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说明文知识点梳理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考说明文知识点梳理(共11篇)

中考说明文知识点梳理 篇1

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兼用叙述、描写、议论。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事理说明文),目的是给人以知识的一种文体。

说明文分类

1、从说明对象上分:

①事物说明文(说明某个事物)(如《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②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如《看云识天气》)

2、从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分:①平实性说明文 ②生动性说明文。

备注:生动说明较多地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如《看云识天气》。

3、常见题型: 从说明对象看,这是一篇__ _说明文。

(横线上填事物或事理,要判断该文是说明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理。)

如何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1.看标题

2.看首尾段

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

4.看材料(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备注:

①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③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说明对象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④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一般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⑤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要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即:介绍了……的……(对象+内容)。

概括文章的说明的主要内容:

①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②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 ③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概括方法:说明的主要内容 = 说明对象+特征。

(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常考题型:考查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

题型: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 概括某一段的说明内容 / 某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①用原文回答:(要理清文章或段落的层次)。

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中心句,(这往往就是问题的答案)。

②无适合的原文时,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

“点”: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 :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介绍一个事件、一项运动、一种制作过程,往往都按这种顺序来说明。

2.空间顺序:按照空间物位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多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建筑物的结构和介绍参观建筑物的过程之类的文章。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顷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按事物的推理过程及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顺序去说明事理、布局文章。)

备注:

时间顺序的具体分析:古---今、四季次序(注意:并不是有年代,就是时间。)空间顺序的具体分析:外---内、上---下、前---后、远---近、整体到局部

(注意要抓住立足点,注意方位词的变化)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1:本文或本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或本段使用了

说明顺序(从____到______),对 ____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填说明顺序,第二空应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三空应填具体的事物或说明的事理。如是事理说明文,但不能准确表述,可填“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语言来表述。)

例题:《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题型2: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事物性说明文大多使用这种结构):

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说”的部分又常按并列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性说明文大多使用这种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

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性状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具体到概括。

典型考题:本文或本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或本段使用了

说明顺序(从____到______),对 ____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填具体说明顺序,第二空应填具体的事物或说明的事理。如是事理说明文,但不能准确表述,可填“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语言来表述。)

例题:《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说明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顺口溜:“列、举、下;分、作、打;画。”)(摹状貌、作诠释、引资料)不考

2、说明方法的作用(抓住关键词术语)

①列数字:列举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的特征。

②举例子:举……例子,具体地、深入浅出地说明了……的特征。③下定义:科学准确简明地说明了……的特征。④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的特征。

⑤作比较:用……和……比较,突出强调地说明了……的特征。⑥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⑦画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

常见题型:划线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或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划线句采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第一空填具体的说明方法,第二空填说明方法的作用的关键术语,第三空填具体说明的事物特点或道理。)

例题: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

此句采用了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卷云轻盈洁白的特点。

注意:

引资料----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作用:引用„„资料,更具体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明的说服力。题型一:开头引用神话、故事、传说、谜语等,其作用主要有:

1、增加文章的文学性,吸引读者阅读。

2、引出说明的对象

题型二:中间或结尾引用某些名人的话或其他引用,其作用主要是:

为了让文中所提到的某个问题,说得更清楚明了,或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说明语言:

说明文语言的风格有两种类型

(1)生动说明(2)平实说明

说明语言特点: 准确、严密、简明

A、说明文语言基本要求: 准确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语言的准确性:一般体现在修饰、限制语上,词性上常是副词,如:

1、表约数:约、大约、近(30米)、(30米)上下、左右

2、表确数:30倍、1/5、30%、一千三百多年

3、表程度:最(多)、至多、几乎、全部、常常、往往

4、表示时间:当时、刚才、刚刚、有时候

5、表范围:大多数、大部分、遍及、一般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注:“往往”是一个频率副词,频率副词还有“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分析它们都是一样的。

方法:

1、解释词语意思

2、带词解释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不能。因为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使用“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如果换了,就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方法:

1表态:不能替换;

2定性: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 3定性:解释所换词语意思;

4若替换,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5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去?

答:不能删去,因为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如果删去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方法:

1.表态:不能删;

2.定性:解释这个词或带词解释句子;

3.若删去,句子意思变成了“„”这与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写法分析(有三种方法参考)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

说明方法,说明了

。(第一空填说明方法,第二空填说明方法的一般作用,第三空填说明的事物特点或事理。)

2、结合修辞手法谈(一般是生动说明文,文中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地说明了

。(第一空填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因为使用在说明文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所以第一空可以填生动形象、有气势(气势磅礴),第二空填说明的事物特点或事理。)

3、结合表达方式谈:(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更深刻。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模式: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

(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选择),如

(具体的例子),使说明更生动形象,更有感情、更深刻。

例题:《看云识天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分析。

参考答案3种:

1、该文主要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引用等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准确科学、有说服力地说明了怎样根据云来识天气。

2、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生动形象、有气势地说明了怎样根据云来识天气。

3、该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说明外,还有描写,如文章第一段说明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还有议论,如文章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意义和局限性,使说明更生动形象,更有感情、更深刻。

说明语句、段落的作用:(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方面的作用:承接上文、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内容方面的作用:总领全段(全文)、总结全段(全文)。

(3)主题(中心)方面的作用:揭示(点明、深化、升华、突出)主题(中心)、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例题1:“我们还可以根据天上的云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这句话有何作用? 答:承上启下、总领全段。

例题2:《看云识天》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答: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可分析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阅读中的知识点

(一)抓住文题,弄清说明对象。说明文的标题具有很强的提示性,往往直接交待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的石拱桥》、《统筹方法》等,使读者轻易了解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或什么事理。

(二)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把握说明内容。阅读说明文,只有把握住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物特征,才能清楚地熟悉作者介绍的事物。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标志。如何抓住事物特征?

分析标题,便能给说明文进行分类,其规律如下:

① 有的标题就是对象或特征。

② 留意抓中心句,看说明对象及特征。

③ 看字面意思,文中有语言标志,直接写出特征。

④ 概括归纳法,如“笔”把各种笔(钢笔、毛笔、铅笔等)的各种不同的用途归纳起来。

⑤ 比较法,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加以比较。总之:事物说明文的特征多在开头或前面。事理说明文的特征有的在开头,有的在结尾。

体会说明语言的正确性

一般说明文的语言风格有两种:一是简明平实,二是生动活泼。无论哪种语言风格,所用语言都必须正确。这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在阅读测试中,对说明文语言的考查,通常表现为考查词语的限制作用。例如:

1、死海海水的含盐度,约为一般海水的9倍;如此高盐度中,几乎不能有任何生物。“死海”就以此得名。(以加线句子为例,谈谈说明文语言具有正确性的特点。)

2、永定河上的卢沟桥„„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加点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3、把日光变为热能和电能的最良好的工具是半导体,估计将来有可能在沙漠里用便宜的半导体做屋顶,人住在里边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加点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4、比较两句,为什么①比②好?

①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原文中的语言)②征服沙漠的武器是水。

注:象这种题,在答题时要考虑如下步骤:

步骤一:明确某词的含义,如“估计”表推测;“最主要”表重要的,首要的。步骤二:答出这个词在句中的含义。步骤三:答出若删去该词会有怎样的后果,如“改变句意”,“不符合实际情况”,“不能表达„„”,最后总结时扣到突出说明文语言要正确这个要点上即可。

指代类型

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题型:发散创新: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或拟标语。

技法指导: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题型:给文段补充一个过渡句:

主要是结合上段的内容来考虑,方法是抓住上段说明的内容,以设问句的形式提出“为什么会(要)……呢?”这就能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信息筛选概括题

题型一:概括说明对象的几个方面的特点。这类题目通常会涉及到事物三个以上的特点,需要寻找具有概括性的语句,或者通过某种现象或作者的分析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题型二:某种现象产生的几方面的原因。这类题目通常要关注“由于”、“因为”、“之所以、是因为”,“其原因有”等字眼,有时候,需要对作者分析性的话语进行提炼概括。

四步法阅读说明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的第三.四单元安排了10篇说明文,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那么,怎样去阅读说明文呢?

首先,应弄清文章的说明对象。即这篇文章是向读者介绍某一事物还是阐明某一事理的。然后再看介绍了这一事物的哪些特征,或阐明了哪种事理。如《苏州园林》就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游览者在苏州园林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就是苏州园林的特征。《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事理性说明文,文章向读者阐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其次,应弄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不论是说明事物还是说明事理都要按一定 的顺序,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大多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说明事理大多采用逻辑顺序。

第三,应弄清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或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幕状貌等。

第四,品味说明文的语言。在阅读中,我们要用准确.简明.周密这把尺子来衡量说明文的优劣。所谓准确就是要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恰如其分的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表达出来。

所谓简明,就是简洁明晰,用简练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得清清楚楚。所谓周密,就是严密,没有疏漏,无懈可击。细细品味说明文语言,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素养。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句话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到处都有”,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只是说明石拱桥在我国比较广泛。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周密的特点。

中考说明文知识点梳理 篇2

(一) 明确说明对象与说明内容:

说明对象指的是说明文介绍的特定对象 (某一事物或某一现象) ;说明内容指的是说明文介绍说明对象时的各方面的内容, 如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等。因此, 答题时, “说明对象”的答案应是具体的一个词语或短语, “说明内容”的答案应是概括性的叙述语句。

(二) 把握说明内容的方法:

阅读时, 一是注意辨析文题, 因为有的文题本身就指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死海不死》;二是把握中心句, 有的文章或语段有点明中心的语句, 应抓住它来理解文章的说明中心;三是通过分析综合, 从整体上来把握。首先明确对象, 其次分清主次, 最后同类归纳。 (注意:这类题目常常可以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阅读说明文, 要认真分析, 从字面意义上深入理解, 找出各方面各部分的相互关系, 从而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三) 理解分析常用的十种说明方法:

十种说明方法是:列列举打, 三作分下 (列数字、列图表、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作诠释、作引用、分类别、下定义, 再加上摹状貌) 。

理解有难度的是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

作比较是选择有外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 以增强说明事物的效果。

下定义与作诠释常常容易混淆, 其实, 下定义是很严密的, 必须包含所有的内涵和外延。下定义是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 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 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

分类别是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 把事物分成若干类, 逐一加以说明。

(四) 理解说明的顺序, 领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说明文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不难理解, 一般有标志时间或空间的词语, 逻辑顺序则有些难以理解。“逻辑”指的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如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抽象到具体、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由个别到一般等。答这类题时, 也可用排除法进行。

采用什么顺序, 主要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点。一般情况下, 说明事物发展变化以时间顺序为主, 写建筑物结构, 采用空间顺序, 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五) 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揣摩是阅读说明文常见的题目。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往往体现在文中一些表时间、表数量、表程度、表范围的词上, 因此研究、体会这些词是如何准确的说明事物的形态、性质、成因、功能, 将有助于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

“大约”“可能”“也许”等不确定的词语其实也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因为有些说明对象不可能用确切的词语介绍, 如果换成确切的词语, 反而是不符合实际不准确的。

就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来讲, 有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两种。因此, 分析语言在重点抓“准确”前提下, 再分析其生动或平实的特征。

二、命题方向

近年来, 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的题型在稳步发展。2001、2002年全国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的考查, 与往年相比, 增加了主观题的比例;注重突出文体特点, 在阅读题内夹杂的拼音题、文学常识题、语法题已明显减少;表述题已大大增加, 对重点内容的阐释题较多;科技说明文和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说明文的比例明显增加;命题设计已呈现多学科渗透的迹象。

2003年全国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的考查, 命题方向将更加明朗。

1.文体阅读的基本能力的考查。常用的考查角度有:说明文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考查, 如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结构方式、语言特点等。

2.概括能力的考查。如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找出关键句或中心句, 概括段的主要内容, 揣摩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理解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3.表达能力的考查。与以往不同的是, 更加重视学生在说明文阅读方面的个性化的表达。主要的命题角度有: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的建议与设想;对语言的表达特点进行评说等。

4.理解品味能力的考查。如对词语的选用, 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的评析, 联系语境揣摩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 对说明文中的描写句、议论句表达作用的理解等。

5.实际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主要的命题角度有:一, 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 如给某一事物下定义;对指定内容的图表式处理或对图表内容的文字表述等。二, 对文中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 如给文章加标题, 结合具体语境补写句子, 对文中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等。

6.在说明文阅读中, 要求综合其他学科知识来答题的倾向仍然出现并有扩大趋势。

中考古诗词知识梳理(二) 篇3

1[整体解读]

本诗首联先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颈联用“沉舟”和“病树”来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尾联点明酬赠题意,以自勉自励结束。

2[关键字词]

(1)酬:以诗相答;(2)乐天:指白居易;(3)长:振作。

3[情感基调]

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全诗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

4[典故运用]

(1)“闻笛赋”表现诗人对友人去世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2)“烂柯人”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5[中考链接]

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七、《过零丁洋》

1[关键字词]

(1)一经:儒家经典;(2)寥落:荒凉冷落;(3)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4)汗青:特指史册。

2[意境描述]

颔联: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3[名句品析]

尾联: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以身殉国的民族气节及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

4[疑难阐释]

颈联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5[中考链接]

结合我同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八、《渔家傲·秋思》

1[整体解凑]

本词上阕侧重描写边塞秋色,下阕侧重抒发思乡之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2[疑难阐释]

(1)霜满地:借边塞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既有守边辛苦、思念家乡之情,也有有家难归、功业难成的哀伤,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3[风格特色]

本词笔力雄健,感情沉郁;意境开阔,苍凉悲壮;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

4[词眼点释]

词的上阕写景,以一“异”字统领,其“异”的表现有三:雁去将士留;秋风边声起;落日孤城闭。

5[典故运用]

燕然未勒归无计:此处用典,揭示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6[名句品析]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将战士思家与报国的矛盾展示得淋漓尽致。“家万里”与“酒一杯”对举,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将士戍边的无奈和对家乡思念的情感。

7[中考链接]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九、《江城子·密州出猎》

1[整体解读]

本词上阙描写了出城狩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渴望杀敌卫国、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2[语言风格]

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实属豪放派词篇的典范。最能体现苏词豪放风格的动词有:擎、卷、挽、射。

3[典故运用]

(1)看孙郎: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2)遣冯唐: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希望得到朝廷信任而为国杀敌。

(3)射天狼:用天狼星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力抵御外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词眼点释]

(1)贯穿全词的“词眼”是“狂”字,突出词人要发少年狂的豪情壮志。

(2)“老夫聊发少年狂”中一个“聊”字,则表现了作者欲为国尽力而不得的激愤之情。

(3)“会挽雕弓如满月”一句中的“会”字,表现出作者坚信自己的愿望定能实现。

5[意境描述]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随从守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6[疑难阐释]

(1)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2)“亲射虎,看孙郎”是倒装句,即“看孙郎,亲射虎”。词人以孙权比喻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抱负不凡。

7[中考链接]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1[整体解读]

本词上片描述军旅生活,写出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等雄壮场面;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结语“可怜白发生”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全词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2[语言风格]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人,豪放词的代表人物,从词句及气氛可看出本词的语言风格是:豪放、悲壮。

3[关键字词]

(1)八百里:指牛;(2)麾下:指军营里;(3)翻:奏;(4)沙场:战场;(5)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6)天下事:指收复北方的国家大事。

4[意境描述]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兵士们欢凰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5[名句品析]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从视觉、听觉两方面着笔,写奏乐啖肉的军营生活,有力地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

6[疑难阐释]

(1)本词在内容上打破上下片传统写法,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后九句为第二部分,全词的点睛之笔是“可怜白发生”一句。

(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挑灯看剑”和“梦回连营”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7[中考链接]

(1)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2)“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中考链接参考答案]

六、示例:(1)思想感情:此联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或“虽身经危难却不消极气馁,而是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2)哲理: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告诉人们: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七、示例: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八、示例:此句形象地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九、示例: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中考历史知识点梳理总结 篇4

7.一五计划:(1)实施的目的是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简要经过:开始于1953年,到1957年完成,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捷报频传。(3)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4)武汉长江大桥建成:1957年。“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一桥”指武汉长江大桥,“天堑”指长江。(5)影响:我国形成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8.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第四部宪法。

9.三大改造:1953-1956年。(1)对象是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2)任务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途径:对农业、手工业径是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公私合营,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5)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也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在十三大上。

10.中共八大:1956年,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1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1958年。(1)错误发动运动的原因:由于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

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2)性质是“左”的错误。(3)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4)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使得党和国家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中考课内文言文核心知识点梳理 篇5

①说:古代一种文体,也称杂说。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水陆①草木之花,②可爱③者甚④蕃(fán)。晋陶渊明⑤独爱菊。⑥自李唐来,

①草木:草本。②可爱:值得喜欢。③者:……的花。④蕃:多。⑤独:只。⑥自:从。

世人①甚爱牡丹。②予③独爱莲④之出淤泥而不⑤染,⑥濯(zhuó)⑦清涟而不⑧妖,

①甚:特别,十分。②予:我。③独:只。④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⑤染:沾染(污秽)。⑥濯:洗。⑦清涟:清波。⑧妖:过分艳丽。

中①通外②直,不③蔓(màn)不④枝,香⑤远⑥益清,⑦亭亭净⑧植,可远观而不可⑨亵玩焉。

①通:贯通,通透。②直:挺立。③蔓:生藤蔓。④枝:生枝茎。⑤远: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⑥益:更加。⑦亭亭:耸立的样子。⑧植:竖立。⑨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予①谓菊,花之②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③君子者也。

①谓:认为。②隐逸者:指隐居避世的人。③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①噫!菊之爱,陶后②鲜(xiǎn)有③闻。莲之爱,④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⑤宜乎⑥众矣。

①噫:叹词,表示感慨。②鲜:少。③闻:传闻。④同:和……一样。⑤宜:应当。⑥众:很多。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三)课文分析

1.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

2.莲之爱(君子形象)。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前句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后句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体态,象征君子通达正直、豁达大度、行为端正;“香远益清”是香气,志洁行廉,美名远扬。

(3)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3.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的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名远播的君子。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中考内容 篇6

选自《列子·汤问》。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通过写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A 字音:仞[rèn] 垣[yuán]曲 箕畚[běn] 始龀[chèn] 穷匮[kuì]

B 词语:

通假字:

①指通豫南:“指”通“直”。②始一反焉:“反”通“返”。

③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④亡以应:“亡”通“无”。

⑤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⑥陇断:“陇”通“垄”,高地。

一词多义:

①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刚刚,方其远出海门。

②且:将近,年且九十;况且,且焉置土石。

③曾:竟然,曾不若孀妻弱子;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④固:顽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坚决,吾义固不杀人。

⑤亡:通“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⑥焉:疑问代词,放在哪里,且焉置土石;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古今异义:

①惩:古:戒。(惩山北之塞)←这里是“苦于”的意思;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今:处罚。

②阳:古:山之南,水之北。今:太阳。

③阴:古:山之北,水之南。(达于汉阴) 今:阴天。

④诸:古:之于。(投诸渤海之尾) 今:各个、许多。

⑤毛:古:草木。(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今:毛发。

⑥已:古:止,停止。(惧其不已也) 今:已经。

词类活用: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聚室而谋:聚,动词使动用法,使…聚。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荷担者三夫。(译:三个(能)挑担的人。)

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篇7

良xùn帽yīng健jiǎo子zhēn

实jǔ伏zhé点zhuì形zhuī

甲qiāo上è睡kē翅qiào

斯zhōng危bīn林yuàn璀càn

山mínqióng lái息qī孤pì

分miǎn日yì救zhěng繁yǎn

南lù近在咫尺悬崖绝壁崇山峻岭

葱茏茂密云雾缭绕烟波浩瀚弃荤食素

旁若无人乐不可支兴高采烈

二、理解下列成语的意思

屈指可数:形容数量稀少。

无动于衷:形容对应该动心的事情毫无感触, 漠然置之。

漫不经心:比喻人做事随随便便, 不放在心上。

憨态可掬:形容动物或人形态可爱、单纯的样子, 很招人喜爱。

三、识记下列文学常识的意思

1.《松鼠》的作者是布丰, 法国博物学家、作家, 进化思想的先驱者。 他用40 年时间写成了36 卷《自然史》。

2.《松树金龟子》, 作者法布尔, 法国昆虫学家、作家。 达尔文赞扬他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 他以毕生精力写出的《昆虫世界》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

3.《国宝———大熊猫》的作者是科普及传记作家叶永烈, 他是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的理事。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篇8

①五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②四时俱备(四季)

③晓雾将歇(消散)

④夕日欲颓(坠落)

⑤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⑥实是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⑦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文中指欣赏)

⑧欣然起行(高兴、愉快的样子)

⑨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⑩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清闲的人)

一词多义

①盖盖竹柏影也(大概,大约。用于句首,表推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表解说缘由)

②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到)寡助之至(极点)

③寻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找)未果,寻病终(不久)

④书答谢中书书(官职名)答谢中书书(书信)

⑤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文中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和、同)相与步于中庭(共同)

⑥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念)解衣欲睡(将要)欲穷其林(想)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 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 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颓 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④念无与为乐者 念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⑤沉鳞竞跃 鳞古义:鱼今义:鱼鳞

⑥盖竹柏影也 盖古义:大概,原来是今义:遮盖

⑦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是今义:转折连词

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词类活用

①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中考说明文知识点梳理 篇9

重难点精讲

考点一Liu Ying is not as good at sports as her sister.刘英不像她姐姐一样擅长体育。(P33)

【用法归纳】辨析be good at或to或for(2013年陕西60题考查)

这些都是含good的短语,所跟的介词不一样,短语的意思就不同,这三个短语的意思容易混淆,用法归纳如下:

◆be good at 意为“擅长什么”,后接名词、代词或动名词形式。如:

I am good at playing chess.我擅长下象棋。

◆be good to意为“对某人友好”。如:

My friend was good to me when I was ill.我生病时我的朋友对我关怀备至。

◆be good for意为 “对什么有好处”。如:

Eating more vegetables is good for your health.多吃蔬菜对你的健康有好处。

考点二My friend is the same as me.We are both quiet.我朋友和我一样,我们都很安静。(P33)

【用法归纳】辨析both与all(2013年陕西25题考查)

这两个词在陕西中考中已经出现过,都表示“都”,但在范围与数量上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两者既可作形容词,又可作代词,表示“全;都”之意,其区别如下:

◆both 表示“两者都”,其反义词为neither,意为“两者都不”。both...and...连接两个并列主语、谓语、宾语等,谓语用复数形式,表示“两个(者)„„都,不但什么而且什么”。both of加名词或代词复数形式,谓语动词也用复数形式,表示“两个(者)„„都”。如: Both Jim and Jack are doctors.吉姆和杰克都是医生。

◆all指“三者或三者以上的人或事物”。它修饰不可数名词时,表示“全;总”;修饰可数名词复数时,表示“全部的;所有的”。其反义词为none, 意为“全不”。all也可与of连用,即all of加名词或代词复数形式,谓语动词也用相应的复数形式。如:

All these mails must be answered.这些信全部都必须回复。

All the food has gone.食物全吃光了。

All of them have been invited.所有人都被邀请了。

考点三Call English Study Center at 4435667 for more information.拔打英语学习角的电话4435567可以得到更多信息。(P35)

【用法归纳】辨析information,message与news

这三个都是名词,但是有可数与不可数之分,在具体的词义上也有各自的特点,归纳如下: ◆information不可数名词,一般指信息;消息;情报;资料;资讯。如:

Please send me the information about your company.请把你公司的信息发送给我。

◆message可数名词,一般指(书面或口头的)信息、消息、音信。如:

There were no messages for me.没有消息给我。

相关短语:take a message for somebody为某人捎口信;leave a message留口信。◆news不可数名词,一般指新闻、消息。如:

Is there any good news today?今天有什么好消息吗?

八年级上 Units 7到8

重难点精讲

考点一Turn on the blender.打开果汁机。(P41)

【用法归纳】辨析turn on, turn off, turn up与turn down

这四个短语中 turn on与turn off互为反义词,turn up与turn down互为反义词。区别在词

义和具体的对象上,归纳如下:

◆turn on表示“打开”;turn off表示“关掉”。如:

◆turn down表示“关小,调低(音量)”; turn up表示“开大,调高(音量)”。Miss Wang walked into the room and turned on the light.王小姐走进房间, 打开了灯。He turned on the computer and got online.他打开电脑上网。

turn on 打开(开关类物品),反:turn off 关闭

open 打开(门窗、包装等),反:close 关上

注意:on, off, up, down这四个词都是副词,在使用过程中,当宾语为代词时,只能置于动词和副词之间;当宾语为名词时,既可置于动词和副词之间,也可置于副词之后。如: Turn it on.打开它。

Turn the gas off.把煤气关了。

考点二Toby won a prize.托比赢了一个奖品。(P48)

【用法归纳】辨析win与beat

win和beat都可表示“赢”,但后面跟的宾语完全不同,总结如下:

◆win(won或won)一般后接比赛、奖品或奖项作宾语,也可作不及物动词表示“赢”的结果。

◆beat(beat或beaten)“击败,战胜”,一般接对手作宾语,还可译为“心脏跳动”或“击打”。

win加事物,如a game,a war,a prize。

beat加对手,如a team,a nation,an opponent。

考点三 At the end of the day, the science teacher was very happy because the class monitor cleaned the bus after the trip.那天结束时,科学老师很高兴。因为旅游结束后,班长清扫了公交车。(P49)

【用法归纳】辨析at the end of, in the end与by the end of

这三个短语都是由end构成的意义不同的短语,它们的区别主要在词意上,归纳如下: ◆at the end of 接表地点的名词时,意为“在什么的尽头”;接表时间的名词时,意为“在什么的末或底”;其后接bed, table等名词时,意为“在什么的头或末端”。如:

Go along this road, and you’ll see the park at the end of this road.沿着这条路走,你会在路的尽头看到那个公园。

◆in the end多用作副词,等于at last或finally,表示“最后”。如:

I’m sure he will succeed in the end.我确信他最终会成功的。

◆by the end of其后常接时间短语,意为“到什么为止”。如:

九(下)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篇10

怜悯恻隐蔑视豁免癖性召唤勉强甘霖腌臜贪婪钧裁庖代饶恕

针黹拐子创疤叩门蚌埠积攒书斋驽钝聘请筹划耽搁赐教迷惘

骄横吆喝沉吟腼腆执拗遗憾恬淡动弹闭门羹忐忑不安情不自禁

中流砥柱万恶不赦秉烛夜谈气喘吁吁侃侃而谈窘迫万分

二、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恻隐:同情, 怜悯。

豁免:免除。

万恶不赦:极端恶毒、罪恶多端而不容赦免。

遍稽群籍:查遍所有的书籍。

折衷:指对双方争执不下的事情进行调和。

钧裁:恭请做出决定。

庖代:越权办事或者包办代替。

中流砥柱: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

有例可援:有例子可以引用。

倾家荡产:全部家产丧失净尽。

少年老成:虽年轻却很老练。

深悉无遗:了解得很全面, 很深入, 没有一点遗漏。

鸡犬不宁:形容骚扰得厉害, 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牵涉:牵扯, 涉及。

针黹:指缝纫、刺绣等针线工作。

积攒:一点一点地聚集。

缴械:迫使敌人交出武器。

赐教:给予指教。

闭门羹:本指做羹待客而不与相见。后泛指被主人拒之门外;或主人不在家, 门锁着。

解嘲:用言语或行动掩饰被人嘲笑的事情。

深居简出:平日老在家里待着, 很少出门。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

一窍不通:比喻一点儿也不懂。

才疏学浅:见识不广, 学问不深。多用作自谦语。

雄心勃勃:形容理想、抱负非常大。

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

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极点。

百废待举:各种被废置的事业都等着去兴办。

礼贤下士:封建时代指帝王或大臣降低身份敬重和结交地位一般却有才德的人, 使其为自己效力。

秉烛:拿着蜡烛。

无事不登三宝殿:俗语, 比喻没有事不登门。

自娱:自找乐趣。

伊始:开始。

借花献佛: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窘迫:非常穷困, 或十分为难。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 不知怎么办。

忧郁:忧伤, 愁闷。

忐忑:心神不定。

忙不迭:急忙, 连忙。

矜持:拘谨, 拘束。

侃侃:形容说话理直气壮, 从容不迫。

腼腆:因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执拗:固执任性, 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恬淡:不追求名利。

三、识记下列文学常识

1.《威尼斯商人》的作者是英国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 (1564—1616) , 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 主要成就是戏剧。喜剧代表作有《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等;悲剧代表作有《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他的戏剧创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等, 在欧洲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称赞他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2.世界四大吝啬鬼形象:《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 《悭吝人》中的阿巴贡, 《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 《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3.戏剧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 按题材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等, 按情节的时空结构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4.《江村小景》的作者是田汉。田汉 (1898—1968) , 原名田寿昌, 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 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

5.《陈毅市长》的作者是沙叶新。沙叶新, 生于1939年, 国家一级编剧,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假如我是真的》《大幕已经拉开》《马克思秘史》《寻找男子汉》等。

中考说明文知识点梳理 篇11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试题看,说明文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增大。其难度也在逐年提高。纵观近年来的各地中考题型,出题角度更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以前考查中强化的文体知识被淡化了,然而不同体裁的文章其特点也各有不同,阅读起来自然也有不同的要求和方法,因此相关的文体知识,对提高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说明文是怎样一种文体。它又有哪些特点呢?如何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技巧,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更好地迎接中考呢?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一)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

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篇说明文仅仅明确了说明对象是不够的,要进一步理解说明文的内容。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所在。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等。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从分析标题入手。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如《死海不死》:有的标题用陈述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看云识天气》;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猪链球菌又到人间作孽》。

2、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在文章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文章中有足以概括特征、本质的语句。通过对全文的阅读分析,可以把它找出来;二是文章中没有全面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的语句,或者虽然有,但不集中,需要通过对全文的分析把它概括出来。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 1

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三)理清说明顺序三大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逻辑顺序就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一般来说,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常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构造的,常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常用逻辑顺序。分析说明顺序的方法有三种:

1、认清说明的对象,分析说明顺序。

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

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四)领会“九大”说明方法

巧记:分列作下举,打摹作画图

1、分类别:这是一种把说明对象按类分项(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逐一说明的方法。其作用是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列数字:即用列举数字来体现说明特点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得更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3、作比较:距选用具体的或人们熟知的并且和要说明的事物有着某种外部的或内在联系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或用数字等作比较,从而突曲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一种方法。其作用是更加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4、下定义:即用简明扼要的话对被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做周全、周密地规定地说明。它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句式。揭示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属性。作用是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使说明对象更加严密。

5、举例子:即举出实物来说明事物。其作用是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打比方:即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对事物作形象的说明。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7、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8、作诠释: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点或特性。其作用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被说明的事物。

9、画图表:这是一种运用直观的示意图和表格等形式,说明事物和事理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五)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说明文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由于说明对象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前提。要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重点在于了解遣词造句是怎样说明事物的特点的。从而理解其作用,领会其妙处。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

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

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说明文考类题及答题技巧

考察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题技巧: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考察说明顺序:

常见题型:对某些段落或语句的顺序是否能调换。

辨别说明方法及作用:

近几年中考试题,不但要考查考生辨别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而且还要指出具体说明方法的作用。因此考生应记住具体的说明方法的作用,现归纳如下:

举例子:使说明的对象更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

(2)下定义:能够科学、严密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

(3)列数子: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的更准确无误,令人信服。

(4)作比较: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

(5)分类别:使文章说明的条理十分清楚。

(6)打比方:能够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7)作诠释:能够通俗易懂地介绍(解说)事物(事理)的性质和特点。(8)摹状貌:使说明的对象更形象、生动,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

(9)列图表:能够直观、形象地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以清晰的认识,便于理解和记忆。

5、考察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的把握。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这类题,其答案的形式通常为:说明了……介绍……。解题目方法:先找中心句;然后结合语段中对说明 特征的概括,进行认真提炼。

6、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理解说明文结构:事物说明文一般用总分式的结构(包括总分式和分总式);事理说明文一般用递进式结构。阅读中“分”是如何组合的,是并列,还是递进,若是并列关系,分清是总分关系,还是分总关系。若是递进关系要分析各层是按逻辑顺序中的哪一种逐层深入的。题型是划分段落层次。

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求信息,对段落内容的归纳;或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从文章中进行拓展延伸阅读式的题型。(材料链接类)

主要考查观点的提炼,相同点或不同点的准确捕捉,以及链接材料带来的启示,感触等。题型:(1)用文中的知识解释材料中的问题。(2)给出与文中相同的链条,找出探究结果,找共同点。

9、考查发散创新的能力。

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上一篇:踢毽子游戏教案下一篇:村民委员会推选候选人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