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在中考开卷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根据教育部最新要求以及新课改的最新指令,对于初中中考《法治与道德》该科目的的考核内容逐渐由闭卷转为开卷的考核方式。这种改革方式,一方面,指明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在初中中考升学考试的考核中会更加有侧重点,在《法治与道德》科目中更加侧重于对于学生时事政治的考核,出题方式更加灵活;另一方面,对于中考考生而言,为能够取得良好考试成绩,应转变传统学习思路,进行有效的侧重学习,注重社会生活热点,构建出《法治与道德》清晰的学习框架。
关键词:法治与道德;中考;开卷考试;对策
我国部分地区中考实行《法治与道德》开卷考试的考核方式,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经验与心得,首先,中考试题结合我国国情,贴合当下最新的社会热点内容,重视考核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其次,考试的题量大、知识点考察灵活。对于这项改革,有的学生迅速找准方法,在短时间内精准复习,取得了自己满意的成绩,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同学表示抓不住重点,开卷不如闭卷。针对这些反馈,笔者认为《法治与道德》开卷考试一方面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方法,为学生答疑解惑,保驾护航;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1.中考开卷考试现状分析
1.1学生对于开卷考试认知存在误区
学生对于《法治与道德》开卷考试的认识停留在:老师划重点、考试照书抄、只要我翻书快、没有我不会的题。因而在上课过程中自己主动给自己“减负”,上课不认真听,对于老师讲的内容在书本上不求甚解的随便画画,对于知识点不加归纳的直接抄写。
归纳来说,对于中考开卷考试,大部分的学生认知中存在以下问题:认为考试答案一定可以翻书找到、知识点不加归纳整理、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考试过程中每一题都翻书等。
对于学生而言,《法治与道德》考试开卷最重要的是检验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不是简单背书,更重要的是要对书本非常熟悉,重在理解、分析,形成自己的框架,才能够在考试的短时间内迅速审题、解题,保证正确率。
1.2重视课本,忽略时政与实际应用
在如今以考促学、以学促教的教学方针下,教师重视抓教材的主干,反复强调《法治与道德》每一章节的核心知识,忽略了对于课本外的扩展,缺少时政的教学指导。如今考试愈来愈灵活,更加注重对于国家大事的理解和掌握,更注重考察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教师也应该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授课,在课堂上积极发散学生思维,紧密结合国家时政,规范学生答题思维。
2.中考开卷考试对策
2.1夯实教材基础知识
针对学生考试过程中见题就翻、答不完题、答非所问等现象,究其根本,学生对于书本太过于陌生。因此,只有通过夯实《法治与道德》教材基础知识,对于基础知识点熟练掌握,才不至于在考場浪费时间,答非所问,才能保证正确率。
一方面,上课应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整理分析、归纳消化、进一步理解掌握,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方法,对于基础知识有一个详细的掌握。另一方面,要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对于《法治与道德》考试来说,无论闭卷还是开卷,题型基本一致,对于不同题型进行不同的复习。例如,开卷考试中在详细列举题、材料解析题等可以酌情减少复习时间,主要明确在书本的章节即可;对于分析说明题、简答题等具有半开放的题目,既要对教材有较高的熟悉度,又要结合时政热点来展开说明,形成自己的答题思路。
2.2构建知识网络框架
如今重在考查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构建《法治与道德》知识网络框架必不可少。“把教材越读越薄”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把所有知识心领神会。
一方面,进行纵向的知识网络搭建,根据教材的逻辑,把每一章,每一节的知识归纳整理,把知识的重点内容细化成块,填入知识网络中;另一方面,进行横向知识网搭建,即把一个知识点置于整个体系脉络中。例如,对于课本而言,七年级教材重视“道德”层面,为学生讲述珍爱生命、关心他人、孝顺父母、团结合作、保护环境等等,八年级教材更重视“法律”层面的讲述,站在法律的角度,我们有哪些权利和义务,珍爱生命健康维护自己的权力等等,对此进行归纳整合。学生可以按照道德、法律、国情几个部分把知识点进行梳理,把每一个知识点牢记于心,形成知识网络,把知识点“串成”线,再由线“织成”面。
2.3抓住主干联系时政
纵观近年来《法治与道德》试题,发现一个共同点:都紧密结合当下的最主要的时政热点,结合当地区域特色以及时代特征。因此,要关心国家政策,关注国家大事,并且结合教材,从教材上知识点的角度对国家大事进行分析。
例如,我国当下的垃圾分类处理问题与国外处理有所不同,请学生以一名公民的身份对于垃圾分类的义务进行分析。把书本上“权利与义务”与当下“垃圾分类”的热点进行结合,大大的提高了问题的灵活性,学生对于此类问题的把握主要应在日常学习中梳理好国家大事,紧密联系时政。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中考中取得胜利。
2.4注重训练规范答题
学生答题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答题不规范、盲目堆砌、不得要领、思路混乱、空话白话过多等。因而,教师在平时要注重训练学生规范答题的能力。
一方面,教师应该注重训练学生的阅读和概括能力。使学生能够对于问题精准把控,正确分析,答题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正确理解题目,在此基础上才能理清思路,根据不同的提问方式进行解答。随着考试的灵活性增强,出题人在一些相似的题目中设置陷阱,要求学生在平时要仔细审题,训练自己的答题技巧。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答题过程中,站在多个角度剖析、多个层次来阐述,确保答题的全面性以及完整性。可以通过对于《法治与道德》中考真题,进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答题的逻辑性、规范性。但要一定要注意,不能搞题海战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的答题思路以及解题步骤,学会对于题型的分析和整理。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训练出规范的答题技巧,才能够保证学生在考场上事半功倍,取得满意的成绩。
结束语:
在中考考试改革过程中,《法治与道德》科目开卷考试实乃大势所趋,教师、学生和家长要积极应对,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以往的误区中吸取教训,及时采取措施。学习相关开卷考试的应对策略,扎实基础,形成脉络,结合时政,规范答题,总结技巧,对于《法治与道德》书本上的知识融会贯通,理清逻辑顺序,抓住主干重点。在此基础上,通过所学的基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为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红县.浅议思想品德中考开卷考试的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5(10):97.
[2]王鼎维.对中考道德与法治开卷考试的思考[J].新课程·中旬,2019(2):234-235.
作者:宋富淑
摘 要 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涉及各领域的知识,而且以非系统、散点式分布在主题教材之中,对知识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旦缺乏精准解读教材的能力、静心梳理知识点的态度,以及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适切方法,就会造成知识教学存在“不准”“不清”“不全”的现象。对此,教师需要通过丰富知识储备,强化课前准备;强调集体备课,提倡学科互补;运用讲解技巧,讲求教学方法三方面,提高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学实效。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学;课程性质
文献编码 A
调研目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我们发现,教师在进行本课程的知识教学时普遍存在着“三不”现象。一是“不准”,即出现科学性、知识性错误;二是“不清”,即不能准确把握螺旋上升的难度梯度,不同年级同主题相关知识的教学目标在同一水平上简单重复甚至螺旋下降;讲解知识时缺乏逻辑线索,眉毛胡子一把抓,含糊混乱,对学生的问题敷衍应答;三是“不全”:教学过程中忽略对知识的教学,目标维度不全;也表现为实施了知识教学,但以偏概全,甚至挂一漏万,该教的没有教全,知识教学的目标没有全面达成。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一、问题透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特性”对知识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造成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教学时“三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而言,课程内容的高度综合性和散点式知识呈现方式等“特性”,对教师完成本课程知识教学的任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一方面,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依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道德发展规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将生活教育,品德、行为规范和法治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这决定了课程知识具有一定的宽度和广度,涉及伦理道德、法律、社会学、经济、环境、历史、地理、文化学、民俗学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这要求教师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多领域的知识储备,以应对课程教学的需要。加之当前学习途径的多元与开放,使得学生完全有渠道比教师先获得某些知识,师生之间“先知”与“后知”的差距被淡化,“后喻学习”的状态更明显,教学中教师面对学生的预设之外的突然提问无法及时而准确地进行解答,答错或者含糊其辞的“不准”“不清”情况就难免发生。
另一方面,道德与法治有别于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为主要目的的学科课程,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相关学科知识以散点的形式相机呈现在各主题内容中。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同样的学习素材在不同主题、不同年级会重复呈现,同一主题在不同年级也会循环出现,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求逐步提高。这样的呈现方式对教师在教学时精准把握各年级目标梯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对知识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而与之对应的是,鲜有教师能拥有如此完善的知识结构,以满足这样的教学需要。尤其是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鲜有专职的任课教师。“兼职”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够完善,其知识教学面临很多困难。
一方面,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明显的情感性特征,本身就容易造成教师对知识教学的忽视。很多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知识教学的重要性缺乏清醒的认识,错误地认为既然道德与法治是德育课程,那么,教学的重点就应该在于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知识的教学自然不是本课程的重点。其实,无论是道德意识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还是对生活、社会现象的认识、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以及民族国家的认同,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如果认识不到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发生“不准”“不清”“不全”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另一方面,由于道德与法治教师多为兼职,缺乏统教全套教材的实践经验,对本课程知识螺旋上升的年级要求“心中无数”。而教材散点式的知识分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有意识地重新寻找和梳理教材中的知识点,在教学时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将这些梳理后的知识点教给学生。教师既要有精准解读教材的能力、静心梳理知识点的态度,还要有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适切方法。任何一方面的不足都会造成知识讲解“不准”“不清”“不全”的现象发生。
二、策略探尋:立足一线教学实际强化知识教学的准备与实施
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机制和政策的保障,如配置专职的课程教师,打破根深蒂固的以学生应试成绩衡量教师教学业绩的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需要业务部门协调区域优势,加强学科教师培训,同时为教师提供尽可能详尽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等。但是,这些改变都不是任课教师能力范畴内的事。那么,为了解决知识教学中的“三不”问题,从教学准备和实施的角度,教师本身可以做些什么?
1.丰富知识储备,强化课前准备
教师个体首先要重视课程的知识教学,强化学习意识,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为课程教学丰富知识储备。上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加强课前资料的搜集。需要着重强调的是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本节课,还要有意识地重点了解本课所涉及的知识在其他年级中有没有出现,不同年级的内容是如何分布的,难度要求是怎样螺旋上升的。厘清年级要求,丰富知识储备,是教师实施“准”“清”“全”的知识教学的基本前提。
一位教师在执教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一课时,有学生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颁布至今,已经经历了五次修订,最近一次修订是2018年”。执教教师充分肯定了该同学主动学习和关心法律的态度,同时明确指出该学生发言中的错误。教师告诉学生,我国法律的修改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修正,另一种是修订。修正是指对法律的部分条款进行的修改,是局部的或者个别的修改。我国宪法一共四章一百三十八条,2018年人代会表决通过了其中21条的修改,是局部修改,所以属于修正宪法而不是修订宪法。这些修正的内容由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进行公布。而法律的修订则是指对法律进行全面的修改,是整体的修改。五次宪法的修改都属于局部修改,因此应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颁布至今,已经经历了五次修正,最近一次修正是2018年”。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是统编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法律专册二单元第四课,本课教材的“知识窗”栏目阐述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出的“保障国民权利”,以及“1954年颁布的宪法”和“1982年颁布的宪法”中对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对于教材的这一知识点,教学的落点应是引导学生感受广大人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当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却也涉及宪法的发展和改进,也才有了教学预设之外的关于法律“修正”和“修订”的课堂争议。试想,如果教师课前没有涉猎这方面的知识,或者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面对这样的教学生成,就不可能这么敏锐地发现并纠正学生语言中的错误。所以丰富知识储备,强化课前准备是道德与法治课精准施教的前提。
2.强调集体备课,提倡学科互补
教师团队要强调同学科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同时要创设机会,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学习。相比其他学科,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内容具有更大的广度和宽度,因此教师间的年龄、经验、性别、学科倾向、兴趣爱好等的差异都可能造成实际教学的差异。强调同学科教研组集体备课,同时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联合教研,实现组内同伴互助,组际优势互补,是缩小教学差异,帮助教师实施“准”“清”“全”的知识教学的有效途径。
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了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教学结束时,该教师充满激情地总结道:“我们的祖国就像一只雄鸡,傲立在世界东方……”课后教学评议的时候,同学科教师对组内试教时比较关注的学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了充分评议,对这节课进行了充分肯定。一起参加教研活动的一位科学老师却对课堂中的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该教师将中国的版图比喻为公鸡,就是犯了将蓝色海域的国土“抛弃”的常识性错误。如果为了教学的形象生动,确需将我国的版图形状进行比喻,“像火炬”也比“像公鸡”来的更贴切。一席话点醒了执教教师以及一起参与前期备课的同学科伙伴,大家意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固然需要强调目标制定精准、内容选择合理、活动设计适切,但是知识教学正确无误还是基本底线。如果知识教学有误,这节课就只能是需要给学生重新“回炉”补课的遗憾之作了。
以上案例让我们看到,由于加强了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学习、合作,学科优势得以互补,原本可能产生的知识性错误得以纠正,知识技能的教学任务得以更好地完成。因此,学校教学管理层面要协调和支持各学科教研组进行联合教研,以帮助广大的道德与法治兼课教师更好地把握知识教学的内容。如果条件限制不能进行联合教研,邀请其他学科的个别骨干教师参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研活动,或者道德与法治教研组成员将相关背景知识进行梳理,然后请其他学科的教师一起把关,都不失为易操作、有实效的好办法。
3.运用讲解技巧,讲求教学方法
运用技巧,讲求方法,能提高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知识教学的实效。如采用典型的、适量的例子进行举例,让教学更形象;引用文献资料、诗词古文、名家名言、典故谚语等,让教学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通过比较的方式,让内容更鲜明,特征更突出;用准确无误的数据让内容便于理解,信服度更高;采用分类的方式,让教学更清晰;学会打比方,能增强教学生动性;采用图表,弥补文字表达的不足,让教师的讲解更直接、简洁……道德与法治课程包含的基础知识领域广、内容宽、种类多,针对不同的内容,运用不同的技巧,采用适切的方式,是教师实施“准”“清”“全”的知识教学的必要手段。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要让學生了解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这一段历史。教材介绍了这一历史时期发生的五四运动、一大召开、南昌起义等历史事件以及李大钊、毛泽东、朱德等历史人物,教学容量非常大,教学内容离学生实际比较远,教学难度不小。一位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分步完成了以下这张主题框架图。
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自学课文,将各个历史事件按照先后顺序填写在中间的时间轴上。然后按照时间线索,学习历史事件,并以讲故事的形式了解历史事件背景下的历史人物。最后一个课时的教学总结环节,教师让学生将时间轴上的历史事件与相应的历史意义进行连线,将颇有难度的教学内容上得非常成功。
“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所属的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是历史主题的教学单元。本单元教材遵循明暗两条逻辑线索进行编写。暗线逻辑是以历史发展为顺序的知识逻辑,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明线逻辑是学生可感可知的生活逻辑,呈现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明暗两条线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了知识逻辑,历史学习才能线索清晰、进程了然;有了生活逻辑,历史学习才能有血有肉,生动感人。教材采用“面上选点,红线串珠”的编写方式,知识逻辑是“面”是“线”,体现了历史主题教学的内容特点,生活逻辑是“点”是“珠”,体现了小学生学习的年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习惯采用网络等途径进行资料收集、故事会等方式进行汇报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强化了生活逻辑,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事件,感受人物形象。但是仅强调生活逻辑是不够的,弱化甚至忽略知识逻辑会让教学有“珠”无“线”,历史线索断裂,历史背景缺失,从而让历史教学缺乏意义,教学效果当然大打折扣。以上“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的教学中,主题框图起到了很好的提纲挈领的作用。该教师围绕这张主题框图进行教学,学生在了解历史事件,感受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不断地明晰着历史线索。整节课既体现了知识逻辑上的清清楚楚,又体现了生活逻辑上的有血有肉,很好地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采用类似适切的教学方法,提高知识教学实效的案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还有很多。道德与法治五上“中华美德 源远流长”一课,从“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三个方面诠释“中华美德”这个大概念,而每一方面又从多个角度阐述其内涵,如“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就包含“明志”“气节”“诚信”“求新”等要素。一位老师执教本课时,先不忙着让学生学习教材中的大量的古代名人的故事,而是先用思维导图对“中华美德”这个宏大的概念进行逐层梳理,厘清教材的知识逻辑,通过精准、清晰、全面的知识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综上所述,虽然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教学的要求很高,难度很大,但是只要老师们重视这方面的教学,通过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协同同伴力量认真备课,并采取适切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提高教学实效,充分实现本课程的学科价值。
(作者单位: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浙江杭州 310003)
责任编辑 毛伟娜
作者:方丽敏
摘要: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着重强调了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工作的管理,进一步要求各地区中小学校应积极将知识产权内容完整地归纳入中小学道德思想教育课程体系中。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发展中,有关知识产权的教学内容虽然较少,但是知识产权教育在整个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基于此,本文就主要分析如何有效将知识产权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从而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知识产权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课堂教学
引言:
“发明创造、停止侵权、不被抄袭、专利著作权、商标形象”这些关键词无疑凸显了知识产权在当今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针对小学教育而言,“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核心理念,指引着小学知识产权文化教育往新的方向发展。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则可以将知识产权教育贯穿于日常的小学教学流程中,促进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知识产权观念,形成良好的创新保护意识。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产权教育内容
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目标
实践证明,一个国家要想真正促进社会的创造发展,有效地保护民众的智慧结晶,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应该要从基础教学抓起,从小学生知识产权教育课程做起。从小学阶段紧抓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要求他们掌握商标、专利和著作权的基本内容和形式,能够形成初步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激发出他们热爱科学,敢于创造的激情与潜力,这是开展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的主要目的。
《道德与法治》教材所涉及的知识产权教育内容
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让世界更美好》中涉及到一些有关知识产权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知道科学技术与运用是如何促进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辩证地认识科技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最终要学会大胆创新科技成果,学会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创新的科技成果与智慧成果,进一步了解到知识成果在推动社会文化进步,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知识产权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对策
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合理设置教育目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主要以“学”为主线,“教”则隐藏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材内容主要分为单元式教学主题,各个单元的主题都指向学生学习活动的不同问题方面。就以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让世界更美好》为例,在该单元中“科技发展造福人类”是单元教学主题,该主题主要影射出学生的三个不同问题域。第一,即直观的问题域:要求学生了解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和具体作用;第二,即隐藏的问题域:要求学生辩证地认识科技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具体作用;第三,即升华的问题域:透过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可掌握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要想不断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就要学会保护和巩固创新的知识成果,从而了解知识产权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起正确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
结合上述所分析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特征,教师可以紧抓其中“知识产权教育”这一主要问题方面,合理地设置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目标。经过查阅文献和深入分析,笔者认为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目标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2)聚焦学生科学技术能力培养(3)激发学生科技创新潜力(4)培养学生知识产权意识(5)营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这些在实际的小学知识产权教育中,都可以为教师的知识产权教育工作点明方向。
顺应试点教育潮流,总结教育策略经验
有了初步教育目标和教材内容后,教师可顺应知识产权试点教育发展潮流,积极在本班级内开展系统化的知识产权教育实践。当然,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具体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实践时,教师还应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等方法来了解知识产权教育在本班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情况和具体问题,并通过教育案例、论文指导等方式了解知识产权教育实践中的典型事例,总结归纳出科学可行的教学经验和策略。
如借助知识产权教育论坛和网站,教师可提前搜集有关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的经典案例,并从中总结、归纳和积极探索出有利于本班级学生开展知识产权教育的有效策略,如就重庆地区而言,一些学校的学生就自主研发出具备独特功能的教育游戏app,另提交了专利申请。这时,教师可以从中仔细总结出这群学生主要的学习状态,引导他们不断创新创造的教学策略主要有哪些?哪些可用于本班级学生创造创新法治的可行方法等,这样进行不断的总结和应用实践,就可以结合本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总结探索出一套适合本班学生创新发展,创造突破的系统教学策略。
结语:
“在小学生这片沃土上,紧埋一颗知识产权种子,未来就会收获一路创新的繁华和一筐知识的果实。”在新时代,小学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知识产权的认识和教育,引导知识产权教育与其他文化教育、道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主题班会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教师也应积极创新知识产权教学方法,掌握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将知识产权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學进行融合,有效地加强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和创新保护意识,从而推动学生们的知识产权意识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查永胜.试论中小学的知识产权教育课[J].《知识产权》,1995(05)
[2]焦泉.论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教育[J].《金陵科技学院(社会科学版)》,2011(02)
彭睿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小学校
作者:彭睿
2020年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解析 2020年##市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试题立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试题彰显爱国情怀,凸显学科价值,紧扣时代脉搏,注重实践参与。试题坚持“三个注重、四个考出来”的##命题理念,面对疫情期间教与学的情况,从实际出发,试题注重人文关怀,突出基础性、综合性,贴近学生生活,助力教育教学改革,发挥试题的育人功能和考试的正确导向作用。
聚焦抗疫脱贫,厚植爱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 在抗击疫情、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试题凸显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增强“四个自信”。试题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引导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关注国家发展,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试题引领学生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政治认同。
例如第25题第(1)问以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背景,凸显以人民为中心、“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加深对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的理解,坚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26题第(1)问以“两个一百年”为背景,通过饱含爱国爱党、歌颂民族英雄、歌颂人民团结奋进的三段深情描述,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丽画卷,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战胜疫情及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心。
试题将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寓于字里行间,旨在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例如第9题以“一家四代接力戍边”为背景,体现家国情怀,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第10题通过“三把伞”撑起的寓意,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善。
试题引导学生认同文化自信的力量,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激发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第24题以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为背景,突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第26题第(1)问通过三个情境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试题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梦的实现与个人梦紧密相连,要把个人的爱好、需求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关切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在学习和实践中走向未来。
例如第26题第(2)问从新的挑战、新的机遇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培养创新精神,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自身竞争力,努力承担历史责任与使命。
凸显学科特色,着眼关键能力,落实学科素养 试题贯彻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课程要求,考查学生在正确认识和处理与成长中的我、与他人和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治观念、参与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试题聚焦学科主干知识,考查学生对核心观点的理解与运用,运用主题化形式,突出学科综合性,引导学生从学科体系把握学科内容。
例如第4题以“学习心得分享会”为背景,把学习的方法和意义、学习的苦与乐等内容进行综合考查。
第23题第(3)问通过“关于民法典的对话”,围绕民法典的编纂、规定、宣传、落实等,整体考查法律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试题考查学生在复杂情境下,多角度、多层次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能力,引导学生初步养成全面、辩证的学科思想和方法。
例如第16题通过两个不同的“拨打12345热线”背景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公民既要积极行使权利,更要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参与民主生活,提高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第22题从垃圾是“废”还是“宝”的设问,引发学生对垃圾处理问题的辩证思考,从而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环保意识。
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社会发展,突出##特色 试题关注时代发展,紧扣时代脉搏,突出“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时代背景。试题素材立足##市情,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感受新时代##的发展与成就,让学生在熟悉的身边事中感悟时代变迁,感受人民日益增长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试题通过具有时代感的素材,增强鲜活性和时代性,引导学生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
例如第15题“直播带货”取材于老字号数字化转型,引导学生了解“直播销售员”的出现,是社会发展需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第20题以“中国在抗击疫情中的国际合作与担当”为背景,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全球观念。
试题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感到亲切,体现##特色,展示##成就,增强##中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为##的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例如第22题以“新版《##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为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垃圾分类是个新时尚”,思考作为##市民如何做好垃圾分类,从自身做起,为##的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第25题第(2)问以脱贫攻坚的“##经验”为情境,引导学生了解##承担对口扶贫支援任务,以及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交出了首都的首善答卷。
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育人,提升参与能力 试题以初中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既有现实的生活,也有虚拟的生活。试题坚持实践育人的教育教学导向,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增强公民意识,提升参与能力。
试题紧紧贴近学生生活,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形成健康的、向上的、乐观的生活态度。
例如第5题关注学生的家庭生活,选取学生居家学习期间家务劳动的场景,引导学生增强劳动意识、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第21题选取疫情期间几幕感人瞬间,并要求学生分享自己的真情实感;
密切联系学生居家学习期间的生活,让学生能够充分表达生活所感所悟,深挖疫情特殊的、珍贵的育人价值,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唤起对抗疫群体的敬佩之情,从而在行为上向榜样学习。
试题以多种实践活动场景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从学会做题、学会做事到学会做人。
例如第13题以社区居民在居委会组织下通过“邻里微信群”等积极建言献策,共建和谐美好社区为背景,引导学生认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参与能力,使考试成为育人的过程。
道德与法治试卷试题解析 2020年##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弘扬民族精神等角度,将学生置身于“2020抗疫扶贫”的时代背景,从“看、思、行”三个维度讲好中国故事、巧设问题;
将学科核心主干知识构织于真实生活情境,从“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三个层级整体设计,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应用性,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厚植爱国情怀, 落实立德树人 试题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紧扣时代脉搏,通过时事热点,引导学生了解国情市情疫情,深切感受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的情感,增强“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1、2题是两道时事题,分别以京张高铁通车,完成珠穆朗玛峰测量任务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9题以“一家四代接力守边”的故事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认识到个人可以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作出应有的贡献,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凸显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关于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第17题以学生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的活动体验为背景,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践行爱国主义,激发爱国情感。
第20题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为背景,基于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参与的国际合作,引导学生在树立全球观念的基础上,深刻认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第25题以毛南族实现整体脱贫为背景,以##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具体生动实践为素材,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决心和行动,引导学生立足国家发展、立足##市情,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感受国家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公平正义,激发学生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第26题以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为背景,歌颂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歌颂在新中国发展进程中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进,歌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汇集了磅礴力量,克服艰难险阻、共克疫情难关,引导学生坚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为国家的发展,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勇担历史责任与使命的决心。
聚焦核心观点,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试题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引导于知识考查之中,涉及课程标准之“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三个主题内容,整体结构均衡,注重学科核心观点、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凸显学科特色,着眼于关键能力的培养,统筹处理“三个主题”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治思维、参与意识,培养学科素养,体现出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
主题一成长中的我 第4题以“学习心得分享会”为情境,以主题化架构的方式考查学习方法、学习的意义、学习的苦与乐等知识,突出学科综合性,引导学生从学科体系角度把握学科内容。
第8题以漫画的形式,通过对漫画中的向家长说一句话的巧妙设问,考查对磨砺意志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主题二我与他人和集体 第7题直接引用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教学素材为背景,考查统编教材关于集体规则重要性的新增观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建设美好集体的重要途径。
第10题以图片形式生动再现“三把伞”的生活情境,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和谐,考查对亲社会行为的理解,引导学生关切他人生命,践行和谐、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题三我与国家和社会 第11题以连任13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申纪兰的一段话为背景材料,将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国家机构、人大代表职能等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2题借助主题学习活动,呈现不同领域的生活事件,突出综合考查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一般违法与犯罪等法律重点知识,考查学生准确联系所学法律知识解释、说明生活现象的能力。
第14题以“醉驾”成为刑事追诉第一犯罪的事实为背景,考查对违法、犯罪的正确认识,借助道德与法治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法不可违,违法必担责的法治意识。
第18题以初中生上网活动的相关数据统计为背景,考查理性运用网络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突出考查学生提取信息、数据分析的能力。
第22题设置垃圾是“废”还是“宝”的探问,引发对生活垃圾处理的辩证思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16、23题等试题注重将核心知识融入到具有教育价值的典型情境中,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从整张试卷来看,“我与国家和社会”主题仍然是2020年中考道德与法治学科考查的重点。
优化考查方式, 增强综合素质 试题坚持##命题理念,面对疫情期间教与学的情况,从实际出发,注重人文关怀,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在有味的情境、有思的设问和开放多元的答案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试题以主题式、对话式、阅读式等多种形式,着眼关键能力,落实核心素养。
第4题以主题化形式突出学科综合性,引导学生从学科体系把握学科内容,综合考查对学习态度、方法和意义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乐学善学、学会学习、终身学习能力。
第6题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两位友人的对话,全面考查友谊的特质、呵护友谊和正确对待友谊的变化,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提高沟通与交往的能力。
第16题以“同一个热线不同的拨打”为情景,考查学生在复杂情境下多角度,多层次解决问题的能力,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全面、辩证的学科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感悟中认识公民既要正确行使权利,又要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参与民主生活,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能力,做负责任的公民。
第23题(3)通过公民与民法典对话的形式,从编纂、规定、宣传、落实等角度,考查公民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民主生活,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树立国家主人翁意识。认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体会法律的规范与保护作用,自觉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提高法治意识,弘扬法治精神,提高法治素养。
重视社会实践, 突出关键能力 试题重视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试题的素材,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主动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考查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尤其是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关键能力的考查。在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成长。
第5题以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为背景,选取家务劳动的生活场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共创共享美好家庭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第13题以社区生活为背景,通过“邻里微信群”和“美丽楼栋建设小组”倡导人们共建美好社区,认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制度自信。
第21题通过“线上主题班会”的形式,在故事阅读中,感悟“疫情无情人间有爱”,在所见所闻中、在分析问题中提升思想认识,将知识与实践生活紧密结合。
第22题通过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引领学生思考垃圾是“废”还是“宝”,在价值分析和判断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第24题以“云参观中国茶叶博物馆”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背景,通过给海报命名的活动引领学生认识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
在参与“云观展”活动中,完成相关实践任务,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感悟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试题激发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将学科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做题、做事、做人的统一。
最新中考道德与法治专题复习:观察与思考题即情景题
11.当前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多种多样如外来物种的入侵、偷拍军事禁区、网络黑客、资源浪费、邪教传播,分别危害了我国的生态安全、军事安全、网络安全、资源安全、社会安全等,对此,
A.你应该:及时制止、或者检举、或者为维护国家安全工作提供线索和协助;或者不参加非法活动及邪教组织等
B.理由:同上②③④⑤
变式情境题1当前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多种多样如外来物种的入侵、偷拍军事禁区、网络黑客、资源浪费、邪教传播,分别危害了我国的生态安全、军事安全、网络安全、资源安全、社会安全等,对此,
A.你应该:及时制止、或者检举、或者为维护国家安全工作提供线索和协助;或者不参加非法活动及邪教组织等
B.理由:同上②③④⑤
变式情境题2:小鹏在浏览微博时发现某军事“发烧友”发了一条包含高清图片的信息,其中文字如下:昨天去了××,不得不说咱们的国家牛!我国最新的防空驱逐舰就停在××,霸气外露!哈,有图有真相,上高清图片!对于这样的微博,
你会:检举、制止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
理由①发烧友的行为是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②③其他答案同上
11、情景:倩倩在浏览某网站时,意外发现该网站将黄岩岛标注为他国领土。(或是--发现有人在军事地区附近拍照,发到网上)
A此时,倩倩的正确做法是:(要求网站改正错误)制止并向有关部门举报。
B理由:①领土问题事关我国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该行为严重损害我国国家利益。②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答题思路:定性、态度①;意义②;怎么做③)
12、情境:在生活中,有的人以爱国为由拉横幅围堵外资企业,砸某国品牌汽车甚至打伤车主,在网上联名抵制某一国家的商品
(1)你认为这一做法::不正确。
(2)你的理由是:①堵和打砸行为扰乱了社会秩序,损害了他人和社会利益,应当受到法律处罚。②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我们要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③我们要用理性务实,文明的心态,合法有序地表达爱国情感,维护国家利益,④
努力学习,提高素质,为维护国家利益贡献力量
13、情境:八(4)班在“如何履行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的主题班会上,有两位同学的发言引起热议。甲说:“我们中学生履行这一义务的最好做法就是学好知识,将来参与国防建设。”乙说:“国家安全离我们很远,履行义务也就无从谈
(1)你对他们上述观点是:不正确
(2)你的理由是:①人人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角。维护国家安全,要从现在做起。②我们要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树立国家安全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自觉维护国家安全。③只有人人为国家安全积极贡献力量,才能使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无法得逞④维护国家安全人人可为,我们可以同过各种方式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智慧和力量。如:我们既可以为维护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便利和协助,也可以为维护国家安全积极建言献策;既可以检举,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也可以监备和维护国家安全工作的开展。
14、情境:班主任组织同学们利用班会时间诵读宪法(观看习主席向宪法宣誓仪式)。好朋友小明觉得无意义,就悄悄做作业。
A、你会:劝说小明认真诵读宪法(观看)
B理由: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②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③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④我们要增强宪法意识,热爱宪法,学习宪法,积极参与宪法宣传活动。(④设立宪法宣誓制度,是为了强化国家公职人员的宪法意识,让他们珍惜宪法授予的权力,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⑤可以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推进依法治国。)
(答:宪法地位、对宪法态度、宣誓的意义)
(权利义务)政治权利和自由(政治自由)
中考重点专项训练
材料一: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全会认为,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
材料二: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2016年3月16日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纲要》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材料一:2015年7月27日,李克强总理出席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时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材料二: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材料三:2015年10月5日,85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世纪六七十年代,屠呦呦科研团队与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合作,不惜以身试药,研究发明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受益。
材料四:2015年10月19日,李克强总理在北京出席首届“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时强调,坚持创新驱动,扎实推进“双创”,不断激发市场活力潜力和社会创造力。
材料五:2015年11月2日,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浦东正式下线。C919是我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民用干线飞机,于2008年开始研制。C919飞机计划于2016年正式首飞。
材料六:2016年1月8日,李克强总理出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时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用创新的翅膀使中国经济飞向新高度。
材料一:2015年6月26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在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本届年会议题涉及全球绿色发展新议程与国际合作,中国可持续发展新议程、新常态,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六大领域。4000多位中外嘉宾应邀参加了本次年会。
材料二:2015年8月2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大气污染防治措施、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等内容作了规定。
材料三:2015年10月26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生态文明建设首次被写进五年规划的任务目标,为绿色发展勾勒出完美“画卷”。会中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材料一:2015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出席欢迎宴会并发表演讲。习近平强调,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愿同各国一道,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材料二: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时,分别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两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引发热烈反响,收获累累硕果。“一带一路”是和平的播种机,是发展的助推器。 ——摘自2015—2016学年度《时事》(初中版)第2期
材料一: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主席出席会议时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材料二:2016年2月1日至3日,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期间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要从实际出发,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议,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织密扎牢托底的民生“保障网”、消除隐患,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秩序安定有序。
材料三: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为政之道,民生为本。我们要念之再
三、铭之肺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财政收入增长虽放缓,但该给群众办的实事一件也不能少。
材料四:《“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材料一:长期以来,网络造谣、枪手替考、职业医闹、虚假诉讼、伪造和盗用证件等社会陋习,极大扰乱了社会诚信秩序。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将这些百姓深恶痛绝的失信行为纳入刑法进行严厉打击。
——摘自2015—2016学年度《时事》(初中版)第3期
材料二:泉州晚报社APP-泉州通2016年4月16日讯(记者廖培煌 通讯员林隆华 文/图)应朋友请求,南安人黄某替泉港人林某,参加福建自学考试。殊不知,两人已涉嫌触犯2015年11月1日施行的新《刑法》中增设的罪名“代替考试罪”。今日,丰泽派出所对黄某与林某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据悉,这是考试作弊入刑以来福建省的首例案件。
材料三:2015年12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我们既要尊重网民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权利,也要依法构建良好网络秩序。
材料四:右边漫画《网民造谣言被严惩》。
材料一:2016年3月1日,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施行。反家庭暴力法是国家出台的第一部反对家庭暴力的法律,开辟了“家事立国法”的新篇章。
材料二:2016年3月1日起施行的反家庭暴力法,是我国首部防治家庭暴力法案。该法规定:恐吓等精神暴力纳入家暴,发现家暴不报案将担责,建立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等。(如图)
材料一:根据2015年7月1日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今年4月15日是我国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材料二:在4月15日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国安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
材料三:2016年1月5日至6日,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作出批示。俞正声在批示中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城市民族工作,加强和改进领导,健全体制机制和工作格局,为推动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材料四:2015年11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习近平强调,面对新形势,站在两岸关系发展的新起点上,两岸双方应该胸怀民族整体利益、紧跟时代前进步伐,携手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格局,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材料一:2015年9月4日晚,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合作录制的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播出。今年《开学第一课》以“英雄不朽”为主题,围绕“爱国”、“勇敢”、“团结”和“自强”四个篇章,通过讲述英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强精神。
材料二: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2015年10月13日在京召开。总书记日前作出重要批示要深入开展宣传学习活动,创新形式、注重实效,把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要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材料三: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授奖仪式——《圆梦中国 德耀中华》于10月13日晚在京举行。授奖仪式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个篇章,深刻阐发了震撼人心的道德之美,生动诠释了道德模范的精神价值。
材料四:2015年10月13日,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在京召开。刘云山指出,道德模范是时代的英雄、鲜活的价值观,推进道德建设,要用好道德模范这一“精神富矿”,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更好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材料五:总书记对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作出重要批示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2019年贵州道德与法治中考材料
(三) 热点1 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全会
材料一: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全会 2018年9月12日,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全会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了题为《共享远东发展新机遇 开创东北亚美好新未来》的致辞,强调中方愿同地区国家一道,维护地区和平安宁,实现各国互利共赢,巩固人民传统友谊,实现综合协调发展,促进本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
材料二:习近平主席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 2018年9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两国元首一致认为,今年以来,中俄关系呈现更加积极的发展势头,进入更高水平、更快发展的新时期。双方一致同意,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俄都将坚定发展好两国关系,坚定维护好世界和平稳定。
1.我国积极参与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全会说明了什么?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2)我国重视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合作,致力于共同建设一个繁荣的世界。
(3)我国积极推动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我国积极承担推动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责任。
2.习近平主席强调中方愿同地区国家一道,维护地区和平安宁,实现各国互利共赢,巩固人民传统友谊,实现综合协调发展,促进本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说明了什么?
(1)中国是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 (2)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3.请你为促进中俄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1)加强两国人民的人文交流,夯实两国人民的情感基础。 (2)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共同协商,增进两国的政治互信。 (3)始终坚持平等、尊重、互信、互惠的交往原则。 4.发展中俄两国友好关系,我们中学生可以做出哪些贡献? (1)积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俄罗斯的优秀文化。 (2)尊重俄罗斯人民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3)做中俄两国友好交流的使者,承担起推动两国共同发展的责任等。 热点新题
1.2018年9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两国元首一致认为,今年以来,中俄关系呈现更加积极的发展势头,进入更高水平、更快发展的新时期。这 ( C ) ①符合中俄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有利于两国建立政治经济和军事同盟
③有利于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④是共同维护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客观要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18年9月12日,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全会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共享远东发展新机遇 开创东北亚美好新未来》的致辞,强调中方愿同地区国家一道,巩固人民传统友谊,实现综合协调发展,促进本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这 ( B )
①有利于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②有利于实现地区国家间的互利共赢 ③是消除世界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根本举措
④彰显了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决定性作用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③
热点2 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
材料: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 2018年9月23日是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
◆办好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关键要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农民主体办节日、坚持因地制宜办节日、坚持节俭热烈办节日、坚持开放搞活办节日。
◆在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总书记作出指示指出,今年是农村改革40周年,4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希望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谱写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的华彩乐章!
1.请你联系实际,列举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跨越新台阶;②经济作物产量快速增长,保障了基本供给;③林业产业快速发展,生态功能逐渐增强;④畜禽和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⑤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迅速,组织化程度提高;⑥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大,交通、通信明显改善;⑦农村环境整治取得新成效,乡村更加美丽宜居。
2.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说明了什么?
(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我国坚持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3)我国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
(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5)我国坚持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举办有什么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 (2)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 (3)有利于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国家应该怎么做?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3)加大对农村农业的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4)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5)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重视和改善民生。 5.为支持家乡的乡村振兴战略,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1)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增强建设美丽乡村的责任感。 (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投身家乡建设奠定基础。 (3)支持并积极宣传党和政府对农村的改革政策,积极建言献策。 (4)艰苦奋斗,服务社会,勇当一名新时代的奋斗者等。
热点新题
2018年9月23日是我国首届农民丰收节。总书记指出,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进一步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基础地位,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这表明 ( D ) ①“三农”工作是当前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②我国坚持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我国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④党和国家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热点3 科技成就
材料:2018年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北斗卫星“一箭双星”
2018年9月19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
37、38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
13、14颗组网卫星。此外,在这两颗卫星上,首次装载了国际搜救组织标准设备,将为全球用户提供遇险报警及定位服务。
◆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下水
2018年9月10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H2560)“雪龙2号”下水,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突破。
◆海洋一号C星成功发射
2018年9月7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海洋一号C星。海洋一号C星是我国第三颗海洋水色系列卫星,是我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的首颗海洋业务卫星。
1.我国取得重大科技成就体现了我国实施哪些发展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我国取得海洋一号、神威E级超算、北斗卫星、“海翼”号等一系列科技成就,说明了什么?
(1)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显著。 (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 源泉。
(3)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4)我国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 (5)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3.我国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得益于什么? (1)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我国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我国大力弘扬创新精神,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5)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
4.有人说我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这说明我国已经建成创新型国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请你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 (1)这一观点错误。
(2)虽然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仍然面临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我国尚未建成创新型国家,也没有步入世界科技强国行列。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5.我国应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全面落实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实力。 (3)加大科技投入,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提供保障。 (4)完善奖励机制,支持和鼓励更多科技创新人才投入研究,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5)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6.青少年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些什么? (1)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个人能力。 (2)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3)勤动脑,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新热情,提高动手能力,积极参加小制作、小发明等社会实践活动。
热点4 脱贫攻坚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2018年9月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从1978年到2017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4亿人,年均减贫人口规模接近1 90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年均下降2.4个百分点。统计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通过深化改革和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七成。此外,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材料二:贫困县脱贫摘帽 2018年8月17日,从举行的国务院扶贫办贫困县脱贫摘帽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8年6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中西部20个省区市申请脱贫摘帽的125个贫困县分两批开展专项评估检查。评估检查结果显示,2017年第一批11个省区市的40个贫困县均达到脱贫摘帽条件。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有哪些?(我国40个贫困县达到脱贫摘帽条件的原因有哪些?)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4)坚持改革开放。
(5)贫困地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
2.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工作成效显著,有何重要意义? (1)有利于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2)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 富裕。
(3)有利于缓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有利于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国家和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1)国家: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③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援助;⑤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 (2)青少年: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政府扶贫开发工作献计献策;②积极宣传国家的扶贫开发政策,积极参加脱贫帮扶活动;③树立远大理想,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等。 热点新题
2018年8月30日至31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胡春华在南疆调研时强调,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创新工作举措,提高脱贫质量,确保如期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 ( A )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发展现代化农业 ③克服“等靠要”等思想,依靠辛勤劳动致富 ④深挖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不惜代价发展经济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热点5 诱惑与流行
材料:《王者荣耀》健康系统启动升级 2018年9月15日,《王者荣耀》健康系统启动升级,正式接入公安权威数据平台,对于所有新用户进行最严格的实名校验。新用户在首次进入游戏时,会启动最严格的实名策略,接入公安权威数据平台进行校验。该项校验能够精准判断相关账号的实名信息是否为未成年人,进而决定是否将此账号纳入到健康系统的防沉迷体系中。
1.腾讯对《王者荣耀》健康系统启动升级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
2.腾讯启动升级《王者荣耀》健康系统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 (2)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社会风气。
(3)有利于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3.为促使网络游戏行业健康发展,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
(1)国家:加强对网络游戏的监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利用网络游戏进行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等。 (2)互联网企业: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开发有利于国家、社会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游戏。 4.如何有效地避免青少年沉迷网络?
(1)学校:加强网络道德、网络安全、网络文明教育,增强学生对网络游戏的自控能力。
(2)家长:①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和互联网,培养孩子广泛、健康的兴趣爱好;②当发现孩子沉迷于网络时,要及时劝阻、批评、教育等。
(3)青少年:①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充分认识到网络的利弊,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做一个文明守法的网民;②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沉迷于网络,积极同各种利用网络从事违法犯罪的行为作斗争。
热点6 生态贵州建设
材料一: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018年9月21日贵州日报消息:近期,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到2020年全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有效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优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材料二:贵州首个河长制水生态环境系统保护规划
2018年9月21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省创新水治理体制和生态环境制度,出台首个河长制水生态环境系统保护规划——《㵲阳河河长制水生态环境系统保护规划(2018-2020年)》。 1.(说明类)我省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出台首个河长制水生态环境系统保护规划说明了什么?
(1)我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我省深入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3)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4)我省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资源环境,积极建设美丽贵州。 2.(意义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创新水治理体制和生态环境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
(1)有利于落实责任制,确保党政机关在保护环境方面有所作为。 (2)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创建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3.(建议类)请你为建设美丽贵州向政府建言献策。
(1)建立健全环保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拓宽公众参与渠道。 (2)严厉打击破坏资源和环境的行为。
(3)发展绿色产业,构建高效低耗的生态经济体系。 (4)依靠科技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 4.(做法类)为推动全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公民应怎样做? (1)不乱扔垃圾,保护周边环境。 (2)绿色出行,节约粮食,减少浪费。 (3)热心公益,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4)发现污染环境和破坏资源的行为及时举报等。 热点新题
1.2018年9月21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获悉,我省创新水治理体制和生态环境制度,出台首个河长制水生态环境系统保护规划——《㵲阳河河长制水生态环境系统保护规划(2018-2020年)》,为阳河水生态环境提供综合性保护。该《规划》的出台有利于
(
A )
①保护我省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②促进我省实现可持续发展
③直接推动我省经济的发展
④迅速实现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018年9月1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了《贵州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计划明确了未来三年我省进一步改善和保持环境空气质量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通过一系列重要措施保障贯彻落实,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增强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和获得感。打赢蓝天保卫战,我们公民应该
(
D )
①加强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
②积极举报污染环境的行为
③为保护环境积极建言献策
④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保护周边环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9年云南道德与法治中考材料
(二) 热点1 2018年《开学第一课》
材料:2018年9月1日,教育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大型公益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在CCTV-1播出。2018年《开学第一课》以“创造向未来”为主题,通过“梦想、奋斗、探索、未来”四个篇章,在“创造精神”指引下,探讨梦想的崛起、探索的力量、奋斗的重要和未来的美好,以充满前瞻性和未来感的设计,引领广大中小学生感悟创造精神的魅力和重要意义,鼓励孩子们锻炼实践能力、提升科学素养、培育创新精神,在新的时代节点上,更好地向未来出发。 【考点链接】
①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 ②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③青春的创造意味着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尝试、探索和实践。 1.(认识类)联系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2018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创造向未来”的认识。
(1)青少年思想活跃,感情奔放,朝气蓬勃,充满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拥有改变自己、改变世界的创造潜力。
(2)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只有学习、创造、奉献,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人生的意义。
(3)青春的创造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存在于每一个青少年身上。 (4)创新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5)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2.(原因类)为什么要积极培养中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1)创造离不开实践。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离不开劳动和创造。
(2)社会实践是创造的源泉,给了我们广阔的创造空间,激发我们创造的热情。
(3)青春的创造意味着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尝试、探索和实践。 3.(意义类)2018年《开学第一课》的播出有什么重要意义? (1)有利于引导青少年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坚定理想信念。 (2)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的创新、创造活力,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实践能力。
(3)有利于引导青少年将每个人的“小梦”与国家民族的“大梦”紧密相连。
4.(启示类)2018年《开学第一课》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1)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勤于思考、敢于挑战权威。
(2)要敢于打破常规,追求生活的新奇与浪漫,开创前人未走之路,开发创造潜力。
(3)要关注他人与社会,看重创造的意义和价值,做一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创造者。
(4)保持不断探索、创新的热情,为将来国家创新、创造奠定基础。 (5)要把个人梦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敢于有梦、勇于追梦。
热点2 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
材料一: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 2018年8月30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了到2030年,实现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实施方案明确了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学生、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的防控措施,并强调了八个部门防控近视的职责和任务。 材料二: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青少年近视做出重要指示 国家主席习近平做出重要指示强调,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不能任其发展。他强调,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相关链接:2018年9月7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八部门联合召开贯彻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专题座谈会。教育部负责人表示,要打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这场攻坚战、持久战,坚决抑制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低龄化的趋势。 【考点链接】
①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关爱和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 ③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
1.(原因类)我国青少年近视等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的原因有哪些? (1)学生课业负担重,锻炼时间少;膳食不科学,营养不均衡。 (2)体育设施不完备,运动场所不健全。
(3)部分学生和家长过度关注学习成绩,忽视体育锻炼。 (4)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导致视力下降。 2.(原因类)党和国家为什么要高度关注学生近视问题? (1)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2)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关爱和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
(3)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4)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3.(做法类)保护视力、预防近视,我们应注意些什么? (1)勤做眼保健操,缓解眼睛疲劳。 (2)避免在强光或光线太弱的地方看书写字。 (3)保证充足的睡眠,作息要有规律。
(4)增强自控能力,严格控制看电视和玩手机的时长。 (5)注意看书写字坐姿要端正。
(6)多参加户外活动,经常眺望远处,放松眼肌。
4.(建议类)请你就如何增强青少年的体质提出合理化建议。 (1)国家:①积极推进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机制改革;②加大对学校体育教育的资金投入,不断完善体育设施;③推动学校和社会体育场馆资源共享;④定期开展各种体育活动。
(2)学校:①合理安排学习和锻炼时间,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不少于1小时;②注重体育课,培养学生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③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积极性;④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
(3)家长: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②重视孩子饮食健康,对孩子进行健康知识教育;③引导孩子掌握科学健身方法;④控制孩子上网时间,多与孩子参加户外运动。
热点3 “护苗2018”专项行动
材料一:“护苗2018”专项行动 2018年4月至11月,在“净网2018”“护苗2018”“秋风2018”专项行动中,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做出专门部署,要求各地各部门围绕打击非法有害出版活动、淫秽色情低俗信息、新闻“三假”和侵权盗版等重点任务,抓住人民群众高度关心的问题,紧盯网上网下重要传播渠道,精准发力,重拳出击,持续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材料二:网络文学专项整治行动取得阶段成效 2018年9月20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公布,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署2018年5月联合部署开展为期3个月的网络文学专项整治行动,目前取得阶段成效。6月至8月底,各地共查办网络出版行政和刑事案件120多起,责令整改网络文学经营单位230余家,封堵关闭网站及账号4000余个,查删屏蔽各类有害信息14.7万余条。 【考点链接】
①保护未成年人的四道防线: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②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沉迷于网络会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③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1.(说明类)全国各地开展“护苗2018”专项行动说明了什么? (1)我国高度重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引导未成年人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2)我国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实施特殊保护,为其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全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影响类)非法出版物及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何影响?
(1)严重腐蚀未成年人的思想,不利于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影响未成年人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严重的可能诱发违法犯罪。 3.(意义类)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开展“净网2018”“护苗2018”等专项行动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3)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4)有利于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4.(启示类)国家集中力量抓好“护苗2018”专项行动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1)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国家采取多项措施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树立远大梦想,提高品德修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立志成才。 (3)要自觉纠正不良行为,防微杜渐,遵纪守法,做知法守法护法的合格的公民。
5.(做法类)为助力“护苗2018”专项行动的开展,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1)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2)提高自制力,坚决抵制各种不良文化信息的侵蚀,筑起保护自己的精神屏障。
(3)提高判断能力,用科学的态度、正确的方法,自觉远离来自社会和网络的不良诱惑。
(4)发现出售、传播色情、恐怖、暴力书籍和影像制品的行为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5)坚决同传播、出售不良信息的行为做斗争。
【热点新题集训】
1.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决定自2018年10月1日起全面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此举(
)
①是促进残疾儿童健康成长的有力举措 ②有利于保障残疾儿童平等地享有权利 ③体现了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与保护 ④能杜绝侵犯残疾儿童合法权益的行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2018年9月21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对中小学生竞赛活动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表示,将建立健全规范管理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工作机制,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该《办法》的印发是由于(
) A.各类竞赛存在“应试”倾向,有利于促进教育发展
B.各类竞赛造成了中小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严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C.开展竞赛活动耽误学生正常学习,必须全部取缔 D.参加竞赛收费太高,给学生造成巨大经济压力
3.2018年8月30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控制新增网络游戏上网运营数量,探索符合国情的适龄提示制度,采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间。《方案》的印发(
)
A.能彻底解决青少年近视问题 B.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均衡发展 C.体现了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D.有利于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4.201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于推动各地健全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规范校外培训市场秩序,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具有重要意义。《意见》的颁布(
) A.限制了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减少了青少年培训的机会 B.约束了校外培训机构的行为,增加了青少年培训的经费 C.加强了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D.保护了青少年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5.2018年以来,在“净网2018”“护苗2018”专项行动中,针对网上淫秽色情信息仍频发、高发态势,“扫黄打非”部门坚决依法严打违法犯罪行为、严惩违法犯罪分子。这一行动的开展有利于(
) ①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 ②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③净化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 ④保护公民的智力成果权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2018年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数量高达7.72亿,其中,19岁以下网民有1.77亿,占比为22.9%。专家指出,目前在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因素中,游戏成瘾已占到82%的比例,网络游戏已经是青少年面临的主要网络危害。这要求青少年(
) ①增强自控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②转移注意力,积极参加户外活动 ③加强监管力度,打击不健康游戏 ④建立游戏防沉迷系统,合理引导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2018年9月1日,《开学第一课》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以下为《开学第一课》的内容摘录:
摘录一:世界珠心算冠军、拥有超强计算能力的王桐晶,带来了令人震撼的“障碍闪电珠心算”挑战。令人称奇的技能背后是刻苦的练习,王桐晶12年训练生涯中演算过的卷子,能铺满100间小学教室。 摘录二:俞敏洪以“曲靖高考生在工地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新闻为开始,开启了他关于“奋斗”的阐述。在他的人生故事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挫折是命运的“磨刀石”,高考三次才考上大学、收到录取通知书时他正在地里种菜,创业初期一次次失败、但他坚持不放弃,都成为他生命里一路走来最宝贵的财富。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新时代,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1)“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2)我们应如何在奋斗中创造不悔的青春和自己的幸福?
【参考答案】
1.A 2.B 3.D 4.D 5.C 6.A
7.(1)①艰苦奋斗是通向梦想的必经之路;②坚强意志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③新时代为我们每个人的成才提供了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但成才的关键是自己的勤奋努力和不懈追求;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在奋斗中实现的。
(2)树立远大梦想;刻苦学习,掌握本领;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服务社会,关注国家和家乡建设。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中学时代》 中学序曲(p2-8) 1.中学时代对人的一生有什么特殊的意义?(p3-6)
答:中学生活八我们带进一个别样的天地,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中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却可以为我们的一生奠定重要的基础。中学时代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中学生活,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也意味着新的目标和挑战。进入中学,新的目标和要求激发着我们的潜能,激励着我们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2.进入中学后你对自己提出哪些新的要求?(p7) 答:重新素在一个“我”:越来越有活力,能坚持,有韧性;越来越坚强,会合作,能包容;越来越有主见,敢表达自我。 3.怎样渡过中学阶段?(p8) 答:我们要珍视当下,把握机遇,从点滴做起,为美好明天付出不懈努力。 少年有梦(p8-13) 1.什么是梦想?(p9) 答:梦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它能不断激发我们生命的热情和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有梦想,就有希望。 2.青少年拥有梦想的原因?(p9) 答:少年的梦想,是人类天真无邪、美丽可爱的愿望。它虽然总是和现实有一点距离,有时甚至不切实际,但是人类需要这样的梦想,因为有了这样的梦想,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3.中国青少年又该拥有怎样的梦想?(青少年的梦想应与什么联系在一起)p10 答: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
4.个人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p11-13) 答: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在于行动。不懈的追梦、圆梦才能改变生活,改变我们自己。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不服输的坚韧和失败后从头再来的勇气,是对自我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的不懈追求。努力,需要立志。志向是人生的航标。青少年要从小学习立志,早立志,立大志,立长志,并且把自己最重要的让人生志向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努力,需要坚持。如果努力不落实在每一天的具体行动中,梦想就会成为空想,只能是画饼充饥。只要坚持努力,即使过程再艰难,也有机会离梦想更近一步。 第二课《学习新天地》 学习伴成长(p15-19) 1.学习的表现及态度?(p17) 答:学习不仅表现为接受和掌握。而且表现为探究、发现、体验和感悟。学习需要自觉、主动、积极的态度。 2.学习的重要性?(p18-19) 答:(1)学习不仅让我们能够生存,而且可以让我们有更充实的生活。学习,打开了生命的视窗,让我们面前的世界变得更广阔、更精彩;学习,拓展了新的通道。让我们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学习,改变了思维方式和行为,提升我们的能力和智慧;学习,带来了更多的选择,让我们变得更加独立和自由;等等。(2)学习就是给生命添加养料。如果不学习,人的生命将会枯萎。(3)学习点亮我们内心不熄的明灯,激发前进的持续动力。在学习中,我们分享生命经验,获得成长,同时也增益他人,服务社会,为幸福生活奠基。 3.正确看待学习?(p15-17) 答:中学阶段,学习是我们的重要的任务。初中阶段的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取,还包括各种能力的培养。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我们所看,我们所听,我们所尝,我们所触,我们所做,都可以是学习。学习需要自觉、主动积极的态度。学习伴随着我们成长。学习没有终点。 享受学习(p20-24) 1.学习中的苦与乐?(p20-21) 答:学习中有快乐。对某方面的知识有强烈兴趣时,自己解决某个问题,学习中找到志趣相投的同伴时,发现自己生物潜能时......我们都可以体味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学习中也有辛苦。尽管抱有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学习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学习过程中需要集中注意力、耗费精力,遇到困难和阻挠时需要调节不良情绪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凭借坚强的意志做出努力。当我们经历了学习的辛苦,收获学习的成果时,那种发自内心的愉悦让我们体验到学习的美好,它是学习过程带给我们的美妙享受。 2.怎样学会学习?(p22-23) 答:(1)学会学习,需要发现并保持贵学习的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可以成为艰苦却十分快乐的探索之旅。学习兴趣与个人的学习目的密切相关,一个有远大志向和明确学习目标的人,学习兴趣就会浓厚而持久。即便对有些科目内容暂时不感兴趣,也可以在坚持中摸索出适当的方法,逐渐培养起探究的兴趣。(2)学会学习,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意味着要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养料,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不尽相同,学习方法也因人而异,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3)学会学习,还意味着要善于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3.怎样才能找到适合的学习的方法?
答:只有在摸索尝试不断努力的过程中,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方法。使我们的学习更有效率——同时我们还要结合老师的教学实际与老师共同探访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三课《发现自己》 认识自己(p25-31) 1.为什么要正确认识自己?(p27) 答:(1)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自我发展。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认识到自己的禀赋和独特性,有助于我们增强对自己的信心,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2)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与他人的交往。正确认识自己,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自己离不开他人和社会,从而更好地理解、宽容和善待他人,与他人积极互动。 2.如何正确认识自己?(p28-29) 答:(1)我们可以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来认识自己:可以从身体特征和生理特征状况来认识自己,如自己的身材、相貌、体能、性别等;可以从个性心理特征来认识自己,如性格、气质等;可以从群体中的关系来认识自己,如自己在家庭或班级中的角色等。(2)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来认识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恰当的自我评价,能帮助我们接受自己,对自己抱有正确的态度,不骄傲也不自卑;能帮助我们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3)他人评价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有人说:“要想了解自己,最好问问别人。”他人的评价有助于我们形成对自己更为客观、完整、清晰的认识。
3.正确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评价?(p30)
答:我们要重视他人的态度与评价,但也要客观冷静分析,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用理性的心态面对他人的评价,是走向成熟的表现。 做更好的自己
1.如何学会接纳自己?(p33) 答:(1)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接纳自己,需要接纳自己的全部。既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既接纳自己的性格,也接纳自己的身材、相貌;既接纳自己的现在,也接纳自己的过去。(2)接纳自己,需要乐观的心态,更需要勇气和智慧。
2.如何学会欣赏自己?(p33-34) 答:(1)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欣赏自己的独特,欣赏自己的优点,欣赏自己的努力,欣赏自己为他人的奉献。(2)欣赏自己,不是骄傲自大,也不是目中无人。欣赏自己的人,既能展现自己的风采,也能看到他人的美丽;既能为自己鼓掌,也能为他人喝彩。(3)欣赏自己,会为自己的优点感到高兴,为自己的努力感到骄傲,为自己的独特感到欣喜,因为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而更加珍视自己、欣赏自己,会在成功时为自己鼓掌,失败时为自己打气。即使得不到别人的称赞,也会给自己竖起大拇指,对自己充满信心,任何时候都不放弃自己。 3.怎样做更好的自己?(p34-35) 答:(1)做更好的自己,就要扬长避短,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才华。(2)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主动改正自己的缺点。改正缺点需要决心、信心、勇气和毅力,改正缺点的过程就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3)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通过珍视自己的兴趣爱好,专注自己喜爱的领域;通过广泛参与多方面的活动,发现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需要;通过积极合作,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激发自己的潜能。(4)更好的自己,是在和他人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更是在为他人、为社会带来福祉的过程中实现的。 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 和朋友在一起(p38-43) 1.中学生的交友现状?(p40) 答: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有人发现,自己的交友范围扩大了朋友圈也扩大了,交往内容更丰富了;也许有人发现,自己的朋友圈比以前变小了,但是交往更加深入,朋友关系更加密切。 2.怎样结交友谊?(p40) 答:对友谊的渴望,让我们相互靠近。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有甜蜜,也有苦涩。经常对自己的朋友关系做些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觉察自己对友谊的真正期待,逐渐学会处理交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朋友对个人的影响?(p41-43) 答:(1)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甚至性格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朋友的影响。朋友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会关注;朋友觉得有趣的事情,我们会去尝试。与乐观开朗的朋友相处,我们会变得豁达;与乐于助人的朋友相处,我们会变得富有爱心。(2)朋友见证了我们一起走过的成长历程,我们需要真诚友善。因为朋友,我们少了几分孤独,多了些许温暖,活的更加自在;因为朋友,我们感受到自身价值,多了一份对自己欣赏;因为朋友,我们学会了更好地与人相处,享受交往的快乐。 4.结交朋友的原因? 答:(1)朋友是我们生命中的重要部分。(2)我们需要真诚友善的朋友,朋友使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3)友谊使人共同进步,共享成功的快乐。(4)友谊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生命的美好。 5.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朋友?
答:正直的、友善的、真诚的、诚信的、聪明的、活泼可爱的、见多识广的....... 深深浅浅话友谊(p44-48) 1.友谊有哪些特质?(p44-46) 答:(1)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每个人对友谊的理解和需要不尽相同,我们都希望在友谊中得到理解和支持、忠诚和信任、肯定和关系。和朋友在一起,这种感觉能让我们获得认可,在精神上得到满足。(2)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接受帮助,也学习帮助对方;感受关怀,也学习关怀。我们共同分享,也相互分担,在相处中体验积极的情感。(3)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友谊的美好就在于它可以超越物质条件、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谊,更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和风雨的洗礼。 2.友谊中应该注意的问题?(p46-48) 答:(1)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自己变了,对方变了,或者环境变了.....在这些改变中,有些友谊得到保持,而有些友谊则逐渐淡出。我们要学会接受一段友谊的淡出,坦然接受新的友谊。(2)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竞争的态度。竞争会激励我们共同进步,对手让我们变得更强大,友谊在竞争中得到升华、深化,真正的朋友会为对方着想,彼此体谅。在竞争中能坦然接受并欣赏朋友的成就,做到自我反省和激励,我们会收获更多。(3)友谊不能没有原则。友谊需要信任和忠诚,这并不等于不加分辨地位朋友做任何事。其实,当朋友误入歧途,不予规劝甚至推波助澜,反而会伤害朋友,伤害友谊。(4)友谊可以带来快乐,让人向往;有时也会带来困扰,增添烦恼。在友谊的长河里,我们深深浅浅的跋涉着,经历着不同的体验,累计着各自的感受。梳理对友谊的感受,澄清对友谊的认识,是我们成长必经的历程。 第五课交友的智慧(p49-58) 让友谊之树常情(p49-53) 1.怎样建立友谊?(p49-50)【下划线部分为问题分值低的答案】 答:(1)建立友谊,需要开放自己。建立友谊的过程中,会有惊喜,会有意外,还会有点冒险。无论怎样,敞开心扉,主动表达,朋友才不会彼此错过。(2)建立友谊,需要持续的行动。在行动前要有恰当的期待,即使对方拒绝,也并不意味着自己不好。如果一次尝试不成功,别气馁,只要真诚待人,我们就有机会站到朋友。
2.如何呵护友谊?(p51-53) 答:(1)呵护友谊,需要用心去关怀对方。(2)呵护友谊,需要尊重对方。(3)呵护友谊,需要学会正确处理冲突。(4)呵护友谊,需要学会正确对待交友中受到的伤害。(5)我们要学会同多数人和睦相处,对所有人以诚相待。 网上交友新时空(p54-58) 1.网络的优势(作用)? 答:(1)我们在网上搜集学习资料,查找相关信息,也在这个虚拟的时空中交往。(2)网上交往具有虚拟、平等、自主等特点,它超越时空限制,把天涯海角、素不相识的人连在一起,开辟了人际交往的新通道,让我们有更多机会结交新的伙伴,拓展交往圈。(3)网上交往可以满足我们的一些心理需要,并且不必承担现实交往中那么多的压力和责任。 2.网上交往的特点? 答:虚拟、平等、自主 3.网络的劣势(弊端)? 答:(1)互联网开启了通往世界的又一个窗口,但是有时却关闭了与他人沟通的心灵之门。我们可以发送一个咧嘴的符号,却无法和对方会心微笑;我们期待持久的友情,但遇到考验时,又常常点击鼠标让自己一直“下线”;我们期待对方的真诚,但常常又带上面具去参加一场又一场“假面舞会”。(2)虚拟交往难以摸到生活中的真实。
4.网上交友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网上交友,需要考虑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学会理性辨别、慎重选择。(2)虚拟世界的交往,带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我们要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3)将网上的朋友转换为现实中的朋友,需要慎重。除了考虑安全因素,我们还需要面对很多问题:彼此是否都愿意把真实的自己完全坦露给对方;对方与自己的想象有差距,该如何对待;等等。探讨这些问题,不仅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而且能够增长我们的交友智慧,更好地与他人交往。(4)学会自我约束,遵守网络交往的规则。(5)不管互联网生活多么精彩,我们不可能只停留在虚拟世界中。我们要学会在现实中与同伴交往,增加真实而贴近的感受,为友谊奠定可靠的基础。
5.如何正确对待网络交往? 答:(1)网上交往可以满足我们的一些心理需要,并且不必承担现实交往中那么多的压力和责任。但是,虚拟交往难以摸到生活中的真实。(2)不管互联网生活多么精彩,我们不可能只停留在虚拟世界中。我们要学会在现实中与同伴交往,增加真实而贴近的感受,为友谊奠定可靠的基础。 第六课师生之间 走近老师
1.认识教师这个职业? 答:(1)人类数千年文明的延续,在很大程度上靠教育来传承。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是人类文明主要传承者之一。在现代社会,教师已发展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了教师的资格、任用、培养和培训等要求。(2)时代发展,教师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的教师要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2.老师风格不同的原因?
答:由于年龄、学识、阅历、性格、情感与思维方式等差异,每位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表达方式不同,由此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3.正确对待不同风格的老师? 答:(1)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好老师的形象,我们喜欢的老师,风格可能不尽相同。我们要承认老师之间的差异,接纳每位老师的不同,他们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2)无论什么风格的老师都应该受到尊重。尊重老师的“不同”,可以让我们走近老师,更深入地了解老师。 师生交往
1.什么是教学相长?
答: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一方面,我们的学习离不来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另一方面,我们与老师交流互动,也可以促进老师更好的“教”
2.我们如何做到教学相长? 答:(1)面对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的态度有助于我们与老师相互交流。真诚、恰当地向老师表达自己观点和见解,既是对老师的积极反馈,也是师生共同学习的新资源;与老师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学习成果,可以促进师生共同进步。(2)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内容。老师的表扬意味着肯定、鼓励和期待,激励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发展;老师的批评意味着关心、体醒和劝戒,可以帮助我们反省自己,改进不足。对待老师的批评,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的内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3.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1)彼此尊重,是我们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师生彼此尊重,意味着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个性差异、劳动成果等。尊重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使我们作为“晚辈”的基本道德修养,它不仅体现我们内心的情感和态度,而且表现在与老师日常交往的言谈举止中(2)在平等相待、相互促进的师生交往中,我们可以和老师成为朋友。老师是我们知识学习的指导者,也是我们精神成长的引路人。老师给予我们生活上的关心和情感上的关怀,我们也应该主动关心老师、理解老师。
4.怎样对待老师的批评和表扬?
答: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内容。老师的表扬意味着肯定、鼓励和期待,激励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发展;老师的批评意味着关心、体醒和劝诫,可以帮助我们反省自己,改进不足。对待老师的批评,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的内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给予老师充分的体谅和信任,这是一个中学生对老师莫大的理解和尊重。 5.新型师生关系是什么?
答: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老师是我们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是我们的朋友。
6.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第七课亲情之爱 家的意味
1.什么是家以及家的特征?(下划线部分为特征) 答:(1)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2)家是我们深信的寄居之所。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3)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不只是一所房子、某个低于,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2.中国人心目中的家是什么样的?
答: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3.什么是中国的“孝”文化? 答:(1)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2)尽孝在当下。孝敬双亲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爱在家人间
1.家人的情感来自哪里?
答: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份对家人割舍不断的情感。这份情感,或是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或是因为谈慢为我们的生活操劳,或是因为他们分享了我们的喜悦、分担了我们的忧伤,或是因为他们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影响者,或是因为他们是我们成长的陪伴者和见证者......这种情感就是家庭中的亲情之爱。 2.亲情有哪些表现? 答:(1)每个家庭有的温馨和睦,有的磕磕绊绊,有的内敛深沉,有的自然随和......有时我们可能因为它的平常而忽略它,有时我么似乎感受不到自己渴望的亲情,甚至因此否认亲情的存在。(2)由于亲人的离开、新成员的出现,我们的家庭结构也会因之改变。但是,只要我们用心感受就会发现,家中的亲情仍在,尽管它的表现形式可能会发生变化。 3.亲子之间为什么会发生矛盾? 答:(1)进入初中的我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和家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我们希望父母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尊重我们,不要过多干涉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面对父母的信任和放手,有时我们又觉得失落和不安,期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呵护。(2)我们开始审视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开始质疑父母,甚至挑战父母的权威与经验,亲子间的碰撞增多了,有时伴着甜蜜,有时出现紧张,十年之发生冲突。这是我们成长中难以回避的问题。(3)作为两代人,由于我们与父母在心智、学识、经历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冲突难以避免。如果处理不好,亲子冲突就会伤害双方的感情,影响家庭的和睦。有效地化解冲突,既需要父母做出榜样,也需要我们自己努力。 4.如何沟通传递爱? 答:(1)爱是需要呵护的。互动沟通的技巧和应对冲突的智慧,是亲子之间爱的润滑剂。爱在沟通中加深,亲自冲突需要双方通过良好的互动沟通来解决(2)如果和父母发生冲突,我们要选择不伤害父母感情和不影响亲自关系的做法,我们毕竟是晚辈,应该尊重父母,有礼貌,尽量避免对父母使用生硬的语言,特别是过激的语言,把握行为底线(3)我们可以试着去接纳父母的做法,理解父母行为中蕴含的爱。我们可以尝试让父母了解我们的变化和需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
5.如何化解亲子之间的矛盾? 答:(1)接纳父母的做法(2)理解父母的爱,要通过良好的沟通互动来化解(3)尊重父母,对父母有礼貌,不伤害父母的感情,尽量避免对父母使用生硬的语言,特别是过激的语言,把握行为底线 让家更美好
1.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1)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现代家庭的结构、规模、观念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家庭变得越来越小,从过去儿孙满堂的大家庭,到今天家庭不断趋向小型化,中国的家庭结构在过去几十年间发生了重大变化。(2)随着人口的迁移和流动、现代沟通手段的丰富,家庭成员的交流、沟通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3)家庭氛围原来越平等、民主。关心世界和国家大事,探讨社会和人生问题,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创建学习型家庭,参与社区活动,这些已成为现代家庭生活的重大内容。 2.如何让家庭更和谐? 答:(1)家和万事兴。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是家庭美满幸福的重要条件。这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信任、体谅和包容。(2)在一个家庭中,祖辈、父辈、子辈之间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些差异可能带来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影响家庭和睦。有效交流沟通,可以增进理解,化解矛盾和冲突。(3)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家庭也发生变化。家庭成员的增加或减少,会带来人际关系的变化;家庭成员的工作、身体和情绪状况等变化,也可能带来家庭氛围的变化.....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家庭发展中的问题,才能让亲情更浓,让我们的家庭更和睦。
第八课探问生命 生命可以永恒吗 1.生命的特征? 答:(1)生命来之不易(2)生命是独特的(3)生命是不可逆的(4)生命是短暂的
2.为什么说生命会有时尽? 答:(1)生命是不可逆的(2)生命是短暂的(3)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它让我们感激生命的获得。向死而生,让我们拥有一份好好活着的感动,从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更加热爱生命。 3.什么是生命的延续? 答:(1)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在人类生命的接续中我们总能为自己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2)生命的接续,使得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我”的生命,还是“我们”的生命。在生命的传承关系中,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买你对自己的生命。(3)在生命的接续中,人类生命不断发展,人类的精神文明也不断积累和丰富。因此,生命对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身体的生命,还包括社会关系中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我们每个人都不仅仅是身体上接续祖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不断继承和创造人类的文明成果。 4.你对生命有什么样的认识?
答:生命来之不易,我们要热爱生命。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每个人的生命是在无数偶然性中产生的,它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幸运。 5.我们为什么活着?
答: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它让我们感激生命的获得。向死而生,让我们拥有一份好好活着的感动,从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更加热爱生命。 6.生命的接续意义体现在哪里? 答:(1)在人类生命的接续中我们总能为自己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2)生命的接续,使得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我”的生命,还是“我们”的生命。在生命的传承关系中,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买你对自己的生命。(3)在生命的接续中,人类生命不断发展,人类的精神文明也不断积累和丰富。 敬畏生命(本课讲述的是生命至上的理念) 1.为什么要珍惜生命?(为什么说生命至上?)
答:(1)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我们对是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2)我们要珍视生命,我们的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更重要。在这些外在的东西面前,生命价值高于一切。(3)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的道理,理解这样的道理,才会让我们自觉地真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真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2.为什么要敬畏生命? 答:(1)敬畏生命,让我们从对自己的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使得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2)我们只有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会尊重、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3)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自愿选择。我们对待他人生命的态度,表达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生命。当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生活。 第九课珍视生命 守护生命
1.为什么要爱护身体? 答:(1)我们的生命以身体为基础,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关心身体的状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2)当某些内心需要,如爱、被承认、被接纳、尊严、自由等的不到满足时,有的人经不起一时的挫折,容易做出过激的行为,甚至伤害自己的身体。成长中的我们,不能不珍视自己的肉体生命。(3)在生活中,我们会面对一些客观存在的、非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一些人为灾难。我们需要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掌握一些基本自救自护方法。 2.为什么要养护精神? 答:(1)精神风貌反映着我们的生命状态,守护生命需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2)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精神史诗。作为中国人,我们每个人的精神生命都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脉,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养护精神家园,我们不能丢失优秀的民族文化,需要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充盈中发扬民族精神。 3.精神的养护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答:我们的精神发育,需要物质的支持,但不完全受物质生活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即使在物质贫乏、外部环境艰难的情况下,只要我们守护自己的心灵,仍然可以看到真、善、美。相反,过度的物质追求、物质攀比,容易使我们丧失对真、善、美的体验,丢失精神世界的财富。 增强生命的韧性 1.什么是挫折?
答:生活中的阻碍、失利和失败,就是人们常说的挫折。 2.为什么不同的人对挫折的感受和反应不同?
答:面对不同的挫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反应;即使遭遇同样的挫折,不同人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反应也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对于挫折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行为反应。产生这些不同感受和行为反应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挫折的认识和态度不同。 3.怎样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答:(1)面对挫折,我们可能会感到失落、焦虑、难过、愤怒、不满等。产生这些负面的情绪感受是正常的,但如果一味沉浸在负面情绪中,我们就容易消沉,甚至做出不恰当的行为。我们需要及时调整自己,正确对待挫折。(2)生活中的挫折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一部分。得意时,挫折会使我们更清醒,避免盲目乐观、精神懈怠;失意时,挫折会使我们获得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 4.如何发掘生命的力量? 答:(1)面对挫折,各种损害生命的应对方式都是不明智的。相反,我们需要发现、挖掘自己的生命力量。如同光秃秃的树干会长出新芽,断尾的壁虎会长出新的尾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蕴含一定的承受力、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2)面对挫折,发掘自身的生命力量,我们可以逐渐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3)发掘自身的力量并不排斥借助外力。作为新一代的中国青少年,我们在坚持目标和不断努力的道路上,学会与他人建立联系,向他人寻求帮助,获得他人的支持和鼓励,有助于增强我们的生命力量。 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 感受生命的意义 1.人为什么活着?
答:为了学习,为了养育后代,为了帮助他人......人们的回答也许各不相同。对于有些人来说,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和生命的无穷奥秘已经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了。但是,对有些人而言,是为了让生命有意义,他们认为探索这个问题是有必要的。
2.怎样渡过一生是有意义?
答:能够活出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这样的一生是值的;在看到别人的需要时付出自己的爱心,无论事情大小,都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样的一生是值的;将个人追求建立在人类共同需要的基础上,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 3.为什么要探索生命? 答:(1)探索生命意义,是人类生命的原动力之一。只有人类才可能驾驭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2)生命是独特的,生命意义是具体的。每个人的生活不尽相同,我们都是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一点一点地建构自己,形成人们所说的“我的人生”。(3)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我想要送过怎样的生活?我该如何创造我想要的生活?通过认真地审视这些问题,我们会更加明确生命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精彩
1.贫乏生命有什么危害?
答:有的人八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也不善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不敢也无力去面对生活的困境与难题,狭小的世界限制生命的生长;有的人缺乏生活目标,无所事事,在时光流逝中生命日益空虚。 2.怎样让生命充盈起来? 答:生命是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在同样的时间里,也有人热爱学习,乐于实践,在探索中扩展生活的阅历,让生命充满色彩与活力。当我们敞开自己的胸怀,不断尝试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建立联系,生命中的道德体验就会不断丰富,对生命的感受力、理解力就会不断增强。生命得到滋养,也因此而一点点充盈起来。 3.为什么要拒绝冷漠,关切生命? 答:(1)人与人在相互依存和彼此关切中感受温暖,传递温暖。所有的冷漠也许都有理由,然而,没有人愿意遭遇到冷漠。生命拒绝冷漠。(2)我们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发展,而且要关切他人的生命,设身处地地思考并善待他人。我们用心对待自己和他人,不仅能将自己的生命照亮,而且可以温暖他人、照亮他人,甚至温暖世界、照亮世界。(3)让我们用真诚、热情、给予去感动他人,消融冷漠,共同营造一个互信、友善、和谐的社会。 4.正确认识伟大与平凡? 答:(1)伟大在于创造和贡献。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于其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它能够运用自身的品德、才智和劳动,创造出比自己有限生命更长久的、不平凡的社会价值,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2)与伟人相比,更多的人可能是默默无闻的。这样的生命有没有意义呢?当人们为生活而努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对生活的艰难考验,不放弃、不懈怠,为家庭的美好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时,就是在用认真、勤劳、善良、坚持、责任、勇敢书写自己的生命价值。 5.个体生命应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答:生命虽然平凡,但也能时时创造伟大。当我们将个体生命和他人的、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甚至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时,生命便会从平凡中闪耀出伟大。
推荐阅读:
新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07-28
情境教学法道德与法治06-05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纲要09-14
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09-29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上10-05
《道德与法治》网络培训心得体会11-12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11-01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工作总结07-07
最新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教案06-17
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