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至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 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1]。“大平台”的建立将意味着“平台+教育”时代的到来,将有效的整合我国现有的数字教育资源。

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将在悄无声息中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高校为适应新时期人才培育的基本要求,无论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还是在行政管理工作中,都应积极致力于信息化建设。

人事管理工作作为高校行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正面临着空前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转变传统的工作理念,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有效的融入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科学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是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基本内涵

(一)信息化

信息化的概念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由日本学者梅棹忠夫首次提出来的,我国学者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与研究,由于研究领域与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差异,我国学者对“信息化”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有的学者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有的学者认为,信息化就是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还有学者认为,信息化就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如此等等。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将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称为信息化生产力[2]。信息化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使用该技术后,可以极大的提高各种行为的效率,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极大的技术支持[3]。

(二)人事管理信息化

人事管理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达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全员参与管理的目的,提升人力资源的战略地位,形成新的开放的人事管理模式[4]。

面对新时期社会对高校教育的高标准、严要求,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很难与当前快速发展的各大智能信息化平台相适应,无论从功能完备性、性能效率性,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滞后性,实现高校人事信息化管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为依托,通过对人力资源进行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为学校的科研、教学提供保障。

人事管理信息化将成为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作为高校人事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坚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办公思维模式,提升信息化意识,加强信息化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使信息化建设成果能够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

二、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一)从实践效果上看,现阶段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侧重于基本信息的管理

我国人事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一直处于探索阶段,高校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阵地,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现在的人事信息管理还是注重于对于基本信息的管理,往往忽略了对于人事过程的管理,例如对于招聘流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从人员招聘管理、入职管理、调职管理、离职退休管理、各类人才工程申请等,而且目前很多系统设计上偏向于人事部门为主,忽略了普通教师对于人事系统的需求,所以往往会导致目前人事信息系统在高校中使用率和好评率不高,对于人事部门来说反而是一种负担[5]。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人事过程管理,是优化现阶段信息化进程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从基础设施上看,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配套设施较为完善

高校人事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趋势,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以提高人事管理效率为目的。新时期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各高校慢慢意识到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对人事管理而言,具有不可小视的重要意义,逐年加大了计算机硬件设备和网络通信设备的投入力度,使校园网等基础坏境得以改善,为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从人才队伍上看,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缺乏复合型的管理人员

缺乏既具备信息技术背景又熟悉高校人事管理的复合型的管理人员是抑制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各高校的人事管理人员往往对其所负责的人事业务比较熟练,但是缺乏对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储备,在操作各类信息化平台中显现出捉襟见肘的现象,只能开展简单的日常事务处理,无法深入的发掘与开发系统内设的智能功能,无法发挥出信息化平台的潜在价值,更不能创造性的优化办公模式。同样具备专业背景的研发人员,缺乏对人事管理工作的了解,很难深入的开展人事工作。人事业务的专业标准与信息技术标准缺乏有效的衔接,阻碍了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进程步伐。加强复合型管理人员的培养,为管理人员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提升其综合管理素养,是缓解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

三、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缓解传统办公方式与日益增长的办公业务量之间矛盾

人事管理工作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涉及到全校教职工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现对高校人事工作的职能进行如下梳理:全校教职工人事信息的动态管理;人才招聘管理;岗位分级、聘任管理;日常考勤管理;人事关系管理;人事档案管理;师资管理;劳资管理;教师进修、培训管理;社会保险的申报管理;职称评聘;年报统计报表。除以上基本工作外,人事工作范畴正在不断拓展,业务管理更为细化,以上每一项工作看似简单,但每一项都与学校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传统的办公模式普遍以人工处理为主,自上世纪办公软件引入后,计算机电子办公效率已经得以提高。新时期需要处理的人事事务及信息数据正在迅猛增长,传统的办公方式难以满足信息化社会的需求。人事管理工作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与探索,通过信息化手段寻求缓解传统办公方式与日益增长的办公业务量之间的矛盾。

(二)整合资源,实现人事数据共享

人事管理信息化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平台的一种信息系统,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现了人力资源信息的共享,简化了人事管理流程,缩短了跨部门员工之间的反馈时间,使沟通渠道更加丰富、更加快捷、更加高效。高校中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针对其工作职能经常会有一些数据填报等统计工作,人事信息数据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通常会因为不同的时间节点、不同口径进行重复统计,由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数据的一致性也很难保证。在人事管理信息化时代,通过信息化手段,将会打通各部门间的屏障,缓解信息孤岛的情况。人事管理平台在建设中建立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实现教师信息“一次生成、多方复用、一库管理、互认共享”的目的,切实提升人事管理信息化程度,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三)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依据

人事信息是每个学校的管理者作出决策时需要参考的重要数据。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人工统计方式进行人事信息管理,对大量的人事信息进行收集、统计、分析,其效率低、缺乏及时性的弊端与如今的信息需求难以匹配。反之,在信息化背景下,以人事信息管理平台为媒介,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人事信息进行管理,根据实际需求,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进行有针对的快速筛查,获取有效的信息。一方面节约了人力,另一方面将大大压缩上下级间的反馈时间。伴随着高校人事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发展,人事管理部门将不再是简单的提供人员数据,而是实现对信息化数据的快速分析,做到能够高效地实时统计,向学校的决策者提供科学的解决建议和决策支持。

(四)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质量

高校具有内设机构数量多、教职工人员数多、人员类型复杂的特点。在此背景下,人事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会面临复杂且频繁的事务性工作。具体表现为:办理教职工的在职及收入证明、因私护照的申报及使用审批、人员校内调转审批、人事档案材料归档、教职工信息采集及动态信息更新等,需要大量的人力。如果以信息化手段开展人事工作,可以将日常的人事工作由繁变易,提高工作效率。此外通过系统化的办公程序进行网上办理业务,使教职工在办理业务时少跑冤枉路,免去等待时间,在简化人事业务办理流程的同时改善服务质量。

四、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建构策略

(一)强化意识建设,开展技能培训,提升人事管理人员信息化业务办理能力

以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为依托,信息化管理理念日新月异。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也应紧紧跟随瞬息万变的进步步伐。人事管理工作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办公模式,对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仅仅只能解决单一事件。面对人事信息问题,不同部门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不同的统计口径时不可避免的出现统计工作的重复性。在如今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通过有效的信息采集,经过科学的大数据分析,即可实现多方复用的目的,由此不仅能够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将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资源,因此强化意识建设,开展技能培训,提升人事管理人员信息化业务办理能力势在必行。

首先,做为高校人事管理人员应加强自身信息化意识的提升,以科学的理念武装我们的思维,加强意识更新。在办事方法上要勇于打破固有陈规,保留传统业务办理模式优势的基础上,加强信息化办公理念的研究。

其次,学校应为一线行政人员多提供一些交流、调研以及培训的机会,通过学习拓宽工作视野,开发创造性的思维模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使学习中的所得能够更好的应到实际工作中,根据人事管理工作中现有的信息化平台,聘请具有专业技术理论背景的人员进行操作指导,以更深入的挖掘各平台除日常使用功能外的更多的功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其使用价值。

(二)加大投入力度,打破技术壁垒,实现人事数据的资源共享

信息化的管理模式的优势日渐明显,能够缓解传统办公方式与日益增长的办公业务量之间矛盾;实现人事数据共享;整合资源,实现人事数据共享、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依据、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质量等。

各高校已经意识到信息化管理将能够给学校带来的价值,加大了计算机硬件设备和网络通信设备的投入力度,无疑为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各高校应集中现有优势,根据实际需求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技术攻关,在全校范围内建设一个各部门间能够实现数据共享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打破信息孤岛的现象,整合数据,实现人事数据的资源共享。

首先,从各部门间的角度考虑。例如:高校统计生师比这一项数据时,往往需要学校人事处、学生处针对统计数据的时点与口径提供数据,从而折合生成。可见在统计人事数据时,往往仅靠一个部门之力,很难完成,需要全校联动,共同配合。学校加大投入力度,着眼全校,建立统揽全校的数据化平台,可有效的打破部门间的壁垒,实现各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在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更是提高了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

其次,从人事部门内部的角度考虑。人事处的工作往往归口至不同的工作人员,例如:日常考勤、学年考核、工资薪酬的发放等工作,多数学校均是由不同的工作人员负责,但是这些工作之间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如果能将日常出勤情况、学年考核结果与工资薪酬进行数据整合,将大大缩短工资薪酬的统计时间。

摘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实施, 将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高校作为教育行业的排头兵, 无论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还是在行政管理工作中, 都应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普及工作, 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育的基本要求。人事管理工作作为高校行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其信息化建设的相关问题值得认真的思考。本文以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为切入点, 对信息化、人事管理信息化的概念进行了阐述, 对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最后围绕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Z].2018-4-18.

[2] 华宁.航天A研究所信息化建设中信息质量控制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

[3] 吕帆.信息化视角下ERP系统数据质量优化管理研究[D].江苏:中国矿业大学, 2018.

[4] 纪长青.中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

[5] 管伟峰.浙江树人大学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云南:云南大学, 2013.

上一篇: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睡眠障碍与骨质疏松相关性研究下一篇:上市公司财务内控体系建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