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但是不太可能在两节课里全部学生全部
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所以我们决定在这个月、这个学期,甚至这一年里,让学生逐步记住这些内容。
2.探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我们设计在课堂中开展接龙、拼图等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3.确定由四位老师轮流命制单元测试题,各自批阅任教班级试卷。
初二地理备课组第3周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9月17日第二节 地点:初二年级办公室
参加人员:本年级四位地理任课教师 中心发言:李成名 主要内容:
1.学习与本周教学内容相关的地理课标部分。
2.确定教材重点为56个民族、民族分布特点、民族风情。通过设计旅游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从资料中查找代表性少数民族的分布位置,并归纳民族分布特征。 3.确定的教材难点是通过服饰特点判断民族。我们决定运用图片资料,采用对比、拼图、扮演的方法进行难点突破。 4.集体审定第一单元测试题。
初二地理备课组第4周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2010年9月24日 作者:李成名 时间:9月24日 地点:初二年级办公室 参加人员:本年级地理任课教师 中心发言:尚中华 主要内容:
1.探讨《中国的地形》一节重点、难点,我们认为本课教学过程中,填图读图是重点,难点在于要记忆的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地形名称、特征、位置内容多,需要学生用好《地理填充图册》,加强填图训练。 2.交流了各班第一单元测试结果。
初二地理备课组第9周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10月29日第二节 地点:初二年级办公室
参加人员:本年级地理任课教师 中心发言人:李成名 中心议题:《长江、黄河》教学设计 1.落实长江和黄河的源流概况 2.长江、黄河的利用 3.“长江水系图”、“地形图”与“我国年降水量图”相结合。 4.黄河的治理:水患的成因;治理的措施;结合地图记忆水电站。
初二地理备课组第7周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2010年10月21日 作者: 李成名
地点:初二年级办公室 参加人员:本年级地理任课教师 中心发言人:尚中华
中心话题:如何处理“季风气候显著”部分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时的重点是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季风的影响,难点是季风气候的成因。要抓住重点内容,我们认为要在学生对海南气候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冬夏气温差异、海陆冬夏气压差异、冬夏季风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分析出季风气候的成因。在分析季风成因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冬、夏季风的源地、性质、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季风的活动规律、季风区的分布等。
初二地理备课组第8周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10月22日第二节 地点:初二年级办公室
参加人员:本年级地理任课教师 中心发言人:李成名
中心话题:《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
本节第一课时的重点是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我们认为要让学生能较好地掌握重点内容,首先需要学生理解好“流域、水系、外流区、内流区、外流河、内流河”等几个概念。对于“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的教学一定要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学会读图、练习填图。
初二地理备课组第9周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10月29日第二节 地点:初二年级办公室 参加人员:本年级地理任课教师 中心发言人:李成名
中心议题:《长江、黄河》教学设计 1.落实长江和黄河的源流概况 2.长江、黄河的利用
3.“长江水系图”、“地形图”与“我国年降水量图”相结合。 4.黄河的治理:水患的成因;治理的措施;结合地图记忆水电站。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关于天体、天体系统的基本概念
2、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3、理解地球是宇宙中非常普通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并分析其原因。
4、激发学生对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宇宙观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
天体的概念、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具设计]:
地球仪、宇宙中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图、太阳系模式图
[讲授过程]:
一、天体
1、 自然天体、人造天体
概念: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聚集态的星体及星际物质)不作特殊交代的天体均指自然天体
2、几种常见天体的观察(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总结讲述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
3、几种常见的天体恒星
1)定义:从质量、组成、形状、发光与否等角度总结
交代:数目多少(肉眼所见6000多颗)
夜空里的点点繁星差不多都是恒星
2)运动特点:(由恒星的“恒”字引发学生分析“北斗七星图形变化”图说明特点)
结论:①恒星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②相对位置似乎固定不变,故称“恒星”
3)光年----计量天体距离的单位(强调“距离”)
分析知识点:①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8分钟)(1.5亿公里)
②距离地球次运的恒星是(4.2光年)③现在能够探测到的最远天体距离地球多远? 星云(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与恒星比较总结星云特点, 可以从形态、质量、体积、密度、物质组成、观察特点几方面列表比较分析并小结)
二、天体系统
1、概念: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系统。
2、层次:读课本P.3”宇宙中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示意图”分析回答:
三、九大行星
1、顺序: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口诀:水晶球,火烧木变土,天海边 小行星带位置:火烧木生成的灰尘
2、九大行星分类: 1)类地行星:水金地火 2)巨行星:木土 3)远日行星:天海冥
四、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通过对P.4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表的出为什么地球上存在生命分析
1、地球的质量适中,可以形成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2、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气温有利于生物的生存
3、自转周期适中不快不慢
4、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结晶水汽
七(上)第三章第一节日本
主讲人:陈晓露参与者:政史地全组
为进一步提高地理学科教研教学水平,切实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2010年5月20日我组召开了“地理教研组集体备课及课堂教学研讨会”,现将过程记录如下。
备课发言:
陈晓露:日本是学完区域地理后的第一个国家,非常重要,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的重点是: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评价日本的自然环境对其经济的影响。难点是:学会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抓住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教学目标要求识记日本的位置、组成和首都;根据地图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日本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所以,我把这堂课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日本的自然环境,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文化特点;第二部分是自然环境对日本经济的影响。第一部分的处理打破了原有教材的内容,添加了日本气候的介绍,这样考虑是基于日本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国家地理,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也是对国家地理学习方法的铺垫。另外把区域评价拿出来作为一重要部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杜老师:陈老师对本课的重难点和教材的处理都很到位,在本课的导入部分,我想提一个意见,在缺乏教具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迅速投入到教学中,这是一堂成功的课的开头。比如可以考虑放一曲日本民歌《樱花》,然后从日本的国花“樱花”导入教学。
吴老师:关于日本的位置及领土组成这个内容,这是死记的内容,如何让学生轻松而又深刻的记忆呢?我认为让学生自己在地图中识记的效果不大。如果没有挂图,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单的轮廓图,然后让学生上台指图回答,效果和自己看图识记是不一样的。
陈晓露:“多山的地形”我想从富士山入手,富士山作为日本的标志,是一座活火山,进一步思考日本位于哪两大板块交界处,然后引导学生推导“板块推移”→“多火山地震” →“山地隆起”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推导能力。
杜老师:“发达的经济”是本课的重点,日本是二战的战败国,本国的资源也是严重缺乏,为什么经济能迅速恢复,如此发达呢?这里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疑问,把学生的好奇心推到最高。然后才让学生思考日本经济发达的有利条件。
王老师:日本的工业我想补充一点,日本的许多工业产品都是很有名的,这里不妨给学生多介绍一些日本的著名品牌,比如:三菱、本田、丰田汽车、索尼、佳能、松下电器等等,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时间:2010-4-6 星期三
地点:田家炳实验中学东校区3楼阅览室
参与人员:刘贵英欧阳海涵俞旺
主讲:欧阳海涵
背景及主要内容:
通过前段复习八下中国地理,对其进行测试,发现一些问题,备课组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1、复习要求:欧阳海涵老师提出复习强调课本和地图册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能
背的一定要背下来,使考试有更充足的时间。这次很多同学就没做完,是很深的教训,所以要求学生按照先在家对照书和地图册把考点管理和限时集训先做一遍,要求家长签字,老师检查。课堂上在讲知识点时,要特别注意基础较差的同学,课后要求在家把考点管理背下来。
2、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层次,督促每一位学生落实复习任务,采取在学生中
一帮一,密切与家长联系,落实每天的任务过关,成而确保每位学生能顺利拿到理想的成绩。
5、备课组还商量了下次段考的范围:八年级上下册所有内容。
八年级地理备课组
一、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教研室和地理教研组教学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备课组研究基地的作用,有计划、有步骤、有实效的进行集体备课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地理教学研究,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教师课业负担,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和业务能力的发展,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标准要求,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顺利圆满地完成备课任务。
二、备课组工作目标和任务
1.继续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和其它新的教学理念,并作好读书笔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正确把握地理教育的特点。
2.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力量,坚持参加每单元一次的备课组活动,统一备课,统一进度,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共同探讨课堂教学改革中所碰到的疑难问题,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3.备课组内互相听课、评课,并多听其它年级教师的课。教师间相互勉励,取长补短,配合学校教导处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主动、积极参与各级公开课及论文的撰写活动。
4.明确任务,分工合作,备课组集体备课确定单元或课时教学计划,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讨论教学策略及施教方法等。 5.配合学校的工作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三、具体备课安排: 时间 三月 地点
课 题
主 备 人
参加人 郑凤枝 办公室 南方地区的自然 纪增洁
特征与农业
四月 办公室 西北地区的自然 郑凤枝
纪增洁 五月 办公室 六月 办公室
特征与农业
青藏地区的自然 特征与农业
中国在世界中 张璐
纪增洁 张璐 纪增洁 郑凤枝
郑凤枝 张璐
一. 上周内容总结
主讲:邓建和
二. 上周试卷分析
主讲:严军
三. 下周进度
结束自然地理
四. 下周内容安排及重难点讨论
主讲:袁校生
五. 下周试卷安排
命题:邓建和审题:袁校生
六. 下周公开课
讲课人:严军
推荐阅读:
初中地理集体备课05-26
高效集体备课反思05-25
初二集体备课教案05-30
初一数学集体备课06-11
集体备课的误区09-08
小学美术集体备课09-09
集体备课研讨总结09-24
化学电源集体备课教案05-27
高二政治集体备课稿06-07
初中美术集体备课计划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