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核心知识点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思想道德修养核心知识点(通用7篇)

思想道德修养核心知识点 篇1

科学内涵: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得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更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民族人名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意义: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健康的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什么是理想?什么是信念?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人事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这个人理想;另一方面,个人理想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有赖于个人理想地整合,个人理想又不能脱离社会理想和人类理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依靠每一个公民把自己的理想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实现。个人理想如果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违背,就失去了客观地依据,因此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什么是爱国主义?如何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及优良传统?

指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诚、热爱和报效的情感、思想、行为的完整统一体系

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优良传统: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哪些主要内容?

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事业。

什么是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是什么?

民族精神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内涵: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什么是时代精神?时代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系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内涵: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2)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就要维护改革开发展稳定地大局

(3)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3.增强国防观念

(1)增强国防观念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2)增强国防观念的重大意义

A.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b.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

c.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4.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什么是人生观?什么是人生价值?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他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得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人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理解?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也深深打上了社会属性的烙印。每一个人从他来到人世那天起,就从属与一定的社会群体,同周围的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等。这些社会关系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人们正是在这客观的、现实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具有个性特征的自我。

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如何人端正人生态度?

关系: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端正:人生须认真人生当务实人生应乐观人生要进取

对人生价值评价要坚持哪几个方面的统一?

坚持能力犹大小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坚持物质贡献与京生贡献相统一

坚持完善自我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是什么?

1.社会条件:(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2)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2.个人条件:(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2)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

(3)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做贡献

(4)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什么是健康?怎么样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健康,不仅要有健康的生理,还要有良好的心理。

调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合理调控情绪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

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

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一般本质,道德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上产生并受其制约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特殊本质,道德区别于其他意识形式的特殊方面,即道德是一种特殊的非强制性的调解规范体系

更深层次上的本质,道德是人类的实践精神,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现实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道德还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导航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共同功能等,这些功能都是道德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在某些

方面的具体体现,都建立在这两种功能的基础之上。

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如何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社会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体现表达。荣辱观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利益集团都有自己的荣辱观。荣辱观对个人的思想行为具有鲜明的动力、导向和调节作用。正确的荣辱观,可以引导人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产生正确的价值激励,推进自身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日益扩大的今天,生产生活与日常生活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叉重合现象。例如,商场对生产者、经营者来说,是销售商品、实现利润的场所;对于消费者来说,则是购买商品、满足生活需要的地方。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易方式,使网络不仅成为人们通讯、娱乐、休闲的工具,而且也成为现代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场所。生产场所与生活领域交叉重合的情况,是公共秩序的状况对社会生产活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有序的公共生活不仅有利于日常生活的和谐,也会促进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

社会功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基本特征: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

主要内容:文明礼貌;乐于助人;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当前网络活动中存在不少问题,已对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产生了极大危害,影响到一些大学生的生活,个别大学生甚至误入歧途。由此可见,网络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伦理道德作为其发展的支撑力量。

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有利于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和个人品德的培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举例说明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教育作用。

什么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是什么?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是什么?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人生价值的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核心知识点 篇2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路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党的十八大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三个“倡导”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是推动全社会奋发向上、崇德向上的强大正能量。大学生是国家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凝聚大学生的共同价值追求,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课堂理论教学:研判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空白点、困惑点, 增强教学针对性

当前, 在转型时期价值观呈现多元状况背景下, 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不够深刻、把握不够全面, 以致部分大学生信仰缺失, 出现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 “出现了信仰真空与信仰多元化并存的趋势等现象。在现实的冲击下, 部分学生在价值取向上比较困惑、迷茫。部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存在一定模糊和说不清的认识与理解。”[2]与此同时, 作为90 后大学生, 独立性较强, 充满个性, 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兴趣点、关切点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他们更为关注公正、民主、正义, 对腐败黑暗现象较为关注与反感, 希冀社会更加开放, 竞争更加公平合理。因此在实施“基础课”教学时, 应着力培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要坚持以大学生为本的原则, 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实际, 要求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注重解决关系到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通过关心关注他们的心理困惑, 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主动认知“三个倡导”, 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为此, 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式手段。在坚持应用先进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理念基础上, 在“基础”课堂教学上, 针对多元化思潮, 教师可尝试启发式、案例式、提问式、讨论式、课堂演讲式教学方式方法, 在此基础上,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理论分析、讲解和对比, 加强引导, 增强大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和理论分析素养, 进而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水平。

二、网络教学:以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当前, “90 后”大学生伴随着网络发展而成长, 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之必须。网络信息传播的内容广泛性以及即时性、迅捷性特点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也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价值与学生值观念多元化倾向产生的冲突日益明显, 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 加强思想和政治理论课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与教育引导尤为必要。

一要优化教学环境设施。注重多媒体教室、情景模拟实验室、互动网络平台等硬件的建设, 配备内容丰富新颖的教学音像资料和软件, 如“基础课”中的爱国主义、道德楷模、法治人物等题材的材料。还应构建针对性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库, 涵盖影音、图像、课件、案例、习题等信息资源, 并能够经常性、及时性地进行更新完善与维护, 保证其即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进而为“基础”课网络教学提供鲜活而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是善于利用多媒体课件。“基础”课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 通过网络将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以影音播放和信息传输的方式进行实时教学, 优化教学形式, 拓展教学范围, 既保留了课堂教学的特点, 又兼顾了大学生的学习习惯, 使得教学形式较为亲近, 教学的实效性显著提升。

三是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基础”课网络教学应该把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放在首要地位, 由学生自主选择、自觉学习、自我提升, 减少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说教的同时, 提供多种可选择的方法和资源, 可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采用网上讨论和答疑的方式与学生开展互动交流, 给予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发挥的空间, 淡化约束和强制, 弱化说教, 强化引导和启发,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情境, 满足不同个体健康成长的需要。

三、创新“基础课”实践教学,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教学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导向、育人和开发功能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为此, 应突破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纯理论教学以及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 以“基础”课为例, 总结、整合, 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运作模式,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创新“基础课”课堂实践教学, 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认知认同不仅要体现在理性认知上, 也要反映在情感认同上, 真理的力量加上道义的力量, 才能行之久远。”[3]这就要求“基础”课教师在讲授的时候, 应遵循教学规律, 针对“基础”课内容, 设计学生心理、情感体验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基础”课中, 几乎每一个章节的内容都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的课堂实践主题, 创新课堂实践方法与手段, 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意识, 发挥其主体作用,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在自主学习、自我体验与思考中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是创新社会实践模式,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化。“社会实践是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的延伸, 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的重要途径, 也是大学生获得经历、体验、感受、思考和感悟的重要方式。”[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进行并受其制约的, 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 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应因时因势而变, 积极主动、灵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紧密结合社会实际, 实现自身的社会化, 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体现时代性、增强实效性。

其一, 结合专业实际,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农业院校的农学专业可以开展“三农”为主题的社会实践, 感受农村的发展变化, 增强对“富强”的理解与认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可以到公益慈善机构 (红十字会、基金会、养老院) 进行实践, 感受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进步, 增强对“友善”的理解与认同, 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与热爱, 还可以培养职业精神, 提升对“敬业”、“和谐”的认知与认同。其二, 开展在校大学生深入城市社区或工矿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模式可以使大学生深入社会生活, 了解社区发展状况与我国经济现状, 增进对社会的了解, 体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策感召力, 感受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 从而增强对“富强”、“文明”、“和谐”的理解。其三, 开展“法庭旁听”实践活动。法律理念、法律思维方式培养是“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的重要体现, 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治国方略的实现。开展“法庭旁听”这一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有效方式, 通过参与法庭旁听活动使在校大学生“身临其境”, 亲历诉讼过程, 感受诉讼程序, 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体会法律的尊严与权威, [4]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法治理念, 加深对建设“法治”国家的认知理解。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31-32.

[2]李辅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状况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 2014 (5) :37.

[3]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党建, 2014 (2) :21-24.

思想道德修养核心知识点 篇3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法律知识 教学方法

邓小平同志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是教育人。”当前,国内各高校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开设法律基础课,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从2006年开始,全国各个高校统一实施新课程改革方案,将《法律基础》并入原先的《思想道德修养》之中,合并成为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课程。因此,如何在新课程中取得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最好效果,是我们所要探讨和关注的问题。

一、法律知识在课程中的地位

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安排来看,法律基础知识至少占了1/3的课程量,由此可见,它是整个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传授法律基础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和培养法制观念等重要作用。法律基础知识之所以有这么重要的地位,是因为:(1)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更需要培养法律修养和普及法治文化。(2)社会生活的调整和规范需要法律。有序的社会生活仅仅依靠个人德行的力量是难以调整和规范,必须依靠法律的强制作用。(3)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需要法律。一是我国公民整体法律意识在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自己权利和义务意识在不断增强;二是法律贴近社会生活,通过课堂中的案例教学,使学生们能够真切感触到来自现实社会的气息。基于以上原因,法律基础知识部分在我们的高校绝不是有时间讲就讲,没时间就不讲,懂法律的多讲,不懂法律的就少讲的课程,我们应该基于社会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求,积极组织法律教学活动。

二、当前法律基础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1.教师组成队伍复杂,教学方法僵化,授课效率不高

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专升格而来,大多数法律教师都不是法学专业毕业的,未受过良好的专业法律教育,改革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面临课时短,任务重的实际困难,只能扩大教师队伍对来应付教学任务,让未受过良好法律专业教育的教师来授课,在有限的课时和教学任务的压迫下,任课教师为了赶课时进度,往往在课堂上对法律知识进行通读,在教学模式上沿用“应试教育”的思路,这种做法通常是以牺牲课堂授课质量来替代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效果基本无从谈起。

2.学生对枯燥法律知识学习的兴趣不高

目前,各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反映对思想政治类的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说法律基础课上起来枯燥无味,陷入“老师在课堂中怎么讲,我在下面就怎么听”,“老师讲得不好,我就不听,做自己想做的事。”进入这种恶性循环的局面,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教学模式造成的后果,就是课堂授课效果不好,学生在结束了法律基础课学习后,并没有将法律上升到自身日常行为准则的高度来要求自己。

三、加强高职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法律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旨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了解宪法和有关专门法律的基本精神和规定,是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重要课程。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法律基础教学的效果:

(一)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要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教师队伍配置的要求,配齐专、兼职教师,要大力加强该课程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尤其要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其学术水平,使其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优良的工作作风。

(二)改进法律基础课内容的教学

1.转变新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学习形式达到教学目的

首先,教学环节适当分工。在教学中,对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法律基础知识,采取事先布置课堂任务方式要求学生自学,对于一些重要的和具有典型法律问题进行深入性探讨,在课堂中解决,力争把代表性的重要问题讲深讲透,讲清难点、热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其次,抓好课堂讲授主导环节。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避免单纯的法理说教,多组织学生开展法律课堂讨论、辩论、角色扮演或演讲等活动,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再次,加强法律案例教学,要选择对学生具有启发教育意义的正反典型法律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辨清法理,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2.多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法律课堂教学

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把文字、声音、视频融为一体,单纯和枯燥的课堂讲授学生不太愿意接受,通过让学生观看诉讼法的教学录像、法治专栏和一些法制访谈类的节目,让学生对法制基础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亲身感受到中国法治发展的进程,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大家学习法律的兴趣。

(三)进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现实感受性很强的教育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教育中的作用。第一,在校内开辟第二课堂,开拓大学生的法律教育视野。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判活动、参观法制展览、访问监狱等,还可以请司法部门的同志给学生作报告,将司法实践中遇到的一些社会热点、典型案例介绍给他们,提高他们对社会法制现状的关注;第二,要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如举办法学讲座,介绍社会法律热点问题,举行法律知识竞赛,举办“模拟法庭”等活动,增强法制教育效果。

(四)由重视知识考核到重视素质考核

在学习中,平时作业应以案例分析为主,辅以法制热点分析、社会现象思考、法学伦理阐述等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法理的分析能力。期末考试以开卷为主,题型以少记忆多分析、轻客观重主观的题型为主,最终成绩要综合平时和期末成绩,分不同权重系数进行计算,全面考核学生的掌握的法律基础知识的情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思政课程,是切實解决大学生成长中面临的各种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的主渠道。要高质量实施新课程,必须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师,一定要努力探索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为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知识要点 篇4

韩宜琦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A.世界眼光 B.忧患意识 C.历史责任感

(3)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A.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

B.发展是我国新世纪面临的核心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代大学生肩负的特殊责任。

二、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1.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2.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 3.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4.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1.理想远大

热爱祖国 2.追求真理

善于创新 3.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 4.视野开阔

胸怀宽广 5.知行统一

脚踏实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1、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实现共同理想应当鉴定的信念: 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走社会主义道路——近代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3)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4.同仇敌忾,抵御外侮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4.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创新的基础在人才;创新的希望在青年。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的根本方向 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的根本态度 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的实现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人生态度: 1.人生须认真 2.人生当务实 3.人生应乐观 4.人生要进取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人民服务

2、反对错误的人生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6、沟通功能等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3.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4.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5.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6.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 原始社会的道德

• 奴隶社会的道德

• 封建社会的道德

•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 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道德发展的规律: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人类道德进步的表现:

1.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突出。

2.道德的调控范围不断扩大,调控手段和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3.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成都的重要尺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辨证统一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三)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

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荣”指荣誉或光荣,是人们对高尚的道德行为所作的客观评价和主观感受。客观评价指社会或集体对这种行为的肯定、赞扬和褒奖,主观感受指个人或集体对这种客观评价所产生的尊严感和自豪感。

“辱”指耻辱,是社会、集体或他人对违背公共利益的不道德行为的否定和贬斥,以及个人因自己行为过失而在内心形成的羞愧体验。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 1)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 2)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 3)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1)继承和弘扬了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

2)改革开放为我国社会公德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3)各种形式的社会公德建设实践活动蓬勃开展 2.社会公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1.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2.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一)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二)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善于网上学习,利用网络获取有益的知识,不浏览不良信息。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5.处罚程序:调查、决定、执行 6.执法监督:

(二)《集会游行示威法》

1.立法目的:在维护社会安定和公共秩序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和自由。2.基本原则

1)政府依法保障原则 2)权利义务一致原则 3)和平进行的原则 3.适用范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均适用《集会游行示威法》。

4、游行示威法的申请和许可

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依照《集会游行示威法》的规定向主管 机关提出申请并获得许可。

(三)《环境保护法》 1.立法目的

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2.基本原则

1)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3)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3.基本制度

(四)《道路交通安全法》 1.立法目的

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

2.基本原则

1)依法管理原则。交通主管部门履行职责、管理交通、处理纠纷应该依法进行。

2)以人为本、与民方便原则。机动车通行规则、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交通事故的快速处理和抢救费用支付等方面都体现以人为本、与民方便原则。

3.道路通行规则

4.交通事故处理规则:

5、对严重违法行为的处罚:拘留

(五)《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1.立法目的

兴利除弊,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2.基本原则

1)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原则。2)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的原则。

3)与现代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原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职业:职业的通俗表述就是人们所从事的工作。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职业活动中的法律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履行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法律规范。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 办事公道:

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

三、职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要求

(一)了解执业活动中的主要法律

(二)坚持职业活动法律的基本原则

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劳动法: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关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1)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2)按劳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

3)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4)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

2、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 ◆

公务员的界定:

《公务员法》的界定: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界定:

公务员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中从事党团工作的专职工作人员,如人事部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等)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

1)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法治原则。2)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原则。3)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4)分类管理和效能原则。

(三)明确职业活动中劳动者的权利:

1、劳动者权利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2、劳动者的义务

完成劳动任务(首要义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如何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协议。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的原则:平等自愿、协商一致,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 关于劳动合同的三个重要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3、公务员的义务

4、公务员的权利

(四)依法处理职业活动中的纠纷:

1、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定途径: 协商、调解、仲裁、诉讼

2、处理人事纠纷的法定途径: 申诉、控告、仲裁、诉讼

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

职业素质具体体现为个人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意识,在职业活动中具有较强的践履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的自觉性和实际能力。

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个人通过教育、职业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逐渐形成和提高的。

1、努力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活动中的法律知识。

2、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3、努力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3、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 4、我国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7%左右)

5、已建立较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服务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二年级为定向期:应考虑清楚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了解相关的应有活动,并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 可以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并要具有坚持性,最好能在课余时间后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可以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并具有坚持性;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

三年级为冲刺期:因为临近毕业,所以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公司信息、并确定自己是否要考研上。在撰写专业学术文章时,可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 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并积极尝试,加入校友网络,和已经毕业的校友、师哥师姐谈话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 希望出国留学的学生,可多接触留学顾问,参与留学系列活动,准备TOEFL、GRE、注意留学考试资讯,向相关教育部门索取简章参考。

四年级为分化期:找工作的找工作、考研的考研、出国的出国,不能再犹豫不决,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应该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这时,可先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已充分 然后,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校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 最后,预习或模拟面试。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在做出较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施展演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二、婚姻与家庭

婚姻和家庭是恋爱的结果与必然归宿是爱情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升华

婚姻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家庭是指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由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

三、家庭美德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夫妻之间、长幼之间、邻里之间的关系。

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有: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四、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婚姻家庭法,是调整婚姻和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婚姻法的调整对象

我国的《婚姻法》是广义的婚姻法,而不是狭义的婚姻法,它既调整婚姻关系,又调整家庭关系。

(二)婚姻法的基本原则: 1.婚姻自由

2.一夫一妻

3.男女平等

4.保护妇女、老人和儿童的合法权益 5.实行计划生育

6.夫妻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 间敬老爱幼,互相帮助

(三)婚姻法的主要内容 1.结婚

结婚的含义:结婚是男女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定夫妻关系的法律行为.结婚的条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同时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代理人和监护人。

●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即经济上的必要帮助和精神上的关心照顾,此义务是无条件的。●父母与子女间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其他家庭成员关系:

3.离婚

◆离婚概念:夫妻双方依法解除婚姻关系的行为。◆离婚原则:保障离婚自由、反对轻率离婚 ◆离婚方式:协议离婚(行政程序离婚)

诉讼离婚(诉讼程序离婚)◆离婚限制

 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时,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有重大过错的除外; 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1年内或者终止妊娠6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但女方提出离婚或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不在此限。

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制度

当夫妻一方有下列过错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1)重婚的;

(2)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3)实施家庭暴力的;

(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有过错方应当向无过错方支付赔偿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文化建设:维护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对外方面:促进和保障对外经济、政治、文化关系的发展,营造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七个主干法律:

◆ 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 民法商法 ◆ 行政法 ◆ 经济法 ◆ 社会法 ◆ 刑法

◆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三个层次: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

(一)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1、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其他任何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2、与宪法相关的其他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民族区域自治法》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立法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 ●《国旗法》、《国徽法》、《国籍法》等

(二)民法商法

民法商法

是调整民事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商法是调整公民、法人之间商事关系和商事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三)行政法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四)经济法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五)社会法

社会法:是调整有关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六)刑法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七)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程序法:是规定保证权利和义务得以实现或职权和权责得以履行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程序法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程度的标尺;也是保护公民权利和制约政府权力的制度保证;还是维护正义和公平理念的一种看得见的正义.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的运行(主要环节):法律制定(立法)、法律遵守(守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

(一)法律制定

1.法律制定的概念与特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法律制定:又称立法。

广义指的是有关国家机关在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补充、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狭义指的是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制定、修改、补充、废止基本法律和法律的活动。

法律制定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法律制定的特点:立法权的专属性、立法程序的合法性 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

国务院

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

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 

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

2.法律制定的程序

法律制定的程序,是指国家机关在制订、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活动中必须履行的法定步骤或阶段。我国的法律制定活动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法律案的提出 法律案的审议 法律案的表决 法律的公布

(二)法律遵守

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在我国家,一切组织和个人都是守法的主体。

(三)法律执行

在广义上,法律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

在狭义上,法律执行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

(四)法律适用

从广义上说,法律适用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国家权力,把法律规范的规定运用于具体的主体或场合,解决具体问题的专门活动,包括一切司法和执法活动。

从狭义上说,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具体案件的专门活动。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法治”与“人治”的区别

人治----个人或少数人因缘历史原因掌握了社会公共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物质的与精神的手段,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人治一般是提倡圣君贤人的道德教化,主张因人而异,对人的行为作具体指引,推崇个人权威。◆

法治一般同民主政治相联系,强调统治者通过法律来治理,提倡一般性规则的作用,树立法律的权威。

(二)“法制”与“法治”的关系

“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

“法制”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简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上层建筑的整个系统。是一种社会制度。

法制与法治的关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1、联系:

1)

它们都要以法律为核心内容和因素;

2)

都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都受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3)

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都为统治阶级服务。3.区别:

1)法制是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简称,是整个法律上层建筑系统,更多的是就静态意义上讲的。法治包括治国的原则和方略,普遍的守法原则,依法办事的原则,是同政治民主相联系的。

2)法制是与国家政权相伴而生,有国家政权就有法制。法治则是与民主政治相伴而生,一个国家可以有健全的法制但不等于实行了法治,有了民主政治才可能实行法治。

◆ 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依法治国----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本质要求、公平正义----价值追求、服务大局----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根本保证

(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目标:

1、建立和完善法律(有法可依)

2、提高立法质量(良法之治)立法原则:

1)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原则 2)

立法与改革发展形结合原则 3)

立法严密、细致原则

4)

经济立法与政治立法并重原则 5)

加强立法科学研究 立法应把握:

1)外国法律体系与中国的法律体系的关系 2)行政法规与地方法规的关系

3)法律手段与其他调节手段的关系 4)现行法律与法律完善的关系

(三)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

1、党要领导立法工作

2、党要守法

3、党要督促和支持依法行使权利,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四)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1.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经济组织分开,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2.提出、制定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3.全面正确实施法律、法规,保证法制统一,政令畅通。

4.形成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使行政管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校、诚信。

5.形成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机制。6.形成完善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

7.强化行政人员的法治意识,形成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氛围;依法行政的能力明显加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五)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1、规范司法行为,保证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

2、完善司法制度。

3、加强司法民主建设

4、加强司法救助

5、健全巡回审判

6、规范司法相关的收费

7、加强人权司法保护

8、完善执行机制

9、维护司法廉洁

(六)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1.国家权力机关监督

2.法律监督(检察机关)

3.行政机关内部监督(监察审计等内部监督)4.司法机关的监督 5.其他监督:

1)党的监督

2)人民政协监督 3)群众监督

4)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等

(七)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的培植,主要的任务是传播和弘扬民主法治精神。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兼容并蓄,建设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2、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3、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成守法护法社会氛围。

4、培养优秀法律人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立法公正的主要表现:

1)立法机关按照民主的程序制定法律,充分听取和吸收人民群众的意见; 2)法律充分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充分体现社会的公正原则和标准。执法公正的要求: 1)坚持合法合理原则,保证一切执法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符合社会的公理。2)坚持及时高效的原则,保证所有案件能得到及时公正的处理。

3)坚持程序公正的原则,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正,使裁判或决定的过程变为人们感受民主、客观、公平的过程。在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形势下,我们既要重视立法公正,更要重视执法公正,保证从立法到执法全面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2、坚持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

◆ 实体公正问题是指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之设定、分配的结果是否正当合理的问题。

◆ 程序公正问题是指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之设定、分配的过程或程序是否正当合理的问题。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程序不公正往往会导致实体不公正。

四、权利义务观念

(一)法律权利与义务的性质

1、从内容看

法律权利:指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某种权能或利益。法律义务:指法律规定的法律关系主体(义务主体)所承担的必须履行的责任。

2、从来源看

法律权利和义务是:

 法律明文规定的权利义务

 虽没有明文规定,但可以从法律的规定中推定的权利义务

3、从范围看:

(1)权利和义务的种类和范围受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政治文明程度等因素

(2)法律权利和义务都是有界限的。无论权利的享有和义务的履行,都需要在法律规定的界限之内行使,权利的行使,以不损害他人的权利为前提。

(二)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结构上的相关关系 数量上的等值关系 功能上的 互补关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生态安全

社会公共安全

二、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一)国家安全的一般法律制度:

《国家安全法》 《刑法》

(二)国防安全法律制度 1)《国防法》

2)《反分裂国家法》 3)《兵役法》

4)《军事设施保护法》

5)《出入境边防检查条例》

(三)经济安全法律制度

经济安全指国民经济能够抗御国内外各种经济风险而保持平稳有序运行的态势,包括金融安全、能源安全、贸易安全、粮食安全等。、经济安全法律制度

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2)《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 3)《外商投资企业法》 4)《中国人民银行法》 5)《商业银行法》 6)《证券法》 7)《保险法》

8)《矿产资源法》 9)《节约能源法》

(四)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

科技安全:指国家的科学技术系统能够有效地应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能力和状态。

文化安全:文化制度,独立自主地控制和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要保证文化安全,必须重视网络安全眼和信息安全。

1)《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2)《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3)《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4)《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⑤)生态安全法律制度

生态安全:指国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能够维系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六)社会公共安全法律制度

社会公共安全:指国家预防、控制、处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和突发灾难事故,以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正常的工作和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一)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二)

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三)提供便利条件或其他协助的义务(四)

如实提供证据的义务

(五)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义务

(六)不得非法持有、使用专有间谍器材的义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2)

效力上的最高性

3)

制定和修改程序的严格性

2、宪法的基本原则: 1)

党的领导原则 2)

人民主权原则 3)

公民权利原则 4)

法治原则

5)

民主集中制原则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国家制度——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通过宪法、法律规定的有关国家性质和国家形式方面的制度的总称。

我国国家制度的基本框架:(一)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爱国统一战线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保障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我国各族人民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选举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2、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发展。

4、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共同利益。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优越性:

1、符合中国国情。

2、有利于各界人士参政议政。

3、有利于发扬民主,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特点:

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主要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的制度。

(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城乡基层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我国建立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农村村民委员会 城市居民委员会

(六)基本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一国通过宪法和法律调整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核心的各种基本经济关系的规则、原则和政策的总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

2.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3.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自由权

5.批评建议权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赔偿权

6.社会经济权: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 7.文化教育权 8.特定主体权利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6.其他义务

(三)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1.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2.不允许滥用权利。《宪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一、我国的民商法律制度 民事法律制度知识结构: 1.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2.民事主体制度 3.民事行为制度 4.民事权利制度 5.民事责任制度

6.民事诉讼时效制度 7.合同法律制度

8.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9.商事法律制度

(一)民法的概念和原则 1.民法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2.民法的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 2)自愿原则 3)公平原则

4)诚实信用原则

5)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二)民事主体制度 1.民事主体的概念

民事主体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2.民事主体的种类

公民、法人、其他组织

(三)民事行为制度 1.民事行为的概念

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领域内基于其意志所实施的能够产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行为人意思表示真实;

3)行为不得违背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2.代理

代理是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本人(被代理人)名义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知识产权是指民事主体对智力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主要包括: 1)

著作权 2)

专利权 3)

商标权

4)

商业秘密权 5)

植物新品种权

6)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

4、继承权

继承权是自然人依法享有的取得或承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

法定继承权是基于法律规定而享有的继承权。

遗嘱继承权是基于被继承人生前立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而享有的继承权

5、人身权

人身权是指法律赋予民事主体的与其生命和身份延续不可分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五)民事责任制度

民事责任——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1、分类:

 违反民事合同的责任(违约责任)

 侵权放的民事责任:一般侵权民事责任、特殊侵权民事责任

2、构成要件:

(1)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

 有违约责任

 违约造成了损失

 违约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存在过错

(2)一般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 客观上存在损害事实  行为具有违法性

 违法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3、承担民事责任的主要方式:

(六)民事诉讼时效制度 1.民事诉讼时效制度的概念:

民事诉讼时效制度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就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2.民事诉讼时效的种类 普通诉讼时效:2年

特殊诉讼时效:民法规定的短期诉讼时效(1年)、各种单行法规定的诉讼时效

(七)合同法律制度

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

合同法,是调整和规范平等主体之间在订立、履行合同过程中的一系列行为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八)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知识产权是指智力成果的完成人或工商业标志的所有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的总称。

知识产权法是调整在创造、使用和转让智力成果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九)商事法律制度

商法,是调整市场经济关系中商事组织及其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二、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

(一)行政法的概念和原则

1、概念: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管理过程中发生的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基本原则

行政合法原则:依法行政(行政法治)

行政合理原则:合情、合理、恰当和适度

行政应急原则:在某些特殊紧急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主体可以采取没有法律依据或与法律相抵触的措施。

(二)国家行政机关与公务员

国家行政机关是指根据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立的,享有并行使国家行政权,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机关。

行政机关公务员是依法代表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工作人员。

公务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年满十八周岁

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具有良好的品行

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

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力针对行政相对人作出的、能够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

1、抽象行政行为

2、具体行政行为

(四)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是指行政主体因违反行政法律或不履行行政法律义务而应依法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行政责任追究的原则:

1、责任法定原则

2、责任与违法程度相一致的原则

3、补救、惩戒和教育相一致的原则

(五)行政处罚与行政复议

行政处罚——行政主体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的行政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处罚的种类:

三、我国的经济法律制度

(一)经济法的概念和原则 1.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经济法原则

● 国家适度干预原则 ● 效率公平原则

● 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概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调整在保护公民消费权益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消费者的权利

(三)税收法律制度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国家权力依法向纳税人征收货币或实物,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税法,是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税收法律关系是由税收法律规范调整的,征税主体与纳税人之间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四、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一)刑法的概念和原则 1.刑法的概念

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狭义的刑法是指规定犯罪和刑罚的一般原则和具体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刑法典。

广义的刑法是指刑法典和单行刑事法律及非刑法规范性文件中的刑事规范。2.刑法的原则 ◆ 罪刑法定原则 ◆ 罪刑相当原则

◆ 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

(二)犯罪概述 1.犯罪概念和特征

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的特征:

◆ 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本质特征)

◆ 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

◆ 犯罪是具有应受刑法惩罚性的行为

2.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是指依照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应当具备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总和。犯罪主体: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有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罪过(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犯罪的目的和动机等因素。

犯罪客体,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根据范围的不同,犯罪客体可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犯罪客观方面,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3.排除犯罪的事由

排除犯罪的事由,是指虽然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一定的损害结果,表面上符合某种犯罪的客观要件,但实际上没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不符合犯罪构成,依法不构成犯罪的事由。

《刑法》明文规定了两种排除犯罪的事由,即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4.故意犯罪形态

故意犯罪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状态,即:犯罪预备

犯罪未遂

犯罪中止

犯罪既遂

5、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三)刑罚制度

刑罚是由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限制或者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1)刑罚的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 主刑

主刑是指对犯罪分子独立适用的主要刑罚方法,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与死刑。

● 附加刑

附加刑是指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它既可以作为主刑的附加刑,也可以独立适用。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以及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的驱逐出境。(2)刑罚的裁量

刑罚的裁量即量刑,是指人民法院对于犯罪分子依法予以裁量并决定其刑罚的活动。

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应当根据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判处。包括累犯、自首和立功、数罪并罚、缓刑等。

我国《刑法》还对减刑、假释和时效作出了规定。

(三)犯罪的种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二)行政诉讼程序 1.起诉与受理

起诉——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请求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诉讼行为。起诉的条件:

● 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 有明确的被告

● 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 属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受理——是指人民法院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起诉进行审查,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起诉决定立案审理,从而引起诉讼程序开始的职权行为。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韩宜琦

思想道德修养核心知识点 篇5

摘要:本文通过引用一些重要的知识理论和观点,结合《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的实践进行分析,说明知识观对教师教学观和学生学习观的重要意义。

主题词:知识 学习观点

知识几乎是现代社会使用率最高的词汇,它涉及到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何谓知识?知识和实在的关系如何?如何理解知识的获得问题?客观真理是知识的永恒化身吗?等等,这些问题是课程学习、教学和评估中必然经常遇到的问题,直接制约着教师课程观和教学观的形成。

一、如何理解知识?

关于知识的定义有很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解释为:“人们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和科学研究中所得的对事物的了解,其中可靠的成分就是知识。”。在西方,“知识”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使用,因此古今思想家给出的定义也是五花八门,难以给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定义,因而产生出多种关于知识的观点。

对知识的看法和观点的总和就形成了一个人的知识观。由于知识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目的所在,因此,正确的知识观是教师教育观和学习观的基本组成部分,没有清晰的、合理的知识观将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进程的安排、设计、组织,进而影响教学质量的形成和提高。为了对该问题能形成相对系统的认识,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知识观。第一、知识是客观的吗?

知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过去,一些思想家大都认为:知识是客观的,真理是人类认识的结果。因此,现代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流派符号处理学派就认为,知识是反映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所以对于一个事物的知识具有唯一性,不可能出现“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的现象;而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论认为,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是群体成员之间互动的结果;情景式学习理论倡导者讨论的“交互主体性”概念,认为知识是群体沟通的结果。但是,说知识完全是主观的是欠妥的,因为,如果无论谁的认识都可以称之为“知识”,那么,知识就会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潭,必将阻碍人类认识的进程,因此知识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

第二,知识一定是对实在的反映吗?

在该问题上,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走上了相互对立的方向:前者认为,客观世界存在着一种人类无法直接感知的抽象的“实在”,或者称本质,知识就是和这种实在相吻合的一种认识,这一观点为传统知识观学者所认同;后者认为不存在这种实在,知识“只有通过思想的各种性质以及思想所作为依据的各种符号系统,我们才能知道何谓‘外在’和‘客观’责任”。工具主义则认为只有“能够通过观察和经所,验证实才是有用的”,即将实在看为是流动的、变化的,这样,知识就是有用的经验。实际上,在客观世界中应该存在这种所谓的“实在”,但知识不是对实在的直观反映,知识具有符号性。就是说,当知识用符号形式表现了实在后,它就和实在脱离了关系,保持相对稳定的内容。因而,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出现与实在不完全一致。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知识必然产生老化问题。所以,知识和实在不完全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知识具有社会性吗?

答案是肯定的,有。为什么?因为知识是人类认识的结果,但这一结果的形成离不开认识群体的参与。知识的产生过程大致如下:当不同认识个体提出自己对某一对象的认识后,大家之间进行相互讨论、交流,当形成一定共识后,才算形成了知识。因此,知识是人们互动的产物,知识带有社会文化的印迹。这与社会建构论的思想是一致的。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离开了学生之间的辩论和相互影响,正确的知识很难形成。

第四,知识如何获得?

知识的既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又是一个学生参与的过程。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在主体内已有认识和新认识之间的冲突过程;维果次基和罗思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学习者参与的过程。实际上,知识的获得过程二者兼而有之,因为,从知识的本性上来分析,知识本身就是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知识既体现着个人的认识过程,又体现着一定社会性因素参与的结果。

第五,如何认识知识的两个比喻——“参与”与“获得”?

斯费德认为,学习理论是建基于两个“比喻”,即“获得”和“参与”。前者把知识看为“一件货品”或“一件可建构的物件”,具体地说,就是将知识的学习理解为传送和建构的过程;后者则将“知识”用“知”代替,将的学习理解为一种“行”的过程,即通过参与有关知识的活动来获取知识。其实,“获得”的比喻就是彻底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和符号处理思想的学习观,而“参与”的学习观就是情景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斯费德并不认为两种比喻互不兼容,是相辅相成的。这两种比喻代表的学习观充分体现着学习观的实质,都是当代学习观必须认真研究,并加以整合的对象。

第六,知识在课程中的地位如何?

刘易斯指出,课程中的知识的构成比例实际上体现着一定的权力结构,知识的本质与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密切关联。因此,分析不同阶级、阶层人群的知识在课程中的地位,反对课程知识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和意识形态霸权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知识和教育一样,为一定阶级所控制,学校教育本身要为一定阶级、社会阶层服务,但这不等于说知识全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产物,知识还要为一定公共事务服务,反映公共事务要求的知识不一定就有意识形态性。所以,对不同价值观对知识在课程中地位影响的观点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不能一概而论。

可见对知识的认识决不能停留在“客观真理”、“实在的反映”、“个体建构的产物”、“知识即获得”、“知识具有政治性”等简单认识基础上,而应坚持全面分析、对立统一的认识论原则,对知识观中的传统观点进行合理扬弃、辨证发展,以促使健全、科学的知识观的形成和发展。

二、新知识观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领域中的运用

知识观作为一种理论,它只是提供了人们认识不同课程知识领域的一把钥匙。能否把一种知识观贯穿到课程实践领域是更多的人所关注的问题。利用以上的知识观对《思想道德修养》中的知识进行一个客观的把握和分析,以利于更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益。

1、《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的知识的特点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国家为大学生开设的一门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为目的的道德理论课和人生实践课。这就决定的本课程的知识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人生观教育、世界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都担负着发展学生理论素养和提高学生生活能力、处事、认识世界能力的使命。因此,从知识的性质角度来分析,他们大多是主观性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都是随着时代背景、历史变迁而不断变化的。因此,本课程学习的目的不是要让学生机械背诵这些知识点,而是让他们在学习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当然,这些社会仍然是有客观性的,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大部分公民都认为这些知识是相对正确的、不容怀疑的。比如,人生观方面的知识,当今人们对道德观的标准,如与人为善、尊敬师长、尊老敬贤等是全社会认同的。只是从整个历史长河来看,从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比来看具有以主观性为主的特点。

再从知识的社会性和个体性角度来分析,本课程的知识既具有社会性的特征,又具有个体性的特征。以道德修养知识为例来分析,学生学习的道德知识是历史上的文化遗产的积淀、古人的创造,是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因此它必然具有社会性。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主要目的是看他们能否把这些知识转化为个人的修养,即个人的知识。因此,不同人对统一道德标准的认识不同,体现出的行为不同,具有鲜明的个体性。所以,我认为本课程的知识是具有社会性和个体性双重性的。学生要真正理解这些知识既需要了解社会历史文化、中华民族美德,又需要加深自我认识,领会这些知识所传达的精神境界。

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哪些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必须掌握一系列的知识,尤其是看待传统美德的知识、认识世界的知识、对待祖国的知识,这三个方面的知识是最为重要的:

(1)传统美德知识。主观性强的知识对人认识、把握自己有利,而客观性强的知 识对于人认识客观世界有利。传统美德知识就是一种主观性强的知识,学习了这些知识有助于大学生搞好得处理好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从而促使大学生健康发展。我国的传统美德知识底蕴丰厚、内容广泛、博大精深,具有很强的育人价值。本课程要通过引导大学生重温这些知识、钻研这些知识、吃透这些知识,以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每一个人生阶段,成为对民族、对国家有用之才。

(2)认识世界的知识。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该形成科学地认识周围世界的观点、看法,了解这些知识是本课程赋予学生的另一个重要使命。对待世界的基本看法应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而非形而上学的。因此,学生必须学会用发展的、变化的、运动的眼光看世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些知识不仅对于学生当前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有用,而且对于学生终生发展、事业成功都是极为有用的。

(3)对待祖国的知识。祖国是每个大学生生存的家园,祖国的强盛和每个人的前 途、命运息息相关。因此,如何对待祖国、如何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如何珍惜祖国给予我们的学习机会,如何为了使祖国更加富饶而不懈奋斗是每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目前,国家正面临着“统一”“发展”的挑战,每一个大学生必须具有我国国情的知识、祖国历史的知识、爱国主义的知识。

3、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知识的方法

本课程知识的主观性、社会性、个体性的特点决定了学习本课程知识的方法。要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这些知识,就必须选择适合本课程知识特征的学习方法。在上面对知识的获取方式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理出了两类基本的学习方法,即“建构内化”的方法和“参与对话”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中最好交错使用两种方法,才能获得教高的学习效率。因此,下列方法对于学习本课程的知识是有效的:

(1)组织论坛的方法。在课堂学习之余,应该为学生举办各类结合教学、又有现实 意义的论坛活动,这是学习本课程知识最有效的方法。其原因就在于本课程知识的获得如果仅仅依靠教师教授、学生听讲的方式是难能奏效的,本课程知识的特性就决定了没有参与、没有讨论,这些知识就难以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知识。同时,论坛中,学生对于某个话题畅所欲言,开展讨论有助于他们形成共识,更容易转化为道德行为、举止。

(2)开展公益活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离不开实践活动的熏陶和参与。开 展一些公益活动有助于学生从思想深处接受课堂中教师向他们传授的知识。在参与活动中,学生可以获得履行道德职责的积极情感体验,从而巩固他们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转化为一种做人的准则、一种道德素养,最终实现本门课程知识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耀辉、冯施钰珩、陈瑞坚/译,《环境与课程》,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2003,第9章。

2.冯施钰珩等译,《学习与知识》,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2003,77页。

3.《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169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篇6

【原创】常州一名游客参加台湾旅游时,在岛内知名的野柳地质公园的岩壁上刻下“中国常州赵”(如图)。消息不胫而走之后,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社会各界对赵某的谴责不断。某校高二(1)班政治老师搜集到以下资料,围绕这一事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开展主题探究,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据台湾tvbs报道,XX年3月27日,有人在野柳地质公园看到大批大陆游客,随后就在陆桥旁的岩壁上发现被刻上简体字样“中国常州”;此外,也有人投诉游客随手乱丢垃圾、任意抽烟。尽管并未查证何人所为,但这仍让大陆游客有些尴尬,现场的台湾导游也顺便给旅游团上了一堂文明旅游课。

材料二根据线索,记者电话连线了赵某。经证实,刻字确系他所为。他说:“我只是觉得到台湾旅游,什么都新鲜,看到岩壁上有字,我也就无意地刻上了,因为自己文化程度不高,没有意识到后果这么严重。现在对于这件事我也感到很后悔,希望通过媒体表达歉意。”

(1)政治老师把全班分为三个组进行讨论和发言,请你为每个组确定一个发言主题。

答案:①提高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②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道德修养③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每一主题的角度应有所不同)

(2)某组在发言时需要引用一些关于知识与道德关系的名言,请你为他们提供三条相关的名言。

答案①有才无德,则近于小人;有德无才,则近于愚人。――曾国藩

②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

③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但丁

④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高尔基

(只需回答三条即可)

(3)赵某在谈到自己的行为时,把原因归结为“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请你据此简要谈谈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对于提高人们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修养核心知识点 篇7

一、把雷锋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目前国内关于把雷锋精神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研究比较多, 但主要是宏观的谈的比较多, 可如何把雷锋精神具体化为当代大学生人生修养的行动, 特别是与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的研究就非常欠缺。而如何弘扬与传承雷锋精神, 关键在于人们通过人生修养转化为点点滴滴的行动, 其精神价值才能体现出来。所以, 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讲, 特别是在事关大学生人生修养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引入雷锋精神, 指导当代大学生加强人生修养, 以转化为他们的行为习惯就很有必要。从可能性来讲, 雷锋精神之所以在今天仍然能够永放光芒, 最根本的就在于雷锋作为一个平凡的人, 在平凡的岗位上, 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指导, 践行自己的人生, 从而体现出了不平凡的人生价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功能就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特别是在作为大学生人生修养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把此精神融入进去, 引导当代大学生以雷锋为榜样, 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指导, 刻苦学习, 努力成才, 实现人生价值, 以及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教育目标就具有了可能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雷锋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雷锋精神所具有的这些丰富内涵, 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核心内容几乎完全一致。如:绪论的核心内容是当代大学生在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的基础上,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指导, 肩负历史使命, 进而到第一章的核心内容追求远大理想、第二章的爱国主义。这部分核心内容与就与雷锋精神的投身民族振兴的爱国精神完全一致;后面几章的核心内容是为公为民、爱岗敬业、助人为乐、遵纪守法。所以, 雷锋就是当代大学生进行人生修养的典型榜样, 雷锋精神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把其引入教学, 以雷锋为榜样, 指导当代大学生加强人生修养完全可能。可见, 把雷锋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既有必要又完全可能。

二、雷锋精神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容上的融合

第一, 把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的雷锋精神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一章“忠于革命, 忠于党”,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相结合。教材第一章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畏任何风浪, 励精图治, 扬帆远航。教学中把雷锋的这种“忠于革命, 忠于党”, 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的精神融入进去, 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矛盾, 正确认识人生道路上的坎坷与挫折, 看到中国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 培养他们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 从而刻苦学习, 努力为中国在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的美丽中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第二, 把投身民族振兴的雷锋精神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结合起来。当代大学生要以雷锋为榜样, 投身民族振兴的爱国行动中。通过教学, 使当代大学生看到, 尽管中国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 问题多、矛盾多, 与发达国家差距还比较大, 老百姓对党和政府还有各种各样的不满意等等。但是只要每个人, 特别是将来作为社会栋梁之才的一代又一代大学生都有一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民族振兴精神, 以大学作为人生发展的新起点, 充分发扬可贵的“钉子”精神, 坚忍不拔、勇于开拓、自强不息, 努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中华民族的振兴就一定会后继有人,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够实现。第三, 把艰苦奋斗、忠于职守、遵章守纪、积极进取的雷锋精神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第六章“培养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以及第七八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律精神”、“自觉遵守法律”结合起来。当代大学生生长于幸福的时代, 从小娇生惯养, 自私任性。非常需要以雷锋精神中艰苦奋斗、忠于职守、积极进取、乐于助人的精神来加强人生修养。通过与雷锋精神这方面的内容结合, 使当代大学生认识到: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才是正确的价值观, 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相反, 自私自利, 只顾个人追求的价值观是错误的价值观, 这样的人生必将是错误的人生。在对待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自然的关系上, 处处时时都应该先人后己, 社会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至高无上, 尊重他人、集体、社会、自然, 以自己的力量尽到应有的贡献。这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才是一个像雷锋那样既平凡又高尚的人。这部分内容的结合是当代大学生进行人生修养的核心内容。如果每个大学生都能够像雷锋那样加强人生修养, 他们就一定会遵纪守法, 热爱集体, 热爱国家, 先人后己, 乐于助人, 无私奉献。就一定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将来就一定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在方法上的结合

雷锋精神在于雷锋在平凡的岗位上, 通过生活、工作、为人的点点滴滴积累而凝聚形成的。所以, 当代大学生加强人生修养, 最根本的就是要在平常的学习、生活和为人处事的点点滴滴中修养自己。从方法上来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雷锋精神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 以及为人处事结合起来, 引导他们加强人生修养。第一, 把学习雷锋精神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紧密结合起来。可通过开展学习雷锋事迹等, 引导当代大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自信心。这在今天西方“普世价值”盛行, 国内民族分裂势力猖獗的背景下具有很重要的政治意义。第二, 把学雷锋精神与学风建设与此做人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当代大学生像雷锋那样, 发扬“钉子”精神, 珍惜美好的大学生活, 勤奋刻苦地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努力成才。知识靠点点滴滴的积累,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积水成渊而蛟龙生焉”。现在大学生中不认真学习, 混天过日, 考试作弊, 混文凭的现象比较普遍。如果他们不加强这方面的修养, 学习懒惰、照抄、作弊、浪费自己宝贵的时光, 不仅学不到真知, 成不了才, 而且还会养成弄虚作假、不诚信的为人品质。这与“学真知”“做真人”是安全相悖的。所以, 当代大学生在方法上、行动上像雷锋那样加强人生修养, 不仅有利于改善学风, 而且有利于他们学做“真人”。第三, 把学雷锋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日常修养结合起来。修养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雷锋精神就在于雷锋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始终如一。所以, 当代大学生要以雷锋精神作指导加强人生修养, 最终就是要体现在很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如无论何时何地, 都能够做到团结友爱, 主动关心人, 爱护人, 帮助人, 讲文明, 讲秩序, 讲道德, 遵章守纪, 乐于奉献等等, 这既是以雷锋为榜样, 又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要求。第四, 把学雷锋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按照党中央“要采取措施, 推动学习雷锋活动常态化”的要求, 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不同内容, 进行实践教学。比如帮扶困难同学, 为社会孤寡老人送温暖, 鼓励做好人好事等, 使大学生的精神品质在实践中升华。第五, 把学雷锋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离不开校园文化的辅助功能。相关教师应该与学生党团组织、学生处、社团紧密配合, 开展以学雷锋为主题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使大学生在自己喜欢的、自己组织的活动中加强人生修养。

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人生修养没有止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进入大学的人生修养课。三者结合起来, 使当代大学生既看到榜样, 又有理论支撑, 这对于加强他们人生修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纪观,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

摘要:雷锋精神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核心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把雷锋精神融入该课教学以促进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修养很有必要。在教学中要善于把内容、方法结合起来, 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像雷锋那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纪观, 使他们成为振兴中华民族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雷锋精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结合,大学生人生修养

参考文献

[1]雷锋精神: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J].精神文明导刊, 2011, (7) .

[2]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EB/OL].人民网, 2012-03-05.

上一篇:玉兰树美的作文下一篇: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简单业务流程