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2022-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多元主体共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路径

摘 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多元主体共建是指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为目标,由政府主导、社会与公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建设新时代公民道德的活动与过程。其内在逻辑理据在于,新时代的社会治理已经由治理走向善治;传统社会向现代民主和法治社会转型;社会发展的共享性与责任分担、责任共担密切相关。新时代公民道德多元主体共建的要义是由多元主体的责任分担向各主体的责任共担跃迁,并使多元主体在二元协同合作的基础上向三元协同合作迈进。而三元协同合作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的发力,还需要法治和制度条件、伦理和精神条件、现代技术性条件来提供保障。

关键词: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多元主体共建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10月印发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其目的是促进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道德水平整体达到新高度。“纲要”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①笔者以为,要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与要求,卓有成效地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就必须建构起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多元主体共建”模式,以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独到作用和主体间的协同共建作用。

一、新时代公民道德多元主体共建的逻辑理据

所谓“多元主体共建”,顾名思义,就是指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建设。据此,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多元主体共建”,就是指新时代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必须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和建设,是不同主体明确职责分工和协同合作的一种模式。其内容包括政府主导和谋划;社会组织协同、支持和落实;公民个人积极参与和实践这三种力量的有机协调与合作共建。“多元主体共建”的内在逻辑理据在于以下几个维度。

1.理论的维度

从理论的维度看,新时代我国的社会治理已经由治理走向善治,这其中就包括公民道德问题治理和善治。

治理一词,英文为:governance,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本意为“控制、引导和操纵”,一直以来与统治(government)交叉使用。按照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给出的定义,治理就是指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共同社会事务的各种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②此后,这一概念被广泛运用于现代政治经济与社会管理领域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治理理论。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随着现代社会结构与运行方式的深刻变化,原有的政府管理与市场法则的弊端,如“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不断发生,任何单方面的管理行为难以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正如库伊曼所言:“不管是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没有一个个体行动者能够拥有解决综合、动态、多样性问题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与信息,也没有一个个体行动者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应用所有有效的工具。”③这说明,尽管现代社会依然允许个体行动者、单个部门运用有效工具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但他们并不具备独立解决复杂性社会的复杂性问题的知识与能力,这就需要各个主体协同合作才有可能对复杂性社会问题予以破解。由此不难看出,治理就是多元主体为现代社会复杂问题提供解决之道与科学方案。从价值维度看,治理的目的无疑是追求“治理之善”。

那么,何为“善治”呢?毋庸讳言,善治与治理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善治又不等同于治理。诚如俞可平教授所指出的:“作为现代政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善治指的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過程和治理活动。它是一种官民共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想状态。”④可见,善治就是“良好的治理”或“最优的治理”,其现实体现是治理过程与活动实现了公共利益的“最大化”。⑤据于此,笔者以为,治理与善治之间的关系应视作唯物辩证法中“工具”与“价值”的关系。具体而言,治理是工具,善治是目的;治理是善治的实现方式与路径,善治是治理追求的价值目标。

善治作为治理追求的价值目标,一方面,它要求政府、社会、个体通过彼此间的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合作,将各自手中所拥有的资源、知识、能力等进行有机的汇合与整合,以形成和谐的治理关系网络;另一方面,它所指向的是政府、社会、个体在整合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治理方案,以齐心聚力共同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建构起良性运行的国家和社会秩序。《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道德建设既要靠教育倡导,也要靠有效治理。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社会管理、舆论监督等各种手段,有力惩治失德败德、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要组织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不断净化社会文化环境。”⑥这就充分说明,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以深化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托。而道德问题治理的含义之一是指“执政党和政府如何协同社会组织及全体公民,综合运用市场力量、法律和制度的规范力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引导力量以及伦理道德的教化力量,来克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道德问题,为国家的有序与健康发展创造和谐环境与良好‘生态’的能力”⑦。因此,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然包含着道德问题的治理并遵循治理理论逻辑,借由新时代公民道德问题的治理走向新时代公民道德的善治。

2.历史的维度

从历史的维度看,我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民主法治社会的深度转型,这一点决定着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主导模式只能是“多元主体共建”。

一般认为,传统社会中君与民、国与民的关系是君为主、民为客,国为大、民为小。正因如此,民众参与公共事务在政治上不具有合法性。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中,传统社会已经被深度解构,人的现代公民身份已然确立,民主和法治社会正在形成,个人在国家与社会中的权利、地位和价值日益凸显,“公民”的发展逻辑必然是“因公而大”,公民因具有公共意识必然会超越个人维度而走向社会与国家,进而追求创造公共价值与社会公共善。也因此,民与国之间的实践性关系演绎,在根本上决定了民是“公民”还是“私民”,又决定了社会是“传统”还是“现代”。而现代公民身份的确立,标志着传统社会的国家中心论已经过时,公民和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彰显。

公民身份地位确立所带来的积极效应是,以公民为基本单位组成的社会组织获得蓬勃发展,公民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显著增强,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极大提升以及社会资本快速积累,这些无疑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对此,美国学者普特南在对意大利不同地区政府绩效考评的研究中发现,社会组织发展所带来的公民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资本扩大与政府绩效的提高之间存在着“强社会、强经济;强社会、强国家”的正相关关系。⑧这充分说明,社会组织发展所带来的公民民主自由权利的觉醒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公民责任意识的增强,是强经济、强国家的基石,也是现代民主法治社会运行中一支无可替代的力量。因此,社会组织和公民是民主法治社会多元共治的主体之一。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也必须走多元主体共治之路,要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前提下,促使公民与社会各主体积极有序地参与到社会治理和公民道德建设之中,使他们有所作为和大有可为。唯其如此,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才能稳步向前推进,最终达成其远大目标。

3.实践的维度

从实践的维度看,“共享”是当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共享”的前提是“共建”,“共建”的目的是“共享”。故新时代的公民道德建设唯有首先实现“共建”,才能实现道德建设成果的“共享”。

“共建”所指代的是凝聚不同主体的力量进行建设与创建,其伦理实质是共同承担责任、共同贡献力量、共同创造价值。共建的价值目标是“共享”,即由共同建设走向道德价值的共同享有。其伦理合理性在于,“共建”所凝聚的是人们共同的贡献与创造,因而由此所创造的成果和价值也必然由共建者共同享有,而非某一部分人独享或专享。这是“共建”走向“共享”的实践逻辑。就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而言,公民必然是这一实践的参与者和行动者,但这绝不意味着新时代公民道德的建设者只是公民自身。这是因为,事物之间相互联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之一,任何事物总是在与其他事物之间客观联系中存在和发展的,在现实性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公民作为国家和社会的基本主体之一,他们与政府、社会组织等其他作为社会结构中的基本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乃是一项系统性社会工程,它必然、也必须依靠社会的其他主体一道来共同建设、协同推进。这就是“纲要”所指出的:“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艰巨而复杂的任务,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握规律、积极创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一个新高度。”⑨

毋庸置疑,任何社会的道德总是凝聚着各类人群的道德思维、道德认知、道德理想、道德实践与文化基因。而由于人们在不同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中从事着生产与生活实践活动,人们的道德思维、道德认知是存在着各种差异,其道德价值观无疑具有多样性与多元性。这就意味着,不同道德价值观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异质性”。而何为“异质性”呢?当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彼特·布劳认为:“异质性就是指人们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分布。群体数越多,以及属于一个或几个群体的人口的比例越小,那么由某个特定的类别参数表示的异质性,诸如社区的种族异质性或社会的宗教异质性,就越大。”⑩这就告诉我们,群体数量与异质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也为我们解释道德的异质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故此,我们不难理解,生活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习俗中的人们,他们的道德价值观也必然存在某些异质性,而道德价值观的异质性现实地构建了社会道德的多样性。社会道德因多样而多彩,因多樣而满足不同群体的道德需要,并滋养着不同道德境遇中的道德灵魂。这就是道德价值观异质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也即道德价值观的异质性之善——形成富有生命力的道德价值生态。故此,单一主体在能力、知识、资源等方面,都无法担当起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大任与重任,而且共享的价值目标也决定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是“多元主体共建”性实践。这就是说,纵使某一或某些主体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创建出丰硕的道德文明成果,但道德的异质性决定了这些成果只能满足特定群体的道德需要与诉求,其他人难以共享这份“红利”。这也决定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多元主体共建”,努力实现不同民族地区道德文化的融合以及不同群体道德价值观的“百花盛开,百花齐放”,唯有这样,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成果才能为全民所共享,并彰显出其价值魅力。

二、责任分担与责任共担: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关系

从宏观的视角看,新时代公民道德“多元主体共建”中的主体主要有三大类:执政党和人民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这三大主体因为性质、职能与资源条件等存在差异,对他们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承担的责任必须进行合理划分,这便是“责任分担”原则。

1.责任分担:三大主体各自不同的建设责任

就执政党和人民政府而言,他们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承担主导和谋划责任。这具体表现为:一是主导方向。政府主体必须主导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方向,即政府主体必须保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沿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方向发展与前进。因为道德的实质是价值观或者说价值观体系,它所体现的是一个社会、国家的总体道德价值观。而道德建设的方向决定着道德发展的方向,其所关涉的是道德建设是什么性质的道德建设以及道德建设到底为谁服务的根本性问题。道德建设在根本方向上必须与意识形态具有一致性。因此,这就需要政府主体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方向进行科学主导。二是主导方面。政府主体必须准确把握哪些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方面、主要问题、紧迫问题且必须进行科学规划、着力推进建设。三是主导方法。政府必须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一些一般性方法、主体性方法与原则性方法以供全社会道德建设行动者采用与遵循。由主导方向、主导方面与主导方法所构建起来的就是政府主体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顶层设计”责任,即政府主体的主导性责任。此外,政府的主导责任还要求执政党和人民政府的决策和行为应有道德合法性,政府应该是守法的、具有高尚道德操守的、诚信的人民政府,是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表率,为全社会提供道德榜样。

就社会组织而言,他们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承担协同和支持责任。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组织一般由学校、家庭、企业、社区、民间组织、大众传媒等构成。这些组织必须根据自身实际、结合自身优势,根据政府所制定与出台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等,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制订与本组织具有自身特点的落实细则,有效开展和创新公民道德建设活动方式与内容,服务于本组织、本行业的公民道德建设,并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网络空间道德建设,为推进公平正义和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做出无愧于时代与历史的贡献。

就公民个人而言,他们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承担参与和实践责任。公民个人既是公域生活的主要参与者,又是私域生活的现实行动者。因此,公民同公域道德与私域道德均存在密切联系。这就决定了公民道德素养的优劣、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对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高低具有重要影响。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公民主体通过学习道德文化知识、激发内心道德情感、锤炼道德品质,使自己的道德素养日渐精进,道德境界不断提升,努力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添砖加瓦,共建新时代公民道德大厦。

2.责任共担:二元协同合作向三元协同合作跃迁

诚然,“责任分担”还只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多元主体共建”的第一步,由“责任分担”走向“责任共担”,这才是“多元主体共建”的应然追求。因为“分”与“合”是辩证法中的一对重要关系,“分”是前提与基础,“合”是价值与目标;“分”与“合”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如果只讲“责任分担”,责任主体的视野仅局限或满足于完成自己承担的责任或任务,而“责任共担”能够使不同主体从自身视野扩展到其他主体以及整体的责任和价值,从而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履行自身责任,另一方面又能够促使各责任主体建构起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紧密团结和协同性合作关系,使整体的责任和价值得到更好实现。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也必须在多元主体合理的“责任分担”基础上,实现“责任共担”。唯有“责任共担”,各个主体才能在一起开展民主协商和共谋公民道德建设大计,齐心协力克服各类违德败德现象和行为,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结出丰硕果实,使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步上新高度。可以这样说,“责任共担”的实质,就是要求三大主体由“二元协同合作”跃迁到“三元协同合作”的新境界。

就“二元协同合作”来看,其一是政府与公民个人的二元协同合作。具体而言,政府必须根据现实的社会道德建设需要,对公民主体提出建设要求,做出建设规划,提供指导意见,制订具体方案,实施行为约束,从而动员和组织公民参与道德建设活动之中。反之,公民又应该将自身的道德需要、道德诉求、道德心声与道德建设的智慧与建议反馈给政府。这样,政府与公民之间才能够现实地建构起交互性的二元协同合作关系,政府的顶层设计与公民的道德诉求紧密结合起来,有效防范政府规划“悬空”现象的出现。其二是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二元协同。这主要是在一些必须由政府与社会组织进行协同建设的社会道德问题上,政府同某一或某些具体性社会组织之间进行深度交流与合作。例如,在诚信建设机制方面,政府应该以设置专门项目的方式,将自身难以解决的诚信建设网络平台问题交由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研究与开发,政府则负责推广与应用,共同破解社会诚信建设难题。其三是社会组织与公民个人的二元协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必然有一些道德建设问题必须由社会组织与公民个人共同协作才能得以解决。而这就要求具体性社会组织与公民个人之间也建立紧密的协同关系。比如,学校以设立公益道德讲堂,社区以创设本社区道德建设环境与平台,大众传媒以理论宣传、道德讲座、传统文化及其历史典故传播等专栏、平台或移动终端等方式,积极打通与公民主体之间的联系通道,与公民主体携手开展多方面的公民道德训练、道德教化和道德建设活动。

诚然,“二元主体协同合作”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但也是单线的、有局限性的,唯有“三元主体协同合作”才能使多方参与到治理和共建网络中来,最大程度发挥各方的作用并最终形成合力。“三元协同合作”(见图1)的优势在于:排除了以往政府为中心的模式,按照各个主体的特点、功能、资源、绩效来决定主体在共建中的地位,因而可以发挥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防止某一主体出现怠惰的情况。从现实的道德国情看,当前我国社会所面临的一些重大道德问题,如诚信缺失、奢侈消费、公德失范、家德不彰、医德不佳、权力腐败、企业道德流失、生态环境污染、网络道德沦陷、传媒和科技领域道德问题突出等,对这些道德问题进行治理,需要不同的主体发挥各自的独特作用,并与其他主体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和合作。例如,治理前面所述的诚信问题,不仅需要政府进行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制订与出台诚信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指导方针、制度设计和经费投入,而且需要学校、家庭、企业、社区、民间组织承担责任,彰显优势,努力作为。具体地看,学校发挥自身的道德教育优势,对学生从小就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家庭也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意识到诚信教育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加强诚信家风建设,培育良好的家庭美德;企业则必须着力以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来锻造企业成员的诚信意识和诚信品格,大力培育企业诚信文化,打造诚信企业,以诚信形象安身立命;社区也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动员社区力量开展诚信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浓厚的诚信文化氛围;民间组织则应该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面向公民的诚信教育、道德训练和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等道德建设行动。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舆论监督和扬善抑恶功能,运用“第四权力”对政府官员、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失信行为予以监督和批评,为遏制权力腐败、抵制不诚信歪风、弘扬社会正气做出贡献。而公民个人则必须积极参与、协助与配合政府、社会组织等开展的诚信治理行动,通過自身修养和磨炼,努力提升道德素质,以自身的诚信美德助力新时代的诚信建设结出丰硕果实。

三、新时代公民道德多元主体共建的条件保障

新时代公民道德“多元主体共建”的健康运行和发挥作用,离不开一些重要的条件支撑和保障。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以下三方面。

1.法治和制度保障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指出:“凡订有良法而有志于实行善政的城邦,就得操心全邦人民生活中的一切善德和恶行”,“法律的实际意义却应该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进于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制度”。[B11]这说明法律的价值与意义首先是实现自身的善,但又超越于自身之善而指向社会正义与社会良善。法律制度是社会制度体系中的主体性制度,其本真价值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引导与激励。但制度也有优劣之分,先进与落后之别,其对人的道德影响也是不同的。这就是邓小平所说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B12]制度能够现实地发挥其对人行为的约束作用,是因为它对人的行为约束具有强制性。因此,法治和制度之治就是符合正义的法律和制度权威之治,而非个人意志威望之治。它所指向的目标之一是限制多元主体中的政府(包括个人)凭借手中掌握的权力而一方独大或权力膨胀,从而侵害其他主体的合法权益。法治不仅是以法律来约束人民,更是以法律来限制公共权力,由此保障多方力量的平衡,保护公民、企业和其他多方主体的合法权利,谋求实现社会正义与社会善。

法律与制度在建构新时代公民道德“多元主体共建”模式中的不可或缺性在于,它能够对多元主体的权利与责任进行明确划分与确定。这其中,首先必须明确的就是彼此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具体而言,作为共建主体,政府、社会组织与公民个人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必然既享有权利,又必须承担责任。不仅如此,在协同共建关系中,某一主体的权利所对应的往往就是其他主体的责任。因此,以法律与制度方式对各主体的权利与责任进行合理分割,方能保证各主体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做到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守其道、各尽其责。并且,对于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某一具体的公民道德建设问题,如社会诚信、生态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则必须由政府、社会组织与公民个人共同参与,共同制订不同层级的方案进行破解,这尤为需要以健全的法律与制度对各主体的权利与责任进行规定与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各个建设主体切实地参与到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之中,有效地保障多元主体之间的有机协同,由此建构起良性的、交叉互动的整体秩序。与此同时,建立公平的利益分享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与通畅的诉求表达机制等等,对于“多元主体共建”模式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伦理和精神保障

如前所述,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不是单一主体,而是多元主体,因而这是一种“复数式”或“集合式”的主体建设或共建。因为社会中的主体不是原子式的个体,而是与其他主体的同在和共在,主体与主体之间呈现为“主体间性”。这就要求各个主体通过民主和合法的程序来平等对话,以达到主体之间的共识和互相认同。而从伦理和精神的层面看,尽管“多元主体共建”是复数式的,但这又不是简单的多元主体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而是多元主体在共同价值目标指引下的深度互信、民主协商、共同发力和共担责任。因此,“多元主体共建”所诉求的不是多元主体的组合与叠加,而是由“多元复数”而走向“多元协同”,是超越复数式组合的合力的凝聚。这就是樊浩教授在《“我们”,如何在一起》一文中所指出的:“我们需要一场终极启蒙,这种启蒙的主题以一言蔽之,那就是:‘学会在一起’。‘学会在一起’的文明真谛,就是从‘你’‘我’‘他’,‘你们’‘他们’,回归到‘我们’!”[B13]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也认为,一个人成为主体,是将自己置于世界中心的一种自我肯定。这一自我肯定包含了排斥原则和包容原则。排斥原则意味着除自我之外没有任何人可以占据自我的中心位置。包容原则使主体将他的“我”包容在“我们”(配偶、家庭、祖国、党派)当中,也使他相应地将“我们”包含在他自身中,这就是把“我们”置于他的世界之中。“包容原则使自我为了亲人、为了共同体、为了他所爱的人而不顾一切。排斥原则确认个体的独特身份,而包容原则把“我”融入到与他们的关系之中。”[B14]两位学者的见解可谓不谋而合。由此看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首先所需要的,就是每一个作为主体的人与其他人“学会在一起”,且通过“学会在一起”而建构起普遍性的伦理共识。也正因如此,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多元主体就不能只是你、我、他,也绝不是你们、我们、他们之间简单的相加与复数组合,而是由你、我、他,你们、我们、他们在伦理共识的融合下向“我们全体”的汇合与凝聚,是“我们全体”的深度交流、协商一致、协同合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形成万众一心、互相支持、共同发力的磅礴之势,由此对社会不公、诚信缺失、贫富分化、医患矛盾、公德不彰、科技失范等各种现实道德问题形成强大压力,迫使那些不道德之人深刻反思,弃恶从善,有德之士也会见不贤而内省也,由此破解社会道德难题,促进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不断向上提升。

3.现代技术性保障

自青铜器产生以来,“藏礼于器”乃是我国重要的道德教化方式之一。“藏礼于器”的要求是,无论“器”的设计或使用,都要符合“礼”的要求。例如,“器”的设计应彰显主人身份地位、体现使用者的权力、显示尊卑关系、表达虔诚和敬畏;“器”的使用则有不同的等级和规格,“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倘若有人超越等级和规格而使用与自身地位不符的礼器,就是大逆不道,被人共诛之。自此以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器物“从日常用品,到建筑楼台,再到都城布局,里面都浸润着‘礼’的规范与要求”[B15]。尽管“藏礼于器”的技术性方式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在本义上大不相同,但它无疑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寻求技术性支持有重要启迪。查尔斯·蒂利也认为,道德解释的依据有四种:惯例(convention)、故事(story)、准则(code)与技术性解释(technical account)。[B16]这就告訴我们,技术性解释也是进行道德解释的重要方式之一。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技术文明的快速进步,科技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在社会各领域中的适用性与价值大大提升,现代科技无疑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多元主体的沟通、互动与合作提供了便捷性、通畅性与高效性,也为一些道德规则的落实提供了技术手段。

互联网技术是公民道德建设多元主体共建模式发挥作用的技术基石。所谓互联网(internet),指的是网络与网络之间串联而成的庞大网络。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得的信息更加丰富多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更加方便快捷,日常生活资料的获取变得更加简单,互联网+更是创造出各种新业态并极大地助力产业发展,政府的决策也更加公开透明,这些恰恰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创造了极佳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各个主体之间随时随地开展沟通、协商,由此达成一致性的意见和方案,从而合作开展和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不仅如此,互联网也大大拓展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方式,如道德知识、道德理念、道德价值传播的形象化、视频化、直观化,有利于人们进行道德学习,从而使道德知识、道德理念、道德价值深入人心,大大提升社会认同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道德大讲堂直播等可视化的方式,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由此获得公民的普遍认同和内化;历史上爱国主义英雄人物的壮举和现实中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也可以制作成可视化的动漫、视频以增加其说服力和感染力,促使人们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失德败德行为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形成强大舆论攻势,由此唤醒部分人的羞耻心并激励人们扬善抑恶,尊德守礼。此外,对于诚信缺失这类严重的道德问题,互联网的技术支持更是不可或缺。2018年8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印发《关于集中治理诚信缺失突出问题,提升全社会诚信水平的工作方案》,提出“全面建立各领域信用记录,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网络,健全信用信息公示机制。要构建信用联合奖惩联动机制,建立健全信用红黑名单和公共信用评价制度,发挥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引导力和威慑力,鼓励失信主体加快整改修复信用,引导全社会褒扬诚信、惩戒失信”[B17]。这其中,各领域的信用记录,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网络,信用信息公示机制、信用红黑名单和公共信用评价,都离不开互联网,都必须有效发挥互联网的作用。由此可见,互联网在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绝不可小觑。

诚然,互联网也会带来一些不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负面影响。正因如此,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B18]可以这样说,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多元主体共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加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营造网络空间良好生态,其本身也就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与互联网相伴而生的大数据技术同样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非常重要的技术条件。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打通信息壁垒,构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用大数据推进诚信体系建设,构建全国统一的诚信数据平台势在必行。由此可见大数据技术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大数据时代,人们活动的一切轨迹,都在互联网上留下痕迹,通过大数据搜索以及相应授权等多种途径,我们就能获悉人们的诚信状况,据此直观而迅速判断对方是否值得交往。在多元主体的共建与协同关系建构之中,大数据既是一种技术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就是通过对多种、多类与多元数据的收集、分析与运用,把握事物的普遍性与共性。因此,大数据思维的实质是“多”与“一”的辩证统一,它以多为基础,以“一”为价值目标。通过大数据技术就可以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与公民参与等多方的多样性要求进行深度整合,凝聚共识,协同推进,深化“多元主体共建”。故此,要坚持中央统筹、地方落实的分工原则,在中央层面设立诚信数据平台管理机构,针对不同社会信用主体制订统一规范的信用信息采集和分类管理标准;在地方层面由相应部门负责数据库管理和运营工作。与此相联系,要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技术标准,如诚信数据采集、编码、交换和管理的技术标准和信用产品、信用服务、信用管理的技术标准。总之,大数据技术在诚信治理和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方面,正在发挥着传统方法无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群体道德诉求、道德心理与道德情绪变化复杂,技术性捕获与把握这些变化往往比其他方式更为准确与可靠。而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社会群体的道德诉求、道德心理与道德情绪等进行及时收集、分析与评估,就可以准确认识与把握社会道德發展态势,进而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技术性解释。与此同时,技术手段还是道德规则发挥约束作用的重要途径。例如,通过在汽车上设计安全启动机制,让佩戴安全带成为启动发动机的必要条件;在高速公路下坡处、急弯处或城市马路人流汇集处设计减速带,可以避免驾驶员违规超速,事前预防交通事故和危及生命安全事故的发生;在音像制品中嵌入防复制保护机制,可以有效防止知识产权被轻易盗取;学术论文剽窃抄袭可以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加以防范;还有权力腐败行为的“留痕化管理”。[B19]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因此,莱斯格提出“代码即法律”(Code is Law)的观点。总之,类似上述这些技术措施,无疑可以为多元主体共同破解公民道德建设问题或困境提供必不可少的技术条件。

注释

①⑥⑨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8日。

②Our Global Neighborhood. 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2-3.

③张宝锋:《治理理论与社会基层的治道变革》,《理论探索》2006年第5期。

④⑤俞可平:《法治與善治》,《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⑦龙静云:《道德治理:国家治理的重要维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⑧刘立华、李智:《治理与善治:一种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新型关系》,《兰州学刊》2005年第4期。

⑩龙静云等:《异质性与不平等:道德冲突产生的根源及治理之道》,《伦理学研究》2019年第2期。

[B1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41—142页。

[B1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3页。

[B13]樊浩:《“我们”,如何在一起》,《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B14]郑基、李建华:《伦理断裂与伦理连接——埃德加·莫兰复杂性伦理思想述评》,《云梦学刊》2020年第1期。

[B15]张卫:《藏礼于器:内在主义技术伦理的中国路径》,《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

[B16]李钧鹏:《何谓社会机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2年第1期。

[B17]《关于集中治理诚信缺失突出问题,提升全社会诚信水平的工作方案》,新华网,2018年8月6日,http://www.xinhuanet.com/2018-08/06/。

[B18]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B19]参见张卫:《物律:技术时代的“他律”新机制》,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伦理学专家高端论坛文集《技术时代的伦理:困境与出路》。

责任编辑:思 齐

Multi-subjects Co-construction: an Important Path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itizens′ Morality in the New Era

Long Jingyun Wu Tao

Key words:the New Era; construction of citizens′ morality; multi-subjects co-construction

作者:龙静云 吴涛

第2篇:试分析儒家诚信思想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价值

摘要:儒家思想当中的诚信思想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约束作用,在当前的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中,批判分析儒家的诚信思想可以更好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我们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中,一定要重视儒家诚信思想的积极作用与价值。

关键词:儒家;诚信;公民道德建设;价值

诚信是儒家思想中表里如一的一个重要的体现,中国儒家的诚信思想在经过长期的发展后其在个人修为,人际交往和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都有了非常积极的规范作用,其能够推动和谐关系的建立,促进人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这些规范在如今的社会发展中,尤其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儒家“诚信”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一)言行一致的做人准则

儒家思想当中,诚信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孟子则更是将诚作为自然界发展的规律,同时其也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论语·公冶长》曾记载,子路向孔子问道:“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可以看出,孔子一向注重个人在诚信方面的修养,也一直都在倡导人们遵守信道。当前,诚信思想依然是社会建设中非常宝贵的一个品质,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诚信思想能够提高公民自身的道德水平,其也成为了和谐社会创建过程中的重要思想基础。

(二)以诚相待的交友理念

在儒家思想当中,诚信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是一项基本的原则,同时诚信也是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在儒家思想当中,“吾日三省吾身”中已将时常反省自己对朋友是否诚信列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同时其也为人们自身的完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自古就有一诺千金的故事,其也成为了形容为人诚信的一个成语。当前,在很多行业的发展中,诚信确实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因此在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中加强诚信教育也成为了人们十分关心和关注的内容。这对继承发扬儒家的诚信思想对于公民道德建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诚信思想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一)推进健康人格以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

诚信思想对社会“巧言令色”的不良风气具有抵制作用,同时对人格的发展与完善以及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发展和实践当中已经逐渐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而在现代生活中,儒家思想当中的很多内容也成为评价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准,一个人只有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才能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同时也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求得生存与发展。

(二)保证公民道德建设效果,净化社会风气

儒家思想更加重视的是统治者要获得人民的信任。当前这一思想对社会的发展依然有着非常积极的借鉴作用。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当中,诚信观念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一个执政党是否能够长期的发展取决于其是否能够得到民众的支持和信任,执政党只有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才能更好地保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而如不能取信于民,就会影响到国家政权的稳定性,社会生活也会处于无序的状态。此外,一个社会的政治道德状况对于社会的风气也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通常,如果执政者非常重视诚信,重视社会道德,就能够为民众建立一个优秀的榜样,进而也能更好地带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三、利用儒家“诚信”思想完善公民道德建设

(一)有利于完善思想道德教育

在诚信建设中,诚信意识的培养以及诚信思想的养成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内容,其也是需要长期开展的基础性工作。相关文件指出将明礼诚信作为社會基本道德规范建设中的主要内容大力的集成和弘扬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要借助家庭、学校、社会和自我教育的力量,进而更好地引导人们建立诚信观念,此外还要在工作中积极利用大众传媒和文学作品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中要提倡真善美。同时还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进而更好地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弘扬儒家诚信文化的同时也更好地提高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养。

(二)重视传统节日活动

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同时其也成为了中华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统节日在传统文化当中具有鲜活性。每个节日都有其自身的渊源,所以也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民族文化是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同时其也是增强民族意识的一个有效方式。我们可以在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中利用传统节日来更好地弘扬诚信文化,如七夕节主要体现的是忠贞的爱情,而端午节主要展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等。

(三)加强政府诚信建设

子贡问政,子曰:“民无信不立。”这就反映了建立诚信政府的重要性。首先,政府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不断转变自身的职能,同时还要积极地提升工作的质量及效率。积极开展以诚信为主的政府人员道德思想教育工作,同时还要积极坚持以德治国的方针,进而能够更好地培养公职人员诚实守信的素质。此外,将诚信也放入到国家公职人员的评价机制当中,在干部的选拔和任用环节还要将诚信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也能够更好地保证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

四、结语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信”俨然成为“仁”的一部分,“仁”作为一个道德的终极目标,必须经由“信”的考验与洗礼,可见,诚信是为“仁”者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诚信依然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品质,诚信文化的建设对提升公民道德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积极弘扬儒家的诚信思想,从而更好地提高公民的个人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克巍.儒家“至诚之道”与价值观塑造[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6).

[2]宋连利.传统诚信及其当代价值[J].道德与文明,2002(06).

作者:宋佳骏

第3篇:市场经济环境下家庭美德教育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摘 要]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单位,家庭美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是不可缺少的、影响最广的,是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文章介绍了家庭美德的基本概念和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道德的建设特点。从家庭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家庭美德教育是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首站、家庭美德教育一直以来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三方面阐述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美德的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

[关键词]家庭美德;教育;公民道德;建设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2.108

家庭作为整个社会的缩影,弘扬家庭美德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则进一步指出:“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家庭作为公民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良好的个人品质也是从家庭美德当中衍生出来的。由此可见,树立健康、有序的家庭风气,是建设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的根本,也是每个公民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更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

1 家庭美德概述

家庭作为社会组织要素,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能提供物质、经济、生育、抚养、教育、感情交流、休息和娛乐多种功能的活动空间,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传统家庭结构是多世共居的“代”居社会。家庭核心是父亲,承担家庭的重任。古代社会血缘关系高于婚姻,家庭整体利益高于其他个人或夫妻利益。在家庭组成上,男女不平等,子女婚姻地位相对低下,家庭社会的主角是男性。

现代家庭关系的重心是夫妻。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基础,受法律保护。现代家庭男女平等,夫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自由的。父母养育子女是法律和道德的责任和义务,子女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家族的发展,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家庭的道德习惯以及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家庭的美德继承和发扬等这些都是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反映。所以说弘扬家庭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社会道德健康发展的关键。

2 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道德的建设特点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使得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构筑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平台,使中国进入开放性社会。这些必定会影响到公民的道德意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各部门、各地区对于社会道德建设越来越重视。我们可以看到市场经济对于个体公民产生了越来越积极的影响。

2.1 市场经济强化了我国公民的个体意识和独立人格

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打破了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使生产力迅速发展。市场经济赋予市场主体自主权,要求市场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安全负责。市场经济这一运行规律,强化了公民的个体意识,培养了公民的独立人格,锻炼了公民的独立判断能力,独立行为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强化了我国公民的个体意识和独立人格。

2.2 市场经济激发了我国公民的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

市场经济竞争是市场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竞争就是压力,但也是机遇,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学会了在竞争中生存发展。提高效率是赢得竞争的主要途径,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人们形成了效率意识。

2.3 市场经济推动了公民的创新意识

市场经济通过竞争,使得人们勇于创新。人们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人们必须积极、千方百计开拓创新。

2.4 市场经济加强了公民的法制意识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法律规范要求人们依法行事,严格执法,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当然市场经济运行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必须构建优良的道德体系,也是我国市场经济下公民道德建设的新起点。

3 家庭美德教育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民道德建设

3.1 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单位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可以说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社会的发展也依赖于家庭而存在。马克思认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活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在1996年5月15日“国际家庭日”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发表的纪念文告中也指出:“家庭作为最活跃的社会细胞,把个人与社会联系在一起。它必须适应全球的迅速变化。这些变化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影响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还影响人类的价值观和信仰。家庭一向对人类十分重要,它提供人们的经济活动、遮风避雨、赡养老小的基础,这些功能将继续存在,并将随着物质的进步更加丰富。”

所以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不是没有理由的。在社会主义中,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基础。家庭美德也会通过生活影响到人们的道德水平而家庭美德成为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3.2 家庭美德教育是影响人全面发展的首站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家庭美德的教育始终受到历代统治者和社会大众的重视。《孟子·离娄上》载:“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将家庭美德的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统治秩序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大学》中载:“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这就把家庭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同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了。

马克思曾经说过:“除了家庭之外,没有一种社会组织对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如此敏感,能够如此明显地反映社会历史进步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困难和矛盾。”因为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细胞,现在不仅仅是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着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也为人未来的全面发展创造着最直接的社会环境,更是人走向社会化过程中的首站,可以说是人接受最初级教育和最原始影响的场所。因为,不论是英雄人物还是普通人,不论是事业成功的人还是一般人,都无一例外地受到父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可以说,家庭美德是塑造子女良好品德的基础。重视家庭美德的教育是每个社会进步的基础。

3.3 家庭美德教育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

我国现在经济的发展,使得道德也开始改变,家庭美德也受到新的挑战。良好的家风,既可以使社会成员受到积极、健康、向上的正确影响,也可以为社会道德发展奠定坚实可靠的微观基础,还可以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家庭美德教育是一切伦理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可见,只有重视家庭美德的教育才能为我国公民的道德建设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当然,随着政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家庭美德的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和进步中。很多人认为家庭的美德对一个人品德是至关重要的,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对社会主义的建设百利而无一害。因此,大力加强家庭美德的教育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和必要。

参考文献:

[1]李志红.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2]焦国成,李萍.公民道德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百问百答》编写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1.

[4]钱焕琦,刘云林.中国教育伦理学[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5]李萍.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宗小卜

第4篇:、 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

但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应当引起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

3.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面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道德建设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需要研究解决。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抓住有利时机,巩固已有成果,加强薄弱环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改进和创新,把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工作不断加强。回顾这段历史,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党作出的三项重大决定。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一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同时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二是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任务。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三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要求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同时重申了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在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在国家领导制度、立法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民主制度和监督制约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将其成功的经验制度化、法律化。到目前为止,除现行宪法和四个宪法修正案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国务院制定了650多件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现在,在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这些成就,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在充分肯定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一些重要的法律亟待研究制定或者修改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公民权利的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我们要充分认清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的认识。我们党之所以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这是因为: 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邓小平同志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明确指出,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些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必须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

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政治史上的一次巨大历史性飞跃。这个历史事实,是任何人都否认不了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加强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依法充分行使自己的各项民主权利。这是改革和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这个事实,也是任何人都否认不了的。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和愿望也日益多样化。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好地协调、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具体利益,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维护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目标。实现这个宏伟目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时间还不很长,要建立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任务相当艰巨,需要我们作出长期的努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规律,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之呈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对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建设,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国家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社会实现全面进步。这些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作为上层建筑总体上是与我国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加强制度建设。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保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党的十五大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治理国家的经验,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

纵观当今世界,各种势力的矛盾和较量错综复杂,既发生在经济领域,也发生在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冷战结束后,我们与西方敌对势力在民主、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上的斗争,说到底,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斗争。只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好了,我们才能更有力地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政治渗透。建国前,毛泽东同志在同黄炎培先生谈话时就提出,民主是保证我们党不腐败、跳出旧政权兴亡周期率的根本途径。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发展民主。但必须明确,我们要发展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不是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一方面,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另一方面,我们在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同时,要坚决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政治渗透,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这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第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而在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全党全社会面临的共同任务。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和明确要求,包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社会稳定。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前推进,把各项任务和要求落实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决策和管理中去,落实到各项制度和实际工作中去,落实到广大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实践中去,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这些任务相当艰巨,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就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全体公民都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自觉履行法定义务,依靠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各级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全面提高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能力。只有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浅谈法治与德治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

社会主义法与道德是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两个紧密相连的部分。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制的加强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法的制定以法律的形式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确认下来。社会主义法的实施,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和对合法行为、对社会有贡献的行为的鼓励,有利于扶植正气,压制邪气,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气;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又能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创造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法的制定的基础,而且对社会主义法的实施也有重要影响,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道德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有全民族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社会主义法就不可能顺利贯彻实施。从个人角度,现实生活中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人,一般也是从道德上出问题开始的。因此,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它们都是必不可少、不可偏废的。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发挥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使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和其他精神文明建设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以德治国,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在中国历史上,很多人都主张儒法并用,就是思想教育手段和法制手段并用。西方发达国家搞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它们有自己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市场秩序,也有一套资本主义的市场道德规范。我们发展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必须在健全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同时,形成社会主义的市场道德规范。

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明显加强,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复杂的国际国内条件下,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都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不会改变,在对外开放过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必然乘隙而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样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的法则也容易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见利忘义、权钱交易,导致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和互助意识、奉献精神的削弱。这些都给我们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带来许多新的课题。我们必须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认真贯彻执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在继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同时,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这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维护稳定的迫切需要,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归根到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除了要在发展社会市场经济中确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方略,必须在加强民主法制教育的同时,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实践;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关键在党,首先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使广大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党员领导干部要成为全党的表率,共产党员要成为全社会的表率,只要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采取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就一定能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落到实处,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5篇:道德品质是公民道德行为规范的重要内容

道德品质是公民道德行为规范的重要内容。人们要自觉地培养和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首先要学习道德的基本理论,了解道德的本质和社会作用。

道德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有的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会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为了保证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就要对人们的行为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对那些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加以弘扬,对那些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加以限制和约束。道德首先是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我们可以把道德的含义概括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由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人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力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道德也称之为道德品质。如,"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中的"有道德",其主要含义就是道德品质或品德。

道德就其实质来说,是社会生活对人们的一种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在强调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的基础上,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为道德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也为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出了总的要求。

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大学生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要目的。高尚的道德品质,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保障,树立正确的道德品质,是我们大学生成才的先提条件。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接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传下来的旗帜,把实现我党的目标和理想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始终不渝的为此而奋斗,我们要明确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坚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把个利益同集体利益正确的结合起来。

没有好的道德品质,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也就难以大有作为。我们青年一代大学生要注意思想修养,陶冶高尚的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自身的行动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最终实现我党的最高理想,让我们在为祖国的竭诚奉献中焕发出青春的绚丽光彩。

60

| 评论

第6篇: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一个核心”、“一个原则”、“一个基本要求”和“一个着力点”,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1.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能力大小如何,都能够在本职工作岗位上,通过不同的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在新的形式下,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的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2.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是集体主义成为调节三者关系的重要原则。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小团体主义、本本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

3.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 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五爱”作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一个公民都应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艰苦奋斗,勤奋工作,反对封建迷信、好逸恶劳,积极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

4.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第7篇:“公民道德建设月”的活动总结

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为认真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我校按照“以点带面、以月促年、积极行动、务实高效”的工作思路,在全校掀起一个公民道德建设热潮,进一步推动我校公民道德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我校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学校、社区、家庭为基地,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引导,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系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多年来,我校始终要求各位教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全方位的加强道德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的系统教育。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校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研讨,深度挖掘各科教材的德育内涵,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分年级、分层次、有计划地融入各科教学内容之中,形成了全员参与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

围绕"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基本道德规范,我校积极宣传本校各班的“精神文明小标兵”、“诚信好少年”的典型事迹,并组织全校老师学习共产党员标兵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强化全校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的校风,营造浓厚的环境与文化氛围。

(二)抓活动,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

社会实践活动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我校围绕全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组织未成年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补充和深化,结合不同层次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实效性和吸引力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积极开展“三百”教育活动。

我校大队部向各个中队发出号召,在我校各个中队广泛开展"看百部优秀影片、读百部优秀图书、唱百首优秀歌曲"为主题的"三百"教育活动。在各位中队辅导员的组织引导下,各个中队的少先队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教育活动活动,把学生的视野吸引到读书教育活动中来写读书体会和观后感等,使我校各班的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了熏陶,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实,道德境界得到了升华。

2、广泛实施争创"四小"工程。

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我校在各个中队广泛实施了争创"四小"工程:

一是开展了学英模、树规范,争做"小标兵"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加强了学校校风校纪建设,使公民道德规范细化入心,并落实到每一名青少年的日常行为中。

二是开展了学习环保知识,争做"小卫士"活动。依托环保教育基地,引导中小学生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建设美好家园。中小学生参加了争当"小卫士"活动,开展了"清理口香糖"、"拾捡白色垃圾"、"清除野广告,城市更美好"、"护河行动"、"清理街道卫生大行动"、"回收废旧电池"等系列活动。

三是开展了奉献爱心,争做文明"小伙伴"活动。开展勤工助学、爱心助残、城乡小伙伴手拉手等团结互助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付出一份爱心、收获一种品格,在活动中体验真情、感悟人生。

四是开展诚实守信,争当"小主人"活动。围绕培育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广泛开展"诚实守信,做小主人"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征集诚信格言、制作诚信格言展牌、建立"诚信"档案、开设"诚信考场"等适合学生学情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培养学生做诚信学生,做城市、学校的小主人。

(三)抓环境,营造思想道德教育良好社会氛围

为营造学校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拓展德育建设的内涵和领域。一是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文明家庭活动。我校继续启动实施了"家长教育素质工程",以家长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为宗旨,结合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举办专家讲座,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了科学教子的能力。学校还组织了"亲子同读一本书"、编撰家庭道德格言等活动,使学生和家长增强了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孝敬父母、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意识。

二是开展"小手拉大手,我跟文明走"活动,促进学生自身和社区居民道德水平的共同提高。学校通过引导学生查找自身和周围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现象,以画漫画、写故事、演小品、说道德等形式对不道德行为给予批评纠正,并倡导学生与家长签订文明协议,互相监督,互相激励,对家庭文明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抓保障,建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

为积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我校组织实施了"保护未成年人爱心计划"。我校大队部纪律监查部对学校各班学生进行广泛了解,对部分问题学生展开“手拉手爱心活动”。以中队为单位,各中队对本班的问题学生进行“一帮

一、手拉手”的互帮互助活动。学校大队部还组织相关人员对学校内部、学校周边纪律做好检查、监督工作,以净化学校周围环境,保障学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秩序,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第8篇:公民道德建设月”的活动总结

佳木汉族小学“第十二个公民道德建设月”的活动实施方案

我校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为认真开展“第十二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我校按照“以点带面、以月促年、积极行动、务实高效”的工作思路,在全校掀起一个公民道德建设热潮,进一步推动我校公民道德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我校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学校、家庭为基地,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引导,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系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多年来,我校始终要求各位教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全方位的加强道德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的系统教育。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校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研讨,深度挖掘各科教材的德育内涵,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分年级、分层次、有计划地融入各科教学内容之中,形成了全员参与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

围绕"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基本道德规范,我校积极宣传本校各班的“精神文明小标兵”、“诚信好少年”的典型事迹,并组织全校老师学习共产党员标兵的先进事

迹,进一步强化全校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的校风,营造浓厚的环境与文化氛围。

(二)抓活动,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

社会实践活动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我校围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组织未成年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补充和深化,结合不同层次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实效性和吸引力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积极开展“三百”教育活动。

我校大队部向各个中队发出号召,在我校各个少队广泛开展"看优秀影片、读优秀图书、唱优秀歌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各位教师辅导员的组织引导下,各个班级的少先队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教育活动活动,把学生的视野吸引到读书教育活动中来写读书体会和观后感等,使我校各班的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了熏陶,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实,道德境界得到了升华。

2、广泛实施争创"四小"工程。

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我校在各个中队广泛实施了争创"四小"工程:

一是开展了学英模、树规范,争做"小标兵"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加强了学校校风校纪建设,使公民道德规范细化入心,并落实到每一名青少年的日常行为中。二是开展了学习环保知识,争做"小卫士"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学

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建设美好家园。我校学生参加了争当"小卫士"活动,开展了"清理口香糖"、"拾捡白色垃圾",城市更美好"、"护河行动"、"清理街道卫生大行动"、"回收废旧电池"等系列活动。三是开展了奉献爱心,争做文明"小伙伴"活动。开展勤工助学、爱心助残、维汉小伙伴手拉手等团结互助活动,引导广大学生付出一份爱心、收获一种品格,在活动中体验真情、感悟人生。

四是开展诚实守信,争当"小主人"活动。围绕培育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广泛开展"诚实守信,做小主人"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征集诚信格言、建立"诚信"档案、适合学生学情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培养学生做诚信学生,做乡镇、学校的小主人。

(三)抓环境,营造思想道德教育良好社会氛围

为营造学校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拓展德育建设的内涵和领域。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文明家庭活动。我校继续启动实施了"家长教育素质工程",以家长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为宗旨,结合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举办讲座,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了科学教子的能力。学生和家长增强了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孝敬父母、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意识。

(四)抓保障,建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

为积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我校组织实施了"保护未成年人爱心计划"。我校学生会对学校各班学生进行广泛了解,对部分问题学生展开“手拉手爱心活动”。以学校为单位,对本班的问题学生进行

“一帮

一、手拉手”的互帮互助活动。学校还组织相关人员对学校内部、学校周边纪律做好检查、监督工作,以净化学校周围环境,保障学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秩序,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佳木汉族小学

2013年3月

第9篇:关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关情况的汇报

################公司

关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关情况的汇报

####政工部:

近年来,####公司着眼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持重在建设、贵在践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现代化企业建设各个领域,转化为各级党员干部员工的群体意识和自觉行动,极大地提升了全公司的思想道德水平,为公司优质稳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证和有力的精神支撑。

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一再强调,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在解放思想、提升境界上迈出新步伐。为了进一步做好公司员工道德建设工作,我们具体做好了以下几点工作:一是切实加强对员工道德建设的领导。按照公司党委统一部署,公司始终坚持把加强员工道德建设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开展,建立健全员工道德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了员工道德建设领导小组,实行领导成员责任制,做到责任人措施到位,加强道德修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树立清正廉洁的道德形象,以实际行动为全体员工做出表率。二是持续开展解放思想交流学习。集中开展为期3个月的“学习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促发展”活动,促进了广大党员干部员工观念大转变、境界大提升、作风大 1

改进,进一步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三是精心组织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把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宣传教育活动作为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抓住纪念建党90周年、“灾后重建——从悲壮走向豪迈”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广大党员干部员工受到了深刻、生动的精神洗礼。四是突出抓好党员干部工作重点。在公司系统内广泛开展“干事、干净”和“贪耻廉荣”集中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着重围绕“思想境界高不高、宗旨意识强不强、工作作风实不实、从业行权廉不廉”等方面进行查摆整改,促使机关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有了新的提高。

员工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公司系统中的一员,####公司将会义不容辞的完成这项光荣任务,把员工道德建设工作细化、量化、精化,坚持不懈地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上一篇:十五父母的心下一篇:119宣传月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