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集体备课研讨记录(共8篇)
一、集体备课中进行教后反思研讨的重要性
教师的教后反思不是个人的“小锅菜”, 更不是自我的“闭门思过”, 而是集体备课菜谱上的一道亮丽而丰富的“山珍海味”, 是备课组教师共享的思想精华。
在每一节课后,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会以反思札记的形式写下教后感或是教后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结束后, 通过课前教学目标预设与自身教学活动过程的比较、分析、反思和总结的行为。在分 析和比较中, 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能达到?如果没有 达到, 是什么原因?如何改进?在教学中对课堂的驾 驭和效果如何?在教学中又有哪些值得继续去应用和发展的优势和亮点?这为后续教学实践的开展和调整提供了宝贵的条件。
的确, 教后反思是必 要的。但是, 教后反思 是躲在某个角落里自己开设 的“小锅菜”吗?能不能拿 出来与其他教师共享和共同探讨呢?
我们在开展集体备课时, 对后阶段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了严格的安排。采取了“中心发言人+全组教师讨论”, 明确主讲人, 由备课组组长负责, 全体教师参与研讨的形式。在进行集体备课中, 统一教学进度、统 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 预习案、习题等;也做到了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习题。我们很明显重视的是对后阶段教学任务的预设和准备, 而忽略了在备课开始时对前阶段教学思维的共享和研讨。
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 思想, 彼此交换, 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 甚至多于两种思想。”在备课开始时, 进行教后反思的交流非常 重要, 可以提能力、补不足。
1.提能力
通过集体备课, 为各位教 师提供交 流自身教 学方法、经验和优势亮点的平台。一般而言, 同一学科 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和能力上也各有千秋, 各位教师结合自身教学, 分享教学方法和经验, 进行深入而宽泛的讨论, 组成一道丰富的“山珍海味”。通过交流, 相互的学习、切磋、善取“他山之石”, 对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 形成更为成熟的认识, 也为即将进行的后阶段教学任务的研讨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和参考。
2.补不足
补不足可以弥补两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教师自身在教学上的不足, 取“他山之石”, 补自身之不足;二是弥补在上次集体备课中存在的不足。通过研讨, 比较他人, 发现自我不足之处, 进而学习、弥补;通过教学反思及心得进行交流和研讨, 去认识前阶段集体备课的不足, 看看是对教学目标 不够明确、对 重难点的 研讨和解 决不力, 还是在教法和学法上存在不足。然后在本次即将进行的后阶段教学任务的集体备课中, 针对所发现的问题和不足, 加以弥补和解决。
二、集体备课中进行课后反思的策略
集体备课中首先进行课后反思有其重要性和可 实施性, 在备课组建设中, 我们如何有效地实施和探讨呢?备课组在开展教学和备课时从以下几方面推行, 取得了一些效果。
1.及时思考, 撰写反思札记, 梳理认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 师生互动课堂是实践集体备课预设目标的阵地。我们发现许多“亮点”, 发现学生带来的疑问和智慧, 也有在课 前备课中 预设不到 的问题和 不足。因而, 在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后, 要求每位 教师将教学实践活动形成的想法、认识、体会, 以教后记或随笔的形式撰写成文。反思教学中, 要求对上次集体备课形成的共案、共识等内容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情况进行比较和总结, 列出要点, 主要包括这样几方面:课堂教学中对集体备课预设目标和所探讨的问题在实施中有何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将教学中师生共同探讨问题、思维和情感交流中碰擦出的“智慧火花”在课后及时记录下来;对二次备课的个性教案根据课堂教学修改和再设计。
2.集体讨论, 汇总反思结果, 取长补短
下次集体备课开始后, 在备课组长的组织和中心发言人的主持和带动下, 从中心发言人、备课组长开始, 对上节课开展的教学活动和所形成的教学反思进行讨论和交流。首先是每个人对教学中集体备课预设的教学目标达成和对集体备课存在的不足进行交流、讨论并形成改进的方案和方法。然后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对重难点问题的不同见解予以讨论, 以便在下次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接下来, 对于个人在教学中形成的教法创新、问题设计的独到之处等方面进行交流, 同时也吸收其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宝贵经验, 取“他山之石”, 为我所用。通过集体 讨论、交流, 共性反思和个性反思的结合, 取长补短, 形成对课堂教学的创新性认识, 为新阶段教学建立良好的基础。
3.回归教学, 课堂实践反思, 交流讨论
教学反思是为了下阶段的教学做好准备, 奠定成功的基石。因而, 我们教学过程中, 将在集体备课 时所形成的反思通过教学进行再实践, 对集体备课不足改进状况检验、再思考和再形成有效及可取的成功方面;对自己吸收他人成功的经验和自己个性教学特征的结合进行教学尝试和融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再次思考、总结, 形成新的教学反思, 达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一、集体备课的必要性
1.教师的行为是学生的表率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以及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然而目前一些学校,数学教师之间很少合作。除统一进度,平时个别问题讨论外,其他方面基本上是单干,甚至出现不正当的竞争。教师不能做到互相合作,又如何教育和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2.教师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许多数学教师担任班主任,每天工作的时间远远超过八小时,无论传统教材还是新教材都需要数学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搜寻信息、进行课堂设计、解题、编题、批改作业、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等,数学教师本身还要不断地学习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数学教师确实太累了。这样既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也必然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教师个人获取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随着学生的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的成分增大,学生的自我空间增大,自主意识增强,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数学课本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有效的数学学习需要丰富的数学课程资源,需要教师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查找资料,开发数学资源,以适应和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但一个人获取的信息毕竟是有限的,仍难以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需要。
4.数学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不够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时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两位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精心筛选的资料或典型例题是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出现“高耗低效”的困境;教学中的一些精彩的设计只有自己的学生可以享受,平行班里的学生却无法享受,总让人感到意犹未尽。
二、集体备课的具体操作
1.个体备课
集体备课的基础是每个个体的自我准备、反思。集体备课前每个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写出备课提纲,一定要突出重点,实破难点,找准教学兴奋点和关键,尽力提出有独特性的设计方案,以便资源共享。同时,教师还要深入了解学生,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2.集体讨论
每次集体备课要预先确定一个备课主持人。备课主持人以“说课”的形式陈述其备课方案,其他的教师积极地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要善于争辩,在争辩中求同存异,扬长避短,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3.修正教案
教学永远是个性的行为,集体备课不是在集体中被决定,而是在集体中形成自己的个性,用别人的智慧轰击自己的思想,裂变而产生思想增值。每位教师还必须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使内容更加充实和完善。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学生,这样的教学才会有自己的风格。教师要教好书,应该“多走一分,深入三分”。孟子曰:“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4.课后交流
课后交流是备课总结的主要内容。备课组教师上课后要进行交流,了解经过备课组研究过的教案在各班实施的情况,以便及时总结和不断改进,促进每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教师在集体备课时要树立以下几个意识
1.合作意识
合作是进行集体备课的前提条件。有些专家还总结出了教师相互合作的七大益处:心理支持、产生新想法、示范合作、汲取力量、减少工作负担、增强动机、支持变革。集体备课时一定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氛围。对每一阶段的工作,备课组教师都应有明确的分工。
2.反思意識
通过对教学的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反思即对自己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的一种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肯定、否定。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扬长避短;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为以后的教学奠定基础。写教学后记是教师反思自身教学行为行之有效的办法。教师参加集体备课,将教学方案付诸课堂实践,并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过程进行批判性反思和分析。
3.教研意识
目前,我们的集体备课存在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备课的过程中没有丝毫教学科研的影子,我们的集体备课还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的分析和钻研上,对学生的分析也是少之又少,这样的集体备课必然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针对这些情况,每次备课还必须有第二主题,即科研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当前我们学科的热门问题,也可以是我们自己所立的学科课题,还可以是我们平时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所看到的对自己有一定触发的问题和一些理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们教师自身的教学理论水平,才能真正促进我们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地点:五楼办成员八年级数学组
本章教材是在初中介绍了不等式的概念,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高一学习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简单的分式不等式和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的基础上,研究了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证明和一些不等式的解法
本章教学约需17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不等式的性质 约3课时
不等式的证明 约6课时
不等式的解法举例 约2课时
小结与复习约2课时
一、内容与要求
不等式主要研究数的不等关系它与数、式、方程、函数、三角等有密切的联系,在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时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不等式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工具
(一)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证明,一些不等式的解法和含有绝对值不等式的定理等
(二)章头引言安排了一个实际问题——求一个长方体无盖贮水池的最低总造价这个问题是一个求函数的最小值的问题,可以用函数的知识来解决,但如果用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定理,则很容易
第一小节是“不等式的性质”教科书首先通过数形结合,给出了比较实数大小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给出了不等式的性质,一共讲了五个定理和三个推论,并给出了严格的证明不等式的其他性质,都可由它们推导出来,另外,本小节还增加了两个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证明不等式的例题,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运用、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及其推论,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以后学习不等式的证明打下了基础
第二小节是“算术平均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教科书首先证明了一个重要的不等式,通过这一公式,得出了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定理,最后,通过几个例题,说明此定理在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小节是“不等式的证明”教科书通过七个例题分别介绍了证明不等式的三种基本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折法
第四小节是“不等式的解法”教科书通过例
1、例2,复习、总结了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组,简单的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简单的高次不等式和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第五小节是“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在这一小节里,教科书介绍了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一个定理及其证明,并给出了它的两个推论,在例题中,介绍了它们的应用
(三)本章的教学要求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证明
2.掌握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不扩展到三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并会简单的应用
3.掌握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等几种常用方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4.掌握某些简单不等式的解法
时间:2月24日 主备:邓梓娴
参加成员:全体数学老师 年级:六年级
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概念。
2、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能力目标:
1、形成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空间观念。
2、探索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情感目标:
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动手操作展开圆柱的侧面。教学难点: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集体备课共性意见:本单元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认识圆柱的基础上,会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会应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的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概括思维能力、分析综合等数学能力,为以后学习其它几何形体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
猜想圆柱的表面积是什么?(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二、探究新知
(一)、猜测面积大小,激发情趣导入
1、用你们手上的A4纸做一个尽量大的圆柱?(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以长方形的长为底面周长的圆柱,另一种以长方形的宽为底面周长的圆柱。)
2、这两个圆柱谁的侧面积大?为什么?
3、这两个圆柱谁的表面积大?为什么?(底面半径大的圆柱的表面积要大)
生:因为两个圆柱的侧面积一样大,只要看他们的底面积谁大那么这个圆柱的表面积就大。
(二)、组织动手实践,探究圆柱表面积
1、我们把做好的圆柱加上两个底面后,这时候圆柱的表面积由哪些部分组成呢?(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
2、请同学们看着圆柱表面展开的图形想一想:圆柱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板书: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3、如果老师让你们比较这两个圆柱谁的表面积大?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 生:不能。要通过计算。
4、观察圆柱展开图,底面是圆形,圆的面积公式还记得吗?
5、两个底面是圆形的我们早就会求它的面积,而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侧面积呢?观察侧面展开图,展开的侧面是长方形,想一想,侧面和长方形有什么联系。生1:把圆柱体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生2:把圆柱体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板书)师:大家对照老师的板书,说一说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呢? 生: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板书)师:如果用s表示侧面积,c表示底面周长,h表示高,你能写出圆柱体侧面积的公式吗?(板书:S侧=Ch)
刚才的环节中,用现成的练习纸,以动手操作的形式做一个圆柱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做、比、评”中唤起对圆柱侧面积知识的回忆。
6、现在老师告诉你们展开图侧面的底面周长是25.12cm,高是20cm,求侧面积。
7、已知d=8cm, h=20cm,求侧面积。(板书S侧= d h)
8、已知r=4cm, h=20cm,求侧面积。(板书S侧=2 r h)
9、现在请同学计算这个圆柱的表面积。
三、知识应用。
P22 做一做第 1题 求下面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是1.6m,高是0.7m。(2)底面半径是3.2dm,高是5dm。2.求圆柱体的表面积。
3.P21做一做一个圆柱形茶叶桶的侧面贴着商标纸,圆柱底面半径是5cm,高是20cm。这张商标纸的面积是多少?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23页练习四,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第7题。
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3月17日 主备:陈雪兰
参加成员:全体数学老师 年级:五年级 课题: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单位的意义。能力与方法:通过主动学习探究,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借助为分数配图,发展学生对美的体验与欣赏;揭示分数的产生,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通过同学间的合作,养成学生倾听、质疑等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能从具体实例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单位”1”.集体备课共性意见:《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系统学习的,也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分数的意义是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已经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 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 来表示,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理解单位“1”
1、谈话交流引入
教师板书“1”,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是几?今天我们就从这个小小的“1” 来开始展开学习这节课的内容。
老师往这一站就可以用几来表示?“1”除了可以表示一个人,还可以表示什么?(生答:一台电脑、一块黑板、一张桌子等等)。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一年级的孩子都知道,但现在我们是五年级的同学了。“1”除了可以表示一个人、一台电脑、一块黑板等等,还可以有其它的表示方法吗?(引导学生说出“1”还可以表示一群人、一堆物品、一排桌子等等)演示: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物体,深入理解一个物体和一些物体都可以用“1”来表示,加深对整体单位“1”的理解。
比较:现在的“1”和以前的“1”还是一样的意思吗?(现在的“1”不但可以表示一个个物体,还可以表示一堆物体、一群物体等等。)
结论:通过我们刚才的谈话和观察我们发现一个物体或是一些物体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都可以用“1”来表示。在数学中我们通常把这个广义的“1”叫做单位“1”。
2、深入理解单位“1”
课件出示: 三个西瓜你会用几来表示?如果我想用单位“1”来表示应该怎么办?(用集合圈把它圈起来)。六个西瓜还能用一来表示吗?那应该用几来表示呢?为什么?12 个西瓜呢?为什么?(因为这里有四圈也就是4个“1”)
总结:原来我们发现有一个单位“1”就可以用1来表示。有几个单位“1”就可以用几来表示。导入新课:这些都是我们了解的整数,可要是不足单位“1”那还能用整数来表示吗?那你会想到什么数?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理解分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四分之一,看到这个分数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回答,回忆三年级学过的内容。)
1、理解一个物体的四分之一
同学们刚才说的很好,课前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学具圆片、正方形纸、和练习册等等,利用这些材料折一折、分一分、画一画,找出四分之一。可引导学生想想:你是把什么看做一个整体单位“1”的?分成了几份?其中的几份就是四分之一?
强调:你在分时应该怎样分才合理?你找到的四分之一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是谁的四分之一?。
2、理解一个整体的四分之一
课件出示下面一些物体:你能不能从下面这些物体中找到出四分之一呢? 我想让同学们先交流交流,在练习纸上分一分,画一画找出四分之一,小组交流后汇报。在学生找的同时,引导他们思考:你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平均分成了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单位的“1”的四分之一?
这个四分之一是把谁看做单位一呢?怎样才能把这四个苹果看做单位“1”呢?课件展示四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操作:你们的学具袋中也有一些像老师这样许多物体组成的单位“1”,拿出来画一画、分一分,从单位“1”中找出四分之一,并和同学们交流交流。强调:你在分时是把谁看作单位“1”。
3、对比总结
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分之一,这些四分之一的单位“1”相同吗?各是把谁看作单位“1”?可为什么都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呢?引导学生理解:虽然它们的单位“1”不相同,但它们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四份,取了其中的1份。
4、寻找分母是四的其他分数
课件出示刚刚同学们的操作材料想:除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找到其他分母是4的分数吗?说说你是怎么找到的?
5、创造分数
拿出学具中的12根小棒,利用这些小棒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你能从小棒中发现哪些分数。思考:你把这些小棒分成了几份其中的几份就是这12根小棒的几分之几?
6、总结分数的意义
在前面观察、操作、交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三、认识分数单位
告诉学生:分数和整数一样也有它的分数单位。在分数中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就是分数单位。如:四分之一、六分之一、三分之一、十二分之一都是分数单位。并让学生说说都是哪些分数的分数单位。如六分之一是六分之五的分数单位等等.四、深化练习
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4月7日 主备:董用武
参加成员:全体数学老师 年级:二年级
课题:表内除法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集体备课共性意见:加强教材研读,关注常态备课,打造有效课堂。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7、8、9的乘法口诀。
2、根据图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二、新授(一)教学例1
1、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
2、(1)有56面小旗,挂呈行,平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56÷8=()讨论:怎样计算? 板书:七八五十六,商是7。
(2)如果挂成7行呢?平均每行几面? 板书:56÷7=()应该想哪句口诀呢?
3、根据主题图上小朋友的活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你能列式计算吗?四人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二)完成“做一做”
1、出示7×4 口诀:
(1)启发学生想一想,写出两道出发算式。
(2)分组讨论,想一想商是几,用哪句口诀,怎样想的?
2、再出示余下的题目,由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一。第1~4题。
四、总结
五、作业布置
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4月20日 主备:刘秀云
参加成员:全体数学老师 年级:四年级
课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2)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4)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服务生活的兴趣。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集体备课共性意见: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进程。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分析、解决;概念由学生归纳、概括、提炼;规律由学生探索、发现、揭示。从而达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有机统一。围绕这一理念,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从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提问导入,探究应用中教师精问、巧问,生成追问等方面来体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教师引出课题: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对小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A、学生自己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在哪些地方经常与小数打交道。(抽4~5名学生回答)
B、CAI显示超市价目表,请一名学生来做“服务员”为大家介绍一下商品价格。
2)请同学们选择两种自己喜欢的商品写在购物单上,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并写出计算方法,写完以后同桌之间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3)抽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书他们的购物单,并说一说他们的计算方法。
4)学生总结小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5)老师总结小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并板书:小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再相加。
6)比一比:同桌之间互相比较,看看谁用的钱多?多多少?
7)抽两名学生上台板书自己的计算方法,并讲一讲。
8)学生总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9)老师总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板书: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再相减。
10)学生总结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都是先要小数点对齐)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小小采购员”:老师准备用50元班费来布置教室,你们能帮助我想一想该买些什么?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还剩多少钱?
四.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能跟我们讲一讲吗?
五.布置作业
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5月5日 主备:黎于婷
参加成员:全体数学老师 年级:一年级 课题:认识人民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集体备课共性意见: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CAI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CAI演示)(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誰认得多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学生口答)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小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应的面值(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4、元、角、分的关系
问:你知道1元=()分吗?
想一想:
1元可以换几个5角,几个2角?
2元可以换几个1元,几个5角,几个2角,几个1角?
5、电脑出示第49页的例4,让学生口答
三、巩固练习
1、电脑出示第53页的第一题(2)说凑成的钱数
师:说说每一张人民币的面值,再算一算一共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师:蓝猫要文具店等急了,我们回去吧!(课件出示第48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第49页的做一做)师:1元钱能买什么学习用品?10元呢?
3、游戏:模拟购物
出示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玩具(在每件物品的下面有一个小口袋,在购物时把钱放进去)(1)选出三个柜长。
(2)学生随意购物(看清价格后,购买)。(3)请柜长检查交钱的情况。
四、全课总结(略)
五、作业布置
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5月19日 主备:石龙招
参加成员:全体数学老师 年级:三年级
课题: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集体备课共性意见: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5、在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使他们养成认真审题、书写整洁、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难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口算、估算和列竖式计算的方法。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以有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计算方法。
2、在学习中,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索,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亲自感悟和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口算和估算能力的发展,逐步形成技能。
4、重视对两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回顾和整理,培养学生总结 和归纳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8 课时。
1、口算乘法。
3课时
2、笔算乘法。
4课时
3、整理和复习。
1课时
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6月2日 主备:黎于婷
参加成员:全体数学老师 年级:一年级
课题: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
集体备课共性意见:100以内的加减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是生活数学的最好体现,它的学习对学生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心算。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全册的重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对以后的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的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仔细的观察能力
(课件出示场景切换,配上明快的背景音乐:春天在哪里)
1、师:春天到了,你发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识春天的什么花?
(课件切换到夷陵广场或书上的主题图)
2、师:瞧,这些美丽的花将我们的大自然装点得多美啊!你能估计一下,这里大概有多少盆花吗?
大概有多少黄花?多少红花?
3、课件从左慢慢移入一个花农骑车进入。
师:你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吗?你怎么知道的?
他要去干什么呢?咱们都是少先队员要学着助人为乐,今天我们就去帮助他摆花盆吧!
二、创设情景,在生活中学习。
1、初步认识,出示例1图
师:看这里的鲜花可真漂亮,它们各有几种颜色?有多少盆?你是怎样最快的数出来的?
你能自己看着这些花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学生分组互相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2、信息反馈,交流整理。
师:刚才老师看见小朋友们在小组里说的可认真了,那谁愿意大声的说出自己的问题和算式呢?
师选择的板书算式。10+20你是怎么算的呢?这道题哪个组的算法最多?用你自己最想用的方法在组里说一说计算方法。
师:今后在计算时可以用你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
(课件里花农伯伯说:小朋友们快来帮我摆花盆吧。我要搬走10盆花,)
师:同学们,你们能据花农伯伯说的话来完整的说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自己想一想这样解答?你是怎么想的?还有谁有不同的想法
3、巩固练习,P57面的做一做,用小棒摆一摆,算出结果。
4、观察整理,总结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的算式,你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什么数?(他们都是整十数,)
师:在计算时要怎么办?(整十整十的相加减)
三、强化练习,1、练习十的1T
(出示1T图)老伯伯看见同学们这么热心特地买来矿泉水来谢谢大家了。你能看着图说出图意吗?
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这道题,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2T:独立计算,并仔细观察。
上下2题什么不同的地方?3+2里的3表示什么意思?30+20里的30又是什么意思?
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在计算时要注意,记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整十的要和整十的相加减,几个一要和几个一相加减。)
3、课堂作业
四、全课总结。
你知道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吗?板书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对,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在计算时一定要看清楚怎么加减。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比如,借助教材设计的运送鲜花场境提供的资源,让学生提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探讨计算方法。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
五、布置作业。
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6月16日 主备:杨嘉英
参加成员:全体数学老师 年级:五年级
课题:总复习第二课时——分数的性质和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用分数表示一个量与表示两个量的关系有什么不同。2.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的约分和通分,会比较分数的大小。3.巩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等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经历整理因数与倍数有关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分数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辨析和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集体备课共性意见:
一、重视情境设计,使学生自主参与整理与复习
在整理和复习课上,学生非常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在课的开头设计与学生学习紧密相联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整理和复习。如本单元复习中,我出示了两个分数:11/6,8/4,让学生想,看到这两个分数根据本单元学习的知识,你想到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遇到问题连续追问,使学生能够系统的把每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这两个具体的事例展示知识点,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兴趣高,引发了探究欲望,轻松自如地置身于学习中,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且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本单元的知识点一一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二、重视学生自主规纳整,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能力。
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归纳复习与整理的方法。整理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合理、简洁、清晰、有特色的形式进行整理,展现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明晰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在相互评价整理情况时,相互交流、补充、完善,相互质疑、辩论、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取长补短,张扬个性。这样从整理和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方法、步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重视练习题的设计,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部分知识概念教学比较多,分数的意义、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大小比较等等对于学生来说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进行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主要通过练习和测试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知识的水平。在练习时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填空、选择、判断、比较等等,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如同类知识系统练、易混知识对比练、易错知识反复练等,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调整部署,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的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板书课题)
二、指导复习 1.梳理知识要点。(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回顾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知识。(2)全班反馈。(用实物投影出示学生记录的内容,教师适时做好补充)2.反思交流。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1)什么是分数的意义?你能举例说明吗?(2)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能举例说明吗?(3)什么是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你能举例说明吗?(4)什么叫约分?什么叫通分?你能举例说明吗?(5)通分和约分的依据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小组交流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3.答疑解难。
师:在这部分内容学习中,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8 ~119 页“练习二十八”第5 ~8 题。1.第5 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2.第6 越: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在线段上描点,再组织反馈。通过反馈、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数与整数、分数与小数的联系。
3.第7 题:先让学生填空,再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一说填写的依据。4.第8 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依据。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整理和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相关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认为哪些知识最重要?哪些知识你感到理解起来最困难?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总结。
新 诚 小 学 数 学 集 体 备 课
学科:数学
年级:六年级
记录人:冼建南
主讲人
冼建南
时间
10月8日
地点
多媒体教室
参加人员
谢晓华、柯甘生、谢健民、许丽敏
主题
进行第二单元分析,找出学生容易错的题目。
备课资料
1、讨论第二单元学生容易错的题及解答方法。
2、制定学生竞赛的题目。
群众发言记录
1、冼建南:学生在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及图意较为困难。在教学时老师应在黑板上一步一步的画给学生看,而不能单纯让学生看书理解。
2、许丽敏:学生在画比“单位1”少的题目时,“少的部分”往往不用虚线表示,并且问题把比“少的部分”也包括在内。在教学时应让学生理解“比较量”所对应的分率是多少,还有强调“少的部分”是比较量没有的,所以不能包括在内。
3、各位老师都写出几道竞赛题目。
小结
《师恩难忘》
记录员
小虎
教材分析
《师恩难忘》我觉得这篇课文的教学就应抓“难忘”二字,什么难忘?师恩。师恩为什么那么难忘呢?
主要是老师编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来教育我,让“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要抓住田老师所编的故事对我的影响来引导学生体会田老师的教育对我的影响。课后作业第二、三题教师就应抓住,让学生细致体会。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透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重难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推荐
阅读指导法
据图想象法
学习方法
参与人: 杨勇为 何宏开 舒华龙
肖启虎
田芸
刘静 地点: 物理实验室 主讲人:杨勇为
教研内容: 《欧姆定律》章节教学研讨及月考出题安排
教学研讨(杨勇为):
九年级物理教材切实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同时将物理学科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到教材编写过程中。本次备课内容为欧姆定律,我们进行了详细地剖析,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特点分析:
1、突出科学领域中最基本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学生不可能学习所有的科学知识,但他们必须理解科学中的精华内容,如欧姆定律中的基本定律和概念,还有一些科学方法、实事、假说,他们是知知识结构的基础,学生能从中学会思考与探索科学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2、介绍最新的科学知识及其有关方法,以便使学生能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如微电子与信息科学、超导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等。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接触一年多的物理物理知识,对物理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本学期学生将全面了解电学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不会有太大阻力。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自己找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学习科学探究方法。通过探究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究乐趣,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控制变量法、信息处理方法,学习从实验中归纳出科学规律以及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
2、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的知识,有安全用电意识,学生应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和连结方式,知道总电流过大的原因、危害,知道怎样进行家庭电路保护,知道安全用电常识,提高安全用电意识。
三、重点、难点分析
1、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是电学部分的重点,能否灵活应用是初中学生的难点问题,为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们用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经过分析、归纳得出欧姆定律,它是全章的核心,它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欧姆定律要求学生全面把握,具体要求如下:
(1)、欧姆定律适用于以电源正极到负极之间的整个电路或其中某一部分电路,并且是存电阻电路。
(2)、定律中“通过”的电流I、“两端”的电压U即“导体”的电阻R,是对同一个导体或同一段电流而言的,具有同一性。
(3)、欧姆定律中三个物理量间有同时性,即在同一部分电路上,由于开关的断开或闭合以及滑动变阻器划片位置的改变,都将引起电路的变化,从而导致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变化,因而公式I=U/R中的三个量是同一时间的值。(4)、公式中的三个物理量,必须使用国际单位,即I的单位是安培,U的单位是伏特,R的单位是欧姆。
四、教学策略
(一)、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
1、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对于学生所提出意义不大的问题和不正确的猜想,不要简单的否定,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指出其正确合理的成分,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参与的勇气。
2、探究活动的选择
选择那些能激发和保持学生兴趣的探究课题,可以使《标准》中推荐的,也可以结合本地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如探究“小灯泡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如何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小灯泡的亮度”等。
3、使学生养成对于所做工作进行评估的好习惯,必要时可以要求学生把评估中考虑到的问题及相应的处理写到探究报告中,已引起学生的重视。重视探究的交流与合作,要使学生认真听取与自己不同的意见,而发表自己的一件事则应有充分的根据。
(二)、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使他们在学习仲自己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
(三)、保护学习兴趣,探索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学生大多都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希望亲自动手多做试验,我们要保护和利用这个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试验,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保持下去。
(四)、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1、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如采用图片、投影、录像、光盘等视听媒体。
2、把阅读理解、收集信息、观察记录作为课后作业的一部分。
月考出题安排:
肖启虎:月考主要是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已基本知识点的考察为主,适当的出一些考察能力的题目。题型分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
二十七团中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教研组:
学
科
化学
年
级
九年级
备课组长
王魁
记录、材料整理
高建刚
时
间 4.20
参与人员
全组成员
备课中心问题
1.能够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及氧气、氮气的体积分数(了解)。
2.知道空气某些成分的主要用途,初步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3.能解释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现象(了解)。4.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应用)
5.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 主要污染物、污染物的来源、危害,认识防治空气污染的重要性,能根据污染物及污染物的来源提出一般的防治措施(理解)。6.氧气的制法,及步骤。
7.了解分子的特性(理解)。能用分子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实际问题(应用)。
过程描述
初稿讨论(各教师的观点)
王魁:学生识记部分要求学生记牢。张彦林:目前空气保护是重点。
李荆:空气中的各气体体积分数还是质量分数学生是否清楚。
周静:对氧气的制法及步骤学生要重点掌握。
过程描述
定稿讨论
王魁:氧气的制法和步骤是复习的重点,一定要求学生掌握。张彦林:空气的保护是联系实际生活的知识点,考试应该是联系实际的,这一方面是重要的。
讨论结果
从几方面进行设计:
1、情景导入。
2、精读课文,回忆。
3、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4、练习。
反
思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理念。
2、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既提高了课堂效率。
3、对于学生课堂的练习完成较好。
4、对于课时的内容过多,没有很好的把握教学的时间。
(初议稿)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污染有大致的印象.2,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3,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4,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5,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收集气体的操作方法.氧气的化学性质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严密的语言表达能力.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教师在复习过程中以讲解、讨论、总结、练习的方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学法:讨论:,学会如何防治空气污染.通过有关图示,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讲解,学会进行制取氧气的实际操作.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谜语引入,激发求知欲: 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没它活不久.(空气)
二、阅读感知,交流汇报.请快速阅读课本,找出应该重点掌握哪些知识.三,启思诱想,讲练结合.(一)、空气
1、空气的组成:
2、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3、稀有气体的性质
4、空气的污染::
(二)、氧气的性质,制法,用途:(1),氧气的物理性质:(2),氧气的化学性质:(3),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工业上如何制取氧气呢:
(三)、物质和变化
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变化的结果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该变化就是化学变化,也就是发生了化学反应。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该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5.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2、化学反应
(1)、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1)区别:①概念不同。②特征不同。
(2)联系:有些反应既是化合反应,也是氧化反应。如铁、硫、碳在氧气中燃烧。而石蜡、乙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氧化反应,却不是化合反应。
(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其特点是“一变多”,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3)、能否根据物质在发生变化时伴随的现象来判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4)、燃烧和缓慢氧化的区别与联系:
3、物质的分类 1.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宏观定义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微观定义是由同种分子构成。
(2)混合物:宏观上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里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微观上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
2.自然界中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所谓纯净物只是指含杂质极少、纯度很高的物质,而且所含杂质的量不会影响科研和生产。但必须注意不能把洁净、清澈的物质误认为是纯净物。
3.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之间不能发生化学反应。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不对。因为混合物的性质之一是混合物中各组分之间没有发生反应,这并不等于各组分之间不能发生反应。如果外界给予一定条件,则各组分之间可能会发生化学变化。例如一般情况下,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但如果天空中有闪电,则闪电产生的电火花可以使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发生反应,生成氮氧化合物。因此,不能说混合物中各组分之间不能发生化学变化。四,反思回顾,整理归纳.七、板书设计:
(一)、空气
1、空气的组成:
2、空气的污染::
(二)、氧气的性质,制法,用途:(1),氧气的物理性质:(2),氧气的化学性质:
(三)、物质和变化
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化学反应
3、物质的分类 1.纯净物和混合物
(审定稿)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污染有大致的印象.2,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收集气体的操作方法.氧气的化学性质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严密的语言表达能力.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讲解、讨论、总结、练习
2、学法:讨论:,学会如何防治空气污染.,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进行制取氧气的实际操作.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谜语引入,激发求知欲: 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没它活不久.(空气)
二、阅读感知,交流汇报.请快速阅读课本,找出应该重点掌握哪些知识.三,启思诱想,讲练结合.(一)、空气
1、空气的组成:
大自然中的氧气主要存在于空气中,谁首先研究了空气的组成,空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各成分约占空气体积的多少,请同学们完成练习:
例(1)、200多年前,法国化学家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并较早地把天平用于研究工作,使化学研究走向了定量化。注意:空气成分是指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
2、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的气体,在通常情况下较难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氮气可以和某些物质反应,比如合成氨制氮肥。氮气不支持燃烧也不供给呼吸,氮气不参与人的新陈代谢。
3、稀有气体的性质
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它们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常情况下,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极难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稀有气体又称惰性气体。
4、空气的污染:一般说来,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改变了空气的成分,造成了对空气的污染.被污染的空气会损害人体健康,影响生态平衡。
(二)、氧气的性质,制法,用途:(1),氧气的物理性质:(2),氧气的化学性质:
例、有关氧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氧气可以燃烧
B、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的气体
C、氧气绝对不溶于水
D、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3),氧气的用途
氧气的性质决定着它的用途.你能说出它有哪些用途呢?
1、2、(4),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氧气既然有那么多的用途,我们该怎样制得氧气呢 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它的实验室制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用什么药品,它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催化剂的概念(一变二不变):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请同学们考虑设置发生装置应考虑哪些因素?收集装置与什么有关?
现有五副装置图,请同学们观察,找出哪幅可用于加热高锰酸钾,哪幅可用于分解过氧化氢,哪幅可以收集到纯净的氧气?
A
B
C
D
E 请同学们根据图示的仪器,设计并组装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所有装置,用字母表示.(其中玻璃片和铁架台省去)制取氧气的步骤:
→
→
→
→
→
→
→
工业上如何制取氧气呢
(三)、物质和变化
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变化的结果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该变化就是化学变化,也就是发生了化学反应。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该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5.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2、化学反应(1)、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1)区别:①概念不同。②特征不同。
(2)联系:有些反应既是化合反应,也是氧化反应。如铁、硫、碳在氧气中燃烧。而石蜡、乙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氧化反应,却不是化合反应。
例如:下列反应既属于化合反应也是氧化反应:铁+氧气→四氧化铁
例如:下列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不是化合反应: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其特点是“一变多”,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例如:碳+氧气―――→二氧化碳
(化合反应)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分解反应)
3、物质的分类 1.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宏观定义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微观定义是由同种分子构成。
(2)混合物:宏观上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里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微观上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
2.自然界中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所谓纯净物只是指含杂质极少、纯度很高的物质,而且所含杂质的量不会影响科研和生产。但必须注意不能把洁净、清澈的物质误认为是纯净物。
3.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之间不能发生化学反应。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七、板书设计:
(一)、空气
1、空气的组成:
2、空气的污染::
(二)、氧气的性质,制法,用途:(1),氧气的物理性质:(2),氧气的化学性质:
(三)、物质和变化
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化学反应
【数学集体备课研讨记录】推荐阅读:
数学集体备课会议记录10-31
初一数学集体备课06-11
集体备课教案数学11-14
高一数学集体备课总结07-26
集体备课研讨总结09-24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06-21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加减法集体备课06-30
化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09-18
高中物理集体备课记录10-11
比例尺集体备课记录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