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的误区
1、开学根据教学计划,确定单元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
2、个人自备出思路
个人钻研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学生,提出问题、设想,在每单元教学的前几天,中心发言人写好“单元集体备课中心发言稿”,备课组长组织集体备课会,共同研讨定计划。
3、集思广益,形成预案
各备课组中心发言人提前一周研究预定的备课内容,按照统一的格式,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力求规范、科学,然后分到各老师手中
4、博采众长,自备出新
在进入课堂实施教学之前,各老师要结合各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即在经典批注中作好旁批,教师在研讨深化的基础上写出具有个性特点的课时教案。
5、教后反思,提升能力。
要养成反思的习惯,要及时对课堂上的得失、感受、发现做好记录,加以分析与研究,并记录在教案的后面。集体备课的流程
一、集体备课的误区
(一) 集体备课就是集中开会
众多的备课组长 (教研组长) 把备课组 (教研组) 当成学校行政管理的组织末梢, 更多的赋予了备课组 (教研组) 行政管理的职责和权利。诸如传达学校相关部门的指示、检查教师的备课教案和作业批改情况、收集系列统计数据、检查教学进度计划执行情况、检查教师的学习笔记以及试卷分析, 等等。这些不该备课组做的事情, 耗费了备课组长和组员大量的时间, 每周的备课组活动把这些事情完成后, 时间就所剩无几了!许多学校的集体备课活动就是集中开会, 就是教师们匆忙应对诸多的检查事宜。这种对集体备课功能的异化, 置换了集体备课的心脏, 剥夺了集体备课的生命, 变相地把集体备课置于死地。
(二) 集体备课就是共同写教案
许多人以为, 备课就是写教案, 集体备课就是大家一起写教案。因此, 在某些集体备课现场你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每位教师面前摆放的至少有备课本、教材、教参这三样东西, 教师一边在写教案, 一边在询问。做得好的是大家共同研读教案书, 斟酌教案书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流程及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是否合理, 然后大家有所取舍后再写在教案本上。做得差的是大家先确定了本单元的教学课时后, 依据教案书上的内容自己写教案, 到底每一个教学内容该进行怎样的教学设计, 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是最优化的, 教师们就只有跟着感觉走。这样的集体备课在一定程度上优于教师个人单独备课, 但对集体备课的认识是相当肤浅的, 是皮毛之知。
(三) 集体备课就是集体教学漫谈
一周一次集体备课会, 难得有时间大家坐下互相交流, 故在集体备课会上, 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热闹场景:张老师侃侃而谈本周教学中的做法与困惑, 大谈课堂上某学生是如何调皮而自己又是如何应对的;李老师激动万分地谈论自己在某节课上某学生所发的怪问以及自己是如何调动学生化解的;王老师是唉声叹气地倾诉本次考试中本班学生为何如此失利, 慨叹自己是反复指导学生训练了而效果还如此差;罗老师则是历数学生作业习惯之糟糕, 并一一分析学生习惯糟糕的表现……半天的备课时间在教师们的倾诉下就过去了。这样的集体备课, 教师的参与是积极的, 整个氛围也是热烈的, 但不是是真正的集体备课。
(四) 集体备课就是集体比“嗑”
嗑者, 唠嗑也。教师在集体备课会上唠嗑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是唠自己家庭的酸甜苦辣, 有的是唠自己班上的春夏秋冬, 有的是唠邻里之间的你长我短, 有的是唠天南海北的逸闻趣事……这样偏题的集体备课是经常发生, 搞得备课组长都情不自禁地参与其中。
实际上, 走样的集体备课远不止以上四种现象, 有名无实的集体备课在现实备课组活动中可以说是花样百出。那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谁该为这些不良现象负责?怎样才能让集体备课走出误区?
二、集体备课的出路
(一) 注重对集体备课的文化关怀
集体备课作为学校教育科研的重要方式, 其主要内涵有哪些?它的本质是什么?集体备课的要素、途径、目的、结果、评价等有哪些具体内容?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比有哪些优势?集体备课活动的组织原则、方法、考评又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 不是制度层面的问题, 而是学校课程文化的问题, 仅靠学校的制度是无法解决的。这些问题仅仅领导清楚还不行, 更主要的是广大教师要明白。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构建自己的关于集体备课的新认知, 才能认同学校关于集体备课的管理文化并顺应此文化, 也才能在实际中去真正落实而不是有意无意地走样。只有教师在集体备课中感到了精神的幸福和愉悦, 感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思想、方法、能力有了新的收获, 感到了自己在集体智慧的感召下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地提高, 他们才会从内心认同集体备课并迫不及待地想参与其中, 也才会感到学校的集体备课教研方式是对教师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积极关怀而不是约束。
许多学校的领导认为, 集体备课仅是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 系制度层面的东西, 用刚性的管理制度去约束就行了, 这是极端肤浅的认识。集体备课是学校教育科研文化的一部分, 是学校很重要的课程文化, 是学校课程建设文化和师资建设文化的极为核心的载体和平台, 是助推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上档升位的重要途径。站在文化的层面看, 学校在面对集体备课上, 应更多的从教师成长角度去认识, 从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幸福感、安全感、成就感等精神层面去关照教师。
(二) 注重对集体备课的思想引领
一些学校的集体备课之所以会走样, 之所以会走入误区, 之所以许多教师不大认同而阳奉阴违, 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了必要的思想引领。所谓思想引领, 就是用关于集体备课的先进思想、理念、观点去更新教师头脑中陈旧的备课观, 用科学高效的备课案例去剔除教师原有的关于备课的痼疾, 用切实有效且易于教师接受的备课示范去激发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热情。集体备课的科学性在哪里?集体备课具体包括哪些内容?集体备课的历史、现状和将来会是什么样子?集体备课与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学科素养有哪些必然联系?集体备课有哪些科学的实施路径?集体备课与教师的教育教学业绩是什么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 其实就是关于集体备课的思想哲学, 对这些问题的厘清和回答, 特别是教师自己能够正确回答这些问题, 能积极参与到集体备课中, 并能自行解决在集体备课中出现的问题, 那就是思想引领。集体备课重在内涵不在形式, 那些诸如“集体备课教案”“集体备课记录”“集体备课资料汇编”等仅是一种外在形式。如果没有思想引领, 这些形式就似一堆死亡文字, 就仅是教师应付学校检查而拼凑的文字。
当前, 集体备课在各校如雨后春笋, 方兴未艾。在“怎么做”上, 许多学校都有了自己的特色, 但对集体备课“是什么”“为什么”的研究还非常少。所以, 我们还需要从历史、现实和未来角度分析集体备课的发展演变历史, 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行政学的角度研究集体备课的思想, 等等。
(三) 注重集体备课的实证研究
集体备课之所以步入各种误区, 最关键的因素恐怕是众多学校缺少适合本校校情的实证研究。许多学校的领导更多是在理论层面上对集体备课这一先进而高效的教研形式有宏观的认知, 也从其他知名学校了解到了集体备课的神奇功效, 也拟定了关于集体备课的相关规章制度, 可以还欠缺结合本校实际的就是实证研究。
集体备课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效益是什么?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在学科教学中到底有哪些区别?针对某一学科的集体备课的目标、过程、结果应该是什么样子?集体备课就个体教师而言应该如何参与?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 其抓手、切入点、着力点与个体备课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这些问题都要用实证研究来回答, 要有具体可感的实例让教师切身感受到集体备课可学可做。对此, 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专业引领者, 让那些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干精神的学科带头人成为集体备课的引领者。他们在各门学科的集体备课中既是召集者, 又是讲解者, 还是指导者, 他们时时处处指导并引领围绕集体备课这个中心任务开展教研, 在整个过程中寻找集体备课的规律性东西, 最终促使教师明白原来集体备课仍然有其基本的规律和模式, 并能游刃有余地使用这个模式。
(四) 注重对集体备课激励机制的建设
表面上看, 集体备课仅是学校教研工作的一部分, 然而实际上, 它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碰撞、激活、裂变, 是教师集体智慧的交流、共享、生成, 是极具创造力和爆发力的智力活动。因而,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 要唤醒教师海洋底下的智慧冰山, 要激活教师露出水面的智慧火山, 要尽可能促使教师智慧共享后的裂变, 仅靠平常的教研活动考评细则, 乃至与教师评优评先、调资晋级挂钩等措施是永远不够的。那些“形象教研”“门面教研”之类的举措只能使教师厌弃, 最终让集体备课走入误区。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功效, 要真正通过集体备课促进教师的智力大交汇, 要广大教师在集体备课中享受智力活动的幸福, 必须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这个机制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促进教师积极参与集体备课, 让教师感受到参与集体备课的精神愉悦和智力丰收, 享受到新的教育智慧带给自己的成就感。这个机制不是鞭策教师必须要做哪些事情, 更不是以评职评先、调资晋级来恐吓教师, 而是以“激励”为机制的灵魂, 以求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智力劳动, 实事求是呈现教师的智力收获, 灵活多变地催生教师的教育智慧。因而, 这个机制至少要有以下几个因素:机制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什么?教师为什么一定要参与集体备课?怎样参与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成果方式有哪些?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否就是教师集体备课效果的唯一检测标准?教师在集体备课中收益怎样体现?评价的主体到底是谁?评价方式应该有哪些?
激励机制的建设并非一日之功, 其建设过程恰恰是学校教研文化效果的直接反映, 是学校文化成效的彰显。如果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还处于较低水平, 甚至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文化, 要想构建一个以“激励”为核心主题的集体备课评价机制, 只能是空谈而已!这也正是一些学校集体备课很难做出成效形成特色的原因。集体备课走入误区是表象, 学校文化建设, 包括教育科研缺乏文化底蕴才是实质。
关于集体备课,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而网上另有理解是指教师以教师团队为纽带,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设计出既凸显教学共性与个性特色,又达到资源共享的生态教育理念的文案。我个人更认同后者。在这个概念中,分工合作和资源共享是我所理解的最重要的两个手段,而高效备课则是我们最终希望达到的目的。当然,集体备课是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大规模强化教改力度、整体提高办学效益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提高教师素质、探索教学规律的科研活动。
然而,高中英语集体备课往往流于程式化,缺少“集体”对话,使得碰撞、交流、探讨、争论、启发……,收效甚微。究其原因:1. 思想认识的偏差。集体备课是要实现资源共享,即与他人无偿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然而,激烈的竞争使教师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与强化。部分教师“坐享其成,无偿地占有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做法导致那些“贡献者”不愿再将自己的东西“和盘托出”。2. 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集体备课多数情况被简化成备课组长的“一言堂”。其他教师被动聆听、随声附和、少有争论。
集体备课的无效现状主要表现有:1. 集体备课“备老师”多,“备学生”少。传统的高中英语集体备课主要是老师解读文本,阅读教参,借鉴网上教案。整个过程对学生学情的准备与讨论极为不充分,比如这样导入是否会调动学生;这些问题的难易程度如何;我们又该在学生难于解决的问题上如何具体引导启发?2. 集体备课“照搬”多,“反思”少。照搬集体备课的内容,忽视自身教学特点、学生实际,不深入进行个性化的修改和设计。课后反思也就势必成了走形式,走过场,写些无关痛痒的大空话。
因此,我们尝试了“超前课”。它让集体备课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有了大改观。1. 备课思路直观化。备课的地点改在教室,备课人员增加了学生。主讲老师把他们小组的备课思路面对学生讲出来。听的老师们接收到了更丰富的信息,就必然会引发更多的思考。在评议过程中,集体备课的研讨气氛就出来了。2. 预设生成密切化。“超前课”让听课老师成了“思者”。老师们看到了课堂上授课人预设的每个环节,看到了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一些内容。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预设能促进生成,生成离不开周密的预设。所以这种超前课使得预设与生成联系得更加紧密,课堂因而变得更充分、更饱满、有实效。3. 课堂质量升格化。大家说出各自的听课感受,整体思路,教学目标,知识点的讲解,问题的引导与挖掘……讨论是具体的,是全面的。4.专业成长自觉化。因为这个超前课,要拿到集体备课中分环节进行研讨,并拿优秀案例来比较评议,让评课质量不断增值创益。因而老师为了让自己的课上得更精彩,在备课过程中也是多方请教,多方查找资料,让许多老师受到了磨练。
由此,我们提出了几点实践建议:
1. 在思想引导中求自觉。备课组长应加强对备课组教师的思想工作,提高和统一认识,促使教师自觉地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做好宏观调控,充分调动教师的投入量、参与量与接受量。2. 在过程监控中求规范。规范自身管理,抓实集体备课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备课组长要求组员将重点准备与一般准备相结合。将主题发言与民主讨论相结合,每个教师都参与讨论。既积极借鉴、吸收他人的经验,又保持独立的“我”、个性的“我”。备课组长可将自评与督导相结合,通过写教后感、组织听课、评课等活动,检查集体备课的实践效果。
3. 在自我实现中求突破。人的因素应得到充分的考虑,集体备课也应重视教师的意愿、情感、需要与价值观。学校建立的关于备课的检查、考核、评价、奖惩等规章制度应为多数教师所认同,从而使集体备课成为教师自我实现与发展的心理需求。学校与备课组长应努力引导教师自觉反思,做自我学习与发展的引领者与评估者。4.分工合作,资源共享。首先是教师以前上过的教材内容一般都有电子教案留存,集体备课的时候就直接把词汇表和教案大纲发给同事们。提前三周安排好集体备课的主讲人,提前一周将教案付印并送教务处存档,客观上保证了每周集体备课都言之有物。备课组建立QQ群,在群里上传电子文档供大家下载。每位教师上了公开课都将课件和教案上传,需要的时候会根据评课记录进行适当的修改完善。每位教师的电脑里的资料都会逐渐丰富起来。QQ群不仅是平时联络感情沟通的手段,也是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其临时空间足以满足我们的日常需要。
(一)集体备课:实行 “集体备课个性化教学”。是促进教师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有效途径。集体备课时,教师提前研究教材,独立备课,集体研讨,修改完善,课后反思。这样既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备课实效。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这种教研形式倡导科学精神,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确实提高了教学研究质量。
1、能有效凝聚集体的智慧
由于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各有不同,从而导致教学水平的差异,而开展集体备课就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同科教师的积极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
2、能显著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面对新课程,人们缺的不是先进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与机智。集体备课,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可以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对于师资比较薄弱的学校而言,其效果更为显著。
3、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二)浅谈集体备课的好处
俗话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新课程背景下,每一位老师都充满了热情。如果教师要想系统的掌握教材,把握大纲,准确的掌握教材的重点,突破难点,应用新思维解决新问题,只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恐怕是很难完成的。在当今要求学生合作的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体的作用,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研究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
1、集思广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人的精力有限,人的知识有限,人的能力有限,有一位专家说得好:“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但是观点的交流就不一样,你有一个观点,我有一个观点,大家一交流就是两个观点,甚至是更多更好的观点。”另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备课让大家在相互交流中学习,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让大家都有收获,共同成长。
2、资源共享,凝聚集体智慧。
过去的“闭门造车”和 “孤军奋战”的备课形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而集体备课恰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发挥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作用,从而带动青年教师的专业迅速成长。同时,通过分工合作,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教学水平、业务水平和教学经验等。
3、团队协作、轻松愉快。
哪一位教师准备优质课评比,这一年级教研组的老师会一起备课。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包罗万象,从整体的教学设计到具体的细节处理、板书设计、标点符号、普通话音准等等分工明确每个人盯住一个方面,每个环节用多长时间,板书设计、语言过渡、提问题、回答问题评价与„„这样的老师出去比赛都能获奖,老师们的相互帮助,出去讲的是一个老师,靠的却是大家的力量。
4、节省时间,减轻压力,提高教学效果。
以往,老师独立备课,花的时间多,任务重,压力大。而使用集体备课可以大大的缩短时间,减轻教师忙于备课的压力,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上课,有足够的时间去反思、去反复修改。
5、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每一次集体备课都有一个中心发言人,作为一个人,都希望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呈现给大家。在发言之前,他(她)都会翻阅大量的资料,准备时间几个小时甚至更多,做好充足的准备,集体备课让老师们都积极地参与,去走进教材、研读课本,最后走出教材,久而久之,集体备课让每一位教师业务水平、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
6、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提高了,就能让学生学起来倍感轻松,在最短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东西,学生从学中就找到快乐和成就感,从而也就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总之,实行集体备课可谓好处多多。长此以往踏踏实实地走下去,何愁我们的教师不是一支精湛的队伍呢!
(三)集体备课的好处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拥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粒火花,教师要拥有整个花海。作为教师的我们,思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拥有足够多的水和足够大的花海,学校倡导教师多读书、学习富脑充电,多举行教研学习活动,多进行集体备课。进行集体备课,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富“水”添“花”的好办法。集体备课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加强集体备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集体备课对课程改革、学校发展、教师成长所起的作用不可否认,那集体备课的好处到底有哪些呢?
一、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大部分教师上课前自己也认真备课,但与集体备课相比,应该是集体备课对学生传授的知识点更多也更深刻。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提高了,就能让孩子学起来感觉轻松,而且觉得自己在很短的时间里却能学到很多,学生从学习中就能找到一种成就感,从而也就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每一次集体备课都有一个主讲人。作为一个人,都希望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现给大家。那么每一个老师当自己是主讲人时,他在集体备课前都会认真去备,常常是我们集体备课需要四十分钟左右,但他查各种资料准备时间要几小时,甚至更多。再有当你一个人课前备课时总觉得兴趣不高,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如果有同事讲到你感兴趣的话题,可能你就会忘记了备课,进行到与同事聊天当中去了。当你的课到了,不管刚才备的怎样,你都要去上课了,这样也影响了你的课堂教学效果。还有在集体备课时,参与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讨论时,那时你就会随着集体的氛围跟着积极地融入到讨论的氛围中去。所以不论从哪方面讲,集体备课都能提高老师的积极性。
四、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
(四)集体备课的好处
集体备课是在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讨的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它能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研究教学中的一般问题,保证教学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它成了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因为其价值取向就在于教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现在许多学校都在提倡集体备课,其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形式,而是为了追求效果。因为集体备课至少有以下六点好处:
1、能有效凝聚集体的智慧
由于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各有不同,从而导致教学水平的差异,而开展集体备课就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同科教师的积极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
2、能显著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面对新课程,人们缺的不是先进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与机智。集体备课,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可以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对于师资比较薄弱的学校而言,其效果更为显著。
3、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集体备课要求同科教师人人参与,所以每人都要精心准备。通过相互交流与切磋,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既可以学习到他人的长处,又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通过扬长避短,实现共同提高。同时,集体备课的开展,一方面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另一方面也让老教师更加谦虚谨慎、严谨治学。
4、能大力促进学校的教科研氛围
集体备课是一种“行动研究”,所解决的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实际的问题,主要任务是完善课堂教学.而目前基层学校的教科研,应该也必须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否则易流于假、大、空.集体备课中,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课题,由于智慧的交流而得到理性的升华,其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桥梁,教科研的氛围在集体参与的行动与反思中逐步浓厚.5、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方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与个人备课相比,对教材把握更加透彻,对学情的分析更加细致。因此,集体备课的教案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求,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6、能较好地落实课改要求
集体备课,体现了“合作、探究、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精神,促进了教学相长,能更好地落实课改要求.素质教育的今天,集体备课的积极作用正愈来愈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应用,集体备课好处多多。
谈谈集体备课的好处
二00八至二00九学年,我校开展了以学校教研组为单位的
集体备课。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我认为,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博采众家之长,弥补各位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集体备课对课程改革、学校发展以及教师个人的成长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此外,还可以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共同提
高。通过实践,我认为,集体备课有非常大的好处: 第一,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在整体上把握教材及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有利于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
第二,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 点,设计出有特色的好教案,教师能更好地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去突破。有利于教师扬长避短,少走弯路,为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提供条件。
第三,集体备课还可以使教师及时学习其他教师先进的、积极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和经验,可以集中多人的智慧和经验,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但是,集体备课不能流于形式,集体备课的过程要求教师人人都要参与,并积极发言,不能成为一两个人的事情,在集体的讨论和交流中,要各抒己见,相互沟通交流感情,达到共同提高,增强教师的团结意识和合作意识。
集体备课是学校教研的最好的组织途径,是促使教师最快成长最有效的方式。但如何有效地实施好,确实是个难题。我们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并进行了积极探索。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我校的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保证集体备课的时间,我校每次集体备课的周期为先周(上周一至周二)。每次活动时,在周以由教导处连同各年级学科的备课组长确定好下周的活动安排表,主要包括:备课内容、主备人、主持人等。周二至周五,由备课教师熟悉教材,自我初备(形成文字材料)。根据学科上课时间的不同,每周二至周五的上午8:00到10:00或下午2:00到4:00为集体备课集体交流,原则上当天形成集体备课教案,从下周一至下周五为个性设计与反思即二次备课的时间。这样,通过时间的固定化,保证集体备课工作的正常开展。
再就是,我校的集体备课流程共分四步。
(一)初备。每次集体备课的内容就是下周的教学内容,主备人要围绕思考提纲将主备的教学内容深入吃透,梳理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并就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作深入的思考和设计,然后形成交流意见。以便交流时供大家重点讨论。
(二)集体交流。交流的内容有两项,一个由主备人围绕讨论提纲逐一抛出自己的理解、观点、设计及有关理论依据。辅备人随时以补充、完善。第二个由主持人组织大家就备课时的困惑或上周教学实践的反思等选择一到两个话题,组织大家讨论交流。
每周的教学内容有重点非重点之分。备课交流时,我们做到区别对待。另外,针对不同的主备人备的课,我们在交流时也要体现区别。骨干教师主备的课能起到促进垂范的作用,讨论时可以重点交流;才入门的青年教师需要更多的关心和锻炼,备的课可以重点讨论,等等。另外,集体备课以讨论并形成教案为主,并附以讨论教具准备、制作,讨论练习,包括讨论阶段检测的试卷。
集体交流不仅仅形成共同的教案,交流时还就教师个体备课的困惑或教学实践的反思共同讨论。力争每次集体备课既形成备课教案,又能解决或探讨教学中的一些热点难点的问题。
(三)形成教案。集体交流之后,由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形成教案。主备人在形成的教案应力求精致和完美,力求体现新的课改精神。所撰写的教案及时印发到全体教师的手中。
(四)个性设计与反思。我们总结了以往集体备课,往往有两大薄弱环节。一是教师个体共同参与热情不够,交流不够深入;二是形成教案后,会照本宣科,忽视了自身的教学特点,忽视了本班学生的实际,也忽视了个性化的设计,甚至于也懒得对集体的设计反思和自我实践的反思。因此抓好个性设计与反思可以说是关系到集体备课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好的个性设计或深入的反思比单独备一课的教案更能提高人的业务能力。
因此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拿到教案后都要根据自己的个性情况,对集体备课的教案作深入的推敲、斟酌。个性设计的方式可以是旁注,可以是知识点的解说,可以是教学方法的更换,可以是教学片断的增删。我们跟教师讲,一份整洁干净的教案未必是一份好教案,一份涂涂改改,增增删删的教案则肯定是一份对于你来说最完美的教案。
宿豫区来龙初级中学
徐业辉
摘要: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合作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的优势。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的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在新课程刚刚起步的今天,教学中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集体备课可以有效的避免教师个体研究势单力薄的情况,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地减少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然而,由于教师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对集体备课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理解,使集体备课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集体备课
探究
合作
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高低与学校的管理、教师的业务素质、敬业精神、学生学习风气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充分挖掘教师的教学潜力,教师间精诚团结,相互取长补短,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科教师经常进行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集体备课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师个体研究势单力薄的情况,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减少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当然在我们学校,由于教师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对集体备课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理解,使集体备课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本文结合我校的集体备课情况粗浅地谈谈集体备课的优势和目前存在的误区。
一、集体备课的优势
(一)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
由于我校年轻教师居多,教学水平差别不是非常大,在教学中各
自为重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我们定期举行集体备课,要求大家要经常交流与研讨,这就要求教师要相互团结,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教学见解,有时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共同找资料,一起研究最佳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敬业精神。
(二)有利于教学相长
备课组成员抱着虚心向别人学习的态度参加集体备课,主讲人精心准备、钻研教材,在讲述对教材的处理,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时,对听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讲人的某些独到见解,是一个教学经验交流的过程,对听者是一个学习取经的过程,听讲人要认真分析才能发表独到的见解。这样相互讨论,能使听、讲双方都得到提高,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有利于中、青年教师的传帮带
为了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进步,我们实行了青蓝工程,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签订了师徒结对协议。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帮带,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我们实行说课、上课、评课三环节的师徒帮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青年教师听老教师的课,学习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尤其是学习难点的突破方法;老教师听年轻教师的课,课后通过评课和交流找出:⑴哪些知识点学生难于理解,原因是什么,怎样做好些;⑵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⑶对于抽象的概念或问题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效果会更好;⑷教学例题的选择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⑸实验教学如何改进;⑹新课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引入,学生更感兴趣。这样既有利于师徒的共同提高,又能把师徒结对子活动落到实处。
(四)有利于反馈教学信息
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交流教学信息,同科教师碰到一起,各自谈教学体会,特别是交流学生听课做题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和难以理解的概念。相互讲解,采用深入浅出的方法进行解答。
二、目前存在的误区
(一)集体备课成了个人的舞台
每次的集体备课先提前一周拟定好题目,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在集体交流中设立了主讲人,无形中就设定了最好的、权威的,也就产生了大部分人是听众,而不是平等的参与者、争辩者、商榷者,很少发表自己的主见,提出自己的看法。集体备课由一人“包办”了其他人员的思想,个人意志代替了集体意见,抹杀了其他教师的首创精神和智慧,集体备课名存实亡。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集体备课要侧重于组内的交流与讨论,在争辩中“思想碰撞思想”、“智慧点燃智慧”、“情感沟通情感”,最终选择比较好的观点。
(二)教师的教学个性体现不足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是教学设计还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学情。但是在教学中出现同年级同科教师在集体备课后上
同一课题时,听课老师听到的都是一个模子: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话: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他们将集体备课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教室,照本宣科。这样,不仅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且会步入另一种教学极端---思维抄袭,最终失去自我。由于各班学生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教师也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特长。因此,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灵活选择,体现个性特色。在教学中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钻研、反思、改进,对教学内容做个性化的修改,这样才能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
(三)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足
集体备课时,往往只注意教师如何教,怎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只注意知识的重点怎样讲解,难点怎样突破,怎样精讲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学生的实际不了解,讲课会脱离实际,教学效果自然不好。所以,深入了解学生是搞好教学的重要保证,是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所谓的学生实际,其一是学生的思想实际,即学生的思想状况,包括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兴趣爱好等;二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际,即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我们要思考:在课堂上,当我们把问题呈现给学生时,我用怎样的语调?怎样的教态?面对我的问题,学生有哪些可能的回答 ?对学生的回答,我怎样评判?对意想不到的情况,我会怎样处理?我能否根
据学生的思维,调节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流程?只有在备课中注重了这些细节的思考,在课堂上才能用真切的行动创造亮点,才能用真诚的话语撒播爱心的种子,才能用真挚的感情创造爱的永恒,才能用真实的心灵在课堂里体现生命的增值和律动。
(四)只注重课堂教学,对课后的反思不足
集体备课时,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对于课后的反思常常被忽视。如果说课前的精心准备能保证上好一节课,那课后的教学反思能帮助我们一辈子上好课。课后,教师认真反思,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感悟点,这其实也在备课。教师将教学感受记录下来,这是最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既可以及时纠正错误,传播经验,也可以为第二年备课或研究提供素材,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备课和研究能力。
这几年新推出的集体备课成为很多学校所推崇的备课方式。同组的教师一起分析教材, 然后由主备课人进行详细备课, 形成统一的教案、课件、一体化讲义, 最后所有的教师带着一样的教案和讲义, 走进不同的班级, 面对不同的学生, 用同一种教学方法, 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下去。笔者通过对教学实践的观察, 认为这样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集体备课最终的成果是形成统一的教案和讲义, 一方面它避免了教师对教材掌握的偏离, 但另一方面它也大大束缚了教师的独立思维和教学个性。同时, 统一的教案和讲义忽视了不同班级学生的差异性。新课标明确指出:新的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突出学生为主体, 尊重个体差异。结合这一基本理念, 笔者认为,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并反思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形成的教案和讲义不应成为我们最终实施教学的定稿, 教师应该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备课, 将他山之石变成手中瑰宝, 真正实现有效备课。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备课。
一、在教学设计二度创作中凸显个性化
有效的备课离不开教师精心地“备学生”, 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 对统一教案进行二度创作。教学设计的二度创作可以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更换, 可以是教学内容的增删, 也可以是教学环节的重组。在集体备课形成的统一教案基础上, 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 结合自己班级的情况, 进行细致的推敲和斟酌, 进行个性化的加工, 以形成切合本班实际的教案和讲义。这样的备课, 既督促教师进一步钻研教材,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也充分把学生作为关注主体, 真正实现备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比如, 在《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播》这课的高三一轮复习的集体备课的教案中, 教学环节首先是让学生将本课的基础知识进行回顾背诵, 然后是教师进行易错知识点的点拨。考虑到本课的知识点容量大, 学生连续背诵效率低下, 于是我对教学环节进行了修改。我将知识点分成三小块, 一个知识点背诵结束后便进行相关易错点的点拨, 然后再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背诵。将教师的讲解穿插在学生的背诵中, 避免了让学生长时间进行单一的背诵, 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效果。这个教学环节重组的成功, 就在于我结合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心理, 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性。
二、在同课异构中展现个性化
同课异构是由不同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 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教师不同, 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 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各有不同, 这就构成了同一内容用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课。听课的教师就通过对这些课的对比, 长善救失, 取长补短, 打开自己的教学思路, 为自己准备上的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
比如, 在高一政治《股票、债券和保险》一课的教学中, 我们组两位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结合自己班级的学情, 设计出不同的教学设计。一位教师是通过情境案例教学法, 让学生通过对案例中问题的讨论, 解决并突破了知识的重、难点;另一位教师则是运用比较法和问题教学法, 让学生在找寻问题的答案中, 在对各种投资理财方式的比较中, 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两堂课采取了风格迥异的教学方法, 对我的教学思路很有启发。听完课后, 我再结合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教学风格, 对教案进行了修改, 实施效果非常好。从教学实践总结来看, 同课异构给我们展现了不同的教学策略、迥异的教学风格和多维的思考角度, 让教师们在交流中发挥集体的智慧, 解决个体所有遇到的问题。这是对他人教学经验的批判、继承和吸收, 充分展现了教师间的合作, 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课异构大大提升了教师个性备课的积极性, 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从整体上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在反思中体现个性化
完整到位的备课不仅仅是课前的精心打磨, 也包括教师在完成教学后的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将教学过程中的启发、疑惑以及教学中的得与失记录下来。比如, 有无发现新的教学规律, 有无创新教学方法, 知识点的讲解有无到位, 对学生的启迪和训练是否得当……及时记下这些得失, 并进行必要的归纳总结, 以后的教学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达到无憾境界。
比如, 在《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一课的备课教案中, 我设计了一个案例和四条巩固检测来让学生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从实施效果来看, 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掌握这两个知识点的区分。课后我及时反思, 重新调整教学设计, 增加了案例和巩固检测的题量, 针对这个知识点进行重点突破, 在第二次教学过程中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集体备课中, 我总是提醒同组教师要加大对这个知识点的突破力度, 效果甚好。可见, 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一、“形式主义”
对于每天在教学一线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农村教师来说,高效的合作备课确实存在着相当的难度。因为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农村教师课程负担沉重,加上缺乏一定的自觉性,课后无心也无暇深入钻研教材,常常是简单地无中心无主题无准备地就所备教学内容议论一通,随意、散漫,以致合作备课只是走过场,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备课组的集体意识和整体水平也就无从体现。
二、“个人包办主义”
“个人包办主义”在农村教师合作备课中屡见不鲜。这种由经验相对丰富,水平和能力相对高的个别教师全权包揽,备课组其他成员却不作为的合作备课方式,不利于备课组成员的共同发展和提高。轮流备课也是“个人包办主义”的变种,即在一个备课组中实施值日式备课机制,由备课组成员循环轮流备课,写出教案供全体成员照本宣科。这些投机取巧、玩忽职守、不求质量的备课方式效果之差可想而知。
三、“全盘拿来主义”
在教育资源和思想观念都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备课不动脑,全盘照搬教参书,是农村教师合作备课惯于沿袭的办法。教师以教参为“拐棍”、准绳,逐渐丧失了思辨力和创造力。
四、“教条主义”
“教条主义”即死搬理论,不切实际。合作备课切忌人为设定框架束缚教学思路。备课的最终落脚点是教师活学活用和个性化教学,课时教案应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采用教条主义的模式,课堂上不越讲稿一步,机械、僵硬,使本应讲求艺术的教学变成了乏味、呆板的教学。
五、“教师本位主义”
农村教师合作备课中一直没有摒弃权威式教学的陋习,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是传统的坚持以老师为中心,“重教轻学”的“教师本位主义”的体现,容易扼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学习者。同时还会导致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解决得不彻底,教学设计细节性不够等诸多问题。
六、“保守主义”
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师的教学个性才是教育活动中最闪亮的一环,教无定法,因此教师应该坚持个性教学,捍卫个人的知识创新,而合作备课却在某种程度上扼制了教师个人创造的积极性,容易导致“千人一面”的课堂教学模式。眼下,由于农村学校一般都是将教学实绩与教师个人奖罚、升迁等挂钩,行业内的竞争对教师个人造成的压力难免会使教师们产生知识“保守主义”的思想。优秀教师的体现其设计理念和价值目标的教案不一定乐于拿出来与众人分享,特别是当容易造成“输出”与“输入”不对等的结果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新课程提倡教师合作,鼓励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备课能促进校本教研发展,激发教学活力,是一项要长期坚持并要不断创新的集体活动。在坚持贯彻合作备课的过程中,须警惕其落入“形式主义”、“个人包办主义”、“全盘拿来主义”、“全盘拿来主义”、“教师本位主义”、“保守主义”等巢穴。合作备课的实施可以不限于现实运用的形式,适时地利用网络虚拟空间合作备课也是相当必要的。农村教师所使用的备课资源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学校应该给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工作条件。另外,新课程除了倡导教师合作备课,也倡导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备课过程。合作备课须众人参与,团结一心,态度端正,方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如学校可选择由一名骨干教师和一名青年教师组合结对合作备课,分析研究教材和教法,然后由同学科教师共同设计教学预案。期间必须营造创设畅所欲言的交流氛围,鼓励骨干教师帮助、带动进步中的教师。学校还应努力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环境,改变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方法单一化的局面,在合作备课过程中鼓励教师加大教研力度,要求每个教师在仔细研究教学大纲、教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觉悟目标、教学内容在本书中所处的地位、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等多项环节的基础上。特别要重视研究教育对象——学生,加强师生合作,写教学笔记或教学反思。增强教研意识。最后,合作备课不能取消教师个人独立的教育思考。教师合作备课必须要有丢掉“教参”拐棍的勇气,教师也应根据本班教学进行二次备课,设计出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案。
物理组 主持人:王晶晶组 员:马静
课题:运动的快慢 张晓明 陈立春
高宏娟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参与-活动 教学用具:微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 [讨论] [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师〗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判断的? [讨论]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和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播放视频1]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播放视频2]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三)速度
[结论]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
[总结]因为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而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故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播放视频3]速度的引出? [公式],用符号表示为。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单位换算:1m/s=1×=3.6km/h 练习:1km/h=______m/s。[一些物体的速度] 阅读课文第31页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练习:速度的单位换算-典型例题 下列物体运动的速度哪个大()
A.蜗牛:1.5毫米/秒 B.炮弹:1000米/秒 C.发射人造卫星的最起码速度:7.9千米/秒 D.火车:360千米/时
[例题]两例题先让学生看,然后变换一些数值进行计算,变换已知条件进行计算,让学生再命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另外的学生计算。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频闪摄影]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用频闪摄影的方法将运动物体的位置凝固住,会看到这样的两种不同情况。看课本图12.2-2,比较两种运动的差异。[播放视频4]运动的快慢。
[结论]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如„„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如„„ [计算]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虽然固定,但我们也可以比较它们整个路程的速度,我们把它叫做平均速度。
公式,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平均速度。
[播放视频5]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速度表] 练习:有关平均速度的计算 [匀速直线的图像] 将频闪照相与图像结合,会得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练习:有关图像的判断、选择题等。[播放视频6]频闪灯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其实单位路程的时间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只不过后者比较起来不方便罢了;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四、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2、3、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 2.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取单位时间或路程来比较它们的路程或时间。
三、速度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公式:
3.单位: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概念;
2.变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
六、教学反思
《运动的快慢》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学情分析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难点: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视频中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样,利用视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开始阶段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后裁判认为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互相讨论,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能描述所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是因为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少。
据此,对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新问题:若路程、时间均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
展示问题: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内或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样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米/秒与千米/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题1: 琼斯以10秒75的成绩获得女子100米短跑金牌, 请运用知识计算出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解: v=S/t=100m/10.75s=9.30m/s 答: 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为9.30m/s 例题2: 例题:五指山至海口的路程为220Km,一辆汽车从五指山市开往海口,这辆汽车的速度是55Km/h,几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已知:S=220Km,v = 55km/h 求:t 解:根据公式 v=s/t得 t=s/v =220km/55km/h =4h 答:这辆汽车4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第一道题是公式v=s/t的直接应用,这道题比较简单易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做出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道题是根据五指山市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变形,学会变形公式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通过这两道习题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
匀速直线运动的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想想议议的内容,使学生知道频闪摄影也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两幅图中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不同,通过比较分析来引出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同时指出,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因为它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我们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物理问题,会近似的把一些运动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简单介绍变速运动、平均速度,使学生注意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课堂小练习:
1、单位换算:
(1)21.6 km/h=____m/s(2)5 m/s=____km/h
2、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1 min通过了1800 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
A.1800 m/s B.108 m/s C.90 m/s D.30 m/s 4.归纳总结 最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养成先学习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观察比较法、多媒体演示
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就应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要重视直观性,即以直观为基础来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比较来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觉认识,再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学法: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习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分析点拨和帮助下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为主,老师的提问分析为辅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循序渐进的归纳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体课件能较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观察,分析现象。更能方便的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通过练习,来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再次,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加深对速度的物理意义的领会。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我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容易理解,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 2.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取单位时间或路程来比较它们的路程或时间。
三、速度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公式:
3.单位: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概念;
2.变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
七、作业布置:
1.1m/s= km/h 72m/s= km/h 10m/s= km/h 15km/h = m/s 2.甲、乙、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别是3.5 km/h, 64m/min,1m/s,则三人的速度的关系是。
3.汽车以25m/s的速度行驶了2h,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 km.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人对着相距425米的高山喊一声,听到回声经过的时间是()
A.1.25s B.0.625s C.0.8s D.2.5s
八、教后反思:通过这节课师生的共同学习和探讨,同学们基本能够掌握速度公式及其变形,能够运用速度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同学们也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使物理知识有效的运用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