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精选11篇)

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篇1

崔乃夫同志作为我国现代慈善的奠定人之一,早在1996年就提出了慈善与道德的关系,并为《慈善》试刊号写了《重视道德建设》一文,着重阐述了慈善与道德的关系,强调了全社会重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慈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最能让社会感怀,感动和感激的神圣又崇高的事业。最近几年在中华大地上涌现出的众多“最美”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具备高尚的道德境界。慈善就是慈心加善良,这是人的本性,孔子曰:“人之初,性本善。”但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真心为慈善事业奉献的慈善人在全社会并不太多,故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成立后,为推动和发展我国的慈善事业大力宣传,在全国营造了浓郁的慈善氛围。慈善组织遍及全国各地,创造了20年的辉煌慈善史。最有说服力和号召力的是中央电视台每年播出的《感动中国》人物和群体,引发了数亿普通中国人的慈善情怀和共鸣,为推动社会的道德建设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慈善永远是讴歌民族精神和人物的真善美,弘扬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美好事业。而道德则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价值追求、利益分配的总和。它既有先进文化的传播效应,激励人们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崇尚文明的正能量,也有抨击社会假丑恶;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功能。道德犹如一张无边无际的大网,任何道德失范的各种行为都会在这张大网中受到谴责,乃至受到法律的严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一些地方和领域,见利忘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就会败坏社会风气,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从而破坏了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进而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集中整治的“四风”即形成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从根本上说就是恢复和规范社会主义的道德之举。

崔乃夫同志根据时代精神将道德建设归纳为“仁、义、礼、智、信”五个字,其内容涵盖了道德文化、道德精神、道德修养、道德诚信、道德素质、道德觉悟、道德力量、道德规范八个方面。这是坚持和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物,也是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使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基本国情,又突出时代特点,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今天重温崔乃夫同志关于重视道德建设的倡议,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该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倡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核心价值观,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评选表彰道德模范,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亲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把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与培养廉洁价值理念相结合,营造崇尚廉洁、鄙弃贪腐的良好社会风尚。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主义道德的认同感,在包容多样中形成尊重道德建设的思想共识。

崇德向善与“德善一致” 篇2

德和善的一致性

“人倒了,必须得扶!”它折射的是一个人和国家的道德、良知。然而,扶不扶,不只是简单地伸出手。媒体曾报道过彭宇、万鑫到吴雨青,扶了人,反而遭误会甚至诬陷,无一不给人锥心刺骨的错觉:扶人必被讹!这正是人们所忌惮的。不是不愿扶,也不是扶不起,他们是“伤不起”。当助人为乐面临肇事行凶的风险,谁还敢伸手?所以,扶是必须的,但也得让扶人的人有底气,有保障。

伦理学上有个理论叫“德善律”。内容是指“德”和“善”,应该具有一致性,只有德善一致,才能激励人们继续做好事,也就是说当有人做有道德的事情要给他以好的回报,这样,道德才能发扬光大下去,人们才处于一种好的生活状态。中国有句古话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好事总会落到好人头上。”为什么好事总会落到好人头上,是他做好人的缘故和结果。运用“德善律”激发社会公众道德善意、善举、善行的做法在现实生活中时有所见。如一些地方推行“道德银行”,把个人为社会做的善事义举存入“道德银行”,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社会进行相应的帮助,还有的单位引入“道德工资”,对有道德行为的职工进行物质奖励。国家近年来每年举行评选全国“道德模范”活动,央视连续12年播放“感动中国”人物,均旨在转型社会所迫切需要引领的“道德阵地”上,插上醒目而鲜活的道德标杆,激励更多的人争当道德模范。

崇德向善需要相应的激励机制

亚里士多德说:“善生活需要道德。”道德行为称为善行,这是人们欲过“善”的生活所必需的,崇德向善不仅要依靠激发每个人的良知,还需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而德善律的主张实际上包括了三个方面,即“德与得”、“德与进”、“德与值”。第一,“德与得”,意味着实施道德行为的人,应该有所收益和收货,这是符合道德善的内涵和原则的。德在中国古代写成了“悳”,我们也可以说,具有正直之心的人是应该有所得的。第二,“德与进”,意味着有道德的人应该让他有所进步与发展,这种“进”不仅是个人的进步与发展,也是推动其他人的进步与发展,因为这种进步可以起到三个效应,即引导效应、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第三,“德与值”,它上升的价值理念层面上,“值”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做道德的人是值得的;其二,做道德的人是有价值的,所谓价值,也就是做有道德的人、做有道德的事对社会是有贡献的。马克思曾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人们对能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

事实上,道德这种对社会有价值的品质一旦遇到现实功利驱动时就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许多时候因为过于看重个人短期的功利性、实用性,就会有意无意地违背“德善律”。

比如,“德与得”变为“德则失”或“德则亏”,即认为讲求道德或者做有道德的事,很可能难有收益甚至只有损失。如果“谁先进,谁吃亏;谁刁蛮,谁得意”的风气盛行,就会积累社会矛盾和问题,也势必会损害到党和政府的引导能力和公信力。

不能让老实人、正派人吃亏

再如,“法与进”变为“法则等”或“法则退”,表现为“好说话的人的困难难以解决”,“无理取闹的人倒占了便宜”。有的地方明知有的干部生活作风、道德品质存在很大问题,却以道德属于“小节”,一笔带过而“带病提拔”,这种用人取向,使有道德的人心寒,也使平时不太注意道德修养的人会更加放松自己的道德要求,其后果是不断增加“道德风险”,最后就会从失德失范走向犯错犯罪。我们也看到,由于将道德和能力片面地分离开来,有些独断专行,一意孤行的干部,却被认为有能力有水平的。比如,前些年有几句比较流行的话叫做“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殊不知在复杂的利益分化面前,“搞定”和“摆平”必然会过分地甚至滥用公权力,它或许“定”得了一时,“平”得了一事,却不能真正、长期地起作用,甚至还会出现极少数人利用社会黑恶势力来“搞定”和“摆平”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要坚持“以德为先”的原则,“特别关注环境艰苦,工作困难,矛盾复杂、长期默默奉献的岗位,特别关注那些心系群众、埋头苦干、不拉关系、不走后门的老实人、正派人”,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最后,“德与值”变为“德不值”或“德贬值”。道德伦理问题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相当程度上与我们社会发生的一起起令人齿寒的事件有关。这些事件的背后是“道德贬值”,而“道德贬值”更深层次的会导致人们产生“道德冷漠感”,由此,部分人由于不讲道德发展到不讲人性、人情和人心,人们会感觉生活中充满着“戾气”。

苏格拉底说过:“没有经过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德善律”所说的“德善一致”的原则,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将变得日益紧张,亲情疏离,陌生人情感淡漠、抱怨社会与政府,乃至于伦理冲突事件不断。因此,要让“德善一致”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共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扎根于13亿中国人的心坎里。♡

中华慈善总会首任会长崔乃夫同志18年前就高瞻远瞩地在《慈善》发刊词中提出了全社会应重视道德建设。18年后重读,备感亲切,针对性、现实感很强。马年春晚小品《扶不扶》,热议了社会道德问题。“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也扶不起来了。”小品这句话击中了当前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并向全国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传递了正能量,赢得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掌声。

德和善的一致性

“人倒了,必须得扶!”它折射的是一个人和国家的道德、良知。然而,扶不扶,不只是简单地伸出手。媒体曾报道过彭宇、万鑫到吴雨青,扶了人,反而遭误会甚至诬陷,无一不给人锥心刺骨的错觉:扶人必被讹!这正是人们所忌惮的。不是不愿扶,也不是扶不起,他们是“伤不起”。当助人为乐面临肇事行凶的风险,谁还敢伸手?所以,扶是必须的,但也得让扶人的人有底气,有保障。

伦理学上有个理论叫“德善律”。内容是指“德”和“善”,应该具有一致性,只有德善一致,才能激励人们继续做好事,也就是说当有人做有道德的事情要给他以好的回报,这样,道德才能发扬光大下去,人们才处于一种好的生活状态。中国有句古话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好事总会落到好人头上。”为什么好事总会落到好人头上,是他做好人的缘故和结果。运用“德善律”激发社会公众道德善意、善举、善行的做法在现实生活中时有所见。如一些地方推行“道德银行”,把个人为社会做的善事义举存入“道德银行”,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社会进行相应的帮助,还有的单位引入“道德工资”,对有道德行为的职工进行物质奖励。国家近年来每年举行评选全国“道德模范”活动,央视连续12年播放“感动中国”人物,均旨在转型社会所迫切需要引领的“道德阵地”上,插上醒目而鲜活的道德标杆,激励更多的人争当道德模范。

崇德向善需要相应的激励机制

亚里士多德说:“善生活需要道德。”道德行为称为善行,这是人们欲过“善”的生活所必需的,崇德向善不仅要依靠激发每个人的良知,还需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而德善律的主张实际上包括了三个方面,即“德与得”、“德与进”、“德与值”。第一,“德与得”,意味着实施道德行为的人,应该有所收益和收货,这是符合道德善的内涵和原则的。德在中国古代写成了“悳”,我们也可以说,具有正直之心的人是应该有所得的。第二,“德与进”,意味着有道德的人应该让他有所进步与发展,这种“进”不仅是个人的进步与发展,也是推动其他人的进步与发展,因为这种进步可以起到三个效应,即引导效应、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第三,“德与值”,它上升的价值理念层面上,“值”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做道德的人是值得的;其二,做道德的人是有价值的,所谓价值,也就是做有道德的人、做有道德的事对社会是有贡献的。马克思曾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人们对能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

事实上,道德这种对社会有价值的品质一旦遇到现实功利驱动时就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许多时候因为过于看重个人短期的功利性、实用性,就会有意无意地违背“德善律”。

比如,“德与得”变为“德则失”或“德则亏”,即认为讲求道德或者做有道德的事,很可能难有收益甚至只有损失。如果“谁先进,谁吃亏;谁刁蛮,谁得意”的风气盛行,就会积累社会矛盾和问题,也势必会损害到党和政府的引导能力和公信力。

不能让老实人、正派人吃亏

再如,“法与进”变为“法则等”或“法则退”,表现为“好说话的人的困难难以解决”,“无理取闹的人倒占了便宜”。有的地方明知有的干部生活作风、道德品质存在很大问题,却以道德属于“小节”,一笔带过而“带病提拔”,这种用人取向,使有道德的人心寒,也使平时不太注意道德修养的人会更加放松自己的道德要求,其后果是不断增加“道德风险”,最后就会从失德失范走向犯错犯罪。我们也看到,由于将道德和能力片面地分离开来,有些独断专行,一意孤行的干部,却被认为有能力有水平的。比如,前些年有几句比较流行的话叫做“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殊不知在复杂的利益分化面前,“搞定”和“摆平”必然会过分地甚至滥用公权力,它或许“定”得了一时,“平”得了一事,却不能真正、长期地起作用,甚至还会出现极少数人利用社会黑恶势力来“搞定”和“摆平”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要坚持“以德为先”的原则,“特别关注环境艰苦,工作困难,矛盾复杂、长期默默奉献的岗位,特别关注那些心系群众、埋头苦干、不拉关系、不走后门的老实人、正派人”,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最后,“德与值”变为“德不值”或“德贬值”。道德伦理问题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相当程度上与我们社会发生的一起起令人齿寒的事件有关。这些事件的背后是“道德贬值”,而“道德贬值”更深层次的会导致人们产生“道德冷漠感”,由此,部分人由于不讲道德发展到不讲人性、人情和人心,人们会感觉生活中充满着“戾气”。

苏格拉底说过:“没有经过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德善律”所说的“德善一致”的原则,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将变得日益紧张,亲情疏离,陌生人情感淡漠、抱怨社会与政府,乃至于伦理冲突事件不断。因此,要让“德善一致”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共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扎根于13亿中国人的心坎里。♡

中华慈善总会首任会长崔乃夫同志18年前就高瞻远瞩地在《慈善》发刊词中提出了全社会应重视道德建设。18年后重读,备感亲切,针对性、现实感很强。马年春晚小品《扶不扶》,热议了社会道德问题。“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也扶不起来了。”小品这句话击中了当前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并向全国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传递了正能量,赢得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掌声。

德和善的一致性

“人倒了,必须得扶!”它折射的是一个人和国家的道德、良知。然而,扶不扶,不只是简单地伸出手。媒体曾报道过彭宇、万鑫到吴雨青,扶了人,反而遭误会甚至诬陷,无一不给人锥心刺骨的错觉:扶人必被讹!这正是人们所忌惮的。不是不愿扶,也不是扶不起,他们是“伤不起”。当助人为乐面临肇事行凶的风险,谁还敢伸手?所以,扶是必须的,但也得让扶人的人有底气,有保障。

伦理学上有个理论叫“德善律”。内容是指“德”和“善”,应该具有一致性,只有德善一致,才能激励人们继续做好事,也就是说当有人做有道德的事情要给他以好的回报,这样,道德才能发扬光大下去,人们才处于一种好的生活状态。中国有句古话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好事总会落到好人头上。”为什么好事总会落到好人头上,是他做好人的缘故和结果。运用“德善律”激发社会公众道德善意、善举、善行的做法在现实生活中时有所见。如一些地方推行“道德银行”,把个人为社会做的善事义举存入“道德银行”,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社会进行相应的帮助,还有的单位引入“道德工资”,对有道德行为的职工进行物质奖励。国家近年来每年举行评选全国“道德模范”活动,央视连续12年播放“感动中国”人物,均旨在转型社会所迫切需要引领的“道德阵地”上,插上醒目而鲜活的道德标杆,激励更多的人争当道德模范。

崇德向善需要相应的激励机制

亚里士多德说:“善生活需要道德。”道德行为称为善行,这是人们欲过“善”的生活所必需的,崇德向善不仅要依靠激发每个人的良知,还需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而德善律的主张实际上包括了三个方面,即“德与得”、“德与进”、“德与值”。第一,“德与得”,意味着实施道德行为的人,应该有所收益和收货,这是符合道德善的内涵和原则的。德在中国古代写成了“悳”,我们也可以说,具有正直之心的人是应该有所得的。第二,“德与进”,意味着有道德的人应该让他有所进步与发展,这种“进”不仅是个人的进步与发展,也是推动其他人的进步与发展,因为这种进步可以起到三个效应,即引导效应、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第三,“德与值”,它上升的价值理念层面上,“值”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做道德的人是值得的;其二,做道德的人是有价值的,所谓价值,也就是做有道德的人、做有道德的事对社会是有贡献的。马克思曾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人们对能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

事实上,道德这种对社会有价值的品质一旦遇到现实功利驱动时就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许多时候因为过于看重个人短期的功利性、实用性,就会有意无意地违背“德善律”。

比如,“德与得”变为“德则失”或“德则亏”,即认为讲求道德或者做有道德的事,很可能难有收益甚至只有损失。如果“谁先进,谁吃亏;谁刁蛮,谁得意”的风气盛行,就会积累社会矛盾和问题,也势必会损害到党和政府的引导能力和公信力。

不能让老实人、正派人吃亏

再如,“法与进”变为“法则等”或“法则退”,表现为“好说话的人的困难难以解决”,“无理取闹的人倒占了便宜”。有的地方明知有的干部生活作风、道德品质存在很大问题,却以道德属于“小节”,一笔带过而“带病提拔”,这种用人取向,使有道德的人心寒,也使平时不太注意道德修养的人会更加放松自己的道德要求,其后果是不断增加“道德风险”,最后就会从失德失范走向犯错犯罪。我们也看到,由于将道德和能力片面地分离开来,有些独断专行,一意孤行的干部,却被认为有能力有水平的。比如,前些年有几句比较流行的话叫做“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殊不知在复杂的利益分化面前,“搞定”和“摆平”必然会过分地甚至滥用公权力,它或许“定”得了一时,“平”得了一事,却不能真正、长期地起作用,甚至还会出现极少数人利用社会黑恶势力来“搞定”和“摆平”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要坚持“以德为先”的原则,“特别关注环境艰苦,工作困难,矛盾复杂、长期默默奉献的岗位,特别关注那些心系群众、埋头苦干、不拉关系、不走后门的老实人、正派人”,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最后,“德与值”变为“德不值”或“德贬值”。道德伦理问题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相当程度上与我们社会发生的一起起令人齿寒的事件有关。这些事件的背后是“道德贬值”,而“道德贬值”更深层次的会导致人们产生“道德冷漠感”,由此,部分人由于不讲道德发展到不讲人性、人情和人心,人们会感觉生活中充满着“戾气”。

崇德向善征文 篇3

日光也,暖人心之善与德;虹,亦为通人之梁也。

————题记

日光,暖人心底;彩虹,连接你我。

洒进心底的阳光

德,道德之;善,善良也,德与善,华夷数千年之传承,人可无志,而不能不有德与善,道德,是我为人人,而非人人为我;善良,是乐于助人,而非投以鄙夷。

道德,是一种传承,是一种品德修养。诚实守信,是道德;正义坦荡,是道德;乐于助人,也是一种道德。

儿时,总爱听一首歌:“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雷锋的形象,在我,在人们心中永远是那样的伟大!他用行动证实道德,用生命谱写道德,用一生诠释道德!

我们新时代的共青团员,更要继续谱写道德的篇章!

善良,是良心的发现。施以援手,是善良;乐于助人,是善良。善良是一种修养,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曾在街头看到过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趴在冰冷的石砖上,好不凄凉,我想过去扶他起来——哪怕去问候一下他也可以啊!正欲上前,却被旁边人一把拉住:“别惹麻烦!”我没有动身,我的内心在挣扎——现在的社会还有善良可言?难道善良就是遇老不扶,遇病不救?我的心里一阵难言的失望。

所以,作为共青团员的我们,应将善良传播,为了我们,也为了大家。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听到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我奋发向上的心更加坚定不移,古人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现在的刻苦努力,就是为自己的明天奠定更坚实的基础!我要用勇往直前作谱,用艰苦奋斗作乐,用生命弹奏出不朽的篇章!那激昂的声音,会在我心中久久回荡,久久回荡······

我们新时代的共青团员,更要用积极向上做路标,去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在祖国的怀抱中留下精彩的一笔!我们会继续发扬长征精神,让这种精神光照千秋,让它如阳光般温暖人的心灵!

崇德向善,奋发向上

“崇德向善,奋发向上!”我们喊出响亮的口号,这是时代给我们的标准,是老一代革命先烈寄予我们的厚望,是我们行为处事的标准!我们要本着不畏艰辛,艰苦奋斗的精神,本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去成就事业,创造辉煌,去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创造繁荣与开放的明天!雨霁,天有一虹,此虹分跨两方,连心与心,那虹,乃是道德与善良,是奋发与向上!

崇德向善读后感 篇4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赶路到京城,想找个客店暂时住下,正巧,遇见路边的一位老大爷,大喊道:“哎!老头儿,客店距这儿多远啊?”“五里”这时,年轻人骑马赶去,可走了十几里也没见,他暗想,这老头真可恶,回去好好找他算算账,一边想着,一边在嘴里嘟囔“五里,五里,什么五里!”突然,他恍然大悟,五里不就是“无礼”的谐音吗?于是赶紧调转马头往回赶,追上了那位老人,翻身下马,亲热的叫声:“老大爷。”话没说完,老人便说:“客店已经过去了,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当我们礼貌地对待他人时,他人也会报以同样的尊重来对待你,这难道不是互惠互利的吗?换句话说,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而我们则是接班人,传承者,我们的老祖宗倡导的“仁爱和谐、正义奉公、尚礼守法、崇智求真、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铸就了我们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灵魂,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政、刻苦耐劳和精忠报国的优良素质。同时,优秀的民族文化承载着传承传统美德的重任。我们的先贤用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为我们这个民族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古有程门立雪的尊师,有孔融让梨的尊长,有三顾茅庐的恭敬,有负荆请罪的谦让团结等等。其实,做到讲文明、讲礼仪并不难。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礼貌待人,但现实却不尽人意,在我们的校园中,仍然有不少同学口吐脏话,甚至出现打架斗殴现象,这些不和谐的音符都是不应该出现的。在此,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以一颗明礼的心对待身边所有的人,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约束我们的言行,做一个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好学生。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人之初,性本善。心存善念,就会有善报。相信人们都坚信这么一句话“好人有好报”,同样,我也不例外,我坚信着这句话。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需要去珍惜,去发扬光大。

简评:

崇德向善演讲稿 篇5

让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心诚不诚”、“情真不真”、“行正不正”在大家反思的时候,我讲一个故事:在一档综艺节目中有一个问题是:电梯里总有一面大镜子,那个大镜子是干什么用的呢?回答踊跃:用来对镜检查一下自己的仪表;用来看清后面有没有跟进来不怀好意的人;用来扩大视觉空间,增加透气感一再启发后,主持人终于说出了非常简单的正确答案:肢残人士摇着轮椅进来时,不必费心转身即可从镜子里看见楼层的显示灯。原来是这样!原本活泼靓丽、机智风趣的嘉宾们多少有些尴尬,其中有一位颇有些抱屈地说:“那我们怎能想到呢?”是啊,怎能想到呢?时至今日,我们的确越来越聪明,我们的知识面的确越来越宽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时常可以想到海阔天空,但不幸的是,无论思路扩展到多远,我们往往还是从自己出发的。这说明:电梯里的镜子,有人用来装饰自我,有人用来保护自我,有人依此舒适自我,为什么没有想到“自我”之外的“他人”呢?答案之所以正确,正是因为其出乎人们的意料。细味之下,我们不难想到我们的出发点总是站在自己的脚下!

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唱一首歌曲。《公民道德歌》(请大家起立。)谢谢大家,请坐。

下面,进入第三个环节:学模范。一是看一部短片。 “最美教师”张丽莉:用柔弱的身躯谱写了一曲教师英勇奉献的大爱之歌。一起聆听一个我们身边道德模范的故事。周老师的故事。有多少人像雷锋一样,那么富有爱心,那么真诚善良,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虽不起眼,但却必不可少。看看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位长者,她就是我们的周老师。(讲周老师的故事。)

下面,进入第四个环节:诵一段经典。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句国学经典:第一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出自《论语》,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这句话告诫我们:要自我力求进步,发愤图强,努力求知,永不停息,就是奋发向上。第二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也出自《论语》,意思是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也暗合了崇德向善的思想。请大家跟我一起大声诵读一遍:“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下面,进行第五环节发善心。什么是发善心?很多人认为帮助别人,祈福他人,放生等等就是发善心,并且认为只要做了善行就一定能得到善果报.我个人理解这些只是发善心的外在表现,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发善心.发善心,应该是由内而发,量力而为,不求回报,不贪功德,无私奉献的慈悲心.任何有贪念回报,贪念功德的善行都不是真正的发善心.真正的发善心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真诚的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或小动物,同时,对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一颗宽容自己,宽容别人的心也是善心的体现.只要做到内心的真善,所做的任何善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善心。

奋发向上崇德向善 篇6

据报道,某小学就是因为课间时的打闹,拥挤,而发生的踩踏事故导致几名小学生死亡,还有许多小学生受伤。朋友们,这些就是我们眼前血淋淋的事例呀!如果不好好排队,在电视上看到的事情将有可能在我们身上再次重现呀!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都是以“礼仪之邦”这个名号而著称于世的。中华民族这五千来来的历史,不仅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汉字文化,而且造就了“讲文明,懂礼貌”的传统美德。但是,在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中,依旧有一些“不好的事”出现。如“下课时,同学们乱丢的废纸屑。就拿上文的长城来说,那里的游客,还要在长城的围墙外胡乱丢垃圾。导致,原本就很辛苦的清洁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在高达几十米甚至几百米的悬崖峭壁边,提着口袋一步一步的清扫着,好像一不注意就要掉下去。使原本就非常辛苦。艰难的工作又增加了几丝难度。

崇德向善作文500字 篇7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伟大的名字,多少炎黄子孙为了建设我们的祖国付出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了祖国隐姓埋名三十年却不曾有过一句怨言;飞天嫦娥——刘洋经历一次次严峻的考验却从不放弃,这都是为了祖国的强大,对中华民族的热爱,是爱的力量创造了奇迹。

祖国的长江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儿女,我们为生活在这样一个富强的国家而感到自豪,这是亿万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中华人民汗水的结晶,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才能成为栋梁之才,报效祖国。

“奋发向上崇德向善”顾名思义就是不断进步,做有道德的人。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肩负着国家发展和社会的重任,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诚信就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一诺千金,一言九鼎都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性。拾金不昧的小学生最让我感动,面对9300元现金吴萱同学却不为所动,选择交给老师,是人人称赞的诚信小学生。榜样的力量最强大,吴萱年龄不大,可身是却有着值得学习的好品质,她向我们传递着巨大的正能量,我不由地向她竖起了大拇指。

明礼知耻崇德向善 篇8

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有一种文化,尤如一道霹雳,贯穿了中华儿女的思想;又似一种元素,融入了中华儿女的血液;更似一盏明灯,点亮了中华儿女前进的方向……

是什么,用它独具的内涵征服了一个又一个民族?是什么,令一个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闪烁着如此鲜明华丽的光芒?

是礼仪、是美德,是先贤用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为我们这个民族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

先人倡导的“仁爱和谐、正义奉公、尚礼守法、崇智求真、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铸就了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政、刻苦耐劳和精忠报国的优良素质,在传统文化长期孕育下的中华传统美德使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同时,优秀的民族文化承载着传承传统美德的重任。古有程门立雪的尊师,有孔融让梨的尊长,有三顾茅庐的恭敬,有负荆请罪的谦让团结等等。所以,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以一颗明礼的心对待身边所有的人,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约束我们的言行,做一个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人。

然而,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正是我们我把 “温、良、恭、俭、让”的这些传统美德一点点的到丢弃的时候。其实,做到讲文明、讲礼仪并不难。明礼就如一面镜子,你尊重他人,讲礼仪,他人自然会投向你尊重的目光。在我们生活中,文明礼貌的作用是无以伦比的,一声“对不起”,能化解剑拔弩张的冲突;一个友善的微笑,就如一道春风,温暖他人的心田;一次真诚的援助,便能唤起世间所有的爱心。所以说,明礼能使一个人变得更高尚,能使一个国家变得更强盛。

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为精神引领,讲道德,树明礼向善之风,做正直友善的人;讲学习,树艰苦奋斗之风,做勤劳节俭的人;讲健康,树崇文尚洁之风,做健康开朗的人;讲诚信,树诚实守信之风,做正义坦荡的人;讲秩序,树礼让和谐之风,做遵纪守法的人;讲奉献,树互助友爱之风,做热心志愿服务的人。

奋发向上崇德向善征文 篇9

我们一出生,就已经把自己的血脉扎根在这红土地里,我们一说话,就能听到柔和而美妙的国语,这是我们一直引以为自豪的语言!它融入了中国人的心血,这是每个中国人的标制!

我们现在生活在如此美丽而富饶的国度,比爷爷奶奶年轻时要过得更好。为什么呢?因为有十三亿的人在一起奋斗呀!要不是大家在朝同一个方向奋斗,我们是不可能这么幸福的!

读本给我们的关键词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什么?它是判断——善恶——的标准。它是既无形的,又是看得见,摸得到的,因为它就在我们心中。根本的,起核心作用的叫核心价值观。对于核心价值观,大家有一致的认识,这样就更容易明辨是非了,核心价值观是一颗明星,有了它,社会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不会误入歧途。

读本中,有许多感人的事迹:新疆奇台具的——阿尼帕夫妇养育了19个孩子,其中有10个孩子不是他们亲生的;白俊兰老师对自己的一位耳朵有毛病的学生关爱倍加,让他找回信心;“诚信姐”李群为了归还2元钱,找了顾客7天……他们都是现代人的摸样。除此之外,我还看到了许多中国人——的历史故事:童叟无欺、包公断鸡蛋、立木取信……这些中国历代名人的故事,可真是精彩!同时也让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从几千年前就开始了的!

奋发向上,崇德向善作文 篇10

学习对于我们来说是枯燥的、乏味的,引不起我的一点兴趣,不如电视机、电脑、手机等高科技有意思。但家长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一些耳熟能详的一些千古名句,目的就是让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平日里的我们面对这些话语,变得有点麻木不仁,甚至演变成了一种唠叨、废话,这时,我们总会皱着眉头敷衍道:“我知道了,我知道了。”那我们能否是真的去做到呢?

“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没错,我们的国家领袖朱德说得很对。学习,是伴我们终身的大事,尤其对现在的我们――青少年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让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没有学习,就不会有传载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方块汉字,就不会有蒸汽机、电灯、电话的发明;如果没有学习,人类将永远生活在愚昧和黑暗的原始社会中,也同样没有了大科学家牛顿所站立的巨人的肩膀;如果没有学习,也就没有今天先进的科技与我们那幸福的生活了。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说:兴趣是学习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只要你在平日的学习中做到课前预习找出重难疑问;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思考问题注意归纳,主动积极的发言。同时,坚持学习也是关键,如果仅仅是“三分钟热度”,那么,所有的努力都一切白费。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德行是才能的向导,有了好的德行,才能就会得到善用;才能是德行的辅助,有了好的才能才可以发扬大德。所以,我们在奋发向上,积极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拥有高尚的品德。

一个人,品德是灵魂,是一生的指路标,是最主要的;才能是能力,是在人生的道路上的一种工具。只有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会赢得他人的好感,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

奋发向上崇德向善征文 篇11

中国有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同时也随着中国的崛起,在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优良传统下教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他们迈着坚定的步伐,在不同岗位散发着光和热。

雷锋同志永远的走了,可是大漠深处追着雷锋跑的人来了。他就是阿不力孜,他的感人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十七岁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可他那一年从一辆着火的面包车上,不畏雄雄燃烧的烈火,救了十一位乘客,他呢!全身80%的皮肤被大火烧伤,落下了终身残疾,在炎热的夏天,由于烧伤面积大,他忍受着非常人的痛苦。他奔跑的步伐停下了吗?不,他没有,他就是追着雷锋跑的人。20xx年他救了一名酒驾后出了交通事故的男子,20xx年救了两名落水儿童,20xx年他又救了两名身穿工作服同志,他做的好事太多了,可他又有了新的想法,建立养老院,让老人们老有所养,有个自己的大家庭。他还想在学校设立奖学金,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他还想还想-------.

阿不力孜停不下来了,他不想停下来,他要追着雷锋跑的脚步向前奔跑。

有许多善良的人收养孤儿,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新疆奇台县就有一对夫妇养育了汉、回、维、哈四个不同民族的十九个孩子,他们的壮举讲述着民族和谐的故事。

贫困的阿尼帕的邻居相继去世,留下了三个无依无靠的孩子,当孩子在夜晚的凉风中瑟瑟发抖时,阿尼帕把他们领会了家。正所谓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十四年后的一个冬天,汉族的四个孩子的父母也相继去世了,在家庭非常困难的情况下阿尼帕义无反顾的把他们带回了家。如今她的家中已收养了十个孤儿。在阿尼帕心中每一个孩子都是她的亲生骨肉,她将展开双翼,撑起他们的天空。

【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推荐阅读:

主题班会 崇德向善 反对邪教06-20

《奋发向上 崇德向善》的心得体会06-25

上一篇:四不放过原则下一篇:普高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